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辩证的认识老年人行为特征的身心特征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2次下载&&|&&总111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40积分
0人评价35页
0人评价57页
0人评价50页
0人评价36页
0人评价43页
0人评价57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下载:40积分[转载]我们应当如何享受高质量的中老年生活
我们应当如何享受高质量的中老年生活
六十岁进入成年晚期 正是人生金秋季节———
  ■编辑说话
  社会上普遍认为,一个人60岁左右就是进入老年了,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个年龄只是进入了成年晚期,这正是人生的金秋季节。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生理年龄分为三段:44岁以前为青年;45-59岁为中年;60岁以上为老年。
  在解放初期,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仅为35岁,10年后增加了10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均寿命增长到68岁。1991年统计为69岁,1997年为70岁,2002年为73岁。人到中年以后,是选择过糟糕的生活,还是选择过高质量的生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老龄化进程。
  在北京友谊医院举办的免费心理讲座上,资深心理咨询师王晓红为老年朋友讲授的“享受高质量的中老年生活”深得老年朋友的欢迎。
  ■什么是高质量的生活
  高质量的生活指的不仅是拥有健康的身体,还包括拥有充沛的体力、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交际能力。医疗手段可以延长我们的寿命,但无法保证我们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而健康才是保证高质量生活的前提。但高质量的生活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因此,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制订一个良好的计划并坚持按照计划行动至关重要。人的寿命可能比想象的还要长,但需要作出合理规划,为自己量身定制具体的计划和特定的目标,而掌控这一切的恰恰是您本人。
  从医学角度分析,生理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理年龄。一个人的心理年轻则身体、生理就年轻。保持年轻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我们虽然做不到长生不老,但我们可以延缓衰老的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有人说,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500岁,至少也是200岁,但为什么连100岁都活不到呢?这主要是不能按养生、保健要求去保护自己的身心,心理和身体的保健尤其难以做到。心理专家提醒,中老年人要想健康长寿,应该特别注重心理年龄的年轻。
  老年是人生全程发展的后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出现与中青年人明显不同的心理特征,而引起这些变化的既有社会、家庭等客观因素,也有个人素质、性格等主观因素。北京友谊医院资深心理咨询师王晓红提示,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就必须了解影响老年人心理因素。
  ■影响老年人心理因素
  1.人生经历不同,影响老年人心理。这包括人生过程,受教育程度,社会职业,工作经历,家庭熏陶,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人格修养,个人嗜好,智力高低,经济生活环境好坏等。
  2.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人进入老年期,生理健康必然趋于老化而逐渐衰退,听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患慢性病后,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无人照顾,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罹患大病、绝症,亦会产生抑郁、烦躁、轻生厌世的情绪,由于不良心理反应又会导致身体健康的异常或病变,促使神经官能症、抑郁症、高血压等疾病发生。
  3.经济生活状况的影响。多数老年人养老金不高,经济拮据,因子女下岗需接济生活的,用养老金或继续贴补子女结婚买房的,或因被骗、被偷、炒股等特殊性风险原因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
  4.家庭婚姻状况的影响。老夫老妻相濡以沫或与配偶不和夫妻分居,离婚丧偶或重新组织家庭不相适应又出现新的问题,为家庭琐事经常吵闹感觉生活特累。家庭成员关系不够融洽,子女不孝顺,与儿媳、女婿有矛盾、孙辈需要照顾,子女在外地或国外不能照顾,形成空巢老人家庭,感到寂寞。
  5.融入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影响。老年人离退休后与社会联系较少,有心事、有情绪时无处倾诉,或产生排斥与人交往的心态,他们缺乏人际交往的信任感,对有成见的人结怨“记仇”,不能主动与人交流沟通。他们会因受人歧视或遭冷遇,被盗被骗等,而缺乏安全感。
  6.老年人个性差异的影响。如外向型与内向型,急躁型与温和型,宽容型与狭隘型,满足型与攀比型,奉献型与索取型,享乐型与节俭型等。
  7.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影响。包括不良习惯如抽烟、饮酒、赌博。良好习惯有学习的习惯,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如集邮、绘画、书法、学外语、听音乐、培养高雅气质和鉴赏能力。
  8.受关怀和照顾程度的影响。这包括家庭关怀(子女直系亲属),亲友关爱,社会关怀,组织关怀等。
  9.特殊事件的影响。一生中遇到的大喜大悲和突发事件如家庭喜庆、事业有成、组织嘉奖、意外收获等,或脱离实际难以达到的目标要求落空,历史上政治运动中抄家挨斗、受过委屈,遇到过难以预测的天灾人祸,在精神上受过伤害,物质上遭受巨大损失。
  10.心理平衡的个人调适能力的影响。能否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情绪的适当表达及控制,无力调适个人心理平衡,导致情绪低落,精神压抑。
  以上综合的10个影响老年人心理特征的相关因素,表明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不完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不可认知或一成不变的。关键的问题是要科学分析正确认识老年人心理特征,扬长抑短,趋利避害,辩证地认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从现代老年心理医学的观点看,只重视生理健康而忽略心理健康,是很难做到健康长寿的,生理健康因素影响心理因素,而心理因素反过来又影响生理健康。个人心理健康实质上是每个老年人心理上的自我搏弈过程,每一位老人应自我掌握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消除内心矛盾和自我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文/北京友谊医院 郑杨
00:00&&&&来源:&&北京青年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心理咨询师二级_甜梦文库
心理咨询师二级
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要点 基础心理学 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知、情、意和个 性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事实的证明;生理科学研究资料的证明临床事实的证明; 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 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 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实验法 心理反应特点有能动性和主动性 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活动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行为主义学派主要特征是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 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应重 视人自身的价值,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 存和提取的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把人看做信息加工 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识活动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心理 活动的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心理活动时 大脑的物质代谢射的抑制现象是: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 相互诱导是一种神经过程进行而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出现 的现象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所发生的相互诱导包括:正诱导和 负诱导;同时性诱导和相继性诱导 动力定型是指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 型系统 吃食物流口;瞳孔在强光作用下收缩是无条件反射 谈虎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属于条件 反射 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感觉的属性包括: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反映;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差别感觉阈 限;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JND 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可 能用公司表示为:△I/I=K 费希纳定律可以表示为 S=KR 感觉适应是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视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 对暗适应是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为了保护对暗适应只要戴上一个红色的眼镜就可以 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了蓝色的后象这是负后象 联觉是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脑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神经元 觉的现象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米 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视网膜视细胞层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神经元功能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位于中央窝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完全色弱和部分色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弱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大多数昌由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 自主神经系统:又是植物神经系统工程;一般不受意识的 的 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副支交感神经;与情绪反应有密切的 人耳对―H 范围内声音的感受性和耐受性都比较高 关系 赫兹的空气振动、乐意、噪音在听觉适宜刺激的范围内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 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 颞叶 觉 大脑包括脑干、间脑和端脑 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的感受器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听觉的感受器是颞叶的颞上回 网状结构调节睡眠与觉醒和神经结构 声音的基本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声波的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下丘脑是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嗅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特性是它的分子能散布于空气当中、 以沟和裂为界线,可把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 具有挥发性、有气味 颞叶 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 嗅觉适宜刺激必须具有挥发性是因为嗅觉器官位于鼻腔上 枢 膜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味觉适宜刺激的主要特点是能溶于液体的物质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基本的味觉有咸、甜、苦、酸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表现为左半球 因为味觉的感受器味蕾位于舌面和上颚等处,所以它的适 言语功能占优势 宜刺激必须是能溶于液体的、有味道的 ?割裂脑?实验证明,对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 皮肤表面的温度是皮肤不觉得热和凉的温度、是生理零度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抑制 动觉的咸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关节 巴甫洛夫发现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条件反射的 生理零度是指皮肤表面的温度 抑制规律,神经过程的扩散和集中规律神经过程的相互诱 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前庭器官 导规律动力定型 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的前庭器官 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 运动觉又是动觉 出的规律性回答 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窒息、疲劳、便意和性 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是无条件反射 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 条件反射的抑制包括:外抑制超限抑制;消退抑制;分化 痛觉感受器分布在全身所有的组织中 抑制 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在强烈刺激作用下出现的条件反 内脏痛不同于皮肤痛表现在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内脏痛的定位不准、内脏痛具有放射的性质 下列说法中不科学的是痛觉反映一个人意志力强弱、痛觉 比较容易适应、痛觉反映了一个人的灵敏程度 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 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为一 个整体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 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等多种 距离知觉产生的单眼线索有对象的重叠、线条或空气的透 视作用、明暗阴影或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作用 眼睛的调节作用是距离知觉的单眼线索、距离知觉的双眼 线索、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浓度知觉的双眼线索 距离知觉产生的双眼线索有双眼视轴的辐合作用、双眼视 差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产生的主要线索是双眼视差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生物钟是机体生理节律所引起的人的行为的节律性的变 化,可以调节人和行为、给人估计时间 人对时间的估计可以根据日出日落的交替、一年四季的变 化、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情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所产生的知觉 似动现象是指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的 现象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错觉一般按照线段长短、线段方向、面积大小、不同感觉 起相互作用 错觉的性质包括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只要具备产生 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 固定的倾向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亮处到暗处,开始看不到东 西,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的现象属于感觉适应 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声音停止 后,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的现象属于感受后 像 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同时对比现象、彩色 对比 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一样亮的灰分别放在白背 景和黑背景上看起来明度不一样了、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 起来更红了的现象属于感觉对比现象 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听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觉得灯光也和 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的现象属于联觉现象 电影、动画、霓虹灯的动感变化是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 作出来的 记忆是指信息输入到大脑,在大脑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 取的过程、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 义记忆、动作记忆五种 遗忘是指对识记进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对识记过的材 料不能再认的现象 语义记忆是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记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表象特性是直现形象性、片断不稳定性、可操作性和概括 性 表象可以为相象提供素材是因为表象具有可操作性、直现 形象性 划分三个记忆系统的标准是确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 式和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一秒钟以内 短时记忆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是听觉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衰退或干扰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头 脑中出现的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 表象具有积累感性知识、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为想 象提供素材的作用 三个记忆系统是以住处的编码、储存和提取方式作为标准 来划分的 瞬时记忆是以刺激物的形象、感受觉后象的形式保持信息 的 记忆广度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为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 因是自然衰退、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瞬时记忆转入短时记忆的条件是:对识记的材料加以注意; 意识一瞬间时记忆的信息 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干扰会造成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可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 抑制两种 前摄抑制是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 扰作用 系列位Z效应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Z对记忆效果 发生的影响,表现为两头的材料比中间位Z的材料记得好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反映的事 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思维的形态所划分的思维的种类包括:动作思维;形 象思维;抽象思维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关系是:概念的内涵越深其外延 越窄;概念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外延越窄 概念的形成概念的掌握是: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 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人工概念:人为制造出来供实验用的材料是对自然概念的 模拟是因为模拟的自然概念,所以与实际生活中使用的概 念有很大的距离 问题空间:对问题解决情景的认识;以所要解决的问题的 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对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 标状态的认识 瓦特看到水开时蒸汽把壶盖顶起来,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 牛顿看到苹果掉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洗 澡时觉得身体受到水的浮力发现了浮力定律鲁班被带齿的 丝毛草划破了皮肤而发明了锯子都是原型启发的例子 把文字母中间会把它读成 B, 而把它放到阿拉伯数字中间会 把它读成师对某位同学印象好,阅卷时会不自觉地多给他 几分等都是定势的表现 心理学家认为,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有:算法策略;启发 式策略 循环子目标策略;逆向搜索策略;计划简化策略都属于启 发式策略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的基础形式有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 括 把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根据思维 的形态划分的 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包含的个体 问题解决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 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是正迁移 原型启发是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不到解决问 题的途径和方法 定势是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 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是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启发式策略就是运用已有经验,在问题空间中只做少量搜 索就能过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其活动 的形式有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 威尔尼克中枢又是听觉性言语中枢1 布洛卡中枢受到损伤的病人理解字词的含义发生了困难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幻想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意识是每日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 无意识是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包括 无意识的行为和对刺激的无意识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阶段 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较低、波幅较高的△波 梦境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生物节律是指以时为单位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一贯的规律 性的变化模式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言语的特点包括: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 际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等形式 参与言语活动的皮质部分包括:言语运动中枢;言语听觉 中枢视觉性言语中枢;书写性言语中枢 有意想象包括:理想;空想;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幻想的特点是:其内容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其内容指 向于未来 意识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里△波消失出现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 高频低幅的脑电波;眼球开始上下左右快速移动;梦境开 始出现 梦的特点包括:梦境的不连续性;梦境的不协调性;认知 的不确定性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心理状态,不是心理过程;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既有目的又无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转移是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 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的动摇是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 强和减弱的现象,又称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 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 事着几种不同活动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 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是:注意的广 度;注意的范围 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 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 是非常熟练的;所从事的活动不能在同一感觉道内完成所 从事的活动不能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所从事的几种 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 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 要 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 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内驱力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进入恢复机体内部 平衡的唤醒状态 诱因是能够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有满足某种需要的外 部条件 动机和行为和关系表现为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按照需要产生的根源,可把动机划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 性动机 按照是否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动机,可把动机区分为有意 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社会需要包括:求知;交往需要 可以激发动机的因素有:需要内驱力;情绪;诱因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不同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行为可以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同一行为可以由 不同的动机引起;同一行为可以由相同的动机引起 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社会性动机包括: 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兴趣和爱好 兴趣的品质包括兴趣的:广度效能;稳定性 爱好是:指向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指向认识某种对象的 兴趣推动人努力学习和积极工作的有效动力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生长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 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 情绪和情感:是主体以一种主观感受的形式进行反映的; 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有其 外部表现形式;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定势往往是一种无 意识动机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当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 便成了爱好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 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是少数人能够达到的 马斯洛把较低层次、与个体的生命悠关的;直接关系到个 体生存的需要称为缺失性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 的需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 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是表情 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表情的产生既有先天的又有后天学习模仿的成分 关于表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有一些是全人业都共同的, 有一些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从有差异的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可以调节和促进活动,消极的情绪和情 感则可破坏和瓦解活动,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组织功能 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 绪和情感具有两极对立的特性 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理论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是指对情绪和情感固有特征的度 量,包括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 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 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言语表情表现在:说话的音调说话的速度;说话的节奏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情绪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情感 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情绪适用于动物和人;情感只适用 于人;情感比情绪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表现在:情绪和情感是同心理现象有两 个不同的方向;情绪代表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情感代表 的是感情的内容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 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动机组织;信号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表现在情绪和情感的动力性;情绪和情 感的强度;情绪和情感的紧张度;情绪和情感的激动度上 意志是指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 服困难和挫折 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分为准备阶段和招待阶段 意志行为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思想上确立行动目的, 选择行动的方案 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权衡利弊 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使人具有独 特的精神风貌,说明人格具有整体性 外界环境的刺激只有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说明人格 具有功能性 构成人格的主要成分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处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 本的心理条件按照能力发展的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按照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 和社会交往能力 按创造程度,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 力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类型和发 展早晚 能力类型的差异是指在感知能力、想象力以及音乐、美术、 体育运动等特殊能力方面上的差异 气质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 方面的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动力性质方面的心理特征,所谓动 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 希波克拉底把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甫洛夫根据实验结果把高级神经活动划分成兴奋型、活泼 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由两种基本神经过程 的三个特性的不同组合 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平衡、灵活 黏液质的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是强、平衡、不灵活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 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反应倾向性 性格的结构的组成部分是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 和理智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社会、集体、 他人以及自己;是性格的各种特征中能够起到决定其他性 格特征的 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等层次 荣格把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荣格把兴趣和关注指向于内部的人格类型是内向型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奥尔波特把人格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 特质 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卡特尔找出了互相独立的人格根源特质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属于人格的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的维度 包括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意志行动的特点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一种受意识调节 和支配的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现的 动机冲突的形式主要有: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 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 意志的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和意志的自觉性品质相反的品质是:武断从事;受暗示性 人格具有独特性和整体性;稳定性和功能性;自然性和社 会性的特性 能力: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顺利有效 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 基本的心理条件;包括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思维力 等;的支柱和核心是思维力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表现为:能力是掌握知识的技能 的前提能力决定了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向、速度和巩固的 程度;能力决定了掌握知识和技能所达到的水平在掌握知 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 素质包括一个人生来具有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构成气 质的神经过程;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 理条件;神经系统 气质的特性表现在: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和可 塑性情绪的兴奋性;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气质类型有:体液说;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 气质特性的感受性和耐受性一般表现为:感受性强耐受性 弱;感受性弱耐受性强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不决定一个人智力 的高低会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性格:容易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 道德风貌;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是个体间人格差异的核心 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在不同的 场合下会显露出它们的不同侧面 构成态度的基本因素是: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性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本我:指的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 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寻求直接的满足,遵 循快乐原则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一个人的气质在一生中是比 较稳定的社会心理学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试诞生于(1908)年。 2.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 (社会意识)的学科。 3.社会学家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 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4.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其中,E 的含义是(个体所 处的情境) 。 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 的反应系统。 6.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 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 动。 8.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内,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 研究内容。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 研究内容。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 辩、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辩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 世纪上半叶) 。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 争辩。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 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 世纪 20 年代) 。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 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 向应用研究。 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 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 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 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 造成伤害) 。 20.口头调查又称为(纸笔法) 。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访 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 访谈等。 22.关于访谈法,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访谈法就是普通 的?聊天? B.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 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 C.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D.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 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研究者应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 以及原有问题提问) 。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 加真实 B.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 影响2 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 或唐突感 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25.(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6.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 方法,叫(档案法) 。 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 B.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 C.档案法是一种内容分析的方法 D.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28.(勒温)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29.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奥尔波特) 。 30.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不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 B.实验室实验的结果不能任意推广到现实情景中 C.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 D.20 世纪 70 年代社会心理学危机的原因, 是社会心理学研 究结论的解释力较弱 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 32.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过程、保持过程、动 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创始 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 34.关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浊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 究社会行为的理论 B.趋利避害是人类行的基本原则 C.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 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D.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 活动 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 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剥夺―满足 命题) 。 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 A.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B.事物的意义源于全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事物自 身中 C.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D.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 运用和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37.(集体潜意识)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 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 (完整的人格) , 而不是治疗症状。 39.集体潜意识理论是由(荣格)提出来的。 40.霍妮认为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是由 (文化因素) 决定的。 41.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42.早在公元前 328 年,古希腊学家 (亚里士多德)就指出: 人在本质上社会性的动物。 4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44.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 机制。 45.关于再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对早期社会化及 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 教化。 46.()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家庭 B、大学 C、杂志 D、观念 47.个体的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48.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49.(国家意识阶段)不是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 50.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 、身份相一致的行为 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51.企业家属于(功利型)角色 52.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是(角 色失败) 。 53.作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 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角色间冲突) 。54.一位中年男子在工作单位是领导、管理者的角色,而在 家中又是听从、顺从父母的孝顺儿子的角色,他觉得自己 转换困难,那么他面临的是(角色间冲突) 。 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镜我) 。 5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 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 57.身份的特点不包括(系统性) 。 58.詹姆斯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自尊=成功/抱负) 。 59.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60.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 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62.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 。 63.(自我图式)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 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64.受(图式)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 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65.(印象形成)是指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 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6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 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 67.(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 68.(近因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 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69.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很重要,个体以后续 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70.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表明,在印象形成过程中, (信息 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7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 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光环效 应) 。 72.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可能在人们没有 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 73.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 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74.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 程简化。 75.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 的性质。 7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会 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总体印 象) 。 77.(加法模式)是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 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78.在形成总体印象时,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 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被称为印象形成中的(平均模式) 。 79.加权平均模式指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 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权重) , 然后将其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80.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 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 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 。 81.(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 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 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 我的期待。 82.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 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所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达式现 必须符合社会以他的(角色期待) 。 83.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 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 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性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 个良好的印象。 84.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 好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 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这种做法被称为 (自我抬高) 。 85.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 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归因) 。 86.(行为内因)是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 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 8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 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 因) 。 88.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 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情绪)是易变性因素。 89.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 后果。 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 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 化)的预测。 9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的行为做 出(较准确)的预测。 91.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控制 点)理论。 92.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93.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 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 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 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外控者) 。 94.(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 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 力,加大工作投入。 95.(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96.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 用(不变性)原则。 97.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他 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 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98.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 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99.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 致性高) 。 100.行动者和观察者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 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社会视角) 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101.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 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102.在成败归因中,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 而倾向于外归因。失败时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 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 10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历外归因,而 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Z、保 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104.失眠者往往认为失眠是自己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 自己神经衰弱、焦虑、紧张等等,因而可以通过改变他们 的(归因)模式来使失眠程度得到缓解。 105.(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106.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 标的心理过程,称为(动机) 。 107.一般来说,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 (倒 U 型曲线) 。 108.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动机水平,这种最佳 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 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09.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 系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亲合动机) 。 110.亲合起源于(依恋) 。 111.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 亲合倾向(越高) 。 112.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 向(较低) 。 113.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心理学家 的研究表明,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 妹们(高) 。114.亲和动机是人际吸引的(最低级)层次。 115.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的成就动机 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 116.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和 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 117.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 完善状态的动机叫(成就动机) 。 118.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 标的主观估计,称为(抱负水平) 。 119.(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 向。 120.(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 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121.挫折一侵犯理论认为,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之间 是(正相关)的关系。 122.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使个体 的侵犯性(增加) 。 123.利他行为中有一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其意思是(他 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 。 124.有益于他人, 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属于 (助人行为) 。 125.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 越多,助人行为(越少) 。 126.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 ,是个 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127.(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 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 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128.(羞耻)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 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 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129.(内疚)是指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犯 或过失负有责任,而关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 绪体验。 130.(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 反应倾向。 131.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 们不协调时, (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 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132.态度的三成分说又称态度的(A―B―C)模型。 133.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 的(工具性)功能。 134.在态度的 A―B―C 模型中,C 是指(认知) 。 135.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 度的(认知)功能。 136.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是态度的(深度) 属性。 137.态度的内化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 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 138.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 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 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 。 139. 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 (中等程度的畏 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140.重复与说服效果呈(倒 U 型曲线)关系。 141.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可简称为 (P―O―X) 模型。 142.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 原则) 。 143.在海德的 P―O―X 态度转变模型中,O 代表(他人) 。 144.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 145.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的区别是(有无媒体的 中介) 。 146.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147.()不是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 A、信息 B、障碍 C、物质 D、认 知 148.()不属于正式沟通网络形式。 A、全通道式 B、圆周式 C、轮式 D、3 集束式 149.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 (目光) 。 150.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属于(个人)距离。 151.(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 152.除了目光之外, (面部表情)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 沟通的体语形式。 153.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154.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称 之为(姿势) 。 155.霍尔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 公众距离为 (12 英尺―25 英尺) 。 156.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由沟通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 象)来引导。 157.(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 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 15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 (心理上)的联系。 159.()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 A、 个体性 B、 直接性 C、 情感性 D、 系统性 160.(自我暴露程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 器。 161.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是指(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 己是有价值的, 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 至少等于失) 。 162.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期待他人吸纳自己, 往往退缩、孤独) 。 163.主动支配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喜欢控制他人,能运 用权力) 。 164.()不是基本的人际需要。 A、包容需要 B、支 配需要 C、感情需要 D、认知需要 165.人际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爱情) 。 166.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 质是(真诚) 。 167.根据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 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 这样他们之间产关系是(合作关系) 。 16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 。 A、交换性原则 B、平等性原则 C、强化原则 D、相互 性原则 169.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 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人际关系的自我 价值保护原则) 。 170.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 了(群体整合原则) 。 171.美国学者舒茨认为, (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 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 问题,如精神崩溃。 172.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 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这说明舒 茨提出的(支配需要)的重要性。 173.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 成经过(包容―控制―情感)的过程。 174.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舒茨)提出来的。 175.(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 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176.(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 往。 177.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 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为(合作) 。 178.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 为,称为(竞争) 。 179.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多伊奇)提出来的。 180.(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 吸引力最重国的因素之一。 181.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 殊形式。 182.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 U 型曲线) 。 183.喜欢是(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 184.在他人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变化的 现象,称为(社会影响) 。 185.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 自愿与群众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 。 186.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 (3 人―4 人)影响最大。 187.从众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188.性别与从众之间的关系(没有确定性的关系) 。 189.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 现象,叫(社会促进) 。 190.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 下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 。 191.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 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这是(结伴效应) 。 192.优势反应强化理论认为,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会 提高,因此(优势)反应易于表现。 193.已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的反应,称为(优势反应) 。 194.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全人影响仿照他人, 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称为(模仿) 。 195.塔尔德在《模仿律》中指出,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 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这被称为(先内后外律) 。 196.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体语以及符号 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影响者的意见 和观点或者按所示意的方式去活动,叫(暗示) 。 197.(人际距离)不是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98.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称为(反 暗示) 。 199.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 绪和行为,这种现象叫(社会感染) 。 200.(全面性)不是社会感染的特点。 201.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反复振荡、反复循环, 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这说明 社会感染具有(爆发性)的特点。 202.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自己爱的人受苦。这是一种 (利他式)的爱情。 203.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 这是一种(游戏式)的爱情。 204.双方在共同的目标下勤勤恳恳地生活和工作的夫妻属 于(建设型)的夫妻类型。 205.(繁衍)不是婚姻的主要动机。 206.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 。 207.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 208.(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 基本单位。 209.在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形中, 一见钟情属于 (浪漫爱) 。 210.关于爱情,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幼儿也有爱情体 验) 。 211.双方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 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爱情)的特点。 212.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 这是(占有式)的爱。 213.处于(激情爱)中的人春风沉醉,心无旁骛,不能忍 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 214.(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诞 生和发展做出过关键的贡献,它们是孕育社会心理学的学 科母体。 215.1908 年(社会学家罗斯、心理学家麦独孤)分别出版 了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的诞生。 21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 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影响,他人 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217.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 反应系统。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群体的决策行为) 。 218.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 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 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 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 。 219.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两位先驱是(特里普力 特、莫德) 。 2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 些新的特征,它们是(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 方面面;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向多元化发 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 。 221.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价值中立原则; 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 22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有 (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在 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对被试 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其他关系) 。 223.关于观察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然观察的主要 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信息;参与观察时,由 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用参与 观察法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 成的负面影响) 。 224.为了接近被访谈者,使访谈顺利进行,应该注意(穿 着干净整洁,称呼恰如其分;自我介绍简洁明了,不卑不 亢;发出邀请时应热情,语气应该肯定和正面;以适当方 式消除被访者的紧张、戒备心理,有时应主动出示身份证 等文件) 。 225.访谈中提问的技巧有(开始交谈时应有寒暄之词以调 节情境氛围;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 访谈时应与被访者保持交流,认真听、记,并适当给予被 访者鼓励,但要避免诱导;对被访者应有耐心,如有遗漏, 应请对方补充回答) 226.应对拒绝的技巧包括(应有耐心;不要轻易放弃;搞 清拒绝的原因) 227.问卷法的两个主要特点是(标准化程度高;收效快) 228.问卷的构成成分包括(指导语;问题及其备选答案; 人口学记录;结束语) 229.档案法的优点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 跨文化的比较研究;适用于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 230.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 力;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231.在社会学习看来,学习的机制主要有(联想;强化; 模仿) 232.霍曼斯社会交换的基本观点体现在几个相互联系的普 遍性命题上,这些命题包括有(成功命题;价值命题;剥 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 233.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米德) 234.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层次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235.关于社会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社会化是个体由 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入个 体两方面;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 社会化) 236.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 程;再社会化) 237.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有(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 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38.社会化的载体包括(参照群体;学校;家庭;大众传 播媒体) 239.道德社会化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道德判断) 240.教师的角色属于(成就角色;规定性角色;表现型角 色) 241.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先赋角色;成就角 色) 242.角色扮演过程包含(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243.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我是心理学的古 老课题;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 态的认知)244.自我的结构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 245.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 释经验;决定期待) 246.关于身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身份是由个体的社 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 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 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 247.关于自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 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角 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248.自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 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 249.詹姆斯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 尊取决于(成功;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250.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 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 行社会比较) 251.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群体;自己;他人)的知觉 252.(行为原因;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 范围 253.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情绪;兴趣;动机; 经验) 254.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解 释)作用 255.图式的作用包括(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和自我知觉;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 256.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257.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熟悉;亲密)的人 之间 258.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 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歧视) 259.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 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该模式认为,人们往往仅仅根 据几个(对个体意义大;重要)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260.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 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261.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按 社会常模管理自己;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 262.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 则有(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 263.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 察位Z;时间因素) 264. 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 因。稳定性原因包括(人格特征;能力;工作性质) 265.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的信息具有 (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 266.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 将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 刺激客体) 267.社会动机的功能包括(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 能;调节功能) 268.亲合的作用包括(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 信息;避免窘境;使行为获得明确定向) 269.影响亲合的因素主要有(情境因素;情绪因素;出生 顺序) 270.亲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恐惧越强烈, 越会增强亲合倾向;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271.关于一个人的抱负水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个体 的抱负水平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以往成败经验影响抱 负水平;个体的抱负水平与实际成就是有差异的) 272.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家庭教养 方式;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27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目标的吸引力;风险 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274.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大致包括(社会控制的需求;对 无能的恐惧)4 275.侵犯的构成包括(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 276.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包括(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 度呈正相关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 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 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 折强度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277.侵犯的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罗伦茨) 278.社会规范论用普遍规范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 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则有(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 范) 279.关天社会焦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社会焦虑是一 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 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人们为了 因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 独的生活方式) 280.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 遍性) 28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 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为;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 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 道德上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282.态度的特点包括(内在性;稳定性;对象性) 283.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 分) 28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价值观不 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 285.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 286.根据凯尔曼的观点,态度形成包括(内化;服从;认 同) 287.传递者方面影响态度转变的主要因素有(意图;威信; 立场;吸引力) 28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 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自尊水平高、 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 289.态度转变理论主要有(海德的平衡理论;认知失调论; 社会交换论) 290.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P―O―X 模型中(如果三种关系 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 则存在平衡状态;如果三种关系中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 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 291.关于认知失调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降低失调的 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可以养活失调;个体关于自我、环 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认知 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 文化价值冲突是认知失调的原因之一) 292.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有(逻辑的矛 盾;文化价值的冲突;新旧经验相悖;观念的矛盾) 293.沟通的结构包括(信息;反馈;通道) 294.通过对小道消息的研究发现,非正式沟通网络主要有 (集束式;流言式;偶然式) 295.正式沟通网络有(链式;轮式;全通道式;Y 式) 296.按住处流动方向,沟通可分为(平行沟通;上行沟通; 下行沟通) 297.身体语言包括(目光;面部表情;姿势;装饰) 298.关于沟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人际沟通是以视听 沟通为主的沟通;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它影响沟通 的每一要素,以及整个沟通过程;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 向的交互过程;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 是语词) 300.人际关系的特点有(直接性;情感性;个体性) 301.一般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达(定 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 302.自我曝露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隐私方面;态度;自 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情趣爱好方面) 303.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自我价值保护原则;相互性原则;平等性原则) 304.人的基本人际需要包括有(支配需要;包容需要) 305.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指的是(包容需要;支配 需要;情感需要) 306.根据群体整合原则,在群体分解时,要经过(感情不 和;失控;难于包容)等阶段 307.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有(需 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特征的互补) 308.人际互动主要的形式有(合作;竞争) 309.全作的基本条件有(共识与规范;目标的一致;相互 信赖的合作氛围) 310.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的含义包括(当不同个体的目 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 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 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 段之间存在消极的或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 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个体的目标和手 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311.从众的功能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 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312.从众行为的原因有(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 惧;群体凝聚力) 313.从众大致分为(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 3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他的从众 行为越少;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 行为) 315.社会促进的效应有(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316.社会情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被评价的焦虑减弱;责任 意识降低) 317.塔尔德的模仿包括(下降率;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 律) 318.模仿的意义主要包括(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模仿可以 促进群体形成) 319.社会感染的特点包括(双向性;爆发性) 320.社会感染大体可分为(个体间的感染;大众传媒的感 染;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321.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发展大致划分为(取样与评估; 互惠;承诺;制度化) 322.在斯坦伯格的爱情三角形中,包括(激情;承诺) 323.婚姻的动机有(经济;繁衍;爱情) 324.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包括(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 致;夫妻的性差异;远离的自我) 325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离婚的原因有(结婚年龄较低的 夫妻容易离婚;短时相识就结婚的夫妻,由于彼此不够了 解,婚后发现双方共同点很少,容易离异;对性生活不满 意的,容易离异;有婚前性经验的人容易离异,因为其倾 向寻求婚外性生活) 326.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性的功能和生育功能; 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 327.家庭生命周期包括(形成;扩展;稳定;空巢) 328.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在(亲密;依恋;利他) 239.家庭结构的要素有(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夫 妻数量) 240.哈特菲尔德把爱情分为两种,它们是(伙伴爱;激情 爱)发展心理学 1.发展内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人格 变化) 。 2.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心理发展) 。 3.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 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 4.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 是指(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 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 5.第一发展加速期是指(从出生到幼儿期) 。 6.第二发展加速期是指(青春发育期) 。7.心理发展进程表现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 8.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9.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时间为(1882)年。 10.科学儿童心理学建立的标志是(普莱尔于 1882 年出版 的《儿童心理》一书) 。 11.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是(1957 年 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 章的名称) 。 12.在短的相同的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 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 的心理变化。这种研究方式叫(横向研究) 。 13.最常见的设计方式是(横向研究) 。 14.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 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 变化。这种研究方式叫(纵向研究) 。 15.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其特点包括 (兼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两方面的优点) 。 16.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 。 17.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 18.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 19.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 。 20.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叫(图式) 。 21.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 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同化) 。 22.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 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 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个过程叫(顺应) 。 23.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成熟、 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 24.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4)个阶段。 25.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只限于对当前 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 26.客体永久性是指(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 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 27.泛灵论是指(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 28.皮亚杰所说的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儿 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 29.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划分为(前道德判断阶 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 30.处于前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尚不能进行 道德判断) 。 31.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的儿童的特征主要是(道德判断 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 32.艾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8)个阶段。 33.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 感,克服怀疑感) 。 34.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 。 35.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前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 36.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 是获得自主 感,克服羞耻感)。 37.艾里克森认为婴儿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 38.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 克服内疚感) 。 39.艾里克森认为幼作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0.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 克服自卑敢) 。 41.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 42.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 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 43.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 44.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 免孤独感) 。 45.艾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 46.艾里克森认为成年中用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 感,避免停滞感) 47.艾里克森认为成年中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 48.艾里克森认为成年后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 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49.艾里克森认为成人后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 品质) 。 50.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 51.观察学习是(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 得某些新的反应 52.维果斯基的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 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 53.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 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 。 54.?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儿童借助成 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 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 55.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教学要走在发 展的前面) 。 56.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心理机能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之 时) 。 57.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 58.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 (3 种水平和 6 个阶段) 。 59.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 阶段的个体特征是(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 受到惩罚) 60.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阶段的特征 是(考虑到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 61.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 定向阶段特征是(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 62.在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 是(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 63.在柯尔伯格的道德理论发展理论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 向阶段的特征是(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 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 6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道德的先后次序是 固定不变的)。 65.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不能 改变一个人道德发展的顺序) 。 66.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 岁) 。 6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 熟只能起到加速作用或延缓的作用) 。 68.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 (感觉) 。 69.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 70.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反映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 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这是(习惯化) 。 71.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 会增强,这是(去习惯化) 。 82.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 。 73.优先注视范式的指标是(注视时间) 。 74.婴儿偏爱注视(正常的人脸) 。 75.视崖是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装Z。 76.产生深度知觉的年龄是(6 个月) 。 77.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关键时期是(婴儿期) 。 78.出现认生现象的年龄大致在(6 个月---12 个月) 。 79.婴儿期思维的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 。 80.直觉行动思维表现为(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 的感知) 。 81.言语发展的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 决定作用) 。 82.强化说运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83.社会学习运用(选择性模仿)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84.言语发展的先天成熟理论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 (成熟) 。 85.言语发展的先天成熟理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 86.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乔姆斯基) 。 87.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主要概念有(语言获得装Z、普遍 语法、个别语法) 。 88.言语发展的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 亚杰) 。 89.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是(简单发音阶段,多音节段、有 意义的语音)5 90.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3 岁左右) 。 91.婴儿期句法的发展顺序为(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 完整句) 。 92.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 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 成员的发展过程,叫(社会化) 。 93.婴儿期笑的发展按顺序分为(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 会性微笑、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94.婴儿出生一两天后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属于 (自发性微笑) 。 95.5 周至 4 个月的婴儿对熟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 这种笑的反应属于(无选择的社会性的微笑) 。 96.、 4 个月以后的婴儿对熟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 这种笑的反应属于(有选择的社会性的微笑) 。 97.婴儿恐惧可分为(本能的恐惧、与知觉和经验相连系的 恐惧、怕生、预测性恐惧) 98.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 ,属 于(预测性恐惧) 。 99.托马斯和切斯把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 (容易型、 困难型、 迟缓型) 。 100.(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 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101.鲍尔比将婴儿依恋发展划分为(无差别的社会反应、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特殊情感连结) 102.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 恋、反抗型依恋) 103.(自我意识)是指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 104.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 105.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能用适当人称代 词称呼自己和他人) 106.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 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 。 107.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 。 108.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 岁----6 岁) 。 109.精力过剩论认为儿童游戏是(因为人有需要活动的倾 向) 110.精神分析论认为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 释放焦虑、补偿愿望) 111.练习论认为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的 排演和练习) 。 112.重演论认为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 展过程) 。 113.娱乐论认为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获得愉快) 114.认知论认为儿童游戏是(儿童的认知水平的反映) 。 115.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象征性游戏) 。 116.体现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的游戏主要是(独自游 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117.童年儿童游戏属于(规则游戏) 118.(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119.幼儿词汇中各类词的比例从高到低排列为(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120.(记忆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 采取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121.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 122.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易变性) 123.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特点是(从是什么转向为什么) 124.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从简单、笼统的 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125.延迟满足是指(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126.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 向) 127.攻击行为是指(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 性的行为) 128.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129.工具型攻击是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抢夺、 推嗓等动作) 130.敌意型攻击是指(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131.关于儿童攻击行为,正确的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 具型攻击为主) 13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 同的结果) 133. 同伴关系是指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 (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 134.第一反抗期发生的时间大约是(3 岁----4 岁) 135.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7 岁---12 岁) 136.童年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学习) 137.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是(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138.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 近) 139. 小学阶段的儿童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的发展表现为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站主导地位) 140.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 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这种记忆策略叫(组织) 141.(元记忆)是指关于记忆过程的认知或认知活动 142.(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 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 控制和调节。 143.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 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 ) 144.童年期思维的质变表现为从幼儿期的(具体形象思维 为主变为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 145.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转折期在(小 学四年级) 。 146. 小学阶段的儿童的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次为 (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 147. 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 (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 148. 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 (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 149.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 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 。 150.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结构的特点是(理解补偿关系) 。 151.(思维的可逆性)是指在头脑中进行的运算活动,也 可以朝相反的方向运转。 152.(补偿关系的认知)是指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维度进 行转换,进而认识事物的不变性。 153.童年期自我描述的变化模式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 征逐步转向比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 154.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为(从身 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 。 155.小学阶段亲子关系的变化表现为(父母关注儿童教养 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 156.父母对儿童控制的三种阶段依次为(父母控制、共同 控制、儿童控制) 。 157.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 (是儿童本 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158.小学阶段的儿童伙伴集团形成的阶段依次划分为(依 从性集合关系期、平行性集合关系期、整和性关系期) 159.、依次性集合关系期的特征是儿童首先依从(老师) 。 160.平行性集合关系期的主要特征是(形成团伙) 。 161.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按阶段可分为(短期游戏伙伴 关系、单向帮助关系、双向帮助关系、亲密而又相对持久 的共享关系) 。 162. 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 (是对在学校受到 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 163.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由于其 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 164.依恋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有儿童早期形成的 不安全依恋造成的) 。 165.青春期的年龄范围是(11、12-------15、16 岁) 166.青春期的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蘅)。 167.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 168.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属于(形式运算阶段) 169.第二反抗期发生在(青春期)170.第一反抗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 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 171.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行动和人 格的独立) 172.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173.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表现为(交友范围缩小) 174.青春期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化模式为(先疏远、后 接近) 。 175.青春期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看到父母也有 很多缺点) 176.青春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对老师开始平 头论足) 177.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表现在(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 知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认识滞后) 178.青年期也称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是 (17、 18--------35 岁) 。 179.卡特尔把智力分成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 180.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 181.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 182.流体智力的发展模式为(在成人阶段是缓慢下降的趋 势) 。 183.晶体智力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在成人阶段里缓慢上升 的趋势) 184.帕瑞把青年期思维发展划分(为二元论阶段、相对性阶 段、约定性阶段) 185.在帕瑞对青年期思维发展阶段的划分中,约定性阶段 表现为(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86.拉勃维维夫认为成人思维(并不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 行) 。 187.青年期自我意识表现为(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 188.青年期自我意识修正的主要依据有(成功和失败的经 验以及他人的评价) 189.在修正自我意识过程中,个体表现的形式有(自我接 纳和自我否定) 190.(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 对自我现实。 191.(自我否定)是指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 优点。 192.(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和态度。 193.(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 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 194.斯普兰格认为价值观可以分为(理论的、经济的、审 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人身心健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