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学年段的特点,怎样提高生产效率课堂教学效率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2016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2016年)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许多教学研究者都在不断进行课堂观摩,在观摩中捕捉学生学习灵感,激情,兴趣火花之于何时,何情,何景下闪现。然后进行科学研究,推广。他们也细心发现课堂教学中微有不足之处,将这一教学片段进行剖析,重新构设新的教学设计。这一系列的教学研究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短暂的课堂中,如何学得更多,学得更轻松,学得更快乐,有效地促进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实切的发展而进展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它的实效性!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每一个阶段的课程标准都是不同的,但是从低到高,肯定是层层递进的,循序渐进。因此,想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熟悉课程目标,清晰教材目标,清楚单元目标是关键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工夫。一
教师方面:根据学生,制定科学,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一个教师在教授这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其实,它的设计,不是单纯从教师,文本的角度出发的。更多的,应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教学风格合而成之。所以,教学目标要设立科学,适切。
我们都知道,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差异性,而不同区域的学生的差异性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繁华城市与普通城市的教育,城镇教育与乡村教育,由于地理差异,家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已习得的知识,视野的开阔面,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等等都是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影响因素。去年,笔者聆听了几节我镇的小学语文公开课。有作文指导课,阅读教学课,语文教学展示课。听完之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市区的教师在教学理论上掌握得比郊区教师多点,还是市区的孩子突出的表现成就了老师呢?这个真的很难说。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好,说得具体又生动。老师指导得也相当不错。同是二年级的学生,如果把这堂看图写话拿到我的课堂上,某些说话训练就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所以,适度地降低教学要求,无论是对于我,还是我的孩子们都是有利无裨。太高的要求,学生达不到,教师有一种挫败感,学生也有一种沮丧感,从而双方都失去对教学的信心。
而我们的教学,并不是为了打击学生,也并不是为了拔苗助长,适当的拔高是希望学生能跳起来试一试。是为了帮助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抵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适切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它会让你的孩子真实的掌握了他们需要的,想要的知识。而做好这一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全面考虑,合理筛选,科学设计!二
学生方面:有所侧重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要看优等生的收获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那些学困生是否也有收获。小学低段语文,注重深层理解还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理解能力除了跟智力,学习有关外,还跟一个人思想的成熟有关。有些知识,任凭你怎么讲解,若他的思想在这一方面若没有成熟,都收效甚微。譬如:人的情感。许多调查表明:那些少年天才虽然在学业上精湛过人,但他们的情感智商似乎十分低下。一个14岁的少年才子,坐在大学爱情课堂里,听着老师讲解着那位失恋之人是如何痛苦,如何悲伤,让学生细细品位字里行间的情感时,对于他来说,这些仅仅是一些凄美的文字而已,他走不进作品当中,因为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甚至他还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所以让他去深刻体会爱情的滋味,他很苦恼。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进展,不是看他是否和好生最终一同站到起跑线的终点。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同一条起跑线,怎么会同时站到一块呢?而是相对于以前他的未知领域,他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而教师应根据自己已有的了解,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他加快一点步伐,再快一点,再快一点,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为目标。如果一节课一味地关注学困生,对于教学开展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它会让你的教学计划滞留,让你的课堂变得沉闷,让你的心情受挫,对于那些优等生,虽然他们也会有所收获,但是你忽略了他们表现的情感,淡却了他们的学习激情。长此以往,那些平时敢于举手,想要发表自己想法的人就会习惯于安静聆听。我想这样的教学也不是我们教育者所期待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呢?1)不同的教学任务,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课堂训练与检测,选择互动的学生应有所侧重。如: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字词的掌握是重点,因此,字词的训练尽多地照顾学困生,多给他锻炼,展示的机会,让他有种成功感,喜悦感,让他保持对语文课堂强烈的学习兴趣。而那些好学生,字词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他们十分想要挑战的项目;而对于朗读方面,应体现一个层次性,先让读得不够好的同学读,老师适时点拨,让他有所进步后,再请好同学展示读,这样一来,不仅让差的有了进步,又给好生搭建了一个自如展现的平台。也使整堂课有了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对于那些教学难点,则需要集体的智慧结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探究与讨论的兴趣。往往在这个时候,学困生,可能会不知所措,毫无头绪。如果老师不给他们创设一个思维过度的阶梯,他们会有畏惧,烦躁,乏味之感。害怕和老师互动,担忧自己被老师抽中,烦躁自己很迷惘。这些情绪在课堂上都是消极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所以在处理教学难点的时候,想要关注那些差生,讨论交流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让他们在小组里,学会倾听,其实,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至少可以让他们有了一丝头绪。会明白一点。而且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也让他学会了与人合作。经过讨论之后的交流,好学生理解的更深更透,而那些学困生也会得到进步。这就是一种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2)教学的整体有效进程还要顾全大局。在低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了能让学困生能在课堂中有锻炼的机会,所以无论什么问题都要挑挑他们回答,可结果是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有的差生答非所问,老师启而不发。折腾了半天,答案还是未见雏形。可是下课时间已经到了。一节课就在教师启发与等待中消磨殆尽。可以说,这不是有效课。所以,要想在一节课,让教学设计顺利地进展下去,顾全大局的意识一定要有,我们的课堂不是个别人的课堂,而是所有学生的课堂,这节课,该要完成的内容还是要完成,个别学困生遇到障碍没关系,我们要换一种方法让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不能因为他们而熟视无睹那一双双渴求,等待知识的眼睛。三 课堂方面: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切忌课堂结构的单一性1)课堂活动应动静交替
课堂活动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整堂课是喧哗的,热闹的,一直像表演某个情景剧那样让学生兴奋不已。课堂的确需要活跃的东西出现,但也需要安静的东西在里面交替填充,动静结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有个思维的空间,也让他短暂的注意力有一个分散的时间。一个孩子,要让他整整坐一节课认真地思考,认真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很难做到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长期处于思维状态中,这是单调枯燥的。所以,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创设动静皆宜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构思:你这节课,你认为哪些教学环节需要小朋友静下心来思考的,需要仔细品位的内容,你就要给他们安排一个安静思考的时间,当这个问题不能通过个人的读读想想感悟出来,说明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降低这个难度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呢?如果继续让他们自己思考下去,他们会感到烦躁,疲惫,不太愿意再次思考。在这种情境下的再次思考,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应给学生一点点拨,一点提示,也可以换种思考方式改变这种沉重的气息,让学生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四人一小组相互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惑的地方,让他们在合作的,质疑,探究的氛围下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增添孩子学习的兴趣,缓和一下课堂的紧张,沉闷的气氛。让孩子在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消除因个人不会解决问题的无助与挫败感。二是为了让孩子在课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还能感受到团结,合作,交流的幸福与成功体验。如今的国际教育提倡的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这些观点的提出,真的值得我们所有教师深思:作为老师,在课堂上,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学生这些能力呢?如何做,学生们在课堂上或多或少地了解社会生活的一些必要的规则呢?我们很容易听见这样的大学毕业心声:“学校跟社会真的是大不相同啊!”“生活真的很累啊!”“与人交往真难啊!”“社会怎么跟学校不一样啊!”……我想这种结果的诞生跟我们教师,教学,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缺失,缺失对孩子未来步入社会生存,合作,交际,沟通的引导与教育。从而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就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应该有一种长远教育意识,以小见大的概念,小课堂,大道理,大学问,大益处!做到这样了,教师问心无愧!2)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新颖化,合理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相对集中,不分散,也是有效课堂的一个指标。如果学生对于你所谈,所授,所展示的课件,所呈现的方式感到有兴趣,则他们在这节课的收获肯定比较多。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一个适宜的,恰当地呈现方式。譬如在小学语文《人间仙境九寨沟》里,对于某些词语的理解采取的呈现方式就可多样化:“攀吊”这是一个新词,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猴子攀吊树枝是怎样的呢?然后教师可以随时拿出一个教棒做树枝,让学生演示一下既可。这样一来,既提高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演示的过程中理解了这个词语,从而达到了积累的作用。当然,一堂课,需要演示的词语不能多,一多就会适得其反。而对于“雪峰插入云霄,银光闪闪”则可以借助画面来感受,当小朋友看到那么高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么雄伟,壮观时,他们是多么的惊讶,多么震撼啊!他们会把这样的一种画面深深地印到脑海里。可能我们一时是看不出这些画面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提高,但是待他稍大一些,等基本掌握了语言的表达之后,遇到想象写景时,相信他在调动大脑里储存的材料时,一定会有这一幅画面的闪现。这就是一种素材的积累。而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也需要画面的积累。为什么那么多的作家想要创作,想要激发灵感,不顾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穿越撒哈拉沙漠呢?游览祖国边境西藏呢?因为亲眼所见的东西,可以激发他们的灵感。有了众多的素材,灵感自然会出现。其次,语文课堂要注意读想,读诵,读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综合语文课堂,光听,光看,光说是不行的。语文是一种综合素养。以前听别人说:“有的人会写但不会说”,“有的人会说但不会写”。看似合情合理。其实,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是教育的一种欠缺,还是教育的忽视呢?学生欠缺的是什么?教师忽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能扎实抓好学生读、说、听、写每一环节,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展示平台,锻炼他们的机会,提高在众人面前展现的心理素质,还会有这样的局面吗?据我调查:会写的人,但不会说的人,主要有这几点原因:1 胆小,在私下和朋友讨论时,很能说。可是一旦站在众人面前,可能说得就会很少。为什么?一方面是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是语言组织能力,还没有完全想好。再者就是平时积累有关的信息太少,从而导致心理紧张,忘记已经想好的话。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高学生组织自己想要说的话的能力,理清要表达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一堂课要不仅要让学生读,还要把自己读到的感悟通过自己的组织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也可以是肢体的!这种表达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年级特点有所针对地安排进展。如果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你让他把自己读出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不是故意给他设置障碍吗?故意挫败他学习的积极性吗?如果二年级的学生,你还不让他尝试让他写一写,你这就是一种忽视学生表达的需要,低估学生表达的能力。万万不可,到了哪一个年级,我们老师都可以让学生跳起来,尝试一下“摘苹果”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长得更快,跳得更高,得到的果实又多又好!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当你吸取了太多的知识,你能在你的生活中,学习中准确地,恰到好处地运用它,这就是一种外化过程。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不仅外化到那一张张试卷上,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将来着想。3)
课堂上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
有效的课堂,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无论学生回答是否到位,到点,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进程需要给予他们及时亦或有目的性的滞后评价。而激励,肯定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致勃勃,提高学习兴趣!我们不难发现:经常得到别人肯定与表扬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外向,活泼,开朗,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受老师的表扬的孩子则不是很大胆,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自己不能肯定答案是否正确,他们往往声音很小。我们还可以从自己身上深深体会到:当你在某一方面干的出色,被别人认可,赞赏的时候,可能成人在表情或肢体上没有孩子那样太大的反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你很开心。也许这种表扬更加激发了你对被别人肯定的这方面的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大人的成长需要激励,更何况小孩?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做一个细心的人,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真诚的鼓励他,肯定他!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表述往往是因人而异,有的人回答的得体,有的人回答的有灵性,有的人回答的很智慧,有的人回答的很淳朴,有的人回答的很妙!这些答案之中,可能某些说法是不可取,但是语文是一个综合素养的体现。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的特性,灵活的评价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是学生积累生字和词语的主要阶段,他们在表达上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化,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想要做到多样化确实需要动一翻脑筋。如何不重复使用一句表扬语,如何发现孩子回答问题时的特别可取之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口头表扬?什么情况下使用书面评价?什么时候使用肢体语言的肯定,譬如:眼神的肯定,期待,鼓励,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抚摸,身体的靠近,握手,掌声的鼓励等等,这些形式各样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小小的动作或表情,其实,这些给予孩子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做一个有心,有情的语文老师,你的课堂就会心心相印!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一个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使我们师生双方的收益都达到最大化,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企盼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学习的独立体,因此,没有固定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只要你在你的岗位上再多一份爱心,多一点细心,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执著,多一点钻研,多一点付出,多一点反思,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比现在的课堂更精彩,更充满教学智慧!而我们的教育也就是在不断的付出中,不断的反思中,滚滚向前!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风荷曳月——于都段爱华工作站
当前位置:&&
如何关注习作教学的年段特点
上传: 刘武辉 &&&&更新时间: 10:38:16
谈小学各年段的特点以及怎样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 一、新课标中对写话和习作的要求 1总目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 2、阶段目标: & ⑴第一学段(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 ⑵第二学段(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 ⑶第三学段(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 二、课标中的主要目标及变化 1、态度: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语言:乐于运用学到的词语&&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主动修改习作,语句通顺 3、内容:自己想说的话&&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内容具体 4、形式:不拘形式&&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5、标点符号: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 三、习作目标的解读与思考 解读1:重基础,小而实。 新课标重视学生作文的基础积淀,重视培养学生最起码的实用性写作能力。纵观新课标中的作文目标,对学生习作起点低、要求低,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后的目标也只是抓住最基本的作文要素,明确最起码的要求:①对写作内容只要求&具体明确&;②对语言运用只要求&文从字顺&;③对表达技巧只要求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而就小学部分,更是在积累上作了递进式的规定,可以说小学作文教学是打基础的习作阶段。 & 思考:既然现在的作文目标回归了本真,回归了一切为了学生实用性表达交流为出发点。那么写作教学更该以此为原则,应贴近学生实际,重基础,促发展。而文章最基础的是什么呢?那无疑是词句,因为谴词造句是习作的奠基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重视词句的积累,要加强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而要达到以上的目的,作文教学又离不开语文阅读教学,要把对学生词句的积累和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分解到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既然这样,那阅读教学就必须随之而改变,即阅读教学要把语文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 解读2:重兴趣,厚而实。 对于&作文&这个词语,绝大多数学生,甚至包括部分老师都很排斥。究其原因,一是对学生作文要求的人为拔高,把小学生作文当作投稿文章来考评;二是心理暗示在作祟,各个年级的学生间、家长孩子间、老师学生间等等,都有着&作文很难的哦。&之类的暗示,从学生接触之前就滋生了潜在的恐惧感。但只要对某一项活动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以苦为乐,作文亦然。其实,关注作文的原点问题,并非今天才有的话题。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的说法。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心声&与&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见解或说法并没有得到弘扬,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而在《课程标准》里,不再像过去那样统称为作文,而是1-2年级叫&写话&,3-6年级叫&习作&,7&9年级叫&写作&。小学阶段从写话、习作人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课程标准》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把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体。 & 思考:明代的学者李贽也曾经说过:&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因此作文教学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乐于表达的情感。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呢?一是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从学生最容易表达的方面去引导。比如从第一学段的写话起,就引导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二是作文教学的内容切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这点就必须灵活地使用教材,并且能以课标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蓝本来编印校本作文教材。 & 解读3:重实践,螺旋上升。学语文,要重在积累,重在习得。学作文尤其是这样,重在历练。小语教材对整个训练体系是这样概括的: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式上升。习作教材体系也一直遵循着这一编写理念。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地观察、思考,不断地写作、修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当然也不是说写作知识没有用,写作知识是有用的,但其运用也是建立在大量的写作实践的基础上,离开了写作实践,就根本谈不上写作知识的运用。所以我们要在实践重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方法。 & 思考:要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该项结合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说作文可采用个人自说、同桌对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 & 解读4:重指导,巧妙点拨。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虽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理念,但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受年龄、视野、认识水平的限制,尚有许多未知和未完善的地方。因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 & 思考:写作知识的指导要力求精要有用,要紧密结合课文和习作例文,要具体而可操作,要循序渐进且螺旋式上升。也可以适当渗透第三学段的作文要求,从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一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习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选材、构思上受到阻碍。调查显示:小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依次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其他媒介。这其中以家庭和学校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往往只关心到老师、同学、家长等,老师可适时让学生看看图示,想一想社会上还有那些人值得自己喜欢或崇拜,或者从各种媒体上介绍的典型人物中去选择。二是从写作方法上予以指导和点拨。学生的习作练习不必传授过多的写作知识,但要适当指导如何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等最基本的写作方法。而要做到也不是很难,可以结合语文课文去指导,比如一课一练笔等指导法。三是在语言表达上。要重视运用课文和习作例文的价值,以模仿为起点来潜移默化地指导。因为课文的语言(堪称&典范语言&)与学生的语言(即同龄人&伙伴语言&)距离较大,学生一下子很难模仿上来。而是提供与学生语言水平比较接近的&例文&(即界乎&典范语言&与&伙伴语言&之间的&过渡语言&)让学生模仿并从中领悟写法。为了更好体现学生习作逐渐由模仿到借鉴,由仿到创的循序渐进过程。同时儿童的生活语言是鲜活的、有趣的,但往往又是不那么规范,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表达。 & 总之,新课标已经认识到了现在作文教学中的困境,也明确地提出了以后作文教学的纲领性的建议和要求。那如何走出困境,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除了严格执行新课标之外,还必须在调查、论证、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可具体操作的教学方案。 & 二、怎样提高各年段作文教学实效 A、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在第一学段称为写话,主要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可见,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是第一学段(低年级)写话教学的重点。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写话激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的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再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这样可以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写话激情。   1.走进游戏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妨用游戏的教学模式来诱发学生的写话激情,喜闻乐见的游戏成了驱散学生写话恐惧的良药,每个孩子都会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在愉悦的&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贴鼻子&等游戏中,学生会不用老师提醒就全神贯注地观察,津津有味地讨论,轻松、流畅地表达出自己所看、所听、所想、所思,在玩中收集了写话的素材,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写话兴趣。   2.走进自然   神秘美丽的大自然常常令学生好奇、兴奋,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话兴趣。如随着四季的更换,写写四季景色;还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让他们玩玩看看,看看写写,在大自然中体验,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写话。 (二)、挖掘课本资源,拓宽写话思路   语文实验教科书中的课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面对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地挖掘,引导学生依照课文的形式或内容写话,做到&有路可循&,自然而然拓宽了学生的写话思路。   1.仿写句子   仿写句子是学生喜欢的写话方式之一。因为有了课文这个优秀的蓝本后,学生很容易   找到写话的支点,连平时最不善言辞的孩子也能写的得心应手。如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了《找春天》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样的句子进行仿写。学生们对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拟人句非常喜欢,仿写起来更是兴趣盎然。孩子们写到:&柳枝长出长长的枝条,那是春天的辫子吧!&&梧桐树长出绿色的叶子,那是春天的手掌吧!&&&这些句子写得多生动、多形象呀!这就是学生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仿写出了自己的句子。   2.续写故事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  的心扉。低年级的语文课文中就有许多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故事,如《小蝌蚪找妈妈》、《小白兔和小灰兔》、《两只小狮子》等等。如果能让孩子们对这些故事文本进行续写,就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话兴趣,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写话的魔力所吸引,产生写话的冲动。   (三)、开展多样写话,拓展写话空间   对于孩子们来说,拿起笔感到没话可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的确,学生不会写作文,往往是不知道写什么,而不是不知道怎样写。因此,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话时,首先要帮   助他们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开展多样的写话活动,拓宽学生的写话空间,帮助他们确定写话内容。 & B低年级写话要注意&三性&   说话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素养之一,也是低年级学生言语交际的需要。&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属性所决定了的。&理解和运用&、&发展思维&、&写作能力&、&口语交际&,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应该从说好和写好一句话入手,再到说好和写好几句话、一段话或一个小片断。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话训练中尤其要注意下列&三性。&   一、写话的完整性。   一句话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什么&或&哪里&,   后一部分说的是&干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或&像什么&。这两部分是大多数句子都不可缺少的,它们是句子的基本成分。譬如:(1)谁干什么?(2)谁是什么?(3)谁像什么?(4)谁怎么样?(5)什么干什么?(6)什么是什么?(7)什么像什么?(8)什么怎么样?   二、写话的合理性。   低年级写话训练,既要准确具体,又要符合常理,把学习语文与日常生活   实际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课程标准》)&(1)换词训练:&花生是人民种出来的。&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句话准确吗?错在哪里?怎样改?&(2)添词训练:&哥哥做作业。&&小蝴蝶飞舞。&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些地方添上一些什么词后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准确具体。(3)观察写话:学完第四册第3课《咏柳》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春天的柳树,把看到的用三、四句话写出春天柳树的美。   三、写话的创新性。   低年级学生天真烂漫,最易联想和想像。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话中,要注重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让他们进行创造性地表述,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持续发展。(1)照样子想像:教师可先出示例句&星期天,我和妈妈到公园去玩&;再引导学生按时间、地点、事情想像写两句话。(2)根据课文想像:学完第四册第八组《称象》、《狼和小羊》后,教师充分让学生根据课文和提示自选一题想像写话。提示:A、要是让你称象,你会用什么方法?B、狼扑向小羊会有什么样的结果?(3)看图想像:学完第四册第13课《校园里的画》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观察第四册语文课本的封面,看看图上画了一些什么?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还会说些什么?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 C、科学评议,享受写话乐趣。   学生刚开始练习写话时,自然有字不成词,词不成句,句不达意的情况,教师注意放宽尺度,睁大眼睛,寻找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写话中点滴的优点,予以充分肯定。这种欣赏性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写话兴趣的培养   1.多赞美,少批评。   教师在评价学生写话时要注意赞美的艺术,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优秀的习作不用说了,当我读给大家一起欣赏时,小作者在赞美声中愉悦地享受着成功。对于那些整体不理想的,就要找出局部的精彩,放大处理。就算写得一无是处,字写得工整也要加以表扬。尽量让每个学生享受一份光荣与自豪,扩大被赞美的面。在一些特殊的时候,适当使用赞美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对于一些后进生,一旦发现他们的写话中有一个好词语,要给予刻意夸大的表扬,也许在我们的赞美中,这些星星之火就会逐渐燎原。   2.多肯定,少否定。   每次批改习作时,我尽量采用面批的方式,和学生一同欣赏,把热情洋溢的赞美语言当面送给学生。把鼓励的话语和老师的希望也一并捎上。如果有的孩子出现了错字、语句不通、内容不具体等情况,我总是提出诚恳的修改意见,并激励他们修改。若改完有进步了,我再把原来的等级提升一个档次,作为奖励。这样,学生的成功感油然而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话的热情   3.多形象,少抽象。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赞美符号,喜欢各种新奇的东西,喜欢一些看得见的实质性的东西。在批改学生写话时,我只要发现闪光的词句,或新奇,或优美,或有趣,都绝对不要放过,在下面一一划上鲜红的波浪线,让作业本上彩霞满天,结尾也用上各种各样的评价式赞美符号。打的等第从不吝啬蝴蝶,好的写话还贴上恐龙、海鸥、大雁等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最差的也能拿颗五角星。看着他们喜滋滋的样子,看着他们在比谁得的恐龙多,在暗暗较劲的样子,我也乐坏了。  D 习作教学应重视单元资源的前期开发 人教版实验教材在二三学段的教材编排上采用&主题组元、读写双线并行&的体例,便于学生学习时读写结合、从读学写。但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对单元习作的的研究和实践仍然是涛声依旧,常常是在单元即将结束时教师才开始关注习作,草草布置、匆匆指导,对提升学生习作水平并无明显的帮助。显然,教师对单元的习作资源并未有效利用。怎样促进单元习作资源的有效利用,甚至进一步深度开发?我们可以在习作前期做一些尝试: 一、习作应从进入单元学习开始 当前的习作教学在习作前一天布置或从审题那一刻开始,显然有悖于学生习作规律。习作是生活的一种折光,对于一些体验,有的学生可能早已完成,只是潜伏在大脑深处需要设法唤醒;而更多的经历却可能是学生陌生的,需要在习作前经历一段时间的热身、接触、熟悉、甚至亲历,学生才可能有初步的积淀。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一项任务驱动,使不甚清晰的印象清晰起来,使不甚熟悉的领域有所涉猎,这时学生才可能有话可讲,有想法与人交流。所以,学生习作至少应从进入单元学习那一刻开始!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组《观察日记&则》为例,在进入本单元学习时,教师就应该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亲历观察过程。如建议学生培植蒜苗、种植大豆,观察它的生长过程;也可以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随时做好观察记录:还可以在教室内种植一种植物,集体亲历观察(但这只是&导法&,重点还要学生有自主的观察体验)。但此时学生的观察可能还很粗浅、缺少方法,针对学生观察记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及时提示学生从本单元阅读篇目中汲取科学的观察方法,如作者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抓住一点或几点连续观察、边观察边思考的?观察时怎样和想象结合?观察结果还要随时记录等等,这就是从读学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一过程学生在真正亲历,本次观察日记才可能在学生原有的习作基础之上有所提升。 & 二、把单元习作策划成一次丰富的语文活动 既然一进入单元学习,习作活动已经开始,那就不能功利的把习作布置成一项任务到季节再&收割&,我们应做好全面规划,把单元习作策划成一次丰富的语文活动,让它成为本单元学习的丰富元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习作为例,本单元讲的都是科学家、艺术家或普通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敬佩的人&在四年级学生头脑中可能有模糊的概念,但&为什么敬佩&&还有哪些人也值得敬佩&学生却并不见得非常明晰。怎样帮助学生再次叩响自己&敬佩的人&的门栓,或者再去探访一些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去对方家中小坐,从而架构并丰满自己的敬佩偶像呢?教师有必要和学生共同亲历一次丰富的语文活动。我们可以策划这样一组语文实践活动: ①采访。采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敬佩的人是谁,为什么敬佩他们?把&敬佩的人&具化,与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同时弱化学生习作的恐惧心理。身边的亲人都有&敬佩的人&,敬佩的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普通人,仔细观察、耐心寻访,伸手可及。 ②阅读。阅读单元篇目和同步阅读教材及精选的名人传记故事五则,把学生的视野拓宽,认识更多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人。在与更多心怀高远目标并不懈追求的人物对话时,学生内心会有所触动,相信本次主题阅读,对学生既是一次名人探访之旅,可能还会是一次有意义的人文洗礼和有力的价值观撼动。 ③探访。经历前期的活动之后,反观自我,我&敬佩的人&是谁,他有何值得我敬佩之处?目标锁定!若是目标就在身边可作进一步探访、观察,甚或采访了解他(她)的人,从而获得更多的讯息;若是在阅读中相识,那可继续阅读追踪,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他(她)的可敬之处。如此实践,&我敬佩的人&会站立在学生面前,丰满鲜活、生动可感。 ④分享。系列活动之后,学生心中&我敬佩的人&呼之欲出。及时安排交流分享,既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展示前期活动实践的收获,满足活动体验的愉悦;又了解伙伴&敬佩的人&,分享成果,拓宽视野;还便于教师了解学情,做好相应指导。 如此体验,学生经历的是听、说、读、写的全过程,到这里,习作前期的准备才算真正告一段落,接着要完成的才是习作的点拨、动笔、修改、讲评一系列活动。 三、单元习作可尝试多形式练笔 & 如果把单元习作策划成一次丰富的语文活动,那么要在实践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可利用的资源就太丰富了,单从练笔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就可能有多种形式的体验。还以&敬佩的人&为例,可作如下尝试: ①调查报告。前期的&采访&是一次主题口语交际活动,有了充分的言语实践,学生从不同对象处获得了零散的讯息,但稍作整合就是一份内容充实的调查报告。如果此时鼓励学生动笔记录下来,既有材料、又有感受,学生并不觉得困难,会欣然动笔。 ②读后感。大量的阅读之后,许多可敬之人、可敬之事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选择其一记录下其人其事,如果能简单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也是一次宝贵的练习机会。需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拔高要求,四年级学生能简单写下感受已经难能可贵。 ③素材筛选。目标锁定之后进行的是定向探访,此时关于敬佩的某一人,定会有大量的讯息进入学生视野,学生要做的是梳理事件,选取典型。这个筛选工作教师要从旁指导,我们可以以一名学生选取的众多事件为例,一一列出集体合作筛选,帮助学生明晰哪些是体现人物品质的典型事例,这是习作选材的有效训练,可有针对性的安排。 ④活动记录。作前的活动交流是一次高密度的资源分享,学生能从活动中获得n倍的讯息。把握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尝试写活动记录,分享伙伴敬佩的人、难忘的事,学生的素材库怎能再干瘪?这岂不又是一次练笔机会? 凡此种种,在学生进入单元学习之前,我们就应该根据习作内容和单元特点整体规划习作活动。只有重视单元习作资源的前期开发,才能有效链接生活,才能更有效的在单元学习中从读学写、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 & E立足课文范例 适时读写迁移 &&& 《中国教育报》上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教师借班教学《长城》,熟读课文后,问:&假如你是现场的游客,你会怎样赞美长城?&学生摇头不语。少顷,终有一生开口:&长城长,长啊长,真***长!&(&***&为不雅之语)教师问何出此言,学生回答说:&实在不知怎样说,所以就这样说出来了&。说之如此,写就更让人失望了。看到这里,我不由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难以名状、尴尬难堪的现象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观我们的阅读教学无非就是&读读课文,谈感受;联系实际,说看法;联系说话,升华认识。&把课文的内容当作阅读教学的内容,不结合文本语言一味空谈感受,不运用文本语言练习写话,学生&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脑子里有表象、思想中有意向却&无言以对&自然就会滋生。如何帮助学生将课文中自己理解了的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心中的语言呢?我个人认为,我们教师要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写&的训练,引导学生在阅读课中扎扎实实地开展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在对课文语言的转化运用中实现语言的外化。   众所周知,作为教学在语文学科的三大板块中,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作文训练形式无非就是口头训练和书面训练。纵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课文,都是语句优美,行文流畅,内容活泼,思想健康,结构严谨,图文并茂,可读性和欣赏性较强,在语言文字方面加大了训练的力度,在学习方法上架设了坡度,可以说每一篇堪称经典,是进行读写迁移训练非常拿手的&范例&。  我有以下三点认识:   1.我们认为学生作文的空间与容量是无限的,而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空间与容量是有限的。以高年级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不难看出,一个学期只有8次作文或写段的训练,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读写迁移、随文练笔的训练。   2.作文教学必须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以&读&为本,以&练&为主,必须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这种训练是:序列要顺,目的要明,力度要强,广度要宽。如果光&训&而比&练&,则徒劳无益,或光&练&不&训&就没有提高,就不能发展学生的写作技能。   3.以&教材为本&,就要充分挖掘教材潜力,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充分运用教材的范例。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词汇,而词汇来自于阅读,表达讲究技巧,而技巧又借鉴于范文。因此,我们提倡立足课内知识,巧妙地内引外联,让学生在积累和内化的前提下,再进行迁移和外化的训练。   在上述三点认识的基础上,我作了以下探索和实践,在立足课文范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适时的读写迁移,   一、巧妙模仿课文,进行仿写练习。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写作能力,也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学习《少年闰土》《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指导抓特点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班上同学的外貌。为了让学生更感兴趣,可要求学生在写的时候不写出人名,只写特征。在集体评改时,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还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二、挖掘课文空白,适时进行读写训练。   我们可以挖掘课文空白,指导学生读写实践。如《大瀑布的葬礼》一课,学生在多层次研读课文中描写今昔瀑布变化的段落,通过文字想想画面,阅读课外有关的瀑布信息等,感悟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通过看画面,对比朗读,感悟今日瀑布的&枯竭&。然后,教师借助文本中的空白点,提供了一份没有结尾的巴西总统的演讲词,请学生补充结尾,发起号召,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练习。孩子们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感悟,此刻他们已经完全与文本融为一体。孩子们在写的过程中,倾诉自己的阅读体验,无疑升华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升华了自己的感情。 &   还有的课文,在不影响主题和主人公的形象下,给读者留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空白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抱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个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他挖了36小时,历尽艰辛,终于救出了儿子。学生通过品读很容易就感受到父爱的伟大,而儿子的伟大,学生的感觉并不那么强烈。因父亲的伟大作者是&浓墨描绘&的,而相对来说儿子的伟大作者是&轻描淡写&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父亲在废墟上&挖&的情节想象儿子在废墟下&等&的具体画面进行练笔训练,如儿子会想些什么?会和同学们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来感悟儿子的伟大之处。   有的学生这样写道:阿曼达最先镇静下来,他想爸爸一定会来救自己的。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想:一直这样下去不就是等死吗?这可不行,我要消除大家的恐惧。他对大家喊到:&同学们,别害怕,我爸爸会来救大家的,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一定和我在一起!你们一定要相信我父亲!同学们渐渐地静下来吧,我提议我们来轮流讲故事吧!&于是大家围坐在地上讲起了故事,完全忘记了恐惧。有的学生写到:&我们一定会获救的,因为爸爸曾说过一定会和我在一起,爸爸不会放弃救自己的儿子的。&阿曼达说:&我们不要哭闹、大叫,否则会很快让自己丧失体力而不能等到被救的那一刻。我们不能放弃生存的勇气,要有耐心,要保持体力,静心等待&&&&我们一起来轮流讲幽默故事,看谁讲得最精彩!&这时有人提议了。通过挖掘课文空白,补充课文情节的练笔训练,使学生对儿子的零散的、模糊的认识提炼出来,深入体会到了儿子面对灾难的沉着与冷静,心目中儿子了不起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了,促使了对文本情感的升华体验。   三、延伸课文情节,转化内在语言。   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练笔,延伸课文情节。如《穷人》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①渔夫看见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是怎样的?②第二天,孩子醒来后,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两个孩子有什么反应?③桑娜和他的丈夫是怎样关心照顾两个孩子的?④两个孩子长大后怎样对待桑娜夫妇的?围绕这四个问题,学生展开想像,当堂练笔。   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像,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如教《詹天佑》时,课文里有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其中&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我们可以这样引导的:&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学生这样描述: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四、创设情境,抒发感受,在练笔中升华情感。 &   在教学《桥》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描写老汉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的朗读、品味,被老汉在一百多人随时都可能被洪水吞没时表现的镇定自若、舍己为人的品质深深打动了。此时,老师创设情境,师(深情地):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不久,人们在河上又造了一座新桥,桥头立了一块碑。同学们,碑上可以写些什么内容呢?生:&&此时让学生写碑文,就是给智慧火花燃烧的机会,它不仅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再一次的升华,同时给予学生一次语言实践的机会。   五、寻找文本支点,进行深层对话。   我们一直在探索,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有练笔的必要,所有的练笔一定能达到升华情感的作用?其实,这个问题不必深究,因为我们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么充足的时间。所以,我们要寻找文本支点,巧妙设计练笔题,与文本深层对话。如《老人与海鸥》这一课,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过渡,寻找支点:&是呀,海鸥们把心中想对老人说的千言万语用他们大声的鸣叫,炸了营似的扑飞来表达,那么,你能用笔写下海鸥想对遗像中的老人说的话吗?如果老人此时会说话,他会说什么?&以此来作为练笔的支点,一定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激起层层涟漪。可以说,此时的读写训练好像就给同学们找到了宣泄情感的喷射口,所以人人想写,越写越感人。   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相辅相成的。叶圣陶先生说:&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我们的教材是编者经过筛选的中外精品文章,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凭借和写作指导的主要依据。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才能以读悟写,以读促写。教材是我们最好的&标本&,我们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写作训练的要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模仿和创造性练笔,我想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之典范,凭借读写迁移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总之,我们认为感知是认识的条件,了解是认识的加深,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迁移是综合技能的再现和运用。学生从阅读的材料中获取知识进而转化为写作能力,最终通过&读&和&写&双重逆转过程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F 运用观察手段积累写作素材 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痛,总觉得没什么可写,对着作文题目愁眉苦脸,不知如何下笔。按理说,小学生的生活还是较为丰富的,在他们周围发生的事、出现的人、建成的各种现代化建筑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可以是学生的写作素材。那又如何会出现上面所说的这种局面,原因在于学生在平时缺乏观察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的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素材,不会把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变成作文中优美词句。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的写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作文训练的主要任务。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有血有肉,真实感人。那么,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知觉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无意知觉。正如大教育家孔子说的:&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抓住时机,指导学生对观察对象的直接兴趣,引起无意注意,勾起学生的观察动机,从而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 比如,我在教学第六册《课外活动》一课的习作训练时,让学生先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回来后,我再让学生写文章。由于学生在参加这个游戏时只是怀着参与的心理,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整个游戏过程只是个粗浅的认识,缺乏精细深入的观察,脑子空空的,寥寥几笔就完事了。由于出现了这样一个局面,我又带他们去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这次我在游戏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一段有关&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的录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再而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参加游戏时的场面,重点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如&张开、闪、扑、躲、抓&等;最后,让学生进行这个游戏。这次,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前一次截然不同,学生兴趣盎然,观察这个游戏时仔细、认真,看得全面,印象也特别深,写起作文来也轻松自如了,成形的作文也具体生动了。从这两次的结果中,我领悟到观察应尽量寓学生的兴趣活动之中。 & 观察兴趣还可以根据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好胜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乐于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春天,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观察突变的雷雨、充满情趣的夏夜和丰富多采的暑假生活;秋天,观察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冬天,观察那银装素裹的雪后世界。同时也要留意身边的变化和事态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以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之目的。 & 二、要养成观察习惯 & 对观察已经有了兴趣,就要促成对其养成习惯。由于少年儿童阅历窄,常常为写作文而发愁,但他们的生活又是丰富多采的,所以关键是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时时处处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我认为在低年级的作文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画,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等,并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看图说话是作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培养观察力的极好途径。观察是看图说话的关键要素,教师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比如,我在教学第五册第一堂习作训练课《知错就改》时就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这是一堂多幅图的看图作文,四幅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就引导学生先总体上观察四幅图的主要意思,搞清图上画着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初次观察了解了这四幅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的基础上之后,我就提了个问题:&刚才,我们都看了这四幅图并知道了这四幅图主要讲了小男孩的事,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又是怎样具体的去做的呢?&这又激起了他们再次观察的欲望,学生自然而然地仔细地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的观察。 & 在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从而使他们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比如,在教学第十册《春游》习作训练时,先带领学生去某地春游,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结束后要求学生把春游活动中观察到的景物有顺序、有重点地写下来。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将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下来,不拘形式,自由表达,使他们体会到观察成功之后的快乐,从而更为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观察力。 & 我坚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去捕捉和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增强了,头脑里的贮存也多了。而且随着观察生活的能力的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 & 三、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和培养观察习惯,这是第一步,关键是指导学生怎样进行观察──即观察方法。因为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都比较薄弱,故而引导学生观察时,要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观察。 & 1.观察要讲究条理,以此来增强他们思维和作文的条理性。 &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顺序,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从而在作文时就会有条理地表达。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序。以静物来说,方位有远有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一件事也有起因、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因此,在观察时,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同样,观察的顺序也有多种: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部分到整体或由整体到部分。故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观察顺序。比如,观察一个较为常见的草莓就可以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里、由看到尝的顺序。 &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实践中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地观察,从而提高观察效率和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作文的条理性。 & 2.观察要有重点、有目的。 & 只有有了明确的目的和鲜明的重点,才会使人的思维活动产生一种进取的意念,从而对思维活动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按作文题目要求寻找观察对象,然后根据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如第六册的《写写见闻》这一习作训练,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平时看到的一些见闻,学生仔细地回想了一下,就一个个都举起了手,其中有一位同学就说了一大堆:我家门前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家乡最近新建了大型游乐场;自己班上的&皮大王&当上了升旗手;奶奶参加了老年腰鼓队;妈妈迷上了电脑&&这位同学真所谓是对平时所发生的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新道德、新风尚观察得淋漓尽致,但他看到的这些见闻没有一个重点,所以我们要引导他有重点的观察。就选其中的&妈妈迷上了电脑&作为指导的例子。首先我问这位学生:&你是什么时候发现妈妈迷上电脑的?&&妈妈是因何事而迷上电脑的?&&现在妈妈又已达到何种程度了?&经过这一系列的提问之后,就使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重点。从中还可知道重点的要仔细观察,次要的、跟观察的事情无关紧要的这些都不必多说。 &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 & 3.观察要细致。 & 小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往往满足于表面认识,所以要教给学生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 & 如在指导学生写农贸市场的一角──一位姑娘在买鸡,我让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穿戴&入手,用眼看、心想,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然后进行描述:一位穿红风衣的姑娘拎着沉甸甸的菜篮循着鸡叫声走来,她看看这只,挑挑那只,不知该买哪只。那摊主满面笑容地说:&家养的只只壮,味道好,价格也便宜。&说着就从鸡笼里捉起一只母鸡熟练地用几根稻草缠住鸡脚,挂在秤钩上,母鸡咯咯地叫着,拍打着翅膀&& &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得细,看得全面,也不难看出甲事物乙事物的区别,观察能力也从中得到提高。 & 四、要从观察中产生联想 & 联想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如在教学《背篼》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小男孩的外表,联想其所作所为,联想到他的内心活动,联想到其所处的环境以及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想象,学生在交流时进行了下列描述: & 黄昏,蜿蜒的山道一直伸向远方。听!远处传来了&咔嚓咔嚓&的脚步声,抬头一望,只见一位身着布衣,脚穿草鞋,肩背装满柴火的背篼的小男孩,正迈着轻松的步伐往这边走来。原来,是打柴的孩子从山上归来了。 & 近了,近了,更近了,终于可以看清他的容貌了:一张圆圆的苹果脸上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仔细一看,这双漂亮的大眼睛中还透露出他那喜悦的眼神呢! & 他时不时地朝身后的背篼里瞄上几眼。里面除了柴火之外,还会有什么东西呢?哦,原来里面还有一些药材、山柿子&&他看着这些山货,想:这么多的柴火可以烧上好几顿了呢,妈妈看了肯定会夸我能干的;这些药材,又可以把它们拿到集市上去卖,积攒下学期的学费了;小弟弟们见了这些山柿子准会垂涎三尺&&想到这些,他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加快了轻松的步子向家里蹦去。 & 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那蓬乱的头发,小溪流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曲,驱走了他一天的疲劳。树叶沙沙地呼唤着:&勤劳的孩子!再见,再见!&小鸟吱吱地叫着,和他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 鲁迅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的习惯,从生活的海洋里一点一滴地捕捉浪花摄取素材,学生的作文不再担心无米下锅,写的内容自然达到言之有物,写作水平一定会随之提高。 & & G让孩子做自己的习作医生(&自评&&互评&也有效) 小学习作评价要改变传统的师对生单一模式,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引导为主,运用科学的评价机制,采用诸如&自评&、&互评&等评价策略,把习作评价贯穿于作文教学始终,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 著名作家王旭锋说得好:&儿童们写的东西,就是天使说的话。孩子们说得不太好是正常的&&&如果老师来进行修改的话,整篇习作一定是&千疮百孔&,红得让人触目惊心,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不免患&习作焦虑症&,而老师也累得够呛,还吃力不讨好。习作教学步入泥潭,评价就成了改革的瓶颈。依据&生本教育&理念,因此,在作文评价中我们要尝试遵循立体参与的原则,应坚持以人为本,要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构成一个立体的评价体系。 有人说,大作文、小作文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两座大山。愚公移山,感动了上帝,派神仙搬走了两座山。我们的上帝就是学生!能不能让学生也参与批改作文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习作主体本身也是习作评价的一个重要资源。《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三学段习作要求中有&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和&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这样的目标要求。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特级教师魏书生曾倡导的作文互改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当前学生习作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评改作文方面做得怎样呢?几乎千篇一律地写几句高高在上式的评语,由老师圈出几个在浏览学生作文时发现的错别字、修改病句而已,必要时,偶尔进行一&面批&。差不多是老师独霸评价的权利,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被告,还没有申诉权。对于新课标评价建议提倡的&要引导通过学生自己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一要求,则仅仅是停留在偶尔为之的层面上,并未真正大面积推广、研究和使用。总的来说,主体参与少──缺少主体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师的全部工作一大半花在作文批改上,而学生拿到作文后动至多看一下分数,往抽屉里一塞拉倒。这种现象必须改变,要让学生拿到作文本后有事可做。&这种现状,忽视了学生习作方法习得的自我建构过程。尤其是将&老师批改&作为收尾性工作,没有突出批语应有的指导作用,它割裂了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与改、导与学的互动性。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往往按照&作前指导──学生习作──老师批改&三步曲进行,这样的教学,学生难以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也束缚了学生的头脑,使之写人、叙事缺少新意。我认为应从&评&中悟出新意,使评价成为学生写作文的动力。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文本本身,更要关注文本背后的人──学生,怎样让孩子做自己的习作医生。那么,到时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二、多些学生自改自评,让老师少些越俎代庖 王安石字斟句酌,成就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样的名句,贾岛再三&推敲&,留下了遣词用语的千古佳话。确实,&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这里的&改&不是老师的&批改&,而是学生自主的&修改&。老师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主体互动式的习作评改中培养自改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这种习作态度去&自评&,自改自评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做好&教练&工作,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改自己的作文。自己觉得不错的好词佳句,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修改重新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自我反省中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而后,教师多创造让学生自我展示风采的机会和空间,如请同学先在小组里读读自己文章中最满意的片段,再推荐出一个最优秀的片段,让全班同学互相欣赏一下。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自评自改的快乐,而且还品赏到了成功的喜悦。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老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评价习作的兴趣,让他们有这个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也要培养他们评价的方法,养成评价的习惯;另一方面还要锻炼评价技能,熟练地进行自我评价,并能给同伴的习作作出恰当的评价,还可以对老师和他人的评价作出再评价。这样,逐渐形成一个评价链,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达到叶老先生的&学是为了不用学&的境界。让受教育者从评价中获得对自己学习方法、技能、成绩的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反思,学会自我评价,以更好地修正自我学习计划,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后续学习的效率──可持续发展。  三、增加学生互相评改,使孩子思维得以碰撞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学生的个人水平毕竟有限,而且看自己的习作始终没有看人家的习作来得有趣,针对孩子&愿意看别人的作文,更愿意给人家挑毛病&的心理。于是,通过学生初步自评后,就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活动。我们知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生们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学会了欣赏别人文章的优点,有的针对别人的文章结构提出宝贵的意见,有的能发现文章中的好词佳句,有的也能针对别人的不足提出不同的看法&& 为进一步发挥集体合作的优势,从而启迪学生思辩的灵感。教师必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作文的机会。老师们何不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把作文展示出来,并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评改示范呢?因此,作文评改不应是教师的&一手遮天&,而应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互评时,教师可以把重点评改好的两篇作文出示在投影仪上,让学生作参考,其它的作文发给学生互相评改。把学生分为每四人或两人一组,并且每一组指定一名组长。在编组时一般要考虑到男女生的搭配和差生的协调问题。让每一篇作文在同一组的四人(或两人)中轮流批改:可以把不通的句子改通顺,可以把不当之处划出来并予以提示,也可以给他改出正确的,甚至可以随手写下自己对某一句、一段的感想,经过同学们&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评改,一篇佳作就出来了。最后,再写上评语,签上名字。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抽查学生的评改情况,进行督促落实,或个别辅导。对那些作文能力太差的学生则不仅仅要指导他去如何修改文章,更要指导其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搜集素材、如何掌握写作技巧,务必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苏格拉底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分组互评,加以老师适时的点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仅输出知识信息,还输出情感信息,形成了师生、生生互动,使师生情感更加融洽,同学关系更加和谐。在相互表扬中,获得作文的自信;在取长补短中,促进竞争,从而激活学生积累的语言和积淀的语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正因如此,传统的单向地指导,一厢情愿地修改,学生根本就不领你的情!我倒觉得,作文训练之关键在于让&孩子当好自己的习作医生&,他们应该能为自己的、同龄人的习作把脉,应该有自己的&听诊器&(评价标准,学生在头脑中有一定的文章图式,知道什么样的文章算是好文章),能够及时诊断出&病症&。进而,面对症状,对症下药,将问题化解,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单靠教师的指导较难使学生取得长足进步&的现状。 & &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训练&三步走& & 试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中年起&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高年级时养成&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可见,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三步走&。 第一步:&抱着走& 示范修改:要让学生学会自改作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示范。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从中领悟方法,为学生自改奠定基础。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要浏览一下学生的作文,重点批改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作,选一两篇典型性(即优缺点具有代表意义)和示范性(即优缺点具有可改性和启发性)的习作,或抄在黑板上,或当堂朗读,或原文投影,或复印给学生人手一份,然后组织全班同学集体讨论、修改。修改时要对学生讲清每一组词句该怎样修改,并要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边批改、边说明,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批改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面批面改:当面批改小学生作文,是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面批面改时,教师要先了解习作的基本情况,有计划地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轮流确定面批面改的对象,使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内都有面批的机会,对于少数作文素质特别差的学生,可以多面批几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认真确定当面批改的方法。对书面批改不易使学生领会到的作文,教师可在精批细改之后再与学生面谈,让学生明确教师批改的意图。对作文基础较好的作文,教师可先与学生面谈,指出本次作文的优劣,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学习自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第二步:&扶着走& 师生同改:这一步与教师示范修改的主要区别在于:示范修改时以教师为主,而师生同改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尝试自改。课前,教师可选择一篇或几篇拟作修改的&病文&,先放手让学生集体讨论,反复修改,教师做好巡视和指导。对学生提出的需要修改的地方和拟采用的修改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辨析,从而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在学生评改告一段落后,教师再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进行评改或讲评,让每个学生充分明确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经过师生的反复修改,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懂得了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因此,当自己再作修改时,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师批生改:教师收到学生的作文后,不作具体的修改,也不评定成绩,而是进行书面的批阅,将文中的主要错误或其他不妥的地方,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一一标出,并加上一定的批语,指出文章的不足或提出修改的建议,对学生作文中的一些主要的、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后,把作文本发还给学生,让学生仔细体会教师的批语,尝试运用所学的修改方法进行修改。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不是单纯地评判正误和优劣,而是巧借精当的批改,提供切实有效的批改方法。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简明适用的批改术语,并且用一整套令学生心领神会、一目了然的批改符号。所有这些,均可供学生模仿和借鉴,使学生自我批改和相互批改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这样的批改,才能使学生学到修改之术。 第三步:&放手走& 学生互改:互改时,可以是同桌双方交换修改,也可以是数人为一组共同讨论修改,还可以是组与组之间互相修改。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均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自己的力量;让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地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每次互改,教师都要根据各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规定好修改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互改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换意见,共同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要在学生互评互改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的复查,及时总结互改中的得与失。这样,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的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自改的能力。 独立自改:当学生初步具备了认真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能力之后,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自改前,教师要对全班的作文进行简要的总评和提示,让学生明确评改的重点,集中注意力,以便有针对性地修改。自改时,要让学生各自朗读自己的初稿,边读边修改。有些错别字、漏字、笔误及不通顺的句子,只要学生多读几遍,就能发现并改正过来。如有可能,学生再把作文读给别人听,听者往往容易发现问题,从而使写者&茅塞顿开&。自改后,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自改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通过批语或修改符号进一步指出问题,要求学生再改。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就会愈来愈强。 由于小学属于打基础的阶段,小学生作文能力还不高,修改自己的作文更是刚刚起步,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系统工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据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掌握阶段性,从&抱&到&扶&,最后到&放&,化难为易,分步到位,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 H 精批略改多评讲 作文评改包括批改、评讲两个方面。从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作文评改因为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往往比作文前的指导更有效果、可以概括为&精批略改出评讲&7个字,下面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 (一)精批略改 &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部是十分精细的,既能积极地肯定学生作文中细微的优点和小小的进步,也不放过诸如用错标点符号、誊写格式有误这样的小毛病。应该说这些老师是很有责任心的,具备引导学生再修改提高的水平和能力。但现在有些人反对这样的&精批细改&,认为&教师积极性很高,学生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了。学生看到&满堂红&就皱眉头,看见惹人人注目的大叉叉就反感&&&笔者并不赞成语文教师&只问耕耘,不不问收获&式的评改,更反对&少批&或&不批&就是对学生最民主的教育。后者显然缺乏辨证地思考:教师的批改,无论地细成粗略,只要能促使学生主动修改,那就是我们追求的境界。我们不应忽视,小学作文评改面向的是练习作文的孩子,他们学习语言需要课文这个范本,那么学习修改岂能离开范例,对师怎么可以随他们自己改去?叶圣陶先生曾&亲自逐字逐句地批改&了肖复兴初三时写的一篇作文(北京市少儿作文比赛的获奖作文),使复兴感到在&写作道路上迈出的脚步方才比较扎实一些&。因此在他的儿子开的作文时,肖复兴也&觉得应该像长辈待我一样,将一份诚心、耐心给予孩子&。在《我教儿子学作文》一书中,就有一辑收录了他具体帮助儿子修改的作文范例。给学生做个样子,让他们有法可依,我想小学语文教师是应该精批略改的。 & 既然提精批,又提略改,是否前后矛盾?笔者认为所谓的精批和略改是辨证统一的。&精批&并非就是一味的&多改&,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给予恰当的奖赏、指导、点拨,&改&的工作尽量交给学生去做。这样就可以比较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愿意去改、能够会改。具体批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1.要有启发性.&逼&学生动笔。理想的精批略改应该是这样的:老师的一个符号、一句评语,都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批改不会满足于指出问题,即使打上&?&,也明确导求学生提起笔来。&这句话不通,请改通顺&&这儿如加上心理活动就更为具体了,请把你当时炒菜时的感受写进去&&你的开头总是太长,入题慢。请你品味品味《落花生》、《燕子》,还有课外的许多散文佳作,思考:怎样开门见山,让开头引人入脸?并体现在自己的作文中&&& & 2.要评文,也要评人。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有意无意地把作文看作是一项技能,因而批改的重点总在遣词造句、煤篇布局上。如此&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的学生&(叶圣陶语),我认为再详尽的批改也是不完善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学生作文的兴趣、态度,他们在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等,教师更要&精细&的辅导、指导、矫正。所以,我对作文慢的就求&快&,对性格急的就求&稳&,对懒于观察的就求&勤&,对疏于构思的就求&活&,对敢于创新的就求&准&,等等。不惟如此,对学生暴露的思想问题从不听之任之,而是及时教育,给予正确的引导。 & 3.减少批改次数.追求批改效果。&精批略改&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即遵循实效性原则,适当减少教师精批的次数。现在不少班级都有五六十个学生,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每个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要精批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更何况多批不等于精批。减少教师的批改负担,是为追求效率,把他们的精力和创造力集中到几次批改上。我的做法是一个学生每学期精批2到3次,上下学期至少都轮到一次。其余的批改则比较粗略,教师的这几次精批以一当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它称为综合性会诊,所以批改的要求也比较全面,字词句方面的,思想态度方面的,既给予激励又明确问题,而且指出改正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接下上的几次略批,基本上就是围绕由综合性会诊确定的一两个修改重点展开,力求&药到病除&。实践正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效果显著。这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艺术。 & 4.给学生成功和快乐。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帅在批改作文时,不会老做医生,也不做难服侍的婆婆,而是像一个园丁,不光注意到剪莠除草,更注意到按时施肥浇水,帮助幼苗迅速地发育成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哪怕是点滴进步,他都会欢欣鼓舞,大加褒奖,&这个词用得妙极了&&这句话把&&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你这篇作文词通句顺,我为你的进步高兴,愿你再接再励&,如此等等、学生读之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了作文的快乐。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文批改中这种效应尤其明显。评讲中也要注意这一点。两会结合效果更好。 & (二)多评讲 & 多评讲,就是尽可能地增加评讲次数。本文在开头就强调了,评讲的走过场是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评讲是学生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因为学习受反馈推进的原则已是心理学界公认的一个教学原则。评讲座多多益善。只有多评讲,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接受反馈,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救失&;只有多评讲,才能多鼓励,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因为&无论这种奖励多么诱人,如果不能经常有可能得到的话,对行为是没有什么影响的&。(见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也只有多评讲,师生才会共同创进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学生就会在这种自由、自在、自觉的空气中激活思维,焕发创造活力,从而获得作文和人格的双重发展。 & 多评讲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尽可能多地接触每一个学生的作文。每学期规定的大小作文也就在16篇左右,这16篇作文老师指导的成分较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一些学生的作文潜力很难被老师发现。所以我另外开辟了以自由练笔为主的&循环日记&&随感作文&等、这样就拓宽了评讲的天地与资源,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可圈可点可评的作文。为了使多评讲收到应有的效果,我的做法有: & 1.上好评讲课。评讲课是专门针对大小作文训练的,必须上好。 & (1)多说好话。多说好话可以使学生肯定自我,激发潜能。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关心、肯定)的渴望,所以不但要表扬好学生,更要肯定中下学生的进步。越是作文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的表扬越要真心实意、大张旗鼓。一名学生在一学期中至少有一次被肯定的机会,使他感到他在教师、同学心目中是有分量的。 & (2)共性问题师生共同修改。全班的共性问题,最好提供要修改的典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修改。教师们往往直接选用某一学生的作文作为典型,供大家&解剖&。这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我是自己动笔编典型。比如三年级上学们有一次写景作文,学生的语句比较完整,但普遍不够通顺。我就挑选了几个学生的作文,把他们的作文加以整合,自己&组成&了这样一个典型:&一走进门口就闻到香味,原来是菊花开了,有的菊花开了,还有的菊花没有开。月季花都开了。&师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不但把病句改得通顺,而且改优美了。不妨抄录如下:还没走进公园,我就闻到了一缕清香,原来是菊花开了。菊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有的像精致的小碗,有的像园溜溜的绒线球。它们在风中翩翩起舞,好像在欢迎我们。月季花也开得很热烈,似乎要跟菊花比美。 & 2.抓住一切时机多评讲。学生写得多了,不可能都在课上评讲,教师就要抓住一切机会。(1)如果批到好作文或有进步的作文.就随时拿到教室里跟学生一起分享。有时利用语文课上的一两分钟时间,有时是下午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读读作文、谈谈感受、议议问题、学生习惯了我的教学方式,也习惯了我随时给他们中的某一个以惊喜和指点。(2)当面个别评讲。这样的形式可随时随地进行。师生沟通及时、真诚、充满理解,因而效果良好。我经常采用。 & 精批略改与多评讲是相辅相存的一个整体,前者需要后者去发挥作用,后者则以前者为源泉。精批略改组评讲追求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教师从裁判席走向与学生平等对话,致力于学生&自改&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育。因此就是将教师评改的心血汗水,不停地流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他们主动发展、自能作文的过程!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堂教学效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