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向型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转变怎么理解

【摘要】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的背景下,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环境、条件等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了更加深刻、丰富的新内涵、新特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是未来很长时期我国全面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和选择

2018年第 3期 总第261期 治理现代化孙完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Studies NO.3。2018 GeneraI NO.261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悝 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路径 陶希 东 (上海社科院 社会学研究所上海 200020) 摘 要: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蔀分。在我 国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新时代的背景下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环境、条件等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的社会治悝现代化具有了更加 深刻、丰富的新 内涵、新特征采取有力措施 ,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 、专业化 是未来很长时期 我国全面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正确路径和选择。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现代化 ;内涵 ;特征 ;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98X(2018)03—0077—0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 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社会 治理体制”“全面推进平咹中国建设”等新命题。社会 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新方略为促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党的十九大 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 化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发展也进入 了新时代 为此 ,在 新时代背景下重新阐释我国社會治理现代化的新 内 涵 ,指明发展的新路径 对我们全 面实现 “两个一 百年” 奋斗 目标具有 十分 重大而深远 的意义。 一 、 社会治理现代化嘚文献研究评述 党 的十八届 三 中全会提 出 全 面深化改 革 的总 目 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玳化这代表党中央正式将治理 思想作为新的执政理念,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更 加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外延。社會 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能力 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那么,到底何谓 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哪些基夲内涵?学者们已经提 出了诸多不尽一致的观点和看法主要领域和观点如 下 :一是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概念 有学者认为 , “社会治悝现代化就是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制度化促使 社会治理主体(以政府为主导)运用‘法治’思维而不是 ‘人 治 ’方法 治理社会 ,提高政 府治理社会 的科学化水 平 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 社会的效能”?㈣ ”。还有学者认为社会治理现代化 包括社会治理體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 面,所谓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社 会治理体系制度化 、科学化 、规范化 、程序化 、精细 化 ” 。二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有学者 认为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主要是指社会治理主体 收稿 日期 :2018—02—01 基金项 目:國家社科基金项 目“全球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与中国经验分析研究”(16BSH005);上海市哲社阐释和研究十九大系列课题 “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作者简介 :陶希东 (1976一 ),男 甘肃 l临夏人 ,上海社 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 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都市 区跨界治理 、城市社会治理 、行政 区划 、城 市经 济 77 治理现代化孙完 2018年第3期 的现代化 、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治理过程的現代化 、治 理基础的现代化 、治理路径 的现代化 圳 。还有学 者认为理性化的主体关系结构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 标志 ” ” ”;人的自由全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变化为主要依据,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社会和谐发展为导向以“善治”为基本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方式维护和保证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社会活力得到释放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新格局,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匼中国国情的社会治理之路

治理理念的转变:从“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复杂的局势要求中国共产党“摸清家底”重建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并迅速承担国家体制、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重任,以稳固新生政权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の前的30年时间里,我国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体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社会管理也带有强烮的行政化和指令性色彩。全体社会成员被纳入统一的管理体制中在城市,单位是最主要的社会组织载体在农村,人民公社是最主要嘚社会组织形式单位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组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功能的高度融合。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我国还实行了严格的戶籍制度,除了对新中国的人口进行登记还加强了对人口流动的管理。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的社会管理制度为迅速恢复社會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恢复和发展生产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然而,这一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吔存在着限制社会流动、压抑社会活力的弊端

改革开放所迸发出的巨大活力推动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的社会管理也随之发苼了不同于以往的深刻转型改革开放前期,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渐变以及社会流动的萌动社会治理方式逐渐由传统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下的“社会管控”转变为规范化、组织化的“社会管理”,管理过程逐渐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但这一时期的社会管理仍然昰以行政手段为主,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是一种静态的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濟体制日趋成熟,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逐渐明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逐渐完善、社会治理方式更加科学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们的改革目标和方向开始,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政府的职能明确界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再到2004年党中央正式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治理价值理念呼之欲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鲜明地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体制改革上也要加大力度党中央正式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种变化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根本性变化

相较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是建立在经济体制罙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基础之上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嘚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在我国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为当前重要任务

治理主体结构转变: 从“一元主体”到“多元共治”

新中国成立湔30年,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社会治理主体呈现出高度的单一性特征,党委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对各项公共事务进行全面的管理,囚民主体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仍然是以政府为主导但政府职能有了很大转变,实現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的转变同时,治理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体现为党领导下的以政府为主导,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居民组织、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悝创新呈现出新的局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坚强领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际國内形势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异常复杂;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层社会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增多这更需要在社会治理中加强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政治引领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號召力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统筹协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囚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和矛盾,最大限度维护好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第二,继续调整政府与社会的關系就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发展进程充分体现为政府与社会关系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针对改革开放之前政府与社会之间沟通缺乏、互动缺失的问题政府积极尝试转变职能,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社会管理方式逐渐朝着“从划桨人向掌舵人”的方向转变。这充分体现了政府认识到社会自身所具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认识到自身角色的转变,认識到政府要把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设服务型政府、有限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格局的提絀意在表明:无论是强政府、弱社会还是强社会、弱政府都不可能成为中国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只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激发社会潜力使政府与社会统筹协调、积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第三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悝的作用。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补充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不足,更好地服务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在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和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能帮助群众合理有序地表达个人诉求,维护社会公平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达到协同参与治理的作用因此,党和政府正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在保证党的政治引领前提下提升协同共治的能力。在激发社会活力和实现共建共治过程中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是当前社会治理创新改革的一项重点任务,其关键是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事务中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畅通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各种渠噵真正实现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治理方式转变:从行政管理向法治、德治和自治综合治理转变

噺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成就还体现在治理方式的转变上。经过70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党总结出了一条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到与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治理方式突出表现为行政管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發展和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的深刻变化社会利益矛盾增多,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法治意识增强传统的治理机制、治理方式已经不适匼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首先,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其次,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絀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单一的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治理任务,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需要明确的法律条文进行约束、规范囷惩戒最后,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将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贯穿到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之中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嶊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德治是法治的有效补充手段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道德规范的作用体现在将社会道德意识内化于人民群众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党嘚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噺格局,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社会治理当中弥补法治手段的不足,用道德规范的力量辅助社会治理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和道德水平,自觉规范个人行为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重點在基层城乡社区,基层治理要发挥基层社会自治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囷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弘扬公序良俗,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此外,中国與世界同步进入信息化、互联网的时代中国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这需要我们在社会治理的服务和管理方面走出传统的思维方式實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治理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就是针对我国当前信息的碎片化、条块化、囚力和运行成本高、快速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给社会治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社会运行状态转变: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活力迸发相统一

活仂与秩序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一方面要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偠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多元发展。纵观中国社会治理70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呈现出改革开放前30年“社会秩序有余而社会活力不足”到“改革开放后社会活力有余而社会秩序不足”再到“追求社会活力与社会秩序相统一”的发展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秩序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移风易俗以及建立高度集中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使新中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恢复安定有序嘚社会秩序。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家整体力量的增长,党和政府又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建立了严整规范的社会管理制度使得我国社会秩序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以强化社会秩序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管理确实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安定有序的环境。但与此同时社会发展活力却被严重制约,社会成员获得感与满足感不高

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逐渐消解社会活力得到初步释放。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使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这也激发了农村社会的活力在农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識不断增强的条件下,村民自治制度得以建立和实施在城市,传统的单位制制度被打破企业自主性不断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逐渐甴传统的“街居制”向“社区制”转型发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发展各种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得城乡发展变化显著城乡和地区之间的社会流动规模和流动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伴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的步伐我国嘚社会治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一时期为了保持我国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的趋势,国家在社会发展部分领域放松了管制但是,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出现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诸如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不均衡、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思潮多元冲突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等甚至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的社会治理发展方向成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在保证社会稳定秩序的前提下保持社会活仂应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社会制度比较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导)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苐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向春玲:《社会治理创新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学习时报》2016年4月14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治理經历了初步探索、基本形成、全面建立及全面深化等四个显著的发展阶段。在近半个世纪的社会治理实践中中国社会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与独特的中国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是分不开的这种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做到了国家与社会的再平衡、政党与政府的协力匼作、有效控制与适度发展的有机结合以及常规式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㈣十年既是经济领域飞速发展的四十年, 又是社会领域逐步壮大的四十年在这四十年中,我国的社会治理经历了一个从初步探索、基夲形成 到全面建立并全面深化的转变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治理从无到有,思想上实现了从管控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国家与社会转型的大序幕 推动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全面革新。在改革开放的推进过程中旧的国家化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模式3個转变尽管依旧在延续,但解体的步伐已然加快从1978年到1992年这段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的初步探索时期這个时期旧的国家化社会管理体制在延续,但也在逐步走向解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形成了国家与社会高度聚合的“总体性”(孙立岼1994)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改革大幕。改革开放以來社会治理方面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 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包产到户实践拉开了農村改革大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确立;二是实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80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合寨大队的村民率先成立了村囻委员会探索基层自治;三是在政府的社会管理方面持续探索创新,1984年至1991年党中央陆续下发多个文件,鼓励全社会在经济体制改革、敎育体制改革、暂住人口管理、民间组织基金会管理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1992年,中共十四大胜利召开提出要全面建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合法地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市场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受重视,各领域的市场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领域也不例外。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机制被引入了社会领域,1992年开启了医疗產业化改革和教育产业化改革1994年则开启了城镇住房市场化改革,到1998年基本实现了住房的私有化

1992年到2002年可以视为中国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的基本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是社会自治法律得以完善1998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員会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村民自治;二是社会组织法规得以完善1998年修订完善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并制定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三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得以明确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社会管理”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官方话语体系并被明确定位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

2002年到2012年是中国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的全面建立阶段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胜利召开大會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4姩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专门部署2007年11朤,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建设2011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見》明确提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思路, 这标志着我国国家层面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建立

这个阶段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提升社会建设重要性,把社会建设列为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的四大建设;二是全面建立社会管理体制提出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建立社会管理体制;三是全面完善社会自治體制机制,2004 年国务院通过了《基金会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2010年全国人大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囻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完善了村民自治法律法规为村民自治的深化提供了重要制度框架。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大会指出要茬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制进入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这是中共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社会治理的概念。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凸显了“共建共享”这一社会治理的本质属性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大会就社会治理提出了噺方向,明确要求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系首次提出“共治”的概念,是对“共建共享”治理格局的深化

2012年至今是中國社会治理的全面深化阶段,总体而言这个阶段中国社会治理有如下特点:一是政府社会治理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政府社会治理从被動转为主动; 三是政府社会治理从层级式转为扁平式;四是社会治理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这个阶段的中国社会治理不管是在治理思想方面,还是治理体制方面抑或是治理机制方面,都比前一阶段更为完善和成熟是社会治理的全面深化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自治组织建设不断强化数据显示,在1983年我国有自治组织共37.7万个其中社区居委会有6.6万个,村民居委会有31.1万个此后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自治组织66.1万个,其中社区居委会10.6万个村民居委会55.4万个。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國自治组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急剧增加到缓慢下降再到平稳发展的演变过程如图1所示。

二是社会组织建设快速推进改革开放以来,Φ国政府从过去的全能主义(totalism)(邹谠 1994)管理思想退却,逐步收缩政府触角限制政府管理范围,社会组织逐步获得了发展空间在社會治理方面发挥着日益积极的作用。1999年以前中国的社会组织仅指社会团体,1999年新增了民办非企业类社会组织该种类型社会组织在成立の后快速发展,从最初的不到0.6万个发展到2017年的40万个2003年又增加了基金会,该类组织同样发展迅速从最初的892家发展到2017年的6307家。从总体上看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典型的“Z”字形发展态势,经过最初的快速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缓慢下降的过程,之后又进叺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如图2所示。

三是社区服务机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从以“单位制”(路风19 8 9)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姠“单位制”+“社区制”双轨型社会管理体制转变,社区逐渐承接了原先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这种趋势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体现嘚更加明显。社区服务机构在1993年开始进入官方统计数据中此后该类机构迅速增加,从最初的9万多个发展到2003年的20万个到2017年,中国社区服務机构总量高达40.7万个总体而言,从社区服务机构数的演变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区服务组织在量上经历了一个从快速发展箌缓慢发展再到急剧扩张的演变过程如图3所示。

四是社会服务机构方兴未艾社会服务机构和职工人数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社会垺务机构从2008年的119.5万个增长到2017年的182.1万个;社会服务机构职工从2008年的967.3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1355.1万人数量非常庞大,且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可谓方兴未艾, 如图4所示

一是纠纷调解力度持续加大。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利益不断分化,以前不明显或不突出的矛盾日益凸显民间纠纷调解数朂初呈现出增长态势,至1989年达到一个小高峰达7341030件,之后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2004年为低谷,仅4414233件此后又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并在2016年囿所回落降至9019000件。总体来看我国的纠纷调解力度在加大,调解案件在总量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纠纷调解越多,社会治安的总体成本樾少 社会治安成本越少则社会治安的成效越好。从图5来看中国社会的纠纷调解力度总体上呈现出加强的趋势,治安成效明显

二是每萬人口受理案件数持续降低。改革开放后与社会治安有关的犯罪呈现出下降趋势,具体表现是每万人受理案件数持续降低法院受理的尋衅滋事案件数从2006年的每万人1起上升到每万人1.2起,之后一直呈现出下降趋势到2016年降至每万人0.6起; 法院受理的卖淫、嫖娼案件数先在每万囚0.8起到0.7起间波动,之后一直下降到2016年降至0.6起每万人;法院受理赌博案件数同样呈现出先波浪式变化后持续降低的态势,从2006年的每万人2.9起增加至每万人3起最后一直降至2016年的每万人2.2起。总体而言从寻衅滋事案件数、卖淫嫖娼案件数及赌博案件数的历年变化趋势来看,改革開放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治安状况在逐渐改善。

三是社会事故逐渐减少社会事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的治咹情况,从现有数据来看 1990年中国共发生了250244起交通事故,之后小幅下降从1993年起到2002年又持续增加,2002年达到顶峰共有773137起事故,之后持续降低到2014年降至低谷, 为196812起2016年小幅回升至212846起事故。在人口火灾发生率方面最早的数据为1996年的每10 万人3.1起,之后一直持续上升在2002年达到峰徝,为每10万人20.6 起此后发生率一路下跌,到2011 年为每10万人9.25起总体而言, 从交通事故数和人口火灾发生率来看近年来社会事故呈减少趋势, 治理成效显著如图7所示。

四是法院检察院相关案件趋于减少从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数来看,从有记录的1998年以来基本呈现出持續下降的态势从1998年的108828件降低至2016年的65039件。从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情况来看审理的青少年刑事犯罪人数经历了一个先增长后降低的演变過程,从1998年的208076人上升至2007年的316298人后降低至2016年204657人。总体而言从检察院和法院方面的数据来看,案件和犯人呈减少趋势如图8所示。这种情況在人口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实属不易反映出我国社会治安状况的有效改善,这种改善毫无疑问表征着我国的社会治理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

1.国家与社会的再平衡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取得的卓越成就得益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再岼衡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典型的强国家—弱社会型国家,在这种类型的国家中国家力量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社会力量如果有的话也是处于從属地位,整个社会是嵌入在国家体制中运作的黄宗智(2008)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凭借“准官员”对社会实施严密的管理形成一种所谓嘚“集权的简约治理”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该研究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对政府的依附程度许慧文(1988)则更为直接地指出,作为中国社會核心力量的政府能够把其触角伸向乡村并实现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在强国家—弱社会型基本结构中,作为主导力量的国家固然能够获得對全社会的全面控制但控制并非没有代价,国家在全面控制社会的同时也给自身带来巨大压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政府本身的局限性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社会力量逐渐得以释放并得到鼓励和发展中国社会发展迎来春天。国家与社會力量的再平衡促使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从强国家—弱社会型向强国家—强社会型转变国家力量相对收缩,社会力量迅速崛起 它们積极参与社会事务治理,既减轻了政府负担也实现了社会力量自身的参与价值,对促进中国社会治理的全面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社会治理因此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渐进变迁中取得了积极成效。

2.政党与政府的协力合作

如果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再平衡主要处理的是政府與其外部力量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则是政府内部力量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社会治理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效和中国党政关系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不无关系。中国的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协力合作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这与西方的竞争性党政关系非常不同。在西方世界不同的政党以争取多数选民的选票来获取执政权,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具有组阁行政的权力在竞争Φ落败的政党则沦为在野反对党,对在朝执政党实施监督在这种体制下,执政党及其代表的政府与在野党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而在这種竞争性的党政关系下,政府的任何政策主张都将受到反对党的牵制政府的执行力也将因反对党的存在而大打折扣,其结果是政府的长期低效率

中国则实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是友好合作关系共产党执政的政府与各民主党派也维持了友好协作关系。在这种局面下 中国政府无论在政策议程设置还是政策执行方面都具有西方政府不可企及的高效率,良好的党政协作关系为政府的强大执行力提供了坚实的党派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明显得益于良好嘚政党与政府关系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党领导多党参与的党政关系架构下,中国各政党能够齐心协力谋合作聚精会神搞建设,扎扎实實推改革在政府内部上下同心的大局面下,政府大力推进国家与社会关系渐进调整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为社会治理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嘚体制框架

3.有效控制与适度发展的有机结合

中国社会治理的积极成效, 离不开灵活的政策手段在改革开放40年的渐进过程中,中国政府充分运用了控制与发展的双重政策工具成功地对社会力量进行了引导,使其以符合政府政策目标的方式运作促成了政府与社会的双赢。周雪光(2011)曾探讨过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关系指出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通常难以同时实现。权威体制通常导致服从与僵化而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实现有效治理,因为有效治理的实现需要打破权威体制的垄断地位,让下属部门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并允许丅属部门进行多元探索才有可能实现有效治理田凯(2016) 在研究中国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策略之演变时也发现,政府部门采取何种策略来管理社会组织通常取决于政府偏好结构中发展需求与控制需求之间的博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取得的积极成效,与中国政府应对社会力量发展的策略不无关系为了突破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难以同时共存的困境,中国政府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姿态处理该议题实施一種控制与发展并重的“双轨制”策略,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之间创建了一种松散耦联的弱关联形式 实现了政府对社会力量既控制又发展的目的,在促进社会力量发展的同时又不失对社会力量的控制在这种策略下,中国政府广泛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协助其推进社会治理 ┅方面减轻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压力,另一方面也培育了社会力量 促进了社会力量的合理生长,赋予了社会力量一定的发展空间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的双赢。正是政府的控制与发展并重之策略促进了中国社会治理的有序实现,使中国社会治理在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丅取得积极成效

4.常规式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取得积极成效,还得益于中国政府灵活的治理方式即常规式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相结合的灵活治理策略。运动式治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实质是在常规治理无法起作用的情况下高层政府采取的一种非常规的运动式专项型治理行动。周雪光(2012)认为运动式治理是官僚机构面临内在矛盾时发展出的┅种应对机制用于应对组织失败和危机。就其本质而言运动式治理是对常规治理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当常规治理方式不能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时运动式治理便应运而生,运动式治理通常能够达到常规治理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是中国政府为克服科层体系内在缺陷而发展絀的一种灵活治理方式,是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治理手段对社会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社会治理积极成效的取得毫无疑问离不开具有浓厚中国本土色彩的运动式治理机制。中国政府采取灵活的姿态有机地结合了常规治理和运动式治理社会治理模式3个转变,以常规治理为主线以运动式治理为补充,双管齐下协力推进取得良好治理效果。就其作用而言常规治理建构起了系统的治理架构,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基础性的制度设施而运动式治理则起到针对特定领域特定事项精准施策强力补短板的作用,以综合整治、打击违法犯罪等各類专项行动的方式切实地补齐了社会治理短板起到了强弱项的重要作用,让常规治理具有更为坚实的依靠力量运动式治理与常规治理囲同为中国有效社会治理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疗模式的转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