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的特性有实体质量特性与一般产品质量特性比较有哪些特殊性

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林落田,王琦
工程质量的概念与特点  1 工程质量概念狭义的工程质量是指工程符合业主需要而具备的使用功能。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工程的实体质量 ,如基础是否坚固、主体结构是否安全以及通风、采光是否合理等。广义的工程质量不仅包括工程的实体质量 ,还包括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指参与工程的建设者 ,为了保证工程实体质量所从事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 ,包括社会工作质量 ,如社会调查、市场预测、质量回访和保修服务等 ;生产过程工作质量 ,如管理工作质量、技术工作质量和后勤工作质量等。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实体质量 ,工程实体质量的好坏是决策、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各方面、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因此 ,我们须从广义上理解工程质量的概念 ,而不能仅仅把认识停留在工程的实体质量上。过去对工程质量的管理通常是一种事后的行为 ,楼倒人伤才想起应该追究有关方面的工程质量责任 ,这时即使对责任主体依法惩处 ,也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但如果在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中就对参建单位的建设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 ,就可以将工程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2 工程质量特点2
1 与一般的产品质量相比较 ,工程质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影响因素多质量变动大。(本文共计2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8.00元/期全年定价:6.40元/期 共25.60元
      浅谈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方式与方法_参考网
浅谈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方式与方法
刘嘉[摘 要]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是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主要因素,是整个建筑物的灵魂所在。本文对加强工程质量,应如何更进一步做好施工管理工作做出分析。[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 工程质量中图分类号:TU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5-01建筑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之一,它的健康运转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特别是住宅工程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建筑业也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对于建筑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和热点。当前,在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质量为生存之本”这一意识已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一、建设工程施工项目质量及特性工程项目质量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工程质量是指工程符合业主需要而具备的使用功能。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工程的实体质量,如基础是否坚固、主体结构是否安全以及通风、采光是否合理等。广义的工程质量不仅包括工程的实体质量,还包括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指参与工程的建设者,为了保证工程实体质量所从事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包括社会工作质量,如社会调查、市场预测、质量回访和保修服务等;生产过程工作质量,如管理工作质量、技术工作质量和后勤工作质量等。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实体质量,工程实体质量的好坏是决策、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各方面、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从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和功能来看,工程项目质量表现出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协调性等特性。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工程项目质量要求主要表现为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规定质量标准。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就是为了保证达到合同质量标准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和方法。根据工程质量形成的时间阶段划分,其质量控制相应的划分为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根据控制的主体对象不同又分为对人的控制、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材料的控制、施工方法的控制、施工环境的控制及施工工序的控制。1、人的控制人,是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因素第一”的主导作用。一是规范项目法人行为;二是加强施工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强化质量意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于教育,终于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激发质量责任感,使全体职工树立起“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领导者的素质和技术层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管理人员,班组人和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知识应满足工程质量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从事特殊工种和关键工序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从人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人的违纪违章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把住用人关,让人的流动始终处于全面受控状态,从而靠人去实现质量目标。2、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施工机械设备是实现施工机械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设施,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机械设备性能、施工工艺方法、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技术经济等各种因素,着重从机械设备的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和使用操作要求等三方面予以控制。此外尚应按现行施工管理制度要求,工程所用的施工机械、模板、脚手架,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现场安装的起重机械设备,不仅要对其设计安装方案进行审批,而且安装完毕交付使用前必须经专业管理部门的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尚需爱普生应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其安全正常使用。3、材料、构配件的控制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没有材料就无法施工;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有:材料的质量标准,材料的性能,材料取样、试验方法,材料的使用范围和施工要求等。为杜绝不合格建材危害工程质量,要坚持材料准用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规定的材料见证取样、送检制度。业主、承包商、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和监督人员,材料检验、检测人员都应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坚决堵死伪劣建材的销路。切实保证工程质量,所有工程用料、构件和配件均应符合相应原规范和质量标准,不合格材料不得进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各类材料应合理堆放、隔离、搬运和保管,以确保其适用性,保持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标识,以确保对原物质量善的可追溯性。4、施工方法的控制方法控制是包含整个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施工工艺的先进合理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施工工艺的合理可靠还直接影响到工程施工安全。因此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中,制定和采用先进合理的施工工艺是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施工方案的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内容:(1)全面正确地分析工程特征、技术关键及环境条件等资料,明确质量目标、验收标准、控制的重点和难点;(2)制定合理有效的施工技术方案和组织方案,前者包括施工工艺、施工工法;后者包括施工区段划分、施工流向及劳动组织等;(3)合理 选用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临时设施,合理布置施工总平面图和各阶段施工平面图;(4)选用和设计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模具、脚手架等施工设备;5、施工环境的控制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期、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疗工程的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一般难以避免,要消除其对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回控制。(1)对地质水文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控制;(2)对天气气象方面的不利条件的控制;(3)对环境因素造成的施工中断往往也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必须通过加强管理、调整计划等措施,加以控制。三、结论我们的工程质量管理力争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其中需要我们在工程质量中做到实事求是,严格要求每个参与工程的个人和组织按质量高标准来实施和执行。完善和实行国家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每个参与方的指导方针和执行准则。为了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安全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不可推卸的质量控制责任。另外,政府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以保证建设工程安全使用和环境质量为根本目的,对于推动建筑技术进步、维护建设工程质量的国家和公众利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对工程质量管理有效性的前提是建设主体质量行为的规范化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良性运转。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效率的保证条件是建筑市场健康发展、有序竞争、社会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发达。工程质量不是监督出来的,是建设主体建设活动的结果。参考文献[1] GB/T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黄志伟.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理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 马桂昶.实施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三个要素[J].山西建筑,):246-247.
中国科技博览
2016年20期
中国科技博览的其它文章欢迎来到中国机电网&&&&[
您现在的位置: -
化工行业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要点分析及控制措施
化工行业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分析及控制措施
第一章质量控制概述 7
一、工程质量的概念 7
1. 质量的概念 7
2. 建筑工程的商品属性 7
3. 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 8
4.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 8
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8
1. 质量控制的概念 8
2. 质量控制的程序 8
3. 质量控制的方法 9
4. 化工行业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特点 9
第二章质量计划 10
一、质量计划的作用 10
二、质量计划的编制 10
1. 质量计划的编制职责 10
2. 质量计划的编制方法 10
3. 质量计划的编制内容 11
4. 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要求 11
第三章生产要素质量控制 13
第一节人员 13
1. 人员管理 13
2. 人员组织 13
3. 人员职责 14
第二节材料 14
1. 甲供材料的管理 14
2. 材料的采购 14
3. 材料的检验检测 15
4. 材料的保管和使用 15
第三节机械 15
第四节控制方法 16
1. 施工组织 16
2. 施工工序 17
3. 施工技术 17
第四章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18
第四节钢筋砼工程 92
一、现行标准 92
二、模板工程常见质量事故与防范措施 92
(一) 模板的支架系统失稳 92
(二) 底层模板支架沉降 94
(三) 模板的强度不足而炸模 95
(四) 模板净断面大于设计规定 96
(五) 模板漏浆 97
(六) 预埋件、预留孔漏放和位移 97
(七) 杯形基础模板差错 98
(八) 梁模板的通病 101
(九) 圈梁模板的缺陷 104
(十) 柱模板的缺陷 105
(十一) 早拆模板的事故 106
三、钢筋工程质量控制和施工要点 109
(一) 施工要点 109
(二) 钢筋绑扎要求: 110
四、钢筋工程常见质量事故与防范、处理 110
(一) 钢筋同截面接头过多 110
(二) 钢筋网主、副筋位置放反 111
(三) 钢筋焊接接头弯折或偏心 112
五、混凝土工程施工要点 112
六、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事故与防范措施 114
(一) 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114
(二) 混凝土开裂 115
(三) 钢筋错放、漏放和位移 116
(四) 结构或构件断裂、倒塌 117
七、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事故与防范措施 117
(一) 钢丝滑动现象 117
(二) 构件翘曲现象 118
(三) 构件脆断 118
(四) 孔道位置不正 119
(五) 孔道塌陷、堵塞 120
(六) 预应力值不足 120
(七) 孔道灌浆不密实 121
(八) 孔道裂缝 121
第五节钢结构工程 123
一、现行标准 123
二、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和施工要点 123
(一) 钢结构焊接工程 123
(二) 钢结构紧固件连接工程: 125
(三) 钢零件及钢部件加工工程: 129
(四) 钢结构组装工程: 131
(五) 钢构件预拼装工程 134
(六) 钢结构安装工程 135
(七) 压型板工程 137
(八) 钢结构涂装工程 139
第一章& 质量控制概述
一、工程质量的概念
1. 质量的概念
质量是在人类文明活动中产生的概念,它是对生活中使用的物品的一个定性及定量的描述,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对判定商品的价值,质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建筑工程通过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阶段,形成的对建筑工程的各相关要素的定性及定量的描述,它能直接全面地反映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观感、耐久型以及某些特定功能。
2. 建筑工程的商品属性
建筑工程可以将其作为一项特殊产品来对待,特别是在现今的社会条件下,它更多的以商品的形式存在。
很多的建设单位都将建设工程产品以出售、租赁的形式转让其使用权,从中获得收益。
对建筑企业来讲,完成项目建设,最终收回资金并取得经济收益,这也是一种商品交换的过程。所以,建筑工程具备商品的性质。
就建筑工程的商品性质而言,我国已逐步和国际接轨,要求具备一定资质的建筑企业执行依据ISO1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标准编制的2000版GB/T19000系列标准,企业在此标准下完善并结合企业的特点制定本企业的质量体系标准。
我公司据此并结合化工建设行业的特点制定颁布的《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2008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指导性文件,手册的编制内容简洁、精炼,可操作性强,特别是根据公司目前的项目管理特点作出针对性规范和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3. 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
建筑工程作为特殊产品又有其特殊性。
它不同于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也不相同,它的产品是固定的,社会资源在建设地通过归并、整合形成独立的项目,通俗的讲就是人员、机械、材料都围着建设项目转。
从施工企业的角度看,考虑管理的水平、施工人员的素质、材料的品质、施工组织以及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可以说每个建设项目都是独一无二的,且不可复制。
4.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质量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质量评定标准是我国目前建筑工程采用的工程质量验收的依据,对化工项目建设我公司同时也执行石油化工行业相关的质量验收标准。
这是我国目前行业规范发展的局限性决定的,相信随着建设行业的发展,最终会完善并形成统一的工程质量体系。
二、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1. 质量控制的概念
建设工程质量控制是对建设工程产品的质量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检控、验评等措施进行控制。
对施工企业来说,是一项系统的控制管理手段,它涉及到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和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成本控制、施工组织、施工安全等控制管理措施息息相关
建设工程质量控制需要项目所有人员的参与和落实实施。
2. 质量控制的程序
3. 质量控制的方法
A. PDCA循环工作方法(节选)
B. 统计分析方法(节选)
C. 工程质量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4. 化工行业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特点
我公司承接的大多数工程都是石化生产及其配套项目,这些项目与普通工业与民用建筑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A. 单体建筑和构筑物数量众多(厂房、设备基础、设备平台、附属构筑物、配套办公设施、生活设施、消防设施、水循环设施、环保设施),结构类型多样(排架、框架、剪力墙、砖混、钢结构、水池、筒仓、管架等),建筑和构筑物分布分散;
B. 施工项目集中度高(结构安装、设备安装、管道安装、电气安装、仪表安装、防腐保温等专业往往交叉同步推进),工程量大(设备材料往往集中订购采购,一次到货量大,人员、机械的使用量大),工期要求紧(紧跟设备材料的进场情况进行施工),要求较高的人员素质(专业性强,专业技术工种多);
C. 专业间施工配和程度高(设备基础标高及位置、预留孔洞/预埋件/预埋罗螺栓的尺寸及位置、起重设备轨道及基础的标高及位置、设备安装施工洞的留置等)
第二章质量计划
一、质量计划的作用
施工项目质量计划是指确定施工项目的质量目标和如何达到这些质量目标所规定必要的作业过程、专门的质量措施和资源等工作。
质量计划是针对每个单项工程制定的质量控制的纲领性文件,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
质量计划对各生产要素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它包括明确人员的质量管理职责、制定生产资源的调配使用程序、实施施工工序的检控标准、规范不合格品处置等内容。
质量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决定着项目质量控制的难易程度,是项目质量控制关键所在。
二、质量计划的编制
下面以我公司制定的《质量计划编制、审批和管理规定》(QP/SHJ018-2008)为例,概括介绍质量计划的编制遵循要求。
1. 质量计划的编制职责
1.1 质量计划由项目部负责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编制,项目质量负责人审查。
1.2 大型工程的质量计划由项目质量负责人审查后,公司质量安全环境管理部组织专业质量工程师审核后,报公司主管质量的付经理批准实施;其它质量计划由工程处/分公司质量负责人审核,工程处主任/分公司经理批准后实施。
1.3 项目业主/监理对质量计划的审批有要求,应报业主/监理审批后才实施。项目部负责具体实施。
2. 质量计划的编制方法
2.1 质量计划的格式和详细程序应与顾客的要求,操作方式和活动复杂性相适应。
2.2 在内容上,应着重规定为达到特定目标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3. 质量计划的编制内容
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编制依据;
2) 项目概述;
3) 质量目标;
4) 的组织机构;
5) 质量控制及管理组织协调的系统描述;
6) 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施工过程、服务、检验和试验程序及与其相关的支持性文件;
7) 确定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及作业指导书;
8) 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要求;
9) 更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程序。
4. 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要求
施工项目质量计划应由项目经理主持编制。
质量计划作为对外质量保证和对内质量控制的依据文件,应体现施工项目从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到单位工程的过程控制,同时也要体现从资源投入到完成工程质量最终检验和试验的全过程控制。
施工项目质量计划编制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确定质量目标
合同范围内的全部工程的所有使用功能符合设计(更改)图纸要求。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达到既定的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合格率100%,其中专项要求达到:
① 所有隐蔽工程为业主质检部门验收合格;
② 卫生间不渗漏,地下室、地面不出现渗漏,所有门窗不渗漏雨水;
③ 所有保温层、隔热层不出现冷热桥;
④ 所有高级装饰达到有关设计规定;
⑤ 所有的设备安装、调试符合有关验收规范;
⑥ 特殊工程的目标;
⑦ 工程交工后维修期为一年,其中屋面 防水维修期三年;
⑧ 工程基础和地下室XX年X月X日前完工;主体XX年X月X日完工;设备安装和装修XX年X月X日交付业主(或安装) ;分包工程几项XX年X月X日交工
4.2 管理职责
项目经理是本工程实施的最高负责人。对工程符合设计、验收规范、标准要求负责,对各阶段、各工号按期交工负责。
项目经理委托项目质量副经理(或技术负责人)负责本工程质量计划和质量文件的实施及日常质量管理工作,当有更改时,负责更改后的质量文件活动的控制和管理。
项目质量副经理(或技术负责人)职责:
① 对本工程的准备、施工、安装、交付和维修整个过程质量活动的控制、管理、监督、改造负责;
② 对进场材料、机械设备的合格性负责;
③ 对分包工程质量的管理、监督、检查负责;
④ 对设计和合同有待殊要求的工程和部位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分包商和用户按规定实施,指定专人进行相互联络,解决相互间接口发生的问题;
⑤ 对施工图纸、技术资料、项目质量文件、记录的控制和管理负责。
项目生产副经理按工程进度负责调配人力、保证资金,按图纸和规范施工,协调同业主、分包商的关系,负责审核结果、整改措施和质量纠正措施和实施。
队长、工长、测量员、试验员、计量员在项目质量副经理的直接指导下,负责所管部位和分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使其符合图纸和规范要求,有更改者符合更改要求,有特殊规定者符合特殊要求。
材料员、机械员对进场的材料、构件、机械设备进行质量验收或退货、索赔,有特殊要求的物资、构件、机械设备执行质量副经理的指令。对业主提供的物资和机被设备负责接合同规定进行验收;对分包商提供的物资和机械设备合同规定进行收。
第三章生产要素质量控制
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序的管理、组织、调配,这是建筑工程施工控制的主要工作,包括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要做到合理有序需要对各个生产要素做到全面了解,并进行统筹规划、安排。
第一节人员
1. 人员管理
1.1 规定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及操作工人的岗位任职标准及考核认定方法;
1.2 规定项目人员流动时进出人员的管理程序;
1.3 规定人员进场培训(包括供方队伍、临时工、新进场人员)的 内容、考核、记录等;
1.4 规定对新技术、新结构、都材料、新设备修订的操作方法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记录等;
1.5 规定施工所需的临时设施(含临建、办公设备、住宿房屋等)支持性服务手段、施工设备及通讯设备等。
2. 人员组织
2.1 依据施工组织规划和施工进度确定人员进场时间、人员撤离时间;
2.2 合理选择人员的组织方式,对年薪、月薪、计时工,劳务分包等形式的务工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签订协议。
3. 人员职责
3.1 实行岗位负责制,明确职责范围及相应的质量责任,签订质量保证协议;
3.2 制定奖惩措施,对质量事故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责任人进行教育培训;
3.3 对特种人员及特殊工种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质量保证措施;
3.4 定期及时对人员的质量职责进行考评、总结。
第二节材料
1. 甲供材料的管理
施工项目上需用的材料、机械设备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业主提供的。对这种情况要明确以下内容:
① 业主如何标识、控制其提供产品的质量;
② 检查、检验、验证业主提供产品满足规定要求的方法;
③ 对不合格品的处理办法。
2. 材料的采购
由企业自行采购的工程材料、工程机械设备、施工机械设备、工具等按以下内容控制:
① 对供方产品标准及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② 选择、评估、评价和控制供方的方法;
③ 必要时要供方提供质量计划及供应保证措施;
④ 签订供货协议,明确供货质量、单价或总价、交付时间、交付方式、付款方式、双方权利与义务、可能出现的索赔及解决方式等;
⑤ 有可追溯性{追溯所考虑对象的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场所的能力)要求时,要明确追溯内容的形成,记录、标志的主要方法;
⑥ 所需要的特殊材料的质量保证证据。
3. 材料的检验检测
3.1 规定材料、构件、施工条件、结构形式在什么条件、什么时间必须进行检验、试验、复验、以验证是否符合质量和设计要求,如钢材进场必须进行型号、钢种、炉号、批量等内容的检验,不清楚时要进行取样试验或复验;
3.2 规定施工现场必须设立试验室(员)配置相应的试验设备,完善试验条件;
3.3 规定试验人员资格和试验内容;有特定要求的要规定试验程序及对程序过程进行控制的措施;
3.4 当企业和现场条件不能满足所需各项试验要求时,要规定委托上级试验或外单位试验的方案和措施。当有合同要求的专业试验时,应规定有关的试验方案和措施;
3.5 对于需要进行状态检验和试验的内容,必须规定每个检验试验点 所需检验、试验的特性、所采用程序、验收准则、必须的专用工具、技术人员资格、标识方式、记录等要求。例如结构的荷载试验等。
4. 材料的保管和使用
4.1 材料进场检验后出具入库单,材料领用开具出库单,并定期核查库存,已满足施工需要;
4.2 安全材料设立单独的台帐
4.3 重要材料(水泥、钢材、构件等)及重要施工设备的运作必须具有可追溯住。
第三节机械
规定工程实施过程需要使用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工具的技术和工作条件,运行方案,操作人员上岗条件和资格等内容,作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方式。
常用的施工机械包括:
1) 运输、起重机械
平板车、载货汽车、塔吊、汽车吊、各种起重机械
2) 土方、桩工机械
推土机、铲运机、装载机、挖掘机、柴油打桩机、静力压桩机
3) 生产加工机械
混凝土搅拌机、砂浆搅拌机、钢筋加工机械、木工加工机械、金属加工机械
4) 焊接机械
交流弧焊机、二氧化碳保护焊机、氩弧焊机、等离子切割机、对接焊机、电渣焊机
5) 动力机械
卷扬机、柴油发电机、空气压缩机
第四节控制方法
1. 施工组织
1.1 规定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项目质量的编制要点及接口关系。 规定重要施工过程的技术交底和质量策划要求。
1.2 对工程从合同签订到交付全过程的控制方法做出规定;
1.3 对工程的总进度计划、分段进度计划、分包工程的进度计划、 持殊部位进度计划、中间交付的进度计划等做出过程识别和管理规定。
1.4 冬、雨期施工措施,特殊工程施工组织措施及质量保证措施。
1.5 规定工程期间交付、竣工交付、工程的收尾、维护、验评、后续工作处理的方案、措施,作为管理的控制方式;
1.6 规定重要材料及工程设备的包装防护的方案及方法;
1.7 安装和调试的过程控制;
1.8 规定对各分包单位项目上的工作表现及其工作质量进行评估的 方法、评估结果送交有关部门、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办法等,以此控制分包单位。
2. 施工工序
2.1 规定对隐蔽工程、待殊工程进行控制、检查、鉴定验收、中间交付的方法;
2.2 隐蔽工程、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评、特殊要求的工程等必须做可追溯性记录,对其可追溯性范围、程序、标识、所需记录及如何控制和分发这些记录等内容做出规定;
2.3 规定工程实施全过程各工序的控制方案、措施、方法及特别要求等;
2.4 规定工程实施过程在形成的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半成晶、 成品保护方案、信施、交接方式等内容,作为保护半成品、成品的准则。
2.5 对于工程水、电、暖、电讯、通风、机械设备等的安装、检测、调试、验评、交付、不合格的处置等内容规定方案措施。由于这些工作同土建施工交叉配合较多,因此对于交叉接口程序、验证哪些特性、交接验收、检测、试验设备要求、特殊要求等内容要做明确规定,以便各方面实施时遵循。
3. 施工技术
3.1 规定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的策划要求。 规定重要过程验收的准则或技艺评定方法。
3.2 坐标控制点、标高控制点、编号、沉降观察点、安全标志、标 牌等是工程重要标识记录,对这些标识的准确性控制措施、记录等内容做规定。
3.3 规定工程实施过程需用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如工艺标 准、操作规程、工法等),作为方案和措施必须遵循的办法。
第四章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针对石油化工行业建筑施工特点,结合我公司从事化工行业建筑施工的实践经验,依据各工序对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影响程度,筛选出以下工序作为建筑施工质量的一般控制要点和强制性控制要点进行特别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按照我公司规定,工序质量控制依据过程监视和测量中工序的重要程度,分为A(或AR)、B(或BR)、C(或CR)三类质量控制点。
--R代表需要记录;
--A(或AR)控制点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承包单位、施工单位三方质量检意;
--B(或BR)控制点由承包单位、施工单位双方质量检查部门联合审查)。
--C(或CR)控制点由施工单位质检部门和施工队双方检查。
工序质量控制点由公司质量安全环境管理部负责编制。
项目部应按工序质量控制点要求,对带R的质量控制点质量进行验收、签字、记录。
第一节钢筋砼工程
一、现行标准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混凝土及预制混凝土构件质量控制规程》CECS40:9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3-2002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
《块体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YBJ224-91
《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12-99
《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97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
《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设计规程》JGJ/T22-98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97
《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9-92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粉煤灰在混凝土和砂浆中应用技术规程》JGJ28―86
《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2002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03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114-2003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115-97
二、模板工程常见质量事故与防范措施
(一) 模板的支架系统失稳
1. 事故现象
因支承系统失稳,造成倒坍或结构变形等事故。
2. 原因分析
(1) 模板上的荷载大小不同,支架的高低不同,支架的用料不同、间距不同,则承受的应力不同。当荷载大于支架的极限应力时,支架就会发生变形、失稳而倒塌。
(2) 施工管理不善,没有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施工。模板支架在施工前应该先进行设计和结构计算;盲目施工是支架系统失稳的主要原因。
(3) 施工班组、操作技工没有经过培训,不熟悉新材料、新工法,盲目蛮干,造成事故。
3. 治理方法
(1) 检查已立好模板工程的支架是否稳固。须作必要的验算,如支架应力不足,必须及时加固后方可浇灌混凝土。
(2) 尚未施工的模板工程,必须进行模板的设计和结构计算,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向班组交底。施工中应经常进行检查,及时纠正差错。
4. 预防措施
(1) 模板支架系统应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及模板类型,选配合适的模板系统;支架系统应进行必要的验算和复核,确保其可靠、稳固、不变形。
(2) 本支架系统所用木支柱一般用100×100mm方材或梢径801×200mm 圆木。支架所用牵杠、栏栅、横挡宜采用不小于50×100mm的木材和木支柱钉牢楔紧,木支柱脚下用对拨楔来调整标高并固定。
(3) 钢质支架体系,一般可和模板体系相配合,其钢楞和支架的布置形式应满足模板设计要求,并能保证安全承受施工荷载。钢管支架体系一般宜扣成整体排架式,其立柱纵横间距控制在1m 左右,同时应加设斜撑和剪刀撑。
(二) 底层模板支架沉降
1. 事故现象
底层基土没有夯实就立模板支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基土被水淋潮后软化,受模板的压力使支架随之沉陷,造成混凝土构件变形而裂缝。
2. 原因分析
施工管理不当,立模板之前没有先夯实基土,也就是说基土达不到持力层的标准,导致模板与支架下沉。
3. 治理方法
检查已立模尚未浇筑混凝土的底层支架,必须进行夯实基土,扩大支撑垫块。
尚未立模的基土,必须分层夯实填平。
4. 预防措施
(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第2.1.2条中要求: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才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及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
(2) 施工前要先将基坑(槽)等洼坑分层夯实填平;地面平整夯压密实,弹好支架位置抽线;铺垫500mm宽、100mm厚的碎石垫层,夯实后的地耐力必须达到100KN/m2以上。支架下的垫块面积不小于0.16 m2,确保支架受力后不会下沉。
(三) 模板的强度不足而炸模
1. 事故现象
因模板施工前没有经过核算,模板的刚度和强度不足,在浇筑混凝土时的承压力和侧压力的作用下变形、炸模。
2. 原因分析
立墙板、立柱、梁的模板,没有根据构件的厚度和高度要求进行设计,有的支架、夹具和对销拉接件的间距过大,则模板的强度不足,尤其是用泵送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快,侧压力大,更容易产生炸模。
3. 治理方法
检查尚未浇筑混凝土的模板,验算梁模板的支架、柱模板的夹具、墙模板的对销拉接件等是否稳固,验算其强度和刚度,如有不足之处,必须及时补强达到标准。
4. 预防措施
(3) 施工前根据设计图纸的构件大小和高度,实际使用模板的品种,混凝土的浇筑工艺。根据《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GB中的有关规定验算新灌筑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F值,F值的大小直接影响模板的强度和刚度。
(4) 根据F值的大小,确定纵横楞的间距和对拉螺栓的直径。当确定模板的纵横楞间距为650×650mm以内时,可根据下列规定确定对拉螺栓直径。
① F 值为0.03N/mm2,对拉螺栓可采用M12。
② F 值为0.04N/mm2,对拉螺栓可采用M14。
③ F 值为0.05N/mm2,对拉螺栓可采用M16。
(5) 根据上部荷载和混凝土浇筑工艺,采用的技撑系统,通过计算确定支撑的间距和水平支撑和剪刀撑。
(6) 用计算的结果来确定模板的用料和支撑系统,确保具有足够的制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及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荷载。
(四) 模板净断面大于设计规定
1. 事故现象
浇筑好的构件断面尺寸都大于设计要求。
2. 原因分析
(1) 使用的旧钢模几何尺寸大于实际尽寸,拼装时是根据钢模板的模数,而模数已经比要求有所扩大。
(2) 模板在制作时,是按构件的外包尺寸拼装,在浇筑混凝土的张力下扩大了断面。
(3) 施工与技术管理没有掌握细部关键,操作技工缺乏施工经验,造成浇好的构件几何尺寸超过8~10mm。
3. 治理方法
检查尚未浇筑混凝土的模板,如有超大、超宽、超长时,必须及时纠正。
4. 预防措施
(1) 一般施工要求:模板要保证工程结构和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的相互位置的准确和正确。
(2) 拼装模板的内净尺寸要比设计规定断面小5mm。注意浇筑混凝土的压力和侧压力,使模板扩大而达到设计规定。长度方向必须丈量准确。
(五) 模板漏浆
1. 事故现象
模板的拼缝缝隙大于3mm;有的模板上的孔洞没有修补好,导致混凝土浇注时漏浆,出现浇好的混凝土构件露石、蜂窝、露砂等缺陷。
2. 原因分析
施工管理不细,操作粗糙;钢模板陈旧破损,孔洞不补;木模板没有光边,板缝的孔隙没有补嵌好;圈梁侧模底的缝隙没有嵌;构造柱的模板与砖砌体之间有空隙。
3. 预防措施
(1) 模板在使用前要进行检查与整修,合格后方可使用。钢模板在使用前必须整修和补好孔洞,木模板必须处理好板缝,一般可用企口缝或高低缝。当模板安装好后,要全面检查一遍,对大于3mm的缝隙要嵌补或贴补密实平整。用薄铁皮粘贴补牢钢模板的孔洞。圈梁侧模下口、构造柱的竖模板的接触处,应先用水泥纸筋灰括在墙侧面上,然后夹紧模板。安装好后再检查一遍,补好缝隙。
(2) 检查已立好的模板。须用嵌缝材料补嵌缝隙和孔洞,尤其是圈梁侧模与砖墙顶接触处的缝隙、构造柱内外模板与砖墙的接触处的隙缝。要用胶带纸贴补平板模板的缝隙。嵌缝材料有橡皮条、胶带、泡沫塑料、厚纸板、油灰腻子等。
(六) 预埋件、预留孔漏放和位移
1. 事故现象
有的盲目使用不合格预埋件,有的构件上预埋件漏放,有的位移,有的放反,给构件安装工作带来困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原因分析
工作不认真,对预埋件重视不够,质量检查不细,工作没有落实到人,没有专人负责预埋件的制作、安装与检查。
3. 预防措施
(1) 对即将开工的工程,要绘制预埋件、预留孔的安装位置图纸,各种预埋件的规格和制作要求,应设专人负责检查、预埋和固定工作。
(2) 预埋件、预留孔应按设计图纸要求,先翻成专用图纸,如预埋件的制作大样图:有编号、有规格、有焊缝要求、有质量标准。进场后有专人负责检查验收,不合格者必须剔除。
(3) 预埋件、预留孔的安装图中,应注明各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轴线、标高、尺寸、形状、编号和安装要求,在浇筑混凝土前固定在模板上。有的要预埋在混凝土的表面。安装必须牢固,位置准确。
(七) 杯形基础模板差错
1. 事故现象
杯基中心线不准;杯口模板位移;混凝土浇捣时芯模浮起,影响了预制柱的安装;有的芯模拆不出。
2. 原因分析
(1) 施工管理不严,轴线不准确,质量检查不细致,杯基中心线存在误差。
(2) 杯芯固定方法、支撑方法不当,浇灌混凝土的浮力使芯模上升和偏斜。
(3) 将脚手板搁在杯口上,在荷载作用下,造成模板下沉。
(4) 芯模外面没有涂刷隔离剂,或拆芯模时间过迟,粘结太牢。
3. 治理方法
(1) 检查没有浇筑混凝土的杯基:纵横轴线必须准确,支撑必须牢固,芯模固定牢固,并在芯模底钻排气孔,及时纠正不足之处。
(2) 已浇筑好的杯基应及时将纵横轴线标在杯口,根据轴线复查杯口,如有偏差影响预制柱安装的部分,要及时凿除。尤其是杯底标高的超高部分要凿平。
4. 预防措施
(1) 杯形基础模板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有关规定制作,达到尺寸准确、装拆周转方便的目的(图4.4.2.1 、图4.4.2.1)。
图4.4.2.1 木模板杯形基础
1.轿杠木 2.杯预侧板 3.木挡 4.杯芯模板
5.轿杠木 6.托木 7.侧板 8.支撑
图4.4.2.2 组合钢模板杯形基础
1.钢模板 2.吊杠 3.杯芯模 4.杯芯定位杆 5.钢楞
6.斜撑 7.立柱 8.轿杠 9.钢筋撑脚 10.钢楞
(2) 杯芯模板宜做成整体式,木模应刨光、直拼;应用侧板包底板,且在底板上钻排气孔;四角做成小圆角(图4.4.2.3、图4.4.2.4),并涂刷隔离剂。
图4.4.2.3 杯芯木模板
1.轿杠 2.木挡 3.杯芯侧模板 4.三角木 5.抽芯板
图4.4.2.4 杯芯钢模板
1.吊杯 2.拼木 3.杯芯定位杆(轿杠)
4.角模 5.钢模 6.2mm厚钢板 7.角钢
(3) 支模前应拉好纵轴线,对准杯基模板的中心线。就位后拉横轴线校正,并支撑牢固,经检查合格后安装芯模。杯底只允许有负标高,不允许有正标高。
(4) 正确掌握杯基混凝土浇筑:第一次浇到芯模底平,第二模次沿芯模四周下料,确保芯模位置正确。发现偏差须及时纠正。
(5) 浇混凝土的脚手板不得直接搁置在杯基的模板上。
(6) 掌握拆除芯模的时间:一般在初凝前后即可用锤轻打,用倒链滑轮涂涂拔出。
(八) 梁模板的通病
1. 事故现象
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挠曲;炸模、模板坍塌。
2. 原因分析
(1) 用料偏小,夹挡、小撑挡、支承等间距过大。有的采用易变形的黄花松,有的采用废旧钢模等。
(2) 模板没有经过设计和计算,而是由模板工自由制作。有的模板工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
(3) 模板安装就位后,施工技术员、工长没有详细检查,发现问题又没有及时纠正。
3. 治理方法
(1) 对已安装的梁模板,应拄线检查模板的平整度和垂直度,核算用料,如夹挡、小撑挡、支承的用料规格、间距是否能满足混凝土浇筑时的侧压力和垂直荷载。如有不足之处应立即补强,确保梁模板的稳定性和刚度。
(2) 检查底层支撑的地面要求,必须达到《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GB的规定。
4. 预防措施
(1) 梁模板宜采用侧包底的支模法,便于拆除侧模以利周转应用。
(2) 当梁模板采用木模时,其底模厚度应大于50mm。侧模可由木模或胶合板等拼制而成,侧模背面应加钉竖向、水平向及斜向支撑,以满足承受浇筑混凝土的侧压力要求。当采用组合钢模板时,其侧模板用钢管做横、竖支撑。
(3) 梁跨度在4m及大于4m时应起拱,如设计无规定时,起拱高度为全跨长度的1/0。
(4) 支撑之间应设拉杆,互相拉撑成一整体,离地面500mm处设一道拉杆,向上每2m以内设一道。
当梁底距地面的高度超过5m以上,宜采用钢管扣件支撑的方法(图4.4.2.5),用木行架支撑主、次梁模板,方法如图4.4.2.6所示。
图4.4.2.5钢管支撑梁模板&&&&&& 图4.4.2.6 架支撑主、次梁模板
1.钢模 2.梁下横楞 3.钢管 4.立柱&&&& 1.次梁侧模 2.主梁侧板 3.阳角模 4.木楔
5.水平连杆 6.剪刀撑 7.木楞&&&&&&&&& 5.次梁架 6.钢管水平撑 7.主梁架
图4.4.2.6 梁模板
a.T形梁钢模板: 1.扣件 2.阳角模 3.横杆 4.对拉螺栓 5.钩头螺栓 6.纵向杆
7.钩头螺栓 8.内钢楞 9.外钢楞 10.连接角模 11.支撑 12.钢管搁栅
12.支架 b.花篮梁支模:1.扣件 2.对拉螺栓 3.斜模撑
4.钩头螺栓 5.牵杠 6.钢模 7.斜撑 8.横杠 9.支架
(5) 形梁模板的做法见图4.4.2.6,花篮梁模板的做法、见图’。梁模板安装后,必须拉线检查平整度、垂直度、轴线、标高、几何尺寸及稳固性,保证其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筑混凝凝土的自重和侧压力,且构造简单,装拆方便。
(九) 圈梁模板的缺陷
1. 事故现象
圈梁凹进或凸出不平,不直,沿墙漏浆。
2. 原因分析
对圈梁模板重视不够;因下有砖墙承托,侧模太简单,常造成不平、不直和漏浆。
3. 治理方法
对圈梁模板的侧模宜做成工具式,模板应有抗浇筑混凝土侧压力的强度和刚度。
立好的模板必须拉通线检查平整度和垂直度,嵌补好模板与砖墙接触处的缝隙,防止漏浆,同时确保模板不大于砖墙。
4. 预防措施
(1) 用钢模板做圈梁模板宜采用卡具法。卡具法宜根据不同地区和习惯做法来选择使用。
(2) 挑扁担法:一般圈梁的挑扁担法是在圈梁底面下一皮砖中,沿墙身每隔900~1200mm留60mm×120mm的半砖洞,洞中穿50mm×100mm方木或钢管作扁担,支立两侧模板用夹条及斜撑撑牢,其形式如图4.4.2.7所示。
图4.4.2.7 圈梁模板
a.挑扁担法&& b.钢模钢管卡具法
1.横挡 2.拼条 3.斜撑 4.墙洞 5.临时撑 6.侧模
7.钢管 8.马钉 9.钢模板 10.斜撑 11.钢管夹头
12.扣件 13.钢管 14.预留墙洞
(十) 柱模板的缺陷
1. 事故现象
(1) 炸模:造成断面尺寸鼓出、漏浆。
(2) 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且扭曲。
2. 原因分析
(1) 没有经过验算和设计,因而模板用料偏小、柱箍间距过大。
(2) 立模不当:成排的柱子支模不跟线、不找方,有的因钢筋偏位没有纠正就套柱模板。
(3) 柱模支好后没有按标准整修,有的未经检验就浇筑混凝土,使柱模扭曲和移位。
3. 治理方法
(1) 全面检查已立柱模的垂直度,拦线检查成排柱的位置和找方。如因钢筋偏位影响模板的就位,必须先纠正钢筋,确保模板位置正确。
(2) 核算柱模板内浇混凝土的侧压力,检查箍距是否能满足要求,及时加设达到标准的水平撑、剪刀撑和斜撑等,且必须稳固,防止施工中炸模和倾斜。
(3) 对尚未安装的柱模必须先设计、核算,然后安装,确保位置正确、稳固。
4. 预防措施
(1) 成排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面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中,校正柱子的插筋位置。
(2) 柱位先做小方盘底模板,保证柱底部位置准确,标高标准,注意留清扫口,以便清洗扫刷柱内垃极。
(3) 通过侧压力的计算,确定柱的侧模和箍距。
(4) 柱模板宜采用工具式柱箍,各种柱箍间距均应按设计和计算要求布置,一般情况下的间距不小于400mm,不大于1000mm。各种钢柱箍形式参见图4.4.2.8。木制柱箍的形式见图4.4.2.9。
(5) 安装成排柱的模板时,应先立两端柱模板,校直与复核位置正确后,顶部拉通长线,再立中间各根柱模,相互间应用剪刀撑、水平撑搭牢。当柱距大于6m时,各柱四面应撑好斜撑,确保柱的位置准确,模板稳固。
(十一) 早拆模板的事故
1. 事故现象
提前拆除承重梁、板的底模,常造成构件因强度不足而裂缝和坍塌。
2. 原因分析
(1) 施工人员不懂规范、不熟悉操作规程,盲目为了模板的周转和降低成本而不顾工程质量。
(2) 冬期施工气温较低,混凝土强度增长缓慢,提前拆模会使梁、板变形,裂缝,严重时还会坍塌,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图4.4.2.8& 各种钢柱箍形式
1.扁钢柱箍 2.钢模楔 3.Ф12弯脚螺栓 4.角钢柱箍 5.卡具
6.角钢柱箍 7.钢管柱箍 8.对接螺栓和“3”形扣件 9.“十”字扣件
10.钢管柱箍 11.柱侧模板
图4.4.2.9 木柱箍形式
1.夹箍螺栓 2.方木夹箍 3.木拼条 4.立楞 5.柱侧模板
(3) 悬挑构件的上部尚没有抗倾覆荷载,就盲目提前拆除底模和支架。
3. 治理方法
(1) 核查即将拆除的构件混凝土强度,看是否能达到拆模强度,尚未达到的构件不得拆除。
(2) 若悬挑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已达到拆模强度,也必须先压上抗倾覆的荷载,然后方可拆模。
(3) 当构件混凝土强度尚未达到拆模时间而底模和支架已被拆除,应尽快补好顶撑和支架,确保构件的安全。
4. 预防措施
须严格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的规定。
(1) 侧模: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后,方可拆除。
(2) 底模: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表4.4.2.1规定后方可拆型。
现浇结构拆模时所需混凝土强度表4.4.2.1
结构类型结构跨度(m)按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百分率%
&&2,≤8 75
梁、拱、壳 ≤8 75
悬臂构件 ≤2 75
三、钢筋工程质量控制和施工要点
(一) 施工要点
1. 钢筋冷拉速度不宜过快,待拉到规定长度或控制应力后,应稍停,然后再进行放松。预应力钢筋应先对焊后冷拉。钢筋经冷拉后,要注意冷拉钢筋的防锈工作。
2. 钢筋表面结成的氧化铁(铁锈),如其呈黄色,除在冷拔或焊接处附近必须清除干净外,一般可不予处理。但氧化铁呈红褐色,用锤击有锈粉或表皮剥落的铁锈时,必须清除干净。预应力钢筋表面上的油污、铁锈应全部清除干净。
3. 采用冷拉方法调直钢筋时,I级钢筋的冷拉率应控制在4%以内;II、III级钢筋的冷拉率应控制在1%以内;冷拔低碳钢丝在调直机上调直后,其表面不得有明显的擦伤。擦伤是指钢丝在调直筒模内通过时,被模块划伤呈螺旋纹的划线。
4. 钢筋的弯曲成型,应根据结构构件配筋详图,结合对保护层厚度、接头形式、弯钩及弯折的弯曲直径等要求,计算下料尺寸,绘制翻样图,才能进行。弯曲成型后的钢筋,不得粘油、粘漆或粘泥土等。
5. 钢筋正式焊接前,应由承担焊接任务的焊工,按实际操作条件进行试焊,以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并制定焊接注意事项。此项试焊应多做几次,直到按检查方法试验合格后,方可正式成批焊接。成批焊接前,应按规定做班前试焊,经外观检查合格后,再行施焊。
(二) 钢筋绑扎要求:
(1) 钢筋的交叉点应用铁丝绑扎牢,每一扎点要拧转二圈半。
(2) 单向受力钢筋网,除周围两行钢筋的交叉点应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可隔一点扎一点,但铁丝绑扎方向必须互相成八字形。双向受力钢筋网,所有钢筋交叉点必须全部扎牢。
(3) 梁和柱中的箍筋应与受力钢筋相互垂直,箍筋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设置。
(4) 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要符合规定,塔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受力钢筋绑扎接头位置要相互错开,并不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
(5) 钢筋绑扎安装完毕后,应检查配置的钢筋级别、直径、根数和间距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绑扎或焊接的钢筋网和钢筋骨架如有变形、松脱和开焊现象,应及时修理完好。
(6)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要保证,应在竖向钢筋外侧和水平钢筋下与模板的间隙处垫以水泥浆垫块或塑料卡,不得用石子胡塞,也不得采取边浇混凝土边提拉钢筋的办法。
四、钢筋工程常见质量事故与防范、处理
(一) 钢筋同截面接头过多
1. 事故现象
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回时发现同一截面内受力钢筋接头过多,其截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数面积的百分率超过规范规定数值。
2. 原因分析
(1) 钢筋的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认真考虑原材料长度;忽略了某些构件中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
(2) 忽略了配置在构件同一截面中的接头,其中距不得小于搭接长度的规定。
(3) 分不清钢筋处在受压区还是受拉区。
3. 预防措施
(1) 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哪个分号与哪个分号搭配,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时要加文字说明。
(2) 正确理解规范中规定的同一截面含义。
(3) 在钢筋骨架已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接头数量不符合规范要求,一般情况下应拆除骨架或抽出有问题的钢筋返工,如果返工影响工时或工期太长,则可采用加焊帮条的方法解决,或将绑扎搭接改为电弧焊搭接。
(二) 钢筋网主、副筋位置放反
1. 事故现象
构件制作时,钢筋网主、副筋位置上下放反。
2. 原因分析
操作人员疏忽,使用时对主、副筋位置在上或在下,不加区别就放进模板。
3. 预防措施
(1) 放置这类构件施工任务时,要向有关人员和直接操作者做专门交底。
(2) 钢筋网主、副钢筋位置放反,但已浇灌混凝土,必须通过设计单位复核后,再确定是否采取加固措施或减轻外加荷载。
(三) 钢筋焊接接头弯折或偏心
1. 事故现象
接头处产生弯折,折角超过规定,或接头处偏心,轴线偏移大于0.1d或2mm。
2. 原因分析
(1) 钢筋端头歪斜。
(2) 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准确;焊机夹具晃动太大。
(3) 操作不认真。
3. 预防措施
(1) 钢筋端头弯曲,焊前应予以矫直或切除。
(2) 经常保持电极的正常外形,变形较大时就及时修理或更新,安装时应力求位置准确,夹具如因磨损晃动较大,应及时维修。
(3) 接头焊毕,稍冷却后再小心地移动钢筋。
五、混凝土工程施工要点
1. 砂、石含泥量超过规定时,一定要进行冲洗。
2. 外加剂必须经过试验,符合要求方可使用,其掺量必须按产品说明书上规定。事先要把外加剂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在混凝土搅拌时均匀投入,不得干粉乱撒。
3. 混凝土组成材料配合重量比,应按试验室所提供数据采用。当砂、石含水量变化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各种材料要准确称量,不得用换算体积比。计量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4. 混凝土搅拌时间要合适,不能过短,也不可过长,要根据混凝土坍落度大小、搅拌机机型和容积等因素而定。采用自落式搅拌机的加料顺序是:先加一半的水,然后加砂、石和水泥,均匀搅拌1min,再加剩余的水继续搅拌。采用强制式搅拌机的加料顺序是:先加砂、石和水泥搅拌1min,再加水继续搅拌。
5. 混凝土自搅拌机中卸出后,应及时运送到浇筑地点。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水泥浆流失、坍落度变化以及产生初凝现象。如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有离析现象,必须在浇筑地点进行二次搅拌。为防止坍落度变化和水泥浆流失,运输工具要加盖,运输容器必须严密,不漏浆和不吸水,并在使用中经常清除容器中的混凝土残渣硬块。
6. 混凝土浇筑前,要清除模板内的杂物,木模板要浇水湿润,钢模板要刷隔离剂,检查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各部尺寸等。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尽量减少间歇。混凝土的浇筑高度应不大于2m,混凝土要分层浇灌振捣,浇筑层高度要根据捣实混凝土方法及结构类型而定。
7. 采用振动器捣实混凝土,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以将混凝土捣实至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宜。插入式振捣普通混凝土时,插点间距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表面式振捣普通混凝土时,其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产土初凝前振捣完毕。
8. 混凝土如采用自然养护,应在混凝土终凝后硬化前(12小时以内)用草帘等加以覆盖,在养护期内要经常浇水,保证混凝土处在足够的润湿状态。一般情况下,浇水养护% 天,掺有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浇水养护14天。如采用薄膜养护,应在混凝土浇筑后2~4小时,浇水的水分刚好散失时,涂刷养护剂最好。
9. 冬期拌制混凝土时,拌和水及骨料装入搅拌机时的温度不能超过其允许最高温度。混凝土搅拌时间一般为常温搅拌时间的1.25~1.5倍。拌制投料时应注意不要把冰雪或冰团砂石装入搅拌机内。拌制混凝土所使用的外加剂,应配制成浓度大的标准溶液及施工用的混合溶液,使用时随时测定其浓度,保持均匀一致。对于怕冻和在低温条件下溶解度低的外加剂,应提供适应的环境温度。
六、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事故与防范措施
(一) 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混凝土强度不足会导致结构或构件的整体强度不足,轻则会降低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重则会造成结构、构件的破坏和倒塌。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较多,根据众多质量事故情况的分析,主要有下列原因:
首先是材料及配合比不符合要求。如采用劣质水泥或级配不良、配料过程计量不准、水泥用量不足、使用含泥量过高的砂石料,用水过多、某些外加剂用量过多等都会严重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
其次是搅拌不匀、运输时间过长、振捣不实,致使结构实体的局部混凝土强度不足。
再则是混凝土浇筑过程遇到雨天,模板内、其坑底积水和浇捣完后遇高温、干燥天气或寒冷天气而没有相应养护措施等,造成混凝土中水分过多和脱水或受冻,致使强度不足。
(二) 混凝土开裂
混凝土出现裂缝是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混凝土的裂缝,轻则会降低结构、构件的使用寿命,重则会导致结构、构件的破坏,还有一些裂缝,如楼、屋盖、外墙、地下室墙板、底板等开裂,会造成漏水而影响房屋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
造成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体积干缩、温度变形和受力开裂等几种。混凝土配料中水泥用量过大、含砂量过大和水的用量过多,是造成混凝土自身干缩较大的主要原因。除了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并严格计量控制外,混凝土的早期干缩可通过在混凝土终凝前,对暴露表面进行二次抹压和凝固后的浇水养护等措施来解决。
而混凝土硬化过程及长期使用过程出现的干缩,则需要通过结构构件的支承连接构造的合理处理,以及配置必要的构造钢筋等措施来改善。另外缩短结构的长度或设置结构的伸缩缝,以及施工过程设置后浇带等亦是防止因干缩导致结构开裂的有效措施。
混凝土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膨胀或收缩变形,称为温度变形。这种变形对于一般简支类的构悠扬或约束较小的结构来讲,不会导致裂缝。而对于长度较长、面积较大、支座结束较大的结构和构件则容易出现温度裂缝。预防这类结构构件出现温度裂缝的主要措施有:设置伸缩缝,采用滑动支座,适当增加构造钢筋和通过保温、隔热等途径,减少温度变化对结构构件的影响等。
另外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早期硬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混凝土因水化热而引起的内外温差过大,而导致结构构件的严重开裂。预防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裂缝,可采取: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品种;通过掺用外加剂、利用混凝土60天或90天后期强度等减少水泥用量;通过冰冷水搅拌混凝土等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混凝土浇筑采取分层、分块方案;适当增加钢筋配置和通过养护控制内外温差等技术措施。
混凝土的受力裂缝,主要指的是由于结构、构件尚未达到设计强度要求而承受各种过大荷载,或者是施工荷载超过了结构、构件的设计使用荷载,以及由于承重模板拆除过早,混凝土强度过低承受不了其自重等原因,引起结构和构件的开裂。另外设计计算的错误导致结构、构件强度的先天不足,以及钢筋工程质量问题等,也是引起混凝土出现受力裂缝不可忽视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设计荷载中均不考虑施工荷载。因此,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荷施,必要时采取临时加固措施或通过与设计人员协商,采取结构的局部加强措施。
一旦发现混凝土结构的受力裂缝(判断裂缝的性质,需要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经验),施工单位或使用单位应立即采取防止裂缝进一步开裂而导致结构、构件破坏的临时紧急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的人员,具体分析研究裂缝的性质、原因和解决办法。
(三) 钢筋错放、漏放和位移
钢筋的错放、漏放和钢筋的位移,轻则会降低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导致结构、构件较早出现受力裂缝,重则出现结构、构件破坏而导致结构坍塌。
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未经培训,识图能力较差;在操作检查验收过程中,没有专业人员的参加;或检查人员不带图纸、资料,仅凭一般经验;或操作、检查人员仅参照相邻构件的钢筋配置情况,而忽视部分构件、节点的特殊要求等,均是导致钢筋错放、漏放的最主要原因。亦有因事先配料不足或漏配;钢筋密集处、特殊形状的钢筋难以穿插,施工人员随意少放、漏放,而检查中又未看出的情况。
产生钢筋位移,主要原因有:柱、墙竖向钢筋搭接处引测定位不准;钢筋绑扎固定不牢,受到模板支装和混凝土浇捣过程的碰撞、踩踏;施工人员缺乏结构受力基本知识,有意加大钢筋保护层等。
钢筋工程施工要进行质量技术交底,严格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质量要求操作,工序完成后要仔细进行复核,做好隐蔽工程验收等是防止出现错放、漏放和位移的根本措施。
(四) 结构或构件断裂、倒塌
发生较多的是雨篷、阳台、挑檐等悬挑结构或构件。造成原因:
(1) 设计计算抗倾覆安全系数小于规范标准。
(2) 受力钢筋位置下移过大,悬臂结构受拉区无钢筋而产生脆性破坏。
(3) 钢筋伸入圈梁内的锚固长度不够。
(4) 堆置重物,增加了使用荷载等。
防治措施是:结构构件严格按规范进行设计,重视锚固等构造措施,钢筋保护层垫块厚度、间距必须符合要求,并放置撑筋钩,防止上筋下踏,严格控制施工荷载,以防超载等。
七、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事故与防范措施
(一) 钢丝滑动现象
1. 事故现象
先张法构件放松预应力钢丝时,钢丝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遭到破坏,钢丝向构件内回缩。
2. 原因分析
(1) 钢丝表面不洁净,被油污沾染。
(2) 混凝土强度低,密实性差,粘结强度低。
(3) 钢丝放松速度过快。
(4) 张拉值过大。
3. 预防措施
保持钢丝表面洁净,严防油污沾染,隔离剂宜用皂角类,采用废机油时,须待台面上下油稍干,洒上滑石粉才能铺放钢丝,并以木条将钢丝与台面隔开;混凝土必须密实;防止踩踏敲击刚浇捣好混凝土构件两端外露的钢丝;钢丝放松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75%以上进行;放松时,最好先试剪1~2根预应力筋,如无滑动现象,再继续进行,并尽量保持平衡、对称。
(二) 构件翘曲现象
1. 事故现象
空心板、薄板等板式构件和小梁、芯棒等棒式构件,当预应力筋放松后,发生严重翘曲,影响质量使用。
2. 原因分析
(1) 台面不平,预应力筋位置不准确。
(2) 混凝土质量低劣,强度低,刚度差。
(3) 放张次序不当,使构件受到偏心载荷作用,造成翘曲。
(4) 构件本身刚度差,受徐变作用,产生挠曲。
3. 预防措施
保证台面平整和一定的强度,以防变形,混凝土应保证密实,达到75%以上强度才放张;注意放张次序,采取缓慢、对称、间隔进行,避免偏心荷载作用;构件设计考虑徐变因素,适当提高刚度或在预应力的反向增加适当预应力筋,以减小变形。
(三) 构件脆断
1. 事故现象
冷拨低碳钢丝预应力构件,破坏前没有明显的变形预兆,但当构件一出现裂缝就断裂或出现裂缝后,稍加一点荷载就突然断裂。
2. 原因分析
(1) 钢丝应力、应变特性差,冷拨后,其总变形能力大大下降,拉断伸长率2%~3%,条件流限& 高达(0.97~0.98),其有限塑性往往在钢丝临近拉断时才显现出来,造成脆断。
(2) 构件配筋率低或张拉控制应力值使用过高。
3. 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冷拨时钢丝截面的总压缩率,以改善应力、应变特性;选用原材料强度高的钢筋来冷拨,避免采取增加冷拨次数的方法来提高强度;构件必须满足截面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在可能条件下加强度安全系数与抗裂安全系数之比值,使构件有较大的安全储备;加强对材料的系统检验;施工时控制超张拉值,避免过高的预加应力值。
(四) 孔道位置不正
1. 事故现象
孔道位置偏斜,引起构件在预加应力时,发生侧弯和开裂。
2. 原因分析
(1) 芯管未与钢筋固定牢,井字架间距过大。
(2) 浇筑混凝土时,振时棒振动芯管,使芯管偏移。
3. 预防措施
在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预埋件及芯管位置是否正确,芯管应用钢筋“井”字架支垫,“井”字架尺寸应正确,并应绑扎在补筋骨架上,其间距不得大于1m;灌筑混凝土时,防止振动棒振动芯管;需起拱的构件,芯管应同时起拱,以保证保护层厚度。
(五) 孔道塌陷、堵塞
1. 事故现象
后张法构件预留孔道塌陷或堵塞,使预应力筋不能顺利穿过,不能保证灌浆质量。
2. 原因分析
(1) 抽芯过早,混凝土尚未凝固。
(2) 孔壁受外力和振动影响,如抽管时,因方向不正而产生的挤压和附加振动等。
(3) 抽管次序不当,速度过快。
3. 预防措施
钢管抽芯宜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浇灌混凝土后,钢管应每隔15~20min转动一次,转动应始终顺同一方向;用两根钢管对接的管子,两根管的旋转方向应相反;抽管程序宜先上后下,先曲后直;抽管速度要均匀,其方向应与孔道走向保持一致;芯管抽出后,应及时检查孔道成型质量,局部塌陷处,可用特制长杆及时加以疏通。
(六) 预应力值不足
1. 事故现象
重叠生产构件,如屋架等张拉后,常出现应力值不足情况,对II级冷拉钢筋的应力损失,最大可达10%以上。
2. 原因分析
后张法构件施加预应力时,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值在张拉过程中同时完成,结构设计时,可不必考虑。而采用重叠方法生产构件,由于上层构件重量和层间粘结力,将阻止上、下层构件张拉时的弹性压缩,当构件起吊后,层间摩阻力消除,从而产生附加预应力损失。
3. 预防措施
采取自上而下进行张拉,并逐层加大张拉力。但底层张拉力不宜超过顶层张拉力5%(对钢丝、钢绞线和热处理钢筋),或9%(对冷拉Ⅱ~Ⅳ级钢筋);做好隔离层(用石灰膏加废机油或铺油毡、塑料薄膜);浇捣上层混凝土,防止振动棒触及下层构件。
(七) 孔道灌浆不密实
1. 事故现象
孔道灌浆不饱满,强度低。
2. 原因分析
(1) 灌浆水泥标号过低,或过期、受潮、失效。
(2) 灌浆顺序不当,先灌上层后灌下层,将下层孔道堵住。
(3) 灌浆压力过小。
(4) 未设排气孔,部分孔道被空气阻塞。
(5) 灌浆未连续进行,部分孔道被堵。
3. 预防措施
灌浆水泥应采用425号以上普通水泥或矿渣水泥;灰浆水灰比宜控制在0.4左右,为减少收缩,可掺入0.01%的铝粉或0.25%的木钙减水剂;铝粉应先和水泥拌匀使用;灌浆前用压力水冲洗孔道,灌浆顺序应先下后上;直线孔道灌浆,可从构件一端到另一端,曲线孔道应从最低点开始向两端进行;孔道末端应设排气孔,灌浆压力以0.3~0.5Mpa( 为宜,每个孔道一次灌成,中途不应停顿;重要预应力构件可进行二次灌浆,在第一次灌浆初凝后进行。
(八) 孔道裂缝
1. 事故现象
构件灌浆前后,沿孔道方向产生水平裂缝。
2. 原因分析
(1) 抽管、灌浆操作不当,产生裂缝。
(2) 冬期施工灰浆受东膨胀,将孔道胀裂。
3. 预防措施
防止抽管、灌浆操作不当产生孔道裂缝的措施参见防止“孔道塌陷、堵塞”有关部分;混凝土应振捣密实,特别保证孔道下部的混凝土密实;尽量避免在冬期进行孔道灌浆,必须冬期灌浆时,应在孔道中通入蒸汽或热水预热,灌浆后做好构件的加热和保温措施。
当裂缝宽大于0.1mm时,可先沿裂缝凿出宽10~20mm、深10~15mm的槽,然后用环氧砂浆封闭。
第二节钢结构工程
一、现行标准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BG),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2002)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
《钢结构制作操作规程》
《钢结构安装操作规程》
二、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和施工要点
(一) 钢结构焊接工程
1. 材料保证
(1) 钢结构焊接工程中所用的焊条、焊丝、焊剂、电渣焊熔嘴、焊钉、焊接瓷环和施焊用的保护气体等必须有出厂质量合格证(质量证明书)等质量证明文件。焊条应符合国标《碳钢焊条》GB/T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2) 焊接承重结构及重要非焊接承重钢结构采用的焊接材料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见证抽样检验,有复试报告,应具有冷弯试验的合格保证。
(3) 钢结构焊接材料的出厂质量证明书和复试报告的品种、型号、规格及质量、性能及质量应符合设计和国家现行产品标准的规定。
2. 材料控制重点
(1)& 焊条烘焙:
焊条、焊剂、药芯焊丝电渣焊渣嘴和焊钉焊用的瓷环等在使用前必须按照产品说明书及有关焊接工艺文件的规定进行烘焙,如说明书无特殊规定时,对酸性焊条根据受潮情况,在温度75~150℃中烘焙1~2h,对碱性低氢型焊条应在温度350~400℃中烘焙1~2h,并方在保温箱内,随用随取。
(2) 焊条药皮与焊剂的防潮:
焊条受潮后易形成焊芯锈蚀及药皮酥松脱落,焊剂易受潮结块,为此焊条、焊丝和焊剂必须有防潮的措施。
(3) 焊丝的表面质量:
焊丝的直泾、表面均匀性、油污、锈蚀等表面质量,会直接影响焊缝质量,因此对表面质量要严格控制。
(4) 焊剂防污染:
焊剂被锈垢、氧化铁皮和油脂等污染,会影响焊缝,应采取措施防止焊剂被污染。
(5) 保护气体的纯度:
焊接用的保护气体CO2应有较高的纯度,其中CO2≥99.5%;O2<0.1%;H 2 O<1.22g/m3。
3. 施工过程控制重点:
(1)& 焊工考试:焊工应经考试合格并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担任相应合格项目的施焊,焊工停焊时间超过6个月,应重新考试。
(2) 组装质量和焊缝区复查:施焊前焊工应复查钢结构的组装质量和焊缝区的处理情况如不符合要求,应修整合格后方能施焊。
(3)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对于需要进行焊前预热或者焊后热处理的焊缝,其预热温度或后热温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或通过工艺试验确定,预热区在焊道两侧,每侧宽度均应大于焊件厚度的1.5倍以上,应不小于100mm;后热处理应在焊后立即进行,保温时间根据板厚,按每25mm板厚1h确定。
(4) 多层焊接:多层焊接应连续施焊,其中每一道焊道焊完后应及时清理,如发现有影响质量的缺陷,必须清除后再焊。
(5) 焊缝裂纹:焊缝出现裂纹时,焊工不得擅自处理,应申报焊接技术负责人查清原因,订出修补措施后,方可施焊。
(6) 焊接引弧:严禁在焊缝区以外的母材上打火引弧,在坡口内引起弧的局部面积应熔焊一次,不得留下弧坑。
(7) 无损检测间隔时间:碳素结构钢应在焊缝冷却到环境温度、低合金钢应在完成焊接24h后进行焊接无损检测检验。
(8) 焊工钢印:焊缝施焊后应在工艺规定的焊缝及部位打上焊工钢印。
(二) 钢结构紧固件连接工程:
1. 材料质量要求:
(1) 应符合现行国标《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GB/T1228的要求。
(2) 钢结构连接有高强度大六角螺栓连接副、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普通螺栓、铆钉、自攻钉、拉铆钉、射钉、锚栓(膨胀型和化学试剂型)、地脚锚栓等紧固标准件及螺母、垫圈等标准配件应具有质量证明书或出厂合格证,其品种、型号、规格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3) 高强度达六角螺栓连接副和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出厂时应分别随箱带有扭矩系数和紧固轴力(预拉力)的检验报告,并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4) 高强度达六角螺栓连接副应在施工现场见证随机抽样检验其纽矩系数,复验报告的资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5) 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应在施工现场见证随机抽样检验其预拉力,复验报告的资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6) 普通螺栓作为永久连接时,当设计有要求或其质量有疑义时,应进行螺栓实物最小拉力载荷复验,其结果应符合《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GB3098的规定。
(7)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包装应按批号、规格有包装箱配套供货,包装箱上应注明批号、规格、数量及生产日期。
(8)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用螺栓、螺母、垫圈外观表面应涂油保护,不得出现生锈和沾染赃物,螺栓、螺母的螺纹不应损伤。
(9) 连接用高强度螺栓应进行表面硬度实验,其中8.8级高强度螺栓硬度应为HRC21~23;10.9级高强度螺栓应为HRC32~36,且不得有裂纹或损伤。
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重点:
(1) 高强度螺栓连接,必须对构件摩擦面进行加工处理。处理后的摩擦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方法有喷砂、喷(抛)丸;酸洗;砂轮打磨,打磨方向应与构件受力方向垂直。如设计无要求,可不经生锈既进行组装或加涂无机富锌漆;也可生锈后,安装时用钢丝刷清除浮锈。
(2) 处理好摩擦面的构件,应有保护摩擦面措施,并不得涂油漆或污损。出厂时必须附有三组与所有代表与钢构件同一材质、同批制作、同一处理方法和相同的表面状态、同一环境下存放的试件,并应用同一性能等级的高强度螺栓连接。以供复验摩擦面抗滑移系数。
(3) 摩擦面抗滑移系数复验应由制作单位和安装单位分别按制造批为单位进行见证送样试验。
(4) 高强度螺栓板面接触应平整。
(5) 当接触面有间隙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进行处理。
(6) 施拧及检验用的扭力扳手在班前应进行校正标定,班后校验,施工扳手扭矩精度误差应不大于5%;检验用的扭矩板扳手其扭矩精度误差应不大于3%。
(7) 安装高强度螺栓必须初拧(复拧)和终拧进行。
(8) 高强度大六角螺栓连接副终拧扭矩值按下式计算:Tc=0.065Pc*d
(9) 高强度螺栓的紧固顺序应使螺栓群中所有螺栓都均匀受力,从节点中间向边缘施拧,初拧和终拧都应按一定顺序进行。当天安装的螺栓应在当天终拧完毕,其处露丝扣应为2扣至3扣。
(10) 初拧和终拧的高强度螺栓必须用不同颜色的涂料做出标记,以防漏拧,误拧(扭剪型高强度螺栓不需做出标记)。
(11) 采用转角法施工检验,初拧结束后,应在螺母与螺杆端面同一处刻划出终拧角的起始线和终止线以待检查,终拧转角偏差在10°以内为合格。
(12) 扭矩法施工检验:在螺尾端头和螺母对应位置划线;检查时,应将螺母回退60°左右再拧至原位,测定终拧扭矩值,其偏差在±10%范围内为合格。
(13) 扭剪型高强度螺栓尾部梅花头未被拧掉的应按扭矩法或转角法施工及检验。
(14) 高强度螺栓接头整个施工过程中,摩擦面和连接副应保持干燥整洁、不应有飞边、毛刺、焊接飞溅物、焊疤、污垢等,除设计要求外摩擦面不应涂漆,紧固作业完成后及时用防锈(腐)涂料封闭。
(15) 高强度螺栓应自由穿入螺栓孔,不应气割扩孔;其最大扩孔量承压型为d+1~1.5L,磨擦型为d+1~2L(d为螺栓直径)。
(16) 永久型普通螺栓紧固应牢固、可靠、外露丝扣不应少于2扣,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普通螺栓连接应采用能防止螺母松动的有效措施。
(17) 连接薄钢板采用的自攻螺钉、钢拉铆钉、射钉等规格尺寸应与连接板相匹配,其间距、边距等应符合设计要求,连接处应紧固密贴,外观排列整齐。
(三)& 钢零件及钢部件加工工程:
1. 材料质量要求:
(1) 钢材、钢铸件应具有质量证明书(出厂合格证),其品种、型号、规格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 对进口的钢材、混批钢材、厚板及设计要求复验钢材应按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见证抽样检验,其复试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3) 钢材性能要求:承重钢材应确保其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点,焊接承重结构还须经过冷弯试验。
(4) 钢板厚度、钢型的规格尺寸的偏差值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要求;钢材的表面外观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外,当钢材的表面有锈蚀、麻点或划痕等缺陷时,其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偏差值的1/2;钢材端边或断口处不应有分层、夹渣等缺陷。
(5) 要防止混钢号,防止钢材弯曲,并应对钢材进行识标。
2. 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1) 切割:
A 切割前、钢材表面切割区应清除铁锈、油污等杂质。
B 刚才切割面或剪切面应无裂纹、夹渣、分层和大于1mm的缺棱。并应清除边缘上的熔瘤、飞溅物、毛刺等。
C 2.1.3&&& 切割或剪切后的零件宽度、长度偏差应不大于3.0mm。
D 切割面平面度不大于钢材厚度的5%,并不大于2.0mm。
E 切割零件的表面割纹深度不得大于0.3mm。局部缺口深度应不大于1.0mm。
F 剪切型钢端部垂直度应不大于2.0mm。并应清除毛刺。
(2)& 矫正和成型
A 碳素结构钢工作地点温度低于-16℃;低合金钢结构工作地点温度低于-12℃时,不应进行矫正和冷弯曲。
B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允许加热矫正,其加热温度不应超过900℃。加热矫正后的低合金结构钢应自然冷却。
C 当零件采用热加工成型时,加热温度应控制在900~1000℃,&&& 碳素结构钢在温度下降到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在温度800℃之前应结束加工;低合金结构钢应自然冷却。
D 矫正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面或损伤,边面刻痕深度不得大于0.5mm。且不应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的1/2。
E 冷矫正和冷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和最小弯曲矢高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3) 边缘加工:
边缘加工的零件,其宽度、长度允许偏差为±1.0mm;加工边直线度为l/3000,且不应大于2.0mm;相邻两边夹角不应大于±6’;加工面垂直度不大于钢板厚度的2.5%,且不应大于0.5mm;加工面表面粗糙度不应大于50& 。
A A、B级螺栓孔(Ⅰ类孔)加工后应具有H12的精度,孔壁表面粗糙度Ra不应大于12.5μm。当孔直径在10~18mm时允许偏差在0.00~+0.18mm;当孔直径在18~30mm时,允许偏差在0.00~+0.21mm;当孔直径在30~50mm时允许偏差在0.00~+0.25mm。
B C级螺栓孔(Ⅱ类孔)加工后孔壁表面粗糙度Ra不应大于25μm。其孔径的偏差应在0.0~1.0mm之间;圆度应不大于2.0mm;垂直度控制在0.03t且不大于2.0mm。
C 经制孔后螺栓孔孔距的偏差应符合规范规定。
D 当制孔孔距超差补孔时应采用与母材材质相匹配的焊条补焊。
E 制孔后应清除孔边毛刺。
F 高强螺栓孔:承压型较螺栓直径大1~1.5L,磨擦型较螺栓直径大1~2L。
(四) 钢结构组装工程:
1. 材料与零件、部件质量要求:
(1) 材料的拼接
A 焊接H型钢的翼缘板拼接长度不应小于2倍板宽。
B 腹板拼接宽度不应小于300mm长度不应小于600mm。
(2) 零、部件质量
A 零、部件表面不允许有结疤、裂纹、折叠和分层等缺陷,钢材表面锈蚀、麻点或划痕,不得超过其厚度负偏差。
B 零、部件尺寸与外观质量应在允许偏差之内。
C 零、部件应按构件编号做好识标。
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1) 拼接缝尺寸
A 2.1.1&&& 翼缘板只允许长度拼接。
B 2.1.2&&& 翼缘板拼接缝和腹板拼接缝的间距不应小于200mm。
C 2.1.3&&& 翼缘板拼接长度不应小于2倍板宽;腹板拼接宽度不应小于300mm,长度不应小于600mm。
(2) 表面质量
A 组装前,连接表面及沿焊缝每边30~50mm范围内铁锈、毛刺、油污必须清除干净。
B 铆接或高强度螺栓连接组装前的迭板应夹紧。用0.3mm的塞尺检查,塞入深度不得大于20mm。接头接缝两边各100mmd 范围内,其间隙不得大于0.3mm。
C 顶紧接触的部位应有755的面积紧帖。用0.3mm塞尺检查,其塞入面积之和应小于总面积的25%,边缘最大间隙不应大于0.8mm。
D 桁架结构杆件,轴线交点错位应控制在3.0mm以下。
(3)& 组装偏差
A 组装时,应有适当的工具和设备、胎架,以保证组装有足够精度。
B 组装时,如有隐蔽部位,应经质控人员检查认可签发隐蔽部位验收记录,方可封闭。
C 焊接H型钢的外型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D 焊接连接制作组装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E 钢构件外型尺寸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的有关规定。
F 吊车梁和吊车桁架不应下挠。
(4) 端部铣平与保护
A 两端部铣平的构件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0mm,两端部铣平零件长度不应大于0.5mm,铣平的平面度不大于0.3mm,铣平面对轴线的垂直度不大于l/1500。
B 外露铣平面应除锈保护。
(5) 安装焊缝坡口
A 安装焊缝坡口可采用气割、刨边、手工打磨和铣加工等方法进行加工。
B 安装焊缝坡口加工的精度除达到相应加工方法的精度要求外尚应满足坡口角度偏差不大于5°,其钝边偏差不应大于1.0mm。
(五) 钢构件预拼装工程
1. 预装前准备工作要求:
(1) 预拼装平台:预拼装所用的支承凳或平台应测量找平,在承接预拼装构件时不发生变形。
(2) 预拼装钢构件的质量:
A 预拼装的钢构件应是进行检查和确认其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规定的允许偏差之内。
B 需预拼装的相同构件应是可随机抽装。
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1) 拼装条件
A 预拼装应有适当的工具和胎具(如定位器、夹具胎架等),以保证预拼装有足够的精确度。
B 拼装时不应使用大锤锤击,检查预拼装质量时应拆除全部临时固定和拉紧装置。
(1) 试孔器:
预装时所有连接板都应装上,螺栓连接的多层板叠,应夹紧并采用试孔器进行检查。通过率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的规定。
(2) 标识:
预拼装检查合格后,应根据预拼装结构标注中心线、控制基准线标记、必要时应置定位器。
(六) 钢结构安装工程
1. 安装前的准备工作要求:
(1) 钢构件验收
A 钢构件在进场时应有产品证明书,其焊接连接、紧固件连接、钢构件制作等分项工程验收应合格。
B 钢结构的主体结构、地下钢结构及维护系统构件、吊车梁和钢平台、钢梯、防护栏杆等在吊装前,应对其制作、装配、运输,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检查,主要检查材料质量、钢结构构件的尺寸精度及构件制作质量,并予记录。验收合格后方准安装。
(2) 制定施工工艺:
安装的测量校正、高强度螺栓安装、负温度下施工及焊接工艺等,应在安装前进行工艺试验或评定,并根据试验评定报告制定相应的施工工艺。
(3) 编制吊装方案:
验算构件吊装的稳定性、合理选择吊装机械、确定吊装方案。
(4) 做好矫正与修补:
钢结构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规定。运输、堆放和吊装等造成的钢结构变形及涂层脱落,应进行矫正和修补。
(5) 做好基础验收
A 建筑物的定位轴线、基础轴线和标高的测量,支承面、支座和地脚螺栓的规格和位置误差量测,其偏差应符合规范规定并作好记录。
B 支承面应整洁、地脚螺栓(铆栓)的螺纹应受到保护。
(6)& 注上标记:
柱子是基础轴线和标高、钢柱底部和上部的两个方向轴线,均应在适当的位置上标注。
(7) 焊接悬挂物和卡具:
吊车梁或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梁其受拉翼缘、吊车桁架或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桁架其受拉弦杆上不得焊接悬挂物和卡具等。
2. 安装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1) 构件吊装位置
A 吊装时应控制施工等活荷载严禁超过构件的承载能力。
B 确定几何位置上的柱、钢架等构件应先吊装在设计图纸规定的位置上,是松开吊钩前应做初步校正并固牢。
(2) 自然变形:
已安装的结构单元,在调整时,应考虑外界环境,如风力、误差和日照的影响,造成自然变形。吊车梁和轨道的调整应在主要构件固定后进行。
(3) 节点的顶紧:
设计要求顶紧的节点,相接触的两个平面必须保证有70%紧贴,用0.3mm的塞尺检查,插入深度的面积之和不得大于总面积的30%。边缘最大间隙不得大于0.8mm。
(4)& 垫块布置
A 垫块组的位置应保证柱子底座的刚度,在优先垫在主颈板下和方便二次灌浆的情况下尽量靠近地脚螺栓。每组垫块数量不应大于5块。
B 承受主要荷载的垫块组,在每个螺栓附近最少布置一组垫块。
C 垫块的布置不应使柱子或底座承受附加荷载。
(5)& 安装测量:
安装偏差的测量,应在结构形成空间单元并连接固定后进行。
(6)& 二次灌浆:
在形成空间刚度单元后,应及时对柱底板和基础顶部的空隙进行细石混凝土、灌浆料等二次浇灌。(注意:±0.00以下用低强度等级的砼浇注,保护厚度不小于50L,并高出地面150L,柱基砼柱脚高出地面不小于100L。)
(7) 支撑系统如用圆钢支撑,必须设置拉紧装置(花兰螺栓或拉紧装置的节点,详见2003“技术措施”结构第8.13条及图8.13)
(七) 压型板工程
1. 材料质量要求
(1) 金属压型板及制造金属压型板所采用的原材料,应具备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识及检验报告,其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2) 压型金属板泛水板、包角板和零配件应具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识及检验报告等,其品种、规格及防水密封材料的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
(3) 压型金属板的规格尺寸及允许偏差、表面质量、涂层质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重点
(1) 轧机的调整
A 压型金属板成型后基板不应有裂纹、涂层不应有肉眼可见裂纹、剥落和擦痕等缺陷。
B 表面应干净,不应有明显凹凸和皱褶。
(2) 表面搭接
A 压型金属板搭接(侧向)一般不小于半波,搭接方向与该地区主导风向一致。
B 长度方向搭接应在支承构件上可靠搭接,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小于下列规定:截面高度>70mm时搭接长度375mm;截面高度≤70mm时当屋面坡度1/10搭接长度250mm;当屋面坡度≥1/10时搭接长度为200mm;墙面板搭接长度120mm。
C 屋面板尽量避免四块板在同一部位搭接。
(3) 平行度与垂直度:
安装施工时应有控制轴线,确保板与屋脊的垂直度,檐口与屋脊的平行度。
(4) 锚固长度:
组合楼板中压型钢板与主体结构(梁)的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小于50mm,连接应可靠。
(5) 板面轧反:按用途要求正确选用轧制面方向。
(八) 钢结构涂装工程
1. 材料质量要求
(1) 钢结构用的防腐涂料稀释剂和固化剂等材料出厂时应附有产品证明书,其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产品标准的要求和设计要求。
(2) 钢结构用防火涂料应有生产企业产品证明书(合格证)其品种和技术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经过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尚应有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许可证。
(3) 涂料应在其有效期内使用。
(4) 涂料开启:防腐涂料和防火涂料的型号、名称及颜色与其质量证明文件相符合且在产品有效期内,开启后,不应存在结皮、结块、凝胶等现象。
2. 防腐涂料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难点
(1) 在涂涂料前必须对钢结构表面进行除锈,除锈和涂底层涂料工作应在质量检查部门对制作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涂层。
(2) 钢结构表面进行处理达到清洁度后一般在4~6h内涂第一道涂料。
(3) 当涂刷厚度设计无要求时,一般宜涂刷四至五遍,两组分涂料混合搅拌均匀后应经过一定熟化时间才能使用,配置好的涂料不宜存放过久,使用时不得添加稀释剂。干漆膜总厚度,室外为150μm,室内为125μm。其允许偏差为-25μm。每遍涂层干漆膜厚度的允许偏差为-5μm。工厂和工地分别涂刷应在设计图上注明。
(4) 涂层时工作地点温度应为5~38℃之间,相对湿度不应大于85%。雨天或构件表面有结露时,不宜作业。涂装后4h内应保护免受雨淋。每道涂刷后应按规定间隔时间干燥固化后再涂后道涂料。
(5)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点接触面,施工图中注明的不涂层部位,均不得涂刷。安装焊缝处应留出30~50mm宽的范围暂时不涂。
(6) 标记检验:涂层完毕后,应在构件上按原编号标注。重大构件应标明重量、重心位置和定位标记。
《2000版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与案例实用大全》/杨铭、黄进主编/ISBN7-;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建设公司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管理手册》QHSEM-HSJ-2008;
《质量计划编制、审批和管理规定》QP/HSJ018-2008;
《ABC质量控制点划分及交接检一般规定》QW/HSJ020-2008;
《质量计划编制、审批和管理规定》QP/HSJ018-2008;
《现场材料管理规定》QW/HSJ021-2008;
《焊接质量管理规定》QW/HSJ022-2008;
《进货检验标准》QW/HSJ023-2008;
《质量、HSE会议制度》QHSEW/HSJ003-2008&
【资讯关键词】:化工行业 &&&【】【】【】
主营业务:变频器|ABB|电气自动化|软起动器|直流调速器|
主营业务:节能,烘干机
主营业务:随车吊 冷藏车 舞台车 餐车 售货车 广告车
主营业务:消防车、消防宣传车、消防洒水车、高空作业车、厢式运
版权所有:中国机电网|中国机电传媒研究中心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西浦路1503号滨科大厦11楼(杭二中斜对面) 浙B2-
联系电话:7 传真:2 Email: 技术支持:杭州滨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筑工程质量的特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