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什么是学习动机,自我意识,品德,学习策略

心理学章节:6-10知识、技能学习、学习风格、问题解决和创造力、品德、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
第六章:表象、命题、命题网络、图式、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表象的一般特征、命题网络的特征、图式的特征、产生式的结构特征、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技能的学习过程、大学生只是学习的指导、技能学习的指导
第七章: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控制点、继时性加工、学习风格的特点和构成要素、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的关系、不同类型控制点的学习者的差异、如何根据学生学习风格设计课堂教学、小组教学策略的分类
第八章:问题解决、酝酿效应、原型启发、问题解决的实际过程和影响因素、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如何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第九章:品德、道德、品德和道德的关系、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构成、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提升品德夕阳的帮您发、不良品德的矫正、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内容那个、大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第十章:自我意识、自我调控、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如何全面认识自我、自我教育的方法、价值、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
表象:表象也称意象或心象,是外界事物与空间有关的连续信息在人的大脑中的表征。
命题:命题是指词语表达意义的最小单元。一个命题大致与我们头脑中的一个观念相当。
命题网络: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命题与命题之间有共同成分,这种共同成分通过一定的动词、名词或介词4等关联词语连接起来便构成命题网络。
图式:图式是由信息组成的单元,是大的知识结构,它能够运用于范围广泛的情境之中,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
上位学习:如果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关系是一种类属关系,又称下位关系,那么,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或总括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1、表象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1)表象能够表征空间上的立体信息和时间上连续的且不断变化的信息;
(2)表象能够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运作;
(3)与实际知觉相比,表象所表征的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往往不够完整、不够精确;
(4)对复杂的物象或图像所形成的视觉表象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这种结构层次的存在往往会对人的心理表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歪曲。
2、命题及命题网络的特征是什么?
现代心理学主张,命题之间有三种基本的联系方式:(1)并列,通过并列连词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命题间的关系;(2)关联,表示一个命题对另一个命题的限制或修饰;(3)补充,表示用一个命题填补另一个命题的空位。
3、图式的特征有哪些?
(1)图式由恒定部分和可变部分组成;
(2)图式具有层次性;
(3)图式包含着多种信息;
(4)图式不仅是储存信息的静态结构,而且是加工信息的动态过程。
4、产生式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产生式表征与表象、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有很大的区别。表象、命题和命题网络是有明确的提取线索并且可以用语言加以表述的,而产生式则难以用语言加以表述。概括起来产生式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1)一个产生式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2)产生式是描述个体内部认知活动过程的重要手段;
(3)产生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5、产生式系统的结构特征有哪些?
6、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及条件有哪些?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分为:(1)符号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图式学习。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有:(1)下位学习;(2)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
7、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及条件有哪些?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说,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第二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学习,使规则由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知识由陈述性向操作性转化,规则开始向技能转化;第三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由于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因此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也会适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还需要例证和比较、练习和反馈。
8、技能的学习过程及条件有哪些?
技能的学习过程包括:(1)技能学习的认知阶段;(2)技能学习的联系阶段;(3)技能学习的自动化阶段。
技能学习的条件:(1)操作技能的学习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2)认知技能的学习条件。
1、论述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
知识的学习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策略和措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信息的注意是学习的前提,所以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学会使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2)引导学生建构意义。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构建命题的意义,而意义建构的实质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适当的解释。所以,教师讲课时要让学生顺利激活和合理利用旧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随时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
(3)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根据任务情境需要顺利提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是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建立通往新知识的途径和通道,使学生具有更多提取新知识的线索;二是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具体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个命题;三是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
2、论述大学生技能学习的指导。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要想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就必须使自己的某些有关技能得以程序化和自动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行动准确、思维敏捷。实现技能的程序化和自动化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指导。
(1)使学生掌握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掌握某项复杂的认知操作技能,其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部分技能,即所谓子技能,使之达到自动化运用的程度。加涅的学习层次论提出,一种技能的学习以相关的先前技能的获得为条件。
(2)帮助学生实现子技能的组合。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基本技能自动化的第二种方式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将一些小程序合成为大程序。在引导学生将基本技能合成起来的过程中,练习和反馈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每次练习和尝试都给两个具有潜在联系的产生方式在工作记忆中同时被激活提供了机会,因而也就给它们的合成提供了机会。
(3)帮助学生实现技能执行的程序化。教师要利用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原则、方法、途径和步骤,克服盲目的尝试和猜测,促进学生形成一定的程序化知识。
大学生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学习者持续一贯地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在不同学习者身上会表现出结构、倾向和水平的差异,从而使他们的学习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动力色彩,构成学习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控制点:是指人们在归因过程中对控制自己行为的原因和心理力量的看法。
继时性加工:是指认知主体对外界信息逐一进行加工从而获取意义的信息处理方式。
分析: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把认识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这是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1、学习风格的特点和构成要素有哪些?
学习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独特性、稳定性、互动性。
构成要素包括心理要素、生理要素和社会要素。其中生理要素包括声音、光线、温度、活动性与坐姿、学习时间、感觉通道;心理要素包括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动要素。
2、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关系辨证。
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两者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1)相互联系。第一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的组成部分;第二,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都是以个体的行为者为研究对象,都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都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景的一致性;第三,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而形成的。
(2)相互区别。第一,认知风格具有更多的先天成分,学习风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第二,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与智力的关系不同,认知风格独立于智力,但是学习风格的形成受智力水平的直接影响。
3、学习包的构成内容。
学习包是为独立学习或个别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技术,也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制定的个别学习计划,它可以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学习。一般认为,每一学习包中,大致包含以下内容:(1)学习者的行为目标;(2)前测试卷;(3)主要内容;(4)各种学习材料;(5)各种学习活动;(6)校正活动;(7)自测试卷;(8)教师评价;(8)参考文献目录;(10)评价表。
4、两种不同类型控制点的学习者有何差异。
按“控制点”概念即成败归因理论,将学习者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形”两种。内控型学习者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主观的内部原因,他们可以从成功中获得更大的动力和信心,从失败中寻找自身的不足与差距。他们的成就水平较高,不论成败都能够全力以赴投入学习,学习兴趣浓,责任感强。外控型学习者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客观的外部原因,他们面对失败往往印天尤人,缺乏学习兴趣,动机水平低,对学习成绩常包侥幸心理或“听天由命”,责任心差。
5、记忆趋同者与趋异者的区别。
6、简要分析教育合同的分类。
教育合同是教育机构与公民、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签定的有关实施教育教学行为或提供教育协作行为的协议。教育合同通常有三种类型:(1)由教师制定且由教师决定执行的合同;(2)由教师制定由学生决定执行的合同;(3)由学生制定且由学生决定执行的合同。
1、如何根据学生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设计课堂教学?
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环境中若干要素,包括个体对外界环境生理刺激(如光、声、温度等)、一天内时间规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的不同感觉和偏爱等。具体说来,学生风格的生理要素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1)声音。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不同的学习者对声音刺激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在学习时需要绝对的安静,他们无法容忍噪音的存在。而有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不能容忍学习时的绝对安静,往往需要用背景声音来掩盖学习时其他声音的干扰。
(2)光线。光线能够影响人生理的、情绪的和认知的功能。在学习时,有的人喜欢明亮的环境,明亮的光线能使他们精力充沛,昏暗的光线则会使他们萎靡不振。有的人喜欢较暗的灯光,光线明亮会使他们过敏或不安,提不起精神。
(3)温度。由于生理的差异,不同个体对外界环境温度高低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喜欢凉快些,有的则爱温暖些。同样的温度,不同个体的体验也会不一样,或感觉合适,或太冷,或太热。这些都是个体温度偏好的差异。
(4)活动性与坐姿。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者对学习时的姿势有不同的偏爱。有人喜欢学习时间断性的短暂休息和活动,有人则不需要休息和活动;有人喜欢正规的坐姿,而有人喜欢非正规的、较随意的坐姿。
(5)学习时间。不同的人对一天中时间的偏爱是不一样的。有人偏爱早晨,在早晨的学习效率最高;有人偏爱晚上和深夜,此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好。
(6)感觉通道。不同学习者的感知方式可能是不一样的,视觉、听觉和动觉三种类型的学习者各有特点。
2、小组教学策略的分类及其实施步骤是什么?
常见的小组教学策略根据使用的情况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进行新知识学习的小组教学策略。其实施步骤为:①教师向每一小组成员陈述所需完成的任务,以便得到小组成员的理解和认可;②为每组成员分派不同的角色和特定的任务;③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目录及获取方法;④组织督促每个学生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⑤小组每个成员为完成教师的要求提供口头的或书面的报告或有关视听材料。
(2)进行复习指导的小组教学策略。这类策略主要有两种形式:①教导式学习小组:其实施步骤是第一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确定小组,第二是教师讲授或组织复习;②个别指导式学习小组:具体操作步骤为,第一,选择对矫正学习有效的教学材料,使各种学习者均能受益;第二,轮渡对各学习者提供个别指导、矫正和评价;第三,组成学习小组,给组内各成员均配上一个助手(同伴),使他们相互帮助。
(3)专题讨论的小组教学策略。这类策略主要有:①苏格拉底式学习小组。具体程序为:第一阶段,教师提问,小组内讨论并陈述观点,参与辩论,教师旁听;第二阶段,教师参与讨论,并作为讨论的领导者不断挖掘问题,引导、提示、刺激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反问作出回答,最后作出总结概括。②脑力激励式学习小组。具体程序为:第一,将不同个体组织成讨论小组,人数以6~12人为宜;第二,选择大家熟悉、有讨论价值的课题;第三,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参与讨论,提出新的想法和意见;第四,对小组成员的观点进行总结;第五,将讨论过程和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交给老师。
大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培养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
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方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原型启发具有很大作用。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那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戈登技术:
头脑风暴法:
1、问题解决的实际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我国倾向于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2、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情绪和动机状态;(2)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3)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4)有关的知识经验;(5)酝酿效应;(6)原型启发。
3、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知识与创造;(2)智力与创造;(3)人格与创造。
4、问题解决能力训练需要哪几个步骤?
(1)识别问题与条件;(2)界定目标,表征问题;(3)探索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4)预测结果并实施方案;(5)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1、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的,因此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一般来说,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问题与条件;(2)界定目标,表征问题;(3)探索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4)预测结果并实施方案;(5)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2)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活动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可以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不容易实现;而启发式简单省事,效率高,但不能保证问题的成功解决。人类在解决问题时大多运用启发式策略,这类策略也是教学中着力培养的重要思维策略。目前常用的启发策略主要包括手段——目的分析方法、爬山法、逆推法、联想法、类比法等。
3)问题解决原则的训练:
大多学者认为,训练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应从十个原则入手。第一,在实际解决某问题前,对问题进行简洁的陈述,并规定界限;第二,将注意力局限于问题的某一个方面;第三,超越显见的现象,深入问题的本质;第四,警惕与避免产生功能上的固定性和负迁移可能性;第五,抛开很少有希望的那些先入为主的想法,另作其他的考虑和选择;第六,思考提出的论据有多大的可靠性与代表性;第七,弄明白任何前提所凭借的假设;第八,清楚地区分开数据和推论;第九,利用未经证实的假设中推衍出来的信息;第十,谨慎地接受与自己意见一致的结论。
4)问题解决过程训练:
一是在解决问题之前,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分析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真正思考问题,提出建议;三是在问题解决之后,要帮助学生真正反思问题,总结经验。
5)培养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将知识准确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帮助学生改组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扩大知识迁移和应用的领域或范围。
6)搭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旧有知识和概念,形成新的观念或概念。
2、结合实践谈谈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概括起来,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我国学校教育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以管代育”的做法,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他们创造力发挥的环境。首先,要改革人才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方法;其次,课程设置上要为学生留下更多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第三,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性和开发性的统一。
(2)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非常重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一是要以学生为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二是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3)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内容。培养创造性人格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保护学生的创造欲;二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三是消除学生对错误的畏惧心理;四是鼓励学生与有高创造力的人接触。
(4)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创造技巧。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特征列举法、逆向思考法、扩加法与缩减法、类比思考法、联想思考法、移植思考法、组合思考法、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这些技巧当中,要注重对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大学生的品德及其培养
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征征或倾向。品德不是个体先天的禀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后天学习教化获得。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不良品德:是指大学生存在违反某种道德准则、甚至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但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程度的行为表现。
1、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
(1)品德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范畴。①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②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而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③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个体的社会性需要。
(2)品德与道德联系又十分紧密。
2、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构成。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3、社会学习理论对品德教育有哪些启迪?
(1)必须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2)重视自我调节在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4、简述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
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包括大学生品德的形成阶段和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两部分。
(1)大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影响下,以及个体不断成长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种道德基本成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2)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①在道德认识上,大学生的道德思维水平和社会化水平比较高,具有更为突出的独立性和现实性;②在道德情感方面,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表现出了理智性特点,社会交往的情感体验比较深刻而复杂;③在道德行为方面,大学生已经获得了较为成熟的道德行为方式与技能,也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5、大学生提升品德修养的方法有哪些?
(1)学习。学习是培养、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2)立志。立志是品德形成和修养的开端和动力;
(3)躬行。通过躬行,才能落实品德修养。
(4)自省。通过自少,学生才能了解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实际情况,去恶从善、改过自新,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6、如何进行大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1)了解他们不良道德行为的动机,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
(2)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热情关心他们,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
(3)尊重大学生,以鼓励、表扬、给予信任等方式培养,调动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4)以理服人,树立榜样,正面引导;
(5)对于犯有某种错误,并开始意识到应当改正的大学生,要予以肯定与鼓励,支持他们改正自己的不良品德,并引导大学生锻炼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6)对存有不良品德的大学生,要具体不同情况作出分析,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并不怕反复,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
1、试述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内容及对品德教育的意义。
道德发展阶段论分为两个理论部分:
(1)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根植于以逻辑思维的出现为特征的阶段中,他把獐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②权威阶段(6~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
③可逆性阶段(8~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④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可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在品德心理研究中,皮亚杰所关注的正是儿童对规则态度的变化问题。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它所涉及的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品德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儿童和青少年逐渐地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
&&&&&&&&&&&&&&&&&&&&&&&&&
第二阶段:相互的利己主义定向
三种道德水平: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
&&&&&&&&&&&
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
&&&&&&&&&&&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品德教育的意义:
(1)个体思维水平的提高伴随着道德认识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提高道德认识,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对于个人道德行为的出现起到引导和制约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识的教育;
(2)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要根据学生所在的实际道德水平基础,创设较高水平的问题情境,启发思维,加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水平。
2、试述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应当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展开,同时矫正不良的品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①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观察力;②对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及时准确地予以评价;③让大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
(2)高尚道德情感的激发:①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②以美育为载体,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③真情感化,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
(3)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①树立榜样,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②参与实践活动,锻炼道德意志;③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
(4)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①提供练习与实践的榜样,通过强化帮助大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方式;②创设良好道德情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自我调控:是主动定向地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个体对待自己态度的具体化过程,是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的,是主动改变“现实我”以达到“理想我”的过程。
1、如何理解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群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这一界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主客体的直接同一是自我教育的本质特征;(2)人的需要是自我教育的起因和最终动力;(3)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4)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机制;(5)自我教育的结果影响个体身心发展;(6)自我教育既包括个体性的自我教育,也包括群体性的自我教育。
2、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冲突
由于自意识的分化,“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也开始加剧。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的冲突:(1)自我意识增强与精神无所归依的冲突;(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3)求知欲与鉴别能力的冲突;(4)交往需要与自我封闭的冲突;(5)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3、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1)自我概念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自我概念的丰富性;②自我概念的完整性;③自我概念的概括性。
(2)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大学生在跨入大学之后,不仅关注自己的外表、行为举止等外在因素,而且更关注自己的性格、智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内在因素。
(3)自我评价能力增强,但仍然具有片面性。一是“高估自我”,二是“低估自我”。
4、如何全面认识自我
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包括:(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己的的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总之,正确、全面的自我认识是在全面、准确的自我观察,积极、有效地自我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5、大学生自我教育有哪些方法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主要涉及生活上的、学习上的、思想政治上的、道德品质上的和个性品质上的等五大领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进行方法教育;(2)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
1、阐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自我教育有利于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2)大学生自我教育可以增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完善。
(3)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学校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4)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关系到中华发展的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强,就意味着学生个体与群体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按照学校培养目标全方位地发展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能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更好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论述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产生的情感体验。其中,自尊是它的主要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与波动性。大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比较丰富,有肯定的体验和否定的体验,积极的体验与消极的体验,以及紧张和轻松、敏感和迟钝等体验。在这些体验中,大学生的自我体验的基调是健康积极的。
(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与情境性。大学生许多方面的自我体验比较敏感,尤其当涉及与他们相联系的事物时,很快就会产生情绪情感的波动。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敏感性有时还带有情境性,即在一定的刺激作用中,对自我产生一种想象的、灵感式的、非逻辑的体验。
(3)大学生的自尊感与自卑感相互交织。自尊感与自卑感是自我体验中一种两极的反应形式,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情感。这种两极的自我体验不但在不同的大学生个体中经常出现,就是在同一个大学生身上也经常交织出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