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cma可以跨省开展cma检测机构工作吗

成都铁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省级CMA资质-成都二次供水检测,成都水质检测,成都生活饮用水检测,成都矿泉水检测,成都室内空气检测,装修除味,装修污染治理,空气净化,CMA报告,环境评估,
成都铁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省级CMA资质
成都铁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省级CMA资质
先生 (工程师)
电 话:028-
&&&&成都铁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提供省级CMA根据国家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提供四川地区卫生监督、监测、对辖区内职业卫生、室内环境、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等进行检测评价。
公司承担四川地区、生活饮用水、矿泉水、建筑项目二次供水检测,开展企业环境检测、企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放射防护检测评价、集中空调卫生检测评价.生产环境及公共场所有害物质的检测;医院、学幼单位消毒效果检测;医院污水废水的检测、涉水材料卫生学检测评价.消毒产品消毒性能检测评价。生产环境洁净度检测评价。
我公司提供相应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民用建筑竣工验收中的甲醛、氨、氡、苯、TVOC及土壤氡、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验收空气质量(甲醛、氨...
成都铁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省级CMA资质 &公司地址:中国四川成都市成都市沙湾东一路412
先生 (工程师) 电话:028- 传真:028-
免责声明: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 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提供服务支持 &CMA(环境检测) - 搜狗百科
声明:搜狗百科免费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编辑,坚决打击恶意篡改、冒充官方收费代编等违规行为。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您可以选择查看以下:
CMA(环境检测)
高顿财经,中国最大规模CMA培训基地,中国每10个CMA,就有7个来自高顿财经,高顿财经一直致力于提供先进的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知识,帮助学员到达知识、实务、资质“三重收获”,每年平均培训CMA学员2000人次。
1. CMA,“中国计量认证” ,英文“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的缩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因此,所有对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及其它各类实验室必须取得中国,即CMA认证。只有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才能够从事检测检验工作,并允许其在检验报告上使用CMA标记。有CMA标记的检验报告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及司法鉴定,具有法律效力。所以,找检测机构一定要找具有CMA资质的机构,否则,检测结果没有法律效力。CMA认证(计量认证)标准基本内容1、 CMA是China Metrology Accredidation(中国计量认证/认可)的缩写。取得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可按证书上所批准列明的项目,在检测(检测、测试)证书及报告上使用CMA标志。
CMA(计量认证)标志
2、 2001年国家颁布了《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在同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废止原评审准则JJG1021-90。目前计量认证所遵循的评价体系:《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同时补充了我国计量法制管理的规定内容。3、 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分为两级实施。一个为国家级,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另一个为省级,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计量认证办公室(计量处)承办。不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实施的效力均是完全一致的,不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认证,对通过认证的检测机构在全国均同样法定有效,不存在办理部门不同效力不同的差异。4、 根据计量认证管理法规规定,经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数据,用于贸易的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未经计量认证的技术机构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属于,违法必究。5 、 我国已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机构已覆盖了农、渔、林、机械、邮电、化工、轻工、电工、冶金、地质、交通、城建环保、安全防护、水利等行业、部门,已开比较齐全的检测门类。CMA认证(计量认证)标准与实验室认可有何区别1、 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是法制计量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检测机构来说,就是检测机构进入检测服务市场的强制性核准制度,即:具备计量认证资质、取得计量认证法定地位的机构,才能为社会提供检测服务。2、 国家实验室认可是与国外实验室认可制度一致的,是自愿申请的能力认可活动。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的检测技术机构,证明其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校准和/或检测实验室能力的能用要求。CMA认证(计量认证)标准检测流程对检测机构的认证是严格按照省或国家计量认证工作程序规定进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 向省或国家计量认证办公室提交计量认证申请资料(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2、 省或国家计量认证办公室对申请资料进行书面审查;3、 通过书面审查,依据计量认证的评审准则,由省或国家计量认证办安排委托技术评审组进行现场核查性评审;4、 通过现场评审,符合准则要求的检测机构,由省或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核发计量认证证书、计量认证机构印章,并上互联网公布。
2.法国CMA 法国达飞轮船 (航运船公司名)1851年 海运信息公司(CMM)及大西洋海运公司(CGT)成立。1977 年CMM和CGT合并成立法国国家航运公司(CGM)。1978年 Jacques R. Saade创建法国达飞轮船公司(CMA),首次开创南欧至黎巴嫩,叙利亚的班轮航线。1996年 法国国家航运公司(CGM)私营化,CMA收购CGM。1998年CMA CGM 成功并购澳大利亚国家航运公司(ANL)。1999年CMA 成功收购CGM,成立CMA CGM the French ,拥有78艘船只,总运量逾26万标箱。2000年组建北欧至美国东岸的跨大西洋航线。新辟连接地中海,亚洲和美国西岸的MEX-TPX航线。CMA-CGM被英国海运杂志《国际集装箱化》选为&二○○○年度最佳班轮公司&。2001年马塞总部举行命名仪式创建西非航线WAX-ANL。CMA CGM 当年世界排名第8位。2002年总部新办公大楼竣工。CMA CGM跻身世界排名第6位。接管英国安德鲁韦尔航运公司旗下的Mac Andrews航运公司,拓展欧洲近洋支线航运市场。2003年CMA CGM 世界排名第5位,拥有153艘船只,总运量达30.4万标箱。订购21艘( TEUS)新一代集装箱船舶,于年下水。日,CMA CGM 成功合并,世界排名第三。
3.美国注册管理 (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 CMA) 资格认证是由成立于 1919 年的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ccountants, IMA) 所建立的专业认证制度,是目前全球针对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领域的权威认证。注册管理会计师 (CMA) 与 (CPA) 、内部稽核师 (CIA) 一起并称为财会领域的国际三大认证。CMA 认证的目的在培育管理和管理人员的广度,使其能预测商业的需求及参与策略决策制定。而其考试的内容所包含的知识范围能反映管理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在现今商业环境所需要的能力。 CMA 考试内容几乎涵盖所有 MBA 课程,准备考试被比喻为读了个迷你课程 (Mini-MBA Program) 。因此,取得 CMA 资格不仅代表其具备完整会计及财务相关领域知识,也表现了具备着高度专业标准与能力来分析企业内部财务报表,协助管理当局掌握状况,参与财务管理与拟定未来策略及执行。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 ) 是 管理会计、财务及相关领域的领导者,是 国际上管理会计学科最具权威的机构,已有 103 年的历史, 目前 IMA 全球有 70,000 名会员,包括 265 个美国及全球分会。 1972 年 12 月 IMA 在全美 22 个城市首次为 410 位考生举办了第一次的 CMA 考试。 30 年来,全球有超过 26,000 位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取得 CMA 资格,其中包括 11,000 名国际会员来自 119 个国家。如果你是从事财务管理或成本控制工作,目标是 CEO 、 CFO ,选 CMA 当然是十分合适;如果你在从事管理、或理财从业人员,目标是行长、 CFO 、总经理、理财专家, CMA 也是非常理想的资格;如果你是证券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投资公司分析人士、银行或保险公司的投资专业人士,应考 CFA 。CPA 是适用于提供审计服务的职业审计师或公众会计师。CMA 的考试科目少,花费的时间较少,花费的金钱与证书的价值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 CFA 是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分三级,每年可考一级,至少要三年才能通过考试, CFA 考取的成本较高,但对证券投资业务人员来说,是首选。对企业财务或财务管理人士来说, CMA 是首选。30 年来, CMA 认证增加的不仅是人数,也包括它的声望。许多企业希望其财务主管能取得 CMA 资格。 CMA 证书不仅在美国,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广泛得到承认。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都积极支持 CMA 的考试认证活动。目前, CMA 证书持有者主要是世界各大公司及金融机构的财务主管、财务长、 CFO 、 CEO 、成本核算师、理财师、企业管理人员。在世界 500 强、美国 100 强企业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中,许多精英都考取 CMA ,以拥有 CMA 证书为荣。 CMA 证书是 CEO 、 CFO 的强有力敲门砖。据调查的全球 1400 位 CFO 中, 85% 的 CFO 认为 CMA 对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熟练程度,有超前和决定性的作用( Source: Robert Half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1400CFOs )。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学会的调查,在美国取得 CMA 证书的年薪平均约可提升 15,000 美元。在通过考试后, CMA 资格候选人还应满足下列条件:1. 一次性缴纳 175 美元成为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 (IMA) 会员;2. 符合工作经验要求 ( 见下表 ) ;3. 遵循道德规范准则 (Standards of Ethical Conduct) ;4. 另外,必须符合下列其中一项学历或教育认证:· 大学学历 ( 非美国或加拿大学位须取得 IMA 认可的独立认证机构认证成绩单 )· 通过美国会计师考试 (U.S. CPA Exam) ,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 (CFA Exam) ,国际内部稽核师考试 (CIA Exam) 或取得其它 IMA 认可之专业认证资格· 参加 GMAT 或 GRE 考试成绩超过 50% 段值 (50th percentile)考生在通过全科考试后, IMA 会寄一份工作经验证明表格给考生填写。 IMA 在审核通过考生的工作经验后才会寄发资格证书。为使 CMA 考试符合商业实务的变革, IMA 公告从 2004 年 6 月 1 日起全面修改 CMA 考试内容及格式。新制考试的科目仍然维持旧制考试的四个科目,大部份的考试内容维持不变,仅对旧制考试的考试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调整至新订的四个考试科目。CMA 考试采用英文计算机考试(闭卷) , 考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考试的同时,可在计算机屏幕上立即看到分数 , 并且当场可取得一份非正式的成绩报告,而正式的成绩报告由美国管理会计学会寄发予应试者。新制 CMA 考试四科中前三科仍使用选择题形态,其考试时间及题数见下表。第四科商业运用 Business Applications 题型因改变为问答题 (essays/problems) ,考生仍将采用计算机考试,但将不由计算机在线阅卷,因此考生无法立即获得第四科成绩。新制考试范围Part1-财务计划,业绩及控制(Financial Planning, Performance and Control) 考试时间:4个小时出题内容和比重:* 财务计划,预算及财务预测(Planning, Budgeting and Forecasting 30%)计划流程;预算概念;年度利润计划及附表;预算类型,包括作业基础预算,项目预算,弹性预算;高层计划及分析;财务预测,包括定量法如回归分析法及学习曲线分析。* 财务业绩评价(Performance Management 25%)内部控制及业绩考评的财务指标,包括收入,成本,利润及资产投资;基于弹性预算和标准成本的各种差别分析;收益,成本,贡献和利润中心的会计责任;以及平衡记分卡。* 成本管理(Cost Management 25%)成本概念,流量和术语;替换成本目标;成本衡量概念;成本积累系统包括分批成本制、分步成本法和作业基础成本法;间接费用分摊;运营效率和商业业绩主题如JIT,MRP等生产规范,约束理论,价值链分析,基准,ABM以及连续改善。*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s 15%)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环境,程序及标准;内部审计的责任与权利;审计类型;会计信息系统充分性评估。* 职业道德(Professional Ethics 5%)管理会计专业人士职业道德因素。 Part2-财务决策(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 考试时间:4个小时出题内容和比重:* 财务报告分析(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25%)财务报表标准及目的;财务报表局限性;财务报表解释和分析,包括比率分析和比较分析;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国际问题;IFRS与U.S.
GAAP差别;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的准备,分析和平衡;收益质量。* 公司财务策略(Corporate Finance 25%)风险类型;风险评估;证券管理;期货及期权;长期融资资本工具;红利政策;影响最优资本结构的因素;资本成本,集资;营运资本管理;融资;以及国际金融。* 风险管理及决策分析(Decision Analysis and Risk Management 25%)有关数据概念;成本产量利润分析;边际分析;自制或外购决策;定价;营运决策分析中的所得税涵义;营运风险,灾难风险,财务风险以及战略风险;ERM。* 投资决策(Investment Decisions 20%)现金流估计;现金流贴现概念;净现金净值;内部回报率;非贴现分析技巧;投资决策中所得税涵义;投资项目分级;风险分析;实物期权;以及价值模型。* 职业道德(Professional Ethics 5%)企业职业道德因素。新制 CMA 考试的前三门考试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一年的有效工作日内,考生都有机会申请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时间与教育部考试中心约定,每周都可以考。考试费用是 190USD/PART ,共 4 个 PART ;会员注册费是 175USD ,审查费 75USD (一次性),合计 910USD 。CMA 考试成绩采用正态分布计分法,订考生之答题及格率为 70% ,并将及格分数订为 500 分,但由于考题以自计算机题库自动选取所构成,因此每位考生所考的考题都不相同,因此假设当甲、乙两人同时参加考试,若甲的考题难度高于乙时,甲达到及格分数 500 分所需要答对的题目会少于乙。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学会公布的截止 2004 年 6 月 30 日对旧制 CMA 考试各科及格率统计,各科的及格率约在 50% 左右,其中 Part-1 及格率为 54% , Part-2 及格率为 41% , Part-3 及格率为 53% , Part-4 及格率为 56% 。虽然 CMA 的考试大部分是选择题,但其难度仍然是比较大的,每个部分分别有 110 ~ 140 道题,时间为 3 ~ 4 个小时,平均每道题只有 98 ~ 103 秒的时间。全球报考者中,约有一半能通过旧制的 CMA 考试。随着新制 CMA 考试的推出,考生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才能有较大的机会通过考试。 CMA在中国国资委日,国资委向下属各大央企和国企下发《关于举办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通知》,要求各企业选拔财务管理人员参与CMA培训,限额100人。10月11日,中央企业CMA国际化人才培训班顺利开班。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强中央企业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1月,国资委再次下发红头文件,要求中央企业选拔优秀职员参加2011年中央企业注册管理会计师(CMA)培训班。在2010年成功举办了首期央企CMA培训班的基础上,国资委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将在2011年继续举办央企CMA国际化人才培训。这是国资委与中组部2010年公开招聘央企高层管理人员工作启动后的又一针对央企人才发展计划的重大举措。2011年央企CMA培训班预计将举办三期,至少有240名来自于央企的优秀财会职员有机会参加培训。总会计师协会2010年发布了有关CMA学习培训的红头文件,并同时设立了CMA认证项目培训管理协调办公室,推荐其全国各地方会员单位选拔优秀职员参加CMA培训。中国银行2010年,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发布了《员工业余进行管理办法》的通知,积极支持员工考取CMA认证。根据通知规定,凡连续工作或服务满两年、上年年度绩效考核等级为B(基本完成绩效目标)的员工,均可申请此项计划。凡是通过所有考试并获得CMA认证的员工可以获得8000元的现金奖励,并拥有获得优先晋升的机会。集团内训IBM公司已经支持了CMA认证长达“数十年”,并自2002年期,每年投资举办公司内部的CMA复习课程,由公司承担员工的课程及考试的全部费用。多年以来,此课程的规模从最初的12人调整到现在的约20人。参加课程的员工全部来自IBM公司财务部门的各个层级。全球广告、市场营销、公司传播领域的领导者,奥姆尼康(Omnicom)集团于2007年开始与IMA合作,推出现场CMA指导课程,以此作为向职员提供的一个公司内部职业发展项目。课程、教材及考试的费用均由公司承担,参加课程的职员均由他们的经理进行推荐。目前,此项目已扩展到其全球的子公司。此外,摩托罗拉、强生、卡特彼勒、中国电信、中国核电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均组织员工参与CMA培训与认证。
4.中国登山协会简称&中国登协&。英文译名为&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缩写为&CMA&。中国登山协会章程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中国登山协会简称&中国登协&。英文译名为&CHINESE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缩写为&CMA&。第二条 中国登山协会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群众体育社团,是由热爱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集体和个人自愿结成的专业性群众组织,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团体会员,是代表中国参加(UIAA)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唯一合法组织。第三条 中国登协的宗旨:遵守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风尚;指导和推动中国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发展;团结全体会员,提高我国的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水平;促进我国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建立我国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统一规范并督促其落实;增强国民素质,促进。第四条 中国登山协会接受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第五条 中国登协会址及其办公机构设在北京市。第二章 业务范围第六条 中国登协的业务范围:一、 负责建立全国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统一规范,并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为:(一) 登山运动:海拔超过3500米的登山探险运动。(二) 登山运动的相关运动:由登山运动派生出来的,或与登山运动有一定关联的体育运动。包括:1、 各种自然、人工岩壁、冰壁的攀登;2、 相关的,包括山区健行,峡谷运动,野外生存,洞穴探险等;3、 蹦极运动,拓展运动,群众登山运动;4、 由协会及其会员组织的与登山有关的各种比赛、活动。二、 负责研究和制定全国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法规建设。三、 负责建立全国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救援章程和组织、行业规范,并进行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四、 协调和指导全国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开展,并促进其规范化;大力发展俱乐部。五、 研究、制定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竞赛规程和规则。审批、组织国际性、全国性和跨地区的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项目的竞赛、审定运动成绩。六、 负责组建和管理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国家队及国家集训队。七、 负责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难度、技术等级的评定。八、 负责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定线员、、高山向导、联络官等技术人员的培训、注册、技术等级评定及资格认证。 九、 负责对外开放山峰的统一管理,审定来华境外登山队的登高成绩,颁发&登顶证明书&、&登高证明书&。十、 负责组织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项目的场地、装备、器材的科学研究和研制开发,积极与国际接轨,制定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器材质量标准及技术使用规范,并监督其实施。十一、 开展国际交流,负责组织、参加国际相关比赛;发展与境外友好协会和组织间的往来和交流。十二、 开展与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有关的经营和有偿服务,为我国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发展筹集资金,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第三章 会员第七条 中国登协实行会员制,会员包括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业体协、解放军、武警部队的从事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组织;各地(市)、县、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从事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登山俱乐部、户外运动俱乐部、攀岩攀冰俱乐部、蹦极俱乐部、拓展俱乐部等,可申请成为中国登山协会团体会员。第八条 申请加入中国登协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 拥护中国登协的章程,热爱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二、 有参加中国登山协会的意愿。三、 具有一定的从事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经历(具备一项):(一) 组织或参加过一次以上的攀登3500米以上高山的活动;(二) 组织或参加过二次以上的登山运动的相关运动。第九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一、 团体会员:1、 向当地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获批准;2、 在当地民政部门或工商部门注册登记;3、 在中国登山协会备案;4、 收到中国登山协会统一印制的会员证后,即成为中国登山协会团体会员。二、 个人会员:1、 向中国登山协会团体会员单位提出申请,并附个人从事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简历;2、 中国登山协会团体会员单位批准注册后,颁发由中国登山协会统一印制的会员证,即成为中国登山协会团体会员单位的个人会员。3、 中国登山协会团体会员单位的个人会员,同时也是中国登山协会的个人会员。第十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一、 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二、 有参加中国登山协会及其团体会员单位举办的活动、培训、比赛的权利。三、 有获得中国登山协会及其团体会员单位服务的优先权。四、 有对中国登山协会及其团体会员单位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五、 团体会员有为登山运动及相关运动的爱好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权利。六、 团体会员有管理和指导本辖区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权利。七、 经中国登山协会及有关部门批准,团体会员有举办本地区、本系统内的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比赛和活动的权利。八、 入会自愿,退会自由。第十一条 会员履行下列义务:一、 遵守中国登山协会章程,执行中国登山协会及其团体会员的决议。二、 自觉维护中国登山协会及其团体会员的合法权益。三、 完成中国登山协会及其团体会员单位交办的工作。四、 按规定如期交纳会费。五、 向中国登山协会及其团体会员反映情况,提供有关的资料。六、 积极开展和参加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七、 积极发展会员,并为其作好服务工作。八、 积极宣传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普及有关知识和技术技能,提倡科学指导,反对盲目行动。第十二条 会员退会一、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批准入会单位,交回会员证书,在不损害中国登山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的利益和名誉的前提下,自由退会。二、 会员如果一年不交纳会费,不参加中国登山协会及其团体会员单位的活动,视为自动退会。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经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一、 触犯国家法律,受到。二、 严重违反中国登山协会章程及其有关规定。三、 给中国登山协会造成重大名誉或经济损失。四、 被当地民政部门取缔或被当地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第十四条 中国登山协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一、 制定、修改中国登山协会章程。二、 选举和罢免委员。三、 审议委员会的和财务报告。四、 决定终止事宜。五、 决定其他重大事宜。第十五条 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第十六条 会员代表大会每届5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委员会表决通过,报国家体育总局审查并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第十七条 委员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中国登山协会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第十八条 委员会的职权是:一、 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二、 选举和罢免中国登山协会委员会主席、常务副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司库。三、 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四、 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五、 决定中国登山协会会员的除名。六、 决定设立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七、 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八、 决定名誉主席、顾问、荣誉委员等荣誉职务人员的聘任。九、 指导各团体会员(单位)、领导各机构开展工作。十、 制定内部。十一、 审议各专业委员会起草的管理办法、技术等级标准、规划等。十二、 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第十九条 委员会会议须有2/3以上委员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委员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第二十条 委员会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情况特殊时,可采用通讯或其他方式召开。第二十一条 中国登山协会委员会设立常务委员会(不超过委员人数的1/3),常务委员会由委员会选举产生,在委员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八条第一、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项的职权,对委员会负责。第二十二条 常务委员会须有2/3以上常务委员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委员的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第二十三条 常务委员会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时,可采用通讯或其他方式召开。第二十四条 中国登山协会委员会的主席、常务副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司库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 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二、 在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领域有较大影响。三、 主席、常务副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司库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70周岁,秘书长为专职。四、 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五、 未受过的刑事处罚。六、 具有。第二十五条 中国登山协会委员会主席、常务副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司库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委员会表决通过,报国家体育总局审查并国家民政部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第二十六条 中国登山协会委员会主席、常务副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司库任期5年。主席、常务副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司库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代表大会2/3以上会员表决通过,报国家体育总局审查并经国家民政部同意后方可任职。第二十七条 中国登山协会委员会主席或常务副主席为中国登山协会的法定代表人。中国登山协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第二十八条 中国登山协会委员会主席或常务副主席行使以下职权:一、 召集和主持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二、 检查会员代表大会、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决议的落实情况。三、 代表中国登山协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第二十九条 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行使以下职权:一、 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二、 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三、 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主要负责人,交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表决。四、 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五、 处理新闻宣传有关事宜及其他日常事务。第三十条 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发展,中国登山协会设置名誉主席、顾问和荣誉委员。名誉主席、顾问和荣誉委员等人员可应邀参加会员代表大会及其他中国登山协会举行的大型活动,参加与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有关问题的讨论,但无表决权。第三十一条 根据工作需要,中国登山协会下设竞赛委员会、宣传推广委员会、登山探险委员会、相关运动委员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医学及救援工作委员会、场地装备器材监督管理委员会、理论科技研究委员会。其职责分别为:一、 竞赛委员会:1. 研究制定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竞技类项目的竞赛制度、规程、规则及处罚条例。2. 研究制定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竞技类项目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定线员的技术等级标准。3. 对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竞技类项目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定线员进行培训、注册及技术等级评定。4. 组织各类比赛。5. 协助、指导各团体会员单位举办的有关竞赛。6. 裁决各类竞赛中出现的争议,执行处罚。7. 对选拔、训练、管理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竞技类项目的国家队或国家集训队提出建议。二、 宣传推广委员会:1. 研究制定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宣传推广工作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2. 建立全国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宣传推广网络,大力宣传和推广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3. 对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宣传推广对象进行研究和审查,并将结果及时报中国登山协会。4. 对中国登山协会在一定时期内的宣传推广工作重点及对象向中国登山协会提出建议。5. 对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宣传推广责任人进行培训、考评和定级。6. 协助、指导各团体会员单位的宣传推广工作。7. 有关宣传推广工作的其它事宜。三、 登山探险委员会:1. 研究、修订登山探险运动的管理办法。2. 负责中国登山探险运动资源调查,研究制定我国适合登山探险运动的山峰类型及难度等级标准,并对我国重要山峰进行类型和难度评定。3. 对不同类型和难度山峰的攀登技术方法和应准备的技术措施提出指导性意见。4. 制定、修改登山探险运动的运动员、教练员、高山向导的技术等级标准。5. 对登山探险运动的运动员、教练员、高山向导进行培训、注册和技术等级评定。6. 组织各类登山探险活动。7. 协助、指导各团体会员单位组织的登山活动。8. 对选拔、训练、管理登山探险运动的国家队提出建议。四、 相关运动委员会:1. 研究制定相关运动的管理办法。2. 厘定相关运动的范畴、项目、类型、难度、技术等级标准。3. 对相关运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培训、注册和技术等级评定。4. 确定相关运动的活动规范,包括组织规范、和操作规范等。5. 组织各类相关运动的活动。6. 协助、指导各团体会员单位组织的相关运动的活动。五、 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1. 制定修改外国人自费来华登山管理规定。2. 研究制定中国登山协会对外交流的发展规划。3. 了解国际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发展动态,并及时向中国登山协会提出工作建议。4. 对中外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合作事宜向中国登山协会提出建议。5. 负责国外来华从事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团队、个人的接洽和管理。6. 对负责接待国外来华从事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团队、个人的联络官进行培训和管理。六、 医学及救援工作委员会:1. 研究制定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紧急情况救援工作管理办法。2. 建立全国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紧急情况救援工作支持网络,成立全国各地方救援分支机构。3. 负责组织、协调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紧急情况的救援工作。4. 研究确立避免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出现危险的预防措施及出现紧急情况后的应对手段。5. 组织培训救援工作技术人员。6. 研究、规范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中的预防、医疗、急救的医学技术手段和。7. 兴奋剂检查工作。七、 场地装备器材监督管理委员会:1. 研究制定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场地装备器材监督管理办法。2. 建立健全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场地装备器材质量监督技术指标体系。3. 建立全国各级各地方开展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场地装备器材监督。4. 负责大型活动和比赛的场地装备器材质量审核。5. 积极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场地装备器材。6. 积极引进和向社会推荐质量优秀的场地装备器材。八、 理论科技研究委员会:1. 研究中国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尤其是在全民健身和促进国民素质方面的积极意义。2. 研究中国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和总体规划。3. 研究和介绍国际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发展状况、新理论和新技术。4. 研究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技术问题。5. 研究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产业化问题。6. 研究在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进行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7. 研究在登山运动及其相关运动的进行过程中的科学考察问题。第五章 、使用原则第三十二条 中国登山协会经费来源:一、 会员交纳的会费。二、 国内外组织、企业及个人捐赠。三、 国家体育总局拨款。四、 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有偿服务的收入。五、 利息。六、 其他合法收入。第三十三条 中国登山协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第三十四条 中国登山协会经费仅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发展,不得在会员中进行分配。第三十五条 中国登山协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第三十六条 中国登山协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第三十七条 中国登山协会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代表大会和财务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应该将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第三十八条 中国登山协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国家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的财务审计。第三十九条 中国登山协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第四十条 中国登山协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第四十一条 对中国登山协会章程的修改,须经委员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第四十二条 中国登山协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国家体育总局审查同意,报国家民政部核准后生效。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第四十三条 中国登山协会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时,由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四条 中国登山协会终止动议须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国家体育总局审查同意。第四十五条 中国登山协会终止前,须在国家体育总局及有关单位指导下成立清算小组,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第四十六条 中国登山协会经国家民政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第四十七条 中国登山协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政部的监督下,按照国家规定用于发展与中国登山协会宗旨相关的事业。第八章 附则第四十八条 中国登山协会的会徽由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其图案为排成山峰形状的英文缩写字?&CMA&。第四十九条 中国登山协会的会徽、会旗由中国登山协会统一制作,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复制、使用。第五十条 本章程经日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第五十一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中国登山协会委员会。第五十二条 本章程自民政部核准之日起生效。登山中心机构设置与主要职能登山中心机构设置与主要职能 16:39:00一、 办公室主要职责:1、负责中心年度计划和工作总结的起草;2、负责中心文件的保管、收发和简报编发;3、起草主任办公会议纪要;4、负责协调中心各部工作;5、中心文秘工作;6、中心人事(含人事档案、劳资)工作;7、中心外事工作;8、中心党务工作;9、中心财务工作;10、中心国有资产、;11、中心物品、物资保管;12、负责中心档案归档和指导各部档案归档;13、中心纪检监察工作;14、协会工作;15、工会工作;16、绿化卫生工作;17、保卫保密工作;18、法制工作;19、医保工作;20、老干部工作;21、计划生育工作;22、统计工作;23、交通车辆管理。二、 攀岩攀冰部主要职责:1、负责全国攀岩攀冰运动的指导、管理,制定全国攀岩攀冰运动发展的方针政策;2、负责策划、组织和管理各类国际及全国性攀岩攀冰运动赛事;3、负责攀岩攀冰国家集训队的建立、训练、竞赛、交流和日常管理;4、负责攀岩攀冰运动员的注册工作。三、 户外运动部主要职责:1、负责全国户外运动的指导、管理,制定全国户外运动发展的方针政策;2、负责策划、组织和管理国际及全国户外运动的赛事和活动;3、负责国家户外运动队的组建和管理;4、负责全国登山户外运动俱乐部的资质认证工作;5、负责户外运动员的注册工作。四、 高山探险部主要职责:1、负责全国高山探险运动的指导、管理,制定全国高山探险运动发展的方针政策;2、负责全国高山探险运动的策划、组织和管理工作;3、负责国家登山队的组建、日常训练和管理工作;4、负责开拓国内外高山探险资源和市场的开发。五、 对外交流部主要职责:1、代表登山中心负责外国人自费来华登山工作的管理工作,制定、修订外国人自费来华登山工作的方针政策;2、负责外国人来华登山活动的联络、接待、审批和日常管理工作;3、负责全国登山联络官的管理;4、协调外国人来华登山山峰所在地登山管理部门的工作,为外国人来华登山提高高效优质的服务;5、协助办公室与各国和地区登山组织进行联系与沟通,及其他外事工作;6、协助高山探险部做好开拓高山探险市场、开发高山探险资源工作。六、 培训部主要职责:1、负责全国登山户外运动培训工作的指导、管理,制定全国登山户外运动运动发展的方针政策;2、负责国家级高山向导、攀岩从业人员、户外运动指导员、登山联络官、拓展运动培训师等培训工作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3、负责中国登山协会网站的管理和信息发布;4、负责中心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5、负责中国登山协会知识产权的注册和保护。七、 经营开发部主要职责:1、负责协会的开发和登山、攀岩和户外运动场地装备器材标准的制订;2、负责中心大型活动和比赛的策划和赞助工作。3、负责登山、攀岩和户外运动场地装备器材的监测和监督工作。4、负责左安门公产的管理工作。八、 国家登山训练基地主要职责:1、负责登山、攀岩攀冰、户外运动、拓展运动及相关活动的对内接待工作;2、为总局和各项目中心的训练、休假服务,做好接待工作;3、发掘基地潜在优势,积极开拓接待服务市场,努力创收;4、负责基地所有国有资产的维护、维修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国登山协会第六届委员会成员名单姓 名 性别 单 位 协会任职 男 中央军委副主席 名誉主席史占春 男 原中国登山协会主席 顾问王富洲 男 原中国登山协会主席 顾问曾曙生 男 原中国登山协会主席 顾问许 竞 男 原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 荣誉委员贡 布 男 原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 荣誉委员袁 杨 女 原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 荣誉委员屈银华 男 国际公司退休干部 荣誉委员 男 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服务中心副主任 荣誉委员刘连满 男 哈尔滨电机厂退休干部 荣誉委员陈保胜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离休干部 荣誉委员洛桑达瓦 男 原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西藏体育局党组书记 荣誉委员高谋兴 男 原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登山中心主任 荣誉委员丁文贲 男 浙江省副市长 荣誉委员王凤桐 男 原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 荣誉委员刘大义 男 原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 荣誉委员王振华 男 原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 荣誉委员--------------------------------------------------------------------------------潘 多 女 原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江苏无锡体委副主任 荣誉委员陈尚仁 男 原中国登山协会副秘书长 荣誉委员王宝良 男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 常委、主席陈伟雄 男 外交部国际司参赞 常委、副主席张引弟 女 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副局长 常委、副主席廖文科 男 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 常委、副主席范蔚茗 男 中国科学院资科技术局副局长 常委、副主席章国材 男 中国气象局科教司司长 常委、副主席李致新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常委、副主席栾开封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常委、副主席颜金安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常委、副主席汪铁铭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常委、副主席万进庆 男 北京市体育总会主席 常委、副主席西珠朗杰 男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党组书记 常委、副主席姬 嘉 女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 常委、副主席李光明 男 新疆自治区体育局党组书记 常委、副主席朱 玲 女 四川省体育局副局长 常委、副主席--------------------------------------------------------------------------------刘长安 男 青海省体育局局长 常委、副主席李云林 男 副局长 常委、副主席王 石 男 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特邀副主席苏柏德 男 香港利维高公司执行董事、总裁 特邀副主席周昱今 男 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特邀副主席栾开封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秘书长 兼汪铁铭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司库 兼林 洁 女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综合处处长 常委、副秘书长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岩冰部主任 常委、副秘书长营道水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常委、副秘书长王勇峰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交流部主任 常委、副秘书长张明兴 男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登山中心主任 常委、副秘书长王玉勤 女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 常委于良璞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山野杂志社主编 常委杨世涛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经营开发部副主任 常委马欣祥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登山队管理部副主任 常委--------------------------------------------------------------------------------张江援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援藏干部 常委李舒平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医师 常委姚凤城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委员赵建军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译审 委员金俊喜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高级教练 委员程文信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经营开发部副主任 委员谢弥青 女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山野杂志社副主编 委员罗 申 男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高级教练 委员李丽莉 女 北京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 委员王 洪 男 天津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 委员路智勇 男 河北省体育总会 委员张文智 男 山西省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 委员王浩林 男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总会副秘书长 委员姜作美 男 辽宁省体育总会秘书长 委员徐天禄 男 吉林省体育总会协会二部部长 委员董小东 男 黑龙江省体育局竞赛管理中心副主任 委员钱士康 男 上海市体育局党委书记 委员--------------------------------------------------------------------------------吕卫东 男 江苏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 委员崔立新 男 安徽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 委员候玉珠 女 福建省体育局竞赛中心 委员黄卫民 男 江西省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 委员关 平 女 山东省体育总会秘书处副处长 委员张振中 男 河南省体育局产业处副处长 委员陶家祥 男 湖北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处长 委员陈早闻 男 湖南省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 委员许国勋 男 广东省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 委员包 明 男 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总会办公室负责人 委员杜忠勇 男 重庆市体育场场长 委员姜 谊 男 四川省体育局登山协会秘书长 委员朱宝林 男 贵州省体育总会秘书处副处长 委员张 俊 男 云南省体育局办公室主任 委员措 姆 女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登山中心书记 委员桑 珠 男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登山队队长 委员张培森 男 陕西省电视台总监 委员--------------------------------------------------------------------------------安忠涛 男 航空运动学校党支部副书记 委员高成学 男 青海省体育局登山中心副主任 委员贾益彰 男 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局群体处处长 委员南国桓 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登山中心主任 委员王若雄 男 青岛天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委员汤春生 男 宁波市体育局办公室主任 委员祁大鹏 男 厦门市体委群体处处长 委员乔 鸿 男 深圳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 委员陈学忠 男 体委办公室主任 委员潘先若 男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群体处 委员朱韶明 男 会长 委员郝光安 男 北京大学体育部副书记 委员郑 超 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部主任 委员王 啸 男 重庆中体体育设施公司总经理 委员李 亮 男 四川省成都顶点俱乐部亿龙投资公司 委员王利全 男 北京燕栖利峰攀岩材料公司总经理 委员中国登山协会历程1956年组成第一支国家级登山队--登山队;1958年国家体委正式成立登山处,与国家登山队一并归入同年成立的中国登山协会;1960年和1975年国家登山队两次独立完成攀登珠峰,无高不攀的登山成绩为国家争得无尚荣耀;1979年以来国家队完成了一系列以中日尼和中美苏珠峰联合登山活动为代表的与国外联合登山形式延续了我国登山运动的发展,保持着国际先进水平,与国际合作更加广泛;90年代,国家登山队李致新、王勇峰完成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活动;1999年国家队的高山探险活动借鉴国际经验首次尝试登山服务活动;2000年首次创办登山节向社会推广这项&高难度&的运动,使过去只为少数人拥有的&贵族运动&平民化,开创了中国登山历史的新纪元。登山是勇敢者的游戏,当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你同青山秀水亲密接触,当你久在樊笼中的身躯和自然深情相拥,登山让勇敢的你体验游戏的真正乐趣。
5.中国气象局CMA 中国气象局一、部门简介中国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经国务院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开始施行,之后颁布实施了《》、《》、《》、《施放气球管理办法》等和部门规章。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构成的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海洋、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空间天气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气象、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40。我国形成了气象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体系。中国气象局拥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9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灾害天气。中国气象局是我国首批开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验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气象局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对策的研究。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战略,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和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与21个国家签署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向70多个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援助。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气象局长及高级官员来华考察。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成员国。1973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局长一直为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1983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当选为WMO第二副主席,1987年当选为主席,1991年连任主席; 2001年我国官员在WMO秘书处任助理秘书长,2004年任WMO副秘书长。我国是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承担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服务,我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气象电信系统区域通信枢纽之一,参加全球气象探测资料的交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国际活动,中国科学家长期担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为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WMO和台风委员会各领域的活动及有关国际研究计划。二、机构设置与主要职责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预报与网络司、综合观测司、科技与气候变化司、计划财务司、人事司、政策法规司、国际合作司、直属机关党委、监察室、审计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中国气象局的主要职责是:(一)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有关的工作。(二)参与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联防,组织指导防御雷电、大雾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工作。(三)对国务院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进行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全国陆地及海上气象探测与信息网络、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四)管理全国天气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指导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五)组织气象科技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指导协调气象教育工作,组织宣传、普及气象,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意识。(六)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国政府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政府(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七)统一领导全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门的计划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科研教育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八)协助地方人民政府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和精神文明建设。(九)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中国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行政管理局、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影视宣传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全国气象部门(不含港、澳、台地区)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14个副省级市气象局(含4个计划单列市气象局,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气象局),318个地(市)气象局和2300个县(市)气象局(站)。全国气象部门现有正式职工52988人,有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26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415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ma认证检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