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远失,亦不能离像近心远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个人中心-我的空间-动态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心若不离 爱亦不远
Ta还未发布任何动态~
Copyright (C)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所在位置>>
法王噶玛巴教授《解脱庄严宝论》之开示(8)
媒体:心地家园&&作者:十七世大宝法王发布:无名
法王噶玛巴教授《解脱庄严宝论》之开示(8)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时间:~12日
地点:印度 菩提迦耶
翻译:(生命电视台DVD碟)
整理:无名
解说配音:
冈波巴大师于公元1079年降生于西藏东部,是藏传佛教达波噶举的创始者,与玛尔巴大师、密勒日巴大师并称为噶举三祖师。冈波巴大师所著作的《解脱庄严宝论》是噶举传承的重要论着,内容的五大重点分别是:
成佛之因如来藏;
成佛所依人身宝;
成佛之缘善知识;
成佛方便口教授;
圆满佛果与佛行。
尊贵的第十七世大宝法王(HH the 17th Karmapa)于2006年一月普贤祈愿大法会中慈悲教授《解脱庄严宝论》,详细阐述本论所融合的经藏要义,引导行者学习证悟的丰富教法。
&在印度菩提迦耶正觉塔&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教授
解脱庄严宝论(第8集)
或谓:此能缘之心自明自知,我们都当下清清楚楚的觉得其存在的呀!
答曰:&不然!&其理由有三:
一、因为心亦是一种&刹那法&(才起就灭),故非实有。
二、任何人看心时,亦不见有任何实体。
三、境空故心亦空。
现在讨论第一项理由:质曰:&你的所认为的自知自明之心,是存在于一刹那呢?还是存在于多刹呢?若是承认存在于一刹那中,那么此刹那中是否有过、现、未三个阶段呢?若是承认如此,则违背刹那之根本义,就变成为多刹那了。&《宝蔓论》云:
&刹那亦有边际故,亦应具足过现未,一刹那中若有三,世间何能住刹那!&
如果说一刹那中没有过现未,那么刹那就成为无实原了,刹那既不能成立,心亦不能成立了。
如果说只承认心存在于刹那中,那么也不应理。因为,多刹那是由一刹那所累积而来。一刹那若不能成立,多刹那自然也不能成立了。多刹那既不能成立,心存在于多刹那中的主张,也不能成立了。
第二项理由:应仔细观察并找寻此心住于身中之何处?心住在身体之外吗?之内吗?当中吗?住在身体的上部或下部吗?此心有形状和颜色吗?在没有获得决定的了解前,继续去观寻。所以从粗品一直观察到细品,经过如此之观修,才能够(使)空性的部份获得定解。也就是说经过如此的观修,了解空性道理的话,对于空性的部份,越来越清楚。同样不断地会增长了悟空性之定解。同时自然会增长空性的胜解。一直如此修的话,很快能够现前地了悟空性。遵照口诀之观寻次第由头到足等,仔细去观察。但无论怎样去观察也找不到,得不到心之实体,心之形状、色彩、体相等等一点也见不到。这并不是有其物而我不能见到或得到;这个能观察、能寻觅的心,本身就是离一切境的,超乎言说知识以外的。因此无论怎样去观察寻觅也一无所见。《大迦叶请问经》云:
&迦叶!心不住内,亦不住外,亦不住二者之中。迦叶!此心无可观,无可示,无可依,无所显现,无所知觉,无所住处。迦叶!心者一切诸佛不见、未见、亦不得见也。&
《持正法经》云:
&此心甚虚妄,空幻无有实,是故不可执,此心为实有,体性本空故。体性空寂法,云何成实有?宇宙一切法,皆由妄想成,如是之自性,本离有无边,亦即诸智者,所行之中道,法性本空义,即是菩提道。我说如是法,(开晓诸群生。)&
《不动法性经》云:
&一切法自性不生,体性不住,离一切业作、诸边,超越知与不知之行境。&
因此既然任何人皆未见此心(有实体),则所谓&自明&,&自知&之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入菩萨行论》云:
&若少许法亦不见,何有明与不明焉?如道石女子相貌,虽有言说无义理。&
谛洛巴祖师云:&噫唏!此自明智者,远超一切语言道,心识意念不能及!&
第三项理由:如上所说,外之色等诸境不存在故,能执此色境之心识也就不存在了。《说法界自性无分别经》云:
&此心非青,非黄,非白,非褚(赤?),非水晶色,非实,非不实,非常,非非常,非色,非非色,如是各各审观,乃知此心,无色,无可示,无所显现,无诸障碍,亦无分别,不住于内,不住于外,不住中间,此心清净不可得,无所解脱,亦即法界自性。&
《入菩萨行论》云:
&若无所知镜,能知何由立,是故境若无,心亦不能有。&
一般我们藏传佛教的哲学理论和外国的哲学理论有一点差别,我们是以哲学道理看待某一个东西的时候,直接观察他的事实。但外国的哲学思想,在观察某一个东西的时候,间接观察它的主因。以泥石瓶制作的过程来作例子的话,刚开始它是白色的,烧了之后变红色,烧过度的话会变黑色。这时候主要观察宝瓶之间接因的部份,宝瓶刚开始白色的,为何变成红色,为何又变成黑色等等,以这样的方式,主要是观察间接的原因,并不是直接(的原因)。
以上破执内心为实体毕。
第二:破执诸法为实无
我问学过西方哲学或科学的几位朋友:我们藏传的哲学和西方哲学理论到底有什么差别?同样,有什么帮助?
他们回答到这两个部份,大有不同的差别。有时候,东方人比西方人的妄念还多,有时候,西方人比东方人的妄念还强,但这是很难决定的。不过西方哲学,无论是经济学也好,心理学也好,总之,我们东方的哲学对于西方人或西方哲学的部份有很大帮助,也可以说东方的哲学能够融合西方哲学。但是西方哲学却无法融合东方哲学。也就是说,东方人无法接纳西方哲学,但是我不晓得,因为我不了解英文,更何况研究与了解西方哲学呢。我只了解NO与GOOD,我小时候曾经学过英文,但后来由于很多因素,没办法学下去,所以连一点点学过的部份也忘光了。
若言:&诚如所言人我与法我二者皆无实体,但若承认有一无实体之心存在,则是否可以呢?&
答曰:&无实体就是无法可言的意思。&
无实体的(一种)解释是:人法二我或心,先前存在,后来不存在了,在这个意义来说是可以的。但如果人法二我或心根本就不存在,全无自体,则所谓的有实体无实体就毫无意义了。本来就不存在,则超乎有无实体之两边了。&
萨惹哈说:&执实有者笨似猪,执实无者笨于猪。&
《楞伽经》云:&外境非有亦非无,心亦远离一切相,解脱一切知见已,此即无生之面貌。&
刚刚上面提到&解脱一切知见已,此即无生的体相(面貌)&这两句和另外《中观论》里提到&解脱一切知见已,三门顶礼释迦佛&所说的一样。
昨天我坐车回去的时候,对于解脱一切见这部份获得了一点定解,喔!也不能讲定解吧!可以说是伺察。执实有的知见也好,无有的知见也好,总之,从很久以前,一般世界上从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很多人信仰宗教与信仰神,这个部份经过研究与观察,人类原本是从猴子转化而来的,目前很多人就这样认定了这个根源。但是一直经过观察研究,未来会怎么决定还不了解。所以,以目前决定的角度来看的话,因为人的根源是野人与猴子的关系。当初人类也几乎没有智慧与观察力,所以当遇到什么,眼前出现什么,只有做这种事情而已,根本不会胡思乱想。做人处事不会计较,也不会歪歪曲曲,更不会考虑长远的部份,彼此信任,具有坚定的爱心。因为那时,他们根本不会胡思乱想,所以信任与爱心自然会坚定。后来(因为)自然环境等很多因素,人类变得越来越聪明了,(由于)变聪明的关系,自然有了狡猾等不善的念头,这种因素自然变成彼此之间缺乏信赖也无法彼此救助。所以人如果没有依赖对象的话,很难生存。因为这样,人类寻找依赖处,也就是说寻找怙主。因此以日月、地、石岸、山等比较坚硬的物质为怙主,把他们当作精神的依赖,因此成立了很多原始的宗教。后来,人们渐渐把人作为皈依处,而且在这类皈依处上,更加增益假立,常久坚固。皈依处假立、常久坚定,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爱需要长久而坚定,所以给予自己爱的依赖处也是需要长久而坚定的。这似乎是这样的观念而造作出来的。总之世界上成立了很多宗教。一般成立宗教的目的,为了给予社会慈悲和幸福,不管是我们佛教也好,或其他宗教也好,这是所有宗教的一个共同目标。所以,昨天我在路边看到了基督教信徒与伊斯兰教信徒,看到他们的时候,我心里想到:一般我们常保持着一种不善的观念,不可以接近他们的教派。但这个时候发觉到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为,无论是基督教徒也好,伊斯兰教徒也好,都是人,我们共同生存在地球上,同样大家有感情,有一种想离苦得乐的共同目标,既然如此,为何不接近他们呢?我们平常跟其他宗派不想接近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内心自然有一种贪恋执着的妄念,也就是说有一种执持实有的见解。虽然我们都是人,但彼此交流,发爱心等这个部份,这种见解一直阻止,而隔起来了。所以佛陀说&远离一切知见已&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是外教,对于佛教来讲,也有很多不同的派系,不管外教也好,佛教不同的很多派系也好,我们要破除执持实有的这种见解。如果能够断除这种见解的话,自然能够减少我们内心的贪恋,与对于自宗的妄念。同样,每一个宗教之间的隔墙会变矮,这样子我们自然能够去除不同宗教之间的距离,我们之间的爱心能够连续。有一次,一位美国的profess(professor?)来到我这里,问到关于近几年很多宗教为了团结与世界和平,互相交流,这个部份我的看法,我回答他说:一般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各有各的见解和宗义,见解与宗义的部份各修各的,不必交换。虽然很多宗派的见解和宗义的部份有很大差别,不过我们透过沟通,要了解我们都是人,都有快乐与痛苦的感受。比方说分别,身为黑人和白人,如果用刀刺黑人时,黑人身上会流出类似墨汁色的血,同样,(用刀刺)白人,身上会流出乳色的血的话,还可以说有很大的差别。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用刀刺白人的时候,他还是会痛,会流出红色的血,同样拿着刀刺黑人的话,也是一样。所以,最主要我们要了解,我们生存在一个环境或一个大家庭。一般来讲,我们说:所有的宗教要团结、要和合。如果这样讲的话,似乎有一点不尊重对方,也就是说,不了解对方的价值,尤其是站在彼此都有苦乐的感受以及原本都是人类的关系,我们要彼此保持联系。我就这样子回答他。一般的见解以及执持实有的见解,是人类的智慧经过增长而抉择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所抉择的见解,变成对时间带来痛苦的根源。所以,&远离一切知见已&,是这样讲的。所以经过修行,减少执持实有的见解,就自然能够减少痛苦。
《宝蔓论》云:&实体若皆不可得,无有实体云何立?&
第三:执空之过患
问曰:&诚如上言,执诸事法实有乃轮回之根,但若观诸法无体,则岂非趋向解脱乎?&
答曰:&执无之过,实远过于执有者!&如前所引萨惹哈句云:
&执实有者笨似猪,执实无者笨于猪。&这句话讲了两遍,下面又(还)会出现。
《宝积经》云:
&迦叶!若有众生起有见如须弥山,若有众生以增上慢而错解空性见者,我说前者胜于后者。&
西藏有一句谚语:&不怕一百位智者,只怕一位愚痴者。&
上面所讲的和这两句谚语的意思相同。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因为智者他原本有能力分别舍取的智慧,对他讲道理时很容易,也就是说他会接受。那么愚痴者因为原本没有智慧的缘故,他不能分别有没有利益。反而在自己决定之后,无法改变且很固执。如果有人讲很多道理的话,他还是不会接受。
&不能善观空性者,诸小慧人成堕负。&
《中观颂》云:&或有空性见,是不可救者。&
云何不可救药?譬如害某种病需要清涤之药来净除。但疾病与药物二者皆需清涤于体外才能痊愈。如果只是把疾病清除了,但药物却未消融(排出体外),则病人还是不能痊愈,甚至会死亡的。同理,执事物实有之见,依修观空性可以净除。但如果执持空性,则亦会趋入顽空而堕入恶道。
《宝蔓论》云:&执有之人生善道,执无之人堕恶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同西藏有一句谚语:
&有福报的运气好,没福报的人会倒楣&
这二句话的意思很相同。
至于&执有之人生善道,执无之人堕恶道。&因此,(若不能善会空性,则)执无之过患较执有更大也。
第四:有无二者同时皆执之过患
如果同时执有亦执无,则同时堕入有无二边,亦成过患。
中论云:&有者即常见,无者即断见。&
堕入常见或断见即是愚蒙,愚蒙之人是很难解脱于轮回的。
一般,我们要观察执着实有于无空和执着(?),哪个力量比较强烈,或者执着实有于无空,堕落边见的力量比较强,还是执着是非的力量比较强?据我观察,执着实有于无空的力量比较强。比方有或没有的,这个执着与决定是很强烈的。而是非的执着与决定我觉得没有那么强烈。所以旺秀多杰(人名)的《中观论》里面提到:目前把实有于无空视为边见,是非,不认为是边见。所以过去西藏的那些论师们也提出:非有非非有见。但是经过观察,寻找的时候,还是找不到任何东西。也就是说,找不到任何究竟的所破处。一般没有观察的时候,或在世间共同的显现中,这种执着于有、没有的决定妄念在心目中很强,是非的执着与决定没有那么强。不过这也不能表示所有人的心态。只是大部份是如此,也许极少数人会相反。比方我是真的或我是假的,这种决定似乎有点强烈,但基本上又不是在这样的一个决定上才可能有是不是的决定。如果根本没有决定存不存在的话,当然不会有是非的决定。因为是不是,主要是依存在某种东西而理论的,并不是无依的理论。
《宝蔓论》云:&此世为幻境,如阳焰无实,若执彼为有,或执彼为无,皆是愚蒙者,不能得解脱。&
第五:论解脱之道
问曰:&然则怎样才能解脱呢?&
答:&依不堕诸边之中道则能解脱了!&
《宝蔓论》云:&如量知实相,不依有无边,则能获解脱。&
《中观论》云:&是故有智人,不住有无边。&
然则,怎样才是离有无二边之中道呢?
《宝积经》云:
&迦叶!菩萨云何如是修持佛法?应依中道,于诸法实相而能悟入。迦叶!云何依中道悟入诸法实相?迦叶!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此二边之中间者无可观,无可示,无可显,无可见,此即中道能知诸法各各实相。迦叶!我者为一边,无我为一边,如是类推&&迦叶!轮回为一边,涅槃为一边,此二边之中,无可观,无可示,无可显,无可见,此即中道能知诸法各各实相。&
寂天论师云:&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住于任何处,不在诸法亦不离,无有丝毫有法故,众生本来住涅槃。&
不于二边作分别,趋入中道,亦应知道&中道&本身亦无可观察(无建立)。要点是于&中道之知&亦须超脱,住于超离心意之境。阿底峡尊者说:
&过去之心已灭,无复存在,未来之心尚未生,所以也不存在,现在之心则十分难于捉摸,难于观察,它没有颜色,没有形象,如似虚空,所以也不存在。&
《现观庄严论》云:
&远离此岸彼岸边,二者中间亦不住,了知一切时平等,此即般若波罗蜜。&
第六:解脱之自性即是涅槃自性
问曰:&如上所说,轮回中之一切法皆非实有或实无。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那么,涅槃是否实有的或是实无的呢?&
答曰:&有些执有的人,以为涅槃是实有的(或有某种实质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宝蔓论》云:&涅槃无实尚不可,何况涅槃有实耶?&
若涅槃实有(或涅槃有某种事物之存在),那么涅槃就成为有为法了,有为法就一定有灭亡之日。《中论》云:
&若涅槃有实,则是有为法。&
说涅槃实无也不对,同论云:&实无亦不然,&&&
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能消尽一切执有执无之念想,那个离心意超言说的境界就是所谓的涅槃了。《宝蔓论》曰:
&消尽执有执无心,即是解脱大涅槃。&
《入菩萨行论》云:
&此心若不住,执有或执无,彼时无诸相,寂灭无所缘。&
《圣梵天请问经》云:
&一切诸相尽悉泯灭,一切转动悉皆超离也。&
《妙法莲华经》云:&迦叶!真实了知一切法平等性者,即涅槃也。&
因此,涅槃乃是一种心意动念之止息,远离一切生灭取舍等相者也。
《中观颂》云:
&不取亦不舍,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涅槃者如是。&
涅槃离生灭取舍等相故,无所作,无所造,无所转。
《虚空宝经》云:&无有纤微之可除,无有毫发之可立,真实洞见实相已,即是解脱诸相时。&
智慧或了达自心等言词皆是指妄念断绝时,才能了悟自心之真相,才是智慧。实际上,那是语言所不能及者。《调摄请问经》云:
&般若波罗蜜者,非任何法可能言,远离一切名句者也。&
《持罗喉罗赞般若佛母偈》曰:
&不可言思般若波罗蜜,不生不灭如虚空自性,各各自明智慧之行境,敬礼三世般若佛母前。&
以上说&了解般若&(之重要本义)竟
般若修持法
下面诗论&心&或&智慧&之修持方法。03:02:01
问曰:&若一切法即是空性者,了解这一点以后,是否还需要修持呢?&
答曰:&例如银在矿中之时,虽然亦是银之自性,但若不经过熔炼,则银子仍不能出现。如果要取得银子,就一定要销熔提炼矿石才行。同理,虽然一切法本来就是自性空离一切戏论的,但众生的境界中,却显现了万千的事物。因而经受种种的痛苦。因此仍旧必须要对般若有了解和修持才行。&
上面已经略说般若之了解或概念,下面当讲述般若之修法。此可由四个课题来予以讨论。
一、前行;
二、禅定根本位;
三、诸行后得位;
四、修持之证悟境界。
一、前行,这是先要使心能够达到平静和安适。《般若七百颂》云:
&善男子,善女人,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应依寂静处而住,不乐尘嚣,于一切相心不作意,结跏趺坐&&等。&
如修大手印加行一般。至于修(大手印)定之方法,则详于大手印诸引导法中:心不住有,不住无,不住取舍,无任何作意,无任何努力适然而住。如谛洛巴祖师云:
&不思不想不识取,不修不观住本然。&
全不思惟的这个知见是我们认为在很久以前由汉地和尚所传的知见。今年我授了大手印教授,同时也修大手印禅修,这时候偶尔会睡着。但是几位跟我一起的同修,他们很厉害,每天献予证法。那么我呢?没什么动静,但是我看大手印教授。在深刻思惟教授的涵义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般我们所说的自然放松这句话的意思是,它只是说明究竟禅修的一种方式而已,并不是究竟不思不想或用不思不想来说明心的本性,这是修止的一种殊胜方式。为什么呢?因为大手印是超越般若密乘比密宗殊胜,所以大手印不包括显密中任何之一。为什么大手印是超越般若密乘甚至比密乘殊胜呢?因为密乘里主要强调依金刚身与气脉明点为道而修行的,而在显教般若密乘里,主要是断除外在假立的妄念。比方说:般若中观抉择中观见的时候,主要是抉择外境的知见,而密乘主要是抉择有境之见大乐。那么大手印到底是如何呢?它并不是如显教抉择外境之境,也不是如同密宗依气脉明点来修,而是把心放在心中,用勉强的方式,遮止一切粗的显现,或使一切粗的显现自然息灭。要遮止一切粗的善恶的分别念,也就是说要遮止一切粗的妄念。为什么要遮止一切粗的善恶的分别念呢?因为遮止一切粗的分别念的话,粗的妄念不能动摇,也就是说,粗的妄念不能覆盖。这时候,心自然可以安住。因为遮止了粗的分别念的缘故,心接近了细的意识。譬如在中阴时,粗的显现白荡与红荡等,因为粗分别念息灭的缘故,会出现一阵微细的意识,因为息灭粗妄念的缘故,自然出现了细微的意识。这时候,面对所出现的细微意识,要放松,不能打扰,自然的显现,就像绳索放松一般。但光是这样还不够,在这个上面要更加请上师教导心的本性,依照上师的教导攀缘,心的本性要透过禅修而行,如此修的话,因为息灭了一切粗妄念的缘故,接近了微细的意识,趁这个机会,心定在所缘境,心的本性上而禅修。尤其是修大手印的时候,对于上师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要在非常清净而猛烈的一种对上师的信心中禅修。总之,上师所教导的涵义,内心要非常明确,尤其要抱持着对于上师的强烈信心,同时在不覆盖粗的妄念下,对所出现的微细的意识,自然放松。对于这个部份,也不必要断除外境的戏论,同样也不必要依金刚身为道而修,依这种殊胜的方便从内心生起自然智慧的一种修行法门。也就是说,从内心的心中生起自然智慧的一种修行法门。但是,我自己不了解大手印,对各位讲述大手印也没有用,在座的大德中有很多闭过关三年的转世者,在法师各位的面前如果我示现出自己很厉害,很了解大手印的模样,也是不恰当的,我是这样想。总之,全不思惟见是不分粗细与善恶的分别念,遮止所有的分别念,也就是说什么都不想、不念,心只定于在如虚空一般空荡荡的显现。比方我以前八、九岁的时候,关于空性的部份思惟过。那时候,有强大的感受。之后有些人说,这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我不觉得这是好现象,我那时候八、九岁。有一天,我念经的时候,想一件事,嘴巴只是念念而已,心里想另一件事,想什么呢?那时候,其实我不了解空性的道理,断相续的部分。也就是说,这属于断空性中的短见。从人间粗的相续断了之后,转移到天堂,后来断了天的粗相续之后,渐渐往六道轮回的部份思惟,六道轮回的相续断掉之后,什么都没有,就如此生起了强大的恐惧心,非常恐怖,而且身上不断地流汗,坚持看书也没办法,甚至在垫子上也坐不住,连心脏都砰砰地跳。这时候,向上师请假,去外面走来走去散散步之后,有点静下来了。那时候要小心,不然的话可能会疯掉,我觉得这就是短空。这件事情,后来我请教几位格西的时候,他们说道次第里有一种说法,快要证悟空性的时候会有恐怖的感觉,也许是如此吧!对我来讲,那是非常恐怖的一种现象,或许我是声闻种,怕空性。总之,我在一生中没有发生过比这样强的恐怖,那种感觉是非常恐怖,似乎思惟断空。不要如此,如果全不思惟的话,连善心都断除,汉地和尚所传的见,传说是如此。但是我不确定汉地和尚所传的见是否的确如此,所以说,要断除一切的分别念,像这样的关系,有人说:噶举派不知道粗细昏沉与掉举的分别,尤其不了解细微的昏沉是过失,因此,把它认为是止而教导。我认为,全不思惟,似乎并不是断除所有的分别念,而只是遮止了粗的妄念。譬如把很明显的或很强烈的显现遮止,而定于内心。但事实上如何,我自己也不太了解。
《心性休息(口诀)》云:
&子兮!诚谛听:汝之妄念境,于我不能缚,故亦无解脱,噫唏!应无整无修无散乱,安住本然境,苏息汝疲劳。&
龙树菩萨云:&如彼大象兽,春情激发后,心情恬恬然,不去亦不来,安然闲散住,我能知此意,夫复何所求?&&&
又曰:&无任何分别,亦不思一切,无作无修整,自然宽松住,此无修整者,自然趋无生,三世诸如来,同行此一道!&
山岩自在(日去汪学)云:
&不观任人之过失,一切不着而修观,不求觉受及相应,虽云修观实无修,亦不懈怠无所事,明念时时常相续。&
这边所讲的&虽云修观实无修,亦不懈怠无所事,明念时时常相续。&这三句话的意思很不错,一般,当然每一句话的意思都很完美,不过这里只讲我自己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平时寻求本尊的成就,也就是说看到观世音传记或绿度母从八怖畏中救度有情的传记中,在某某时候,绿度母亲自来救度某某有情。但是,在现今的时代里,虽然很多人为祈求绿度母与观世音而修行,不过能亲眼看到的人几乎没有。这部份我有点疑惑,一般认为亲眼看到本尊是只靠祈求发愿而已,这是不可能的,要具足内外的很多因缘才可以,尤其是修本尊,若是因为心地贪着成就而修的话,这种贪念会遮蔽成就,也就是说成就会更遥远。一般传说,对于成就的部份会产生魔障碍,如果对于成就的部份太执着的话,成就会更加遥远。对我的感受来讲,修本尊,不过我还没得到任何成就,所以不要对我抱持着任何希望,我无法给予成就,平常我对(布噶哦智)与(阿尼哦智)&人名,哦,智是成就的意思,开玩笑,你们两个人的名字,应该要改为共成就与究竟成就,这样才好。所以说,一般修本尊的时候,太执着成就而修本尊的话,什么都得不到。如果发起清净的意乐,以胜解信心,一心祈求本尊的话,确定能够得到良好的成就。这点我能够确定,也可以说有感受。所以远离贪恋执着是很重要的,本来我打算今天把《般若波罗蜜多品》讲完,但感觉上这个愈来愈长,没办法很快讲完,所以在这边告一个段落。
今天早上我没有参加早课,所以有些人觉得我没跟上早课。其实不是如此,昨天我有点感冒,很疲倦,所以没有参加。可是我昨天讲精进,今天自己却跟随着懈怠,这相当不恰当,找藉口生病,事实上是跟随懈怠,没有参加早课。至于明天会怎么样,不晓得,后天确定会参加。本来今年尊贵的法王在印度南部传时轮金刚灌顶,所以我打算去参加,顺便朝圣。但是大祈福法会的筹备会,希望我参加大祈福法会,后来我把这件事禀报尊贵的法王,他说,可以。因为你以前已获得了时轮金刚灌顶,所以这次不一定要参加,还是去参加大祈福法会比较好。因为噶举派的大祈福法会能够持续下去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请假(不)参与时轮金刚灌顶,来参加祈福法会。同样,很多法师从尼泊尔和锡金花很多钱过来的,这些钱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所以趁这个机会要做好。不然的话,所付出的一切代价不是白费了吗?因此不论我今天在不在,还是做好。同时,未来我在也好,不在也好,就像我平常所说的一样,佛法能不能长久,主要靠僧团。所以希望大家努力。尤其是这个时代里,类似我这种转世者的部份,有些人想断掉寻找转世灵童的传统。未来这种传统断掉也好,或者持续下去也好,总之,转世者要自力更生,也就是说,转世的部份会引起很多麻烦,所以转世的部份,未来能够得到社会大众多少信赖是很难讲的。因此,不管寻找转世灵童的事业能够持续多久,殊胜圆满的佛法能不能长久,主要靠僧团。佛法的根源能否长久,时时刻刻主要靠僧团,所以僧团非常重要。因此,每一位出家法师依照清净的动机,护持弘扬佛法实在非常重要。修行弘法不能变成外表的装饰,而真正要对众生有利益。如果没有对众生有利益的话,我们闻、思、修的修行方式,又有什么意义?尤其,以所修学的闻、思、修成为正等菩提的因是很困难的。你们手上拿的那本书里,曾经也讲过米觉多杰(第八世大宝法王)提到&有没有直接攀缘有情的意乐,有的话,加行时,是否有伤害有情的行为&这句是非常重要。佛法能够持续一天也好,一分钟也好,如果能够对有情有利益的话,就圆满了佛陀的密意。我们这些跟随佛法的信徒们,也做到了佛事业,不然,佛法长久万年,没有做到利益任何有情的话,这殊胜圆满的佛法将变成和一般的古典没两样。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在过去无数劫里连自己儿女、身体、生命、财物,等一切都布施有情,一直苦修,这都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安乐。也就是说,并非为了自利,而是为了承办一切有情的义利。同样,我们也要负担一切众生的义利不可以示现出几乎是只有几个人的责任而已。事实上也不是只有几个人的责任。所以大家一起负起责任,是很重要的。另外,几位纠察师供养僧团的时候,去供养,供养完毕之后,坐在宝座上休息或聊天,这是不如法的。因为僧团纪律的规章里也提到,要如监视者一般观察僧团的行为,不然的话,摆很高的宝座,坐在宝座上,这样下去的话,纠察师没有负起自己的责任,不可以这样子。我非常重视几位纠察师,也给予了很多资格,所以希望好好看守僧众。同样,早上和中午旋绕的时候也好,晚上化缘的时候也好,当初我跟大家讲要赤脚走,但是有些人说这样的话会拉肚子。我们当然要面对很多难处而苦修,哪有快快乐乐修行,而得到成就的。但是旋绕的时候,转世们不要去,如果想去的话,我另外可以安排。上师们要不要去可以自愿,比丘们要整齐排列而旋绕。几位纠察师要记住这件事。好,今天讲到这里,不要讲太多。太多的话,虽然我是好意,但如果变成对你们没有利益,反而有损坏的话,就糟糕了。总之,我们噶举派内部有些人喜欢乱讲话,认为都只是几位转世与上师的责任,一直看着他们怎么做,做的对不对,看到有一点问题就毁谤,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因为自己的上师负起责任,尽力做事的时候,你没有去帮他,反而大摇大摆地观察他做的如何,忙不过来的时候,毁谤与嘲笑,这样做的话,合法吗?好看吗?至少自己是跟随他的弟子,这样做的话,对得起良心吗?我上次也讲过,对我自己来讲,一般为了推广西藏所有大师的传记与密意,特别是坐在大宝法王宝座上的关系,也就是为了推广噶举派的传承,尤其是我坐在大宝法王的法座上,只戴着大宝法王的名义,在清净的意乐下推广过去的大宝法王们的传记,一些人问我,你是谁?我回答:很多人认为我是大宝法王,自己也是造做大宝法王,但没有人和傲慢在过去一刹那的时间里,并没有生起过我是大宝法王这样的傲慢,未来也不会。反而有时候我很怕,坐在大宝法王的法坐上。担心没有做到推广他的传记反而发生不好的问题怎么办。就如此生起恐惧,我自己是如此尽力。希望大家也如此,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所以穿不一样的法衣、剃光头,不一样的坐法和相同,也需要,有跟普通不一样的一种意乐与行为。如果没有清净的意乐与行为,只有外表的行为是不够的。这证明不想出家也许是心不清净的现象,所以发起清净的意乐,是非常重要的。要不然,抱持着&现今的时代里大家是这样做的,不这样做不行&的观念而去做欺骗、拍马,计较的事,这样是非常不好。所以我一再地希望大家要好好做。我在这边亲口对各位请求,十方三世的佛菩萨也有如此的希望,谢谢大家!
皈依文(三遍):
诸佛正法圣僧众
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布施等功德
为利众生愿成佛
四无量心(三遍):
愿一切有情具乐及乐因(慈)
愿一切有情离苦及苦因(悲)
愿一切有情不离无苦之妙乐(喜)
愿一切有情远离亲疏爱憎,常住大平等舍(舍)
由于电视字幕没有标点,且翻译的是口语形式,因此只能在尊重原字幕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整理,敬请大家参阅校对并提出宝贵意见。
相关链接:
【声明】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也说两句游客于 8:52:17写道:无名功德无量,方便随喜赞叹!冰鹤子于 10:54:03写道:随喜赞叹无名老师的披甲精进和无量功德!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如果您不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评论。)*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发表须知:一、用户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包括但不限于、等规定,审慎、合法地利用伊妃(E-file)平台发表言论、作品。二、用户的言论、行为若涉嫌违法或侵权,用户可能被强制承担因该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全部法律责任。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伊妃(E-file)运营方有义务提供用户资料,有义务和权利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各种必要措施。三、伊妃(E-file)中心授权网络法律专业研究服务机构“”为用户及客户提供包括免费咨询在内的全方位的法律支持。&
Copyright (C)2005 Myfo.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心地家园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基于技术构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远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