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体检联系盛诺一家:检查都没问题,凭什么还要等下再查一次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体检已成为很多人每年必做的功课。曾有不少人认为体检过关了,就代表健康没问题,认为一年内都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有人说,每年做体检的人,一样查不出癌症,所以说体检根本没啥用处;也有人说,只要每年做一做体检,就不担心得癌症。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偏颇的。
  【健康体检≠防癌体检】
  癌症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致死原因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新观念,一般的健康体检经常检查的几项指标正常本身不能表示我们身体就是很健康的。
  老百姓通常所说的体检一般就是指“健康体检”,通常包括测量脉搏、血压、心电图、血常规、生化、肝肾功能、腹部彩超、胸片、肿瘤标志物等。
  而把健康体检当作是万能的,这是曾经比较普遍的误区。必须要知道,健康体检≠防癌体检。健康体检只是一般性的健康检查,比如血压、血脂等等,通常针对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但基本没有涉及到常见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肿瘤。因为健康体检覆盖的范围和侧重点与防癌体检不同。
  有人说不是查了肿瘤标志物和胸片,难道不能发现肿瘤的踪迹吗,回答是:常规检查太有限,会有太多“漏网之鱼”。因此体检结果如果正常,不等于身体没问题可以高枕无忧,更不等于你肯定没得癌症。
  但大家也别轻易否定传统的健康体检,健康体检还是很有必要的,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对心、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等进行检查,若发现异常情况,找相应的专科医生咨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恰当的处理或随访复查,对慢性病的防治很有用处。
  没有哪一项检查是全覆盖、万能的,每项检查只能解决某个问题,健康体检结果正常,远不能下结论没有得癌。 防癌体检是一种更加专业针对性更强的体检方式,目的是早期发现肿瘤,或者发现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筛查。
  【防癌,没有症状,也应体检】
  一般查出有癌症大多是因以下几种情况:
  1、感到有症状,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出来;
  2、因为其它病症去医院检查,结果附带查出来有某种癌症;
  3、常规体检,查出有异常,进一步检查发现癌症;
  4、有针对性的癌症检查,像常规体检一样定期进行,检出异常。
  众所周知,癌症如果能早期发现,根治的机会大大增加,但要等症状出现了再去检查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在没有症状时主动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是非常有意义的。
  不少癌症可以在没有症状的早期发现,目前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几种癌症已经能在无症状的情况下,通过体检及普查早期发现。但防癌筛查,尤其是自体无症状时的早期检查,目前仍是很有争议的领域。
  以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为例,胃癌早期发现靠胃镜、结直肠癌早期发现靠粪便隐血试验和肠镜、肝癌早期发现靠甲胎蛋白和超声检查。然而胃镜、肠镜似乎都不在常规体检的范畴里,所以更为全面的体检(包含防癌体检)应该加上胃镜、肠镜检查,尤其建议50岁以上从未做过的人应该去做一次。
  胃肠道等内脏不同于甲状腺、乳腺等浅表器官,出处病变难以自我发现,加之抽血、胸片、超声、CT等常规体检也是难以发现早期胃肠道的病变,因此做一次胃镜、肠镜了解自己胃肠道健康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何做到合理筛查?】
  癌症种类繁多,看似让人防不胜防,其实不然。健康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始终是预防癌症、保持健康的最有效的方法。
  这么多的检查方法,体检时想一个不落全查一遍是不现实的。我们的建议是一般初次检查常选取常规的、创伤小的简单检查方法,比如血尿粪常规、腹部超声、甲状腺、乳腺触诊和超声、腹部体检、直肠指诊等,这些检查方法是初级的、简单的,属于筛选性质的。
  出筛后、高危人群或怀疑癌症者进一步进行高级的检查(针对性检查),比如增强CT或者直接的病理学活检,比如肠镜、胃镜取活检等(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通过针对性体检,虽然还无法查出所有的早期癌症,但也可以发现不少早期癌症,这点就是最有价值的,进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合理有效地筛查。
  总结:看似毫无征兆的肿瘤突然发生,似乎无从预防,但其实有时候不是毫无征兆,而是我们缺乏健康知识和预防意识,因此平时里多学习一些常见病的知识与预防也是一种物超所值的健康投资。
  附:常见恶性肿瘤针对性体检策略
  【一、消化系统】
  食管癌
  高危人群:过烫过快的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Barrett食管、食管癌高发地区人群(秦岭、太行山、闽粤赣交界)等。
  针对性检查: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胸部增强CT等。50岁以上5-10年做一次内镜或上消化道造影。
  高危人群:家族史:一级亲属、幽门螺杆菌感染伴萎缩性胃炎、“老胃病”例如胃溃疡经久不愈、胃息肉、手术后残胃等、高发地区人群50岁以上人群:如西北地区、东三省、沿海地区等,尤其是有长期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饮食习惯。
  针对性检查:胃镜检查,建议高危人群40开始3-5年一次、一般人50岁开始5-10年一次。
  高危人群:慢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硬化、长期酗酒、肝癌高发区50岁以上人群、家族史等。
  针对性检查:腹部超声、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敏感性很高)、CT。
  结直肠癌
  高危人群:家族史、长期高脂低纤维素加工肉制品饮食、肠道息肉病史、肥胖与糖尿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针对性检查:肠镜检查,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进行1次大便隐血试验检查,每5~10年进行1次纤维结直肠内镜检查或钡剂灌肠造影检查。有高危因素肠镜检查间隔时间可能需要缩短。
  【二、其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高危人群:年龄50~70岁、吸烟史大于30包年(包年=每天吸烟的包数&连续吸烟的年数)、当前吸烟或过去15年内已戒烟的人群,肺癌家族史。
  针对性检查:低剂量高分辨率胸部CT。高危人群根据情况3-5年复查一次,甚至有人认为重度吸烟等高危人群应每年做一次CT。也建议,没吸烟的健康人群应该在50岁时做一次。其他无创方法还有:痰脱落细胞学检查。
  乳腺癌
  高危人群:乳腺癌家族史、BRCA1基因突变、月经初潮早生育年龄晚、肥胖、不规范使用雌激素、曾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小叶原位癌或乳腺不典型增生等。
  针对性检查:触诊、钼靶。30~40岁妇女每1~3年接受乳房触诊检查(自检或找医生),40岁以上有高危因素的妇女增加乳房钼靶拍片检查。
  宫颈癌
  高危因素:HPV持续阳性,家族史。
  针对性检查: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
  以上列出了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不是所有人都要做相应的针对性检查,人们应该按照是否有生活习惯或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来选择相应的防癌筛查的体检项目。
  如果符合高危人群,那么在体检时有必要加做一些针对性检查,尤其是50岁以上,人到中年为自己健康加一道保险锁。另外日常生活中,改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酗酒)就能让你走出高危人群。
  年年体检正常,为何还得癌?---消化病公益科普0591贴
欢迎在文章右下角评论或留言!
  人赞赏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下一篇: |上一篇:没有了
相关资讯推荐:
出国看病直通车
Copyright& 厚朴诺亚健康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球统一咨询热线:400-086-8008
市场合作:(+86)010- 传真:(+86)010-
中国(北京)本部: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号嘉里中心北楼1001室
日本(东京)分公司:東京都港区六本木1丁目6-1泉ガーデンタワ13F
美国(休斯顿)分公司:6655 Travis suite 325 ,Houston,TX 77030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年年去体检 为什么一查出来就是癌症晚期
  平时身体好好的,可是突然一次体检,却检查出了癌症晚期,谁能受得了?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健康促进中心,每年有五万多人次进行体检,发现癌症的大概有四十例左右,这其中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癌症。
  在市一医院体检科,每年有大概6万人次体检,体检出晚期癌症的大概有二三十例。
  一年一度的体检,还不够吗?体检报告中有哪些指标和癌症有关?我们一一为你解读。
  每年体检都很注意
  姓名:沈萍(化名)
  年龄:64岁
  病史:2010年11月体检发现糖抗原-199为540,超过正常值近15倍。经CT检查,确诊为左肝胆管细胞癌。去年12月接受了手术治疗,但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发现,肿瘤已经大面积扩散,为晚期左肝胆管细胞癌。
  记者见到沈萍时,她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为了缓解她的症状,家人将她送到医院做了一个局部治疗。病床上的沈萍坚信自己只是一位早期癌症患者,她甚至还在庆幸,因为一年一次的体检,发现、手术都很及时:“我就是在2010年的体检中,检查出了问题。”
  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沈萍体内的癌细胞已在腹腔内大面积扩散,她是真正的晚期癌症患者。沈萍的家人十分沉痛:“发生得太突然,又那么偶然。”
  沈萍是杭州某省级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单位每年会为他们这些退休职工安排一次身体检查,时间定在当年的11月,检查的内容与在职人员相同。自从退休后,沈萍从未错过任何一次体检,她的生活理念是:“身体健康最重要”。每回收到体检报告后,她都要仔细研究一番,哪一项指标超高、超高多少、因此容易患上哪些疾病,她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去年11月,沈萍又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单位体检。两周后,她收到了体检报告。这一次,除了年年都有的一些超高指标外,她发现在免疫体检查这一项中,还有一个叫做“糖抗原-199”的指标达到了540,超过正常值近15倍,报告最后建议她做进一步检查。
  沈萍说,起初她并不在意,因为她不知道,这个“糖抗原-199”管的究竟是哪方面疾病。她说,像他们这个年纪的人,主要关心的是胆固醇、血糖、甘油三酯等指标:“最怕得了高血压或糖尿病。”更重要的是,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如果生了癌,B超会照出来,体检医院也会给我打电话。”而这一年的B超报告显示:沈萍的肝脏、胆囊和胰腺均为正常,她也没接到来自医院的电话。
  沈萍又翻出了自己2008年和2009年的体检报告,发现在那两年,“糖抗原-199”都在正常范围内,略感宽心。不过,她又发现,过去一年里,自己的血糖有些飙升的态势。沈萍赶紧来到社区医院,请那里的医生为自己开些药。没想到,社区医生一看到这份体检报告,立刻严肃地告诉她,“糖抗原-199”是代表肿瘤的指标,她应该去大医院做一次CT检查。
  沈萍的家人告诉我,他们一直向沈萍隐瞒了真实病况。仅仅一年时间,她从一个没任何肿瘤的健康人,变成了晚期癌症患者,家人觉得:“这是一个意志力再怎么坚强的人都无法面对的残酷现实。”
  沈萍告诉我,从前总觉得癌症很可怕,现在躺了那么久,自己慢慢地释怀了,已经不怕了。此刻,她最大的希望是,能从病床上起来,养好身体,积极治疗,防止复发:“以后继续和它(癌症)做斗争。”
  沈萍的主治医生却告诉我,根据沈萍体内癌细胞的扩散程度,已经回天乏术了,她最多只有六个月的生命。目前这个时间已过去了2/3。
  胸透查出肺癌
  姓名:方大洪(化名)
  年龄:60岁
  病史:2009年12月体检发现肺部有阴影,癌胚抗原超过正常值,经CT检查,确诊为肺癌。2010年1月接受了手术治疗,但在手术过程中,
  医生发现,癌细胞已进入了淋巴系统,是中晚期肺癌。目前,癌细胞已转移至骨头,出现各种晚期症状。
  农历新年前,方大洪在杭州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化疗。这是他第五次化疗了,他整个人已经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两天后,女儿把方大洪送回了老家,她告诉爸爸:“我们先回家过年,过完年,再来杭州继续治疗。”其实,就在那一天的上午,主治医生找了方大洪的女儿谈话,根据最新的化验报告,化疗显然已经对方大洪体内的癌细胞起不了任何抑制作用,他的肺癌进入了最后一期。
  2009年12月,农村实行了医疗改革,从没检查过身体的方大洪第一次在当地医院里做了全身检查。他感到很新奇。
  过了三天,医院打来电话,胸片显示,方大洪的肺部有一片阴影,怀疑是肿瘤,他们建议方大洪的家人立刻带他去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几天后,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方大洪的病被确诊了:肺癌,不仅肺的表面有,淋巴系统内也有。
  2010年1月,方大洪在杭州做手术切除了部分肺部。手术很成功,但术后三个月复查时,医生发现,淋巴系统内依旧存有癌细胞。了解情况后,方大洪转而开始接受药物化疗,他十分配合。
  从2010年起,为了方大洪的病,他的女儿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当初,医生告诉她:“花20万,我们可以保证你父亲再活2年。”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四个月,女儿经常接到父亲的电话,他告诉她,自己疼得厉害,尤其到了夜深人静时,像刀在身上一片一片地往下割肉。
  女儿给父亲带回了一瓶瓶的止痛药,她告诉父亲,这是托人从国外买来的特效药,能治他的病:“吃了不仅不会再疼,而且病也会慢慢好起来。”方大洪很高兴,女儿却悄悄地抹眼泪。
  这几天,女儿又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父亲说,药有效果,夜里不那么疼了,他还问女儿:“什么时候再来杭州做化疗?”
  查出胆囊癌现在指标正常
  张女士于2009年体检发现“糖抗原-199”指标超标,当时为104。一个月后再化验,“糖抗原-199”已超过了1000。经过CT检查,确诊为胆囊癌。很快,医生为她做了胆囊切除手术。一年来,她坚持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各项指标均为正常。现在虽然不能过度操劳,但张女士依旧能在家帮忙带小孩,做点简单家务。
  在邵逸夫医院健康促进中心方力争主任印象中,每年体检都会检查出一部分人得了癌症,甚至是癌症晚期,为什么前一年体检一切指标正常,到了第二年去体检,突然就得了癌症,甚至是癌症晚期了呢?和癌症有关的体检指标,如果接近上限或者超标,是不是就等于得了癌症呢?
  有些癌症从发病到死亡只需要几个月
  在体检出癌症的病人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坚持每年体检的,像前文提到的沈萍(化名),而且她相信癌症是能通过B超检查出来的。但方力争主任说:“体检要检查出肿瘤还是困难的,一般的情况下,肿瘤需发展到一定大小时,影像学检查才能发现病变。而肿瘤指标的检查敏感性高,特异性低,也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依据。只能起到提醒、预警作用,希望我们重视,必要时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方主任说,体检一般都是以检查出慢性病为主的,例如三高、糖尿病、胆囊炎、结石等,检查出这些问题以后,医生会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给出一些专业的建议,而目的是让这些人的病情得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一些早期的肿瘤,因为体检手段的限制,不一定能够查出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李增芳医生说,在体检中检查出来的癌症,一般都是占位病变,也就是说,肿瘤已经相当明显了。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前一年体检还好好的,怎么第二年体检就成了癌症晚期?对此,李医生说,有些癌症,例如胰腺癌,从发病到病人死亡,有时候只有几个月。因此,前一年体检的时候身体非常健康,几个月之后出现病变,在下一次体检之前,就已经发展到了癌症晚期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另外,很多肿瘤的早期病灶较难被发现,而体检医生一般都不熟悉病人的病史,所以一些早期的癌症很难被检查出来,医生也不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般来说,位置比较浅的癌症比较容易在体检中被检查出,例如甲状腺癌、乳腺癌等;而那些占位性的癌症,一般检查出来,大多数已经是中晚期了,例如肺癌、肝癌、肾癌等等。
  指标超过上限
  就要引起重视
  每次体检后,大家都会拿到一份详尽的体检报告,报告中和癌症筛查有关的是血肿瘤标志物项目。
  这个项目里有不少指标,仔细研究这些指标,会发现每个人的数值都不一样,有些人接近甚至超过上限,有些人则是在下限浮动。一般来说,免疫体检的项目数据,数值越小越好,如果接近或者超过上限,那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
  如果在参考范围内,接近或者稍微超出上限,而自己家族又有癌症病史,方主任建议,最好能够在1-3个月内进行复查,看复查的数据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正常参考数值是在0-37,体检出来的数值是36,那么最好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做必要的检查。如果在复查的过程中,有些项目的数据持续升高,那就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了。
  有些人会发现自己有一两项数据特别高,远远超过了参考值,那一定是癌症吗?方主任说,千万别以为自己的体检数据超出参考值就一定是得了癌症。在体检中一般都会查的CA199项目,类风湿关节炎就会导致这项数据大幅上升。
  一些小症状千万别忽视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什么感觉都没有,怎么就得了癌症呢?”方主任和李医生都表示,有些癌症晚期病人其实是被自己耽搁的。因为健康知识不够或者对自己的身体缺少关注,有时候我们会忽略身体发出的一些警告。
  下面这些情况,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明原因的消瘦;大便性状发生变化,包括大便形状的改变、大便有黏液或者血迹,原先大便正常突然就便秘了等;局部疱块;持续干咳;鼻塞、后鼻腔带血丝;不明原因持续低烧等。一般出现这类症状还是小心一点,这可能是身体在发出信号,提醒你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50岁以上可以考虑一年两次体检医生建议的复查一定不能偷懒
  方主任建议,凡是有50岁以上、有癌症家族史、吸烟酗酒、饮食极度不规律、久坐不动、常吃腌制品等高危因素的,可以考虑每年体检两次。当然,身体健康也不能全部依赖体检,千万不要有“我体检过了,我就是健康的”这种想法,或者觉得体检指标正常就可以不注意身体。想拥有健康的身体,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
  体检后拿到报告单,一定要仔细阅读体检结论中反映的问题及所给建议,如果有疑问,最好是找专业人士进行解读。通过这些检查数据,专业人士会分析出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特点。如果体检报告上建议某项要复查,那千万不要偷懒,在医生建议的时间内到专科进行深入复查是对自己身体负责的表现。
  针对那些单位不组织体检的个人,李医生也建议他们定期做体检,一般来说,体检包括以下几项:一般检查(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血压、身高体重)、B超(肝胆脾、双肾)、心电图、数字化胸片、血常规、肝功能、血脂、肾功能、肿瘤四项、尿常规、大便OB等,这些内容大概需要花费600元左右。另外如果觉得套餐针对性不够的话,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况,增加单项的检查。
  一些常见的与癌症相关的体检项目解读
  AFP(甲胎蛋白定量):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
  CEA(血清癌胚抗原):广谱肿瘤标志,尤其是大肠癌和消化道肿瘤
  CA199(糖抗原199):主要用于筛检胰腺癌、胆管癌
  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癌筛查
  EB病毒抗体:用于鼻咽癌筛查
  CA242(糖抗原242):消化道肿瘤筛查
  CA125(糖抗原125):卵巢癌等妇科肿瘤的相关筛查
  细胞角蛋白19:非小细胞性肺癌筛查
  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小细胞性肺癌筛查
  大便OB、常规:消化道出血(炎症及肿瘤)情况
  注:以上项目指标增高并不代表一定得了癌症,有时炎症或其他原因也能引起指标上升。但无论如何,当指标异常时一定要及时复查或进行相关检查。
吴婧 周玉倩
&&相关稿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人凭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