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小升初家长们焦虑什么很难,每个小升初家长们焦虑什么都有焦虑,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各位家长,你们为什么总是那么焦虑?
&&“现在成绩不好,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职业,就没有好生活。”&&“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切的一切,直接造成了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家长们的心理焦虑。小学低年级是各种焦虑的大爆发时期,因为,在此之前是无忧无虑的幼儿园阶段,还没有万恶的考试制度出现。&&为此,我们采访了众多小学生家长,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不焦虑的人是相似的,焦虑者则各有各的焦虑。以下我们列举几种不同类型的焦虑,并请教育专家和心理学专家给予点评,希望通过这些案例能给读者一些启示。&&A&&完美型焦虑&&高度要求完美的家长,&&没法允许丝毫落差 &&玲玲的妈妈是一个出了名的“晒娃控”,也就是说,不管遇到谁,她都喜欢谈论孩子的成绩。她的孩子玲玲也确实不负期望,成绩永远是班上第一名,偶尔第二,都会觉得自己考砸了。才上小学六年级的她,俨然是个小大人,非常懂事,非常自觉,每天做完功课就主动去练琴,她的钢琴已经弹到十级了。&&暑假,玲玲妈妈让玲玲报名参加了游泳班,有两件事可以说明玲玲妈妈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第一,她要求玲玲每次上课都要提前半小时到,“这是一种自我要求”,做任何事都要充分准备;第二,她们上的是中级班,阶段结束之后玲玲妈觉得玲玲的动作还不够标准,要求玲玲再上一次中级班,而不是直升高级班。这两个要求,玲玲都答应了。&&还有一个事例更加惊人。玲玲上四年级时,玲玲爸到新加坡做访问学者,把玲玲和她妈妈都带上了,住在新加坡时,有一次玲玲练琴不认真,被玲玲妈打了一顿。邻居看到就报了警,新加坡警察赶来,玲玲居然能用英语替妈妈解释,说是自己摔到的。&&显然,这是一个高度自觉的孩子和高度要求完美的家长。但在她们背后,是否不存在焦虑?不,她们的焦虑也许更严重。她们没法允许自己有丝毫落差,这种畸形的心理,让她们像开上高速公路的汽车一样无法停下来。&&◆点评&&在孩子的价值结构里,完美、成功比幸福、快乐更重要吗? &&玲玲妈的这种焦虑,可称为“完美型焦虑”。这种焦虑,其根源在于它使人的神经像一根紧绷的弦一样,一旦断掉,完全没有修复的可能。这是很多优秀孩子一旦失败之后就全盘皆输的原因,因为在他们心里完全没有对失败的预设,一次失败对他们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小学生的生活环境非常狭窄,家长、老师对于学习、分数的态度,对孩子的价值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小学生也最依赖父母,从出生到大脑神经回路成熟发展的头几年,主要是在父母的培养训练之下。这个时候建立的条件反射线路,最终将成为性格和无意识的核心部分,将伴随一生。所以,如果家长不鼓励“不怕失败”这样的思想,那么孩子就不会建立起这些神经回路。&&可以想象玲玲妈妈的教育方式,会使玲玲复制这种焦虑。她的价值结构里,会认为“完美”、“优秀”、“成功”这些,比幸福、快乐更重要。如果用自虐能换回成功,她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虐。成年后他们会把对这种需要投射在其他个体上,比如老板、同事、邻居、社会。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维系于他人的评价,幸福指数无疑不高。&&实际上,很多人一生中都挥之不去的恐惧,就来源于过于依赖他人的评价。这种观念让我们远离了原本的完整性智慧,殊不知它的根源可能是:在他的小学时代,你作为家长,对于考试和分数的态度。&&B&&茫然型焦虑&&孩子成绩中不溜儿,看别人上补习班自己就焦虑&&作为一名备感生存压力的中国学生家长,湛湛爸爸的焦虑很有代表性。他的焦虑属于“大多数人”的焦虑:孩子成绩中不溜儿,随时有成为优等生的希望,也随时有可能变成差生的危险。他们随时患得患失,但对于松散和甘于平庸的孩子又无能为力。其实他们并不是盲目追求高分,他们也知道分数不能代表一切。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湛湛爸经常赞美孩子:“你很聪明,只要再努力,你一定能很出色。”但效果也不甚了了。&&还有一点,出于给孩子自由的想法,湛湛爸不会让孩子业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占据,但当他看着别人的孩子周六周日都在外面“打拼”时,又会忍不住焦虑起来:我的孩子本来就不是最好的,这么一来不是距离拉得更远?&&◆点评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最关键 &&湛湛爸这类家长素质很高,他们一定懂得“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开始冲在前面的未必是赢家”这句出名的话。&&在这个案例里,也许需要警惕一点:赞美虽然能传达正能量,但并不是越多越好。一来,孩子会习惯性地接受,会对赞美产生审美饱和。就像过剩的营养一样,除了让孩子变得更加无所谓之外,没有好处。二来,孩子会有意无意地保持他在家长心目中“聪明”的形象,而放弃吃苦和努力。这可能是鼓励带来的负面效果。&&对湛湛爸的建议是用其他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可以从生活入手,注重书本以外知识的培养,和书本内的学习互相促进。比如孩子喜欢钟表,就尽量陪他拆,这很可以培养他对物理的兴趣;孩子喜欢看武侠小说,不要紧,里面有大量的文史哲知识,不要担心耽误课内学习,换种思路,和他抢着读,一起讨论,遇到相关知识再一起查书,也许可以大大激发他对文史的兴趣。&&至于上不上补习班,这也实在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关键取决于孩子自己想不想上,而不是别人的孩子上不上。把自己的价值维系于他人的评价,一旦失去,就找不到自我。&&C&&压力型焦虑&&现在养不成好习惯,&&以后怎么可能有好成绩?
&&铭铭是个九岁的男孩,上三年级。从一年级开始,所有老师都向铭铭妈妈反映:这孩子很聪明,但实在坐不住,还小动作不断,上课经常扭来扭去,甚至对身边的同学打打闹闹。&&铭铭妈妈很发愁,她整个晚上什么家务都不做,一直陪在铭铭旁边做作业,怎么骂怎么罚,铭铭还是进度缓慢。有时候,她整个晚上手里执着一根棍子,打一打,写一写,哭一哭,这样过一晚上,全家人都筋疲力尽。&&考试的时候,所有题目他都懂,但不是看错行,就是看脱字,最后考试分数总是班上倒数几名。&&铭铭妈知道,小学阶段是形成学习好习惯的阶段,虽然有很多人说小学生成绩不重要,只要掌握知识点就行了,但现在如果没有好习惯,以后怎么可能有好成绩?再说,人的心理是,看到现在考得不好,就相信以后也会考得不好。&&◆点评 不要与别人比,只与自己比 &&铭铭妈的这种焦虑,可以称为“压力型焦虑”,就是成绩不好,受到老师的投诉太多而形成的压迫感。&&其实铭铭的情况完全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规律。七岁以前,孩子完全是右脑性智力,主要体现在直觉与想象、视觉敏感力等方面,所以会对学校的理性教学产生厌恶和冲突,智力越好的孩子能量越大,可能发生的冲突也越大。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充分让他发展右脑,比如绘画,动手,与大自然接触等等。孩子右脑发展是否饱满,是决定孩子未来学习动力、成就的重要前提。&&这类焦虑型的家长,唯一的办法是尽量掌握一些理性办法,在尽可能范围内提高孩子的成绩。比如,定下一条重要法则:不要与别人比,只与自己比,家长首先不要以为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差生,而要经常告诉孩子“只要今天战胜昨天的自己一点点,就算成功”。&&最后,有一句话要提醒铭铭和有类似问题的家长:增进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是家庭学习辅导的核心内容。&&编后&&只有大人平复了自己的焦虑&&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愉快地度过重重考关&&读者朋友,相信我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有“存在性焦虑”———也就是说,就算我们拥有很多知识,但在内心,仍然把“他人的评价”看得最重———渴望通过他人的肯定和欣赏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失去这个,其存在感便茫然迷失了。&&当然你也可以用推论来反驳我:现在成绩不好,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好职业,就没有好生活。&&从逻辑上讲,这些推论,都可以举出反面的例证:我们既可以说出考不上好大学的人是如何有好职业的,也可以说出没有好职业的人是如何过上好生活的。也就是说,在这些推论中,其实并不存在必然性。举艺术家杜尚这个“极端”的例子,他说:“我从某个时候起认识到,一个人的生活不必负担太重,不必做太多的事,不必要有妻子、孩子、房子、汽车。幸运的是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相当早,这样,我的生活比之于娶妻生子轻松多了……”&&说到底,让他感到轻松的是:他超然于这一切之上。&&杜尚只有一个,我们做这期选题的用意也不是要向他学习。我们也不是主张放弃争取好成绩。恰恰相反,我们的用意是,只有我们正视自己的焦虑,体会它,认识它,我们才有可能平复它。而只有我们平复了自己的焦虑,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取得好成绩,才有可能和孩子一起,愉快平和地度过重重考关。&&(新快报)
[] [] [] []
发帖区已有条跟帖&&&&
html +='立即抢购';
html +='';
$("#tg-content").html(html);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热门标签:&
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来源: 由用户
编辑:王亮
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教育专家杨东平在本次金沙讲坛上再提教育的本质――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绝不功利,而且知识教育只是它较小的一部分。在教育日益被商业化的今天,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平常心,不要着急,耐得住心,发挥家庭教育的良好功能。&& 本期嘉宾&&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自然之友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现代化理论、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等,曾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总策划。&  实录&& 教育在于帮助人发现和实现自我&  用人单位最看重两个素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非常人文化的,一点都不功利。它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是培育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的精神高度,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而知识教育只是它较小的一部分,但是,这样的概念在我们很多老师当中是非常稀有的。&& 比如人格养成,其实我们有一个特别珍贵的资源,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诗书礼教之国,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以人文教化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教育,而且有培养的目标,就是君子人格,大家约定俗成就是正人君子、谦谦君子、知书达理、温柔敦厚等,但今天培养出来的人,离这个目标已经远了。&&&&尽管很多学校的各种规定规章,把育人为本等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但是教学过程还是依靠考试和分数,是以学科教学为主,没有把人格养成放到核心位置。现在教育偏离了教育本质,培养出的只是一些考试机器,科技怪人,经济动物,用钱理群的话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却丢弃了我们珍贵的文化传统。&& 对于人格养成,对于一个人优秀的性格、情感、气质、有梦想、开朗、乐观、勇气、毅力、坚韧等,这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同样,一个人能力的养成,最重要的是可迁移能力,学习的能力,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因为具体知识是很快可以成就的,或者说很容易从百度上获得。&& 最近有一个很热的话题,今年进入了大学生最难就业季,但我们都知道,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大量企事业单位招不到人,这两个现象一直是并存的。除了有一些结构性的失调,比如法学、英语、计算机等前些年大干快上的低成本专业过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大学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用人单位反映最强烈的其实不是专业知识,它最看重两个素质,一个叫价值观,就是基本人格,你是不是一个好人,有没有服务社会的公益心,如果你是一个三心二意、投机取巧,拿企业当跳板的人,企业最怕这种人。第二是可迁移能力,就是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有没有行动力、创造力,有没有业绩,然后看你的组织管理能力、勇气和意志力,可是我们的教育忽视了这些能力的培养。&& 关注短板还是发展长板?&& 大家知道,长期以来我们教育方针都是强调全面发展,这次的《教育规划纲要》有个新提法,就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全世界的教育纲领、教育方针第一位都是个性发展。而我们由于全面发展难以达到,现实操作中就沦为了平均发展,平庸发展。这种模式下,最受伤害的就是个性。&& 这就是我们那么多年来,没有培养出真正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全世界多数优秀人才都是片面发展的,无论是科技还是人文英才,因为只有在他的特长方向上充分发展了,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平均发展、平庸发展能混个三好生,但走不远,走上社会以后就没有声音了。&& 古希腊圣殿上刻着一句话,叫做认识你自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自古以来的教育智慧,就是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所以今天我们应该非常清楚,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格做成一样的标准件。&& 为什么强调个性发展?因为人是生而不同的,个性差异是教育学的基本前提。社会学把人的类型分为学术型、经济型、艺术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学术型能深入思考,坐得住钻得进;经济型对钱敏感,财商很高;权力型的喜欢管理人,当班干部。这些智能倾向从小就表现出来了,而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实际上只评价了其中的少数类型,把其他智能给压抑了。&& 中西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中国的老师总是说关注你的短板;美国老师总是说发现和强化你最粗的神经,做最好的自己。西方教育关注的不是短板而是长板,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教育不是灌水,古今优秀人才都是个性突出,在某一方面有强烈的兴趣,而且往往“偏科”。我们很多高中生考大学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学什么,老师家长建议学什么就学什么。大学毕业了,还是不知道自己该干吗,这很失败。&& 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个伪命题&& 我今天要特别强调家庭教育。有本书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发行了300万册,为什么说好妈妈或者好家长胜过好老师呢?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永久的教师,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身影长大的,家长的教育功能是学校无论如何都不能取代的。&& 一个非常普遍的现实,在最缺乏教育资源的乡村,最好的学生往往都是老师的孩子,这个老师可能学历也很低,也没有什么教育方法,但这种家长主要是身教,你至少不是天天打麻将,晚上要批改作业吧,要坐灯下备课吧,这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这种身教的力量从学术角度讲,我们称之为文化资本的传递,你家庭的文化氛围会传递到下一代。&& 今天我们看到很不幸的几种家长,第一类,把小孩送到寄宿制学校交给老师,或者上重点学校,觉得进保险箱了,放弃家庭教育。第二类更普遍,很多家庭沦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帮凶。学校通过家校通覆盖了家庭领域,家长帮着老师监督压迫学生,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有人叫“五加二、白加黑”。后果大家可以想象,即便孩子上了重点学校,他的健康、他的情感、他的人格、他的个性,这些重要方面都得不到关注。& 第三类是用力过猛,中国出现了很多虎妈、狼爸,小孩才三岁,家长就已经像热锅上的蚂蚁,在QQ群上天天讨论,想尽各种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蛊惑人的商业口号,引起了全社会的焦虑,甚至很多家长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全天候陪伴。家长对孩子造成的压力不堪忍受,是让一些孩子最终走上绝路的原因之一。&& 今天做家长很难。每个家长都有焦虑,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起跑线上的竞争成了当下最有煽动力的商业口号,而且起跑线不断往前移,现在已经移到幼儿园升小学了。其实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一个伪命题。孩子永远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只会累死、病死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的竞争对刘翔重要,他需要争分夺秒,而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大家知道马拉松前几圈领跑的人几乎都跑不到终点,过早透支体力就会是这种结果。&& 身心健康比名校更重要&& 破除起跑线上的恐惧,今天的家长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平常心,不要为商业蛊惑所困扰,不要为攀比所困扰,坚持常识,把儿童当儿童,淡化早教热、培训热、分数崇拜、名校崇拜。现在人人都这么做,不这么做的人就非常惶恐,觉得是不是落伍了,被淘汰了。实际上孩子的健康、人格、个性、兴趣、好奇心、想象力、阅读等比那些东西重要得多,而这些事情很大程度上靠家长。&& 家长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你的家庭是不会太平的,家里就是一个战场,从三岁开始,一直到二十岁。家长的焦虑无非就是让孩子上一个重点大学,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到底什么才是理想的教育?是重视分数,一味追求好成绩,还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快乐的孩子?我认为,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比什么名校都重要,身心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让小孩每天多睡一小时,每天多玩一小时,我们家长能不能做到?不能,就把他送到补习班去,一天不见太阳。其实很多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对子女的期望是相当“低”的。鲁迅坚决反对孩子做空头文学家。老舍的期望是粗通文墨,自食其力,既不欺负别人,也不为别人所欺负。这是基于一种通达、透彻的人生观。事实上,名人之后大多成为教养良好的平民和各种专门人才。&& 如果我们有三个孩子的话这个问题就容易解释了。当家长的很清楚:老大忠厚,今后留在家里养老,老二狡猾,将来可以去做生意,老三聪明,让他念书。反正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上重点大学的。但没办法,现在是一个孩子,都当神童来培养,弄得小孩子不堪重负,所以家长的平常心是特别重要。&& 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所以对儿童的概念,第一是要宽容、善待儿童,保护他正常的生活,保护他的身心健康,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这就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 第二是等待。韩国有一本书叫《好妈妈慢慢来》,现在家长太着急了。作家毕淑敏说树不可长得太快,一年生的当柴,三年五年生的当桌椅,百年的树才是栋梁材。越是名贵的木头生长期越长,像紫檀、黄花梨。人也同样,所以不要着急,耐得住心,平常心也是一种耐心。&&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俞平伯有一个教子理念,叫做大水养鱼,就是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池子越大,水越多,才可能长成大鱼。不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就能培养出人才。另外对孩子不宜过早定向,否则杨振宁就是个熟练的会计师,齐白石只是一个优秀的木匠。&& 第四是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他的自我,发现他的个性。巴菲特说,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找到热情是一个辛苦而又玄妙的过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间,父母如果施加压力,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只要告诉孩子做选择时不要考虑地位和回报,就像乔布斯说的,做自己真心喜爱的事情。&& 怎么衡量家庭教育是成功的?第一个指标,当孩子在幼年与书籍为友,喜欢阅读,教育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好的书籍会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那些基础价值观将影响孩子终生。第二个目标就是在他高中左右能够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个性和特长,包括兴趣爱好,孩子形成自我,能够去自我发现和学习,就算成功了。我们看到太多被考试压倒的孩子,如果给他三天时间自己安排,他除了做作业就不知道做什么,精神上一片空白,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采访手记&& (日 成都)&& 五年前吧,听过他讲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构建,扎实、冷静的叙述下,感觉有一种灼热的人文关怀。今天又见到杨东平,63岁的他头发灰白了,清瘦且高挑,白衬衣黑西裤,身上有一种纯净的书卷气。&& 他这次应邀做客金沙讲坛。下来和他聊起文化、教育的话题,他不时笑着,说出来的话一丝不苟,逻辑严谨的句子,淡定平和的样子,透着一个文化学者特有的识见和做派。但是谈到中国的孩子,谈到我们的教育普遍存在的反教育现象,温文儒雅的杨东平突然变得激愤起来。他实际上是那种外表平和理性,内心温热易感的学者。&& 杨东平说,“我们的孩子非常聪明可爱,可惜很多孩子在接受应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被毁掉了,一半是被学校毁掉,一半是被家长毁掉的。”他说,实际上,在应试教育暂时不能改变的大环境下,“你的家庭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是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让他多上一门课,家长们都是可以选择的。”&& 他认为,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日本幼儿园对孩子实行严格的人格养成的教育,譬如,幼儿园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等,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他说,“幼儿园完全不重视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只有每月一册的绘本。教学计划中,没有数学、绘画、音乐,更别说英语、奥数了。”我问教什么?“教孩子们学会笑眯眯!”还教什么?“教孩子说谢谢。”  “中学校长之家”开通微信平台,需要好文章章请加手机号:为微信好友。&&&选自:选自强者恒强的博客
更多精彩 >>>股票/基金&
起跑线上的焦虑,你有吗?
本报记者 马利  提示  99分和100分的差距有多大?近日,广州一位一年级孩子的妈妈发的网帖回答了这个问题。“我女儿在天河区一所公办小学读一年级,上周五进行了数学测试,全班45人,我女儿99分,已经是倒数第三名了!”这位妈妈在网帖中自述:一分之遥,隔着的是“如山的压力”,网帖引发了各种热议。  一分之差,孩子和家长都焦虑了  这位妈妈发帖称,女儿正在读一年级,前阵子,学校进行数学测试,卷子发回来后,女儿考了99分。本以为女儿考得还不错,但老师在班级家长QQ群里公布了这次考试的结果:全班共45人,考100分的有30人,全班平均分99分,最低分96分。一时间,女儿的99分就变成了“倒数第三名了”。  之后,她解释这个“倒数第三名”实际是“倒数第三低分”。女儿得知后感到很失落,“为了第二天的语文考试,女儿一直在读拼音,瞬间觉得孩子的压力好大啊!”  这位母亲还表示,自己已陷入焦虑中。这次考试让她看到,女儿的同学综合实力都很强,而背后是因为家长们为孩子报了培训班,“现在就业形势那么严峻……不得不重视!”  为分数竞折腰  这位妈妈的经历在论坛上激起千层浪,引来上万名网友关注,众多家长也留言跟帖。  “最大的恐惧就是孩子长大后和我们一样,当初没好好学习,现在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艰辛、生活艰难”。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相信,拥有“知识”,便拥有了与命运抗衡的力量。希望通过教育这个渠道实现向上流动的有农民,还有生活在城市中的其他弱势群体。  而处于社会中上层的家长也同样被恐惧和焦虑折磨着:他们希望孩子青出于蓝,怕孩子跌出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而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家长把压力转到孩子和学校身上,学校再把它那部分压力继续转到孩子身上。而过分纠缠于孩子同伴之间的比较,使一些家长从孩子上学一开始心态就被扭曲了。一位家长甚至要求自己的孩子对班上同学的表现排名次,从而进行赶超。  而更多的家长用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来解决这种焦虑:“从孩子进入三年级,我的神经都绷得很紧。听说哪个老师辅导得好,就给孩子报班。现在孩子上了五个班:英语两个、数学两个、语文一个。孩子不崩溃,我都崩溃了。”  他们“恨不得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因为“将来的小升初、中考、高考、就业”比小学测试竞争更激烈百倍,家长们都自感“不得不催促我的孩子”。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家长怕孩子学不好输了未来,学校怕孩子学不好输了生源,尽管大家心里都明白,没有输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回撤的拳头是挥不出力量的。  老师也在算计分数  长期在小学工作的张老师,也说压力非常大,最害怕领导批评自己班级考试的平均分又比其他班低了。在考试分数面前败阵下来,有一种挫败感,然后怀疑自己的教学,不得不为了可怜的平均一两分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老师们提升成绩的方法有两个,一方面为孩子加大训练力度,一方面催促家长抓紧,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意识到其他都不重要,只有考试分数高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所以学校、老师、家长,大家一起看分数。  张老师有时也反省: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真的非常可怕,他们牺牲了太多太多的陶冶情趣的活动,获得了什么,今天多考一分就能幸福吗?牺牲掉许多活动换来的可怜的几分值得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张老师觉得自己对分数的看法,比年轻老师多了份平和。分数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分数本身,而是分数背后折射出的某些学习品质,为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明确一些方向。快乐的童年除了分数,还少不了很多很多东西,比如一个要好的朋友;一位崇拜的老师;一门偏爱的学科;一趟津津乐道的旅途;一种他百玩不厌的游戏……如果为了99分到100分的距离,让孩子用单调枯燥的练习题取代以上丰富多彩的世界,那分数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让人想起数学大师陈省身生前为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前校长朱清时解释,学生要想得100分,就需要在题海战术上浪费很多时间和资源,这相当于破坏了环境资源的GDP,最后学生的创造力都被磨灭了。  小学不拔尖人生还有没有希望?  既然家长们的焦虑,从分数直接兑换为人生,那我们也来关注一下,小学不拔尖的学生,是不是都如同家长焦虑的那般,没有出路。  从教近30年,张老师看着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用世俗的眼光看,工作光鲜的就是“高薪、有权力、体面”,符合这个标准的几个学生,在小学里都是默默无闻的中等生,如果按成绩排名,有些甚至还在20名以外。所以不能只以成绩来判断孩子的将来。  而初中教师孙军发现,很多在小学成绩平平的孩子,到了初中可能一下子爆发了。也有不少小学成绩拔尖的孩子,到了初中表现平平。但小学成绩垫底的孩子,到了初高中,学业上很突出的例子微乎其微。
(责任编辑:HN666)
01/10 08:4912/04 16:42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焦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