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冰箱质量怎么样辩论冰箱

在网上很多人怼“你行你上啊”这句话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用“我说冰箱不好还得自己制冷啊?”之类的话来反驳。&br&然而,其实鲁迅先生早已看穿一切。&br&“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鲁迅《对批评家的希望》
在网上很多人怼“你行你上啊”这句话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用“我说冰箱不好还得自己制冷啊?”之类的话来反驳。 然而,其实鲁迅先生早已看穿一切。 “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鲁迅《对…
&p&这里面要提到三个概念,一个叫&b&“沉默的螺旋”&/b&,一个叫做&b&“塔西佗陷阱”&/b&,还有一个叫做&b&“罗宾汉情节”&/b&。&/p&&ul&&li&德国有个著名女新闻工作者叫诺依曼,她曾表示,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就会形成有关自己身边“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意见”。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处于“优势”的时候,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就会倾向于大胆表达这个意见。而处于“少数”以及“劣势”者,就可能会为了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觉得自己的观点不为人所接受,由此就越来越沉默。&/li&&/ul&&p&这样几个反复下来,占据优势地位的意见就越来越强大,而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就越来越小,这样若干回合就导致了,一方越大声疾呼,另一方就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p&&p&这一点,以知乎目前已经近乎失控的反穆甚至反宗教舆论为代表,这些人可能头天晚上看到某爆款文恍然大悟,第二天就可以不同意见者磨刀霍霍,就算那些言论粗暴、幼稚、法西斯到无可附加,甚至我一个回答建筑问题的优秀回答者朋友,就因为回答了个清真寺建筑,也能引来狂吠者,但你也不得不说这就是知乎的“民意”。&/p&&ul&&li&另外一个名词,叫做塔西佗陷阱,看过我“祖先”专栏的都知道,古罗马有个挺有名的贵族史学家叫塔西佗,这哥们不仅仅写过一本“日耳曼尼亚志”,还提出过这么一个概念,大致意思就是,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做的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塔西佗陷阱往往出现在诚信体系和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往往也“得益”于政府因为之前的事件造成的公信力下降。&/li&&/ul&&p&最后要说的这个概念也比较好理解,叫做罗宾汉情节,顾名思义,就是草根阶级对于肉食者的憎恨。当然了,在知乎这种小布尔乔亚(伪)泛滥的舆论场,罗宾汉情节是最弱的,往往取而代之的是中产阶级的不安全感。不过据我所知知乎众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富裕,只不过是被酸腐劲掩盖了不少,所以我们在这里也能看到另外一种罗宾汉情节,那就是一群自称“小透明”的弱势群体,动辄挂上“某大V”如何如何,然后煽动知乎众群起而攻之,最后还不忘了买惨,并给大V一些“煽动粉丝欺压弱势群体”的帽子(我本人也经历过)。这种行为带来的“黑则黑死”,以及前面说的“沉默的螺旋”带来的“粉则造神”,也已经造成了本社区发展路上最大的隐患之一了。&/p&&p&注:小布尔乔亚就是小资的意思。&/p&&p&舆论这个词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还有一个长得非常像的词叫做“舆情”,前面说的这几个概念,都是在舆情研究上的核心概念,一般来看,舆论这个东西比较中性,而舆情这个东西往往带有负面因素,也经常性的带有非理性和不可控的因素,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以上这三点就会随着飞速的传播和碎片化的阅读指数形式的增长,以至于达到彻底失控的结果。&/p&&ul&&li&如果我们把这几点带入进来,无论是当年的夏俊峰杀死城管事件,直到最近的于欢,再到不久前的杨舒平乳滑事件,当然也包括这里很火的大国师被封前后部分人的表现,足以看出舆论的愚蠢,但我们却不自然的已经成为了愚蠢的一环,被滚滚洪流所淹没。&/li&&/ul&&p&其实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我当年在台湾呆过半年,正好赶上了神奇的太阳花学运,深深的感受到了民粹的可怕。在每一场“斗争”中,无论是民众还是肉食者,最后都是输家,洋洋自得的只有操纵舆论的狂徒。&/p&
这里面要提到三个概念,一个叫“沉默的螺旋”,一个叫做“塔西佗陷阱”,还有一个叫做“罗宾汉情节”。德国有个著名女新闻工作者叫诺依曼,她曾表示,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议题,人们就会形成有关自己身边“意见气候”的认识,同时判断自己的意见是否属于“多数…
&img src=&/v2-dbec2b9b9d5a367c1b61d6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dbec2b9b9d5a367c1b61d66_r.jpg&&&p&&i&&b&文章来自京东大学公众号|谢理至整理&/b&&/i&&/p&&p&&i&&b&01&/b&&/i&&/p&&p&&i&&b&稻草人&/b&&/i&&/p&&br&&p&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p&&br&&p&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p&&br&&p&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p&&br&&blockquote&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blockquote&&br&&p&&i&&b&02&/b&&/i&&/p&&p&&i&&b&错误归因&/b&&/i&&/p&&br&&p&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p&&br&&p&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p&&br&&p&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p&&br&&blockquote&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blockquote&&br&&p&&i&&b&03&/b&&/i&&/p&&p&&i&&b&诉诸情感&/b&&/i&&/p&&br&&p&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p&&br&&p&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p&&br&&p&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p&&br&&blockquote&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blockquote&&br&&p&&i&&b&04&/b&&/i&&/p&&p&&i&&b&从论证到结论&/b&&/i&&/p&&br&&p&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p&&br&&p&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p&&br&&blockquote&例子:一个提倡健康饮食的人在电视上发表了很荒唐的饮食理论来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小红看后觉得健康饮食就是骗人的,于是开始每天暴饮暴食。小红犯了谬误谬误。&/blockquote&&br&&br&&br&&br&&p&&i&&b&05&/b&&/i&&/p&&p&&i&&b&滑坡谬误&/b&&/i&&/p&&br&&p&你搞得好像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以此来表示A不应该发生。&/p&&br&&p&你不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是把讨论重心转移到了意淫出来的极端事物(Z)。因为你没能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了人们讨论A时候的客观性。&/p&&br&&blockquote&例子:小红反对同性恋婚姻,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允许同性恋结婚,那么就会有人想要和桌子、椅子结婚。小红犯了滑坡谬论。&/blockquote&&br&&p&&i&&b&06&/b&&/i&&/p&&p&&i&&b&人身攻击&/b&&/i&&/p&&br&&p&你讨论时针对对方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等,而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提出了理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或去支持自己的论点。&/p&&br&&p&人身攻击时不一定是直接进行攻击,也可能是通过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等方式来造成对对方人格的质疑。你试图用你对别人人格的攻击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更多关于人身攻击。&/p&&br&&blockquote&例子:当小明提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议的时候吗,小红说她不相信任何小明说的话,因为小明不爱国,经常批评政府,不懂得感恩。小红犯了人身攻击的谬误。&/blockquote&&br&&p&&i&&b&07&/b&&/i&&/p&&p&&i&&b&诉诸虚伪&/b&&/i&&/p&&br&&p&你不正面回应别人对你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你的回复——“你不也曾经.....”&/p&&br&&p&你想要把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你为自己辩护的责任。你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但是不管别人虚伪与否,你都只是在回避别人对你的批评。&/p&&br&&blockquote&例子:小明在和小红争论的时候指出小红犯了一个逻辑谬误,小红不正面捍卫自己,反而回应:“你之前也犯了逻辑谬误。”小红在这里犯了诉诸虚伪的谬误.&/blockquote&&br&&p&&i&&b&08&/b&&/i& &/p&&p&&i&&b&个人怀疑&/b&&/i&&/p&&br&&p&你因为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就得出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p&&br&&p&一些很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等等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解和知识。有些人因为不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而觉得这些东西是错误的。&/p&&br&&blockquote&例子:小红指着块石头说:“你说进化论是真的,那你让这块石头进化人给我看看。”小红犯了个人怀疑的谬误。&/blockquote&&br&&p&&b&&i&09&/i&&/b& &/p&&p&&b&&i&片面谬误&/i&&/b&&/p&&br&&p&当你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p&&br&&p&人类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他们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人总是觉得自己以前觉得正确的东西必须是正确的吗,所以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阿Q一下。只有诚实和勇敢的人才能面对自己的错误,并且承认自己犯错了。&/p&&br&&blockquote&例子:小红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用塔罗牌算出未出生小孩的性别,但是孩子生下来后发现猜错了,于是她就说是算命的人缺乏信仰。小红犯了片面谬误。&/blockquote&&br&&br&&br&&br&&p&&b&&i&10
&/i&&/b&&/p&&p&&b&&i&诱导性问题&/i&&/b&&/p&&br&&p&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你的意思来回答。&/p&&br&&p&你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低级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p&&br&&blockquote&例子:小红怀疑自己的丈夫孙越搞外遇,为了一探究竟,于是就问他:“陈轩的屁股上是不是有个胎记?”小红使用的就是诱导性问题。&/blockquote&&br&&p&&i&&b&11&/b&&/i&&/p&&p&&i&&b&举证责任&/b&&/i&&/p&&br&&p&你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p&&br&&p&当有人提出一个观点结果被人质疑后,你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反例,并不能证明这个事物的合理性。当然,如果只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并不能肯定的说明它是不合理的。&/p&&br&&blockquote&例子:小红说他相信宇宙是一个叫KengDie的全知全能神创造的,因为没有人能证明KengDie不存在,所以KengDie是存在的。小红犯了举证责任的谬误。&/blockquote&&br&&p&&i&&b&12&/b&&/i&&/p&&p&&i&&b&语义模糊&/b&&/i&&/p&&br&&p&你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p&&br&&p&你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当你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又利用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p&&br&&blockquote&例子:地上一个猴,树上qi个猴,一共几个猴?&/blockquote&&br&&p&&i&&b&13&/b&&/i&&/p&&p&&i&&b&赌徒谬误&/b&&/i&&/p&&br&&p&你认为随机事物的发生和之前发生的事情是有相关性的。 &/p&&br&&p&有人在看到独立的随机事件(比如抛硬币)时,总觉得会和前面的事情有相关性(前面连着五个正面,下一个肯定要是反面了。)&/p&&br&&p&&i&&b&14&/b&&/i&&/p&&p&&i&&b&乐队花车&/b&&/i&&/p&&br&&p&你试图说明因为很多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相信同一件事物,这件事情就是对的。&/p&&br&&p&一个事物/观点的流行程度和它本身是否合理没有关系。地球是球形的,在人们相信地球是平的时代地球也是球形的,地球才不管你信不信它呢。&/p&&br&&blockquote&例子:看到《货币战争》那么畅销,小红相信一定是罗斯柴尔德和共济会在背后操纵着整个世界。小红犯了乐队花车谬误。&/blockquote&&br&&br&&br&&br&&p&&i&&b&15&/b&&/i&&/p&&p&&i&&b&诉诸权威&/b&&/i&&/p&&br&&p&你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p&&br&&p&要证明一个观点,只是摘录别人的观点是不够的,至少要知道所提到的权威为什么有那样的观点。因为权威人物/机构也是会犯错误的,所以不能无条件的假设合理性。&/p&&br&&p&当然,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有可能是对的,所以不能只因为对方使用了诉诸权威的谬误就认定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p&&br&&blockquote&例子:小红不知道怎么反驳进化论,于是就说:“我老公孙越是大科学家,他觉得进化论是错的。”小红犯了诉诸权威的额谬误。&/blockquote&&br&&p&&i&&b&16&/b&&/i&&/p&&p&&i&&b&合成谬误&/b&&/i&&/p&&br&&p&你认为一个总体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性,对于这个总体的其它部分也是普适的。&/p&&br&&p&很多时候,对于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合理性的事物,对于其它组成部分并不具有合理性。我们常能观察到事物之间的一致性,所以当一致性不存在的时候也会偏见的认为有一致性。&/p&&br&&blockquote&例子:小红买了辆自行车,当她看到自行车的车座是人造革的时候,她就觉得自行车的其它部位也是人造革的。&/blockquote&&br&&p&&i&&b&17&/b&&/i&&/p&&p&&i&&b&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b&&/i&&/p&&br&&p&你提出了一个观点,并收到了别人的批评,你试图用“诉诸纯洁”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p&&br&&p&你试图通过马后炮和修改标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那有缺陷的观点。&/p&&br&&blockquote&例子:&br&&br&小红:“所有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br&&br&小明:“孙越就是荷兰人,他就不喜欢喝胡辣汤。”&br&&br&小红:“好吧,所有【真正的】荷兰人都喜欢喝胡辣汤。”&/blockquote&&br&&p&&i&&b&18&/b&&/i&&/p&&p&&i&&b&基因谬误&/b&&/i&&/p&&br&&p&你通过一个事物的出身来判断它的好坏。&/p&&br&&p&你试图逃避正面的讨论,而转而讨论事物的出处。这种做法和本文第六条“人身攻击”类似,都是想试图通过已有的负面印象来从侧面攻击对方,却不能正面的回应对方的论述。&/p&&br&&blockquote&例子:&br&&br&小明:“孙越不喜欢喝胡辣汤。”&br&&br&小红:“孙越是荷兰人,怎么会不喜欢喝胡辣汤?”&/blockquote&&br&&p&&i&&b&19&/b&&/i&&/p&&p&&i&&b&非黑即白&/b&&/i&&/p&&br&&p&你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p&&br&&p&你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假二分法,来掩盖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p&&br&&blockquote&例子:在谈到反恐战争时,总统说如果你不支持反恐战争,你就是支持恐怖分子。总统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谬误。&/blockquote&&br&&br&&br&&br&&p&&i&&b&20&/b&&/i&&/p&&p&&i&&b&循环论证&/b&&/i&&/p&&br&&p&你采用循环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被包含在前提里面的观点。&/p&&br&&p&这是一种逻辑智商破产的谬误,因为你把你的前提假设默认为真的,然后利用循环论证的方式来证明它。&/p&&br&&blockquote&例子:KengDie教的经文《KengDie Sutra》里面说的东西都是真理,因为在《KengDie Sutra》第一章第二段里面提到了“KengDie所述都是真理。”&/blockquote&&br&&p&&i&&b&21&/b&&/i&&/p&&p&&i&&b&诉诸自然&/b&&/i&&/p&&br&&p&你认为一个事物是“自然”的,所以它是合理、必然并且更好的。&/p&&br&&p&一个事物是自然的并不一定代表它就更好。互相杀戮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不应该互相屠杀。&/p&&br&&blockquote&例子:小红认为吃草药肯定比吃人工制造的药有效,因为草药更加“自然”。小红犯了诉诸自然的谬误&/blockquote&&br&&p&&i&&b&22&/b&&/i&&/p&&p&&i&&b&轶事证据&/b&&/i&&/p&&br&&p&你试图用个人经验或者单独事例来取代逻辑论述或者有力的证据。&/p&&br&&p&比起复杂而确凿的证据来说,轶事证据更容易获得,但是却要粗浅很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量化衡量的科学数据/确凿证据比个人经验/轶事要更加可信。&/p&&br&&blockquote&例子:小红爷爷是个30年的老烟枪,现在80多岁身体还很健康,小红依此得出吸烟对身体无害的结论。小红犯了轶事证据的谬误。&/blockquote&&br&&p&&i&&b&23&/b&&/i&&/p&&p&&i&&b&德克萨斯神枪手&/b&&/i&&/p&&br&&p&你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小心的挑选出对自己的观点有利的证据,而不使用那些对自己不利的数据/证据。&/p&&br&&p&你先开了一枪,然后在子弹击中的地方画上靶心,搞得自己真是个神枪手一样。你先决定了自己的立场,然后才开始找证据,并且你只找对自己有利的,而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就选择性忽略。&/p&&br&&blockquote&例子:红X字会为了证明自己尽到了职责,到处宣传自己拨出了XXXX的善款,却只字不提自己公款消费的奢侈无度。红X字会犯了“德克萨斯神枪手”谬误&/blockquote&&br&&br&&br&&br&&p&&i&&b&24&/b&&/i&&/p&&p&&i&&b&中间立场&/b&&/i&&/p&&br&&p&你觉得两个极端观点的妥协,或者说中间立场,肯定是对的。&/p&&br&&p&虽然大多数时候,真理确实存在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但是你不能轻易的认为只要是处于中间立场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谎言和实话的中间地带依然是谎言。&/p&&br&&blockquote&例子:小红认为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孙越从科学研究的结论中得出结论认为疫苗不会造成儿童自闭症,小明认为两者观点的妥协——疫苗会造成儿童自闭症,但不是全部的儿童自闭症——才是正确的。小明犯了中间立场的谬误。&/blockquote&
文章来自京东大学公众号|谢理至整理01稻草人 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
&p&“评价个电冰箱难道还需要自己会制冷吗”这句话原本是用以否定“你行你上啊”的反讽,试图以“自己不需要制冷”为由否定其作为“评价电冰箱”的先决条件。这句话看似风趣,实际上犯了一个十分低级和幼稚的逻辑错误。&/p&&p&在这之前,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别人对这句话的看法:&/p&&p&&a href=&/?target=http%3A///post-funinfo-.s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post-funi&/span&&span class=&invisible&&nfo-.s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href=&/question/?rf=&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2782&/span&&span class=&invisible&&6174?r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我发现虽然有人也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显然是在偷换概念,但都没有说到重点,或是逻辑对了,只是表达的不那么清楚,那么我就来发表一下我自己的观点。&/p&&p&首先说个别的事。&/p&&p&姜昆、李文华二人有个相声,叫《祖爷爷的烦恼》,是一个以极端夸张为手法宣传计划生育的作品,其中为达到宣传目的的虚构和逻辑错误不在少数,不过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里有这么一句:大意是“大姐”这个角色嘲讽姜昆说“你生一洋白菜来都算你有本事”,这句话的逻辑是以“姜昆是男性而不能生孩子”为由,来否定“姜昆谈论生育问题”的资格。但匪夷所思的是,对话中居然以“生个洋白菜”为例,看似风趣,颇具讽刺意味,但其实这种低级的讽刺方式只能逞一时之口快,实际上却是很容易被戳破的。&/p&&br&&p&这句话的关键问题是“大姐”以“生不出洋白菜”为由证明对方“不具有谈论生育问题的资格”,从中可得知“谈论生育问题的资格”的先决条件是“生得出洋白菜”,而事实上谁也生不出洋白菜,就连说话者“大姐”本人也不可能生得出洋白菜——因为洋白菜根本不是胎生的,因此说明“世界上所有人都不具备谈论生育问题的资格”。而现实中“因为所有人都生不出洋白菜所以没有人可以谈论生育问题”这个因果关系显然是完全不成立的,而进一步说明“大姐”的主张是错误的,如果“姜昆”及时阐明了这一点,虽然不会正面强化“姜昆”的主张,但会软化“大姐”的气场,从而导致辩论陷入另一个谬误,即“大姐说错话了,所以姜昆就是正确的”,虽然这种“A是错的所以B就是对的”的观点不一定成立,但反过来说,“B不一定是对的,但已知A一定是错的”这一点是相对成立的,即“A明显比B错误”,你的主张被认定为“必然错误”,你也就丧失了对这一话题的发言权,接下来即便你有相对正确的补充也难以形成反击了。&/p&&p&回到上一个问题里来,即因为“没有人会制冷所以所有人都不具备评价电冰箱的资格”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所以可以作为自己“有评价电冰箱的资格”的证明,这个观点与我刚刚举的例子类似,只是观点的发起人不同,如果“需要会制冷”这个错误的先决条件是对方提出来的,那么你可以以此作为有力回击,但这句话显然并不是对方提出的,也就是说,犯了这个逻辑错误的人是“你”。&/p&&p&假设A以“评价个电冰箱难道还需要自己会制冷吗”来回应B所提出的“你行你上”观点,B则可以针对事物的相对关系展开反驳,即:“制冷”是相对于“电冰箱”的能力,并非是“人”的,而“人”的能力是制造“电冰箱”,而并非直接“制冷”,且A对于“电冰箱”的评价也显然是针对“电冰箱”的制造者而言的,那么B就可以回击:“你评价电冰箱并不需要自己会制冷,但你需要会制造电冰箱”,在这一命题上,根据A的发言,“评价电冰箱”是在假定必然有先决条件的情况下产生的,那么B只需要针对A所说的“先决条件”的错误进行指正,再以“你无法制作电冰箱,所以你的评价并不专业”为由,再用“你对制作电冰箱一无所知,所以你无权践踏科学家们的劳动成果”形成道德绑架,从而使辩论陷入僵局。&/p&&p&本身“评价电冰箱的先决条件是会制造电冰箱”这一条在客观上并不成立,但由于A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对“评价电冰箱”设置了一个错误的先决条件,即“需要自己会制冷”,从而被对方抓住把柄,跟上一个例子类似,B的反驳并不能作为B用以巩固和证实“你行你上”的主张,但会使A的发言失去可信度,“因为你举了一个明显错误的例子,所以你是错误的”,又因为“B虽然不一定正确,但A一定错误”,所以A在这一论题上已经失去发言权。&/p&&p&“我虽然不会制作电冰箱,但我是电冰箱性能的体验者,我显然有资格以我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非专业的参考性评价”,一句有道理的话,就这样被“评价个电冰箱难道还需要自己会制冷吗”这么一句讽刺意味浓重的调侃给葬送了,你的观点和逻辑即便没错,但如果使用了错误的语句,甚至想用讽刺对方对对方造成人格羞辱以巩固自己观点的做法,更有可能适得其反把自己给卖了。&/p&&br&&p&“你行你上”这句话是用于对“对方评判事物资格”的质疑,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有很多种破解方法,没必要非得动用讽刺手法,举例来说,A认为X牌电冰箱制冷很差,而B提出“你评价电冰箱必须会制造电冰箱”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把现实问题混淆视听代入人身攻击的做法,只要你不被其引诱入“评价电冰箱资格”的陷阱里,坚持自己原有的观点,即“X牌电冰箱制冷很差”,并举出“认为X牌电冰箱制冷很差”的理由,最好附有“与其它品牌相比,X牌电冰箱制冷效果具体差在哪”的证据,你就足以取胜了,后面B即便再提出“你买了便宜的电冰箱所以制冷效果才不好”等理由也不会再对“该电冰箱制冷效果不好”构成反驳了,因为就事论事,不管便宜还是贵,“X牌电冰箱制冷性能差”的客观事实已经成立。&/p&&p&简单的说,发表观点谁都有资格,但想发表一个具有专业价值的客观评价,乃至用以说服他人,对事物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显然是不行的。“我指出X牌电冰箱缺点仅仅是出于个人观点,并不是要制造一个更好的电冰箱,而个人观点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以我具备对X牌电冰箱发表个人观点的资格”,这种说法虽然太过平淡而不具备辩论时所需的攻击性,但也足以表达和巩固自身观点,话说到这里就够了,多说无益,没必要在对方的命题里跟对方拼个你死我活。&/p&&p&说到底,人们嘲讽来嘲讽去的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对方不打算好好说话,不跟他争不就得了,何必逞一时口快非得斗出个输赢呢?输又如何,赢又如何呢?除了体现自己很没素质以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吗?假如你真的会制造一台更好的电冰箱,你也没必要为此真的去造一台。&/p&&p&说起来,“评价个电冰箱难道还需要自己会制冷吗”这句话是谁发明的我不知道,可你们不加辨证的抄来抄去真的有意思吗?&/p&&br&&br&&br&&br&&p&喔对了,说起来,在查《祖爷爷的烦恼》剧本的时候我发现有这么句话,第一句在相声里我没听到,所以剧本是真是假不好说,若是假的就当个笑话看吧:&/p&&p&来源:&a href=&/?target=http%3A///question/.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span&&span class=&invisible&&on/.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日期:日&/p&&p&“将来一对夫妻养活四个老人,那钱够吗?都生一个孩子,农村劳力少了怎么办?都是独生子女,将来谁当兵?”&/p&&p&我有一点呵呵!&/p&
“评价个电冰箱难道还需要自己会制冷吗”这句话原本是用以否定“你行你上啊”的反讽,试图以“自己不需要制冷”为由否定其作为“评价电冰箱”的先决条件。这句话看似风趣,实际上犯了一个十分低级和幼稚的逻辑错误。在这之前,我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别人对这句…
我从道德哲学(伦理学)和道德心理学两个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吧。&br&&br&首先,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人们对一切“不自然的性行为”都有直觉式的反感,这种反感是人类演化出来的心理机制。严格地说,只有适龄异性性行为不会招致反感。人兽、近亲、同性、不适龄性行为等都会招致反感。这种方案就像是甜党对咸豆腐脑的反感一样,没什么意识层面的道理可言。我们可以用演化心理学为这些心理机制提供解释方案,但这份回答不打算科普这些内容,所以略去。这个答案很不错,推荐大家去看:&a href=&/question//answer/?utm_source=weibo&utm_medium=weibo_share&utm_content=share_answer&utm_campaign=share_button& class=&internal&&知乎 -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a&&br&&br&&b&动物恋(zoophilia)&/b&、&b&近亲性行为(Incest)&/b&、&b&同性恋(Homosexuality)&/b&、&b&恋童(pedophilia)、&/b&&b&虐恋(sadomasochism)&/b&等&b&非主流性行为(paraphilia)&/b&,都是“不正常”的吗?&br&&br&是的,它们都是统计学意义上&b&不正常(abnormal)&/b&的。&br&&br&不过我们平时说某个现象不正常,暗示着这个不正常的现象是不好的,我们应该避免,或者使其变得正常。&br&&br&但在自由主义者看来,同性恋这种统计上的少数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他们的选择是他们的自由。&br&&br&&b&动物恋(zoophilia)&/b&呢?有人会说,那个动物没有同意与人发生性行为,动物恋是违背了那个动物的意志。&br&&br&但这种反对是站不住脚的,你怎么知道那个动物不愿意呢?如果你扫描某个动物的大脑,你或许会发现这个动物在与人发生性行为时,它感受到了快感,而且很乐意继续呢。&br&&br&所以,在性行为上,我们的理性辩护永远都是落后的,仅仅是为自己的直觉洗地罢了。假设有一天我们的科技足够发达,有一套便携式低功耗的FMRI扫描仪,或者动物言语翻译机器,当我们认识到某个动物很乐意与人发生性行为,而这个人也很乐意与那个兽发生性行为时,我们依然会认为动物恋是错误的,是不值得提倡的,虽然这种性行为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你情我愿的事情。&br&&br&(对于动物恋,还有一种可能的批评,就是动物恋违背了大家的直觉,伤害了旁观者的感情。这种批评,我认为是成立的,而且对其他非主流性行为也都成立。所以,我们不应该允许某个人和某个愿意与其发生性行为的动物当众发生性行为,他们的性行为应该私下里发生,或者在能接受动物恋的人或动物面前发生。)&br&&br&性虐待的话,得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情我愿的&b&虐恋(sadomasochism)&/b&。另一种情况是性行为的参与者中有人不愿意。前者的话,其实没什么好指责的。只是我们可以从安全的角度为其提供一些建议,生产一些安全的性虐待服务工具供他们使用。后者的话,那显然是错误的。不过后者也可能有三种可能,一种是A对B进行性虐待,B不同意被虐待,但是同意发生性行为。另一种是B不同意发生性行为,同意被虐待。最后一种是B既不同意发生性行为,也不同意被虐待。这三种A都违反了B的意志,对其造成了伤害,所以都是不对的。&br&&br&关于&b&恋童(pedophilia),&/b&与幼童的性行为,比较麻烦。大家都认为保护儿童的必须的,儿童还没有决策能力,即便他自己同意与某成年人发生性行为,也是不算数的。不过有一点很麻烦,我们没法在儿童和成年人之间划出一条线来。一个人过完自己14、16或18岁生日的那天,夜里12点的那一秒前和一秒后,其实没有太大变化。但从法律上讲,就可能一下子变得可以为自己的决策负责了呢,这有点不可思议。而且,我们假想在一个科幻世界里,有一个天才小孩,这个小孩拥有成年人的心理年龄,但只有6岁孩童的身体,这个小孩想要与某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这是可以的吗?他已经具备足够的决策能力,甚至比大多数人的决策能力都要强,但我们依然会有一种直觉,反对这样的不适龄的性行为。我们事后的理性说辞只是为这种直觉洗地罢了。&br&&br&&b&近亲性行为(Incest)&/b&,这里略去了。概括地说,这都是一些我们直觉上反感的事情。(请注意性行为与生殖行为的区分)&br&&br&回到重点,&b&对于这些非主流性行为,我们都有一种直觉式的反感,而支持这些直觉的理由,并不是我们具备这些直觉的理由,而仅仅是事后为这些直觉找的“借口”。实际的原因,应该是演化出来的心理机制,后天的社会文化也会推波助澜,比如很多宗教都会禁止包括自慰在内的非主流性行为。&/b&&br&&br&严格地说,&b&动物恋(zoophilia)&/b&、&b&近亲性行为(Incest)&/b&、&b&同性恋(Homosexuality)&/b&、&b&恋童(pedophilia)、&/b&&b&虐恋(sadomasochism)&/b&等&b&非主流性行为(paraphilia)&/b&,都有可能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如果仅仅从“避免伤害”这种道德准则出发,那它们可以说&b&都没有道德错误。&/b&&br&&br&但显然,我们的道德准则不仅仅是“避免伤害”,道德心理学的研究还会提出,除了避免伤害之外,我们还有诸多在乎的道德准则,Jonathan Haidt研究总结出了五个道德基础:1.关爱/伤害。2.公平/欺骗。3.忠诚/背叛。4.权威/颠覆。5.圣洁/堕落。如果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来分析这些非主流性行为。那么,&b&那些反对同性恋的人和反对动物恋的人其实都有道理,但也可以说都没有道理。&/b&&br&&br&不过,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有些不同,后者研究人们实际上如何进行道德判断,前者则强调人们应该如何进行道德判断。如果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出发,从我认可的功利主义这个流派出发,那这些非主流性行为,只要都是你情我愿且没有对别人造成伤害,那都是可以的。如果从道义论出发,我也想不出反对这些非主流性行为的理由。但从美德伦理学出发,也许这些非主流性行为是不符合德性(virtue)的。&br&&br&我阐述了一些思考过程,但我一直都没给出一个如何对待这些非主流性行为的结论。&br&&br&现在我准备给出一个结论:&br&&br&在理想条件下,如果我是一个暴君,那我会禁止所有非主流行为。如果我是一个疯狂科学家,我也许会发明一个脑控机器让所有人都不愿意去做非主流性行为。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基于我的现有的偏见和某个理想目标。但现实不是理想条件,所以我愿意为之辩护的主张是:&b&所有不造成伤害的非主流性行为(paraphilia)都应该被允许。&/b&但注意,被允许仅仅意味着这么做的时候可以不被惩罚,而不是这么做是被提倡的。在我看来,包括同性恋在内的非主流性行为都是不被提倡的,即便我会为我的同性恋朋友辩护。&br&&br&推荐阅读:&a href=&///?target=http%3A//zhi.hu/IeR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谴责和惩罚乱伦的道德基础在什么地方? - 唐逍的回答&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注:&br&1.paraphilia有其他译名,但我觉得&b&非主流性行为&/b&或者&b&非主流性爱&/b&这种译名是最好的。para的意思是“在一旁”,也就是不在中间,不占主流。philia就是“爱”的意思。这个词仅仅描述一种统计现象,而不作道德或经济评价。&br&2.同性恋等已经不在最近几版DSM中被看作病态症状了,但以DSM作为判断某个非主流性行为是否病态的准绳,是不恰当的。从DSM的不断改版就能看出这点。一般而言,只要某个非主流性行为是无害的,那就被看作可以接受。而只有当这种非主流性行为危害到他人或自身时,才需要被纠正、治疗。
我从道德哲学(伦理学)和道德心理学两个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吧。 首先,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人们对一切“不自然的性行为”都有直觉式的反感,这种反感是人类演化出来的心理机制。严格地说,只有适龄异性性行为不会招致反感。人兽、近亲、同性、不适龄…
我认真地想了一下,发现这个例子简直可以作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里的一个范例登上教科书了。稍微加工一番,能够扯出很多很深刻的问题。&br&&br&
首先我们考虑一下这两种可能的情况:&br&&b&(1)我的室友正在睡觉,我突然把音响开大然后对着他大吼一句“睡nmb!起来嗨!”&/b&&br&&b&(2)室友正在睡觉,我正在用音响外放音乐,然后室友冲上去用刀抵着我脖子说“再放老子灭了你!”&/b&&br&
一般来说,这两种情况下道德责任是很明显的,情况(1)里是我有过错。情况(2)里是室友有过错。&br&&br&
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却是:&br&&b&(1A)我的室友在睡觉,我使用音响影响他睡觉。&/b&&br&&b&(2A)室友正在睡觉,我想用音响外放音乐,但是室友睡觉影响了我放音乐。&/b&&br&&br&先不论(1A)和(2A)之间的差别。我们先聊聊(1)和(1A),(2)和(2A)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在于,在(1)和(2)中,我和我室友分别使用了强迫(coercion)迫使对方服从自己,而(1A)和(2A)中,没有人对对方进行任何强迫。&br&&br&如何看出来的呢?这就涉及到政治哲学中对强迫一词的定义了。一个十分学院派且繁琐的关于“Coercion”的定义如下:&br&&br&(1)强迫者(coercer)做了一个行为Φ,因为他相信通过做Φ能给被害人(victim)一个理由去做ψ。&br&(2)行为Φ会改变受害人的选择,因为如果没有Φ,受害人不会做ψ。&br&(3)强迫者给受害者两个选择:做ψ或者不做ψ。&br&(4)强迫者对行为Φ改变了受害者的选择有责任,并且受害人知道这一点。&br&(5)强迫者的行为Φ并没有给予受害者一个除了行为Φ以外的做行为ψ的独立的理由。&br&(6)满足以上条件的行为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强迫行为。&br&&br&从上述条件可以看出,要满足“强迫”的要求,需要强迫者的一个意向性的行为Φ,而这个意向性的行为是要迫使受害者做出一个符合强迫者意向的行为ψ。比如(1)中我开大音响就是&b&为了&/b&使室友不睡觉起来陪我玩。而(2)中室友拿刀架着我脖子就是&b&为了&/b&让我关掉音响。正是这个“为了”使得我和我室友的行为变成了“强迫”。&br&&br&但是在(1A)(2A)里,我们并没有发现任何“强迫”的行为存在:我使用音响,仅仅是因为我想听歌,而并不是为了吵醒室友。而在我室友睡觉也仅仅只是为了睡觉,不是为了让我放弃开音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1)和(1A)比(1)中我的行为更可恶,(2)和(2A)比(2)中室友的行为更可恶。&br&&br&但是,现在问题出现在(1A)和(2A)中,一般地我们觉得(1A)比(2A)要恶劣一些。特别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认为(2A)中我室友有任何过错。那么,有没有什么性质q上的区别使得(1A)和(2A)产生了道德价值上的区别呢?&br&&br&首先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1A)和(2A)中当事人的行为不一样。在(1A)中,我的行为是“开音响”,而在(2A)中,我室友的行为是“睡觉”。这两者的区别在于,“睡觉”其实算是一个生物的自然活动,就像心跳,血液循环那样。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睡觉”很难成为人的一个“行为”或者“行动”(action, behavior),但是“开音响”却不同,它是正儿八经地由人有意做出的一个行为,而“开音响”也有一个行动者(agent),就是开音响的人。而我们的道德判断是关于人的行为的判断&b&。所以,在(1A)(2A)这种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去批评开音响的人而不是睡觉的人。因为开音响是个标准的,有行动者对其负责的行为,睡觉却不那么标准。&/b&&br&&br&但是,这个理由很可能站不住脚,因为在一些情况下“睡觉”可能也是道德上不对的。一个经典例子是,军队里放哨的哨兵睡着了,导致我军被敌军夜间偷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会认为睡觉的哨兵是有责任的。那为什么当我室友睡觉,使得我没法开音响时,我们不会谴责我室友呢?一种可能的回应是,在哨兵的例子里,哨兵睡觉属于玩忽职守,因为这是他没有遵循自己应尽的义务(站岗放哨)。但在(2A)中,室友对我不承担任何义务,因此为他睡觉不必受到任何指责。然而这种回应把道德责任仅仅限定在了“义务”的范畴,导致的结果可能会有:&b&1 使得任何无义务的行为都是道德上不可指责的,然而并不是&/b&,就比如经典的“见死不救”,虽然我对于落水儿童没有什么规定好了的义务,而且不救他也不犯法。但是我要是真的见死不救却还是道德上可以批评的。2 &b&如果说室友对我不承担义务,那为什么我却要对室友承担义务呢?&/b&在双方都没有特意规定各自义务的情况下(比如说规定好宿舍里有人睡觉时就不能开音响,对谁都一样),为什么我开音响就是错,室友睡觉就不是错呢?&br&&br&类似的分析还可以接着进行下去。不过真正的突破口,我个人认为,并不在于区分(1A)和(2A)之间的属性差别从而判断为什么(1A)是错的(2A)不是。而是回归我们的道德心理上,即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意识,即不能打扰别人睡觉却能打扰别人玩游戏,开音响。&b&一个最直接的回答就是,这很有可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俗”(commitment, convention)&/b&。然而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因为这恰恰是解释“人为什么能有道德”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维特根斯坦就曾经主张,解决“遵守规则”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将遵守规则的行为看作是一个训练,一种既符合习俗,又创造习俗的训练。而进化论伦理学认为,人作为群体动物,其具有的集体承诺(collective commitment)是道德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而正是这种互相承诺和约定俗成的能力使得人的行为能够超出高级哺乳动物的那种一般的互助和合作的行为使得人类成为唯一具有道德感和道德规范的生物。于是,&b&为什么我们可以谴责开音响影响睡觉不会谴责睡觉影响开音响,因为这是我们的习惯&/b&。这个看似不讲理的回答却很有可能是最深刻,最富有含义的回答。&br&&br&&b&所以,你看,一个例子能够扯出“强迫”的定义,“行为”的定义,“义务和道德责任”的关系问题,以及“道德自然主义”的核心主张。不收入教科书简直对不起提这个问题的人啊!&/b&
我认真地想了一下,发现这个例子简直可以作为政治哲学和伦理学里的一个范例登上教科书了。稍微加工一番,能够扯出很多很深刻的问题。 首先我们考虑一下这两种可能的情况: (1)我的室友正在睡觉,我突然把音响开大然后对着他大吼一句“睡nmb!起来嗨!” …
&b&分析事物,要抓住主要矛盾。&/b&&br&&br&现今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球匮乏的资源”和“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会促使人以地域、文化、习惯、种族等条件而自发地集成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通过发生互相帮助、互相压榨、互相攻击等关系实现资源的或急或缓的流通(合法的贸易为缓慢流通;非法的贸易或战争为极速流通---比如二战让世界的资源极速流向了美国),进而让群体内的每个个体都可以享受到该群体获得的资源。&br&&br&这个群体,叫做国家。&br&&br&所以任何一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爱一个国家---你可以选择更换身份以达到更换自己所属国家的目的,但你必须爱你所在的国家----你没有选择因为无政府主义目前是根本行不通的。&br&&br&&br&&b&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一定会做的事情。&/b&&br&&b&&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看待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为什么会实行爱国主义教育?会变成民族主义吗? - 可知不可知的回答&/a&&br&&/b&&br&&br&而城市和城市之间、省份和省份之间的矛盾,和国家间的矛盾不是一个概念。&b&前者是人类社会的次要矛盾&/b&&b&,后者&/b&&b&是人类社会的&/b&&b&&b&主要&/b&矛盾&/b&。&br&&br&&br&举个例子:&br&原始人无法独立地生存在自然界中(这是原始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原始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集成群体---氏族。&br&城市和城市、省份和省份之间的关系,就像你和你邻居的关系一样---你们同属一个氏族;而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则同氏族和氏族间的关系一样。这两种关系显然是不同的。&br&&br&&br&&br&为什么不能爱地球?&br&同样的方法:找主要矛盾。今天地球上的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如上所述,依然是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br&如果今天出现了外星人、特别是地球人和外星人打起来了,那么人类社会就会因为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地球匮乏的资源”和“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转化为&b&次要矛盾&/b&;人类和外星人的矛盾成为&b&主要矛盾&/b&)而结成一个强有力的联盟,如果这个联盟可以存在很久,那么国家的痕迹就会慢慢被抹去,那个时候,你,作为一个地球人,就要爱地球了。&br&另一方面,如果哪一天地球终于把外星人打跑了、太阳系再也没有外星人了,那么用不了多久,国家就又会出现在地球上---因为曾经的人类社会的矛盾:“地球匮乏的资源”和“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又从次要矛盾转化成了主要矛盾---除非人类的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而使得这一矛盾消失了......那么,新的矛盾就又会出现---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的,如果“地球匮乏的资源”和“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再是主要矛盾了,那么人类就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届时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即表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br&&br&&br&&b&矛盾守恒定律:矛盾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而在转化或转变的过程中,矛盾的总量不变。&/b&
分析事物,要抓住主要矛盾。 现今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球匮乏的资源”和“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会促使人以地域、文化、习惯、种族等条件而自发地集成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通过发生互相帮助、互相压榨、互相攻击等关系实现资源的或急或缓的…
妈,你踩我脚了。&br&妈怎么会踩你脚呢?&br&可是妈你真踩我脚了,这跟你是不是我妈没关系。&br&我是你妈,我怎么会害你呢?&br&我没说你想害我,我只是说你踩我脚了,我在向你陈述一个客观现象——你的踩在我的脚上面,由于万有引力定律,我的脚很疼。&br&那家谁谁说我没踩你脚,相信妈,妈没踩你脚,万有引力只是理论,你读书读傻了,妈怎么会骗你呢?&br&你不会骗我,但是那谁谁会骗你,你的眼睛会骗你,我的脚已经木了,不循环了,都紫了。&br&(⊙o⊙)哇,还真紫了,就算妈把你的脚踩紫了,妈也是为你好。&br&&br&PS:不仅限于亲子,很多人伤害别人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停止伤害,而是为自己辩解,据说是为了面子,就好像面子比脚丫子疼重要似得……还有一种解释是担心对方&得寸进尺&,怕把他惯的没样子了,这背后是自由界限的严重模糊。&br&&br&再次PS:最好的辩解就是立即停止损害。
妈,你踩我脚了。 妈怎么会踩你脚呢? 可是妈你真踩我脚了,这跟你是不是我妈没关系。 我是你妈,我怎么会害你呢? 我没说你想害我,我只是说你踩我脚了,我在向你陈述一个客观现象——你的踩在我的脚上面,由于万有引力定律,我的脚很疼。 那家谁谁说我没踩…
转一个我自己的回答,问题和你类似。&br&首先,明确一下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人具有评价的资质”或者“人需要有怎样的资质才能去评价别人”?广义上说,评价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的条件和束缚,但是既然与别人产生了评价资质上的纠缠,这里的评价应该限于“正确的评价”。问题变成了这样:人需要什么样的资质才能正确评价别人?&br&ok问题明确了,我们可以看这种资质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清楚知晓所要评判某人某个方面的标准并能正确利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以篮球讲,你要评价易建联的球技中出手时机是否合理,前提是你必须了解在篮球场上什么是合理的出手时机,把握到怎样的程度算是出手时机比较合理的球员。并且能通过这个标准将易建联的能力放入进行判断,那么你就是一个合格的评价者。此时对你的攻击只能是三个方面:1你不了解篮球2你不了解什么是正确出手时机3你不了解易建联,其他的攻击都是逻辑错误的。&br&这种you can you up的逻辑是“评价某人的人必备的资质是能力超过某人”而显然,知晓评价某人的标准与能力超过此人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这样的反驳是不合逻辑的。&br&&br&创建于
转一个我自己的回答,问题和你类似。 首先,明确一下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样的人具有评价的资质”或者“人需要有怎样的资质才能去评价别人”?广义上说,评价一个人不需要任何的条件和束缚,但是既然与别人产生了评价资质上的纠缠,这里的评价应该限…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870 人关注
189 条内容
1323 人关注
461 条内容
17872 人关注
1398 条内容
341 条内容
743 人关注
216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菱冰箱质量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