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用户交了流量费,三大运营商用户数量为什么还要“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关于微信收费的一些观点
我一直认为微信模式只不过是通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推陈出新的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整个通讯行业生物链的结构和利益分配,就如同当初移动电话代替了固定电话,是不是固话运营商需要向移动运营商提取点管理费?运营商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变化,跟随变化,而不是看着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有本事自己做去,你要喝汤,要有喝汤的本事,别因为喝汤烫了嘴。
第一、向谁收费?这个关键问题被混淆了,我认为这个问题一定没有混淆,因为不论是向谁收费,最终都将落在所有的消费者身上,确实别有用心的人在误导。比如说房地产业,一平米房子中,城市设施配套费、土地转让费等等名目繁多的几十种收费,都不是直接向购房者征收的,最终都是购房者买单。
第二、中国移动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就是成本问题,成本问题是企业经营的问题,运营商在记取流量费的过程中已经包含了这部分费用,因为运营商之间的不平衡利益导致的纠纷不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如其仍旧是不平等条约。如同多年前固话安装电话,需要买了电话机之后,还要付安装费,还要付月租。这就如同我自己买的房子,然后还要每月给你交房租一样简单,而现在就是彻底改变这种模式了。
微信3亿用户产生的流量,不但给中国移动产生负担,而且因为中国超过90%的服务器和骨干网都掌握在中国联通和电信手中,所以中国移动还要为微信的免费再买一次单。
第三、用户交了流量费,运营商为什么还要“重复收费”?
从道理上来讲,只要费用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是说得通的。因为毕竟微信使用了运营商的网络与资源,也不是运营商自己的公司,运营商没有义务为它也提供补贴。就目前腾讯通过移动终端的赚钱模式,是基于信息费已经被消费者交纳基础上提供的多样化市场需求服务,并不是占用了谁的资源的问题,即使占用了也是占了消费者的,因为这部分资源消费者已经付费了,你运营商也是提供服务的,不能因为垄断就为所欲为。或者说,你也可以成立一家腾讯模样的公司去赚钱,如果没那能力还要收取过路费,那不成了南霸天了?和劫道的有啥区别?目前还没有规定运营商可以向腾讯提取管理费,未来是不是还要举行听证会?
第四、中国移动挖了个坑,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移动说法是,微信带来的“信令风暴”,正让中国的移动网络越来越堵,甚至有可能网络崩溃。道路堵塞,那就增加道路的规模,而不是利用道路堵塞来提取更多的管理费,只有把道路加宽加大了,让更多的车辆进来你这条高速路才会收到更多费用,这才是正途。
第五、如果腾讯“被收费”,用户会不会也“被收费”?
不过,绝大多数的微信用户,是不可能感受到这个变化的。即使是感受不到,那也肯定是被收费的。
第六、腾讯给监管者出了道两难命题
这是直击底线的一着,但也给监管层出了难题。如果开放网络建设,整个国家的信息通信产业结构就可能受到冲击,国防、安全等领域也会面临更大风险,但如果不开放,移动互联网公司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越过运营商,以“免费的午餐”一寸一寸摧毁运营商的防线。这些话就是扯淡了,别因为就是某一个企业能维系国家安全,如此还要市场干嘛,要竞争干嘛?中国太多这样借着国家安全谋取某一小撮群体利益的人简直太多了,这部分人拿着中国消费者当孩子玩了。现在的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竞争不公平的,这才是最大的安全,如果让某些人坚持当前的观点,是不是还要想当前朝鲜一般禁用网络啊?
第七、政府不出手,事态将如何演变?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在被所有网民痛骂的垄断行业中,两桶油、水、电等,提供给民众的产品都在涨价,只有通信是在逐年降价,而在互联网行业,免费为王更是一直没有任何改变。
一句话是,工信部正在“协调”各方,而不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正在研究如何处理”。
另一句话是,“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
显然,政府不准备“出手”。归根结底,这就是一个人要钱,一个人不给钱的商业问题,而且为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有自己的委屈,也没有谁越过了法律与道德底线。既然这样,你们就自己商量去吧,我不管了。
营商认为:
作为典型的OTT应用,微信对移动运营商的短信、语音业务冲击巨大。运营商认为微信的崛起侵蚀了短信彩信甚至语音通话业务,占用了大量的信令资源,给运营商网络带来压力。
&而我认为随着通讯行业创新模式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模式适合于更多的消费者,那时候对于运营商而言就不是少赚几个钱的问题,而是牵扯到生存的问题了,就如同现在的固话运营业务,未来整个移动电话业务将成为网络通讯的一部分,而这个市场也将越来越大。运营商当前要做的就是顺应发展,迎头赶上,否则将会被彻底的淘汰。就如几年前政府推动的三网融合,到现在为止因为各方利益博弈,效果不明显,但是从现在时局来看,这个融合意义不大了,因为这几个网络已经被市场融合了,你广电系统再不改变,被淘汰就是在眼前了。如同家中的电视机,只有老人在看了,而我们和孩子,无论是电视剧、电影、新闻、信息、通讯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了。试想几年之后,谁还在通过广播电视网看你的电视?广电是不是已经被淘汰了?
就目前固定通讯和移动通讯这块,现在网络已经进入了每个家庭,通过腾讯视频对话非常简单,而且价格低廉,以后不论是固话和移动被淘汰的概率越来越大,运营商还在死守自己的视频对话和M、T等收费模式就是死路一天。而原来的这些模式都是垄断思维下的盈利模式,并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如同纸上谈兵、刻舟求剑一样,能有什么结果?运营商想通过收费去解决问题,收完了腾讯的收新浪的,收阿里的,能收的过来吗?赚钱的根本是要把市场做大,层层剥皮,市场就完蛋了,还等着你去收费?
所以,一切的一切,关键是运营商思维的改变,而不是怎么收、该不该收的问题,政府的观点和做法也是相当正确的,有纠纷你们自己谈去吧,不能总让当家的去解决这些小问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七个问题,厘清“微信收费”始末【在校大学生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6,188贴子:
七个问题,厘清“微信收费”始末收藏
剧情提要:    向谁收费?这个关键问题被混淆了   中国移动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用户交了流量费,运营商为什么还要“重复收费”?   中国移动挖了个坑,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如果腾讯“被收费”,用户会不会也“被收费”?   腾讯给监管者出了道两难命题   政府不出手,事态将如何演变?   最开始,必须说一句话,本文是尽可能不带任何偏向,站在绝对中立的角度来解剖问题的,拒绝各种黑。  近期沸沸扬扬的微信收费事件,如果抛开争论,在一滩浑水下寻找矛盾的根源,或许,正是因为当事各方或有意或无意地混淆了事情的因果,才让事情在错位与混乱中被越炒越凶。  第一、向谁收费?这个关键问题被混淆了  微信收费这件事,从一个产业内部的讨论问题,升级为一个公众热点事件,也就是最近一周的事情。  最关键的原因,是几位政府、运营商的领导,以及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都就在公开场合,就微信的矛盾表态发言。他们的观点各自不同,但都提到了一个敏感的词“收费”。  最重要的问题,其实不是收费,而是向谁收费,然而,这个问题却诡异地被混淆了。  一开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工信部部长苗圩的透露的信息,是“运营商希望向微信收费”,但在随后的网络上,这个说法被大量地解读为了“运营商正要求,让微信以后进入收费模式”。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一消息被广泛传播的几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铺天盖地出现了一条“明天下午6点以后开微信要付$25”,并要求“看到就转发,不让这几个坑人企业继续挣坑人的钱,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消息。  这显然是一件犯众怒的事情,更何况,微信用户已经超过3亿!毫无悬念地,骂声铺天盖地,运营商灰头土脸。  但真正的情况是,此前相关各方争论的,只是运营商要不要向腾讯收费,并未有丝毫涉及用户。  这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中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没有谁会傻到向所有用户直接收费,就像腾讯QQ,这么多年没有直接收费,一样能够赢利。只要有了用户,有的是赚钱的办法。更不用说,傻到去逼腾讯向用户收费。  但无论如何,当3亿用户的权益被裹胁进入这个漩涡时,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二、中国移动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中国移动自己说,是网络越来越堵了。  好吧,这个坑爹的说法我们可以忽略,下面再来谈它。  有人说,这是运营商想通过收费遏制腾讯的发展。  这个说法其实很扯蛋。以腾讯目前的体量、收入结构、产业链布局以及银贷关系,如果不是一个天文数字级别的收费规模,已经不可能让企鹅帝国伤筋动骨。流量费这个坑太小,绊不了大象的脚。  有人说,这是坑人的企业,想赚更多坑人的钱。  这个说法显然过于情绪化。任何企业都想赚钱,但运营商如果只是想赚钱,有的是办法,不用这样鱼死网破。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运营商如果收了这笔钱,要花在什么地方?  答案是,填窟窿。填微信为运营商带来的收入窟窿和成本窟窿,尤其是成本窟窿。  收入的问题重要,OTT厂商对运营商的威胁趋势不可阻挡,运营商也在准备应对,但这并不紧急。  而在成本问题上,牵扯到一个关键的问题:网间结算。  2010年,我曾在一篇报道中写过一句话,“自中国互联网普及至今,接入市场大多数的恩怨、沉浮与矛盾,背后都与网间结算有关。围绕这一核心命题的争议之多,矛盾之烈,讨论者之众,远超其他产业问题。”  在微信事件上,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症结。  如同前面故事所讲,中国的网间结算制度,是不论用户如何行为,只要在不同的运营商之间产生流量,都是中国移动要向联通或电信结算费用。这个制度最早是为了用移动业务的高利润补贴固定网络基础建设,后来结算价格有过多次调整,但大的补贴政策一直没变。
  而微信3亿用户产生的流量,不但给中国移动产生负担,而且因为中国超过90%的服务器和骨干网都掌握在中国联通和电信手中,所以中国移动还要为微信的免费再买一次单。  这是一个大坑,而且随着微信的用户增长,正变得越来越大。  所以,比较靠谱的办法,就是向腾讯收费,用这笔钱来填这个坑。  这也是运营商为什么收费的最合理逻辑。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件事上,最着急的还是中国移动,另外两家运营商要悠闲得多的原因。  第三、用户交了流量费,运营商为什么还要“重复收费”?  好吧,这是我最近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  但这个问题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如同前面所说,运营商与微信争执的矛盾焦点,不是用户要不要向腾讯交费,而是腾讯要不要向运营商交费。  如果是前者,那是一个涉及面巨大的社会问题,而且因为运营商已经向用户收取过流量费,再重复收费是不合理的。  但如果是后者,就纯粹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问题,和用户没有直接关系。最关键的是,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也是有原因的。  最核心的逻辑是,以前,只有运营商能向用户提供打电话、发短信的业务,而且用户要购买移动互联网应用,只能通过运营商交费,所以运营商掌握了客户的付费渠道,所以在流量费之外,运营商可以从移动互联网公司手中拿到一定比例的业务分成。  这也就是说,运营商修的路上,只有一家自己的汽车公司在拉客人,所以可以通过交叉补贴,实现总体收入的平衡。  为了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所以向用户收取的流量费其实是相对较低的,因为运营商可以在话音业务、短信业务、以及合作伙伴分成中获得弥补。  就像报纸和杂志,零售价其实经常比印刷成本还便宜,因为还可以靠广告来补贴。  但现在,与其他的互联网产品不同,微信这样的即时通讯业务,不再是运营商的业务补充,而是逐渐能替代彩信、替代微信、甚至未来替代电话,直到成为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掘墓人”。  过去,运营商制定话音业务、短信业务等价格的时候,是把自己的建网成本、牌照成本与频率成本(这个成本主要是国外运营商)、运营成本等等全部打包在内的,但现在,由于微信不用承担网络、牌照、频率等巨大的成本,可以以更便宜的“伪免费”方式来发展用户,这对运营商将造成致命的打击。  与此同时,网银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也让移动互联网公司不再被运营商卡住脖子。比如一个手机QQ用户要买个Q币,可以直接用财付通付款,而不用给中国移动结算分成。  这意味着,运营商原来的“交叉补贴”来源都被掏空了。  那就不补贴吧。反正中国移动又没有入股腾讯。  但这下问题出来了。微信3亿用户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如果没有补贴,只收取用户的流量费,运营商是赚不到钱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靠着中国移动的网间结算还好一些,中国移动甚至可能越亏越多。  所以,运营商傻了。  所以,中国移动向腾讯收的“流量费”,真正的理解,应该是用户交的流量费,与运营商成本之间的剪刀差。  从道理上来讲,只要费用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是说得通的。因为毕竟微信使用了运营商的网络与资源,也不是运营商自己的公司,运营商没有义务为它也提供补贴。
第四、中国移动挖了个坑,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问题在于,中国移动没有直接跟腾讯说,你让我亏钱了,你来帮我填吧,而是遮遮掩掩找借口,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移动说法是,微信带来的“信令风暴”,正让中国的移动网络越来越堵,甚至有可能网络崩溃。  这是实话。事实上,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或许比中国移动所说的更加严重。  这个问题过于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已经有很多报道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网上一搜便知究竟。  但问题是,这跟向腾讯收费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没有关系。即使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也不能阻止用户继续使用微信,“信令风暴”依然还会存在。  这个逻辑错误,是很多人质疑中国移动的重要理由。  一些运营商内部的朋友的理解是:可能是过去的习惯,让中国移动认为,突出强调网络的风险问题,更容易引起政府及公众的重视与担忧,从而获得更多支持。但它忽略的问题是,当这个手段被附加在一个商业目的上的时候,反而会被外界视作给腾讯“扣帽子”,从而起到了与预期截然相反的效果。  惯性思维害死人啊。  第五、如果腾讯“被收费”,用户会不会也“被收费”?  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从经济学上来讲,企业的成本增加后,必然会转嫁给用户,才能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所以从总量来看,如果被收费,腾讯要么降低自己的利润率,要么只能增加向用户的收费。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逻辑。  不过,绝大多数的微信用户,是不可能感受到这个变化的。  中国当前恶劣的互联网竞争环境,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必然处于“伪免费模式”横行天下的局面。  所谓“伪免费模式”,即向用户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同时销售各种增值服务包,并以用户资源为商品,在其他的环节赚钱,比如广告、流量倒入等。在QQ时代的腾讯即是如此,未来微信也不会例外。  说句半真半假的玩笑话,不用管其他任何理由,也不用看任何国内国外的案例,只要有一个周鸿祎在那虎视眈眈看着,马化腾哪还敢提收费?  第六、腾讯给监管者出了道两难命题  腾讯是怎么应对这件事的?  中移动下错棋,让腾讯获得了3亿用户的舆论支持,但这并不是治本之道。  因为只要腾讯的服务器还在运营商的机房里,还使用着运营商的网络,它就始终不能真正脱离运营商而生存。即使变成再强大的鲨鱼,依然离不开基础网络这片海水。  所以,在今年两会上,马化腾提出,开放网络建设。  这是直击底线的一着,但也给监管层出了难题。如果开放网络建设,整个国家的信息通信产业结构就可能受到冲击,国防、安全等领域也会面临更大风险,但如果不开放,移动互联网公司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越过运营商,以“免费的午餐”一寸一寸摧毁运营商的防线。  那么,监管者应该怎么办?  第七、政府不出手,事态将如何演变?  在过去的很多年,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几家大企业争吵不休时,坐小板凳上喝茶看戏,坐等政府最后出手拍板定调。  但可以看到的一个趋势是,政府的出手正越来越少——至少在通信和互联网领域是如此。因为政府已经越来越准确地把握到了自身的权力边界:除了对市场关键秩序的确立,以及对越过法律边界者的治裁,政府对市场干预越少,产业反而越健康。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在被所有网民痛骂的垄断行业中,两桶油、水、电等,提供给民众的产品都在涨价,只有通信是在逐年降价,而在互联网行业,免费为王更是一直没有任何改变。  而在微信事件上,工信部部长苗圩的两句话值得咀嚼。  一句话是,工信部正在“协调”各方,而不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正在研究如何处理”。  另一句话是,“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  显然,政府不准备“出手”。归根结底,这就是一个人要钱,一个人不给钱的商业问题,而且为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有自己的委屈,也没有谁越过了法律与道德底线。既然这样,你们就自己商量去吧,我不管了。  值得庆幸。至少我没有想到比这更好的政府处理方式。  当然,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就是政府不出手的情况下,事态会如何演变?  1、腾讯向运营商交费或许难以避免,差别只在于多少。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被放大的外部舆论走向,也将会成为双方讨价还价的砝码。  2、天底下没有真正免费的蛋糕。微信商业化是必然趋势,运营商收不收费,微信都一样会商业化,区别只在于,在不同的成本情况下,它的价格方案可能会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仅此而已。  3、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用户来说,微信基础的服务肯定还是会免费的,马化腾不会傻到收费,运营商更不会傻到逼马化腾收费。那些鼓噪“免费时代将结束”的人,要么不懂,要么就是黑。  至于其他的变化,大抵都已无关大局。  唯一的重要悬念,在于此次事件对于政策将带来多大的推动。  比如网间结算,这个问题已经是“老大难”。  比如民资进入电信的改革力度,而这,将是今年工信部的重要工作,但其深 度与广度,仍有待时间来观察。  在最近,最有可能有新动态出现的场合,或许会在博鳌。4月7日在2013博鳌亚洲论坛的“移动互联:热点的冷思考”圆桌会议上,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与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猜你感兴趣七个问题理清“微信”始末【河南工业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61,661贴子:
七个问题理清“微信”始末收藏
第一、向谁收费?这个关键问题被混淆了 微信收费这件事,从一个产业内部的讨论问题,升级为一个公众热点事件,也就是最近一周的事情。最关键的原因,是几位政府、运营商的领导,以及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都就在公开场合,就微信的矛盾表态发言。他们的观点各自不同,但都提到了一个敏感的词“收费”。最重要的问题,其实不是收费,而是向谁收费,然而,这个问题却诡异地被混淆了。一开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工信部部长苗圩的透露的信息,是“运营商希望向微信收费”,但在随后的网络上,这个说法被大量地解读为了“运营商正要求,让微信以后进入收费模式”。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一消息被广泛传播的几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铺天盖地出现了一条“明天下午6点以后开微信要付$25”,并要求“看到就转发,不让这几个坑人企业继续挣坑人的钱,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消息。这显然是一件犯众怒的事情,更何况,微信用户已经超过3亿!毫无悬念地,骂声铺天盖地,运营商灰头土脸。但真正的情况是,此前相关各方争论的,只是运营商要不要向腾讯收费,并未有丝毫涉及用户。这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中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没有谁会傻到向所有用户直接收费,就像腾讯QQ,这么多年没有直接收费,一样能够赢利。只要有了用户,有的是赚钱的办法。更不用说,傻到去逼腾讯向用户收费。但无论如何,当3亿用户的权益被裹胁进入这个漩涡时,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二、中国移动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中国移动自己说,是网络越来越堵了。好吧,这个坑爹的说法我们可以忽略,下面再来谈它。有人说,这是运营商想通过收费遏制腾讯的发展。这个说法其实很扯蛋。以腾讯目前的体量、收入结构、产业链布局以及银贷关系,如果不是一个天文数字级别的收费规模,已经不可能让企鹅帝国伤筋动骨。流量费这个坑太小,绊不了大象的脚。有人说,这是坑人的企业,想赚更多坑人的钱。这个说法显然过于情绪化。任何企业都想赚钱,但运营商如果只是想赚钱,有的是办法,不用这样鱼死网破。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运营商如果收了这笔钱,要花在什么地方?答案是,填窟窿。填微信为运营商带来的收入窟窿和成本窟窿,尤其是成本窟窿。收入的问题重要,OTT厂商对运营商的威胁趋势不可阻挡,运营商也在准备应对,但这并不紧急。而在成本问题上,牵扯到一个关键的问题:网间结算。 2010年,我曾在一篇报道中写过一句话,“自中国互联网普及至今,接入市场大多数的恩怨、沉浮与矛盾,背后都与网间结算有关。围绕这一核心命题的争议之多,矛盾之烈,讨论者之众,远超其他产业问题。” 在微信事件上,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症结。如同前面故事所讲,中国的网间结算制度,是不论用户如何行为,只要在不同的运营商之间产生流量,都是中国移动要向联通或电信结算费用。这个制度最早是为了用移动业务的高利润补贴固定网络基础建设,后来结算价格有过多次调整,但大的补贴政策一直没变。而微信3亿用户产生的流量,不但给中国移动产生负担,而且因为中国超过90%的服务器和骨干网都掌握在中国联通和电信手中,所以中国移动还要为微信的免费再买一次单。这是一个大坑,而且随着微信的用户增长,正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比较靠谱的办法,就是向腾讯收费,用这笔钱来填这个坑。这也是运营商为什么收费的最合理逻辑。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件事上,最着急的还是中国移动,另外两家运营商要悠闲得多的原因。 第三、用户交了流量费,运营商为什么还要“重复收费”? 好吧,这是我最近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如同前面所说,运营商与微信争执的矛盾焦点,不是用户要不要向腾讯交费,而是腾讯要不要向运营商交费。如果是前者,那是一个涉及面巨大的社会问题,而且因为运营商已经向用户收取过流量费,再重复收费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是后者,就纯粹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问题,和用户没有直接关系。最关键的是,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也是有原因的。最核心的逻辑是,以前,只有运营商能向用户提供打电话、发短信的业务,而且用户要购买移动互联网应用,只能通过运营商交费,所以运营商掌握了客户的付费渠道,所以在流量费之外,运营商可以从移动互联网公司手中拿到一定比例的业务分成。这也就是说,运营商修的路上,只有一家自己的汽车公司在拉客人,所以可以通过交叉补贴,实现总体收入的平衡。为了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所以向用户收取的流量费其实是相对较低的,因为运营商可以在话音业务、短信业务、以及合作伙伴分成中获得弥补。就像报纸和杂志,零售价其实经常比印刷成本还贵,因为还可以靠广告来补贴。但现在,与其他的互联网产品不同,微信这样的即时通讯业务,不再是运营商的业务补充,而是逐渐能替代彩信、替代微信、甚至未来替代电话,直到成为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掘墓人”。过去,运营商制定话音业务、短信业务等价格的时候,是把自己的建网成本、牌照成本与频率成本(这个成本主要是国外运营商)、运营成本等等全部打包在内的,但现在,由于微信不用承担网络、牌照、频率等巨大的成本,可以以更便宜的“伪免费”方式来发展用户,这对运营商将造成致命的打击。
与此同时,网银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也让移动互联网公司不再被运营商卡住脖子。比如一个手机QQ用户要买个Q币,可以直接用财付通付款,而不用给中国移动结算分成。这意味着,运营商原来的“交叉补贴”来源都被掏空了。那就不补贴吧。反正中国移动又没有入股腾讯。但这下问题出来了。微信3亿用户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如果没有补贴,只收取用户的流量费,运营商是赚不到钱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靠着中国移动的网间结算还好一些,中国移动甚至可能越亏越多。所以,运营商傻了。所以,中国移动向腾讯收的“流量费”,真正的理解,应该是用户交的流量费,与运营商成本之间的剪刀差。从道理上来讲,只要费用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是说得通的。因为毕竟微信使用了运营商的网络与资源,也不是运营商自己的公司,运营商没有义务为它也提供补贴。
第四、中国移动挖了个坑,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问题在于,中国移动没有直接跟腾讯说,你让我亏钱了,你来帮我填吧,而是遮遮掩掩找借口,结果把自己给坑了。大家都知道,中国移动说法是,微信带来的“信令风暴”,正让中国的移动网络越来越堵,甚至有可能网络崩溃。这是实话。事实上,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或许比中国移动所说的更加严重。这个问题过于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已经有很多报道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网上一搜便知究竟。但问题是,这跟向腾讯收费有什么关系呢?显然没有关系。即使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也不能阻止用户继续使用微信,“信令风暴”依然还会存在。这个逻辑错误,是很多人质疑中国移动的重要理由。一些运营商内部的朋友的理解是:可能是过去的习惯,让中国移动认为,突出强调网络的风险问题,更容易引起政府及公众的重视与担忧,从而获得更多支持。但它忽略的问题是,当这个手段被附加在一个商业目的上的时候,反而会被外界视作给腾讯“扣帽子”,从而起到了与预期截然相反的效果。惯性思维害死人啊。
敢收费,我就敢卸载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大运营商用户数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