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脑子烧高香是对菩萨不敬敬,还一直想到坟墓,感觉都得罪了!很是惶恐不安,我该怎么办!

向菩萨许了对自己不利的愿望怎么办?我又强迫症 很尊敬菩萨 但是最近总是突然想到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愿望_百度知道
向菩萨许了对自己不利的愿望怎么办?我又强迫症 很尊敬菩萨 但是最近总是突然想到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愿望
向菩萨许了对自己不利的愿望怎么办?我又强迫症 很尊敬菩萨 但是最近总是突然想到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愿望 特别是在向菩萨许愿时 但是这不是我的本意 是我的强迫症 给自己心理暗示 想一些不好的愿望 请问菩萨会帮助实现吗?很担心 谢谢各位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想问题,难道要做到心如止水的和尚才可以许愿吗,也有可能有人在许愿的时候想着自己死那,那难道菩萨就真的让他去死吗?呵呵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怪癖的亲,菩萨是帮助人的,她普度众生,她是不会害人的,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呵呵,亲菩萨不会做坏事的,放心吧,我也信佛的。
可是如果我想考试打高分 心里却想打低分 这类的呢 也不算害人 但是对我不利啊
学习还是要靠自己的,哪怕是你许愿考试第一,你如果没有那个能力也是做不到的,亲,这种是没用的,不用相信那些的,考试还是要靠自己的。。。
我是举个例子,请问类似的这种小事菩萨会实现吗?我担心的不是这个,就是举例子,问问您这样的小事或者别的对自己不利的但是不及死的那种事情,菩萨会实现吗?这些不算是害人的事情呢?
不会,这种事情我也曾经在许愿的时候想过,但是从未成真过,安啦,放心吧,我都没有实现,你有什么理由实现那,嘿嘿
真的吗?您当时想的是什么类型的事情呢?您也有强迫症吗?
是真的,我没有理由骗你啊,我也是有强迫症,例如我写字如果有一个地方我看着不舒服,我就会很不舒服,用笔在上面划几下才舒服,例如我想看更新,看那张图到底是什么,就算没流量了,我办也要等,没话费了,交也要等,不等睡不着觉的,我每次许愿的时候心里都乱乱的,连父母离婚,亲人死亡都想过,但我亲人都好好的,可能你也不太相信为什么这么巧,我有强迫症而且信佛,强迫症我证明不了,但我可以发我家的佛像,希望你能够抛除烦恼,过个快乐的新年
首先谢谢您,但是您说的发您家的佛像 是什么意思呢?另外我有时候还出现一些诽谤佛的想法,越不想想就是越想,为此很苦恼,唉,佛会惩罚我吗
不会的,佛祖会原谅的,佛像现在发不了了,我已经把问题回馈了,正在等待官方的回复。。。
您的心很慈悲,但我还是没明白您说的发佛像是什么意思呢,要把佛像发给大家吗?是通过什么方式发呢?
通过照片的当时给你发过去,在屏幕上有一个照相机的标志,你点击一下就可以知道了,在此谢谢亲你的夸奖,下次用你就行,我年龄不大的,嘿嘿。。。
照相机的标志?在哪里呢?是通过百度给我发来吗?我没有用过 不知道怎么回事 麻烦您帮我解释下好吗?
还有什么用我额?
不客气的 还有您说的等待官方的回复,回馈问题是什么意思呢?
亲,可能你是用百度直接提的问题吧,你下载一个百度知道就能看到了,也有可能是手机版本问题,还有亲不是我有什么要用你的,而是指称呼,你每次都用您,用的我都不好意思了,我年纪不大,咱们是平等的,你下次还是称呼改为“你”吧,以后有问题我会尽量帮忙的。。。
亲,可能你是用百度直接提的问题吧,你下载一个百度知道就能看到了,也有可能是手机版本问题,还有亲不是我有什么要用你的,而是指称呼,你每次都用您,用的我都不好意思了,我年纪不大,咱们是平等的,你下次还是称呼改为“你”吧,以后有问题我会尽量帮忙的。。。
好的,谢谢你了 是我理解的问题,感谢你
不客气。。。
你好.我最近又开始很担心向菩萨许对自己不利的愿望会实现 你还得替我解一下心疑 谢谢你了
亲,你见过大的佛像吗?很大的那种,如果见过你能形容一下你得心情吗?如果没见过,能否形容一下你想到佛像时的心情吗?
恩...心情是敬畏比较多吧
嘿嘿,我就是想跪在佛像面前,我感觉那时候我的心才是最宁静的,你可以试一试,那时是世界上最安静的时候,到时候问问自己的心是否想让自己不利,静心想
我现在只是想让您告诉我一个确切的答案 会不会实现呢 我真的很担心呢很害怕会实现 如果我真的不希望 并且害怕这件事情发生 但我许愿时还想了这件事情 菩萨会帮助实现吗 对自己不利啊
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既然您心里已经否认那是您的初衷,他还有什么理由去实现一句玩笑那?不会实现的,谢谢
当然不是我的初衷了 您不是也有强迫症吗 您应该能理解我说的吧...
我知道啊,但我不会纠结我不相信的东西,只要另我难受的东西不是看得到摸的着的东西,我会选择大喊来发泄我因强迫症带来的心烦。而不是说出来,我身边没人知道我有强迫症!
我也是在这上问您的 您不是说您之前许对您不利的愿望都没有成功吗 是真的吗
当然,要是我想的那些成真了,你现在就问不到我了,因为那样我就去下面报道了
恩 谢谢您了 我明白了
您不会认为我是不信佛的吧 我是信佛的
恩,我知道
那您说的 信则灵 不信则不灵是什么意思呢
心诚则灵的意思,咱们信佛是一种信仰,不是当大仙的,所以你不相信会成为现实的东西就不会实现
我只是随便一想 一个念头 我怕会实现 所以不会实现 是吧 谢谢您
您有QQ号码或者手机号码吗?日后有问题还想请教您 谢谢
要是不方便的话我在这上面问你吧 就是你说菩萨不会做对众生不利的事情 那么如果有的事情因为强迫症我在许愿的时候说了但是我不希望它发生 但如果发生了这件事也许会对我有利 那么这个怎么算呢 菩萨会帮助实现吗
您好 请问您在吗 我最近又被这个问题所困惑 想请教你一些问题 拜托你帮帮我吧 谢谢你了拜托了!
采纳率:75%
给菩萨上香,往好的方面想,顺其自然,别想那么多,找些朋友聊聊天,放松心情,一切会好
只要放好心态,不用想太多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强迫症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我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还是会自卑?
来源:zhihu.com
【自己就像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几乎一帆风顺。 可是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经常容易自卑,总觉得自己“不过如此”,觉得自己挺聪明,可更多的时候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每次并没有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取得很好的成绩,总是惴惴不安,不可置信。 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在面对自己少数不擅长的领域和项目时,十分逃避,似乎没有信念能够战胜。 考了第一名,最先涌出来的是惶恐,和沉重的压力。 哪怕是在付出努力之后。丝毫没有:这是我应得的
这种想法。 感觉自己要抑郁了。。。。】
1、安全感的本源是什么?我一直以为是强大,后来才明白,恰恰相反。从强大中寻求安全感,就好比从鸦片中寻找健康和活力,如饮鸩止渴,越陷越深。安全感的本源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不完美(甚至悲剧)的那一面。关键词:你,不完美这里面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安全感的来源,应该是你自己。二是安全感的本源,是对不完美的接纳。产生真正的安全感,需要这两个条件:意识到安全感源自自己,意识到对自己不完美的接纳。--------------------------------------------------------2、第一个条件无法达成。别人家的孩子很难产生源自自己的安全感,因为他们无法建立自我,无法建立自我认同。他们被训练,渴求外部认同。他们就像巴普洛夫的狗,在他觉醒之前,他一直生活在一种模式之中:做得好,得到认可和爱;做的不好,失去认可和爱。你需要做得好,才能得到认可和爱。这是有条件的。年幼的孩子是没有自我的,他们的自我需要从无到有建立,这一过程中,如果父母给予子女多一些无条件的认可和爱,那么这种自我就容易建立。如果父母给予子女的爱和认可都是有条件的,是建立在子女做对事情的基础上的,那么子女的自我就难以建立。无法建立自我,就无法从自我认同中获得安全感。-------------------------------------------------------3、第二个条件也无法达成。由于第一个原因,他们对于不完美和缺陷是恐惧和厌恶的。这使他们经受了无数的折磨。因为人都是有缺点和不完美的地方的,人不可能永远成功。所以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否定和攻击自己。更可怕的是,他们同样无法接纳他人的缺陷和不完美。所以,他们不爱自己,也不爱别人。对,其实他们也不爱自己,他们最喜欢做的,是自我攻击和自毁。-----------------------------------------------------4、上面的逻辑其实我已经说了很多次了,今天主要是想说这一点。今天看到一句话,是一位心理学家()讲的:对方让你失望的时候,就是ta有弱点的时候,就是你征服ta的时候。无比深邃的一句话啊!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缺点,决定了你与自己的关系,决定了你爱自己的方式。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缺点,决定了你与他人的关系,决定了你爱他人的方式。-----------------------------------------------5、爱的本质,是包容和接纳。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包容和接纳,是最强大的心灵武器。对方让你失望的时候,就是ta有弱点的时候,就是你征服ta的时候。这是我近期看到最好的话了,一定要分享给大家。----------------------------------------------6、很多同学问这句话的意思,先道歉,是我疏忽了,没有写自己的想法。当然,我说这句话深邃,是因为自己的经历。过去的很多年,我一直在追求更优秀和更强大,以为它会带来爱情,但是,却经常适得其反,反而将爱的人越推越远,直到我意识到,我忽略了这种柔性的力量。也许优秀,但是没有爱。我不得不说女人的直觉其实是很准的,她说你其实不爱我,我不服气,后来才明白,确实不爱,因为连自己都不爱。不会爱。爱,宽容,付出,真诚,主动,坚定,死皮赖脸。ta,既可以是你喜欢的人,也可以是你自己。ta让你失望的时候,也就是ta缺点暴露的时候,你对ta的态度,其实是非常关键的。当ta暴露缺点,其实ta自己也是知道的,如果ta在乎你,其实ta是很忐忑的,很恐惧的,有时候为了保护内心的自尊,ta反而会表现的歇斯底里和攻击,ta不自信,ta感觉不到安全感,ta想要推开你,这时候,你如何反应?若你转身离开,或者选择否定ta,那感情到此为止。如果你摸摸ta的头,告诉ta你一直都在,ta会如何?如果是你,你会如何?这时候的宽容和接纳,往往直击内心最柔软的的地方,让人产生一种最深层的安全感,进而产生依赖感。这种感觉其实对女人很重要,很重要。其实对男人也很重要。深层次的爱和依赖,由此建立。这个社会,这种情感其实非常稀少,而我认识的很多优秀女孩,最后嫁给的,往往不是最优秀的那个追求者,而是看起来不是最优秀但是最坚定的内个。当你这样对自己,你会对自己产生安全感,进而产生自我的认同;当你这样对他人,他人会对你产生安全感,进而有可能产生依赖。当然,世界并没有这么简单,这并不意味着她或者他就会爱上你。毕竟除了安全感,吸引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只是提醒自己和喜欢追求力量的人,一定要重视这种柔性的力量,这是一种人格魅力,是一种力量之外的力量,不被人们重视,但其实非常重要。很多时候,你让自己越来越强大,但人们反而离你更远,这时候,你可能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自己忘记了对周围人的爱、付出和宽容。我只是提醒,不要忘了这种力量,很多时候,万斤巨锤砸不开的锁,一把钥匙就搞定了。这里不讨论征服这个词了,其实我并不排斥功利,只要爱和宽容是真的,小王子里用的还是驯服呢。强大和力量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不要沉迷其中,当然,也不是说它不重要。只是,不要忘记这种柔性的力量,爱与宽容。很多时候,它极为强大。某些难题,非它不能解决。排名第一的俞林鑫的回答很好,我当年就是因为看到了一篇类似的文章而开始自我觉醒之路的,推荐大家看看。
谢邀。一般来说,幼时得到较多肯定的人,容易形成自信的品质;相反,幼时经常被否定的人,则容易自我怀疑。但确实如题主所分享的,幼时成为了“别人家小孩”的人(这些人曾经得到很多表扬),却非常不相信自己。如何理解呢?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涉及到自我的本质了。人的自我是丰富的,有好有坏的。所以当某种品质被过份强调时,另外一些对立的品质只能被压抑了。当一个人被夸奖时,往往强调的是其好品质:聪明、懂事、善良......那么与这些品质对立的成分:无能、自私、调皮......虽然它们也存在于内心,却不敢再表现出来了。在任何有可能呈现这些品质的情景下,都会唤起焦虑的反应。自尊的稳定来源于整合:好品质与坏品质的整合。当一个人无法整合自身的缺点时,他的自尊是不稳定的,他特别害怕别人的评价。很多人以为“当有一天我足够强大、聪明或成功时,我才会自信”,其实是一种盲目的推断。如果你无法接纳真实自我中弱势的部分,你永远无法真正自信。“别人家的小孩”,这些人自我中的某些品质被过份的强调,相当于在自我中建立了好坏两分的对立状态。好自我拚命要打败坏自我,拚命想把坏自我扔到一边。但坏自我就像影子一样,无法被清除。完美主义者、强迫症者、抑郁症者,诸多心理障碍者的本质,便是无法接受与面对坏自我。这些人试图通过“想通某个问题”、“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等方式去压抑坏自我,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些“别人家的小孩”,当一切较顺利时,他们倒还能维持内心的稳定,但一旦遇到外在的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危机。失恋、学业失败、工作挫折等等,都会让这些人的好自我与坏自我之间的冲突激化,严重的话出现抑郁症或强迫症等心理障碍。作为在名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师,听到过很多从小优秀的“别人家小孩”的心路故事,深知他们的不容易。所以,表扬对人是有害的。表扬、夸奖、好名次,这些身外之物一方面让人产生自恋满足,另一方面让人执着于好自我的获取,执着于这种自恋满足。过于执着于这种满足的人是脆弱的,易怒的,贪婪的,我们不难看到某些名人或牛人,动不动就会大发脾气。试图把坏自我压抑下去,内在的张力被制造了出来。任何评价的情景,唤起的不是信心,而是紧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的是适度的肯定。实事求是的肯定,不要过头,否则令人害怕。肯定时,更多的强调一个人的努力、勤奋、认真等可控的心理品质,而不是聪明、能干、自信等这些相对不可控的心理品质。拥有自信的关键是接纳自身弱势或普通的品质,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干的主要就是这个事情:让人接受与面对真实的自己。然后,要慢慢地领悟到,所谓的成功、地位、优秀,这均外在的“名相”的本质是空的,是变动的,是不究竟的。生命的本质是无常,自我的本质也是无常。如果这一点被你看透了,那么你便不会再执着于好自我,真正的自信便自然地浮现了。
你的问题在于:自信心来源于外部评价,来源于父母对你的肯定,老师对你的肯定,朋友对你的肯定,唯独没有或者缺少自己对自己的肯定也就是说你自信来源大多是“外源性”的缺少或者没有“内源性”的自信人总是需要自信的如果总是靠外部来输入自信,那就也意味着你需要不停地改变自己,迎合别人的期望,来获得信心补给而外源性的东西,往往意味着供给不稳定,意味着被动,意味着脆弱给你讲个前女友的故事,可能对你有启发前女友长的很漂亮走到哪里她都是人群的焦点我经常对她讲,女孩子长到你这个水平,就只有风格,不分高下了我曾以为她从来不会被外貌困扰,心里应该如看上去的这般舒朗、明净然而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外表给她的带来的困扰远远大于一般人她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评价,并且只能够接受别人对她说,漂亮,非常漂亮,稍微有一点微词,她就会非常的沮丧甚至是恼怒她还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特别喜欢买衣服,而且衣服会严重的影响她的情绪经常有新衣服就会开心,长时间买不了衣服就会难过,不想出门,抱怨手机,首饰,箱包等展示到外面的物件,她总是尽全力来买能承受极限内的最好的她情绪也经常不太稳定,敏感,特别在乎别人对她的评价她的自信来源和你一样:外源性的自信人活着,是需要自信的自信来源分为两种:一、内源性的信心:这种自信来源于对自我肯定,对本身优点的自我认同二、外源性的自信: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具有社会性,周边对自己的肯定评价,是信心的重要获取渠道外源性自信的比较容易获得比如:听话、懂事(精神层面)高挑、强壮、美丽、聪明(身体层面)家庭财富、父母的工作或者职务(资源层面)但是外源性,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输入补给为了获得外部的肯定,你也需要反复的迎合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是遵从你内心的想法,所以活的往往不开心这种信心来源方式,不稳定,自身存在矛盾所以,你会经常性的情绪波动,经常性的自我怀疑,经常性的自卑解决这种困境的办法就是,不要再把自己当成别人家的孩子,不要过分的在意别人的评价,拒绝过度依赖外部的“情绪输血”来过活寻找,建立真正的“内源性的自信”哪一天真正实现了自信补给的“自给自足”你的精神状态,才真正可以称得上:富足,稳定、平和最重要的是:“内源性自信自给自足
外源性的自信锦上添花”PS:很多人加微信问我:如何摆脱拖延?如何提升自己?怎样高效工作学习?如何管理情绪等等人太多了,无法逐一回答,于是我打算办几期公开课,细致讲一些干货希望参与课程,克服拖延,提升自我的读者可以添加我的微信:Adonchuanzhang 备注:公开课 我们一起学习最具操作性的战拖方法,快速提升自我深受拖延折磨的读者,可以加微信:Alanchuanzhang 寻求帮助 备注:系统课程
我在里写的就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也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可惜当时没有知乎,不然他也许和题主一样来知乎求助,也就轮不着我来写这样一篇回答,看似鄙视他,实则惋惜。我在中学阶段,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初中虽然成绩好,但人是懵懵懂懂的,加上初中班主任不喜欢我,所以反而专注,不在意旁人的眼光。中考成绩优异,高调进入高中快班,当了班上的学习委员,这下糟了,光环被放大了,家长和老师看到我就满脸喜色,班主任甚至对班上喜欢找我玩但成绩不够好的女生说:你就不要耽误周筠的时间了。那时,晚熟的我终于开始发育了,愈发在意别人眼光中的我。家长们看待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日后显得很明智的我父母,当时也并不明智,他们当年都是学霸,但他们出身都不好,所以即便成绩好也没法高调。所以,他们并不清楚没有品尝过生活苦滋味的我,一旦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会出现哪些心理波动。高中阶段,因为是老师嘴里的尖子,家长眼里“一白遮百丑”(即学习好别的就都不过问)的孩子,搞得人怪有压力,一旦考不好就很担忧。而且那么高调地在班上年级里晃来晃去,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敢让人知道,藏着掖着。初中时就没有这个顾虑,不懂就会直接找老师问。平生最虚荣的阶段就是高中到大学头两年,自负和自卑交织着——自负一定就会带来自卑的。当时可以说已经渐渐活得找不到自己了,考大学对我来说并不是我内心的目标,而是家长和老师给我定的,他们不告诉我为什么要考大学,我也不去问,反正考上好大学,别人都羡慕呗,家长老师开心呗——看,人是多么容易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啊,忘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于是乎,到了大学,顽强的自我不甘心了,它蠢蠢欲动。而我由于中学成绩好,家长老师对我都很宽容,所以课余时间经常自己去操场玩,这就使得我的自我没有被压制得失去冒头的勇气。大学的专业是父亲帮我选的,不是我想要的专业,加上远离父母,这下自我彻底冒头了。我发现大学一方面很好玩,一方面很无趣。于是,大三我居然留级了。实际上,是不肯被压服的自我在抗议,它在大声对我说:! 这下好了,我用留级把自己以往的光环打破了,不再活在虚荣中了,从云端掉下来了,落到地面上,踏实了。身边没有捧杀自己的人了,又得靠自己一点一滴积累实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这是多么好。因此,留级后,我反而找到了。细想想,能找到,主要还是因为在大学里,我真正感兴趣的一件事是寻找爱情,这件事家里父母从无干扰,加上留级后不可能有其他光环干扰我,所以这件事便可以专注地去留意了,然后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日后,这样的过程不断在重演——我不断地抗拒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组建了几个微信群,群里有青年喜欢找我聊天,想让我成为他们眼中的知心大姐或知心阿姨,帮他们排忧解难,哈哈,直接用告诉他们:没门儿。前年,中学同学聚会。当年年级里的几个学霸,说实话过得开心的,寥寥。其中一位女生,当年极为刻苦,上了清华。她当年顶着多少光环(=多少压力)啊:年级里永远的第一名,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如此,而且是大美女。我和她跳舞,发现她的动作好僵硬,她说,一直都没学会轻松地跳舞,还说羡慕我会吹口哨。后来微信上和她聊,发现她聊天和她跳舞一样僵硬,遂从通信录上删之。后来从同学处得知,她离婚了,得过重病。重病之后,她多次去西藏。难怪她的微信里那么多和西藏有关的鸡汤。高中时的我,好羡慕她啊,倒不见得是羡慕她的成绩(我也算是年级前十),而是羡慕她的漂亮。听了她的故事,心里有些难受。我特别幸运的是,有个一直活得挺真实的爸爸,他虽然帮我错选了大学的专业,但他一直都承认这是他的错。爸爸在大学里也很有意思,他是数学系的系主任,但从不讲究衣着。一看到的报道时,我就在心里想,我的爸爸不也是这个样子吗? 外表上看像个老工人,随便拿个布包就出门了。爸爸当然也有西装革履气宇轩昂的照片,但平时在学校里他就是一副对外表无所谓的样子,这对我长期都有无形的影响。他喜欢和我谈天说地,也会时不时和我嘲讽那些看重头上光环的人。日后,凡是我乐意与之长期合作的作者们,都是像我爸爸一样。题主你坦诚地把自己的现状讲出来了。我想告诉你,这很大程度上都不是你的错。这是时代病在你身上的体现。既然你已经开始来到开放的世界与大家交流,写出自己内心的惶恐不安,那我真的要好好恭喜你。我在这篇专栏里写了一段“后记”,讲了对我影响很大的这本书:我把书中的这段话送给你,也送给所有希望找寻真实的自我的朋友: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相当多的人都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不想经受放弃的痛苦。的确,放弃可能带来不小的痛苦。放弃固有的人格、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或意识形态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在人生旅途上不断迈进,或早或晚,都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另,推荐一篇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曾经在极度自卑和极度自负中起伏,但他依然顽强地追寻着真实的自我:这个故事来自我2009年策划的这本书:祝福题主。
我从小算是半个“别人家的孩子”。我6岁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见到的每一个人都问我:"你好聪明吖"“你学习累不累啊”“你妈妈教育你好好啊”。你每次想张口说,我觉得数学老师好讨厌,我觉得同桌的裙子好漂亮,我不喜欢吃咸菜。大家都会说:哦……“你好聪明吖”“你学习累不累啊”“你妈妈教育你好好啊”。你忽然发现,这个世界跟你没有对话。他们眼睛里面的你是个符号,是个刻板印象,而你以为的、更复杂的(会伤心的会偷懒的会撒娇的会使坏)你自己,却消失不见了。于是在“万众瞩目”之下,你惊奇地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单薄的反光板。你前面有刺眼的光芒,你自己却陷入阴影之下,在众目睽睽之下凭空消失了。那是个被忽略的、孤独的位置。我后来遇见过一些高考状元,这些人多年之后往往不愿意被提及自己是“高考状元”这件事情。谈起来的时候,大家常常说:因为别人只能看见我的“光环“,再也看不见我这个人了。社会的期望,对每个“符号”的认知,都会拼命地投射到“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别人家的孩子”应该是非常听话的。应该是每天按时睡觉的。应该是非常懂事的。应该是聪明无敌不会偷懒的。每个其他人念叨“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不过是带着自己正在处理/无力去处理的情绪,念叨自己理想化过的形象,使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完成自己的投射。一个对自己孩子失望的妈妈,会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一个焦虑自责的孩子,会说:“别人家的孩子”就能做好,你为什么不能!一个对自己学生愤怒的老师,会说:“别人家的孩子”都很听话!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被使用的符号,是工具。你不能不听话,你不能不完美,你不能不符合他们对你的想象。他们随之而失去的,是被允许“做自己”的空间。如果这恰好发生在一个人形成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无论TA是否认同这些“投射”,都会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和心智,来建立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
从小在成绩上一帆风顺,确实是件压力蛮大的事情。而且成绩这种东西,有一种“光环效应”,好像成绩一好,就万事大吉,别的方面也都是优点了,起码在那些把你作为“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的家长眼里是这样。当然,家长也未必真这么想,但也乐得你借用为标杆和榜样,来刺激自己家的孩子进步。但是题主自己心里其实知道,自己并非如此完美无缺,只是在学业上优于其他人,在做事做人的其他方面,未必配得上如此赞誉。这种过誉变成了一种舆论压力,仿佛自己被“捧杀”一样。题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面对别人的夸奖,无法坦然接受。但糟糕的一点是,题主沿袭了学业上的比较方法,即把自尊心建立在比别人强上。这种竞争和比较的思维方式,难免会让自尊心受挫和自卑,因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聪明的人中间总有更聪明的人,总会有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如果从小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下长大,很少经历挫折和失败的话,可能还会对失败有莫名的恐惧。这种对待失败的态度,也会加深一个人的自卑。其实,真正自信的人不是比出来的,真的要比的话,和过去的自己比也许更好。想要自信,首先要在情感上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优势,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失败。如果有些地方确实不足,可尝试改变。如果还是改变不了,就试着接受,不要自己跟自己较劲。把自尊心建立在爱自己和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更温和一些,更有耐心一些。失败其实是家常便饭一样的东西,不必因此自责。在了解和接纳自己以后,试着认识自己、定位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不必期待自己“十项全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适合的领域,选择和设立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目标来追求,而不是和别人比较,在追求这样目标的过程中,一点点建立起自信。
来答一下.当过两种别人家的孩子.1,你看别人家那恒变,成绩那么好,次次第一名2,你看别人家那恒变,天天不学无术,风评那么差,你可别跟她学.是,我是一个失败者,一个曾经“辉煌”过的优等生,后来一个一事无成的劣等生.我没能适应高中高压高竞争的环境.小学的时候我成绩并不好,次次倒数,妈妈被很多次叫到学校和老师谈话.我因为写作业慢经常在日落黄昏大家都走了的时候,还在学校里补作业.只不过那个时候妈妈总是那个安慰我的人.“不要紧,下次考好就好了.”“没关系,妈妈觉得你是最棒的”在家人的鼓励下我的成绩一路飘红,小学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考上初中,初中以全市前10的成绩考上高中,高中也是一直稳居年级前列.后来我逃离了学校.离校前的成绩也是年级第六.只是父母不再是那个陪着我进行这一长跑的陪伴者.我考好了,他们冷漠.考差了也冷漠.他们抱着“望女成凤”的想法,变成了看台上的观众.在遥遥的终点期待着我带着鲜花和荣誉光荣凯旋.在漫漫黑夜的长跑中,我精疲力竭,周围没有一个人.一个又一个指标,他们不再陪伴着我,把所有荣誉都归结为“我女儿聪明”,却不知道我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直到我从云端跌落谷底,摔了一身泥再也爬不起来.对,得第一是应该的,得不到就咒骂吧!就谴责吧!就抛弃吧!我终于明白,比较是一个无限的恶循环.人和人太难比较,又太难有一个标准.容貌,家世,地位,性格,金钱,学历.怎么比?什么时候是尽头?成为优胜者就洋洋自得,但总有一些人让你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幸福感/存在感全部取决于成败.自信,自卑,全取决于是否有人比自己更强.竞争有它正面的意义,带来成就感,推动社会进步.但是竞争会消耗很多能量,让不具有完全抗挫能力的孩子内心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羸弱.破坏合作能力,创造出病态的竞争者.日日在虚荣和将要跌下来的恐惧中过活,长久的压力在情绪中积累出很多毒素和弱点.像刘翔一样,在世人瞩目中,背负着13亿人的期待,最终在栏架前失去了再战的勇气.过多的竞争总让我们怀疑自己是不是依然能够卫冕.赢了,就被捧到云端,输了,就被踩到谷底.我们的价值只变成了一个竞争中的秒数,变成了旁人眼中的赛马游戏.谁管你付出了什么,又谁管你多少次跌倒,多少的心酸眼泪和汗水,你只要赢就行了.为了不从顶端跌落,我们选择了退缩,对啊,不去比,就不会失败了,人生中更多的挑战,也因此无缘人们可能再也无法在110米跑道上看到那个风驰电掣的红衣追风少年了吧。我还记得在雅典,那个眼中隐隐有泪水的少年说,谁说我黄种人,无法进入奥运会前8呢?我今天一定要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奥运会冠军!我还记得头戴橄榄枝,身披红色国旗,丰碑一样的神采。我也记得,你单脚到终点,亲吻栏架的悲情终点。无论世人如何非议你,我依然支持你,刘翔。下面贴一篇转载的文章.侵权请联系我删除,擅自引用先致歉.作者是孟书子 现年23岁,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teacher college (教师学院)心理学系研究生。2009年自北京四中去美国杜克大学念经济学本科,后自杜克大学转学到纽约manhattanville college学习心理学,2014年考入哥大发展心理系。  1月27日上午约10时30分,出生于加州的耶鲁大学数学系20岁华裔学生王璐畅,跃过旧金山金门大桥栏杆自杀身亡。海外中国留学生自杀现象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焦点。  此前的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中,有“MIT才女”之称的郭衡自杀,曾引起人们广泛讨论。因为她的人生履历绝对可用优秀和辉煌等词来形容(参阅正文后面的背景介绍),但仍选择了不归路。日,28岁的郭衡在剑桥市的公寓上吊死亡。  就在郭衡自杀事件之后,好报专栏作者、现年23岁的哥伦比亚大学teacher college心理学系女研究生孟书子(由北京四中考去美国读本科),就自己留学美国几年中所经历的心理失落及自我探寻过程,撰写了此文,曾在私人朋友圈中分享。现交由好报发布。  刚刚自杀的耶鲁大学数学系20岁华裔学生王璐畅  听闻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籍高材生郭衡自杀的消息时,我正在公车站无聊的翻着手机。曼哈顿的灯光已经开始照耀在这个全世界最神奇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是纽约最平凡不过的一个夜晚。  这个令人惋惜的才女在变成所有人唏嘘的谈资前,是一个多么令人骄傲的女生。这个兰州出生的28岁中国女孩2001年移居美国,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后曾经在华尔街工作,2011年进入知名的麻省理工学院Sloan商学院就读。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她明年就毕业了。她的遗书声嘶力竭的向活着的人哭诉“除了中文,我觉得我没有任何优势”。  本科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曾和她一样,想要意气风发的冲刺华尔街,梦想在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叱咤风云。麻省理工Sloan商学院的网站,到现在还再执着的给我的邮箱留言做广告。大二结束的时候,我也曾和她一样,筋疲力竭,觉得前路灰暗。她说: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面对比自己优秀百倍的同学,她已经再没有能立足的东西。三四年前的我会再同意不过。可是她错了,我曾经也错了。  也许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但吃掉我们的不是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  2012年自杀、有“MIT才女”之称的郭衡  “宝贝你真聪明” ——伴随一生的魔咒  从小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这是个才女,聪明的很。” 如果说聪明二字在我的小学,甚至中学年华是良好的祝愿,到了高中毕业直到我出国,它摇身一变,变成了甩都甩不掉的魔咒。当今的发展心理学在谈及教育小孩的时候,也非常忌讳这两个字。全中国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斐然,可是这个目标阻塞了家长们的视野,也给孩子的内心施加了无谓的心理压力。我的妈妈是一个很智慧的女人,但是她良好的心愿也会达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小的时候,妈妈为了让我自信一些,她告诉我我是个聪明的孩子。她热切的眼神20年来从来没有变过。小时候妈妈借助钓鱼游戏教我认字,看到我迷恋《还珠格格》就鼓励我读清朝历史。后来我迷上了英国魔幻小说《哈利波特》,她就走遍当时并不发达的本地书店,最后在首都淘来最新版的书。在大陆还没有译本的时候,我已经拥有了台湾版的第一本《哈利波特》。我对《哈利波特》的迷恋让我发现了翻译中生硬的中文,妈妈鼓励我去念英文版本。(细细想来,也许那是我出国念书的第一个预示。)  “聪明”这两个字在小学的时候让我自信无比,我坚信我可以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成功的早教的确让我在小学的时候游刃有余。初中一年级我搬到了大连。第一次期中考试我只考了年级188名。我顿时就哭成了泪人。后面的几次考试,上了发条的我一口气冲到了年级19名。幸福随着我再一次搬家又一次烟消云散。我考进了北京四中,然后我就又垫底了。好在四中很人性化,从来没有公开朗读过我那惨淡的排名,都是发给我一张一张的小纸条。我又开始咬牙奋战,到了第二年,我又排在了年级前20。  但是这个故事,其实很悲伤。它并不是对奋斗的讴歌。从一开始,我的所有动力都来源于,我很聪明,我应该比别人厉害才对。但是这个逻辑,一定会在强手如云的世界里漏洞百出。美国,就是我的第一个滑铁卢。  比不过别人就是世界末日?  如果说在中国万千高考大军过独木桥的时候,我都一直是个站在聪明者队伍里的幸运儿,那么来美国念书的最初两年,我又幸运的倒下了。杜克大学是全美第八名的学校,原始森林环绕着哥特式教堂建筑。那本来应该是一个青春女孩的天堂。然而,跟原来书本不一样的语言,金发碧眼活力四射的美国同学,和各个国内高中的尖子生,组成了我的炼狱。思想因为语言的不熟练憋在肚子里倒不出来,文化差异大,学不过别人,连玩也玩不过。慢慢的我的心理压力让我开始怀疑出国的决定是否真的正确。  这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带给我们的印记。从教育的开端就被注入了竞争的思想,在激烈的一轮轮竞争中,我们对自己的定义也变成了一个数字。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慢慢的失去了定义自己的机会。孩童对于聪明的理解,和对天才的理解差不多。“聪明的人总是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解决任何难题,天才是不用付出太多努力的。天才一旦用功便会有超出常人的飞速进步。”  如果说在当今中国教育的道路上,被排名,被卷入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我们家长能做的便是引导孩子,让孩子具有正确的归因能力:归因于事而不是归因于人。告诉他/她做事要坚持,做人要负责任,告诉他/她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定义他/她。 别人的夸赞和批评,到底是对事还是对人,这差别对于孩子的心理建设极为重要。  90年代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C. Dweck的研究表明:从小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与他人竞争的意识。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接受任何挑战。原因是孩子们因害怕失败了,别人会怀疑自己不聪明。选择不尝试可以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而从小接受“对事不对人”夸奖的孩子,会对自己的进步更感兴趣。同时也更容易挑战自己。这些孩子承受能力更强,情绪也不会轻易受到影响。  夸孩子聪明,就是在告诉孩子他/她的本人特质。每当孩子做好了一件事,“聪明”这种夸奖让孩子自动将结果归因于自己本人的天生特质,而不是他/她对于这一件事的理解,努力程度,和坚持程度,即所谓“对人不对事“。而当我们对孩子说”你真棒,这件事做的真好。” 的时候,孩子理解到的是大人对这件事的赞扬。给孩子贴上“聪明,迟缓”等标签会让孩子渐渐的将事情的成败都归因于自身先天的特质,而不是他/她后天的努力和一件事本身的特性。当“聪明”的孩子再不能比过别人的时候,孩子的心里会立刻将结果归因于自己本身的原因。“比不过别人,我就不再聪明了。如果我不聪明了,那我是谁呢?”  才女郭衡把失败的原因都归因于自己不够优秀,最终被自己打倒了。而很幸运的,我看到了Dweck教授的演讲,遇到了一个欣赏我的心理系教授,还有一个有效沟通的老妈。我从泥潭里爬了出来。  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世界  2012年对于我来说是人生的低谷,也是思维的高地。充满了挫败感的学习生涯,混乱不堪的人生规划,加之浮夸冷漠的社交圈,激发了我的求生本能。我开始思索自己,寻找问题的根源。当时还是经济专业的我,一口气选修了两三门心理课。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就只好挽上袖子自己来了。只有当一个人真正开始寻找自己的时候,她才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价值。渐渐的定义自己这件事成为了我的生活主旋律。去掉了所有的光环和附加价值,我是谁?  不要小看这件事,寻找自己很困难。一个人要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了解自己深层次的欲望,了解自己的心结和恐惧才能真的做到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义和目标。那些看起来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可能并不真的了解。可是漫漫高考路剥夺了孩子探索内心的机会。大部分家长也从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了解自己,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生的迷茫与困惑。因先天性身体残疾而一直生活在兄弟姐妹阴影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Adler写出了《自卑与超越》,出生于混乱家庭具有多重民族血统的发展心理学家Erikson建立了“心理身份”这一学说。一心向往通过哲学找到自己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最终创立了哲学意味浓厚的多重人格身份心理学说。很多伟人穷其一生都在定义自己。他们在寻找自己的路上,创造了伟大的作品,而成功只是附加价值。而更多的人因为没有了解自己隐晦的情感需求,最后郁郁而终。比如患有遗弃情节的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比如不理解自己分离性人格障碍的《变形记》作者卡夫卡。不了解自己的人用自己的成就来定义自己,当成就不再有意义,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一个没有了自我的人,人生迷茫而灰暗。  寻找自己的这个命题,伟人尚且躲不过,更何况青春年少的孩子们。作为家长,首当其冲的不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而是引导孩子如何认识自己。  寻找自己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尤其孩子们上了学,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家长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剥夺孩子思索自我的权利。了解自己,通常在课本里是没有答案的。抽时间陪孩子坐下来,听听他/她是怎么想自己的,他/她喜欢什么,又恐惧什么。 这类对话日积月累会变成一笔宝贵的财富。甚至大学选什么专业,毕业了做什么工作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同时,要让孩子充分的经历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光读课本是不会了解自己的。鼓励孩子阅读,允许孩子多交朋友,甚至鼓励孩子谈一场恋爱,都将给他/她宝贵的了解自己的机会。  那一年,我每天思考自己的喜恶。我发现自己喜欢自由,不喜欢被规矩绑手绑脚。我发现自己观察力很强,但是独立能力很差。我发现自己喜欢深入交流的友谊胜过呼朋引伴的姐妹淘。我发现自己害怕孤单,却更害怕吵闹。我发现自己喜欢帅气但沉默的男生,讨厌放弃自我的女生。更深入一些,我发现我爱跟别人比较的弱点最终让我陷入瓶颈,我发现我脆弱的体质和过重的防范机制使得我根本不适合事务繁重、人脉胜过业务的金融业。我敏锐的感受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促使我选择了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也是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专业,我开心极了。同时我放弃了无时无刻的横向比较,开始为自己设立短期目标。看着自己一点一点的进步与超越,我既充实,又幸福。  你的孩子了解自己吗?家长们可以问问自己的孩子。她/他最深层的恐惧除了蜘蛛是不是还有失去自我,他/她最擅长的事情是不是除了做数学题还有开导朋友?  不是结尾的结尾  多年与母亲的交流让我寻找自己的时间没有很长。但是郭衡却远没有我幸运。一个人的痛楚和无助达到了什么程度,求死欲望才会大于求生本能。她曾经释放出多少隐晦的求助信号,我无从得知。一个智力超群,努力异常的女生,折陨在美国这片本来自由的土地上。我理解她的痛苦,也叹息她的不幸。大学毕业之后,我带着对心理学的热忱,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系的研究生,而这一切,真的是源于那张自我勾勒的人生图画。入了秋的纽约,热闹也冷清。在每一个不一样的夜晚,我总是想着,如果我最终没有定义自己,那我又会是谁呢?新闻背景  1月27日上午约10时30分,出生于加州的耶鲁大学数学系20岁华裔学生王璐畅(Luchang Wang音译),跃过旧金山金门大桥栏杆自杀身亡。  “她的人生目的就是要让世界变得更好。看到有着如此纯洁爱心的人这样离去让人悲伤。”王璐畅的好友在脸书上的留言中写道。王璐畅的同学说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开朗、亲近,“即使面对生活的困难与不公,她都心存感激”。  日,麻省理工学院28岁的中国女学生郭衡(Heng Nikita Guo,音译)在剑桥市的公寓上吊死亡。她生前有“MIT才女”之称。  郭衡出生在中国兰州,在深圳长大,2001年移民美国,2006年获得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毕业后搬到纽约市,她曾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私募基金及对冲基金工作过,2011年进入知名的MIT斯隆管理学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就读,原本预计在2013年毕业。在读MBA期间,她还创办了一家公司,希望能结合西方科技及印度与亚洲的一些传统医疗方式。  另据郭衡2011年底放寒假前的英文博客显示:她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在短短的几周内,她先到科罗拉多滑雪、去阿根廷过新年、到南极旅游、回中国大陆过春节,然后又到新墨西哥州旅游及参加犹他州MIT校友活动。  在同学的心目中,郭衡是一个特别活泼的乐天派。“乐观、坚强、阳光、向上”是同学对她的评价,郭衡还是她们班的班长,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有评论认为,郭衡自杀源于“表面风光实则压力很大”。推荐一本书自行淘宝
直奔主题,原因如下:第一点:这一点是我的亲身体会。很多时候别人的期待会给自己带来压力,请别简单理解这句话,我会给出一个不同的视角。是的,以前我是“别人家的小孩”。初中时期一直在班里算是第一,高中时期被老师特许可以不写数学作业作为对我的信任。不过我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可能不一定每个人都有,也可能是由于我家庭父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缘故。家长都会夸你学习好,而且他们有一种刻板印象就是你除了学习啥都不会,啥都不懂!再加上我话不多(闷骚一点),所以周围的大人会有这种评价:“你看人家也不会说,也不机灵但是就是努力,就是学习好!”得了,这无形中相当于给自己贴了一个“不机灵”“不会说话”的标签。而且在一些家长看来,他们只看到了学习好的一面,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并且这种看法也会无形中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孩子会刻意的改变自己以符合家长的这种认知。时间久了,放佛你就成了“双面人”。在学校里面神经病,在家里就是低调男。这样时间久了,有时候就会怀疑自己:难道自己真的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显然不是这样的,不过为了迎合亲戚和大人们的观点,你有时候甚至不得不伪装成这样。而这种行为又会加重 这种认知。时间久了甚至会形成一种“自圆其说的证明”。会真的有一种自卑。我也是经过一段时间才认识到这一点,才慢慢的抵制他们的看法。第二点:有时候他们会有一种落差,如果在学校学习拔尖(很多别人家小孩其实都是学习好)。如果在别的方面没有太突出,太优秀,这种落差就会很明显。而且很多人比如学问做的好,但是在工作中难以处理好同事和上司的关系,这样也容易造成自卑。别人家的小孩很多都不用太刻意处理和权威的关系,因为这些人往往被家长看中。所以很多时候不能应对“当自己平庸的时候,当自己不能够靠学习来吸引注意力的时候,该如何让上司赏识自己”?的问题。相反,那些学习差的孩子,有时候经常回处理跟权威的摩擦,他们反而非常会处理这种摩擦,而且他们知道如何在能力不强的时候跟权威搞好关系。第三点:我觉得第三点是为了解决题主的问题。就是受到所谓政治正确的影响。其实很多优秀的小孩有一些天赋,这些天赋在他们付出同等努力的条件下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学习上就是我们认为的聪明人,或者学神。但是由于受到政治正确的影响,在这个社会机械的努力很多时候被拔高到一个很高尚的地位。仿佛你不努力取得成功就是不对的,就会忐忑不安,其实你就是聪明,我觉得是这样。你不必自责。羡慕你还来不及呢当然,这里不是说所有的”别人家的小孩“都会这样,而是有一部分会存在这个问题。很多优秀的小孩会一直优秀下去,很多优秀的小孩会在各方面都优秀,有一些会蜕变的更好。
因为会渐渐活进别人的期望里,活在别人的期望之中是很累的事。比如《辉夜姬的物语》当中,自从女主角开始活在父亲的期望中,就再没有快乐过。再比如,男生很多时候会把自己想要追求的女生想的很好,认为那是自己心中的女神。此时他便对对方有了一个期望,这时再去追求就会给对方很大的压力,一般来说是不会被接受的。
我感觉你自卑并不是因为你是别人家的孩子或者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你自卑的原因是你心里住着别人家的父母,那些拿自家熊孩纸和你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相比的熊父母。
其实小女子也有题主的感觉。============背景阐述============小女子长得不算美丽, 但颜值也不至于太低。学习成绩位列中上,虽然从没拿过第一。嘴巴上出名调皮捣蛋,行为上也算循规蹈矩。老师不讨厌我,亲戚不比划我,父母不打压我。父母们行为上是很爱我的,对我应该也算认同,但那一辈的人,都是很吝啬爱和赞美的表达,所以从小没怎么收获过父母的赞美,老师和亲戚的赞美倒也会有。从小唯一目标是考上理想大学,结果顺利考上,之后杯具开始出现了——因为第一个目标达到了,第二个目标还没找到。从小都是使用父母的GPS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靠自己的GPS来导航。============问题探索============一个人如果自信心不够,除了从小受的批评多,压制多,赞美少,认同少之外,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价值感和存在感,找不到根,一直在半空飘——我目前就是这种情况。如果没有根,任你在天上怎么飞,心里都是不踏实的,不接地气的。============解决建议============如果真的有缘,题主发现是和我一样,因为没根,没有价值感而导致没有自信的话,或许可以参考我的解决办法:找到根,然后扎根,发芽。根=梦想=目标=赚钱=兴趣=爱好找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有梦想就最好,没有的话人生目标也行。如果都没有,那就去想想赚钱吧。如果觉得讲钱一身铜臭不够清高,那兴趣爱好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你喜欢的事情,然后一步一脚印地好好经营,好好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会慢慢变得接地气,慢慢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纵然偶尔会反复,偶尔还是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是怀疑的频率会逐渐变小的~
自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更自信一点,但具体怎么做就不太清楚。在我的工作中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好,有什么我能帮你的吗?”“咨询师,你好我觉得我不够自信,你看看该怎么办。”说实话,每次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都会泛起一大票的无力感。“你应该自信一些”“你应该接纳自己的缺点”“你应该尝试接纳你的情绪”这些听上去很有道理的话,但实施起来却有些虚无缥缈。因为自信是一种对状态的描述,这种状态包含着许多的愿望和行为,而且对于不同的人,自信所隐含的那些愿望是不同的。如果单纯的从抽象的角度来谈自信的话,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当我处理自信问题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这个问题。“如果你真的自信起来以后,你的生活会和现在有什么变化吗?”也许我会得到以下答案“如果我能更自信一点,那么我也许能够表现得更好一些,比如说在台上讲话的时候,我就不会抖啦,我就可以发挥的更好。”现在听上去这个自信就具体多了,让我们再把问题具体一些“那么如果发挥更好的话,说话不抖,会给你带来什么样不同的感受吗?”“额,也许…也许会让我觉得…”如果你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想你会发现,到现在这个答案开始具体,但又不那么好回答了。自信就像是一面镜子,一面照射着我们自己的镜子。镜子里会反射出一部分的我们,有的人会不喜欢这一部分的我们,于是他们害怕照这面镜子,努力的想把这部分藏起来;有的人太喜欢这部分的我们,于是他们害怕失去这面镜子,害怕下一次展现不出如何美好的自己,他们焦虑不安,努力的想保持姿势不动以求一直能照出这部分的自己。但是你知道,无论好与坏,这都只是一部分的自己。自信是一面让我们自己建立起对自己全面了解和自我意识的镜子,最好的增强方法,不是让自己这面镜子永远固定在自己好的地方,而是能够让这面镜子反映出更多、更全面的自己。尝试面对自己所害怕被照射的那部分,看看到底在担心什么结果,寻找解决这个结果的方法,让自己不再因为害怕这部分的出现而恐惧。尝试探索除了害怕失去那部分意外的自己,找到更多让自己骄傲的地方,以便让自己不再因害怕失去而被束缚。尝试更丰富的从他人的眼睛这面镜子深刻的了解自己全面的好与不好,让自己不再因为努力维持一个特定的我而劳累。加强自信就是要让自己在生活的舞台上,展现更多的方面,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建立起更多维度的关于自己的认识。我想这样的自信才是真正能让人在面对困难时不沮丧、不盲目乐观、不焦虑急躁的好自信。来自中心咨询师
一个孩子成长成为自信的人,不是因为别人对他的肯定和赞许很多,而是因为别人肯定和赞许的,是他内心真实的感受,他真正体验到的东西。现在很多大人对优秀小孩的赞许和肯定,就像是包装精美的假货,看似很华丽,其实没什么内容是真正滋养自己的,可是又给自己带来压力,要好好努力,因为看样子如果不努力,连这些包装精美的假货也得不到了。这样的结果,外面博得很多掌声,内在,却是辛苦,无力,自卑,空虚。
把自己的活法和别人比较的人,当然不会快乐啊。
阿德勒的《超越自卑》中,总结人的自卑的来源有三:身体缺陷、成长经历中缺乏关注或过分关注。几乎每个人都会涉及其中之一甚至多项,所以每个人内心都会有自卑感。即使一个成绩不错、一帆风顺、家庭条件不错的孩子,也会有,这与外在无关,是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孩子从小大多被过分关注,因而多数时候习惯性的向外寻求认可,产生泡沫般的自信,而向外寻求认可、以某方面(成绩、智力、能力等)优越于他人来求得认可,正说明他的内心深处并不真正认可自己。我认为超越自卑最好的方式是整合能量,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一切,寻求身心统一,内心和谐。
是你父母的问题,你父母给你的爱是附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必须优秀。心理健康的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无论你做得好还是不好,他们都全然接受你。而心理有问题的父母,他们给孩子的爱是附有条件的,你做得好,他们就接受你;你若做得不好,不讲究技巧的父母就直接数落你,讲究技巧的就迂回地给你举些优秀的例子,让你自叹不如产生愧疚感,以激发你的斗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心理模式,叫做: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自己。内在父母和内在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取决于现实生活中你和父母的关系。现实中你的父母是无条件地爱你的,那么你心中内在的父母也无条件地爱你内在的自己,这时候无论你做什么都觉得自己是最棒的,浑身充满了力量。如果现实中你的父母是有条件地爱你的,那么你心中内在的父母也是有条件地爱你内在的自己,这时候无论你做什么事,总觉得旁边有人盯着你,对你指指点点,让你患得患失,成功了感觉没意思,失败了感觉更没意思,以致为了避免这种感觉,尽量回避各种挑战。附有条件地爱孩子,无论是直接地还是迂回地,都是对孩子的否定。这种否定会让人愤怒,但孩子从小被教育父母都是对的,要无条件服从父母,所以孩子没法表达这种愤怒,反而把这种愤怒压制住了,“父母都是对的,那肯定是我错了”,于是愤怒变形成了愧疚。这种自我压抑是要消耗心理能量的,而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个定量,你在这里消耗越多,用来做其它事情的心理能量就越少。所以一个自我压抑的人,往往缺乏活力,喜欢回避。 父母对孩子的否定,使孩子实现的总是父母的意志,而不是自己的意志,最后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虚无感,否定人生的意义。两位才俊A和B,都在金融机构工作,年薪百万。A是自己喜欢做这份工作,B是父母逼着他做这份工作。后来其中一位毫无征兆地开始堕落,最后自杀。你觉得是A还是B?外人看来状态差不多的两个人,实则天壤之别。题主,你的父母无法无条件地爱你,使你也无法无件条地爱你自己,你不接受你自己。如果你的父母是讲道理的你,坦诚深入地跟他们谈一次,把你的感受都说出来,并推荐他们去看看武志红的书。如果你的父母是难以沟通的人,尽量和他们保持距离,你自己慢慢调整。关键是不要着急,多给自己一些时间。相比你的学业,你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可以去Google一下 “觉得自己的成功都是偶然,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认可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很多优秀的人,尤其是女性有这个情况。
因为在你的别人家,还有孩子
就好像“女神”一样。众男开口女神闭口女神把一个姑娘捧上神坛,说她特别特别纯真善良温柔可爱,然后一旦发现她和自己的想象不符,就会歇斯底里地说:没想到你是这种人!“别人家的孩子”就像“女神”一样,被臆造想象出一个形象,一旦不符合别人的想象,就会被指责。把“女神”名号灌在一个姑娘头上是糟践她,把“别人家的孩子”的光环灌在一个孩子头上,也是在毁了他。
大概缺少一次失败,让你把这些放下吧。
黄Michael:
这问题很典型呢,虽然已经有很多非常棒的回答,还是忍不住想答。题主自卑的原因在于自信心和安全感严重不足。问题的原因恰恰就是题主从小到大都一帆风顺。从小到大都一帆风顺,其实潜台词就是,从小到大你的家里都对你保护得很好。通过什么方式来保护你呢?他们帮你做了很多的决定,无论大事小事都帮你安排好,出了什么问题也不需要你去想该怎么去解决,而是他们都帮你解决了,你就专心好好学习就好了。在充满荆棘的人生旅途上,他们冲在前面,帮你把在路上阻碍你的杂草,石头都搬来了,把泥泞和坑洞都填好了,你只需要美美的跟在他们身后就可以了。所以,虽然题主的实际年龄在不断增大,但是,因为被家里保护得严严实实,却丧失了很多自己去做决定,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说白了,就是因为家长对题主的过度保护,剥夺了题主学习如何独立自主,如何自己做决定,如何独立解决问题,如何独立的在这个社会生存的机会。因为从来都依赖于父母,未经历过困难波折,所以自信心缺失,所以想要独立却没有信心。只有经历过足够的困难波折,才能逐渐成长,题主却是连想要成长的机会都没有。这是题主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在于题主的家庭教育环境。很明显看得出来,为了督促题主学习进步,题主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是严格要求题主,就算题主做得再好,再努力,家长都嫌不够,鸡蛋里都要挑出骨头来。家里人总会跟你说,你还不够好,你一定,必须要变得更好,不能浪费了我们培育你的心血。所以,题主会觉得自卑,因为题主一直被家长挑剔,否定,得不到他们真心的认同。再来说说为什么题主的安全感不足,因为很多高票答案已经提到,我就简单说说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自信心的来源源于小时候与父亲关系是否足够的亲密。如果小时候与父亲关系好,亲密度高,安全感就会比较足,反之,安全感就会不够。虽然题主被家里人保护得很好,理论上安全感应该也够的,但却出现自卑的情况,所以估计跟父亲的关系是不太好有关。所以,缺自信心,缺安全感,就自卑了。
stellalalala: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就好了!你的问题就在于放大了自己的问题。谁还没考过个第一啊,不能因为自己考过第一给自己贴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标签。某些个人买了个自拍神器就给自己贴上了男神女神的标签,然后屁都不敢自由地放,那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呢?考第一怎么了,全世界这么多第一呢,人家怎么不抑郁呢?!第一有什么重要的,第一有什么了不起的,哼,要不是我们这些人垫底,哪有你的第一呢?快来感谢我们这种永远考不到第一的人!快来赞我!认真地说啊,说到抑郁这件事,我觉得关键还是要搞好身体,身体不够阳光,心理就没法阳光。很多人也有压力,但是没像你这么敏感的。你应该多运动,多出去玩,多吃好吃的,享受生活 然后你注意力就被转移了,然后就发现世界上有很多比第一这种虚名更重要的东西,然后,你脸皮也和我一样厚了,然后你再也不会担心自己不够好了,然后别人再给你戴高帽你也没什么感觉了,然后你就可以丢掉你的偶像包袱,把最抠脚的一面展现给身边的人啦啦啦~祝你成功!
你在与「自我的虚妄」为敌。对年轻的题主而言,「别人家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优异的成绩,高度的自律以及审慎的头脑,可是拥有这些就足够让你成为「人上人」吗?不能,题主你也清晰的知道不能。所以你对陌生产生了畏惧,对自我生起了怀疑,甚至开始过分在乎他人的看法,试图从他人的眼里寻求自身的认同。然而这条崎岖的路上注定不会有你想要的答案。你需要开始留意你的想法,关注你的思维,试图攻讦自己:「别人家的孩子」就注定要成为「人上人」吗?我难道就不能承受哪怕一次失败吗?世界那么大,我真的懂得那么多吗?当你回归理性之后,才有可能去判别哪些是虚妄,哪些才是真实。「别人家的孩子」,说到底也就是一道标签,难道这是完整的你吗?那个读书破万卷,左手提琴,右手吉他的你;那个自信而深沉,专一而深情的少年真的能够简单化为别人话语中的一道缩影吗?你是谁,你自己很清楚。你想要什么,多问问自己的内心。来到这个世界,要学会为自己负责。
讲个故事。小学时候,隔壁班有个「别人家的孩子」,她刻苦努力,成绩出色,乖巧懂事,对,就是标准意义上的「别人家的孩子」,所有同学的榜样。她的班主任自然宠爱她。偏偏,她的班主任还是年级组长。偏偏,她班主任还喜欢数落别人班的学生,自然了,年级组长嘛,这么做,你也说不出什么。偏偏,她每次教育别的学生的时候,都是这么说的,「你看xx,学习多努力」「你看人家xx怎么就可以……」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这位同学就成了我们眼里「别人家的孩子」我们讨厌指手画脚的年级组长,自然了,倍受宠爱的她也就成了我们讨厌的对象。小孩子不敢对大人怎么样,也做不出真的什么大坏事,但是孤立总是会的。比如我们就会聊天时候突然说,「你看xx,这次不也没考好哈哈哈哈哈哈」比如她是课代表,就有同学突然对她说,你牛什么牛。其实她是个挺谦和,甚至沉默寡言的人。比如,到了最后的最后,有个优秀少先队员的荣誉,需要年级各个班派代表投票选举,各个班的人,默契的都没选她。不管之前那个年级组长怎么说她好。她其实挺委屈的。她没有做错任何事。她刻苦努力,乖巧懂事,从不为难人,说话做事有礼貌,甚至,委曲求全。她没有做错任何事,她是大人之间炫耀的牺牲品,是老师抵挡怨念的挡箭牌,是学生怨气的投射对象。她是一个符号,是个标志,是个标准,是个意象,唯独不是她自己。在我所有的印象里,她形单影只。一直默默不吭声。所有人表面上尊重她,但也总会冒出一句两句有心无心的怪话「你不是很厉害么,你怎么能不会呢?」「你可是xx啊,你怎么能xxxxx」到了初中之后她跟我一个班,有一天她跟我说,她恨死小学的那个班主任了,让她千夫所指,尽管没有任何错误。一个神坛上的祭品而已。所以题主,不是你的错。不要让它成为你的枷锁。你的确是优秀的。你不妨继续努力下去,不要理会其他人。当你的优秀足以让你登上更高的层次的时候,你会遇到同类的。而以前的人,都是过往,不值一提,不必回顾。祝好。
从题主的描述中推测题主应该是一名学生,可能是高中或者大学生。“别人家的孩子”一般存在于家长的口吻中,那么描述中第一句所说的从小一帆风顺应该指的是学习上很优秀。题主非常在意他人看法。(这里的他人可以分为两种人:1、家长;2、同学朋友)家长关注的主要点肯定是学习啦,没有哪个家长会教育孩子的时候说你看看谁某某某,家里又有钱(这等于是搬起砖头砸自己脚)同学朋友的关注点一般有1、成绩;2、长相;3、身高;4、家境;5、性格;6、才艺我们以一个正常人的视角思考一下,如果我是一个家里有钱,脑袋聪明,身高长相赛模特明星,多才多艺的人,从小生活在各式各样的赞美恭维声中,那么我应该会很自大自负。所以题主应该是上面6项指标中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比如说:某某成绩虽然比我差 一点,但是他长的比我帅,家里又有钱,又会弹钢琴。我感觉我不如他优秀。又或者我要是家里有钱就好了,再长的帅一点(漂亮一点)就好了。题主在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时十分逃避。需知人无完人,我们要做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清楚的认识自己,做到知足常乐,你看上帝已经给了你一个优秀的大脑,为什么不好好发挥自己的优势,而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去烦恼呢?关于题主的描述中还有两点提到:1、自己付出的努力很少,但是却能取得比别人好的成绩,感觉不可置信;2、考了第一名,有很大的压力。关于第一点,付出努力少而考的比别人好这点很常见,脑子好使,学习方法都有关系,你应该很容易明白这种浅显的原因,但还是感觉不可置信就应该是有其他的症结了吧;第二条不知道是不是跟约拿效应有关系。这两点我也不明白,希望@老师帮忙解答一下。
因为:比较,是一种虐待。换一种说法,比较是一种控制手段。打个比方,家长认为孩子不够好,就可以”瞧,我说你不行吧,你得听我的“。比较必然出现的东西就是优劣。优劣是一种没有绝对值的东西,所以你总是不够好的。或者,不好不行。
超膜导战士:
因为你被人捧上了神坛,而自己生怕跌落神坛会被人耻笑,可是你深知留在神坛上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容错率相当低,所以你时刻生活在恐惧中,害怕一个不慎就从神坛上跌落。
别人家的孩子总会有别人家的孩子
shiqin liao:
题主,先跟你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从小到大成绩好,然后也算比较会说话(可以自恋地说“情商比较高”),很讨长辈喜欢。小时候听的最多的话就是“XX,你以后肯定会怎样怎样”。自然而然,我自己也觉得我有一天会成为somebody。结果就是我家的小朋友都不太敢亲近我,因为他们从老师和长辈那里听了太多太多“你姐姐怎样怎样”的话。大学前半段也很顺利,然后大四经历了失恋的打击,整个人都变得很不对劲,实在不知道怎么面对学校里面的人,尤其害怕在学校里面偶遇前男友和他新女朋友。那时候的想法是,所有人都知道我被人甩了,肯定会觉得我很差劲,是个loser,甚至觉得班上的人、社团里面的人都会在背后议论我。这种想法不断的强化,最后就很想逃离学校,于是随便找了个男朋友,在他那同居了半年,并且没有告诉父母。当然后果是严重的,后来费了好大的劲才正常毕业,申请到的国外学校也不怎么理想,最难受的是让父母老师都失望了。—————————————————————————————————————————所以我想,我还是能够对题主你的问题有一些发言权的。题主你自卑是很正常的,准确的说,题主你是又自信又自卑。你足够聪明,所以你很自信;但是同样,你足够聪明,所以你知道你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成功。但是你很害怕失败,你怕失败之后被人在背后非议,所有的那些赞扬都会转化成更尖锐的批评和更深刻的失望。也许那个曾经赞扬你必成大器的人,会说你不过如此,会说你“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会说你本来就没什么本事,甚至会说你以前的成功是通过作弊走后门,最可怕的是父母和老师的失望,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十恶不赦的混蛋。你充满了对未知失败恐惧,这种恐惧就转化为惶恐和自卑。你甚至都不敢去触碰失败这个词。你看,你的表述是“在面对自己少数不擅长的领域和项目时,十分逃避,似乎没有信念能够战胜”,所以你觉得自己只要有信念就能够战胜,而不愿意去想也许你就算有信念还是会失败,你更不愿意去想失败之后要面对的批评和失望。我当然可以安慰你,不要想太多,做自己就好了;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他们judge你都是不对的;让你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是你父母和老师的问题,你不用有太多压力…..这些都难以对你现在的心理状态有所改善。因为聪明的人都敏感,不可能不想太多;人是社会动物,不可能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就算你父母和老师不继续夸奖你,你自己也会给自己更多压力,因为你对自己一定有比别人更高的期许。你首先要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一定会有失败的时刻,我们一定会被人拿去比较,我们一定被人在背后议论,我们一定会在意别人的想法。我甚至可以告诉你,你所假想的失败后会面对的那些非议和失望都是真的,甚至有可能更加残酷。所以题主,先接受自己吧,接受是个普通人的自己,接受可能失败的自己,接受恐惧的自己,接受自卑的自己,接受有点抑郁的自己,这是全然的你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生活塑造的你自己。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拥有什么心情,都坦然对自己说“没关系,这都是我独一无二的生活啊”。—————————————————————————————————————————最后再给楼主来碗鸡汤。我在那所当时看来不理想的学校过了一年非常棒的生活,学会了超乎自己想象的东西,学会了很多专业知识,学会了做饭,学会了3D动画还有冥想这种似乎没有用的东西,在这一年里面学的东西并不比本科四年学的少。回国找的工作也是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希望能尽自己所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一些。而我当时随便找的男朋友现在是我老公,他满足了我对男人的一切幻想,比当年甩掉我的那位男朋友要好上太多(尤其是脸)。如果回到那个当年失败的节点,我是断然想象不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所以,题主,哪怕哪一天你真的遇到了什么挫折,承受别人再大的非议,心中再难熬,也不要绝望,生活会带你去往你想去的地方,只要你不放弃。P.S: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很多情况也是我的推测,如有冒犯,在此道歉,请不要介意。
我跟你有差不多的经历,希望能够分享一些经验给您。从小学到高中我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小学当全校大队长当升旗手都当腻了;初中在学校跟别人打架从来不被老师处罚,初中升高中还轻松考了全校第二;高中打了三年星际争霸就顺利的考取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光环一直笼罩在我头上,让我一度得意洋洋。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别人家的孩子也一样。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光环破碎的第一步,也是最沮丧的一步――进了大学,发现其实自己跟大家没啥区别,甚至我的数学学习遇到了严重的瓶颈,一门门的挂科。那段时间我跟题主你一样痛苦,一样迷茫,从小习惯了俯看别人,这回却跌到了尘埃里。但是,别害怕,这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必须经历的过程,从符号变回一个人的过程。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感受到他人的优点。以前会说“他篮球打得好有P用,英语烂得很”这样的话来保持自己的骄傲,而当你在尘埃里时会突然发现“虽然他的英语不好,但是他的篮球打得真棒!”可以看到他人的优点之后,很快又能找回自己的优势――虽然我的数学真的很差,但是我的语言天赋和表达能力很棒。经历了这个阶段,您将重新定位自己,找回自信,找到心中的力量。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因为长久以来我们这些“别人家的孩子”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只知道享受外界的赞扬,或者靠贬低他人来保持自己的骄傲,却忘了看看真正的自己是啥样的。静下心来向内看,才会发现真正的自己,这个时候再环顾四周,其实周围一切如故,只是我已不在乎它们。题主,我要恭喜你,因为你已经走出了从符号到自我的第一步,加油!
你是the other,还有another
看来,你还不是。
你是一个可以说明大多数家长的观念有问题的好案例
长得丑吗?
其实很多人都这样,你想太多了,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经历特殊,都觉得与众不同,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个普通人。回答让你失望了
吹牛逼,别人家孩子十九岁就做总统了,你是哪位?
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在于始终强调拿第一的那玩意儿,其实这段过了你会发现无关紧要,有的时候自然一点,不要为了第一占据生活的全部
学习上的第一也许不是你想要的, 渐渐得每次都第一就会收到更多期许或者家人朋友顺理成章觉得第二都是考差了。而每次拿了第一这个顺理成章会加深并且转成对你自己的压力。而当你刨除成绩的优势和别人去比得时候就发现其他不如别人, 而这是你所担心的, 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直第一名, 拿第二的那天来临的时候就要去和其他人比他们擅长的事情但是却力不从心了。这是我对题主心理的一点猜测。个人认为, 一辈子很长, 能用成绩来评价一个人优劣的时间其实和一辈子比起来很短。试着挖掘自己的兴趣, 你自己到底最想干什么, 最想做怎么样得人, 试着往那个方向发展并将这条路走到极致。胆子大点, 未来的人生是靠自己走出来的。要学会为自己奋斗。将家人希望我拿第一转换成, 我想做的更好, 在这点我还能更完善。为了别人的荣耀总是会有更多的压力, 但是如果是自己的选择, 就会轻松很多。
因为你没有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先贴一篇我写的关于自卑的文章,转载自《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很多时候,当我看到光彩照人的成功人士,那些苦出身但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人,那些拥有过人才能百战百胜战功如山的人,我都会莫名的不自信。当我过了三十岁时,每年过去,我都感觉自己活了这么大,但却没做成什么事,由此会浸泡在自卑感里几天而无法自拔。因此,当朋友们和来询者跟我聊天时,提到“我是不是很没有自信啊”“我是不是心理不够强大啊”之类这样的话,我都有一种“你上辈子是不是我失散多年兄弟姐妹”那种惺惺惜惺惺之感。这让很多人都认为我是个很有亲和力的人。这也让我对自信和自卑有了更多的思考。你是否有曾经去拍西装艺术照的过程,或者你是否看过路边的广告牌,里边介绍各个培训学校的名师,又或者你可以去看看各种杂志对名人的艺术照片。你会发现,他们的姿势都被限定成几类:1.
眼神坚定的看着你,用一只手拖住下巴。最典型的就是乔布斯;2.
同样眼神坚定,但双臂交叉放在胸前;3.
或者眺望远方,一般都是斜上45度眺望,注意,同样是眼神坚定;这些姿势给一个统一印象:自信。同时,这背后其实在植入另一个信念:自信使人成功,成功源于自信。让我们困在自卑的泥潭里出不来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这个信念。当我们都认为成功源于自信时,不自信的我们就只好作为让自己很沮丧的卢瑟(loser,失败者),如同躲在角落里的土狗,用哀怨的眼神望着昂首阔步的贵宾犬,默默舔着自己脏乱的毛。而实际上完全不见得如此。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阿德勒提到:自卑感才是人格发展的动力。自卑感“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而很多能挂在墙上的名人,恰恰是他们的自卑或多或少成为其创新和改变世界的动力。那个画《创世纪》的米开朗基罗,自己长得猥琐,由此天生自卑,讨厌达芬奇,妒忌拉斐尔,因为后两者比他帅。1532年,他写诗给英俊的罗马贵族卡瓦列里,倾诉自己的爱慕,后者对他始终保持矜持和尊敬,他伤心欲绝,一心扑到石膏上幻想,于是有了风华绝代之《大卫.科波菲尔》这种断背的感受让他癫狂而伤心,之后他开始倾力描绘《最后的晚餐》。我总觉得这些作品跟老米骨子里的那种自卑和纠结有着神秘的联系。安徒生同样是个到死都自卑的大师。他是“辞职去旅行”的鼻祖,一生几十次离家出走般旅行,多数作品全部在旅行中草就,其原因就是逃避:家乡出现了任何可能让他丢面子的事(比如他写的没人看的话剧公演时),他就跑出去旅行。他的自卑让他持续不断追求他人认同和赏识,他跟狄更斯、雨果、海涅的关系,可以用“巴结”来形容。他说“我的名字开始熠熠生辉,这也是我活着的惟一理由。我觊觎声名和荣耀,与守财奴觊觎金子如出一辙。”他就是那个幻想变成天鹅的丑小鸭。而由此,我们会联想到各种艺术家企业家,其伟大艺术创作的来源,往往就是现实自卑推动的意淫:追女神失败就画一个名画而成为大师(毕加索);恐惧父亲的粗暴就写一个让自己变成甲虫的小说而极尽哀荣(卡夫卡);打出生被亲生母亲抛弃然后做了一个改变世界的电脑然后又做了一个改变世界的手机(你猜他是谁?)。当然,作为提出伟大的自卑补偿观点的阿德勒本人,也是打娘胎里就带来的自卑逼格。如果去看心理学史,你会发现一大堆发明各种心理疗法的心理大师,其当年都带着忧郁的自卑之美,正是把这种自卑当作动力,他们发明了各种补偿、处理自卑的工具、方法,这真真让我想到一个词:“久病成医”。假如你对自己不够自信,那真是恭喜你了,你拥有了建功立业、创造幸福的动力,让那些天生自信的人浅薄的沾沾自喜吧。当多年之后,你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你就可以自信的说:“姐为何牛哄哄,因为姐当年深深的自卑。”我很认同李子勋关于自信与不自信的比喻:“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只是地上的庄稼。我们的文化认同庄稼的价值,却否定土地的重要性,结果自尊、自信就成了无源之水。自卑、不自信才是人类精神领域可靠的、赖以生存并维持生命张力的心境。不自信提醒人类要保持谦虚的心态,对未知的东西保持高度敬畏心。”但是,我们往往会被社会价值和社会文化所裹挟。现代社会的整体文化都或多或少的推崇“自信”观,你的上司会说:“如果自己都没点自信的话,那还怎么跟人打交道?”HR面试的时候会更多观察一个人是否自信。那些成功幸福的人,他们的眼神都透着一种劲儿,我们也会定义成自信。这让不自信者陷入了困境,他们被这个社会所评价,守着自己肥沃的“自卑”土壤,却不知道该如何播种、如何浇水施肥,以长出“自信”庄稼。第一步,是接纳。接纳,这词太大了。现在什么都讲接纳,搞的人都不知道什么叫接纳了。我换个词,叫“承认”。就是承认,在某些事上,不自信会来到自己的身上。在此,请一定注意。千万不要给自己贴标签:我就是不自信的人。贴标签会把自己完全概括化,直接盖棺定论。一定要清楚:不自信是一种感觉,它会在某个情形下到来。承认这种感受,就如同长了另一只眼睛,把自己和不自信分离开,观望自己和不自信二者的关系。这是对自我的深层觉察,本身是一种自我疗愈。甚至我们会发现,当坦诚自己在某方面的不自信时,反而会带来平静。第二步,是转换我之前给不自信披了一堆华丽的外衣就是转化。我们为什么不爱承认,是因为我们知道“不自信”是个特别不好的词,这是社会文化给词语赋予了感情色彩。如果我告诉你其实不自信是土壤,自信是庄稼,这个词就被赋予了积极价值和意义。当我们承认时,就会觉得:“这至少不是什么坏事啊。”不自信,代表了对世界对他人的敬畏。同时,也代表了自我提升的可能。很自信地承认自己的不自信,就是一种转换。第三步,是顺应但是既然社会价值和社会文化都对自信这个词公开的认可和推崇。你跳出来说其实自信是某种程度的浅薄,借用一句歌词“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如果你架不住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需要在企业里站住脚,成长起来,那就先顺应一下这份自信的浅薄。我们总能发现过去那些让自己小有成就的事情,看看是否能把那个事情带到当下。尊重自己的角色,无论你是一个新手还是资深,无论是初级还是高级,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企业高管,都尊重自己的角色。美国有一个电影叫《阳光清洗》“Sunshine Cleaning”,讲的是一个女孩的工作是清洗人死后的家居,想想那种恶心的环境吧,到处都是血、脑浆和组织液等肮脏的东西。但是她称自己为“专业身后清洁师”,听上去感觉跟牙医这个职业很相似(在美国,牙医绝对是个亮闪闪的职业)。然后她还给自己印了名片,做了LOGO,看了这个电影,连你自己都会尊重这个烂职业。或者,就不妨以为自己在某方面很自信算了。按行为主义的玩法,先咧开嘴刁上筷子露出八颗牙十分钟,一天就会感觉开心;如果想让自己一天变得自信,不妨照我之前提到的几种艺术照POSE,先自己对着镜子摆个十分钟(个人推荐乔布斯范儿,手托下巴,眼神深邃。)想让自己每天变得自信,就每天都对镜子摆POSE十分钟吧。第四步,是示弱我之前提到过项羽的故事,这老兄就是充满自信,事事都觉得自己能搞掂,结果轰轰烈烈了一把。能成为管理者和领导者,相信各位一定经常摆自信的POSE,并且也练出了自信的能力。此时,在某些领域适当的示弱,其实是增进信任度和亲和力的好方法。越是“大”的人,在众人面前露个怯、装个怂、卖个乖,越给人增进好感。
别荒废了这块“不自信”的土地,种下接纳和转换的种子,浇灌顺应和尊重的水分,当自信的庄稼长得不错时,再用“示弱”的镰刀收割,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自卑与否和你本身是否出众并无关系,而是与你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三观有关系。要知道,我们都是烟火之人,哪有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刘同说过“把自己看得贱一点”,非常有道理。你再厉害,也不可能样样精通,反而对自己施压过大,焦虑不安,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放松心态,今天是大事,明天就是小事,明年就是故事。我们再怎样辉煌得不可一世,不过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何求那么多呢,自己快乐最要紧。知足常乐,并不是止步不前,而是稳步前进。急功近利,时时,想出风头,看见别人比自己强就着急,结果导致自卑。内在价值化,别在乎那么多。
某种程度上和题主具有同一“症状”。简单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其实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顶多是圈子之外、别人家的、笑笑就过了的谈资罢了。这应该是很多人对北大四年的最大感触之一吧。
自卑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偏差导致的。和你平时能力如何的关系不是很大,导致这种偏差的有很多可能,正视这些问题就可以一定程度解决问题。自卑这种心境不是错,问题是在这种心境下你的所作所为在事情发生之后你觉得不妥,这才是问题。(但是你并没有觉得自己自卑的行为不妥,那就没什么问题)有问题就去解决这个单独的问题,而不是想我太自卑了,如果想有用我大概就是无限宇宙之王了。
别人家孩子的最大问题是输不起,背的包袱太重,别人有点风吹草动自己就受不了,缺乏主见,不太容易坚持自我。我倒觉得当别人家的孩子没什么不好的,你要真NB,就证明给他们看,什么叫越挫越勇。记住,要想当少数派,必定承受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
还是逃不过自己心里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第一你知道你是别人家的孩子,第二你在心里为自己设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而或许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不一定超过你也会不如你,但,那毕竟就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真真切切,可却又不是实实在在的不是么?事情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对比中进行的不是么。有了对比,就一定有高低好坏之分,于是啊,我们在对比下是好的,便会形成一种“本该如此”,源于我们潜意识里对于自我价值感的实现,但这并没有让我们得到满足。我们在对比下是差的,我们就会“抑郁”。还有吧,你不是所有人,所有人也不是你,别把自己看的太重要,也别把自己看得不重要。
宇宙真理教猪:
思想这方面只能靠自己啊。别人是一点忙帮不上。
如果问自卑的人,你为什么自卑,你会得到很多答案,我没钱家里穷,我长得不好看,我不会开玩笑,我脸上长了一个痘,我残疾,我胆小,我小气,我懦弱,各种各样的理由,有没有发现自卑的人不断的找自卑的理由,很奇怪对吧,怎么有人会找自卑的理由呢?难道自卑的人其实并不自卑,他们是心甘情愿的活在自卑里的吗?是的,这是他们的选择,只是他们忘了,自卑的人童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是不受欢迎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头脑大部分就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相信没人爱他,一种选择是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不受欢迎,相信没人爱他,这个选择太难,特别是小孩,那是多么痛苦,为了逃避这个事实,小孩通常会选择另一种,打击自己,是你不够好,不是家人不爱你,当孩子带着这份感觉面对社会时,别人轻易的一些语言就会让这个孩子深受伤害,让他深信自己不够好,有天成了习惯,他忘记了为什么,长大后面对亲密关系,自卑的人特别害怕,因为他们会害怕因为自己不够好而让所爱的人不爱他,自卑的人比任何人都独立,害怕索取,害怕别人离他而去,这种恐惧深入骨髓
ALIVINGMAN:
实在是忍不住想要来回答一下。相信知乎上面很多人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吧,当了二十年别人家的孩子,后来实在是当不下去了。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标签就能够压死你。为了要对得起那个标签,你必须得是最优秀的。为了当最优秀的那你得成为最努力的,因为不努力的压力会压死你。可是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啊,还能够更努力,然后就成功的往极端方向走了,持续的内耗和自我怀疑。但是其实陷入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呢,你就会发现没有办法完全的集中注意力了,因为压力太大了,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在想我可以做的更好的。当你只是为了去完成“优秀”这个目标的时候,其实就基本上离初衷很远了。你的自卑完全是因为你永远在拿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自己相对比。可是人无完人,不可能永远都只做一件事情,特别是你离开家里去大学或者进入社会,一团乱七八糟的事情每天都能够打败你一百次。拿我自己来说,我一直成绩挺好是因为我觉得学新的东西非常有趣,能够调动我身上每一个细胞的兴奋感。可是当我连续拿了三年的第一名之后,别人会觉得我优秀是一种常态,那个时候我也挺极端的,觉得第一名就是我的,我甚至还在班上和那个超过我的女生吵过架。可是问题是这条路越走下去我发现我越是不能够追赶起来,反而成绩越来越差。我找了很多的原因,包括那个时候卷入了一个感情纠纷的事情。过去了之后发现,其实都是因为自己的注意力偏了,让我一直走到那里是因为我热爱知识,而不是因为我热爱第一名。我承认我喜欢第一名,但是我相信那些我学到的知识本身能够让我更开心。当我的目标变成拿名次之后,我发现整个动力都调动不来了。因为我其实没那么喜欢第一名。当你的周围给你的评价多是正相反馈的时候,你自然喜欢注意别人的想法。当别人的夸奖变少的时候,你觉得他们也不爱你了。但其实不是的。我觉得你得慢慢去调整,享受下做事情那个过程,不要想着结果导向。老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满是庸人啊。我曾经采访过奥运冠军罗微,她和我说过一句话:“只要一步步走好了,结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推荐阿德勒的《超越自卑》,看了希望你有新的领悟吧。如果你想要电子版我可以邮箱你,私信我。祝好。-因为我的PDF删掉了 我入了纸质版 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迫症亵渎佛菩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