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学内容教学用的是方言吗

孔子说过的这10句话,您理解对了吗
我的图书馆
孔子说过的这10句话,您理解对了吗
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 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这样是不对的。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2.以德报怨
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 《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 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同样被人误解的名句还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这个词表达情感,却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可谓是南辕北辙。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真相: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侯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读”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4.父母在,不远游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5.愚不可及
误解:“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公冶长》,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真相:我们来看原句,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6.老而不死,是为贼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真相:此句原话是“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7.言必信,行必果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误解:“三十而立”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
真相:孔子还说过:“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9.学而优则仕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多少中国父母将这句话视为家训:“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些理解都不对。
真相:这句话的原话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优指的是悠闲,学有余力。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习”不是复习,而是演习,实习的意思。出仕就是“时习之”的途径之一,也就是把所学的、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但是,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所以这句话讲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1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其实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孔子的哪一句话是来教育我们要善于思考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2亿+学生的选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圣人教学法知多少:十句话教你读懂孔子的“学”_凤凰国学
圣人教学法知多少:十句话教你读懂孔子的“学”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首创平民教育,不分贵贱收徒讲学,继承并发展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可谓深远。而他在日常的言语中,也体现了他对于学习的看法。
孔子讲学图(资料图)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首创平民教育,不分贵贱收徒讲学,继承并发展古代文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可谓深远。而他在日常的言语中,也体现了他对于学习的看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孔子一生重在教,而孔子的教重在学,重在教人学为人之道,这个为人之道,包括仁、义、德等等。这都需要学习。孔子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不觉得很高兴吗?为什么?因为学能时习,就会入之越深,就会所获良多。学习学习,就是学了之后还要常常复习。习这个字,本义就是鸟拍翅膀频频练飞,为学一事,也当是日复日年复年地学习,老而无倦。资料图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学习如果可以时时复习旧知识,这是&学而时习之&。在此基础上还能有所新得,从旧知识中开悟新道理,那么可以说所学在自己身上。能这样学就能教,并且所学也不会穷尽,所以说可以为人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习除了要时时复习,还需要什么?还需要思考。所以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不行,只是空想却不读书也不行。要将学与思结合起来,学习与思考交修并进,这样才能真正的有所学、有所得,也可以使自己&温故知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者可以说是治学要义,缺一不可,废其一、非学也。资料图4.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去学习文献呢?有这几个前提: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在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这其实是说明了为学当重德行。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可以说是好学了。不求饱足舒适的人,是因为志在学,无暇顾及这些,所以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是不改其乐。资料图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思齐是希望自己也想同贤者一般,内省是害怕自己也有此不贤,可见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相处,无论其人贤或者不贤,都是对自己有益的&&只要去思齐去自省,而不是见贤而忌惮、见不贤而讥讽。正如孔子曾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选择优点来学习,看出缺点而改正。上文所言&就有道而正&,也是一样的道理。  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这句话列出了孔子认为的四等&知&:生来就知道为上等,学习然后知道是次等,遇到困难再去学的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的那就是最下等了。无论是道还是艺,对于世人来说,有先有后有难有易,不能因为遇到了困难就不去学了,而应该勤奋为学、不要等到遇上困难了再去学,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不能生而知之,但都可以学而知之。资料图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上文中说孔子认为生而知之是上等,当时就有人认为孔子就是生而知之的。但孔子自己却不这样认为,所以在这里就直截了当地说明:他是爱好古代文化而勤奋敏捷地去求得来的。也就是说他应当是学而知之。孔子之学,特别注重人文,注意从古代历史、古代文化中汲取知识,比如他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从另一方面说,孔子传授知识的范围主要是在人道方面,包括做人和从政的道理,而这些又都是通过学习古代的典籍去完成的,是他&好古&所得的。推己及人,为学者应当勤奋为学,学而知之。  9.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孔子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为学: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正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学问是无穷尽的,汲汲终日,还担心赶不上,因此要珍惜时间,不要蹉跎终日;赶上了又担心丢了,因此要时习之、温故之。从中可见孔子认为为学应积极、对知识的渴求应强烈。资料图1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是可以的。人生大道亘古而来,贯穿古今,千秋万代不曾变,可以说今天你如果&得道&,那你所得之道是千万世之道。人固有一死,若能求得道,那是&苟得闻之,则生死无憾&了。这是感慨,也是警策,警策世人应当汲汲以求道。原标题:十句话读懂孔子的&学&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责任编辑:丁梦钰 PN03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国学官方微信
播放数:2079888
播放数:507487
播放数:1593146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教学的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