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过度依赖网络 甚至在课程上玩手机 怎么解决

问卷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
此问卷处于停止状态,仅供浏览,请勿填写!&&&&
大学,本应该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汲取知识的时间段。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重视这些,在大学混日子,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尤其是随着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流行,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此我希望通过我们以网上问卷调查和传统问卷调查的调查方式,让大学生们意识到在上课玩手机的危害性。1、年级 &性别 &专业&*2、你有在上课玩过手机吗?&*A、有B、没有3、你觉得大学生在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普遍吗?&*A、非常普遍B、普遍C、不普遍4、对于你个人来说,你会因为老师或课程的不同而选择是否在课堂上玩手机吗?&*A、是B、否5、对于你个人来说,你自己觉得自己在上课玩手机的时间大概占一周的课时的比例是多少?%&*6、你认为你上课玩手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上课太无聊B、课程太难,听不懂C、课程太水,感觉听了也没多大意义D、纯粹不想听7、上课玩手机一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手机游戏B、QQ,微信聊天C、视频D、小说E其他 8、你认为上课时间玩手机对学习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最主要的,可多选)&*&[多选题]A、注意力不集中,遗漏上课重要知识点B、影响老师上课的心情C、长时间盯着手机影响视力D、分散周围学生的注意力E、对某些课程产生厌恶感其他 9、你认为上述的影响对你自己的学习影响大吗?&*A、大B、不大C、无所谓,期末努力一下就好了10、如果上课没带手机,你是否会觉得上课十分无聊?&*A、是B、不是C、因课程而异11、如果没带手机,你会在一节你觉得很无聊的课上做什么?&*A、和同学聊天B、借同学的手机玩C、睡觉D、看教科书12、你对于上课玩手机的看法是?&*A、上课玩手机很不好,对自己不负责,对老师不尊重B、有利有弊,对于无聊的课来说,玩手机总比聊天强C、无所谓,只要期末努力一下不挂科,上课玩不玩手机都一样其他 13、对于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你有什么要填写的建议?(如果无,可不填)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探究_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当前位置: >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手机在大学生中得到普遍使用。大学生可以用手机读电子书、听音乐、聊天娱乐、看新闻等。然而手机给大学生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随着手机使用次数的增多,对手机的依赖性增强,让部分大学生对手机这一电子科技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当手机信号较弱无法使用其中的某些功能时会郁郁寡欢,出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不良情绪,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  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从简单的通话联系,发展到利用手机实现看电影、听音乐、查地图、聊天交友等各种多样化得功能,手机发展至今不在单纯是一种通讯工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离不开手机,成为所谓的“低头一族”,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手机的影响,潜移默化的表现出一种“手机依赖症”。&  一、手机依赖症的概念及表现&  “手机依赖症”是依赖症的一种表现,是个体形成的一种对手机的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段时间没有带手机会马上查阅是否有短信或未接来电、如果长时间不适用手机会觉得难受、宁愿选择手机聊天而不愿直接面对面交流等。&  二、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  一项对某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有99%的大学生拥有一部手机,21%的大学生拥有两部或以上的手机。手机的普遍价格在1000元左右,苹果手机等高端机型占了10%。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生活中出现频繁,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难以割舍。&  1.智能手机的使用导致的消费越来越高&  据某本科院校大学生每月手机费用的调查结果显示,31%的学生手机月消费在60~100元,2%的学生在100元以上。智能手机的更新速度极快,15%的大学生为了匹配最新的手机应用程序或追求靓丽的手机外观,追风购买高端智能手机。&  2.智能手机成为时间的消耗品&  大学生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达2小时以上的占84%,使用时间达5小时以上的占22%。通过调查显示使用手机主要是用来聊天、购物或者游戏娱乐。过多的使用导致大学生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课余时间将自己锁在自己的独立空间。影响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对人际交往方面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  3.智能手机各种功能的诱惑&  据调查85%的大学生使用的手机可以使用各种功能,如基本功能(电话、短信、闹钟等)、工具功能(词典、导航、摄影等)、网络人际功能(QQ、微信、微博等)、信息功能(资讯、新闻等)、娱乐功能(游戏、音乐、视频等)、消费功能(网购、支付等)。而使用最多的是基本功能和网络人际功能,分别占90.2%和88.9%。网络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手机利用网络与他人建立联系,这会导致过度沉迷于虚拟人际交往中,不能处理好现实生活中人际交流。&  4.智能手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高达95%的学生晚上睡觉不关机,80%的学生在睡前阅读小说、打游戏、聊天等等。研究表明,睡前使用1小时的手机会对视力造成伤害。同时过多的使用手机会不能好好的休息,精神欠佳,造成记忆力或智力的下降。长时间低头关注手机,会对颈椎造成伤害,导致各种疾病。&  三、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研究数据显示大学生存在手机依赖的人数高达36%,严重依赖的占11%。“手机依赖症”不仅带给大学生生理上的危害,也存在心理上的影响。&  1.从众心理的影响&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寻求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心理冲突。当代大学生,在身边同学的影响下,追风购买最新出台的手机、安装有趣的应用软件。当手机被淘汰或者因为功能不全时,,更容易受到同学的影响,购买高档的手机显摆自己。甚至不少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也从众购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变成了一种身份和身价的象征。&  2.手机使用造成焦虑不安&  过度关注手机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对手机过度依赖以后时刻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想要看到自己在朋友圈或微信上面的动态得到别人的认可。当一段时间手机没有消息提醒时,会频繁查看手机,时间长久以后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即使是在休息时间,也与手机形影相伴,让自己的行踪时刻掌握在每一个想与你联络的人手里,事实上这样做并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  3.过度使用手机导致社交障碍&  手机上面的网络人际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与人正面交际的紧张感与焦虑感,深受大学生喜欢,倘若过多地依赖手机与同学或朋友之间交流,容易产生“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时会感到紧张、害怕”的社交障碍表现。大多数大学生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好友列表里面总是会有上百个好友,数十个群号。电话通讯录里面也有许多人的联系方式。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谈心的人,心理上的孤独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和朋友相处时往往会出现冷场尴尬情景,从而不停地摆弄手机,让对话产生“延迟”,然而这种方式不但不能缓和气氛反而会使朋友觉得缺乏诚意,影响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预防手机依赖症的建议&  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产生手机依赖的危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严格规范的使用手机。学校和家长应当积极地干预,制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使大学生得到足够的关爱,引导大学生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班集体通过组织班级特色活动,增强凝聚力,增加户外体育活动,增强心理和身体的调节。&  参考文献:&  [1]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学理论,2011(32).&  [2]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38-139.&  [3]熊捷,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卫生评估.):222-2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幸福的影响机制及培育路径研究”(13CSH078);长江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2014026)。&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本文标题: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探究当前网址:
其他人正在浏览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3秒后自动跳转至网站首页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研究
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题目:蔓越蓝煎王盘莹皇塑壅竖隘魁i宝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己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日期:如/中年红月。2 J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Ep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 年 月止)。学位论文作者始际蟠蚜签字目,期:M年争肘『日锄绕珈,签字日期:蟛争夕月2/日 目摘录要……………………………………………………IAbstract………………………………….……………….II 第一章绪论…………………………………………………1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 (一)手机媒体研究综述…………………………………….2 (二)媒介依赖理论研究综述…………………………………3 三、研究意义及方法…………………………………………5 (一)理论意义……………………………………………5 (二)现实意义……………………………………………5 (三)研究方法……………………………………………6 四、本文逻辑结构…………………………………………..7 第二章手机媒体与媒介依赖………….…………………………8 一、什么是手机媒体…….…………………………………..8 (一)手机媒体的概念………………………………………8 (二)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9 二、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依赖………………………….儿 (一)“手机依赖症”的含义………………………………..11 (二)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依赖的表现……………………12 (三)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依赖的类型和特点….…………..13 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16 一、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16 (一)大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变加剧媒介依赖……………………..16 (二)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迎合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18 (三)大学生对手机媒体认知的局限性…………………………19 二、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正负影响………………………….2l (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21 (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依赖的解决之道…………………. 一、社会机构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杜绝手机依赖…….。…………. (一)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杜绝手机依赖……………… (二)国家政府相关机构加强监管………………….………… 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批判型受众………………………结毖 豺 盯 胛 勰 四 弛 姐 卵 ∞语………………………………………………….. 谢…………………………………………………..参考文献…………………………………………………..致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研究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婷婷 指导教师董小玉教授摘要现代社会,通讯技术发展迅速,手机等电子产品价格日趋平民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移动电话渗透率也在逐年升高。目前,中国大学生手机普及率已接近100%,有些学生甚至持有两部手机。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几乎成为大学生身体的一部分。伴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媒体凭借其移动便携、即时互动、私密性以及快速生产、制作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特点备受大学生青睐。大学生成为这一 新兴媒介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由于大学生群体自控力差,他们无节制地运用媒体,过度依 赖手机媒体。导致其身心健康受到极火损害。“手机依赖症”在大学生群体中也随之出现, 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它不仅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 活质量。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有过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较长,频率较高。最普遍、最主要的使用目的是用于人际交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对手机存在依赖,这种依赖扰乱了大学生从小养成的健康、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 对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大学生终日沉溺于手机媒体所构建的虚拟社会中,导致其情绪焦虑、烦躁,逃避现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有不良影响。本文第一章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手机媒体和媒介依赖理论的相关研究,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和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 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手机媒体及其特点,手机依赖症的概念和大学生对手机 媒体依赖的表现、类型及特点。第三章详细论述了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和正负影响。 第四章则从社会这一客体和大学生自身这一主体两个层面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帮助大学生杜 绝手机媒体依赖的可行性办法。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理性对待媒介信息,做批 判性受众。引导他们合理利用手机媒体这一新兴媒介,摆脱对手机媒体过分依赖,号召他们 养成积极、健康、高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媒介依赖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e research for college students relyingonthe medium in the mobile phone mediaenvironmentCommunication postgraduate:Chen TingtingInstructor Professor:Dong XiaoyuAbstractWithof mobile phone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the pricesuseother electronic products increasingly common in modem society.Theofmobile phone comJTlOrate nly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advance ofpeople’S living standards.Currently,the popularizationfor cell phone is close to 1 00%among student population,some students 11 phones,which come into being ming part of the students’bodyevenown two phones?Ceanindispensable part in college students’life,furthermore,beco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media technology,monearly.Withbile media much favored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its characteristics that portable,real-tim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The interaction,privacy and rapid production,produc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isoneofthe main groups for using this newmedium.Withusing mobile mediaonextensive and high frequency in the student population,as poor self-control,over-reliance ontrolleduselonguncofmobile media and other reasons,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college studentssuffered great damage.”Mobile phone addiction”appears in the student population and getting worse.It is not only harmful to the health ofcollege students,but also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and learn forcollege studentsacertain extentUSeThe study found that almost all college students have experience to classroom;college studentsusethe phone in themobile phones frequently.The most impoaant purpose of which is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parts of the students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dependencyonmobile phones,which disrupting the health learning habitsonof college students that formed college students indulging infrom childhood.Excessive dependencemobile media makesvirtual community which constructed by mobile media,resulting in emotional anxiety,irritability, escapism.Additionally,haveanadverse impactonthe college’S values. mediaThe first chapter reviewed the dependencescholars’research which mobile media and relativeand significance theory,introduc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research methodsII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e second chapteruseAbstractinvestigated and relyonanalysisedon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na's college students the basis of which we hadamobile phones andthe phone,anddetail study ofmobile media and its features,mobile phone addictionanddependenceonmobile media college and negative effectsperformance,type and characteristics.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d the ofcollege students rely andoncausesmobile media in detail.The fourth chapter reseached the made some feasibility ways toobject(society)subject(college studies)two aspects,andhelp students putthe end of mobile media dependence.For helping students learn to treat the media information rational which in media environment to beacriticalness audience.Guiding students use mobile media,onemerging medium rationally,to get rid of over-reliancemobile media,developapositive,healthy,progressive,positive,effective learning and lifestyle for college students.Keywords:Mobile media;University student;Mobile Media―dependentphone addiction;III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与缘起近年来,伴随着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从单一的移动通 讯终端,转变为个性化、多样化、移动即时化的而又图文并茂、音视频相结合的 多功能媒体。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中赋予其“第五媒体”的地位,手机媒体 也因此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新兴媒介。 根据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 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 地位。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提升至81.0%,新增8009万人。2013年, 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远远高于借助其他设备上网的 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2中国手机应用市场年度报告》显示,现阶段使用 智能手机的用户主要以高学历为主。其中,本科和大专学历用户分别占比37.7% 和30.8%,为占有率最高两类用户。罾手机凭借小巧、方便携带、移动性强、媒体 化程度高、互动便捷的特性,受到了广大高校大学生的喜爱,成为他们学习生活 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深入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伴随着手机媒体的逐步 崛起,大学生手机持有率的逐渐提升,人们逐步认识到手机对大学生所带来的不 利影响。因为高频率的使用手机,手机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者贴身伴侣的角 色,许多大学生养成了睡前玩手机游戏,查看朋友圈信息等习惯,否则就很难入 睡。在很多心理学家眼中,经常使用手机可能会导致类似于强迫症的“手机成瘾”,而且这种症状是目前非药物成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使得大学生特别容易焦虑,缺乏安全感,极大的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文基于高校大学生依赖手机媒体的现状,对大学生因此而受到的各种危害 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提醒人们认识到当下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 活所带来的正影响和负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强的干预模式和解决方法,引导@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艾媒咨询:2012中国手机应用市场年度报告,http://www.iimedia.cn/36493.htmll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他们正确看待手机媒体技术,摆脱对这一技术的过分依赖,积极养成一种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一)手机媒体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对手机媒体的研究,国外学术界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通过实证研究和 分析,解读受众的媒介基础行为、从技术论的角度分析,研究手机媒体的功能性 定位。保罗?莱文森在其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认为,从长远来看,互 联网可以是手机的副手。他的这一说法形象地表述了手机媒体这一移动、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媒介的无限传播魅力。著名奥地利学者格拉尔德?赖施尔和海因茨?苏恩德在《第四个“W”――移动电话的妙用》一书中,描述了未来科技的发展状况,并第一次提出了人类本身及社会在无线万维网时代,将会发生怎样的变 化,并展示了无线万维网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诸多影响。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手机媒体的专著比较少。匡文波和朱海松的著作是较早的一 批。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匡文波从手机媒体的综合领域来研究手机媒体,其2006 年出版的《手机媒体概论》是我国最早研究手机媒体的专著之一,书中着重讨论 了手机媒体作为新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必然性,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 手机中的人际传播,手机的传播学思考,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负效应及其管理 等。2010年,匡文波推出了另一部关于手机媒体的著作《手机媒体:新媒体中的新革命》。朱海松的一系列著作《第五媒体――无线营销下的分众传媒与定向传播》、 《手机媒体:手机媒体介化的商业应用思维与原理》、 《无线营销:第五媒体的互动适应性》、《无线广告:第五媒体上的广告形式及应用标准》多是从广告和营销的角度来研究手机媒体。童晓渝、蔡佶、张磊的《第五媒体原理》, 则是从传播的发展轨迹出发,研究手机的发展历程,手机如何发展成为第五媒体, 分析了第五媒体的结构及其提供的多样的服务与体验,最后论述了第五媒体与经 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靖呜、刘锐的《手机传播学》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深 入系统地思考手机传播,着重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个层面来论述手机传播的 各个方面。另外,蔡佶、张磊、刘健民的《后短信时代》结合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了短信及其后期增值业务。肖弦弈、杨成的《手机电视:产业融合的移动革命》 着重介绍了手机电视的内容和技术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王萍的《传播与生活一 中国当代社会手机文化研究》对包括手机文化在内的我国当代媒介文化和亚文化 进行了详细梳理,这些都是国内学术界有关手机媒体研究的重要学术专著。 (二)媒介依赖理论研究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梅尔文-德弗勒和大众传播社会学家桑德拉?鲍 尔一洛基奇提出了“媒介依赖”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存在的变动和冲突越 多,个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越多。不确定性促使人们搜寻多种信息,来了解社 会生活正在发生些什么,而大众媒介系统拥有丰富的资讯,正是信息搜集活动的 一种必要资源。∞ 媒介依赖理论属于传播生态学相关的支流学术种群,从媒介“依赖”发展为 “失控”、“控制”。鲍尔.洛基奇于1976年在同德弗勒合作编写的《大众传播 媒介效果的依赖模式》一文和在1989年由德弗勒,和丹尼斯所著的《大众传播 通论》一书中对“依赖模式”和“媒介系统依赖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随后, 美国传播学者阿什德在《传播生态学一一控制的文化范式》一书中,提出了“媒 介控制”的概念。 从媒介体系来看,社会越复杂,大众媒介在社会系统中担负的功能久越多, 与之相对应的,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依赖也就越深。概括的说,一个人的自身需要 越是需要借助媒介来满足,那媒介在他的生活中的地位就越高,媒介对他产生的 影响也就越大。由于资源对于受众而言比受众资源对于媒介更稀有和独特,因此, 在这个双向依赖关系中,受众对媒介的依赖更明显也更强烈。 在鲍尔一洛基奇和德弗勒的合著《大众传播学诸论》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一是社会、媒介和受众三个系统问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媒介影响力的根基。也就是说媒介效果的产生,不单单因为功能丰富的媒介,也不单单因为广袤的资讯,而是因为在特定的社会系统里,媒介凭借其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求。@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15。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二是最终的媒介效果取决于受众与特定媒介信息的相关程度。媒介影响力的 评判取决于受众对它的使用。而受众对媒介信息的依赖程度,则是判断媒介讯息 何时及为何改变受众的行为、情感和信仰的关键变量。 三是在媒介化的信息社会中,受众越来越依赖媒介。通过媒介理解、认识社 会,做任何想做的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受众通过媒介接触世界的行为越来 越普遍。媒介不仅成为受众获取信息和帮助的重要工具,更是指导受众的行动, 塑造受众期望的重要工具。 四是当受众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利用媒介满足个人需求时,媒介在受众 生活中的地位就越高,那么它对受众的影响就越大。对媒介需求越大、越依赖媒 介的受众受到媒介的影响也就越大。鲍尔一洛基奇和德弗勒把媒介作为“受众――媒介――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系统依赖理论将大众传播媒介系统设想为当代社会结构中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与个人、群体、组织和其他社会系统均发生相互影响, 其性质主要是依赖关系。该理论假定在一个现代社会里,媒介可能受到资讯系统 维持、改变和冲击,在组织化的社会过程以及社会行动的个人化中,受众对大众 媒介有许多种不同的依赖,社会中的个人越来越依靠大众媒介来得到资讯和进行 自我社会定位。就社会体系来说,社会的变动越是剧烈,对人造成的不确定感也 越强,受众将对媒介的依赖越深。∞ 以上种种分析说明,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主要原因在于手机媒体满 足了大学生的某些特定需求和期望,而依赖程度的判定主要在于大学生对手机媒 介的使用情况,以及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个人生活中地位的重要程度。大学生通过 手机媒体获得满足的程度越高,其对手机媒体的需求度越高,其利用手机媒体的 频率就越频繁,手机的地位也越重要,其手机依赖症的程度就越严重。 2.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手机和互联网在大学生中的广泛运用,媒介依赖现象已经成为近年来日 益凸显的一个社会问题,这引起了广大研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比如龚新琼的论文《关系?冲突?整合――理解媒介依赖理论的三个维度》,该论文从关系理论、。[美]鲍尔一洛其奇等:《从“媒介系统依赖”到“传播机体”――“媒介系统依赖论”发展回顾及新概念》《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2期。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冲突理论和整合理论三个不同的维度阐述了受众媒介依赖;王怀春的论文《新媒 介时代受众对媒介依赖的变化》通过比较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不同分析了受众对 新媒介依赖的变化;易丽平的《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探析》一文对 受众媒介依赖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具体地分类。 但在我国的研究中,对手机媒体依赖涉及的篇幅比较少。对媒介依赖理论的 研究大多依赖于解读外国媒介依赖理论的层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对 受众媒介依赖的分析也仅仅停留在现状的描述上,缺乏学理性的具体分析。三、研究意义及方法(一)理论意义 一方面,新媒介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有着极其重要的 地位,但对媒介信息环境中的广大受众来说,新兴媒介又对其造成了负面影响。 鉴于我国长期的以传者为中心的研究方式,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在对受众的研究 上都稍显薄弱。因此,在受众遭受媒介伤害这一层面的研究更少。媒介依赖理论 体现了媒介环境下,受众同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并探索了媒介对受众的 影响和作用。 另一方面,不断研究丰富手机传媒理论研究体系,不断反映、总结、指导实 践是我们进行学术理论研究的使命。本文基于高校大学生依赖手机媒体的现状, 对大学生因此而受到的各种危害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提醒人们认识到当 下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正影响和负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行性 强的干预模式和解决方法,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手机媒体技术,摆脱对这一技术的 过分依赖,积极养成一种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这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手机媒体 的未来发展实践,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现实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社会与学校之间及初成年的特殊阶段,相对单纯的朋友圈和生 活圈决定了他们并未完全成型的世界观、人生观,加之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成 体系,大学生在这方面能力尚显不足,对媒体信息的判断、分析能力欠缺,极易 受到媒体信息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媒体所造成的深层次 危害后果进行全方面、系统化的研究和分析,提醒人们重视大学生因对手机媒体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的过度依赖,而受到的正负影响。针对如何帮助大学生预防和杜绝对手机媒体的 过度依赖,提出一些可行性强的干预模式和手段,引导他们摆脱对手机媒体技术 的过分依赖,积极倡导一种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因此本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 实意义。(三)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相关分析 研究。首先,主要通过大量查阅各种与手机媒体、媒介依赖和大学生与手机媒体相关的国内外著作、期刊、报告、论文以及报道等文献资料,获取前人相关的积累的研究资料,认真了解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为自己的论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对所获文献进行整合、分析,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本文的准备过程共包含5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论题或假设、研究梳理 文章的逻辑结构,搜集文献专著,整理文献专著和进行文献综述。本文研究的是 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笔者认为,在对大学生因依赖手机媒体导致 的消极影响的处理上,不仅要从受众的角度来采取措施,也应该从国家管理层面 进行深入的剖析。因此,在如何避免因过度依赖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上,笔者从政府角度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论 文的研究范围。 其次,研究过程中还采用了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关于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学 习生活的影响如何解决,多是基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其他的论证调查相对较 少,并缺少权威性,本论文采取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 访谈及一些典型案例的解析,进一步补充论证了相关问题和观点。另外,论文结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开展相关研究。例如,运用 新闻学、传播学理论,深入解析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对我国大学生产生媒介依赖 发挥的作用,并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知识分析手机媒体依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四、本文逻辑结构本文着重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德弗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 论”。先讨论了手机和手机媒体发展的现状及其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依 赖。在揭示大学生媒介依赖的原因方面,文章通过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 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对象几个要素来分析,分析了大学生媒介依赖 的原因;然后提出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媒介依赖受到的正负影响;最后文章从传 播观念、社会机构、媒介素养教育和大学生主体这4个维度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强 的干预模式和手段,以使大学生在“手机依赖症”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保持理性和 冷静,引导大学生更好地利用手机媒体技术,帮助他们摆脱对手机媒体的过分依 赖,号召他们养成积极、健康、高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手机媒体与媒介依赖第二章手机媒体与媒介依赖一、什么是手机媒体(一)手机媒体的概念 在我国,手机是媒体的概念最早是由移动运营商针对手机信息传输的技术特 点和传播功能提出的。随后,一些传媒界、通讯业的研究者不断跟进研究,并对 手机媒体乃至手机是否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不断争论和定义。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匡文波第一个将手机媒体定义为“通过手机进行 信息传播的工具”,在随后进一步研究中,不断完善该定义,认为手机媒体是“以 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 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通信业研究人员项 立刚则认为,手机媒体具备了所有媒体形式,是最普遍、最快捷、最方便并具有 一定强制性的传播平台。②著名学者朱海松在《第五媒体》中首次提出了继报纸、 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手机媒体成为“第五媒体”的说法,它将其定义为“以 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 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 媒介,也叫手机媒体或移动网络媒体。”@在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发布的《第五 媒体行业发展报告》中,手机媒体的定义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通过以手机移 动终端,展现信息和服务内容的媒介形式。”@在2010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新 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中将手机媒体正式确立为中国第五大 媒体。《报告》指出,手机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手机报、手机电视、3G等应 用已逐渐成为掌上热点,这标志着手机已经从最初的语音通讯工具向综合型媒体 发展,继传统三大媒介、互联网之后,己成为“第五媒体”。甥匡文波在2012年。匡文波:《手机媒体一新媒体中的新革命》,华夏出版社,2010年9月。o项立刚:第五媒体一手机媒体的未来,MCp://tcch.sina.com.cn/V2006-03-15/2102868393.shtml 8朱海松: 《手机媒体》,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9月。 …中国新闻出版报: 《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http://news.sina.corn.cn/m/2010-12-31/144021741972.shtml o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 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10?07/01/C__12286771.htm.2010―07-018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手机媒体与媒介依赖发表的《关于新媒体核心概念的厘清》一文中则驳斥了手机媒体是第五媒体的说 法,他表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手机媒体并非独立的媒 体形态,即并非第五媒体,而是网络媒体的延伸。” 尽管部分学者仍就手机媒体是否“第五媒体”争论不休,但不可否认的是手 机媒体越来越为受众青睐这一事实,以及它越来越高的影响力和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率。(二)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其著作《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说:手机 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神奇的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 唯独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于是,人就从机器 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进入大自然,漫游世界。∞不可否认,无线移动的无 限双向交流潜力,使得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 手机是在拥有了第一媒体报纸的功能、第二媒体广播的功能、第三媒体电视 的功能、第四媒体互联网功能以及在综合以上所有功能长处的基础上融合新媒体 而发展成的“第五媒体”。随着其“第五媒体”地位逐渐确定。手机已经成为承 载传统媒体内容的新平台,与传统媒体节目的特色相比,手机媒体的内容具有与 手机媒介相适应的新特色,成为一种独立的媒体形态。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建立 在手机媒介技术特性之上,其传播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移动便携性早期的手机“大哥大”笨重如砖头,如今的手机重量只有100克左右。因为它体积小、重量轻、外形美观而且携带方便,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带着体温的媒体”。无论何时何地,受众都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媒体收集和传播信息。 如今,手机早己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我们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因此也称手机媒体为“影子”媒体。一天24小时中,和人们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不是亲人、朋友、同学、同事,而是手机。手机早已是大众化的符合,如 果一天中没有任何手机媒体推送和短信、电话联系,人们就会感受到跟社会脱节 的孤独感,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身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①[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译者序第4页。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手机媒体与媒介依赖此外,手机的信号覆盖面广,较少受地域限制,而且凭借其庞大的用户群和 手机漫游功能,手机媒体在广泛的空间和覆盖面上逐渐渗透。 2.即时多媒体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媒体生产内容和传播速度几乎是即时的,制作周期被 大大缩短。通过现场直播,实现了手机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同步进行。2003年 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国内不少人最先通过手机得知此 消息,而不是电视转播或互联网。空难发生后16分钟,手机用户就收到了新浪网推送的消息。从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电视发展到如今的微博、微信、腾讯QQ等新兴媒 体形式。伴随着手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移动数字化的多媒体终端,手机媒体 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既可以接收音视频,又可以接收图文等数据,从而使得 手机以“全媒体”方式传播信息成为可能,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3.互动精准性 作为移动数字化的多媒体终端,手机媒体的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明显增多, 这也是其一大重要特性。在手机媒体传播语境下,手机媒体用户实现了角色互换, 主动变为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不再只是被动接受媒体推送的信息。因此,通 过转发、群发等分裂扩散,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或自己的 观点、评论进行N次传播,源源不断的向外扩散给每一个受众。而且手机媒体用 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主动选择或定制需要的信息、感兴趣的电视、广播等,拥 有主动而精准的可控性。 手机是相对私密的物品,具有一定的身份识别和定位功能。手机媒体借此可 以根据手机号码建立用户数据库,精细划分目标人群和受众,实现手机媒体信息 点对点、点对面的定向传输和定位传输,使信息的推送率最大化,大大提高了传 播效果。这利于手机媒体掌握受众消费行为特征和收集传播效果。 4.私密自媒体性作为一个个人的移动电话终端,手机具有高度隐私性。当今社会,手机银行、手机支付等私人手机业务已经逐渐普及,加上手机短信、通话记录、社交软件登 录账号、拍摄的私人音视频文件及图像等个人文件的储存等,更给手机增加了许多私密性。这也使大家产生了对手机丢失以及手机隐私泄露造成的困扰。2011年lO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手机媒体与媒介依赖默多克窃听丑闻便是典型代表,《世界新闻报》为了获取新闻线索,长期窃听英国王室、社会名流、政界要员,甚至受害者家属等对象的电话。事件最终导致《世 界新闻报》关闭,默多克集团的社会声望大幅下滑,其收购“天空”计划也落空。 手机作为信息发布的终端,又是信息接受的终端,这一双重特点,使得每一 个手机用户都是一个可以生产制作并发布信息的“自媒体”。基于手机用户周围 的人脉和朋友圈,又可以形成自造影响力实现“一人一媒体”。得益于手机自媒 体的这一功能,在许多重大新闻事件中,在第一现场的普通民众用文字、图片以 及视频等方式通过各种新兴媒体,第一时间向外界发布了这些新闻事件的第一手 信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2011年7月23 日的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等消息都是通过手机媒体第一时间对外发布的消息。二、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依赖(一)“手机依赖症”的含义 对手机依赖引起的焦虑症状最早的说法为“无手机焦虑症”。2008年,一个 名为YouGov的英国研究机构研究手机用户焦虑症状时首创了这一说法。无手机焦 虑症指手机联系不畅通时的内心的恐惧。这个词是nO―mobile―phonephobia, 即“没有”、“可移动”、“电话”、“焦虑症”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形式。 在《女护士生的个性与带有“手机依赖”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一文 中,SatokoEzoe等学者通过行为依赖和躯体依赖的有关理论,将手机依赖定义为: 过度使用和间歇性的渴望使用移动电话。∞ 我国学者对“手机依赖症”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将其归因为过度使用手机 导致的。“我们将那些对手机使用过度依赖,而对身心健康与学习进步所产生多种 负面影响的现象,称为“手机依赖综合症”。吲二是从心理学层面出发,将其归结 为一种心理疾病。手机依赖(in―mobllephonedependeney)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 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适应的一种现象。@@SatokoEzoc,Masahiro Toda,Kimio Yoshimura,Aki\arilomi,Rci Den and Kanehisa MofimoIo:ReJaliorships ofpersonality and lifesl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students[j]SOCIAl,BEIIAVIORA\DPERSONAI,ITY,2009,37(2),23 1-238. ②汤敏佳: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分析,《江苏高教》,2010年第1期。 《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12期。11⑧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手机媒体与媒介依赖手机依赖现已成为一种使用者因使用手机而产生的扭曲、畸形的心理行为,它也反映了相应的病症,即“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主要表现在受众习惯性的 把手机带在身边,一旦失去手机就会心情烦躁。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听到手机铃声响,就会下意识的检查手机是否出现问题,甚至于出现幻听或将别人的铃声误以为是自己的。当因信号问题连接不上网络时,就会产生焦灼的情绪,坐立不 安,时间越长内心越焦虑,症状越严重。这些依赖现象正越来越严重的困扰着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二)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依赖的表现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其实对当下的受众们而言,新媒介不仅是人体的延伸,它就是人体本身。新媒介担当了保持受众心理平衡、见多识广、生活有序必不可少的中介。在三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受众对新媒介形成的依赖不单单是为了获取实用性满足,更多的是接近实际生活的精神性满足,即通过新 媒介来获取精神的寄托。④目前,大学生使用手机表现出“三高”现象:即高普遍率、高话费、高使用 率。大学生不仅在课堂外普遍频繁使用手机媒体,在大学课堂上也同样如此,这 部分在课堂上频繁使用手机的学生被称为“低头族”。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媒介依赖呈现出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社交沟通倾向的“手机依赖”。这是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最普遍、最 高频的表现。这样的情况一部分出现在课余时间或者对老师所讲内容不感兴趣的 课堂上。大学生通过腾讯QQ、微博、微信、人人等聊天工具与同学、朋友保持交流,获取他人最新消息,发布自己最新消息和状态,以获得同学、朋友关注,并 获得一定精神上的满足感。被采访者都表示每天都会登录QQ、微信这两种聊天工 具。另一部分则是通过手机短信、QQ等聊天工具与亲人进行日常沟通和节假日等 特殊节日的送祝福,以加深感情。而最明显的则是手机的即时沟通效果,为大学生办事情、找人提供了最大便利,提高办事效率。 二是娱乐倾向的“手机依赖”。大学生为缓解自身压力、打发无聊时问给自 己的精神上放假。这类“手机依赖”比起社交沟通倾向的“手机依赖”来说程度①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一一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舨社2008年舨。1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手机媒体与媒介依赖相对较轻。其主要表现在课堂内外,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阅读网络小说、听网 络音乐、玩手机游戏等以达到轻松娱乐的目的,尤其玩手机游戏可以使大学生在不断闯关中获得一定成就感。三是学习倾向的“手机依赖”。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进步,很多诸如印象笔 记、学霸、有道词典、课程表以及新闻类软件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手机软件。此类 “手机依赖”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满足自己获得最新时事、社会热点等掌握最新 消息的需要。另一部分是为了更近一步增强自身控制力,为学习提供工具性帮助, 进一步深入学习。但便捷的交流、广袤的网络资源、快捷的操作也使得大学生懒 于动脑思考问题,懒于动手抄写笔记,而习惯在网络上查找答案,通过软件记录笔记。所有被访者都表示有过至少1次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在课堂上没有使 用过手机或者手机关机的人数为O。有部分被访者表示用手机软件记笔记、用手 机软件查找资料已经成为学习中必备的工具。这说明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 频率非常高,也反映出即使是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依然保持着对手机强烈的依赖。(三)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依赖的类型和特点 从微观层面来讲,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根据其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认知依赖、 情感依赖和行为依赖。 认知依赖表现在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对自我和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从 而更加了解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认知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它包 含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以及伴随着这些心理现象而产生的注意等方 面。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会受到其认知因素的调节和控制。大学生做某件事情的动 机目的、社会态度、自我意识以及进而所采取的种种行为都以认知作为基础。手 机媒体将大干世界送到大学生眼前,使得他们的认知种类更多、范围更广、内容 更丰富,而不再局限于周边的人和事。 大学生把手机媒体当作自己情感依托的载体,这称之为情感依赖。其主要表 现在通过手机媒体中的影视软件追看美剧、英剧、泰剧等来满足自己,通过电视 剧中描绘的美好蓝图,缓解压力和消解烦恼。人们对不同事物的不同态度体现出 了不同的情感,这就是人的大脑对外界人与事的需要间的关系。在大学生的日常1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手机媒体与媒介依赖生活中,上课听讲、人际交往、参加活动以及活动频率都会受到情感因素的调节,并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对某种事 物的情感体验大致是相同的,事事顺利就会感到非常愉悦,反之就会因遇挫产生 挫败感闷闷不乐。通过追剧的方式,既能在剧情建构的虚拟生活中生存发展,暂 时忘掉不愉快,又能寻找到与自己差不多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认同感。 这成为许多大学生排解压力、调整状态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宅在宿舍,频繁借助手机媒体来团购美食、网购物品,进行人际交往 活动的表现称之为行为依赖。行为因素由选择行动和执行行动2个阶段组成。在 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行动选择和决定的执行是通过目的动机和在具体过程中做出 反应,然后思考选用适宜的方法,一步步按照计划执行,完成预期目标。对于绝 大多数喜欢追赶新鲜事物和潮流的大学生来说,电子商务是实用、便利又高效的 交易方式。他们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喜欢的物品,而且 送货上门,这对上课时间多且不集中的大学生来说极为受用,既节约了时间,又 提高效率。 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具有沉溺、盲从、麻痹的特点。 2012年起,随着微信用户量突破1亿,它逐渐成为大学生最为欢迎的交流软 件。原因在于它既能保证个人隐私不被泄露,又能在不同的朋友圈中与朋友对话, 分享自己的动态,查看好友状态。总的说来,微信弱化了大众传播,强化了群体 传播。他为大学生搭建了高效传播的社交平台。 沉溺。在手机和手机媒体全方位渗透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时,许多大学生将 过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手机媒体所营造的相对虚拟的世界中,每一天从早晨开 始刷微博报早安、看新闻,到上课无聊时刷刷微信、微博、追追美剧、韩剧、日 剧、泰剧,再到早中晚三餐吃的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习惯于手机媒体营造的 世界而不是与现实世界打交道,他们敏感的穿梭在手机媒体营造的世界的喜怒哀 乐中,而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却显得相对迟钝。 手机媒体已经侵入了大学生的饮食起居。众多“宅男”、“宅女”可以一天 甚至一周不用出门,通过手机媒体中的APP,沟通、订餐、购物以及休闲娱乐都 不是问题。他们的生活基本建立在手机媒体所营造的平台上,由于缺乏理性和自1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手机媒体与媒介依赖制力,时间越久他们对虚拟世界越发依赖从而越发逃避现实,继而沉溺在虚拟世 界营造的情境中无法自拔。 盲从。大学生的上课和活动地点不固定,由于手机便携贴身的特点,他们对 手机媒体产生深度依赖和沉溺。他们很容易把手机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作为现实 社会的替代品,用手机媒体在虚拟世界中的说明感知现实世界、认知自己。媒体 把海量的信息摆放在大学生眼前,使他们从心理上自然产生信赖和好感,最终导致米德“内省式思考”的终结。麻痹。手机技术的发展更新使大学生出现极度的媒介兴奋,乐此不疲搜索媒 介信息,久而久之又会因为对媒介的重度依赖而出现媒介麻痹,即感觉不到媒介 的存在。正如麦克卢汉比喻为“鱼儿从不知道它在水里”一样,新媒介对受众、 社会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受众们的感官功能收到不断的信息刺激而变得 日益麻木,中枢神经系统则不得不实行自我保护的麻醉机制,使受众不知道身边正在发生的东西。∞①樊葵:《论媒介崇拜》,《当代传播》2007年第5期。1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一、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一)大学生生活环境的改变加剧媒介依赖 首先,根据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产生需求,这种 需求又导致了人们对大众传播或者其他信源的期待,继而引起了不同类型的媒介 接触。其结果导致需求的满足和其他后果,当代大学生同样生活在这种媒介环境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手机的能力也与日俱 增,在校大学生基本都人手一部手机,有的甚至有两部手机,这为大学生频繁使 用手机媒体提供了基础。而对因为过度依赖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危 害,家长并没能有足够的认识,更谈不上适度控制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一个社会群体,在大学这个全新的环境中,他们求新、 求异的愿望比一般人更为强烈,所以更容易追求新事物、新技术,接触新媒介。 出生于上世纪80、90年代之后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因为 从小被父母、学校过度保护而远离大自然,自幼缺少自主探索的欲望。他们从小 就能接触到媒介,有长期频繁使用媒介的习惯。手机作为最广泛、最便捷的媒介 工具,使用率很高,这为大学生长期过度依赖手机媒体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大学生表面上虽然个性张扬、自信要强,内心深处却空虚、孤独,渴望同其 他人建立频繁的联系、沟通,以得到心灵的慰藉。手机媒体为他们的这些需求提 供了足够的平台,既可以随时获取外界信息,又能随时随地联系他人,这在一定 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的孤独、不安全感,但也导致了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 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高度依赖即是对这一技术的依赖,又是对人性、社会性的渴 望和满足。 其次,受众本身的信息需求和个人喜好,决定了他对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取 舍和手机媒体传播方式的好恶。在以往的群聚式生活方式中,群体内的成员彼此 互相同化。一个成员若想始终得到群体所以成员的认同,就必须始终与群体成员 的认同保持一致。身处校园的大学生以群体生活为主,无论在课堂、宿舍还是校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园活动现场,大学生多数都以群体形式活动。当大学生身处的群体中有人过度使用手机时,这一习惯就会互相传染,进而蔓延至整个群体,使得整个群体的大学生逐渐提高手机的使用频率,并最终养成习惯。大学课堂教学形式的缺陷及学生的逃避攀比心理加剧媒介依赖。目前我国大 学的课程设置多以大课堂教学为主,几个班的学生同时上课,且上课地点不固定。 这导致老师和学生互动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分散效应,这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弱、课堂秩序差、学生的参与度低下。 这成为大学生深度依赖手机媒体的温床。此外,手机媒体成为大学生释放消解压力的重要手段。考入大学后,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相比高中时有所减少,但增加了就业和人际交往的压力。他们试着通过手机媒体拓展人际交往圈,向朋友倾诉苦闷,调节心情和状态。己成年的 大学生也明白了人脉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建立自己的人际交往圈。这也导致了手 机媒体的过度依赖。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学生必须即时捕获社会动态信息。由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变革逐渐加速,他们要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就必须更 多的借助媒体了解社会。许多大学生入学后,不用被老师和父母时时监督,充分 赢得了人身自由,松散业余时间增多。面对宽裕的时间,却没有学会如何科学高效管理时间,大学生被压抑的玩耍的天性被放逐。加之大学课堂管理宽松,成绩60分就可及格万岁。许多大学生终日沉迷于手机游戏,习惯性熬夜,作息严重不规律,成为“宅男”、“宅女”。久之导致在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的同时学习的主动性也逐渐下降。时间越久,对老师上课所讲越无法理解,从而逐渐失去对所学专业的兴趣,最终完全逃避和放弃学业,活在虚拟世界里。 手机不用面对面跟对方交流,不用担心自己的动作、语气、表情等因素给对 方造成影响,发送短信甚至连开口说话都不需要。久之,大学生惰性占据上风, 越来越懒于参与社会、校园活动,甚至越来越难与人面对面交谈。越远离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就越削弱其人际关系,也就越与现实生活脱节。甚至有些学生已 经认识到对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的危害,但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和意志力比较薄弱,无法控制自己频繁使用手机媒体的欲望,依旧无法让自己从这一危害中脱离。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二)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迎合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1.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满足大学生的工具性需求 手机媒体不仅是大学生生活中的贴身伴侣,还是其重要工具。在学习中遇到 难题查资料时需要它;在生活中需要网上购物时需要它;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需 要跟朋友聊天需要它。大学生外出旅游需要订票、订酒店时也需要它。手机媒体 在大学生的衣食住行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他们提供最大便利,这也加 剧了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 手机媒体搭建了便捷而宽广的平台,供大学生表达意见、抒发情感。QQ空间、 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等成为了大学生的创作基地,大大满足了正处于渴望理 解、自由发泄时期的大学生的自娱自乐等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大学生身处“象牙 塔”中,却面临着毕业后进入职场的压力,作为社会性的生命体,他们并非孤立 地存在,通过手机媒体来寻求与其他受众的交流,以获得归属感是他们的基本需 求。手机媒体技术上、形式上和功能上的不断更新也为大学生更好的人际交流提 供了方便。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利用手机媒体丰富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在大学生群体中 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甚至已经发展成为大学生全新的生活方式。当习惯于使用手 机媒体的大学生,因为遗忘等原因远离手机媒体时,他们的情绪就会变得焦躁不 安,烦恼易怒。手机媒体的遗失不仅意味着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意味着大学生真 实自我的缺失。如果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也被手机媒体交流所替代,那将非常不利 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 有部分被采访者表示,当上课之前发现手机忘记带的话,会选择即使上课迟 到也要回宿舍拿手机,否则会因心神不宁,无法集中精力听讲而无法保证课堂上的听讲质量。2.手机媒体传播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的虚假需求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媒介向受众提供的是一种“虚假的需求”,即媒介从表 面上满足了受众的多种需求,但受众个人完全被媒介给欺骗了。马尔库塞指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虚假的需求”是指那些在受众的压抑中由媒介中特殊的利益者强加给受众个人的需求,比如休闲、娱乐和消费等。∞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会经历或多或少的失败和挫折,由于心理不够成 熟,身心脆弱,抗压力相对较差。许多大学生受挫后选择逃避现实,沉溺于手机 媒体营造的虚拟空间。在这个虚幻的空间中,他们可以通过手机游戏等其他方式 获得补偿和满足,弥补受挫时失去的自信心。当他们持续不断的得到类似的满足 时,虚拟世界建构的美好家园就成了大学生麻醉自己的乐园。但这种成功的满足 是脱离于现实之外的,并不是真正的成就和满足。当大学生重新回到现实社会时, 他们依旧无法自拔。 (三)大学生对手机媒体认知的局限性 1.大学生对手机媒体过度使用的危害缺少认知 首先,手机媒介辐射问题。该问题一直因为通信行业的利益原因被忽略。2001 年,我国国际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其他相关部门,曾共同制定了《电磁辐射暴露 限值和测量方法》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发布在国内相关网站上, 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但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用行动公关,力图说服政府适当放宽标准。大学生对手机媒介辐射方面的知情权和知识掌握甚少。早在2008年8月1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就与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等出台《移动电话电 磁辐射局部暴露限制》的标准,强调辐射程度知情权。但如果人们想测试手机媒 介辐射的伤害值,则必须去国家级通信产品检测认证权威机构,目前该机构仅在 北京、深圳、重庆、上海4个城市设置分院,程序复杂且费用较高。大学生们被 手机媒体的功能所诱惑,完全没有意识到,辐射正在伤害自己的身体,身体健康成为媒介辐射的“牺牲品”。其次,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问题。手机照相日益普及,大部分手机都设置有 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两个摄像镜头,而且大部分手机都可以静音拍照。因此 个人隐私极易被摄像头拍下。部分手机媒体软件的强制条款可以自动访问用户通 讯录、短信及视频、图库等多媒体文件夹,被不法之徒利用后也会造成用户隐私①杨华: 期。《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和文化批判》,《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1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泄露。还有一些黑客专门针对手机设计病毒,利用部分手机软件、手机芯片程序 的漏洞传播病毒,攻击并窃取用户手机银行、手机钱包信息,威胁用户的财产安 全。大学生是通过手机网上购物的大群体,且防备意识薄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极易受到隐私侵害,从而使自己的身心健康收到伤害。 再次,情感缺失问题。手机媒体所传播的特定内容的符号性意义或象征意义 明显大于其功能性意义,本应增进情感的举动最终造成大学生情感的缺失。在春 节等重要时间刻度里,大部分大学生已经习惯使用短信、微信、QQ等群发功能发 送祝福。祝福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导致许多大学生只关注祝福的发送者,却忽略 了祝福内容,甚至根本不看祝福内容。手机媒体送祝福的行为方式代替了传统的 面对面以语言为媒介的祝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情味和文化意义,使得祝 福所应有的加强情感的意义被弱化甚至消失。 最后,人身安全问题。手机电池里面的化学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容易加快化 学变化,这使得手机极容易爆炸。目前,我国市场上出售的手机电池拼盘繁多, 质量参差不齐,而现行的国家标准对此状况束手无策。当手机软件运行过多,时 间过久时,就会产生大量热量,电池极易引发爆炸。2.大学生媒介使用和判别能力较弱媒介使用能力,是指受众从无数信息中获取、分析各种形式的有效信息的能 力。如今,移动媒体几乎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介化生活更 是成为人们现代化生活中的常态。 媒介化生活中的信息干差万别,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在心理脆弱 和空虚寂寞时,极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黄色、暴力、灰色信息等不良信息诱 骗,对这些不良信息陷入持续性地需求,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对手机媒体的过 度依赖。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受伤害事件的发生。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手机媒体也已经成为大学生庞大知识量、信息储备 的来源之一。但他们的信息认知的能力仍然很弱,更不用提批判接收媒体信息和 积极思考解读的能力。大学生每天都要接触庞大的信息量,倘若他们把自身的精 神和物质生活全部寄托在手机媒体上,终将导致大学生失去个人的兴趣爱好,失 去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这使得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亟需提上日程。20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二、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正负影响(一)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带来的正面影响 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然而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网络 资源和网状形式呈现的知识,又没有清晰的逻辑结构,给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 能力造成了极大考验。这需要大学生懂得如何获取、管理和分解知识。与此同时,各类帮助大学生学习的软件应运而生。1.印象笔记等学习软件利于大学生学习与生活 在2012年5月10日,Evernote的首席执行官菲儿?利宾在GMIC2012讲话 中正式宣布推出“印象笔记”的服务,还同时推出了“印象笔记一圈点”、“印象 笔记一人脉”2个产品。印象笔记具有保持同步、剪辑网页、图片搜索、储存重要 资料、团队协作5大功能。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快速、高效地记录课堂笔记,在上 课时用手机记录课堂笔记,并拍下课堂演示内容,还可以录音记录上课老师所讲 的内容,帮助大学生记录好每一个重点。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学习的时候玩儿手机”是21世纪困扰青少年的三大 疾病之一,患病率占学生群体的92.83%,医学界对此一直束手无策。∞“我要当 学霸”软件作为时下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一款督促学习的手机软件,它解决了“学 习的时候玩儿手机”这一困扰大学生的难题。通过学习监督、我要早睡、我要早 起以及倒数日、每日学习提醒、必备应用推荐等5大主要功能,防止大学生学习 时玩手机,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学习效率。 该软件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在设定时间内强制性令手机停止工作,督促大学 生早睡早起,不要玩手机。它还包括严厉的监督和残酷的惩罚两大特色。当大学 生在学习时间内玩手机时,该软件就会发出警告,提示大学生认真学习。如果大 学生选择了放弃,就必须接受强制播放音乐或发送让人啼笑皆非的朋友圈状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高级实验师罗昭锋也是印象笔记的忠实粉丝,他对该软件提出了好评:“我认为,所有科研人员都应该掌握至少一款文献管理软件,提高处理文献信息的效率。但科研人员除了阅读文献,还会经常阅读网络上的一些@我要当学霸学习必备神器最美应用系列,http://app.hiapk.tom/education/20 13/1031/1462232.html21 量量曼曼曼曼!曼寡曼曼曼曼曼,11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量曼曼量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舅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舅皇曼曼量知识片段,这些则是碎片化、非规范化的知识,而且还有实验记录等信息需要保 存,印象笔记是非常好的选择,是一款绝佳的知识管理工具。”哪 2.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师生关系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传统的师生关系长期以老师传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师生互动贫乏,导致 老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容易过高或过低估计授课质量。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低,对学习的兴趣也不高,长此以往无法做到教学相长,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而通过手机媒体,大学生即使无法完全消化课堂内容,也可以通过软件完全记录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供课后消化。同时,大学生可以随时查阅网络资 料,帮助理解课堂内容,同时将课堂知识向更深层次扩充,实现课上课下自主学习。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平台,供校长、教师、辅导员在博客、微博等 平台上与学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为方便教师更好地把握工作进度和效果,提高大学生积极性,提供帮助,实现教学双赢。(二)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手机媒体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师生间的积极互动,但 手机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部分大学生因缺乏理性、自律,沉迷于手机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其行为、情感、态度等方式随之发生深刻转变,从而转变了大学生的从小养成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内心的思维习惯。海量、琐碎、即时的信息使大学生沦为信息的奴隶,大学生越来越习惯于通 过手机媒体而不是直接接触社会来获取信息。随着手机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大学生对手机媒体技术利用率的逐渐提升,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力逐渐下降,最 终变得几近麻木。这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某些重要的东西,而且随时可能淹没在广袤的网络信息海洋中,这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平衡、私人信息安全、私人空间的保障以及自身幸福感等方面都在经受巨大考验。不少大学 生更患上手机依赖症,严重损害着自己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认为手机在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大学生的健康症状受到的影响更大。④《用户心得:大学教师如何用印象笔记提高科研T作者的效率》,http://blog.yinxiang.corrgblog/2012/09/10/how―a-colleage?teacher-and?researchers-use-evemote-to―improve-the-efteciency/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1.大学生媒介享乐主义的蔓延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既是生产力又是意识形态。手机 媒体等新媒介中受众漫无节制的信息消费欲望取代特定而明确的需求,将各种无 理性信息蔓延为生活的重心。∞ 网络上曾有两张对比照片非常流行,一张是清朝时期人们躺在床上吸食鸦片, 一张是现代大学生躺在床上把玩手机。除了两人一个是拿着大烟枪,一个是拿着 智能手机外,两张照片的主角动作相同、神态相似,虽然带着些许嘲弄的意味, 但早有人把手机媒体喻为精神鸦片。就像麦克卢汉曾经说过那样:媒介即按摩。 因为新媒介的介入和媒介运营商的努力,人们的生活处处都充斥着快乐,而在人 们享受这种快乐时却忽略了内心的真正感受,从而犹如吸食鸦片一样被暂时的享 受所迷惑,忘记了真正该做的事。手机媒体用迷惑性的方式绑架了大学生,使大 学生心甘情愿的沉溺在它所营造的完美空间中,远离现实社会。久而久之,大学 生对舒适的媒介按摩产生依赖,进而演变成一种无法轻易摆脱的习惯。 2.对大学生认知能力造成损害在科技享乐主义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传播生态危机,因为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接触、感知世界的方式越来越简单,从而逐渐降低大学生的免疫力。 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提出了“技术就是容器”的观点,尖锐的提出 了对媒介技术的批评。芒福德认为受众正趋于“单向度”,即受众本应是新媒介 的主人,反而成了它的奴隶。② 在手机媒体构建的传播环境中,大学生可以和它简单、快捷的直接对接,中 间省略了用来规范和约束所接收信息的介质。大学生接收信息的大门高高敞开, 手机媒体可以畅通无阻的对其推送信息,这也使得部分不良信息趁虚而入,极易影响大学生。3.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干扰 信息爆炸时代,对网络资源的控制难度大且滞后,手机媒体内容可选择性强, 对信息的筛选完全靠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和个人判断能力。而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和 自律能力相对薄弱,极易接触到大量的高传输特性的灰色信息,导致大学生粗俗。[德]瓦尔特?本雅明: 圆[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技术与文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2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话的人际交往,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危害。高校的BBS、贴吧上,借助手机媒体诽谤他人、传播他人隐私等事件时有发生,不利于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 一项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师武汉传媒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等 高校大学生中的网上问卷调查显示:63%的大学生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56%的 同学玩手机时间超过半个小时,仅有12%的同学表示睡前从不玩手机。 学生表示:“熄灯之后不玩手机根本睡不着,躺在床上玩手机已经成了习惯。调查中,有55%的大学生表示,即使明知睡前躺在床上玩手机对健康有伤害,但仍难以改掉这个习惯。∞因过度依赖手机,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饱受干扰,颈椎病、眼睛不适、睡眠质量低下等症状也过早的缠上了大学生。 有数据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会减少生成褪黑激素 总数大概22%,会让人一直处于浅睡眠状态,从而大大减少人们的睡眠时间。而 手机上的镍等某些金属长时间跟脸部距离太近,容易导致皮肤过敏,长痘。睡前左右横躺着用手机容易压迫眼睛导致供血不足和视力下降。被手机辐射时间长了也会引起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疲惫,恶心等不良反应。而躺着玩手机时因长时间牵拉着颈椎,也会导致其曲线前凸日渐减少、变直甚至反弓。②4.对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形成的干预2011年,郭美美事件在微博上广为传播,高调炫富的郭美美令许多大学生既羡慕又不耻,一方面抱怨自己没有殷实的家境,另一方面又期盼天上掉馅饼。这 种享乐拜金主义像病毒一样快速传播,影响着大学生尚未完全成型的价值观。这 不禁让人惊叹,我国几千年古老文化传下来的勤俭、节约、质朴的价值观正在逐 渐减弱,我国5000年的道德文化也在不断经受着手机媒体所传播的流行文化的强 力冲击。事实上,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介自从出现时就不断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利用QQ空间、微博、微信等手机客户端在朋友圈中恶搞权威、恶搞古代诗人杜甫、恶搞名人名言、恶搞古代诗句的例子随处可见。如果恶搞仅仅为了博得众人一笑,①“深夜于机党”眼睛发炎J,http://news.1ia01.com/newspage/2013/03/4727923.html,华商晨报 圆日夜玩手机电脑大学生患颈椎病手法按摩有禁忌症,广州H报网络版,http://www.gdqynews.on/Item.aspx?id=55088 24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提升空间访问量和朋友圈关注度,那对日常生活的事情完全可以满足,但对经典 名著、古典诗词、古代诗人的恶搞,则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原本忠贞爱国的屈 原被塑造成了同性恋、原本为国献身的董存瑞成了脑残……这些开放的言论和恶 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修正有着极大的干扰。 匿名的网络言论凭借其较快的传播速度,成为谣言的助推器,甚至可以在短 时间内摧毁大学生长期树立的积极向上健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一些迅 速传播的言论往往带有很强的煽动性,一旦为大学生广为接受,则有可能引发网络暴力和暴力冲突。媒介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通过引进一种文化的方式消灭另一种文化。文 化强国对文化弱国的文化侵略大多通过媒介等外部力量,使本国核心价值观为他 国人民所接受和推崇。我国在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介技术的发展上较为迟缓,大都 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较为成熟时才传入。这导致我国在面临西方发达国 家的文化侵略时无法做到有效还击,这对我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和文化造成巨大冲 击。西方发达国家还凭借其技术优势向大学生强制传播美剧、英剧等饱含其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逐渐曲解大学生从小接受的传统的价值观。变相成为某些发达国家向外传播其强势文化的手段,形成了以西方文化为主 流的媒介文化。这一文化侵略强势霸占的第一个群体即是大学生群体。网上备受 追捧的美剧、英剧以及受广大男生喜欢的cs等网络游戏,无不充斥着他们的烙印。 5.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 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彼此的语言、动作、神态、 面部表情以及音量的高低、快慢来相互传递信息,告知对方意图。而通过手机媒体进行的人际交往,往往局限于无声的文字或言语。除非交流双方非常熟悉,否则无法感知对方的情感,而且从文字中很难摸透对方的语气色彩和强弱程度,很 容易产生误解,容易激化矛盾,最终弱化了情感表达,导致大学生间情感冷漠。 手机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限制,当大学生情感波动较大, 需要发泄或倾诉自己目前状态时,只要交流双方都在线上,就可以隔空交流,或 者在自己朋友圈发说说表达情感。但倘若想要倾诉的对象不在线,或者自己的朋 友圈无人回应,那么这种人一机一人互动的模式就会给人带来加倍的压抑感,使人 产生更多的情感焦虑和空虚寂寞等消极情绪,无疑是雪上加霜。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大学生对手机媒体依赖的原因与影响大学生变得沉默寡言,失去倾诉能力,这大大削弱了他们直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由于新媒介的中介作用,受众身处的交流情景基本上是被中介过了的解释性 的知识,而不是对话式的沟通。新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面对面的人际交往, 受众之间的现实沟通能力不断弱化,不利于受众社会化和人格化的完善。正如加 拿大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所说,“人的延伸”同时意味着人的“白残”。①①[力口]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26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依赖的解决之道第四章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依赖的解决之道一、社会机构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杜绝手机依赖(一)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杜绝手机依赖 第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课堂风格的艺术化和教学体制的改革是大学生 课堂上减少手机使用频率的首要条件。课堂内容丰富并能满足学生强大的求知欲, 教学语言活泼有趣味,教学风格符合学生的审美趣味,充分利用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强化学生记忆效果,创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 上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增加听课的欲望和收获知识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秉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我国大学生课堂教育大多为大班教学,这样很难照顾到全部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分层教学既可以使优生更优,也可以帮 助相对落后的学生重拾信心,这样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学生,使教学更有侧重, 方便管理,也更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文明使用手机,这也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大学生对手机和手机媒体的过度依赖基于其传播信息结构和效应的神秘性,只有 消除他们对手机媒体的神秘感,大学生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使用手机媒体。 首先,学校可以吸取德国青少年的培养模式,鼓励大学生用最新的媒介形式 传达自己所想,同时邀请专业的媒体从业者为大学生培训,让每个大学生都能近 距离接触世界最前沿的媒体技术,对新媒体技术不再陌生,避免因对未知领域的新鲜感而产生的依赖。 其次,鼓励学生多方面运用发挥手机媒体的长处,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举办社团活动,帮助大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等。同时,开阔大学生眼界,保持与社会接触,避免社会疏离症,使其真正明白手机媒体仅是为自身服务的一种工具,自己的头 脑才是自身行动的主导,要做媒体的主人,而不要被其绑架。再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时监测。“手机依赖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学校应该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做好心理疏导,从根本上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依赖的解决之道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与生活,不能因为对手 机媒体的依赖影响大学生活。第三,培养大学生在媒介时代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导学生用怀疑的眼光看待、 分析信息,学会传播积极、健康的信息,杜绝不良信息。同时,在教室、图书馆、宿舍、宣传栏都张贴醒171标示,警醒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防止手机依赖症。学校可加大检查力度,明确禁止课堂上使用手机,开展系列讲座,向大学生展示手 机依赖的危害,使其对手机依赖症有清楚的认识。第四,丰富大学生课堂外生活,找回生活重心,控制和转移注意力,摆脱媒介依赖的困扰。因此,学校应当多组织有趣、有益又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公益讲座、 社团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让大学生时刻谨记,学习是大学时期第一要务, 提倡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短期、长期规划。提倡大学生课余时间多运动,减 少待在宿舍的时间,主动在某个时间段远离手机,回归原始的学习生活,走出去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逐渐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活动中,消除失落、孤独感,将时间和精力付诸学习。最后,对已经患有“手机依赖症”的学生,要重点加强心理疏导,帮助调整 心态,缓解内心的焦虑、烦躁等症状,症状严重的通过专业心理医生帮助治疗。(二)国家政府相关机构加强监管首先,建立和完善手机媒体的法律法规,约束媒体的行为。新鲜事物的出现 都会给人们带来利与弊的双重影响。手机媒体凭借其高效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优势, 在大学生生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发展缺少一定的制度约 束,导致了一系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网络课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