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说别吹我布了,做出神装容易吗?还是杨绛拒绝费孝通那句话话

这也算是行业标志性的新闻吧。很多次听说Kindle入华的传闻,终变成现实了,亚马逊官方网站和苏宁实体店、苏宁易购将同时上线Kindle的三款产品..
狼来了的故事传了那么多次,终于成真的,诸多关心此新闻者暗自揣测:Kindle是华后是狼还是泯然众人?
但不论Kindle能否在中国市场成为出版和电子领域的佼佼者,但在这个欣欣向荣的全球最重要的国度出现,对于亚马逊而言无疑也是重大的利好消息。
话分两边,和Kindle问世时亚马逊已经是全美第一大网上书店相比,迟到的Kindle在中国却没有那么大的底气——亚马逊中国仅仅是主要的电商之一且不是最领先市场的。
亚马逊中国做的不算差,但仍不可避免陷入到多数跨国网络企业在国内的处境,因为流程或者决策以及不够灵活,始终离天猫、京东有一些距离,即使比当当以及正在追赶的易购苏宁国美也显得不是那么活跃。
所以,Kindle入华对于亚马逊中国来说也是个不错的消息,虽然很难说Kindle会在国内卖出去多少台,但据说水货也有几百万台,而正规渠道的出现在加上优质的内容兜售,而且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足够的酝酿期,只要亚马逊中国做的中规中矩,总有个大生意的曙光。
而对于诸多出版社和作者而言,亚马逊和Kindle之前离我们还是很远,所以他们创造的商业模式和改变的用户阅读和付费习惯还是太雾中看花,有理由期待亚马逊会给作者创造更多的商业收益,这是它在美国那里做的,有理由通过复制成功的力量吸引更多的作者加入到庞大的亚马逊电子出版帝国。
不太期待Kindle能够使得国内电子出版有“立竿见影”的效应,但,应该比目前的混沌状态会好一些吧。
和国内的竞品们相比,和苹果、google相比,亚马逊和Kindle对于写作者和读者,都更加的友好,无论是听说过还是真的见过,亚马逊一直以来都是试图通过低廉的价格来改变和推动阅读的电子化,这对于出版社可能是好坏都有的消息,但对于写作者而言,算是利好消息。
与其某些商业机构用盗版赚钱,写作者不如和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商一起想办法赚钱,是不。
Kindle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三代产品:Kindle 1、Kindle2和Kindle Fire,和最初的一代产品相比,Kindle 无论是外观还是功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唯一不变的可能是接近成本价的销售策略吧。
从2007年开售以来,Kindle的销量一路走高,2011年圣诞连续三周销售过百万,2012年卖出超过2000万台,通过Kindle销售的电子书数量也近十亿部,成为亚马逊最重要的营收产品。
而这,都是通过这款叫Kindle的电子书创作的商业传奇,而最初,这还是被当成一款会被苹果的ipad冲击的不会有所成就的产品。
而事实是,Kindle和ipad一起成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电子产品,并且同样把成功建立在硬件+庞大的生态圈的基础上。这才是苹果和亚马逊超出所有玩家一筹的所在。
很多声音,尤其是业内和竞品,都认为Kindle的销量有可能很惨淡,这担忧不无道理;回顾苹果的iphone和pad的流行,时尚似乎是很大的助推力;但,Kindle这款以阅读为主的电子产品虽然挺受推崇但更多还是一些热爱阅读的圈子里的好声誉。
更多的,无论是明星还是名人以及他们的粉丝和普通人,在这个时代是逐渐遗忘阅读这件事儿的,这可能是看衰Kindle的人内心的想法。
不过电子阅读这事儿是挺奇怪的事儿,一方面是总体阅读量的下降两外一方面手机阅读和诸如起点等也在创造大量的商业收益。好吧,放开这个有点悲壮的话题,还是来聊聊Kindle和阅读这件事儿吧。
Kindle能否流行,主至少迈过以下几个门槛:
1.内容(中文)是否充沛。
为了能够在国内运营,亚马逊是和中文在线合作,取得了运营出版物的牌照;根据中文在线的官方资料显示:其已取得国内400余家出版机构的合法授权,其中出版社200余家,占全国出版社的40%左右;并获得余秋雨、张抗抗等2000多位知名作家和10万余名网络作者的版权授权。
2、Kindle模式在国内是否合适。
Kindle一直都是低价销售策略,主要靠在亚马逊商店出售电子书实现盈利,而在国内盗版盛行的前提下,Kindle能否成功可能还要看整体版权情况。
这点不仅是Kindle需要面对的,也是国内所有出版社和作者面对的问题。
在解决了内容和盗版的风险后,Kindle还需要面对是克服跨国企业的流程长和琐碎的桎梏,这是
3、亚马逊自身的问题。
除了诸如汉王等电子书制造厂家外,当当和京东以及天猫以及专门的电子书网站在出版物和电子书的促销上都相当零花,经常出现超低价促销的情况,这对于亚马逊而言,就好像它之前在中国做的所有事情一样,和本土玩家比太绅士,不知道Kindle入华的相关运营会不会足够的零花和狼性。
但是即使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好像某一期CBN上描述的那样,出版社和作者以及读者们似乎都在盼望着Kindle的到来,因为亚马逊曾经做过的整合出版社的成功经验,以及商业模式,对于所有玩家而言都能够找到合适的位置。
多赢的期待或者是Kindle能够走出被看空的绝佳助力,至于付费习惯,Kindle要争取的第一批用户应该是那些爱阅读和爱买书的人,也就是当当网卓越网和京东读书上买书的人群;至于那些看网络小说的屌丝们,还是用他们的大屏手机看盗版或者按字数付费吧。
理论上,亚马逊不缺钱,尤其是在争取资源方面,他们绝对是不会吝惜的,而纷乱的出版市场在电子阅读这块也需要新的增长点,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亚马逊的电子书入华值得期待,他们改变的不仅仅是电子书市场,而是未来世界对于一项****的分享的方式。对此,大势难为,鼓掌欢迎。迟到的大腕,能够在新市场还是大玩家,除了制度问题和审查问题外,还要看亚马逊怎么玩把大的吧。
Ps,一直觉得评论文还是千字为妥,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在极限之内,但近期流行的长文蛮多,不知道大家的耐心提升了还是真心写的好,不过还是会坚持千字文(不超过2000字儿)的。
最后补充下,短期内我应该不会买Kindle,原因一是享受阅读实体书的装文艺过程,二是因为电子设备太多了短期没兴趣入手一个专门的阅读器,over。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可以提分享给你的朋友,也可在关注我们的公众账号账号,我们是:kankeji(围观侃科技)。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赵二 @ 13:21
看陈中写了篇《火一把就死的现象级产品:疯狂猜图与百度魔图》的文章,解读了疯狂猜图和百度魔图这两个APP的生命力是否持久,流传挺广。
不过疯狂猜图和百度魔图其实不算一类产品,疯狂猜图仅仅是一款小的游戏,而百度魔图可不仅仅是一款游戏更是试图成为一款工具类应用来记住的。
类似疯狂猜图过把瘾就死的产品,在小游戏领域挺多;但火不了多久就挂的产品其实挺多的,即使后期还能够存活,但终究是难成大器,下面来聊聊中文互联网五大最火一把就死的现象级产品。
最值得一说的当然是开心网。
曾经流行指数:★★★★★★★★★★
当前流行指数:★
2008年才成立的开心网,绝对是2009年最让人激动的互联网产品,偷菜和抢车位成为当年最常见的两个词,但这热度来得快也去得快,2010年即开始走下坡路.
2011 年以来很多人都在试图找到开心网为什么这么快的衰退,从产品到战略以及用户习惯等等,但最让人反思的应该是不够开放和成也游戏败也游戏的感慨。
随着人人网的上市,以及微博和微信的崛起,开心网已经彻底没有机会了。
在来说说一夜关门的PPG。
曾经流行指数:★★★★★★★★
当前流行指数:无
2005年成立的PPG公司,以精准广告和呼叫中心为主要构架,迅速成为现象级的轻公司,2007年即成为业内最让人惊讶的品牌;但也就仅仅两年后即以创始人的消失神话破灭。
回顾PPG的失败,有人总结::过分重视广告,给财政危机埋下伏笔;过分轻视产品链,为供应管理所困。
虽然衰落的最为彻底,但PPG的品牌运营和轻资产的思路,正在为更多的企业借鉴,轻公司逐渐成为潮流,并且从服饰走向更多的领域。
3、接着来说说口碑网。
曾经流行指数:★★★★★★
当前流行指数:★
2004年诞生的口碑网一度是大众点评网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但很遗憾,因为马云的战略摇摆不定,在餐饮和分类信息摇摆不定,使得其早早退出了竞争者的行列。
这应该算是马云的败笔之一,大众点评的商业前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而快速成为瞩目的焦点;分类信息也逐渐成为挺有趣的商业模式。
口碑网在从雅虎中国倒流倒用户,以及背靠淘宝大树也发展不起来,典型的坑爹的富二代。
陌陌也是那个现象级级产品吗?
曾经流行指数:★★★★★★★★
当前流行指数:★★★★★
陌陌是挺值得讨论的话题,和开心网一样,它甚至一度被当成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的,但,现在看看你手机里的陌陌~除了卖佛牌卖酒的,还有多少的活跃度,约炮的成功率还高吗?
当陌陌试图尝试群组和留言板的时候,微信已经5.0了,陌陌的流行抓住了移动互联网下的交友需求,但如何让用户保留活跃度这点上,没有太多的解决办法。
虽然现在陌陌还被当做重要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但,可以把它列入现象级产品的行列,说声拜拜了。
妹子们,你们究竟在哪里?豆瓣?微信?还是微博?你们在哪里,决定了一大波爷们选择使用某款产品,但让爷们和妹子们真的留下来提供持久的价值,可不仅仅是约炮这个单一的功能点。
唱吧和啪啪,偶发成功了吗?
曾经流行指数:★★★★★★
当前流行指数:★★★
唱吧和啪啪都是去年移动互联网的现象级产品,一度很火热。
唱吧是连续创业的产品,并且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之后有很好的表现,啪啪也一度成为很多人玩儿照片和分享的产品;但,仅仅半年以后,这两款产品都有些沉寂。
我在唱吧上关注81个人,现在一周能有两首歌出现就算几率高的;我在啪啪上关注了60个网友,现在除了啪啪官方还是不是的发东西,几乎都限于沉寂 ..
其实这两款APP还是挺不错的,抓住了微博微信乃至开心网和陌陌都解决不了的小的需求点从而迅速圈了不少的用户,但之后哪?
似乎没有特别能够留住用户的点,于是,就慢慢的还没高潮即步入滑坡阶段。
和疯狂猜图相比,上面说的这些才更值得思索,为什么有可能成为10亿级别公司的他们没有成功,并且付出的代价是这么大。
尤其是开心网,如果按照它最初的势头,完全有可能成为新的互联网巨头,尤其是有着榜样Facebook的指引,除了归罪于陈一舟的kaixin网和微博外,开心网自身的战略跟不上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吧;PPG的倒下让人惋惜,如果财务控制的更好一些,它会成为那个电商领域的优衣库吗?还会有后来的凡客吗?
陌陌则是另外一种状况,约炮成为它普及的点,但要长大必须甩掉或者淡化约炮需求可以光明正大以及可以普及的点,这很难;尤其是在微信解决了这些问题后的高潮期,陌陌前路艰辛。
至于唱吧和啪啪,代表了更多移动APP的宿命,在国内用户付费环境不好的前提下,在快速受到欢迎后如何解决钱的问题从而可以做大做强?除了卖身给巨头外还有其他选择吗?
我们当然不能指望没一个有机会成功的公司真的成功,但,我们更不要轻易指望一款小的应用快速改变世界。比如,微信公众号 围观侃科技(kankeji),虽然足够勤奋和努力,但离程老师和罗老师他们的影响力和距离仍然很遥远,所以亲们,有八卦速速小条给我们,说不动就会撬动这个产业的某个墙砖。
无论是大应用还是小应用,让用户记住并且经常使用,才有可能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火两把才死,和火一把就死,总比没火的强,这句话有道理吗?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可以提分享给你的朋友,也可在关注我们的公众账号账号,我们是:kankeji(围观侃科技)。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赵二 @ 10:04
在父亲节那天翻完余华的新书《第七日》还是有些冥冥之中的巧合吧,在《第七日》中余华用了大量的篇幅在描述杨飞和杨金彪这对养父子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死无葬身之地后在灵界的相互寻找形成了重要的线索。
对于这本篇幅略短的小说,不知道文学评论界会如何评价。但之前曾经用来形容莫言和余华的近年作品的“不节制”放在这部书肯定是不合适的;余华这本书相当节制——翻阅该书,脑海里开始浮现,李承鹏、韩寒、薛蛮子…以及郭敬明的名字。
《第七日》现实到,应该由李承鹏或者韩寒的博客拼凑的感觉;虽然李承鹏和韩寒是不太可能把故事编的这么精彩;但余华味淡了,甚至于篇幅都压缩了很多。
想要回忆下读余华和莫言们的过程。
曾经在中学时代有过一段疯狂的阅读过程,甭管是言情还是武侠,科幻还是奇幻,现实还是后现代,反正只要是有字儿的都是抱着翻翻..
除了金古温梁、琼瑶席绢以及各色名著外,还读了不少祝福余华莫言王安忆贾平凹能能的作品。
那时候读了就读了,最爱的还是金庸、倪匡和黄易。
后来,一直到2006年先后读了余华的《兄弟(上)》和莫言的《生死疲劳》才重拾对这些当代作者的兴趣;除了重读了这两位大作家之前的作品外,还把王****的作品全集都翻完了。
虽然兄弟和生死疲劳都被文学评论界冠上了不节制的写作风格,但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及思考性对我来说都是挺高的。
以至于在莫言拿下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多朋友都说哥眼光犀利,因为这几年给朋友推荐可以读的书里自然是有《生死疲劳》和《蛙》和《兄弟》的。
如果说最初还觉得余华似乎更有趣一些的话,那么这本《第七日》可以这样说,余华和莫言的差距拉开了…现在有点期待莫言的新作了,不知道是否能保持相当高的水准。
第七日》这本书的感觉有点儿类似于赶稿子的意思,是为了完成出版社的邀约还是为了赚稿费?
毕竟是新书,就不剧透了。
但余华这书还是可以一读的,尤其是在父亲节前后恰好是这书的重要内容。
在余华所有的作品里,个人都还是真善美的,可怕的是那个轰轰向前的大机器,不停的往前消灭所有的爱恨情仇。
对这书里一个情节还是有一些念念不忘的,杨飞(猪脚)公司里一个女神被一个屌丝追了数年送花什么的,最后公众场所跪地求婚也未遂,成了所有人的笑料,辞职都没人帮忙收拾东西…后来女神嫁给了杨飞这个屌丝..
这情节,够狗血。
第七日》的结尾几句话:..有个地方人人死而平等…那个地方叫死无葬身之地..
呜呼哀哉,死无葬身之所。
最后,不要把对父亲的爱停留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现实中多做一些吧。祝一切都好。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可以提分享给你的朋友,也可在关注我们的公众账号账号,我们是:kankeji(围观侃科技)。
ps:该书男主是销售,他媳妇是干公关的,在余华笔下,公关还是吃饭喝酒陪领导。
以及个人很喜欢《兄弟》,以及这真不是李承鹏代笔的吗?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赵二 @ 09:51
在社交和移动这两个词儿流行之前,有一个叫天涯的网站曾经是中文互联网江湖的大红人。
叶海燕(流氓燕)再次成为话题人物,这是位既感觉熟悉又很陌生的女子;熟悉是因为早在天涯玩儿的时候就见识过她的犀利的偏激,陌生的是除了偶尔的零星纯BBS沟通外几无交流—但这并不影响她和她的诸多行为一直可以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而在之前农夫山泉在京发布会上偶遇五岳散人,更是让人唏嘘不已,曾经的天涯er在新兴媒体面前依然保持着活跃,而作为曾经网络卧虎藏龙地的天涯网却显得略为忧郁。
1999年,天涯社区诞生于海南特权,最初仅仅是聊天室(需确认),以及数个版面,到现在的比较综合的社区类网站,天涯虽然一直没有成为商业互联网的宠儿,但在中文互联网的历史上,天涯社区的地位相当重要。
按照时间梳理下,个人认为天涯社区比较重要的时间点:
—1997年,968建了一个炒股BBS(也有说1998年的)
—1999年3月,天涯虚拟社区诞生,天涯杂谈、舞文弄墨开版;
—1999年11月,关天茶舍开张;
—2003年,关天茶舍实行发帖审查制,同年天涯聊天广场关闭;
—2003年7月,《天涯社区基本法》生效;
—2004年,天涯社区推出“个人门户”定制功能;
—2004年,娱乐八卦开版,同年,关天茶舍、国际观察、天涯时空、非常男女短暂停版;
—2004年8月,九十七个城市文化版全面开通,同年,天涯杂谈斑竹一马青尘被评为BBS十大斑竹之首;
—2005年,开始逐渐以社区和博客身份参与媒体活动;
—2005年,天涯社区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全球华人网上家园”战略定位;
—2006年,首次拍卖天涯热点位置,强劲推出舞文弄墨写手;
—2006年,天涯主版“一路同行”推出网刊创刊号《我们》,12月21日,情感天地推出网刊创刊号《情缘》;
—2007年,涯社会、经济、娱乐、人文、时尚、体育、人物,7大频道陆续上线;
—2008年,《新周刊》年度新锐榜2008年度颁奖礼在成都举行,天涯社区荣获年度新锐榜-新锐传媒之年度网站大奖;
—2009年,“生态新天涯,共筑影响力——天涯社区2009战略发布会暨生态营销论坛”在京隆重举行,天涯社区正式对外发布了以生态营销为核心的新战略;
—2009年底,天涯社区企业空间产品发布会在三亚隆重召开,天涯社区正式对外发布了其最新的企业空间产品和ADTOP广告系统;
—2010 年天涯宣布终止与谷歌之间的合作,天涯独立运营社交服务“天涯来吧”和问答服务“天涯问答”,年底推出天涯微博服务..
回过头来看天涯社区的发展,2005年应该算是最重要的一年吧,这一年吹响了天涯社区商业化的号角;从1999年到2005年,天涯社区算是经历了6年的野蛮成长,网友自治一度是天涯最主要的特色,从下至上的发展轨迹,也是《天涯社区基本法》的最核心的贡献。
“2008年程炳皓创办开心网,2009年新浪微博开通”——在这之前,天涯社区有3年左右时间的商业化尝试,但从确立定位到推出商业化产品的丰富,天涯用了四五年的时间,这也可能是天涯一直未能实现IPO的重要原因吧。
抱着一个模式不新颖的金蛋玩了这么多年,还没来得及孵化,世界就成了SNS和微博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天下,968是否有股子“生不逢时”的溃败感。
但又无需太过挫败,在新浪改版门户和网易论坛褪色,以及北大留言板走不出大学之际,天涯社区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民众的最主要的言论空间和言论渠道,并且和主打文艺的豆瓣和恶搞的猫扑相比,天涯更多元更民生更值得流连忘返,so,来回顾下天涯的热点人物和热点事件,可以看看天涯网在“开启民智”这方面的努力:
—从开版到现在的关天,一直都是左派、右派、自由派和乱七八糟派的重要阵地;
—2002年,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连载走红;
—2003年,天香赌坊与蟋蟀王首次对砸,引发国际观察版混乱;
—2004年,厦门女教师“竹影青瞳”在天涯社区个人博客里的贴裸照事件“弄瘫了天涯社区”,中产蓝引发天涯杂谈热议,蟋蟀王当了国观的特邀版主;病重女孩张妙娥求助『天涯杂谈』引起关注;
同年,天涯八卦冷艳教走红;
—2005年,图片电影《12楼》走红,流氓燕因裸照事件再次使天涯瘫痪,芙蓉姐姐传入天涯引爆整个互联网,
同年,贵族大战和玉米大战成为中文互联网江湖最值得纪念的事儿。
—2006年,天涯杂谈关注“天妒红颜——关注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引起网友、媒体的重视;二月丫头因写真走红;非常真人走红,天涯MM成为年度红人;明月门事件爆发,天涯明月和明朝那点事儿成为年度畅销书;
—2007年,持续关注山西黑煤窑,伊莱克斯裸照门事件,持续关注正龙拍虎,史上最剽悍的小三引爆话题;
—2008年,艳照门引爆娱乐八卦。。2010年,小月月走红。。。
回顾下天涯网的热点事件,天涯社区从最初的人文和思想性,逐渐开始朝着社会和娱乐话题发展;这和天涯商业化的努力几乎同步。人多嘴杂和全民娱乐化直接引导了天涯社区的发展方向。
但这就是每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必然结果,被多数人接受的总是那些离生活最近的。但,很遗憾,天涯社区没有抓住05~08年之间的空档期成为商业上的成功者之一。
如果复盘天涯这十几年,或许这就是社区性网站的宿命吧;无论是豆瓣还是猫扑又或者是西祠胡同.. 似乎都没有完成商业上的蜕变,但是他们在各自的地盘里,都有着各自的风骚。回首来看,当年我们也把豆瓣放在这一坨里,但豆瓣似乎更能忍和等待着爆发——嗯,不过天涯网现在其实也蛮好,虽然没大钱但小日子舒坦。
虽然天涯社区低调了,但似乎天涯er们的身影一点没有消散:微博营销有杜子健;文化圈有慕容雪村;娱乐圈有宁财神和赵文瑄等等;自媒体有围观侃科技(kankeji)的@赵勇922 和 @第二阿累;IT评论圈也有、麦田徽剑。阑夕和挨踢客等…
如果把社区类网站的属性分为媒体属性和社交属性,天涯社区被大众了解和熟悉也是因其媒体属性—但天涯最迷人的魅力并不是来自于此,而是上数百万天涯er们恋恋不舍的社交属性使得很多网友即使不在那么迷恋天涯社区也总是感觉藕断丝连。
这就是天涯的故事,那一抹祖国最南端忧郁的蓝。
Ps:2005年天涯社区十佳版主名单:露水情缘的姐姐(吴越春秋首席版主)、飞不过沧海的蝴蝶(娱乐八卦版主)、物不平则鸣(国际观察版主)、清樽揽月(天香赌坊首席版主)、爱逃跑的秋千(贴图专区首席版主)、水如悠(-湖北-首席版主)、一马青尘(天涯杂谈首席斑竹)、莲蓬(莲蓬鬼话首席斑竹)、浪子文刀(房产观澜版主)、歆飞(天涯互助首席版主)… 每个ID都可以讲一个很长的故事,或陌生陌熟悉,好兄弟和哥们好网友们,好。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可以提分享给你的朋友,也可在关注我们的公众账号账号,我们是:kankeji(围观侃科技)。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赵二 @ 21:11
1997年,和10年前那个夏天的不安和混乱相比,这一年的人们更乐观和积极,也没有十几年后的迷茫和冲动以及无奈;互联网也正在打开很多人的眼界,也有很多人开始试图通过互联网创造新的世界。
这一年,号称史上最强的中国男子足球队兵败金州,范志毅、郝海东们还没有预料四年后他们能够真的站在世界杯的舞台上…而这一年,有一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的帖子天下闻名,从而将作者“老榕”送上了中文互联网江湖的风口浪尖。
两年后,老榕创办8848,此后一路漂泊,起起伏伏,目前仍然在做电商和意见领袖,活跃在新浪微博。
1997年,马化腾还是一个打工仔,这个打工仔的未来的不平凡想必身边的人都不会预测到。这一年,他接触到了一款来自以色列的软件ICQ,并且和身边的朋友一起做了一款汉化的产品叫OICQ;最初仅仅是想卖个30多万赚钱小钱,但没人接手——于是小马哥和身边的朋友们注册腾讯公司,并且发展为现在的腾讯帝国,他和他的创业伙伴们也收获了巨大的财富和成功。
这一年,广州一个离职的公务员创办了一家叫做网易的公司,开始提供论坛和个人主页服务…3年后这家数字公司登陆纳斯达克,又过3年,这个叫丁磊的年轻人成为当年的首富。
还是这一年,李彦宏还名不见经传,不过在早一年(1996年)他获得了一项和网页搜索相关的专业,据悉这一年在某个讲座中,google的创始人听到了李彦宏的想法后回去创办了google~两年后,李彦宏回国创办百度。
1997年,马云创办中国黄页已有数年,生意做的一般般还经常遭白眼;这一年的年底,马云来到北京,出任中国外经贸部下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信息部总经理;在后来的描述中,这被称为马云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马云坚定了做电商的信念,并于两年后回杭州创办阿里巴巴。
1997年,李开复在美国SGI电脑公司,他的履历中还没有出现微软和google,但他已经在苹果工作过两年,这一年他肯定没有想过会和中国的年轻人有这么大的联系——虽然李开复在苹果微软google的成就很有争议,但作为当下粉丝最多的科技圈大V,李开复的1997年并没有那么多的光鲜。
新浪这一年还没出现。不过王志东1997年,为四通利方公司引入65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为两年后的新浪网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是王志东也没想到自己的离场是这么的戏剧化,也使得新浪在之后总是游走在资本控制的边缘;那几年,新浪BBS还是挺火的。
这一年雷军还是金山的高管,薛蛮子还在美国厮混,蔡文胜应该还在做生意,谁也不会预料他们会成为后来搅动互联网和微博的投资人。
1997年,周鸿祎还在方正,陈一舟在美国上学、王兴刚刚出国,陈天桥刚想着做生意,就是这样这些人的梦想还都在路上。
那一年,真正的网络明星是瀛海威。那一年,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那是真正的大手笔,只是谁也没有料到仅仅一年后,以张树新辞职为标志的瀛海威大衰退的来临,这或许就是第一家网络大公司的宿命吧。
哦,这一年,张朝阳说中国互联网走在了正确的路上,前一年张朝阳融资了后一年创办搜狐了,这也是查尔斯张一直津津乐道的领先其他网络大佬的地方吧。
哦,对了,在大洋彼岸雅虎已经是最火的网络公司,股价飙升;乔布斯重新回到苹果;比尔盖茨已经是全美首富…
那一年杰克?多西(Twitter创始人)还是个大学生,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中学生….
那一年,全球网络业还处于萌芽期,谁也想不到会有那么多的人和他们创办的公司未来会深刻的改变这个世界;以及,那一年有个未来码下上面这些文字的少年@赵勇922 正在电视机前看十强赛看NBA看乔丹和罗德曼痛殴马龙;至于 围观侃科技 的另一位 @第二阿累 ,可能还在学校里给妹子写情书;@高胜宁 还在兰州打牌;@一马清尘 可能已经在工厂上班,@河马 已经开始做文艺之梦….~那个时候,我们也肯定预料不到个会和我们如此的紧密。
就是这样,一场信息变革拉开大幕。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可以提分享给你的朋友,也可在关注我们的公众账号账号,我们是:kankeji(围观侃科技)。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
mso-para-margin:0
mso-para-margin-bottom:.0001
mso-pagination:widow-
font-size:12.0
font-family:C
mso-ascii-font-family:C
mso-ascii-theme-font:minor-
mso-hansi-font-family:C
mso-hansi-theme-font:minor-
mso-font-kerning:1.0}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赵二 @ 20:13
本文首发微信自媒体:围观侃科技
关于网上听歌要收费这事儿,声音颇多,看有媒体和业内的朋友又把数字音乐收费的来龙去脉回顾了下;确实,互联网冲击了音乐产业,免费又冲击了唱片产业,但,指望收费拯救唱片工业其实是南辕北辙~时代变了,音乐产业要和唱片工业分家才是应变之道。
在三联王小峰的《不许联想》博客中看到一组数据,为数字音乐收费的大背景做了很好的注解:
“根据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2012年发布的《中国流行音乐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实体唱片营收约为1.8亿元,全年版权总收入为4800万元;
在线音乐市场营收约为12.64亿元,版权人应收6.32亿元,实收9900万元;
无线音乐市场营收300亿元,版权人应收150亿元,实收5.14亿元;
移动互联网市场全年下载约3亿次,在线收听约12亿次,但版权人没有从中获得任何收益;
演出市场仅版权使用一块,版权使用费就高达86亿元,应收3.44亿元,实收214.4万元;
卡拉OK市场应收版税72.8亿元,实收1.2亿元,版权人从中获得2994万元;
广播电视市场价值4.3亿元,著作权人没有从中获得收入;
公共场所背景音乐版权使用费保守估计也在200亿元,实收1731万元,版权人实收1384.8万元。
音乐每年所创造的商业产值大约在680亿元左右,如果以去年中国电影创造的170亿票房做一个对比,相当于创造了4个电影票房。音乐著作权人应该从中收到437亿元的版权使用费用,但实际上只拿到7亿元。”
如果从数字来看,唱片公司们的敌人也不仅仅是互联网,陆续有:
在线音乐网站
无线音乐网站
卡拉OK市场
广播电视…。
以火爆的音乐类节目《我是歌手》为例,指责夺冠的羽泉一首《烛光里的妈妈》的词曲作者不仅没收到版权费用,而且还被粉丝们指责为”贪婪”云云。
最近几年火热的唱歌类的节目,有多少付了版税?而这些电视台举办的音乐类活动,这可都是赤裸裸的商业行为。
当然,还有更诡异的事儿,比如郑钧唱自己的歌儿,也要被版权机构收版税;可见当前中国的版权保护和收费制度,是挺诡异的。
如果可以,将目光不仅仅盯在互联网,唱片工业,哦,应该是音乐产业的规模仍然是庞大的,创造了足够多的商业价值,只是这价值的分配上出了大问题,导致做音乐的人赚不到钱。
而这个的解决方案,如果仅仅是盯着收 互联网音乐爱好者 的钱包,这问题仍然无解。
在收版保护不规范的国内音乐市场,也有诸如凤凰传奇等歌手脱颖而出,仅就其收入主体而言:演出和无线是大头,实体唱片更多是象征性的意义,这才是唱片工业的现状,注定成为“小众”的。
唱片公司的困兽犹斗,不是音乐产业的困兽犹斗,只要有好的人才好的作品,总还是有人能够赚到钱;而如果能够将音乐市场创造的商业价值分配的更合理一些,音乐人的日子应该可以更好。这任务对于唱片公司而言,仅就国内市场而言,唱片公司们做的,不够好;当然有无数个理由来说这不是唱片公司的事儿,但,现状就是这样不够好。
送唱片公司去养老院,把音乐产业重构,音乐人们任重道远。
当然,作为一个非音乐发烧友,付费买线上音乐这事儿,非常的遥远;但不介意网站们通过卖广告的商业模式为用户提供免费音乐。
至于收费的音乐网站能否成功,看运气吧。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可以提分享给你的朋友,也可在关注我们的公众账号账号,我们是:kankeji(围观侃科技)。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赵二 @ 12:04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
近日,焉了一段时间的电商又开始自编自导起了战斗片,而这次却是以“别”字头命题,展开生死搏斗。先是京东搞了一个“别闹”的主题帖,接着引来苏宁、易迅、当当、国美们的集体“别慌、别吹、别吵、别装”的反击;而最后很搞笑的是,乐蜂网也来了一脚,玩儿了个“别抢”。奈何势没“抢”到,反而有点闹笑话的感觉。
很纳闷,这样的电商战有意思吗?还是各自公司的市场部策划已经脑细胞死亡,创意枯竭了——竟然玩这种没一点技术含量的营销手段,而内容却完全没有表现出让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和冲动,甚至连互动都很少。除了找几个大号发发微博,转转评评,剩下网友自己评论的又有几个呢?而从几大家子的BANNER图上所看,这尼玛完全是二的发慌的叫嚣片。
京东、苏宁还不算最让人无语的,要说无语,则只能是乐蜂网了。
6月3日,一篇《乐蜂参战6月电商群架 投3亿团购发第1波》的软文真的是刺瞎了我的双眼,就说开头和结尾,稍微正常一点的你都会对乐蜂这样的信息感到呕吐。
开头段落:“6月3 日,本月主打”青春正火“的乐蜂网宣布正式加入6月电商群架,在6月6日备货3亿,上千单品参与此次团购,全场200返200,满299再减30.”
结尾段落:“ 6月电商群战已经打响,微博中宣战信铺天盖地,京东”别闹“、苏宁”别慌“、乐蜂”别抢“……各家已经蓄势待发、信心满满,电商大战一触即发。”
话说,开头与结尾两段,充斥着“电商群架”“乐蜂网”“正式加入”“别抢”等字眼,而且俨然有一种群雄争霸,乐峰不得不争的景象。但大众有没有想过,新闻造成这种假象是谁而为?答对了,是乐蜂网写软文的那个PR.而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乐蜂网要借势,要借京东、苏宁的势。
本来这场被乐蜂网所谓的电商群架是没有乐峰的地位,奈何就凭一篇软文,就硬生生的挤了进去,同时还美其名曰来了个“别抢”。这样的营销手段在营销圈可以说是一种很末流的借势营销手法,不仅让用户反感不已,同时对销售的效果起不到一点作用。如果真有效果,那绝对是硬广搞出来的。为此,乐峰在“抢”与“别抢”间,有那么点闹笑话的意思。
再说乐峰网为什么会做这样不入流的营销手段,又不得不提到那个号称“凡客体”的教父吴声。
吴声,曾经凡客的副总裁,同时也是号称“凡客体”的创造者,如今却成了东方风行总顾问,VP,分管乐蜂网市场、公关。然而,一个创造“凡客体”的“营销牛人”,怎么会做出乐峰如此末流的营销呢?笔者很是不明白,同时想的大脑都疼了。奈何,想了很久,或许互联网流传的一些信息让笔者找到了答案。
收集了些零碎的信息
“凡客体吴声只能算作是一个拍板儿的人,不能说是他创造的!”
“凡客体是一个团队的产品,不是某一个人的成果。”
“看到有人说凡客体是他自己做的,哥笑了。”
暂不追述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至少看到了一点,吴声曾经参与过,至于参与多少无法得知,有可能是从头到尾,有可能是只在方案上签了个字。但不管怎样,也让笔者心中产生了一种期望:“吴声你要加把力啊,争取再搞一个乐峰体吧!”
这种期望不知道还要多久,至少从现在这种“别抢”的营销手段中,笔者看到的只有失望。我失望倒不要紧,只要乐蜂网的李静不要失望就好。众所周知,吴声在2012年被媒体爆出过“食京链”的丑闻:“吴声除了在京东商城任高级副总裁一职,还和其他多家公司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与吴声密切关联的京东商城之外的公司,有的与京东商城有着直接的商业合作,有的却是京东商城的竞争对手。”
当时这个事件闹得可谓全网皆知,只是最后吴声偃旗息鼓也没有表示是真是假。但是,不管如何,笔者认为李静、乐蜂网都有必要在内部建立个法务部,一来完善机制、震慑某些宵小(此处不特指吴声);二来如果真有此类案子,也好一对一处理。
最后,来点儿结语,只是思来想去也不知道该如何说,无奈,只能再来一次期望:“乐蜂网,别再搞‘别抢了’,毕竟抢与别抢,真的没有效果,相反还是个笑话。”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赵二 @ 10:35
标题党的意思是,标题和内容没太大关系;所以大家看完文后可以到微信公号 围观侃科技(kankeji)吐槽。
先是一篇《腾讯微博,再见!》的文章,以时间轴和内部人士的角度对腾讯微博的前世今生进行了回顾,并且结论式的对腾讯微博做了阶段性的总结,那就是要说再见;不过全篇看下来除了觉得这是和菜头的软文外,或许应该用唐师傅(康国平)的一条微博来形容下这篇流传——”受不了动辄下结论的朋友圈链接转发:比如腾讯微博再见,菜鸟物流让京东自建物流优势荡然无存之类的信息……他们闲得蛋疼,让别人陪着蛋疼!”
接着又看到一篇莫名其妙的文章,标题是《微信公号+腾讯微博:马化腾与马云的一场对抗》,虽然文章里没有看到任何一点和马云有关的话题,但就是这样子的文章也被传的挺广,因为标题里有
马云 和 马化腾 这两个名字吧,其实这应该算是一篇腾讯微博介绍吧。
随后又有一个JiaThis的机构出了一个5月份的社会化媒体分享的排行榜,核心观点是新浪微博超过QQ空间,所以流传很广,图片如下:
看完这个排行后觉得腾讯系的产品还是很牛逼,、新浪微博不错,其实还有点思考:1、为什么4月3月2月1月的排行大家木有传播?2、分享和活跃度关系大吗?等分享和用户的增长或停滞有关系吗等。
不过排名这事儿历来是值得怀疑的。
还有沈阳的一个微博也被流传的很广泛:”「微博态势研判」1.每天25-30万搜索量,超越QQ、微信、360等。2.微博微信定位差异日益明显,微博公共传播优势明显,微信私密通讯及群交流功能较强。微信是升级版QQ.3.微博已扛过微信挑战危险期,有人断言微博无法商业化,微博须打破此魔咒。4.新浪25个省分公司潜力巨大,落地化、草根化是关键”.
这一系列的文章和观点看下来,有点儿为”新浪微博”证名的意味浓重,虽然不清楚这是阿里的手笔还是舆论的反弹,但唱红新浪微博的同时踩一脚腾讯微博也是顺带的事儿。
微博这个产品,无论新浪微博还是腾讯微博,其实有点儿“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以微信的流行为标志,以朋友圈和公众号成为相当重量级的分享渠道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活跃度都是有下降的,尤其是图片和美食分享,朋友圈要比微博要活跃的多了(个人感受)。
这可以在上图那个五月的排行榜上微信的活跃度得到验证。微博要面对的竞品,除了微信外,还有产品的固化以及用户的审美疲劳;对于网络产品而言,在用户的审美疲劳上都没有太好的办法,”新鲜感”,产品经理和用户都在追逐。
无需在回顾微博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有太多的类似的描述;但无论日程如何,微博这个产品在国内的现状就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还在,新浪微博正在努力的商业化,腾讯微博在努力的做大影响力;这就是微博的现状。
所以没有必要因为商业化就和新浪微博说拜拜,也没有必要因为传闻要砍费用就和腾讯微博说拜拜;轻易下一个结论的残酷性在于忽视了这过程中的所有努力和拼搏;新浪微博的影响力也不是白来的,腾讯微博赢得卡位战也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一直以来没有改变的观点是:微博是个好产品,虽然大V的商业信息占据了太多的空间,但它仍然是一个大广场大茶馆,我们需要有这么一个地方侃大山吹牛争吵并且围观和被围观…
揍是这样子,微信公号当然很好,但单向传播和点对点的沟通方式,是非常好的渠道和工具,但公众参与性还是不够强。
所以马云要强势插足新浪微博,所以马化腾要腾讯微博卡位,但这又不是所有的理由和缘由,或许马云和马化腾终究有一天会和微博说再见,但,取代他们的不会是淘宝和微信。
所以,我在新浪微博上围观,又没事儿在腾讯微博上吐槽,揍是这样子。挺好。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赵二 @ 10:13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在2013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是机会,而在刚刚结束的腾讯智慧峰会刘胜义的演讲也指出腾讯正在布局和把握这样的机会;虽隔千里但两者几乎在同一时间对网络业的发展做出近乎相似的判断,应该不能简单的用“巧合”来描述。
先来看看,互联网女皇最新的报告。上周,素有“互联网女皇”之称的分析师玛丽.米克尔发布了她最新的报告,首次提到“向中国学习”的观点,一下便戳到了中国互联网的G点,成为近日最热闹的科技话题之一。
不知道这是否与《钢铁侠3》的中国定制版有可比性?但这却是在若干年以来“中国互联网”获得世界顶级研究报告认可的破冰时刻——纯粹的技术层面的认可。除了继续对体量保持赞叹之外,对中国互联网的创新竟然也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以及中国在移动设备超越美国这一机会,大洋彼岸的腾讯智慧峰会也有类似的声音发出。
报告部分截图:移动正在超越桌面,中国智能终端赶超美国
但在全球网络业市场中,“中国梦”的实现或许并不会因为一份报告而变得简单。
从中国互联网整体增长纵向来看虽然趋势放缓,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互联网的人口红利依然突出,发展速度还是够快。而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积累也让中国互联网企业有了更多骄傲的理由:2012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商品总成交额超过亚马逊与eBay之和;腾讯公司的市值高达740亿美元超越facebook排在世界科技公司第五位。
来自网络业从业者的激动和创造力,和相比传统实业领域更少的政策限制,是激发中国互联网创新的超级引擎。
就像其他诸多领域一样,主流互联网圈开始重视中国力量,并将其视为也许能促成世界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
但这是否是一出新的“围城”?
青春期的烦恼,“国情红利”不再“改革红利”当期
抛开因为“人口红利”而带来的疯狂数据,从“生意”的角度来讲中国互联网公司尚不够强大,根据2013年Q1财报,腾讯实现收入135.5亿,百度营收为59.369亿元,这已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顶级水平,别说和中国联通706亿元、中国移动1347亿元的一季度营收难以相提并论,即使和硬件商相比也略有逊色,中兴通讯180.93亿人民币已经超过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收入最高的腾讯,宇龙酷派的营收在互联网圈都能藐视巨头。更不用提做到收支平衡都难的视频网站“巨头”、电商网站“巨头”了。
即便这样,在包括硬件和软件,交流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在移动化时代全面改变的背景下,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仍旧革命性的创新动力。虽然互联网公司以及新锐的极客们在努力的寻觅希望的火光,但网民数量的天花板以及地区差异的存在让现有巨头更容易捕捉新的契机。
更何况,在尚没有巨头的所谓的“蓝海”领域,还有……
我们是否还记得中国的本土互联网企业是在哪一年开始发展迅速的?虽然众多互联网人自诩为开放先锋呼吁与世界接轨,但在开始数钱的日子里多少受益于不可多说的“国情红利”,尤其在搜索引擎和视频网站中体现的更为明显。
但这样的好日子已经不再。
从打车软件的纷扰到金融服务的掣肘,关乎互联网发展未来的教育、医疗、农业等诸多生活服务领域遭遇国情的全面阻击。随着互联网技术升级的加速,移动化时代的到来,全面变化的网民行为模式让可发挥“国情红利”的空间越来越小。
但“改革红利”又是否真的可期?未来“有可能”的光明是否真能拯救“没可能”的现在?
腾讯的务实“未来观”,移动化重新定义数字媒体
“移动化改变不仅是数字媒体,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消费形态的变迁。其中,第一个变迁就是决策依据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年代,智能手机已成为消费者信息的来源。智能消费的时代真正来临了。第二个变化,消费者行为已变成非线性行为。第三个改变是在购买场景的变化。”
以上是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在2013年腾讯智慧峰会的演讲部分摘要。作为中国互联网的领军企业,拥有最多用户、最高收入的腾讯公司对互联网的发展洞察极为敏锐,对于移动化时代的认识也已经不再像大部分人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是切实的在为互联网企业寻找解决方案——这和之后一日玛丽.米克尔发布的互联网趋势报告在观点上惊人的默契。
“1、媒体已从实时媒体发展成全天候媒体。移动化让用户‘Always On’,移动化媒体也必须全天候在线;2、媒体已从大众媒体发展到智能媒体阶段。智能设备是天生的个人终端,进一步加强媒体个人化,基于用户即使数据响应的“智媒体”将成为重要趋势;3、媒体将从资讯媒体发展到生活类型的媒体。随着上网场景的扩展,媒体资讯将进一步与生活结合,移动化媒体将成为生活服务的一部分。”
总之,互联网已经改变,技术升级让网民的行为也产生了变迁,这个世界不同了!但是,不同的世界并不代表就可以任意切割其他人的利益来源,先压制野心,看看以前的“老业务”有没有做到“顺势而变”吧。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最为靠谱的盈利来源依然为两部分,第一是广告主,第二是娱乐性增值付费。所以在互联网环境面临变化的今天,如何应对营销环境的变迁才是互联网企业的首要任务。
谷歌CEO拉里.佩奇在2013年I/O开发者大会上说,技术革命非零和博弈。所以他无法适应中国。在地域、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环境中实现体量快速增大,基于零和博弈基础上的创新,在世界互联网以技术升级驱动取代初级需求驱动的今天,是否才是世界互联网巨头真正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做生意的真理?
中国的互联网很残酷,这或许是女皇还没有感受到的。
改变不一定能拿到新的蛋糕,但不改变,就一定会丢掉原有的份额。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赵二 @ 10:09
本 文首发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kankeji)
《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最知名的著作(1994年出版),百度上说卖了有60多万本,对于一本枯燥无趣的经济学书籍卖出来畅销书的数量可见这书的受欢迎程度;所以当京东的高管说马云和淘宝对部分商家“2选1”是通往奴役之路,哼哼,果然是高知的金融界大才,把口水战的高度拉升到用哈耶克做背书的程度——不知道阿里如果应对的话会不会把凯恩斯拉出来做背书?
引用《通往奴役之路》书中的一句话:““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在个人主义伦理学看来是对于所有道德的否定。但那在集体主义的伦理学里却成为了最高的原则。”
作为自由经济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应该是主张限制集权,给市场以自由;当然,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小白,对于哈耶克和《通往奴役之路》除了学生时代那点阅读外,多数来自于一些商业杂志上的只言片语。
京东商场副总裁蒉莺春撰写文章称阿里“二选一”的奴役之路,“做服务行业的有一点要想清楚,就是客户是甲方,是上帝,如果作为乙方不能设身处地为客户利益最大化着想,而凭一时之势控制要挟客户,那么不光合作愉快不了,好日子可能也很快到头了。”
蒉莺春,不错,就是那个曾经央视的女主播,后来去了投行,接着又来到京东;据说在京东的巨额融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在主导京东IPO的进程。不过其一贯比较低调,这次的高调,除了有提京东促销月做秀外,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可以期待更多的八卦内幕消息。
如果,理解没有偏差,蒉莺春文字的意思就是说阿里巴巴财大气粗,很是有点儿店大压客的架子,虽然没有明确说“垄断”,但通往奴役之路毫无疑问是集权的意思吧。
2选1,在互联网圈不算新鲜事儿,3Q大战和3B大战中都有类似的举措,而马云也曾说过有周鸿祎就没有他,但终究只是矫情,最终还是一个生意罢了。
电商圈的2选1也时不时的类似的事儿,比如京东和当当网在出版物上就闹过2选1,虽然当时热闹,但现在看来还算平和吧。
给蒉莺春文章中挑点刺儿,之前的2选1,总会有一些邮件或者录音曝出,虽然我愿意相信阿里有可能对一些商家做出类似的通知,但还是应该有一些凭证才更有料一些。
虽然,阿里和京东是最强有力的两家电商,但阿里毫无疑问从规模到产业链都要更庞大一些,京东的主要优势集中在3C和电子产品;而从整体号召力和影响力来看,淘宝主推的光棍节已经成为网购的狂欢节,而京东当当亚马逊都要跟随淘宝的节奏。
所以理解京东的促销节的急促和紧迫,要做到不跟随,那就要把属于京东的网购节做起来,这个六月或许是一个契机,前有天猫苏宁后有当当亚马逊,京东的日子想必没有刘强当200多平的办公室看着这么大气。
此次由女高管开枪,比每次都让刘强东上阵好一些,瞅瞅阿里那边,高管如云,口水仗从来都是群架。
在回到具体的事儿,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出来,但阿里势大也算是公认的,确实也需要有制衡其的手段,对阿里的警惕同样可以放到京东上,解决的方案应该是“把鸡蛋放多几个篮子”。
尤其是有实力的品牌,既可以选择天猫又可以选择京东还可以选择当当或者易购,就是这样,借助不同渠道覆盖不同的用户群,这不仅是做电商如此,很多领域都应该这样子吧。
程老师发微博说,“京东副总裁出来说,淘宝逼商家二选一,是条通往奴役之路。记得很久前刘强东也对商家说过类似的一句:如果你面前只有淘宝,那马云永远是你的老大,如果你面前有淘宝和京东,那你永远是马云和刘强东的老大。做媒体的人也一样,要力助新浪微博、腾讯微信、搜狐客户端都大发展,才不会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生活的本源。”罗素先生的这个名言可以说是这个互联网时代最真实最美好的写照,任何违背多元化谋求一致性的努力都将产生负面的效果,无数伟人“环球同此凉热”的愿望或许最后都将以互联网释放的积蓄已久的力量反扑而告终。
如同那些总是环绕在网络业的热烈的“大神论”鼓吹者,从没有人质疑“大神们”伟大的道德情操以及坚韧的超人品质,然而如果他们的终极梦想就是建立一个个人人都适用和喜爱的平台,这个平台恐怕也终难以持久。
当然,这不是暗讽马云。
就是这样,理论版的口水仗其实也没那么高明。 这年头写个网络业的评论容易吗,还要温习经济学和哲学,真累~
围观揍是力量,围观揍是态度,围观揍是大家的事儿。围观侃科技,没事儿聊聊八卦,互相交流下业内白幕黑幕和灰幕~揍这样,走起来~~微信公众账号:围观侃科技,或扫描二维码关注。
浏览数: 次 归类于:
— 赵二 @ 20:16
访问量: 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总忘不了那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