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历史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来

导读: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新一轮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旨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变为学堂,作为历史教师,让学生动起来,这与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素质有很大关系,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究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能力,要想使课堂和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堂上,但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是不容易的,是否贯彻新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新一轮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已经全面铺开,贯彻“两增两减一提高”,即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增加学生课内自主学习时间;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减少课外作业时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旨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变为学堂。要求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为学生以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历史教师,就应该转变旧的教学观念,突破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当然,这与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素质有很大关系。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究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能力。要想使课堂和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自身素质,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多学习,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多总结,多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再付诸于教学活动。一句话,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先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同时,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讲知识的是极容易的事,但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是不容易的。是否想让学生“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意识是否先进,是否贯彻新一轮课堂结构改革;有了“想让学生动”的思想,学生能否真的“动”起来,这又是一个教学技巧、能力和水平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动起来? 第一,要让学生“敢动”。也就是教学上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高高,学生矮小,应蹲下来与他们交流。初中历史课的内容特点,真正需要理解的知识并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知识都是一些感性的知识。学生的接受状况如何,受课堂气氛影响很大。有一个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那么他们接受知识的效率就高。这也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内容很多,需要教师必须具有一种谦虚合作态度。初中生有对事物好奇、欲求、探究的学习热情,但知识储备还不足,很难形成抽象的理性认识。年龄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又使他们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故他的好奇、热情、注意力,还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提供维持的动力――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同学的发言,鼓励每一个同学在讨论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以宽大的胸怀接纳每一个发生错误的同学,使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激情。师生平等,克服教师专制,体现教学民主,教师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教师要放下“居高临下”架子,俯下身子,不要把自己当做权威的化身,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而不是动辄训斥、压制学生。即使学生想法非常离奇,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做大量引导工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而不是以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教学独裁者的身份出现,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亲切,平等,民主,不感到“怕”。只要这样,学生才能敢动。 第二,要让学生“想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而设疑、激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巧设问题,问题宜小而精,忌大而杂。之后进行鼓励性的发动、引导。如:“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要顾忌所答内容的对错,只要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就行”,“答错了没关系”,“对一问题有这样一种认识??,还有其它看法吗?”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对问题思考,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想动。 第三,要让学生“能动”。要更多地发动学生,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虚荣心”,只要学生有动的意愿,哪怕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应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要发动更多地学生,各抒己见,克服双边交流,提倡多边合作,学生就动起来了。一般说来,讲座法、讨论法和谈话能给学生以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受关注感,使学生能较为充分地动起来。 第四,要让学生“善动”。在学生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给学生台阶。如果学生在一个问题上不能继续答下去,要适当地铺设台阶,使其顺利地完成作答;要适时地点评,如“你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很有价值”;“你的意思是说??”“注意关键词语,时间,地点”等,对所有的属于自主回答的答案,均应给予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内容合理的要肯定其内容,如“你说的很好,这一点非常对”;内容明显有出入的,也要肯定其善于思考,勇于表达的精神,也就是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如“虽然在某方面还有点问题,但你能说到这些,说明你认真思考了”,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多鼓励,使其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问题。经过这样的动,学生增强了信心,树立了自信,会逐步地乐于动,并善于动,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要让学生“自主的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必须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学生的“动”也就会逐渐地由“自发”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这样就使这种“动”由课堂伸展到了课外,由方法演变为一种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总之,课堂结构改革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抓住学生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包含总结汇报、外语学习、旅游景点、人文社科、文档下载、办公文档、党团工作、专业文献、资格考试、工作范文、行业论文以及让历史课堂活起来等内容。
相关内容搜索论文: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中大网校论文网让历史课活起来
我的图书馆
让历史课活起来
历史课堂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学生课外喜欢看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平时的谈话和一些语文的作文练习中,也常常引用历史典故,滔滔不绝。但同样这些人在历史课堂上却无精打采,成绩不理想。为什么对历史的兴趣难以转化为历史学科的学习优势呢?是不是历史教学真的就如他们观念中认为的那样象“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面对这种情况,怎样让历史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变学生厌学为好学,甚至乐学呢?我的想法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 一、通过演讲点评历史&&& 例如我们高二上学期主要学习的是人教版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材上所介绍的重要人物,如孔子,柏拉图,拿破仑,华盛顿等,他们的生平事迹、重要业绩介绍的都很详细了,那么怎样“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于是我要求学生在讲授新课前,去寻找与课文有关历史人物的历史事件、背景及相关报道等。在课上用3~4分钟演讲,既要有历史内容又要有自己的观点,即达到有讲有评。这里的评就是融入自己的观点。于是学生按照要求,主动搜寻,主动查阅资料。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成功体验得以满足,避免了“一言谈”的传统教法。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参与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由此改变。另一方面,学生的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进而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无形当中,教学的双边化得以很好开展,“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也就随之而生。比如在讲授《拿破仑》这一课时,学生按要求做后,事先准备好的那位学生其中的一段话很出乎意料,“拿破仑固有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家的英明的确让人钦佩,然而后期的反人民一面又让人唾弃。历史的教训让我们永远铭记,背叛人民终究不会有好下场的。因此,跨世纪的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人。”同学们掌声响起,以回报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讲。这里我们不去探究其取材于何处,但课堂的教学目的已达到。于是我因势利导,试着问“究竟拿破仑是怎样一步步建立其法兰西第一帝国,又是怎样倒台,究竟如何评价他?”&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进入新课的任务。&&& 二、通过影视图片感受历史&&&&2006年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于是我利用当时的大片《东京审判》来再现当时二战结束后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艰难的审判历程。中学生正值青春花季,与其让他们这样默默坐在那里听着“遥远的东方曾经有一条龙”“在近代中国龙是如何遭受屈辱”这种空泛讲说,不但学生会失去朝气,而且他们天性也会渐渐被扼杀。历史课上通过音像资料,则既可以缓解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看着影片,学生仿佛忘记身在课堂,若入审判现场,对日本法西斯的丑恶嘴脸深恶痛绝,对梅律师的爱国情操,凛然正义感产生深深的敬意,爱憎分明立竿见影,比语言的表达更胜一筹。又如讲到《鸦片战争》时,我出示了四张曾被英法联军掠走的文物图片,分别是青铜猴头,青铜虎头,青铜牛头,六角套瓶(都已在2000年被中国一家公司重金收回)。同时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的音乐片段。还有记录片《圆明园》,学生的爱国之情一下迸发出来,个个畅所欲言,跃跃欲试。既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恨英法联军的野蛮,无人性的破坏。接下来的讲解自然就水到渠成。&&& 三、通过编演历史剧再现历史&&&历史剧搬进课堂,学生仿佛看到历史的画面,有身在其中的感受,活生生地将历史再现出来。如此一来,学生锻炼了表演能力,增进了知识,丰富了课堂。&&& 当然编演历史剧不是一日之功,也并非适合每一节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提前去准备,去捕捉隐藏在课本之外的“大教材”,去搜集去查找,然后让学生自己分工排练,教师适时加以宏观指导。例如讲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事先让几位同学自行设计精心组织了一场历史剧。周恩来、张学良、蒋介石及其夫人都让学生模拟,学生于是找资料,模拟语言、学谈话姿势,甚至坐下来看了一段《西安事变》电影。结果,当堂表演时,将历史人物的特定场合、语言语气都基本到位,学生们又一睹当年西安风云的精彩,同时将这段历史牢牢熟记于心。&&& 四、通过实地参观走进历史&&&&长时间呆在教室谈历史教学,固然可以达到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目的,但其眼界却未必开阔。如果有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亲自触摸一下“历史”,那切身的体会是无法与课堂内教学相提并论的。走出去,学生的思想得以释放,积极性发挥到了极至。这也是使历史课堂知识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很好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会带着许多心存疑团的历史问题走进现实,通过参观名胜古迹,会使许多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看”出来,“记”下来,然后“讲”出来。&&& 讲到《经济体制改革》时,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创造了条件。如何让学生了解体会,我们就从身边的农村同学问起,从周庄的几家著名的企业实地参观,从而真正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农村的新气象、新面貌。&&& 总之,激活历史课堂方法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还有很多,得用心去体会,让实践去验证。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6067',
blogTitle:'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blogAbstract:'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我的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高三的学生终于解放了,而我们的工作还得继续。
下午4:40最后一场考试结束,收完试卷,整理好考场,回家匆匆吃口饭,5:40要赶到教室值班的。
明天我们高二年级进行月考,今晚不用备课批作业。坐在讲台前的近四个小时里,头昏沉沉的,脑子里模模糊糊地全是高考监考时的场景。一个晚上,就写了以下这篇教学反思。
我的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现代汉语词典对“历史”一词的解释是:(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学科。历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再加上历史学科课时少,由于间隔时间长,学生往往一下很难与教师同步进入教学过程。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常常会显得沉闷缺乏活力。
如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我们的历史课活起来?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活起来。
历史人物角色扮演。
学生自编自演历史情景剧,把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串联起来。例如讲《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单元时,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情景剧《订婚》:以一群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去他们的汉族朋友郭地主家作客开始,到郭地主为自己的女儿找了一位鲜卑族的女婿结束,三分钟的表演让学生记住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和汉族通婚等,还得出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深远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种方法最受学生欢迎,但因为编剧之后要稍作排练,所以课前花的时间适当多一些,在教学任务不是很紧的情况下可以使用。
师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上讲台讲,老师坐下面听,可以提问。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熟练掌握,且能融会贯通,要求非常高,我们偶尔可以在讲评试卷时使用。事实证明,有的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讲解都非常到位,他们从自己审题做题的思路讲起,更容易为其他同学所接受。
为历史人物拟写颁奖词。
在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身上,都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
如:秦王赢政有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勇于认错纠错,采纳别人的建议,表现出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康熙帝坚定的信念和民族责任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和实践精神;实现理想的各种知识储备和个人素养。华盛顿那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坚持民主,反对专制,不崇权势的高贵品质。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历史人物所作的贡献,然后假设这些人物当选为感动中国(美国、世界……)十大人物,请同学们为这些人物写颁奖词。
这一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文笔,更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巧用历史图片。
例如,讲新中国的外交时,我精心选出一组图片:中英《南京条约》、《辛丑条约》(晚清政府);《二十一条》(北洋军阀政府);《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给出条约签订的场景和条约的内容,学生自然就得出了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是跪着的外交。然后再给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入世的图片,学生得出新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站着的外交。学生也就更有兴趣进行课本知识的探究。
《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一课,内容生动,可用资料很多。给出图片:从旗袍到中山装;从四合院到欧式小楼;从传统饮食到西餐;从剪辫子到禁止缠足……学生得出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之一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样的备课,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其实更高,知识面要广,随机应变能力要强,对学生是一和中锻炼,对我们老师也一种挑战。
附1历史情景剧《订婚》
编剧:何开元
演员表:郭地主——郭天恒(饰)
步六孤丹——钱丹(饰)
丘穆陵颉——郭霁颉(饰)
贺赖杰——隆晓洁(饰)
素和裕——黄佳裕(饰)
旁白:(何开元)公元50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8年后,生活安定,百姓和乐。一日,鲜卑族人步六孤丹、丘穆陵颉、贺赖杰、素和裕来到汉人好友郭地主家……
(步六孤丹走向郭地主)
步六孤丹:郭兄,多日不见,别来无恙?
郭地主:承蒙贤弟关照,近来安好。今日请贤弟前来,是有要事商量啊!贤弟先请入内,我们先坐下来喝口茶,等等穆陵弟他们。
步六孤丹:这样也好。(坐定后),今日得知大哥请我前来,贤弟特地穿了一套新买的汉服,是南方上等的丝料,大哥您看合身与否?
郭地主:贤弟好眼光,你大嫂前日也给我做了一件样式与你差不多的汉服。
(话音刚落,屋外有声传来)
丘穆陵颉:大哥在家吗?
(郭地主迎上前去)
郭地主:在家,是穆陵弟否?
丘穆陵颉:是我,不过现在你们该改口了,我一在改名叫穆超了。
郭地主:贤弟今与我同为汉姓,真是更亲了呀!(对步六孤丹)不妨丹弟也把姓给改了,这样我们就是一家人啦!
步六孤丹:大哥所言极是,小弟明日就去改为陆姓,并且一并把籍贯也改了,属洛阳籍了。
(语毕,又来两人)
(贺赖杰、素和裕与大家打过招呼后落座。打招呼时他们用的是汉语)
郭地主:两位贤弟的汉话讲得越来越利索了啊!
素和裕:那是当然,我们每天上朝皆用汉语与陛下交谈,岂能不有所长进。
贺赖杰:不仅上朝时讲汉语,平日在家也都在讲汉话了。
郭地主:既然大家都到齐了,那就开始谈正事吧。我有一个女儿,今年十八,该是谈婚论嫁的时候了,我与你们嫂子商量了,打算找一个鲜卑女婿。四位贤弟都是朝中官员,想想是否有合适的人选?
素和裕:达奚泰(朝中官员)的公子好像正待娶妻,不知如何?
贺赖杰:对,这位公子为人正直,一表人才,是个不错的人选。
丘穆陵颉:我也认为不错,达奚泰是朝中重臣,为官清廉,能嫁入他家是个不错的安排。
步六孤丹:三位贤弟所说具实,我与达奚泰私交甚好,不妨就由我来说媒好了。
郭地主:既然四位贤弟一致赞同,那就这么说定了吧,拜托丹弟了。希望这桩亲事成了,能为我们的民族融合再添一大步。
(郭地主请大家入座品尝汉人美食)
宋佳怡写的甘地获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词:
提起印度,许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一位苦行僧式的人,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和爱的一生,“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是他的处世格言,他用生命来换取和平,他用“仁爱”的精神照亮了整个世界。他,就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亚洲觉醒的先驱、印度“国父”、圣雄——甘地。
季玲写的邓稼先颁奖词:
他,不是一盏灯,却有将黑暗照亮的力量。
他,不是一盆水,却有将耻辱冲淡的渴望。
他,不是一支笔,却有将历史改写的向往。
他,不是一个神,却有将大地毁裂的荣光。
寻遍青山,找不到他的尸骸。
放眼绿水,看不到他的骨灰。
他的一抹身影,要向硝烟滚滚的沙漠戈壁讨要。
他的一丝芳魂,已在烟火腾腾的研发基地消散。
他的躯干,筑成时代的风帆。
他的血液,汇成科技的长河。
祖国的伟业,有我稼先。
再与百年,谁堪比肩?
风流人物,今朝难再。
两弹精神,万古可存!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