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儿童读经:什么是教育

北京《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 净空法师的日志,人人网,净空法师的公共主页
念念当中想念阿弥陀佛,就像想念父母一样,怀念西方极乐世界,就像怀念故乡一样,有这样深的乐欲,才是愿。
共5429篇&&
北京《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北京《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转自北京《竞报》期&&&第N21版,《竞报》是由《北京日报》主办
圣贤教育系列丛书(《智慧教育》《道德教育》《人生教育》《生命教育》)&
&&&&&&&&&&&&&&&&&&&&&&&&&&&&&&&&&&&&&&&&&&&&&&&&&&&&&&&&净空法师口述、王海峰、施景培编
&&&&&&&&&&&&&&&&&&&&&&&&&&&&&&&&&&&&&&&&&&&&&&&&&&&&&&&&&&&&&&&&&&&&&&&&&团结出版社&&&
2012&年,八十六岁的净空老教授泼墨疾书:&安身立命,教学为先;创业齐家,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义之邦,教学为先;稳定和谐,教学为先;国丰民安,教学为先;太平盛世,教学为先;长治久安,教学为先;诸佛报土,教学为先;极乐世界,教学为先。&十个&教学为先&,指出以上所有,&皆以教学功德成就者也&。教学为先,讲的是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教学为先,讲的是对领导者和群众都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圣贤教育,威力无穷。教学为先,能解决一切问题。&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佛教原本是来自异国的外来文化,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亦对中华本土文化的丰富、成长与升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今天中国社会人群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比如烦恼、颠倒、作业、忏悔、觉悟、如实、实际、平等、法宝、净土、彼岸、现行、刹那、因缘、胡说八道、不可思议等,皆从佛学经典中引用、点化而来。又如心猿意马、天花乱坠、当头棒喝、唯我独尊、皆大欢喜、昙花一现、清规戒律、天女散花、醍醐灌顶、拈花微笑、借花献佛、痴人说梦等文学成语,亦是在佛学经典的翻译流通过程中,添入我国文学宝库。佛教禅宗思想,亦促进了后世儒家理学与心学的发展,盂兰盆会、吃腊八粥等风俗亦渊源于佛教。&
  虽然佛教几乎是一进入中国就立刻受到皇室极致推崇,甚至一...
阅读(3904)|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上净下空老恩师 祈愿老恩师法体安康 长住世间 教化有情 普度众生
祈愿国家和平安定 风调雨顺 灾难不临 人民安乐 众生康宁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净空法师:世界上最懂得教育的是中国人--学佛网
我的图书馆
净空法师:世界上最懂得教育的是中国人--学佛网
&&&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 净土确确实实是难信之法,听的人多,信的人少,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古时候比较好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知道,在全世界许多族群当中,最懂得教育的是中国人,中国古人在千万年前就懂得,这是我们可以相信的。那个时候没有文字,文字的发明是在黄帝那个时代,到现在才只有四千五百年,五千年的文化要靠考古才能发现。古印度婆罗门他们传说至少有一万三千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发源绝对不会少于印度,只是那个时候没有文字记载。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孟子晚一点,要晚一百年,生在战国。夫子说得非常好,他老人家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是叙述别人的,不是自己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孔子一生没有创造发明,换句话说,他老人家一生,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古人的东西,没有一样是自己的。他说的是老实话。信而好古,这个了不起,信心,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诲深信不疑,全盘接受。这种修学的态度非常难得,世出世法都要靠这样的态度才能真正得到。    得到什么?得到古人的传统。古人的传统是什么?是自性。佛家讲自性,中国传统也讲自性,人性本善,《三字经》上,「人之初,性本善」,《大学》里第一句话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都是讲的自性,都是讲的性德。性德是究竟圆满的,不能在上面加一点,也不能将它缺一点,它就是那么样的圆满。佛所证得称为大般涅盘,称之为大圆满。在中国虽然没有像佛经那么明显的字样,我们细心去观察、去体会,意思是一不是二。自性是一个,没有你我他。所以大乘经教上说,理体只有一个,现象无量的差别,无量无边差别的现象共同一个理体,而且告诉我们,性相是一,性相不二。印度人求学,中国人求学,都是以悟入自性为终极的目标,这跟外国人不一样,中国人确实同中有异。十法界就不一样,异中有同,虽然有十法界,依正庄严不同,但是一个自性。所以中国人尊重圣贤就是尊重自性,凡是从自性所流露的那就是实相,大乘经上讲诸法实相,就是真如、就是自性。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教儿童都留意教悟性。悟性在佛法里面讲叫做觉性。悟性高,我们就知道他烦恼少、杂念少,心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悟性、就是觉性。妄念多,欲望多,烦恼多,他悟性就差一点,被这些东西障碍,被这些东西扰乱了。虽然障碍,虽然扰乱,但是并没有失掉,像一盆水,混浊了,搅动了,它还是一盆水,等一段时间它自己会定了,脏的东西会沉淀下去,动相慢慢它就静止。由此可知,古印度人特别重视禅定,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中国人虽然不讲禅定,他也说定,也讲静、定,他讲这些东西。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跟古印度、跟佛法所说的完全相同。    智慧不是从外面得来的,自性本具的。知识是从外面学来的,智慧不是。智能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智慧能明心见性,而知识呢?知识是一种障碍,在佛法叫所知障。知识不是说不好,不是说不要它,佛法也要它,也要用它,什么时候?开悟之后,开悟这叫根本智,悟后起修。根本智得到之后,你看《华严经》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上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根本智现前了。根本智是什么?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知就是根本智,它在不动的时候,它什么都没有,就是惠能大师开悟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根本智,不起作用的时候,它里头一法不立,起作用的时候,一法不舍,圆满的智慧现前。所以善财开悟之后,文殊菩萨叫他去参学,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后得智,我们今天讲的知识,你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就明了。五十三参代表什么?代表整个宇宙的知识,你看里面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出家在家,五十三参里出家的只有六个人,绝大多数是在家。你一接触全明了,无所不知,但是先要求无知,然后你才能无所不知,如果有知,这就是所知障,障碍你明心见性,那你就有所不知,你知道的很有限,你不知道的太多了。跟中国、跟印度求学的方法迥然不同,这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的。
&&& 「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假是借,不需要借修才证果,不需要。为什么?你自性里头本有的,觉性是本有的。惠能大师没修,突然开悟,不是像别人禅堂里面参了多少年,他一天禅堂也没进过;讲堂去听多少年,他没有学过,讲堂一天没去过,他不认识字。所以惠能大师确实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即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是惠能大师讲的话。因为本自具足,所以不需要修,见性了,就全得到了。你不见性,什么都得不到。说到这个地方,你就懂得中国古时候的教学法,根据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在中国根深蒂固。中国人所希求的什么?开悟,不是求别的。悟从哪里来的?悟从定来的。心浮气躁是决定不能开悟,心要定。所以中国人古时候教育,从小就训练你稳重,训练定,小孩就有规有矩,像个小大人一样,这是现在人看不惯。小孩要活泼、要天真,那就完了,你从小就把他养坏了。他是个好材料,从小就要有模子、有规矩给他做,他就得守规矩。    《弟子规》那是最基本的,共同必须要遵守的,家家都不能离开的。从小大人就要教他,大人在他面前表现的守规矩,有规有矩,他从小看习惯了,而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他一生他都不会越轨,心就定了。心定才开智慧。所以小孩训练他的定心,训练他得定,用什么方法?背书,他背书就不会胡思乱想,他不背书就胡思乱想。所以每天教他读书,不需要讲意思,就是把他心定下来。在生活上,处事待人接物有规矩,一定要懂规矩,好处在哪里?大人都守规矩,大人做模样给他看。所以《弟子规》不是小孩学的,是一生都不能离开的。从小到老,那是生活,生活的规范,是处事待人接物的规范。不能一天没有规矩,一天没有规矩就乱了,家就乱了,家乱社会就乱了,那灾难就来了。一定守规矩,天天叫你背书,不给你讲解,你心是定的,讲解你会胡思乱想。尤其是小孩没有成熟,那个思想就会有偏差。所以只叫你读,不跟你讲,什么时候跟你讲?十三岁进太学,十三岁到十五岁,最迟是十五岁,最早十三岁,当中没有中学,进太学。太学里面读书有老师跟你讲解、跟你讨论,你可以提出问题,老师给你解答。太学里没有书本,为什么?都背熟了,老师也背熟了,学生也背熟了,跟你讲《论语》第几页第几行,你都清楚,你背得滚瓜烂熟。所以老师跟同学都熟,重要的典籍都是从六、七岁到十二岁全部背完,小孩记忆力好。所以到大的时候,引经据典不需要去查书,哪像现在查书多辛苦,他们都是已经记熟了。所以读书很快乐,到太学很快乐,每天真的奉事师长,对老师尊重跟父母一样,认真学习就是报老师的恩。老师的教学通常都是游山玩水,讲到书里的典故,讲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去看,让你看实际状况,带着酒菜,学生服劳役,带着一群学生游山玩水,玩回来,这一门功课教完了,那个读书多快乐!哪有像现在读书这么苦!我们看到现在小孩念书这么苦,还敢不敢投胎作人?不敢,这么苦!读书是个乐事,从小读书就快乐,快乐一辈子,哪有读书读得这么苦的,这个事情谁干?所以读书是快乐人生,教学是快乐人生;要不是快乐,释迦牟尼佛不干这个事情,聪明,他不是傻瓜。
&&& 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回去才尝到这种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早要尝到,他就不必去周游列国,去求个一官半职,何必?没有必要,他一定想到要学释迦牟尼佛。所以真正求学问、求智慧,不是求别的,在佛法里面求智慧,在儒家讲求学问,乐事!无比的幸福快乐,与名利毫不相干。这不是地位,这不是财富,与这个不相干,提升自己的境界。用一般宗教里面讲轮回,他的后世是天堂,比人间更殊胜,为什么?他的道德向上提升,自然感得这些境界。好学的一定跟好学的在一起,有道德的人一定跟有道德的人在一起,这就是物以类聚。世间人也一样,喜欢跳舞的跟喜欢跳舞的在一起,喜欢玩乐的跟玩乐的人在一起,喜欢读书的他一定跟读书的人在一起,志不同道不合他就不会聚在一起。喜欢道德的,天讲道德,天的道德比人还要高,他肯定到那里去了。喜欢搞贪瞋痴慢,就是三恶道,他一定到那里去,不是阎王找他,不是的,是他什么?他的意念,他去走那个方向,他自然去了,这个才是合乎情理。    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回去才尝到这种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早要尝到,他就不必去周游列国,去求个一官半职,何必?没有必要,他一定想到要学释迦牟尼佛。所以真正求学问、求智慧,不是求别的,在佛法里面求智慧,在儒家讲求学问,乐事!无比的幸福快乐,与名利毫不相干。这不是地位,这不是财富,与这个不相干,提升自己的境界。用一般宗教里面讲轮回,他的后世是天堂,比人间更殊胜,为什么?他的道德向上提升,自然感得这些境界。好学的一定跟好学的在一起,有道德的人一定跟有道德的人在一起,这就是物以类聚。世间人也一样,喜欢跳舞的跟喜欢跳舞的在一起,喜欢玩乐的跟玩乐的人在一起,喜欢读书的他一定跟读书的人在一起,志不同道不合他就不会聚在一起。喜欢道德的,天讲道德,天的道德比人还要高,他肯定到那里去了。喜欢搞贪瞋痴慢,就是三恶道,他一定到那里去,不是阎王找他,不是的,是他什么?他的意念,他去走那个方向,他自然去了,这个才是合乎情理。&
&&& 东方人自古以来,这印度传到中国,也影响到中国,教学都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在中国,中国人知道不同年龄这个阶层,他的心态不一样,记忆理解不相同。十岁以前记忆力好,理解力很差,所以对儿童的教学,只教他记。为什么?利用他的专长,从六、七岁开始教他背书,重要的经论全都让他背过。那是从六岁大概到十二岁,六年,重要的古籍全背了,背得很熟。十三、四岁以后,慢慢能理解,智慧开了。这个阶段怎么?这个阶段给他讲学,跟他在一起研究讨论。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从前所背过的这些典籍。中国古时候的学校,只有小学、太学,没中学,太学就是大学。小学专门在背诵,在学规矩,所以《弟子规》、《感应篇》这个都是小学,必须要做到的,那是一生都不会变的。规定读的这些经史子集,都是选出来的,老师选出来的好东西,一定要背过。十三岁进太学,听老师讲解。老师也是背过的,所以太学生读书乐,读书之乐乐无穷!哪像现在念书念得那么苦。为什么?没有书本,不要书包,给你讲到《论语》第几章、第几页、第几个字,每个人都记得。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就不能参加他的讲堂,你就没有资格,个个都是背得滚瓜烂熟。所以老师跟学生讲学自由、自在活泼,没有一丝毫拘束。很多的老师都是带着学生去旅行,去游山玩水,去旅行。旅行,一面旅行,一面就研究讨论,就上课。    学生对老师要孝顺,心目当中,老师就跟父母一样,尊师重道,学生要服侍老师。出门交通工具,学生要负责,你要驾车,都是学生的事情。饮食起居,统统学生自己要动手,有事弟子服其劳。所以那个学习快乐,出门去游玩,二、三个月回来,这门功课讲完了。尤其是经典里面涉及到地理历史,他真的到那边去看,等于说实地去考察,让你印象深刻,所以读书乐。不像现在,现在我看那小朋友,大概小学一、二年级,背的书包那么重。人道不可以再来,你看多辛苦!我们这个年龄,生长在抗战之前,过的是农村生活,念书,我们的书包里头只有两本书,很轻!书包是个小布袋,二、三本书。现在这样看到真是太可怜了,太苦了!这个事情,不能干,一定要觉悟。想来想去,只有极乐世界好,除极乐世界想不到更好的地方了。我们想到了,这是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介绍,祖师大德也鼓励我们,当然没有错误,我们得感恩报恩。决定生到极乐世界真报恩了,佛欢喜,老师欢喜,父母欢喜,他们的期望,我们做到了。
&&& 这世间什么东西对我们最重要?光阴最重要,不能空过。你要真正能掌握住,不怕难、不怕苦,自古以来没有例外的,真正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你努力去做十年,你肯定就成功。《学记》里面所说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我们佛法用十代表一个圆满,十年就有大乘教。无论是什么学术,你只是一门专攻,都能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学者。外国这些科学家、哲学家也一样,他也是一生一门专攻一样,成为一家。如果学多了学杂了,或者是对于五欲六尘的贪爱,你心不专,那你就一事无成,虽然学十年皮毛,没有东西出色的,就是出人头地没有。佛说,我们老祖宗也说,佛说「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老祖宗说「教之道,贵以专」,教学一定是要专,专精,尤其佛法讲得好,一门通门门都通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现在的教育麻烦就在此地,从幼儿园就是好多功课都学杂了、学乱了,门门都知道一点常识,没有一门精通。所以这种教学的方法,我们不谈其它的,单单谈这个方法,这方法不善。二00七年,剑桥的汉学系的一位名教授到香港来看我,我们做了一次长谈,一天三个小时两天,我们谈了六个小时。他非常有诚意,叫麦大维教授,我也很感激他,他邀请我到伦敦去办一个书院,办个书院,名字他都想好了,叫大乘佛学,这个书院隶属于剑桥大学。我很感激他,剑桥大学在全世界排名第三,名校,最后我告诉他,我不能去。他说为什么原因?我说剑桥我去参观过,伦敦大学、牛津我都去拜访过,我说你们学校的制度框架加给我,我不能够越轨,那我什么都教不出来,我不能教。他们排课程这个方法我就不赞成。
  他说:那你用什么方法教?我说:我没有方法,我们老祖宗有方法。他一听老祖宗,耳朵就竖起来,他是汉学家,他四书能背,我们都不如他,他说老祖宗有什么方法?《三字经》念过吗?念过。《三字经》他会背,我说《三字经》前面八句,是我们的老祖宗对于后人几千年来教育最高指导原则。他一听呆了,最高指导原则?是,我说第一、二句是教育最高的理念,「人之初,性本善」,办教育的人首先要肯定、要承认人性本善。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从不善的习性回归到本善,你的教育成功了。他一听就明白了。我说佛家的教育,头一句话就告诉你「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教教育目标是什么?你现在是凡夫,回归到成佛,佛教教育成功了。一开头就把最高的目标告诉你,你本来是佛,儒家讲,中国传统文化讲你本来是圣人,所以你成圣成贤是本分,一点不稀奇,你本来是。这个是最高的一个理念,你办教育的目标,你办什么教育,你把人教成什么样子,你看头一个目标解释出来。
  为什么要这个目标?底下两句说明了,「性相近,习相远」,如果要不教,你的习性跟本性慢慢愈来愈远,为什么?学坏了,你本来是大圣大贤,没有好好教的话,你受外面环境污染,那叫习性。所以习相远,性就相近,这就是为什么要办教育,这个道理在此地。第三句,教育重要,特别强调教育重要,「苟不教,性乃迁」,你要不把人教好,人全变坏了,本性隐没了,不是没有,本性有,不起作用,习性这个恶的念头它就发扬光大,无恶不作。这能不教吗?所以《学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建立一个国家,什么事情最重要?教育。这个理念在中国历代到满清都还遵守,你看朝廷里面,就是政治组织里,宰相下面第一个部是教育部,也就是说,所有一切都为教育服务,国泰民安。现在不是,现在金钱挂帅,教育排在最后,所以天下大乱,为什么?金钱是大家必争的,教学是大家互相谦让的,这是两极端的,你说大家互相谦让好,还是大家拼命来争夺好?
  怎么教法?底下两句,「教之道,贵以专」,所以我就给他说,排很多课程这是不合理的,中国古时候教学,印度古时候教学,都重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就给他举例,譬如学《论语》,就学这一门课,别的都不要学。他说怎么学法?我说教学不是讲学,我是教学生学,把方法交给你,参考数据叫你去参考哪些书籍。上课,学生你讲给我听,一个小时学生讲五十分钟,讲给我听,最后老师十分钟的讲评,这叫教学。你去看《学记》,老师很轻松,学生很辛苦,他要做五十分钟报告,他要读很多参考书,要在那里现在讲写论文。我说你的报告你要有条有理,大纲列出来,纲要写出来,你循序向大家报告。老师跟别的同学都听你的,听完之后讲评,讲评首先同学讲,听的同学出来讲,最后老师做总结。这样教法,教学真正相长,教学相长,开智慧!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把所学习的这些精神如何落实到我们现前的生活上,活学活用,才真正得利益。你学了那个与自己生活不相干,与工作不相干,那不叫白学了,那个东西学它干什么?学了真管用,那才真快乐。
  所以我就告诉他,我说你回去跟学校谈谈看能不能接受我这个理念。如果能够接受,就是我怎么样招生,怎么样教学,你统统不要管,我学生十年学成了,你们发毕业证书,我说我会去。他还问我怎么教法?《论语》,他说《论语》的书这样学习大概三、四个月就学完了。没错,三、四个月学完学第二遍,二遍学完学第三遍,一年能学四遍,十年学四十遍。十年之后学《论语》的,他就变成现代孔子,学《孟子》的,他就变成现代孟子,学道的,他就变成老子、庄子,学佛的,他就变成释迦牟尼佛又来了,那叫成功的教育。我说你们现在的教育是学的知识,不是智能,学生还是心浮气躁,不过比一般学生好,这个素质要好多了,这是我在外国学校看得很多,在一般比较起来,他们的学生超过一般科系的,他们还是有点定功,我们上课一个小时,他还能专注在听讲。
  现在在其它科系里面,专心听老师讲课的,大概十五分钟,十五分钟之后心不在焉,所以老师也很聪明,上课就十五分钟,十五分钟之后就聊天讲故事,为什么?他听不下去了,所以现在大学程度普遍的都往下降。换句话说,往后就没有人才了,这个社会没有人才,社会怎么收拾,大问题!麦大维教授退休了,最近听说北京大学请他去做客座教授,我告诉他,回国的时候从香港经过,我们可以聊聊天。所以学校教育确实令人担忧,过去那种质量如何恢复,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宗教教育,它是把生死事大做为学习的核心,我们如何在这一生当中把这个问题解决。但是很多人把这个事情疏忽了,「但贪名利」,这个是错误,贪名利的人没有不痛苦。「故忧苦万端,无有出期」,这个就是一般讲的患得患失,没有得到拼命想求得,得到之后又怕丢掉,他这个心永远浮躁,永远不安,他哪有乐。
&&& 那就是印光大师的话,我常念给大家听的,一分诚敬你就接受一分,你得到阿弥陀佛加持的一分利益,你十分诚敬你就得到十分,你百分诚敬你就得到百分,千分诚敬就得到千分,万分诚敬你就得到万分。这就是从一地到八地,不一样!现在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诚敬心最难,真发不出来。发不出来有一个办法,多读大乘。为什么发不出来?我们对大乘认识得太少,对佛菩萨的恭敬心生不起来。大乘念久了,你才晓得佛菩萨太伟大,佛菩萨太慈悲,佛菩萨无量的智慧、无比的神通,真正是热爱一切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众生可怜无知,不听话。这也不能怪大家,为什么?我们从小没有养成尊敬祖先、尊敬老师的习惯,没养成。    我很幸运,生长在农村,小时候父母还教,城里面的人不教了,都疏忽了。乡下,我们那个乡下是沾桐城派的光,庐江、舒城、桐城,这个地盘是明清桐城派的发源地,所以文风很盛,农村里面的小孩都念书。都用祠堂做学校,因为祠堂都空着,只有春秋祭祀,一年就是两次祭祖,平常都是空着,没用,用这个地方办学。私塾的老师、父母还都认真教导,老师教我们孝顺父母,讲孝亲这些故事给我们听,父母教我们尊师重道。特别是上学那一天,父亲跟老师表演给我们看,这个印象太深刻了。这种表演一年还要看好几次,为什么?有新同学来,他拜老师的时候,我们老同学就旁边观礼,你看着他的爸爸,带着他来拜老师。在礼堂,礼堂就是祭祖的大殿,当中供一个牌位,大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我都记得很清楚。老师站在旁边,站在牌位的旁边,同学站在两边,跟佛门东西单一样,两边站。这个学生家长先向孔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礼,他的父亲在前面,学生,他的儿子在后面跟着拜。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在孔子牌位的下面,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拜老师。你们想想看,这是中国古礼,老师接受他的家长三跪九叩首的礼,能不认真教吗?你不认真教你怎么对得起学生家长?学生看到爸爸对老师三跪九叩首,敢不听话吗?敢不学吗?这个拜师礼,进学校第一堂课,很隆重。在小孩的时候,一生他不会忘记,一生他会尊师重道。不管是不是教我的老师,听说他是教书的老师,我们对他自然就生起恭敬心。为什么?看到他是学校教员,我们就会想到当年教我们的老师。    现在没有了,老师对学生管教严一点,小孩回家哭哭啼啼告诉爸爸,爸爸还到警察局去告这个老师虐待学生。老师敢教吗?不敢教了。这是小学老师不敢教了。中学老师也不敢教了,中学、大学是什么?现在是学生考老师。学校要不要聘请这个老师,看同学们投票,同学们喜欢这个老师,学校下一学期聘请他;同学们反对,下一学期不聘了。这老师还能教吗?所以变成什么?变成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六十年前的话,现在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大家在混,先生混钟点费过日子,学生混文凭。教育失败了,失败的根要找到,要知道。你说从前那个时代,那个旧社会是落伍的,落伍的人都懂规矩,落伍的教育出人才,真正出好人。现在先进的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对于工作没有尽忠职守,没有;不但圣贤没有了,好人都没有了。
  旧社会跟新社会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去考察,我们将来这个路怎么走法,这是大问题。中国这几千年来,老祖宗教我们都是求智慧,修养品德,修学智慧,读书为这个。学校教学的宗旨,读书志在圣贤。现在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在谋生,学成之后将来在社会上可以赚钱,以这个为目的,跟从前完全相反。很多人问我,我赞成过去的社会,我怀念过去的社会。过去的社会国泰民安,社会安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真正是互相关怀、互助合作,社会像一家人一样。人是教得好,人也会教坏,就看你怎么教法。
&&& 恭录自《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 那么在佛法的修学,跟世间法也不相同,它在方法上说,‘有行布’,有‘圆融。’所谓行步就是次第,按部就班的,有顺序,有个程序。圆融是顿超,不要按次序,那么这是讲圆融。这个两种在大乘法里,可以同时地修学。譬如说‘生活教育’,以‘戒’;儒家则是以‘礼’,这是生活教育。私生活,小乘戒;大众在一块,团体生活,菩萨戒;比丘戒是私生活的生活规范,菩萨戒是团体生活的生活规范;像我们今天政府所订的国民须知,那就是一种生活规范。
  在‘心理教育’上,讲求的是‘定’学,儒家讲‘静’,讲静定;在‘精神教育’上,佛法讲‘慧’,戒定慧,那儒家讲‘知’。所以他这个教学,可以说对我们整个无论在精神,无论在生活上讲,他全都顾到了。这个里头有次第,也有圆融。实际上生活来讲呢?按照我们年龄,按照我们的程度,按照我们的环境,是有次第来教学的。同时他又讲求圆融。
  譬如在教学,这个方式上来说,我们中国古代的小学,是从儿童七岁,我们礼记里头所记载的,就外赴,七岁就外赴。中国从前的家庭,是大家庭的组织,不像现在的小家庭,是大家庭的组织,所以每一个家都是几代同堂,差不多都是三代、四代,甚至于五代同堂,这是一个大家族。人口一般都是几十人,到一百多人。诸位看小说,看红楼梦,那就是我们中国一个模范的家庭。红楼梦这一家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所以他这个家庭,这个建筑—房屋的建筑,是有内有外。眷属,女人、小孩都在内,像客堂上招待接见外宾的,招待外客的,外客不进里面去,除非是自己的亲戚,至亲好友,内眷才可以接见。一般都是不接见的。
  那么小孩到了七岁了,就不跟母亲了,就要他到外面来了,外面什么呢?客堂、厢房,这些地方一般都是请老师来教学。从前这个教学,私塾制度,每一个家里请一个好老师,聘请一个老师,那么在家里教自己的子弟;所以就外傅,傅是师傅,就是老师。不跟母亲了,跟老师,所以学生要跟老师生活在一起,就接受生活教育,七岁的时候,要接受生活教育。
  那么生活教育学什么呢?学待人接物、学礼节、学说话,那么这一种构想也是遵照孔夫子的教学。孔子教学四科,第一科:德行,德行就是礼貌,就是一种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我们应该如何去敬重父母?如何去尊敬长辈?教礼节、教洒扫应对,教这些。那么换句话说,要伺候老师,实际的生活教育,他不是跟你讲解的,要给你做到的。尊师重道,老师喝茶了,学生给他端茶来;老师要吃什么东西了,学生要给他做。年岁大一点的学生,老师出门了,他要给他驾车,所以实际上要做到的。因为你能够侍奉老师,能够服侍老师,你将来毕业之后,回到家里,你才能够服侍父母,所以这是属于生活教育,就是礼的教育、戒的教育;那么这个是此地,按照你年龄,按照你的聪明、智慧来教导。
  那么其次,还有一种圆融的教育,那就是背诵经典。我们晓得,童年记忆力是最好的时候,黄金时代。所以这个时候,老师要督促学生,这叫蒙学,就是小学,叫他背书。聪明的小孩,一遍就可以背。当然老师教学,也看这个学生的天赋,很聪明的小孩,一天可以背一千字,这是我们称为是天才儿童,那很少的。一般中等的天赋,大概是五百字到七百字,能够背这么多。那么五百字以下的,这都是聪明才智比较上低一点,或者背三百字,或者背两百字,按照这个进度,叫他背诵的。可是背诵要不吃力,譬如这个学生,他聪明才智高的,他一遍就会背了;譬如说给他七百字,这个文章,他念一遍就会背,那么老师就增加,把他增加到一千字,他要背个五遍到十遍,就能够背得出来了,这就是他的程度,他有这种能力,就是十遍他能够承受。十遍背不出来,那么这个字数要减少,为什么呢?不是他能力能够负担得了的,所以减少,这就是背的长短,是每一个学生不一样。那么他十遍能够背出来了,老师要督促他,就背遍数,在一般讲,总是一百遍以上,叫他念;要背一百遍以上。天赋高的,背个一百遍,差不多了,可以了,他能够记得住。程度要是差一点的,根性要是愚一点的、笨一点的,要背两百遍,遍数要加一倍。为什么要背这么多遍数呢?诸位要晓得,这个遍数背下来,熟透了,他将来一生都不会忘记。
  台中李老师,诸位晓得,他今年九十三岁,他写文章,不要去找参考资料,引经据典,随手拈来,他为什么记得那么多?他什么时候念的?小孩时候念的,所以他一生都不会忘掉,这是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教学法。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把它挑选出来,精采的,重要的,大概都在十二、三岁以前,全部把它背完。诸位要晓得,就是背一百遍到两百遍背完。
  这个阶段里面,所背的这些经书,没有讲解的,不会告诉你这个怎么讲法,这里头什么道理,不讲。只叫你背,就是叫东西背熟。诸位要晓得,这个里头有很深的意思,这是训练什么呢?训练根本智。为什么呢?他要不背书,那个小头脑也会胡思乱想,也会增长邪见。你们不相信,你看看现在这些儿童,他的小头脑里头,他想些什么?一样的呀!他要背那么多书了,一天到晚,他要背,他要记,所以他就没有妄念了。所以背书这个方法,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是圆融的,它不是属于行布的,就是不是属于次第。
  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么诸位想想,他一心一意在那边背书,他什么妄想都没有了,当然就诸恶莫作了。经书是圣人的言教,智慧的结晶,念这个东西,背这个东西,岂不是众善奉行吗?你看戒律有了,背书里头戒律有了。背书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所以你专心背书,定学有了。背书从头到尾,一个字不错,一句不颠倒,这叫做慧学。所以背书,它的目的;你说是,东西完全记得,那是第二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成就戒定慧,是一次完成,这个方法妙绝。所以这是根本智的修学法,而且是一次完成的修学法。那么根本智有了之后了,再求后得智。所以他小学念完了之后了到了十三、四岁了,所有的书统统都背完了,这个时候怎么样呢?出去参学。那个地方有学问的人,假如他讲的东西讲得非常好,到那里去听。到那里去听怎么样呢?不必带书。老师讲课,决定不用课本,为什么呢?老师从小也是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去听课也不带书,你要是带书去,人家笑话你,那你没资格来听,不带书的。所以这个教学,乐啊!
  老师带著这学生,做了好酒、好茶、好菜,叫学生挑著担子,到野外去出旅行。那个地方风景好,席地而坐,铺起来,有吃的,有说有笑。讲什么,讲经论当中的道理,读书真乐啊!老师一高兴,出去玩,出远门去玩,郊游去了,玩了两、三个月回来,回来怎么样?大家毕业了。一路走著,一路玩著,一路来把这个经论道理统统发挥完了,这样的教学法,这一种教学的艺术,今天全世界,可以说除了中国有,其他的国家没有。教学的艺术啊!教学在那里?在诗情画意之中,中国人的确懂得享受。在教学里面,叫你身心领会到真善美的境界,这是我们中国古人的教学。现在我们看不到了,这样美好的教学方法,现在失掉了。
  在佛法里面,过去也是这个办法。所以诸位学佛一定会听到,从前学佛五年学戒。这五年学戒,学个什么啊?就是五年的生活教育,小学教育,跟世间这个小学教育一样,但是年龄不一样。因为从前世间小学教育,年龄是七岁到十二、三岁,是这个年龄。佛门里面出家,有十几岁,二十几岁,大多数世间教育都有相当的基础,这个是入佛门,五年学戒,就是五年的生活教育,就是小学教育。
  这个五年当中,寺院里面有讲堂,他没有资格听讲;有念佛堂、有禅堂,他没有资格进去修学,那他怎么办呢?他这个五年当中,就是伺候大众,照顾大众,等于说做大众的侍者。要伺候老师,要伺候学长,所以他修学的是生活教育。
  除了生活教育之外,还有一个,也就是小学教育很重视的,要背诵经论。这个经律论,三藏经典。你自己发心,所主修的那些经论,要背诵。不但经论要背诵,甚至于有很多重要的注解,要背诵。
  譬如说天台宗,天台宗一定要背天台三大部,这是它的根本教典。这个三大部就是法华经,不但背经,背注解,法华玄义释签,这是法华经注解,智者大师所讲的,要背诵。法华文句记,这个法华经的注解,这是第二部。第三部,摩诃止观,那是他们的修行方法。这个三大部是它的根本经典,一定要背诵,那么都在这个五年当中完成。所以佛法里面的五年学戒,跟我们世间法的小学,意思完全相同,也是著重在生活教育,著重在戒定慧一次完成。那么由此可知,古人这个教学,真是费尽了心思,力求尽善尽美。
  那么这个五年基础奠定下来之后,根本智得到了,这才有资格去参学,有资格进讲堂听经,进念佛堂,或者禅堂里面去修学,才有资格。
  我们今日之下,有很多,不管是在家、出家,学了很多很多年,一无所成,原因在那里?没有基础教育啊!没有根本的修学啊!所以一直学到老,前途还是一片黑暗,一片渺茫。因此我在此地特别提示出来,诸位要认真,要好好地想一想。修学态度方法,古今比较比较,那一种对我们真正有利,我们如何来抉择?来选择?这是我们应当关心。因为与我们自己修学,关系太大了,太密切了。&&
&&& 中国这些年提出的政策,稳定第一,这很有道理。所有一切善法,世出世间法,必须从稳定当中它才能够生根,才能茁壮、生长。如果不稳定,什么事都不能成就,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今天我们看到整个世界,它就失去了平安跟稳定。昨天还有个杂志来访问我,提到现在的人心。因为他们的对象是年轻人,他说年轻人没有安全感,年轻人感觉到没有可以信任的人,没有依靠,所以表现的是心浮气躁,无所适从。这什么原因?这个时代教育造成的。过去的人不,像我这一代的人还能维持住,没有这种心浮气躁。这什么原因?小时候父母教的。抗战爆发,我们离开老家,在外面逃难,父亲教给我们第一句话说,记住家里的祠堂,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将来可能出去了,再回去,家没有了,但是祠堂在,那是我们根。朋友要是联系的话,用祠堂做联络中心,他有个依靠。现在祠堂也没有了。古时候依靠家庭、依靠圣贤,孔孟老庄圣贤,学佛的人依靠佛菩萨,佛菩萨是经典的教诲,不是迷信。你先有一个依靠,你这一生有个方向、有个目标。如何对准这个方向,逐渐接近这个目标,人才有乐趣。知道这一生在干些什么,这是应该要做的,值得做的,没有白做,你自然就感到幸福在其中了。    所以安稳,对于世出世间法都是最重要的,佛为这桩事情现身于世。大圣大贤、诸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来教学的。不但教学,他还做示范,做出榜样来给你看。「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甘露净法这一句,就是代表他老人家住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甘露、都是净法。对于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产生负面的效应,都是帮助人提升智慧、提升德能。其法一味,一味是一个宗旨、一个目标,解脱涅盘。这个解也念去声,就是解开,当动词用。解是对什么?对烦恼讲的,烦恼好像个结,打成个结,把你捆绑起来,解是解烦恼,把烦恼解除。脱是脱离生死轮回,你才能证得涅盘。涅盘是梵语,一般翻译用得最多的叫圆寂,圆是圆满,寂是清净寂灭,这个意思非常好。清净寂灭,圆满的清净寂灭就是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
&&& 他在婴儿,不是没有智慧,智慧德能都没有办法表现出来。实际上,胎儿是很聪明的,千万不能够疏忽。小孩生下来,他睁开眼睛会看,他会听,他很懂事,他已经在学习了,在模仿。所以中国古老的教育,确实是从胎教开始,这个古礼里头有,怀孕的礼。怀孕的时候,一定要提醒做母亲的人,她的起心动念影响胎儿。如果她的心念都纯正,这个胎儿得到是正;如果她有邪思、不正当的这个念头,也影响小孩,这小孩的根就坏了。母亲言行举止也影响胎儿,所以怀胎这十个月当中,要求的是像文王的母亲,那是个很好的模范,「眼不视恶色」,难看的东西不看,「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她都能做到,举止都不违背礼节,所以小孩端正。所以做母亲的人一定要晓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影响胎儿。
&&&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挂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这一段念老批注上写得很清楚、很明白,「佛重诲弥勒」,前面为弥勒菩萨开示,不厌其烦,再进一步开导他,「首当自度」,这句话太重要了,你自度你才能度人,你自己成就你才能成就别人。为什么不能自度?前面这几句话就把这个缘说出来了,『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头一个对佛不尊敬,那你这一生当中得度的机缘就没有了;你有善根,阿赖耶有善根,这一生不能往生。所以这个「敬」字多重要。古人教学,这个孝敬是从小培养的。从什么时候?中国在古时候,大家族里头,所谓是富贵人家,贵是有地位,做官的,官做得很大,富是有财富,这样的人家决定是知识分子,他没有知识他就不能在社会上取得这么高的地位、这么大的财富。所以都是读书人,对儒释道都通达明了,所以家里面人重视家教。这几乎我们可以从每一个家族家谱里面看到,家谱里面除了记载从远祖一直到现在,世世代代不断绝,这是家庭的历史,之外一定记载家道、家规、家学、家业。
  所以妇女从怀孕的时候就懂得胎教。孕妇知礼,最重要的懂得起心动念会影响胎儿,所以怀孕的这十个月不能有不好的念头,念要正、行要正,言语要柔和,动作要端庄,它统统影响胎儿。这十个月那就真的叫扎根之根本,这小孩生下来一定很好教。为什么?没有一丝毫偏邪干扰他,他所得的是纯正,纯净纯善。小孩出生下来之后,他睁开眼睛他会看、他会听,他就在模仿、就在学习。所以接近他的人,父母是最接近的,时间是最长的,表演给他看,表演什么?现在讲的《弟子规》。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小孩念的,不是教小孩背的,不要搞错了,是父母做出来给他看。父母把《弟子规》全做到了,他统统看会了,这个三年教育,一千天叫扎根教育。父母完全是身教,就是身行,没有言教,言教他不懂,甚至于他还不会说话,父母怎样对他的父母,小孩看到他就记住了,这是中国教育。我们这个教育丢掉大概一百五十年,一百五十年前非常普遍。这个一百五十年,头一个五十年还有,少了,不太重视,最后的这一个世纪这一百年真的疏忽了,现在讲出来没有人懂,没人知道这回事情。所以古时候父子有亲,那个亲非常明显,亲爱。现在小孩对父母不知道孝顺,父母真是娇生惯养,把小孩都教坏了,小孩认为父母侍候他是应该的,侍候稍稍怠慢他就要报复,你怎么这样对我?所以有杀父杀母,会出现这种事情,这在古时候从来没有听说过的。
  小孩到六、七岁之后上学了,把这些事情讲解给小朋友听是老师的责任,老师要给学生做榜样,也是身行言教。他已经学会了,再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小朋友他懂了,为什么要孝顺,他就明白了,这个时候可以教念《弟子规》。《弟子规》里所说的他全做到了,再教他认识字,明白这个意思,老师会讲为什么要孝,把孝悌忠信讲清楚、讲明白。小孩的教育没有别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把这些东西讲清楚讲明白,在德行上根深蒂固。还有多余时间就教他背书,为什么?不让他胡思乱想,他要不去背书他也会胡思乱想。所以从前教育很厉害。聪明的人每天多背一些,迟钝一点少背一些。最少的一百个字,一天背一百个字,最多的大概差不多七百个字,普通的是三百到五百,这叫中等根性,上等根性的可以到六、七百个字。所以老师教句读,教你念,标准就是你十遍可以背得下来,念十遍还背不下来就不能再多了。所以那个很聪明的,念六、七百个字,十遍他就能背。所以这是一个标准,一定要适合于他的根性、他的程度。因此每个学生的标准都不一样,同是学一部书,譬如学《论语》、背《论语》,记忆力很强的他就背得多,《论语》二十篇他可能一天就背一篇,那个程度差的、记忆力不好的,每天只能念几行,一百个字左右。十遍他会背,以这个为标准,他能接受多少。所以读书乐!每个人都适合自己的程度,读书很快乐。私塾里面读书不讲解的,只讲解做人的道理,书不讲解,书是叫你背的。背书就是修定,修禅定,不许你胡思乱想。十遍能背下来了,老师督促你,聪明的小朋友要念一百遍、背一百遍,稍微迟钝的他要背两百遍。到第二天,一上学先要把昨天的功课从头到尾背一遍,再教你念下面的,所以这个书念到他一生都不会忘记。
  我们就没有下过这个功夫,不行,得要找很多参考数据来。李老师,这我们上面一代,他大概是比我多两代,祖父级的,他就不要查资料,全会背,引经据典随手拈来,那么容易。我们问老师,老师你记得真多!老师说:你不知道,跪过砖头来的,背不出来被罚的时候跪在砖头上。现在没有这种体罚,从前体罚是家常便饭。教不严师之惰,老师教学生很严格。学生受处分,家长会到老师那里感谢,还要送礼物给老师,谢谢他的管教。哪有像现在,现在老师严格一点,小孩回家对家长说,家长马上到警察局去告状,这个老师虐待儿童。所以这教育不成话,怎么能教得出来!我这一代所经历的还有一点这个情形,我们念小学,在学校犯规了,被老师处分、处罚,有的时候流着眼泪回家去,「怎么了?」被老师罚了。父母第二天买礼物去感谢老师。我们看到了,以后处罚回去不说话,也不流眼泪,免得父母还要送礼物给他。这种风气在现在完全没有了。所以现在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人造作许许多多不善的事,你就决定不能怪他,这个是有历史的渊源,一定要懂得。
  怎么挽救?从自己做起,教孝、教敬。课堂里从来没有挂老师照片的,没有的,佛教讲堂里只有供佛菩萨,没有供老师的。今天我们都把老师的照片放得大大的,都挂在那里干什么?教孝!从我做起,我来表法,对老师是一种安慰,对大众是一种提醒。净宗,我们这边十三代的祖师,这是画像。我们这一生很幸运,能够学到一点传统文化,能够学到一点佛法,能信、能解,能把所学的东西落实到生活上,真正像方老师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对老师不能不感恩、不能不礼敬。上课之前,这堂课完了之后,都对老师鞠躬致敬,对老师。佛告诉我们,「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四重恩是父母恩、老师的恩、佛菩萨的恩、国家领导人的恩,所以我们这里供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每一堂经讲完之后我们都回向,为有恩于我们的人,给他祈福,为有灾难的人为他祈祷,希望消灾免难,从我们这里带头来做。
  劝别人,人家未必会听你的,我们自己天天做,希望这种真诚的心慢慢会感动一些善根深厚的人,他们看到会有感动。重新再回到从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如果是三代之后,那这个速度就很快的,我们深深相信有可能。所以我们一定要抱住,前途是光明的,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是真理,真理是不会被磨灭的。这个世间世世代代一定有传承的人,如果我们发现有传承的人,我们要全心全力照顾他、帮助他。我们不是圣贤,我们也不是佛菩萨,我们是凡夫,凡夫没有那么高的智能能认识人,所以也有一些人欺骗我们,我们也被欺骗过。每一次被欺骗,我们认真反省,我们不会责怪他,我们检点自己,我们自己做得不好,德行不够,这样子帮助我们提升境界。逆增上缘往往比顺的增上缘还要殊胜,经典里面教训我们真落实了,这个确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 现在这一代人,在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国这种高人。你不相信别的,你试试看你走遍全世界,出家的能找到一个印光法师吗?能找到一个谛闲法师吗?找不到了。找遍全世界,今天我们无论在德行、在学问比不上,差太远了。在家学佛,杨仁山有谁能比得上?民国初年的江味农居士、蒋维乔居士,找遍全世界找不到了。连李炳南老居士这样的人都找不到。你要问什么原因?不是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如,我不相信这些,聪明智慧不如,我不相信,我们所受的教育没有了,扎根的教育没有了。所以,佛法要兴旺谈何容易!能够像达摩祖师到中国来那个情形一样,一个人能传一个、传两个,这样子总得要传个三、四代之后才能兴旺。你看达摩传禅宗传到第六代惠能大师才开花,开花结果,前面五代是单传,只传一个人,就薪火相传,它没有断掉。这些道理一定要懂。
&&& 在现前这个社会,培养人才非常之难,为什么?从小扎根教育失掉了。他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现在的小孩学什么?都在看电视,电视里面所学的,暴力、色情、杀盗淫妄,他学这个东西。上学了,中国学校我不知道,美国的学校我晓得,韩馆长的孙子在美国出生的,上美国学校,上小学,小学一年级就用计算机了。计算机里头有他的作业、有他的功课,除功课之外,计算机里面还跟别的计算机去联机,那里头五花八门什么玩意都有,他全学会了。他的常识非常丰富,而圣贤教育从来没接触过,他接触他能懂吗?纵然过去生中有善根的,也不容易接受。纵然接受,能禁得起名闻利养的考验吗?愈想就愈难,愈想就愈可怕。所以我们常常勉励年轻同学要真干,要救佛教,要救传统文化。真正要把传统文化兴旺起来,这几个根可得要注意到,中国老祖宗千万年传下来的文化的根,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落实在《十善业道》,这三样东西没有,就全都没有了。研究经教这是学术,不管用。
&&& 一切物质,物质现象,统统都有受想行识,我们起心动念能瞒人吗?可以瞒人,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瞒不过它们,它们全知道。哪些东西知道?遍法界虚空界全知道。《还源观》上所讲的三种周遍,第一个是「周遍法界」,念头才动已经周遍法界。所以整个法界就好像一个网络一样,什么地方你碰一点,整个都知道了。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他本身他有问题,这个地方有故障,他就不知道了。这个故障是什么?好比麻木不仁。没有故障的时候统统知道。诸佛菩萨,讲法身菩萨,没有故障,他全知道;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菩萨,讲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局部的他知道,圆满的他不知道。我们起心动念,娑婆世界的声闻、缘觉他们知道,他方世界的声闻、缘觉不知道。但是法身菩萨知道,法身菩萨没障碍了。周遍法界,要记住,这一周遍马上就产生影响,互动,出生无尽。无论是一个善念、是一个恶念都周遍法界,所以不能有恶念。我讨厌一个人,我讨厌一个动物,那个蛇有毒我讨厌牠,这个念头周遍法界,这个念头出生无尽。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很随便就做了,知道之后就晓得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 母亲怀孕的时候,母亲起心动念,胎儿怎么会不知道?哪有这种道理的!你的善念,你给他念念都是善,他从善念的境界里头养育成人;如果常常发脾气,恶念,他的心行也都变恶了。所以中国古人懂得胎教,念念他能感受到,他影响得到,他随着念头在改变。念念都是善念,这十个月怀孕念念都是善念,母亲是善念,母亲是善行,这小孩怎么会不善?圣人!圣人教出来的,佛菩萨也是教出来的。母亲跟孩子的缘深,妳怎么把这个小孩带成圣人、带成佛菩萨,妳功德无量。妳以这个功德,妳就能生天,为什么?妳给世界上造了一个圣人,这个圣人布施恩德给这个世间,他这个功德有你一分。这个道理几个人懂?没几个人晓得这个事情。古人知道,在中国推行了几千年。现在人一学科学,全打成问号,对它产生怀疑,就把它冷漠掉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理解,古圣先贤东西真不得了,科学没法子解释,科学只能解释物理的现象,心理的现象它不能解决。佛法里头心理、物理全有,物理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受想行识从哪里来的?自性本具的见闻觉知。所以见闻觉知是性德,是自性本具的,迷了之后它就变成受想行识;觉悟了,受想行识就恢复,见闻觉知。所以我们今天精神现象是扭曲的、变相的见闻觉知。这是说明整个宇宙一切万法确实是一体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空法师儿童读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