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肢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稳定性的原因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溶胶—凝胶化学修饰碘电极的制备 性能及应用研究.pdf 6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200 &&
溶胶—凝胶化学修饰碘电极的制备 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AbstraetTitle:STUDYoNANDPREPARATIoN,PROPERTYAPPLICATIoNoFSoL—GELCHEMICALMoDlFIEDIoDIDEELECTRODEMajor:AppliedchemistryName:DongxiaZhangSignature:DuSupervisor:Prof.BaozhongSignature:AbstractSol--Gelusedtothin--filmattractivetechnologypreparingpossessmanyproperties,andreactionconditionistoincludinghigh—pIlrity,strong--uniformity,lowtemperatureeasycontr01.Theconditionismixtureandstructurecanbeprocesssimple.Theratio,aperturehasbeennseinthefiledadjusted.So,Sol--Geloffilmresearchtechnologypreparinginrecenthasbeenallmethodforfunctionalextensivelythin--filmyears.Itimportantpreparingmaterialmacromoleculeandelectricalevokingstrongactiveinterest.EmbeddingbiologicalmaterialtobiosensorandpreparechemicalmodifiedelectrodewithSol--Gelhastechnologybeenoneareasofelectroofmajoranalysischemistry.ThishasstudiedelectricalactivematerialtoiodideelectrodepaperembeddingpreparewithSol--GeltheconditionofSol--Gelhastechnology.Byoptimizedfilmprocess,thegoodwasoftheelectrodehavebeentestedinthequalityprepared.Theperformancespaper.Thee&ctsofsolutionandinterferenthavealsobeenstability,temperaturestudied.Cyclictowasusedformativeofsensitivefilm.ItSol--GelfilmvoltammetryinvestigateprocessprovehaveeffectonmechanicshasbeengoodembeddingAgI.Theresponsediscussedinthispaper.I。canintonetworkgoconstructionandmakestereototheresponse,whichhelpimproveeffectofsomekindsofsurfactantsistested.Ithasbeenshownsensitivity.Thethatsomeanion--surfaceactivehaveefrectonagentpositivemeasurement,withofCMC,thedosagelinearisextendedrespondscopeobviously,too.TheSol--GelchemicalmodifiediodideelectrodeshowedNemsttoI。witharesponseofalinearof10。1~10-7mol/L.Theslope58.321mV/pI’,anddetectionlimitisrange4.6x10一mol/L.Whell10一moYL,theconcentrationofIislligherthanislessthan2minute.Becauseofexcellentmodifiedelectrodecanbeperformance,thewithiodideelectrodeandcomparedcommodityhavebeenanewmemberintheoffamilysensor.IthadbeenuseforthechemistrydeterminationofiodineionandVecontentinactualresultsshowedthatthemethodisandofsample.Thesimple,rapidsatisfa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和知识网络体系-共享资料网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和知识网络体系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和知识网络体系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和知识网络体系江西吉安永阳中学 周汉辉收集整理绪论名词: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 名词 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包括 a、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合成物质,贮存能量;b、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分解物质,释放能量。2、病毒:属于生物,无细胞结构,它们寄生在其它生物体内生活和繁殖后代, 所以是具有生命的生物体,细菌病毒又称噬菌体,病毒的遗传物质可能是 DNA 或者可能是 RNA。3、 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一定反应的特性。需要时间短。(如:蛾、蝶类的趋光性)。4、 反射:是指多细胞高等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如:狗见主人摇头摆尾),属于应 激性。5、适应性: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6、遗传性:是指亲代 与子代之间表现出相似的特性。7、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8、生物工程学: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 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从而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生物或生物制品。9、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语句: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语句 细胞是构成一切动植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 3、生物生长的根本原因是:同化作用>异化作用。4、遗 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物种向前发展进化。凡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都是由遗传物质――核酸决定 的。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5、能够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和生殖。6、生物 科学的发展: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成就:细胞学说创立;1859 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了 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b、实验生物学阶段(成就:1900 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 出)c、分子生物学阶段(成就:1944 年,美国的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 DNA 是遗传 物质;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 1953 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 DNA 分子双螺旋结 构模型。)。7、当代生物学的主要朝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微观已达到分子水平;宏观是关于生 态学的研究。8、生物工程的成就 a、医药: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b、农业:抗植物病 毒、两系法杂交水稻、转基因鲤鱼、抗虫棉;c、开发能源和环境保护:石油草和超级菌。9、世界五大 问题:解决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短缺和粮食危机等。第一章、 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名词: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 (铜)、Mo(母) ,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 的元素。如:C (探)、 0(洋)、H(亲)、N(丹)、S(留)、P(人 people)、Ca(盖)、Mg(美)K(家) 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 物界具有统一性。4、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 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 200 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 20 多种。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 C、H、O、N、P、S 6 种元素是组 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 97%。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如:B 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 B 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 程。)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名词: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 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 分。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8、无机1 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 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9、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 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 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 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10、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 糖、麦芽糖等。11、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 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 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1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 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1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14、二肽:由 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1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 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1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17、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 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 20 种,决定 20 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61 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 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 和COOH 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 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18、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 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 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 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 DNA。20、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 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 RNA。 公式: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2、基因(或 DNA)的碱基:信使 RNA 的碱基:氨基酸个数 =6:3:1 语句: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 大,新陈代谢越活跃。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 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 ATP (A-P~P~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 C、H、O 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 N,核酸必须有 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核苷酸。(例: 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 C、H、O)。4、蛋白质 的四大特点:①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①氨 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 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 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不是蛋白质);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注意: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有核酸控制的。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 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 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 DNA 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 RNA 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两者组分相同的是都含有磷酸基团、腺嘌 呤、鸟嘌呤和胞嘧啶三种含氮碱基。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名词: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 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 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4、真核细 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5、原核生物:由原 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 属于原核生物。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 原虫等。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 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 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8、膜 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 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 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 所。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 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 胞生物之分)。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 结合。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 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2 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 耗能量。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 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 K+ )。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 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5、线粒体:呈粒状、棒 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 DNA 和 RNA 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 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 95%来自线粒体。6、叶绿体:呈 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还有少量 DNA 和 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 的酶。7、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功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使膜上的各种酶为生命活动的各种化 学反应的正常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8、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 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9、高尔基体:由扁平囊泡、小囊泡和大囊泡组成,为单层膜结构,一般 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 用。10、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 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11、液泡:是细胞质中的泡状结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 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12、与胰岛 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 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 提供能量。13、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 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 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泡,而动物细胞 中没有液泡;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 同。14、细胞核的简介:(1)存在绝大多数真核生物细胞中;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的真核细胞中也没有细 胞核,如人体内的成熟的红细胞。(2)细胞核结构:a、核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核。说明:核膜是和内质网膜相连 的,便于物质的运输;在核膜上有许多酶的存在,有利于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b、核孔:在核膜上的不连贯部分; 作用: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的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 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d、染色质: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提出者:德国 生物学家瓦尔德尔提出来的。组成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细胞中的两 种不同形态!(3)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中心活动的控制中心。 15、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 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 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 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16、在线粒体中,氧是在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两个 阶段产生的氢结合生成水,并放出大量的能量;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光反应产生的氢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还原 生成水和葡萄糖;蛋白质是由氨基酸在核糖体上经过脱水缩合而成,有水的生成。 第二节、细胞增殖 名词: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 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 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3、姐妹染色单体:染色 体在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减数分裂)的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形成由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单体。 (若着丝点分裂,则就各自成为一条染色体了)。每条姐妹染色单体含 1 个 DNA,每个 DNA 一般含有 2 条脱氧核苷 酸链。4、有丝分裂:大多数植物和动物的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数目。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5、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 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 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 长。6、纺锤体:是在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质中出现的结构,它和染色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7、赤道板:细胞有丝分裂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准确地排列在纺锤体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8、无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 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例如,蛙的红细胞。 公式: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 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 体上只含有一个 DNA 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 DNA 分子。 语句:1、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关系:第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 不同形态。第二,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仍连接在同一个着点的两个子染色体(姐 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姐妹染色体)。2、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 DNA 分子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以染色体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无论一个着丝点上是否含有 染色单体。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一个 DNA 分子,但当染色体(染色质)复制后且两染色单体仍连在同 一着丝点上时,每个染色体上则含有两个 DNA 分子。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分裂间期:完成 DNA 分子的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2)细胞分裂期:A、分裂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记忆口诀:膜仁消失两体现(说明是染色体出现和纺锤体形3 成 )B、分裂中期: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在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观察染色体 形态数目最好的时期;记忆口诀:着丝点在赤道板。C、分裂后期: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 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记忆口诀:着丝点裂体平分。D、分裂末期:① 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记忆口诀:膜仁重现新壁成。4、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①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②区 别: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 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 为二;动物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5、DNA 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 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6、有丝分裂中 染色体、DNA 分子数各期的变化:①染色体(后期暂时加倍):间期 2N,前期 2N,中期 2N,后期 4N,末期 2N; ②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前才有):间期 0-4N,前期 4N,中期 4N,后期 0,末期 0。③DNA 数目 (染色体复制后加倍,分裂后恢复):间期 2a -4a,前期 4a,中期 4a,后期 4a,末期 2a;④同源染色体(对) (后期暂时加倍):间期 N 前期 N 中期 N 后期 2N 末期 N。7、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 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 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第三节、细胞的分化 名词:1、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细胞分化的起点)的后代,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 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3、细胞的癌变:在生物 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 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4、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 理功能上。 语句:1、细胞的分化:a、发生时期:是一种持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 最大限度。b、细胞分化的特性:稳定性、持久性、不可逆性、全能性。c、意义:经过细胞分化,在多细胞生物体内 就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 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2、细胞的癌变 a、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 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b、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 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c、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 转化引起的。d、预防: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 施。3、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b、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 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c.色素积累(如:老年斑);d.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e.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4、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在生物体 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 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的作 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第三章、新陈代谢 第三章、第一节 新陈代谢与酶 名词:1、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 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 RNA。2、酶促反应:酶所催化的反应。3、底物:酶催化作 用中的反应物叫做底物。 语句:1、酶的发现:①、1783 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 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 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 质;④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RNA 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2、酶的特点:在一定条件 下,能使生物体内复杂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3、酶的特性:①高效 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③酶需要适宜的温度 和 pH 值等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 pH 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 pH 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原因是 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4、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外都起作用,如消化 酶就是在细胞外消化道内起作用的;酶对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激素不同;虽然酶的 催化效率很高,但它并不被消耗;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它的合成受到遗传物质的控制,所以酶的决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细胞壁的同时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正确的思路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酶具有专一性,去除 细胞壁选用纤维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温度、酸碱度都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对于动物体 内酶催化的最适温度是动物的体温,动物的体温大 都在 35℃左右。6、通常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主要在适宜条件 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对蛋白质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最适 PH=2 左右)才有催 化作用,随 pH 升高,其活性下降。当溶液中 pH 上升到 6 以上时,胃蛋白酶会失活,这种活性的破坏是不可逆转的。 第二节 新陈代谢与 ATP 语句:1、ATP 的结构简式:ATP 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 代表腺苷,P 代4 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注意:ATP 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 ATP 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必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种高能化合 物形成时,即高能磷酸键形成时,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2、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在酶的作用下,ATP 中远离 A 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时生成 ADP 和 Pi;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ADP 接受能量与一个 Pi 结合转 化成 ATP。ATP 与 ADP 相互转变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ADP 和 Pi 可以循环利用,所 以物质可逆;但是形成 ATP 时所需能量绝不是 ATP 水解所释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具体因为:(1)从反应 条件看,ATP 的分解是水解反应,催化反应的是水解酶;而 ATP 是合成反应,催化该反应的是合成酶。酶具有专一 性,因此,反应条件不同。(2)从能量看,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是储存在高能磷酸键内的化学能;而合成 ATP 的能 量主要有太阳能和化学能。因此,能量的来源是不同的。(3)从合成与分解场所的场所来看:ATP 合成的场所是细 胞质基质、线粒体(呼吸作用)和叶绿体(光合作用);而 ATP 分解的场所较多。因此,合成与分解的场所不尽相 同。)3、ATP 的形成途径 : 对于动物和人来说,ADP 转化成 ATP 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内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 物释放出的能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ADP 转化成 ATP 时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来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 量外,还来自光合作用。4、ATP分解时的能量利用:细胞分裂、根吸收矿质元素、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5、ATP 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第三节、光合作用 名词: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 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 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② 1864 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 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③ 1880 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 体释放出来的。④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 H218O 和 CO2,释放的是 18O2;第二组提供 H2 O 和 C18O,释放的是 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2、叶绿体的 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 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 a(蓝绿色)和叶绿素 b(黄绿色);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橙黄 色)和叶黄素(黄色)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 阶段的酶)。4、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 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 的形 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②暗反应阶段: a、CO2 的固定:CO2+C5→2C3 b、C3 化合物的还 原:2C3+[H]+ATP→(CH2O)+C5 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 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 生水的光解和 ATP 的形成,暗反应发生 CO2 的固定和 C3 化合物的还原。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 中活跃的 化学能,在暗反应中 ATP 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 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 CO2 的还原 剂,ATP 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 ADP 和 Pi 为光反应形成 ATP 提供了原料。6、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总之,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 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 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 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 作用的产物。当低温时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会减少,主要由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暗反应中 (CH2O)的产量,主要由于提高了暗反应中酶的活性。8、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 进行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后者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能量 和[H],在较弱光照下生长的植物,其光反应进行较慢,故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没有随之增加。 光照增强,蒸腾作用随之增加,从而避免叶片的灼伤,但炎热夏天的中午光照过强时,为了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度散 失,通过植物进行适应性的调节,气孔关闭。虽然光反应产生了足够的 ATP 和[H],但是气孔关闭,CO2 进入叶肉 细胞叶绿体中的分子数减少,影响了暗反应中葡萄糖的产生。9、在光合作用中:a、由强光变成弱光时,[产生的 H]、ATP 数量减少,此时 C3 还原过程减弱,而 CO2 仍在短时间内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而 C3 含量上升,C5 含量下 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b、CO2 浓度降低时,CO2 固定减弱,因而产生的 C3 数量减少,C5 的消耗量降低,而 细胞的 C3 仍被还原,同时再生,因而此时,C3 含量降低,C5 含量上升。 第四节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名词:1、水分代谢:指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2、半透膜: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 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3、选择透过性膜:由于膜上具有一些运载物质的载体,因为不同细胞膜上含有的载体 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即使同一细胞膜上含有的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的数量也不同,因而表现出细胞膜对物质透过的高 度选择性。当细胞死亡,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4、吸胀吸水: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细胞吸水方式。如:根 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5、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6、渗透吸 水: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过程,叫做~。7、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 分,细胞壁不属于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团原生质。8、原生质层: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5 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9、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 ~。10、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11、合理灌溉:是指根据 植物的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用最少的水获取最大效益。 语句:1、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2、渗透作用 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a.具有半透膜。 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3、植物吸水的方式:①吸胀吸 水: 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没有形成大的液泡。b、原理:是指细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植物的 细胞壁和细胞质中有大量的亲水性物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这些物质能够从外界大量地吸收水分。c、举 例: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②渗透吸水:a、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质内有一个大液泡,细胞壁--全透性,原 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b、原理: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外因(两侧 具浓度差):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c、验证:质壁分离 及质壁分离复原;d、举例:成熟区的表皮细胞等。4、水分流动的趋势:水往高(溶液浓度高的地方)处走。水密度 小,水势低(溶液浓度大);水密度大,水势高(溶液浓度低)。5.水分进入根尖内部的途径:(1)成熟区的表皮 细胞→内部层层细胞→导管(2)成熟区表皮细胞→内部各层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导管 6、水分的利用和散失: a、利用:1%~5%的水分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b、散失: 95%~ 99%的水用于蒸腾作用。植物通 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意义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7、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应该是一 个渗透系统,是具有大型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成熟植物细胞)在处于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才会有的现象。(人体的 细胞,它没有细胞壁,也就不会有质壁分离。玉米根尖细胞没有形成大型液泡,玉米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伸长区的细 胞,形成层细胞和干种子细胞都无大型液泡,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不会发生质壁分离。洋葱表皮细胞和根毛细胞两 种成熟的植物细。) 第五节 植物的矿质营养 名词:1、植物的矿质营养: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2、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 C、H、O 以 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 13 种.其中大量元素 7 种 N、S、P、Ca、Mg、 K(Mg 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巧记:丹留人盖美家。Fe、 Mn、B、 Zn 、Cu 、Mo 、 Cl 属于微量元素,巧 记:铁门碰醒铜母(驴)。3、交换吸附:根部细胞表面吸附的阳离子、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发生交 换的过程就叫交换吸附。4、选择吸收:指植物对外界环境中各种离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选择性。它表现为植物吸收的 离子与溶液中的离子数量不成比例。5、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施肥,适量地施肥。 语句:1、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①吸收的状态:离子状态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③、细胞吸收矿质 元素离子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根细胞表面的阴、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吸附;二是离子被主动运输 进入根细胞内部,根进行离子的交换需要的 HCO-和 H+是根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与水结合后理解成的,根细胞 主动运输吸收离子要消耗能量。④影响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因素:a、呼吸作用:为交换吸附提供 HCO-和 H+,为主 动运输供能,因此生产上需要疏松土壤;b、载体的种类是决定是否吸收某种离子,载体的数量是决定吸收某种离子 的多少,因此,根对吸收离子有选择性。氧气和温度(影响酶的活性)都能影响呼吸作用。2、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 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①吸收部位:都为成熟区表皮细胞。②吸收方式:根对水分的吸收--渗透吸水,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主动运输。③、所需条件:根对水分的吸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能量和载体。④联系:矿质离子在土壤中溶于水,进入植物体后,随水运到各个器官,植物 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①运输:随水分的运 输到达植物体的各部分。②利用形式:矿质运输的利用,取决于各种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K 在植物体内以离 子状态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转移,能反复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N、P、Mg 在 植物体内以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转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 Ca、Fe 在植物体内以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转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时,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现病态。4、 合理灌溉的依据: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 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5、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呼吸作用相关,在一定的氧气范围内,呼吸作用越强,根 吸收的矿质元素离子就越多,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数量有限,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就不再随氧气 的增加而增加。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名词: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经过消化,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 分子有机物。2、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 淋巴的过程。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4、氨基转换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转给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 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5、脱氨基作用: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被分解成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 部分:氨基可以转变成为尿素而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为糖类、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够合成的氨基酸,通 过食物获得的氨基酸。它们是甲硫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 8 种。 7、糖尿病:当血糖含量高于 160 mg/dL 会得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于糖的利用发生障碍,病人消 瘦、虚弱无力,有多尿、多饮、多食的“三多一少”(体重减轻)症状。8、低血糖病:长期饥饿血糖含量降低到5 0~80mg/dL,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喝一杯浓糖水;低于 45mg/dL 时出现惊厥、昏迷等晚期症状,因为脑组织供能不足必须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 语句:1、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脂类代谢的图解参见课本。2、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6 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三类营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转化的数量不同,如糖类可大量转化 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二是转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类不能转化成必需氨基酸;脂类不能转变 为氨基酸。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 80-100mg/dL 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 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血糖降 低(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低于 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多食少动使摄入的物质(如糖类)过 多会导致肥胖。4、消化:淀粉经消化后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氨基 酸。5、吸收及运输: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主动运输),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 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为脂肪,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随血液循环运输到 全身各处。6、糖类没有 N 元素要转变成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必须获得 N 元素,就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 成。蛋白质要转化成糖类、脂类就要去掉 N 元素,通过脱氨基作用。7、唾液含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胃液含胃蛋白 酶消化蛋白质;胰液含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肠液含 肠淀粉酶、肠麦芽糖、肠脂肪酶(消化淀粉、麦芽糖、脂肪、蛋白质)。8、胃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大肠吸收: 少量水和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肠都能吸收的是: 水和无机盐;小肠上皮细胞突起形成小肠绒毛,小肠绒毛朝向肠腔一侧的细胞膜有许多小突起称微绒毛微绒毛扩大了 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七节 生物的呼吸作用 名词: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 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 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 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②过程:第一阶段、 (葡萄糖)C6H12O6→ 2C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 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 (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 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 C2H5OH(酒精)+CO2(或 C3H6O3 乳酸) 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 (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 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3、有氧呼吸 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 O2 和酶:有氧呼 吸第一、二阶段不需 O2,;第三阶段:需 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 O2,需不同酶。③氧化 分解: 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 38ATP )---1mol 葡萄糖彻底氧 化分解,共释放出 2870kJ 的能量,其中有 1161kJ 左右的能量储存在 ATP 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 2ATP)-1mol 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 196.65kJ 能量,其中 61.08kJ 储存在 ATP 中。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 同。4、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5、关于呼吸作用的计算规律是: 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 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之比为 1:3 ②产生同样数量的 ATP 时无氧呼 吸与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质的量之比为 19:1。如果某生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 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 多,则两种呼吸都进行。6、产生 ATP 的生理过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应、无氧呼吸(暗反应不能产生)。在绿色 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 ATP 的场所是: 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叶绿体基粒(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 主要场所) 第八节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名词:1、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 物质,并储存能量,这叫做~。2、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同时,生物体又把组成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释放 出其中的能量,并把代谢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这叫做~。3、自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 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4、异氧型:生物体在同 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只能把从外界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 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5、需氧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 化分解自身的组成物质,以释放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6、厌氧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 的过程中,在缺氧的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来获得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 做~。7、酵母菌:属兼性厌氧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酵母菌将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 碳。8、化能合成作用:不能利用光能而是利用化学能来合成有机物的方式(如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 NH3 与 O2 反 应转化成 HNO2,HNO2 再与 O2 反应转化成 HN03,利用这两步氧化过程释放的化学能,可将无机物(CO2 和 H2O 合成有机物(葡萄糖)。 语句: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异同点:①相同点都是将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组成物质。 ②不同点:光合作 用,利用光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无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2、同化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其中自养型分光 能自养--绿色植物,化能自养:硝化细菌;其余的生物一般是异养型(如:动物,营腐生、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数 细菌);异化类型包括厌氧型和需氧型,其中寄生虫、乳酸菌是厌氧型;其余的生物一般是厌氧型(多数动物和人 等)。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3、新陈代谢的类型必须从同化类型和异化类型做答。(硝化细菌为自养需氧型,蓝藻 为自养需氧型,蘑菇为异氧需氧型,菟丝子为异氧需氧型)。4、光合作用属于同化作用,呼吸作用属于异化作用。7 第四章、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名词: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2、感性运动:由没 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3、 激素的特点: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 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 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 产生生理效应的。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 叶和生长锥的作用。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 能穿过的。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 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 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 这与生长素的浓 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9、顶端优势:植物的 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 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 是棉花摘心。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 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 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 2N。 语句: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实验过程:A 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 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 不生长也不弯曲;C 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 ―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2)温特 实验:A 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 把未放过尖端的琼 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 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3)郭葛结论: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 名为“生长素”。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 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 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3、生长素的作用:a、两重 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 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 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 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 10-10、10-8、10-4(mol/L)。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a、在低浓度范围 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 育;防止落花落果。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 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6、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 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6、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 第二节 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 、 体液调节 名词:1、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 进行的调节。2、垂体: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借漏斗柄连于下丘脑,呈椭圆形。3、下丘脑:即丘脑下部。间脑的 一部分,位于脑的腹面,丘脑下方,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的较高级中枢。4、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 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 中有关激素合成与分泌。5、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如:生长 激素和甲状腺激素。6、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胰岛 A 细胞产生) 是升高血糖含量,胰岛素(胰岛 B 细胞产生)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含量。 语句:1、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激素。甲状腺能产生甲状腺激素,胰岛能产生胰岛 素,性腺能产生性激素。2、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 激素----促进相关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关腺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尤其对中 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 糖合成为糖元,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孕激素------是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 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3、分泌异常症:a、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只小不呆)、幼年 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亢,幼年分泌不足引起呆小 症(又呆又小)。4、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通过促垂体激素对垂体的作用,调节和管理其他 内分泌腺的活动。5、激素的调节:①纵向调节:a、促进作用: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 代谢加强。B、抑制作用:甲状腺激素增多→ (抑制)8 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减少 → 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反馈调节)。②横向调节:协同 作用和拮抗作用。6、在体液中除激素外,还有 CO2、H+等对机体也有调节作用。 二、神经调节 名词:1、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 方式。2、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3、、条件反射:动物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后天性反射。4、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 5 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 神经和效应器。5、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细胞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 呈树状分枝的树突。6、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7、 兴奋:动物和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 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弱活动态变为强活动态。8、突触:把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接触 的部位,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膜和突触后膜。9、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 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10、大脑皮层: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由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的灰 质,叫大脑皮层。11、言语区: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12、运动性失语 症(say):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 (S 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 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会说) 13、感觉性失语症(hear):当皮层颞上回后部 (H 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听) 语句:1、兴奋的传导: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 正,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回路:a.膜外电流:未兴 奋区→兴奋区,b.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②.细胞间的传递(通过突触来传递):a、突触是由突触前膜 (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 或树突膜)三部分构成。 B、兴奋传递过程:膜电位变化→突触释放递质→膜电位变化;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 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出递质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 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 之间的传导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2、躯体运动中枢(存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a、当刺激中央前回顶部 时,可引起下肢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底部时,倒出现头部器官运动;刺激中央前回其他部位时,可以出现相应器官运 动。B、分布特点: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皮层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 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a、不同的: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准确,作用范围 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b、联系:神经调节 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神经调节与行为 名词:1、趋性:是动物对环境因素刺激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如某些昆虫和鱼类的趋光性,臭虫的趋热性,寄生昆 虫的趋化性等,它们都与神经调节有关。2、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构成的,大多数本能 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得多,如蜜蜂采蜜,蚂蚁做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哺乳动物哺育后代等都是动物的本能行 为。3、印随:刚孵化的动物有印随学习,如刚孵化的小天鹅总是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行走,如果没 有母天鹅,就会跟着人或其他行动目标走。4、模仿:幼年动物则主要是通过对年长者的行为进行模仿来学习的,如 小鸡模仿母鸡用爪扒地索食。 语句:1、垂体分泌的激素与动物行为:a、催乳素:照顾幼仔,促进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完成, 如促进哺乳动物乳腺的发育和泌乳,促进鸽的嗉囊分泌鸽乳的活动等;b、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够 促进性腺的发育和性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动物的性行为。2、行为分为:(1)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 能。(2)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和条件反射。3、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 功能活动。动物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4、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 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5、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生物的生殖 一、生殖的类型 名词: 1、生物的生殖:每种生物都能够产生自己的后代,这就是~。2、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 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易保持亲代的性状。3、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也叫配子)的结 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具有双亲的遗传性,有更强的 生活力和变异性。4、分裂生殖(单细胞生物特有):是生物体由一个母体分裂成两个子体的生殖方式。如变形虫、 细菌、草履虫。5、出芽生殖:母体→芽体→新个体,如水螅、酵母菌。6、孢子生殖:母体→孢子→新个体,如青 霉、曲霉。7、营养生殖: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发育为新个体,如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秋海棠 等。8、嫁接:一种用植物体上的芽或枝,接到另一种有根系的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新植 物体的方法。9、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外植体(离体组织或器官)→消毒→接种→愈伤组织(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 是一团薄壁细胞)→组织器官→完整植株。10、配子生殖:由亲体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两两相配成对,互 相结合,成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11、卵式生殖: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叫 做~。凡是种子植物用种子进行繁殖时,都属予卵式生殖。12、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叫9 做~。13、花粉管:是萌发的花粉粒内壁突出,从萌发孔伸出而形成的管状结构。主要作用是将其携带的精子和其他 内容物运至卵器或卵细胞内,以利于受精作用。14、双受精: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又叫受精卵(染色体 为 2N);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成为受精极核(染色体为 3N),这种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现象叫做双受精。 15、被子植物:凡是胚珠有子房包被着,种子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就叫做~。 语句:1、凡是种子植物用种乎进行繁殖时,都属予卵式生殖,因为要产生种子,必须经过双受精作用,即一个精 子与卵细胞结合,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所以必然是卵式生殖。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 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3、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两 性生殖细胞的结合。4、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是:A、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便于自动化管理。B、便于花 卉和果树的快速繁殖、便于培养无病毒植物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C、易保持亲代的性状。5、克隆:无性生殖中一种 方式。克隆的特点是由一个生物体的一部分(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克隆出来的个体以及同 一无性繁殖系内的各个个体遗传基础在正常情况下完全相同。6、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克 隆技术是利用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二、减数分裂和有性殖细胞的形成 名词:1、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 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一个卵原 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则可以形成四个精子。2、精原细胞:精巢中 的原始生殖细胞。3、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叫 做~;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①大小(长度)相同 ②形状(着丝点的位置)相同③来源(颜色)不同。4、非同 源染色体: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5、联会:发生在生殖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 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6、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叫做~。1 个四分体有 1 对同 源染色体、有 2 条染色体、4 个染色单体、4 分子 DNA。7、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叫做~。 语句:1、精子的形成过程:①间期(准备期):DNA 复制;②减数第Ⅰ次分裂:A、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 每条染体含 2 个姐妹染色单体;B、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每条染体含 2 个姐妹单体;C、后期:同源染色 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每条染体含 2 个姐妹单体;D、末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染色体、DNA 减半,每条染体含 2 个姐妹单体;减数第Ⅱ次分裂:A、前期:(一般认为与减数第Ⅰ次分裂末期相 同。)B、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C、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每 一极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D、末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2、卵细胞与 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在生殖腺中进行;与生殖细胞的形成有关,染色体、DNA 分子变化过程与结果完 全相同。不同点:①、间期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仅稍稍增大。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贮存大量卵黄,体积增大 很多倍。②、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细胞。卵细胞形成时两次都是不均等分裂,只产生一 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③、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即有受精能力。④、精子 在睾丸中形成,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3、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一次, 子细胞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形成体细胞,没有联会、四分体的出现没有交叉、互换现象;减数分裂:细胞连续分 裂两次,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形成有性生殖细胞,出现联会、四分体,有交叉、互换行为。相同点:染色体复 制一次。4、在动物的精(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卵)原 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5、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 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6、 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 独立性;分开后的两条同源染色体那一条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表现为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 由组合。 7、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8、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 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则可以形成四个精子。9、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减数分裂”教学专题:一、减数分裂各期的染色体、DNA、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数量计算:1.给出减数分裂某 个时期的分裂图,计算该细胞中的各种数目:(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2)DNA 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① 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 DNA 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 含有两个 DNA 分子。(3)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在减Ⅰ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期为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 半,而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期和配子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进入到不同的细胞中,因此该时期细胞中同源染色体 的数目为零。(4)在含有四分体的时期(四分体时期和减Ⅰ中期),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2.无图, 给出某种生物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细胞中的某种数量,计算其它各期的各种数目。规律:(1)染色体的数目在间期和 减Ⅰ分裂期与体细胞相同,通过减Ⅰ分裂减半,减Ⅱ分裂后期暂时加倍,与体细胞相同。(2)DNA 数目在减Ⅰ前的 间期复制加倍,两次分裂分别减少一半。(3)同源染色体在减Ⅰ分裂以前有,减Ⅱ分裂以后无。(4)四分体在四分 体时期和减Ⅰ中期有,其它各期无。二、关于配子的种类:1、一个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如果在四分体时期染色 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 4 个 2 种类型的配子,且两两染色体组成相同,而不同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互补。2、有 多个性原细胞,设每个细胞中有 n 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如果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 生 2n 种配子。三、细胞分裂图的识别:有丝分裂是染色体复制 1 次,分裂 1 次;减数分裂是染色体复制 1 次,分裂 2 次的特殊有丝分裂,且有联会现象,所以同源染色体在排列上有紧靠在一起的特点,而有丝分裂中的同源染色体是间 隔排列的,该特征是区分各个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方法:(1)有同源染色体的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否 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2)有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四分体、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最10 后分开),否则为有丝分裂。解题思路:(注意:后期图形只取细胞一极的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无同 源染体―→减分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有同源染体、间隔排列―→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不在中 央、有同源染体、无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后期;染色体不在中央、无同源染体、有姐妹染色单体―→减分第一次分裂 的后期. 第二节 生物的个体发育 一.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语句;1、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不是种子。2、种子的形成和萌发:①种子是由种 皮、胚和胚乳构成的。②胚的发育:受精卵有丝分裂产生一行细胞形成胚柄,同时产生一团细胞形成球状胚体。球状 胚体顶端两侧的细胞分裂较快形成两个突起,发育成两片子叶;两子叶之间的部分细胞发育成胚芽;胚体基部的部分 细胞发育成胚根;胚芽与胚根之间的细胞发育成胚轴。③胚乳的发育: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的。首先,受精极 核分裂成许多细胞核,叫胚乳核;然后,围绕每个胚乳核产生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许多胚乳细胞。这些胚乳细胞内 贮存营养物质,其整体就是胚乳。3、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顶细胞和基细胞(近珠孔端),顶细胞(多次分裂)形成球 状胚体(分裂、分化)形成胚。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四部分构成胚;基细胞几次分裂形成胚柄,吸收养料供胚发 育。受精极核多次分裂形成胚乳细胞,从而构成胚乳。珠被形成种皮。胚、胚乳、种皮构成种子。子房壁形成果皮, 种子和果皮构成果实。4、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 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由子叶或胚乳提供的,而种子发育过程中 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胚柄细胞提供的。5、植株的 生长和发育包括两个阶段:(1)营养生长阶段:此阶段植 株只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通过生长不断长高长大。(2)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植株长 出花,开花后雌蕊的子房发育形成果实,里面有种子。这时就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许多植物进入生殖生长后营养生长 中止。6、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7、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受精卵和受精极核的发育是不同步 的,受精极核先发育,受精卵后发育,因为受精卵要经过一个休眠阶段。8、以体细胞中含有 2n 条为例,则精子、卵 细胞和每个极核中含有 n 条染色体。受精极核由 2 个极核和 1 个精子融合形成,所以受精极核以及由受精极核发育成 的胚乳细胞应为 3n 条;由于在形成胚乳的过程中,胚乳细胞将解体,其中的染色体也会消失,所以胚乳细胞的 3n 不 会影响到新个体的性状遗传。其他种类的细胞都属于体细胞,都应为 2n 条。 第二节 生物的个体发育 一.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语句;1、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不是种子。2、种子的形成和萌发:①种子是由种 皮、胚和胚乳构成的。②胚的发育:受精卵有丝分裂产生一行细胞形成胚柄,同时产生一团细胞形成球状胚体。球状 胚体顶端两侧的细胞分裂较快形成两个突起,发育成两片子叶;两子叶之间的部分细胞发育成胚芽;胚体基部的部分 细胞发育成胚根;胚芽与胚根之间的细胞发育成胚轴。③胚乳的发育: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的。首先,受精极 核分裂成许多细胞核,叫胚乳核;然后,围绕每个胚乳核产生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许多胚乳细胞。这些胚乳细胞内 贮存营养物质,其整体就是胚乳。3、受精卵(分裂一次)形成顶细胞和基细胞(近珠孔端),顶细胞(多次分裂)形成球 状胚体(分裂、分化)形成胚。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四部分构成胚;基细胞几次分裂形成胚柄,吸收养料供胚发 育。受精极核多次分裂形成胚乳细胞,从而构成胚乳。珠被形成种皮。胚、胚乳、种皮构成种子。子房壁形成果皮, 种子和果皮构成果实。4、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 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由子叶或胚乳提供的,而种子发育过程中 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由胚柄细胞提供的。5、植株的 生长和发育包括两个阶段:(1)营养生长阶段:此阶段植 株只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通过生长不断长高长大。(2)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植株长 出花,开花后雌蕊的子房发育形成果实,里面有种子。这时就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许多植物进入生殖生长后营养生长 中止。6、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7、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受精卵和受精极核的发育是不同步 的,受精极核先发育,受精卵后发育,因为受精卵要经过一个休眠阶段。8、以体细胞中含有 2n 条为例,则精子、卵 细胞和每个极核中含有 n 条染色体。受精极核由 2 个极核和 1 个精子融合形成,所以受精极核以及由受精极核发育成 的胚乳细胞应为 3n 条;由于在形成胚乳的过程中,胚乳细胞将解体,其中的染色体也会消失,所以胚乳细胞的 3n 不 会影响到新个体的性状遗传。其他种类的细胞都属于体细胞,都应为 2n 条。第六章、遗传和变异 第六章、一、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名词: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 DNA 所构成。它 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 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 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语句:1、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 DNA 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 DNA 的作用。2、肺 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 型(英文 Rough 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 不死亡。②、S 型(英文 Smooth 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 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 S 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 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 法将 S 型菌杀死,并用死的 S 型菌与活的 R 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于 R 型经不起死了的 S 型11 菌的 DNA(转化因子)的诱惑,变成了 S 型)。3、艾弗里实验说明 DNA 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 S 型细菌中的多 糖、蛋白质、脂类和 DNA 等提取出来,分别与 R 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 DNA 与 R 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 R 型 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4、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 是转化因子,是使 R 型细菌产生 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 DNA 是遗传物质。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 入→复制→组装→释放。②DNA 中 P 的含量多,蛋白质中 P 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 S 而 DNA 中没有 S,所以用放射 性同位素35S 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 DNA。用 35P 标记蛋白质 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 32P 标记 DNA 的噬菌体侵染 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 DNA 进入了细菌体内。③结论:进入细菌的物质,只有 DNA,并没有 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 DNA 的作用下合成的。 说明了遗传物质是 DNA,不是蛋白质。③此实验还证明了 DNA 能够自我复制,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 性,也证明了 DNA 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5、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 DNA 是遗传物 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6、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①具有相对稳定性②能自我复制③可以指导蛋白质 的合成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7、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 质是 RNA,因此说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8、①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 绿体、叶绿体。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二、 DNA 的结构和复制 名词:1、DNA 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2、DNA 复制:是指以亲代 DNA 分子为模板来合 成子代 DNA 的过程。DNA 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3、解旋:在 ATP 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 分子两 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 链)。4、DNA 的半保留复制: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5、人类基因组是指人 体 DNA 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语句:1、 DNA 的化学结构:①DNA 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 C、H、O、N、P 等。②组成 DNA 的 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 DNA 的脱 氧核苷酸有四种。DNA 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 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 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 ATGC。④DNA 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2、DNA 的双螺旋结构:DNA 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 DNA 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 DNA 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3、DNA 的特性: ①稳定性:DNA 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 从而导致 DNA 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 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 为 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 DNA 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 DNA 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 DNA 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 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 50%。②在双链 DNA 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 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③在双链 DNA 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 (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5、DNA 的复制: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③条件:a、模板:亲代 DNA 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 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 复制都无法进行。④过程: a、解旋:首 先 DNA 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 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 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的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 相盘绕成螺旋结构,c、形成新的 DNA 分子。⑤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⑥结果:一个 DNA 分子复制一次 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 DNA 分子。⑦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⑧准确复 制的原因:DNA 之所以能够自我复制,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二是因为它的碱基互 补配对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6、DNA 复制的计算规律:每次复制的子代 DNA 中各有一条链是其上一代 DNA 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个 DNA 分子复制 n 次则形成 2n 个 DNA,但含有最初母链的 DNA 分子有 2 个,可形 成 22n 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最初脱氧核苷酸链的有 2 条。子代 DNA 和亲代 DNA 相同,假设 x 为所求脱氧核苷酸 在母链的数量,形成新的 DNA 所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子代 DNA 中所求脱氧核苷酸总数 2nx 减去所求脱氧核苷 酸在最初母链的数量 x 。7、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 T 无 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 DNA,又由于双链 DNA 遵循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 DNA 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 DNA 还是单链 DNA。 三、基因的表达 名词: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 呈间断的直线排列,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2、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 表~。3、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它是指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4、翻译:是在细胞质中 进行的,它是指以信使 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5、密码子(遗传密码):信使 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6、转运 RNA(tRNA):它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 个碱基,都只能专一地与 mRNA 上的特定的三个碱基配对。7、起始密码子:两个密码子 AUG 和 GUG 除了分别决定12 甲硫氨酸和撷氨酸外,还是翻译的起始信号。8、终止密码子:三个密码子 UAA、UAG、UGA,它们并不决定任何氨 基酸,但在蛋自质合成过程中,却是肽链增长的终止信号。9、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 DNA 传递给 RNA,再从 RNA 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 DNA 传递给 DNA 的复制过程。后发现,RNA 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 DNA,为逆转录。 语句:1、基因是 DNA 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有的 DNA 片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 DNA 片段就不是基因。每个 DNA 分子有很多个基因。每个基因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基因不同是由于脱氧核苷 酸排列顺序不同。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DNA 的遗传信息又是通过 RNA 来传递的。2、基 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RNA 与 DNA 的区别有两点:①碱基有一个不同:RNA 是尿嘧啶,DNA 则为胸腺嘧啶。②五碳 糖不同:RNA 是核糖,DNA 是脱氧核糖,这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文化相对稳定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