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空间知觉的特点发展有哪些特点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小学儿童的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据说人们所获信息量的80%来源于视觉。当然,视觉在认识活动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并非一出生就如此,它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个感知觉中已占主导地位。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俗称视力,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小学儿童视敏度发展趋势是:10岁前视敏度不断提高;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楚;1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这种变化固然与眼睛的生理机能变化有关,更与人们的用眼习惯有关。有的儿童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经常在暗淡的光线下长时间地注视,造成眼睛过度疲劳;眼睛离书本的距离太近,使眼睛只习惯于看近物。久而久之,不少学生视力下降。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小学生正确用眼。此外,教室的光线要明亮,小学生的座位要高低适当,教室里坐靠边位置的学生每隔一定的时间要调换等,以保证小学生的视力正常的发展。
2.颜色视觉的发展
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能对各种不同颜色进行配对游戏;对于经常接触的一些颜色也能叫出名称。至于颜色的精确命名,即不同饱和度以及混合色的命名,如大红、紫红、桃红、玫瑰红;米黄、橘黄、鹅黄;天蓝、湖蓝;青灰、银灰;淡绿、碧绿、墨绿等等,其正确率直接受小学教育的影响。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用红、蓝两种深浅各不相同的20个毛线团对20个孩子进行训练,每天训练20次,每次按颜色深浅顺序排列5遍,如果出现错误就纠正。经过4天训练的结果为:红色由原来能辨别3种提高到能辨别12种,黄色由原来能辨别2种提高到能辨别10种。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课以及其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多种色彩,并教会儿童对各种颜色的正确命名和正确使用,以引起儿童关心和注意周围五颜六色的彩色世界,更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二)听觉的发展
听觉的发展包括对纯音听觉的发展和语音听觉的发展。
1.纯音听觉
小学儿童听觉的敏感度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以儿童辨别声音高低的听觉能力为例,假设6岁入学儿童的听觉能力为1个单位,经过训练后,到7岁就可发展到1.4,8岁可达1.6,9岁可达2.6,10岁可达3.9个单位。但整个小学阶段听觉敏感度都不如成人,更未达高峰。
2.语音听觉
小学生入学后在语音教学特别是汉语拼音教学的影响下,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末小学生已能很好地辨别汉语的四声和相近的字音,可达到成人的水平。在非普通话地区,小学生语音听觉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语音和正确的指导。
听觉敏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儿童的音乐才能和言语能力的发展。人的听觉能力因先天条件不同而有较大的个别差异,但都可因训练而提高。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听觉器官的保护和训练。如告诫学生不大声喧哗,不把音响的音量开得过在,不让水和异物进入耳内等等,以防止听觉器官受损。在训练方面,可能过组织语文阅读、课外朗读、歌咏队活动、外语听力练习等活动,以提高小学生的听觉能力。
(三)运动觉的发展
运动觉包括大肌肉运动觉和小肌肉运动觉。大肌肉运动觉成熟较早,刚入小学的儿童已有相当发展,能自如地做各种基本动作,如走、跑、跳、爬行、攀登、伸展、弯腰等等。小肌肉运动觉发展较迟,刚入学时还未发展好。手指、手腕运动不够灵活协调。如当学生刚学完写字时,笔对他们显得很重。一握上笔,手指、手腕就显得木僵,肌肉的紧张度很高,常需移动前臂或上身,甚至移动纸张来写字。字迹歪歪扭扭,竖不直,横不平,间架结构的比例不当,还经常把纸戳破。经过小学阶段各种书写、绘画、手工劳动等活动的训练,小学毕业时,儿童手指小肌肉运动觉已有相当发展,它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都有较大的提高。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大、小肌肉运动觉都在发展中,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与训练直接有关。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活动,从耐力、速度、灵活、协调等方面对小学生加强训练。考虑到小学生的运动器官比较稚嫩,训练时要循环渐进,切忌操之过急,过量训练。更不可把书写、朗读等动作训练作为惩罚的手段。
二、小学儿童的知觉的发展
(一)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人没有专门感知空间的感觉器官,它是由多种感觉器官联合协调活动的结果。
1.大小知觉
小学儿童不仅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测进行直觉判断,而且还逐渐能用推理进行判断。研究发现,对图片空间面积大小的判断能力,7—8岁儿童牌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相交叉的过渡阶段,高年级儿童有85%以上人次已能运用推理判断来比较空间和面积的大小,大小知觉发展到新的水平。
2.形状知觉
在小学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形状知觉水平逐年提高,他们不仅能正确辨认几何图形,而且能正确绘制各种图形,最后还能用语言正确说明图形的特征。说明小学儿童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已由对具体直观图形的认识过渡到对一类图形共同特征的掌握。
但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小学儿童识别几何图形表现为:(1)在识别和说明图形的特征时常常会把非本质特征当做本质特征,或把本质特征作为非本质特征,从而产生缺漏或错误的判别。如把“直角在下方”“摆得端正”这些非本质东西,加到直角三角形特征中去,把“由上到下垂直着”这一非本质因素作为垂线的特征等等。(2)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表现为小学儿童对描绘在纸上堆积在一起的立方体数,因不懂透视原理和缺乏立体感,常常不能正确辨认。随着儿童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对几何图形知觉的全面学习,识别几何图形能力可能逐年提高。
3.方位知觉
刚入学儿童方位知觉的水平不高,表现为:(1)对上下、前后方位已能正确判断,对左右方位,只能比较固定化地辨认,而且不够完善。如体操课时,对“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反应不够灵敏和准确,往往有1/3的儿童出现错误。(2)对字形的感知,注意形状而不注意方位。刚学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时,常把“3”写成“ε”,把“8”写成“∞”,“9”“6”不分,“b”“d”和“q”“p”不分等。为此,教师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要结合实际训练学生的左右方位知觉。教学字形时,对字形各部分的方位,特别是形近字的方位差异要设法将其突出和提醒,以增强学生的方位意识。
在小学教学的影响下,儿童在方位知觉上有了较大的发展。7—9岁儿童已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儿童已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二)小学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人类没有专门感知时间的器官。由于时间比空间更为抽象,为了正确地感知它,必须借助于中介物,如天体的运行、人体的节律或专门计时的工具。
儿童入学后逐渐掌握了数概念和计时工具,学会了利用中介物来认识时间,时间知觉水平便迅速提高。7—8岁儿童对一日前后延伸时序和跨周、跨年的延伸时序都能正确认识;能用时间标尺来估计时距;能利用钟表、日历来定时、定序;能掌握常用的时间单位;能在语言水平上理解时间关系,到了高年级对无法直接觉察到的时间单位,如世纪、年代等也能逐步掌握。
教师在语文、算术等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学习和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有运用的机会,使学生及早形成时间观念。
三、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观察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的全过程和注意、思维等密切联系。
(二)发展观察力的意义
1.观察力是科学研究、创造发明的基础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研究者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例如,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室里刻有“观察、观察、再观察”,可见观察力之重要。
2.观察力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
教师要搞好教育与教学工作,对学生必须要全面细致地了解,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水平,了解他们的需求,善于捕捉他们在智力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细小变化,做出正确判断。只有善于观察的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学会做人。
3.观察力是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小学生开始系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各科知识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中观察力的发展尤为重要。例如,语文课中字形的辨认和掌握,作文中景色的描写、情节的记述,自然课中物体形状、结构以及自然物的发展变化等等,都需要有精细的观察力。同时,学生的智力发展也离不开观察力的发展。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感知的精确,影响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是小学教育极为重要的任务。
(三)小学儿童观察力发展水平的特点
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
1.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
我国学者对幼儿园到小学高年级儿童观察图画能力发展的研究,有下列四个阶段:①认识“个别对象”阶段,儿童只看到个别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②认识“空间联系”阶段,儿童可以看到各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③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④认识“对象总体”阶段,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小学儿童分属于②、③、④阶段。其中小学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联系”阶段;小学中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小学高年级儿童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2.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
⑴观察的目的性。初入学的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注意观察的目的。他们的知觉主要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决定。因此,小学一年级儿童观察的时间短,错误较多。三、五年级儿童有所改善,但提高不多。
⑵观察的精确性。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极不细心、全面,常常笼统、模糊,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对事物间细微的差别难以觉察,不能表述。例如,在刚学写字时,常常不是多一点就是少一横,“己”和“已”、“析”和“折”等形近字常混淆。三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只是略优于三年级学生。
⑶观察的顺序性。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常常东看一下西看一下,看到哪里算哪里。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做系统观察,而且在表述观察的情况前,往往能先想一下再做表述,即把观察到的点滴材料进行加工,使观察内容更加系统化。
⑷观察的深刻性。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难以从整体做出概括,他们往往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善于揭露事物的有意义的本质特征。例如,有们教师将语文课本第三册《美丽的公鸡》这课的插图涂上色彩,并且放大,让学生观察。许多学生只看到公鸡的大红鸡冠、美丽的羽毛和金黄色的爪子,而偏偏就没有看到公鸡站在水边欣赏自己的形象、表现出洋洋得意的骄傲神态。三年级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有较大的提高。随着抽象思维的发展,五年级学生观察的深刻性更有显著发展,表现为正确判断明显提高。
从以上小学生观察各品质的发展,可以看出小学一年级学生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低,而经过两年的教育到小学三年级是地,已有明显的发展。
四、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发展起来的。在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低年级儿童,他们还不善于自己主动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因此,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时,必须向儿童提出观察任务,而且所提的任务要具体、明确。诸如“好好看”“认真看”“仔细看”之类笼统的要求对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收效甚微。对于中高年级儿童,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自己独立地观察,即由教师提出总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考虑观察的具体步骤等,最后再用观察的总的要求来检验观察的结果以增强儿童观察的目的性。
(二)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即使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也不知如何着手去观察。尤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既不会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兴趣,也不会引起稳定的注意和积极的思维。例如,教师带着学生到八达岭参观长城,事前应向学生介绍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参观过程中应进行讲解,使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否则,学生就会走马看花,收不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三)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用语言引导儿童观察的方向,使他们掌握观察的顺序。如,引导儿童先看整体再看部分,经各方面的分析,再回到整体。久而久之,儿童就学会了全面完整地观察事物的顺序。
2.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用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例如观察春天,不仅要让学生去看春天:看吐新芽的柳枝,看解冻的冰河,碧波荡漾,看田野的一片新景象,还要让学生去听春天、听微风、听鸟语、听流水声、听拖拉机声,嗅泥土、嗅花香……通过这样观察春天,儿童对春天就会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思考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表明事物本质的东西。如,根据观察到的春天的感性知识分析季节的更替以及春天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挖掘知识的深度,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在自然课中,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日月星辰和物种之间的区别等的观察,往往不是一次观察就能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要学会运用相互间的比较,在相似的对象中找它们的相异点,在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它们间的相似点或相互联系。如,当学生学习“植物的茎”时,很多学生容易把马铃薯看成是植物的根。因为它和甘薯一样,生长在地下。这时,教师就要将马铃薯和甘薯做比较,根据茎的特点{提取原有的知识},发现马铃薯和甘薯不一样,前者表面有许多凹坑,里面有芽,从而认识到它不是根而是地下茎;而甘薯的表面有许多细小的侧根。这样不仅正确认识了马铃薯是植物的茎,而且对甘薯是植物的根的认识也加强了。
(四)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要使观察所获得知识长期保存下来,成为有效的经验。在观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所有的观察结果处理和运用的要求应在观察前就提出,这样不仅起到巩固观察成果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一般用直观教具演示获得的观察结果,应立即为理解教材内容服务。对于专门组织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和报告,或写作文、绘画等;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等,用这些措施来巩固观察的成果。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在观察中发现的新问题,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探索活动做准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简答题简述学前儿童方位知觉发展的一般趋势。
(1)3岁儿童仅能辨认上下方位。(2)4岁儿童开始辨认前后方位。(3)5岁儿童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认左右方位。(4)......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问答题 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5岁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2.问答题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据优势地位。小班幼儿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许多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中班幼儿经过幼儿园一年......3
A.深度知觉
B.形状知觉
C.时间知觉儿童知觉发展有什么特点_父母基地网
请选择居住地
儿童知觉发展有什么特点
导语:人们用眼睛看是视觉,用耳朵听是听觉,用鼻子闻是嗅觉,用舌头尝是味觉,用手触摸是皮肤觉和运动觉等等。这些都是感觉和知觉的心理活动,又简称为感知。感知是人的最简单的、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用眼睛看是视觉,用耳朵听是听觉,用鼻子闻是嗅觉,用舌头尝是味觉,用手触摸是皮肤觉和运动觉等等。这些都是感觉和知觉的心理活动,又简称为感知。感知是人的最简单的、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感知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认识世界的开始。人们通过感知丰富了大量的感性知识。  儿童出生后,最早出现的是皮肤觉,包括触觉、痛觉、温觉和冷觉。比如,孩子一哭,不是尿布湿了,就是过冷、过热或是其他原因。随后,在合理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感知觉逐渐发展。婴儿在第二个月里视觉集中现象越来越明显,比较容易集中于活动的东西,明亮的东西,鲜艳的东西,特别是人的脸。这时,最好在婴儿的床头上挂些色彩鲜艳的玩具,室内布置一些画面简单而鲜明的图画,以发展婴儿的视觉。  婴儿在两、三周内出现明显的听觉,这时要经常给孩子听好听的音乐和铃声,以发展听觉。孩子会走以后,尤其到了三至六、七岁这个时期,各种感知觉迅速地完善着、发展着。父母要让孩子经常通过看、听、摸、闻来接触各种事物,带孩子出去散步、游玩时,应有意识引导儿童观察事物,不要只是随便走走。有位妈妈在节日期间带着孩子去动物园玩,他们先到猴山,妈妈让孩子观察猴子的外形特征,看看猴子会做什么动作。走到池塘边,妈妈又让孩子观察一些飞禽的翅膀、羽毛、尾巴,听听叫声,作作比较。  她还让孩子观察了熊猫、长颈鹿的长相,爱吃什么,怎么吃东西等等。节后,孩子回到幼儿园,在教师组织的谈话课里,这个孩子生动地讲述了在动物园看到的一切,受到老师的赞扬。家长这样做,既扩大了孩子的眼界,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要知道,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儿童来到人世间刚刚几年,对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更需要大量地通过感知认识事物,但也不是无限制、无选择地让儿童感知。儿童感知了不好的形象,反而影响心理发展,因为当儿童有长时记忆的能力之后,第一次感知的印象,可能终身难忘。这是父母应当注意到的。再有,感知的心理活动是通过感官进行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和听觉,要注意保护儿童视觉和听觉器官的健康,要防止儿童感染上眼病和耳病,要特别注意防止儿童的视力、听力过度紧张、过度疲劳。
关键词:经验
周一至周五,为父母量身定制的育儿“进修班”!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父母基地(fumujidi)
本文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觉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