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加有减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吗200-46+54

新版2015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共享资料网
新版2015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第 一 单 元4.1.1日期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350+230= 45+65= = 230+350= 65+45= = 2.350+330= 180+240= = 680-350= 420-180= = 680-330= 420-240= = 二、自主探究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例: (1)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劳动,一班植树 126 棵,二班植树 143 棵,两个班一共植树多 少棵? 算式:126+143= (棵) (2)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 269 棵,其中一班植树 126 棵,二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3)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 269 棵,其中 二班植树 143 棵,一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说一说: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什么叫做加法?绿色圃小 学教育 网 http ://www .Ls pjy.com 绿色 圃中学 资源网 http:/ /cz.Ls pjy.co m把两个数 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 加得的得数叫做, 。议一议: (1)第(2) 、 (3)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与(1)题相比, (2)题中的两个班一共植树 269 棵也就是(1)题中的 班植树 126 棵也就是 ,求二班植树多少棵?也就是求 法计算。 (3)例 3 与例 1 比较,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4)想一想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数的 与其中 的 , 求 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 做 ,减去的已知加 数叫做 ,要求的未 知加数叫做 。,一 ,用(5)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 反地意思, 逆运算就是 地 运算。三、课堂达标 1.根据 =2558,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 2.填一填。 126+( )=321 ( )+276=728 3. 加数 加数 和 423 760567+2558= ( )-85=168 642-( )=367 294 265 471 576 被减数 768 减数 差 487 358 504 236 974.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27+256= 632-368=绿色圃小 学教育 网 http ://www .Lspjy .com 绿色 圃中学 资源网 http:/ /cz.Ls pjy.co m四、知识拓展。 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差三数之和为120,差和减数相等,差是多少?【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1.2日期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会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说一些乘、除法的算式,同位之间说出得数。 二、自主探究 例: (1)实验小学四年级有 5 个班,每班 40 人,四年级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2)实验小学四年级有 5 个班,一共有学生 200 人,平均每班多少人? (3)实验小学四年级有学生 200 人,每班 40 人,四年级一共有几个班? 1.(1)想一想:第(1)题是已知( )和( ) ,求( 算式: 或 。) 。 (2)说一说:乘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3)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40 × 5 = 200 … … …绿色圃小 学教育 网 http ://www .Lspjy .com 绿色 圃中学 资源网 http:/ /cz.Ls pjy.co m() () ()2. (1)说一说:与第(1)题相比,第(2) 、 (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第(2)题算式: 第(3)题算式: (2)想一想:除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已知两个因数的 ,求 叫做除法。 与其中的 的运算,(3)填一填: (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 200 ÷ 5 = … … 40 …( )( )( ) (4)议一议:为什么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想一想: (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 因数=积÷ (2)除法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 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 × (3)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达标 1.根据 45×12=540,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40÷45= 2. 46× 后藏着几。 =828 ×24=672 567÷ =27 ÷25=34 540÷12= ÷16=28??7 526÷ =13??6四、知识拓展。 小马虎把一个数乘8,却除以了8,接着想把结果减去19,却加上了9。犯错之后,小马虎 得到的结果为30,其正确结果是多少?【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1.3日期 主备人0 的运算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掌握 0 在四则运算的特性,理解 0 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概括 能力。 2.学会归纳分析总结 0 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30×0= 99-0= 49-49= 0+319= 0×29= 二、自主探究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 0 的运算都有哪些。2.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 0 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 0,还得( ) 。 一个数减去 0,还得( ) 。 一个数与 0 相乘,还得( ) 。 0 除以任何不是 0 的数,都得( ) 。 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 ) 。 3.0 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 0。4.讨论:0 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5÷ 0 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 0 相乘得到 5。0÷ 0 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 的商,因为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0 不能作除数。 三、课堂达标 1.口算。 0+1= 0+0= 68-0= 23×0= 456-0= 78×0= 0×0= 78×1= 0÷56= 100-0=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 ); (2)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是( ); (3)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 ); (4)0除以一个( )的数,还得0; (5)0不能作( )。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24÷(75-67)9+9×9-94.列式计算 (1)98加42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2)840减去140的差,再乘上0,积是多少?(3)87减87的差除以78加22的和,商是几?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1.4日期有括号的四则运算副备人 班级 姓名主备人【学习目标】 1. 学会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的进行运算。 2.掌握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7×2+30 (2)175-25×4 (3)40÷4+6 (4)48-18÷2 2.口算。 (1)7×2+30 (2)175-25×4 (3)40÷4+6 (4)48-18÷2 二、自主探究 1. 例:计算 216÷(18-6)×2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算一算: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 先算( )里面的。2.在 216÷(18-6)×2 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 216÷[(18-6)×2] (1)想一想: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算一算:]” ,变成另一个算式:一个算式里, 既有小括号, 又有中括号,要先算 ( )里面的,再算 ( )里面的。3.计算 5×(6+320÷4) (1)说一说:括号里有加法和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算一算:括号里面有加、减、乘、除法,要 先算( ),再算( )。 三、课堂达标 1. 照样子用序号标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例:39×7÷(24-3) ② ①③ 15+125÷(15-10)(72-4)×(12÷4)32×[24÷(8-6)]2.计算下面各题。 120+480÷(43-28) (960+420)÷(25-5)812÷(532-36×14)55÷[130÷(30-4)]【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1.5日期 主备人租船问题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学会“租船费用”问题的研究,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结果进行逐步调整的基本方法。 2.掌握自主探究“租船费用”最省的过程,感受数据变化的规律性。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看课本预习租船问题,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 实验学校四年级有 170 名师生去春游。怎样租车最省钱? 租车价目表 车型 座位(个) 租金(元) 大巴车 中巴车 (1)说一说:一共有( )人 去乘车春游。 大巴车和中巴车的 租金不一样, 问题是 ( ) 。40 25600 450(2)算一算: 如果全租大巴车,需要几辆?租金多少元? (3)如果全租中巴车。需要几辆?租金多少元? (4)全租大巴车或中巴车空位都比较多,是不是还有更省钱的租车方案吗?试一试吧! 大巴车 辆 辆 辆 2 议一议: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先假设?? 再调整?? 通过比较??中巴车 辆 辆 辆乘坐人数 租金(元)三、课堂达标 1.东方小学四年级一班有 33 名同学到公园划船。大船可坐 5 人,每只船租费 15 元;小 船可坐 3 人,每只船租费 10 元,怎样租船最省钱?2.海滨水上乐园推出两种价格方案。 方案一 成人每人 30 元 儿童每人 20 元 方案二 团体 10 人以上 (含 10 人)每人 25 元 (1)成人 6 人,儿童 4 人,选哪种方案比较合算?(2)成人 4 人,儿童 6 人,选哪种方案比较合算?四、知识拓展。 0 人的旅行团准备租车外出旅游, 有三种车辆可以选择,大客车每辆 160 元,限乘 18 人, 面包车每辆 120 元,限乘 12 人,小轿车每辆 50 元,限乘 4 人,如果你是领队,请设计一种 最省钱的方案。【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1.6日期 主备人整理和复习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学会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 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掌握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 回顾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 1.回顾加减法的意义 (1)说一说加、减法的意义? (2)让学生们举例说明加法、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3)回顾整理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2.回顾乘除法的意义 (1)说一说乘、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们举例说明乘法、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回顾整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 3.让同学们根据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一个知识网络图。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在150-60=90的算式中,被减数是( ) ,60是( ) 。 ) 。 ) ,90是( ) 。(2)一个加数是560,另一个加数是325,和是( (4)被除数是1170,商是26,除数是( (5) ( )÷35=18??9 420÷( 2.算一算,我是多少? 480 比我多 120。 ( ) ) 。(3)两个数相乘的积是256,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24??12我加上 350 就得 489。 ( 我除以 48, 商是 15 还余 9。 ( ) 672÷[(104-76)×3] )我乘上 36 得 1620。 ( )3.计算下面各题。 (480+52×6)÷12 544÷(154-960÷8) 四、知识拓展。 藏宝箱的密码是△○□,你能破译密码吗? (18+72)÷□=10 □-(□-△)=4 (94-○)÷2=43 密码是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 。4.2.1 观察物体(1)日期 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用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形 状。 2.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拿出一个正方体放在桌子正中央,从不同的角度(前面、上面、左面)观察,把看到 的图形画出来。 前面( ) 上面( ) 左( ) 2.如图, 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 二、自主探究 1.画出三个正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图形。 从前面看 从上面 从左面 ( ) ( ) ( ) 2.观察有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 3.如图,摆出三个小正方体,再加上一个小正方体。 添上两个正方体,继续观察,现在从不同的角度看看下图,分别是从什么位置看 到的? ) ( ) ( ) 4.仔细观察刚刚看到的图形,和我们刚才用三个小正方体摆成的图形,观察到的每个角 度的形状进行比较。 我的发现是:(三、课堂达标1.练一练。 左面 前面 上面3.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回答问题。(1)从正面看是图 A 的有( (2)从侧面看是图 B 的有()。 )。四、知识拓展在方格纸上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学习评价】 自评师评4.2.2日期 【学习目标】 主备人观察物体(2)副备人 班级 姓名1.观察多组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出示: 从前面看到( 形。 )个小正方形;从左面看到( )个小正方形;从上面看到( )个小正方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 1:摆一摆,用方格纸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从前面看 从上面看 从左面看 3.做一做。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达标 1. 1.仔细观察,找一找。(1) (2) (3)小明通过观察上面的三个几何体看到了 A、B 两种形状,如下图:① 从前面看,是图(A)的有( ③ 从左面看,是图(B)的有()。② 从前面看,是图(B)的有( )。④ 从上面看,是图(B)的有()。 )。2.下面的几何体从侧面看,图形是的有()。综合:3.观察下面的立体图形,回答问题: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有( ①(1)(4) 【学习评价】 自评),从左面看形状相同的有( ③(1)(2))。②(2)(3)师评 4.3.1日期 主备人加法交换律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 2.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有符号感以及 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52+78= 125+208= 想想你的验算方法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 李叔叔上午骑了 40 千米,下午骑了 56 千米。 (1)你能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吗?(2)我这样解答我这样解答40565640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 (3). = + + =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 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4)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2.试一试 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300+600=
=2452865= 35 45 =35 81=22 三、课堂达标 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32+100 = ( )+( ) 270+30 = 30+( ( )+105 =( )+333 ( )100=( 2.下面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1) ( ) (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3)a+80=800+a ( ) (4)■+☆=☆+■ ( ) (5)70+120=120+70 ( ) (6)a+30=300+a ( ) (7) △+○=○+△ ( )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38456= 307348=) )541232847=4855=四、知识拓展 请先在括号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5+25+34( )34+25+15 14+56+23( )56+14+23 你能写出下面的算式吗? 20+42+35=( )+( )+( )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3.2加法结合律日期 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2.能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例 2(1)与同桌交流一下。 想一想,说一说从上面的情境图中,你能够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2)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问题。 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米? ① ② 二、自主探究 1.探索交流,理解加法结合律。 (1)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解题方法,小组内互相补充,告诉同学们你先算什么,再算什 么?(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3)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填“”“”“=”) (88+104)+96○88+(104+96) (4)比较下面的两组算式。(48+34)+66○48+(34+66)。(39+25)+75○39+(25+75) (5)通过上面的三个算式,我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 )相加,再同( ) 相加;或者先把( )相加,再同( )相加,它们的( )不变,这叫做加法 结合律。 (6)如果用字母 a、b、c 分别表示 3 个数,试着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三、课堂达标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 (1)278+129+118=287+(□+118) (2)(32+47)+65=32+(□+□) (3)183+(46+a)=(183+□)+□ 2.说一说,下面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2+48=48+72 ( 42+32+56=42+56+32 ( 32+45+55=32+45+55 ( 25+(75+28)=(25+72)+28 ( 四、知识拓展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22+93+78 128+154+46) ) )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3.3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日期 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灵活算法。 3.能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是哪两个? 2.口头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写出怎样用字母表示 3.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 4.那么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可以做什么呢?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 例 3 的情境图: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 第四天 城市 A―B第五天 城市 B―C第六天 城市 C―D第七天 城市 D―E(1)列式 (2)请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吧? 2.试一试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运用哪些加法运算 定律使计算简便?245+180+20+15567+25+33+75三、课堂达标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 37+45=45+37 31+67+19=31+19+67 56+72+28=56+(72+28) 24+42+76+58=(24+76)+(42+58) 2.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48+52+468 135+39+65+11 13+46+55+54+87 3.填写下表【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3.4绿色圃小学教育网 http:/ /www.L spjy.c om 绿色圃 中学资 源网 htt p://cz .Lspjy .com连减的简便运算日期 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会把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连减运算,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来计算。 2.能掌握连减运算中简便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算一算。 468-18-9 329-29-45 580-130-502.这本书有 234 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二、自主探索 1.探索求还剩多少页没看的计算方法和运算的顺序。 (1)算法一: 算法二:算法三:(2) 可以先算 ( ) 减( )得( ) ,再算( )减( )得( ) 。 也可以先算( )加( )得( ) ,再算( )减( )得( ) 。 还可以先算( )减( )得( ) ,再算( )减( )得( ) 。 (3)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 在计算连减时, 有多种计算方法, 可以按从 ( ) 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 )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还可以先减去( )的减数, 再减去前面的。 (4)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几个个数的和。这是减法的运 算性质。 (5)用字母表示减法的运算性质:a-b-c= 2.练一练。 用你喜欢的方法,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28-53-47 470-254-46 545-167-145绿色圃小学教 育网 ht tp://w ww.Lsp jy.com 绿 色圃中 学资源 网 http ://cz. Lspjy. com3.我会解决问题。 (看图填一填) (1)说一说“总价在 100 元左右”是什么意思?写一写吧! (2)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的方法最简 便。在解决问题 过程中有什 么困惑吗? 说一说吧。三、课堂达标 1.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 (52+ ) 2= 415-74-26= 2. -(28 ( 272) )四、拓展练习 这台彩电原价多少钱?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3.5日期 主备人乘法交换律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能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2.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一共有几个蘑菇?怎样解答?(3)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 都表示什么? ( 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二、自主探究 1.一共有 25 个小组参加植树,每组里 4 人负责挖坑、种树,2 人负责抬水,浇树,负责 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探究活动 (1)方法一: 方法二: (2)这两个算式都求( ) ,它们的计算结果( ) ,两个 算式之间可以用( )符号连接。即○这个等式说明了( (3)你能再举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4)看一看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 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6)聪明的同学,你能结合前面学习的规律,给你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吗? ( ) (7)用你喜欢的符号或字母表示两个因数,请你用式子表示上面的规律。 2.试一试 (1)运用乘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45×50= × 45× =35× × =24×28 ×81=22× 三、课堂达标 1.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48×16= 178×32=2.填空 (1)( 是()× 45 = 55 ×(),这里运用了乘法(),用字母表示)。 (2)交换两个( )的位置,( )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3.下面等式哪些符合乘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1)42×60=60×42 ( ) (2)b×80=80×b ( ) (3)■×☆=☆×■ ( ) (4)58×76=52×76 ( ) 四、知识拓展 4.把应用乘法交换律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4 × 7 10 × 11 7 + 9 0 × b 11 ×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 10 b × 0 7 × 14 9 + 74.3.6 乘法结合律日期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副备人 班级 姓名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练习 2×5= 20×50=4×25= 40×25=8×125= 80×125=( () ) 因为: 2.填空练习 25×( )=23×25 29×36=36×( ) 25×( 3.你能很快算出下列的数吗?试一试! 25×42×4 69×125×8 4×39×25你想知道算这样快的依据吗?继续探索吧!( )和 ( ) 和 ( ) ( )和 是好朋友。)=23×25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 幸福小学举行庆元旦学生手工制作活动,共分 25 个组,每组 4 人,每人扎 2 朵红花,一 共扎多少朵红花? (1)要求一共要扎多少朵红花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2)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方法一:方法二:(3) 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并说一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并用合适的符号连接两个算式? ○ (5)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 (6)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先用自己的 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然后填空○三个数相乘,先乘(),或先乘(),()不变。这叫乘法结合律。 (7)如果用字母 a、b、c 分别表示 3 个数,请试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三、课堂达标 1.根据刚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25×7×4= × ×7 (2)(60×25)× =60×( ×8)(3)125×7×8= × ×7 2.把得数相同的连一连。 25×13×4 26×23 125×8×9 37×(4×5) 四、知识拓展 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 25×17×4125×9×8 37×4×5 23×26 25×4×1338×25×4* 25×12【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3.7日期 主备人乘法分配律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能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能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算完后看看有什么发现? (10+4) ×25 10×25+4×25(8+5) ×128×12+5×12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 一共有 25 个小组参加植树,每组里 4 人负责挖坑、种树,2 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 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 请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方法一: 方法二:(2)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一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3)用合适的符号连接上面两个算式。 ○ (4)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5)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我发现: 两个数的( )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 ) ,再(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如果用字母 a、b、c 分别表示 3 个数,请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试一试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45×(25+12)=45×25+12 ( ) 35×24+65×24=(35+65)×24 ( ) 28×(8×6)=28×8+28×6 ( ) 4×a+8×a=(4+8)×a ( )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2+40)×3= ×3 + ×3 15×(40 + 8) = 15× + 15× 78×20+22×20=( + )×20 63×58 + 63×42 =( + )× 温馨提示, 想一想可把 102 2.用简便方法计算。 看作( )+( )再计算。 9×37+9×63 25×(4+40) 102×43 四、知识拓展 3. 填一填 (1) 66×28 + 66×32 + 66×40=( (2)65×28 + 65×32 - 65×40=( 【学习评价】 自评+ ++ -)×66 )×师评4.3.8日期【学习目标】乘法简便计算的多样化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1.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在计算乘法时,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25×4= 125×8= 25×4×2= 125×8×2= 25×4×3= 125×8×3= 2.你会改写吗?怎么改写更好? 12=( )×( ) 25=100÷( ) 36=( )×( ) 125=1000÷( ) 3. (1) “一打装”是什么意思?(2)分析数量关系列算式吧!二、自主探索 1.探究 12×25 的简便算法。算一算,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吧! 方法 1:计算 12×25 时,可以先把 12 写成是( )×( )的积, ()×25 等于 100。 方法 2: 计算 12×25 时, 可以先把 25 扩大 ( ) 倍得到 100, 计算 12×100 等于 ( 要使 12×25 的积不变,计算出 12×100 积 1200 就要( )4 倍。 (填一填)还有别的计 算方法吗?) 。2.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再试着解答其他的问题。说一说 你的解 题思路 吧!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6×25=( )×( )×25= 16×( )÷ ( ) 25×24=25×( )×( )=24×( )÷ ( ) 25×28=25×( )×( )= ( )×( )÷ ( 24×125=25×( )×( )=24×( )÷ ( ) 125×32=25×( )×( )=( )×( )÷ ( 2.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5×12 88×125 25×32×125) )四、拓展练习【学习评价】 自评师评4.3.9日期【学习目标】除法的运算性质副备人 班级 姓名主备人1.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来计算的简便运算。 2.会用连除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怎样简便你就怎样算。说一说每道题用了什么简便算法。 463-175-125 362-(150+162)2.口算。 42÷6÷7= 72÷9÷8= 42÷(6×7)= 72÷(9×8)=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二、自主探索 1.我买了 5 副羽毛球拍,花了 330 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1)方法一: 方法二:(2) 可以先算 ( ) 除以 ( ) 得 ( ) , 再算 ( ) 除以 ( 也可以先算( )乘( )得( ) ,再算( )除以( (3)比较上面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 2.练一练。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8 ) 得 ( )得() 。 ) 。说一说你 的运算顺 序吧。 发现的规律: 三、课堂达标 1.在 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120÷12÷2=120 240÷5÷24= 2. (12× ÷( 210÷(7×6) ) ) 350÷(25×7)怎 样 算 更简便。3. 他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四、拓展练习 想一想,怎样计算更简便?【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4.1日期【学习目标】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副备人 班级 姓名主备人1.在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弄清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与一位小 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用分数表示下图阴影部分。2.说 一 说吧。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 二、自主探索 1.根据我们已有知识填一填吧。 (1)把 1m 平均分成 10 份。)来表示。像 0.1、0.3、0.7 这样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这样的小数是( )小数,写出这些一 位小数的分数,分母都是( )。也就是说分母是( )的分数,可以写成( )小数,一 位小数表示( )。 (2)把 1m 平均分成 100 份。像 0.01、0.03、0.06、这样小数点后面有( )数,这样的小数是( )小数,写出这 些两位小数的分数,分母都是( )。也就是说分母是( )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两位小数表示( )。 (3)把 1m 平均分成 1000 份。说一说你 发现了什 么规律?像 0.001、0.006、0.013、这样小数点后面有( )数,这样的小数是( )小数,写 出这些三位小数的分数,分母都是( )。也就是说分母是( )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 小数,三位小数表示( )。 2.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 ) 、 ( ) 、 ( )?? 有什么困惑吗?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 三、课堂达标 1.填空。 (1)0.7 里面有( )个十分之一。0.04 里面有( )个百分之一。 0.017 里面有( )个千分之一。 (2) 1 里面有( )个 0.1、( )个 0.01。 (3)0.8 表示( ),它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50 表示 (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哪两只手套是一副?用线连一连。【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4.2日期【学习目标】小数的读法副备人 班级 姓名主备人1.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理解小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含义。 2.能正确读出小数,知道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在整数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表示几个( ) ,第二位是( ) 位, 表示几个 ( ) , 第三位是 ( ) 位, 表示几个 ( ) , 第四位是 ( ) 位, 表示几个 ( ) ?? 2.整数和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 3. ①看图填一填: 长颈鹿爸爸的身高是( )米, 长颈鹿儿子的身高是( )米。 ②像 1.8、5.63、12.378 都是( )数。 ③小数是由( 二、自主探索 1.) 、 () 、 ()三部分构成。说出其他各数 位表示什么, 是什么数位。2.把数位顺序 表填完整吧。小数部分计数单位最大是( 位。 3.) ,表示百分之几的数要写在小数点右面第()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有什么困惑吗? 0.58 读作: 3.5 读作: 41.47 读作: 整数部分按( )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 )上的数字;如果整数部分 是 0 的小数, 整数部分就读作 ( ) ; 小数点读作 ( ) ; 小数部分有几个 0 就读出 ( ) 。 4.练一练 0.04 读作: 0.058 读作: 340.09 读作: 三、课堂达标 1.写出下面各数中的“2”表示的意思。 20.04 5.42 0.25 0.672 ( ) ( ) ( ) ( ) 2. 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 29.42 年。读作: 1 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 0.84 千米。读作:熊猫体长约 1.2~1.8 米。读作: 四、拓展练习 这个数是:【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4.3日期小数的写法副备人 班级 姓主备人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写小数的的两种情况:写整数部分不是 0 的小数;写整数部分是 0 的小数。 2.掌握小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地写出小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说一说读数 1.读出下面各数。 的方法。 0.52 读作: 6.614 读作: 10.002 读作: 110.101 读作: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四百二十六写作: 五万零三百写作: 二十万七千写作: 四百万零六写作: 3.二、自主探索 1.探索小数的写法。 (1)一点四 写作: 五点八 写作: (2)写小数时,先写( )部分,再写( )部分,整数部分按( 出,然后写( ),再写( )部分。 (3)零点零九 写作: 整数部分是 0, 零点八八 写作:怎么办?)的写法写(4)整数部分是“0”时,就在整数部分写( 2.写数的方法: 3.写小数要注意:) ,小数部分()写出每个数字。有什么困惑吗?三、课堂达标 1.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点七一写作: 五点零六写作: 零点零八九写作: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重两克。它的蛋只有豌豆那么大,仅重零点二克。写作: (2)地球赤道的周长是四万零七十五点六九千米。写作: (3)非洲大甲虫长十四点八五九厘米,重九十九点七九克。 写作: 写作: 3.按要求写小数。 1 (1)6 个 是( ) 。 100 (2)一个数,十位和十分位上都是 5,个位和百分位上都是 2,这个数写 作( ) 1 1 (3)3 个 和 5 个 组成的两位小数是( ) 。 10 100 (4)2 个一、5 个 0.1 和 8 个 0.01 组成的数是( ) 。 (5) 一个小数, 十分位和千分位上都是 7, 其他各位上都是 0, 这个小数写作 ( ) 3.01 的小数部分有( )位,它叫做( )位小数。 (6)62 个 0.1 是( ) ,62 个 0.01 是( ) ,62 个 0.001 是( ) (7) 一个小数由 12 个一, 五个十分之一, 七个千分之一组成, 这个小数是 ( ) 。 四、拓展练习 4.用 0、0、9、9 和小数点写出小数,并读一读。 例:0.099 读作:零点零九九【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 4.4.4班级小数的性质姓名【学习目标】 1.知道小数的性质。 2.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填一填。 3dm=( )m 32cm=( )m 0.8 是( )位小数;0.86 是( )位小数;0.862 是(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 比较 0.1m、0.10m 和 0.100m 的大小 (1)0.1m 是 1/10m,也就是 1dm 0.10m 是 1/100m,也就是 10cm 0.100m 是 1/1000m,也就是 100mm. (2)在尺子上找到相应的长度,验证它们是否相等。 (3)仔细观察上面的式子,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因为 1dm=10cm=100mm 所以 0.1m○0.10m○0.100 m 之间的关系 从左向右观察:小数 的___添上“0”小 数的大小____。 从右向左观察:小数 的___去掉“ 0” , 小数的大小___。)位小数。例 2:比较 0.3 和喔 0.30 的大小。 小组讨论:0.3 ○ 0.30 汇报比较的理由。 (4)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吧! 小数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会用。 根据小数的性质,我们遇到小数末尾有“0” 的时候,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0.70=0.7 105.0900=_____ (1)想一想:105.0900 该怎样化简? 105.0900=______ 有时候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 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 (2)0.2=0.200小数里的其它 “ 0 ”可以去掉 吗?为什么? 4.08=____ 想一想:3=____(改成三位小数) 应 用 小数 的 性 质时, 要注意什 么?3.练一练 (1)化简下面的各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小数的( )填上“0”或者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2)把 0.28 改写成三位小数是( ),0.1700 改写成两位小数是( (3)一个四位小数化简后是 62.9,这个数是( )。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0.080=0.8 ( ) (2)4.01=4.100 ( ) (3)30=30.00 ( ) (4)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3.按要求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 原数 10 改写成一位小数__;改写成两位小数___;改写成三位小数___。 四、拓展练习 1.去掉 0.40 末尾的零,它的计数单位有什么变化? 2.在 3.03 中,整数部分的 3 是小数部分 3 的多少倍?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4.5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小数的大小比较姓名说一说比较 整数大小的 方法吧! 1.在○填上“>”“<”或“=”。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
86○78(1)想一想:谁跳得最远?谁跳得最近? (2)说一说你的理由吧! __跳得最远。先 比较整数部分,整 数部分大的远。 __跳得最近。整数部分相 同的,再依次比较小数的_ 分位、_分位、_分位??(3)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你的想法。 (4)现在做个小裁判,给他们排排名次。 ( )>( )>( )>( ) (5)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 )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 );整数 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小数就( );十分位上的数相同, 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小数就( )?? 2.练一练: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元 4.723 2.6 元 4.79 6.35 米 0.458 6.53 米 0.54三、课堂达标 1.判断题。 (1)10.6 >1.08 ( ) (2)2.31 和 2.201 比大小,因为 2.201 的位数多,所以 2.31<2.201。( ) (3)314.5 米 >3.451 千米 ( ) (4)5.15<5.□6,方框里只可以填 2~9。 ( ) 2.每种用品到哪个商店买便宜一些。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的各数。 0.8 0.807 0.078 0.87 0.780.087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练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4.6日期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学会初步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0.52○0.520 1.200○1.2 66.14○6.614 66.14○661.4 2.比较下面四个数的大小。 说一说这四个数有什 34.56 3.456 345.6 3456 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 )>( )>( ) 二、自主探究 1.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的数。 0.009m = mm 0.09m = mm 0.9m= mm 9m = mm (1)分别按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的顺序观察上面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由 0.009m 到 0.09m,也就是由 ( )毫米到( )毫米,小 数点向( )移动了( )位, 小数扩大到它的( )倍。 由 9m 到 0.9m,也就是 由( )毫米到( )毫米, 小数点向( )移动了( )( )。 位,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10 倍; 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倍;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 倍?? (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 ( ) ( ) ( ) 原数的 ,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 ) ( ) 2.学习应用规律。自学例 6、例 7 小结: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 10 倍,就是把它乘( ),只要把小数点向( )移动( ) 位;扩大到它的 100 倍,就是把它乘( ),只要把小数点向( )移动( )位?? 1 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 ,就是把它除以( ),只要把小数点向( )移动( );缩 10 1 小到它的 ,就是把它除以( ),只要把小数点向( )移动( )?? 100 三、课堂达标 你还有什么困惑吗?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1.填空: (1)把 0.8 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 ) 到它的( ) ,得到( ) 。 1 (2)4.86 扩大 100 倍是( ) ,缩小到它的 是( ) 。 100 (3)把最小的两位数扩大 100 倍是( ) 。 (4)0.657 扩大 10 倍后与 657 缩小到它的( ) ,结果相等。 2.我会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 17.20 扩大 1000 倍,小数点要( ) 。 A 向左移动三位 B 向右移动三位 C 不变 (2)0.982 扩大 100 倍是( ) 。 A 9.82 B 98.2 C 982 (3)18.56 缩小到它的( )是 0.01856。 1 1 A 1000 倍 B C 100 1000 (4)将 36.02( )就可以得到整数。 1 A 缩小到它的 B 扩大 100 倍 C 扩大 5 倍 100 3.说一说把 6.25 改写成下面的数,它的大小各有什么变化? 62.5 0.625 625 0.0625 四、拓展练习 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三位,又向左移动两位,结果比原来的数大 36。原来的数是 多少?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4.7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日期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 3.5.24 要扩大 10 倍,小数点向( 4.把 42.7 写成 0.427,小数点向(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 2(1):把 0.07 扩大 l0 倍、100 倍、1000 倍,各是多少?提问: (1)把一个数扩大倍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法计算) (2)怎样列式?(把 0.08 分别乘以 10,100,1000) )移动( )移动( )。 )。 )位,得( )位。 )。 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3)根据学过的规律,应怎样移动小数点? (4)为什么 0.07×1000 得 70? (5)0.07×100=7,为什么向右移动两位后得 7,而不写成 007? 练习:P44 做一做 1 2、教学例 2(2):把 3.2 缩小 10 倍,100 倍,1000 倍各是多少? (1)思考一下, 把一个数缩小倍数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解决? (3)练习:P44 做一做 2 3、总结性提问: (1)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的方向根据什么? (2)小数点位置移动的位数由什么来决定? (3)应用小数点移位规律时应注意什么? 4、教学例 3 (1)阅读课文,自学 (2)说一说分析题的过程。 (3)45 页做一做。 三、课堂达标1.我会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 17.20 扩大 1000 倍,小数点要( ) 。 A 向左移动三位 B 向右移动三位 C 不变 (2)0.982 扩大 100 倍是( ) 。 A 9.82 B 98.2 C 982 (3)18.56 缩小到它的( )是 0.01856。 A 1000 倍 (4)将 36.02( A 缩小到它的 B1 100C1 1000C 扩大 5 倍)就可以得到整数。1 100B 扩大 100 倍综合: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00 ×100 2.6 ÷100 70.05 × 100 1.208 ÷ 100 ×10【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 4.4.8班级小数单位的换算姓名【学习目标】 1.掌握名数改写的方法。 2.会熟练的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说一说下列小数表示的含义。 2.85 米表示:________ 1.58 元表示:_______ 8.17 平方米表示:______ 6.07 吨表示:________ 2.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的计量单位改成相同的计量单位。 二、自主探究 1.可以把它们改成统一的计量单位___或___。 2.小组讨论: 80cm=___m( ) 80cm= m ( ) =( )m1m=( )cm 80cm=(__÷__)m(1)80cm=( )m=( )m (2)想一想:1m45cm 是多少 m?1m45cm=( )m (3)现在给他们排排序吧!___ ___ ___ ___ 3.怎样把上面的数据改成以 cm 为单位的数呢?(自己试试) 0.95m=___cm 1.32m=___cm 我们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而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进率 高级单位80÷100,可以直接利用 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把 80 的小数点向__移动 __位即可。 4.练一练 (1)23dm=( 7450m=( 三、课堂达标)m 1350g=( )kg )km 9020kg=( )t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数 7 厘米 = ( ( )分米 )吨 )平方米 )米 )千克 ( )吨1 吨 4 0 千克 = 240 平方分米 = ( 38 分米 = ( 6970 克 = 4000 千克= (2.课本练习十二 1 题。 13cm=( 109dm=( )dm )m 86g=( 5305m=( )kg )km3.这三个小朋友到底谁重、谁最轻呢?请你给他们排排序。 小明:30.4 千克 小芳:32 千克 小强:3 千克 40 克四、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0.4( )=4( )=0.04( ) 1870 克<1.□7 千克2.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字。0.□2 米>45 厘米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4.9 小数的单位换算(二)日期 【学习目标】 1.认识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2.进行单位改写的对比,学会区分. 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3dm=( 254kg=( )m )t 90cm=( 58dm=( )m )m 540g=( )kg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 1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名数的改写。刚才我们学会了把带 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为高级单位的名数,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一道题。 (1)出示例 2:探究如何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0.95m = cm你是怎么想的?师:你喜欢那一种方法?说一说为什么要乘 100 呢? (2)思考:1.32m =( )cm 交流:谁能跟大伙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哪个单位需要改写?哪个不用改写? 为什么要用 1 乘 100 呢? 为什么要加上 32cm? 谁也能这么说一说? (3)观察:它们都是属于把什么单位改写成什么单位?怎么改? 师小结:这两道题都属于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为低级单位的名数,都是乘进率的。 高级单位 三、课堂达标 1.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 0.3kg = ( 3.7t 7dm = 1t4 0kg = 3.8m = ( 6.97kg = ( = ( ( ( )dm )g )g )kg )cm )kg )O ( )dO 0.86O = ( 2.63km = ( )dO )m ( )低级单位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数10.26O = ( 0.4t = 3.排一排。()kg火 车飞 机 每 秒 约 0 . 5 千 米卫 星 每 秒 约 7 9 0 0 米每 秒 约 2 0 米 把它们的速度从快到慢排列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4.你能让下面的等式成立吗? 9( ) = 900( 3000( ) = 3( )宇 宙 飞 船 每 秒 约 1 1 . 2 千 米)【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4.10日期小数的单位换算练习副备人 班级 姓名主备人【学习目标】 1.能够灵活地进行小数与复名数之间的互化。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小数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120 厘米=( )米 18 角=( )元 260 千克=( )吨 600 米=( )千米 420 分=( )元 150 厘米=( )分米 2.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2 千克=( )克 2.56 吨=( )千克 4.6 米=( )分米 0.02 元=( )分 3.把下面的复名数改成单名数。 5 厘米 6 毫米=( )厘米 2 吨 34 千克=( 8 元 8 角=( )元 6 千克 2 克=( 二、提高练习 1. 用 小 数 表 示 下 面 各 题 中 的 数 据 。)吨 )千克2. 按 要 求 改 写 数 据 。上面的练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3. 把 上 下 两 行 数 据 中 表 示 相 同 大 小 的 数 用 线 连 。 42.5 毫 米 1.01 公 顷 132 克 10.28 元10100 平 方 米 0.132 千 克 102.8 角 4.25 厘 米 三、达标练习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 )分米=1.5 米 ( )千克=4.08 吨 0.42 吨=( )千克 510 米=( )千米 30 吨 50 千克=( )吨 2.6 元=( )分 2.在括号里填上“>” “<”或“=” 。 3.61 米( )362 厘米 284 克( )0.284 千克 1480 米( )1.5 千米 532 厘米( )5.3 米 3. 100 千克花生仁可榨油 39 千克花生油,照这样计算,1 吨花生仁能榨油多少千克? 3.聪聪检查调查结果的时候发现了许多错误,你能帮他把错误改正过来吗? ××体重 2.85 千克, 身 高 14.8 米, 早晨喝 0.025 千 克牛奶。 _________ 四 、 拓 展 _________ 练习 4. ( 如 图 ) 求 长 方 形 的 面 积 和 周 长 ? 1米 6分 米 3分 米 5厘 米【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4.11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734562≈____ 38460≈_____ 想一想:求整数 2.下面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32□546≈32 万 47□03 米≈48 千米的近似数可以 用____法。二、自主探究 1.以 0.984 米为例探究小数的近似数。 (1)0.984 是( )位小数。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 0.984 改写成四位小数是( )。 (3)小组交流:0.984 保留两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求小数的近似数也可 以用____法。保留 两位小数,就是把它精 确到__位??保留两位小数, 就要把第 三位数省略。0.984 的第 三位数是_,小于 5,_ __。小结:0.984≈___(保留两位小数) (4)想一想:0.984 保留一位小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保留整数呢? 0.984≈___(保留一位小数) 0.984≈___(保留整数) (5)现在总结一下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练一练: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0.256 12.006 1.0987(保留两位小数)(2)3.72 0.58 9.0548(保留一位小数) 三、课堂达标 1.填空: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根据需要用( )法保留小数数位.保 留整数, 表示精确到 ( ) 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 ) 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2)近似数的结果一般地说 6.0 要比 6 精确.因为 6.0 表示精确到了( ) 位,6 表示精确到了( )位,所以 6.0 后面的“0”不能丢掉. (3)18.9853 精确到个位是( ) ,保留一位小数是( ) ,精确到百 分位是( ) ,保留三位小数是( ) 。 2.按要求求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3.四、拓展练习 4.哪些两位小数的百分位“四舍”后是 5.0? □.□□~□.□□5.哪些两位小数的百分位“五入”后是 5.0?□.□□~□.□□【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4.12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日期 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能把一个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掌握改写的方法。 2.会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80000=( ) =( ) 2. 你 知 道 吗 ? 地 球 与 月 球 的 距 离 是 384400km. 你会改写成用“万千米”作单位的数吗? 二、自主探究 1. 探 究 活 动 ( 1) 快 来 试 试 吧 384400km =( )万千米 ①在改写的时候,应该用( ②小数点向( )移动( )来除。 )位。“万” 字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万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 面 加 上 “ 万 ” 字 ,并 去 掉 小 数 末 尾 的 0。(2)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千米。 ①你能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吗?试试看。 千米( ) ②你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吗?(保留一位小数) (3)2009年山东省人口总数大约人。 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你会写吗?你有什么困惑吗?=( )≈( ) 改写时,当数位不够时,在数的左边用( )占位。 2.练一练。 (1)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4800=( ) (2)把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 )≈( ) 我的收获:三、课堂达标 1.改写下面各数。 (1)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 = (2)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 = 2.把下面各位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两位小数。 = ( )≈( ) 8163000= ( )≈( ) 3.想一想,写一写。 (1)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2)海王星距离地球有千米。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四、拓展练习 你知道他们写的小数可能是哪些数?写出其中的一个。我写的两位小数“四 舍”后成为 4.6。 我写的两位小数“五 入”后成为 7.6。【学习评价】 自评师评4.4.13日期求一个小数近似数的练习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能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2.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 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3.781 (保留一位小数) 0.0726 (精确到百分位)2.按要求做题。 把 315000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再保留整数。把
万吨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两位小数。怎样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 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二、提高练习 1.填表。 保 留 整 数 保 留 一 位 小 数2.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 ) (2)0.20和0.2大小相等,计算单位也相同。 ( ) (3)因为5与5.0相等,所以它们都是整数。 ( ) (4)准确数都大于近似数。 ( ) 3.下面的小数在哪两个相邻的自然数之间? 它们各近似于哪个自然数? ( ) < 5.28 < ( ) ( ) > 12.7 > ( 三、课堂达标 1.填空。 (1)保留( )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2)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位。 (3)把1720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 ) 。 (4)=( )亿。 (5)6.998≈7.00,表示精确到( )位。 2.把下面各位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再保留两位小数。 197000)3. 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5.693(保留一位小数)0.0857(精确到百分位)4.062(保留一位小数)20.104(精确到百分位)4.写一写。 2.953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整数,它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四、拓展练习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 ≈ 3.6 【学习评价】 自评.≈ 5.0师评 4.4.14日期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整理复习(一)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通过整理,能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 2.加深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具 体 知 识 整 理 小 数 的 读 、 写 法 小 数 的 性 质 小 数 的 大 小 比 较 小 数 点 的 位 置 移 动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哪一位?从小数点起,向右依次 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计数单位是什么?2.想一想,写一写。在整理的过程中, 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写一写。二、专项训练 1.填空。 (1)0.1 里面有( )个 0.01;10 个 0.001 是( )。 (2)10 个 0.1 是( ); 0.1 里有( )个 0.01。 (3)把 1.8 扩大 100 倍是( );把( )缩小 100 倍是 0.021。 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小数的位数越多,这个小数越大。 ( ) (2)大于 0.57 而又小于 0.59 的数只有 0.58。 ( ) (3)把 2.345 扩大 1000 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 ) (4)2.98 保留一位小数是 3。 ( ) (5)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 ) (6)一个整数的末尾不管有几个 0,读数的时候只读一个零。( ) 3.想一想 (1)把下列每行中的小数去掉一个后,每组数是有规律的,圈出去掉的 小数,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3 3.1 3.01 3.001 6.3 6.30 6.0 6.300 80.2 8.02 0.802 4.105 5.72 10.01 2.75 7.52 我的发现: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1)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2)4.2 里面有( )个 1 和( )个 0.1。 (3)比 1 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4)大于 7 小于 8 的小数有( )个。 (5)2 个 10 和 9 个 0.001 组成的数是( )。 (6)3.6 是( )个 0.1,0.36 是( )个 0.01。 2.解决问题。 100 千克稻谷可出大米 76 千克,平均每千克稻谷出大米多少千克?10000 千克稻谷可出 大米多少千克?四、课外拓展 一位会计在结帐时发现帐面上多了 10.35 元,经检查,是把一笔钱数的小数点点错了一 位。记错了的这笔款实际上是多少钱?【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4.15日期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整理复习(二)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能掌握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2.能掌握改写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 数 单 求 一 个 位 的 换 算小 数 的 近 似 数填一填。 低级单位的数 小数单位的换算 高级单位的数( ()进率 高级单位的数 ) 低级单位的数 )位后面点上小数点,用“万”作单位,只在( 再写上( )字。 (较大数)改写 用“亿”作单位,只在( 再写上( )字。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用( 2.想一想,写一写。改写和求近似数有什么区别?写一写。)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的方法。二、专项训练 1.在下面各题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5 厘米 = ( )米 2040 千克 =( )吨 1.32 米 =( )厘米 6.5 吨 = ( )千克 2 米 4 厘米 =( )米 3 平方米 5 平方分米=( )平方米 2.按要求做题。 (1)3.054 ≈ (保留一位小数) 20.0463 ≈ (精确到百分位) 0.082 ≈ (保留一位小数) 12.5133 ≈ (精确到百分位) (2) 光每秒传播 299792 千米,约是 万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950 米 = ( )千米 3560 千克 =( )吨 0.56 吨 = ( )千克 4 米 35 厘米= ( )米 1.4 平方米 =( )平方分米 40.7 分米 =( )米 360 平方米 =( )公顷 1.32 千克 = ( )克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 = 1350000=
= 3310000 = 3. 按要求做题。 4.072≈ (精确到十分位) 30.0582≈ (保留两位小数) 4.一个数先扩大 100 倍,又缩小 10 倍,这时正好是 8,求这个数。绿色圃小 学教育 网 http ://www .Lspjy .com 绿色 圃中学 资源网 http:/ /cz .Lspjy.c om四、课外拓展 把一个小数先扩大 10 倍,再缩小到新数的 1 数的 是 1.85。原来这个小数是多少? 10 1 ,然后再扩大 100 倍,最后,再缩小到新 1000【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5.1三角形的特性班级 姓名日期 主备人 副备人 【学习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特性。 2.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画一个三角形。2.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二、自主探究 1.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下面的 图形哪些是三角形?画“√”。①②③④⑤⑥⑦ ⑧三角形有: 我的收获:。绿色圃小学 教育网h ttp:// www.Ls pjy.co m绿 色圃中 学资源 网 http ://cz. Lspjy. com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具有 2.请你在下面三角形中画出其中的一 条高,并标出它所对应的底。。一个三角形有()组底和高。三、课堂达标 1.填空。 (1)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它对边的垂线,从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 ( ) ,把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 ) 。 (2)用力一拉,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变,所以说三角形具有( )性。 2.请画出每个三角形的一条高。 底 底 底3. 判断对错。 (对的画√,错的画×)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只有一条底,一条高。 (3)三角形的底与它所对应的高互相垂直。 4.哪种围篱笆的方法更牢固?为什么?( ( () ) ) (1)(2)四、拓展练习 只折一次或只画一笔,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5.2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班级 姓名日期 主备人 副备人 【学习目标】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小华要去上学,他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公园学校 小华家 商店 2. 连接小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 连接小华家、公园、学校三地,近似一个( 二、自主探究 1. )形。 )形。量一量下面三角形三条边的长 度,并标上数据。(取整厘米数) 2 . 算一算,算出各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任意两条边的和与第三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我的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 () 第三边。三、课堂达标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能的打“√” ,不能的打“×” 。 (l)8厘米,9厘米,15厘米; ( ) (2)9厘米,6厘米,15厘米; ( ) (3)7厘米,8厘米,18厘米。 ( ) (4)3 cm 4 cm 5 cm ( ) (5)2 cm 2 cm 6 cm ( ) 2.有两根长度分别是2厘米和5厘米长的小棒。 (1)用长度是3厘米的小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2)用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3)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小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拓展练习 3.想想看: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最近呢?这是什么原因? 机场) 。小明家学校超市 4.5.3三角形的分类班级 姓名日期 主备人 副备人 【学习目标】 1.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2.能体会到分类标准的严密性。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你认识下面的角吗?写一写。①②③④⑤ )( ) ( ) ( )( )( 2.在上题角①、②、③上各添加一条线段把它们变成三角形。这些三角形一样吗?如果给三角形分类的话,你想怎样分?二、自主探究 1. 观 察 下 列 三 角 形 中 的 各 个 角 。 ① ② ③ ④ 三 角 形 编 号 锐 角 个 数 直 角 个 数 钝 ① ② 角 个 数 从 表 上 看 ,一 个 三 角 形 最 多 有 ( 多有( )个 直 角 ; 最 多 有 ( ) 个 锐 角 , 最 少 有( )个 钝 角 。 )个 锐 角 ;最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 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 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2. 量 一 量 下 列 三 角 形 中 的 各 条 边 , 用 √ 表 示 在 表 格 里 。⑤⑥⑦ 三 角 形 编 号 两 条 边 相 等 三 条 边 相 等 三 条 边 都 不 相 等⑧ ⑤ ⑥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是不等边三角形; 两条 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 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根据这种分类,三角 形 ⑤ 是 , 三角 形 ⑥ 是 三角 形 ⑦ 是 , 三角 形 ⑧ 是 。 三、课堂达标 1.下面的三角形被盖住了一部分,你能判断出是哪一种三角形吗?,()()()2. 判断。 (对的打“√” ,错的打“×” ) (1)三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不管什么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 (4)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四、拓展练习 3.按要求在每个图形中画一条线段。( ( ( () ) ) )分成两个钝角三角形 自评分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和一个锐角三角形 师评【学习评价】4.5.4日期三角形的内角和副备人 班级 姓名主备人【学习目标】 1.能发现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度。 2.在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中感受“转化”数学思想。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先估一估下图中各角的度数,然后量一量。( ) ( 2.长方形的内角和是() ( )。)()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内角和呢?你能用这个方 法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吗?二、自主探究 1.观察下列三角形并分类。( ) ( ) 量一量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完成下表。 三 角 形 类 型( ∠ 1) ∠ 2我的发现:2.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到 底是不是 180°呢? 如果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拼起来会是怎样的呢? 请你剪一个三角形纸片, 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 角撕下来,拼一拼,试一试。我的收获:三、课堂达标 1.填空。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度。 (2)一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80°和75°,它的另一个角是(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70°,它的一个顶角是( ) 。 2. 下图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和它的对称轴。∠1=( ∠2=( ∠3=( ) ) )) 。3.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1)∠1=27° ∠2=53° (2)∠1=70° ∠2=50°∠3=( ∠3=() )这是一个( 这是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 4. 判 断 每 组 中 的 三 个 角 是 不 是 同 一 个 三 角 形 中 的 三 个 内 角 。 (1) 80 ° 95 ° 5° ( ) (2) 60 ° 70 ° 90 ° ( ) (3) 30° 40° 50° ( ) 四、拓展练习 如下图,求∠1 的度数。【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6.1日期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的加减法(1)副备人 班级 姓名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我们在笔算整数的加、减法时,相同数位上的数要( 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 ),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 减。 2.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小数? );从( )位算起;哪一 ),在本位上加上( )再二、自主探究 1.尝试计算。猜一猜:整数的计算法则在小数加、 减法中适用吗?试一试:用竖式计算 6.45+4.29=和 6.45-4.29= 2.小组内交流、展示自己算法。 我发现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要 3.试一试: 2.98+0.56=5.64-1.78=12.53+4.67=想一想,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 的计算方法有哪些相同点?互相交流一下。 4.小结: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1)( )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 )位算起。 (3)计算结果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的小数点( (4)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 )。 三、课堂达标 1.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6.07+4.89= 7.2-0.8=)。15.62-7.46=2. 在 ○ 里填上“<”、“>”或“=”。 19.7 - 12.5 ○ 4.92 + 0.65 10 - 5.88 ○ 7.78 - 1.5 3. 7.24 + 3.06 ○ 8.52 - 0.52 26.52 + 3.48 ○ 19.9 + 10.1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6.2 小数的加减法(2)日期 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小数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 2.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自主探索的快乐,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笔算: 6.07+4.89= 4.7-2.8=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自主探究 1.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的计算方法。 尝试计算:6.45+8.3= 8.3-6.45=2.比一比,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3.归纳总结: ●小数点对齐,也就是( )对齐。 ●哪一位相加满十, 就向前一位 ( ) ; 哪一位不够减, 要从前一位 ( ) 再减。 ●小数部分的位数不够减,可以先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改写成位数相同的小数后, 再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三、课堂达标 1.口算。 2.5+0.9= 7.8+1.6= 1.2-0.5= 4.7-2.8=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3.64+0.48= 21.56+6.74=0.39+0.15= 3-1.4= 7.85+9.19=8.24-3.56=41.2-15.6=50-37.5=3.四、知识拓展。 小糊涂计算6.5+1.3时错把1.3看成了13计算, 正确的计算结果和错误的计算结果相差多 少?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6.3日期 主备人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课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能理解加减法关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法则。 2.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的计算,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3.认真、仔细的计算每道题。 【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7+0.8= 1-0.2 = 8.02 +0.4 = 4.6-0.5= 0.37+0.13= 0.65-0.45 = 6.6+0.4 = 2.2+1.8 = 3.6-1.6 = 36-15.12 =2.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6 8.5-35.05 =二、提高练习 3. 可以怎样买?需要付多少钱?先想一想题中的 数量关系, 再列式解 答。要写完整哟!4. 用 小 数 计 算 下 面 各 题 。三、课堂达标 1.直接写得数 3.5+2.4= 4.2-2.2= 4.65-2.34 = 10-0.2 = 0.17+0.13= 5.6+0.4 = 2.判断,对的打“√” ,错的打“×” 。 (1)3.7+3=4 ( ) (2)10.1-1=10 ( ) (3)4.07米+4厘米7分米=8.77米 ( ) (4)4千米300米-2.05千米=2.25千米 ( ) 3.用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5.4 +3.24= 4.6-2.82=2.5+1.5 = 3.72-1.12 = 四、知识拓展。 一些女子田径项目的中国记奶和世界记录如下表。【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6.4日期 【学习目标】 主备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副备人 班级 姓名1.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学会运用小数的加减混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我们在计算整数的混合运算时,如果只有加、减法,要按( 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 2.笔算:4.5+5.47=15.3-4.8=)的二、自主探究 1.探讨小数连加计算方法 尝试解答: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我给售货员 20 元,应找回多少钱?尝试解答:3.想一想:整数的混合运算的法则在小数中适用吗? (1)小组内交流、展示自己算法,说说运算顺序。 (2)归纳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 计算,如果有小括号的要先算( 4.试一试:脱式计算。 9.54-7.4-1.09 )的。 17.32-(7-0.25) )相同,都是( )依次三、课堂达标 1.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把不正确的改正。 43.3+(20.2-1.56) (3.74+12.6)+268-43.2 =4.33+18.64 =16.34+224.8 =22.97 =241.142.计算下面各题。7.02+11.38+20.9640-(2.75+0.86)3.一双运动鞋 38.5 元,一根跳绳 4.8 元,爸爸要买一双运动鞋和一根跳绳,付 给售货员 50 元,应找回多少钱? 四、知识拓展。小数的混合运算在计算时要注意 什么问题?【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6.5日期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认识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进行简便运算。 2.能独立探究新问题,并能说明自己的理由。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复习加法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二、自主探究 1.我发现: 2.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0.6+7.91+3.4+0.09。想一想:有没有 简便方法可以算 得更快?我用了( )的运算定律,使计算又快又对。 3.和同学交流算法。 我认为( )的方法好,因为:。 4.我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 5.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三、课堂达标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88+2.3+3.7 5.17-1.8-3.24.02-3.5+0.9813.7+0.98+0.02+4.323.四、知识拓展。 想一想怎样计算简便:100-99.89+9.09-0.11【学习评价】 自评师评4.6.6日期 主备人小数加减法简算练习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能通过练习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简算,并能判断哪些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2.学会对可以简算的题目要简算,能灵活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ww 绿 w 色.l 圃 s 中 p 小 j 学 y 教.c 育 o 网 m 一、基本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34+0.45= 0.57+0.9= 3.8+0.12= 1.3-0.7= 8-4.6 = 3.2+6.8= 2.能用简便方法运算的要简便运算。 5.6+2.73+4,5 0.38+0.36+2.6451.27-8.03-1.343.9+4.08+3.92+1.1不能简算的是什么原 因呢?二、提高练习 3. 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或“-”。 3.21+1.26= +3.21 + ) -0.53 ○ )5.24+8.2+1.8=5.24+( 8.76-(2.76+0.53)=8.76- 12.33-0.46-4.54=12.33-( 4. 解 决 问 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课堂达标 1.填一填。 5.6+3.95+4.4=5.6+ +3.95 8.73-(7.3+0.73) =8.73- -0.73 (1.46+1.75)+0.25= +( + ) 12.42+0.97+9.58+0.03=( + )+( + 2. 用简便方法计算。 0.484 + 0.26 + 2.74 5.32 - 2.17 + 0.68)6.08 - 3.26 - 1.741.29 + 3.7 + 0.71 + 6.3四、拓展练习【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7.1日期 【学习目标】1. 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2. 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轴对称副备人 班级 姓名主备人【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画出它们的对称轴。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 1:看一看,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2.学习提示:◆ 这幅图对称吗?◆ 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 点 A 和点 A 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 点 B 和点( ◆ 点 C 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个小格。 )个小格。 ) 。我们的发现: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三、课堂达标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2.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学习评价】自评师评4.7.2日期 【学习目标】 主备人补全轴对称图形副备人 班级 姓名1.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 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看看能画几条。()条 ( )条 ( 通过画对称轴我们发现:对称轴两侧的图形()条( )条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 2: 2.学习提示:思考: ★ 怎样画?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 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 用铅笔尝试着画。 ) 。 ) 。 ) ,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 归纳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第一步:找出所给图形的( 第三步:按照所给图形,顺次( 第二步: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三、课堂达标1.根据对称轴,分别画出下面两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2.你能画出下面图形的另一半吗?课外拓展: 设计一幅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学习评价】自评师评4.7.3日期 【学习目标】1. 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平移副备人 班级 姓名主备人2.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 1.仔细观察上图,它们在做什么运动?2.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写 3 个例子)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 3: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2.结合刚才自己画的方法,想一想:你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3.回忆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想一想你是怎样画出的? 温馨提示: (1)找出原图形的(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 ) 。 ) 。 ) 。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4. 仔细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三、课堂达标1.2.3.【学习评价】自评师评 4.7.4日期 【学习目标】 主备人解决问题副备人 班级 姓名1. 经历一个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经过平移制成规则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化。 2. 多样的练习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图形运动解决问题。【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2cm 4cm二、自主探究 探究例 4:求下面图形的面积。温馨提示:第一:仔细观察上图,由图 1 到图 2,图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图1 图2第二:它们的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三:图 1 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三、课堂达标1.2.算一算,它的周长是多少 cm?【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8.1日期 主备人平均数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 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 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 8 本书,下层有 4 本书。 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二、自主探究 例:李健和张亮进行投篮比赛,下面是他们每个人每轮投篮(50 次)投中的个数统计表。 李健投篮统计表 第1轮 22 第2轮 18 第3轮 16 第4轮 39 单位:个 第5轮 25张亮投篮统计表 第1轮 第2轮 28 15 第3轮 20 第4轮 31单位:个比一比,谁投得准。 1.想一想:他们投篮的次数不同, 用总数 不能比较,怎样比较呢?用每人的平均成绩比较, 可以吗?2.算一算: (1)李健平均每轮投中的个数:(2)张亮平均每轮投中的个数:通过比较:投得准。3.议一议:平均数有哪些作用?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 三、课堂达标 1.求出下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 (1)13 11 15 12 19 (2)1251502303512.学校要举行跳远选拔赛,下面是张兰和李红跳远成绩(单位:厘米) 。 你认为应选哪位同学参加比赛? 姓名 张兰 李红绿色圃小 学教育 网 http ://www .Lspjy .com 绿色 圃中学 资源网 http:/ /cz.Ls pjy.co m第1次 195 198第2次 200 200第3次 192 193第4次 193【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8.2日期 主备人平均数练习课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回顾整理 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知识。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整理。 二、巩固练习(一)基本练习 1.判断: (1)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 131 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 135 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 ) (2)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 12 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 15 元( (3)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 93 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 93 分。 ( ) )(4)一条小河平均水深 1 米,小强身高 1.2 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 (5)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 3 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 3 元。 ( ) (6)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 160 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 155 厘米。 ( )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 160 厘米的队员。( )(7)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 30 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 12 件,下午做好事 15 件,四 (3)班同学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 (二)综合练习 1.一个小组有 7 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 千克、36 千克,38 千克、37 千克、35 千克、40 千 克、34 千克。求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买来 5 筐苹果,第一筐重 38 千克,第一筐重 39 千克,第一筐重 43 千克,第一筐重 34 千克, 第一筐重 36 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小丽期末考试中三门的平均成绩是 96 分, 其中语文是 89 分, 英语是 100 分, 她的数学成绩是多少?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份数=总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来源4.一辆汽车给工厂运送原料,上午运了 4 次,共运 25 吨,下午运了 5 次,比上午多运 7 吨,平均每 次运料多少吨?5.某煤矿两个采煤小组,第一组有 10 人,每人每天采煤 6 吨;第二小组有 15 人,每人每天采煤 7 吨。 两组平均每人每天采煤多少吨? (三) 提高练习。 1.一小组同学体检量身高时发现其中 2 人的身高是 123 厘米,另外 4 人的身高均为 132 厘米。这个小 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小梅做跳绳练习,第一次跳了 67 下,第二次跳了 76 下。她要想三次平均成绩达到 80 下,第三次 至少要跳多少下?3.小浩为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自己规定这一个月(30 天)要读完共 288 页的彩图世界童话名著《伊索 寓言》 。头 9 天平均每天读了 8 页,第二个 9 天平均每天读了 10 页,第三个 9 天平均每天读了 11 页。最 后三天平均每天需要读几页才能达到自己规定的要求?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8.3日期 主备人复式条形统计图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能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 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 简单的数据分析。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统计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例:下表是实验小学四年级订阅《语文报》和《数学报》情况统计表。 一班 语文报/份 数学报/份 34 30 二班 48 24 三班 42 25 四班 20 45 订阅《数学报》统计图1.完成下面两个统计图。 订阅《语文报》统计图2.想一想: (1)能把上面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吗?可以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2)各班订阅的有两种报,在一个统计图中如何区分呢? 3.将下面统计图补充完整。 四年级订报情况统计图用不同的颜色(或底纹)对 两种直条加以区分就可以 了。要 注意直 条的宽度 是相 同的,直条间的间距是相 等的,同一颜色的条形要 保证所在的位置一致。4.议一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6.说一说 (1)哪个班订阅的《语文报》最多?哪个班最少? (2)哪个班订阅的《数学报》最多?哪个班最少? (3)哪个班订阅的总数量最多?哪个班最少? 6.把下面统计图完成。 四年级四个班订报情况统计图【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 4.8.4日期 主备人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课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 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 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 判断和预测。 一、当堂达标 1.下面是四、五年级同学所喜欢的周末运动的统计图。 根据图中的资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四年级比五年级有更多的同学喜欢游泳。 ( (2)四年级和五年能大部分人喜欢郊游。 ( ) ) )(3)喜欢滑冰的同学,五年级是四年级的 2 倍。 ( 2.实验小学四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1)完成上面的统计表。 (2)根据上表内容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实验小学四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统计图(3)看图回答问题。 ①哪个班男生最多?哪个班女生最少?②哪个班级人数最多?哪个班级人数最少? 3.为参加跳绳比赛,小平、小青、小华、小玲和小敏在 1 个月前就开始积极锻。(1)锻炼前跳绳最快的与最慢的相差多少个?锻炼后呢?(2)锻炼前 5 人跳绳的平均成绩是多少?锻炼后呢?(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8.5日期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课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能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当堂达标 1.下面是育才小学课外活动小组人数统计图。 (1)这四个课外活动小组中,人数最多的是( (2) ( (3) ( )组男生人数最多, ()组。)组女生人数最多。)组男、女生人数差距最大。2.某学校组织三~六年级的同学参加登山比赛,报名人数如下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参加登山的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2)你还发现了什么信息?3.欣欣花店六月份卖出 240 盆花,七月份卖出 300 盆花,八月份卖出 360 盆花。平均每月卖 出多少盆花?4.王刚读一本书,前 3 天平均每天读 39 页,后 4 天一共读了 114 页。平均每天读多少页?5.第一小组共有 6 个同学,其中 1~5 号的平均身高是 135 厘米,6 号的身高是 141 厘米。 你能算出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6.小强有 5 元和 10 元的人民币共 43 张,合计 340 元。 7.全班有 48 人去野外郊游,一共租用了 7 辆车,正好坐满。8.工人运花瓶 250 个,规定:完好无损地运一个到目的地给运费 20 元,损坏一个要倒赔 100 元,运完这批花瓶后,工人共得 4400 元运费。算一算一共损坏了几个花瓶?【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4.9.1日期 【学习目标】 主备人鸡兔同笼副备人 班级 姓名1. 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假设方法的一般性。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结合生活经验填一填: 一只鸡有(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探究用猜测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习任务: 1. 自学课本 p104 例 1,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1)从题中你知道了要解决什么问题? (2)鸡和兔共( 就能得到答案。 )只,鸡和兔共( )只脚。 (3)鸡和兔各多少只呢?先猜一猜吧!可不要乱猜。帮你列了个表格,你填一填 )只脚,一只兔子有( )只脚。 2. 把表格填完整。3. 从尝试举例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活动二:探究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学习任务: (1)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么鸡有 8 只,就有( 这样我们就少算了( 脚, 每只兔就少算了 ( 只兔,( )只鸡。 )只脚,但实际笼子 ) )只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把鸡 ) 只脚, 多算的 6 只脚是 ( )只鸡。 ) 只脚, 少算的 10 只脚是 ( )只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4x25用简便方法计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