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车已驾晨窗白崇安县驿的翻译译

| 按版本查找 | | | | | | |
|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资源信息
免费人教版2017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课件、教案、检测题(7份)初二语文学案教案试卷分析网详细信息
运行环境: XP/WIN2003
文件大小: 不详
资源等级: 免费资源
资源类别: 免费下载
开 发 商: 不详
资源语言: 简体中文
相关链接: &&
资源属性: &&&&&&&&
下载次数: 本日:   本周:      本月:   总计:
授权方式:
解压密码: 宜城教育资源网
资源添加: 审核:赝青 录入:赝青
添加时间:
免费人教版2017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课件、教案、检测题(7份)初二语文学案教案试卷分析网第一单元检测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4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2分)A.绯红(fěi)文绉绉(zhōu)滞留(zhì)溺爱(nì)B.诘责(jié)禁锢(ù)颔首(hán)髭须(zī)C.广袤(mào)犀利(xī)尴尬(à)匿名(nì)D.繁衍(yǎn)炽热(zhì)锃亮(zèn)眼翳(yì)[来源:]【解析】A.绯fēi;B.颔hàn;D.炽chì。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B)(2分)A.深恶痛极油光可鉴颔首低眉正襟危坐B.诚惶诚恐广袤无垠藏污纳垢黯然失色C.家徒四壁无可质疑孤苦伶仃郁郁寡欢D.不以为然鹤立鸡群粗制烂造翻来覆去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D)(2分)A.面对突如其来的熊熊烈火,为了六条幼小的生命,王茂华老师毅然跳入火海。B.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C.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D.欧?亨利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各国的读者。4.(2016,义乌)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2分)[来源:中.考.资.源.网.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B.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C.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D.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5.(2016,鄂州)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2分)A.近半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B."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诗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来源:学#科#网]D.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飘到美国,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解析】A项中省略号与"等"不能放在一起使用;B项中"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这句话是倒装问句,问号应放在"同学们"后面;D项中"十三、四岁"中的数字表示概数,应去掉顿号。6.下列各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2分)A.《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爱和怀念之情。B.《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C.《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D.《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大文豪托尔斯泰,他用妙趣横生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画像",揭示出了大文豪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7.走近名著。(6分)初中两年你一定读过不少中外文学名著,请根据所提供的有关内容,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作者、作品集。(1)作者:鲁迅作品集:《朝花夕拾》有关内容: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的体验。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2)作者:罗曼?罗兰作品集:《名人传》有关内容: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3)作者:冰心作品集:《繁星》《春水》[来源:学&科&网Z&X&X&K]有关内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小诗集,诗集的内容分为母爱、童真、自然三部分。8.(2016,镇江)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6分)【材料一】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较2014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摘自《中国新闻网》)【材料二】"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摘自《光明日报》)【材料三】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俄罗斯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摘自"百度搜索")(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人均阅读量较少的原因。(2分)①工作生活劳累;②娱乐活动多;③缺乏阅读兴趣。(2)材料中哪些现象属于"浅阅读"?(2分)①刷微博,读微信;②读报看杂志只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3)结合材料,请你就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对国家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2分)国家:①加大书店密度;②多提供免费图书;③颁布法令促进阅读;④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个人:①培养阅读兴趣;②减少娱乐,留出读书时间;③多读能引发思考的经典作品。二、阅读理解(46分)(一)(14分)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描述。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段内容。(3分)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10.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3分)11.第①段画横线句子"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的含义是什么?(4分)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犀利、看问题深刻透彻。12.为什么高尔基会说"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4分)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二)(2016,上海)(16分)爸爸教我读中国诗程怡①十个月时,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扬扬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的意思,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来源:学|科|网Z|X|X|K]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怆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无可移易的存在!13.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2分)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C.表现出了夏夜我蒙欲睡的状态。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来源:学§科§网]14.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2分)15.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4分)(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16.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4分)(1)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2)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17.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三)(2016,南充)(16分)被放逐的皇后金建云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竟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来源:]?"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18.结合文意,说说标题"被放逐的皇后"的含义。(3分)[来源:]被放逐的皇后指步入晚年的母亲在遭到老伴去世的巨大打击后,变得不乐观,不振作,内心充满挣扎与无奈,仿佛一位被放逐的皇后。(答出不乐观,不振作的表现也可)19.结合上下文意思,谈谈你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2分)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霉味"本指东西在潮湿环境放久了而产生的霉菌的味道,这里指母亲因父亲去世情绪低落,内心孤独而眼神茫然,毫无生机。20.选文第⑨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4分)插叙。回忆了父亲在世时与母亲相处的温馨场面,与母亲的现状形成对比,为下文"我"理解母亲的孤寂,母女和谐相处做铺垫。21.揣摩选文第?段画线句子的意蕴。(3分)"我"放弃了对母亲所有的要求,考虑了她的处境和感受,理解就产生了。作者希望自己的理解能让衰老的母亲找到幸福的感觉,从此不再孤独。22.读了全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4分)结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三、作文(50分)23.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春天又一次来到我们身边。请以《今年春天我很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提示】(1)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横线上可以填写"快乐、幸福、伤心、彷徨"等表达情绪、情感的词语。(2)可以用填写的词语作为文章的记叙线索,注意叙述要详略得当。1藤野先生知识与技能学会按要求筛选文本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过程与方法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2.明确文章双线索写法的作用,学习融情于叙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以及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重点1.明确文章的双线索,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多元化探究。2.归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语言中揣摩作者对人物的感情。难点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2.联系教材,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快速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归纳法。藤野先生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2课时恩师是让人永远怀念的。特别是当你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给你无私关爱和真诚鼓励。那是永不坠落的寒夜星辰,永远在人生的征途中温暖地闪亮。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往事。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等。《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关的藤野先生。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对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1.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2.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记叙的线索是什么?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个地点?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1.文章开头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鄙视而又怒其不争。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3.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4.为什么抓住这个特点?因为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反映出对清王朝的态度。5.教师介绍当时关于辫子的知识: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6."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而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追求时髦,显示自己赞成"维新"。一旦维新失败,还可以把辫子放下来,表示自己是保皇派。总之,不伦不类、不土不洋,是首鼠两端的两面派表现。7.鲁迅为什么厌恶和嘲讽"清国留学生"?鲁迅是抱着"科学救国"的目的去日本留学的,但是,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破家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忠君保皇,不学无术,所以鲁迅厌恶他们。8.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9.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熳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污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10.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不离题。这一部分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抱着求学的目的来到了日本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污浊的生活。带着这种失望,作者离开了东京,来到了仙台。在仙台学医期间,作者又有哪些遭遇呢?作者的老师藤野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随着作者一起赶往仙台。1.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2.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3.那么作者对这一优待有什么感受呢?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2)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艰辛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4.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5.见到藤野先生后,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先生大大小小的书和耳闻他的衣着方面来写,表现了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6.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有着怎样的品质?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通过它们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1)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7.作者还写了在仙台学医期间的哪些事情?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8.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这两件事对志在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9.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10.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藤野先生听说"我"不打算继续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11.到第35自然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1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使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怕"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1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14.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者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15.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写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写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5自然段):这一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了先生的崇高品德。第三部分(第36~38自然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去感知文章内容,以此来继续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其次,我主要从"分析人物"入手。引导学生把直接描述藤野先生的内容提出来分析,帮助学生从藤野先生的声音、神态、语言、行动以及与"我"的关系中,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然后再了解作品的其余部分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不足之处是本课教学所用时间较长,深入浅出、长文短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2我的母亲知识与技能了解胡适的相关知识,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作者。过程与方法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能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2.能够品味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重点理解母亲对"我"怎样为人的教诲,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归纳出作者母亲的性格特点。难点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能够揣摩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快速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归纳法。胡适的相关资料、课文录音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2课时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她。中国现代史上,曾有这样三位母亲,一位是冯顺弟,安徽绩溪中屯村人,胡适的母亲;一位是吴清芝,河南唐河小吴庄人,冯友兰的母亲;一位是鲁瑞,浙江绍兴东北乡安桥头村人,周树人(鲁迅)的母亲。她们在身世际遇上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第一,都出生在农村;第二,都嫁给了读书人或小官吏;第三,年轻时都不幸丧夫,年纪轻轻就担负起了抚育幼小子女的重担;第四,她们都识字,有文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又是怎样的。胡适(年),原名胡洪U,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学者、诗人。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28年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的代表,她的美好品德即便是在今天仍有教育价值。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苦痛,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去。这样接连的打击,不断折磨着冯顺弟的精神和肉体。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为了供胡适读书,使之出人头地,她自己遭受困窘,却仍处处为儿子着想,是一位思想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在历尽寡居的艰辛之后,她离开了人世。这篇文章就是胡适为纪念母亲而作。1.听课文朗读磁带,初步感知课文。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1)说说看,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身份?"我"的母亲、当家的后母、死了丈夫的寡妇。(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来源:]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1.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1)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2)文绉绉的;(3)大人们鼓励我装成先生的样子;(4)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5)喜欢看书;(6)只学得了读书、写字;(7)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发展。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3.请用一句原文,概括作为"我"的母亲的人物特点。"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4.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1)学习上的督促。天刚亮,母亲叫醒"我","催"我去上早学;(2)做人上的训导。"我"说了轻薄的话,母亲重重责罚"我"。(3)从这些事中,你感受到母亲的什么品性?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既严格又慈祥。5.找出你认为母亲最感人的细节,谈谈你的体会。(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胡适的母亲深感教子的责任重大。丈夫去世后,对孩子的教育全部落在了自己头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更要对得起去世的丈夫,所以,她想培养孩子早日成才。[来源:Z#](2)"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充分体现出母亲的慈爱。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母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课文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自己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叙述这些事情呢?我们接着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母亲是怎样的。1.作为当家"后母",母亲和家人是怎样相处的?表现出她怎样的品性?(1)除夕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表现母亲宽容的度量、善良的品性。(2)处理与"我"大嫂、二嫂的矛盾:表现母亲的容忍、温和的性格。2.作为一名寡妇,母亲又是怎样处世为人?受到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让五叔认错陪罪。表现母亲"刚气"的一面。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5.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良、体谅的品性。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作者写道:"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一自然段里,作者尽管写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但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40岁的胡适,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有幸和胡适交往过,或读过他传记的人,都会感觉到他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美好品质。但作者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却极为低调。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体现了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6.这种感情,却是用极质朴、极有分寸感的语言来表达,形成形质统一。试从文中找出类似的语句加以体会。[来源:Z+](1)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双重否定,加强对"打了一点底子"的主观肯定,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一点",也是谦虚的说法。(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混",表明了作者谦虚的态度,也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7.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饱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就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其次,文章是成年人回忆童年往事的,但毫无成人的语气,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自己童年的身体、性格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第二部分(第5~12自然段):主要回忆母亲的三件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后婆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表现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对"我"在做人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部分第一层(5~7自然段):写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切。第二部分第二层(8~11自然段):写母亲在当家的艰难处境中所表现出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的性格品质。第二部分第三层(12自然段):写母亲待人仁慈、温和,但同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写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1.记叙与抒情相融合。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一段历程的回顾,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辅之以画龙点睛的直抒胸臆。如"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记叙后抒情,非常感人。2.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文章语言非常朴实,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3.巧设对比,形象鲜明。本文对母亲的形象塑造比较成功,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原因之一。例如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却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我的母亲胡适严、爱--言传宽、韧、忍、刚--身教感激教罢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感慨颇多。作者的母亲,一个备受生活磨难的旧中国妇女,她对"我"教之严,爱之慈。作者以饱蘸深情而又质朴的文字,抒写下他对母亲的尊敬、感激,读来确实让人泪眼朦胧。3我的第一本书[来源:Z_]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意,深入把握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揣摩含意丰富的语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重点品评重点语句,深刻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难点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诵读法、拓展延伸法。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1课时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时,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牛汉,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原名史承汉,又名牛汀,曾用笔名谷风。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1941年在成都发表诗剧《智慧的悲哀》,1942年发表在桂林《诗创作》上的《鄂尔多斯草原》引起诗歌界的注视。1943年考入设在陕西城固的西北大学俄文专业。1945年初在西安主编文艺期刊《流火》。1948年夏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1948年8月进入华北解放区。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忆,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更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听课文朗读磁带,感知课文内容。2.默读课文,提取主要信息,简要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要求:(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2)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3)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3.课文围绕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看书--逼书--送书--读书)4.课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与书有密切关系的人物?这些人物与书又有怎样的关系?(父亲、乔元贞、我;父亲送书→我送书→乔元贞)1.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我的第一本书",而是通过"前几天一位诗人的来访"自然引出本文的话题。2."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它还有什么其他含义?"我的第一本书"还表明了这第一本书在作者人生中的分量。3."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怎样理解?"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它也指作者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4."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出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艰辛和沉重。作者自己家的生活是困窘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5.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两句话:"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作者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意义,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人不能忘本"运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本"既是作者的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在此处所指主要是后者。6.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7.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十分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一位诗人来访写起,引出本文话题。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1.表达方式独特。这是一篇带有诗意的散文。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如作者在第1自然段里写道:"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很有诗意,但字里行间也透着一份沉重。2.语言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回味。[来源:学。科。网Z。X。X。K]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把客观事实清如水、明如镜地写出来,语言浅显易懂,但也不乏耐人寻味的语句。如:"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富有诗意的语句,读起来又有几分沉重,因为作者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是复杂的、沉重的,是来自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3.联想的写法。作者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记叙了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事情:父子之间的亲情、同学之间的友情、人与狗的情趣。这种联想的写法既拓宽了题材的范围,加深了主题的深度,又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我的第一本书牛汉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间人与狗的情趣《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所以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时采用了如下教学思路:走近随笔,说故事--走进"书本",谈发现--走进语言,品美点。课堂设计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了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所以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课堂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4列夫?托尔斯泰知识与技能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过程与方法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重点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难点联系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诵读法、联想法。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1课时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吧。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等。本文节选自《三作家》。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的"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同年9月,茨威格随同奥地利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领会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托尔斯泰传》。1.听课文朗读磁带,初步感知课文。2.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1.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如:"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来源:学§科§网]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描写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仅使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3.文中第8自然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写他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如"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文章的结尾语段赞美了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4.文章为什么把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得如此平庸、丑陋?写托尔斯泰的平庸甚至丑陋,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5.教师指名诵读课文第6~9自然段,请学生仔细揣摩下列描写托尔斯泰眼睛语句的含义。(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从修辞手法上看是夸张,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文中有句话可以为此做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的托尔斯泰的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得力于他的艺术巨笔准确表现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6.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予以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在《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7.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福?作者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就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这句话与"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并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的根源,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定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于途中。8.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了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写他面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作者已一语道破:"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第1自然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第2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第3自然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第4自然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第5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第二部分(第6~9自然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第6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第7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第8自然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第9自然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中的不幸。1.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物画肖像,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言。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有时,只是刻画某一方面,却用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之所以能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更是突显了托翁的形貌特征。2.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运用。托尔斯泰是作者尊敬的艺术大师,可是他却用近一半的篇幅来描写自己心目中伟人平庸粗陋的一面,他的外貌与普通人毫无二致。联系全文就可以发现,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欲扬先抑,使托尔斯泰的眼睛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欲扬先抑外貌特征(平庸甚至丑陋)多毛、须发浓密面部田野村夫的面孔忧郁、消沉崇敬赞美普通大众脸非同寻常的眼睛(敏感、深刻)?犀利的目光蕴含丰富情感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我钻研教材,在教学中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5我的童年[来源:中.考.资.源.网]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生疏、溺爱、肃然起敬、孤苦伶仃、家徒四壁、浑浑噩噩"等词语。弄清重点句子"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的意思。过程与方法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冰糖葫芦式串联全文的写作技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文表达的情感。在对季老苦难童年悲哀的同时,要正视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居安思危,感恩图报。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掌握冰糖葫芦式串联全文的写作技法。诵读法、研讨点拨法。季羡林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1课时在中国有一位国宝级的国学大师,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师答:季羡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位国学大师的童年,看他的童年是怎样的?他是如何成为一位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字系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国学大师、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其作品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安娜?希格斯短篇小说集》、《寻梦》、《怀恋母亲》等。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来源:中.考.资.源.网]1.本文和我们以前见过的写一件事的文章有什么区别?具体表现在哪里?[来源:学#科#网Z#X#X#K]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等文章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六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最为难忘的童年形象。2.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写的是20世纪初期全村中最穷的家就是"我"家。"父辈们"写的是"我"出生前家里的境况。"每天最高的享受"写的是"我"四五岁时家里太穷,能吃上白面馒头就是最高的享受。"开始认字"写的是"我"开始识字并结交朋友。"离开故乡"写的是六岁那年,"我"告别故乡,到济南生活。3."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这一部分为什么要交待20世纪初期中国的时代背景?对中国20世纪初期背景的介绍,一是童年的自己处于国弱家穷的时代,表明自己家穷的时代原因;二是照应上文说的童年是一片灰黄。4."父辈们"这一部分介绍父辈们有什么作用?通过介绍父辈们家贫到被迫弃家到济南谋生,再次突出童年生活的贫苦。也为下文到济南求学生活作铺垫。5.文中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写奶奶?可以看出奶奶是怎样的人?文中通过动作描写来写奶奶,从中可以看出奶奶是个善良、慈祥、疼爱孙儿的人。6.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启示?季羡林在那样贫苦的生活中最终成长为一位国学大师,我们现在生活这样优越,更应该珍惜,刻苦努力取得一番成就。7.读了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童年对于你来说又是什么呢?请把自己对童年的感受写下来。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的彩虹,五颜六色,绚丽无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让人怀恋;又似那弯弯的小路,让你成长。风儿不可能将这温馨的回忆给吹掉,雨儿不可能把这一件一件感人的旋律淹没,只有可爱的阳光将它照射,将它保存……8.品味语言(1)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受用不尽"一词形象地说明了这些琐事对于作者的意义。(2)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竟"字写出了作者对儿时玩伴成为"英雄"的出乎意料,"骄傲"写出了作者的自豪和喜悦之情。(3)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宁愿"一词表现了作者对童年无拘无束生活的无限怀恋。我的童年经济状况--异常艰辛父辈经历父母双亡背井离乡最高享受奶奶给馒头偷吃白面饼开始认字感激马先生难忘小伙伴离开故乡--六岁到济南灰黄的童年复杂的情感1.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本文中有五个小标题,这五个小标题把材料用分镜头的方式组接起来。这样可以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2.语言细腻,感情真挚。本文语言细腻,朴实无华,少有慷慨激昂之词,娓娓道来,蕴含着作者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如"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平淡之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我的童年最穷的家父辈进城吃白面馒头生活贫苦开始认字→与小伙伴玩耍离开故乡→怀恋语言朴实精练,明白晓畅,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实感这是课改后新入选的一篇阅读课文,没有充足的、现成的资料供参考和使用,于是我自己带着课后问题先认真研讨课文。在熟读课文之后,我对本节课共设计了7个教学环节,其中在品味语言环节非常精彩。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从用词、修饰、情感等方面进行品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同一句话,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在这一环节,学生的表现也非常精彩,形成了一个课堂教学的小高潮。
期中试卷|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期末试卷|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高考模拟题|
月考试题|
&&&&&&&&&&&&&&&&&&&&
语文中高考列表
宜城教育资源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宜城教育资源网主办 站长:此地宜城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游征车已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