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法治和法制的区别教育的区别

“法制”跟“法治”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法制”跟“法治”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0|0|暂无简介
总评分4.2|
浏览量9295957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haokan d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I卫者。”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为何要重视大学生法治教育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必须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在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指导下去实施法治,而树立法治意识必须进行法治教育。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他们自身法治意识的程度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法治意识程度以其特有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在未来的国家生活中将发挥主导作用,其自身的法治意识水平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程度有决定作用。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中的作用。
  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哪些内容
  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应该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法律规范的认知。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国家法律规范来治理国家,所以必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规范的意义和内容。一是要让大学生认识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告诉你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是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二是让大学生认识法律规范是人们行为和评价的标准,这种标准告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去做,这是法律规范的标准作用;三是让大学生认识法律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违背了法律规范,就违背了国家意志,就要根据违法的程度受到相应的法律处罚,这是法律规范的强制作用。法律规范的认知,还包括对法律规范的体系认知,要知道国家有哪些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怎样的的地位、有怎样的功能。
  第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法治意识的树立在现实中表现为处理问题的法治思维方式上,所以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用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作为标准,来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和人治思维方式有本质区别,也和其他处理问题方式有根本区别。法治思维完全依靠法律来处理、解决问题,体现国家意志,而道德的或情感等其他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于缺少法律的规范性、标准性,因而难免导致公平公正的缺失。法治思维方式体现为法律的至上性和法律的优先性。法律的至上性即在国家主权范围内,法律对所有人、所有单位机关都具有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背法律的规定,任何单位、个人和国家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处理和解决问题。法律的优先性,即法律在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优先于道德等其他规范。法治思维方式,还包括法律处理问题的过程要讲程序,违背程序也会使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
  第三,坚定法治信仰。要使法治落到实处,除了法律规范的理性认知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外,还必须要有坚定的法治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知道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世界观它以付诸实践、付诸行动为本质,鞭策人们按照信仰的内容自觉去行动;作为价值观它以值得肯定和值得追求为表征。其次,要理解法律被信仰才能变成行动的道理。依法治国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要看人们是不是信仰法律,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有效执行。再其次,要懂得信仰法律就要付诸行动。法治信仰是法治教育的灵魂,坚定法治信仰,必须在实践中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把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乃至法律规范落实到行动上。最后,要认识法律信仰还包括对法治国家目标实现的坚信。我们的法治国家有党的领导,有政府的倡导和带头奉行,有人民的遵守和积极的维护,法治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大学生法治教育有哪些路径
  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路径主要有三条。
  基本路径是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授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课堂教学需要把握好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关系,要以基本知识为基础、以法治理念教育为根本。
  拓展路径是参观司法实践。参观司法实践是为了了解司法过程,清楚国家司法机关是如何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这能加深大学生理解法治实践和法律的意义。
  探索路径是行政执法实践的调研。行政执法是法律适用的基本环节,而法治国家的主要层面就体现在政府依法行政上面。这个路径之所以是探索性的,是因为过去在这方面做得不够。通过这个路径能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依法治国的方略和现实法治的状况,进而坚定法治信仰,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积极参加法治中国的建设。(作者单位: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系统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李丹丹
点击次数:
Haedu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查看本站免责声明
大学法制教育
招考专栏信息
教育分类信息
? ? ? ? ? ? ? ? ?
通讯员图片新闻
培训机构展播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浅谈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浅谈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摘要:法治兴则国家兴,学生强则国家强。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学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近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常见于报端,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以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就有关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进行了浅探,以期能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制教育;法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   作者简介:陈健(1982-),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双学士,江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法学。   一、引言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理念,实现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高校是社会的缩影,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依法治校,建设法治和谐校园成为了近年来高等院校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依法治校是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同时亦是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体现,也是学校稳定发展、实现和谐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第一储备力量,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依法治国方略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总体而言,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法治意识的建设工作是良好的,但也不难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特别是近些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趋势在不断加剧,重大性质恶劣的刑事案件频发,比较典型的有云南大学马某杀人案、云南丽江女大学生张某伙同男友抢劫杀人碎尸案,吉林农业大学学生郭某持刀杀人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某撞人杀人案,北京外国语大学罗某刺杀同学案、中国政法大学付某课堂杀师案,上海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案……无不令人震惊扼腕。   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有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于弱势群体关心程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亦有家庭教育方式失当的原因。这些都会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失衡,进而导致其行为的失常,走上犯罪的道路。   那么,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之地,面对部分大学生出现的犯罪问题,亦要承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经过这么多血的教训,我相信已经有很多的高校在重新审视或反思自己的校园法制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了。对于校园的法制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想法:   二、应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全面推动素质教育   法制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重要的环节,是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合格高级人才的基础性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在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对于贯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安定,形成良好风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于建设和谐校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开展法制教育的工作中,我认为应该强调“三结合”,即:   (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在大学中切实开展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道德和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两种重要的的社会调控手段,二者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关系,同时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也存在功能上的互补。人们常说:“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道德教育所强调的仁义,诚信,博爱,廉耻等观念,为法制教育提供价值导向。道德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法律的评价标准与推动力量,在大学生的内心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法制教育把道德教育所倡导的一系列的价值观念通过外在力量的约束来指引人们的行为模式。法律通过国家的强制力对违法行为进行严肃的制裁,这保证了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得倒了支持与维护,法律可谓是道德传播的有效手段。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这要求我们在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时候,既不能对两者有所偏废,更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二)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个别大学生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与其性格、心理状态存在直接的联系。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主体是独身子女,从小被家庭过度保护,因此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责任,爱享受,孤僻的性格。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网络信息产品普及,他们从小就习惯通过网络渠道接受各种信息与知识,对于各种社会问题,他们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自我意识明显。但由于其自身思想的不成熟,不能深刻理解社会的复杂性,他们又容易出现偏激的心理和错误的价值判断。不少学生存在不能委屈自己,抗压能力差的问题。一旦不满意往往会产生怨恨,报复的心理,轻易采取极端手段来解决问题。   通过分析以往犯罪大学生的案例,会发现这些学生身上都存在两种缺失,一种缺失表现为学生心理的失衡,另一缺失表现为对法律的无知或法律对其不具有约束力。故在高校开展法制教育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有根据的开展法制教育,以强化法律的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强制作用。高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当中,纳入到学校管理体系当中,如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及时的听取学生内心的苦闷、及时疏通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等他心理疾病,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努力将学生的越轨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师,班主任不能仅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教书与管理上,更应注重责任、情感等为人处世方面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另一方面,高校需结合近几年校园犯罪中的案例,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来显示法律的严肃性,如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会受到什么样的严厉惩罚,而这些后果,责任,惩罚又会对自己的人生起到什么严重的影响,通过这方面的法制教育,起到对部分学生的震慑作用。利用心理教育的启发性,让学生知道如何去管控自己的情绪,如何排解愤怒,使自己不至于在冲动的状态下做出违法的事情来。把法制教育变成心理教育的素材之一,同时充分挖掘心理教育素材中的法制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心理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通过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避免自己的情绪失控,并遵守规章制度遵纪守法。最终达到让学生增强明辨是非及自我保护的能力,树立自强、自爱、自尊、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侵蚀的目的。
  (三)法制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法律基本知识不仅仅是法律专业学生学习的专利,更应当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掌握一项基本素养。相关法律基础课程在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需要用大量生动贴近生活的,贴近学生专业的案例穿插到教学活动当中。特别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遇见和最关心的法律问题,应多举例说明,甚至还可以就有关案件开展集体讨论来加深学生印象。例如就近年来频发的导游强制游客购物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同旅游方向的学生开展相关讨论。此外,还应该开展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指导,譬如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虚假招聘、非法传销等违法行为,要教育学生留心注意。不要为找工作抵押身份证和交纳押金,在注册公司,开设网店时需注意那些法律环节与事项等等。这些都是和毕业生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通过相关法律指导,相信可以帮助毕业生在少走些弯路的同时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通过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树立法治观念与信仰   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法治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体现着法治精神和理念,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比起生硬的灌输法律知识,法治文化的熏陶才更为关键,其引领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与精神信仰的方向。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能够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的作用。我认为一个好的法治文化氛围的形成应该注重“三层面”,即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开展的建设   (一)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坚持程序正义,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建立救济制度   首先,高校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完善校园内各种规章制度,让学校的改革发展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这也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前提。这就需要高校要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党群工作管理制度、行政工作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学生工作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其次,光有制度还是不够的,作为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一环,必须形成严格的执行程序,让程序正义贯穿依法治校的全过程,避免不利的人为因素对制度的破坏作用。三是完善健全校园民主监督机制。最大程度地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批评权。要充分发挥教代会在高校重大制度制定过程中的作用。最后要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校内教育救济制度。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都特别建立了教师和学生的申诉制度。高校要重视在学校内部提供法律救济渠道,一定要给被处罚的对象解释,陈述的机会。对不当的管理行为提供内部纠正,避免校内侵权行为的外部化和复杂化。总之一定要让全体师生有这样的感受:只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校规办事,是会受到公正对待的。   (二)不断改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   首先,高校还可以设立法律咨询室,主要是在法律或法学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解答同学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校园违法犯罪的发生。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无法律专业的高校,指导老师可以从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中选任。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法治文化长廊、校内法治教育基地、校园法治网站,法治知识广播等方式,不断创新法治宣传载体、丰富法治宣传形式,营造良好法治宣传氛围,通过法治文化氛围的熏陶来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法律专家讲座、法律读书活动、法律知识竞答、法律文化展览、法治电影展播和庭审观摩等活动来进一步丰富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建设。   (三)强化精神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   应强化精神引领,将法治观念的种子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当中,将法治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当中。只有让让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让法治成为师生自觉的选择与共同的行为方式。高校应通过把以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秩序、权利为价值取向的法治精神融入到校训、办学宗旨、校园文化、校风、学风当中,逐步形成师生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养,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和习惯,最终内化为坚定的法治信仰。   四、总结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要在学生中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还应该教会学生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与邪恶势力做斗争,也就是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懂法,还要培养大学生用法的能力。所以在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同时亦要配合法治教育。除高校要提供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之外,社会也应提供积极的和谐向上的法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最终将其培养成坚定的法治信仰者。   [参考文献]   [1]李柳华.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3.   [2]张端.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法初探[J].教育研究,2013.   [3]赵英杰.高校法制文化建设研究[J].科学管理,2013.
欢迎转载:
推荐:    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分析和创新法制教育的探索--《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年05期
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分析和创新法制教育的探索
【摘要】:新时期的高校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提升和人才培养,但是在提升学生法制意识上还有明显的缺陷,本文在分析当代大学教育中法制教育开展的现状同时,依据党中央关于进一步依法治国的总体思路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高校法制教育现状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为强化公民法制意识形态提供宝贵思路。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41【正文快照】:
一、当代大学教育中法制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为当下大学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为高校德育教育创设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思路。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以大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学内容中多以职业教育为主,以健康心理养成和能力培养为辅,用多种教育手段加以强化。但是随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教育导刊;2000年Z1期
吕鲁生;[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董霞;[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李福岩;[J];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09期
暴祯民;[J];成人教育;2001年07期
;[J];中国司法;2001年07期
刘艳华;[J];中国司法;2001年08期
卢祥久,隋艳秀;[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易善安;[J];机械职业教育;2002年03期
赵天安;[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柏宏媛;张建国;;[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张国;;[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梁秋实;刘孝士;张红瑛;;[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李永进;;[A];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07年
刘永军;;[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朱东明;陶升华;;[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陈荣开;;[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12年
周晓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胡文丽;张萍;;[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梁一芳;;[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罗昭;[N];法制日报;2007年
吴坤;[N];法制日报;2007年
重庆市司法局;[N];法制日报;2007年
特约记者  王成伟;[N];海南农垦报;2007年
李常在;[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唐爱萍;[N];江苏经济报;2007年
李经纲?通讯员
祖先海;[N];人民法院报;2007年
许黎珊;[N];市场报;2007年
张延涛(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县乡公路管理处);[N];驻马店日报;2006年
雷思明;[N];中国教师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非飞;[D];湖南大学;2008年
詹云来;[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常永飞;[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高芳;[D];南昌大学;2010年
杨川;[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苏琳琳;[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栾春娟;[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孙珂;[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李峻;[D];渤海大学;2012年
于飞;[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治与法制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