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老的电影:上帝黑势力是个老黑女士偷偷下凡去打游戏机,被算计,让人打成植物人不能回天庭,主角组队去救。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4年3月 扩充话题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本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洪秀全:“上帝之子”的“人间天囯”
《南方人物周刊》施雨华
[摘要]太平天囯的系统,原就是军事、政治、社会一体化的。 天王不用读书人被太平军搅得焦头烂额时,不知咸丰帝奕詝有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从道光八年到道光二十三年(),这15年里的广州知府和广东学政都应该砍头。要是他们当初稍微放放水,给洪秀全一个秀才的功名,很可能就不会有后来这场绵延14年、兵连18省的大祸。1850年2月末,在大清帝国的都城北京,道光帝驾崩咸丰帝登基。一个月后,在帝国偏远省份广西,前教书先生、现拜上帝会教主洪秀全决定起事。不到一年,广西桂平金田村聚集起一支两万人的军队。日,洪秀全登基,称太平天王,正号太平天囯。所以,1851年既是咸丰元年,也成了太平天囯元年。当时,广西正大闹“会匪”。咸丰帝并不清楚数十股叛乱孰轻孰重、孰急孰缓。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闹明白“金田逆匪”的“贼首”到底是谁。洪秀全比奕詝年长17岁,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花县一个农民家庭,族名仁坤,小名火秀。洪家是由嘉应州(今梅县)迁居此地的客家人。火秀6岁进村塾念书,14岁第一次参加“童试”。当时童试共有县试、府试、院试3次,连过3关就能成为生员,俗称秀才。那一次洪仁坤县试高中,府试却失手了。这没什么,毕竟他还只有14岁。1836年、1837年,二十出头的洪仁坤又考了两次,照样名落孙山。第3次失利之后,他似乎连走回家去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得雇了两个轿夫。之后他在邻近的乡村当了6年塾师。历来塾师倒以科举失意者居多。他们靠教授知识谋生,称为“舌耕”。6年之后,已届而立的洪仁坤最后一次赴考,依然落榜,愤愤不平地说了句大话: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天下士罢。就在那一年他失去教席,开始了秘密传教的活动。咸丰帝对广西叛乱是极度关切的,他先后派了数位名臣去平定。第一位钦差大臣是林则徐。他不顾病体上了路,但走了17天,还没到广西境内便溘然长逝(后人倒因此少了麻烦,否则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虎门销烟”、“金田起义”相对,多少会有几分尴尬)。而后是当时的能人、前两江总督李星沅,有名的酷吏、前漕运总督周天爵,已位极人臣的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结果却是:李星沅病死、周天爵奉旨回京、赛尚阿革职拿问。令咸丰帝和名臣们手忙脚乱的到底是些什么人?1851年9月,太平军夺取了他们的第一座城池永安州城(今蒙山县)。在此停留的7个月里,洪秀全完成了一系列的军政建设,还封了5个王。东王杨秀清是个烧炭的山民;西王萧朝贵是自耕农;南王冯云山和洪秀全一样,在乡下读过几年私塾,可以算小知识分子;北王韦昌辉有几家店铺和大片田地,翼王石达开出身于富贵之家,这两人可以算士绅或地主。他们的出身不尽相同,学识有限倒算是共同点。据说,太平军围攻长沙时,左宗棠曾去拜见洪秀全,献攻守建国之策,并劝天王尊崇儒教,放弃拜上帝会。因洪秀全不以为然,左某悄然离去,成为湘军中平定太平天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忠王李秀成日后的自供词一语破的:“天王不用读书人。”知识分子常有自己的想法,头脑不容易改造,自不能轻易信任。书生文士在天朝是不可能得志的。太平军视为至宝的是孩子。每攻陷一座城市、路过一个乡村,必定竭尽可能把他们带走。孩子最天真无邪,加以训练,将来就可以成为死士。天朝晚期的将领,许多都是被带上路的孩子,例如英王陈玉成。至于普通将士,大多出身于苦寒之家。除了广西山民,“所据之地,男子一律‘随营’,先动以甘言,再施以威劫。所谓甘言,即传集百姓听‘讲道理’,如有不从,定斩不留。”——史家郭廷以总结。湘军的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记录,太平军掳人常常要“看手相”:如果掌心红润,手指上没有老茧,“恒指为妖”。反之,“挖煤开矿人、沿江纤夫、船户、码头挑脚、轿夫、铁木匠作、艰苦手艺,皆终岁勤劳,未尝温饱,被掳服役,贼必善遇之。”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创始人之一陶成章认为,太平军有中国民间秘密会社色彩。“非尽本于耶稣,而实有根于洪门之旧规而然也。”洪门又称天地会。为了壮大其队伍,太平军曾大量收纳会众,尤其是天地会党徒。不过洪秀全并不认同其“反清复明”的宗旨,“此种主张在康熙年间该会初创时,果然不错的;但如今已过去二百年,我们可以仍说反清,但不可再说复明了。……如我们可以恢复汉族山河,当开创新朝。”太平军号称平等,其实分别心甚重。入上帝会的称为兄弟。来自广西的称为“老兄弟”,享特殊待遇,后入会的称为新兄弟,一般百姓则一律称为“外小”。天王许诺“兄弟”们:“上到小天堂,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按太平天国军制,每军置军帅一,下辖一万三千多人。“凡是拜上帝之家,房屋俱要放火烧了。寒家无食,故而从他。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后又有追兵。”他们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钱穆先生曾分析说:“农民骚动的主因,必由于吏治的不良,再促成之以饥荒。在官逼民反的实况下,回忆到民族的旧恨。这是清中叶以后变乱的共通现象。”“因一时一地的饥荒而激动变乱,要想乘机扩大延长,势必采用一种流动的恐怖政策,裹胁良民,使他们无产可依,只有追随着变乱的势力;这便是所谓‘流寇’。这一种变乱,骚扰区域愈大,虐杀愈烈,则裹胁愈多。”“饥荒可以促动农民,却不能把农民组织起来,要临时组织农民,便常赖于宗教。”“用邪教的煽惑起事,用流动的骚扰展开,这是安静散漫的农民所以能走上长期叛变的两条路子。”天父入梦对天父下凡当年的《英国政府蓝皮书》有一段关于太平军的史料:“……彼等已创立一种新宗教,可称之为一种伪启示,……足令一般毫无成见者怀疑其信仰是否真有诚意。”“如冒称直接与神晤对……上帝临凡,此诚与吾人就基督教圣经中所习见者大相径庭。”一位游览过天京的洋人则表示,“我们的圣经注解,都很难得到他的赞同,我们最好的经本,都被他用朱笔在旁批上天意,全弄坏了。”“教皇如有权治他,早就把他烧死了。”这里的“他”指的是洪秀全,拜上帝会的创始人。1836年第二次赶考时,他在街头得到一部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作者是当过排字工人、后来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华人牧师的梁发。当时他翻了翻目录便放下了。1843年第4次科考失利后,有人劝他细读——结果他大彻大悟,敬拜上帝,自施洗礼,自行传教。人们听说他不是一个普通人。1837年第3次落榜之后,他大病四十多天,做过一个很奇怪的梦。梦中他见到天上的父亲、母亲和兄长。父亲指点他必须改名。“洪火秀”的“火”字犯讳,要用“全”字代替。他可以叫“洪秀”、“洪全”或“洪秀全”。父亲还赐封他为“天王大道君王全”,并说,“尔勿惧,尔放胆为之,凡有烦难,有朕做主;左来左顶,右来右顶,随便来随便顶,尔何惧焉!”后来他读了《劝世良言》才知道,顶他的父亲是上帝爷火华,他的兄长是耶稣。“秀全”二字拆开来是“禾(我)乃人王”。他在读书之后是解了梦还是造了梦,无人知晓。不过教众们日后得知,冯云山、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分别是天父的第三子、第四子、第五子、第七子,萧朝贵既然是天父第六女杨宣娇(杨秀清的干妹妹)的丈夫,当然是天父的女婿。按说除洪秀全之外,冯云山的资历是最老的。据说他精于相术,早就看出洪秀全“多异相”、“有王者风”,所以成了他最早的追随者。事实上广西的许多信徒,包括杨秀清和萧朝贵等人,都是在他孤身深入紫荆山区传教时入会的。就算在天国大家庭里,他也仅次于洪秀全。然而在永安城封王时,他的排名却在四弟、六妹夫的后面。原因是这两人已经是天父上帝、天兄耶稣的代言人。传教过程中,冯云山一度被捕,洪秀全离开广西避祸。拜上帝会众人心惶惶时,杨秀清忽然跌倒在地不省人事,没过多久又站了起来,念念有词:“众小子听着,我乃天父是也!今日下凡,降托杨秀清,来传圣旨。”半年之后,天兄耶稣降临到了他的密友萧朝贵身上。事后,洪秀全和冯云山承认了天父天兄下凡的真实性。天父还获得了一个别名:高佬(粤语,高个子的人)——也许是为了让信徒感觉亲近。梦中受命的天父第二子和为天父代言的第四子孰高孰低?这是危险的问题,但到南京之前他们没必要也没时间想得太多。恰好在太平天囯建号两年后,1853年3月,太平军攻陷南京。29日,一切准备停当,天王坐着黄色的大轿子从水西门进入南京城。据说这顶轿子要由16个人来抬。簇拥着轿子的人下令路人跪迎,且不许仰视。此外还有32位艳妆女官,纱帕蒙面,骑着马跟在天王坐轿后面,一起进了两江总督衙署。现在,这座城市被改名天京,成为天朝的都城。洪秀全开始布置将两江总督衙署改建、扩建为天王府。时人记载它“周围十余里”,比明清故宫大一倍多(太平军失败之后,建筑所剩无几,在此重建两江总督衙署。民国时期,这里又成为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府和蒋介石的总统府所在地)。宫殿门外挂着十余丈黄绸,上面是每个直径五尺的字:“大小众臣工,到此止行踪。有诏方准进,否则雪云中。”(“云中雪”为剑名,“雪云中”指问死罪)。军国大事一直是东王杨秀清主持——他制定了一路北伐、一路西征的战略。其中一支北伐军竟只用了5个月便兵临天津城下,搞得咸丰帝坐卧不宁。天京方面,天王洪秀全深居不出,此时西王、南王已死,按规矩能瞻仰天颜的“兄弟”只有东王、北王、翼王等几个人。天京城里有人揣想,其实根本没有洪秀全这个人,当初被大轿子抬进城的是个木偶。原本洪秀全是可以“开科取天下士”了。令人意外的是,这年首次开考题目居然是“四海之内有东王”。年底,天父突然下凡怒责次子,并要他跪下受四十杖。北王等哭求开恩,并表示愿代天王受杖,天父也不答应。直到天王趴下准备接受杖打,天父才饶过他。但天父还是下凡不断,而且脾气越来越坏了。他经常责罚天王的亲信韦昌辉和秦日纲。有时连洪秀全本人也要出宫迎接东王,跪接天父圣旨。1856年8月中,他又一次降临了。一向不离天王府的洪秀全被叫到了东王府。杨秀清向他转告,天父认为东王也应当被称为万岁。洪秀全身边没有心腹将领,只好答应了,建议在两个月后杨秀清生日宴时办这场盛事。半个月后,北王韦昌辉潜回天京,率兵突袭东王府。杨秀清没有来得及躲进应付紧急状况的“空墙”。他的头被割下来挂在街心的木杆上。问题是城中还有许多东王部队。他们得知天王已经颁下诏书,怒责韦昌辉和秦日纲大肆屠杀的罪过,判两人接受处置叛徒的刑罚:五百大杖。东王部下被请来见证两人受刑的过程。他们按规定把武器留在天王府外。等他们差不多到齐之后各扇门就一齐关上了。 翼王石达开奉命回到天京时,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他当面指责韦昌辉杀戮过甚,却很快收到消息他也可能被暗杀,于是入城当晚又逃离了天京。韦昌辉和秦日纲杀了他的妻子和随从,并派人去追捕他。石达开召集了数万靖难之师直奔天京。于是,韦昌辉的人头被送到了他的帐中。秦日纲也被处死。12月,“翼王回京,合朝同举他提理政务,众人欢悦,主有不乐心,专用安、福两王……主用二人,朝中之人甚不欢悦。”(李秀成供词)安、福两王是洪秀全的哥哥洪仁发、洪仁达。次年夏天,石达开带着自己的部队离开天京。在沿途张贴的布告中,他透露出了一些蛛丝马迹:“……自谓此愚忠,定蒙圣君明。万事有不然,诏旨降频仍。重重生疑忌,一笔难尽陈。……”1856也许是太平天囯史上密度最大的一年。天朝的命运像南京城下的长江水,拐过一个高点后急转直下。纸面上的天朝“土改”对天王来说,删改、批注《旧约》《新约》乃是至关重要的工作。经文中说道:“上帝无形、无声、无味;通过凡身,我们看不到他的形体,听不到他的声音,感知不到他的存在。”他将其整段删除,因为他见过上帝。另外,耶稣以“上帝长子”的身份进入了《旧约》。在某些段落,天王加入“大哥”、“小弟”之类的词语加强家庭的亲密感。此外他不能容忍不符合天朝道德纲领的文字。《出埃及记》中有一段是“人若引诱没有受聘的处女,与她行淫,他总要交出聘礼,娶她为妻。”这哪算是什么惩罚!他改成了“……他犯了天条第七款(不好奸邪淫乱)。”这在天朝,是要杀头的。他常常能在《圣经》中得到启示并作发挥。例如批注《马太福音》这一条:“……天国是总天上地下而言。天上有天国,地下有天国。天上地下同是神父天国,勿误认单指天上天国。”所以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分明是告诉他,天父和天兄要下凡帮他开创地上天国。这地上的天国应奉行何种制度呢?从前创作《原道觉世训》的时候,他参考的是儒家的理想模型,《礼记·礼运》中关于天下“大同”的旧说。现在他要自创新制度了。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告诉我们他是怎么设计人间天国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怎么处理土地问题。“分田”——这两个字一直是最能挑动农民神经的。他的办法是按人口来。一户家庭,无论男女,人口多就分得多,人口少就分得少。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无人不饱暖自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但洪秀全的描绘十分简略: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猪),无失其时。这段文字原型在《孟子》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洪秀全没有提到吃肉。据说在天朝吃肉是从上往下严格管制的。天王每天能分到10斤,依次递减到总制便只剩半斤,一般百姓更是连一口都吃不上。即使无人不饱暖,此饱暖彼饱暖,到底不是一回事。问题在于,无处不均匀要怎么实现?金田起事之前,洪秀全没有表示过否定私有财产的意思。但占领永安之后他就下诏,“……凡一切杀妖取城所得金宝、绸帛、宝物等项不得私藏,尽缴归天朝圣库,逆者议罪。”现在,他规定每二十五家设一个国库。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这么做的理由 是:“……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也就是说,只要人人无私,自然就人人饱暖。基本生存需求以外,劳动成果纳入圣库,于是“无处不均匀”。不过国库并非只入不出的。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总要用之有节以备兵荒。洪秀全还建议“兄弟姊妹”们:凡天下婚姻不论财。此外,天朝体恤弱势人群:鳏、寡、孤、独、残废者,不但免除兵役,而且可以依靠国库来生活。如此追求“均匀”的集体生活,自然需要行政力量和社会组织的支持。洪秀全所反复提到的“二十五家”,正是天朝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两”。两的长官称为两司马。虽然只管着区区二十五户人家,要处理的事务却很繁杂。平时他多半会呆在礼拜堂——这也是每二十五家就有一个的公共设施。每户人家的孩子日日都要到那里去,跟着两司马读圣书。等到了礼拜天,这二十五户人家都要到礼拜堂去,“讲听道理,颂赞祭奠天父上主皇上帝”。太平天囯的系统,原就是军事、政治、社会一体化的。每户人家抽一人为伍卒。“有警则首领统之为兵,杀敌捕贼;无事则首领督之为农,耕田奉尚(为避上帝讳用“尚”代“上”)”。两司马要记录纳入国库的钱谷数目,并将这个数字上报。农忙结束后,他还要带着那二十五个伍卒,负责这二十五户人家的陶、冶、木、石等工匠活。此外,他还要赏善罚恶——力农者有赏,惰农者有罚;处理诉讼——有争讼时,他负责听其曲直。天朝每年有一次保举,补充官员的空缺。保举之法,就是从两司马推荐遵守天条王命以及致力务农者开始的。天朝的官员,每3年升贬一次,以示公正。在升贬年,每级官员都要提出应当升贬的下属,由上级核实。有些特别的是,洪秀全允许县长官“监军”对其上级州长官“总制”保升奏贬。中央各级官员,从将军以至丞相,都可以互相褒贬。滥保举或滥奏贬则会受到惩罚。不过,上级这么做是被削职贬为平民;下级这么做还要另外加罪。官员有大功劳或大奸恶,则不必受升贬年的限制。天朝听上去很理想的田亩制度没能推行下去。一来“土改”从不容易,二来天朝不幸始终陷于战事中,控制的区域时有变动。最重要的是,农民居然并不欢迎它。大约是在定都南京前后,还没给农民分地,天朝就命令农民,除口粮之外,将其余的粮食送到圣库。结果是“究不能行”,只好让农民按田亩的数目照旧交粮纳税。至于那套从上到下的严密的组织系统,倒没随着天国陷落湮灭无闻,未来将会改头换面为后世取法吸收。百姓禁欲,王公多妻天朝最好的制度,往往以“禁”字开头:禁缠足、禁畜妾、禁娼妓、禁买卖奴婢、禁吸食鸦片。除了最后这一条,大多同女子的解放有关。有人甚至说天京那时就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既然都是天父的子女,又何须分高低、尊卑——“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天朝分田时不论男女。在皇宫内、女馆中设女官,最高可以做到丞相一级,还有同男子平行的爵位。在教堂里、大街上女子可以“抛头露面”,参加礼拜和社交活动。挎刀跃马、来去驰骋的太平军女子,更是天京一景。连到此一游的洋人也不免惊叹,这是“洵世界得未曾见之奇观”。不过,权利的对等是以义务的相当作为代价的。太平军初期辗转于桂湘鄂,女子也不得不上阵作战——“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亲历太平军攻取武汉一役的陈徽言对她们留下了如此印象:“红绡抹额,着芒鞵,颇矫健”。等打到了南京城,清军大营一直扎在城下。无论你是“老姊妹”或“新姊妹”,要么去制造战具,要么去上城助守,情况紧急时还得同“兄弟”们并肩作战。最严厉的是打下南京前,军中分男营女营,像隔离传染病一样禁止异性接触,即便是夫妻,同宿即斩首。打下南京之后,妇女一律入“女馆”。丈夫探望妻子,儿子问候母亲时,只许在门口相隔数米作问答,声音必须清亮,以免说私房话。男子如进入女馆,无论军民均要正法。洪秀全有诗句解释不让男女见面的道理:“耳贱乱听犯天条,心贱乱想最滔天。”他勉励提高觉悟、改造审美以抵御诱惑:“娇娥美女娇声贵,因何似狗吠城边?”但天王的内宫除了家中的女眷,还有女官和女侍从,总人数接近两千人。郭廷以先生认为,洪秀全实行这种违背人性的制度有双重理由,说得出口的是:先苦后甜是干革命基本程序。私图一时之乐并非真乐,急享眼前之福并非真福。在创业之初强调先国而后家、先公而后私并不太奇怪。说不出口的是:第一、太平军初期没有根据地,必须携带家眷同行。分置男营女营可以避免影响军事行动。第二、定都南京后,妇女安置在女馆里,无形中成为人质,等于控制了将士的母亲妻子姊妹,使他们不敢背叛。第三、女馆中的妇女又有点像是悬赏。等到天下平定,已婚者才得以团聚,未婚者才有机会婚配,功劳高的可以纳妾,犯过错的可以罚他晚婚。第四、女馆也以军法部署,妇女们从事劳作,所以也是一种集体生产组织方式。太平天囯丞相蒙得恩早看出这套办法不能持久,要求不分男女行,洪秀全没答应。可是人性到底强过制度。因为天王不许夫妻团聚,天京的高级干部纷纷私逃。到了1855年,天朝终于迎来家庭生活的回归。到太平天囯九年,洪秀全的族弟、干王洪仁玕秉政之后,天朝规定了婚姻制度。男女双方由宗教官或主管官主婚,签署婚约,发给结婚证书,称为“龙凤合挥”。据说,其中有不少组织指定的包办婚姻。不过,天王并不主张在家庭中也实行男女平等。他在《幼学诗》中谆谆教导——“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牝鸡(母鸡)若司晨,自求家道苦。”他是一个爱拿动物打比方的诗人。他认为男女始终有别。“男理外事,内非所宜闻。女理内事,外非所宜闻。”所以,早在太平天囯三年时,他就下过诏书整肃后宫,宣称“后宫为治化之原,宫城为风俗之本”。从今往后“外言永不准入,内言永不准出”。为此他还定下了好几条“永不准”和“斩不赦”。第一是对于天王的妻妾,统称娘娘,永不准臣下提及她们的姓名以及位次,提到后宫姓名位次者斩不赦。为避免看到娘娘的脸,臣下需要低头垂眼,永不准抬头偷看娘娘,否则斩不赦。臣下的话永不准传入后宫,有敢传入,传递人斩不赦,被传话的臣下也斩不赦。大约是在太平天囯十一年,洪秀全颁了一道诏书,事关“婚姻之规定”。他说天父造亚当、夏娃的时候,只不过一夫一妻,这是正确的。不过天父现在又说,一夫多妻也没什么不可以。他获得天父允准,增减臣下们妻子的数目。主要依据是官阶高低,上多而下少,按等级递减。天王的两个哥哥及干王、英王、忠王等人可以有6个妻子。数目不到的,应该补足,共迎他的寿辰。已经脱离天京的翼王也适用这个标准。此外高级官员可以三妻,中级官员只能二妻,低级官员和老百姓一样,按亚当夏娃的规矩来。洪秀全甚至还给已经升天的3个王定下了指标,南王6个妻子,东王、西王规格最高,可以有11个。诏书没有提到北王,也没有提到天王适用什么标准。大概连上帝也觉得多子多孙有福,所以没有限制这个次子旺盛的生命力吧。洪秀全的长子洪天贵福后来说,金田起事时父亲有十多个妻妾,一年之后从永安突围时又增加到36个。而到天京陷落前,他已经有88位母后。在他八九岁时,父亲就不准他再同母亲姊妹见面了,反倒给他安排了4个妻子,“老天王做有十救诗给我读,都是说这男女别开不准见面的道理。”(也许老天王担心的是闹出家丑。)想念母亲姊妹了,他就乘父亲有事坐朝时偷偷去看她们。真要追究起来,恐怕他也已经够得上“斩不赦”了。曾经圣子难为人早在太平天囯五年时,就有人褒贬洪秀全“所言则教人为善,所行则穷凶极恶”,“但求济事,虽未尝不收效于一时,然灭亡必速。”是为善还是行凶姑且不论,但似乎连年轻的咸丰帝也相信对方有某种天命在身。1853年他曾很沉不住气地下令地方官将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韦昌辉这些人的三代祖坟刨个底朝天,并明确指示要将坟后的“坐山后脉概行凿断”以破坏其风水。皇帝本人终究没能看到天国的陷落。日,他病死在热河。洪秀全的命到底比他要硬。然而,对洪秀全来说,坏消息也紧跟着好消息到了。半个月后,天朝丢失了长江上游的最后一座重镇安庆,天京自此失去屏障。次年5月,湘军直抵南京城下。这已经是天京第3次被围困了。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始终没能解围。到1863年12月,天朝最可靠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也绝望了。无粮、无兵、无援,无论如何努力也保不住天京城。他只好建议天王突围而去。洪秀全的答复是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天话”: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惧之有?不用尔奏,政事不用尔理,尔欲出外去欲在京,任由于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他一向爱用“天”字:天朝、天军、天官、天民、天将、天兵。按李秀成的理解这其实是“恐人霸占其国”。称天将、天兵就只是天王一个人的兵。天朝的将领要是说漏了嘴提到“我队之兵”,他便骂道:尔有奸心。这里只有天军、天官、天兵、天国,哪有什么你队之兵?“何人敢称我兵者,五马分尸。”但干王洪仁&#年初去太湖一带征集粮草时,却发现尽管他对各路天军力陈迅速援助天京之至关重要,他们“为恐少了粮草,多不愿回应号召”。不久之后,官军在南京周边集结,以致他无法回到堂兄身边。据李秀成说,当时他告诉洪秀全“合城无食,男妇死者甚多”,并恳请天王降旨,“应何筹谋,以安众心。”天王回答:“合城俱食咁露(甜露),可以养生。”并且下令,“取来做好,朕先食之。”所谓“咁露”是他读《出埃及记》的重要收获。当年上帝曾把吗哪撒在露水中,供给荒漠中的以色列子女四十年之久。所以1862年他就下令模仿以色列子民,每年存放一定量的吗哪以备不时之需。这会儿,他在宫中寻找食材,将百草之类制作一团,送出宫来,要满朝文武和全城百姓也照着他的样子来做。那年4月,洪秀全病倒了。他宁肯吃咁露也不愿服药。5月30日,他下了一道诏书,说自己即将上天堂,到天父天兄那里领取天兵保卫天京。两天后他静悄悄地“升天”了——此前,他已经禁止天朝臣民提“死”字,而是要用“升天”或“迁福”来表示。天朝虽秘不发丧,天王驾崩的消息还是传遍城内城外。5日后幼天王洪天贵福被臣子们扶上龙椅,拜了上帝,接受大家的朝贺。小时候他一直叫天贵,几年前洪秀全给他加了个福字。不过就像他自己说的,朝事都是干王管,兵权都是忠王管,下的诏旨,都是他们做现成了叫他写。他这个天王其实无事可做。此时天京城内已经断粮,满城文武无计可施,军中更是人心浮动。大家似乎都在等着尘埃落定的时刻。日,太平天囯历史上最为漫长的一天。清军引爆了城墙下所挖地道中的炸药。太平门那一段的城墙被炸塌了六七十米,浙江巡抚曾国荃所部从缺口抢攻入城。正午到黄昏,不过半日,天京易主。忠王李秀成带着幼主转了几个城门都冲不出去,只好在夜里伪装官兵,从被清军炸开的那个缺口出逃。他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洪天贵福,结果所骑的劣马中途倒下。因为后有追兵,其他人顾不上扶他,一路疾驰而去。7月22日,李秀成被清军捕获。曾国藩从安庆赶赴南京,命人会审忠王,并让李秀成写自供书。9天之后,自供书写成。或许是怕夜长梦多,曾国藩没有遵行朝廷将李秀成解送到北京的命令,而将他“就地正法”了。李秀成在供词中,总结了天朝的“十误”,与洪秀全相关的有7条:东王、北王两家相杀;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相猜;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主不问政事;封王太多;国不用贤才;立政无章。在供词最后,李秀成一再提醒曾国藩要“买炮”:“今天朝之事此(已)定,不甚费力,要防鬼反为先。……欲与洋鬼争衡,务先买大炮早备为先,与其有争是定。”曾国藩对这份供词做了增删,其中一处是关于天王死因的,李秀成原文写病死。他删去相关文字,改为“因九帅之兵处处地道近城,天王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五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此前他已向朝廷报告洪秀全服毒而死,不改则有欺君之忧,而且这一改还能替他兄弟(打南京的主将是其九弟曾国荃)长长脸。供词中有一句是李秀成转述天王口谕:“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 者乎?”他自己补了个“妖”字上去。曾国藩还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一名黄姓宫女向官军告发了洪秀全的藏尸处。遵循生前所信的宗教,尸体没有用棺木收殓,而是用绣着龙的黄缎包裹住全身。打开来的时候,这位“长毛”领袖的头上已经寸发不存,胡子倒是还在,已经斑白了。10月25日,在江西的一处荒谷中,洪天贵福被游击周家良,知县谢兰阶、陈宝箴(陈寅恪祖父)搜获,并写下了自供词。在供词最后,他不无诚恳表示:“那打江山的事,都是老天王做的,与我无干。”他觉得广东不是好地方,不想回去了,只想跟到湖南去好好读书,考个秀才的功名。不过,审判他的人可不敢再冒一次险了。日,太平天囯第二任天王、14岁的洪天贵福被凌迟。这正是他父亲第一次去参加科考的年纪。他的两个兄弟在从天京突围的混乱中掉了队,早已与城内的十多万人一同被屠。5天之后,干王洪仁玕在南昌也被凌迟。民间有传言说,干王和忠王各有一个儿子逃出生天。有人甚至说,连洪天贵福那两个弟弟也活了下来。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悬想了。1866年2月,太平军最后的残部也被官方肃清,地点恰好在洪家祖居的嘉应州。9个月后,一个名叫孙帝象的孩子在广东香山县出生。据说,他13岁时听村里的太平军老兵讲洪杨故事后,便立志要做洪秀全第二。多年之后,他有了一个为我们所熟知的名字:孙中山。(参考资料:钱穆《国史大纲》;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罗尔纲《太平天囯史纲》《增补本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史景迁《太平天国》;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潘旭澜《太平杂说》;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帝是黑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