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这一课为什么只在课文末段说每想起老王发生情感

卜廷才:试析《老王》一文中作者的情感历程
试析《老王》一文中作者的情感历程
223300 江苏省淮州中学 卜廷才
杨绛的回忆性散文《老王》(苏教版必修三),是“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苏教版编者认为:作者叙述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善良纯朴的天性。因此,解读《老王》可以有三种途径。首先,因为老王是作者着力描述的主人公,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老王展开的,所以,大部分老师解读《老王》时,总是用心分析、挖掘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用心揣摩老王的生存状态、为人处世及其性格特点。其次,一部分老师也是从老王入手,从另一方向往前探索,引导学生揣摩、剖析老王对“我”所持的情感态度。老王这一生活中的不幸者感受到了来自一个“幸运者”的温暖,然后报以自己的关爱与感激。第三,也有老师撇开前二种路径,依照老王故事的推进,探寻作者的情感历程。因为,“我”是老王故事的见证者和《老王》一文的叙述人。作品的核心是平等观念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旨在表达作为幸运者的“我”对身为不幸者的老王的深深的愧怍,同时,也表明作者深刻的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态度和精神。笔者以为,深究作者的情感历程,对文本解读相当有助益,现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叙写老王“三独”、“三破”的穷苦卑微,表达作者对老王的同情与关心。
作品开头按逻辑顺序交代了老王的基本情况。从闻与见的角度,文章叙述了老王“三独”、“三破”的生活窘境。“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此为一独——独干。二是“独居”——“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三是“独眼”——“
老王不仅老,还只有,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老王不只是“三独”,还有“三破”:一是“破车”——“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二是“破院”,三是“破屋”——“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三独”“三破”可以说道足了老王生活的不幸,而作者的“两闲”“一送”,又写出了她对老王不幸的同情与关心。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所谓“闲话”,所谓“闲聊”,据文本看,也不过是老王因没有加入三轮车组织的懊丧、人老不中用的哀叹、亲人故去凋零隐没的伤感、生活孤苦艰辛的无奈等等,句句不离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遭际和苦难,“我”的相关对语虽略而未提,但亦可想见,更可以想象,一个知识分子对一个三轮车夫不幸遭遇的理解、同情与关心。这里,不分地位之高下,文化之深浅,以及情感之雅俗,有的是平等和人道。虽然地位不同、身份有别,但作为知识分子、三轮车夫这样的社会之人被还原成了简单、纯粹的人世之人。可以说,一“蹬”一“坐”是老王与作者日常交往中心理世界最相契合的一程。但进而言之,这段仅有的人物心理世界交集所暗衬的正是老王与作者其余互不相交的心理世界。可以说,对于像老王这样孤苦无亲、生活几乎无着的人,跟他说话,与他交谈,就是最真切的同情、最大的关心,就是对他精神的最大最好的安慰。读过契诃夫小说《苦恼》的人,都不会不知道生活在底层的车夫想找到一个乐意和他闲聊的人是何其困难!《苦恼》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马车夫,年迈的他还活着,可是他的儿子死去已经快一周了。他是多么苦恼啊!他想向他的乘客倾诉,可是那些老爷们才没有心思听他啰唆呢!有的甚至辱骂他。苦恼的车夫最后只能向他的马倾诉自己的悲伤了。两者相较,我们说,不幸的老王又是很幸运的。“我”和他“说着闲话”,与他“闲聊”,“我”没有漠视他的生活和身体,“我”问及他的住处,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作者对老王物质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遭遇苦难的同情和关心。
对不幸老王的同情与关心,还体现于杨绛一家的行动上:“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记得巴金曾这样说过:“友情从这里开始,苦难巩固它,欢乐装饰它,在寒冷中我感到它的温暖,在黑夜里我感到它的光辉。”蹬三轮的老王与作家杨绛的交往,在那个“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使我们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凄苦与艰辛,也体会到他们人性的真诚与善良。对生活上“三独”“三破”的老王的同情与关心,是作者情感历程的初始阶段。
叙写老王“三送”的心地善良,表达作者因老王的报恩行为而感动与悲酸。
文化大革命中,杨绛一家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吃了太多的苦。杨绛在批斗中还被剃成了“阴阳头”,可想而知,一个留洋的女知识分子被强行剃了阴阳头,这是多么大的伤害!耻辱啮咬着杨绛的心,她整夜不睡,做了一顶假发,不顾酷暑,热汗淋漓地戴上。“文革”期间,杨绛主要任务就是清扫厕所,严谨的她连水箱的拉链都要仔细擦干净。这个女厕所也就成了她的一个“避难所”。红卫兵一来,她就躲进去。国际友人惊呼,让沈从文和杨绛去清扫厕所,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老王淳朴善良、知恩必报的性格体现于他的行动上,概括地说就是为作者家的“三送”,即送冰、送人、送香油和鸡蛋。作者以对比的手法写老王给作者一家送冰。“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登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二是用细节描写写老王送钱钟书上医院。在“文革”中,作者一家落难,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老王却不避嫌疑。很热心地用三轮车送钱先生上医院,还坚决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尤其是那句“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的话语,其中蕴含了多少发自内心的人性关爱;三是用夸张手法写已经病危的老王给杨家送香油和鸡蛋。老王不忘受了人家的好处,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临终前,挣扎着把他的香油和鸡蛋送给了作者。“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三送”,可以看出老王热心助人、忠厚善良的品质。
在潜心解读老王“三送”的字里行间,我们又因作者对老王善举所流动着的感动与悲酸而怦然心动。老王给作者家送冰时,“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是因老王为我们代劳的感激;“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是对老王善良品质的歌颂;“胡同口登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则是对老王愿与我们平等相处的由衷肯定。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是说老王没有嫌弃其时已经失去自由的人的善良人性;“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是说老王出自内心的人性理解与关爱。老王抱病送香油和鸡蛋,更是作者浓墨重彩发抒自己情感的重头戏。此前的“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是老王生意的关切;“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是对老王病况的关心;送物时,有因老王病重而酸楚:“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有因对老王扶病送香油和鸡蛋的感动:“我忙去接。”“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有因老王“金子般的心”的感谢:“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有对病重老王的牵挂:“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作者因老王的“三送”行为而感动与酸楚是其情感历程的一个高度。
其实,作者对老王并非只是空洞的同情,还体现在她的实际行动上。如她特别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当老王的载客三轮变成平板三轮后,生意不好做,作者就关切地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可见,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并没有抬高自己的身价,而是同样给老王以尊重、平等与理解,体现了她平等待人的高尚品格。
叙写老王凄然死去,表达作者无尽的惶恐与愧疚。
对与老王心里隔阂的自责。在老王抱病送香油和鸡蛋时,作者就有所愧疚:“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其后,作者又写道:“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追忆”、“不安”、“侮辱”和“愧怍”,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老王死去不尽的悲伤、自责和愧疚。出于一种本能,她“害怕得糊涂”了,一心想到的只是赶紧打发老王走。而打发老王走的最好方式就是钱。任何人对作者在这样一个特定时候的举止,都没有理由非议。事情的结果,自然是老王无奈地接受了她最不愿意接受的“钱”。从这一个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作者与老王之间内心深处的一种隔阂。即使是与老王同处一个阶层的老李与老王也有着隔阂,虽然两类隔阂的意义有可能不同。
但是,老王在行将就木之际,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来送给杨家。老王应该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之所以拖着“直僵僵”的身躯,最后一次来到杨家,很显然有他内心的考虑;然而,他的苦心最终遗憾地为作者所误,使其成为一种简单的钱与物的交换。“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而那“脚步声”踏响的又是老王另一个意义上的“不幸”。如果说老王既往的“不幸”,都是显性的话,那么这次老王所踏响的“不幸”,却是隐性的。其关键之处在于老王以自己简单的思维方式,将杨家对他的同情心曲解为家人的亲情。
&对误解老王的心灵自省。“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老王是不幸的。他有“独干”的惶恐,有残疾的苦恼,有无亲的孤独,只有疾病和困苦如影相随,尤为重要的是,对于一个穆斯林来说,任何人死后,都要带着洁净的身体去拥抱他所向往的天堂,每个穆斯林一生都在为这一刻作准备,而老王死了,居然被扔到了沟里,污秽不堪,生得如此狼狈,死得又是如此屈辱!老王不久于世之时,还给作者送来了香油和鸡蛋。这一情节,显然是说老王在感恩作者及其家人长时间对他的信任和扶助,把两个受难者的互相取暖推到了极致。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有着社会良知的高级知识分子,老王的死,促使她“一再追忆”老王生前留下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谢意”,可作者得到的却是“心上不安”。这样的“不安”,不停地拷问着她的灵魂,使她顿然了悟:自己既往与老王之间的点点滴滴,是那样的不公平;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较,是那样的微不足道。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这也正是“几年过去了”之后,作者反思生活的一种精神的自省。知识分子精神的自省,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幸运”呢?在作者看来,与老王一生所经受的辛劳与遭遇的苦难相比,自己以及家人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算不上什么,自己毕竟还能享有工资,毕竟还能享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总之,毕竟是一个是坐车的,一个是拉车的。这就体现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人间的苦难充满了同情与悲悯。同时,作者从老王的言行中看到了人间的不平等,看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老王关心他人、同情他人的可贵品质,也看到了人性的高贵、善良、淳朴和本色。这时,我们会想到《祝福》中“我”的形象:“我”是一个在祥林嫂面前黯然失色的甚至是虚假的对不起天地使命的启蒙者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愈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显醇厚。”这种知识分子的品行,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可以为别人付出的极限,也许,在作者看来,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平常,那样从容,那样天经地义。但就是这些从容不迫的付出,更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精神力量的伟大。因为再高贵的知识分子也是人,生活中也有酸甜苦辣,也会充满屈辱和磨难,但他们的高贵之处就在于,因了别人的苦难,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辛酸!
对不幸者尊重的人道情怀。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时代,这是坏得不能再坏的时代;这是闪耀着智慧的岁月,这是充满着愚蠢的岁月;这是富于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一切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令人绝望的冬日;我们面前无所不能,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上天堂,我们大家都在下地狱。”而遭受“文革”苦难的作者无疑用自己的德性智慧选择了前者。在漫长的黑暗和等待中,作者用灵魂的正义,良知的激情,理性的崇高,超越自我苦难的意志,升华为对他人苦难的郑重关切。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这种常态的选择中,还深深为自己“愧怍”。老王是无知无识的物质痛苦,而作家却是异常清醒的精神炼狱。那么,谁是更深重的不幸者,谁的黑夜比白天多?而作者却要把自己界定为一个幸运的人,并且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作者与老王相识,同情其不幸;与老王相处,感动其善良:与老王相别,感激于他的告别,愧疚于自己的疏忽。作者同情老王,尊重老王,牵挂老王,难忘老王,这样的感情历程流淌于文章始终。从这个感情历程里,我们就不难发现,作品自始至终都凝聚着老王与作者之间涌动的真情。自然,这样的情感也揭示了作品的主旨: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同情与关心、感动与悲酸和悲伤与愧疚构成《老王》一文中作者的情感链条,逐层推进,逐步浓厚,同时,也是深入文本、细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作者简介:卜廷才,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高考优秀指导老师,淮安市首批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之友》《新语文学习》《高考进行时》等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 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9、《老王》教案设计○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归纳: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 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 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板书老王     杨绛     善老  王    幸运者  不幸者
人生活在社会中,一定要互相关爱。
       苦
 作  者:善    不幸者  幸运者
2、大家说作者对老王给予了帮助和同情,这说明作者一直在关爱着老王,可是文章末尾却说她对老王感到愧怍,这句话中的不幸者和幸运者指的是谁,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在学生回答了前两个问题之后,可能会得出如下结论,因为作者是一个幸运者,而老王是一位不幸者,作为一个幸运者,她为自己为老王做得太少而感到愧怍。提示学生:文章第6段中作者说自己不敢乘三轮,而老王又不肯拿钱,这是作者在词语运用方面的失误吗?明确:作为一个幸运者,她认为自己为老王做得太少,而作为一个不幸者,作者受到过老王的照顾和帮助,但自己却无法回报。所以,作者在文中说她对此感到愧怍。解释中心: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成为时代的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大家对作者的介绍我基本同意。谁知道什么是基本同意?理由有如下几点:1、大家说作者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大家与我交往了这么长时间,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可是作者与老王交往了这么长时间,她有没有说老王叫什么名字?提示: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会遇到像老王一样生活困苦的人?明确:之所以不提老王的名字,是因为作者想让人们意识到,老王是社会上这些生活困苦的人的一个缩影。
大家对课文的字面意思了解了没有?但是这只是阅读文章的最低层次。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我们还要明白这篇文章更深层的内容。比如,能够对人物进行评价。现在我们就来对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评价。这篇文章题目是《老王》,很明显,它是一篇写人的散文,那么,大家认为:A、老王是什么样的人?B、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就是根据什么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等。大家是依据什么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做出评价的?C、老王对作者一家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老王是一位好人,他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虽然生活窘迫,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他愿意给作者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先生上医院,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而老王对作者一家人有感激,报答,还有关心。老王为什么会感激作者呢?因为她同情老王,给他许多帮助。比如说:……这说明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明确:作者也是一位善良、有良心、关心人的人,她有文化,有修养,同情弱者,对他们的苦难感同身受。照顾作者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的鱼肝油。作者同情老王的生活境况,很尊重他。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 在周记本里记下来。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图文】《老王》公开课第一课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老王》公开课第一课时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3.5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苏教版 优秀教案 老 王
苏教版 优秀教案 老 王
[导读]老 王 设计方案(一)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老王》作为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作者以平淡似水、简约清淡的笔调,诠释了"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在文章中,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自己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
设计方案(一)
《老王》作为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作者以平淡似水、简约清淡的笔调,诠释了"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在文章中,作者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自己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
本篇课文是叙事性作品,文中所写的事情很琐碎,时间跨度也长,但人物的"忠厚"与"不幸"却充盈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本文文字冲淡中的深沉、平静中的深情。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时,重点是在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体会老王在苦难的生活里所表现出的善良的人性,领会作者与老王相濡以沫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感受老王的思想品质,把握老王的善与苦两个方面,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应像作者一样对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语言的朴素、含蓄、灵气飞扬的特点,也让学生通过语言了解一下当时那个时代。最后总结,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再用方法指导学生的写作。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情感。
3.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4.体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5.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同学们,正如歌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纯真的情感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将通过写与车夫的交往,向我们诠释了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1.作家作品
杨绛,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日生于北京,童年和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系,获文学士学位;旋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语系研究生。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是年夏季二人同赴英国、法国留学。一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组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绛有多方面的成就:她是著名的翻译家,译作有《一九三九年以来的英国散文作品》,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西班牙小说《小癞子》和《堂吉诃德》等,1986年曾因翻译《堂吉诃德》而获得西班牙国王卡洛斯授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她又是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散文家,作品有喜剧《称心如意队》《弄真成假》,悲剧《风絮》,短篇小说集《倒影集》,长篇小说《洗澡》,论文集《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和《杂忆与杂写》等。
2.基础积累字音滞笨(zhì)
荒僻(pì)
取缔(dì)
愧怍(zuò)
攥着钱(zuàn)
骷髅(kū lóu)
伛身(yǔ)
塌败(tā)
眼翳(yì)词义体悟:体验和领会。
失群:(人或动物)离开集体。
主顾:顾客。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愧怍:惭愧。
1.文中介绍了老王怎样的艰难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1)老王的职业--人力车夫;生理缺陷--瞎了一只眼;居住条件--"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2)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3)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
2.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3.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对老王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怍"。
4.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人物是老王,从文章里不难感受到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苦"与"善"。文章是怎样来写他的"苦"与"善"的?
明确:第一部分(第1-4段)的交代显然重点表现了他:"苦"的一面。苦,具体表现在: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化大革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瞎了一只,另一只又看不清;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第二部分(第5段至结尾)回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写出了他的"善"。善,具体表现在:愿意给我们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去世前一天硬撑着身子给"我"送香油、鸡蛋。
2.为什么在新社会里,老王还处在那样苦难的状态,而且每况愈下?
明确:在新社会里,老王还处在那样苦难的状态,而且每况愈下,这是因为当年极"左"思潮所造成的。如北京解放后,连蹬三轮车的都要组织起来,而老王因为那时"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没有进去,只能成为单干户,使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文革"时期,载客三轮都被取缔,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送客,将就维持生活。另外,整个社会对不幸的人缺少关心。可以说,老王悲惨结局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3.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明确: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心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指名朗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在那个食品匮乏的年代,老王为"我"送来香油、鸡蛋,表现了老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体现了他知恩图报、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
2.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3."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明确: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这也侧面写出了老王在重病最需要营养的时候,却送来了鸡蛋、香油,并以言钱为耻,表现了他的善良。
4.老王的这些举动对于"我"有着怎样的影响?
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因此,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大都以塑造人物为主。回想一下,一般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呢?
明确:在记叙文中,塑造人物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同时需要一定的环境描写进行烘托。
2.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主人公--老王的描写语句,赏析对老王的细致描写。
(1)"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肖像描写。表现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脱形。(比喻手法。其作用是该句借僵尸、骷髅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以及不经打的特点,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变得外表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点。)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这几句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吗?突出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符合老王的身份。这几句人物对话极其典型,刻画出了身犯重病的老王不计钱财,依然关心他人的形象。言谈之中,让人感受到老王那颗善良的心。
(3)"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这刻画了老王怎样的形象?
明确:这是老王离开"我"家时的情形。机械而僵硬的动作刻画出了老王已病入膏肓。老王不仅值得"我"同情,他也很需要"我"的关心,他都病成那样了,瘦得只有一把骨头,可"我"又给过他多少关心和帮助?倒是老王给了"我"不少的恩惠。也为后面写老王的死而"我"感到"愧怍"作了铺垫。
1."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这一细节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
明确:在"文革"中,作者夫妇受到迫害,老王对他们照顾倍增。当"我"要付车钱时,他问:"你还有钱吗?"--经历了抄家和批斗,许多高级知识分子的确已经倾家荡产,老王能关切地问出这一句,表现出他的善良。这一句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很能表现出人的品格。
2.最后一段很重要,有一句话作者作过改动,即"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原文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样改是不是更能体现作者的心情?
明确:是的。理解了它就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从"多吃多占"这个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幸运"的人不仅有"物质"还有"精神",这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得多,因此,"我"是"幸运的人"。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愧怍"。
作者的道德观在这里起了作用,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人间的苦难总是能充满同情与悲悯。老王在辛劳穷苦的生活中,却能关心他人、同情他人,作者从中看到了人间的不平等,更看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老王可贵品格。
生活中有很多不起眼的人,但他们的品质却熠熠生辉,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请欣赏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老 妪梁晓声
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需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乞意。
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
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账。
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的一种美德等......
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儿子仰脸看我。
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道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
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1.阅读结尾一节,想一想"尊贵"指的是什么?"猥琐"又指的是什么?前后对比,有什么寓意?
明确:"尊贵"指生存的权利是靠自己诚实的劳动而获得的,而不是靠乞讨;"猥琐"指的是我无端的施舍,亵渎了老妪的诚实的心,与老妪相比,"我"是"猥琐"的。前后对比,彰显了人之所以尊贵,不是靠物质而是精神,靠的是"贫贱不能移"的灵魂。即使是地位和身份多么卑微的人,只要怀有一颗高贵的心,也能释放出人性的光辉。
2.文中对老妪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段?
明确:神态(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具体是:神态描写,如"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目光里绝无半点乞意";动作描写:"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递给我两毛钱......";细节描写,如"袖着手"。
3.《老王》与《老妪》这两篇文章在表现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明确:都在表现一些不被人重视的小人物,却有一颗善良的、诚恳的金子般的心。相比之下,"我们"就显得过于"做作""猥琐"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由于境遇不同,在生活中有着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当我们面对不幸者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他、尊重他,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充分展开想像,注重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
2.观察你的身边,有没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在日记本里记下来。
1.有关《老王》的评论
杨绛的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对历史事件多少取置身事外、作平静的审视的态度。她将笔触专注于大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书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将饮茶》的最后一篇《隐身衣(废话,代后记)》,她说到"卑微"是人世间的"隐身衣","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这可以看到杨绛反顾历史时所采取的基点。不停留在一己悲欢的咀嚼上,也不以"文化英雄"的姿态大声抨击,而能够冷静地展示个人和周围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生态和灵魂,往往写出了事件的荒谬性,透出心中不深刻的隐痛。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
2.杨绛文学语言的特点(林筱芳)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是被迫。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压岁钱"之类。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平平八个字,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
在教学设计上,以人物形象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支撑点。让学生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进教材,又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出教材。立足文本,积极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在苦难的日子里,相濡以沫的人道主义精神。教学实施简便,教学效果好。
【设计者:朱茂林】
苏教版 优秀教案 老 ...
品德与社会
Copyright& 北京学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号-1)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末次由纪对太一的情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