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哪一句表达彼此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诗句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行路难》实录及评点&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   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   师: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   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   师:好。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如果读成“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模仿学生二二三节奏)就不行了,对不对?好,一起来读。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师:这次好听多了!聪明!我刚才听出来一个很好的地方,你们比较注意这首诗情感的抑扬。有两句我们还能再体会一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还是扬好呢?一定是抑。最后一句呢?一定是扬。来,再试。第二句要比较地抑,最后一句要很好地扬。   (学生第三次齐读课文)   师:好。最后一句我们再来学读一下,跟我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太好了,有些同学读得很有感受似的。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感受诗中的美句。哪句美呢?哪句最美呢?开始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的感受里面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批注)   师:好,我们试着来交流一下。刚才我看见大家很用心,现在来谈谈你所感受到的诗中美句。请举手发言。   (学生举手)   师:谢谢你。   生1:我觉得诗中美句是最后一句。   师:请你阐释。   生1:前面已经说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最后仍然要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表明作者虽然遭受排挤,怀才不遇,仍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格美。   师:这里表达了作者的奋发图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谢谢你。   (学生举手)   师:谢谢。   生2:我觉得第四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很美。这里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念,这种信念美我也觉得很美。   师:用典故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好,继续。   生3:我觉得美句是倒数第二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感叹内心的凄苦。   师:反复、反问,表达了一种悲怆的情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一句形成强烈的反差,好像在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的时候,突然又让我们眼前一亮。真美。   生4:第三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里不仅有一种描写美,而且我认为,黄河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那么容易渡过,而太行山此刻也已经雪满。这里表现他有计划的时候,大自然也仿佛在和他作对,这就表现了他在官场上的不得志和内心的忧郁。   师:前途无路可走,这里好像是实写,好像是写自然状况,实际是虚写,是用比喻来表现作者现实心情的迷惘。这里是写心情、写感觉的,它和“行路难,行路难”这个句子密切地照应。   师:好,我们把发言再集中到课文里最美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面来。   (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这个句子为什么美?我们来体会一下。   (屏显4)   乘风破浪,沧海扬帆。   意境开阔,壮思飞扬。   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师: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乘风破浪,沧海扬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这样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样的句子已经单独流传下来,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这样的句子叫做警句。   请做记录:   (屏显5)   课中微型讲座(一) 警句――让诗文生辉   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行路难》因警句而格外让人喜爱,是一首情韵飞扬的诗歌。   师:下面我们来再感受一首诗,请大家读出这首诗中你们熟悉的警句。   (屏显6)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齐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这样的句子,可以超越作品、超越时代,它还将继续超越下去,给我们以教益。让我们再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这个学习环节就进行到这里。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理解诗中的难句。   (屏显7)   学习活动(二)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 理解诗中的难句。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涉及到了几个难句,这里我提出两个难句需要大家来阐释,这两个难句弄懂了,这首诗也就懂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作用。第一个层面,要阐释它的含义;第二个层面,要阐释它的作用。好,开始思考。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   师:同学之间,两两交流。   (学生思考,教师指导)   师:好了,全班交流,自由发言。   (学生举手)   师:请你来,谢谢。   生5:我想说第三句,它有两层意思。作者想渡过黄河,但黄河结冰不能通过;他想登上太行山,但因为雪满他不能登山。这两句给我的深层感受是,作者有自己的一番理想和抱负,但是因为社会上、官场上的阻扰,不能让作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 师:嗯,很好。谢谢你的演讲。   师:而且你有一个很有个性的地方,用手势助说话。阐释得很好,我就不接着你的话继续阐释了。   生6:我选第四句。作者引用吕尚和伊尹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希望有识人才的人发掘他,让他有一番作为。   师:第二句说得特别好,希望有人给他机会,使他得到重用,让他实现自己从政的理想。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基本上把这两个句子解释清楚了。我再来阐释一下。第三句是用喻,就是用比喻。连续用喻,来描绘自己现实的困境,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第四句是用典,就是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希望、憧憬、梦想,同样也是写心情。   好,我们再来学一种知识。   看屏幕。   (屏显8)   课中微型讲座(二)用典,以传情达意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意深长的诗。   师:比如说“卧薪尝胆”,它既是词语又是故事。我们也常在口语中用到它,这就是典故。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很多都是典故。   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句子的含义是需要人们去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说“我要从政”、“我要当官”,而是用典故来说话。   下面我们再来理解一下用典的句子。   (屏显9)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吕尚垂钓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   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商朝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   (学生齐读)   师:你看,从表面上看,都看不出来其真正的含义。真正的含义是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希望委以重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全部串一下。齐读。   (屏显10)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学生齐读)   师:两个难句都是婉曲地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两个句子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读懂了。   再来看另外一首诗,它既有典故又有警句。   (屏显1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学生齐声朗读)   师: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   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师:“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物是人非,“到乡翻似烂柯人”说的是岁月流逝。这就是话不直说。   师:警句是哪两句?   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用典和警句都是诗歌里高层次的表达技法,我们在读古诗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师: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各自读,大声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书。   师:一起来背,不能背的就读。要求:读出四三的节奏,读出抑扬的表达要求,最后一句要按照老师教你们的来读。   学生齐声背读。   师:多好啊。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儿。送给同学们两句话:   (屏显12)   结语   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   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   这两句话表现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在学习上,要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二是告诉我们,人在困境中要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点评】   余映潮老师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他又说,“在教学艺术上我们要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他还说:“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余老师执教的这首《行路难》,正是这些教学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   这节课,能够在如下方面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巧妙的切入   余老师重点运用了“选点精析法”切入文本教学。这种方法要求师生集中目力,努力对文本中的某一个点――如课文的精美处、深厚处、丰满处、奇妙处、疑难处进行足够的咀嚼品味,进而读通读透全文。本课以 “感受诗中的美句”和“理解诗中的难句”为切入点来组织教学,通过吟读、联读、译读、背读、吟诵等多种形式朗读,又辅以教师独具创意的两个微型讲座,自然巧妙地引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来回穿梭,反复地品读美句和难句。整个课堂教学思路简约而不失精致,简化而不失精彩,显得极具组合之美、层次之美、层进之美。   二、精致的对话   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对话教学,对话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灵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余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总是迅速判断,及时点评,指向明确,内涵丰富,或补充到位,或提升精准,或优化巧妙。这一来一去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在教师不疾不徐的点评、引领下,学生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学习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平实、自然、大气,没有教师的极力表演,只有教师的应对自如。自然流露的“谢谢”等话语,充分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三、诗意的讲析   讲析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法,其意义在于深入文本,解决难点,凸显美点,解析规律,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语文知识的宽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键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疑难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生僻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   且看本课中余老师的讲析:   引入背景资料时,作了必要的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生齐读诗歌前,指出了 “羞”、 “直”等关键字词的意思,为学生的齐读作了必要的铺垫;   学生齐读诗歌出现明显错误时,余老师对朗读的节奏和情感的抑扬作了及时充分的点拨;   对美句的分析精炼含蓄,颇有见地:乘风破浪,沧海扬帆;意境开阔,壮思飞扬;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这既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   由美句到警句、由难句到用典,余老师更是用两次微型讲座作了极为巧妙的讲析。这样的讲座既有助于学生对本课主要教学内容的掌握,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加大了课堂容量,实属一石数鸟,匠心独运。   整节课上,充满了诗意的、简洁生动的、精美实在的讲析,显现了余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   四、丰富的积累   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以进行既有形式也有内容地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要让学生真正地有所积累,需要老师分板块、设话题、作示范、给抓手。   本课中,学生的积累主要有:   在知晓关键词语的意义后,学生完成了对诗歌内容的初步感知;   在多次的朗读演练中,学生领会了朗读的必要知识――节奏的把握和情感抑扬的处理;   在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中,学生实现了对诗歌美句的欣赏和对难句的理解;   在聆听课文的微型讲座之中,学生进一步积累了“警句”和“用典”的知识;   课文联读无疑是一个亮点。两首诗的联读,由此及彼,加深了学生对警句与典故的理解,扩大了学习视野,丰富了知识积累。这一细节自然妥贴,别具一格。   这些都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余映潮老师深厚的教材研读能力、不凡的教学设计能力和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2高一语文教案 1.2 《相信未来》 2(苏教版必修1)
2012高一语文教案 1.2 《相信未来》 2(苏教版必修1)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苏教版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48次
资料类型:
文档大小:50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语文:1.2《相信未来》教学设计2(苏教版必修一)
教学目标:
1: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诗化语言和作者感情的诗意表达
3:“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4:诗人身上所投下时代的烙印
1: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诗化语言和作者感情的诗意表达
1:“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诗人身上所投下时代的烙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题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食指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无疑食指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 2.了解背景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二、字词扫描
1、 强记字音:灰烬(jìn) 依偎(wēi) 摇曳(yè) 睫(jié)毛
瞳(tóng)孔
惆怅(chóu
chàng) 轻蔑(miè) 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
2、 辨音辨形:摇曳(yè)——拽(zhuài)拉
睫(jié)毛——捷(jié)报
给(jǐ)予——给(gěi)以
瞳(tóng)孔——潼(tóng)关
撞(zhuàng)击——经幢(chuáng)
惆(chóu)怅——稠(chóu)密——未雨绸(chóu)缪——鸟声啁啾(zhōujiū)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读、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总体结构:
思想逐层深入
韵律渐趋高昂 五、合作探究
1.诗中用哪些形象来表现生活的苦难的?
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贫困、落后 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
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
2.从这些意象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是怎样的?
贫困、落后、混乱
1968年正是文革从开始走向深化的年代,在那个疯狂动荡、人性泯灭的时代,狂热、血腥、暴力、贫困、迷惘、绝望充斥着整个中国。(著名作家秦牧曾这样评述文革:“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所以诗人面对的苦难,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整个时代的、民族的苦难!
3.诗人是如何面对巨大的苦难的?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在绝望中依然用纯洁、质朴的情怀憧憬美好未来,依然怀着未来的坚定执著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4.不仅如此,诗人在第3小节还说要用怎样的方式来写?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田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一小节改变句式,冲出了前两小节压抑狭窄的意境,转而变得开阔明朗起来,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如果说雪花写下的“相信未来”会化掉,地上的字体会被风蚀,那么诗人用大海般的巨手以曙光为笔写下的“相信未来”则在天地之间,更在他的心里,永远无法被抹去。
这一小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孩子的笔体又代表什么?
(暗喻 生动形象,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孩子纯真,他们有一种简单的执著,诗人对于未来的信念正是如此。)
如果说在一二两节中诗人写下的“相信未来”还让我们感觉到有些无奈有些自我安慰的成分,那么我们在第三小节中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他的坚定。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可以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也是这首诗最为动人的内核。
女生读1、2节;男生读第3节
5、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探讨诗人坚定相信未来的理由,说说,读读
首先,诗人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睫毛”“瞳孔”两个意象承“眼睛”而来,形象地描绘出未来人思考的神情,而“拨开”和“看透”又歌颂了人类智慧的伟大,诗人“相信未来”的原因就寄托于这思考的形象中。
其次,诗人不在乎人们对我们肉体和经历的褒贬。“腐烂的皮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三个具体的形象或神情,传递着现实人们的种种苦态;“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四个细节,呈现出人们对过去历史种种评价的表情,形象传神,用笔精当。
再次,诗人坚信未来“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中体现出来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
这三节,曲折地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诗人才毫不怀疑地“相信未来”,并且“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6、最后一小节诗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
诗的最后一节,用热情的呼告,满怀激情地鼓舞人们“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灵魂。
六、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全诗,意象主要集中在哪几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思想:生活上贫困但保持乐观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思想:心理上失落但一往情深
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恢宏的气魄
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远大的志向
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光明
孩子的笔体
美好的憧憬
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七、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八、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鉴赏 (1)诗歌的结构之美 诗歌明显地分为三个层次 一至三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四至六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第七节,直接呼告,诗人以无可反驳的气势,无所畏惧的精神,向苦难的样现实宣战,对未来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阳一样喷薄而出,强烈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2)诗歌的意象之美 问题:仔细阅读诗歌,找出诗人运用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的含义? 明确: 蜘蛛网
---黑暗的势力 炉台
---希望与自由的园地 灰烬的余烟
---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孩子的笔体 ---纯洁的信仰 紫葡萄
---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
---失望的眼泪 鲜花
---成果、亲情、友情等 凝露的枯藤
---没有收获但孕育希望 凄凉的大地
---黑暗的社会 腐烂的皮肉
---表层的创伤 脊骨
---不屈的精神 (3)反复的手法 问题:刚才我们诵读中发现,诗歌中频繁出现“相信未来”这句话,思考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诗歌前三节的语言形式大致相同,结句都是“相信未来”,通过这种反复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未来坚定的信念,增强了阅读的感染力,强化了诗歌的主旨。 (朗读体会,注意内容的理解) (4)拟人的修辞 5、对话(质疑提问---学生讨论---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讨论1:我们了解了诗歌背景,又反复朗读了诗歌,你能体会出作者写作这首诗歌时的情感吗? 明确:对现实沉痛的反思,对未来坚定的信念:错的不是“我”,是这个颠倒黑白的时代。“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相信未来的人们会给予“我”“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也表现诗人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渴盼和坚信。 (朗读体会,注意感情的把握) 讨论2:你觉得编者把这首诗选进课本是希望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呢? 讨论3:我们今天读这首,你有被打动的感觉吗?能说说这种感觉吗?或者你对某一段或一句有感触,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朗读体会,注意情感的共鸣) (以上是教师预设问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对文本、作者、编者及教师的质疑提问,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对话的目的。) 6、小结 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在承受种种磨难,迎着风雪一步步走来时,他说:我之所以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于是,他的诗篇充满生命中最撼人心魄的力量,如山涛般叩响了众生的心灵。课后,大家可以再去读他的《热爱生命》等篇章,进一步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热爱生命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78年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憧憬美好集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