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孩能不能给我本能的做到小女孩一定要学跳舞吗有超强的辨识能力和那良好的知识好吗?

永远不要给孩子提供削弱其能力的帮助!
我的图书馆
永远不要给孩子提供削弱其能力的帮助!
永远不要给孩子提供削弱其能力的帮助!
&这句话的含义是:孩子当然需要大人的帮助。不过,我们的帮助必须是让孩子成长,增进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反过来,用我们的帮助来削弱孩子的能力!这一点,相信家长和老师都会同意!
&这句话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因此,他们的“帮助”常常缺少智慧和思考,往往带来负面的教育后果。
&因此,仅仅嘴上知道上述原则的“正确”,与行动上能否做到,这不是一回事。事实上是: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做的正好是相反的事情:他们“”“”。目前中国孩子越来越弱的个人和社会竞争力,表明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城市儿童和富裕家庭,他们的孩子往往更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甚至于我们的大人们(家长和老师)还用“教育”的名义,削弱了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一:自恋的父母最喜欢剥夺孩子的能力。&
世界上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比黄金和钻石还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就是最不起眼,最普通,最平凡的东西:空气和水。虽然我们连一分钟也离不开它们,却没有人会特别在意和珍惜它们。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就是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就是自主管理的“吃喝拉撒睡”的基本能力。虽然没有人会为这些基本生活能力提供奖杯,就像是没人为水和空气开价一样:可是,如果人一旦缺乏这种能力,别的一切光环都会黯然失色。就像是如果没有空气和水,把整个星球的黄金钻石都送给您都毫无意义!&
&中国古人说:行有余力,而后学文。这说明古人是很了解这点的。行为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因为读出来也是个废物。这其实是个基本常识。
&可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家长们,早就把这个基本常识忘掉了。特别是目前这个独身子女时代,中国的父母们,以无比的“爱心”“耐心”,以及超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刷新了一项项世界级的人类愚痴记录,以及不遗余力地残害自己孩子的记录:&
故事一:擦屁股的天使妈妈
&报上曾经登载了一个“无比疼爱”自己独生女儿的母亲“超级爱心”的故事:从生下来那一天,该母亲就“无微不至”地关照自己的爱女。她决心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公主”,结果她果然成功了:娇贵的公主女儿已经18岁了,不会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公主嘛。。。可是,居然她不会做一件不是事情的事情:上厕所不会自己擦屁股。而且她有“洁癖”:很厌恶做这种“臭事”。全是让她必须依赖同时又很瞧不起的“妈妈保姆”代劳。
&我忍俊不禁地想象,这位公主出行的时候,这位专门的“擦屁股天使妈妈”一定得随行,否则都没法活了。。。。问题是。。。如果该公主嫁人了,这事怎么处理?让老公接下这差事吗?还是请几个宫女代劳?她是否还有其他除睡觉外的基本生活能力?不说古人要求的“德言工容”,自己的生活自理也要老公代劳吗?还是请个贴身老妈子服务?当然,这只是我的瞎想,事实上,恐怕没有一个男人,愿意娶这种娇贵无比的公主吧?正好让妈妈把她留在身边,好好享受自己这一生的“不凡成就”!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削弱(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基本生存能力的故事。大多数的家长应该不会弄出这样极端搞笑的案例,但他们会做本质上差不多的事情,都是在用各种手段削弱孩子的能力。比如“正常”一点的,就是喂饭。孩子两岁就应该学会的本事,大多数妈妈会服务的很晚。不少孩子上初中后都还在喂饭。
&实际上还有更严重的例子,只是不被人注意而已。下面就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二:全面剥夺孩子生存能力的超级父母
&这是我亲历的故事,比“搽屁股妈妈”更令人目瞪口呆。今日学堂曾经把一个入学仅仅一个星期的6岁孩子退了学,并退还了全部的学费。当时的学堂不像现在这样入学名额很紧张,让不合适的孩子退学很正常。可当时(四年前)我们生源还不足,但我们却不得不拒绝这个学生。这孩子走路的姿势很奇怪,像个鸭子似的摇摇晃晃。而且他无法与小朋友正常交往互动,注意力也无法集中,情绪难以控制,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沮丧和挫败感。
&该孩子的家长不甘心,夫妻两人一起找我,询问退学的原因。我直接说:你们是不是从小就不让孩子自主活动,基本上一直是“抱”过来的?父母承认:除了睡觉,醒着的时候从小基本上是大人轮流抱孩子。特别是跟老人在一起,非常宠孩子,生怕他乱动有危险,或者在地上玩会把衣服弄脏,所以到哪里都是抱着他。我说:“这孩子学会走路前应该没有正常地爬过吧?”父母也承认是的,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在家里,被座位和大人“固定”了身体。
&我说:这就是学堂不能接受您的孩子的原因。本来这个年龄的孩子(6岁),就算是家庭教育有些问题,心理,行为有些偏差,我们也是可以通过修改孩子的“软件”,重新教育过来的,不会拒绝他们入学。但是您的孩子不一样,由于从小被家长剥夺了孩子身体活动的权利和机会,造成了孩子不仅仅是运动机能出问题,实际上他的身体神经系统和大脑发育都受到了影响,也就是机能发育不健全。所以,如果缺乏这个过程,孩子的大脑和心理,行为都会有问题。因此导致他现在无法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参与学堂的正常学习。
&父母这才着急了:问,那现在补来得及吧?能不能多参加一些身体“感统综合训练”课程,半年或者一年后再来入学?要求我们给孩子留一个位置,他们甚至不愿意取走我们退还的学费,希望存在学堂里,以后入学再用。我说“我们不知道幼儿的训练课程,你们自己试试再说吧!如有改变,再来学堂报名也不迟,学费还是先取走,现在我们的确也帮不上什么忙”。
&实际上我说了谎:我不是“不知道”,而是“很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从小的体能,运动,饮食训练都非常成功,身体和大脑的协调性都很好,因为我专门研究过孩子从出生以来的大脑和心理,生理发育的关系。我当时不愿意多说的原因,是因为不想让这对夫妻太受打击:因为根据大脑的发育原理,0—6岁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一旦错过就无法补上这一课。
&简单地说:这个孩子将终生成为这对父母的沉重负担,他已经很难重新发育成一个正常人了。或者更残酷一点说:由于基本的生活功能受损,孩子已经“废掉了”。我们学堂任务是“教育”,可以说,是主要负责调整孩子心灵方面的软件工程师。可是,对于这个“硬件”都已经有明显缺陷的“人”来说,我们无能为力了。可能需要这对父母重新回炉再“制造”一个?或者需要一个比莎莉文小姐(盲人海伦.凯特的家庭教师)更有办法的老师。
&与普通孩子一岁左右就喜欢到处探索“世界”,即使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也照样乐此不疲不同,这个六岁的孩子,即使把他放到一个很值得探索,很有趣的游戏场里面,他很可能只会无助地看着周围的一切;面对最轻微的挑战,他也只会哭泣和茫然失措。因为持续六年的剥夺基本生存能力的“教育”,在家长们所谓“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已经不可逆转地造成了他的大脑和神经链接机能的破坏,而且让他心理上在潜意识中承认自己是个“超级无能的人”。这种人很可能终身都无法良好控制自己的身体,心理和思维,就更别指望他将来还能够性格开朗,学习优秀,工作出色了。我非常同情这个痛苦的小灵魂,我理解他的身体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多大的负担,但是我无能为力!只是感叹世界上居然有如此糊涂的父母和老人。
&这是四年前的事情了,这对父母后来再也没有出现过。我相信他们已经发现了我所说的事实:“感统综合训练课程”没有用!
&这个故事,是不是比18岁的公主故事更惊心?这一对父母和老人,是不是比“擦屁股天使妈妈”更无知,更愚蠢?前者虽然很夸张到不可思议,但只是削弱了孩子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而后者通过仅仅6年,就破坏了孩子一生的生活能力机制,还破坏了孩子正常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运作和身体的基本机能。
&实际上,大多数父母都程度不同地做过类似的事情,只是由于情况不太严重,所以没有引起注意罢了。很多孩子的肢体运动很不协调,就是因为上述的原因。&
&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在“无私地”提供削弱自己孩子能力的服务,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且,父母们最喜欢以“学习”为理由,“帮助”孩子们丧失很多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让孩子们长大后成为一个无能也无趣,无助的社会成员。
&我们也看到了: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更有甚者,家长们需要在大学城租房子陪读,料理孩子的生活。还有大学生上学仅仅一星期就退学了,因为无法适应“没有妈妈的日子”。还有学生不会剥鸡蛋壳,因为家里吃鸡蛋总是妈妈剥好的,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硬鸡蛋”,结果无法下口。这些人,不说指望他们“振兴中华”,能把自己管好就谢天谢地了。
三:被剥夺能力的孩子对自恋父母的无情报复&
&家长做任何事情都会得到一个结果的。如果家长做的事情是伤害自己的儿女,他们也会遭遇最为强烈的报复。小时候被父母象宠物一样“千娇万宠”养起来的孩子,绝对不会像宠物一样对主人亲密依赖。反而会有很大的敌意。因为从心理学上就知道,每一个人都是有“自我成就”的需要的。如果孩子长大后发现自己的无能,他在心理上是很自卑的,同时也对自己缺乏能力感到愤怒。而毫无疑问:他们会认为造成他们今天这种无能局面的原因就是父母,因此一定会把气出到父母身上。所以,“”
&相反,民间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广泛被中国目前这批自以为学习了“西方先进经验”的半通不通的父母批评为“缺乏民主”,要“鼓励教育”。其实,这句话也是符合心理学的。父母对子女施以棍棒,证明父母有强烈的原则性,并对子女的要求极其严格,将来长大反而会比较有能力,反过来非常感谢父母,会很孝顺。
&比如,成龙小时候练武,师傅要求严格。他们都练得很辛苦,师傅对他们练得不好的时候非打即骂。此时的成龙,最想的就是将来长大后把师傅杀了!可是,当他真正长大后,发现正是因为师傅的严格教导,让他有了成就。同时也知道,师傅愿意如此费心费力地严格教导他是多么的负责,反而充满了感激之心,结果他成年后对师傅非常恭敬孝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们,非要用这种害人害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呢?为什么要剥夺孩子的能力呢?骨子里,这些父母是很不负责的。他们其实根本就不尊重孩子的“人”的权利,也不尊重孩子成长的要求,他们只是象养宠物一样,用这种泛滥的“爱”孩子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他们在扮演“爱心父母”这个角色。本质上,孩子只是他们这场演出的工具。因此当然会受到报复。
&上面提到的那个“搽屁股妈妈”,就是找到报社的记者大叹苦经,说自己为女儿付出了一切,但是女儿很鄙视,瞧不起她,把她当老妈子。还常常对她发脾气,她很想不通。这样才把这个惊世笑话揭露出来。
&各位身边,应该还有更多这样的例子。被剥夺了能力的孩子们,总有一天会无情地向父母讨债的。最严重的案例,就是杀掉父母。这种事例已经发生过多起。
父母们,反省吧。你们是不是还在继续剥夺孩子的能力?&
&我的孩子,其中对他们的生活教育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结果,孩子们如果能够帮父母做一点事情就很开心,我们当爹当妈的,也经常“创造”一点这种机会给他们。
&我对自家孩子说:你妈妈六岁就会做饭给父母吃了;所以后来很有本事,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结果孩子们十岁的时候,就自己弄饭吃。如果能够做一份饭给妈妈,觉得很有成就感。这就是“懒”父母才能培养出能干的子女,我相信他们今后无论成就大小,起码他们是一个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今日学堂一班的孩子(今年平均年龄11岁),这学期开始要上一门“生活实践课”了。本学期的任务就是两个人一组,周末负责为全体学生做饭。孩子们都很兴奋,争做第一批人选。一个新入学的孩子却很消极,说:做饭真没意思,结果她排在最后。
我对她说:你不喜欢做饭吗?
她说是的。我问:为什么其他孩子都很喜欢呢?
她回答:我从来没有做过。
我说:其他孩子多数都没有做过,可能你平时在家连父母做饭都没有留心过,所以担心自己做不好吧?
她承认是的。我告诉她不用担心,老师会教你们做出很好的饭菜,回家后还可以做给父母吃。还承诺教她做云南特色的豆焖饭。结果孩子非常开心,还特别打电话告诉父母她要学会做豆焖饭,回家给父母吃。这证明孩子都是喜欢增强自我能力的,对生活很热爱的。可叹父母们总是用各种“你不会做”为由,“帮助”其实是代替孩子们成长,排斥了孩子们对于掌控自己生活的努力。
中国父母和老师破坏孩子思维和学习能力的九宗罪
无情的事实说明:中国的父母和老师,正在用实际行动剥夺我们的下一代学习能力和身体健康。南怀瑾先生说:中国父母和老师一直在“残害”自己的孩子!这里用“中国父母破坏孩子思维和学习能力的九宗罪!”来说明:南先生的话绝非玩笑和讽刺,而是一个真实的事实。
九宗罪之一:父母们用不良的饮食习惯毒害孩子身心,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
九宗罪之二:家庭不良睡眠和作息习惯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
九宗罪之三:家长轻视体育锻炼的价值,导致孩子学习效率降低
九宗罪之四:对精神产品不加选择,导致孩子的思维被破坏,学习能力降低。
九宗罪之五:家长们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厌学畏学思想,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
九宗罪之六:教育中奉行“一碗水”理论,扼杀了孩子学习进步的空间!
九宗罪之七:“园丁教育理论”违反了孩子的天性,是教育法西斯主义!
九宗罪之八:教师“满堂灌”教学模式,养成了孩子被动和低效率的学习方式!
九宗罪之九:“标准答案”剥夺了孩子们的思考空间!断送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解读精英教育20:99%的中国父母和老师正在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题目的含义就是:中国的教师和家长正在共同努力,不断削弱我们孩子的学习能力。这种提法,估计老师和家长们都很不服气,会指天发誓说:绝无此意!
&他们承认自己有可能会为了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他们承认为了学习,会牺牲对孩子个性和心理的要求和教育。但是父母天天最盼望的就是孩子学习好,怎么可能会有意去剥夺孩子的学习能力呢?
&可惜,愿望是愿望,事实是事实。我们就用下面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实来说明吧。请参阅以下文章,看看我们的国人是怎样培养(削弱)我们下一代的能力;而日本,韩国这些远比我们富裕的国家,又是怎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的孩子表现很差,是因为父母很差劲。
如果我们的孩子很弱智,是因为父母很愚蠢。
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父母自己需要提高自己。下面这些由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写的文章,早已经把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破坏性养育公之于众了。请参看下文(点击进入)&
九宗罪之一:父母们用不良的饮食习惯毒害孩子身心,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
&基本上,99%以上的中国父母不会去研究营养学,不会去了解到底什么食物和饮食习惯才是孩子成长真正需要的。这些父母会非常在意自己的汽车到底是加柴油还是汽油,加93号还是97号。但是却很没有常识地在孩子的食物选择方面缺乏基本的鉴别力:很多父母会愚蠢到以为下面的行为很正常:
一:吃的越多越好(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胃口不佳很重视),所以会让孩子吃到败胃口为止。这基本上就是养猪的办法,而不是养孩子的办法。
二:会认为越贵越好(以为花了钱就能够解决营养问题)。所以会给孩子买来一堆毒品和垃圾吃,让孩子身体越来越差。
四:会简单到相信一切提供到面前的东西:只要是“国家批准的食品”,在超市里正式销售的食品,就是“放心肉,放心菜”,而不去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和研究到底人体需要什么东西。
五:会认为味道好就是吃得好。大多数中国父母们会肤浅到以为:“吃”的关键就是“味道”,所以这些父母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烹调手艺,宠孩子的方式就是带他上餐馆。而从来不去认真研究人体需要的饮食结构和食物来源问题。因此,就造成我们的孩子有相当大的一个比例的是因为食用过多的酸性食物和各种添加剂,造成身体细胞活力的降低,身体容易疲倦,思维能力降低。
&即使是今日学堂学生的家长,已经发现了孩子在学堂期间体能很好,精力很好,学习状态不错,可是依然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基本的思考能力,还是会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批判学堂的饮食方式:觉得学堂的食物太“简单”,“亏待”了孩子,而不是去了解和研究学堂的食物和营养和饮食习惯方面的学问。于是孩子回家后,这些家长自然继续用“无比的爱心”,根据电视上广告的指引,买来各种有毒食品来“宠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往往孩子在家生活期间很容易生病,精力体力也都变差。每学期刚开学的时候,学堂老师不得不花很多无谓的时间来调整孩子们的身体。
&所以,我们的家长们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是痴肥型的,长得白白胖胖,可是体能和身体协调性都极差,在我看来,这种家长是用养猪的办法来养孩子!另一种极端就是把孩子养得象豆芽,枯黄无神,经常上医院。这种孩子的家长是最关心孩子“进补”的,而且喜欢买各种昂贵的食物给孩子,结果孩子越来越缺乏营养。孩子越瘦,家长越不给孩子最需要的,最简单的“普通食物”,结果孩子只好越来越“为伊消得人憔悴”了!在中国的中小学,少见体格匀称,精力充沛的孩子,实在是一大悲哀。全是家长瞎养的结果!
&实际上,学堂孩子身体最好,精力最充沛的班级是云南班,因为这个班的家长无法把孩子周末接回家毒害,结果他们很少生病,而且体能超强,精力旺盛,学习积极性很高。我选择地点的时候,有意选择了一个世外桃源------至今依然普遍使用农家肥的小镇,而且没有形成商品化种植,显得非常“落后”。如果在城市里,这里的蔬菜水果等食物都会是价格昂贵的“有机绿色食品”。另外,这里是山区立体气候,四十公里的落差就有海拔1200米,因此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品种极为丰富的水果和各种蔬菜等,因此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极有益处,在当今的中国,这样的地方已经越来越“稀有”了。
&国内的“传统早餐”,特别是武汉的“传统早餐”,大多数都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和大脑的活力。这一点,相信各位都有经验:就是很多人早餐一个小时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的困倦感,孩子们也一样。这表明大脑缺氧,能量不足。在这种缺乏所需能量的大脑活力条件下,您能指望孩子们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吗?这种困倦用“睡眠不足”来解释很勉强,因为刚刚才起床,其实这就是因为不良早餐造成了身体机能不良反应的表现。
&如果你了解自己需要什么食物,并正确地食用早餐的话,一整天都会精力充沛的。所以,营养学家对于早餐的品质和内容都是很重视的。可惜,中国的父母,有几个知道这些“饮食方式道道”?他们只管吃得香,吃得饱,就是“好早餐”了。
&饮水误区:还有饮水问题。家长们似乎认为:把最廉价,其实是孩子的身体和大脑最需要的清水提供给孩子,不去“毒害”孩子,有点不够意思。所以大多数父母都会花不少钱,买来在本来良好的水里添加了很多杂质和毒素的饮料,以表示“爱心”!结果就是造成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被破坏,学习效率下降!更严重的结果,是各种饮料的大量食用,就是我国青少年白血病发生率的不断上升,以及成年后各种慢性病的肇因!因此我基本上对白血病的孩子抱有同情的同时,对他们的父母感到有些无言的愤怒。
&晚餐陷阱:一日三餐中,中国的父母最重视晚餐。可惜,中式晚餐,特别是城市家庭,以及富裕家庭的中式晚餐,几乎就是降低孩子活力的最佳手段。所以,家长们培养出无精打采的孩子,体能不佳的孩子,兴趣缺缺的孩子,思维能力低下的孩子,实在是很正常的。
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多谈了。有兴趣的家长请自行研究这些结论。关于饮食和营养学,有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在身边,只是家长们选择不去看。我有两篇小文谈及饮食问题,可以点击链接参考。
九宗罪之二:不良睡眠和作息习惯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
基本上,中国的学生们不懂得良好健康的作息方式。前不久,某大学晚上11点20熄灯,结果居然引起全楼学生的集体抗议,最后“楼长”不得不妥协开灯。这反映了国人的“作息习惯”。
如果懂一点点生理和医学常识的话,就知道人体的各个功能器官,五脏六腑是“轮流检修维护”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器官轮流工作,同时其他的器官休息,因此我们的生活起居必须配合这个周期才会让身体健康不得病。比如,下午和晚上的时候,消化系统其实是排班“休息时间”,可是如果傻到只要醒着就不停地喂进自己身体各种食物,甚至是难以消化的垃圾食物,特别晚上吃烧烤,喝酒等,对身体的损害极大。长期下来,人就很容易得各种胃病,糖尿病,痛风,三高,消化不良等等全方位的慢性病。
&人体中最重要的机能系统就是“气血”系统,也就是通俗说的“人体能量系统”和“身体组织系统”的检修维护工作。这个系统因为太重要了,所以安排人体在深度睡眠的时候来修复。晚上九点到11点,是中医学上人体“养血”的时间。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这段时间是孩子的身体组织细胞恢复和成长的时间。如果这段时间睡不好,身体一定会慢慢变差,细胞组织活力会降低。对于爱美的女孩来说,如果这段时间睡眠不好,就很容易衰老。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传统说的“子时”,是“养肾”“补气”的时间,用现在语言来说,就是大脑神经系统以及人体能量系统恢复和充电的时间。如果此时没有睡好,大脑神经系统就无法恢复活力,轻一点就是思维速度降低,反应不灵敏,容易疲倦和走神,精力不佳,精神不好,上课也难以集中注意力。更严重一点就是出现神经衰弱,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等毛病。
&奥巴马的“家规”中,严格规定孩子们晚上八点半必须上床睡觉。很明显,这个总统非常了解这一点。可是中国的父母那管这些,全世界的华人是最喜欢夜生活的,父母们也很喜欢把这个习惯传给孩子们。所以,中国的父母认为:把晚上的时间用来“补习功课”是天经地义的,只要不用来“玩乐”而是“学习”,就是正当的,甚至是值得鼓励的“刻苦学习的行为”。所以,负责的“家长”甚至会陪孩子熬夜来“学习”,学校的老师们也很乐意多布置些“家庭作业”来体现自己多么的“负责和严格要求”。家长们也心领神会地“配合学校工作”。多么可笑,又多么违反教育规律的事情,却是整个中国教育界的“常识”。
&我发现:中国的大学生往往生活很散漫。这种散漫首先就是作息不规律,这也说明他们的思维是散乱和无序的。这种情况的产生,有相当部分原因是中小学时期作息不规律导致的。根子就在父母和中小学的老师身上,最直接的原因是父母导致的。
&九宗罪之三:家长轻视体育锻炼的价值,导致孩子学习效率降低
&基本的常识是:我们的身体是我们精神的载体。因此,身体的状态如何,代表了精神的状态。实际上,有经验的心理行为专家,可以从对象身体的动作中,发现对象的思维特征和心理特点。比如,身体很灵活和肢体动作柔软健康的人,他的头脑肯定是很聪明灵活的。反之,动作僵硬迟钝的人,思想一般都也很僵硬,脑子也“不开窍”。
&实际上,古人说“相由心生”,就是说:你身体的结构和健康状态,代表了你的心理和思维状态。这实际上很有道理。
&中国古人说:只有培育了身体的精气神,才能有良好的精神表现。而良好和持续的运动,才能够提供身体学习所需的足够动力。因此体育可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可这也是中国父母们普遍忽略,同时是西方的父母们最重视的课程。比如,中国“关心孩子教育”的妈妈,往往也称为“培训妈妈”,就是指天天带孩子到处跑培训班“学知识”的笨妈妈,不关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残忍妈妈。报上登了一个暑期给五六岁的孩子报了14个培训班,花了近两万元,结果把孩子培养成了“神经质”的妈妈,特别可笑和可悲。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不那么突出的实例却是普遍地存在在中国的妈妈身上。西方的教育妈妈,则称为“足球妈妈”,就是喜欢天天陪孩子参加各种运动队的训练的妈妈。所以,别人的教育搞得好,别人的孩子身体好,别人的孩子长大后有出息,实在是很必然,也很合乎自然的。
关于这个问题,参看我关于运动的几篇文章。&
&四:对精神产品的不加选择,导致孩子的思维被破坏,学习能力降低。
&如果我告诉大家,中国很优秀的重点大学学生,也常常读不懂内容严肃一点的大众通俗著作,你们可能不会相信,但这是事实。我在带领武汉大学的学生们学习的时候,经常会奇怪原来大学生根本不会读书!他们往往认真地读完一部书后,但依然缺乏对书本内容的真正了解。要问他们这本书说了什么?他们基本上只会重复一些书中的名词,发表一些肤浅且自以为是的理解,而且常常是离题万里的“读后感”。对原书的精髓之处,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毫无知觉,无法吸收书中的智慧来提升自己。
&这种根子,除了体制内语文和文科的弱智教育破坏外,还源于童年时期,我们的父母们对于孩子精神产品的不加选择,破坏了孩子的基本思维能力所致。比如,电视,被教育家斥为“第二毒品”,对于孩子的精神成长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一些古怪的思想和价值观,低级弱智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就来源于电视媒体。而且,电视这种媒体是非常被动的信息源头,对于电视的依赖,大脑的思维力大大降低。因为媒体的任务是迎合大众,所以一定要简单通俗到不动脑子就可接受。而教育的任务是提高自我,因此天然的本性与大众媒体就是敌人,特别是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之粗糙和缺乏思维深度的无厘头,可以说就是孩子教育和思想成长的大敌。可是,有多少家长会在家里,会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取消电视呢?相反,家长们会把电视作为非常重要的家庭玩具,丢给孩子玩,免得让孩子“不安分”“吵了自己”,不好管。多么的缺乏责任心。
&作为家长,你会陪孩子看他要看的节目吗?如果节目内容不适合你,或者你觉得弱智,或者你根本看不懂,觉得无聊透顶,这些节目也一样不适合孩子。我的孩子看的内容我是一定要了解的,所以大多数的“少儿节目”会被我丢弃,就正如很多所谓的“儿童食品”其实是“廉价垃圾”和“缺乏营养”的垃圾代称一样。大多数所谓的高级“儿童教育产品”我也会丢到一边,因为我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实施“教育”的---它们存在的目的仅仅是商业和利润,根本就与“教育”无关。例如前几年我儿子的妈妈被人忽悠,花四五千多元买回一套【阶梯英语】给孩子,我一看就知道,这种东西完全就是骗钱,跟真正的英语教育无关,所以就不给孩子用。其实孩子也不感兴趣。我也不送给别人,免得害人!可是中国这样的东西太多了,就是因中国的父母太缺乏基本的思考和鉴别力了。像暴发户一样,缺乏基本的判断能力,只知道花钱来解决问题。花的钱越多,似乎自己就越尽职!
&我始终难以想象,中国的家长怎么能够不加选择地让孩子看这些明显很弱智的节目?如【蓝猫】,【喜洋洋】,【蜡笔小新】,【奥特曼】等等?怎么会把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抱回家丢给孩子?如果你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就如同你看到的这些“儿童节目”一样弱智和无厘头,难道你真的喜欢和接受吗?
&即使是孩子阅读的书籍产品,也需要严格限制。那些思维能力低下的读物,不能进入孩子的阅读书单。问题是由于我国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日益低下,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迎合这种低级思维的所谓“通俗流行作品”,其思维方式和文字表达语言都是特别“简化”了的版本,实际上是完全的文化垃圾,如魔幻小说,新时代奇幻作品等,但是却特别受孩子们欢迎。家长们往往以“只要看书就好”的鸵鸟心态,以为孩子就是天天进步。家长不明白的是:通俗作品的天生任务,绝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思维品质的提高,而仅仅是通过迎合孩子的趣味和低下的思维能力来吸引“顾客”,这样才能掏出钱来让自己成名获利。他们并不是有责任的教育家,也根本不懂教育;家长怎么可能把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引导权交给这种人呢?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一本书叫做【藏地密码】的,被吹成“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孩子很爱看。我拿来一看发现很垃圾,完全就是一个没脑子的神经病人脱离基本逻辑思维的幻想之作,就不再让孩子看了。但是这本书据说是“热门图书”,销量被孩子和家长们捧得高高的,出了很多续集。现在很多80后,90后不可思议的思维方式,就来自于这些“无厘头”的精神产品。你的孩子如果是00后,可能会更怪异,更无法理解。其实他们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也不能理解别人!罪人就是现在的父母们。
&而且,一旦习惯了阅读思维层次低俗,文字简单粗糙的文字后,孩子们往往无法,也不愿意去进行深度的阅读和思考,结果就是造成目前全国性的思维简单化。网络上大量的愤青,就是思维方式特别简单和粗糙的表现。如果家长们到校内网上看一下,会非常惊讶现在学生们的思维水平之低下,可谓叹为观止。大学生居然只会象小学生一样思考和判断,写出来的文字和感受就像是小学生作文,不仅语言儿童化,行为也像是孩子一样。比如他们喜欢去玩小学生级的弱智“校内”游戏---【养小狗】等来体现爱心,去【开心农场】偷西瓜吃感受一下刺激,去偷偷的【抢车位】赚钱等等。而且,居然还有挂武汉大学博士头衔的“高级知识分子”热衷玩这些东东,实在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和中国教育的一大奇观。这种弱智行为的存在,并不是设计这些内容和游戏方式的校内网管理人员的弱智,它只是作为一个商业机构,精明地迎合了弱智的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要求。&
这一切,难道不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一步一步“教育”出来的结果吗?
五:家长和老师们努力培养学生厌学畏学的思想,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最大的动力。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
&学习是一个人提高自我素质的必要手段。幸运的是:人天生是热爱学习的。在孩子的眼中,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一向是“乐学”和“学乐”的教育精神,这与和人生的本能追求一致。
&不幸的是:中国的学生,却被教成普遍的畏学厌学!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这个结果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的后天习惯和后果:他们在长达12年的孩子一生中最关键的教育成长的时间里,不断地,不遗余力地把厌学畏学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的厌学畏学思想。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用最笨,最幸苦,最单调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学习最简单的内容。最终,成功地培养出来一大批终身视学习为畏途的中国人。这样培养学生,难道是在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吗?还是在破坏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一点,虽然荒唐,却是任何家长和老师都逃避不了的指责:
&在价值观上,难道你们不是一直在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的吗?这含义,不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们,读书本来应该就是“苦”的,与你们追求快乐的本性是违背的。
&难道家长和老师的励志榜样,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榜样吗?把学习这种“伟大的人生游戏”搞到这个像是酷刑的样子,难道还指望会让你的孩子“喜欢”和“投入”吗?别忘了,当年苏秦的这个学习故事,是人家的案例,并不是苏秦父母的要求。你们今天怎么能够用到作为被动学习的学生的榜样呢?
&还有,“”
&比如,考试前后,或者开学前赶快带孩子去玩,去吃,去享受。这就用行动来明明白白告诉他:学习很幸苦,学习是一种牺牲,学习很无奈。但是妈妈很疼你,所以对于你受到的痛苦会好好的补偿。只有吃和玩才是快乐的。这样不断的“教育”的结果,就是有一天,他长大了一点,能够“独立自主”了,自然就会把学习丢到一边去,自由地追求吃喝玩乐了!这一天,可能是上大学,离开了家庭。也可能是上初中时的青春逆反期。而费力费力培养出这种厌学孩子的家长们,还无辜地到处诉苦,说“怎么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也不愿意好好读书了?”
&日常学习中,家长告诉孩子达到某种学习目标后,可以给他某种物质奖励。结果,“”,刚开始效果良好。不过这样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自然就是“幸苦学习”可以得到奖品。最后,日益长大的孩子需要更“大”更“刺激”的奖励,才愿意去“受苦”,否则就罢工!此时家长又怎么办?所以,中国的家长,这样子培养出来的,全是厌学的孩子。
该怎么办?如果你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惩罚,就是“不许去上学”“不准读书”,学习就自然成为孩子最渴望的事情。这也是今日学堂一贯的做法:对于违反校训的学生,就是实行一天以上的停学处罚。最长的一个学生,罚她停学了二个多月。最后这个厌学的学生居然爱上了学习,让她的父母都大为惊讶!
&当然,这种处罚的前提是:
六:“一碗水”教育理论,把天才培养成庸才的教师。
&学校的教师通常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这种“一碗水”理论,就是我们体制内教育的核心原则和思想。
&难道错了吗?当然错了!
&首先,从教育原则上来说:这个教育理论模式,决定了老师传授的知识范围,就是学生的极限限制,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并不是这个教育体系中最优秀的学习者,他们并不是我们这个国家内最博学多才的人群。他们自己就没有一桶水,可能只有一碗水。这种情况下,一碗水理论就将带来更坏的结果:我们压抑了孩子超越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受限于一群并不足够优秀的群体,剥夺了孩子本来可以更优秀的潜力。
这一点请参考阅读:一文
第二: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这种理论必然造成一个自恋的老师,满足于给学生一碗水的“成就感”,所以必然形成“满堂灌”的错误教育方式,造就缺乏探索思想的学生。所以,削弱了学生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第三:这种教育理论忽略了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成了教师课堂表演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因此违背真正的教育精神。
真正的教育,真正的老师是这样的:我拥有一桶水,但我不是从自己的桶里给你一碗水,而是,以及这一桶水所来源的大江大海,指引和鼓励孩子们设法去获取自己的一桶水。
&这样,固然可能会有不少孩子只能弄回一碗水,甚至只有一调羹水,或者只有一滴水,这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但同时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会获得一大缸水,甚至一池塘水,比你老师的还多得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也称“导师”----引导孩子,激发孩子潜能的老师。
&西方的教师就是这样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即使自己知道答案,也不会轻易地告诉学生,“——”看起来不像中国的教师一样“苦口婆心”,但是他们培养了真正的人才。而且,他们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意愿:超过老师。也尊重了另一些天性不爱学习的学生不愿进取的需要。他们没有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问题孩子”,没有去打击挖苦他们不愿意接受“一碗水”的表现。他们即使学业不佳,起码心理正常,行为正常。
&在这种教育原则下,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培养出很多超过老师的学生,培养出心理个性完整正常的学生。其实这并不是西方的教育专利,也是中国古老教育的要求。中国古人说:意思就是:如果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只能达到老师的水平,证明这老师不行,只是个半吊子货。只有能够把学生培养得超过老师,才是老师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照这种教育原则来看,上面这种有一桶水而只会把一碗水交给学生的老师,连“半吊子”教师都谈不上,只能用“误人子弟”来形容了。这种教育,难道不是在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吗?
七:“园丁”教育理论,是无视孩子心理和个性要求,违反基本教育准则,削弱孩子学习能力的“教育法西斯主义”。
&中国人喜欢把老师称为“园丁”,没错,中国的园丁很辛勤,但是他们却是在辛勤地残害我们的孩子(南怀瑾语),而不是培养,教育和提高我们的孩子。因为“”“”骨子里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愿望,用教师的愿望和方法来修理学生的“教育理论”。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同时,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孩子的能力,个性和愿望都是很不相同的,所谓的所以,西方的教育家,无不对于中国居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大惑不解。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正是在“园丁”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教师的愿望,把孩子们修理成相同的模式。拒绝修理的人被打成“问题孩子”,就像是被“园丁”看不中的树苗一样无情地抛弃。
如果你希望了解真实的情况,就去问问懂一点中国教育内幕的人,小学老师的任务是什么?我与不少小学老师交谈过,他们甚至有点自豪地说:刚进校时,每个孩子都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出校的时候,除了外貌无法改变外,其他都彼此差不多了。
&你到小学后会发现:小学老师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来“学习和教育”,而是花在“纪律维持”上了。真正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很少,而且内容很简单。特别是小学初年级,如何把天性活泼的孩子,井然有序地“绑在”小小的课桌面前,就是小学老师最主要的功课。这个时侯,柔弱无助的孩子,不得不接受老师的“园丁式修理”。家长们可以很容易看见:刚进小学的孩子,都是鲜活而有个性的,眼光也是好奇和活泼的。可是小学毕业的孩子,眼睛里失去了光彩,身上充满惰性。而且,每个人看上去都差不多了,一样的灰暗和打不起精神来。
把本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修剪成一个模样。把热爱学习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培养”成厌学和无奈的学生,难道这不是在削弱孩子的能力吗?我们的教师,可能永远也不懂得,为什么西方的小学教室,安排得像是自己家的客厅一样。为什么西方的小学生,要坐成一个圆圈,与教师一起讨论问题,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是“上课”,显得很“散漫”。而不是象中国的教室里“整齐”的座椅和同样“整齐”地静静坐着的学生。这反应了在本质上,我们这个社会根本没有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国民,就是一批不懂得“尊重”的国民,心理上都有严重的问题。
八: “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养成低效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设定,是由一批根本就不懂教育的人来制定的。体制内学校的老师,被迫成为一群教学表演者,是一群大声吆喝着贩卖知识的文凭商人。他们以“教育”为谋生的职业,剥夺了孩子们的天赋学习能力,造就了我国学生缺乏真正学习能力的现实状况。
&所有的教育家都知道: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
&可是,我国教师的教学法,基本上都是教师在台上表演和贩卖知识的“满堂灌”模式;负责一点的老师,就是注重表演技巧,绘声绘色地尽量吸引学生的表演者。差一点的老师,就是死板乏味,不负责任,表演技巧极差的三流演员。我们负责一点的老师,想的是“如何在上课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如何让学生成为表演者”,这等“教育”,如何可能会产生真正的效果?如同表演系的教师,天天注重的是把自己的拿手好戏演给学生看,学生的任务只是记笔记和考试的话,他们这样难道能够学会自己上台表演吗?
&而且,即使是最精彩的表演,也比不上电视台的节目。更何况体系内很多教师就不是天才演员,他们乏味和缺乏技巧的三流表演,如何才能吸引学生呢?
&所以,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很差。实际上,教师自己也知道,45分钟的一堂课,学生真正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可能还不到十分钟。其余的时间,学生们尽管在长期的“教育培养下”,身体都装得“认真听讲”的样子,其实大脑多数在开小差。大量最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无端地浪费了,而且养成了很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教育,难道不是在削弱我们孩子的学习能力吗?
&参考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我们很容易看出与中国的满堂灌教育模式的巨大区别: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个学习评价体系中看出来,西方国家的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是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互动讨论,论文写作,答辩),所以,才能培养大批真正会学习,会思考的人,而且他们的时间利用率极高。当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就围着几本教材转圈的时候,西方的学生拥有更广博的知识面和更好的学习能力,而我们的教育系统,在“考试成绩优良”的光环下,培养出大批不会思考,不会学习,不会读书的呆子。
&这方面,目前体制学校中真正懂得并能够按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个教学原则去教书的教师,就是魏书生式的教师。虽然他的知识很丰富,表演起来应该会很吸引人,但是他不会自恋到在学生面前“表演”。他的教学方法,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大量的时间是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可是体制内这种老师实在是太少了,大多数都是填鸭的知识工人。
&今日学堂的学习内容,五倍甚至于十倍于体制学校,很多人以为学生会很幸苦。其实他们的学习时间还没有普通学校学生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运动和游戏。学习成功的所谓“奥秘”,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最大的好处就是:12岁后,他们基本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进取的“本钱”。
九:“标准答案”彻底剥夺了孩子们的思考空间&
“标准答案”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考试手段,本来无可厚非。美国托福考试这样的标准考试模式,一直行之有效地在全世界实施多年,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因为“标准考试”是用来测试的“”
不料“富有创意”的中国教育体系,善于投机取巧的中国师生,把“标准考试和标准答案”作为学习的模式,学生们把本应该用来思考和学习更多深度和广度内容的时间,花在大量的重复做题的题海战术上来,造成了中国教育的灾难。
以托佛考试为例:本来只要真正踏踏实实地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托佛考试就可以轻松通过。因此,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基本上都是踏踏实实地打好语言基础,再去准备应试。可碰上中国人,彻底让老美傻眼:他们想不到世界上会有这么傻的学习者,会把学习当做考试一样折腾自己,从小就开始做标准答案,以及各种英语试题。中国学生会用最笨的办法,在准备考试的时候,提前把托福的题库都做光,用这种方法固然可以取得“好成绩”,可是与真正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根本就没有关系。结果发现这些高分学生到国外后,连最基本的对话都无法进行:因为他们只知道一套背下来的对答模式,换个词就不知该怎么办。所以大叫“托福考试不灵”,所以美国的托福也只好改革:被逼着采用不标准的考试方式----主观考试。很快地,中国的四六级也跟着转向,但是学习方法还是没有改,后果如何?一大批只会用“标准答案”的学生傻了眼。
心理学应用:为什么全职妈妈更容易造成教育失败?
( 16:51:04)
题记& 两个故事:一个是状元老子做“职业爸爸”,花三十年时间证明教育的失败。另一个是学历不高的“无业父母”无力顾家,孩子成为高考状元!这种巨大的反差,为何会不断地出现在身边?里面有什么奥秘,有必然性吗?如何从心理学理论上说明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全职爸爸和全职妈妈们有什么启示?如何防止自己的儿女教育失败?
&&& 这篇文章很可能遭遇全职妈妈们的反感。很正常,符合文中心理需要理论:文章打击了全职妈妈们自我成就的需要,以及归宿感,以及献爱心的需要,这让她们难以接受。不过这个目的并非我的初衷,这些问题也不是只出现在全职妈妈的身上,而是全社会的通病。只不过全职妈妈们身上表现得更突出,更典型一些而已。如何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对号入座地去“扮演角色”,进行“角色维护”“自我辩解”“情感保护”等心理反映,正好考验妈妈们的智慧和教育的理智!
心理学应用:为什么全职妈妈更容易造成教育失败?为什么妈妈会被孩子称为魔鬼妈妈?为什么被照顾得越周到的孩子越不快乐?
&&&&& &&&&&&&&&&&&&&&&&&&&&&&&&&&&&&&&&&&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一:全心全意地投入为何带来相反的结果?
一个孩子,如果享受过于“职业化”的待遇,一旦由全职爸爸,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爷爷,全职奶奶全职照顾,甚至仅仅是因为父母过于重视孩子,把孩子的前途未来看得比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为重要,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结果往往更容易造成教育失败。
这个结论,是我们大众认为“不应该出现”的事情:专门让一个人来“全面负责”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这种”慷慨投资”理所应当带来“丰厚产出”:应该提升孩子教育成功的可能,变得更加优秀才对。这也是全职妈妈们的初衷和愿望,怎么可能还相反呢?
我了解过周围一些全职妈妈的子女教育情况,大约孩子都是幼儿园,小学阶段“好像还可以”,妈妈们会很自豪地到处宣扬自己的“成绩”,其实这个时候,孩子身上已经隐藏了很多不良的种子,只是家长视而不见。妈妈们对孩子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津津乐道,丝毫不见孩子身上潜藏的问题,即使表现很明显,家长也会“瞎眼”,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一面,直到问题已经严重到不可收拾为止。说这些妈妈眼睛有问题一点都不过分。
前不久一个全职妈妈带孩子来见我,孩子因为调皮捣蛋被另外一所学校开除了。即使这个时候,妈妈不得不承认孩子“有问题”,但是也说不出什么真正的理解,看不到问题所在。反而不断说:这孩子进步多么大,心地多么善良,妈妈病了会给她端水等等,觉得孩子很委屈,甚至会幻想自己“对不起儿子”,因为可能是自己“对儿子关心不够”,如果当年如何做,孩子就更会开心,有出息了等等。可是我看到的是:这个十岁的孩子,由于教育不当,已经带来了不良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今后还会出更大的问题。可是,由于家长无法真正看到孩子的问题(可能她根本不愿意去看),无法真正去满足孩子的需要,一味的在顽固扮演“好妈妈”的角色,问题就根本没有解决的希望,我也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
另外一个全职妈妈来见我,如果光听她说的话,她嘴里的女儿简直就是个完美的天才,杰出的未来领袖,如果我们学堂录用她简直就是白捡了个大便宜。我见过后才发现这个孩子也是有严重的行为和心理问题,仅仅是在学校里的学业成绩还不错而已。结果我婉言谢绝这个孩子入学,不是这孩子已经教不好了,而是有这种糊涂妈妈,孩子没法教。我们可不敢“沾这个便宜”来自讨苦吃,还是让她的女儿慢慢成就她的幻想吧。
全职妈妈的教育对象,一般都在中学以后问题彻底暴露,连一点“面子”都不给。几乎所有的“指标”----包括这些妈妈们一向看重的“成绩”和“分数”都出现问题,已经完全包不住了,这时候才知道着急。但是由于已经养成了惯性,来不及改正了。即使这个时候,妈妈们依然不知悔改。我在一次楚天金报提供的家长见面会上,一个全职妈妈的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一向成绩很好”,但是到了初三后坚决拒绝学习,向我求教的内容,居然是“怎样让他愿意参加中考”,而不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我问她是不是一向逼孩子学习的?她承认是的。还说小学阶段很有用,成绩很好,怎么现在不行了?能不能我出个主意,找个招把孩子“搞定”?
这种家长,就是“死不改悔”型的。因此全职妈妈们的教育成果,总体上是失败的。孩子们往往在心理个性行为上,有很多的问题,学业上失败的情况也很普遍,“成功”的个案其实很少。
&&&&这里讲两个都是我身边亲友的真实故事:一个是状元老子做“职业爸爸”,花三十年时间证明教育的失败。另一个是学历不高的“无业父母”无力顾家,孩子自己成为高考状元!
我的一个长辈,当年是我们地区的高考状元(文革前),可后来所在的国营厂倒闭后被迫下岗,可以说这一生的运气很不好。由于自己的职业失败,就把人生的全部希望放在儿子身上,孩子从小就在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小学中学一路呵护,操了很多心,在父亲的辛勤栽培下,结果高考的时候成功地考入了武汉大学,算是我们家族中仅有的几个考上全国一流名校的佼佼者了。
考上大学也就是问题的开始:进入大学后,爸爸失去了全面指导控制的机会,儿子得到了自我发展的“自由”,而且脱离监管的孩子,也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愿望。于是“乖”了两年,勉强上到大二之后,就连续两年留级。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名牌大学虽然不好进,但是很好出,在校日子很好混。老师很愿意送学生及格,只要别太过分,大家一起混文凭。实际上大学里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混日子,女生看韩剧,男生玩游戏等等,可是基本上都可以混毕业,还有一个不错的成绩单去骗骗企业。这孩子能考上武大绝对不笨,可他偏偏连体育课都要去拿个不及格,可见这孩子“故意不学”,连混日子都懒得混。最后当然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
他父母当然很生气,后果却不严重!因为爱子心切,虽然没有毕业证,但是父母到处找高人帮忙,居然还是在省城的银行帮他找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轻松,有层次,薪水也高。可是最可笑的是:他“毅然决定”继续反抗父亲安排的理想道路,还是要走自己的小路:两年之后,就因为挪用公款满足“高消费”,买高档手机等物,被银行辞退。父母再次出来为已经三十多岁的儿子买单:把养老金全部贡献出来还不够,还到处找亲友借钱来为他填窟窿退赔,背了一身债,以免儿子被关进监狱。他现在的职业是“自由人”,父母已年老,无力管教,只好远远离开,暗自伤心地品尝自己一生中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失败。最可笑的是:这对父母当年为了“重点培养儿子”,把女儿初中毕业就送到军校去读中专,但是反而是这个不受重视的女儿一直很自强,后来升入大学,还读了研究生,现在提了高级职称。对父母也很孝顺,专门来把父母接过去生活。如果没有把这个女儿,这对父母的一生就实在太凄凉了。今天的父母往往只有只有一个孩子,您连“意外保险”都没有,还不赶快好好研究教育心理学?
相反,一些自顾不暇,没有时间和能力专门来“照顾和帮助子女”的父母,往往孩子却很成器。我另外一个亲友,也算是我的长辈,没上过大学,也没有正式工作,靠外出给人打工,当保姆赚点钱回家过日子,没有学卡尔威特和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法,也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了孩子一招:家长没有本事,什么都不懂,你将来要考上大学,连学费都别指望父母,得自己想办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想要什么就自己去努力。得自己的为自己负责!结果孩子去年高考成为状元,电视台来家报道,官员们来家看望,连学费都有别人争着送,家长一点都不操心。
&&&&上面所说的两个故事看起来很偶然,实际上,这种奇怪的现象,如果学习过心理学,就知道是必然的: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全职爸爸,以及全职爷爷,全职奶奶,如果专业负责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都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教育失败。放手让孩子自担责任,反而会成功。这是人性的必然定律。
也有例外:如果该全职妈妈或者全职爸爸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而且很善于应用心理学全力帮助孩子成长,善于行为教育,也可能会提高孩子的教育成功可能性。实际上,这就是精英教育的本质----让思维能力强的优秀成人来教育孩子。在美国,很多孩子不去上学,有父母在家教育,效果很好。
不过,这样的全职妈妈有几个?这样的全职爸爸存在吗?在中国,如果有这样的爸爸妈妈,他们的事业会很忙的。因为真正精通心理学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很容易成功,特别在这样一个商业社会中,精通心理学将让他们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人才。所以不太可能呆在家里当专职保姆。
&&&&当代中国人普遍非常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因为中国人在概念上,以为心理学是一个 “专业技能”,好像离实际生活很远。中国大学里大量由根本不懂心理学的教授们编出来的[心理学教材]和讲授的心理学课程,主要是堆砌概念的一些迂腐无用的内容,更加强化了这个印象。结果是:由于缺乏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国人的日常生活经常处于无序和混乱中,不太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快乐度极低。
相反:美国等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心理学,即使是一个没有考上大学的普通职员,也会利用业余时间去社区大学修学心理学课程。这不是为了提职,而是因为他知道:这是一门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的实用性课程。实际上,美国某高级官员总结说: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不是因为美国的技术专家有多高明,而是因为美国有一大批很高水平的心理专家。这种说法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二:马斯洛心理学理论关于学习动机和成就动力的解读!
&&& 这里我用一个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常识,来解读一项经常令中国父母们大惑不解的现象:就是
为什么中国的全职妈妈往往导致教育失败?
为什么对孩子倾注了全部人生希望的父母,往往最后收获的是彻底的失望?
为什么被照顾得越多的孩子越不快乐?
这些问题,不仅令中国的普通父母们不解,即使是现在很红的“教育大师”们,也没几个能够说清楚。甚至是中国家长们的偶像,如卡尔威特的父亲,斯特娜夫人,这些全力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仅仅是在孩子的学术教育上成功了,就成为国内家长们一窝蜂追着学习的榜样。但是家长们不知道,他们的孩子在人生教育上,却基本上无例外地失败了:因为他们的孩子的人生并不快乐。
要说明这个问题,这里需要先补充说明一点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理论:
第一个是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
第一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
第二是安全需要!
第三是归宿和爱的需要!
第四是尊重的需要!
第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马斯洛的这个需求动机发展模型中,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人绝对不会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状态而稳定下来,相反,一旦达到初级层次的生存生理需要上的满足后,就开始不断追求更高的心理上的满足,精神和心理的要求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和动机。最终,自我实现也就是成长和成功的需求,会激发我们更高的动机,成为我们最高的精神需求。
&&& 人生就是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开始,一步一步地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能够实现这个转移过程的,人生就会很快乐,很充实,心理就会比较健康和积极。相反:如果人生的需求无法向上转移,就会觉得很压抑和失败。如果不仅不能够向上提高需求层次,反而被剥夺了更高的需求层次,被迫向更低的层次转移的话,往往带来巨大的挫败感,心理上常常不能够接受,容易导致各种障碍,甚至会自杀。
例如,金融危机让很多很风光的总裁们破产,但绝对不会严重到让他们失去最基本的生活条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因为“事业失败”,让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受到了打击,就导致很多人情绪低落,还有不少人自杀。
另外一个教育学理论,与上述理论相同:就是人是生来就热爱学习的。因为真正的学习就是人生的成长,符合人的需求心理层次向上转移的要求。因此真正的教育就是不断让学生心智成长的手段。
明白了这两个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原理,就明白为什么全职妈妈(爸爸)为什么更容易造成教育失败,以及我们国家的孩子为什么都普遍很不开心的原因了。因为我们家长目前的做法,违背了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也违背了教育学的原理。
三:全职妈妈们用提供孩子低层次要求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
&&& 首先,生理需要固然是人生最基本的需要,人如果得不到食物,会冒险去偷去抢。但是一旦生理和安全需要没有问题,人关注的其实就是归宿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
&&& 这里的爱指的不是被宠,不是人能够“集三千宠爱在一身”就开心了,而是宠人,是有爱的能力,是自己“很重要”和“被需要”的感受需要。如果现实中不存在这种需要,人也往往会刻意制造出这种需要,或者通过游戏来假装自己“被需要”。例如,孩子喜欢扮家家,模拟当妈妈爸爸,来“照顾”洋娃娃做家务等等,也喜欢养小动物,想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对“弱小群体”提供帮助,用游戏方式来满足自己心理深处的这种“爱和照顾”他人的需要。
大人们喜欢玩的“建设类,战略类”的电子游戏”,如“文明”等,也是这种成就需要的表现。大人们喜欢养宠物,也是实现自己内心深处“爱和归宿”的成就需要!实际上城市里喜欢养宠物的群体,她们在现实生活中是缺乏“被需要感”的,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旁观者,这本来就是她们选择的“有福气”的活法。但是这种不被人需要的“生活”却让她们很缺乏成就感,于是就找个小狗,在动物身上实现自己“爱与归宿”的需要。
实际上,全职妈妈的心理需要,也基本上停留在这个阶段:角色归宿的需要(我是某某的妈妈)。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全职母亲,网名就是孩子的名字,或者“小宝妈妈”等角色命名。很多全职妈妈的博克内容,全部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孩子取得一点点进步,她们就当作天大的新闻公布给全世界。这些全职妈妈们很尽心地演出自己的角色,以此得到心理归宿感。一旦离开孩子的需要,她们往往茫然无措。这种全职妈妈往往在孩子升学离开家后,都会变得心态失衡。这说明本质上不是孩子需要她们,而是她们需要孩子。
学堂孩子的一些全职妈妈,把孩子送到学校住宿后,甚至会哭好几场,会公开和偷偷地找各种理由跑来看孩子,会不断打电话给老师:我的孩子怎么样了?他会不会不习惯?他能够适应吗?难道他真的不想妈妈?等等。这种孩子“不需要”她,她成为“可有可无”的人,这种失落感对于家长们的冲击很大。
&&&&另外,大多数的妈妈,在给孩子打电话的时候,都会问“想不想家,想不想妈妈”?就是向孩子索取“被需要”的心理归属感。孩子们当然很乖巧地说“当然想”,这样家长就很满足。这些事例,充分说明:照顾孩子,当全职妈妈,实际上是这些母亲为实现自己较为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归宿和爱”的心理需求而存在的。本质上,这种行为,与这些妈妈当小女孩的时侯扮家家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洋娃娃被真实的孩子代替了,但是心理的本质需求完全一样:孩子实际上是她们用来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工具。也正因为如此,她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懂得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来尊重,也同时剥夺了孩子本身更高一个层次的需求:尊重的需要!孩子往往被这些妈妈们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来满足妈妈们“归宿感”和“献爱心”的心理需要。按照这些妈妈们自以为“好”的方法来“照顾孩子”。不客气地说,这样家庭中孩子的地位,跟一个玩具和宠物没有什么两样。
第四个层次的心理需求是尊重需求,国人基本不懂什么是尊重,只知道讲面子。在家里,家长们基本上都不懂得如何尊重孩子,也不懂得自我尊重,因此彼此都无法满足尊重的需要。在日常的社交中,我们通过互相给面子来获得虚假的心理满足,也不懂得真正的尊重。由于缺乏尊重和互相尊重,中国人的生活质量缺乏提高的空间。这一点,美国兰德公司的中国报告也说得很明白,就不多说了。
&&&&家长们往往很奇怪:学堂里管教学生很严格,孩子们往往很“怕”的老师,同时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老师。而且学堂的老师即使处罚了孩子,孩子也不生气。而且在规矩严格的学堂,孩子们还过得更快乐一些。反而在处处宠孩子的家里,孩子往往容易发脾气,常常不高兴。家长们不解之余,把结论说成是孩子天生怕老师,其实不是这个原因。
本质原因是:学堂的老师强调尊重需要,即使对孩子,我们也像对大人一样,讲原则和规矩。我们甚至尊重孩子犯错误的权利,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唯一不同的是:我们要求孩子必须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这也是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学会规则意识。而家长基本上剥夺了孩子的这种心理追求,以“为孩子好”为理由剥夺孩子的心理需求,剥夺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甚至于用满足孩子低层次的物质需求的方式,来剥夺孩子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如打断孩子的游戏,来强迫孩子吃各种“好东西”等。孩子当然不高兴,当然会发脾气了。
家长们基本上会尽力阻止孩子“犯错误”,而一旦犯错误后,又尽量不让孩子承担后果,结果造成孩子的反感,心理需求被剥夺,也养成孩子错误的行为模式。我一般明知孩子会吃亏,但只要影响不大,也会让孩子自己去吸取教训。
例如,我的儿子小时候一贯被老人强迫喂食(极度不尊重孩子基本生理能力的例子),而且会在孩子玩得很投入的情况下,把孩子一把抓过来喂食(非常不尊重孩子的心理愿望和需求,把孩子当动物养),结果不仅经常导致孩子的强烈反抗,经常发脾气,还形成厌食的心理价值观。接回家教养后,孩子说如果能够不吃饭就好了,我告诉他可以尊重他的要求,他可以一天都不吃饭。他很惊喜,说真的吗?我说当然是真的。我很尊重地跟他约定好,一天不吃饭,但可以喝水。结果他后来饿得团团转,只好不断去喝水。孩子并没有因此恨我,反而更尊重我,因为我充分地尊重了他的选择和自由,即使是错误的。而且我故意用这种方式来教育他,让他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惜,中国的父母嘴巴上说教,行动上却更喜欢教自己的孩子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结果出现大批问题孩子。
第五个层次的需求是“自我成就”的需要。简单一点说,就是成功和成就的需要,这是心理需求的最高层次要求。而且,这个层次的需求是无限高度的,不像低层次的需要是有限制范围的。比如,你不可能为了满足“吃”的生理需求而不停地吃。但是自我成就是无止境的空间,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自我成就,它成为人生最大的动力和满足的来源。
孩子自我成就需要的满足,首先来自于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的成就,越能够控制自己身体的孩子,动作越灵活的孩子,心理满足度越高,因此他们越快乐,越自信。这就是西方教育中非常重视用体育来塑造孩子心理健康的原理。
我们从学步的孩子身上,能够看到孩子学习会走之后的巨大满足感:他们不停地尝试,不停地失败,终于有一天能够到处走来走去,非常开心。因为孩子学会了成功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不过不少愚蠢的家长会以“照顾”为名,以防止孩子失败为名,以保护为名,剥夺孩子身体控制的自我成就要求,来满足自己“好家长”的心理归宿要求。其实本质上就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心理成就需要,因此剥夺了孩子成长的需要。内心深处觉得必须让孩子保持无能的状态,才会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当然,在嘴上,家长们是“抱怨”孩子“这不行,那不行”,所以他们才“不得不”帮助孩子,以此彰显自己的“能耐”和“重要”,以及“被需要”。
最严重的例子,是我看到过的一个7岁的悲苦小孩,他被家长剥夺了几乎可能的所有成长过程心理需要,脸上写满了无助和痛苦,常常毫无理由地哭泣:因为他连路都走不好,平平的地板上走路都会摔跤。跟他父母交流后发现:小时候因为怕孩子摔跤,怕衣服弄脏等等理由,因此他无论到那里,都是被家长们抱着(轮流接力交换,反正家里老人没事),很少自己运动,结果造成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脆弱,敏感,无助,自卑,而且我认为这个问题基本上无法解决了,即使这孩子只有七岁,但是由于破坏得实在彻底和严重,在生理上已经无法挽回。这个孩子今后,可能只有在悲苦和无助的处境下过完一生了,实在是可怜。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当很有活力和很有成就的人,被疾病和伤痛绑到病床上的时候,他们的痛苦很大一部分并非来自于身体,而是来自心理需求的被剥夺而并非病痛本身:他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控制力丧失了,这让他们非常沮丧。因此很多人会得抑郁症,甚至会因此导致更严重的事件如自杀等。医院的医生都知道:这种类型的病人,在身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倒不用担心,但是一旦身体开始恢复好了,反而可能会出事。因为身体的生存需要满足后,剩下来就是心理成就需要,会对自己的失去功能而难以接受。所以,身体的健康直接与心理的健康快乐紧密联系。
另外,汶川大地震一年后,当初活下来倍感庆幸的幸存者,却大量出现自杀的情况。这显然是心理因素导致的问题:因为失去亲人的他们缺乏“爱和归宿”的需要,在刚开始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他们开始面对这个问题,而由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自杀。这不是政府给他们拨款解决生活需要就能解决的,这反过来说明:心理的情感需要,比现实的物质需要更重要,更能够决定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满足自我成就的需要,还体现在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上面:当孩子们在持续不断提高身体和思维能力的时候,以及孩子拥有更广泛的知识面时,孩子的心理是积极而正面的,这证明本质上孩子们很愿意参加学习。而且孩子实际上还很愿意参加各种有竞争性的活动,“赢”的感觉让他们有巨大的满足感,同时,失败的挫折,又激发他们不断的努力和进步,所以,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竞赛,常常能让孩子们兴奋和充满活力。这个过程持续一生。
理论上说:任何一个个体,如果找到了一个自己愿意不断努力的领域,都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功。所以,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们发现和参与选择自己生命目标的过程。而家长们此时过度保护的结果,就是造成孩子终身都不敢面对困难和懦弱的个性。因此,西方的教育,特别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家长只是尽量帮助孩子选择最佳的路线。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拥有选择的智慧和选择的能力,而不是强迫孩子接受死板的知识。靠死灌,填鸭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知识精英的。只有让孩子自己选择和努力,这样,孩子才会真正的投入并做出骄人的成绩来,所以西方才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人才和天才。
可惜,在中国的家长,基本上只关心孩子的低层次物质需求,忽略孩子的高层次需求。甚至更可恶的是:家长们经常剥夺孩子们高层次的需求而用低层次的需求来“满足”孩子,并灌输一整套违反心理需求原则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孩子的心理病态。
比如说,家长目前普遍对孩子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考好大学,才有好工作,才能够养活自己,才能够买车买房,才能讨老婆,成家生孩子。这表面听起来很正常,其实特别可笑:因为这些笨家长们,把丰富多彩,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精彩人生,变成了动物似的“活下去和繁殖后代”的生存需要。把马斯洛心理学中的高层次心理需求全部抹煞,只用最低一级的“生存需要”来“激励”孩子,这怎么可能让孩子拥有真正的学习热情?
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们基本上感受不到“生存压力”的时候,日常生活在家长们的全力维护下,他们过的很舒适很满足的时候,这种低层次的教育目标和激励方式,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笑话,他们骨子绝对不认同。
但是他们自己也找不到答案,他们相信家长的目标“一定有道理”,所以心理“很郁闷”!只能无奈地混一天算一天,甚至找到了网络和游戏,用这些虚幻的游戏来打发自己。这就是家长的错误教育的结果。
实际上,这种低层次目标更适合农村和贫困家庭,他们在基本的生存压力下,会比城市的孩子特别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有实现基本生存需要的愿望和动力。但是,绝大多数城市和富裕家庭的孩子,内心根本不可能认同家长的读书学习是为了“找工作”“过生活”的“中国式人生需求理想”理论,因为这完全与基本的心理学要求背道而驰。
西方的家长和老师,普遍教育孩子的人生学习目标就是追求真理和智慧,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理想,倒是更本质地反映了人的最大成就需要。中国的金钱拜物教,违背人的精神发展要求,不仅培养的是畸形的人格,而且培养了失败的,不快乐的人生。
在造成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上面,全职妈妈们做得要更“成功”一些:本质上,由于缺乏自己的事业空间,自然也缺乏真正的“自我成就”心理需求的满足感。当她们把“妈妈”作为自己的“人生职业”,自然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获得自身心理满足需要的工具。因此,往往全职妈妈,全职爸爸和全职爷爷奶奶们,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心灵寄托,为了实现自己的高层次需要,如自我成就感等,用满足孩子的低层次物质需要的方式,来剥夺了孩子的更高层次心理精神需要,剥夺孩子的能力发展和成长空间,让孩子不得不依赖他们,离不开他们,以此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重要感”。可以说,这些家长本质上都是很自私,很自恋的。
在具体表现方式上,这些自私的全职妈妈们有很不相同的面目:一种是无怨无悔型的“贤慧妈妈”,她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孩子生活的每一方面,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的需要和基本生活能力,造成出一个生活上极端无能的孩子,从而也让孩子在心理上脆弱和缺乏自信。可能孩子很乖,但是往往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恐惧,变成心理上长不大的孩子。这种孩子,即使小时候学业成绩比较好,但是长大后不太会有什么出息:因为他们的个性偏于内向和封闭,心理上也缺乏自信,情感脆弱,敏感,身体上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生活上难以自理,自然谈不上什么“人生成就需要满足”,他们的人生将很缺乏成就感。
另外一种好强心更重的全职妈妈,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心中梦想的工具,比如,希望孩子考上哈佛,自己就可以成为“哈佛妈妈”了,实在不行上清华北大也行,这样就可以到处自吹自擂,满足自己心理成就的需要。这也是她们“妈妈事业”的成就需要。这种妈妈可能会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是冷酷:她们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会逼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除了生活方面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外,其他方面孩子都必须服从职业妈妈的意愿和要求。他们用孩子取得的各种成绩和证书,作为妈妈们自己“成就需要”的业绩。她们会为了让孩子就范,会无情地收拾孩子。当然,嘴巴上,她们会说这是为孩子好。如果孩子学业表现不良,她们痛打孩子也不奇怪,我就见过一个家长因为10岁的孩子弹钢琴没有专心就被当众一个耳光打过去。我虽然不反对打孩子,但坚决反对因为孩子学业不良打孩子,只建议用于处罚孩子的行为不良。
这种妈妈,往往在孩子小学阶段会比较有“成就感”,她会用孩子取得的各种成绩,考级的证书等等,在朋友圈子中炫耀表彰自己的“功绩”,满足自己的“成就需要”。小学阶段很容易取得的这些垃圾证书,很容易让自恋的妈妈以为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她还会在妈妈圈中到处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其实是通过夸耀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心理成就需要。
不过,一旦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就开始分化了:一些个性弱一点的孩子(女孩居多),可能愿意继续压抑自我,服从家长的意愿,乖乖地读书,牺牲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压抑自己的心理和愿望,最后成功地考上大学。但是,即使考上了名牌大学,这种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很不好,会偏于冷漠和感受迟钝,缺乏激情和热情,就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工具。这种人,即使名牌大学毕业,或者继续上研究生,一生中也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成就,更不会快乐,另外也不会有什么生活能力。我在武汉大学看过太多这样的城市孩子,一个个像个老头老太般,病恹恹的活在梦幻中的样子。这些,已经算是全职妈妈们的“成功案例”了,妈妈们也自以为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直到发现孩子在工作和结婚后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才悔之晚矣!
另一批小孩,比例上占大多数,特别是男孩居多,则上中学后开始反抗父母。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的高层次需求被剥夺,所以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缺乏指导,往往会迷上网络游戏等,让他们在虚幻的世界里获得“自我成就”的满足感,逃避现实中冷酷的学习生活和冷酷的妈妈。因此,这批孩子往往成为“问题孩子”,其实主要是心理上长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实际上这些孩子都是家长制造出来的问题孩子,而全职妈妈们由于工作得更投入,所以比例上,“制造”出来的问题孩子就更多,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障碍越大。
我在昨天接待了一对“全职妈妈+全职爸爸”模式的家长,他们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全国各地到处跑,去了北京,山东,湖南等不少“有名”的私立学校,还为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投入不可谓不大,“敬业精神”不可谓不佳。可是,由于没有反省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结果孩子身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就是由于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带来的长期压抑下,已经开始萌发的反抗心理行为模式,利用“破坏”和“捣乱次序”来获得心理满足的不健康心态,前途不妙!调整起来问题很多,主要是家长方面很多问题没有意识到。我的建议是:既然他们夫妻俩都没事,就花时间研究教育学,心理学,把孩子教育出来,而不要到处求。真佛在自己心中,不在外面。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解决了。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家长只关心生存需要,如吃,喝,穿,住等生活需要,忽略孩子的情感需要,尊重需要,更忽略孩子自我成就和成长的需要。而且中国的大人们都会很自然地牺牲高层次的需要来“满足”孩子的低层次需要,结果是压抑和破坏了孩子的心理成长。这个原因,可能是中国长期处于基本生存需要不能满足的状态,因此只能关注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有关。而西方发展较早,生存需要不是问题,因此更关注精神心理的需要,这实际上代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发展的程度。
实际上,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越容易产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所以西方很重视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而中国由于缺乏心理精神上的发展,已经与现代社会的进步格格不入,而且互相之间存在严重的沟通障碍问题。导致现在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下一代出现的问题很严重。
&&&&在此切望妈妈,特别是全职妈妈们,多学一点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常识,不要把时间都用在赞美孩子的一言一行,记录孩子的一点一滴,或者忙于照顾孩子的起居。这样的妈妈更像是动物园里的尽责的管理员,而不是真正的“知心妈妈”。请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灵,他们才会健康成长,家长们自己也才会真正快乐!给孩子心灵发展的空间,其实也是给自己的心灵一个更大的空间。
用教育学原理再论:为什么全职妈妈更容易导致教育失败!
今日学堂校长& 张健柏
我写的前一篇用心理学原理阐明全职妈妈更容易导致教育失败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关注,还有不少博友转载了文章。不过可以理解的是:这个结论让很多职业妈妈心情不好。这也同样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文章的结论,显然会让妈妈们的自我成就的心理需要受到挫折,当然会不太舒服。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更容易“受伤”。
不过也有很多理性的妈妈,认为这篇文章提醒了她们,让她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多了一些警惕,当心自己不要犯文中妈妈们的错误。这非常好,我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打击”妈妈们的“职业荣誉”,而是希望这些妈妈们多一些理性和智慧来面对教育。不管怎么说,在体系内教育整体上失败的国内大局势下,妈妈们的参与总是一股积极的力量,最好让这股力量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而不是花钱费神却最后还砸了自己的脚。如果有一批聪明智慧的妈妈懂得真正的教育,即使只有1%的比例,全国也会有100万孩子不会被各种错误的“教育”所误,能够得到真正的教育,能够有这样一批人成长起来,中国就不缺人才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批孩子的存在,会提供一个优质教育的比较,让目前的弱智教育体系相形见拙,这样会带来真正的教育改革,而不像现在总是糊弄人。这样,更多的孩子就有希望得到真正的教育了,家庭的兴旺,国家的强盛也就可以期待了。否则,我们在经济上将面临人口红利消失后(15年后)国家和家庭整体的贫穷和落后。以及各种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为了我们的幸福,妈妈们需要更加理性,更加努力地学习进步。&
这里,就继续给妈妈们支招:从教育学的原理,来看职业妈妈们面临的困境:理论上,全职妈妈们是在勇敢地打一场几乎注定不会赢的战争。只有作为“例外”,妈妈们才有可能成功。这需要妈妈们的大智慧。
一: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使得女性不会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男性是阳刚的力量,女性是阴柔的力量;男性的角色是变化和改革,破坏的力量;女性的力量是稳定和持续,和平和建设的力量。这是人类千万年来的定位,不是个人的意愿就能改变的。
而正是这种定位,决定了女性不太可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虽然女性作教师的比例很高。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真正的教师大师全是男性。即使是一些为数不多的女性教育家,如大家熟悉的蒙台梭利,她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母亲,她有着自身家庭和生活上的负面因素,可以说,她不太具备真正的女性或者说是母性气质(请大家去看看她的传记和人生背景资料)。而且,她的教育理论是从对问题儿童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所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她的缺陷恰好又是她成为教育家的优势所在,她的教育模式还是很有价值的,虽然我最多只承认她是二流的教育家。
我说这些,决非是轻视女性的含义,而是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上天给与女性的柔美的力量。实际上我是学道家的,而道家人物都是非常尊重女性的,比如老子,庄子等人,都是贵柔,贵雌的。如果中国当年把老子的学问定为国家学术体系,而不是独尊孔子的儒学,相信这两千年多来,中国的妇女地位会很高,而不是被儒家刻意贬低。从政治上说,中国也会更富裕和安宁,不会这样的多灾多难。可惜,国人没有这种福分来懂得和享受道家智慧提供的理想生活模式。
不过,无论女性的特质多么迷人和高贵,她们依然不是合格的教育家,本性上她们就不是教育家!让她们来专职负责教育,特别是负责自己孩子的教育,违背了女性的天性。
为什么这样说?
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就是追求真理和智慧。这一点,各位女性,各位妈妈们同意吗?
如果你同意,你就接受了女性不适合做教育的思想。因为女性骨子里是不太在意真理和智慧的,不在乎到底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当然她们也不反对。可能这句话大大的得罪了各位女性,但是很不幸,这是事实。
女性在意的不是真理和智慧,而是和谐和合一,而是互相间的情感呼应。这可能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超越了“固定的相”。可惜孩子们需要先学习低层次的功夫:先要了解真理和事实,理性和智慧,先得追求事物的本质,先需要理性和分析,判断,再提升到人文和谐,才是真正完整的人的境界。缺乏真理和智慧的人文和谐,是糊涂蛋级别的。
男性特质是很喜欢“较死理”,喜欢不断地追究一件事情的本质,这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且他们很愿意享受孤独。
典型的女性并不在意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她们在意的是:别人怎么看待这件事实?特别是她们关心和爱的人怎样看待事实,她们关注的是事实背后的心理和情绪因素,而非事实本身,并随时愿意放弃自己的见解,与自己关心和爱的对象相呼应,或者说她们本来就没有自己固定的看法。
简单地说:如果你告诉一个男性朋友: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这个男朋友即使关系与你很好,也会毫不犹豫地反驳你:胡说,你傻了吗?明明是从东边出来的!可能你们各执己见,会争论得打起来都难说。男性为了“捍卫真理”不惜“牺牲感情”,在女人看来特别傻气。
可是,如果你同样告诉你的女朋友,典型的女性会很惊讶,不太会直接攻击你。会迎合你说:这种说法真是有创意!她第一次听到。
她不会当面直接反对你,实际上她也真的不会特别在意太阳到底是从东边出来还是西边出来,她觉得不管从那边出来都不重要,都不会影响她的生活。重要的是你怎么想的,因为她爱你,所以愿意接受你的想法,只要你高兴就行。即使你疯了,她也会宽容地接受你的胡言乱语。实际上,她还认为如果你爱她,所以也不应该跟他争论,即使她错了也不应该反对她。
如果典型的女性遭遇别人直接反对她的观点,她们也会很受打击。不过她们难过的原因不是因为发现自己错了,而是因为“她们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她们很少去考虑别人反对的内容,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反对她的“方式”上,放在情绪上,所以她们会说:某某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对他这么好!从来都给他面子,她原来说错了,我都没有说过她的”。而不是“事实上某某为什么错了”以及“我为什么是对的”。女性需求的是情感的呼应。
实际上,女性也不是绝对的和谐和统一,她们也会反对。但是与男性不同的是:男性是因为对观点原则的看法不同而反对,女性是因为情感上的原因,为了反对而反对。如果她爱你,无论你怎么做都是对的,如果你伤了她的心,无论你做什么都是错的。女性说出来的理由,永远是一种代号,你不必要太在意。如果她开始数落你的不是,不一定是你真的错了。只是代表她情感上不认同你,所以找一些理由来攻击你,如果你很认真地看待她说的“事实”就太傻了。你需要关注的是她阐述的事实背后的“情感因素”。比如,有些职业妈妈反对我的前一篇文章,她们也找了一些似是而非“理由”出来,但基本上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缺乏理性的分析,主要是因为“情感上不能接受”的原因。她们不太可能去写一篇很有事实依据的文章来反驳我的论点,事实上,她们也不会想去做这种“无聊的事情”。
男性往往对这种女性的思维特征不了解,觉得女人不讲道理,或者女人很难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人比较了解的应该是道家,道家人就不像孔子这么“怕”女人。也不像儒家对女人一本正经的排斥,有时候显得很虚伪。比如道家人物范蠡辞掉相位,携西子泛舟西湖,成就一桩美事。如果是儒家,就会批评他:你这么有能力,怎么可以丢下国家和人民不管,光顾自己快活!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行。而且娶个二婚头,多没面子。不当宰相,游荡江湖,算是“不务正业”,大男人怎么能这样没志气!可是道家则支持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
儒生们不了解女人,也怕女人,所以他们制定了一套歧视女人的法律和文化制度,设法让女人卑微,“服从”他们。这与西方的君子风度,女人拥有比中国女人大得多的权力和地位不同。实际上,我认为尊重女人,就是文化经济上西方比中国要先进的原因。这点我们需要学习西方,中国女人真的有地位了,国家可能就成为“和谐社会”了。符合目前的国策。
实际上女人很好打交道。如果你尊重女人的情感,善于与女人进行情感呼应的话,女人很容易“被说服”,很容易“讲道理”,也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立场”。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来说,女人拥有“灵活的思维”,“更开阔的态度”,愿意“与时俱进”,不保守,不死板。可是如果用负面的词汇来说,西方一首咏叹调很有名,就是“女人善变”。中国的话就更难听,叫做女人是“水性”。当然,老子也把女人比作“水性”,不过老子的“水”是很高境界的,“几于道”,女性可能更接近“道”一些。
事实上,女人很容易受骗!因为她们沉迷在情感世界中,不愿意对事实多思考。商人们很了解这一点,所以“赚女人的钱,让男人工作去”,就是西方的商业法则。一些情感骗子也发现了这一点,只要哄得女人开心了,她们会忽略掉基本的常识来上当。她们会拒绝接受她们不喜欢的事实而让自己遭遇陷阱。
如果你只会用男性的“讲道理”方式来对待女人,即使当场她无言以对,背后还是会攻击你,用毫无道理的道理来攻击你。很简单:因为你“伤了她的感情”,你没有和她情感上取得一致。这说明女人的确“不讲道理”,但是她们“很讲感情”!
哲学家对于这种女性特质很迷惑,他们研究的结果表明:跟女性打交道必须恪守两个基本原则,就是:
第一:女人永远是对的!
第二:如果发现女人错了,请参考第一条!
男人们只有明白了以上基本原则,才算是成熟了。不过,你能够用这样的原则来教育孩子吗?
事实上,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长大后(中学和大学阶段),无论女孩男孩,都会自动跟母亲疏远,也就是他们不愿意面对母亲的“无厘头”,而且越是“情感倾向强烈”的母亲,就越让孩子感到压抑。他们遇事也不愿意跟母亲商量事情,因为母亲说不出什么道理,只是在受到感情伤害和失落的时候,或者生活有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来找母亲。这很正常,这就是母亲角色定位:情感支持者和生活次序稳定者。
二:典型的女性往往不喜欢讲原则,因此不适合做亲子教育。
教育是特别强调“原则性”的,也可以说: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们学会掌握世界和社会运行的规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没有一定的教育原则,就不成其为教育。
古人云:师道尊严,尊就是尊重规则,尊重原则。严就是严格执行这些规则。可惜,无论何等教育原则,在女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户口一定要跟爸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