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5岁很不听话老师和我说她上课不听讲

曲丽心理咨询师工作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市咨询预约:139-
我儿子今年十岁,很不听话,不爱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吃饭...70后咨询2次浏览448次第1次咨询我儿子今年十岁,很不听话,不爱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吃饭也不积极,做作业时不监督就基本不做,语文生字词有的默写了多少遍,还是写错,我不知怎么教育了,我有时控制住自已,不发火,但心里恨不得踩他几脚才解恨,看他不听话的时候,我心里有时真想哭,请你帮助我,我应该怎样教育他。你好,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可否想过这个正常的,因为他是孩子,孩子就是这样的。作为父母,会生气发火,甚至情绪失控,又可否想过自己也许是错的呢?试试做这样一件事,假期了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和儿子不谈学习,带他去玩,问他最想怎样玩去哪儿玩。在此过程中和儿子好好交流下,到底儿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解了我们再来看看如何解决问题。此次回复获来访者评价:满意,送鲜花第2次咨询你好,很高兴你能这么快回复我,我也跟他谈过他就是喜欢打游戏,他满脑子就是游戏,对学习一点兴趣也没有,他老跟我说他们班最后一名的同学,成绩怎么差,我说你能不能跟好的同学比一比,他就是不求上进,对于他我软的硬的都用过,不过都没用,我也觉得我的教育可能有问题,不过我不知道应该怎么改。很高兴可以客观地看待自己,做好家长也是自己的一个成长过程。首先想知道你认为自己对于孩子是个什么角色?写下来,然后再去问孩子,看看他希望你是怎样的?你们的一致性有多高呢?此次回复获来访者评价:满意,送鲜花本案例最近访客数据加载中...
525心理网微信服务平台
您可能感兴趣的案例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1次专业解答已获3次专业解答
大家在看什么案例热门城市:热门推荐:
  近日,收到许多家长留言,说苦恼于孩子的教育,明明孩子做错了教育他改正,可是往往孩子都不听反而还生出逆反心理来。那么批评为什么不管用?
  ----孩子犯了错,上帝都会原谅。家长之所以总不能原谅孩子,大概是因为离上帝太远了吧!
  每个人都会犯错,可惜在现实中,只有孩子犯了错可能更容易招致批评。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常犯错?不对!
  因为孩子小不懂事情,容易犯错?不对!
  因为我们父母的眼光总是跟随着孩子的身影。是啊!孩子所有的举止基本上都不能逃脱父母的掌握。一不留神在地上摔倒了,母亲就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有声音响起:“你看看,怎么考的这么差。”倘若不小心丢了东西,就会有个声音说:“怎么搞的你,总是丢三落四的。”对于刚遭受了打击的孩子,还没有从难过、委屈、痛苦甚至耻辱的情绪中走出来,往往就紧跟着一阵暴风雨一样的批评,心中甚觉不快,可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也只能默默地默默地忍受,胆大的或许会顶几句嘴,但这更会招来痛骂,实在委屈了也许会抽泣一下。哦!这下可更不得了,父母又会嚷着“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而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您从早到晚总是不停地批评?为什么常常会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批评?难道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毛病太多?
  您有没有想过:您的批评为什么不管用?
  有人感叹,做人难!做女人更难!我想您现在一定还想说,做母亲更难更累啊!
  我每天都到传达室去取订阅的杂志和报纸。有个值班人是一位老太太,她的孙女下学后也常来这里。有一天,我照例去取报纸,进去后看见那个小姑娘正趴在桌子上写作业,而老太太正在教训她的小孙女:“唉!你是怎么搞的,写的字都这么难看!这个重写,那个也得重写!”边斥责边用手愤愤地拨拉小女孩的手,似乎对小女孩用橡皮擦的动作都嫌太慢。而那个小女孩紧紧地抿着嘴唇,眼里还默默地噙着泪,很不情愿地擦掉刚才写过的字。我好奇地上前看了看,原来是那种练习生字的作业,每个字要求写很多遍,而且是把生字写在米字格里,看得出来,这个小姑娘刚上学不久。有的字写的还不错,有的字写的就确实比较难看,不是在米字格里倾斜地挂着,要不干脆就把“腿”钻出去了。我心里暗想,写成这样也难怪,刚开始嘛!我和老太太比较熟,连她的这个小孙女的名字我都知道,叫莺歌。
  于是我就说:“大娘,您别着急,我和莺歌说说。”老太太很高兴地说道:“对,你是搞教育的,你和她说说。”
  我说:“莺歌啊,做作业呢?我看看!”
  小姑娘似乎还在不愉快中,闷闷地应声说:“噢!”
  我拿起她的作业本说道:“噢!是练习写生字啊,写的还真不错啊。”
  小姑娘仿佛一下来了精神,便伸着头一起与我看她的本子。
  我接着又问道:“对了,你给我指指看,哪个字你写得最好?”
  小姑娘赶紧浏览了一下,快速地用稚嫩的手指按住其中的一个字。
  我一看那个字的确还是不错的,接着又问道:“噢,那哪个字又最不好看呢?”
  我拖长了声音问着,还未等把话全部说完,小姑娘快速地从我手中夺走作业本,把其中一个写的不好的字赶忙擦掉了。
  我赞许地点点头讲:“莺歌,我想你一定可以写出一个比那个最好的字还好的字来!是吗?”
  小姑娘用力地点了点头,在本上很快又写出了一个字,是那种很饱满、顶天立地的好字。
  我轻轻拍着她的头说:“好极了!你慢慢做吧,奶奶的话你不要不开心啊!”没有三分钟,小姑娘的表现判若两人。
  老太太惊讶地说道:“赵老师,这丫头怎么这么听您的话?”我对她讲:“骂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啊!鼓励比批评效果好得多啊。”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对于孩子来说亦是如此。
  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目的就是让孩子能够知道错误的原因,以后能够避免或改正。
  但实际上,许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和孩子好好地说、讲道理不管用,批评也不管用,着急了打一顿也还是不管用,怎么做效果都不好!反正就是:说不听,骂没用!打一顿,管一阵!
  现在又是家长思考的时候了。孩子犯错了,到底该如何管?如何教育孩子?错了就该批评吗?
  1、无用的批评
  让我们先看看家长在批评孩子时的几种现象与特点。
  (1)批评情绪化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
  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其实,很多时候,沉默远比这样的批评更有效。
  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作为对一次过失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非常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点脾气难免,发点牢骚也能接受,发泄就有失分寸了。
  试想,这样的一种情绪如何博得孩子的尊重,如何使孩子信服,又如何能让孩子听从呢?
  (2)批评泛滥化
  有时候,我们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声音慷慨激昂,语速飞快,大脑活跃,思维跳跃,联想丰富,上纲上线。比如说本来就是个打了碗的事情,就能从这件事想起从前丢钥匙、丢钱、丢面子(因为测验考砸了),还能扯到打架、看电视、玩游戏等。总之,只要能想起来的事就可以像电影镜头一样重放。真可谓,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直说得孩子眼皮一翻,嘴角一撇,脖子一扭,脑袋一低,心想:你爱说啥说啥吧!也不嫌口渴?哼!
  批评要有针对性,对当前的问题有什么说什么,就事论事就好了,而绝不可责备这次过失,连带以前老账也一并算上。这种把“陈年老账”重提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讨厌和憎恶,而且由于其他事情拉扯得太多,冲淡了当前主题,主要矛盾就容易被弱化和忽视。令人失笑的是,往往有家长说着说着就停下来了,怎么了?原来是一下子忘了该说什么了!只好自我解嘲地说道:“哼,看看你,把我都气糊涂了!”
  试想,这样令孩子怀恨又游离主题的批评怎么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批评简单化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后,家长的表现往往是该批评的时候不批评,不该批评的时候乱批评。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赖床的现象,往往是一边催促,一边数落,而孩子却把这当作是背景噪音。根本没有起到批评的作用。因为孩子很清楚一点,如果走着上学会迟到的话,家长一定会有办法让孩子按时到学校的,有车可以送,没车可以打车啊。
  曾有个家长问我这种情况怎么办?我说很简单,你不管他就完了,迟到了自然会有学校批评他。就是因为你有种种办法可以不让他迟到,是承担孩子赖床后果的挡箭牌,所以他才有信心地沉着地赖床,你骂他何用?
  像这类的情况有很多,就是家长只对现象做批评,而没有采取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
  (4)批评急躁化
  有许多时候是这样的,孩子甚至还没意识到错误即将或已经来临,还不能深刻意识到错误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家长却已经急不可耐,气不打一处来,通常是眼到、口到,甚至手也到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者“不知者还不为过”呢!
  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头一次经历某些事情的时候犯错更是正常的!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错误,尝试挫折,孩子甚至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批评和责备就已经接踵而至。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批评,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呢?就是由于家长在学习活动中过早地干涉、过多地介入、频繁地干预、琐碎地品评、莫名地批评,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厌倦和逆反的心理。
  2、什么时候批评
  当孩子第一次犯错误后,您只需要告诉他为什么错了,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在指导的时候,对孩子保持尊重的态度可以让他也尊重您的意见,耐心细致的讲解让他明白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善解人意的情绪让他不会被失败的阴影束缚。
  如果孩子再次犯了类似的错误,也许是孩子还不太熟悉正确的方法,也许教训不够深刻让他忽视。我们首先应该对他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要讲清楚,把事情说明白,再给他机会去做;如果是后者的话,才应该对他做适当的批评。
  3、应该批评什么
  在孩子开始或接触新的事物的时候,由于认识不深,准备不足,行为表现不太合理,出了偏差和错误也在情理之中。这时候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批评!
  第一次错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错了可以谅解,再错就不能容忍了。在这个时候进行批评是合理的!我很喜欢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错误频频出现就是更多是由于态度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批评是针对态度的,不是针对事情本身的;批评是针对重犯和再犯的,要给孩子第一次改错机会。但是我们的家长往往表现在首犯时就批评,这会让孩子感觉很委屈!
  而当错误和问题再次出现后,比如不理想的成绩单拿回来后,家长不是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更多是对成绩本身进行埋怨,为自己的不满向孩子发泄,而这种盲目的批评是很不利于孩子接受和改正的。
  4、怎么进行批评
  让我们举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有个初中的男孩很爱玩电子游戏,经常逃课,为此很影响功课,家长非常着急,那么该怎么办呢?
  (1)首犯要说理
  这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所以在有可能的时候就想跑出去玩游戏。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应该耐心说明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而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约翰&洛克说的“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就是这个意思。
  (2)重犯要约定
  可是这个孩子又遇到能出去玩游戏的机会,而禁不住诱惑,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家长就应该严厉告诉他这样做是不行的。鉴于他再一次出现了这样的错误,就要和孩子约定一个方案,并要求孩子作保证,并表示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孩子要比大人更讲“义气”的。在这样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很难再犯,即使想玩,事先也会与家长打招呼的。
  (3)再犯要惩罚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又犯错了。
  但家长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并让他明白您已经知道发生的一切,并告诉他你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现在还不打算实施。或是根据约定,让孩子践诺,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说出如果再犯,他该怎么办!同样切不可大发雷霆,动辄打骂!
  通过以上的做法,孩子哪里好意思再犯错!当然,我曾和这个男孩谈了很多,了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让他玩,所以我与他的父母也做了协商,就是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容许他玩游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情况也有过反复,但过了不久,孩子就不再旷课逃学了,就连规定时间内的游戏也玩的少了。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他以前去玩游戏不仅是因为高兴,而且还是想气气他家人!
  在前言里我就谈过,孩子的错误更多是由于家长教化不当造成的。因为错误和失败,孩子已经受到了惩罚,已经感受到痛苦和不幸了,做家长的不找自己的原因,怎么还好意思向孩子发火?所以出了问题后,家长的反应和表现非常重要,如果更多的是主观愿望的责备,情绪失控、生气和打骂,那么是很失礼和无能的,是缺乏风度、缺乏理解、缺乏信任、缺乏教育能力的表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看不起。
  所以所谓的批评还是以对话和交流为主,不过是更偏重于对错误的思想和行动的思索和检查,为了解决问题和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批评也是一场有约定和要求的对话。
  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应该先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自己有什么做得不足?所以我经常建议家长,能否和孩子先说一声“对不起”。有很多家长听取我的建议,后来告诉我说,当对孩子说了“对不起”后,在表达了对孩子的内疚后,批评教育的效果特别好,甚至母子抱头大哭,那一瞬间,所有的不快和隔阂都也被这泪水冲洗掉了。
  只要家长说得在理,那时候孩子想不听您的话也难。
  (欢迎加入高考Q群: 中考Q群: 微信公众账号:BJ_zkao)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青华园教育以300余位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相信很多老师都听到过家长抱怨,抱怨孩子不听话,抱怨老师教不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然而,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身为教师的我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老是和我对着干!”很多时候,我只能微微一笑,很想问问他们:“你想过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吗?”
  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
  “把作业做了再去玩!”孩子一回来你就这样对他说,而此时你却盘着双腿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晚上要早点儿休息,早上准时起床!”而你却是经常头晚胡吃海喝第二天躺到日上杆头也不起床。
  “多看看书,不要一天都守着电视!”而你却整天双眼紧盯埋头于那永远也滑不完的手机屏。
  “要孝敬长辈,尊敬老人!”而你却在回家后立马坐上沙发等着家里的老人把饭菜做好端上餐桌,饭后收拾碗筷的事儿还得老人慢慢地撑着老腰来做。
  “要勤快一点做个爱干净有收拾的人。”而你却把每天换洗的衣服堆在一起就连内裤也要等着周末统一用洗衣机解决。
  “要讲文明,不能说脏话!”而你却当着孩子的面与别人出口成脏的对骂。
  “要有理想,有目标,努力奋斗!”而你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偷奸耍滑,消沉度日。
  “要懂得坚持!”而你却常常半途而废,还满嘴借口。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这些要求、嘴上说出来的教育都没有错,然而孩子为什么不听?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要求出来的,真正的教育与说无关!
  怎样才是真正的教育
  从字源上来说无论是“教”(四声,下同)还是“育”都与说无关,隐藏在这两个字中更为深层的寓意是效仿。《说文解字》中说:“教,从爻从子从攴(pu),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教”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字形中便能看出这上所施下所效的寓意来。如图:
  甲骨文“教”字的“右边是一只手拿着一根针(攴);左下方是一个表示小孩的“子”字,“子”的上面是两个交叉符号(爻),甲骨文中爻字表示缝制衣服或者缝合伤口的针脚;整个字义并不是百度上所说的是会意一个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小孩。其本义是教会孩子缝纫,教者要手拿针线亲身示范做出针脚留下痕迹让下面的孩子可以照样效仿,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的寓意。后来的金文和小篆与甲骨文在字形上是一致的,只是现在的楷体左边讹变成了“孝”字,但繁体“教”字的写法“谩币谰商逑肿判Х碌脑⒁猓康髯沤陶叩氖痉蹲饔谩S秩缤迹
  “育”字从甲骨文字形(第一个)来看,左边是一个妇女右下方是一个头朝下的孩子,会意为胎儿刚刚生产,因此在《玉篇》里说:“育,生也。”即本义为“生养”、“生育”。到小篆(第三个)字形发生了一些转变:倒头的“子”移到了上面,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女”演变成了“肉”或“月”,后来的楷书将上面倒立的“子”演变成了“云”(变形)。根据隶定字形来解释:“‘云’字从二从厶。‘二’指‘再’、‘复’。‘厶’指‘自我’。”因此,将“‘二’与‘厶’联合起来表示‘自我复制’”而“‘肉’指‘身体’。‘云’和‘肉’联合起来表示‘身体的自我复制’”。并指出这是人的社会意义上的复制与生理学上的复制不同,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对人类生活习俗和规则的模仿或复制。
  由此可见教育中“教”和“育”强调的都是教者和育者本身行为和素养的重要性,孩子学习的实质是,在效仿教者和育者行为和素养的基础之上形成并且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听从你们的命令或要求。所以请不要再抱怨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而要反思自己的行为素养和教育方式。请记住:言是传,身才是教!
  内容来源:好教师投稿。
  作者:唐燕
  学校:成都市成华实验小学
  本文编辑:郑冬雪
  责任编辑:刘树静
  栏目投稿联系:郑老师
  邮箱:
  微信: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