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除了给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开药以外会不会心理治疗?

心理医生为何沦为“开药的”?_新浪新闻
  新华社调查发现:沈阳市心理治疗费40分钟33元,27年没有调整
  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尴尬:你赶往医院,渴望一次心理上的疏导,但却面对的是“做几道测试题”和“领回一大堆药”的匆匆结局。
  尴尬背后是巨大的反差:同样心理诊疗一小时,医院收费不到50元,社会上心理咨询师开价1000元……
  在社会压力感日益增大、精神疾患不断增加的同时,作为“王牌军”的心理医生到底怎么了?
  医生半天时间看30个患者
  无法保障就医质量
  在沈阳某大学读书的大三学生小丽(化名)因压力大,经常做噩梦夜半惊醒,就去一家省属医院的心理门诊看病。“大夫直接让我做一份人格量表,然后就据此诊断开药,根本不听我倾诉。简直像是药房售货员。”
  据了解,目前“重开药轻治疗”已成为心理诊疗行业的多发现象。沈阳一位心理医生告诉记者,有不负责任的医生出门诊时大量压缩问诊时间,一上午能看30名患者,无法保障就医质量。
  “按照心理诊疗常规标准,单例病人首诊时间应达到40分钟,复诊时间至少20分钟。综合算来,一名心理医生一上午就算不上厕所不休息,接诊患者数不应超过10人。”辽宁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何茹说。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心理医生多采取生物医学模式进行药物治疗,甚至有开大处方的情况。
  资深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孙波说,目前精神治疗类药品没有专注于青少年专用药物的研发,一些药品含有激素,有可能对青少年身体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4小时收198元
  医院没法盈利治病无动力
  目前中国成年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达17.5%,约有1.73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精神障碍。
  与大量患者需求相比,目前中国医院设立心理科室数量较少,且多以门诊形式为主。以沈阳为例,目前大部分省属医院和部分市属医院都设立了心理门诊,但只有两家医院开设心理病房。业内人士表示,因心理病房创收能力差,在医院相对边缘化,大多数医院设立病房的积极性不高。
  据了解,目前沈阳市物价局规定心理治疗费是40分钟收33元,之后每20分钟加15元,此标准已经27年没有调整。
  何茹告诉记者,自己不久前为一位大学生患者做了超过4个小时的心理治疗,一共收费198元。“如今市面上的普通心理咨询师都是每小时200至500元,要价高咨询师甚至达到每小时1000元。”
  业内人士表示,咨询费标准过低,使医生缺乏开展心理咨询治疗的动力。
  正规心理医生偏少
  增加非正规咨询
  耽误治疗风险
  目前中国接受正规系统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约1万人,只有20%左右从事一线应用治疗工作。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工作不受重视、收入偏低等原因,导致心理人才大量流失;而“光开药医生”和“速诊医生”的行为,也容易引发心理疾病患者对医生、医院的不信任,使整个医疗行业形象受损,部分患者从临床治疗流落到社会,面临非正规咨询耽误治疗的风险。
  目前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排行中居首位,而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却不足五成,导致首诊误诊率较高。
  据新华社  (原标题:心理医生为何沦为“开药的”?)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美国严打“月子经济”和当地公众对月子中心不满滋生,认为其“骗保骗福利”,助长不诚信歪风有关,也和月子中心受到越来越多包括客户在内投诉,引发社会矛盾和争议有关,而在矛盾、问题更突出的加拿大,当地“月子经济”产业链上的每个人也感到唇亡齿寒。
中国有句古话说,伴君如伴虎。伴在贪官的身边就如伴在老虎的身边,随时都有被吃掉的危险。上面一个个贪官情妇的惨死无不说明了这点。
按照计划,足球特色学校每周上一堂足球课,学生人人会踢球。这引发部分家长的担心,“我的孩子不喜欢足球,怎么办?”
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公务员”(包括官员),并不具有这样的底气,他们就像久在笼中喂食的鸟,离鸟笼就活不了,至少是活不好。心理门诊对病人只开药不开导
北京青年报
新修订的《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大医院心理门诊的大夫, 更倾向于直接给患者开药,心理咨询在门诊中变得非常罕见。业内心理医生自曝称,患者多,诊费低,直接开药方便划算,很多医生更愿意去社会上的心理诊所做兼职。个案患者到大医院心理科就诊被介绍一家社会上的心理俱乐部刘 璐(化名)上高二时,经常会感到情绪低落、失眠,她在河南老家的一所综合性医院——郑州医院检查,挂号的科室是精神医学科。医生诊断的速度非常快,用几分钟时间听刘璐口述病情后,便开单子让她去做一系列硬性检查,随后开药治疗。刘璐说,当时每两个月就要去医院开一次药,病情稍微控制了一点,但没有根治。今年,刘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但病情进一步发展,刘璐在这过程中看过中医,但也没什么效果。后来,刘璐来到西城区一家知名医院就诊,排队人数很多,早上8点多挂号,直到下午两三点钟才到诊室就诊。医生看了她的病历,询问了病情,随后建议她除了吃药,还需进行心理疏导治疗。医生给刘璐推荐了一家社会上的心理俱乐部,告诉她先聊一聊试试看。刘璐联系这家俱乐部后发现,俱乐部的负责人就是给她在医院神经科看病的医生。刘璐至今已经持续了21次心理咨询,每次1小时左右,效果还不错。调查医生做心理咨询 10分钟开药了事昨天上午,北青报记者探访了几家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医生只开药不咨询几乎成为常态。一家大医院咨询台的工作人员称,只有每周五会有专家出诊心理咨询,“早上8点开始,半天能看十多个患者吧。”据此推算,每名患者获得的咨询时间仅20分钟左右。一位对心理科医生工作有所了解的大学教师表示,在医院里能跟患者聊20分钟的医生都算有耐心的,一般10分钟以内就解决问题,解决办法基本是开药。社会上比医院咨询费高出10倍医生更愿做兼职一位心理科医生称,看病人数多、医生待遇低、开药比心理疏导简单等,是医生不愿为患者耐心做心理疏导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心理科医生每天需要接待的患者数量多达80至100人,因此,留给每名患者的问诊时间非常短暂,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即便是愿意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医生,每小时咨询费为60元,真正拿到医生手里的钱就更少了。但是,社会机构里心理咨询师的咨询费为每小时300元至500元,高出医院里近十倍。北青报记者发现,部分医院的心理科医生会利用业余时间到社会机构兼职做心理咨询,一些业内有名气的医生的心理咨询费可达每小时上千元。这就造成了医生在医院里做心理咨询付出多、回报少,不愿“谈话治疗”;另外,一些医生反映,即便医生和患者认真聊天,却不开药,很多患者会产生不理解,认为 “医生说几句话就能收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另外,一些医生开药暗中有提成,“接待患者的时间长,创收反而低,哪儿来的动力与患者好好聊天呢?”心理疏导治疗心理疾病 作用占到50%记者了解到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一般药物治疗能起到60%的作用,而心理疏导的作用可以占到40%至50%,甚至更多。一般来讲,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时间至少为1个小时,通常要3个小时左右,并且大多数患者需要多次疏导。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闵宝权告诉记者,心理科医生不要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心理疾病,应该回归到心理疏导、咨询的本质。医院与社会心理机构也应该加强合作,因为目前面临着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得不到有效心理治疗,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既缺乏患者、水平又良莠不齐的现实困境。在国家政策层面,最好能考虑到如何方 便患者看病,使他们得到更专业的医疗与心理卫生服务。专家观点心理医生不在正规医疗机构兼职便是违规对话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心理咨询科主任医师李占江我们了解到,按照去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精神卫生法》第七十六条,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心理治疗活动。但目前也有不少心理治疗人员在医院外开设诊所或加盟诊所进行心理辅导,这种行为算不算是违规?李 占江: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如何鉴定是不是医疗机构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医疗机构应该是依法定程序设立的,在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注册、备案、批准的,进行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机构。不管是医院、社区卫生院、还是诊所,只要符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相关条件,都可以叫做医疗机构。那么,以您的了解,目前心理治疗师在医院外开展治疗的场所,都能够符合医疗机构的相关要求吗?李 占江: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据我了解,目前社会上很多打着“心理咨询诊所”旗号的机构,实际上是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的,而不是卫生行政部门,也就是说,它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医疗机构。也就是说,如果心理治疗人员在这类机构里开展治疗,就是违反了《精神卫生法》的要求的行为。《精神卫生法》中“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不得在医疗机构以外开展心理治疗活动”与国家卫计委目前鼓励医师可以进行多点执业的建议是否存在矛盾和冲突?李占江:即使在多点执业场所确定为医疗机构的前提下,对于一部分本身就是医师的精神科医生,在接受了心理学系统培训之后也可以进行心理治疗的,面临多点执业的选择时,如果是在正规的医疗机构里,就不存在什么矛盾和冲突了,反之,则是违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yemmaliu]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或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
患者吐槽抑郁症临床现状:心理医生像药店售货员
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教授王哲指出,抑郁症损伤的是细腻、精华的心智功能,即脑力劳动的强度越大,抑郁症的损伤程度越高。”  心理医生作为心理疾病诊疗的“王牌军”,“重开药轻诊疗”已成为临床多发现象,开大处方的情况也难以避免。
患者吐槽抑郁症临床现状:心理医生像药店售货员
  才华横溢的壮年记者跳楼自杀,年收入百万的公司财务总监烧炭自杀,政府部门厅局级干部跳河自杀……近年来,抑郁症不再是一个令人陌生的医学名词,而成为时常见诸报端的“生命杀手”,带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其中既包括事业有成、前途看好的官员、企业家、学者等社会知名人士,更有无法面对竞争压力的大学生以及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但与日益肆虐、不断蔓延的抑郁症高发势头相比,目前我国对抑郁症的治疗和干预却显得相当乏力:患者在心理门诊渴望得到心理疏导,却每每面对“只开一堆药”的匆匆结局。而全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关怀和抚慰,也停留在相对无知的原始状态,使得身陷病情困扰的抑郁症患者更加无助和绝望。
  “尴尬”如何破?“歧视”如何解?面对抑郁症的不断肆虐,还要付出多少生命的代价,才能敲响防治警钟?
  肆虐:全国1.73亿人不同程度患有精神障碍
  8月13日,《南方周末》前调查记者朝格图跳楼自杀。据悉,朝格图生前曾饱受抑郁症的困扰。
  7月中旬,刚过50岁生日的华硕CFO张伟明在台湾驾车时将炭盆燃烧,躺在驾驶座死亡。张伟明的妻子表示张伟明患有抑郁症,长期接受治疗。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一些患者因情绪消沉,呈现闷闷不乐、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的反应,甚至自杀企图或行为。
  抑郁症被称为精神科的“感冒”,有统计显示,70%的人一生中至少体验过一次抑郁心境。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11%,有3.4亿抑郁症患者,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而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患。
  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高压力、高强度的社会工作节奏,加上心理疾病常识的不够普及,近年来中国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持续高发。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科教授王旭梅介绍,目前中国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达17.5%,约有1.73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精神障碍,其中抑郁症是重要组成部分,不乏患者因病自杀身亡。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教授王哲指出,抑郁症损伤的是细腻、精华的心智功能,即脑力劳动的强度越大,抑郁症的损伤程度越高。“在目前社会节奏快、社会压力大以及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情况下,需要人们高功能的心智活动也逐渐加强,抑郁症对人们的损伤程度越发得以彰显,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尴尬:临床治疗中轻心理疏导、重药物治疗
  “我想要的是和医生倾诉解开心结,不是塞给我一大堆药让我吃。”一位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小丽(化名)表示,去医院看病时医生让她做一份人格量表,就据此开药,根本不听倾诉,“心理医生简直像药店售货员”。
  王哲表示,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必要时借助仪器治疗,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诊疗效果。“临床上单纯药物治疗有效率在60%,但双管齐下可达到75%。不过目前中国抑郁症患者还是以接受单纯药物治疗为主。”
  心理医生作为心理疾病诊疗的“王牌军”,“重开药轻诊疗”已成为临床多发现象,开大处方的情况也难以避免。
  按照心理诊疗常规标准,单例病人首诊时间应达到40分钟,复诊时间至少20分钟,综合算来一位心理医生一上午不上厕所不休息,接诊数也不应超过10人。然而记者了解到,有些心理医生在出门诊时一上午能看30多名患者,大量压缩问诊时间,也被一些患者吐槽“除了开药积极,剩下啥都不问”。
  “一方面与医生趋利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的不合理。”王哲告诉记者,心理医生“话疗”一小时收费60元,且服务费要悉数上交给医院;而开药的话,5分钟就能开出几百块钱的药,其中还不乏带有“回扣”的药品。“在三甲大医院,一个有处方权的门诊医生,如果快节奏看病,一天的药品回扣都能有1000元。”
  辽宁省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何茹告诉记者,自己曾接诊一位大学生患者,4小时“话疗”收费198元。“缴费时患者以为自己眼睛花了,特地跑回来问我‘怎么收费那么低’。现在市面上普通心理咨询师都一小时200至500元。”
  正是这种收费的不合理,使大量医生选择弃用心理治疗,导致部分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不够全面有效。“尤其是三甲大医院,提供心理治疗都是年轻医生和实习学生,副教授以上的基本都不去做,认为服务价值和个人尊严不匹配。”王哲表示。
  王旭梅教授说,与大量患者需求相比,目前中国医院设立心理科室数量较少,且多以门诊形式为主,开辟住院部门的则更少。以沈阳为例,目前只有两家医院开设心理病房。然而实际上严重心理疾病患者与其他重症患者一样,都需要住院观察治疗。
  据了解,心理病房属于劳动密集型,人工耗时多但是费用低,在医院相对边缘化,大部分医院设立病房的积极性也不高。王哲表示,医院如果设置住院病房,精神医学科的效益是平均医院效益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所以很多医院权衡后选择不设立。“即使是精神科门诊,效益也达不到医院的要求指标,医生绩效只能拿平均奖。”
  瓶颈:人才奇缺+讳疾忌医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王刚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虽然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6%左右,但50%的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能够消失,社会功能能够恢复。
  然而,与充满治愈希望相对的,却是诊疗人才的奇缺。王哲表示,中国临床医生约270万,其中从事精神科的只有2万多,还不到总额的1%。“然而从医疗体系的社会经济负担来看,中国目前精神疾病要花掉社会经济资源的10%以上,人才配置与社会实际所需严重不匹配。”
  而不受重视、收入偏低等原因,也导致大量心理医学人才流失。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表示,目前中国接受正规系统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中,只有20%左右从事一线应用治疗工作;而美国接受正规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有20万人,90%都活跃在一线应用治疗领域。
  目前在心理诊疗行业多见的“速诊医生”和“光开药医生”,也容易引发心理疾病患者的不信任,进而从临床脱落到社会,面临非正规咨询耽误治疗的风险。
  针对这些困局与“尴尬”,何茹等业内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宜加强对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医生治疗费和服务费,促其合理使用药物,重视心理治疗手段。“建议加快开放心理医生多点执业,引入民营资本扩大设立心理病房,避免增加医院扩建和压缩其他科室风险。”
  除此之外,民众对于心理疾病的偏见和耻感也成为延误治疗的重要因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五成,导致首诊误诊率较高。而“谈抑郁色变”的现状,也使民众戴着有色眼镜审视患者,患者自己也易讳疾忌医。
  王哲告诉记者,精神科医生虽然也可以开病假条,但患者却大多要求骨科、传染科等其他科室替开,因为怕受到单位和周围人的歧视。“其实学生群体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但我在教育部门查看病假资料时发现,极少有写着抑郁症的病假条,更多都被肝炎、骨折等原因代替。前来就诊的孩子家长,也很担心孩子在学校受到歧视。”
  专家建议,在全社会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认知程度,同时完善心理科室的会诊和转诊机制,减少心理疾病的误诊率。“建议有关部门可完善弹性工作制,安排合理的休假制度,让精神也可以适度休息,避免过劳致病。”王哲说。
欢迎关注“南方新闻网”公众号(微信上长按二维码识别 )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
新闻关键词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东省委宣传部、南方网决定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中开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知识竞赛"活动。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癌症患者心理五个分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