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鱼读月则无鱼打一0至9数字

水清则无鱼
水清则无鱼
范文一:作者:张德鑫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04期三、约定俗成毕竟,规范只是对语言的一种历史总结,它不应也未必能制约未来。说到底,语言的发展不是规范出来的,而是由使用语言的群体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按照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出来的。因而,新生词语的命运不决定于“终审法官”的规范,而是取决于汉语自身,取决于使用汉语的人和时间,取决于社会习惯的认同或曰社会共禀规约的认同,即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汉语,包括一些强势方言,是一个成熟的、动态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符号系统,新词语源源不断地产生,正是汉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反映,是汉语充满创造力的表现。一般说,在原有的语库中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时,新词语就会应运而生。且任何语言的创新,都是以暂时不习惯的变体代替习以为常的正体、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即凡符合语言规律和民族习惯并有利交际的新生词语,就能抗住各种干扰和压力最终被保留下来,反之则被淘汰掉。如源自上海方言的“嗲”,早在60年代就有过争论,有人居然“考证”出“嗲”最初见于“解放前的黄色小报”,出自“小流氓之口”,仅是“小圈子人”使用的“行话”。又有人“发现”“嗲”是英语dear(亲爱的)的谐音外来词,因而也要不得。总之,若让“嗲”合法使用,会毒害青少年,“破坏祖国语言的纯洁”。然而,上海人偏不信这个邪,“嗲”字照说不误,且越说越多,使其词义得到扩展,由原来的偏于贬义色彩(多用于形容女性故作娇媚忸怩之态以博取男性注意和欢心),转为也可作为对女性魅力的一种概括形容和褒赏(指女性姿色、音容、脾性、情趣、修养、技能等的综合美)。终于,《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嗲”并给以中性的释义:“形容撒娇的声音或姿态。”后来,“嗲”又被引申为对其他事物的赞美词,相当于“好,优异,精彩,够味”等,这一义项又被增补进《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就这么一个微词“嗲”,在逆境中表现出了何等顽强的生命力!与“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京味儿新词“盖了帽”(盖帽儿)也曾被贬为流行于街巷的“痞”词,当《人民日报》用以赞扬“中国女排盖了帽”时,还有人批评“太不严肃了”,可如今也被收进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在新生词语中,有一类其实是由旧词词义引申扩大或褒贬转移后形成的,这类新词多经约定俗成脱颖而出。如旧词“傍”,本义为中性的“靠(近)”或“临近”(指时间),但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就增补了一个表“跟随”的引申义项,且多作贬用:“傍大款”、“傍大官”。其实,“傍”的这一引申义由来已久,只是现在得到更广义的理解和更广泛的运用。如“傍”字成语中就有“傍柳随花”、“傍人篱壁”、“傍人门户”等,《红楼梦》薛姨妈就有“虽说咱们穷,究竟比他傍人门户好多着呢”句(句中“他”指贫女邢岫烟)。这依靠或依附他人的“傍人门户”即今之“傍大款”、“傍大官”之谓也。旧时之“傍”,皆小“傍”大或下“傍”上,且是迫不得已的,如邢姑娘之寄人篱下“傍”贾府。而当今之“傍”还可倒过来大“傍”小或上“傍”下,如“傍小蜜”、“官傍大款”,且是心甘情愿,乐于此道。“傍小蜜”是为了博得小蜜欢心,从而可以玩弄、占有她。而“官傍大款”亦非偶然现象,以至《人民日报》曾发表专论《领导干部不能傍“大款”》。这里,“傍”就是“攀”,攀龙附凤,攀高接贵,进行权钱交易,恰如莎士比亚所说:“虽然权势是一头固执的熊,但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这个旧词新义的“傍”,何等形象、生动、鲜活,难怪被群众约定俗成并获得“官方”认可。必须指出,旧词比喻引申新用的现象十分普遍,是产生或派生新词语的一大重要源泉。如“工程”一词本指建筑,可如今什么工程都有:希望工程、扶贫工程、智力工程、菜篮子工程、再就业工程、送温暖工程、凝聚力工程;再如“资源”也是无所不包:历史资源、社会资源、旅游资源、人文资源、道德资源、感情资源;又如“价”也成了万能搭配:成本价、启动价、保底价、大减价、热销价、试销价、优惠价、让利价、倒贴价、友情价、奉献价、牺牲价、绝版价、黄牛价、跳楼价……另外,还有一种有趣的一语“双关现象”,即由字面义派生(而非引申)出一个跟原义毫无关系的新义。如台湾称太太在美国为“内在美”(内人在美国),后又类推出“内在加(拿大)”、“内在澳(洲)”、“内在欧(洲)”等,但已没了“内在美”的双关幽默。后又统称太太不在家为“太空人”,亦具双关幽默感,且还多了一层时代色彩。不过这类“新词”恐怕难以持久,得有赖于太太出国的普遍现象能持续多久。即使有些新词语出身低微甚至“卑贱”,只要被群众约定俗成用开了,就得面对现实,承认并接受之。如主要指文艺界有名气、有实力者的“大腕儿”,就源自老北京话“腕儿”(本指手腕儿,引申为手段、本领和方法)和“万儿”。“大腕儿”最初见用于文艺界走穴潮,认为那些能走穴的文艺界强人都是特有能耐、特会耍手腕的,就如老北京土话“耍胳膊腕儿”、“硬胳膊腕儿”皆喻有权势者;由于他们常在电视等媒体中亮相,还有句行话叫“扬万儿”,即扬名提高知名度。于是,“腕儿”和“万儿”即被用以指代这些文艺界名人,遂又进一步夸张为“大腕儿”或“大万儿”。据贾采珠编《北京话儿化词典》考释“万儿”为:“旧时江湖用语,指字号、名姓:道个万儿。”因而在传统评书中就常听到“万儿”,如连阔如说《江湖内幕》:“头趟镖走出去,没出什么舛误,从此买卖上门,就算立住‘万儿’啦(原注:立住名了)。”可见,“万儿”原来是旧时社会底层或会道门中使用的隐语或黑话。也许,今称文艺界强人为“大腕”,人们并不知晓也并未验明其江湖黑道之“正身”,或者压根儿就不在乎其卑微“世家”,反正“大腕(儿)”作为一个词指代某一类人,不过是一个具体的符号或代码而已。倘一定要联系此词的贬义背景,“大腕”对那些缺乏艺德的走穴者来说,倒也一点不冤枉、亏待他们,而是恰到好处。也许人天生就有一种惰性,对已习惯的东西不以为然,如“饭店”是指“较大而设备好的旅馆”,真正吃饭的地方则叫“饭馆”或“餐馆”,谁也不感到怪而不合理。这种情况恐怕多受外来影响,逐渐被“异化”。如汉语“终端”本无“电脑终端”之意,但英语terminal却可释为“电脑终端”,现在汉语也接受了;还有汉语“化妆间”本亦无“厕所”之意,但英语toilet(化妆间)是“厕所”的委婉语,说起来显得很文雅。受此影响,国内一些高雅场合和人士中间,用“化妆间”指代“厕所”的情况,日渐多了起来。然而前些时当一些大商场以“广场”用作取名称谓时,马上招徕了指责:明明是一幢没有很大露天空地的建筑物,怎么能称“广场”呢?《现代汉语词典》界定“广场”就是“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的场地:天安门广场。”因此有关部门还下令进行“规范”,对建筑物能否冠名“广场”作出了严格规定。其实,建筑物称“广场”出自英语plaza, 而此英语词又源于西班牙语。显然,香港及海外其他地方将“广场”指称建筑物已不成问题并较普遍寻常,最近上海徐家汇新开张一家现代化百货商场,亦取名“港汇广场”。但“广场”这一新用法是否也能适合中国国情最终生存下来,还需等着瞧。此外,还要相信语言有自我调节功能。汉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有强大融合力的语言,在历史上当外族(如元代、清代)统治中国时,汉语不仅没有被外族语言同化掉,而是将外族词语吸收并汉化。因而汉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这种能力同样体现在约定俗成的过程中。如早年telephone一词有各种译称:德律风、 德利风、爹厘风、独律风,多为音译。而日语则意译为“电话”(denwa),汉语最后吸收了日译词“电话”,因为在约定俗成时“电话”的译名显示出更符合汉语的特点和习惯。再如今天手机刚出现时也有多种名称:大哥大、随身机、移动电话、手提电话、无绳电话、无线电话等,最后“手机”以简明易懂而取胜。再如缩略语的层出不穷,凡简略合理、普遍常用且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误解的多能流行,如:节能、扫黄、超市、清仓、房改、空姐、假大空、立交桥;但那些不具广泛意义、只在某个特定范围使用的“苟简”就难以流行,如:“占绿”(侵占绿地)、“省歌”(省歌舞剧院)、“桥协”(是桥牌协会还是桥梁协会?),以及如相声中所夸张的“开刀”(开封刀具厂)、“开搪”(开滦搪瓷厂)、“上吊”(上海吊车厂)、“自刹”(自贡刹车厂)等,只能博笑而已。说到缩略,“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HSK”, 缩略自这一名称的汉语拼音“Hanyu Shuiping Kaoshi”。 而据《汉语拼音方案》中关于字母名称的读音,跟拉丁字母原告的读音是不一样的,可人们(包括HSK 的主管部门及所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都无视《汉语拼音方案》的规范读音,而将HSK按英语字母发音来读, 足见约定俗成有多么厉害!汉语的自我调节功能是否也能解决当前广告词中屡见不鲜的改字成语(有人斥之为“偷文盗字”)现象,不少人对此十分不满和忧心,认为如此无法无天下去,将不可收拾,会污染祖国语言并误我子弟。对这类既有巧用,又有胡用、乱用仿辞的修辞手法,舆论褒贬不一。如一种治咳药的广告就仿成语“刻不容缓”为“咳不容缓”,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幽默的修辞手法,以专挑名家及社会用字毛病著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对此也“抱着一种赞赏的态度”。[2] 再如地毯干洗广告“尽善净美”(仿“尽善尽美”)、空调广告“处暑冷静”(仿“处世冷静”)、手电筒广告“一举亮得”(仿“一举两得”),邵敬敏先生也予肯定和推崇。(注:见邵敬敏著:《广告使用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广告语创作透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其他似乎能被接受的类似广告仿词还不少,如:棉被广告“有被无患”(仿“有备无患”)、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仿“百依百顺”)、女帽广告“一戴添娇”(仿“一代天骄”)、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仿“随心所欲”)、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仿“其乐无穷”)、灭蚁器广告“默默无蚊”(仿“默默无闻”)等。另一方面确有不少“东施效颦”的乱仿、胡仿式的偷文盗字,如: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篡改成“鸡不可失,食不再来”、胃药广告“无胃不治”(仿“无微不至”)、服装广告“衣名惊人”(仿“一鸣惊人”);尤其是酒类广告更滥:“饮以为荣”(仿“引以为荣”)、“一饮而劲”(仿“一饮而尽”)、“天堂地酒”(仿“天长地久”),某酒厂还竟然为其产品取名为“二房佳酿”,甚至恬不知耻地配以广告词“二房佳酿香,悠悠情味长”,这已超出了修辞范畴,不是什么新生词语的问题了。对于广告仿词新语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其实不必太过惊忧,可允其存在,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冲刷,终将“龙”存而“鱼”灭。如同样是药品广告,“咳不容缓”符合医理忠告,给人以亲切关怀、治病救人的温馨;而“无胃不治”完全是吹嘘之词,世上无包治百病的神药,即使胃病也各式各样,故口出狂言,必失信于人,仿词“无胃不治”定将不治而亡。若从修辞角度言,这是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积极修辞中有“飞白”辞格,“白”者,白字,即别字也,前辈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释“飞白”为“明知其错而故意仿效”。如老舍《龙须沟》里文化不高的大妈说“他可真鸡级呀”,“鸡级”即“积极”之飞白。再如以幽默著称的当代作家沙叶新写过一篇描述自己痔病的谐文,题目好像是《有痔不在年高》,通篇在“痔”、“志”上谐音飞白,妙趣横生,俗而不庸,雅俗共赏。对老舍、沙叶新这些名家所作的仿词,谁也不说他们是“糟蹋语言”;而对一则类似运用飞白修辞的痔药广告:“有痔(志)之士,痔(志)在必得”,认为是蹩脚和低品位的,有人甚至斥之为“脏话的语言污染”[3],岂不成了“双重标准”。至于怕“飞白”修辞成语会误导孩子,只要老师和家长及时给以讲解,反而会加深印象和理解,并增长语文知识,化消极为积极,甚至变腐朽为神奇。总之,对于仿词中的良莠,笔者决无纵容蹩脚仿词之意,但坚信约定俗成过程中汉语自身的调节功能,并由此体现出汉语无与伦比的活力和魅力。退一万步讲,即使有的说法可能错了,也不必惊慌。世上事物本没有什么纯客观的说法,都是人为人定的,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某种说法。在汉语词汇史上,不乏词语习非成是的先例。如关于“熊猫”的名称,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举办动物标本展览时,人们把横排从左到右的“猫熊”两字按旧时习惯读成从右到左的“熊猫”,经媒体传播后,被约定俗成了下来,沿用至今,“熊猫”反成了正式、正确的名称。[4]又查英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熊猫”条,还真有“小熊猫有时称‘熊猫’(bear cat)或‘猫熊’(cat bear)”的说法,因而国人将“猫熊”改称为“熊猫”似乎歪打正着还找到了“理据”。再如前举“plaza-广场”,即非音译,亦非意译,实在是百分之百的误译, 但在海外华文中将“广场”指称建筑物已用开了。总不能“取缔”吧,你说怎么办?至于对那些汉语中已有表述,却非要赶时尚用一些洋泾浜式译名替代的词,如将“短新闻”说成“迷你新闻”,把“时装表演”叫作“服装秀”,甚至称“老师”、“先生”为“阿Sir”之类, 笔者也是不愿苟同的,但无须大动干戈予以禁斥,应相信在约定俗成过程中不会有“阿Sir”们的市场。 还是已故夏衍先生说得好:“对于外来语和新术语,既要大胆开放,又要根据中国实际(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审美心态等)独立地进行抉择和适应。”[5]可见,能真正实际决定新生词语命运的约定俗成,是语言特别是语汇发展过程中无法抗拒的天然法宝。说约定俗成是“无法抗拒”的,盖因其植根于词语生存的理据性、实用性及汉语简约化(或称经济化)等本质特点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说规范是因需制订的一种主观功力,约定俗成则是无可替代的客观伟力,体现了语言发展过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最后,还想强调,新生词语的迅猛而来,根本无须惊恐,更不是坏事。几年前,一位美国学者曾对汉、日两种语言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吸收外来词的情况进行对比和评估后认为:日语中外来语的数量和比例都远远超过中文中的外来语;日语的外来词以音译为主,因日语中表音的片假名系统很适合直接音译,而汉字的表意性则不便音译,故汉语的外来词以意译为主,结果是日语中的外来词总量大大多于汉语中的外来词;又由于日本较中国最得多并全面得多地向西方开放,积极吸纳包括外来词在内的西方文化,这也是造成日语和汉语吸收外来词多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大陆语汇中的外来词少于台湾和香港并从港台间接引进“二手外来语”,但目前这种状况正迅速改变,近年来中国大陆吸收外来词的数量和速度激增,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势头的增强。[6]关于新生通俗词语, 清末文人黄遵宪写过这样的诗句:“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只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将来的古语旧词,即始于今之俗语新词。如何对待新生“流俗语”(所谓“俗语”,并非只是市井流俗之词,而是指广义的人文世俗用语,赵朴初先生著《俗语佛源》一书,就是对大量世俗词语在佛学哲理中进行考析,告诉我们“俗语”中有大学问,俗语也有强大的生命力),百年前的故人尚有此度量和胆识,今天我们的胸襟难道不应该更开阔些吗?至此,我们可以将对新生词语的新的规范观归结为“宽容、柔性、约成”六字“箴言”,概括了对新生词语规范的态度、原则和结果。不由又想起了《汉书·东方朔传》中两句充满哲理的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真是异曲同工之妙。倘都能遵此善待新生词语,汉语发展幸甚!(附记:本文为作者于2000年6 月参加俄罗斯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举办的“第十届当代汉语语言学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来稿时间:作者介绍:张德鑫(1941—
),男,上海市人,国家汉办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100083作者:张德鑫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04期三、约定俗成毕竟,规范只是对语言的一种历史总结,它不应也未必能制约未来。说到底,语言的发展不是规范出来的,而是由使用语言的群体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按照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出来的。因而,新生词语的命运不决定于“终审法官”的规范,而是取决于汉语自身,取决于使用汉语的人和时间,取决于社会习惯的认同或曰社会共禀规约的认同,即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汉语,包括一些强势方言,是一个成熟的、动态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符号系统,新词语源源不断地产生,正是汉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反映,是汉语充满创造力的表现。一般说,在原有的语库中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时,新词语就会应运而生。且任何语言的创新,都是以暂时不习惯的变体代替习以为常的正体、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即凡符合语言规律和民族习惯并有利交际的新生词语,就能抗住各种干扰和压力最终被保留下来,反之则被淘汰掉。如源自上海方言的“嗲”,早在60年代就有过争论,有人居然“考证”出“嗲”最初见于“解放前的黄色小报”,出自“小流氓之口”,仅是“小圈子人”使用的“行话”。又有人“发现”“嗲”是英语dear(亲爱的)的谐音外来词,因而也要不得。总之,若让“嗲”合法使用,会毒害青少年,“破坏祖国语言的纯洁”。然而,上海人偏不信这个邪,“嗲”字照说不误,且越说越多,使其词义得到扩展,由原来的偏于贬义色彩(多用于形容女性故作娇媚忸怩之态以博取男性注意和欢心),转为也可作为对女性魅力的一种概括形容和褒赏(指女性姿色、音容、脾性、情趣、修养、技能等的综合美)。终于,《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嗲”并给以中性的释义:“形容撒娇的声音或姿态。”后来,“嗲”又被引申为对其他事物的赞美词,相当于“好,优异,精彩,够味”等,这一义项又被增补进《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就这么一个微词“嗲”,在逆境中表现出了何等顽强的生命力!与“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京味儿新词“盖了帽”(盖帽儿)也曾被贬为流行于街巷的“痞”词,当《人民日报》用以赞扬“中国女排盖了帽”时,还有人批评“太不严肃了”,可如今也被收进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在新生词语中,有一类其实是由旧词词义引申扩大或褒贬转移后形成的,这类新词多经约定俗成脱颖而出。如旧词“傍”,本义为中性的“靠(近)”或“临近”(指时间),但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就增补了一个表“跟随”的引申义项,且多作贬用:“傍大款”、“傍大官”。其实,“傍”的这一引申义由来已久,只是现在得到更广义的理解和更广泛的运用。如“傍”字成语中就有“傍柳随花”、“傍人篱壁”、“傍人门户”等,《红楼梦》薛姨妈就有“虽说咱们穷,究竟比他傍人门户好多着呢”句(句中“他”指贫女邢岫烟)。这依靠或依附他人的“傍人门户”即今之“傍大款”、“傍大官”之谓也。旧时之“傍”,皆小“傍”大或下“傍”上,且是迫不得已的,如邢姑娘之寄人篱下“傍”贾府。而当今之“傍”还可倒过来大“傍”小或上“傍”下,如“傍小蜜”、“官傍大款”,且是心甘情愿,乐于此道。“傍小蜜”是为了博得小蜜欢心,从而可以玩弄、占有她。而“官傍大款”亦非偶然现象,以至《人民日报》曾发表专论《领导干部不能傍“大款”》。这里,“傍”就是“攀”,攀龙附凤,攀高接贵,进行权钱交易,恰如莎士比亚所说:“虽然权势是一头固执的熊,但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这个旧词新义的“傍”,何等形象、生动、鲜活,难怪被群众约定俗成并获得“官方”认可。必须指出,旧词比喻引申新用的现象十分普遍,是产生或派生新词语的一大重要源泉。如“工程”一词本指建筑,可如今什么工程都有:希望工程、扶贫工程、智力工程、菜篮子工程、再就业工程、送温暖工程、凝聚力工程;再如“资源”也是无所不包:历史资源、社会资源、旅游资源、人文资源、道德资源、感情资源;又如“价”也成了万能搭配:成本价、启动价、保底价、大减价、热销价、试销价、优惠价、让利价、倒贴价、友情价、奉献价、牺牲价、绝版价、黄牛价、跳楼价……另外,还有一种有趣的一语“双关现象”,即由字面义派生(而非引申)出一个跟原义毫无关系的新义。如台湾称太太在美国为“内在美”(内人在美国),后又类推出“内在加(拿大)”、“内在澳(洲)”、“内在欧(洲)”等,但已没了“内在美”的双关幽默。后又统称太太不在家为“太空人”,亦具双关幽默感,且还多了一层时代色彩。不过这类“新词”恐怕难以持久,得有赖于太太出国的普遍现象能持续多久。即使有些新词语出身低微甚至“卑贱”,只要被群众约定俗成用开了,就得面对现实,承认并接受之。如主要指文艺界有名气、有实力者的“大腕儿”,就源自老北京话“腕儿”(本指手腕儿,引申为手段、本领和方法)和“万儿”。“大腕儿”最初见用于文艺界走穴潮,认为那些能走穴的文艺界强人都是特有能耐、特会耍手腕的,就如老北京土话“耍胳膊腕儿”、“硬胳膊腕儿”皆喻有权势者;由于他们常在电视等媒体中亮相,还有句行话叫“扬万儿”,即扬名提高知名度。于是,“腕儿”和“万儿”即被用以指代这些文艺界名人,遂又进一步夸张为“大腕儿”或“大万儿”。据贾采珠编《北京话儿化词典》考释“万儿”为:“旧时江湖用语,指字号、名姓:道个万儿。”因而在传统评书中就常听到“万儿”,如连阔如说《江湖内幕》:“头趟镖走出去,没出什么舛误,从此买卖上门,就算立住‘万儿’啦(原注:立住名了)。”可见,“万儿”原来是旧时社会底层或会道门中使用的隐语或黑话。也许,今称文艺界强人为“大腕”,人们并不知晓也并未验明其江湖黑道之“正身”,或者压根儿就不在乎其卑微“世家”,反正“大腕(儿)”作为一个词指代某一类人,不过是一个具体的符号或代码而已。倘一定要联系此词的贬义背景,“大腕”对那些缺乏艺德的走穴者来说,倒也一点不冤枉、亏待他们,而是恰到好处。也许人天生就有一种惰性,对已习惯的东西不以为然,如“饭店”是指“较大而设备好的旅馆”,真正吃饭的地方则叫“饭馆”或“餐馆”,谁也不感到怪而不合理。这种情况恐怕多受外来影响,逐渐被“异化”。如汉语“终端”本无“电脑终端”之意,但英语terminal却可释为“电脑终端”,现在汉语也接受了;还有汉语“化妆间”本亦无“厕所”之意,但英语toilet(化妆间)是“厕所”的委婉语,说起来显得很文雅。受此影响,国内一些高雅场合和人士中间,用“化妆间”指代“厕所”的情况,日渐多了起来。然而前些时当一些大商场以“广场”用作取名称谓时,马上招徕了指责:明明是一幢没有很大露天空地的建筑物,怎么能称“广场”呢?《现代汉语词典》界定“广场”就是“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的场地:天安门广场。”因此有关部门还下令进行“规范”,对建筑物能否冠名“广场”作出了严格规定。其实,建筑物称“广场”出自英语plaza, 而此英语词又源于西班牙语。显然,香港及海外其他地方将“广场”指称建筑物已不成问题并较普遍寻常,最近上海徐家汇新开张一家现代化百货商场,亦取名“港汇广场”。但“广场”这一新用法是否也能适合中国国情最终生存下来,还需等着瞧。此外,还要相信语言有自我调节功能。汉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有强大融合力的语言,在历史上当外族(如元代、清代)统治中国时,汉语不仅没有被外族语言同化掉,而是将外族词语吸收并汉化。因而汉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这种能力同样体现在约定俗成的过程中。如早年telephone一词有各种译称:德律风、 德利风、爹厘风、独律风,多为音译。而日语则意译为“电话”(denwa),汉语最后吸收了日译词“电话”,因为在约定俗成时“电话”的译名显示出更符合汉语的特点和习惯。再如今天手机刚出现时也有多种名称:大哥大、随身机、移动电话、手提电话、无绳电话、无线电话等,最后“手机”以简明易懂而取胜。再如缩略语的层出不穷,凡简略合理、普遍常用且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误解的多能流行,如:节能、扫黄、超市、清仓、房改、空姐、假大空、立交桥;但那些不具广泛意义、只在某个特定范围使用的“苟简”就难以流行,如:“占绿”(侵占绿地)、“省歌”(省歌舞剧院)、“桥协”(是桥牌协会还是桥梁协会?),以及如相声中所夸张的“开刀”(开封刀具厂)、“开搪”(开滦搪瓷厂)、“上吊”(上海吊车厂)、“自刹”(自贡刹车厂)等,只能博笑而已。说到缩略,“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HSK”, 缩略自这一名称的汉语拼音“Hanyu Shuiping Kaoshi”。 而据《汉语拼音方案》中关于字母名称的读音,跟拉丁字母原告的读音是不一样的,可人们(包括HSK 的主管部门及所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都无视《汉语拼音方案》的规范读音,而将HSK按英语字母发音来读, 足见约定俗成有多么厉害!汉语的自我调节功能是否也能解决当前广告词中屡见不鲜的改字成语(有人斥之为“偷文盗字”)现象,不少人对此十分不满和忧心,认为如此无法无天下去,将不可收拾,会污染祖国语言并误我子弟。对这类既有巧用,又有胡用、乱用仿辞的修辞手法,舆论褒贬不一。如一种治咳药的广告就仿成语“刻不容缓”为“咳不容缓”,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幽默的修辞手法,以专挑名家及社会用字毛病著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对此也“抱着一种赞赏的态度”。[2] 再如地毯干洗广告“尽善净美”(仿“尽善尽美”)、空调广告“处暑冷静”(仿“处世冷静”)、手电筒广告“一举亮得”(仿“一举两得”),邵敬敏先生也予肯定和推崇。(注:见邵敬敏著:《广告使用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广告语创作透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其他似乎能被接受的类似广告仿词还不少,如:棉被广告“有被无患”(仿“有备无患”)、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仿“百依百顺”)、女帽广告“一戴添娇”(仿“一代天骄”)、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仿“随心所欲”)、摩托车广告“骑乐无穷”(仿“其乐无穷”)、灭蚁器广告“默默无蚊”(仿“默默无闻”)等。另一方面确有不少“东施效颦”的乱仿、胡仿式的偷文盗字,如: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篡改成“鸡不可失,食不再来”、胃药广告“无胃不治”(仿“无微不至”)、服装广告“衣名惊人”(仿“一鸣惊人”);尤其是酒类广告更滥:“饮以为荣”(仿“引以为荣”)、“一饮而劲”(仿“一饮而尽”)、“天堂地酒”(仿“天长地久”),某酒厂还竟然为其产品取名为“二房佳酿”,甚至恬不知耻地配以广告词“二房佳酿香,悠悠情味长”,这已超出了修辞范畴,不是什么新生词语的问题了。对于广告仿词新语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其实不必太过惊忧,可允其存在,经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冲刷,终将“龙”存而“鱼”灭。如同样是药品广告,“咳不容缓”符合医理忠告,给人以亲切关怀、治病救人的温馨;而“无胃不治”完全是吹嘘之词,世上无包治百病的神药,即使胃病也各式各样,故口出狂言,必失信于人,仿词“无胃不治”定将不治而亡。若从修辞角度言,这是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积极修辞中有“飞白”辞格,“白”者,白字,即别字也,前辈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释“飞白”为“明知其错而故意仿效”。如老舍《龙须沟》里文化不高的大妈说“他可真鸡级呀”,“鸡级”即“积极”之飞白。再如以幽默著称的当代作家沙叶新写过一篇描述自己痔病的谐文,题目好像是《有痔不在年高》,通篇在“痔”、“志”上谐音飞白,妙趣横生,俗而不庸,雅俗共赏。对老舍、沙叶新这些名家所作的仿词,谁也不说他们是“糟蹋语言”;而对一则类似运用飞白修辞的痔药广告:“有痔(志)之士,痔(志)在必得”,认为是蹩脚和低品位的,有人甚至斥之为“脏话的语言污染”[3],岂不成了“双重标准”。至于怕“飞白”修辞成语会误导孩子,只要老师和家长及时给以讲解,反而会加深印象和理解,并增长语文知识,化消极为积极,甚至变腐朽为神奇。总之,对于仿词中的良莠,笔者决无纵容蹩脚仿词之意,但坚信约定俗成过程中汉语自身的调节功能,并由此体现出汉语无与伦比的活力和魅力。退一万步讲,即使有的说法可能错了,也不必惊慌。世上事物本没有什么纯客观的说法,都是人为人定的,说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某种说法。在汉语词汇史上,不乏词语习非成是的先例。如关于“熊猫”的名称,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举办动物标本展览时,人们把横排从左到右的“猫熊”两字按旧时习惯读成从右到左的“熊猫”,经媒体传播后,被约定俗成了下来,沿用至今,“熊猫”反成了正式、正确的名称。[4]又查英文版《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熊猫”条,还真有“小熊猫有时称‘熊猫’(bear cat)或‘猫熊’(cat bear)”的说法,因而国人将“猫熊”改称为“熊猫”似乎歪打正着还找到了“理据”。再如前举“plaza-广场”,即非音译,亦非意译,实在是百分之百的误译, 但在海外华文中将“广场”指称建筑物已用开了。总不能“取缔”吧,你说怎么办?至于对那些汉语中已有表述,却非要赶时尚用一些洋泾浜式译名替代的词,如将“短新闻”说成“迷你新闻”,把“时装表演”叫作“服装秀”,甚至称“老师”、“先生”为“阿Sir”之类, 笔者也是不愿苟同的,但无须大动干戈予以禁斥,应相信在约定俗成过程中不会有“阿Sir”们的市场。 还是已故夏衍先生说得好:“对于外来语和新术语,既要大胆开放,又要根据中国实际(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审美心态等)独立地进行抉择和适应。”[5]可见,能真正实际决定新生词语命运的约定俗成,是语言特别是语汇发展过程中无法抗拒的天然法宝。说约定俗成是“无法抗拒”的,盖因其植根于词语生存的理据性、实用性及汉语简约化(或称经济化)等本质特点的基础之上的。如果说规范是因需制订的一种主观功力,约定俗成则是无可替代的客观伟力,体现了语言发展过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最后,还想强调,新生词语的迅猛而来,根本无须惊恐,更不是坏事。几年前,一位美国学者曾对汉、日两种语言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吸收外来词的情况进行对比和评估后认为:日语中外来语的数量和比例都远远超过中文中的外来语;日语的外来词以音译为主,因日语中表音的片假名系统很适合直接音译,而汉字的表意性则不便音译,故汉语的外来词以意译为主,结果是日语中的外来词总量大大多于汉语中的外来词;又由于日本较中国最得多并全面得多地向西方开放,积极吸纳包括外来词在内的西方文化,这也是造成日语和汉语吸收外来词多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大陆语汇中的外来词少于台湾和香港并从港台间接引进“二手外来语”,但目前这种状况正迅速改变,近年来中国大陆吸收外来词的数量和速度激增,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势头的增强。[6]关于新生通俗词语, 清末文人黄遵宪写过这样的诗句:“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只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将来的古语旧词,即始于今之俗语新词。如何对待新生“流俗语”(所谓“俗语”,并非只是市井流俗之词,而是指广义的人文世俗用语,赵朴初先生著《俗语佛源》一书,就是对大量世俗词语在佛学哲理中进行考析,告诉我们“俗语”中有大学问,俗语也有强大的生命力),百年前的故人尚有此度量和胆识,今天我们的胸襟难道不应该更开阔些吗?至此,我们可以将对新生词语的新的规范观归结为“宽容、柔性、约成”六字“箴言”,概括了对新生词语规范的态度、原则和结果。不由又想起了《汉书·东方朔传》中两句充满哲理的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真是异曲同工之妙。倘都能遵此善待新生词语,汉语发展幸甚!(附记:本文为作者于2000年6 月参加俄罗斯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举办的“第十届当代汉语语言学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来稿时间:作者介绍:张德鑫(1941—
),男,上海市人,国家汉办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100083
范文二:许多企业都试图以“厂兴我兴、厂荣我荣”这类口号树立员工与企业同生共死的意识。从道理上讲,员工是靠企业吃饭的,锅里有了,碗里才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事实上,很难让每个员工都有这样的觉悟水平,几乎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人,而且不是少数,他们不是首先为企业利益着想,而是把企业当作唐僧肉,能吃就吃,能捞就捞,既要依赖你,还要挖你墙脚,作为老板实在寒心。然而仔细一想,这也是人性的自然体现,正如俗话所说:“哪块石头旁边没有几个螃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谁让你是石头呢!当人的理性思维和道德水平还没有达到较高层次时,必然从直观出发,从自身需要出发,去获取实际的利益。公与私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益关系,是相互的依赖和利用。螃蟹的存在是合理的,石头只能正视。话说回来,如果你不是一块真正靠得住的石头,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螃蟹向你靠拢?能被人靠被人挖,首先这是你的骄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傻人有傻福,不傻之人而能装傻,那就更是不得了。石头和螃蟹,实际上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允许螃蟹在不影响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地挖挖墙脚,对螃蟹来说,可以愉悦身心,磨砺爪牙;对石头来说,也是提升自己魅力的良机。只是,你自身的硬度一定要够,制度是完善的,脑子是清醒的,知道哪些螃蟹的爪子等于给你搔痒,哪些螃蟹一爪下去,会穿透你的心窝。知道了就好办了。(摘自“搜狐读书”)
范文三:阿丽最近十分苦恼,原因是她脸上有两颗小黑痣。她曾经看过皮肤科,也做了激光消痣,可她老觉得没有做好,有空就照镜子,每当看到色素渐褪的小黑痣,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感到这个缺陷越来越显眼。近几个月,她因为自己长相“丑陋”而不满、消沉,上街明显减少,也不敢抬头见人,近来,她食欲减退、失眠多梦、心情压抑、焦虑,为此影响了正常的生活。阿丽其实长得挺漂亮,但她追求完美是由于性格缺乏弹性导致了“美丽综合征”。女性爱美是天性使然。但若将这种“完美”放大,则可能是内心危机的一种潜在表现。现实中的女强人总要求自己在各方面都能有突出表现,在事业、情感、家庭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惟恐输给他人,对自己要求往往过于苛刻。为此,女性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心理医生认为,倘若过分追求“完美”,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自我的不满和自信的丧失。人际关系是否良好,情感问题处理是否恰当,恋爱婚姻是否牢固,业绩与收入是否稳定等,都会使女性感到焦虑,甚至出现抑郁或强迫等症状。她们常常会把这些归咎于容貌,并试图借此转移内心的不安情绪。十分在意形象是否完美,是现代人普遍追求完美的心理特点的表现。人们在生活中习惯于事事追求完美,事事要求顺心;有些人更是把求得完美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争强好胜,容不得失败。但这种生活态度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只能给人带来严重的挫折感。一个人宽容大度,愿意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美。承认自己容貌的不完美,才能快乐地享受美丽,不要违背快乐原则而一味追求美丽。对待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也是如此,比如有些人对自己心中偶尔出现的孤独、忧郁、害怕、苦闷等感觉不能释怀,认为自己心中除了快乐以外不该有别的感受出现,他们容不得自己心中有懦弱、有杂质,于是便努力驱逐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做思想斗争,结果反而使这些虚妄的念头变得“真实”,在头脑中挥之不去。其实,消除不快乐感觉的方法,便是容许自己不快乐,便是容许自己懦弱、承认自己不完美。“水清则无鱼”,有缺陷的世界才适合人类生存,有毛病的人才活得多姿多彩。放下追求完美的欲念,接受、拥抱不完美,然后为所当为,你才能得到“完美”。
范文四:前几天同朋友聊天,某位做财务总监的朋友讲了个故事,说公司调整管理费用定额时,有人反映行政副总的业务招待费定额过高,应该下调。问其原因,据说很多人看到周末该副总经常携带全家在本市最好的海鲜酒楼吃吃喝喝,而一年来对口招待单位,如工商局、环保局、质监局几乎没有到企业来过。这可让做财务的为了难,拐弯抹角、试探地问了问行政副总业务招待费的事。结果人家很痛快,直接说:“孩子他舅是工商局副局长,他舅那些在部队的战友大多转业到了本市各行政机关,很多事家宴就摆平了。”这时另一位朋友评论道:“俗话说的好,水至清则无鱼,干财务的都太认真,有时可别太较真儿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这句话出自《汉书?东方朔传》,其意境大概和郑板桥那句“难得糊涂”差不多。在企业里,财务大概是最认真、最仔细的工作了,差一分钱账都对不上,更别说白纸黑字的规章制度在那摆着――买酱油的钱不能打醋,天经地义。但为什么买酱油的钱不能打醋?做不出菜来可是要大厨负责,你会计管这么多干什么?其实,制度的刚性和执行制度时的灵活性是企业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水至清则无鱼”阐述的似乎是制度要避免刚性,以便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性保留一定的空间;而从另一个方面讲,“水清”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制度的构建和执行都需要企业付出成本。在企业资源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成本控制也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从利益关系上讲,一个企业应该控制的成本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被耗散的成本,谁都没有从中得到好处,这类成本往往通过加强管理、细化规章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为在控制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比较小;二是内部人与外部人相互勾结,通过增加成本的方式进行利益输送,如采购中的商业贿赂等问题,这类成本是企业最关心,也是最应该花大力气杜绝的;最后一类成本是被内部的某些人享受了,如特定职位的在职消费,在有些企业,这类成本支出是比较模糊的,而许多人已经将在职消费视为一种隐性的“工资”,甚至演变为管理层掌握的重要“奖励资源”,成为体现管理“灵活性”的工具。而也就是在这一领域,财务人员进行成本控制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水至清则无鱼”的观念大行其道。然而,“水至清则无鱼”掌握不好就会给很多人提供浑水摸鱼的机会。制度刚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可能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授予了在“机制设计”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三位经济学家。而机制设计理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所谓“激励相容”问题,也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容,组织内的每个个体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能够实现组织的利益。但在现实中,组织中的人并不仅仅是“经济人”,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受到环境和群体影响的,这就为制度的设计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例如,对计件工资制度的研究表明,理论上每个工人都应该会尽最大努力以争取完成最多工作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担心劳动效率的提升会导致企业提高最低工作量标准,许多企业的工人达成了默契,维持着一个较为平均的工作量,计件工资制度并没有实现其预期的效果。对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而言,在强调“水至清则无鱼”的时候,要首先对企业现行的制度及其运行效果进行仔细的分析。许多制度是“贴在墙上的”,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而某些制度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实际执行中已经发生了扭曲。规则的混乱与制度的松弛为打着“水至清则无鱼”的旗号进行浑水摸鱼的人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其次,管理灵活性的前提是明确并坚守企业的原则。麦肯锡公司在对包括IBM、惠普、麦当劳、杜邦、波音等美国最优秀的43 家绩优公司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之后,总结出了这些公司取得成功的8大要素, 其中之一就是“宽严相济、严守原则加灵活的管理”。但是,中国的许多企业管理者比较注重个人的管理艺术,显然也主张“宽严相济”,但什么该“宽”、什么该“严”却往往没有统一的标准,这种所谓的“宽严相济”实际上是缺乏制度支持的“人治”。而平衡制度刚性与灵活性的关键在于确立企业若干重要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就像不知为何而战的军队没有灵魂一样,不知为何而赚钱的企业也不可能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最后,但却可能是最重要的,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来执行,而且制度不可能规定和涵盖一切行为,在制度之外约束人们行为并为制度的执行奠定基础的还是文化和道德的约束。一个朋友讲了麦克纳马拉(也就是那个著名的“蓝血十杰”之一、做过福特公司的总裁和肯尼迪政府的国防部长)的故事,说有一次会议结束的较晚,麦克纳马拉不得不坐福特公司配给他的专车去机场赶飞机和家人度假。而度假回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这段“私人”行程买单。我们当然不能奢望所有的员工都能像麦克纳马拉一样,但一个企业要做到“严守原则、宽严相济”,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和清晰的道德准则,否则,“水至清则无鱼”与“浑水摸鱼”只是一步之遥。(作者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
范文五:维普资讯 ■—■一Opi on ni“ 水至清贝 无鱼 ”阐述的似乎是制度要避免刚性 ,以便为 “ 0 具体 问题具体分析 ”的灵活性保  留空间 ;两从另一个方面讲 , “   水清 ”也是要付 出代价的张斌 /   文供职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前几 天 同朋友聊 天 , 位做 财务总监 的朋 友讲了个 故  某事, 说公司调 整管理费用定额时 , 有人 反映行政副总 的业 务  招待费定额过高 , 应该下调。问其原因, 据说很 多人看到周末  该副总 经常携带全家在本市最好的海鲜酒楼吃吃喝喝, 而一  年来对 口招待单位 , 如工商局、 环保局、 质监局几乎没有到企“ 至清 则 无 鱼 , 至 察 则无 朋 ”,这句 话 出 自 《 水 人 汉书? 东方 朔传》, 其意 境 大概和 郑板桥 那 句 “ 难得 糊涂”差不 多。 企 业 里 , 务 大 概 是 最 认 真 、 仔 细 的 工作 了, 在 财 最 差一分 钱 账都 对不上 , 别 说 白纸 黑字 的 规 章 制 度在 那 摆  更着——买酱油 的钱不能打 醋, 经地 义。 天 但为什么买 酱油的  钱不能打 醋?做不 出菜 来可是要大厨负责 , 你会 计管这 么多干 什 么?业 来过 。 这可让做财务的为了难 , 拐弯抹角, 试探地 问了问行  政副总业务招待费的事。 结果人家很痛快, 按说 :“ 直 孩子他舅是工商局副局 长, 舅那些在部队 的战友大 多转业到了本  他 市各行政机关, 很多事家宴就摆平了。 这时另一位朋友评论  ” 道 :“ 俗话 说的好, 水至清 则无鱼, 干财务的都太认真 , 有时可 别太 较 真 儿了。   ”其实, 制度的刚性和执行制度时的灵活性是企业管理面  临的基本 问题 。 从这个意 义上 ,“ 水至清则无鱼” 阐述的似乎  是制度要避 免刚性 , 以便为 ‘ 体 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性保  具 留一定的空间; 而从 另一 个方面讲 ,“ 水清” 也是要付出代价4  6新理财C P R T  I A C   0 71   OR O A EFN N E 2 0 .1维普资讯 的, 制度的构建 和执 行都需要 企业付出成本 。 企业资源和  在 时间有限 的情况下, 成本控制也要遵 循成 本——效 益原则。   从 利益 关系上讲 , 一个企 业应 该控 制 的成本大 体上可  分为三种类 型: 一种 是被耗散 的成 本 , 都没有从中得到 好  谁 处, 这类成本往往通 过加强管理、 细化规 章就可 以得到有效  控制 , 因为在控制 过程中面 临的阻力比较 小; 二是内部人与时候 , 要首先对 企业现 行 的制度及其 运行效 果进行 仔细分析。 多制 度是 “ 许 贴在墙上的”, 本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 根 而  某 些制 度则 ‘卜 ‘ 有政 策 , 有对 策”, 实际执 行中 已经 发  下 在 生了扭 曲。 则的 混乱 与制 度 的松 弛为打 着 “ 至清 则无  规 水 鱼” 的旗号进行浑水摸鱼 的人提供了最好的环境。   其次, 管理 灵活性 的前提 是明确并坚 守企 业的原则。 麦外部人相互勾结, 通过 增加成本的 方式进行利益输送 , 采  如购 中的商业贿赂等 问题 , 类成本是企业 最关心 , 这 也是 最应  该 花大 力气 杜绝 的; 最后一 类成 本是被 内部 的某 些人享 受  了, 如特定 职位 的在职消费 , 有些企 业, 类成本 支出是  在 这 比较 模糊的 , 而许多人已经将在职消费视 为一种 隐性 的 “ 工  资”, 甚至演 变为管理层掌握 的重要 “ 奖励资源”, 为体 现  成 管理 “ 灵活性”的工具 。 而也 就是在这一 领域, 财务人员进行肯锡 公司在对 包括 I M、 B 惠普、 当劳、 麦 杜邦 、 波音等美 国最优 秀的4 家绩优公司进行深入调查分 析之后, 3 总结出了这 些  公司取得成功的8 大要素, 其中之一就是 “ 宽严相济、 严守原  则加 灵活的管 理”。 是, 但 中国的许 多企业管 理者比较注 重个人的管理艺术, 显然也主张 “ 宽严相济” 但什么该 “   , 宽”、 什么该 “ 严”却往往 没有统一 的标 准 , 这种 所谓 的 “ 宽严相  济” 实际上是缺 乏制度支持的 ‘ 1 人治” 而平衡 制度刚性与灵  。活性 的 关 键 在于 确 立 企 业 若 干重 要 的 原 则 , 些 原 则 是 企 业  这成本控制的 努力往往收 效甚微 ,“ 至清则无鱼”的观念 大  水行其道。   然而 ,“ 水至清则无鱼” 掌握不好就会给很多人提 供浑水文化 的基石, 就像不知为何 而战的军 队没有灵魂一样, 不知  为何 而赚 钱的企业也不可能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摸 鱼的机会。 度刚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可能是 整个人类社 会  制 面临的基本问题, 0 7 2 0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就授予了在 “ 机制设计” 领域做 出了杰 出贡献 的三位 经济学 家。 而机制设 计最后, 但却可能是 最重要 的, 再好 的制度也 要靠人来执行, 而且制度不可能规 定和涵盖一切行 为, 在制 度之外约束  人们 行为并为 制度的执 行奠定基础 的还是文化 和道德 的约  束。 一个 朋友 讲了麦克 纳马拉 ( 就是 那个著名的 “ 也 蓝血十  杰” 之一、 过福特 公司的总裁和 肯尼 迪政府的 国防部长 ) 做   的故事, 有一次会 议结束的较 晚, 说 麦克纳 马拉不得不坐福  特公司配给 他的 专车去机 场赶飞 机 和家人 度假 。 度假 回  而 来,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为这 段 “ 私人' ’ 行程买单。 我们 当然理论 首先要解 决的就是所 谓 “ 激励 相容”问题 , 也就是 个人理性 与集体理性相容 , 组织 内的每个个体追求 自己利 益的同  时能够实现 组织的利益 。 但在现实中, 织中的人并不仅仅  组 是“ 经济人,, ’ 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受 到环境和群 体影 响的 , 这  就为制度的设计增加 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 例如 , 计件工资  对制度的研 究表明, 理论上每个工人都应该会尽最大努力以争取完成最多工作来实现 自己利 益的最 大化。 但是 , 由于担心不能奢望所有的员工都能像麦克纳马拉一样 , 但一个企业要  做到 “ 严守原则、 宽严相济”, 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有 明确的价值 观和清 晰的道德准 则, 否则,“ 水至清则无鱼” “ 与 浑水摸  鱼” 只是一步之遥。固劳动效率的提升会导致 企业 提高最低工作量标 准, 许多企业的工人达 成了默契 , 持着一个 较为平均 的工作量 , 维 计件工资制度并没有实现其预期的效果 。对 中国的企业管 理者而言 , 在强调 “ 水至清 则无 鱼”的本文责任编辑 陈志伟2 0 .  OR OR T  I A C 新理财  0 71 C P A EFN N E 14  7
范文六:“ 至清则无 鱼 " 水求  索“ 至清 则 无鱼 ” 源 于 ( 水 ( 大戴礼 记 ? 张 问入 官 ,( 书 ?东方 朔传  也有 同样 的用 法。 水过  子 ( 汉于清澈养不住鱼儿,引用为现在的网络环境是最切 实不过 了:网络至清就没有人去 了,所谓的舆论就 了无 生 气 。勿庸 讳 言 , 网络 中 的脏乱 差 现 象确 实是 网络 世界 的一 大弊 端 。 于是 有 人提 议 ,应 当采 用 网络 实   名 制来 净化 网络舆论 环 境 。此 议 初看 似乎 无 可辩 驳 ,实 际上却 大谬 不然 。用 网络 实名 制 来扫 除 网络  世 界 的脏乱 差 ,与其 说是 净化 网络 的善举 ,毋 宁说 是对 网络 舆 论相 对健 康生 态 的破 坏 。固然 , 网络 上 的恶 言与 网络 的 匿名 属 性 不无 关 系。从 这 个 角度 来看 ,推行 网络 实名 制 ,让 网上发帖的网民都以真身示人 ,暴力言辞的制造者无法遁 身幕后 了,当然会发言谨慎。不过,匿名本身是保 证 民主 权 利充 分行 使 的 一个 必要 前提 ,正是 因为有 了 匿名 保 护 , 网民们 才得 以在 网络 上 “ 言无  不尽 ” ,也 才 能真正 做 到 “ 言者无 罪 ” 。网络媒 体 与传 统 媒 体相 比,其 优 势之 所在 ,就在 于能 够真 正畅 所欲 言 。 而造 成 这一 畅 所欲 言 的自由的,恰恰在于匿名制的网络生态。匿名制的 网络媒体 ,是对实名制的传统媒体必要 而有益的补  充。假如仅仅 因为网络暴 力语言的存在便推行 网络 实名制,其实未尝不是 因噎废食 ,乃是将孩子与洗 澡水一起 倒掉 的不 当做 法 。或者 更 “ 治”地说 ,“ 政 网至 清 则难免 无 民 意” 了,即 官民之 间的沟通 会 因为 实名 制 而变得 不透明。这并非想象,而是事实的存在。如果浏览网站 ,就会发现 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政府网站上,   除 了歌功颂德的套话 ,网民评论几乎没有 ,显得冷冷清清;而在商业网站上 ,则热闹很多,各种各样 的 言论让 整 个 网站 增 色不 少 。这种 现 象表 明,在 广 大 网 民 中,一种 受监 督 性 的潜 意识 形 态会影 响  他们 的心情 。 只要 有 一 点 点 的制度 干扰 ,就 会使 很 多人 有 所顾 忌,也 就 不会 畅 所欲 言 了。事 实上 ,正 是 因为 匿名 所 带 来 的 自由, 才使得 网络 在 某些 地 方比现 实世 界 更具 吸 引力 。很 多 实名 制 下不敢谈 论 的话 题 ,都 可 以在 网络世 界 上 言无 不尽 。不难设 想 ,一旦 网络也 成 为 实名 制 的世界 ,还会 有 多少人在 上 面说 真 话 ?就 算是 说真 话 ,也 会 被控 制 舆论 的管理 者加 以修 缮 或删 除 。抛开发 言者潜在的被追究威胁 的情况不说 ,那些涉及到一些个人 隐私或 不能轻 易表露的心事,也没人再敢说了,否 则这 些 隐私 必 将暴 露 无遗 。那 么, 网络 的 自由生 态 与 自在 魅 力无疑 将彻 底 丧 失。网络恶意言辞 固然不妥 ,但是 ,对 于网络上的恶意言辞 ,倒是 不妨 多用教育和疏导法,倒是不妨 更 多去 理解 网 民恶 意言辞 背后 的真 正诉 求 ,并反 思 究竟是 哪 些 方 面的服 务 不到位 引起 了网民的 不  满 ,善待 恶 意 言辞 ,显 然要 比一味 的绞杀 更 积极 。 无论 如何 ,假 如 搞得 网至清 则 无 民意 ,其 实也有违 网络舆 论建设 的初 衷 。上 面是对 那 些持 有 “ 网络 实名 制” 良好 愿 望者 而言 的 。至 于 “ 些人 ” 某 ,他 们 坚持推 行 网络 实名  制却 另有 “ 深意 ” ,无 非是 利用 广 大 网民的 恐惧 和担 忧 ,迫使表 达 者将 本想 说 出的话 压在 心底 ,进 而窒 息公 共 讨论 与舆 论 监督 的生机 和 活 力 ,压 缩 网络 媒 体信 息传播 的渠道 。他 们将 网络环境 的 “   水” 弄得 “ 清” 至 ,从 而使 网络 舆论 “ 鱼” 无 ,最 终 目的无 非是掩 盖 他们 在现 实社 会 中 “ 水摸 鱼” 对 于  浑这 些人 则 用得上 另外一 句: “ 至 痞则 无耻 ”  人 。“ 至清则无 鱼 " 水求  索“ 至清 则 无鱼 ” 源 于 ( 水 ( 大戴礼 记 ? 张 问入 官 ,( 书 ?东方 朔传  也有 同样 的用 法。 水过  子 ( 汉于清澈养不住鱼儿,引用为现在的网络环境是最切 实不过 了:网络至清就没有人去 了,所谓的舆论就 了无 生 气 。勿庸 讳 言 , 网络 中 的脏乱 差 现 象确 实是 网络 世界 的一 大弊 端 。 于是 有 人提 议 ,应 当采 用 网络 实   名 制来 净化 网络舆论 环 境 。此 议 初看 似乎 无 可辩 驳 ,实 际上却 大谬 不然 。用 网络 实名 制 来扫 除 网络  世 界 的脏乱 差 ,与其 说是 净化 网络 的善举 ,毋 宁说 是对 网络 舆 论相 对健 康生 态 的破 坏 。固然 , 网络 上 的恶 言与 网络 的 匿名 属 性 不无 关 系。从 这 个 角度 来看 ,推行 网络 实名 制 ,让 网上发帖的网民都以真身示人 ,暴力言辞的制造者无法遁 身幕后 了,当然会发言谨慎。不过,匿名本身是保 证 民主 权 利充 分行 使 的 一个 必要 前提 ,正是 因为有 了 匿名 保 护 , 网民们 才得 以在 网络 上 “ 言无  不尽 ” ,也 才 能真正 做 到 “ 言者无 罪 ” 。网络媒 体 与传 统 媒 体相 比,其 优 势之 所在 ,就在 于能 够真 正畅 所欲 言 。 而造 成 这一 畅 所欲 言 的自由的,恰恰在于匿名制的网络生态。匿名制的 网络媒体 ,是对实名制的传统媒体必要 而有益的补  充。假如仅仅 因为网络暴 力语言的存在便推行 网络 实名制,其实未尝不是 因噎废食 ,乃是将孩子与洗 澡水一起 倒掉 的不 当做 法 。或者 更 “ 治”地说 ,“ 政 网至 清 则难免 无 民 意” 了,即 官民之 间的沟通 会 因为 实名 制 而变得 不透明。这并非想象,而是事实的存在。如果浏览网站 ,就会发现 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政府网站上,   除 了歌功颂德的套话 ,网民评论几乎没有 ,显得冷冷清清;而在商业网站上 ,则热闹很多,各种各样 的 言论让 整 个 网站 增 色不 少 。这种 现 象表 明,在 广 大 网 民 中,一种 受监 督 性 的潜 意识 形 态会影 响  他们 的心情 。 只要 有 一 点 点 的制度 干扰 ,就 会使 很 多人 有 所顾 忌,也 就 不会 畅 所欲 言 了。事 实上 ,正 是 因为 匿名 所 带 来 的 自由, 才使得 网络 在 某些 地 方比现 实世 界 更具 吸 引力 。很 多 实名 制 下不敢谈 论 的话 题 ,都 可 以在 网络世 界 上 言无 不尽 。不难设 想 ,一旦 网络也 成 为 实名 制 的世界 ,还会 有 多少人在 上 面说 真 话 ?就 算是 说真 话 ,也 会 被控 制 舆论 的管理 者加 以修 缮 或删 除 。抛开发 言者潜在的被追究威胁 的情况不说 ,那些涉及到一些个人 隐私或 不能轻 易表露的心事,也没人再敢说了,否 则这 些 隐私 必 将暴 露 无遗 。那 么, 网络 的 自由生 态 与 自在 魅 力无疑 将彻 底 丧 失。网络恶意言辞 固然不妥 ,但是 ,对 于网络上的恶意言辞 ,倒是 不妨 多用教育和疏导法,倒是不妨 更 多去 理解 网 民恶 意言辞 背后 的真 正诉 求 ,并反 思 究竟是 哪 些 方 面的服 务 不到位 引起 了网民的 不  满 ,善待 恶 意 言辞 ,显 然要 比一味 的绞杀 更 积极 。 无论 如何 ,假 如 搞得 网至清 则 无 民意 ,其 实也有违 网络舆 论建设 的初 衷 。上 面是对 那 些持 有 “ 网络 实名 制” 良好 愿 望者 而言 的 。至 于 “ 些人 ” 某 ,他 们 坚持推 行 网络 实名  制却 另有 “ 深意 ” ,无 非是 利用 广 大 网民的 恐惧 和担 忧 ,迫使表 达 者将 本想 说 出的话 压在 心底 ,进 而窒 息公 共 讨论 与舆 论 监督 的生机 和 活 力 ,压 缩 网络 媒 体信 息传播 的渠道 。他 们将 网络环境 的 “   水” 弄得 “ 清” 至 ,从 而使 网络 舆论 “ 鱼” 无 ,最 终 目的无 非是掩 盖 他们 在现 实社 会 中 “ 水摸 鱼” 对 于  浑这 些人 则 用得上 另外一 句: “ 至 痞则 无耻 ”  人 。
范文七:莞尔一笑开放分类: 笑、莞尔读音:wǎn"ěr yí xiào释义:[smile] 微笑的样子 (多指女性)出处:《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泄而去。”示例:《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汉 张衡 《东京赋》:“〔 安处先生 〕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莞尔一笑读音:wǎn ěr yí xiào释义:[smile] 微笑的样子 (多指女性)出处:《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泄而去。”示例:《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汉 张衡 《东京赋》:“﹝ 安处先生 ﹞乃莞尔而笑曰:,,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明 方孝孺 《次韵写怀会送叔贞之成都》之十七:“倦来莞尔成微笑,宇宙茫茫几废兴。”鲁迅 《花边文学·一思而行》:“在朋友之间,说几句幽默,彼此莞尔而笑,我看是无关大体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班固《汉书》卷六十五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云:,,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鹡鸰,飞且鸣矣。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今世之处士,魁然无徒,廓然独居,上观许由,下察接舆,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耦少徒,固其宜也,子何疑于我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郦食其之下齐,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繇是观之,譬犹鼱鼩之袭狗,孤豚之咋虎,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或于大道也。”………………………………水清无鱼论水太清则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这引喻现实社会里,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所以,下面就紧接一句,人太察则无智。古人最早使用这些话的有这样几例:1.“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徒,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译为现在的话就是“朋友”。人太精明了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因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有小小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小小差异,他过分要求与一己的同一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或者满足一己的标准,但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除非是克隆体,否则永远无法达到每事的一致的,因此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众叛亲离。2.“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见于《后汉书.班超传》。这里所用的意义有些改变,但大纲还是一致的。这句话的起因,是班超在西域为都护时限较长,又有病,所以朝廷将他召回,接任者任尚请求班超临别赠言,班超说:“塞外的吏士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他们都是因为罪过而发配到边地的,而蛮夷又都怀有鸟兽之心,不容易安抚,却极易挑起事端。而您的性格太严厉而急躁,这是不好的,也容易出问题。水清了就没有大鱼,政务太苛察就不易让下面的人亲附,以至人事和谐,所以您还是应当将法度放松点,简易点,要宽容人家的小小过错,只要大事能够抓住、不出问题就算尽到职责了。”这虽然讲的是东汉时代政府对待边远地区人民宜采取怀柔宽松的政策,但它所说明的道理不仅仅是就此而止。这两则成语都是据现象所得出的结论,用水引喻政治或者人的智慧以及交谊等都只是类比的关系。虽然只是类比,但道理是相通的,所以,由此感性现象,类推得出人事现象理性的结论,虽然两者之间前提和结论的关联有着或然性,但就此两类现象的属性相同这一点来说,可以证明这种类比不违反逻辑的原理,是成立的。因为,前面的例子讲的是鱼,后面的结论讲的则是人,两者所需要的都是一个环境。鱼的环境是水不要过分清澈,以至无处藏身;人的环境是关系不要过分紧张,以至无法相处。过分清澈与过分紧张,都含有危及生存的因素,一旦危及到生存,就必须对所存身的环境有较好的要求,因此鱼要求有水草、岩隙和树枝等赖以藏身的空间,人也要求有宽和轻松的环境,要不然就都会引致对生命不利的结果。所以,这种类比是一种必然性的关联,而非建立在或然的基础上的。“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徒。”这话有些调和论者的意味,以为为人处世或者立身处事是无须讲原则的,好像目的只是要求环境的和谐可以不惜牺牲原则的要求,如果是这样,这句话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下面这句话,“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是可以作为补充的,因为班超所讲的是在大原则下即所谓的“总大纲而已”的条件下,然后求环境的宽松简易,尽量宽恕与原则无关的小小过失,以求得相互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现世怎样做人的哲学,它可以加入到待人、交友以至于政治等各种具体的节目。就好比肥沃宽松的土壤,树木就必然会生长茂盛一样(这当然须有其他要素如阳光、水分等),人有了不板结的环境,能动的触角就四处延伸,就会做出尽可能大的效果和成绩。但人事之间的尺度是不易掌握好的,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结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所以后人将这两句成语综合起来,改成:“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智。”水太清则无鱼,就不必说了;人太察则无智,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人太精明太苛察了,就没有了智慧。这里,“智”之一字用得非常恰当。没有智慧,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精明的人至于苛察,就容易防闲过当以至猜忌成性,由不能容人最后发展到千方百计排陷他人,就必然失去伙伴和朋友,结果是鱼无法生存,自身也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智慧之灯熄灭之后,前途就一片黑暗了,有如一个瞎子骑着一匹瞎马,在一片广大无边的深渊边疾驰,其危险程度是不言自明的。对于树苗来说,肥沃宽松的土壤是成材的必要条件。对于人来说,自然需要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否则天才是极易夭折的。13回答者: ¤嘻嘻哈哈★ - 高级弟子 三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语出《后汉书o黄琼传》。语本《后汉书·黄琼传》:“峣 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皎”,指玉石之白;“峣”,为高直貌。其义不言自明:品行高洁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损;性情刚直卓而不群的人,往往容易横遭物议。不幸而被言中——世事常如此
范文八:宋太祖赵匡胤是古往今来难得的一个政治家,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治国与为人的特色和魅力,为其它开国帝皇所不能比。我们能在他身上学到的营销管理方法有很多方面。其中有一项值得我们做销售团队管理人员学习的,就是“水清无鱼,知人善任,任人不疑。”宋太祖曾赞叹说如果有一个像“桑维翰”(五代十国时石敬塘的大臣,帮助石敬塘建立后晋,封魏国公。四方贿赂,岁积巨万。)的人做宰相就好了。他的开国宰相赵普说:如果桑维翰在的话,陛下也不会用,因为他贪钱好货.宋太祖说:?用其长,当护其短。措大眼孔小,赐他十万贯,就撑破屋子了。就算是赵普,它也是如此。有一次吴越国主送给赵普海产十瓶,放在廊下,恰巧宋太祖驾临,问及何物,赵普说是海产。太祖说这海产必佳。随即令人打开,见满瓶都是瓜子金。赵普惶恐,忙解释自己不知情,否则一定谢绝。太祖笑道:“受之无妨。吴越国主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做主。”一笑化解了一件可以问罪的大事。我们销售团队经常有说:善男信女做不好一个销售人员,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为了要追求短期利益,做销售人员能够满足这欲望。而一个好的销售人员经常给人家的感觉就是“善变、外向、聪明、敏感”,当然还有急功近利。管理一群销售人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要好好地用他们的好处,一方面要防止公司的形象受损。经常看到国内有一些企业的销售经理们抱怨手下的销售人员行为不符合他们的要求。销售人员的过失一方面是专业的操守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管理者个人性格上的问题。管理销售人员不能太“死”,也不能太“松”。太“死”的给销售人员没有发挥的空间,太“松”了又容易出错。所以一个好的销售人员未必是一个好的销售管理人。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好销售人员的长处。制定好一个好的管理系统(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又要容许销售人员们错点小错。那好了,这水到底要“浑”到什么程度才是最适合“鱼”生长的呢?其实成功的销售人员没有一个固定的样板,但是一个销售人员的业绩很容易用销售成绩来体现,激励机制就是水的“浑浊”度,销售量的好坏就是“鱼”的大小。一个好的激励机制能够让销售事半功倍。以前我们的公司有一套“私人资产呈报表”,是用来呈报员工的私人资产,目的是为了防止公司员工以权谋私。就算如此,因为产品的垄断性,还是有很多人利用职业上的方便来谋取私利,后来因为竞争大了,公司为了扩大销售量,以拥金制度来鼓励员工销售自己公司的产品,员工的收入增加了,公司的销量增加了。有时候产品的销量不好不是因为产品不好,而是因为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不配合。销售人员的目的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这一点和公司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作为销售经理应该知大体而弃细务,不识大体就是把握不住方向,员工的贪心是销售人员的原动力,至于因为贪心带来的一些问题是细务,管理者越是专著细务,越迷失方向,越陷于被动。赵普是宋太祖的开国功臣,帮助宋太祖策划“杯酒释兵权”制定先南后北的方针,统一了天下,开创赵宋江山,我辈把商场当作战场,但愿给未得手下都有赵普一样的人才,开创大事业。
范文九: 陈老师 华商永续精益生产管理咨询培训在日本的一家动物园,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特别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住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结果呢,那些小动物一点也不领他的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动物们开动慢慢萎靡不振了,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了。原因是什么?后来,通过观察才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闻混浊的骚气,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便反而感到安全等等。管理启示:《汉书》中有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就是说,河水太清澈了,鱼儿就没法生存;一个人太苛刻了,就很难交到朋友,没人敢跟他打交道。凡事都有利弊,从一方面来说,水清本来是个好事,因为混浊的水会让鱼窒息。但水太清了,就不是好事。这需要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大鱼需要吃小鱼,小鱼需要吃更小的水生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类的微生物存在是不会让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说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没有水藻,而作为上级食物链的鱼也就没有食物吃了,没有食物自然也就无法生存了。放在企业里,这个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多元管理。假如像故事中的饲养员那样,无视个体的差异,一味追求看似完美的统一,这样的组织最终一定会因抹杀了个体的个性而导致组织的解体或僵死。俗话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鱼缸里的水虽然清澈见底,但生长在其中的鱼长不大,活不长。江海的水虽然混浊,却能够容纳更多更大的鱼。从管理学的原理来看,组 织的方方面面留有余地,互存不良,反而顺理成章,和谐有序。当你想水清一点,不妨浑一点;想快一点,不如慢一点;想求好一点,不如差一点,这可能就是残缺 美在管理实践中的表现吧。陈老师认为:作为个体的集合,组织就如一个大树林,不同的鸟儿聚在其中,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因此,有效管理决不是一个单纯过程,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包容性和灵活性,否则,管理就丧夫了它的本质意义。
范文十:我个人认为直接表达是对诗歌尊严的一种冒犯。换言之,直接表达是在取消诗意的基础上,让诗歌沦为分行的散文,而且是坏散文。人性如此丰富,时代如此复杂,经验单一的诗歌已不值得信任。因此,语言在表面推进必然使诗歌清晰而平庸。诗要有意义,但意义只能藏在词语的背后,直接说出的意义对诗而言就是无意义。也许,对语言的敬畏,对生命的独特体验,晦涩之于诗是深入的、内部的、积极的、核心的、真实的,是向着未来,呼应着无常的命运与未知的空间。想一想,人类伟大的作品又有多少是不晦涩的?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晦涩:晦涩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深埋的矿藏,是一种难度写作,是对语言的直觉领悟,是更多的可能。晦涩是诗的一种容量,大海永远是晦涩的。所以,晦涩代表了语言真正的纯粹,它将诗的功利降低,再降低,让诗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诗是语言的歧途,是交叉小径的花园。诗一旦进入语言内部,就会不断地拐弯,甚至每一行诗都可能拐弯,如果我们不能跟随诗拐弯,一味盲目地往前走,我们就会找不到诗,找不到诗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废品。诗一直在,我们不写诗也在。诗一直在等我们,在等我们的技艺,在等我们的经验,在等我们的直觉,在等我们的修为。诗会主动去找有想象力和有创造力的人,反之,诗也会对一部分人设置密码,理直气壮地拒绝一部分人。无难度的写作等同于诗人直接喂饭给读者,是对读者智商的不尊重。诗人要引导读者到自己语言的厨房,让他看到多种可能,并找到与自己内心相对应的菜谱。一览无遗的诗肯定是乏味的,诗人要精心设置语言的障碍,这是诗人的一种权利和技艺。设置障碍是为了带给读者更多意外的惊喜和礼物。仅仅满足感情和道德的诉求对一个诗人而言远远不够,否则诗人就太多了。诗人太多是当下的事实,另一个事实就是诗太少。一部分功利的读者成全了一部分懒惰的诗人,如果在这个时代连诗人都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肯定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对一位我所尊敬的诗人说,秘鲁诗人巴列霍的诗非常厉害,既晦涩又尖锐。这位诗人朋友对我说,真正尖锐的诗都是晦涩的。这句话非常经典。诗歌语言的特殊性使诗的门槛远远高于其他文体,诗在近乎荒凉的地方,我们在写,远方必有我们的指纹。每一个词都是无辜的,好的诗人带着受伤的词和被污染的词进入诗歌,成为天空中飞来飞去的力量,成为随心所欲而不愈矩的力量,成为想象和创造的力量,成为感性和直觉的力量,成为晦涩爆发的力量,成为奇迹。诗让词语倾斜,使我们有新的角度观察世界和事物的另一面。现代诗歌总是在不断探索诗自身的秘密,不断创新是保证诗自身存在的理由。诗的命运就是诗人的命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清则无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