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东非高原上的动物非洲动物大迁徙方向向是怎样的

当前位置: >
去非洲看野生动物大迁徙,想象一下 150 万头角马是什么概念(多图)
图片:Jay Aremac / CC BY
作者:李志强,
这个问题提出说明提问者是做过功课的。很多人认为角马(动物)大迁徙就是发生在肯尼亚,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尝试用我浅薄的一点东非知识做个解答。算是抛砖引玉。有谬误之处,欢迎各位知友斧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将题主问题理解为回答下面的四个小问题。前面两个小问题的解答是为第三和第四个问题做铺垫。有点长,见谅。
1. 什么是角马(野生动物)大迁徙?
2. 野生动物大迁徙的时间和路线是什么?
3.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看动物大迁徙的区别是什么?
4. 该如何选择去肯尼亚还是坦桑尼亚?
一、什么是角马(野生动物)大迁徙?
我理解题主说的角马大迁徙是指: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
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发生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大草原之间,是野生动物(主要是角马、斑马、瞪羚)为寻求水源和食草进行的规律性年度迁移活动。个人猜测应该有数百万年了 -- 纯属猜测。这背后的原因是东非草原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导致的水源和食草在不同月份、不同地点有交替枯荣。下雨了,草就多。干旱了,草就少。动物也得吃饭啊,尤其是上百万头的牛羚 -- 也就是角马。聪明的动物,经过苦苦思索,终于发现,原来可以按照时间一路吃过去?尼玛,一路走一路吃就好了啊?
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的队伍构成如下:
1.前锋部队:是 30 万头左右斑马,最喜欢长草,也就是吃草茎顶部。
2.中间主力:是超过 150 万头的角马。在走在斑马后面,吃斑马啃过的草的底部。
150 万头是什么概念?上图可能看不出来,换一张,大家找下感觉:
3.断后的是 50 万头左右的瞪羚。角马吃完后新长出的来嫩草是瞪羚的最爱。
就这样,三大主力加上各种捕食的食肉动物,浩浩荡荡两三百万的队伍在东非草原上年复一年的一路吃过去。迁徙队伍就像一个巨大的割草机,是的,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割草机!移动在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中。除了将草原一扫而过,每天还留下 450 吨的粪便!你没看错,450 吨的粪便!(别问我怎么知道这个数的!!)
二、野生动物大迁徙的时间和路线是什么?
还是直接上图吧:
这个巨大的移动割草机就是按照这样的节奏一路啃过去的!
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在东非草原上转圈圈啊!那么 CCAV 的纪录片拍的是哪里呢?是马拉河。
在整个迁徙途中,有 80% 以上的时间是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草原 --- 也就是上图中坦桑尼亚境内深色部分。在 7、8 月份到达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交接处:马拉河。迁徙队伍通过马拉河也被称为:天国之渡。也是很多人理解的动物大迁徙的主要场景。这也是每年 7、8 月全世界超过 20W 人涌入肯尼亚马拉河边看动物迁徙的原因!
在漫长的旅途中,动物们将经过塞伦盖蒂的三个主要的栖息地 -- 南部草原(包括矮草原和长草原),北部林地,以及格鲁米提河、塞隆勒拉河、以及北部的马拉河地区。
过了马拉河以后,就进入肯尼亚境内,也即是著名的马赛马拉草原!在马赛马拉,动物们将会割草 2 个月左右。为什么是两个月?因为马赛马拉面积大概 1500 平方公里,只有塞伦盖蒂草原的十分之一左右。近 300 万头动物两个月就把马赛马拉啃的差不多了。割草机们 9 月就要向南重新越过马拉河进入塞伦盖蒂,开始新一轮寻草之旅。
特别说明:上图中的迁徙位置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是大概的关系,不是严格按照这个表走的。尼玛,动物也没有 GPS 和每日出行计划表,也没有牛、马、羚每天 review 进度达成,所以没办法严格按图走!毕竟动物们没有带地图也没有带手表不是?再说,每年的雨水也不是固定的。跟着草走就对了。更何况还有一路追过来的狮子鬣狗等捕食动物围追堵截。
三、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看动物大迁徙的区别是什么?
墨迹了半天,终于进入正题了,还是直接上图
你印象中的肯尼亚动物大迁徙是不是这样的?
或者是这样的:
实际上, ------------------ 可能是这样的:
当然,还可能是这样的: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对发展旅游的不同理念:
肯尼亚发展的是大众旅游。坦桑尼亚不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大众旅游。
更加重视动物保护,严格限制了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内游客人数,当然也离不开国际组织(包括 UNESCO)对她的监督。坦桑国家公园创建之初就确定了一条宗旨,即不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大众旅游。坦桑尼亚甚至为此,在 1977 年关闭了马赛马拉和塞伦盖蒂之间的通道!!也就是沙河大门,这样肯尼亚的游客无法直接从马赛马拉进入塞伦盖蒂,必须绕道
市,耗费 12 个小时。这样,大部分前往肯尼亚的游客,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金钱,专程再跑到塞伦盖蒂
走的是大众低端的道路,马赛马拉大门沿线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小旅馆或帐篷营地,价格 10-100 美元不等。每年 6-10 月旺季时,每天有 1 万游客涌入马赛马拉。动物见惯了人和车,无动于衷,基本丧失了野性,变得呆头呆脑。马赛人也不再不是原始淳朴的游牧民族,成了卖劣质
、伸手就要钱的小商贩。
而坦桑尼亚严格限制酒店数量和档次,数量少,价格贵!而且有些酒店不是一般的贵,200 美金属于普通水平,贵的要超过 1000 美金!!别以为非洲大草原上的酒店就便宜。
当然,我绝壁不是来黑肯尼亚的!
每年 7-8 月全世界超过 20W 人去肯尼亚看动物迁徙已经说明了肯尼亚自然风光的魅力!在整个动物迁徙过程中,最壮观的场景毫无疑问是:天国之渡。马拉河水更深,更急,鳄鱼捕食角马的过程更加直接、生猛 --- 虽然不常见到。这也是全世界游客蜂拥而至的原因。而纳库鲁湖的火烈鸟,马赛马拉和安博塞利 safari 都是非常吸引人的。
但是,由于大量游客的到来,绵延数公里的越野车、拥挤的人群,已经让游客很难拍到一张干净的照片。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群和车队甚至多到阻挡了动物过河!!是的,你没有看错,这样的事确实在发生。以至于工作人员不得不清理几十辆车子,才给动物过河腾出一条路!
四、 该如何选择去肯尼亚还是坦桑尼亚?
其实没有标准答案。看个人的喜好和选择。
我再把看野生动物迁徙在两个国家的优缺点列一下,
去肯尼亚优点:
1. 更壮观的动物过河场面
2. 更低廉的价格。8 天行程,预计 2w 左右可以搞定。
3. 暑期间的旅行团比较多,很好选择安排。
4. 78 月是学生放假期间,一家人一起走也很好安排。
去肯尼亚缺点:
1. 拥挤的人群,可能拍不到一张干净的画面。
2. 野生动物不再那么野生,商业化使得野生动物之旅打折。
3. 看不全 BIG FIVE。马赛马拉的食肉动物较少。狮子花豹还是去塞伦盖蒂 safari 更有机会看到。
4. 马赛马拉保护区的道路、通信、酒店、
服务水平档次远落后于塞伦盖蒂。
5. 每年中国有超过 5W 游客到肯尼亚,不解释,请脑补。(鄙人没有贬低国人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不喜勿喷)
去坦桑尼亚的优点:
1. 几乎一年 365 天都可以看到动物大迁徙。(七八月是在两国交界)
2. 更加原始,更加纯粹的野生动物游猎体验,东非深度摄影体验。
3. 能够看到最多的动物和种类,有更多机会看全非洲五霸:狮子、角马、猎豹,犀牛,大象。(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世界首屈一指)
4. 游客更少,体验更好。就像是独自游猎广阔非洲草原。
5. 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道路、通信、酒店、
服务水平档次远胜于马赛马拉。
去坦桑尼亚的缺点:
1. 贵!同样 Safari 时间,预计比肯尼亚要贵 30%。甚至 50%以上。毕竟没有那么多的低价的酒店、越野车和导游。塞伦盖蒂的中文导游更少,要从达累斯萨拉姆飞过来讲解,带完团再飞回去!大家知道为什么贵了吧。
2. 格鲁米提河的角马过河不如马拉河壮观。格鲁米提河的河水更浅。
3. 需要更多的时间。如果像肯尼亚一样去个 8 天的行程,个人觉得不够尽兴。10 天以上会比较好。先去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做个深度游猎,然后去桑给巴尔岛休整两天。这样才更舒适。
4. 国内做坦桑尼亚旅游的旅行社比较少。不太好找。微信平台:xzy-trip 有关于坦桑的行程。
至于怎么选,就看个人的时间和喜好了。
有钱有时间的就去推荐去坦桑尼亚。如果今生只去一次非洲,请选择坦桑尼亚!
如果预算和时间有限的话就去肯尼亚。一定也是一次难忘的游猎之旅!
部分图片来自坦桑尼亚中国代表处陈见星老师,特此感谢!
参考网站:
进入: 栏目主页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非洲有“高原大陆”之称。南部有,东部有东非高原和,北部和西北则为地势较高、世界最大的、面积达945万平方千米的。东非高原是湖泊最集中的地区,有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和其他大大小小的湖泊。因而,东非高原有“湖泊高原”之称。属。农业较发达。
概述/东非高原
东非高原在非洲东部。指&以南,以东,以北的高原地区。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平均1200米左右。其北部是“高原”,南部为“”。分成二支纵贯南北、形成二条裂谷带高地,中部地势较为坦荡。东裂谷带底部由熔岩充填并分割成许多闭塞盆地和深浅不一的湖泊,两侧形成高耸的熔岩台地、陡崖、阶地和若干巨大的火山锥体,非洲第一高峰(海拔5895米)、第二高峰肯尼亚火山(海拔5199米)就坐落在裂谷带东侧、附近,并形成罕见的“山”奇特景观。西裂谷带高度不及东裂谷带,谷底最高部分在基伍湖附近(海拔1460米),其南面是熔岩高原,北侧是火山群体、再北是地垒式块状山——鲁文佐里山(海拔5119米)。最宽和最低处在坦噶尼喀湖盆,其南部宽150公里,湖底低于海平面。高原主体东侧阶地下方是宽窄不等的沿海平原。
位置、地貌/东非高原
东非高原东非高原 (Dongfeigaoyuan)包括、、、和等国的领土。这是东非裂谷高原的中段,由向南延伸,占有肯尼亚中部和坦桑尼亚东部地区,裂谷由一系列构成,裂谷两侧为熔岩高原,地势高峻,一般都在1500米以上,有的地段超过3000米,形成所谓“中央高地带”,非洲的最高山峰就是位于裂谷东侧的一座死。裂谷中众多的深陷凹地往往潴水成湖,多湖泊是裂谷区的特征之一,因此东非高原又被称为“东非湖群高原”。坦桑尼亚境内南纬6°以南地区,由于裂谷谷壁受到强烈侵蚀,陡峻的谷壁变成了散乱的丘陵,裂谷形态不甚明显。位于东非高原西部边缘的西支裂谷以多大湖而著称,有、、、(蒙博托湖)等大湖,裂谷两侧分布着火山和断块山。在两条裂谷之间是广阔的卵形高原,高原面平均高1200米,四周群山环绕,呈宽浅盆地状,盆地北部是非洲最大的湖泊,湖的南面是坦荡的高原,由于地面平坦、坡度不大,水系很不规则。“中央高地带”以东高原呈阶梯状,向东逐渐下降到狭窄的沿海平原,因此注入的各河多急流和瀑布。东非高原的复杂地形,导致这里的气候地区差异大、自然景观多种多样。热带草原是东非高原占优势的景观,所占面积很大;在维多利亚湖周围,特别是它的西面和北面,因降水多,而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有热带森林分布;肯尼亚北部和东部、坦桑尼亚中北部,气候干燥,形成荒漠或半荒漠。
形成分析/东非高原
在1000多万年前,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地理分区/东非高原
东非高原东非高原北部为东非湖群高原,呈圆形,东、西为两支裂谷带,裂谷带中有湖群,并有被充填熔岩分割成的盆地,中间高原面平坦而辽阔。北段有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大裂谷东支地势高峻,两侧边坡陡峭,山地气势雄伟,裂谷升降所伴随的火山活动以及巨量熔岩的叠置使高原面抬升,并在大裂谷两侧形成较高的熔岩台地、大火山锥和断崖及阶地;裂谷西支为南北向陷落凹地,边缘分布有火山和断块高地,有许多高过雪线的山峰,南段有世界第二深湖——坦噶尼喀湖。南部为马拉维高地,是东非大裂谷带的最南段,在平均高度不足2000米的高原、台地中间纵贯着大裂谷,谷底有马拉维湖和希雷河谷,两侧为南北向山脉,裂谷以东地势呈阶梯状下降,直至沿海平原,许多河流自西向东切过陡崖平行入海。
气候/东非高原
东非高原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这里没有形成的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没有生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这里一年分为旱季和雨季两个时段.每年的小雨季开始于11月初,不会出现连贯和强度降雨,在下年的一、二月细雨过渡之后,才会有延续到五月,平均达到60毫米的大雨。
东非高原和刚果盆地同位于附近,为什么不都是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这里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是海拔高,气温低,没有生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东非高原和刚果盆地同处赤道附近,但刚果盆地在大陆西部,地势较低,终年处于控制下,吹西南风,高温多雨,成为热带雨林气候。而东非高原位于大陆东部,一月处在非洲热低压中心的东北部,吹北风和东北风,很少降雨;七月上的西南风越过刚果盆地吹到东非降水已很少了,故东非高原年降水量不如刚果盆地多,且有明显少雨时期。另外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1,000~1,500米左右,气温大为降低,故植被则是以间有小林和带状林的热带草原类型为主,热带雨林面积很小,只有在湿润的山麓低坡上和高原西部靠近刚果盆地处才有分布。
原始人类/东非高原
目前东非大裂谷依然在活动当中,家预测几百万年后,东非可能会分裂成不同的版块形状。目前地壳活动较旺盛的区域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火山区,包括有非洲最高峰吉力马扎罗山en:MountKilimanjaro、en:MountKarisimbi东非大裂谷的另一个特色是,它可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1950年代到1970年代考古学家曾在东非大裂谷中发现了200万年前、290万年前人类的头骨,而引起世人注目的则是1975年,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交界挖出了350万年前的人类遗骨,以及足迹化石,这是目前为止所发现最古老的史前人类证据。
土著居民/东非高原
东非高原上风光东非高原上的少数民族——马塞
东非的坦桑尼亚或肯尼亚,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这就是非洲最神秘的游牧民族——马塞(maasai)。他们身材高大,手持木棍,身穿颜色鲜红的长袍,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的醒目。有人形容他们为非洲的吉普塞人,他们的总人数大约是100多万,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各50万左右。
手持木棍身穿红袍
初来乍到坦桑尼亚或肯尼亚,特别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交界处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第一个惊奇就是这些走在大街小巷,身材高大,手持木棍,身穿颜色鲜红长袍的马塞人。据说木棍和红色是为了驱兽和防身。木棍都是用非洲一种特有的硬木做成一头带球形疙瘩的形状,看上去就是一件艺术品。对于经常与野生动物打交道的牧人来说,穿上火红的长袍,手持一根木棍,那绝对是力量和威严的化身。由于常年养成的生活习惯,现在的马塞人,无论男女,无论放牧、走路、聊天,那根神奇的木棍始终不离他们左右。在坦桑尼亚的许多中国公司,考虑到马塞人的身体素质和忠诚程度,都愿意聘他们为公司的保安。
东非高原牛粪筑屋以牛为伴在乞力马扎罗山脚下的坦桑尼亚满都里地区的偏僻山区,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传统的马塞村落。参观这些村落大约需要10万先令(合100美圆),进村前族长要带领10多名年轻的马塞人为客人表演舞蹈,然后才容许客人进村。村子呈圆形,围墙是用树枝编成的。一进大门对着的是另一个圆形的围墙,围墙里面则是全村的牛,村子的围墙和牛圈的围墙属一个同心圆。村民的房屋就围绕着牛圈的四周,那是我所见到的最原始的建筑:用树枝和草编成像柳条筐一样的低矮建筑骨架,然后将掺和着牛粪和土的材料糊上去。进这样的马塞村民家,你得鼓起一定的勇气:首先得弯下你的腰才能走进低矮的门,进屋后一片漆黑,待几分钟眼睛适应后,也只能将将看清在你前面的床上躺着的马塞老人和拴在床边的羊,而当你准备和老人聊上几句时,那种牛粪的刺鼻气息已让你无法忍受。
生活在马塞村落的马塞人是豁达开朗的,他们说牛是他们的上帝,牛也是他们的一切。马塞人的成年标志是这个年青人必须亲手杀死一头牛,马塞人送给人的最好礼物是请人喝刚用箭取出的新鲜牛血,马塞人的牛越多则这人的老婆越多……简直无法想象离开了牛,马塞人将怎样生活,他们的历史又将怎样书写。
黑木雕上的马塞民族
从坦桑尼亚或肯尼亚回国的人,一般都要带回一些非洲做纪念,而最有纪念意义的当属以马塞人物为素材的黑木雕。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撒拉姆的黑木雕集市内,摆放最多的就是以马塞人物为素材的黑木雕。这些黑木雕将马塞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习惯梳着一头小辫的男子和剃着光头的女子,以及顶着水桶拿着弓箭的孩子,特别将马塞人的长耳垂突出得格外显眼。马塞人长到8岁时,不分男女按照习惯都要将耳垂穿上一个洞,然后用树叶或木棍塞上,这样这个洞就会越长越大。成年时有的耳垂挂上各种饰物竟然能垂到肩膀上。因为根据马塞人的审美标准,耳垂越大越垂越漂亮。
在马塞村落传说着马塞人的故事,说是他们至今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于是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撒拉姆的黑木雕集市内,我努力寻找着那个唯一属于现世的原始的生活方式。
相关词条/东非高原
MatabelePlat.
LundaPlat.
PlateauKwango
Plat.Bateke
Plat.Azande
PtateauKordofan
MassifTibesti
HamadaduDar
Tassili-n-Ajjer
LibyanPlateau
参考资料/东非高原
1、/dlbaik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431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科学大观园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大自然探索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1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09:20
认领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最深度的东非动物大迁徙全解析
我的图书馆
最深度的东非动物大迁徙全解析
非洲,这片土地孕育出了文明古国,也孕育了众多生命。在这里,全球最大的、数以百万计的野生动物生生不息、自由奔跑,在最少的人类规则束缚下,以大自然的生存法则生活着。每年6月左右,坦桑尼亚大草原的青草被逐渐消耗,食物变得越来越少,漫长的旱季让动物们饥肠辘辘,为了食物,这里将会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今天,我们就带领大家走进非洲动物大迁徙,从概况、时间、过程、观赏地点、观赏时间、迁徙动物等几个方面来为您介绍这自然界的壮观盛况。迁徙概况百万头的角马,数十万计的斑马、羚羊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保护区北上,终点是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跋涉3000多公里。与此同时,途中不仅要穿越狮子、豹埋伏的草原,提防随时有可能出没的豺狗以及在狭窄的马拉河两畔聚集的鳄鱼,这些食肉动物准备分享即将到来的盛宴。当到达终点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短短两三个月之后,这200多万只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将再次不辞辛苦的追寻青草返回塞伦盖蒂。饥饿、干渴、体力不支、被天敌猎食等等危机如影随形,在这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队伍中,只有30%的幸运者能够回到出发地,而跟随它们一起回来的,还有40万在惊险旅途中诞生的新生命。迁徙过程从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5月之间,非洲的食草动物们悠闲的生活在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保护区内。这里有着丰美的水草为它们提供了足够多的食物。从每年的5月中后期开始,非洲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就迎来了它的旱季,在这期间,公园的水草不能满足大量食草动物们的需求,所以食草动物们开始向塞伦盖蒂的西北面迁徙,只为追赶青草和水源。每年的6月是非洲动物们的哺乳期,这个时候,大量的小角马会诞生在迁徙路上,所以动物大迁徙对这些小生命绝对是非常有难度的。到了每年的7、8月,持续的干旱严重的威胁到了动物们的生存,所以大量的动物纷纷越境,穿越马拉河,来到马赛马拉,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到每年的9月。从10月份开始,非洲的塞伦盖蒂大草原重新迎来的雨季,在雨水的滋润下,青草开始返青。同时,面积只有塞伦盖蒂约十分之一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并不足以维持数量庞大的食草动物们。所以,动物们又开始从东线南迁到塞伦盖蒂,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基本结束要在每年的12月。12月,动物们回到了家园,开始繁衍后代、修养生息,逐渐补充在路途中失去的同类数量,为明年做准备。因此非洲动物大迁徙的最佳观赏时间就是每年的7月到9月之间,也是到东非旅行的最好季节。观赏方式及地点:肯尼亚:肯尼亚目前发展的是大众旅游,基础设施较发达,不同档次类型的酒店较多。在整个动物迁徙过程中,最壮观的场景毫无疑问是迁徙队伍通过马拉河(也被称为天国之渡),也是很多人最想看的动物大迁徙的主要场景。但由于近年来全世界的游客都蜂拥而至,甚至堵塞了动物迁徙的通道,想要拍摄壮观的景象变得越发困难。但如果决定在这里观看迁徙景观,可以乘坐热气球或者小型飞机俯瞰,可以看到最为壮观、理想的景象。如果选择在肯尼亚观看动物大迁徙,那你要对一下几件事有概念:价格,肯尼亚的消费较低。但由于近年来大量游客的涌入,肯尼亚旅游的商业化也越来越明显。迁徙场景。在肯尼亚可以看到最壮观的天国之渡,因为马拉河的河水很急很深,场景非常壮观。但与此同时,你可能也要忍受跟无数的人拥挤在一起观看这壮观的场景,如果想要拍照片,大量的人群会让人很难取景。且在这里很难看到大型野兽类动物,比如猎豹、狮子之类的。旅行配套设施。目前国内有很多的旅行社和俱乐部都开通了前往肯尼亚的非洲迁徙之旅,价格也相差不大,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筛选,7、8月份处于暑假时间,也非常合适家庭集体出行旅游。在肯尼亚的马赛马拉,配套设施虽然比较完善,但是服务水平、态度、档次等较差,落后于塞伦盖蒂。坦桑尼亚:坦桑尼亚目前的旅游业是“不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大众旅游。坦桑尼亚比肯尼亚更加重视动物保护,严格限制了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内游客人数。且严格限制酒店数量和档次,酒店的数量少,价格较贵。而且游览的时间最好超过10天,可以先去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做个深度游猎,然后去桑给巴尔岛休整两天。如果选择在坦桑尼亚观看动物大迁徙,那你要对一下几件事有概念:价格。坦桑尼亚的价格要比肯尼亚的贵,同一时间内,预计比肯尼亚要贵30%,甚至50%以上。因为更看重对野生动物保护,所以在住宿出行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价格偏高。且塞伦盖蒂的中文导游很少,要从达累斯萨拉姆飞过来讲解,带完团再飞回去,时间人力等成本都算在内,价格更贵。但好处在于这里的游客更好,商业化不强,可以更好的摄影和游览。迁徙场景。7、8月时,迁徙大部队会经过两国交界线,但角马过河的场景没有马拉河壮观。不过在这里不仅仅能看到斑马等生物,狮子、猎豹、大象、犀牛等大型动物也纷纷登场,有更大的几率可以看到他们捕猎、生育的场景。旅行配套设施。从国内的角度来说,目前为止开通坦桑尼亚路线的旅行社和俱乐部不是很多,需要细心寻找一下。在坦桑尼亚配套设施不算是很完善,比如中文导游较少。但是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的道路、通信、酒店、游客中心服务水平档次远胜于马赛马拉。不过这里的游客也要比肯尼亚的少很多,旅行体验会相对更好一些。迁徙主角参加大迁徙的兽群分为前中后“三军”;打头阵的是20多万匹野斑马,紧跟其后的是百万头角马,殿后的是50万只瞪羚。因为斑马喜食高层新草,中层嫩草正好是角马的食物,而底层短草便是个头矮小的瞪羚的美味了。紧跟食草动物之后,便是成群结队你的非洲狮、猎豹、豺狗等凶猛食肉动物。斑马:是 30 万头左右斑马,最喜欢长草,也就是吃草茎顶部。角马:是超过 150 万头的角马。在走在斑马后面,吃斑马啃过的草的底部。在非洲大迁徙的巨大队伍中,角马以绝对数量优势更成为主角的主角,也是大迁徙的代表性物种。角马,也叫牛羚,是一种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羊。属于为珍稀濒危动物。角马属牛科狷羚亚科角马属,共有两种,白尾角马和斑纹角马。斑纹角马,也是统称的角马,也叫黑斑牛羚,是我们最熟悉的随着季节迁徙的习性的角马。角马主要食物为青草和嫩枝,7月-9月的非洲旱季,角马为寻找新鲜草料,不得不迁徙,在长达近3000公里的非洲大迁徙过程中,杀机四伏,危险重重,大约会有25万只角马死去,但角马依然乐此不疲,新生的小角马都会加入往返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之间这永无止境的循环,聚众长途跋涉,涉水迁徙。蹬羚:约50万只,是军团的压阵官。角马离开后,草地上露出刚刚长出的嫩草,正是后面蹬羚的美食。幸运的话还会看到非洲大象迁徙,就连刚出生不久的小象也要经受大自然残酷的考验,很多跟不上队伍的弱象,只有被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法则淘汰的命运。或者古灵精怪的猫鼬,在非洲,猫鼬是比较常见的动物,被称为“非洲草原上的芭蕾舞者”,也被认为是非洲草原上最有“喜感”的动物!它的警觉性和领地性很强,是非常社会化的群居动物,如果食物耗尽,猫鼬群会一年迁移多次。观赏概率动物大迁徙每年上演,但每年看的迁徙路线都会有所偏离,因为要根据非洲等地生长环境的变化,所以动物走的路线也会有偏移。例如:2001年9月,动物比平时大概晚了2个月到达马赛马拉,其中的100万角马中只有20万路过马拉河,可9月23日,角马再次开始逆向回到坦桑尼亚。所以,要事先准确预测某个时候动物群会在什么地方非常困难,看到大迁徙的概率只有15%,毕竟背后推动这种大迁徙的原因,是越来越变幻无常的天气。注意事项非洲动物大迁徙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到底能看到多少种动物、什么景象都属于随机情况。大部队角马度过马拉河的盛况比较难遇上,但是在7-10月这期间,在马赛马拉看到很多狮子、猎豹等肉食猛兽捕猎场景的几率还是较大的。由于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内旅馆的房间数量不多,而随着每年来这里观看动物大迁徙的全球游客越来越多,使得这里的旅馆房间变得越来越紧俏,“如果是旺季来马赛马拉过夜,需要提早半年的时间预订房间,就算是淡季,也要提前两至三个月进行预订。”观看非洲动物迁徙,摄影装备必不可少,尤其是长焦镜头,用来远距离拍摄动物运动的画面再合适不过了。进入非洲草原,一定要由专业的领队带领,大草原上生活条件恶劣,天气瞬息万变,安全最重要。在非迁徙的季节里,马赛马拉国家公园仍会有部分斑马、狮子等动物,数量并没有减少。也可以前往参观。
馆藏&14660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洲动物大迁徙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