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想怎么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孩子,我应该学什么专业

我见过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是怎么熬过来的 - 壹心理
我见过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是怎么熬过来的
发表于 10:40:31
这是关于一个十岁自闭症小女孩儿和她母亲的故事,这个故事要从半年前开始讲起。
半年前,那是一个焦躁而又烦闷的午后,在火辣辣的阳光下,我拿着写完的论文送到辅导员那儿,就赶忙收拾行李,迫不及待地连夜买了站票,从东北小镇溪城只身来到了北京。
因为上大学时,学的是特殊教育专业,尤其在自闭症心理辅导这方面,稍微有一些经验,就寻思去一个自闭症的康复中心谋个工作。
刚到北京时,经与房屋中介各种咆哮与砍价,交完让我欲哭无泪的高价房租之后,我的兜里只有四元钱。在这繁华的首都,仅仅刚好够买两个馒头、一袋榨菜和一瓶矿泉水,以此解决掉自己的晚餐问题。
由于来之前,已经在招聘网站投了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单位,但都需要几天才能给回复。我决定先找个兼职,就在租房子小区附近的公园,穿上卡通服装,扮成熊猫人,发放售楼的广告单。
我暗想北京的房地产开发商可真够有创造性思维的,拿这么可爱的形象做这种事儿,真的可恶至极,不过再可爱的外表,都伪装不了内在那颗万般损人利己的黑心。
在接了这个兼职工作的第二天,我认识了一个自闭症小女孩儿,她的名字叫小雨。
小雨很乖,但非常的沉默,在外人看来,她是一个看起来内向的小女孩儿。可只有她的妈妈心里清楚得很,她永远都会让别人看起来很内向,但实际上,小雨几乎不可能有一天能达到可以理解外向与内向的区别。
可怜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就被老天爷剥夺了情感支配权。
孩子的这种“内向与沉默”对于妈妈来说就是冷漠,就是一块巨石,无时无刻不在压着妈妈那颗惶恐不安的心。
在我发传单的时候,与小雨和她的妈妈相照面。
我拿出手中的宣传单,热情地递给小雨的妈妈,并说:“您好,女士,这是望京新开的楼盘,看看吧。”
就在我说完这句话的时候,小雨不知道受到什么样的刺激,身体直挺挺的,用脑袋撞击我的腹部。俯冲的力量很大,就像一脚射出来的足球。
我的身体向后倾倒,手里拿着的一沓儿的广告单,随之扔得满天飞。不过在后退一步的时候,我还是定了下来,尽管腹部很疼,我还是拼命地往前窜了一步,用腹部接住孩子的头部。
虽然我当时并不知道小雨是自闭症,但我知道这绝对不是有意的,这显然是一次无意识的暴力袭击。
我当时断定,这孩子肯定具备一定的暴力倾向,并且不受自己的大脑支配控制。
所以当腹部接住孩子的头部后,我下意识地用我的双手握住孩子的手腕,以防止她对我进行第二轮的攻击。
不过因为我有相关学习的经验,并且反应及时,好歹没有出现更为糟糕的后果。
我用我大学学过的相关方法,在十多分钟的心理疏导下,孩子终于稍微平稳了情绪,又恢复到像石头一样,陷入了无尽的沉默之中。
后来,与小雨的妈妈的交流中,印证了我的臆断。孩子因为没有自我意识,这种袭击,施击者是不顾后果的。如果当时我不再一次用腹部接住孩子的头部,孩子就会以笔直的九十度倾倒,脑袋直接重重地撞在地上,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在经历这场意外的小风波之后,我和小雨的妈妈就这样认识并成为了朋友。
次日晚上,她约我到她家做客,准备和她先生在家设宴,以表达孩子对我突然袭击的歉意。
我并没有在意,只是觉得很伤感,我深知这些自闭症儿童,他们父母的不易。
我大学学的是特殊教育,参加过很多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公益活动,见过自闭症儿童的父母一天一天是怎么熬过来的。
他们经常以泪洗面,但每每见到孩子后却强装笑容,很令人可悲可怜的是不论父母是装笑容还是露苦脸,孩子从来都是没有感觉的。但是每一家的父母,依旧笑着,灿烂地笑着,因为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他们的微笑会得到回应,孩子也会天真灿烂地回他们一个笑容。
就像正常幼儿园,父母接孩子放学后,孩子机灵而调皮的笑容。
小雨是一个很乖的小女孩儿,她从一出生就很沉默,沉默得让她的妈妈永远处于惶恐的状态,但一次又一次地鼓励自己,用生命燃烧的微笑,去打破这种沉默。
在我看来,小雨是快快乐乐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的世界很纯澈,她就是一颗外来的陨石,不带有这个浮躁社会所具有的任何污垢。
到小雨家的时候,她的妈妈牵着她的小手,冲着她微笑,逗着她玩儿。可是小雨看起来并不准备要买账,把手指头含在嘴里,斜抬着脑袋,冲着天花板,两颗小眼珠子不停地转动,不停发出的“叽里咕噜”的声音,口水则不停地从嘴中流出,她的母亲就耐心地拿手绢给她擦拭着。
我见状,连忙把孩子的手指,从她的嘴中抽了出来。我告诉小雨的妈妈,以后孩子在做此类动作时,一定要格外注意。自闭症小孩儿的感触神经非常低,如果她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她都不会疼。最糟糕的时候,因为她感觉不到疼,她就不会像一般孩子哭叫,家长若不仔细察觉,就会造成孩子在一定程度受到伤害。
小雨是不愿意和我们共进晚餐的,她站在我们吃饭的桌子旁边,依旧望着天花板,偶尔嘴里呼噜呼噜的,不知道在说什么,很诡异,不过也很有趣。
没有小雨参加的晚宴,我们吃得是很快的,孩子的父母没有胃口,我自然也吃不下去多少。用过晚饭之后,小雨的爸爸又为小雨准备专门的晚宴——玉米羹和土豆泥。他的爸爸笑着拿着食物,对小雨说:“小可爱,看爸爸给你准备的晚饭,都是你喜欢吃的。”
当我看到此情此景,眼泪都要夺眶而出,我学特殊教育的,所以我知道这是父母刻意准备的粗粮,因为医学上确实说自闭症小孩儿多吃粗粮。
这时候小雨妈妈告诉我,先生每天下班,都要去超市买比较好的那种小玉米,然后回来用文火给小雨做玉米羹,小雨非常喜欢吃玉米羹。不过有的时候,孩子“闹情绪”不吃的话,我先生就放到冰箱里,第二天早晨给他自己当早餐。然后晚上再买新鲜的,再给小雨做。
说完这些话后,小雨妈妈用手拄着头,看起来很憔悴,很疲惫。顺着小雨的妈妈坐的沙发椅旁边是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摊着好几盒药,我定睛一看,全部都是卡马西平。
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通过小雨妈妈的引荐,我就在这片小区附近的一家自闭症康复中心上班了。小雨当然也被托管在这,所以我有了更多与小雨相处的机会,我很欣慰,我打心眼儿里喜欢小雨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儿。小雨的妈妈、爸爸分别在出版社和政府机关上班,典型的长白班文职人员。
小雨的妈妈对我说,这家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经验都非常丰富,所以放心把孩子托管在这里。小雨妈妈觉得我和小雨有缘,她希望我能在这里既能储备更多的工作经验,又能多多关心照顾小雨。我很感谢小雨的妈妈,我答应她,我会好好地照顾好小雨,让她开心地度过每一天。
康复中心基本都是十岁以内的孩子,只有一个男孩儿,一米七多的高个子,但看起来也就才十五六岁的样子。第一次见到他,觉得他好像《海洋天堂》文章里扮演的大富,憨厚老实,敦实可爱。不过这个孩子不是自闭症,而是先天性弱智,不过心地特别善良。
听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都管这男孩儿叫“蜜瓜”。之所以会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男孩儿喜欢吃哈密瓜。这里的一位工作人员,是蜜瓜妈妈的远房亲属。每回蜜瓜的妈妈来接蜜瓜的时候,都会带一份切好的哈密瓜给他吃。
据了解,蜜瓜的妈妈是一个单身母亲,是从安徽来京务工的妇女,现在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给附近一家大商场做保洁。在蜜瓜小的时候,老家当地的邻居都把蜜瓜当成一个傻子来看待,小伙伴儿们更是嘲笑欺负他。蜜瓜的爸爸嗜酒成性,嗜赌成狂,家里本来就所剩无几,被蜜瓜父亲一折腾更是家贫凄寒。他的父亲后来因为躲避赌债,而彻底失踪了。
蜜瓜的妈妈忍受不了讨要赌债的人频频去她家闹事,更有几次对蜜瓜大打出手,愤然带着孩子到北京来打工,一来寻思挣点钱,二来盼望在首都找到大医院能把孩子的病治好。
当我在这里工作后,发现蜜瓜俨然是这里的老大哥,这里的大多数孩子基本都面无表情,唯有蜜瓜见到哪个孩子都傻头傻脑地笑着。他总是喜欢自言自语,并且含糊不清地说道:“妈……妈……哈密瓜。”
小雨和蜜瓜的关系很好,不过每次看到他俩打招呼的方式倒是挺累人。每次蜜瓜在呆呵呵的往玩具堆走的时候,小雨都会用脑袋去撞击蜜瓜的腹部,蜜瓜首先是疼得嘴一咧,继而轻抚小雨的头部,眼珠子瞪得好大:“哈密瓜!”边说边流着口水,一滴一滴地掉在小雨头上,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两个活宝,一时无语了。
来这儿工作的第三天,我发现这儿的工作人员在教这些小孩儿向别人说再见时那种摆手的动作。据了解,这里的孩子来这儿都不久,小雨算来得比较早的,但是学得还是比较慢。蜜瓜这个非自闭症儿童倒学得很快,但问题是他每次摆手都是掌心冲内,掌背冲外,你在冲自己再见吗?我疑惑不解。
后来才弄明白,原来是这儿的工作人员故意教蜜瓜的,因为工作人员一天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而蜜瓜憨厚听话,和这些自闭症小孩儿也比较玩得来。所以让蜜瓜有事儿没事儿,就用掌背冲着这些自闭症小孩儿摆手。
原来其中有个原理,自闭症儿童的神性反应弧是直线的,也就是想让他们模仿你去做什么,你必须用他的感应事物的方法。当我们正常人将掌心冲着自己、掌背冲着自闭症儿童挥手时,这时孩子们看到的是正常人的掌背,他们为了自己能看到自己的掌背,才会把掌心向外,从而他们才能学会正确的摆手动作。如果我们正常人用正确的摆手动作教自闭症儿童,那其结果孩子们最终学习的是掌心向内。
小雨的妈妈特别希望小雨能学会这个动作,她对我说,她多么希望何时能送小雨到自闭症康复中心后,小雨可以摆手、微笑着向她告别。就像那些年轻的妈妈,送他们正常的孩子进幼儿园后,可以享受到那最简单的感情回赠。她从不敢奢望,小雨有一天会对她说:“妈妈,我爱你。”
为了感谢小雨妈妈对我的帮助,也为了小雨能有更大的进步,我决定不论上班期间,还是下班陪小雨妈妈把小雨送回家这段路程。都耐心地一次又一次重复着掌心对着自己向小雨摆手。可是小雨并不领情,她只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在玩着她手里的变形金刚,丝毫对我不感兴趣。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每天至少做二百次这样的摆手动作,每次大约持续二到三分钟。也就是说我每天有七个小时是只做这么一个动作。我的手每天睡觉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抽筋,碰到凉水更是会有敏感反应。可是脑海里一想到只要再坚持坚持,小雨就可以学会摆手的动作,可以冲小雨的妈妈摆手告别,我就铆足了劲儿,充满了斗志。
在坚持到我来这个康复中心工作的第四个月的月末,我终于成功了,我事先没有告诉小雨妈妈,只为给她一个惊喜。
这一天,小雨妈妈照常把小雨送到康复中心。蜜瓜从来都喜欢早起,此时正坐在门前的椅子上,跷着二郎腿在吃着哈密瓜。
小雨的打招呼的方式,依旧是用脑袋进行“突然袭击”。还好我提前有所准备,用手轻轻接住小雨的脑袋,然后抚摸孩子的头,笑着对小雨妈妈说:“小家伙一如既往的淘气呀!”小雨妈妈笑着望着我,没有言语,我知道每次小雨有这样“突然袭击”的动作,小雨妈妈心底都会满是担心。
在安顿好孩子后,小雨妈妈跟我道别,准备开车去单位上班。我叫住了小雨妈妈,微笑着对她说:“今儿我要给你惊喜。”小雨妈妈不置可否地望着我,依旧没有言语。
我蹲在小雨的旁边,搂着这个胖姑娘的腰,轻轻地在耳边呢喃了几句。紧接着我蹲在小雨和她妈妈的中间,面向小雨,掌心对着自己摆手。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小雨轻轻地把左手抬了起来,掌心向外,轻轻地随我的动作,一左一右摇摆起来了。蜜瓜在一旁突然哈哈大笑,依旧含糊着反复说:“哈—密—瓜。”
当我站起来,转身看着小雨妈妈,她的眼睛通红,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小雨妈妈上前给了我一个拥抱,对我说:“谢谢你,我真的很激动。”继而蹲到小雨旁边,一下把孩子抱了起来,亲吻着小雨的额头,略带哭腔地说道:“宝贝,妈妈爱你,妈妈爱你。”
这时候,我赶紧把手机放到了蜜瓜手里,按开了手机音乐的播放按钮。手机里传出张悬《宝贝》这首歌曲:“我的宝贝宝贝,给你一点甜甜,让你今夜都好眠。我的小鬼小鬼,逗逗你的眉眼,让你喜欢这世界,哇啦啦啦啦我的宝贝,倦的时候有个人陪。哎呀呀呀呀我的宝贝,要你知道你最美。”
蜜瓜拿着手机,伴随着音乐,围着蹲在地上的母女俩,手舞足蹈地转着,边转着边哼哼着,还时不时又冒出一句:“哈—密—瓜。”
看到此情此景,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小雨和蜜瓜都是幸福的孩子,虽然他们先天有残缺,但是正因为此,他们享受到永远活在纯澈的世界里,无忧无虑地茁壮成长。小雨的妈妈也是幸福的母亲,因为我们正常人轻轻松松就可以拥有却不懂得珍惜的亲属之情,在小雨妈妈这儿,一个简单的掌心向外的摆手动作,却足以让这个年轻妈妈永远甜蜜。
半年之后,我准备回老家看望母亲,并已经跟沈阳的一家医院定好了去工作的打算,这份在北京的工作也要随之结束,也就是说再没机会和小雨、蜜瓜以及这些可爱的自闭症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了。
小雨的妈妈领着小雨到火车站送我,临上车的时候,小雨妈妈问我,那天早晨我在小雨耳边说了什么。我狡黠一笑,说等我上了火车发短信告诉你。小雨妈妈说:“等你上火车坐到临月台的窗户边,我也送你一个惊喜。”我假装不知所以然,兴奋地点了点头,但聪明的我,早已经想到。
母子俩向我摆手的动作,我想我会铭记一生的,这次北京闯荡的半年,学会最多的就是珍惜。
火车缓缓地驶出北京城,我的手机响了,是我在康复中心工作时,那个和蜜瓜有亲属关系的同事打来的。接听了电话,电话那边传来蜜瓜的声音,他依旧含糊不清地只说了三个字:“哈—密—瓜”。霎时,眼泪夺眶而出,我哽咽地说:“蜜瓜,好好照顾好弟弟妹妹们,我会回来的,我回来给你带好多好多哈密瓜,好不好。”
蜜瓜似乎听懂了我在说什么,嘿嘿一笑说:“哈—密—瓜。”
挂掉电话后,我给小雨妈妈发了一条短信:“妈妈很爱很爱你,你要很爱很爱妈妈,好不好?”
这就是那日在小雨耳边呢喃过的那句话。
催眠专家 中国心理危机干预协会秘书长
中国心理干预协会危机干预组委会秘书长,中国青少年心理干预协会常务理事。职业催眠师、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培训导师。临床心理学本科、硕士。
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10年,3500小时以上个案心理治疗经历,1000余小时授课经验,500小时以上督导经历。  
  先后跟随国内外众多催眠大师钻研催眠术,结合自己的中医学背景和芳香疗法受训经历,提出芳香催眠理论,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擅长领域:中高考考前提分、亲子教育;      
     网络成瘾、戒烟、各种焦虑症、恐惧症、轻中度抑郁症、PTSD。
不擅长领域:注意力缺陷、孤独症、各类精神分裂症等。
擅长技术:大催眠技
800元/50分钟
╰╮鄙人不卑╭╯
表示理解,转眼我在武汉纺织大学蓝灯志愿团呆了有一年多了,我们这里的自闭症”儿童“最大的30岁,跟他父亲聊的时候,真的很心酸。
婚恋专栏·壹心理
壹心理小编,qq:
账号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电话咨询020-
获取更多星语的咨询和自闭症的知识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自闭症儿童的思维和普通孩子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
【苏阿药的回答(73票)】:
对 的回答补充一些神经方面的东西,以及由于那个回答的评论里出现的类似“只是思维方式上与常人不同→我也在很多地方跟别人不一样→我是不是也有自闭症?”的神奇的推论,在此也强调一下,自闭症儿童虽然确实与普通孩子的思维“只是不同,没有对错”,但也确实是有其生理上的缺陷。
目前学界基本已经达成的共识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存在有生理上的缺陷与障碍的。首先从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来看,目前最新的第五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将ASD的诊断标准从原先的“三条金标准”改为两条,删除了“语言障碍”这一项,其具体的叙述是:
1)在多种场合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持续性缺陷;
2)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
因为个人在高中时期也参与过一点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护活动,举例来说,第一条体现在自闭症的孩子非常的“高冷”,很少跟人互动,很少回应你的话,连眼神交流也非常少。他们沉浸在自己在做的事情上,对“社交”的概念几乎为零。当然我们在此说的基本上是典型的Autism的表现,有些比较轻的、只是有一些自闭倾向的患者,他们在社交上的障碍也会较少一些。但基本上,ASD的患者都存在明显的社交缺陷,他们要习得必须的社会化行为也会比常人困难很多。
而第二条大家可能通过影视有更多了解,像《雨人》里面主人公的生活规律必须非常的按时按点,对数字有极其强烈的执着。值得注意的是,自闭症患者并不都是天才,他们大多数的智商是低于平均值的,只有很少的一些人存在“孤岛智力”:在某个很专精的领域具有超出常人的天赋,但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则很欠缺。
下面是非常好玩或枯燥的大脑相关的内容:
那么我们之前说了,ASD是有生理缺陷的。由于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都只是针对某一个很具体的方面,较为碎片、还不成体系,我只讲一点我最近看到的研究,也非常欢迎更专业的大神补充~
我们都知道,人在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是由互动间的反馈来调整的。比方说小孩子做了错事,家长的批评责罚让他们明白这样的事是错的、是不可以再做的。但是现在有一些研究关注自闭症患者的奖赏环路(reward circuitry),发现它们存在一定的异常。
一项纵向研究的实验对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和没有患病的孩子进行了MRI的大脑结构成像扫描,结果发现自闭症的孩子其纹状体(striatum)的生长速度远远高于正常的孩子。纹状体是大脑基底神经节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脑区内含有许多很重要的核团,并且是多巴胺受体的一个很关键的区域,对于运动控制、学习记忆、认知调控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纹状体过于“冗余”的增生,很有可能是与自闭症患者的“刻板行为”间互相强化的结果,即某种行为强化了大脑中的反馈,而这种反馈机制反过来进一步去强化这个行为,最终导致患者始终固着于这一个很特定的行为。大体来说就是下面这张图:
也就是说,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在奖赏机制上存在有尚未知晓本质原因的异常,正是这些异常造成了自闭症患者在社交、兴趣上的一系列障碍。目前的一个说法是:由于生活里面的很多事情都比较有规律,这些以规律呈现的事情更容易得到强化,并转化为固着的行为与狭隘的兴趣;而社交行为是比较多样的、难以预测的,因而得不到反馈强化,也就造成了自闭症患者社交上的欠缺。也就是说,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在奖赏机制上存在有尚未知晓本质原因的异常,正是这些异常造成了自闭症患者在社交、兴趣上的一系列障碍。目前的一个说法是:由于生活里面的很多事情都比较有规律,这些以规律呈现的事情更容易得到强化,并转化为固着的行为与狭隘的兴趣;而社交行为是比较多样的、难以预测的,因而得不到反馈强化,也就造成了自闭症患者社交上的欠缺。
不过就像前面说的那样,ASD相关的大脑研究还很不够,好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病理研究上的大突破啊。
最后想说一点跑题了的个人的想法:在精神疾病的问题上很多人喜欢对号入座,尤其以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为主。首先要强调,能够跑到知乎上面来打一通“我也只喜欢做自己的事不喜欢理别人,感觉我也有自闭症诶!”的知友们,你们放心好了,你们啥事儿都没有你们就是宅而已- -我曾经也有过以前的同学拿着个不知道哪儿来的科普书问我“哎呀我感觉我好像有精神分裂啊你看跟书上写得一模一样啊啊啊你快帮我分析一下”。。。虽然心理学现在一直讲求拿数据说话,我们也非常喜欢用一些统计上的东西来弄出这样那样的pattern,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理论模型都只是学术研究上的意义,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最没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往某个pattern里面套。每个人都有做一个极端值的权利、身处在平均数两个标准差以外的权利、或者待在大多数人所在的地方的权利。只要是不影响他人的正当利益,自己也不觉得日常生活有问题,那么每一个normal或者abnormal的人,都应该有各自的幸福。
相关文献:
Langen, M., Bos, D., Noordermeer, S. D., Nederveen, H., van Engeland, H., & Durston, S. (2014).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riatum are involved in repetitive behavior in autism. Biological psychiatry, 76(5), 405-411.
Kohls, G., Yerys, B. E., & Schultz, R. T. (2014). Striatal development in autism: repetitive behaviors and the reward circuitry. Commentary. Biol Psychiatry, 76(5), 358-9.
【star星星颂的回答(279票)】:
自闭症是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像是PC世界里的苹果电脑,硬件天生设置就不同。没有对错,只是不同。对普通人来说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对他们而言完全是陌生的。
一些重要的思维方式他们是缺失的,比如:分类,比较,泛化应用。他们的注意力,计划能力,相关性记忆能力也不强。普通人可以自然地把信息的碎片连接起来,对自闭症而言,所有的点都是独立的,不相关的,他们不能进行自我连接。例如,普通孩子很快就会学会,香蕉,苹果,都属于“水果”。但对于自闭症孩子,香蕉,苹果,水果都是平行的点,互相没有联系,必须要教给他们如何归类。
自闭症孩子的另外一个思维特质就是非常具象化。抽象性的词汇对他们是难以理解的。“香蕉”,“苹果”都是具体化的,学习起来没有太大困难,但是“水果”就是一个概况性的词汇,他必须学习到足够多种类的水果,才能逐渐建立起对“水果”这个词的认识。而“情绪”这类意思更为复杂的抽象词汇,对他们来说就更难以理解。
多数自闭孩子是通过视觉或者触觉学习的,少部分是通过听觉。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对语言不敏感或者没有反应,但是对图像等视觉提示的跟随性会比较好。他们不能同时进行多种工作,比如听课的同时做笔记,甚至不能在说话的同时看对方的眼睛。也不能同时在两个任务之间任意切换,比如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视觉。有些孩子的听觉系统失调或者过于敏感,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不能把老师的声音从其他杂音中筛选出来,比如窗外的风声,马路上的汽车声,因此很多自闭症孩子对老师的指令没有反应,其实是因为他根本没有听到。单一的信息处理渠道导致他们的高度集中和反复重复性的行为。感觉系统的超负荷让他们精神和体力上难以承受,而单一的重复性行为让他们觉得有章可循,可以放松自己。
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学习方式的不同。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就不能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把他们引导到我们的世界里来。
想及时了解更多关于孤独症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知识,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平台
xingxingsongstar
【何明涛的回答(4票)】:
提一下 Sally–Anne test,这个实验中体现出的思维差异十分明显。
Sally Anne Test (False belief task) /programs/view/0JeBf-KerYs (简直就是“人和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的极致……)
引用一下百度到的
对此实验的中文描述:
被试的孩子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有两个小姑娘,Sally和Anne,她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箱子,Sally的箱子里有一颗玻璃珠子,但是Anne没有;有一天,Sally出门了,Anne偷偷打开了Sally的箱子,偷走了玻璃珠子放进了自己的箱子里,那么,等到Sally回到家里要找自己的珠子,她应该去谁的箱子里找?如果一个人有健全的读心能力,那么他应该能想到,Sally是不知道Anne偷了自己的珠子的,所以肯定会先去自己的箱子里找,四岁以上的正常儿童基本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三岁左右的孩子和自闭症光谱患者由于在这方面发育得不够完全,他们以为Sally会像自己一样以上帝视角行动,所以会认为Sally要去Anne的箱子里找。()
【AaronZhang的回答(9票)】:
自闭症是一种早期广泛性发育障碍。我不认同排名第一答案中提到的思维方式不同,不是不同,是障碍。我一贯反对对自闭症超人化的解读,绝大部分的患者生活毫无超能力,更不谈什么异与思维方式。大量自闭儿无法独自生活,可能自己不痛苦,但家庭几乎崩溃。关注自闭儿,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教育,医保以及社保问题。
大学期间,我曾在省级儿童医院自闭症研究团队做过两年志工。
现在一些康复机构良莠不齐。有些康复机构为迎合家长心理,制造一个又一个所谓自闭儿的所谓特异功能。要么附会,要么干脆自己杜撰。其背后的商业利益是不言而喻的。
自闭症患者更应该相信科学。不要痴迷于所谓的行为纠正。这种所谓治疗类似应试教育。是用一种刻板行为来纠正另一种刻板行为。只是家长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神经药物治疗,脑发育治疗,基础感统训练等。这些都是需要的。
特别是感统训练,几乎都是非专业老师在忽悠,很多是以把孩子累到,让孩子听话,看上去没有那么刻板为目的的。感统训练是必要的,是需要做特别耐心和扎实的训练的。是要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全过程和各种环境的。
手机党,打字累。
【ShaLuo的回答(7票)】:
大学去自闭症机构做过几次义工。
我也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大脑发育的障碍,或者说是缺陷。
当然,用来自星星来描述很美能够引发人们的同情,但如果让一般人误解自闭症可就不好了。看下知乎的答案就知道多少人把自闭症浪漫化了。我不知道电影到底添油加醋了多少,我只说下我看到的。
我见到的自闭症儿童的现象:大叫,受到刺激会大叫,没刺激也有时候会大叫,或者说是极高分贝的尖叫,并且是长时间的不受控制,就算是最亲近的人也无法控制;无法与人正常交流,你跟他讲话就像跟木头讲话一样,自然不受控制,学习能力也异常低下;有的多动特别严重,也是完全不受控制的,上着课随时就在教室里乱跑,感觉根本意识不到教室里还有别人;有的走路都走不好,东倒西歪,或者走两步就摊倒在地上,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
当时我们志愿者主要是辅助学校老师进行教学。因为自闭症儿童的不受控制,所以基本上老师说“站起来”,我们志愿者就要把自闭症儿童拉起来,他们站起来后也要扶着他们因为他们一直有倒下的趋势。老师说“向左转”,我们就把他们向左转动。他们想乱跑,我们就抱住他们,控制住他们。其他的指令也是以此类推。
也有程度好些的能听懂基本指令。少。
根本无法自理,也不要说社交什么的了。
总之,我的志工经历颠覆了我对自闭症的认识。
我并不想说很重的话,但我觉得自闭症真的是生理上有缺陷。也因为他们先天的不足,所以后期能做的帮助真的很有限。千万别说什么“他们跟我们没什么不同,只是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样的话,缺陷就是缺陷,就去尽最大可能研究解决的方法,而不要掩耳盗铃。
希望大家关心他们。最好在正确了解的基础上。
【尹竞梓的回答(8票)】:
赞同上面回答的第一句。自闭症的孩子之间差异很大,除了社会性差这点相通,其余的方面个体间相差很大,想法更是不一。如有的孩子沉迷于物,对物的兴趣远高于人;有的希望和人交流,但能力不够,会退缩,挫败感强;有的会表达不当,有的会因沟通障碍爆发情绪。想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有多观察多陪伴多同理他。一个高功能自闭症的家长
【piupiupiu小太阳的回答(8票)】:
自闭症的孩子更需要关怀,只要你对她好,她就会护着你。这是我去年十二月份在一次走进特校的活动中感受到的。当时志愿者分成几支队伍,每队带一个班,每个志愿者带一个孩子。而我,有幸带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女孩儿。特校的老师带着这个班级的孩子出来时,我就看到她了,穿着橙色的棉衣,很是耀眼,安静的面容又那么沉静简单。这时候有个小男孩过来推了她一下,她不高兴了,一下子哭了出来,委屈极了。我看不得人哭,尤其是这样一个孩子。于是我走向她,在她面前蹲下身来为她拉好衣服的拉链,安慰她,鼓励她。就这样,费了一番功夫总算把她哄好了,看到她露出笑容的时候,真的是,觉得心都暖了。
在生活里我也不愿意说话,甚至不懂得如何去与人交流、沟通,也不喜欢参加团队活动,习惯了独处。我不知道我这种情况是不是属于轻微自闭,但是我知道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的大脑一刻没停止过运转,大脑里想的东西多了,其他的就都为思维让路了吧。
【丁当的回答(2票)】:
自闭症成因至今也没有全面准确的解析,在我接触的自闭症和普通孩子中,最明显的是自闭症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看你的眼神无法长时间集中与关注,也无法和你有任何情感链接……
【梓喵的回答(2票)】:
也就是他们要理解饼干可以吃,掉到地上的饼干不可以吃,如果掉到家里地板上的饼干可以吃,可是掉到医院的地板上的饼干不可以吃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是么?
【王小天的回答(1票)】:
好像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由于发现的比较晚所以言语能力会比较落后。自闭症现在病因不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经过长期干预和训练,他们是可以生活自理的。可惜的是,很多孩子得不到及时长期系统的干预。
【林小小的回答(1票)】:
由于答主所学专业的关系,在大二的时候曾经去本市的福利院见习过一段时间,负责的对象就是自闭症儿童。
第一次与自闭症儿童接触,挑战是非常大的。因为自闭症儿童大部分时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她们在语言、社交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障碍,这与处于儿童期的正常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不同,正常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她们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并不是不与外界交流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
记得当时答主的服务对象是一个父母不在身边、年龄大概七岁相仿的男孩,我们暂且称他为M,(在该福利院,自闭症儿童大概有20个左右),小男孩长得眉清目秀,如果以正常人的审美,绝对能称得上是个美男子。听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说,M的爸妈只有周末会来看他,家庭状况并不是特别好,导致M自闭症的因素是M母亲在怀孕期间的状况所致。
我们每周四会去福利院,通常是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福利院给自闭症儿童安排的课程是挺丰富的,有绘画课,游戏课、课间还有做操时间等等。有些儿童的父母在非上班期间会陪同孩子一起上课,在前面答主说了小孩的父母只有周末才来看他,因此,M通常是没有父母陪伴的。在上绘画课的时候,M并不是特别能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并起不了多大的指导作用。由于自闭症儿童往往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大多数情况下你跟他说话的话他是很少回应你的,但是你还是得不断的与他交流,对话,让他感受到你的真诚。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处于儿童期的小孩,游戏在这个阶段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交往。但是对于自闭症这样的特殊儿童来说,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个玩个的,有点类似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独自游戏和旁观游戏(以独自游戏为主)。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会组织大家一起玩一个游戏,比如玩老鹰抓小鸡,在游戏中自闭症儿童们 的聚合程度并不高,因此工作人员在组织游戏时就会非常辛苦。在认知方面,自闭症儿童在智力与记忆方面与正常儿童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比如你跟他说明一个规则,重复多次,在具体实行的时候他已经忘记了。
在整个见习阶段,答主主要是作为一个看护者的角色,真正作用专业知识非常少,甚至可以说不知如何运用专业知识与自闭症儿童相处,这点是令答主非常困扰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与自闭症儿童相处需要持续的接触,不能间断(由于答主只有每周四去福利院,而且只有一个上午或下午,这是造成答主困扰的一个原因);在与之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着同感、同理心、耐心,给予更多的关爱;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尽量要求其父母多陪伴在他们身边。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苏阿药 说的都很对,我补充输出一些观点:
1. 不要把对「天才」的向往和期待寄托在自闭症孩童的身上,这不公允。以平均水平来说,自闭症孩童存在智力发育迟缓的情况。尽管有一部分人(这是公众更常看到的)表现出了对一些事物的超常的智慧,但在功能层面上来说,仍然需要不断的干预,也属于智力迟缓的情况。
2. 在病因研究上最为出名的错误观点是心因性假设,即认为自闭症成于不良的社会环境以及父母是导致儿童患自闭症的原因。这个错误对患者的父母、治疗方法的探索、病因研究都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成因的研究仍然有很多分歧,但请务必不要相信已经证明错误的成因理论。
3. 对成因的研究并不能保证带来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唐氏综合征,五十多年前成因就被发现,但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式。
4. 不要玩坏「自闭症」这个词,请一定把这种障碍当作疾病来面对,不要像玩坏「强迫症」,「精神病」那样…不要因为自己有时候有点脱线的行为就把自己往这种病症上靠(参见「强迫症」)。现在,公众对自闭症投入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关注度,但是如果收到错误观点的影响,有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5. 报以宽容。
我是因为学校的一门选修课去了解这个疾病的。当时主要看的是《追寻自闭症的真相》和《用当代科学征服自闭症》这两本书。
如有错误,请务必告知我修改。
【唐白的回答(1票)】:
和别人对话,跟自己说话。
【赵南浔的回答(1票)】:
他们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强行把他们拉回正常的世界对他们是种伤害,他们跟我们并没有差别,他们更没有错
【虞大战的回答(0票)】:
幸福的自闭症儿童有快乐的童年。
【希月的回答(0票)】:
像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李大头的回答(0票)】:
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听到了一些也学到了一些。说说我的看法吧。自闭的孩子不能同时做多件事情 也表现在做同一件事情上很执着扭不过来。比如有些孩子会一直转圈,盯着风扇一动不动,一直说他很饿却不去拿吃的,要一个东西的时候不会说我要,而是表现为牵着你的手到那个东西的面前这种很委婉的不直接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欲望。行为间转换不过来,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动作。目前无法根治,只能通过干预他的行为,引导他做别的事来改变他一直重复的动作。这种干预是越早越好,如果是有孩子这样的话,父母也最好是到专业的机构或者是医院咨询正确的干预方法。对孩子来说这种干预的方法还是很有效的。慢慢就不会那么自闭了,会尝试跟别人说话。不过重度的自闭症患者应该就不那么容易了。
非专业人员,答案仅可供参考。
【彭迪生的回答(0票)】:
老师您好,怎样才算是自闭?
【骆舟的回答(0票)】:
有些人与他人交流感觉愉快,有些人对别人说话感觉不愉快,当这种不愉快的程度加重到一定程度,可能就让人觉得反常了。作为普通人,千万不要歧视他们。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帮助自闭症儿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