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课程提纲 一,体系与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原则 体系定位 怎样理解这个体系 怎样把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学科基础及方向课)文法系编印 目录现代汉语 ...............................................................................................................................1? 古代汉语 ...............................................................................................................................4? 语言学概论............................................................................................................................7? 基础写作 .............................................................................................................................11? 应用写作 .............................................................................................................................15? 中国古代文学史..................................................................................................................18? 中国现代文学史..................................................................................................................22? 中国当代文学......................................................................................................................26? 外国文学史..........................................................................................................................29? 文学概论 .............................................................................................................................34? 西方文论 .............................................................................................................................37? 古代文论 .............................................................................................................................41? 美学 .....................................................................................................................................43? 中国文化概论......................................................................................................................45? 社会学 .................................................................................................................................48? 社会心理学..........................................................................................................................51? 形式逻辑 .............................................................................................................................55? 中文实用技术......................................................................................................................58? 书法 .....................................................................................................................................63? 会计基础 .............................................................................................................................66? 实用英语口语......................................................................................................................69? 英语应用文写作...................................................................................错误!未定义书签。 秘书学原理..........................................................................................................................75? 秘书实务 .............................................................................................................................77? 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 ..........................................................................................................79? 行政学 .................................................................................................................................82? 企业管理学..........................................................................................................................85? 领导科学 .............................................................................................................................88? 传播学概论..........................................................................................................................92? 新闻理论 .............................................................................................................................95? 新闻采访与写作..................................................................................................................99? 广播电视概论....................................................................................................................102? 新闻编辑 ...........................................................................................................................104I? 新闻评论 ...........................................................................................................................107? 中期实习(一)................................................................................................................110? 中期实习(二)................................................................................................................112? 中期实习(三)................................................................................................................114? 学年论文 ...........................................................................................................................116? 速录 ...................................................................................................................................118? 中期实习(四)................................................................................................................120? 毕业实习 ...........................................................................................................................122? 毕业论文 ...........................................................................................................................124II? 现代汉语学时数:128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的系统知识,使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知识,以提 高学生正确理解、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好其它课程如语言学概论、写 作等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语音方面要求学生能全面理解现代汉语语音的构成,具有 分析现代汉语语音的能力,能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能说标准普通话;在文字方面 要求学生能理解汉字的特点、发展概况及其在现阶段的应用情况;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 能理解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及语义系统,掌握用词和分析词义的正确方法;在语法方面要 求学生能掌握各类词的语法功能、短语的结构类型,能熟练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复杂短 语,具有分析语法现象及纠正语法错误的能力;在修辞方面要求学生能理解现代汉语修 辞的基本规律,能分析现代汉语中的修辞现象,能纠正修辞上的病例,提高运用语言和 鉴赏语言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绪论学分:7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现代汉语在国内外的地位、民族共同语和方言 的关系;理解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任务;掌握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 主要特点。 2.语音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语音的性质;理解并掌握音素、音位、音节、 声母、韵母、调值、调类、音变、音位等基本概念;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能 够辨别各种元音、辅音,初步具备语音分析的能力,能够将语音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 能够讲比较流利的普通话。 3.文字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文字、笔顺、笔画、基本概念,弄清汉字的特 色和历史演变的趋势;正确理解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的意义;掌握现行汉字的结构系统 和形体特点。 4.词汇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词汇的体系及特点,认识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多 彩的由来,并且懂得怎样掌握词汇规范化的原则来促进其发展;理解怎样正确运用现代1? 汉语中的词语;掌握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能将这种知识和理论应用于对 汉语具体词汇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之中。 5.语法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学生应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 掌握用词造句的基本规律、 句子分析方法、 各种句型和句类的特点, 能够辨析各类复句, 并具有分析语法现象及纠正语法错误的能力。 6.修辞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修辞的基本知识;理解现代汉语修辞的基本规 律,能够分析现代汉语中的各种修辞现象;掌握常用修辞格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学 时 分 配 及 教 学 方 式序号 课程内容 1 2 3 4 5 6 绪论 语音 文字 词汇 语法 修辞 合计 理论教学 课时数 4 26 12 22 44 20 128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 课时数 教学方式 实验性质 4 26 12 22 44 20 128 课时小计 备注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无先修课,后续课为《语言学概论》 ,可以为《语言学概论》的学习做汉语理 论基础的铺垫。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 材 黄 伯 荣 、 廖 序 东 主 编 .《 现 代 汉 语 》 增 订 四 版 )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 2007 ( , 年版。 2.参 考 书 目 [1]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 (重订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2]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 [3]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 ,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5]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六、几点说明2? 1.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讲授时应立足专业实际,有针对性。 2.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语言案例讲解内容,效果会更好。 3.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各章节内容做适当调整。3? 古代汉语 学时数:128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旨在传授基本的文言文阅读知识, 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为深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可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古代汉语知识,理解古代文献中的有关字、词、句、语法、修辞等常 识,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能,同时为更加深入地理解现代汉语打下坚实的基础;此 外,对学习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古代文论等相关课程,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 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亦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齐桓公伐楚》 《晋灵公不君》 《齐晋之战》、通论 ) (怎样查字典辞书、古今词义的异同、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左传》及各辞书的检索方法;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掌握 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及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2.《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通论(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 )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战国策》;理解六书的有关知识及六书的特点;掌握古今 字、异体字、繁简字等几种字的不同特点及在古书中的使用情况。 3.《论语》(《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先进》、《颜渊》、 《学而》、《为政》、《秦伯》、《子罕》、《乡党》、《子路》、《宪问》、《卫灵 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礼记》(《大学》、《中庸》)、 通论(判断句,也字;叙述句,矣字、焉字;否定句、否定词;、疑问词)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孔子;理解《论语》若干篇;掌握判断句、叙述句、否定句、 疑问句的有关知识与规律。 4.《孟子》(《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夫子当路于齐》、《攘鸡》)、 通论(词类的活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和所字、指示代词的运用,掌握两个特 殊指示代词“者”“所”的用法) 、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孟子;理解各种词类活用的特点,并能在古文句中加以正确 辨认;掌握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的用法。 5.《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三十辐共一毂》《天之道 》《小国寡民》 ( 、 、 、 ) 等《庄子》《不龟手之药》 ( 《l箧》 《庄子钓于濮水》 《惠子相梁》 《运斤成风》 《曹商使 秦》 )通论(连词、介词、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老子、庄子;理解《道德经》《庄子》若干篇;掌握连词、 、 介词、句首句中语气词的主要用法及词头词尾的有关知识。 学分:74? 6.《诗经》《关雎》《卷耳》《北门》《月出》《桃夭》《静女》 ( 、 、 、 、 、 《柏舟》《木瓜》、 、 ) 通论(《诗经》的用韵、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诗经》;理解《诗经》的用韵;掌握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的有关知识。 7.《楚辞》《国殇》《山鬼》、通论(古书注解方面的重要名词术语;古书注解的 ( 、 ) 体例)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楚辞》;理解一些有关古书注解方面的重要名词术语;掌 握古书注解的体例。 三、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及要求 在课内讲授古代汉语理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翻译文选中未讲的文 章和课外补充的文章如《左传》《论语》《道德经》《史记》等,检查采取老师检查和 自查的方式,以便将理论知识和感性知识结合起来。 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序 号 1 2 3 4 5 6 7 理论教学 课程内容 课时数 22 12 20 14 16 22 22 128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 课时数 教学 方式 实验 性质 课时 小计 22 12 20 14 16 22 22 128 备 注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合计五、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讲授古代汉语知识并且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在学习此门课程 之前,学生应先学习现代汉语课程。只有熟练掌握了现代汉语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 基础之后,才能由“流”溯“源”,做到古今的沟通。此外学习本课程对学习后续课程 如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古代文论等相关课程,起到打好文字基础的作用。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王力编.《古代汉语》(1-4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参考书:5? [1]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古代汉语》 (上中下)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 版 [2]刘庆俄编著.《古汉语速成读本》 ,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七、几点说明 1.由于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二册所选基本为先秦作品,故大纲选择一、二 册为教学内容。 2.本大纲涉及到的文选尽量避开中学教材。 3.本大纲涉及到的文选尽量避开古典文学课所讲文选。 4.古代汉语的问题主要是词汇问题,所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文选中涉及到的常用 词,包括实词和虚词。 5.通论部分不都是系统性的理论,其中有些是学习古代汉语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加 之通论部分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该部分不能讲的过细,尽可能做到只讲最基本的东 西。 6.精选文选部分,要求解释字、词,用典,疏通文字,字字落实。对于句中涉及到 的虚词及各种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也要予以注意。 7.常用词及大纲未涉及到的文选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一并留待学 生自学。6? 语言学概论 学时数:48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语言学概论” 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研究语言的性质、 结构规律、 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比较系统地 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 力。本课程为提高学生语言理论水平、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 语言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 基本要求 1.导言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 学生应了解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语言学的分类,语 言学的流派;理解传统语文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差别;掌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基 本类别和主要功用。 2.语言的社会功能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的最有效的工具;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3.语言是符号系统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什么是符号,符号的构成,人类的语言能力;理解语 言符号特点的内涵,语言系统的二层性的组成规则,语言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 掌握语言 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及其相互关系,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 的本质区别。 4.语音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 学生应了解语音的属性,国际音标的构成特点,语音单位的分类, 发音的基本原理,音位与音素的区别联系,音位的区别特征,音节的构成;理解元音和辅 音的区别及各自发音特征,音素与音标的关系,不同音质的形成原因,语音的系统性特 征;掌握语音的性质和属性,元音与辅音的区别,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音位及音 位的划分原则,音位变体与音位的关系,汉语音节结构。 5.语法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 学生应了解语法的结构单位,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语素组 合成词的规则,词类的划分依据,句式变换的重要作用,人类语言的几种结构类型;理解 语法的基本规则,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及其关系,语言的结构层次,语法范畴 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语言结构无优劣之分,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掌握语法中的组合规则 学分:2.57? 与聚合规则,词的组合的基本类型,句法组合的层次性,形态变化的主要形式,句式的变 换。 6.词义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 学生应了解词汇的构成系统,多义词和它的产生条件,词语搭配 组合的条件;理解词的词汇意义,词义引申的途径,语言中的同义词现象,语境在词义组 合中的作用,交际中的“言内意外”现象;掌握基本词汇的特点,词义的概括性特点,反 义词的两种类型,词义的聚合与组合。 7.文字和书面语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文字的性质和作用,文字的起源,文字发展的基本 规律,文字改革的原因与基本方向;理解文字同语言的关系,汉语与汉字的关系,意音 文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掌握文字的作用,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8.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语言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对 语言发展的影响,语言分化的原因;理解社会发展促进语言发展,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语言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掌握语言的分化与统一与语言规范化的关系。 9.语言的接触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 学生应了解语言接触的有关理论; 理解语言成分的借用与吸收、 语言的融合及其原因;掌握语言接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形式。 10.语言系统的发展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语音演变的规律性;理解语法、词汇的演变;掌握 语音、语法、词汇和词义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8? 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理论教学 课程内容 课时数 导论 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是符号系统 语音 语法 词义 文字和书面语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的接触 语言系统的发展 合计 4 4 4 8 10 6 2 2 4 4 48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时数 课内实践教学 教学 方式 实验 性质 课时 小计 4 4 4 8 10 6 2 2 4 4 48 备注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普通语言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具体语言学方面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便于 理解普通语言学有关问题。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 、 、 法研究》《汉语修辞学》《英语》等。 、 、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因而涉及到的语言现象比较多,讲授 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到语料分析的实例,应以汉语、英语的语料分析为 主;其他语言的实例,只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的引用,重在理解。学生相应地要有一定 的汉语和英语基础知识。 五、教材建议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教学参考书: [1]伍铁平主编.《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 [2]王红旗编著.《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3]束定芳著.《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4]骆小所主编.《现代语言学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5][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普通语言学 教程》,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9? [6][美]布龙菲尔德著.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钱晋华校.《语言论》 ,商务印 书馆,1997 年版。 六、几点说明 1.本大纲适用于本科全日制汉语言文学专业。 授课时可根据课时及不同教学层次对 教学内容、学时进行增删调整。 2.教师可以在授课主题之下讲解相关的课外参考材料(专著、论文等) 。10? 基础写作 学时:64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基础写作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进行写作的基本理论的教学,并 针对一些常见文体进行理论解析和写作训练。所以,基础写作课是语言学、文学理论以 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是知识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理解不同文体的规范及写法要求,提高他们阅读、欣赏 和分析文章的能力。 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相关文体的写作水平。 掌握一定的写作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写作原理、新闻文体、理论文体、文学文体、网络 创作等常见文体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结合相关知识, 进行科学构思、 恰当运用材料、熟练成文,从而准确实现主旨,实现文本结构合理,语言表达流畅,从 而增强实际写作能力。通过运用写作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为学生在 校期间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提供良好条件, 另一方面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工 作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绪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写作及写作课的相关概念,理解现代写作的含 义、作用和特性和学习写作课的意义,掌握该课程的框架体系及写作中“教”与“学” 的方法,让学生从以往对作文的认识中转变到进行自觉培养写作能力的状态。 2.写作主体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写作主体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心理动力和文 化精神,重点是理解写作主体的能力、写作主体的素质。掌握写作主体心理动力和文化 精神的内在要求和建构方法,提高写作主体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从而满足写作活动的基 本条件。 3.写作客体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写作客体的构成要素,理解写作客体与写作主 体之间内在的关系,特别是写作主体内在心灵与客体间的对照。掌握写作主体与写作客 体的内在双向沟通与通过学习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中介。 4.写作载体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运用及相关的概念。 理解主题确立与语言运用能力对写作的重要意义。掌握集材、炼意、谋篇用语的基本方 法和要求,通过训练,提高采集材料、提炼材料、安排结构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5.写作受体论 学分:311?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写作受体的有关概念和知识。重点是理解写作 受体对写作行为的影响, 掌握写作中受体意识, 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写作, 克服写作中 “自 我无他”意识。难点是认识把握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 6.写作过程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感知、运思、行文的交叉递变过程,分辩感知 与采集、运思与构思、行文与表达的概念,认识写作行为过程是认识和表达的矛盾统一 过程。理解写作感知、写作运思、写作行文,体会写作过程。本章的难点是掌握写作行 文过程是认识和表达的矛盾统一过程。 7.写作表达方式与技法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写作技法运用的辨证艺术。难点是掌握几种写 作表达方式,掌握写作技法的辨证艺术。掌握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学会运用传统写作 技法和现代写作技法。 8.新闻文体写作训练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学生应了解各类新闻文体中的有关概念; 掌握消息、 通讯、 深度报道、报告文学的类型和特征;学会采写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学会写消息和 通讯。 9.理论文体写作训练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一般性理论文章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理解理 论文体写作的特点,掌握社会评论的写作方法,能够完成学年论文的撰写任务,进行评 论写作的初步训练,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必要理论准备。 10.文学文体写作训练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基本文学文体的写作知识,掌握其写作特点, 进行文学作品的赏析与写作初步练习。 11.网络创作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网络创作的写作知识,理解网络创作的性质 与特点,掌握网络创作的发展规律。 三、课内实践教学要求 本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对学生课外作业练习的指导性讨论及总结性讨 论,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作业1:《入学闲谈》,1500字,讨论写作中四体的联系; 作业2:《浅谈我的创作》,2000字,讨论写作主体内在本质; 作业3:《谈谈我的一个关注点》,2000字,讨论写作客体的影响; 作业4:《话说摹仿》,1200字,讨论载体规范性问题; 作业5:《最成功的一次写作》,1200字,讨论写作受体的作用; 作业6:最自由的创作实践,不限字数,讨论写作行为问题;12? 作业7:《自身创作语言的转变漫谈》,1500字,讨论写作表达与技巧; 作业8:新闻文体消息二篇,1000字,讨论新闻文体消息写作; 作业9: 新闻文体通讯一篇,2000字,讨论新闻文体通讯写作; 作业10:文艺评论一篇,2000字,讨论理论文体文艺评论的写作; 作业11:诗歌创作实践,不限,讨论诗歌文体的特点; 作业12:散文创作实践,不限,讨论散文文体的特点; 作业13:电影赏析,2000字,讨论电影剧本的创作技巧与特点。 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理论教学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课程内容 课时数 2 2 4 2 4 2 8 8 8 8 4 52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12 2 2 2 2 讨论作业 讨论作业 讨论作业 讨论作业 2 讨论作业 2 讨论作业 课时数 课内实践教学 课时 教学方式 实验 性质 2 2 6 2 6 2 10 10 10 10 4 64 小计 备 注绪论 写作主体论 写作客体论 写作载体论 写作受体论 写作过程论 写作表达方式与技巧 新闻文体写作训练 理论文体训写作练 文学文体写作训练 网络创作 合计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1.《现代汉语》为本课程的先修课。 2.《古代汉语》、《形式逻辑》此及文学类、文论类课程对本课程在基本理论的理 解方面有重要作用。 3.《美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社会学》等课程对本课程的写作训练过程 有一定的影响。 4.本课程的后读课程为《应用写作》,与本课程有衔接关系。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教学参考书目13? [1]陈果安等主编.《写作学基础》,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余国瑞主编.《实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董小玉主编.《现代实用写作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马正平主编.《高等写作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5]王光祖等主编.《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路法庆主编.《写作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七、几点说明 1.本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实际写作能力方面,应安排一 定课外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训练。 2.本课程应安排在两个学期内授完,为便于学生的课内外写作练习,以每周一讲为 宜,不能短期集中讲授。 3.课内实践作业的题目仅为参考, 也可依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及社会实践的需求进行 调整,但作业总次数不应少于6次。14? 应用写作 学时:64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应用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基础写作》的后续 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常用应用文书写作的技能训练 为教学重点,在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写 作规律。因此,这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使学生了解应用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各个应用文体的 写作特点,掌握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能够较好的完成与工作岗位需求 相适应的写作任务,并在信息和资料的利用,写作意图的把握与实现表述角度与分寸, 写作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等方面得到实际的锻炼和提高。能够较熟练地撰拟法定公文、 事务文书和专用文书等应用文体, 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胜任各类应用文体撰拟工 作岗位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应用写作基础知识(一)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应用写作的一般知识;理解应用写作与文学写 作的主要区别;掌握应用文体写作的特点,学习应用写作独特的学习方法。 2.应用写作基础知识(二)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应用写作的一般知识;理解应用写作的分类及 载体;掌握应用写作的表达方式及语言运用。 3.行政公文写作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行政公文的一般知识,包括行政公务文书的地 位、作用、行文方向、基本格式、主要文种;理解法定公文行文特点、内容确定和语言 风格、表述规律;掌握主要文种请示、报告、命令、决定、通知、批复、简报、意见、 会议纪要、函的撰拟技巧。 4.日常事务文书写作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学生应了解通用事务文书的一般知识及与法定公文的主要 区别;理解通用事务文书的基本特点及独特作用;掌握主要文种尤其是演讲稿和工作总 结的撰拟技巧。 5.法律文书写作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法律文书的一般知识及与实用文书的主要区 别;理解法律文书的基本特点;掌握主要文种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的撰拟技巧。 6.经济文书写作 学分:315?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学生应了解经济文书的一般知识及与通用事务文书的主要 区别;理解经济文书的基本特点;掌握主要文种广告文案、经济合同、招标书与投标书 的撰拟技巧。 7.礼仪文书写作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礼仪文书的一般知识;理解礼仪文书的基本特 点;掌握主要文种邀请书、求职信的撰拟技巧。 三、课内实践教学要求 本课程课内实践贯穿全程,要求学生按预设情景进行实际写作训练,然后组织课堂 讨论和讲评。 写作训练选用题目: 行政公文 作业1:《建设实验室及开设新专业购置教学设备的请示》 作业2:《帮助贫困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情况的报告》 作业3:《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作业4:《进行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通知》 作业5:《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的意见》 实用文书 作业1: 《系主任在全系师生整顿考风大会上的演讲稿》 作业2:《学生社团年度工作总结》 作业4: 启事一则 作业5: 便条一则 法律文书: 作业1:《民事起诉状》 作业2:《刑事上诉状》 作业3:《民事答辩状》 经济文书的写作 作业1:《广告文案》一则 作业2:《企业策划书》一则 作业3:《市场调查报告》一篇 礼仪文书的写作 作业1:《请柬》一则 作业2:《贺电》一则 作业3:《求职信》16? 四、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理论教学 序 号 课程内容 课 课时数 教学方式 时 数 1 2 3 4 5 6 7 应用写作基础知识(一) 应用写作基础知识(二) 行政公文写作 日常事务文书写作 法律文书写作 经济文书写作 礼仪文书写作 合计 2 2 22 8 6 6 6 52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2 2 2 2 2 2 12 习作讨论 习作讨论 习作讨论 习作讨论 习作讨论 习作讨论 教学方式 课内实践教学 课时 实验 性质 2 4 24 10 8 8 8 64 小计 备 注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现代汉语》、《基础写作》。 2.本课程专业文书部分应包含新闻文体写作的内容,因先修课《基础写作》已进行 针对性的学习训练,故不再重复。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裴显生、王殿松主编.《应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教学参考书目 [1]董小玉主编.《现代实用写作训练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余国瑞、彭光芒主编.《实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张瑾主编.《应用写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杨位浩主编.《综合文秘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七、几点说明 1.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特别注重学生各类文体的写作训练。 2.鉴于法定文书的可读性不强的特点及学生对公务文书接触较少的实际,应加强 学生课外法定文书与公务文书阅读的指导。 3.学生写作训练应当与学生实习及社会活动实践相联系,使学生言之有物。 4.要严格杜绝学生写作练习从网络直接下载的不良习惯。17? 中国古代文学史 学时数:192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 传统课程,理论性较强。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 史获得系统的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线索、规律和伟大成就有较为全面、系 统的了解和掌握;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 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 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培养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高尚的爱国 情操、审美情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先秦文学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文学起源;《诗经》编集、编订和流传情况; 先秦叙事散文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先秦说理(诸子)散文产生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儒、 道、墨、法等各家学说的主要主张; 《诗经》编集、编订和流传情况;《楚辞》产生、编 集、名称、流变及屈原的生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原始劳动歌谣和古代神话分类、 内容、特点和价值; 《诗经》的思想成就、艺术成就及其影响。掌握《诗经》主要篇目; 《论语》《孟子》《庄子》《老子》《墨子》和《荀子》等重要选段; 、 、 、 、 《离骚》《九歌》 、 等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屈原的主要作品。 2.秦汉文学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秦汉文学发展概况;汉代赋体文学的特征、 嬗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枚乘、司马相如等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汉代论说散文的特点 及其主要作家作品;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过程。理解贾谊等作家的代表作; 《史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其对文人五言诗的影 响;文人五言诗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掌握秦代文学、汉代 文学中的主要篇目;乐府的涵义。 3.魏晋南北朝文学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学生应该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建安文学的特征、 三曹和建安七子的创作;正始文人的苦闷情怀;西晋文学的概貌,掌握西晋文学雕琢的 特点;东晋文学的特征;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永明诗风、谢眺及其新体诗、沈约及其 文学主张;宫体诗的特点;南北朝的骈赋、骈文的特点;魏晋南北朝小说的概况。理解 三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阮籍与嵇康政治态度及文学创作;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 容。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其地位和影响。 掌握三曹和七子的代表作; 学分:10.518? 陶渊明淡泊情怀和诗歌淳厚平淡的特征及其代表作品;谢灵运及其山水诗;南北朝乐府 民歌代表篇目。 4.隋唐五代文学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隋朝、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文学的概貌、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和兴盛的原因及高适、岑 参、王昌龄与王之涣的生平简历、创作概况;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艺术成就、现实主义精神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白生平和思想、浪漫主义风格特征及 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 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 原则; 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加者的创作概况;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中唐古文运 动及韩愈、柳宗元等人的诗文创作;杜牧、李商隐的生平创作;唐传奇及唐五代词的特 色。理解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价值和王维、孟浩然的创作;盛唐边塞诗特点及高适、 王昌龄等诗人的创作;李白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杜牧、李商隐的创作。 掌握唐代各个时期代表诗人和散文大家的主要作品。 5.宋代文学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宋代社会与文学概况,北宋初期文学,柳永 生平、创作、影响,欧阳修、王安石等作家创作情况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苏轼生平、 思想、创作、艺术特色;黄庭坚与江西诗派,晁补之、晏几道、贺铸、秦观、周邦彦创 作及其代表作;李清照生平及其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朱敦儒、张元干等作家的 创作情况;陆游生平、诗歌的特色、文学史上的地位及艺术成就;杨万里、范成大的创 作情况;辛弃疾生平、创作、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辛派词人,姜夔等南宋作家的创 作,南宋的散文和四六,南宋后期和金辽文学的概况。理解各时期主要作家作品的思想 内涵;掌握其代表作。 6.元代文学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元代的文学与社会概况,元杂剧兴起和繁 荣的原因,元杂剧的体制;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关汉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王 实甫和《西厢记》 ,白朴和马致远等作家的创作;元代南戏概况,元代主要散曲作家和 作品;理解主要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掌握其代表作。 7.明代文学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明代诗、文、词、散曲、民歌的创作情况; “三大传奇” 《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四大奇书” 、 、 ;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 、 、 游记》《金瓶梅》的成书、作者、版本及研究现状。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成就。 、 掌握明代文学的概况;诗、文、词、散曲代表作品――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卖柑者言》 、何景明《鲥鱼》 、王世贞《登太白楼》 、归有 光《项脊轩志》 、宗臣《报刘一丈书》 、袁宏道《徐文长传》《虎丘记》 、 、夏完淳《别云 间》 、张岱《西湖七月半》 ;刘基《水龙吟》 (鸡鸣风雨潇潇) 、杨慎《临江仙》 (滚滚长19? 江东逝水) 、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等。小说代表 作品――“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及其“三言” 、 、 、 “二 拍” 中的重点篇目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 等) 戏剧代表作品―― 《牡丹亭》 ( 《牡丹亭? 惊 梦》 )等。 8.清代文学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清代诗词文创作情况;李玉、李渔的戏曲创 作;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成书、作者、版本及研究现状。理解作品 、 、 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特色。掌握:清代文学的概况。诗、词、文代表作品――吴伟业《捉 船行》 、吴嘉纪《海潮叹》 、王士祯《真州绝句》 (选三) 、袁枚《马嵬》 ;陈维崧《醉落 魄》(寒山几堵)、朱彝尊《桂殿秋》 (思往事) 、顾贞观《金缕曲》(季子平安否)(我已 漂零久)、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 《如梦令》 (木叶纷纷归路) 、张惠言《木兰花 慢》 (杨花) ;黄宗羲《原君》 ;方苞《狱中杂记》 、姚鼐《登泰山记》 。戏曲代表作品― ―《长生殿》《长生殿?惊变》、 ( )《桃花扇》《桃花扇?却奁》 ( )等,徐石麒、吴锡麒、 王维新等人的散曲。小说代表作品――《聊斋志异》《青凤》 ( 《席方平》 《江城》等)《儒 、 林外史》《红楼梦》 、 。 9.近代文学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近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与性质;各种文体的新 趋向及其创作情况。 理解代表作品的思想内涵。 掌握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如龚自珍 《咏 史》《已亥杂诗》(九州生气)、 、 《病梅馆记》等。 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理论教学 课程内容 先秦文学 秦汉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隋唐文学 宋代文学 元代文学 明代文学 清代文学 近代文学 合计 课时数 29 19 19 29 31 17 22 21 2 192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时数 课内实践教学 教学方式 实验性质 课时 小计 29 19 19 29 31 17 22 21 2 192 备 注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20?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它需在学习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课后开 设,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文论等课程的开设做先导。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本课程使用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2]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 年版。 2.教学参考书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 年版。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7 年版。 [3]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 年版。 [4]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5]杨海明.《唐宋词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6]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 年版。 [7]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年版。 [8]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9]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10]《中国古典戏剧理论资料汇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年版。 [11]朱一玄、刘毓忱合编.《&三国演义&研究资料汇编》《水浒传》《西游记》《金 ( 、 、 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都有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年版。 、 、 、 [12]郭英德著.《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国 80[1991]年版。 六、几点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全日制汉语言文学专业。 授课时可根据课时及不同教学层次对教 学内容进行调整。21? 中国现代文学史 学时数:80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主要教授从 1917 年文学革 命开始至 1949 年 9 月 30 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状况,着重讲授三个十年现 代文学的流变及每个阶段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有清楚的认 识;能够历史地、全面地评价其中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系统了解 32 年间中国文学 发展过程中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科学公正地总结中国现代文 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感 悟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这一时期文学思潮与运动的规律;理解文学创作潮流与趋 向;掌握 20 年代的新文学阵营与保守派的论争及文学革命的实绩。 2.鲁迅(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鲁迅的生平与创作道路;理解鲁迅写作的时代背景;掌握 《呐喊》 《彷徨》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 3.小说(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概况;理解重要作品的思想 内涵;掌握冰心、叶圣陶、郁达夫等作家的代表作。 4.郭沫若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泛神论对郭沫若早期思想的影响、郭沫若多方面的文学活 动及文学创作实践;理解其作品独具一格的浪漫主义特色;掌握《女神》的主题与艺术 特色。 5.新诗(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现代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外国诗歌的批判继承 与借鉴的关系、中国现代新诗的风格流派及其发展历程、中国现代新诗的“新”的本 质特征;理解胡适《尝试集》的意义;掌握闻一多、徐志摩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6.散文(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五四”时期散文的多样化与个性化;理解美文运动;掌 握各派散文的艺术风格。 7.戏剧(一) 学分:4.522?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过程;理解“五四”新文化运 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掌握第一个十年的代表性作品。 8.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 30 年代文学的特征;理解 30 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 索;掌握 30 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9.茅盾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茅盾早期文学活动以及对文学理论的独特贡献;理解茅盾 小说的史诗性特征;掌握《子夜》的艺术成就及吴荪甫形象的复杂性格。 10.老舍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老舍的生平及初期长篇小说创作;理解老舍作品的“京 味”与幽默;掌握 《骆驼祥子》 的艺术特色和 《四世同堂》 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11.巴金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巴金复杂的思想;理解前期小说创作;掌握《家》的主题及 艺术成就。 12.沈从文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及湘西社会;理解沈从文的文学观念;掌握 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及《边城》的主题。 13.小说(二)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的转变;理解左翼小说创作的特点; 左翼、京派和海派小说的代表作品。 14.新诗(二)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现代派诗歌出现的必然性;理解戴望舒诗歌前后期思想内 容的变化;戴望舒、卞之琳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15.鲁迅(二)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鲁迅思想的发展过程;理解鲁迅杂文的思想;掌握 《故事新 编》的主题及艺术手法。 16.曹禺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曹禺的生平和创作道路;理解曹禺剧作所具有的丰富的戏 剧内涵;掌握《雷雨》的戏剧结构和人物性格。 17.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新文学运动的区域分流与历史选择;理解《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的意义;掌握解放区文艺的新发展。 18.赵树理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赵树理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理解赵树理独具特色 的小说思想内容;掌握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23? 19.小说(三)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新文学第三个十年 (1937――1949 年) 的小说创作概况;理 解不同政治地域的小说的不同风格;掌握各政治区域代表作家的创作实践。 20.艾青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道路;理解艾青的历史地位;掌握艾青 诗歌的主题与意象。 21.新诗(三)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七月派诗人群出现的背景;理解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以 及诗歌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掌握穆旦的诗歌创作。 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 鲁迅(一) 小说(一) 郭沫若 新诗(一) 散文(一) 戏剧(一) 文学思潮与运动 (二) 茅盾 老舍 巴金 沈从文 小说(二) 新诗(二) 鲁迅(二) 曹禺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三) 赵树理 小说(三) 艾青 新诗(三) 合计 课程内容 理论教学 课时数 4 8 6 4 6 4 4 4 4 4 2 4 2 4 4 4 2 2 2 2 4 80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时数 课内实践教学 教学方式 实验性质 课时 小计 4 8 6 4 6 4 4 4 4 4 2 4 2 4 4 4 2 2 2 2 4 80 备 注24?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 它需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知 识后开设,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开设做先导。 本课程与文艺学概论课程有着互为依托的关系, 文艺学概论课的许多理论原理将在 本课程中得到运用,而本课程中的许多文学现象,又将成为文艺学概论课的重要例证。 本课程与外国文学课程也有着重要联系, 不但本课程在内容上将涉及许多外国的作 家作品以及文艺思潮,而且本课程讲授的许多文学现象与外国文学中讲授的内容也有相 类似或可类比之处,有着丰富的比较研究资源。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 [1]周晓明.《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2]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3]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4]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5]冯光廉.《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版。 [6]许志英.《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六、几点说明 1.本大纲供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使用。 2.教学日历可根据本大纲制定,但次序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化。 3.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调整。25? 中国当代文学 学时数:64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是学生获取中国当代文学知识 的主要课程。作为一门文学史课程,中国当代文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由于研究对 象涉及当下的文学实践,所以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界定、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历 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了解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同时,激发学 生阅读、分析、鉴赏和评论一般文学文本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当代文学概说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和大致发展历程;理 解中国当代文学不成史的原因;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界定。 2.延安文艺座谈会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历史背景;理解座 谈会上萧军、丁玲、朱德等人发言的合理性与偏颇之处;掌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赵树理和孙犁的小说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作家赵树理、孙犁的生平和创作的主要状 况;理解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创作;掌握作家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特点。 4.文学体制的建立和文学批判运动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第一次文代会的有关情况;理解本期文学 批判运动的产生原因。 5.政治抒情诗与革命样板戏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革命样板戏的有关知识;理解此期政治抒 情诗勃兴的原因及创作的盛况;掌握郭小川和贺敬之两位诗人的诗歌创作。 6.老舍等人的话剧创作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 生 应 了解本期历史剧创作; 学 理解老舍的话剧 《茶馆》 、 《龙须沟》 ;掌握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特点。 7.伤痕文学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伤痕文学出现的时代背景;理解伤痕文学创作 上的成功及不足之处; 掌握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和重要作品, 以及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8.反思文学26?学分:3.5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 解 反 思 文 学 产 生 的 背 景 ;掌 握 反 思 文 学 的主题内容;掌握反思文学代表作家和重要作品。 9.新 时 期 乡 土 文 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 解 新 时 期 乡 土 文 学 与“ 五 四 ”乡 土 文 学 的 历 史 关 联 ;理 解 作 家 汪 曾 祺 独 特 的 小 说 观 念 ;掌 握 新 时 期 乡 土 文 学 的 重 要 作 家和作品。 10.寻根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 解 寻 根 文 学 产 生 的 历 史 背 景 ;理 解 作 家 和理论家对于“寻根”的阐释和论争;掌握寻根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 11.先锋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先锋文学的产生背景;理解作家余华等作 家小说创作转型的原因;掌握先锋文学代表作家和作品。 三、课内实践教学及要求 鉴赏实践:在授课之初成立读书小组,布置当代文学经典篇目阅读任务,在讲述该 作品时,请相关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 四、学时安排及教学方法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理论教学 课 程 内 容 课时数 当代文学概说 延安文艺座谈会 赵树理和孙犁的小说 文学体制的建立和文学批判运动 政治抒情诗与革命样板戏 老舍等人的话剧创作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新时期的乡土文学 寻根文学 先锋文学 合计 2 4 2 2 2 2 14 16 8 6 6 64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时数 课内实践教学 教学 方式 试验 性质 2 4 2 2 2 2 14 16 8 6 6 64 课时 小计 备 注27? 五、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中国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先行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该课程对于外国文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 [1]张钟等编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谢冕著.《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4]董健等编著.《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 [5]朱栋霖等编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6]孟繁华等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年版。 [7]李平编著.《中国当代文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8]丁帆编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七、几点说明 1.本大纲供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使用。 2.教学日历根据本大纲制定,但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化。 3.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作相应的调整。28? 外国文学史 学时数:80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外国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本课程意在使学生掌握外国 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其对外国文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在学习、研究外 国文学的过程中树立的正确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将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本课程讲授的内容涵盖从古代至 20 世纪东西方文学。本课程侧重介绍欧美各个历 史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社团及代表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并兼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文学。 通过对外国文学现象介绍及对作品的分析鉴赏, 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学发展的过程, 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并扎实掌握外国文学思想、艺术特征,提高分析p鉴赏外国 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古希腊文学分期,古罗马三大诗人;理解 古希腊关于命运的主题,维吉尔《埃涅阿斯记》 ;掌握古希腊神话及其特点, 《俄狄浦斯 王》作品分析。 2.中世纪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 学 生 应 了解并理解中世纪四种文学题材及其代表作; 掌握《神曲》的艺术成就,在作品中体现的但丁思想的矛盾性。 3.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作家:彼特拉克、薄伽 丘、拉伯雷、莎士比亚创作分期;理解《巨人传》涵义;掌握文艺复兴运动, 《堂吉诃 德》主人公形象分析及艺术成就, 《哈姆雷特》艺术特色,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4.17 世纪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并理解各国古典主义文学;理解并掌握古 典文学的特点, 《伪君子》艺术特色。 5.18 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英国感伤主义、启 蒙主义文学的特点;理解法国启蒙文学;掌握狂飙突进运动, 《浮士德》中两位主人公 形象分析。 6.浪漫主义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理解“湖畔派 诗人”创作,拜伦创作,茹科夫斯基创作, “青年德意志” ;掌握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29?学分: 4.5 征, 《唐璜》艺术分析, 《巴黎圣母院》艺术分析, 《叶普盖尼?奥涅金》《德国――一 、 个冬天的童话》分析。 7.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批判现实主义出现的原因,各国批判现实 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梅里美的创作;理解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萨克雷《名利场》 , 勃朗特三姐妹创作及作品分析;掌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司汤达《红与黑》 艺术分析, 《人间喜剧》艺术分析, 《双城记》艺术分析, 《死魂灵》艺术分析及《父与 子》艺术分析。 8.19 世纪后期英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 学 生 应 了解 19 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历史背景 及基本特征,斯托夫人、欧?亨利的创作,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背景知识;理解都德、 法郎士、梅瑞狄斯、萧伯纳创作特色,杰克?伦敦作品, “黑幕揭发运动” ;掌握《包法 利夫人》及《德伯家的苔丝》艺术分析, 《玩偶之家》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艺 术分析, 《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及《套中人》艺术分析。 、 、 9.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自然主义文学历史背景,唯美主义文学历 史背景,象征主义文学历史背景;理解自然主义文学特点,唯美主义文学特点,象征主 义文学特点及巴黎公社文学;掌握《萌芽》《道连?格雷的画像》《恶之花》艺术分析。 、 、 10.20 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 学 生 应 了解 20 世纪初俄罗斯文学、法国现实主义文 学、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背景知识;理解高尔基的创作,非主潮文学,布尔加科夫的生平 与创作,罗曼?罗兰的创作,菲茨杰拉德创作,德莱塞的创作;掌握《静静的顿河》《日 、 瓦戈医生》艺术分析, 《老人与海》艺术特色。 11. 现代主义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各国现代主义文学背景知识;理解现代主 义文学的基本流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 表现主义戏剧, 意象派诗歌,伍尔夫的作品介绍, 奥尼尔作品介绍;掌握 《变形记》《城 、 堡》《荒原》《尤利西斯》《喧嚣与骚动》艺术分析。 、 、 、 12.后现代主义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后现代”理论,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背 景;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组成,荒诞派戏剧, 波伏瓦的作品介绍,加缪作品简介,格里耶作品简介,黑人文学,大卫?塞林格的作品 分析,厄普代克作品分析,先锋派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分析;掌握《等待戈多》《恶心》 、 、 《二十二条军规》《百年孤独》艺术分析。 、 13.东方上古文学30?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东方文学史背景:古巴比伦文学、印度古 代文学及古埃及文学;理解《吉尔伽美什》《亡灵书》《旧约》与《圣经》文学;掌握 、 、 《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分析, 、 《迦梨陀娑》分析。 14.中古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中古朝鲜文学、越南文学、波斯文学历史 背景;理解日本文学历史背景,阿拉伯文学历史背景;掌握《源氏物语》分析, 《一千 零一夜》分析。 15.近现代文学 通 过 本 部 分 内 容 的 学 习 ,学 生 应 了解近现代印度、日本文学背景知识;理解普 列姆昌德的创作;掌握泰戈尔的创作特色, “战后派”作家, 《雪国》《万延元年的足球 、 队》的分析。31? 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理论教学 课程内容 课时 数 古希腊文学 古罗马文学 中世纪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7 世纪文学 英、法浪漫主义文学 俄国、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英国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19 世纪后期英法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 19 世纪后期北欧与美国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 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文学 20 世纪初俄罗斯文学 20 世纪法国与美国现实 主义文学 德国现代主义文学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 英法后现代主义文学 美洲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部分东方文学 合计 2 2 2 4 4 2 4 4 6 4 4 6 4 4 4 4 4 4 4 8 80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时数 课内实践教学 教学方式 实验性质 课时 小计 2 2 2 4 4 2 4 4 6 4 4 6 4 4 4 4 4 4 4 8 80 备注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有相辅 相成的联系和作用。本课程是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写作 能力必不可少的必修课,使学生在了解本国文学的基础上对世界文学有初步的了解,从 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奠定基础。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32? 1.建议教材: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上、下册,高教出版社,1999 年版。 2.教学参考书: [1]蒋承勇.《外国文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 7 月版。 [2]李尚信主编.《欧美文学史》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六、几点说明 1.本大纲适用于全日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使用,计划学时为 80。 2.根据各学期实际授课周数,对大纲内容可作微调。 3.本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鉴赏作品能力方面,应安排一 定课外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具体作品的阅读鉴赏。33? 文学概论 学时数:48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学创作、 批评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学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力图反过来指导文学实践, 因而这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有关文学本 质、文学创作、文学构成、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基本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 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文艺学、文学理论的概念;理解文学概论课程的研 究任务;掌握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和学习方法。 2.文学作为活动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文学的起源的五种学说(摹仿说、巫术说、宗教说、 游戏说、无意识升华说) ;理解文学活动的内涵及其构成的四个要素(世界、作家、作 品、读者) ;掌握文学作为人类活动的特殊性质。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理解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 置;掌握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功利与非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 4.文学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文学创造的概念;理解文学 创造的主体与客体;掌握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5.文学创造的过程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文学创造、灵感、直觉的概念;理解文学创造的发 生阶段所经历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掌握文学创造中的构思和物化。 6.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艺术真实、艺术概括、艺术形式的概念;理解艺术 真实的三个层次;掌握艺术概括的概念。 7.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体裁;理解五种体裁的各自特征;掌握 文学作品三种类型的含义和特征。 8.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学分:2.534?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 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文本层次; 理解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掌握意境和意象的理论。 9.叙事性作品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叙事的概念、叙事的构成、叙述的内容;理解叙事 的特征;掌握叙事话语和叙述动作的理论。 10.抒情性作品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抒情、抒情性作品、抒情话语的概念;理解抒情内 容与抒情话语的关系;掌握抒情与现实、抒情与自我的关系。 11.文学风格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风格的概念;理解文学的时代性和文学的地域性; 掌握文学和民族的关系。 12.文学消费和接受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文学生产和消费的概念;理解文学消费的两重性; 掌握文学接受的主体的特征。 13.文学接受的过程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期待视野、接受动机、对话、还原、变异的概念; 理解隐含读者的理论;掌握接受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领悟、净化、延留。 14.文学批评 通过本部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文学批评的概念;理解文学批评和文学生产、接受 的关系;掌握马克思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35? 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理论教学 课程内容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精神生产 文学创造的过程 文学创造审美价值追求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文本层次和形象形态 叙事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 文学风格 文学消费与接受 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学批评 合计 课时数 2 4 5 4 4 4 4 5 3 3 2 3 3 2 48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 课时数 教学 方式 试验 性质 课时 小计 2 4 5 4 4 4 4 5 3 3 2 3 3 2 48 备 注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其先行课程有: 现代汉语、 基础写作等。 后续课程为:中外文学史、西方文论、古代文论等。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版第四版。 2.主要参考书目: [1]沃伦、韦勒克著.刘象愚译.《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2005 年版。 [2]伍蠡甫、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2003 年版。 [3]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1979 年版。 [4]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版。 [5]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 六、几点说明 1.本大纲供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文学概论课程使用。 2.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调整。36? 西方文论 学时数:48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介绍西方古代和近、现代主要文艺理 论家的文艺观点,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加弩斯、莱辛、康德、歌德、席 勒、黑格尔等人的文艺观点。掌握西方文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主要流派的观点和西 方文论发展的大致脉络是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该课程主要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理解西方文论产生的文化背景、文学背 景和哲学背景,掌握重要理论家的基本观点,能分析其利弊得失,能通过与文学实践的 结合深刻领会其含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古希腊时期的文艺思想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生平与思想;理解柏拉 图的理式论、灵感论、模仿说;掌握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悲剧观。 2.古罗马时期的文艺思想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朗加弩斯和贺拉的生平与著作;理解古典主义 的创作原则;掌握崇高的本质及其功能、崇高风格的构成要素。 3.中世纪基督教文艺思想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生平;理解 “美在于杂多的统一”的含义;掌握托马斯?阿奎那的文艺思想。 4.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但丁和达?芬奇的生平、创作情况;理解达?芬 奇的艺术理论;掌握但丁的文艺思想。 5.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想。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新古典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解和掌握 《诗的艺术》的主要观点。 7.启蒙主义文艺思想。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市民剧和严肃喜剧的含义;理解歌德的文艺思 想;掌握《拉奥孔》中主要文艺思想。 8.德国古典美学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德国古典美学的基本情况;理解席勒的美学思 想;掌握康德和黑格尔的主要美学观点。 9.19世纪主导文艺理论 学分:2.537?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文论的代表人 物;理解和掌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文论主要观点。 10.唯意志主义文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唯意志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理解和掌握唯意 志主义文论的主要观点。 11.象征主义和直觉主义文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象征主义和直觉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理解和 掌握象征主义和直觉主义文论的主要观点。 12.形式主义文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理解和掌握形式主 义文论的主要观点。 13.存在主义文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存在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理解和掌握存在主 义文论的主要观点。 14.文艺阐释学和接受理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文艺阐释学和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解和掌 握文艺阐释学和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 15.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理解和掌握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观点。 16.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流派;理解和掌握结 构主义和女权主义文艺观。38? 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理论教学 课程内容 课时数 古希腊时期的文艺思想 古罗马时期的文艺思想 中世纪基督教文艺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 古典主义文艺思想 启蒙主义文艺思想 德国古典美学 19 世纪主导文艺理论 唯意志主义文论 象征主义和直觉主义文论 精神分析批评与原型批评理论 形式主义文论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论 文艺阐释学和接受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合计 4 2 2 2 2 2 6 4 2 4 4 4 2 2 2 4 48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 课时数 教学 方式 实验 性质 课时 小计 4 2 2 2 2 2 6 4 2 4 4 4 2 2 2 4 48 备 注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需在文学概论之后开设。本课程之后 开设美学课程比较合理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孟庆枢主编.《西方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2.教学参考书 [1]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中),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3]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39? 六、几点说明 1.本大纲供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西方文论课程使用。 2.教学日历可根据本大纲制定。 3.本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西方文学史的结合。40? 古代文论 学时数:48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古代文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遗产学习、研 究和继承的一门课程, 主要包括了我国历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论著选读和文学理论批评的 发展脉络(批评史)两方面的内容,这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的课程。 学习该课程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的文艺理论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 也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能力,帮助他们更深刻的继承古典文学遗产,同时 本课程的学习对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建设也是有所裨益的。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导言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理解中国古代文学 理论批评的优劣;掌握中国古代文论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2.先秦两汉文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概况,以及扬雄、王 充、桓谭等的文学观;理解老子、荀子文学思想和《乐记》所反映的文学观点;掌握孔 子“温柔敦厚”“思无邪”等诗教理论、孟子“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 、 、 庄子“心斋”“坐忘”的艺术创作理论、屈原的“发愤抒情”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 说,以及《尚书?尧典》所提出的“诗言志”理论和儒家文论的大成之作《毛诗大序》 。 3.魏晋南北朝文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学生应了解魏晋南北朝时人对于声律的探讨和声律理论对 于后世诗歌的影响、萧氏父子文学观念;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繁荣的原因;掌握魏 晋南北朝文学观念的演变、曹丕的“诗赋欲丽”说、陆机的文学创作论和文体论、锺嵘 的《诗品?序》以及《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及其重点篇目。 4.唐宋金元文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皎然的《诗式》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司空 图的《二十四诗品》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 ;理解陈子昂的《修竹篇序》与初唐 文风的变革、李清照的《词论》和张炎的《词源》 ;掌握白居易新乐府诗歌理论的主要 内容、韩愈的文学思想、苏轼的创作理论、严羽的《沧浪诗话》 。 5.明清文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叶燮的《原诗》 、李渔 的《闲情偶寄》 ;理解公安派和袁枚的“性灵说” 、王士G的“神韵说” 、沈德潜的“格 调说” 、翁方纲的“肌理说” 、金圣叹的小说批评理论;掌握李贽的“童心说”和王夫之 的文学思想。41?学分:2.5 6.近代文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刘熙载的《艺概》和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 理解王国维的戏曲理论、黄遵宪的诗歌理论;掌握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 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序 号 1 2 3 4 5 6 理论教学 课程内容 导言 先秦两汉文论 魏晋南北朝文论 唐宋金元文论 明清文论 近代文论 合计 课时数 2 11 14 9 6 6 48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时数 课内实践教学 教学方式 试验性质 课时 小计 2 11 14 9 6 6 48 备 注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古代文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起先行课程有:文学概论、西方文 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等。后续课程为美学。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 [1]郭绍虞主编.《历代文论选》 (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 [2]刘勰著.范文澜译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1958 年版。 [3]锺嵘著.曹旭笺注.《诗品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年版。 [4]王国维著.王幼安等校订.《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年版。 [5]王夫之著.舒芜校点.《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版。 [6]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版。 [7]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六、几点说明 1.本大纲供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古代文论课程使用。 2.教学日历根据本大纲制定,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化。 3.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调整。42? 美学 学时数:48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美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这是一门与文学、哲学、心理学、教育 学、艺术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的边缘性学科,与当前的素质教育也有直接的联系, 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学, 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 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本课程重视美学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导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学生应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 理解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 2.审美活动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审美活动的含义;理解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 的关系;掌握审美活动的发生过程。 3. 审美形态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美的分类;理解和掌握悲剧、喜剧、中和、气 韵等美学范畴。 4. 审美经验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审美经验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审美经验的结构 和审美经验的形成过程。 5. 艺术审美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艺术的本质;理解和掌握艺术创造和接受的过 程。 6. 审美教育论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美育的含义;理解和掌握美育的特点和作用。 学分:2.543? 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序 号 1 2 3 4 5 6 理论教学 课程内容 课时数 6 10 10 8 8 6 48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 课时 数 教学 方式 实验 性质 6 10 10 8 8 6 48 课时 小计 备 注导论 审美活动论 审美形态论 审美经验论 艺术审美论 审美教育论 合计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与本课程有关有课程有:文学理论、西方文论、古代文论等课程。本课程有助于加 深学生对中外文学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朱立元主编.《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2.教学参考书 [1]王旭晓著.《美学原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一版。 [2]张法著.《美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二版。 [3]牛宏宝著.《美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 [4][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二版。 六、几点说明 1.本大纲供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课程使用。 2.教学日历可根据本大纲制定。 3.本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与艺术实践的结合。44? 中国文化概论 学时数:32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什么是文化、中传 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类型、构成要素、价值系统、基本精神对外传播等基本理论和 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对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宏观 的、明确的把握,提高对民族文化性格的认知能力,从而引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 承、创新与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的关心和思考。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绪论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文化概念的不同界说、文化的内涵、文化结构与分类;理解 文化概念多种界说的区别和内核,文化的特点,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特质和历史流变。 2.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理解中国传统 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条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 程,历代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3.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型和特点的诸种意见;理解中国传统文 化的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系统要素。 4.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派别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核心内容;理解不 同派别在人格理想与心性修养方面的论说;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 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5.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内容构成;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基本 精神诸种要素的核心内容;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功能。 6.中国传统哲学 通过学习, 学生应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作用、 发展和流变; 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宇宙观和人生观的深刻内涵; 掌握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 关系。 7.中国传统宗教 学分:245?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传统宗教的构成要素和历史发展过程;理解道教、佛教 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掌握中国传统宗教的总体特征以及对中华 民族文化性格的影响。 8.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历史发展;理解中国传 统伦理思想的深刻内涵、广泛影响和历史局限性;掌握中国传统道德的具体规范和中华 传统美德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9.中国传统行为文化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传统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构成要素、行为习惯和行为 模式;理解中国传统行为文化的民族特征、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掌握中国 传统行为文化表现出的鲜明的导向功能、巨大的整合功能和神奇的向心功能。 10.中国传统文学艺术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独特的 风格;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所表现出的思维特质、精神境界、心理情感和价值取向; 掌握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对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社会心理和精神风貌的影响。 11.中国传统教育 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机构设置、制度体系、教育思想和教育目 的;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传播的内在成因;掌握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 培植中华民族心理、凝聚民族精神的巨大影响和历史作用。 12.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通过学习, 学生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 的作用与贡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吸纳的机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与吸纳 过程中的优势与局限。46? 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理论教学 课程内容 学时数 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 自然和社会条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