描写夏天的诗句古诗形声色味的诗句

相关内容: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 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 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 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 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 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 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 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 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 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 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 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 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 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 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 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 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 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 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 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 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 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 语句。 (附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 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 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 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 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 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 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 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 详尽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 (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 (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 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 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 (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 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 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 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 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 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的人了。
相关内容:
教学设计(A)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 见解新颖。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仍 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癫蛤螺。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馆叩: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 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 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 在,地恃Ъ颐瞧毡槿衔???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 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 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 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 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 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l)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 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 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砂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 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 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 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 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 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 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 样做呢?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赡蛛”,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 蛙”和“赡殊”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 属同一个家族。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 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有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 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3)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天体撞击地球事件虽然不多,但 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 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净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杂 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 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 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3.默读课文,揣摩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并把自 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五、总结课文 提问: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 思考讨论,教师点拨:这表明每一科学的新发现都会引起新的思考,引发新的科学 思维,并可能在不同的研究领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这就是作者在《恐龙无处不有》开 头提出的观点。 六、知识迁移 以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比如“小草”、“玫瑰”……)为题,训练多角度立意。 七、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肖建红) 教学设计()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 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 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两课时。 两篇课文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有 一、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提示” 2.朗读课文。 这两篇短文都与恐龙谜案有关,但两篇文章的中心内容、说明对象是否都是恐龙 呢?先请同学们朗读第一篇短文。读时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遗骸()蟾()蜍()褶()皱(鸟臀目两栖() 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导引: 讨论一: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4.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讨论时要注意不要把阅读简单化,而要建立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首先让同学们 各抒己见,然后归纳出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作为答案的备选项进行比较。) 提示: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 强有力的佐证。由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 龙来说要重要得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 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 主旨。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 讨论二: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生物学(恐龙)—一地质学(板块理论)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 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理清文章思路 导引: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提示: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 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L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 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 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 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四、拓展思维 讨论一: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提示: 联想、想象。由南极恐龙化石联想到恐龙的迁移,由生物界的恐龙迁移想象到地质 界的板块漂移,使问题的研究一步步地深入。 科学假设、推理。发现问题后,根据已有的理论进行大胆的设想(这一问题的答案 是: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的迁移),然后进行科学地推理(“板块会将所有的大 陆汇聚在一起”,“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开”),进而证 实所提出的假设。 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南极为什么会出现恐龙化石,从生物学和地 质学多方面进行思考,把各学科丰富的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开阔的视野中综合思考 问题,于是在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境界,收到了“一石观鸟”的效果。 讨论二: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第二课时 被压扁的沙子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阅读了短文《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与恐龙有关,但说明的中心是由 恐龙引出的另一个问题——对大陆“板块理论”的论证。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篇短文《被 压扁的砂子》。从这篇文章的标题来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怎么会被压 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 二、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默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种科学假说?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 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 物灭绝。 2.文章是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提示:由“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推论,“这可能是 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管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 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3.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提示:“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 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4.“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 证的?从文章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 (1)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提示:分别用来引为证据和佐证。 证据一:“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 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咖热 30分钟,会变为普通的沙子。 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佣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 一般人明白这个道理。) 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 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2)为什么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证据二: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 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 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砂子”。 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 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 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比较阅读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有》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 处? 提示: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不同之处 是,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5;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 定了其中的一个。 (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 提示: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四、语言学习 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 自的作用。 (1)青蛙和错炼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提示:举人们熟知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赡殊”为例,说明同属~个家族的恐龙和蛙 类一样,是不适应南极气候的。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 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提示: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说明天文学研究的意义。括号中的文字起强调说明的作 用。 (4)即非常纯的沙子。 提示: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括号中的补充说明,使表述更 严谨,达意更准确。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 样做呢? 提示: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 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通俗易懂。 板书设计: (吴雁驰)
相关内容:
北京第八十中学宁鸿彬 教学目的: 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读准下列字音: 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 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 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 四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但这并不算完全达到了“读”的要求,下一步,通过指导“读好句中停顿”,再读课文的重点语句,并为完成“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进一步做铺垫。 五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教内容的小结。 以上,可安排一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理解本文深刻的喻意。 二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过程: 一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说明〕这6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有两点注意:①学生的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②第5题,学生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 二词语练习。 学生做课后练习三、四。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先个体做,后全班订正。 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三背诵课文。 背诵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 方法:给2—3分钟自己背;然后,教师读这段话,学生随之默读(不看书);请若干学生站起来试背,全班背。大约5—7分钟完成。 四扩展研讨。 读练习五第1题。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为什么?” 〔说明〕此题旨在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深化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研讨时间不要过长,注意把握讨论的话题。 布置作业。 1.再背课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记牢。 2.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目:愚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总体说明】 学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课文读得不顺畅,像字音读不准,句中停顿读得不恰当,是不利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 读课文的方法很多。齐读、自读、互读等等,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选择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主动性。这是我们编写这课教学方案以及其他文言文教案的重要原则之一。 (饶杰腾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初中第五册)
相关内容:
○课型:教读研讨课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相关内容:
教学目的 1.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本文的对比写法。 3.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对比的写法。 (2)学习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难点:理解“我”对养菜的特殊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荠菜(ji)蔷薇(qiang wei)掰手(bai)琥珀(hupo) 绽(zhan)码(ma)苋(xian )和煦(xu)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广阔无垠:广大宽阔,没有边际。垠:边际。 (2)迁就:勉强凑合别人。迁:改变,引申为改变初衷。就:凑近,凑合。 (3)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经心:留心,在意。 (4)五味瓶:装着甜、酸、苦、辣、咸的瓶子,什么滋味都有。比喻不是味道。 (5)出土文物:原指被发掘出来的,有关文化发展的有价值的古代器物。本课是“老古董、背时货”的意思。 二、导入 l.作者简介: 张洁,生于1931年,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 1978年,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这篇处女作和后来的《谁生活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都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她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曾改编为电视剧。1981年,创作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此外,还有中篇小说《方舟》《七巧板》《祖母绿》等。 2导语: 同学们可能没有吃过“荠菜”这种野菜,可是在旧社会,这种野菜是穷人们的美味佳肴。《抱养菜》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新!日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与孩子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三、正课 1.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本文按时间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节)回忆解放前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写出“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 11节到完)写解放后“我”和孩子们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态度和心情,以及“我”的感慨和希望。 2.提问:文章开头仅有一句“我对养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这是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一句在全文中起提纲挚领,总领全文的作用,用省略号更富有诗意,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3.提问:课文第2自然段不讲养菜的事,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是不是离题? 讨论并归纳:课文写“馋”到“馋丫头”的得名,是因为“饿”,又由“饿”引出了一次危险的遭遇。再由生理上的“饿”写出造成“饿的原因——剥削制度的罪恶。在此基础上,再来写“挖芥菜”,写出了“挖”的辛酸,表现了更深刻的思想。因此,这样写不但不算离题,而且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4.提问:文章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因掉了一只鞋不敢回家时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与“我”当时的处境是否相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似与“我”当时的处境不相称。这是一种反衬写法,以乐衬悲。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而“我”却有家难回。这样反衬,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5.提问:“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孤独、寂寞、屈辱、黑暗、死亡…… 6.提问: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讨论并归纳:“有趣的游戏”说明不能理解长辈带他们挖养菜的用心及特殊感情。“迁就的微笑”表明因不了解长辈的苦心而又不得不保持一种尊重的礼貌。“漫不经心”表明对荠菜的感情十分淡漠。“挑”则反映了厌食荠菜的情绪。 7.提问:本文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找出议论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议论的语句如“因为我知道”到完。议论的作用是明确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我明白……使他们的身边全都感到愉快。”点明孩子们喜欢去挖荠菜的原因。如“他们长大一些之后……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养菜的心情!”点明年轻人陪同我去挖荠菜,也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写出了两代人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8.提问:“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讨论并归纳:在这些感情里,有痛苦的回忆,想起荠菜,就想起当年的饥饿,想起那饱受屈辱的痛苦和灾难;有深深的怀念:生活在幸福中,怎不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如同怀念那与自己共过患难的朋友;有无限的感慨:身在幸福中的下一代,并不理解“我”要他们挖荠荣、吃荠菜的深意;也有真诚的希望:看到了两代人的隔膜,想到了如何帮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9.本文运用对比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想想有哪些对比,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1)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淡漠的。从中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可以看出两代人的隔膜。通过对比叙述把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如何看待苦和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人们思考。 (2)通过大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我”童年的凄苦生活和孤独、悲伤、恐惧的心情;写出了新社会的美好,孩子们生活的幸福、愉快,从而找到他们思想深处的弱点。正是这样前后对比,在“我”心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触,这也正是表达中心思想的基础。 四、总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荠菜”为线索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联想,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能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选出书写完全规范的一组() A殷勤心照不宣气馁疑聚荣华富贵 B.大病新愈素味平生广阔无垠厌烦 C凶种恶煞昼夜隔膜微乎其微怪僻 D.漫不经心风和日丽和煦恭顺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觅、发灰莱、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 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然似地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 多少年来,每到春天,我总要挑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上孩子们到郊区的野地里去挖荠菜。我明白,孩子们之所以在我的身旁跳着、跑着,尖声地打着唿哨,多半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有趣的游戏——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似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感到愉快。他们长大一些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正像那些恭版的年轻人,迁就他们那些因为上了年纪而变得有点怪癣的长辈一样。这时,我深感遗憾: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 等到我把一盘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去的时候(小的时候,我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那可爱的荠菜会享受到今天这样的“荣华富贵”),他们也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里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挖芥菜达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使们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自然,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使他们少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真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心相通的朋友。 1.“我”童年时候挖荠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孩子们挖芥菜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样? 3.“我”童年时吃荠菜觉得,孩子们吃荠菜的时候是____ 4.“我”对荠菜有着的感情,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_____。这说明了______. 5“我”带孩子们挖荠莱、吃荠菜的目的是什么?
相关内容:
一、本课学习重点。 1、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 3、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 。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走进那震撼人心的历史瞬间吧! 作者简介。 二、简介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我们每位同学对毛主席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这里老师不一一赘述,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到网上查找资料,对这位伟大的人物了解得更清楚、更深入。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三、时代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四、生字词学习。 鄂(e) 豫(yu) 绥(sui)靖(jing) 阻遏(e) 锐不可当(dǎng) 荻(di)港 溃(kui)退 歼(jiān)灭 要塞(sai) 二十八宿(xiu) 管辖(xia) 五、新闻的概念、特点及写法。 1、新闻:又称消息,包括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新闻述评等。 2、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3、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4、篇幅:短小精悍。 5、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6、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六、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一: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你能分别理清这两则新闻的六要素吗? 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一: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你能分别理清这两则新闻的六要素吗? 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整体感悟二: ①新闻的标题有引题、正题和副题,请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选择你手边的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来说明标题的作用。 ②有同学提出:“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会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 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整体感悟三: ①电头和导语是新闻体裁中所特有的形式,它们有何作用呢? ②主体是新闻的主干,请你分析这两则新闻的结构布局。 ③新闻是客观的事实报道,你能从客观的叙述中感受到这两则新闻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吗? 七、阅读方法指导: 1、看标题:标题大都能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2、看导语:导语是正文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看主体:这是导语之后对内容作进一步叙述说明的部分,也是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决定性部分。 4、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有时隐含在主体之中。 5、看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用百度搜索本站内容
用360搜索本站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夏天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