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图是不是南北混血区域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基本信息,长江流域-地理位置_牛宝宝文章网【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基本信息,长江流域-地理位置专题:长江流域介于东经90°33'~122°25',北纬24°30'~35°45'之间,东西直距3000公里以上,南北宽度除江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外,一般均达1000公里左右。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经济总量巨大,有上海、南京、重庆和武汉等中心城市,是中国基础原材料、机电工业和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集中地;也是中国水资源配置——南水北调水源地。长江流域_长江流域 -基本信息长江流域地理位置:1、长江流域总体位于北纬24度-北纬35度之间,东经90度-东京122度之间(经纬度位置)2、长江流域东部邻近海洋,西部(源头附近)离海洋较远地形:长江流域上游处于第一、二阶梯,地势高,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和下游位于第三阶梯,地势低平土壤:长江中下游有肥沃的水稻土,肥沃植被:长江流域的植被状况与黄河相比,覆盖率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得多气候:长江流域在青藏高原的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文特征:(1)流量大(2)汛期较长,为夏汛(3)无结冰期(4)阶梯交界处水能丰富干流概况 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长江因其资源丰富,支流和湖泊众多,它横贯哺育着华夏的南国大地,形成了我国承东启西的现代重要经济纽带。恰如左河水诗曰:“远似银藤挂果瓜,近如铁马向东发。断山削壁神龙剑,疏贯南国哺万家。”长江流域_长江流域 -地理位置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自西向东,奔流不息。余亚飞诗称:“流水奔腾向东去,波涛逐浪浪追涛;长江后浪超前浪,后浪后方浪更高”。江水浩浩荡荡,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孙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有。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八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长江全长6211.31公里。不过人们习惯性的称为6300公里。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公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_长江流域 -地势长江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并呈现3大阶梯状:第一级阶梯包括青海南部高原、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一般海拔高程米;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500~2 000米 ;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海拔500米以下。处于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带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处于第二、三级阶梯过渡带的长江三峡、汉江、沅江、清江等均为水力资源最富集的河段。长江流域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盆地占〖BF〗84.7%,平原面积较小,仅占11.3%,河流和湖泊水库面积约占4%。长江流域_长江流域 -水系宜宾的长江流域干流概况长江干流各段名称不一:源头至当曲口(藏语称河为“曲”)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长358公里;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境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称金沙江,长2308公里;宜宾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约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间称“川江”(奉节至宜昌间的三峡河段又有“峡江”之称),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间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以下又称扬子江。 流域内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长江水系庞大,有支流7000余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37条;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9条;8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等8条,其中嘉陵江最大,16万平方公里,汉江次之,15.9万平方公里。支流长度以汉江最长,为1577公里,嘉陵江1571公里次之。水量以岷江年水量877亿立方米为最丰,嘉陵江为704亿立方米居第二。长江主要支流表中国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长江流域_长江流域 -河段长江河段划分,以湖北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约4 500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气候分属青藏高寒区和亚热带季风区。水量主要源于高原融雪和降雨。主要支流有雅砻江 、岷江、嘉陵江、乌江等。宜昌至江西省湖口为中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其中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河段,称荆江。荆江河道蜿蜒曲折,又称“九曲回肠”。湖口至长江口为下游,长835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为海拔较低的丘陵和平原,冷暖空气活动无地形阻滞,东亚季风活动非常明显,气候四季分明。主要支流有:汉江,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饶、修“五水” ,巢湖水系和青弋江。长江在河口附近接纳黄浦江后,至崇明岛以东汇入东海。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由于长期的自然淤积和人工围垦,湖泊数量和面积日趋减少,湖面总计已不足2 万平方公里。其中,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次有洞庭湖、太湖、巢湖等。长江流域_长江流域 -降水长江流域降水丰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汛期暴雨集中时,易生洪涝;降水与作物需水不相适应时, 又导致旱灾。由于流域汛期出现时间随雨带由东南向西北推移,一般年份中下游南岸支流5 ~6月出现高峰,宜昌以上及汉江7~8月来水最多,因此可以相互错开,不致形成过大的洪峰。若天气反常,上游与中下游或干支流的洪水相互遭遇,就会形成峰高量大的流域性大洪水,如本世纪内的1931年、1954年和1998年大洪水即属此类。此外,局部地区暴雨集中也会发生洪峰特高但洪量不大的洪水,如1981年四川盆地大洪水。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5~6米甚至10余米,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长江上游干支流和中下游支流的洪水都汇聚于此,河道的泄洪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洪水流量,洪峰不能安全宣泄,因此,汛期防洪形势十分危急。尤其是扼长江上游出口、蜿蜒在两湖平原之间的荆江河段,其河道安全泄量仅有6万立方米每秒,而1877年以来实测宜昌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就有25次,据调查1870年洪峰竟高达10.5万立方米每秒!一旦历史上曾发生过的特大洪水再次出现,荆江堤防溃决,两湖平原尽成泽国并直接危及武汉安全,故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建设中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是以防洪为首要任务, 工程建成后配合堤防、分蓄洪工程和支流水库的联合运用,将改变长江中游防洪的被动局面。多年来,按照“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对长江中下游3600公里干堤和3万公里支堤(各省统计因堤防标准甚低,累计达6万余公里) ,进行加高加固, 保护着560余万公顷耕地和近1亿人口的安全。兴建了荆江分洪、汉江杜家台分洪、洪湖隔堤等大小40处分蓄洪区,安排分洪容量500余亿立方米,进行了下荆江裁弯取直和中下游河道整治工程。长江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万余座,总库容1 300多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14座,总库容845亿立方米。丹江口、柘溪、五强溪、隔河岩、柘林、陈村、漳河、鸭河口等水库在1998年大洪水期间都发挥了显著的防洪作用。各类水库除防洪外,在发电、灌溉、养殖、 旅游等方面也取得很大的综合利用效益。1997年,长江流域灌溉面积已达1 500万公顷,占流域耕地面积2 253万公顷的2/3以上,占全国灌溉总面积的30%。长江流域_长江流域 -气候长江流域气温【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长江流域气温是在太阳辐射能量。东亚大气环流、青藏高原和北太平洋大地形以及各地区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下形成的。长江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中下游地区高于上游地区,江南高于江北,江源地区是全流域气温最低的地区。由于地形的差别,在以上总分布趋势下,形成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金沙江谷地等封闭式的高低温中心区。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湘、赣南部至南岭以北地区达18℃以上,为全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和汉江中下游在16℃附近;汉江上游地区为14℃左右;四川盆地为闭合高温中心区,大部分地区在16~18℃之间;重庆至万县地区达18℃以上;云贵高原地区西部高温中心达20℃左右,东部低温中心在12℃以下,冷暖差别极大;金沙江地区高温中心在巴塘附近,年平均气温达12℃,低温中心在埋塘至稻城之间,平均气温仅4℃左右;江源地区气温极低,年平均气温在-4℃上下,呈北低南高分布。降 水长江流域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十分典型,年降水量和暴雨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1)年降水量、降水日分布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小于400mm,属于干旱带;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在800~1600mm,属湿润带。年降水量大于1600m的特别湿润带,主要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东部边缘、江西和湖南、湖北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mm的半湿润带,主要位于川西高原、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及汉江中游北部。年降水量达2000mm以上的多雨区都分布在山区,范围较小,其中四川荣经的金山站年降水量达2590mm,为全流域之冠。【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冬季(12~1月)降水量为全年最少。春季(3~5月)降水量逐月增加。6~7月,长江中下游月降水量达200余mm。8月,主要雨区已推移至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部月雨量超过200mm,长江下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8月的雨量比4月还少。秋季(9~11月),各地降水量逐月减少,大部分地区10月雨量比7月减少100mm左右。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占年总量的百分率,在下游地区为50%~ 60%,出现时间鄱阳湖区为3~6月,干流区间上段为4~7月,下段为6~9月;在中游地区,为60%左右,出现时间湘江流域为3~6月,干流区间为 4~7月,汉江下游为 5~8月;上游地区为60%~80%,出现时间大多在6~9月。月最大降水量上游多出现在七八月份,七八两月降水量占全年40%左右;中下游南岸大多为五六月份,两月降水量占全年35%左右;中、下游北岸大多出现在六七月,两月降水量占全年30%左右。在雅砻江下游、渠江、乌江东部及汉江上游,9月雨量大于8月。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性以上游较大,中下游南岸较小。暴雨分布长江流域的暴雨以日降水量≥50mm为标准,日降水量100~200mm为大暴雨,≥200mm为特大暴雨。通常以一年中出现暴雨的天数来反映1个地区暴雨的频繁程度。年暴雨日数分布的总趋势是:在中、下游地区,年暴雨日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在上游,年暴雨日数自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向盆地腹部及西部高原递减;山区暴雨多于河谷及平原。全流域有五个地区多暴雨,其多年平均年暴雨日数均在5天以上,按范围大小依次是:(1)江西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和安徽一小部分,有2个暴雨中心,1个位于江西甘坊,1个位于安徽黄山,黄山气象站平均年暴雨日数为8.9天,是全流域暴雨最多之地;(2)川西暴雨区,有2个暴雨中心,1个位于峨眉山,另1个位于岷江汉王场,两地年暴雨日数均为6.9天;(3)湘西北、鄂西南暴雨区,有2个暴雨中心,1个位于清江流域建始,另1个位于澧水流域大坪,大坪站年暴雨日数为8.7天;(4)大巴山暴雨区,暴雨中心分别位于四川万源和巫溪县内,年暴雨日数分别为5.8天和7.7天;(5)大别山暴雨区,暴雨中心为湖北英山田桥站,暴雨日数为6.6天。上述5处多暴雨区也是年降水量多的地区,其中有两处在长江上游北岸,是长江三峡地区雨洪的主要来源,而且上游的暴雨大多自西向东或自西北向东南移动,恰与川江洪水传播方向一致,易形成三峡地区峰高量大的洪水。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地区分布与暴雨的分布趋势相似,但频次明显减少。蒸发、干旱指数、湿度长江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降水超过一半被蒸发,因此,蒸发量是长江流域水量平衡的重要要素之一。流域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为922mm,流域平均年陆面蒸发量为541mm,占平均年降水量1067mm的51%,平均干旱指数为0.86。干旱指数为大气中实际水汽压和该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它表示空气的干燥和潮湿程度。相对湿度的高低主要受气温高低和下垫面潮湿程度的影响。长江流域虽然雨、旱季节明显,但因河渠纵横,蒸发水源充足,因此除金沙江流域外,年平均相对湿度都较大。相对湿度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对湿度较大的地区为洞庭湖水系大部、江西中部、湘西、鄂西山地、四川盆地至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其年平均相对湿度略大于80%。年最大相对湿度及最小相对湿度出现的季节各地不一,四川盆地大部、三峡地区最大相对湿度出现在秋冬二季,最小相对湿度发生在春季。川西及横断山脉地区最大相对湿度出现在夏季。云贵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夏季相对湿度最大,冬季及早春相对湿度最小相关信息根据长江流域内14七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年平均值, 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年升温幅度达0.71℃。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1步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应该首先采取‘无悔’的策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尽量采取那些考虑了气候变化因素的措施,做到无论未来气候变化与否或怎么变化,都不后悔。如果我们现在就采取气候适应性措施,就不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在无悔的策略后,其次可采取“顺便”的策略,在其它经济社会活动所采取的措施中兼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效果;再次要重视“本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加以提炼、总结、完善与推广,降低“误适应”的风险;此外,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未来要及时地调整与完善现有的适应性对策。WWF全球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表示:“这本报告对于中国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除了揭示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报告还强调了怎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投资才是明智的,才能继续保护好这条对数百万人民意义重大的妈妈河。”报告还针对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水资源、草地、农田、河口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最为明显。气候变化导致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水温升高和水位下降已经威胁到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进1步加剧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长江流域_长江流域 -航运长江是中国东西航运大动脉,沟通西南、华中、华东3大区。通航河道3 600余条,通航总里程5.7万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总里程的52.6%。长江流域_长江流域 -自然资源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孙河和刚果河(扎伊尔河),居第三位。与长江流域所处纬度带相似的南美洲巴拉那——拉普拉塔河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面积虽然都超过长江,水量却远比长江少,前者约为长江的70%,后者约为长江的60%。水资源──近1万亿立方米,居全国7大江河之冠。人均水资源2850立方米,每亩耕地占有水资源2700立方米,均高于全国水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68亿千瓦;可开发量1.97亿千瓦,年发电量约1万亿度,占全国的53.4%,主要分布于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乌江、长江三峡段,以及中游的清江、沅江、汉江、赣江上。若与世界各国比,仅略少于巴西(1.2万亿千瓦.时)。水运资源──总通航程7万公里,占全国70%以上。长江干支流航道与京杭运河共同组成我国最大的内河水运网。其中干流通航里程2713公里,上起四川宜宾,下至长江口(云南维西至宜宾825公里河段尚可分段通航)。支流航道700余条,主要支航50余条,以下游之太湖水系最为发达。干支流水运中心为重庆、武汉、长沙、南昌、芜湖和上海等6大港口。与世界各国比,长江水系通航里程居世界之首。农业资源──有耕地3.5亿亩,占全国的25%;而粮食产量占全国的40%,水稻产量占全国的70%,棉花产量占全国的33%以上。耕地95%分布在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巢湖区和太湖区,都是我国著名商品粮基地。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1/4。主要林区在川西、滇北、鄂西、湘西和江西等地。用材林仅次于东北林区;经济林则居全国首位,以油桐、油菜、漆树、柑桔、竹林等最为著称。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群落、物种和数量在我国7大流域中多占首位。流域内已建立了约100处多保护目标的自然保护区。古老珍稀的孑遗植物如水杉、银杉、珙桐;硕果仅存的珍禽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锷、朱缳等驰名中外,多属长江流域特有。淡水鱼资源──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河川如网,鱼类的品种、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可占全国产量的60%以上。现有水面约1.3亿亩,接近全国淡水总面积的1/2,其中可供养殖的约5000万亩。长江水系淡水鱼已知274种,为全国淡水鱼种的39%,其中鲤科占半数以上,主要经济鱼类60多种。产区主要在中下游水域,目前渔业以淡水人工养殖为主,天然捕捞量不高。矿产资源──在全国已探明的130种矿产中,长江流域有110余种,占全国的80%。各类矿产中储量80%以上的有钒、钛、汞、磷、萤石、芒硝、石棉等;占50%以上的有铜、钨、锑、铋、锰、高岭土、天然气等。全国11个大型锰矿、8大铜矿,长江流域分别占有5处、3处;湖南、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矿,湖北的磷矿,均居全国之首。流域内煤矿储量少,仅占全国的7.7%,主要集中于黔、川、滇三省,其中黔北六盘水煤矿居全国第三位。旅游资源──长江流域幅员广大,历史悠久,景观纷呈,旅游资源富甲全国。昆明、成都、重庆、南京、杨州、镇江、苏州、江陵、武汉、上海、杭州、南昌、长沙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风景名胜峨眉山、九寨沟、三峡、张家界、九华山、黄山、庐山、太湖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游览胜地。长江流域_长江流域 -中华文明源地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长江流域的龙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类,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万年,然后依次为蓝田猿人、元谋人、约80万年前的郧县猿人、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远古文明源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大三峡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他说,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龙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类,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万年,然后依次为蓝田猿人、元谋人、约80万年前的湖北郧县猿人、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此前,国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来到亚洲的历史只有几十万年。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的龙骨坡古人类遗址发现于1984年,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1个门齿和一段下颌骨。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巨猿等1二十种脊椎动物的化石,其中哺乳动物1十六种,有二十五个属于新发现的种类。埋藏化石的岩层为砂质粘土夹角砾,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龙骨坡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制品,经考古学家研究论证,这些石制品制作粗笨、简单,代表了200万年前1种混沌初开的石器工艺,并将其称为“龙骨坡文化”。龙骨坡文化的问世,证实中华大地上200万年前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从而把中国的史前文明前推了近100万年。蓝田猿人的故乡应该在南方,由于气候变化才逐渐北迁。从长江流域的系列考古发现,可以看到起源和承转的演进。因此,“中国人”的发源地应在长江流域大三峡。长江流域_长江流域 -地位长江是中国第1大河,世界第3大河。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江湖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既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总体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长江流域_长江流域 -相关信息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重灾区有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荆江、汉江中下游和皖北沿江一带。据史料记载,唐代至清代的1300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23次。其中,唐代发生水灾16次,平均每18年发生一次;宋、元代79次,平均每5.2年一次;明清128 次,平均每4.2年1次。近代洪灾变得更加频繁。年,也就是清道光最后三年,江、淮流域八省连续三年大水灾。1848年黄河、长江都发大水,加上沿海地区台风暴潮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湘、鄂、苏、浙形成大范围水灾。湖南全省被淹人、畜、房屋不计其数。滨湖地区尤为严重,围垸多溃,湘阴一带 "水深齐屋脊,次年犹未退"。湖北也有30余州县被淹,武昌城外"江潮几与城平"。此外、江西20余州县被淹、江苏65厅州县、九个卫大水成灾。浙江因台风暴潮成灾,31州县缓征田粮。河南则因黄河水泛滥,50多个州县变成泽国。1849年长江中下游再次发生大水灾,灾情比上年还要严重。夏季江苏、浙江、安徽、湖广等地大雨连绵,洪水百年不遇。苏南3四个厅州县无处不灾。苏州大水入城,江宁省城也为大水浸泡,就连两江总督署衙门也积水一二尺。湘、鄂两省灾情也十分严重,江汉平原汪洋一片,河湖不分。1850年水灾虽不象前两年那么严重,但江、浙、皖、湘、鄂仍然有大片地区被淹。江苏受灾地区达65厅州县,浙江受台风暴潮袭击、加上海塘决口,共有50州县受灾。安徽霍山、望江等地山洪爆发,房屋地亩尽数被冲。湖北江汉河湖并涨,低洼地区变成泽国。湖南洞庭湖附近十余县也遭水淹。连续三年的洪灾导致中国经济最富庶的东南八省元气大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一些省份还瘟疫流行。一时间,数以千万计的灾民无家可归,造成社会急剧动荡。此后,1860年(清咸丰十年)、1870年(清同治九年), 长江上中游又发生了两次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20世纪30年代长江中下游又发生两次特大水灾。1931年发生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灾情遍及川、鄂、湘、赣、皖、苏6省,淹没农田4620万亩,死亡14.5万人。1935年汉江中下游及洞庭湖水系的澧水下游同时发生水灾,受灾农田2264万亩。灾民1000万人,死亡14.2万人。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也发生了多起特大水灾。1954年夏季长江、淮河出现百年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干堤和汉江下游堤防决口61处,扒口13处,支堤、民堤决口无数,湖南洞庭湖区900多处圩垸,溃决70%。受灾农田共4755万亩,灾民1888万人,灾后疾病流行,死亡3.5万人。此外,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由于洪涝地区积水时间太久,造成房屋大量倒坍,庄稼大部分绝收,灾后数年方得以恢复。1991年长江中下游洪涝,仅安徽、江苏两省,就有受灾耕地1.5亿亩,死亡1163人,直接经济损失484亿元。1998年夏、秋季中国气候异常,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江河发生了大洪水。这场洪水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严重。据统计,农田受灾面积2229万公顷,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提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已由50年代的21.9万元/平方公里 上升到80年代的121.2万元/平方公里。值得指出的是,那些经济发达地区,其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值。如1991年太湖地区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乡镇企业占了80%。因此,发达地区企业在快速发展、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企业防灾、减灾也是这些企业领导人不能忽视的工作。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分享到:相关文章声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基本信息,长江流域-地理位置》由“马相炮”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TA的分享长江流域仍“高烧” 陕西等局地大暴雨|局地|地区|大暴雨_天气预报_新浪网
长江流域仍“高烧” 陕西等局地大暴雨
  中国天气网讯 未来三天(14-16日),黄淮至长江中下游的高温天气仍将持续,长江流域的高温连续剧甚至还将继续上演一周,贯穿整个8月中旬。降水则是南北各自为阵,华北、内蒙古河套地区及东北地区东南部等地有较强降雨,华南、江南的部分地区则受热带扰动影响,迎来较强阵性降水。
  “立秋”不入秋 中东部多地暑热难消
  尽管已是“立秋”节气,但8月11日起,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强势回归,中东部再现大范围的高温天气,不仅气温高,湿度还大,体感闷热难耐,犹如集体“蒸桑拿”。监测显示,截至昨天14时,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西部、江淮、江汉、西南东部、江南大部等地的最高气温普遍超过35℃。
  12日,山西太原出现高温,局地超37℃,动物园中的猴子吃西瓜降温。(来源:中新网)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黄淮至长江中下游还将“高烧”不退。其中,今天白天,陕西关中平原和南部、河南中南部、江苏大部、安徽、浙江中西部、江西中北部、湖南东北部、湖北、四川东部、重庆大部、内蒙古西部以及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南疆盆地东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陕西关中平原、四川盆地东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40℃。中央气象台今晨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下周,随着北方冷空气的南下,黄淮地区的高温将逐渐缓解,但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高温仍然坚守阵地,预计高温将贯穿整个8月中旬。
  气象专家提醒,高温天气将导致用电用水量增大,需注意供电供水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做好电力供应和水资源调度工作;同时,防暑降温和卫生防疫工作也十分重要。
  南北方均有较强降水 局地暴雨或大暴雨
  除了给中东部带来高温,副高的强势回归也将我国的降水格局变为了南北两个方阵。监测显示,昨8时至今6时,北方地区出现分散性局地暴雨或大暴雨,主要位于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山西中部、山东西北部和辽宁东部等地,其中辽宁丹东和鞍山、宁夏石嘴山和吴中等局地点雨量有100~147毫米;降雨对流性较强,部分地区最大小时雨强40~75毫米。南方强降雨落区主要位于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和珠三角地区、广西西南部及海南南部,局地出现大暴雨,福建漳州等局地点雨量150~182毫米。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在北方,受副热带高压外围低层切变系统影响,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100~180毫米)。降水对流性较强,局地短时雨强大且较为分散,最大小时雨强可达50毫米以上,并将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天气。其中内蒙古和山西、陕西等地局地日雨量可能达到或突破当地8月中旬历史极值。
  另外,受热带扰动和低层切变系统影响,华南南部等地也有强降水,其中,广西南部、广东南部、海南岛和云南西南部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100~190毫米);此外,江南南部、华南中北部等地有分散性中到大雨,局地暴雨。上述局地将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14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此外,预计16日至19日,内蒙古中部偏南地区、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京津地区仍将有较强降雨过程,部分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上述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发生局地洪涝、山洪、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的可能性大。
  气象专家提醒,华北、河套地区、华南等地需谨防局地强降雨及其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等对交通运输、群众生活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警惕短时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危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