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之吻,叶利钦访美后,对美国人民生活水平感到震惊,有这么一回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50|回复: 17
微信扫一扫 转发朋友圈
[摘要]为捍卫外祖父的声誉,妮娜·赫鲁晓娃终于打破沉默。
  数十年间,赫鲁晓夫家族成员的命运,在大局面前似乎无足轻重。即便如此,这位苏联前领导人的外孙女在新书《逝去的赫鲁晓夫:俄罗斯精神古拉格之旅》中对昔日酸甜苦辣的回忆,依然推开了观察历史的一扇窗。
  过去数十年间,无论身处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还是长居于向来标榜言论自由的美国,妮娜·赫鲁晓娃一直对外祖父讳莫如深。大约是因为那个辨识度极高的姓氏,她随便说些什么,都会被外界解读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从坟墓中发言”。
  赫鲁晓夫黯然告别克里姆林宫半个世纪后,为捍卫外祖父的声誉,妮娜·赫鲁晓娃终于打破沉默,根据当年的日记、信件和多年来的采访记录,写就新书《逝去的赫鲁晓夫:俄罗斯精神古拉格之旅》。美国《新闻周刊》称,唤醒被掩埋的记忆,令她感到由衷的快乐。
  赫鲁晓夫:英雄还是恶棍
  在苏联上小学时,赫鲁晓娃从未听老师提起外祖父当政期间的事——被剥夺权力后,这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名字立即消失在历史书和所有的官方公开记录中,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时代之间的11年凭空消失了,曾经呼风唤雨的赫鲁晓夫似乎从未存在。
  消磨余生的赫鲁晓夫本人也像个幽灵,偶尔离开住所,都要受到克格勃的严密监控。直到日去世两天后,他的名字才在《真理报》的一条短讯中重见天日。
  但赫鲁晓娃知道,如何评价外祖父的遗产是个复杂的问题。父亲雷夫·彼得罗夫去世后,她主动改随母姓,试图用这个小小的叛逆证明,即使消失在公众视野中,赫鲁晓夫仍然举足轻重——有人认为赫鲁晓夫是专制暴君,但对另一些人而言,他是勇敢的改革家。
  1956年,苏共第二十届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长达4小时的秘密讲话,对死去不久的斯大林大加挞伐,宣称后者的统治造成3000万人丧生。
  这番言论让苏联举国震惊。有人泣不成声,有人晕倒在地,时任苏联作协主席亚历山大·法捷耶夫无法承受可怕的精神打击,自杀身亡。
  在那之前,斯大林是苏联人心中的上帝,是国父,是比家人更亲密、更重要的角色。赫鲁晓夫却告诉公众,他们的“神”本不存在,还揭露了他近似魔鬼的一面。
  赫鲁晓娃相信外祖父的做法有其正当性。在她看来,赫鲁晓夫是“解冻”的改革先锋,时代的先行者,更是“惟一能保证斯大林统治不会复辟的人”。
  他从监狱中释放了数以百万计的受迫害者,恢复死者名誉,下令关闭古拉格劳改营。1961年,斯大林的遗体从红场的列宁墓中迁出,重新葬在克里姆林宫的长墙之外。
  然而,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的同时,后者的追随者也反过来谴责他。日,勃列日涅夫发动“宫廷政变”,以“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为由,将赫鲁晓夫赶下了台。
  斯大林的忠实追随者对赫鲁晓夫恨之入骨,称他带来的“资本主义威胁”,释放了“名为民主、人道主义的野兽”,给苏联社会造成巨大伤害。
  至于美国人眼中的赫鲁晓夫,则是在联合国脱鞋敲桌的鲁莽政客,是发起古巴导弹危机的狂妄领导人,也是需要藏在课桌下躲避的、随时会发起核攻击的“尼基塔飓风”。
  戈尔巴乔夫让她告别黑暗
  在赫鲁晓娃的童年记忆里,外祖父的“铁杆粉丝”、历史学者罗伊·梅德韦杰夫每次秘密到访,将他在国外出版的著作送到母亲手中,都让她联想起惊心动魄的冷战间谍片。
  为甩掉如影随形的克格勃特工,这个头发灰白的高大中年男人终日游荡在莫斯科街头,只为寻找合适的时机,悄悄潜入赫鲁晓娃之父彼得罗夫的书房。彼时,赫鲁晓夫已逝,惟有他曾经的生活方式留下点点滴滴的痕迹:整面墙的藏书、深蓝色的沙发、日记、剪贴簿,以及一盒特别的口香糖——那是赫鲁晓娃童年时代梦寐以求的“资本主义奢侈品”。
  喝着加蜂蜜的红茶,梅德韦杰夫总会待上好几个钟头,滔滔不绝地谈论俄罗斯的未来、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人权、斯大林主义……这些话题如此迷人,以至于硬得硌人的木椅,都无法动摇赫鲁晓娃的专注。
  有时,赫鲁晓娃很想问问对方,莫洛托夫(忠于斯大林的苏联前外长)与克格勃的结局如何,勃列日涅夫的命运又将如何,但身旁的母亲让她打消了这个念头——她已经懂得,一个小小家族的兴衰成败在政治大局面前无足轻重,提起那些人和事,只会让母亲难受。
  身为赫鲁晓夫长子列昂尼德的女儿,赫鲁晓娃的母亲尤利娅是在祖父母膝下长大的。在空军服役的列昂尼德于二战期间神秘失踪后,赫鲁晓夫夫妇更是视尤利娅若己出,对她倍加宠溺。因此,赫鲁晓娃如今以赫鲁晓夫的外孙女自居,倒也并无不妥。
  对尤利娅而言,这些对话也许是某种无从改变大局的抗议。然而,梅德韦杰夫带给赫鲁晓娃的“启蒙教育”,让她越来越坚信,苏联的体制从根本上腐朽了。
  沉浸在恐惧中,赫鲁晓娃无法相信苏联。她从未感受过外祖父改革时的希望和热情,又不像父辈那样不敢公开抨击祖国,她认为,“这可能就是我为什么敢于决心姓赫鲁晓娃”。
  1985年,年仅54岁、被称为“解冻一代”的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不久,赫鲁晓娃做了个梦。她梦见全家人在餐厅的古董红木桌子前团聚,一年前去世的外祖母坐在胡桃木沙发上,外祖父就在她身边,躺在他一贯嗤之以鼻的“贵族沙发”上。突然,赫鲁晓夫直起身来环顾四周,打喷嚏的声音将赫鲁晓娃从梦中惊醒。
  保姆玛莎大胆预言,这个梦是个好兆头,意味着“赫鲁晓夫要回来了”。
  几个月后,不可思议的事情真的发生了。1985年9月,戈尔巴乔夫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首次打破21年的沉默,提起了赫鲁晓夫的名字。
  “我记得1961年,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维也纳的会面。”新任苏联领导人表示,“那正是加勒比海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期间。1963年,我们看到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双方领导人都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做出重要决策。”
  戈尔巴乔夫所称的、赫鲁晓夫的“智慧”,促使苏联人以更积极的姿态重新审视后者的遗产。尽管在克格勃的压力下,苏联两大报纸《消息报》和《真理报》转载这次采访记录时,删掉了赫鲁晓夫的名字,但戈尔巴乔夫的发言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态度。
  1991年8月,苏联寿终正寝前夕,怀揣“看到更大世界”的梦想,赫鲁晓娃赴美攻读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在大洋彼岸,她依然静静地关注着俄罗斯政坛的风云变幻。
  当代俄罗斯“重回旧路”?
  2000年,又一个飘雪的寒冷冬日,赫鲁晓娃回到莫斯科的老家探亲。一进门,便看到母亲正在观看弗拉基米尔·普京的电视讲话。这位新总统誓言与寡头政治斗争到底,还承诺在宪法规定的两届任期之后,决不眷恋权柄。
  “他是不是听起来非常聪明又体面?”母亲问。
  “他曾是克格勃上校,”赫鲁晓娃回答,“一朝是特工,永远是特工。”
  “不,他来自圣彼得堡,我们通向欧洲的窗口,而且他只有48岁。任何人都比叶利钦好。”和所有传统的俄罗斯人一样,尤利娅“只是简单地相信下一个沙皇会更好”。
  但赫鲁晓娃从一开始就觉得,普京是另一个勃列日涅夫,甚至另一个斯大林。更重要的是,她隐约感到,这位以铁腕形象上台的新领袖,对赫鲁晓夫的遗产和遗族并不友善。
  她的担忧很快成为现实。经济的困顿与国际地位的下滑,让不少怀念往昔辉煌的俄罗斯人,发出了对斯大林时代的积极评价。很快,尤利娅就开始在越洋电话里抱怨道:“现在,对斯大林统治的赞美之声越来越多,每个人都讨厌赫鲁晓夫。”
  更让赫鲁晓娃难以接受的是,列昂尼德被塑造成俄罗斯的本尼迪克特·阿诺德(为财色叛国的美国将领),他涉嫌叛国的故事开始出现在形形色色的电影、书籍和报道中。
  有人传说,斯大林洞悉了列昂尼德的背叛,抓获他后下令当场处决,赫鲁晓夫为救儿子一命跪地哀求,却无济于事。甚至有人进一步暗示,赫鲁晓夫是为了给儿子报仇才公开谴责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危害”,而不是为了引导苏联社会走向自由开放。
  今年3月,赫鲁晓娃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撰文,并援引普京的公开发言称,在很多俄罗斯人的心灵和思想中,克里米亚半岛一直是俄罗斯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某些领导人有违宪法的“私相授受”,才酿成了今日的苦果。
  在相关谈话中,普京声称赫鲁晓夫之所以将这片土地划入乌克兰版图,是“为上世纪30年代残酷对待乌克兰赎罪”。这也成为妮娜·赫鲁晓娃决心打破沉默的最主要导火索。
  目前在纽约新学院大学教授国际事务的她告诉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列昂尼德从未叛国;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交给乌克兰,只是因为双方地位平等、关系友好;何况,他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放弃了一国利益,毅然退出与美国的军事竞争。
  在她眼中,如今的俄罗斯并无古拉格劳改营,却成了“俄罗斯的精神古拉格”。试图恢复昔日辉煌的普京,则在一步步走回斯大林的老路。
你祖父是叛徒,最后没有好下场。而斯大林是巨人,活着杀得希特勒走投无路,去世半个多世纪你们右狗还怕。
你祖父是叛徒,最后没有好下场。而斯大林是巨人,活着杀得希特勒走投无路,去世半个多世纪你们右狗还怕。
你就是一只疯狗
  批判恶魔斯大林,清算文革是有魄力的伟人才能做到的。只有突破所谓‘凡是’的禁区才能使社会进步。
3561908.jpg (21.73 KB, 下载次数: 0)
12:10 上传
& & 前苏共总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孙女妮娜·赫鲁晓娃应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之邀于日至27日在我国进行学术访问,先后将在汕头、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讲学。昨晚,妮娜·赫鲁晓娃在汕大作了一场题为“纳博科夫:‘21世纪的普希金’”的精彩讲座。& & 汕大是妮娜·赫鲁晓娃中国讲座的首站,讲座还未开始,早早听到风声的汕大学生便迫不及待入场等待。当妮娜·赫鲁晓娃准时步入现场时,一些同学禁不住感叹:“想不到她这么时髦啊!”身着黑色套装的妮娜·赫鲁晓娃干练大方,一条随意系在脖子上的格子围巾中和了套装带来的硬朗感,让身材娇小的她增添了一丝活泼可爱,此外,略显夸张的长头皮鞋、耳垂上精致的耳钉及架在头顶的一副墨镜更让人眼前一亮……与同学们此前预想的“学者形象”大不一样。& & 和她的装扮一样,妮娜·赫鲁晓娃在讲座中无不透露出睿智和机敏,同时又兼具调皮与幽默。尽管妮娜·赫鲁晓娃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纯英语演讲,但丝毫没影响她与汕大学子们的交流。在互动环节上,不少学生用英语询问她对祖父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印象,针对大家有兴趣的话题,机敏的妮娜·赫鲁晓娃却以祖父去世时她年纪尚幼为由轻松带过,几番“较劲”后,同学们终究无法从妮娜·赫鲁晓娃口中“挖掘”出他们感兴趣的故事,只好将注意力转移到她研究的文学上来。面对大家对《洛丽塔》及该书作者纳博科夫的有关提问,妮娜·赫鲁晓娃表现出很大兴趣,知无不言,精辟睿智的回答赢得学生们的热烈掌声。& & 据了解,妮娜·赫鲁晓娃今天结束在汕的访问后,还将前往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举行关于俄媒体及纳博科夫的学术讲座。 & & 2007年3月妮娜·赫鲁晓娃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嗅到了美国味。& & 她肌肤白皙,长着俄罗斯人秀美挺拔的鼻子,静默时眼神幽深。那条红色绸巾缓冲了黑绒外套的严肃,闪烁的耳钻和架在褐色短发上的墨镜泄露了一点时尚讯息,而那个典型的美国手势:勾起四指打“双引号”泄露了另外一些信息,譬如她来自纽约,而不是莫斯科。  这是3月23日上午,妮娜跟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讲着“世界由垂直变为水平,美国无处不在”,而几天前在邀请方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及后来途经的北京豆瓣网,她都在谈论纳博科夫。  她已经看到许多摩天高楼、巨型商场、星巴克、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与她来中国之前读到的毛泽东著作中的“糖衣炮弹”一下子发生关联。她试着跟同学们分析,这些东西为什么让人愉悦和舒适,接着又怎样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全球的文化景观,包括新闻报道。  她举起两张影碟:根据纳博科夫小说《防御》拍摄的好莱坞电影以及获得奥斯卡几项大奖的《美丽心灵》,均有诟病——  “《防御》讲的是一位象棋大师沉迷于棋局带给他的幻境,没有办法应对现实的悲剧命运,被好莱坞拍成电影。剧情没有改变,但改用一种美式的轻松口吻讲故事,最后安排主人公从面向林阴大道的窗口跳下去,观众可以看见他的尸体,还有一个葬礼。但是原著中没有交待结局,俄罗斯小说的结尾大多是含糊的,因为作家习惯于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但美国人一定要用物理的、视觉的东西来描述,一定要用物质来证明,高级的文学就这样被好莱坞化了。  “现在,许多国家的文化都在主动或不自觉地向美式版本转化;如果所有的文化都成了一种文化,那么各种文化的独立性、个性将不复存在。”  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我觉得美国电影里的励志很好啊,我从中获得勇气;我觉得吃麦当劳也很好啊,效率很高。”  “我已经没有什么要讲了,因为你已经把美国文化是什么说清楚了。尼克松说过,奶油和乳酪的力量超过枪弹。”尼娜平静地说。  两天后,在下榻的宾馆,妮娜从车马劳顿中缓过来,接受了本刊的独家专访。她已逛过城隍庙,说喜欢上海,因为“它是一座城市,一座有人性的城市”。  赫鲁晓夫打破了对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人物周刊:事隔半个世纪回头看,你个人如何评价你外祖父在1956年苏共20大上所做的颠覆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妮娜:我认为这篇演说是20世纪俄罗斯政治史上4个重大事件之一,仅次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1945年的战胜纳粹德国,还有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它代表着一个体制即将瓦解、自由终将取代恐惧的开端。它的意义在于阐明了:人是可以被批评的,人世间没有“神”。  人物周刊:你认为赫鲁晓夫真的打破了个人崇拜吗?  妮娜:是,我认为他做到了,而且是广泛意义上的,不仅针对斯大林一个人。之前的“神”倒下了。  人物周刊:赫鲁晓夫对于斯大林的政治制度上的“修正”,与后来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妮娜:戈尔巴乔夫曾在许多场合称赫鲁晓夫是他的导师、前辈,他主持的改革是前人未竞事业的延续。  人物周刊:赫鲁晓夫曾经宣称,在几年之内赶超美国的农业产值,这很像中国的“大跃进”。中国为此付出了极大代价,前苏联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妮娜:我觉得没有可比性。赫鲁晓夫当时想搞联盟,所以宣传上用这种口径“赶超美国”,叫叫而已,实际上许多缓和的政策已在试水;中国50年代效仿的其实是30年代苏维埃政权的做法,那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权、高度计划经济,所以后来造成大饥荒。在前苏联,没有死人。  人物周刊:你对1991年发生在前苏联的巨变怎么看?你认为必须经历这么剧烈的震荡吗?  妮娜:我是赞成解体的,它是一种理想的幻灭。赫鲁晓夫确实试图改革国际共产主义,但没能成功。  人物周刊:在你看来,解体后前苏联的苏维埃遗产留下了什么?  妮娜:俄罗斯对大国的渴望。我不能肯定,这是前苏维埃遗产,还是俄罗斯的国民性使然。  人物周刊:去年你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俄罗斯仍然热爱斯大林》,能否简要说说,为什么俄罗斯仍然热爱斯大林?  妮娜:简而言之,俄罗斯人沉浸在对逝去辉煌的缅怀中。1991年苏联解体后出现了无政府时期,国家一度陷入混乱、贫困、犯罪、寡头、愤怒和失望。之后,结果证明俄罗斯人并不喜欢这种新“自由”,发觉自己还是怀念过去的统治者,譬如伊凡雷帝和斯大林,因为他们曾使社会稳定而有秩序,鼓舞人民的爱国热情,让全世界觉得我们是一个大国。  在彻底否定过去的过程中(正如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一样),俄罗斯人被告知,苏联时期是毫无意义的——上个世纪90年代俄罗斯拒绝承认共产党统治时代积极的一面。这种完全否认过去的倾向在俄罗斯很普遍,它使怀旧情结根深蒂固,而斯大林留着八字胡的形象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人物周刊:你跟斯大林的女儿阿利卢耶娃有过接触吗?你如何评价她的那本《仅仅一年》?  妮娜:没有(立刻摇头)。那是本很好的书,你能从中体会到做斯大林——一个被全世界许多人恨着的人的女儿,是多么艰难的事。我是赫鲁晓夫的外孙女,我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我对她(阿利卢耶娃)始终怀着敬意,因为她离开祖国,去往美国,写出这样一本书,尽量让自己的生活能过得好一些,而这一切,都是在斯大林的阴影之下进行的。  人物周刊:当乌克兰和其他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时,你的感情有没有受到冲击?你是否会格外关注今天的乌克兰的政治和经济?  妮娜:啊,我要澄清一下,许多人以为赫鲁晓夫是乌克兰人,不,不,他是俄罗斯人。他出生在(拿过纸写地名)Kalinavka,是靠近Kursk(库尔斯克)的一个小村庄。他只是在乌克兰长大。& & 乌克兰宣布独立时,我没有受到情感上的冲击,倒不是因为家族的原因,而是我在政治立场上支持季莫申科的橙色革命,支持那种独立精神。我曾经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发表过两篇文章,就是讲我为什么认为乌克兰应该独立。  人物周刊:赫鲁晓夫和毛泽东的交往以及中苏之间的纷争,你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在你眼中,毛泽东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  妮娜:看书、文章,或者通过互联网……总之读那些译著。  毛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正如宣传的那样。那些书写得很好,我读的时候能感受他写作时的情怀,感受到中文之美,因为中国人喜欢用比喻、象征这些修辞手法,而这些在西方共产主义国家是没有的。  毛也是一个人,不是神,就像斯大林也不是神一样。是人就会犯错。我不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他的功与过应该由更合适的人评价。  美国不好也不坏  人物周刊:1991年你去普林斯顿大学以前,舆论灌输给你的美国和你后来亲眼看到的美国有什么不同?  妮娜:1991年我离开前苏联的时候,它还没有解体,所以我能看到的关于美国的资料很少。我当时也很想知道,那到底是个最伟大的国家还是最坏的国家。生活了这么多年(16年),我认为美国不像美国人自己说的那么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坏,它就是一个正常的国家。美国人很善于做公关,他们能够与全世界打交道,不断调整大家对美国的看法。  人物周刊:你生活在美国,用流利的英语批评美国,不会带来麻烦?  妮娜:不会。我所在的New School大学是一个为移民办的学校,很开放。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我批评美国,但不代表我反美,事实上我喜欢美国。  许多人都住在美国骂美国,这就是民主的意义之一吧。  人物周刊:纳博科夫曾经对记者说,他非常喜欢当美国公民,你呢?你会成为一个美国公民吗?  妮娜:纳博科夫是移民美国,他不能回俄罗斯,而我经常回去。我现在有两个国籍,俄罗斯和美国,但前者是我的祖国,后者只是为我提供一本护照,让我方便去其他国家。  纳博科夫对俄罗斯的复杂情感  人物周刊:当年为什么选择纳博科夫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什么说他是“21世纪的普希金”?  妮娜:我写那本书(《想象纳博科夫》,今秋将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出于对文学的喜爱,纳博科夫不是我研究的主要对象,我研究的课题是俄罗斯政治。  纳博科夫在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后流亡到美国,从一个自然封闭的国家一下子进到一个非常开放的国家,从计划经济一下子面对市场经济,他的种种反应和思考表现在作品里,体现了转型期的文化和人心。他在超过半个世纪前就预言了俄罗斯的政治命运——从共产主义中获得自由,并缓慢而痛苦地创造一种个人主义和竞争的资本主义文化。他深深知道俄罗斯需要什么,这和目前俄罗斯正在进行的政治变革相关。我甚至认为他是一个政治作家,他非常重要。  人物周刊:纳博科夫曾经想把《洛丽塔》的最初几章烧掉,为什么?  妮娜:他最初只是为自己写作,没想过写好了要交给谁出版,我猜他写得不满意就想毁掉,这很自然。  他是在表达个人情感:洛丽塔和亨伯特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纳博科夫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抛弃和背叛、出身之地和割舍不掉的故乡感纠缠在一起。我想,他写作时的心情是复杂的。  人物周刊:你怎么评价亨伯特和少女洛丽塔之间的关系?从女性的角度,你会觉得这种关系不道德、不体面吗?  妮娜:我想,这两个形容词都不很恰当。这是个更复杂的故事。一个人的生活和他的自我感觉与外人对他生活的评价是有关联的:亨伯特陷入自我厌恶,所以读者也觉得他的生活是不洁的、有问题的;书中还有两个人物,一个喜欢男童,还有一个特别喜欢女童,他们心安理得,所以读者也不觉得什么,其实他们(这种同性恋)更不体面。纳博科夫称亨伯特“恶棍”,其中是有非常复杂的涵义的。  人物周刊:他的小说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并不轻松,如果没有《洛丽塔》,你觉得他会不会是一个作家们的作家,很难受到大众瞩目?  妮娜:不,绝对不。前苏联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至高无上,个人卑微而渺小。纳博科夫完全是以个人的形象出现,没有宏大叙事,只讲一个人的痛苦和快乐,这在当时是一种新形象,他的地位无可取代。  人物周刊:你喜欢索尔仁尼琴吗?你如何评价《古拉格群岛》?  妮娜:《古拉格群岛》描写了几千几万人的牺牲,对“斯大林主义”提出质疑,以前没人发出过声音,所以我认为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本书,索尔仁尼琴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个作家。纳博科夫是21世纪最重要的,所以我说他是“21 世纪的普希金”。  人物周刊:除了纳博科夫,你还喜欢哪些作家?  妮娜:我喜欢卡夫卡、普希金、果戈理,纳博科夫不喜欢陀斯妥耶夫斯基,我也不喜欢。他追求宏大叙事,在《罪与罚》中他说:“我们很落后,但我们有灵魂。”这句话纳博科夫和我都认为很有问题:这种精神上的优越感,认为别人都在他之下,是一种拒绝姿态,不会去参与竞争,还是有垄断、独裁的意味。一旦不落后了,就像现在美国那样“独大”,要发动伊拉克战争,觉得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是需要改造的。它鼓吹人权,但美国并不是世界上最有人权的地方。  中国有美国味,但不是美国化  人物周刊: 前天你说,在北京看到一些相互矛盾的景象,能举例说说吗?你感觉中国正在美国化,对吗?  妮娜:哦,当时是讲到我的一些粗浅见闻。我的意思是,过去像摩天大厦、麦当劳这些都属于“糖衣炮弹”,是要批判的:“这还是社会主义吗?”但现在,我看到中国政治上的混合式发展,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得比较好。现在你去欧洲,像丹麦、英国,皇权与民主也相处得不错,政治形态都在应时而动。我觉得中国是一个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国家,带点美国味,但不是美国化,我没有将它视为一个“西方国家”。  人物周刊:所以你赞同邓小平先生的“摸着石头过河”。你认为这是长久之计吗?  妮娜:对对,我非常喜欢邓小平先生的这个“摸着石头过河”(在桌面上移动双手,作过河状)!它是温和的,非激进的,一步步向前的,不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大起大落。我觉得它是长久之计,我相信未来属于中国。  人物周刊:赫鲁晓夫这个姓氏带给你的主要财富和创痛是什么?  妮娜:我还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托着头想了会儿)在俄罗斯,这是一个不平常的姓,人们会猜测你是赫鲁晓夫的什么人;但在美国,他们对这段历史没什么大感觉,而且俄语中我们家族女性姓氏的发音是“赫鲁晓娃”,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是无名人氏。  这个姓氏让我觉得跟历史贴得很近。我曾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痛苦挣扎过,那种受罪让人身心疲累,所以我去了美国。已经有无数人问过我:为什么生活在美国?但他们为什么不去问一个住在美国的英国人或法国人,而只问俄罗斯人或中国人?我现在生活比较安逸,我要过自己的生活。
& & 相关链接:& & 妮娜·赫鲁晓娃1987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语言学系俄语专业,1996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目前是纽约New School大学国际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项目媒体和文化研究的教授,也是该校世界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同时是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副教授。
114852ajbrdj8ojtbjcobm.jpg (134.26 KB, 下载次数: 0)
12:17 上传
苏联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最小的孙女克里斯•埃文斯日前上传了一组颇有挑衅意味的照片,照片上她手拿玩具枪,化着大浓妆,秃头抢镜。
网友对克里斯这身朋克装扮很不买账。克里斯出生在美国,今年44岁,现居俄勒冈州,经营着一家小型古玩店。而您如何看待斯大林孙女的这组照片?就此进行一项民调:是否能够容许斯大林的孙女身着奇装异服出现在公众视野? 能,为什么不呢28.4% (52)不能,这样有损爷爷的名声12% (22)美国人都这样打扮3.3% (6)斯大林在世的话一定会把她送到集中营去改造16.4% (30)无所谓,她就是个普通人39.9% (73)
名人的子女和孙子女经常利用先人的巨大名气,为自己搏出位。前苏联领袖约瑟夫•斯大林外孙女克里斯•艾万斯明显不是这类人。
从发布在互联网上的照片来看,她的外形更让人激动:剃了一半的阴阳头,怪诞的化妆、色彩斑斓的纹身,攥在手心的玩具汽车……出镜时的克里斯是这样的。
她现年44岁,母亲是斯大林女儿斯韦特兰娜•阿里卢耶娃,父亲是美国人威廉•彼得斯。
这些照片在&俄罗斯共产党&内部引起了愤怒的风暴。&俄罗斯共产党&是国家一个运转中的政治联合体,宣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员谢尔盖•马林科维奇在接受卫星网采访时表示:&在政治局最近召开的一个会议中,我们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要求斯大林的外孙女克里斯放弃玷污伟大事业名声的乖张行为。&
他认为,克里斯不应以狂野外表震惊公众,而应该投身到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捍卫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权益。他还呼吁美国人克里斯出售名下生意,并捐出所得进款用以满足&俄罗斯共产党&的需要。
斯大林外孙女克里斯在网上疯传的照片也吸引了中国读者们的关注,但他们对克里斯的乖张外形更为宽容。从民调的初步结果可以得出以上结论。
大约70%的中国网民认为,个人外形纯粹是私事,不管社会地位和年龄如何,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衣或打扮。
只有25%的中国网读者认为,斯大林外孙女克里斯的行为配不上作为著名政治家家庭成员的身份。其中,15%的民调参加者认为,在斯大林统治时期,有千百万人都被送往劳改营,把克里斯流放到劳改营兴许是对她作为狂热美国人的最好教训。
“ 斯大林的孙女是多么艰难的事 ”
“ 我是赫鲁晓夫的外孙女 ”
你们相忘于江湖,但你们都比那个 “ 职业孙子 ”有志气 !
一个以 “ 孙子 ”为终身职业终身挣钱资本的人,有点可怜 ?
  赫鲁晓夫当政时,下大力气支援中国建设,使中国迅速成为了工业化国家。可当时,赫鲁晓夫在苏联旗帜鲜明的批判斯大林搞个人祟拜;毛却正在中国大搞个人祟拜。于是,毛不顾国家建设需要,急忙与赫鲁晓夫翻脸,苏联提前撤走援华专家。
  赫鲁晓夫勇敢的指出了斯大林的恐怖统治,如果没有他,也许苏联不会解体那么快,但是冤魂一定更加多!
  批判恶魔斯大林,清算文革是有魄力的伟人才能做到的。只有突破所谓‘凡是’的禁区才能使社会进步。
怎么回事????
  批判恶魔斯大林,清算文革是有魄力的伟人才能做到的。只有突破所谓‘凡是’的禁区才能使社会进步。
怎么回事????
你祖父是叛徒,最后没有好下场。而斯大林是巨人,活着杀得希特勒走投无路,去世半个多世纪你们右狗还怕。
斯大林的罪行昭然若揭,仍然有人把恶魔当救星颂扬。可见封建专制统治贻害无穷。让这些人转变观念是不可能啦!斯奴不死,跪拜不止。
你祖父是叛徒,最后没有好下场。而斯大林是巨人,活着杀得希特勒走投无路,去世半个多世纪你们右狗还怕。
哦 一个想在中国驻军 随时都想着控制中国的人 不骂他骂谁?
独裁者下场.jpg (74.98 KB, 下载次数: 0)
19:44 上传
注册后积极发帖的会员
|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 四川麻辣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勃列日涅夫之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