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航母总设计师师这么多论,究竟哪个比较正确

论设计师的自我修养
简介: 今天分享的好文,绝对是每个设计师都应该学习收藏的。你可以迅速了解到,一个设计师与设计总监的区别究竟在哪。特别强调,作者从交互新手奋斗到设计总监,文中援引了很多亲身的例子,给出了解决方法,这种宝贵的经验 ...
&FEVTE编注:更多平面设计理论学习请访问飞特网平面设计理论知识栏目,地址:今天分享的好文,绝对是每个设计师都应该学习收藏的。你可以迅速了解到,一个设计师与设计总监的区别究竟在哪。特别强调,作者从交互新手奋斗到设计总监,文中援引了很多亲身的例子,给出了解决方法,这种宝贵的经验,没有实实在在的教训是得不到的。分享出来,既希望同学们珍惜,也希望…..支持一下作者的书嘛。好的设计师 VS 糟糕的设计师优秀的设计师什么样?糟糕的设计师又是什么样呢?我们都想知道如何评价一个设计师工作的好坏,但它又没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于是我把这些年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典型特征总结下来,希望能帮助更多从业者,让大家对设计师的衡量标准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好的设计师对设计充满兴趣和激情:有的人一说到设计就满眼放光,讲起好的设计案例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平时积累了各种优秀的设计案例,认真观察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这样的人,想做不好设计都难啊。当然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多,我自己也难以做到。有天分:思维活跃、在交流中经常迸出思想的火花,有很多好的idea,时常记录自己的灵感。以前我总觉得任何事情都可以靠后天的努力来弥补,但现在不得不承认天分其实十分重要。好的设计师不仅需要有想法、有创意,还要有高度的概括、总结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可以迅速归纳出问题的本质。这些不是通过短期的训练可以做到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是写一份竞品分析报告,有的人只会罗列自己看到的各种问题,形成一篇流水账;有的人在学习了一些方法后,能够"照猫画虎"的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思路组织语言,但内容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罗列各种界面细节问题;还有的人可以在一开始就清晰的、颇有见地的阐述自己的分析思路、并且在报告中合理的组织语言,最后通过有效的分析得到自己认为正确的设计方向。执行力强:不仅有好的想法,还要坚持执行到底,不惧怕任何阻碍。情商高:这个很难用几句话描述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情商高的设计师非常容易脱颖而出。这样的人思想成熟、高瞻远瞩,处理各种事情都游刃有余,也不怕面对各种棘手的情况。面对挫折时坚韧不拔、毫不泄气,遇到质疑时不卑不亢、轻松化解,遇到困难时奋勇向前、积极乐观。善于换位思考,对人诚恳、宽容……每一个和他沟通相处过的人,都会由衷的赞叹。超出预期:好的设计师追求完美,关注细节,永远不满足现状。做出的东西永远超出需求方预期,也超出用户预期。他会比普通的设计师思考的更多、想的更远,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有条理:工作安排的井然有序,交给的工作都能认真、按时、高质量的完成。交付的原型或设计稿细致周全,回复的邮件清晰明了,讨论问题时条理清晰。如果一个设计师不能让自己的合作伙伴得到良好的体验,那么他也不可能给用户一个良好的体验。上进心: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意识极强,不满足于高质量的完成工作,还要抽出业余时间来阅读、交流、学习周边知识。眼界开阔、知识面广: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懂设计,还懂产品、运营、推广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和相关人员讨论问题时才能更好的互相理解、互相促进。在工作中,设计师和产品经理可谓是一对"冤家":设计师觉得产品不懂设计、不会思考;而产品经理又觉得设计师想问题太过于理想和不切实际,完全不为产品做考虑。乐于分享:优秀的设计师往往乐于分享,并且谦逊友好。他们喜欢不断总结、不断沉淀积累,并且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别人,体会其中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糟糕的设计师缺乏兴趣、不用心:有的人做这份工作仅仅是因为专业背景符合,或是其他原因,而并不是出于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工作也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这样的话就不可能用心去做设计,什么都是应付的态度,做什么都是马马虎虎,作品既没有太大的问题,也没有太大的惊喜。心态不好、顽固任性:遇到问题先抱怨,而不是去积极思考原因及解决办法;喜欢找客观理由、推脱责任;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很多设计师自尊心都非常强,不能轻易接受别人的反对意见。我自己刚刚工作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慢慢的发现,别人说的很多意见其实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能真的用心听取,自己就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当然,不靠谱的意见可以忽略。还有的设计师虽然专业水平尚可,但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极差,也难以承受工作中的委屈,这样的设计师也很难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拖延散漫是设计师中非常常见的问题:开始的时候不着急,一看快到截止时间了,就开始通宵达旦的赶工。平时工作时间松散,效率低。还有就是工作中不会合理分配时间:在重要的地方匆匆略过,在一些不重要的地方上却浪费了大量时间。另外就是时间估算不准:有的设计师估算时间过于乐观,导致工作延期。自己受苦受累不说,也给项目成员留下不靠谱的印象。当然也有设计师故意夸大工作量以给自己换取足够的时间,这也是不可取的。不会恰当表现:设计不光是一份设计稿这么简单,你要懂得和别人沟通、宣传、推进你的方案,否则它就是一张废纸,不值一钱。很多设计师只知道埋头苦干,却不懂适度表现,存在感极低。当然过度表现也不好,会让人觉得功利、浮夸,正所谓"空桶格外响"。过于被动:别人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被项目环境牵着鼻子走。安于现状,顺其自然,缺少改变环境的魄力。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差:不注重配合,自我意识过强,自作主张,不遵守流程等。学习意愿不强:不喜欢阅读;不擅长总结及分享。视野狭窄,知识贫乏。不够专业:这是设计新人容易遇到的问题:没有真正理解交互设计的意义,被动的受制于产品经理的需求,不知不觉的就变成了"画线框图的";设计前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对各种特殊情况考虑不周、原型说明不够详细。设计稿的不准确不仅浪费其他环节的时间,对项目进度也会有重要影响。从哪几方面来提高从这些表象上来看,设计师在工作中需要从三方面来提升自己:专业、沟通、流程。很多设计师看了大量专业书籍,有了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做过的项目也不少,但是在工作中起到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因为设计师不仅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流程意识,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专业能力真正发挥出来。这里说的流程意识,并不是了解设计师具体做什么就可以了。标准的流程虽然较为固定,但是结合具体情况,每个公司、每个项目又会有所差别。设计师需要根据产品、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流程并执行下去,能灵活运用才是最重要的。会灵活运用规则的设计师即使遇到非常规情况,也能找到相应的方法来解决。另外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提升项目效率,在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上进行一系列改进和突破,并巧妙的与团队成员进行配合,把优秀的设计方案顺利的在项目中执行下去。只有把专业的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中,能很好的和团队成员沟通协作、执行好设计方案,才能真正体现出设计师的价值来。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尤其是交互设计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专业人员,而是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具有专业技能的组织者、推动者、强大的执行者,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具体应该如何全方位提升专业、沟通、流程执行方面的能力,不断超越自我呢?。金子固然重要,但"点石成金"的能力更为难得,如何得到点石成金的能力?这首先需要设计师坚持不懈的提升自我修养。一个有天赋的设计师首先对自己的职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其次他有很好的个人素养、本身就有很好的沟通能力,他还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并通过后天的努力掌握了很多的设计技能。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项目经验积累,他便自然而然的在各方面都游刃有余,变得越来越优秀。兴趣、素养、思维、技能决定了你未来职业发展的优劣,而不纯粹是具体的知识或技能。所以要想变得优秀,不要先追逐"外功",而是修炼好"内功",内外兼修,方可成事。学会思考,事半功倍兴趣是天生的,很难被刻意改变;个人素养是后天慢慢形成的,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改善的;关于各种设计理论的书籍又比比皆是,况且我们在前面也提到过很多了;所以这里我想单独说说关于思考的问题。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且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优秀设计师必备的条件: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绝对不可能设计出优秀的方案来;工作中也不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而是更喜欢安于现状、被动接受工作、日复一日的重复自己,在项目中自然是无所作为、毫无建树,更别谈沟通意识和项目意识了。在工作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有多年的经验,但能力却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良好的思维能力、或根本不爱思考。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他即使有再多的项目经验,读再多的专业书籍,也难以在工作中有实质性的进步。设计师要想迅速提升,一定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这样在工作中才能不断积累,不断提高。有的人可能觉得,在学校学习成绩好的人就是会思考的人,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见过很多名校毕业的学生,可以说他们学习背景很好,在校成绩很高,有的甚至是地区状元。但是在工作中,你会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根本不会学习和思考。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在学校会考试和在工作中会思考绝对是两层含义。但为什么会这样呢?想想小时候,你经常听到这些话吗?让你做什么你就去做,别问那么多为什么。你怎么那么多为什么啊,你整个儿一个十万个为什么。你敢不听老师的话,去把这个抄100遍!/去墙角罚站!听话的孩子是最乖的。xxx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大家要向他学习,你看他坐在座位上,一动都不动!邻居家的儿子这次又考了满分,你再看看你!于是我们不敢去质疑权威,不愿意去深度思考,习惯等着别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若是真的不明白也不好意思问。在快节奏的社会压力下,往往没想明白就匆匆做决定。按部就班的活着,把别人的意愿当做自己的目标还浑然不知……现在,是时候改变了。想象一下下面两个场景,你会怎么思考?场景一:老板让你去准备一份xx产品的行业调研报告,但说的很不详细。员工甲:天啊,这是个什么东西啊,该怎么写啊?员工乙:不知道这是什么啊,上网搜搜类似的文章交差吧,老板估计也看不出来。员工丙:老板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他想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员工甲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马上就慌神了,完全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员工乙"经验比较丰富",马上上网搜题目类似的文章,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而员工丙首先想的是老板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他要这个东西是要做什么。因此员工丙提交的报告更容易满足老板的预期。场景二:用户强烈要求在产品中增加xx功能产品设计师甲:要倾听用户的声音,用户有这个需要,马上加。产品设计师乙:有了xx功能,最好有xx1,xx2功能与之配合,有了xx3功能更完美。需不需要xx4 功能呢?产品设计师丙:用户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他想满足一种什么需要?解决这种需要用简单的yy功能其实更合适。产品设计师甲犯了"人云亦云"的错误:做产品确实要倾听用户的声音,但不是用户所说的就照单全收,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产品设计师乙确实有充分的思考,而且想的非常细致周到,但他依然是被用户牵着鼻子走,没有从用户的表面需求中考虑到用户的本质需求;产品设计师丙则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他提出的方案很可能更容易让用户满意。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亨利o福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我问我的用户,他们只会说要一匹更快的马。" (福特和他的汽车)
刚表态过的朋友 ()
上海市 长宁区&
上海市 长宁区&
您可能喜欢
网友推荐文章
本周热点文章
云南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备案编号:05
All rights reserved!这个APP驻扎了3000多位新锐室内设计师,他们的设计论坛长这样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国内大量室内设计师的社群依靠各地行业协会或传统媒体生长,在互联网的大航海时代,依靠新的内容及传播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APP等,又出现了哪些打破传统的设计师平台呢?
“好好住”从三年前的的公众号发展为如今拥有数百万用户的APP,成为新的聚集全国室内设计师的热门平台。
他们刚刚举办设计大奖并将于9月23日举行颁奖典礼,与此同时也在筹备设计论坛,一起来看看刚刚结束不久“2017好好住DOD设计论坛”是什么情况:
▌2017好好住DOD设计论坛
? 好好住携手摩登上海时尚家居展举办了为期三天的“2017好好住DOD设计论坛”,包括吱音、失物招领创始人在内的众多业界大咖在此聚集,畅聊行业故事。
▲ 现场产品体验区
品牌、设计师与行业精准用户聚集,搭建好好住家居家装分享平台
好好住作为中国领先的家居分享平台,拥有全球500多万用户,3000多位室内设计师和1000余个知名品牌入驻,成为有效联结用户、室内设计师和品牌的热门平台。
本次的DOD展上,好好住在现场搭建了一个集论坛、产品体验和展示交流于一体的集成式展区,在这里,观众除了可以听论坛外,还能现场试用好好住产品,体验众多原创品牌设计作品。
▲ 原创设计集合体验
▲ 好好住DOD论坛现场座无虚席,人气爆棚
在好好住上,消费者除了能够浏览大量美图,了解家居产品信息外,还能快速的寻找到合适的设计师,与品牌有效互动。
好好住APP上60%的用户都有装修需求,用户分享他们真实的家居生活,每月生产20多万张真实的家居图片,成为有效引导中国人家居装修消费决策的平台。
▲ 好好住APP
本次的“好好住DOD设计论坛”就请来了众多行业大咖,分别以对谈和演讲的方式进行,嘉宾们针对当下互联网浪潮中的行业转型、创业,原创设计理念等问题,与观众分享了许多宝贵经验,现场金句频出,一起来看看吧。
把握行业数据,剖析市场变化
在这次的论坛中,好好住CEO冯驌与COO陈敏,通过对好好住500万用户上传的数百万张图片的分析,总结出国人对家居消费的一系列观念改变。
▲ 好好住创始人&CEO 冯驌
冯驌:好好住上有500万用户,每个月图片浏览量超过了3.6亿,我们通过对好好住内部这几百万张用户图片的分析,整理出了一系列现代家居生活的变化点。现在,家居风格的界定开始变得模糊,原来我们总是习惯用一个标签去定义装修——美式、欧式、日式等等,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家中开始去风格化,成为一种freestyle的状态,杂糅了众多元素。年轻人对自己的审美非常有自信,他们觉得我就是我,我不需要任何标签。
很多人开始敢于和工人及父母说“不”,一方面很多父母的观念非常新,他们愿意去接受一些流行的思潮,一方面在装修过程中,当工人再次用“没做过”来搪塞你的时候,很多人不会再盲目的妥协了,而是坚定的说做就做。
▲ 设计师圆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为设计付费,设计开始变成一种专业,人们为思考买单,而不再将它与硬装捆绑在一起。好好住上很多室内设计师也在提供规范的设计服务,这种服务不是以商品购物为基础,而是以设计为中心的。
▲ 好好住COO 陈敏
陈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愿意为设计付费,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找设计师的渠道开始多样化,人们不用再局限于线下门店了;
二是评估设计师的方式变多了,在好好住APP上你可以看到很多活跃的设计师,他们有的会发日常施工动态,参与话题讨论或者回答用户问题,通过这个过程你能看到这位设计师的作品、个性、设计风格,可以从很多角度去判断这个设计师适不适合自己;
三是设计机构和独立设计师的崛起,这些独立设计的群体都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他们会更深入的去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提供适合用户的解决方案,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设计,我认为这是近十年来家居行业最大的变化。
▲ 原创品牌圆桌
消费升级让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在享受生活上,以前为了家中好看,人们做各种吊顶、背景墙、雕花等等很复杂的东西,而现在人们更追求“好用”,他们更愿意花钱去提高生活品质,在好好住APP上,新风系统、智能家居、中央空调等都是很热门的话题。
▲ 吱音论坛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为解放劳动力付费,这是身为一个女性最欣慰的事情。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母亲只有操劳家务的背影,女性在家庭里总是被认定为要做家务的角色,而现在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等越来越多的智能家电和更多的上门服务选择,让中国女性有机会从繁重家务中脱身,有更多时间去享受生活。
互联网浪潮下,品牌与设计师如何玩转营销
在互联网浪潮的背景下,许多品牌和设计师除了传统渠道,纷纷转身在各个网络平台上争当网红,线上营销如何做?互联网为家居行业带来哪些红利呢?
▲ 失物招领创始人 李若帆
李若帆:我们原来在好好住、微博和微信上的营销用力比较平均,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现在也慢慢开始变得有侧重性了。其他平台像一个广场,反馈能力相对偏弱,但好好住因为用户非常精准,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我们的目标群体,现代社会的节奏和变化都很快,所以品牌在这种变化中也需要快速的了解自己的营销通路,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平台。
▲ 独立设计师 潘小阳
潘小阳:网络是一个低成本的平台,他为现在的设计师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传统营销模式下,单广告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互联网直接拉近了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像好好住这样的平台,对用户而言优质案例的聚集提高了他们的审美,对设计师来说,既能够宣传自己,又增加了许多的接单途径;对平台而言,一直有优质内容输出也让平台充满了生命力,这是一个三赢局面,所以大家活跃于互联网平台,何乐而不为呢?
▲ Moreover创始人 王佳杰
王佳杰:互联网让我们更能了解消费者想要什么。除了正常的营销推广,我们还经常会在网上看用户的一些反馈,例如在好好住上,我们经常会去看消费者买了我们的什么产品,这些产品在他们家中是一种什么状态,也更能了解他们为什么会选择Moreover,互联网强大的互动性让品牌和消费者之间距离更近,也让我们更能换一个角度去考虑品牌的方向。
原创为核,品牌如何树立自身形象
家居市场总是不乏创意雷同的脸盲现象,但同时也有不少品牌的作品在市场上收获大众认可,面对家居原创这个关键词,他们会怎么说?
▲ 吱音创始人&CEO 杨熙黎
杨熙黎:我们做得最对的事情就是持续保持创新。一开始,我们在产品和营销当中选择了产品,投入极大精力在新品研发上。
所谓有没有原创,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idea,设计语言和设计体系,自己首先要做到无愧于心。尽管极少如此,但如果我们发现跟国外有稍微雷同的影子,一定会将设计方案全部推翻重来。这个过程其实没有浪费,因为你经过很多深思,当重新再去思考的时候,这些就成为了重要的积累。像达芬奇画蛋一样。
对于创新,可能很多品牌都可以出一两件很美的产品,但最大考验是怎么还能够持续地源源不断地推出新产品。这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 吱音创始人&设计总监 朱晖
朱晖:我们希望有一天大家看到一个产品时,会情不自禁的说这挺吱音的,让吱音本身变成一种风格,这是我们的一个愿望,我们不会刻意去强调我们是什么风格,但在吱音的整个产品体系中你都能找到一种属于我们的形式,这是品牌设计的原点。
趋势转变,如何迎合年轻化市场
现在市场的家装主流人群逐渐变成80、90后,这些接受互联网思维成长的一代,在家居生活的需求上又有哪些不同呢?
▲ 杭州良人一室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 金晶
金晶:现在的年轻消费者开始变得不一样,他们对家的设想非常多。像好好住上的一些用户找到我时,新风系统、洗碗机、投影仪等还不算太普及的东西,他们都会有一定了解。这也为我们设计师的预见性提出了要求,设计师要始终走在客户前面一步,要更快的了解产品和流行趋势的变化,而且在装修过程中为用户保留出日后可以升级的空间,保证家中持久变化的可能性。
▲ 熹维设计创始人 王晨
王晨:互联网帮助我们实现了公司转型,在维持设计思路的前提下,我们不断的对案例进行落地拍摄,从在公司主页发布到现在利用互联网平台,熹维设计之所以能够形成现在的风格和设计理念,与早期的网络客户定位和分析是分不开的。
好好住和我们非常有共鸣的一点是,它一直提倡分享真实好家的理念,把我们真实的装修想法和灵感分享给大家,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互联网平台增强了我们与用户之间的沟通,设计师更能够知道普通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在客户筛选上也具备了更多的自主性。
▲ TK室内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 夏光华
夏光华:互联网让行业的传播速度加快,好的案例传播速度非常快,这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了一种正向驱动作用,同时也为设计师和用户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客户的信息渠道变得广泛,他们不需要通过一些机构推荐很盲目的去寻找设计师,同样的,我们也能够通过沟通来分析他与我们是否匹配,设计师和客户之间能够做出一个相互之间的筛选,找到更合适的搭档。
▲ 设计师畅聊行业话题
本次论坛上,品牌创始人与设计师们都带来了许多行业干货,好好住现场也成为了一个大型的“种草机”,互联网与家居行业的联合,促进了家居理念的传播,也鼓励了众多优秀设计师和年轻品牌的冒头,为家居产业注入了勃勃生机。
www.yizhuyishi.com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论一枚设计师的品味到底有多重要?
作为一名设计师,最重要的几点特质是:逼格高,审美强,品味好。设计师的品味,真是体现在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拍照,一位普通设计师拍出来的照片是这样的:
桌面干净整洁,没什么可挑剔的
再来看看高级设计师的照片:
相比之下,高低立见。
当后者把照片发布到朋友圈,将迎来一片赞美之声:“这拍照技术,绝了!”“哇,逼格好高~”
而前者发布照片后,可能会有不少人评论:“桌上那盒茶叶是什么牌子?”因为你的微信好友根本不会关注到照片的构图,它的品味欠火候。
一个人的品味来自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会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流露。所以,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品味,不妨从一位有品位的设计师的日常生活中找寻答案:
一位有品位的设计师,
她的桌上永远有一盒彩色铅笔,
头发凌乱时还会自然的把它当成发簪。
marco彩铅就一直备受设计师们的喜爱。
色彩鲜艳,笔触细腻,涂色流畅,安全环保,
一些非设计工作者都喜欢拿它来装X。
她还喜欢戴上耳机寻找灵感。
不仅为了隔绝杂音,
也是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不少设计师推荐这款Bose QuietComfort,有源消噪。
在一个没有杂音的世界,
找到自己的世界。
他对音箱的要求非常高,
每晚加班时总会公放几首歌提提神。
德国红点设计奖得主Mars by crazybaby超级酷的。
精雕细琢,工匠品质;
专业调音,双扬声器;
超高带宽,极致音乐。
他还会定期去看艺术展,
看见一幅心仪的画便驻足良久。
最近的莫奈艺术展上最吸引人的还是这幅《日出》。
看完莫奈400多幅真迹,需要走遍全球上百家博物馆;
其实在莫奈艺术展,你可以统统看到。
不论是彩铅、耳机、音响还是艺术展
优秀设计师的关注点一直在“提升生活品质”
如果能有0元拿遍以上产品的地方,
会不会是天堂?
戳文末“阅读原文”,迎接设计师们的天堂。
0元拿以上产品,设计师们不淡定了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总设计师设计了什么?――邓小平关于我国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战略构想―――爱思想:学习..._突袭网
当前位置&:&&&&总设计师设计了什么?――邓小平关于我国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战略构想―――爱思想:学习...
热门标签:&
总设计师设计了什么?――邓小平关于我国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战略构想―――爱思想:学习...
来源: 由用户
编辑:张俊
总设计师设计了什么?――邓小平关于我国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战略构想
& ● 王占阳&&&&&邓小平的走向市场社会主义的新思路无疑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他说:“西方国家采取了若干调节政策,一是国家干预的政策,二是西方普遍采取福利主义政策,三是高度重视科技作用,把高科技用于生产。”这使它们“还有发展余地”。但他并不主张走“先资本主义两极分化、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历史道路,而是主张走“先富与共富相结合、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新路,更为此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我国七十年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战略构想。他说:“我们现在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 &&&&年,这是邓小平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也堪称邓小平思想发展的南方谈话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对市场经济和共同富裕都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论述。他的根本主张无疑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此就要首先奠定市场经济基础,然后就要在经济发展的适当阶段突出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这就是他的走向市场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在这种新思路中,邓小平无疑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在1990年的―次谈话中,他就曾经指出:“西方国家采取了若干调节政策,一是国家干预的政策,二是西方普遍采取福利主义政策,三是高度重视科技作用,把高科技用于生产。”这使它们“还有发展余地”。[1]这些成功经验在邓小平的战略构想中都有相应的体现。 &&&&但他并不主张走“先资本主义两极分化、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历史道路,而是主张走“先富与共富相结合、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新路。所以他说:“我们现在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2] &&&&那么这条新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呢?这实际就是他反复思考的最大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思考和谋划的很深远,说“我们制定的政策是搞七十年的政策。” [3]他提出的一整套关于我国七十年共富道路的基本战略构想,不仅适用于上世纪的最后20多年,而且更对我国21世纪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共同富裕有着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现在特别需要根据1997年后新出版的邓小平著述,更加完整、准确、深入地学习和理解这一基本战略构想。从《邓选》、《邓小平年谱()》等文献看,主要是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归纳,这种基本战略构想主要有以下要点,这就是―― &&&&1、首先要“先好起来”,然后才能“先富起来”。在普遍贫困的背景下,邓小平最初提出的是“允许一部分先好起来”;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 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4]“先好起来”当然不等于“先富起来”。他在谈到八十年代的万元户时就说过:“一万元不过二三千美元,还是一年的收入,能够算富吗?”但“先好起来”又是达到“先富起来”的必经阶段。他在改革初期已经看到:“现在全国没有条件实行高收入高消费的政策。但如果将来沿海地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有了条件,收入就可以高一点,消费就可以增加一点,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这实际就是一种分寸、一种节奏:首先先好起来,然后才能先富起来。由于这对任何地区、任何个人都适用,所以提出“先富起来”后,他也仍然使用“先好起来”这个提法。[5] &&&&2、让“51%的人先富裕起来”。邓小平指出:“中国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6]这就表明,在邓小平理论中,“先富起来”不是指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贫困,而是指一部分人民先富起来。“先富起来”也不是仅指少数人民先富起来,而是首先指少数人民先富起来,然后就是指多数人民先富起来,而在总体上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民先富起来,直至最后的1%的人民也富起来。所以先富不是与共富对立的,而是先富就是走向共富的起点与过程。 &&&&3、让沿海两亿人民先富起来。邓小平说:“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要使一个庞大的人群先富起来。早在1979年,他就说过:“如果广东、福建两省八千万人先富起来,没有什么坏处。”[7]后来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所以,让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就是让那里的几亿人民先富起来。[8] &&&&4、逐步建设普遍达到现代中产阶级生活水平的富裕国家。究竟什么是“先富起来”,什么是“共同富裕”?这在邓小平的让51%的人先富起来的提法中就已包含了他的答案,这就是:“共同富裕”特指的是普遍达到现代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先富起来”也主要是指先达到现代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尽管同时也还会有少数更加富裕的人。因为,51%先富起来的人不可能都是财富特别多的人,他们的主体必定是中产阶级。当邓小平说“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时[9],他所指的也是这种普通公民的富裕。这也表明,他所说的共同富裕既不是按照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来界定的,也不是简单地按照收入多少来界定的,而是按照最实在的消费水平来界定的。也就是说,他是指生活资料领域的共同富裕,即指普遍达到现代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他的这种界定无疑是合理的。在市场经济中,这既是唯一可能实现的结果平等,也是最实在的经济成果。只要大家都达到了现代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那就是实现了共同富裕。只要一部分人民达到了这种生活水平,那就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 &&&&5、按照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办事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提出“先富论”的首要理论根据。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要承认不平衡,搞平均主义没有希望。……不能什么都靠上级推动,而应当运用经济杠杆。”进而提出:“九亿人口的收入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总是有的地区先富裕起来,一个地区总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10] &&&&6、通过逐步放开搞活推动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邓小平推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方法主要是给有条件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提供政策。比如勤劳致富过去是不许可的,现在就允许了,勤劳的人就先富起来了;又比如依靠正常经营致富的“傻子瓜子”,现在也被允许了;再比如给沿海地区开放政策,更是先富起来的重大战略。这在实质上就是通过逐步放宽政策把民间发展市场经济的潜能释放出来,同时也是按照从沿海到内地波浪式发展的规律办事。这种按规律办事的做法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而且也是会逐步惠及全民的。 &&&&7、以极大的示范力量带动全国人民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所说的“先富带后富”实际首先是指以先富的示范作用“激励和带动”其他人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富裕起来。他说:“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1]后来的实践也表明,从打工到经商办企业,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几乎任何先富起来的新方式、新机会都会有大批追随者。这就是市场机制的“极大的示范力量”的激励和带动作用。所以说“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2] &&&&8、“20%先富起来,会把其他的带动起来。”一部分先富起来要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产生全局性的带动作用?邓小平说:“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国家才有余力帮助落后地区。不仅全国,一个省、一个社、一个队也是这样。百分之二十先富起来,会把其他的带动起来。”[13]这就说明了在一定阶段内突出“先富起来”的必要性。 &&&&9、“先富”与“共富”相结合。邓小平认为,虽然在一定阶段内强调反对平均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还必须使全国人民的生活也都能够普遍地和不断地得到改善,这才是走共同富裕之路,才是建设社会主义,也才能避免两极分化、改革失败。[14] &&&&10、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须突出地解决共同富裕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是允许存在差别的。象过去那样搞平均主义,也发展不了经济。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我们要的是共同富裕,这样社会就稳定了。社会稳定,才能发展经济。” 又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15] &&&&11、实现小康后就要着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共同富裕问题,防止和克服两极分化。他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16]后又进一步明确:“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17]这就提出了世纪之交开始着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改革方案。 &&&&12、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要逐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从抓生产建设转向抓分配。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8]这实际就是要从根本上调整和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和外延。抓分配实际也是抓经济建设,因为它是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一个基本环节。但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初期,还是计划经济为主,企业主要是政府的,基础设施又很薄弱,政府的首要经济职能自然是抓生产建设,而不是抓分配。但到市场经济初步形成、基础设施也已相当完备时,生产和交换主要就是市场经济自身的事了,政府就不应过多介入了。于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就应转向解决更紧迫的也是市场经济自身不能完全解决的分配问题了,即应重在通过公共财政加快实现共同富裕了。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内涵。 &&&&13、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公平分配。邓小平指出:“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邓小平还提出:“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这实际就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方面展开和实现新的思想解放的重大任务。通观邓小平著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最重视的实际不是公有制,而是公平分配。因为他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必须“允许各种形式的所有制存在”[19],而不是只有公有制一种形式;而且通过再分配等途径,也能实现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所以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是公有制,而是公平分配。这就指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制度途径。 &&&&14、实行“差距适中”的市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马克思设想,在计划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实行按劳分配,再实行按需分配。邓小平则看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分配实际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混合体,这就不能再固守马克思的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原有设想了。于是他从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转而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大原则,这就是:收入分配的“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20]这就是“差距适中”的市场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也就是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市场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这也就指出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 &&&&15、政府主要依靠实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推进共同富裕、防止和克服两极分化。实行分配制度改革,政府应当和能够做什么?邓小平的答案是实行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他在讲到分配制度改革时一再说:“经济发展起来后,当一部分人很富的时候,国家有能力采取调节分配的措施。”他反复强调:“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现在有些地区,允许早一点、快一点发展起来,但是到一定程度,国内也好,地区也好,集体也好,就要调节分配,调节税要管这个。”[21]他在论述这种未来的共同富裕之路时所强调的,始终都是公平公正的再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因为,一方面,这种再分配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抽肥补瘦”,这就不是“按劳分配”所能概括的了。另一方面,按劳分配主要是企业微观行为,所以市场化改革后,除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分配外,它就不再在政府职能的范围内了。政府所能做的主要将是再分配,邓小平对此很清楚。这就指出了政府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和共同富裕的主要努力方向。 &&&&16、进入分配改革阶段后先进地区应以三种方式帮助落后地区。一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二是“做某些技术转让”。三是“可以由沿海一个省包内地一个省或两个省”。邓小平并强调:“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22] &&&&17、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和共同富裕要掌握分寸,既不保守也不冒进。作为饱经风霜的政治家,邓小平深知把握节奏、掌握分寸的重要性。所以,他一方面强调,达到小康后就要抓紧时间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否则“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以至于“造成打‘内仗’”,[23]改革也就失败了。另一方面又指出,搞分配改革、共同富裕也不能急躁冒进,重犯“左”的错误。在这方面,他主要有四点重要主张。 &&&&一是保持经济活力,掌握改革时机。比如避免两极分化的一种办法“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24]这就是要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 &&&&二是不能把目标定得过高,时间定得太短。他指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中国要到21世纪中叶才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5]实现小康后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并不是要立即实现共同富裕,而是要以合理制度保障国家继续走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三是千万不能不负责任地许愿鼓动。他强调:“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收入,必须建立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解决这类问题,步子一定要稳,要对群众很好地进行引导,千万不能不负责任地许愿鼓动。”[26] &&&&四是“在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中,还不能浪费,不能把经济发展的成果通通分掉,那样再生产、再发展就没有希望了。”要在21世纪中叶“接近西方的水平”,“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目标不能达到。”[27] &&&&18、适当地提倡和鼓励国民收入三次分配。在这方面,邓小平早在1985年就已提出:“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当然,决不能搞摊派,现在也不宜过多宣传这样的例子,但是应该鼓励。”[28]但邓小平显然没有依靠少数富裕人士的慈善举措带动全民共富的不切实际的主张。把“先富带共富”说成主要依靠先富人士的善举带动共富,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19、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和共同富裕的前提是“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国家有能力采取调节分配的措施。” “因为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政权才能通过分配制度改革为人民谋福利,也才能推进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这就是邓小平的“政治经济学”。[29] &&&&20、只有民主化才能保障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由于邓小平认为分配制度改革只能在21世纪展开,这种改革又只能以保持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为前提,由于他又认为]有政治体制改革就会有“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的大问题,这就“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所以他又进一步指出:“在经济上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使我们党的生活民主化,使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民主化。”这就是说,没有民主就无法实现和保障分配制度改革,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公平分配。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就是说,没有民主就没有共同富裕。[30] &&&&21、“第三步更要靠改革和开放”。邓小平指出:要在经济上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一步是靠改革和开放,第二步也是靠改革和开放,第三步更要靠改革和开放。”[31]也就是进入21世纪以后“更要靠改革和开放”。反过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就是他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根本原因。[32] &&&&22、到建党百年之际形成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的较好体制。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33]那就到2022年了。从他那时的有关论述看,这一关于21世纪前半期的改革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从21世纪初开始着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和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并展开与之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而到建党百年之际形成一个比较和谐的制度体系,从而使国家继续走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23、依靠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从根本上发展现代生产力,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实现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4]我们说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35] 为此就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进行科教体制改革。 &&&&24、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和保障物质文明建设,进而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意义。邓小平指出:“只追求物质享受,以后的发展就没有希望。”“没有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即使现代化建设起来了也不好,富起来了也不好。”“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36] 这就是说,如果没有精神文明建设相配套,也不会实现作为理想目标的共同富裕。 &&&&总之,在邓小平看来,从先富到共富,一要靠政策松绑,培育市场机制,使一部分先富成为可能。二要靠先富的极大示范带动作用,靠发挥市场机制的杠杆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先富起来。三要靠先富积累共富的物质基础,使有力的再分配逐步成为可能。四要靠先富与共富相结合,而不是从一部分先富走向两极分化。五要靠达到小康水平以后的深化改革,特别是靠分配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持续不断地走向共同富裕。六要靠科技教育进步发展现代生产力,从根本上创造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七要靠精神文明建设,以推动和保障物质文明建设,并使之获得应有的意义。在这种过程中,一部分先富人士的慈善举动也是积极的和应予鼓励的,但这只是一种补充,而不是依靠力量。所有这些,就是邓小平关于我国七十年共富道路的基本战略构想。来源: 《南方日报》、14、15日
更多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919总设计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