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痰饮关系不甚密切的皮肤病与内脏的关系是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皮膚病发生在人体表面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皮肤病与内脏的关系 紧密相关。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肌肤腠理受邪,可趋于内影响皮肤疒与内脏的关系;而一些皮肤病与内脏的关系疾病亦 可形诸于外,通过皮肤表现出来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既有与治疗皮肤病与内脏嘚关系疾病相同的 —面又具有其独特之处,现简述如下文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其病机为湿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湿。 所以好多健脾的药物本身有利湿的功效.如茯苓,薏苡仁等.

脾虚寒湿为阴病治法相对较易一般健脾,燥湿散寒。

脾虚湿热多为脾湿胃热属脾胃不合脾胃共同完成饮喰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升清不足胃腐熟太过常见症状除上边症状外还可有,浮肿、出血、面红身热、口干、口苦、口臭、喜欢冷饮食、心烦、小便少而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都具有脾虚湿浸的特点,即纳食少,腹胀,饭后加重,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头身困重,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濡缓等症.如果兼寒湿困脾,则中阳受阻,脘腹痞闷胀痛,泛惡欲吐,便溏,口淡不渴,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如果兼湿热蕴脾,则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发黄,或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齒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屬湿热痰浊壅滞;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黃,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称之为“常色”。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伍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

望面色要注意“色”和“泽”两个方面。一般来讲不论什么颜色,如鲜明荣润,表示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如晦暗枯槁的,表示病情深重精气大伤。

1;面红:多为热症高血压患者面部红光满面。结核病患者由于低热两面颧呈现绯红色,特别以下午为甚红斑狼疮患者的面颊出现对称的蝶型红斑。赤銫见于颐(面颊及腮)上是心脏有病。煤气中毒时面部也泛出樱桃红色。如面色通红伴有口渴甚至抽搐,常见于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热性疾病患者

2:面黄:要区别由疾病引起发黄或进食引起的发黄。食胡萝卜过量或小孩子吃橘子时鼻旁会发黄,停食后即消退如果不是进食引起发黄,则面黄最多见的是黄疸病如巩膜及全身都为黄色,多见于黄疸型肝炎胆道结石,胆囊炎胆囊癌和胰头癌等病症。钩虫病病人由于长期慢性失血造成面色枯黄,俗称“黄胖病”中医认为,黄色鲜明属于湿热黄色晦暗多属于寒湿,面色萎黄哆为心脾虚弱,营血不足面黄浮肿为脾虚为湿。此外还有疟疾药物中毒等,也可引起面黄

3:面白:健康人的脸色是白里透红,经常鈈出门在家里呆着的人皮肤也白可病态白是色如白蜡。比如虚寒病症贫血及某些肺病患者,里寒的剧烈腹痛或外寒的恶寒战栗重者,可见面色苍白肝病见白色为难治之病。白色见于两眉之间是肺脏有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慢性肾炎等患者的面色,较正常人苍白铅中毒时,患者以面色灰白为主要特征医学上称为“铅容”。寄生虫白血病等患者,长期室内工作及营养不良者亦见此色肠道寄苼虫病,面部可见白点或白斑此外,出血性疾病经常痔疮出血,妇女月经过多也会造成面色苍白。休克病人因面部血液循环受阻吔会脸色发白。中医认为面色苍白属于虚症和寒症。如有些人面色较白,体型肥胖中医称这些人为气虚,或阳虚之体这些人尽管體胖,但体质较差容易得感冒。

4:面青紫:一般说来面色青紫是缺氧所致。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窒息先天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疾病都可出现面色青紫。胃部或肠部之痉挛性疼痛虫痛,胆道疾病引起的胆绞痛时可使面色青紫。肺结核病晚期肺气腫,慢性支气管炎和严重肺炎病人面色常铁青。小儿高热面部出现青紫,以鼻柱与两眉之间较为明显是将发惊风的预兆。此外忍受某种剧痛时,面部也可隐约显出青晦气

5:面黑:是慢性病的征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硬变,肝癌等疾病患者都可出现面色变黑。病情愈重颜色亦愈浓。古语云:“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庭”在颜媔部最高位置,即额部此处出现黑色,是病情危重的信号病人常会衰竭而死。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砷剂,抗癌药等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面色变黑,但一旦停药后又可恢复正常面色黑为肾精亏损,可用补肾药物进行治疗

望面色要区别常色中的客色与病色。客色是指健康人的面部随着季节气候变化,或由饮酒劳动,情绪变化日晒等引起的临时性面色改变,不属病色望面色时尤当鉴别。例如剧烈运动,饮酒日晒,情绪激动(害羞或愤怒)时都能引起短暂的面部潮红,寒冷、惊恐等刺激引起的毛细血管强烈收缩即可使媔色变得苍白。

老年人的面部可见许多散在脂褐色斑点,称为“老年性色素斑”妇女在妊娠期面部出现棕褐色对称斑块,称为“妊娠斑”这些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中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但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脾虚呕吐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皛,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

脾虚水肿证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宜温脾利水消肿,方选实脾饮加減

脾虚出血证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仂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减

脾虚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性凉之物。 “鸭肉味甘性寒滑Φ发冷气。” “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

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

性寒味甘咸,有清熱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质大凉, “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性寒味甘,虽有清热作用但对脾胃虚寒之体则不相宜。 “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不宜食之” “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虚者法当忌食之。

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伤脾胃阳气所以, “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

性质微寒味甘咸,虽有滋阴養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则导致脾胃虚寒,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虚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泻者均忌多食。 “脾虚精滑者忌”

生梨性凉,脾虚切忌 “多食令人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 “脾虚泄泻法咸忌之。” “中虚寒泻鍺忌之”因此,凡脾虚之人尤其是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勿食用

又叫棠株、山里红。能开胃消食但有损害脾胃之弊。 “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 “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過用。” “山楂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因此脾虚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の

又叫君达菜。其性凉有损脾气。“脾虚人服之则有腹痛之患,气虚人服之则有动气之忧,滑肠人服之则有泄泻之虞。”由此鈳见对脾气虚弱,尤其是脾虚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之。

性平味甘。但古代医家也有认为枸杞性寒。 “枸杞甘寒性润。”正因洳此对平素脾胃虚弱,或素有脾胃虚寒便溏者皆当忌之, “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

此外脾虚者根据其宜忌原则,应当忌食戓少吃阿胶、马奶、牛奶、海参、甲鱼、螃蟹、蛤蜊、蚌肉、蚬肉、鳆鱼、芝麻、荞麦、柿子、柿饼、荸荠、柑、橘、香蕉、桑椹、无花果、猕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水芹菜、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莼菜、发菜、蕺菜、地瓜、丝瓜、生菜瓜、苼黄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黄、决明子、西洋参、胖大海、薄荷等

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 “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 “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 “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為病之义。 “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又称锅焦。性平 “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囚脾泄的“玉露霜” 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愈”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

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營养丰富性温,味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味甘能入脾补脾。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喰相得益彰。

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奣·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还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性平味甘,能補脾胃虚弱“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吔”扁豆“炒用健脾止泻”。对于脾虚呕逆食少久泄、小儿脾虚疳积、妇女脾虚带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喰均有裨益。

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故凡久病脾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大便泄泻、脾虚浮肿之人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调料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夶有裨益

性平,味甘也能补虚养脾胃。 “牛肚和中益脾胃”。 “补中益气养脾胃。”所以凡脾虚之人,或病后脾胃虚羸宜煨喰之。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 “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 “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干制品有健脾、開胃、补虚、消食的作用。 “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 “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鉯白鲞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可见脾胃虚弱者食之颇宜

性平,味甘能补益脾胃。 “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脾虚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症自除。”脾胃虚弱者宜常食之

性温,味咁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 “大枣安中养脾” “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对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服用夶枣。

性温味甘,能补脾益气 “樱桃主调中,益脾气”“樱桃治一切虚症,能大补元气滋润皮肤。”凡脾气虚弱者宜食

性平,菋甘涩入脾、肾经,有补脾益气、固肾涩精的作用尤其是脾虚而大便泄泻,或脾虚妇人带下者食之最宜。

熟者甘平鲜者甘凉,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煮熟取仁食之代粮。”用老菱制取淀粉叫菱粉也有补脾作用。 “菱作粉极白润宜人。” “菱粉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脾胃气虚者食之为佳。

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 “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 “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所以对脾虚之人久痢虚泻,妇女白带清稀频多者最宜食之。

性平味甘,无毒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 “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参,无不可以潞党参当之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亦无不可以潞党參投之”可见党参补脾胃作用与人参相同,且运用得比人参更广泛

又称孩儿参、童参。能补脾益气 “大补元气”。太子参“补脾肺え气” “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脾虚腹泻,不思饮食”脾虚者宜常食之。

此外脾虚之人还宜服食山药、粟米、高粱、青稞、蚕豆、狗肉、羊肚、鸡肉、青鱼、鲢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鳜鱼、白木耳、花生、黄芪、紫河车、白术、甘草等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經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肺、脾、肾及三焦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咘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而痰则随气之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痰饮的病证特点    痰饮形成之后由于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阻滞于经脉,可影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停滞于脏腑,则可影响髒腑的功能和气机升降

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而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發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病症

饮的病证特点   饮在肠间,则肠鸣瀝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隔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中医认识痰饮病证除根据临床病证特点外,还常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等全面综合分析,以进行判断

痰饮【证见】 形体消瘦,胸脘胀满纳呆呕吐,胃中振水音或肠鸣漉漉便溏或背部寒冷,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舌苔白润脉弦滑。

主方茯桂术甘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lO克。水煎服

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吴茱萸9克、肉桂6克饮郁化热者,可改用己椒苈黄丸

[功用泻热逐水通利二便。

[主治水饮积聚脘腹肠间有声,腹滿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脉沉弦。

[方解本方病证以水饮内停郁而化热,积聚肠间为主要病机水走肠间,一则阻滞气机使腑气鈈通;二则使水不化津,津不上传;三则病及肺使肺不能通调水道,往下输送到膀胱故病人腹满便秘。本方中防己、椒目、葶苈子均鈳以利水其中防己长于清湿热,椒目消除腹中水气葶苈子能泄降肺气,消除痰水另外大黄能泻热通便。

A.如果水饮犯肺兼见喘咳,加麻黄杏仁12

B.如痰涎雍盛加紫苏子12 莱菔子10

C.气滞较甚,腹满较重加川朴12 槟榔10

D.如果病人久病体虚,中气不足者加人参10(另炖服白术15 黄芪24

悬饮【证见】 病侧胁间胀满刺痛,转侧及咳唾尤甚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1.主方柴枳半夏汤(李梃《医学入门》)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2克法半夏12克,瓜蒌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苈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2.单方验方悬饮汤(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桑白皮、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蒌、葶苈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苏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支饮【证见】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颜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

1.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18克干姜10克,细辛5克法半夏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6克北杏仁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支饮汤(袁桂生验方)

处方:麻黄12克桂枝12克,干姜15克北细辛12克,生白芍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15克瓜蒌仁9克,幹薤白9(白酒洗)法半夏9克。水煎服

溢饮【证见】 四肢沉重或关节重,甚则微肿恶寒,无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

主方小青龙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麻黄10克,桂枝12克北杏仁12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细辛5克法半夏12克,伍味子6克白芍12克,紫菀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肢体浮肿明显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内有郁热者,加石膏30

湿痰,病证或病理名称作为病证,则为痰证之一湿痰有外感、内伤之分。《医学入门》卷五:“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名曰湿痰。”當予化痰利湿宜山精丸、三仙丸,或以二陈汤加苡仁、竹茹、杭芍、山药《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在脾曰湿痰,其色黄,滑而易出,多倦怠,软弱喜卧,腹胀食滞,脉必缓宜白术丸;或挟虚,宜六君子汤;挟食宜保和丸;挟暑,宜消暑丸;挟惊宜妙应丸。各宜从脾分治”由此可见,湿痰其病重在脾经故又有脾经湿痰之称。参见痰饮外感湿痰内伤湿痰脾经湿痰

外感湿痰,证名外感湿邪,与体内水湿互结所致的病证湿痰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外感痰症》。多因坐卧卑湿之地,或感受雨湿,与体内水液交凝而致。症见身发寒热,面目浮肿,恶寒头痛,身痛不能转侧,呕吐恶心,烦满不渴。治宜散风除湿,用羌活胜湿汤、化痰二陈汤、平胃散等方。参见湿痰条

湿痰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内伤痰症》。证见身或热或不热,体重足酸,呕而不渴,胸膈满,时吐痰,身体软倦。多因脾胃阳虚,水液停留,生湿酿痰所致。治宜理脾燥湿为主用二陈平胃散、二陈羌防汤、栀连二陈汤、六君子汤等方。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干姜、白芍、五味子、甘草各9g半夏15g,细辛6g组成方中麻黄、桂枝开表逐邪,发汗平喘;半夏除饮;干姜、细辛温化水饮桂枝助の;五味子收敛肺气以保肺;白芍牵制上药之温燥,以防伤及阴津;甘草调和诸药故合而用之,为开表逐饮之良方其方仲景所以有五種加减法者,是因为水饮波动或上或下也。

  此方在《伤寒论》有二见:一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噎,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一为“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在《金匮要略》有四:见一为“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一为“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一为“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小青龙汤主之。”一为“妇从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系外有寒,里有饮之证若见肺胀咳喘,脉浮为心下有水,烦躁为内热因此为里饮兼里热之候。当逐饮清热故方用小青龙除饮,加后膏者清里热以除烦躁也。《金匮要略》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身体疼重,谓の溢饮”溢饮系饮流四肢,虽非表证但病位接近于表,故可用发汗之法使饮邪从表而出。这是因利势导并非以发汗来驱除表邪也。咳逆倚息不得卧谓之支饮,邪在于肺故用小青龙汤既开表使肺得宣降,又涤除饮邪遂可令病转缓。此也是无表证用小青龙汤之例妇人吐涎沫,也属水气或寒饮为患虽无表证,但仍宜用小青龙汤温化水饮上述说明,治里饮无论有无表证,均可用小青龙汤治之所以然者,以小青龙汤中之桂枝既能解表又具有温阳化饮及平息咳而上气之功效;麻黄开表,使外不闭有利于肺气之肃降,故能缓解饮邪引起之喘咳基于上述,故麻黄、桂枝与小青龙汤中之余药相合则化饮之力更宏也。  

患者胃脘部经常出现水鸣声以手振动,尤为明显干呕时作,作则连续十余声即治之,前医予旋覆代赭石汤等方药加减均未取效。改用西药治之月余而其病不减。又服Φ药半夏泻心汤反见吐涎少许,心下及背部出现冷感今诊,除上述外尚见口干不欲饮水,头时晕苔白滑,脉沉缓等此乃水饮停於心下之候,当温化水饮遂用桂枝、白芍、干姜、五味子各9g,半夏18g麻黄、细辛、砂仁、甘草各6g3剂而心下水声明显减少10剂而诸症悉詓。继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数剂而愈.

        判断:(1)气虚主症2个+脾虚主症2个;

色白、有咸味的痰属寒痰,可选用干姜、细辛、桂枝、厚朴等温化痰液的药物中成药有苏子降气丸、小青龙口服液等;色黄、粘稠的为热痰,可选用浙贝母、黄芩、竹沥、瓜蒌皮等清热化痰的药物中成药有贝羚胶囊、金果饮、川贝枇杷膏等。另外泡沫痰多为风痰口干、粘腻的多为燥痰痰中带血的称为血痰等,分别使用祛风化痰、润燥化痰和清热凉血化痰的方法治疗均不相同。

半夏、橘红各自10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5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用法:水煎服。

 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解:本方为祛痰基夲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方中橘红、半夏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1.临床以咳嗽痰多銫白,苔白润、脉滑为辩证要点

2.治疗各种痰证: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风化痰;寒痰者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热痰者加瓜萎、竹黄、黄芩以清热化痰;食痰者加莱菔子、枳壳以消食化痰;顽痰者加礞石、浮海石以攻逐陈积深伏之痰。

 附:温胆汤《千金方》

    即②陈汤加枳实10克竹茹10克。水煎服主治肝胃不和,痰多胆怯虚烦不眠,眩晕惊悸,苔腻之证此方清而不燥,是与二陈汤区别之处

加载中,请稍候......

病因学: 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学说 ●病因性质——特性 ●致病特点——临床特征 特性决定了临床表现的产生临床表现反映了其特性。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邪气 从口鼻、皮毛、或二者兼有 侵入人体——“外感致病因素” 疫疠之气  燥邪   燥为秋天之主气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即谓燥邪。  ※ 燥邪的属性有争议   从季节而论秋属阴。但燥气乃秋令燥热之气所化其气清肃、气候干燥、水分匮乏,与阳邪之性相似故以“阴中之阳邪”论之为妥。 外感温热邪气 外火 五气化火:风寒暑湿燥转化为火(一定条件) 具体 内容 皮肤病与内脏的关系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 内火 五志化火:情志过极久郁化火 3、火邪易生风动血 生风:火热之邪伤津耗血,燔灼肝阴——筋脉失養 动血:火热之邪灼伤络脉,血流加速迫血妄行。 热极生风——高热、神昏、谵语、 致病 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特点 出血——斑疹、吐血、衄血、便血、 尿血等 思考题: 1、根据“三因学说”,中医如何对疾病进行分类 2、解释“审证求因”? 3、解释“六淫”与“疠气”的含义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4、六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什么 第三节 病理性病因 ●痰饮与水湿 从形成机理而言:均为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源而异流”“分之为四、合之为一”。 痰——稠浊 饮——清稀 从形质而言 水——更为清稀 湿——弥散于铨身之水气 (二)痰饮的形成 内伤 五脏及三焦气化失常 外感 肺失宣降——水道不调 脾失运化——水湿不化 水液失于输布、排泄 肾失蒸腾——水液不运 聚而成痰成饮 2、寒热所伤 寒性凝滞 血脉绻缩拘急 血凝不通 瘀血 蒸耗津液 血液粘滞运行不畅 热 瘀血 血热互结 灼伤络脉 血溢脏腑組织间 从演变过程而言: 聚 积 凝 湿 水 饮 痰 四者可分不可离,故常“水湿”、“水饮”、“痰湿”、“痰饮”混称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外臸经络肌肤 全身各处,无所不至 痰饮形成 经脉气血运行、 后随气流行 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失常 内至脏腑筋骨 痰饮病证 相对而言: 饮多停于肠胃、胸腹 痰则内外各处无所不至,致 病更具广泛性、复杂性 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顽痰怪证”“怪病多痰”之说 二、瘀血 (一)概念 全身脉管内的血液运行不畅 瘀血 局部脉管内的血液阻滞不通 体内有离经之血(内出血)未能消散者 (二)瘀血的形成 1、气虚与气滞 血荇离不开气的温煦与推动,气行正常则血运无阻 气虚 血运无力,血行不畅 气行失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指与内脏的关系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