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力量极限有多大对极限的认识(分木头)请问有个故事

谈谈对极限的认识论文 【范文十篇】
谈谈对极限的认识论文
范文一:【摘要】极限是数学及微积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跨入变量数学领域的第一道大门,是知识系统的关键点,特别是,蕴涵于其中的极限方法作为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几乎贯穿于整个变量数学的自始至终。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透过知识的外在表象去深刻认识和理解其内在的思想性原理相当重要。   【关键词】极限思想 无限量变 质变      与一切科学的思想方法一样,极限思想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极限是数学及微积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跨入变量数学领域的第一道大门,从数列到数列的极限,再从函数的极限到导数,可以认为,数列的极限起着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是知识系统的关键点,特别是蕴涵于其中的极限方法作为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几乎贯穿于整个变量数学的自始至终。极限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刘徽的割圆术就是建立在直观基础上的一种原始的极限思想的应用;古希腊人的穷竭法也蕴含了极限思想。恩格斯指出:“变量的数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微积分,在本质上不外乎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应用,”其实,数学知识往往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而且越是抽象的部分,包含的思想性因素也越丰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透过知识的外在表像去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其内在的思想性原理相当重要。      一、认真分析常量和变量的关系,力求从有限中认识无限      数列是由一些常数组成的,但是当我们沿着一定的次序(即项数由小到大)考察相应项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就会愈加深刻地感受到变量的真实存在(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又意味着函数的存在)。倘若不再保持静态的观念,而是以运动的、变化的观点去重新观察数列(无穷数列),那么呈现在我们意识形态中的数列已经不再是一系列的常数,而是有同一个变量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留下的轨迹。要注意的是:这种“轨迹”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正如古人所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此例涉及到数列{ 12?n}的极限问题:当n无限增大时, 12?n无限地趋近于0(据数列极限定义知:12?n=0)但12?n>0(即木棍的长度总是大于0)。在此处,木棍长度的有限性和截取天数的无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着如此完美的统一与协调。      二、潜心体会有限和无限的关系,力求从量变中认识质变      法国数学家柯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极限概念及其理论:“当一个变量逐次所取的值无限趋于一个定值,最终使变量的值和该定值之差要多小就多小,这个定值就叫做所有其他值的极限值,特别地,当一个变量的数值(绝对值)无限地减小使之收敛到极限0,就说这个变量成为无穷小”。柯西把无穷小视为以0为极限的变量,这就澄清了无穷小“似零非零”的模糊认识,这就是说,在变化过程中,它的值可以是非零,但它变化的趋向是“零”,可以无限地接近于零。   为了排除极限概念中的直观痕迹,维尔斯特拉斯提出了极限的静态的定义,给微积分提供了严格的理论基础。所谓 a?n=A,就是指:“如果对任何ε>0,总存正整数N,使得当n>N时,不等式|a?n-A|  就数列{1- 110?n}而言,当n的增大处于“有限”大阶段时,也正是两边的积累阶段。此时0.99…9是有限小数,且小于1.但是,当n增大超越一定限度(如ε-N定义中的N)而达到“无限”大阶段时,量变就突变为质变,此时n=∞,从而0.99…9已经是无限小数,且其值等于1,显然,从“小于1”到“等于1”,就是由有限到无限的量变造成的一种质变。      三、正确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力求从近似中认识精确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结果。一般地说,由于事物的质是相对稳定的,而量却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的变化开始的。当然,量的增加和减少,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并非立刻地引起质的变化。然而,两边的积累一旦超过了某种限度。“登峰造极”的质变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求曲边梯形面积过程中体现的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曲边梯形aABb的面积是这样求出的:首先,将它分割成无限多个小曲边梯形,每个小曲边梯形面积都以一个小矩形面积代替,然后求出这些小矩形面积的和Sn,最后求出当最大区间长度趋于零时Sn的极限,就得到了曲边梯形aABb的面积S。这种“分割、近似替代、求和、取极限”的过程其实就是微分向积分的转化过程,也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小矩形的面积总和Sn只是S的一个近似值,当小矩形面积量变到一定程度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即成为S的精确值。辩证法认为:事物由于自己内部的矛盾运动而发生量变和质变;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又转化为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将曲边梯形分割的过程即量变的过程。当分割达到“无限细致”这个度时,所有小矩形的和Sn这个量变就转化为质变,即求出面积S。   讨论:在“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例子中,极限表明了“假若能够截完”的结局。而上述S=1的结论,正好与我们的现实认识“不谋而合”:即如果将每天截取掉的“一半”木棍重新凑合起来,则其长度总和恰好等于1.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极限方法的绝对精确性和科学合理性。   事实上,极限方法作为微积分的核心工具,就是以这种无限细分的独特方式,突破了传统中有限思维模式的束缚,一直深入到超越现实的无限境界中去了。同时,它又绝妙地将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近似与精确等矛盾的双方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我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量变中认识质变、从近似中认识精确。特别是通过对立和统一的相互转化,巧妙地解决了极为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圆的面积公式的证明)。   显然,通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掌握和运用极限方法的思想原理,既深化数学学习的需要,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范文二:第29
第卷9期 
师州范院学报学
uaml   o f
 Gu iz h o
u  N o r ma
l   o Cl
l g e  e
92 .N o .9   S
e p .2013  
从 认 识 论 和教 学 法 谈
数 极列限定 义 
王, 芬 彩,曹荣 荣 ( 青岛大
数学学科学学 , 院山东 青岛2
6 60 7
摘 : 要 限极的s“—N ”定义对大学
生层 高数 学次思的发展维 着重要 的起作。甩在A P O S 论框架理下探究
 学生对列数限的理解极,
结果 表明学生对极 的限理 大解局都 限在 作操过和 阶程 段, 生学拥所 的有念概 表影 象 响 极了限的格化严定。义教 的教 学师法要则 于基
P OA S论理设 高计水平 数活动 学 从根本上 帮,助 学生建 立数 列极限的
深刻直“觉
, 这 ”是 理
解8一“ N 定”义核心。  的
教 学法 ;;A
S理O 论 ;数列限  极图中类号 :分G
  4献文识码 : A标
文章  编 号:1
7 —7 9
8 (2 01
— 9 091 5—
ht e  
de in f it
oin  o f
  i milt  
o f  s e
e  don  e p i
s e tmo lo g y
d   t e na ch
g me t h o d  
I   hCu
ni g,WA
ai — f
C A   R o n g O — o r n g 
Ueg e   o f   M
a th   S c
n e , Qci n g d
n i U v re si t
n d ag o,
h a nd on g , 2 6 6
7 1 0)
Ab  st
i no   o fs 一“Ⅳ
l imi t  
o f   se
qu en c e
 i m op
t  n r
  in  
ud e nt
s ’ d ava n
a mt i ca
gT. he
e p r 
pro b e s  
o  eht   s
e d r ts an d i n g
  o f 
th e   l
ii mt  o f  
s e q ue
e   b a s esd
n A P O S 
o r ye ,  
h i c h  
i nd i
 h at t
  s tu
t ’us nd
ers t a n d i
n   gof   l i
o f   s equ e n
e sc  i
s  mos l
c   on
f n e id  i n
an d   p
ro ce s s   s
g s e,  a
d n  h ta
t  st u
c p te  i m
ag e  i n l f u
n e cs
 eht  
i n   o of  l i m
o f s e
g egs t e d
ha t     tt ea
ch e rs
ih n g  m e hot d   i s
t o   
d es i g
n h i g
v l  e
ca hi n g   a
i v tit
s  b s
a ed  o n
A  PSO  he
o y tr
o t  he l p   s
tu d e
  s t o d
v eel o
p p “r o -  ou f n
u t i ti
n ”o.wh
s   in
nsa b l e   f o
r u  nd
din g  
e th  
n fi ti o n   o f s“一
sd : epi
gy; t e a
me t h o
d; A OPS
 he t o y r ; l mi i t o
  sf eq
  极限是微积的重要分理 基论础,
它微是分积重  的要究研具和方法 工。学生大 接严格触意义
极 的定限  义大从都列数限极开 ,始 “  一N
”义也是学生定首  面对 次第 的一个正 式 严
的数格学 定
表 明   学生对该定义的理解存 许在多的题问和 困惑, 而且 学  生根 无本法 运 用这 个 定义 来
解 极 限决的有关 问题 。   首先 , 学 生有拥 的极限 象表和 “ s—”N定 义 之  存 在 间不一致
性。在 接 触
的 格 严化定 义 之
前 , 学生  在中时学代或日 常生活 对中极限 的 识认都是大 建  在立非形式 化的 知层 面感的
, 他们 大多 数列本把 身看  是一作个 无
限的 过程、 渐 近
者对工 针科大 学年级学一生 问卷 的 见(献 文 4 ] [  ,[ 5 ] ) 表明学生
于关 列数极 限 的
念概表象 也呈
 类似 的 结论 。
解 困难重的要因素 。学生本根法理解量无 词
Ⅳ在定和中所义挥的作用发 ,如 他们果法理无清辑逻 结构
,更则理解难号符后所背蕴的数学意含义如。 果 学生无在法理逻辑结构解 的情况则 可能会下构 自   己的数建学意 ,义 而这个然义完全有可意与能严格义 定 相背违。 
因此 , 研究试
在 图已 有基础
学关 生 于 列极 限的数认知 ,从 A
P SO 论 的理角来分度析学   概念生发的过程 展 ;过对通位五师的教访来分析谈教  师学教法何在种 度程帮助学上生 构建数列 极 限正的 确 概念表
方法、 过究程 和
笔在 “ 者学生数列极 限
概表象念再探 ”
择的 究研 对是化象 学专业一年级
生新 , 问卷 在他 是
其次 , 数
列极 限 的“
—N  ”严
格定 义 存
复杂 的  辑逻构 结数。列极限 定 中义杂复 的辑结逻构是致导 
了@ 《等高数》 “ 学数列
限极 章节”进行后   。 的  而次这查调是 在2
1级应用2数学专 业一
进班行 的 
有(问效 3 卷份 ) ,9他 们完了成数列极限定义的习 学  
1 —3 0 —4 91 
者作简介:
1 .纪静春 ( 1
7 97一 ) , , 女岛青学大学科学学数 讲院 , 师研方 究为数学教向育理论实践与 。
彩芬 王 (19
6一7 ,)女 ,青 岛大数学科学学学 院讲 师 ,究方研向 为大数学学教育 。
荣荣 ( 1 曹 9 5一) 7 女,, 岛大青数学学学学 科院讲 师,研 方 究为向大学数学教 。育  一
了到运用“   —N” 义定证 明列数极 限题的 。 目 问  卷题
涉 目及 了单
数调 列、 有
界数列、 常数 列、 震 荡  
敛 数 收 和 列震 荡发
散 列数 研 。 希究
望 够能 多 角度了
学生关 数于列极限
概 的表念 象,
探索些哪象表能   进促学生 概念 定 的义解 , 哪理些表会 象阻对碍格严 
义 定理解 。的 
1 学 生 问 表卷情 况
通 过 1表 析可知, 分究对研虽然是数学专业 的  象学 , 可 生 是们他
关于 列 数 限极 的概念 表 象 还 是
数 的。于问卷中对震荡的散数发 a 列 =(一 1)   (
] 的 研究存某在些共点。同问卷常数中 a  =1列竟  然
有12位同 学认 为极 无, 限为因数列不是 趋近于 
常r 1 ,n 是 数 偶
) , 5同学认为位该列存在两个数极 限1 和 1 一, 在 几 
确定 的 数
; 同 样 ,数 列
 n 1 一 { l, 
 有也 6 同位表学偶示 项数是1
,符合不 无限趋近的特  点 。 这充 分 体现出学 生
把是 极限看作 是
化变  程过 . ,且并为极限认就渐近线 , 是不能过也不能超于等 
一他们看来 n当 是数和偶数时 奇 数,列都集点中于 1和 1 两个点 周,围 们他认 为数极 限就是列数 的聚列  集点。
极从 限况 回情答来
大部 分 学生还
喜是 欢采 一用 自然种语 言描的,述 他们向倾把于 极限述描 
一无种 限发展的 过程 。
问卷 中 3l
认为 是   着随1 7 ,
的无限 增大而 无限
近趋于 , 零这种
然自言 语发对
的限格严定
产义 生很 大了的负
面影 。 响 数列  严的化定格 义实是用其数语 言学行精进 确  量化过程的
,图再 一表次告我 们诉,
生几 乎学很考 少虑 数用、据 像图等 征表 ,直 观象形地观 察 列数的发
解展 释。  
告“学知极生限 的格定义 严 ,然后
通  例过 子行进 解 释” 。 孙 老 认 为师 定 一得用
” 义解 释数定
列极 限 才 格 , 严 说 他 这种严  趋 势 他们似乎,非 常喜解 欢式析 表。对征数列a
格的 规范 式的数 学 言 语课在堂 上 事要先 明确
告知  种 这教 观 是 把学抽
纯象 形 式 化定义
呈 现 出÷ 来说,
只有 1 位同把学数的具列体数据列举
  学出生, 来,
略忽 了 学 的认 知生发
展 这,是 一
法 的 学来,
同学位则将数列通进行项恒变形 等,试图通 过 颠 倒 , 事实表”学生明大都还采是纯直觉用式来模 极 的限运得算出列的数极 。问限 中卷的其他题目 充 也“
分验证  了这一 ,点
22位同 把数学列1 7
  L化 为
数学任务决  。情
形:4“ 用量 化言语述极描限
散 ” 。宋 发老 师认为数
是无 界   的,所  
,   是偶 数
{【 “ .   。 所 有
学明生 关 注 较
 多 n 奇数是
限。但在到收谈敛列数口   一 1= ,口  = 
 /1、  
地 是程性序思维, 也 是按照就一的规则和定算执行 法具体
的作操, 尽 管他都们 过 学“   一了”N 定 , 义很  但少 率 比学的能生确正运用地定义来该解极释限,
的量含义 和 性
质 本 根没有掌
。  A从 P
OS论视角理分析看, 学生 对列 极限数念 
上概 -时总在强
调说 “ 数
想列 怎 么接
零 就 怎近 
只, r t , 足 要大 ” 。够老宋师 其 实已经尝试 把
 然自 言语 进 量化行, 这对
生理学 解严
是  必 不可少
没 并及 涉量 词 到 的关间 系。 
象 的握把 留在停一动种态潜穷 阶段无   而,不这  是过种程后最的果结。别特是对振 数荡列的 回 中答 他  们 总, 是强调 “ 数列 随 着 偶 奇性不
, 同 负正 项 交替 出  现” ,
也是就焦把点在 了放列中的数某项上些
这其,实 都 是列极 限数过的 程阶 , 学段并 没有把生这 过个程凝  聚对象。针为对列 数解的式 表析征而 行 的进 极运限 算也表 明学生 经已视忽了数 学的结化思维 , 数学构  简单的运算技 巧 和等恒形变 仅是外部 仅作 操的一种   现,体 种操作这对严化定义的格建立无毫意 。 义  要真想正学生建构数列极 让的限概定义 ,念 过从  程聚凝为象 。对 师应该充分 教意识到哪 概念些 象表  是有价值。的然 而, 过通对 位五 教师访的 谈明教师表 的 学法并没教从有本上根帮学助克生服些 困这难 。 
研究 明表 ,现
发 展上  学 生的数列极 限概念
象表。数 学
表 征 函是 概数 念  ~理解
重要 前的提 , 语 量化言 是建立极限 严定 格 的  关义键
,何几描则述极限是定义建构 的直观解。释  师教 要几何 用像图 象形描地 述出数 列收的敛 含“义 在 
。的上数 下取 一 段 很
小 的缝 窄 不 , 数 列管如 何 开  始 , 这数些进列出进,出 可值很以或大很,小 但终  某特定 最点 后 列 必数将 落
这 个 缝在 隙
, 再 也内 不出  来 ”、“
缝 窄可以 的取 更小
,只 是 那些足够 靠后
的数  仍然字无会例外一落在地隙内缝 。”有这些所是 建立 极 限严格 定化义的 垫 , 真铺正 意义
的逻辑上 构结  才是 解理 列数极 限严定格义 核的心键 关  。
参 文 考 :献  [
J,. , D
ub i m
y k E,.
,N ic o l
, D. , S e
o r df ,K
hTo ma
s ,K .,
i,eD. Un
rst a n
din g  
of  t h
i m i t c
通过 几前项
列 数否 是无 限 趋近  某 确 定一 数
”。 这 种教
出 了突 列 数的数
据 表征,
自然语 言但的 使用 乎似加更强调 数 是列一 无个 限  化 变的 过程 。这 种 动 化态 极 的限 语 虽言 然 和学
生 的极  限概表象 念一 致 但, 却
无 法精确 传极 达限的  格严 定 , 义生 学念概象表并 得 到未何发任展
: “画图 看收 敛, 运 用性 质
王 老师认 为
单 数简 列 只 画要个图像 解
一 释 下; 对 口
= ( 一 1
)  ( + 1 )来 说 , 她 说 她
r  正  
Be g in n i n g
w i  h t a  
cr ̄ d i na
  pr o
e c ss 
[ ]J.  
una rl  o f
Ma t  he ma
  Bae h
v i o r a, 19
96, 1 6: 6
[ 2 ]E d w
Und e st
d i n g  m
t h aema t i
c s aj m
r ’ os  
s t n a di
a d  un
e s o  f
f   orma
  edi f n i t i
s  i n n  rea l   an a
y sli s  
[M] . U n
r l a d  i ss e
r a tt i
  P n e sny
t tae  
n i v e r Us
列若 数 两个 有敛收于
不同 限的极子列 ,
列 数极无限” 来
学 生进给 解行释 ; 数 列  fl ,
t s i m’
age s   nd
a t h e i
de t f -   n
l  i i m   otf  
e u eq
c en [
d u ca
t i n ao
aM eht
am t ic
,s2 0 0
8 ,6 9 :2
71— 323 .  
口n  1  
n 奇 是数则 要 利 用 课 本
习练题 的 一
  [ ]4曹荣
.荣生学 列数极 限概
表念 象探再[ J ]
. 数学教育
  、  n
 个结论来
解释 。 种 教学 策 这在略 定程一度上
 学 了对生 所学
忆 ,记 却无 法 形
对  成极 限论 理的正 真理 。解 老师 和 王老师 的代教学
法  基 本 类 似,简
的单数列直 接叙 述
一极 限 ,下 对于 振 
荡散数发则 列利用要 “ 极限 存在的唯 一 性 进”行 
,报 2 01 1
1() .  
5 ]曹 荣.荣A
理论视角下 穷概 无念的认知 分析
J [ .  ]数学 教 学育报,
2 0 10
, 9 1 1 ()
.   [ ] 6济同大 数学 学研 教室. 高数学等 ( 第版六 ) [M
: 高等 教育 出版
, 2 0社0 2 .  
责 编任 辑 :黄
范文三:浅谈对太极拳的认识
,太极拳是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地继承传统太极拳文化, 做一个合格的传播者。 我在的学习过程中对太极拳有些粗浅的认识, 现从如下三方面简述之。 -
一. 对太极拳理法的认识 -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依照古人对宇宙及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即太极阴阳之理来编创的优秀拳术. 它是 “哲拳”、 “智拳”更是修身养性之大道。做为传统搏击术而言,它是专门研究“以弱胜强”的武术。 -
那么,怎样才能“以弱胜强”呢?我想唯有智慧才能实现。你必须明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所谓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知已知彼,谈何容易?了解自已,了解事物,了解天地宇宙,从中寻找出他们的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规律,是倾毕生精力也难穷尽的学问。 -
太极拳经典著作,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篇写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里告诉我们无极是太极之母,太极是阴阳之母。那么,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什么又是阴阳呢? -
无极就是宇宙天地未生成前的空空洞洞,混混沌沌,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是“无”、是“空”、是“静”。 -
古人认为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是由“无中生有”先生成天地再演化出万事万物。天地包万物,天地乃太极。所以,太极应该定义为“有”、“广大”、 “包罗万象”。 -
太极中孕涵阴阳两面,阴阳在太极中相生相克相互依存。事物中矛盾的两个方面对立辩证关系的规律就是阴阳。知阴阳就可以知万物。 -
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的源动力是动静两个因素。静是无极,静极生动成太极,动分阴阳,静合阴阳。 -
以上简述我们知道,无极、太极、阴阳的变换最终离不开动静。宇宙万物皆在动静之中,人是天地之间最高级的智慧生物当然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白天人们精神饱满地工作、生活、运动,此乃动也;夜晚一定要休息睡觉,此乃静也。虽说时间宝贵,生命短暂,可是人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床上睡觉,否则便不能生存。 -
太极拳是遵循太极阴阳动静之理来训练,以利于修身养性,强健体魄,搏击防卫。依循天地人身之规律行事就是智慧,智慧可以“弱胜强,小胜大”。因此,太极拳训练归根结底是练“动静”二功。动静两种功夫是太极拳阴阳的两面,也是太极阴阳变化的源动力。二者缺一不可,少了那一种功夫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太极拳功夫。静为母,静极生动,静功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功夫。而今普及太极拳却被大多数人乎略,仅仅打拳架套路而已,这已不是太极拳了,有“盲人摸象“之病态。 -
太极拳的“静功“怎样训练呢? -
传统太极拳训练系统中以静站、久站无极桩(辅以静坐等)为最佳训练方法。当然,练“静”的功夫是复杂高深的学问,最终要归回到修炼人生境界,了却“七情六欲”,淡泊名利,悟透生死上来。一切看破,方能达到真正的“静”。 -
太极拳的“动功”主要以行拳走架为主(辅以导引吐呐术、单式单招训练),拳架运行风格要求轻、柔、圆、缓,用意不用力,上下协调,周身一家,如行云流水一般。其实,影响太极拳架动态质量高低的最主要因素仍是“静”。只有心静神宁,方能气匀体松地行拳走架,才能练出高水平的太极拳“动功”。不仅如此,只有心静神宁方能气沉丹田,内气充足,尽显太极拳内功之神威。静是能量的蓄集,动是能量的发放;动多静少能量宜散失,厚积薄发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术的关键,也是太极拳健身作用的要诀。 -
太极拳训练方法中桩功法与拳法都是围绕着“动静”二功而设定的。桩功主静,又是静中求动之法;拳法主动,又是动中求静之法。除此之外,还有一法是太极拳流派首创的训练方法,即推手训练法:习练者两人身手相搭,相互试力,练听劲,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练习缠绕诸靠,随屈就伸。它是检验习练者通过桩功和拳法训练后掌握“动静”二功质量水平高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综上所述,依据太极阴阳之理创编的太极拳主要练“动静”二功。静功有站桩功、静坐功等;动功有拳架训练、单式训练,导引吐呐训练;又有双人推手训练以求验证“动静”二功的训练水平;此三种训练相合,方为太极拳训练完整系统的方法。 -
二:对太极拳健身原理的认识 -
太极拳健身已广泛被世人所知道,国人中可谓妇孺皆知,而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地来了解并学习它。那么,太极拳如何能健身呢?它与其它运动健身的不同之处,或者说它健身的独特妙处是什么? -
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一种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就能健身。这种认识太笼统,太浅显了。有一位保健养生专家认为,缓慢的有氧运动有益于健康,太极拳和散步、慢跑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这里只指出了太极拳运动的些特性,并没有真正了解太极健身的实质。 -
当然,还有许多人运用西方学术研究的方法半来破解太极拳健身之谜。无非是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等等各系统的调节作用,这些对太极拳健身作用的研究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然而,我们能否透过现象究其本质呢?我认为: -
首先,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运动,也就是说运动只是太极拳的属性之一。简单地把太极拳归到运动健身,这本身就犯了“以偏概金”的逻辑错误。 -
太极拳是一种养生修炼,讲求内外兼修,内修心、外修身;修心主静、修身主动。 -
心静神宁,涵养性情,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修炼功夫,提升人生境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
太极拳动态运行讲究用意不用力,;轻柔舒缓,如行云流水,似在空气中游泳,实际上是动中求静之术。心平气和就能够放松地运动,放松运动就不伤筋骨皮肉,有益于五脏六腑的健康。 -
其次,太极拳是意、气、神、形合一的运动,通过调动思维以及外形的导引,来引动气血的运行,而气血运行又反过来催动外形的合理变换,让内外高度统一。意、气、神、形合一了,人就真正健康了。这里面太极拳更加注重意气的锻炼, -
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是人的大脑思维,是指导思想、是灵魂,重要性不必多言。气是维持人生命存在所必须的精微物质,它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存在;有人说是神经的条件反射,是人体的特殊分泌物,是人体电能、磁能、场能等。 -
炼意、炼气、养气,调动人体自身的潜在能力,强化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扶正驱邪,是防病强身的根本。东方养生、健身术太极拳独特之处就在于此! -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太极拳创造者由“不倒翁”得以启发—上虚下实,不易推倒。于是,在太极拳训练中,始终气沉丹田、意下脚底涌泉穴,而使脚下有根不被他人推倒。恰是这一点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竞争压力大的人们健康与保养有特别好处。当今世人往往血气上涌,上实下虚症状偏多普遍“三高”,那么,太极拳讲究上虚下实,正好“对症下药”颇为合适。 -总之,太极拳不是一种单纯运动,更是一种养生文化,它修身养性,调整心理平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缓慢静心的有氧运动,适量的运动强度等等都是其它运动很难具备的优点。 -三、对太极拳传承及普及工作的认识 -
传统太极拳发展到今天主要有大在流派,分别是陈、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同时,还有武当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等。那么,无论什么流派太极拳,虽然风格有所不同,但原理是一致的;都是研究经以弱胜强之术;都是遵循阴阳辩证之理;训练方法上都是系统的结合功法、拳法、推手实用法,三法合一地修炼。传统太极拳不仅讲究练,更加强调养,因此,它既是优秀的搏击术,又高明的健身术。 -
五大流派太极拳以陈氏太极拳最古老,其它四派太极拳都是学习于陈氏太极拳,而后演变、发展。 -
陈氏太极拳技击内容丰富,松活弹抖,刚柔相济的练法特点更加适合中、青、少年学习.自从陈式太极拳传人杨露禅进京授拳后,太极拳登入大雅之堂.宫廷里的王爷、达官贵人,八旗子弟习练后,太极拳的风格逐渐向更为舒缓、平和发展,更有利于普及与健身。 -
新中国建立之初,老一辈革命家在百废待兴,日理万机之时,许多人不仅亲身习练太极拳,还指示体育部门组织太极拳专家对传统太极拳进行简化。一九五六年,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正式向社会推出,但早期主要在各干部、工人、部队“疗养院”中教授。 -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各地太极拳协会组织相继成立,太极拳才广泛地向全社会普及。不仅如此,太极拳做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学习。 -
在学习过程中深切感到在传播与普及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
1. 注重普及简化太极拳和国家规定的竞赛套路,乎略传统太极拳的普及。 -
2. 注重拳架套路的普及,乎略太极拳理法和太极拳养生文化的普及。 -
3. 侧重在中老年人中普及,乎略中、青、少年人中普及。 -
还有以民间太极拳传人,太极拳名家为代表的传统太极拳派,着重传统教学方法,很少去做广泛的普及工作,体育主管部门和太极拳协会往往很少太极拳专家,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文化的普及工作还任重道远。
谈谈对于毕业论文的认识
摘 要:在当下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各高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规模也不断的扩大。但是,数量的扩大并没有带来质的提高,尤其体现在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不断下降。本文从毕业论文的概念、作用,以及其要求,分析了毕业论文的重要价值,并就毕业论文出现的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着重分析了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以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笔者紧紧围绕高校扩招带来的利弊,阐述了高校毕业论文下降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关键词:毕业论文;要求;问题;高校扩招
To talk on the understanding thesis
LI Chaowei
Hosei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wave of education reform,Each university education has been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Education is also continuing to expand the scale. However, the number of the expansion did not bring qualitative improvement,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declin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thesis.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thesis, role, and its requirement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important value, many phenomena and problems on the thesis appears to think, the quality of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and the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 Finally, I focus 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llege enrollment, describes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decline university thesis.
Key words: T college enrollment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科生成为一名合格毕业生的重要学习阶段。在这期间本科生的知识能否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巩固,基本技能能否得到增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否得到提高,直接关系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是评价本科毕业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下面就本科毕业论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1 毕业论文的概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本科毕业论文不同于以往所完成的任何一个课程作业,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生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学习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一次综合的考察。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但是,由于毕业论文具有总结学习成果的特点,所以毕业论文并不一定都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毕业论文只是学术论文的较初级的类别。所以,从文体而言,它更类似于论说文。
2 毕业论文的作用
众所周知,撰写毕业论文是获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它作为学生的总结性的作业,其作用与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知识学习的成果,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 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化;
2.2 有利于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分析能力、逻辑思维、批评能力等;
2.3 综合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2.4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毕业论文的要求 首先,关于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对于毕业论文写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连自己“写什么”都不明确的话,“怎么写”就无从谈起。在进行选题的过程中要遵从以下二个原则:
3.1 要坚持选择有专业技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即选题必须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口,或者是自己擅长的知识范围,其次还要具有可操作性与实践性,不能脱离现实和实际空谈理论。
3.2 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即选题是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要做到量力而行。
其次,毕业论文在格式上要求有如下的几点:1、题目;2、版权声明;3、摘要;4、关键词;5、目录;6、正文(宋体小四);7、致谢;8、参考文献;9、注释;10、附录。其中,题目、摘要和关键词都要附上英文翻译。
对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科生成为一名合格毕业生的重要学习阶段。但是,随着网络技术和快餐文化的发展以及就业压力等诸多问题的突出,导致了大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4.1 写作态度的马虎、不认真。主要体现在有些学生总是拖延上交,草率应对,思想上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重视,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认为写好写坏都能通过,不与指导教师联系,敷衍塞责。
4.2 专业知识不扎实。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又偏重于记忆,仅限于对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与综合能力的考查较少,学生独立思考、调查研究、以及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因而导致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缺乏深度,选题没有新意,导致原创性逐年下降。
4.3 文体格式错误多、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文章的语音倾向于个人的感性表达,缺乏规范的论证说明过程,逻辑不严密,经不起推敲,条理不清等等。
4.4 内容上缺乏原创,抄袭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有些同学专业知识的不牢固,网络发达等,导致了部分同学为了贪图方便照搬别人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复制粘贴、东拼西凑,甚至抄袭,整理后就变成自己的论文。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学校扩招、就业压力的加大等问题的突出,导致现在的毕业论文出现以上的问题,也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有来自社会的压力、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及教师在指导上的不足等等。
对于毕业论文的思考
面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日益下降,我们不应该只是停留在问题本身或者只是追究其原因,而是在理清原因之后应该采取怎样积极可行的措施。因此,大学生在写作毕业论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5.1 端正其态度,思想上重视。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关系着自身的利益和能力的提高。
5.2 抓好学生专业知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屡现抄
袭现象,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扎实,论文写作功底不够,这就要求学校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就应该重视扎实其专业知识,把论文写作的技巧落实到日常的作业中。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同样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组织语言的能力与调研分析等能力。
5.3 严格审查指导教师资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实践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有责任心的指导教师队伍对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要求指导老师必须要严格把好质量关,认真指导,负责到底。 6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阐述,可以发现,在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频繁出现了抄袭,格式错误多,原创性低下和态度上的不重视等不良的学风现象,同时在针对这种种的现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找到了应对的策略。尽管在上述的分析比较全面,但是,却难免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略显肤浅,而缺乏深刻性。依笔者看来,导致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是由于近年高校的商业化所带来的普遍扩招所导致的,因为随着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滞后,尤其是教师资源不足,体现在一名教师要给上百名学生授课,面对如此多人的课堂上,教师的精力总是有限,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现在的大学里,普遍的存在着这样一种大班教育的状况,这样追求量的教育模式必然会导致质的下降,这就好像公共政策领域所提到取舍理论同样的道理(即,为获得完成某一目标的机会就必须放弃以同样资源达成其他目标的机会)。所以说,扩招在一方面提高了大众的文化水平,促进了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可是,却难免带来了大学生群体质量了下降。以此看来,在当下高校普遍扩招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质量下降是在所难免的。所以,要想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较根本的办法有二,一是,缩减扩招规模:二是,招进或者培育更多优秀的年轻教师。
[1]熊小琴.楚雄师范学院学报,):53-56
[2]陈婷.高教论坛,2010,(2):84-85
[3]胡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33-36
[4] 何璧,巩育军.关于高校扩招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论刊,2008 年第
[5] 杜晓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考高校“扩招”和改革方向[J].高等农业教
育,2006 年第11 期.
[6] 程凤春著.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 . 北京: 教育科学出
[7] 赵文华著.高等教育系统[M] . 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1.
范文五:谈谈你对语文的认识.
语文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门学科,我也对语文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每天都要用到语文,向别人介绍一样东西一件事情的时候就需要用语文来描述。表达一件事物也需要用到语文,就连跟别人交流或者向别人介绍自己都需要用到语文,总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
语文是有趣的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经常看课外书从书中能学到语文写作方面的技巧与方法,让自己的作文能写的生动有趣。我感谢语文知识帮了我不少的忙,我学会许多成语也知道许多的语法知识,更喜欢古人诗词,从语文中我认识了李白,喜欢他的诗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和豪放,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沉。还喜欢孟浩然,白居易,杜甫等诗人的诗词。我看了四大名著,让我通过语文认识名著中许许多多活灵活现的人物,感受到古人通过语文表达自己思想和观念的看法。当自己写了一篇满意的作文时我就会很快乐,当我看别人写的很有趣的文章时,我也会跟着开心笑起来,语文用它独有的魅力在我们的生活无所不在。
语文又像我们的朋友,它能帮助我们很多事。当我们不开心时,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宣泄我们的情感,当我们开心时,我也可以用语文把它记录下来。当有事想告诉远方的朋友时,我们可以通过语文写信写表达我们意愿,当我们想了解以前的历史,可以通过古人留下的文字资料,来直接查阅来了解历史。语文真是我们好朋友。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即使商场影院旅馆等到处都是用文字标记的标题和名字,让人更容易了解交流省去许多麻烦。语文是我们离不开的朋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
范文六:谈谈我对文秘的认识
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无论我们从事着何种职业,都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广阔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要想在社会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得从书本知识中寻找为人处事的方法,从生活及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
“文秘”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其陌生的职业,对其了解与接触甚少,当听到这个词是脑海中定向的出现大老板身边那些端茶,送水,递文件的人。确实听了这堂选修之后了解到他们的工作与这些是有关的,这些也仅仅是他们分内工作的小部分。作为一个专业的文秘人员必须具有其特殊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
“秘书”的意义
“秘书”中的“秘”是指秘书的工作性质是具有保密性的 ,秘书需要对公司的机密,老板的个人隐私进行保密;“书”是指秘书的工作内容是需要记录与书写的。
以前觉得秘书的工作很简单,对其工作的要求不高,强度不大,但是自从听了唐老师的课之后,明白了秘书在老板的或领导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秘书就像老板或领导的左右手,不仅要替他们处理好工作上的应酬还要为其处理好生活上的琐事,得替他们分忧,让其把心思放在其他重要的,重大的紧急的,紧要的事情上。总之秘书是一件只可细心而不可细作的差事儿。
秘书的政治修养
作为一位合格的秘书人员就得对自己高度要求,对工作高度集中
认真,对领导极度忠诚。
1. 秘书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就必须得遵纪守法。
2秘书作为特殊的职业人员,在政治上要有特殊的要求。
第一:秘书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这既是秘书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最根本的要求。从大的方面来讲这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亡,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能在行动上有所表现。要想理论上清醒就必须要多读书,读好书,勤思考,善比较,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培养政治的敏感性,增强判断能力。只有从思想上有了进步,行动上才可能少犯错误。
第二:秘书要有扎实的政策水平
因为很多高级领导身边的秘书都要跟随领导东奔西走,参加一些政事和重要会议,此时,作为领导身边的人的人就要对政策有深刻的认知,必要时向领导提出自己的建议。
秘书的工作态度及内容
第一:实事求是
作为一名秘书人员,不管是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时候,都应该讲真话,实事求是不得浮夸和隐瞒。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觉得不管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遇事都能替别人多想一些,这个世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得矛盾与争夺了。
作为领导的左右手应该和领导一样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福。
第三:密切联系群众
不得不承认秘书是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一条纽带,只有与群众搞好关系,领导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施展。
总之由于工作的原因,秘书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宽,接触与交往的人也比较多,经历的场面也比较大,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有“常在河边站,就是不沾鞋”的坚定作风,当然艰苦朴素的作风也是必不可少的。
秘书的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一定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本职业特征的思想原则与行为规范。
第一:忠于职守,踏实工作
第二:奉公守法的优良品质
第三:守口如瓶的保密概念
当然作为秘书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底蕴与工作能力。在学好秘书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学好与之相关的学科如:管理学,领导学,社会学和公关学等。
任何工作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的,作为秘书就应该学好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我想不管是什么职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不变的真理。
秘书的职业能力
第一:文字的表达能力
这是秘书的一项综合性能力,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论修养,写
作就很难有深度;知识贫乏,必定江郎才尽,文思枯竭,还可能出现常识性错误;不作周密的调查研究,闭门造车,必然主观武断,严重脱离实际;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文字表达就不能把握时代脉搏,甚至与上级精神和法律法规相抵触,违背党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宗旨。
唐老的这段话足以概括知识的贫乏对于一个秘书人员和其他的相关人员的危害性。
第二:观察思考能力
秘书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到让领导满意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观察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采集有用的信息。要想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捕捉有价值信息就必须要有细致敏捷的观察能力。
秘书应该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要善于运用比较和分类的分析与综合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直接方法等对工作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正确的理论。
秘书应该有一定的决断能力。一旦有了清晰地思路,正确的决策就应该果断定夺,及时向领导进言,体现决策能力。
第三:口头表达能力
秘书在汇报工作,提出建议,传达指令,沟通协调,接待来访,公关谈判等工作中都要依据口头表达这一工具,这就要求秘书要口头表达能力强,与人交流时条理分明,逻辑性强,表达准确,口齿清楚,应对敏捷,富有幽默感,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又能轻易地让人理解自己的意思。
第四:协调能力
“协调”是使一个组织中所有单位的活动同步化和和谐化,以便达到组织共同化的最终结果。然而秘书的协调是指,协助领导在其职责范围内,或领导授权下,调整与改善组织之间,工作之间,人际之间的关系促使各项活动趋于同步化,和谐化,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作为秘书就应该化解矛盾,理顺关系,提高管理水平;增进了解,沟通感情,加强合力;使领导摆脱繁杂事务,集中精力办大事。
第五:交际能力
顾名思义是指秘书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秘书因为工作原因与各种类型的人进行交流,所以作为秘书就要一定的交往技巧。
待人以诚。无论与谁交流都应该坦诚相待,带着人情味进行交往,可以冲淡因公务交往的功利性。
待人热情。热情,无论是出自阳光般的微笑,还是春风般的温暖,还是大地般的质朴,都是一张另人难忘的名片。
欣赏与赞美别人。欣赏与赞美别人可以说是增进关系的一剂良药,但是赞美一定要发自内心。
学会倾听诉说。秘书在与人交流时要多听少说,适当给予说话引导,要认真听给出自己的意见。
理解人。秘书在与人打交道时,应尽量了解别人,特别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生活处境,从而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生活,理解他人的行为,接受宽容他们。
尊重人,宽容人,正直谦虚等。
秘书的心理素质
秘书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性素质和非智力性心理素质。
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被动服务与主动服务的关系,政务与事务的关系。
我想无论作为秘书还是从事其他的职业都应该
范文七:我仔细地读了“中国青年”一九五五年第二十期马铁丁同志所为的“迎接农村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一文,这篇文章大体上是能够教育并帮助韩燕同志和其他或多或少像韩燕的同志们的。但是它未必能使人口服心服。韩燕同志给“中国青年”编辑部的信我也仔细的看了,我认为他谈到的农村情况大部分是真实的,他说农民是“死落后”“太顽固”、“自私自利”、“很脏”等,这是有的,不过他拿“死”“太”等字来渲染,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了。问题很显然,正像马铁丁同志所说,我国农村中的这种“经济贫困和文化落后状态”,是“历史事实”,是“反动统治阶级长期统治和剥削”的结果,我们在农村工作的同志,尤其是青年同志们是应该帮助和带动农民改变这种落后状况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认了多  少年的“历史事实”,说现在一点遗迹都没有了,那未免有些太神话了。因此现在有些人,尤其生长在城市、派到农村工作的青年,由于对城市的留恋而产生了对农村艰苦生活的“埋怨“厌恶”等消极思想,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难纠正的。但是如果像马铁丁同志那样把这些思想问题牵扯到立场和人生观问题上,那就有些不妥当。当然,参加革命是为了人民群众,但是也包括着自己;既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为什么不能为了人民也为自己呢?如果有人说:“我完全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不想什么个人生活享受问题”,那好吧,每天什么也不给他,或者是原来每月是一千分,现在每月给他一百分或几十分,他管保不满意或提出质问的。因为过美好的生活是人的理想,也是我们革命的目的,谁都有权利得到它,更有权利想到它。  这些问题既然是“历史事实”和“客观存在”,那就没有必要责备像韩燕这样的青年,就应该积极地帮助和体贴他们,积极改善他们现有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缺陷,安定他们。我觉得,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也是和改造农民思想和心理一样的。这正如马铁丁同志自己所说的,“对农民要进行思想和心理的改造,只靠宣传教育还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物质基础……”,这很正确,但是也不要忘记,教育知识分子尤其是充满美好理想的青年,也同样是光靠宣传教育还是不行的,也必须有物质基础才可以的。当然,要“创立必要的物质基础,是一件费时较长的艰苦事业”,可这并不等于说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不能创立一定的物质基础。比如,按大城市的人数和在农村的干部人数的比例,适当的安置一些小型的文化娱乐场所,来充实农村干部的艰苦生活也是可以办到的呀,而现在呢?城市越出名,文化娱乐场所也就越新鲜越多;而小县城和农村却没有什么。这就难怪我们青年人向往和留恋城市了。  因此,这种对农村畏缩的情绪是客观造成的,是很自然的事,这正是我们年轻的唯物论者的主观认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的结果。也许有人又拿过去的革命时期比,我认为这不见得很妥当,过去和现在是不同的,而到共产主义社会更跟现在不同了。俗话说“去年的黄历今年看不得”,所以也就用不着比较(我指的是生活),不然到了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时,假使有人提出“我们还应该艰苦,艰苦”,那又应该如何呢?是该艰苦的艰苦呢?还是不该艰苦的不艰苦呢?  对农村工作的畏缩,以致埋怨、厌恶,这虽然是很自然的事,可是我们并不赞成从这条战线上退却逃跑,我相信在这条战线上的人大多数也是这样想的。我们广大青年正如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所说的:“是敢于向前看的,是生气勃勃的,是对社会主义抱有无限热情的,是有强烈的上进心的。”青年人向往美好的生活并不次于成年人,甚至于还要超过的。这就难怪有人大胆而真实地说出:“农村不够卫生,生活苦,住不好”了。但他们并不见得因此就退却。他们在经过经常的教育和目前应有的物质文化生活鼓动后,会更加积极地为农村工作而奋斗的;而只要条件有所改善,我想韩燕同志也决不会有“真恨不得赶快离开这个落后的环境,去参加其他的建设工作”的思想了。  同时,韩燕同志对农村工作的不满情绪,并非是完全由于“害怕那艰苦的生活”,而最主要的是由于工作和学习而引起的,这点在他的信里也说明了。他“连县委书记和区委书记的传达报告都不满意”的思想当然不太对,而这不太对也正表现了青年们的强烈的上进心,这并不意味着瞧不起这些领导,这正是对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的一个正当的要求。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曾公正地说:“领导不应当落在群众运动的后头。而现在的情况,正是群众运动走在领导的前头,领导赶不上运动。这种情况必须改变。”这虽然指的是农业合作化问题,可是用在我们谈的这个问题上也是合适的。现在有很多农村领导对下级的关怀、教育是不够的,在工作和学习方面有的甚至落在下级的后面,这对下级的进步和提高是很有影响的。  马铁丁同志提到那些“任劳任怨,勤恳工作的无数农村干部”,据我几年来在各地农村工作的体验,是有这样一点认识的:现在在农村尤其是较艰苦的地方工作的同志,大多数都是本地人,他的家庭也大都在一起或者在一个地区,这对他们则是很好的条件,无论在工作或者生活上对他们都是很有帮助的。可是那些“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的同志,尤其是青年,谁不留恋自己的家呢?谁不愿意在环境较好的地方、靠近亲人的地方工作呢?这几年我在农村经常碰到这样一种事:有时候正在吃饭或是跟老年人聊天时,他们会很自然地问起:“家在这儿吗?”哟!就这一句话就给问住了,你说想家吧,当干部的,多难看,同时老人们可能还要问一些刺激人的问题;你说不想吧,又是撒谎。这时才真叫人左右为难哪!最初想起家来尤其是在有病的时候,只好偷偷的掉眼泪,虽然明知道这是旧思想,可是谁又能不承认这种天赋的人情呢?后来日子长了,在这方面有了经验也就不这样想了。这种回忆是不舒服的,我相信无论是谁,即使是政治家,也决不会对自己的父母或儿女毫无留恋之情的。因为人的心终究是  肉长的,而不是铁打的。  关于农民脏不脏的问题。解放以后,经过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它大运动,广大劳动农民在生活上和文化上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卫生状况也由于政府经常不断地宣传教育而有了改善。不过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所以三年五载也决不会使他们完全合乎理想。问题是现在我们怎样对待这个问题。是消极地对待它呢,还是积极地改变它呢?马铁丁同志引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马铁丁同志所引用的毛主席的话的意思是说,尽管工人农民的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但是比起那些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来,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编者)并不恰当。这正表现了马铁丁同志对农村的卫生情况的一种消极看法,不然为什么要说这也是个立场变化的问题呢?难道你不知道简单的斥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吗?难道见到有的农民脏,不但不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反而对他说:“他们一点也不脏,都很干净”吗?那样不但不能积极地帮助和发展农民战胜它、改变它”,而且还要使农民不注意甚至厌恶卫生了,如果都这样说,那对农民简直是个罪恶。(这里,李楠枫同志歪曲了马铁丁同志的意见。马铁丁同志在文中也认为目前农村的卫生情况,的确是不够好的,但我们不能因而厌恶它,逃避它,而应该积极帮助农民战胜它。——编者)另外我还想举一个例子:假设您必须走一个既肮脏又很长的小巷,那里的臭气比解放前的龙须沟还要大几倍,那时您一定会堵住鼻子急急的走过去吧?您决不会像散步似的慢慢地欣赏这条小巷吧?很明显这是一个生理问题。我认为应该积极的教育并发动农民行动起来与不卫生现象作不调和的斗争,以改变这种不卫生的情况。我在这方面曾经使某些地方的农民改变了这种不卫生的现象,同时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所以我相信我们是可以战胜这种不卫生的坏现象的。但是现在有很多农民依然很脏这也是事实,因此对于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就应该积极鼓动他,并共同说服改变这种坏现象,而根本就扯不到什么立场和人生观问题上去。
范文八: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 有效利用了司法资源的结构性设置”,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的司法解释第一次对民事自认制度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项制度,本文试图浅显地理清自认制度的一些基本内涵,并对我国自认规则的现状作一些解读和反思。   一、自认的内涵   自认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称为当事人承认,是举证程序中的制度,从广义上讲就是指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所不利于自己的陈述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予以确认或不表示争执、异议的行为。而狭义上的自认仅指诉讼上的自认,即在诉讼中当事人对不利的事实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承认的行为。   关于自认的属性,我国一些证据法学者认为,当事人的承认属于当事人陈述的一种特殊形式,故成为一种独立的证据。其根据在于,正是由于当事人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们陈述所反映的案件事实,最为直接、具体、全面和系统化,所以有关案件情况的陈述,有利于法官借以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为顺利和正确的处理案件奠定基础。   二、目前我国自认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我国理论界对于自认概念阐述较为模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 条中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陈述的事实或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无需证明。”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8 条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而这两种表述实际上都不够完善。   (二)对自认属性的误解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自认的性质定位, 是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据, 即把当事人的陈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 而当事人的陈述既包括对自己有利的事实陈述, 也包括对自己不利的事实陈述。因此, 对自己不利的事实陈述自认, 就是当事人陈述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么, 当事人自认作为当事人陈述的一种特殊形式, 也被看成是一种证据。   (三)诉讼上自认的效力不明确   我国相关法律对诉讼上自认的效力规定不是很明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证据规定》, 当事人一旦自认, 仅对对方当事人具有免除举证责任的效力, 但没有规定对自认方当事人的效力, 也没有规定对一审法院的效力, 更没有规定对二审和再审法院的效力。由于我国诉讼上无事实审与法律审的区别, 二审和再审法院依然享有认定案件事实的权力。如果二审和再审法院不受自认的约束, 做出与一审认定的自认事实不同的认定, 则将有可能涉及错案追究的问题, 这必将制约一审法院对自认规则的适用。   三、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现有的自认规则,界定自认的概念内涵   自认的概念界定,一直是我国理论界探讨的重点。我国现有的司法解释中存在概念模糊的缺陷。因此,应当在条文中明确自认的对象只有案件事实,且必须是于己不利的事实,要排除证据、权利及诉讼请求。如果对象明确,自认与承认、认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也就非常清楚了。   (二)诉讼上之自认的法律效力须在立法中加以明确规范   证据规定第8条关于自认规则的司法解释虽然规定诉讼上的自认可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是对于自认是否对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发生拘束力的问题却未有任何正面法律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认属于当事人陈述的一个部分,对人民法院来说它仅是一种证据材料,与当事人的其他陈述没有什么区别。这样一来人民法院完全可以抛开当事人的自认,而以其他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三)应明确规定调解、和解中的让步不具有自认的效力   当事人在调解或者和解程序中所作的让步主要是为了尽快解决他们之间的争执,但这种让步并不意味着当事人一方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事实或诉讼请求,故不能把当事人在调解、和解中的让步看作自认。对此,民事诉讼法同样应当加以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在我国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之下,更有必要对此加以明确规范。   (四)对代理人自认应详加规定   笔者认为, 如果本人没有参加诉讼, 只有代理人参加诉讼的, 代理人进行自认的, 当然对当事人产生效力, 因为这是代理的应有之意,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可以为一切行为包括对对方当事人的事实的承认。对于代理人自认的撤回, 应该有很严格的条件, 如要证明事实不符且出于错误, 等等。   自认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自认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反思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自认制度,从而为民事审判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有效的提高民事诉讼的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同时,也可以有效的维护当事人的实体权益,尊重当事的自主选择。   参考文献:   [1]陈锦红.论民事诉讼自认规则的完善[M].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6).   [2]杜闻.民事诉讼自认若干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3(6).   [3]胡志中.民事自认的属性及效力之我见[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大学法学院)
范文九:谈谈对自认的认识
作者:胡朦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3年第01期
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 有效利用了司法资源的结构性设置”,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的司法解释第一次对民事自认制度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
一、自认的内涵
(一)自认的定义与属性
自认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称为当事人承认,是举证程序中的制度,从广义上讲就是指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所不利于自己的陈述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予以确认或不表示争执、异议的行为。而狭义上的自认仅指诉讼上的自认,即在诉讼中当事人对不利的事实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承认的行为。
(二)自认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自认与认诺。认诺也称承诺,是指在诉讼中,被告对原告的所主张的诉讼请求的承认。而自认则是对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对自身不利的事实的承认。因此虽然两者都是在诉讼中向法院表示承认,但是承认的对象却不同,自认是对事实的承认,而认诺则表现为对诉讼请求的承认。
(三)自认的构成要件
自认必须是在诉讼中向审理本案的法官承认。首先,当事人的承认必须是在诉讼的过程中,而非诉讼外,也即从起诉至最后一次法庭辩论结束前都可以做出,包括起诉受理阶段、开庭审理阶段。具体表现可能是原告在起诉状中做的承认,被告在答辩状中表示的承认,各方在证据交换或者回答法官询问中做出的承认以及在辩论环节所做的承认。
(四)自认的效力
一般而言,自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力。
1、 对当事人的效力。免除事实主张者的举证责任,就是一方当事人对另外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做出自认后,另一方当事人对该事实就不再负有举证责任。其理论基础表现在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承认后,双方当事人对该事实的主张即趋于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就可以把该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因而就无需再举证,这就免除了另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2、 自认效力的限制。虽然依据当事人的处分原则,自认对当事人和法院均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但是这种效力并不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对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不适用自认,《证据规定》第8条第1款亦表明涉及身份关系时,排除自认规则的适用。如离婚案件和亲子关系案件。
二、目前我国自认制度存在的缺陷
我国理论界对于自认概念阐述较为模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 条中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陈述的事实或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无需证明。”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8 条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而这两种表述实际上都不够完善。前一条规定中包括了当事人对诉讼请求的承认,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将此种情况称为认诺。认诺与自认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大陆法系国家学者看来,只有对事实的自认才能称为自认。
三、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现有的自认规则,界定自认的概念内涵
自认的概念界定,一直是我国理论界探讨的重点。我国现有的司法解释中存在概念模糊的缺陷。因此,应当在条文中明确自认的对象只有案件事实,且必须是于己不利的事实,要排除证据、权利及诉讼请求。如果对象明确,自认与承认、认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也就非常清楚了。
(二)诉讼上之自认的法律效力须在立法中加以明确规范
证据规定第8条关于自认规则的司法解释虽然规定诉讼上的自认可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是对于自认是否对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发生拘束力的问题却未有任何正面法律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认属于当事人陈述的一个部分,对人民法院来说它仅是一种证据材料,与当事人的其他陈述没有什么区别。
自认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自认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反思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自认制度,从而为民事审判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有效的提高民事诉讼的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同时,也可以有效的维护当事人的实体权益,尊重当事的自主选择。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法学院)
范文十:自认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降低诉讼成本, 有效利用了司法资源的结构性设置”,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的司法解释第一次对民事自认制度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   一、自认的内涵   (一)自认的定义与属性   自认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称为当事人承认,是举证程序中的制度,从广义上讲就是指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所不利于自己的陈述或主张,通过各种方式予以确认或不表示争执、异议的行为。而狭义上的自认仅指诉讼上的自认,即在诉讼中当事人对不利的事实通过各种方式予以承认的行为。   (二)自认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自认与认诺。认诺也称承诺,是指在诉讼中,被告对原告的所主张的诉讼请求的承认。而自认则是对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对自身不利的事实的承认。因此虽然两者都是在诉讼中向法院表示承认,但是承认的对象却不同,自认是对事实的承认,而认诺则表现为对诉讼请求的承认。   (三)自认的构成要件   自认必须是在诉讼中向审理本案的法官承认。首先,当事人的承认必须是在诉讼的过程中,而非诉讼外,也即从起诉至最后一次法庭辩论结束前都可以做出,包括起诉受理阶段、开庭审理阶段。具体表现可能是原告在起诉状中做的承认,被告在答辩状中表示的承认,各方在证据交换或者回答法官询问中做出的承认以及在辩论环节所做的承认。   (四)自认的效力   一般而言,自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力。   1、 对当事人的效力。免除事实主张者的举证责任,就是一方当事人对另外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做出自认后,另一方当事人对该事实就不再负有举证责任。其理论基础表现在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承认后,双方当事人对该事实的主张即趋于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就可以把该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因而就无需再举证,这就免除了另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2、 自认效力的限制。虽然依据当事人的处分原则,自认对当事人和法院均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但是这种效力并不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对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不适用自认,《证据规定》第8条第1款亦表明涉及身份关系时,排除自认规则的适用。如离婚案件和亲子关系案件。   二、目前我国自认制度存在的缺陷   我国理论界对于自认概念阐述较为模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 条中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所陈述的事实或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无需证明。”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证据规定》第8 条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而这两种表述实际上都不够完善。前一条规定中包括了当事人对诉讼请求的承认,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将此种情况称为认诺。认诺与自认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大陆法系国家学者看来,只有对事实的自认才能称为自认。   三、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现有的自认规则,界定自认的概念内涵   自认的概念界定,一直是我国理论界探讨的重点。我国现有的司法解释中存在概念模糊的缺陷。因此,应当在条文中明确自认的对象只有案件事实,且必须是于己不利的事实,要排除证据、权利及诉讼请求。如果对象明确,自认与承认、认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也就非常清楚了。   (二)诉讼上之自认的法律效力须在立法中加以明确规范   证据规定第8条关于自认规则的司法解释虽然规定诉讼上的自认可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是对于自认是否对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发生拘束力的问题却未有任何正面法律规定。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自认属于当事人陈述的一个部分,对人民法院来说它仅是一种证据材料,与当事人的其他陈述没有什么区别。   自认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自认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反思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自认制度,从而为民事审判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有效的提高民事诉讼的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同时,也可以有效的维护当事人的实体权益,尊重当事的自主选择。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法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对太阳的认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