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认知发现能力

试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与策略
| 欢迎您光临高中教学网!
| 欢迎您光临高中教学网!
| 欢迎您查询近期考试成绩!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试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与策略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914&&&&更新时间: &&&热&&&&&★★★
试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与策略
编者:作者系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教科室主任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学科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我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早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强调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长进。”这是对学习中问题意识非常科学的阐述;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高中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
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
在高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将问题贯串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我们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根本标志在于调动其自身的潜能,而潜能的开发又要来自潜意识的积累或者说潜意识信息的储备。当潜意识信息中包含足够的问题意识时,就能产生伟大的问题。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牛顿说过:“若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看到苹果成熟落地,产生疑问,最终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可见,问题意识的产生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教学观的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基本上采取的是注入式教学。而探究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否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提出疑问,寻求正确的答案。注入式教学着重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不要求学生思考,更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简单的说只要学生答,不要学生问。记住那些结论就可以了。探究式教学则要求学生积极思维,产生疑问,寻求答案。探究式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提问,而且还要启发鼓励学生提问。通过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启动思维,活跃思想,主动积极的去探求知识的奥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智能得到发展,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是一个一系列生理心理特点的综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它包括能力、智力、气质和性格等特征。有的学生有好问的天性,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思维特点经常发问,独立思考,自由想象,试图从多个层面去认识事物,从多个角度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敢于怀疑,勇于挑战权威的学习风格,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知识质量和思维方法是形成思维结构的两大基础,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会在一种强烈的焦虑、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去深入研究学科知识或者扩充相关知识,并进行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了知识的质量。在强烈探究心理的促使下,又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完善思维结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自觉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倡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自我提问、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创新、自我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问题――探索――解决”循环往复的学习过程,强化自主意识,必然会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问题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特定情景之下客观存在的事物与学生主体意识之间产生矛盾,并且认识主体根据其现有的认知水平又暂时不能解决此矛盾时产生的。意识到问题必然是在对原有知识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问题的产生必然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创造型,对原有的知识有了新的体验,相应的知识进一步得到拓展,解决问题的手段更加高明,认识结构进一步完善。
二、高中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对教育者来说,一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培养的过程是指使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针对以上现状,结合教育实践,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更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同时还应该具有一份童真、童趣,从内心到外表与学生融为一体,神形合一。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享其师信其师道而乐其业。
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如:有学生提问时,立刻为他大声喝彩:“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要笑容满面的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当学生充分发表了看法后,教师再作适当的评价。
但要注意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思想观念,生活经历和个体特征,不要因为他们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答案或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轻易否定。一定要宽容学生的幼稚及胡思乱想,“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种敢问问题的精神要小心翼翼的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有兴趣提问
《新课标》指出:高中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找准“最近发展区”。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才是好的教学,教育应当以学生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根据他的理论,我们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准确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努力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不断转化,才能真正使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做到发展有度,发展适度,也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从生活中引入。充分利用知识的特点,绝大部分知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原型。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形中,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原电池”教学中,我先用计算机投影一妇女镶了两颗不同金属的假牙后得牙疼病及原因分析的材料后,学生马上产生疑问:为什么口腔中会产生电流?与两颗假牙有什么关系?什么条件下会形成电流?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学习,结合实验,共同得出原电池的形成原理及形成条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制造认知冲突。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一是利用知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导入,同样能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学习本能。二是老师用恰当的导语同样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如:你已经知道了关于今天话题的那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有没有我们没有想到的?你有没有不同想法或新观点?你能不能归纳一下?这样的课堂用语,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在讲解例题:锌粉、铝粉的混合物44g与一定量浓度为17.25%的硫酸溶液恰好反应,将溶液蒸发结晶得干燥的无水固体140g,则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多少升时,我故意采用繁琐的列方程组的方法,制造学生认知冲突:解一个选择题要那么复杂吗?能有
更简单的方法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共同得出利用元素守恒法求解更简便,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更容易掌握。
3、质疑问难,让学生学会提问
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是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提倡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由不敢质疑到敢于质疑,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会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敏锐地建立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如:在“原电池的应用“教学中,利用Al与NaOH反应设计原电池,我故意将Mg设为负极,又将负极反应写成Al-3e-==Al3+&。然后问:“该装置存在那些问题?为什么?”等等,通过学生自己质疑,互相启发与争辩,最后成功释疑,这样既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及时评价,让学生善于提问
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还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评价。正确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有的学生比较善于提问,有的却会提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热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简单的结论性回答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渗透给学生问就比不问强,要经常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展示,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质疑水平的提高。
其次,让学生评价,如学生在评价时可根据前面同学不同的说法作不同的评价:前面同学说得好,学生就说:“我非常赞成(欣赏)他的想法!”说得不完整的,学生会说:“我可以给他补充吗?”或者说:“我给他提个建议!……”如果前面学生说错了,就说:“我对他的说法有看法……"这样学生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最后,还要建立学生提问记录册,在学生小组中进行评价,组长专门有一项是记录组员的提问情况,每个学生记录自己提问的问题与次数,与学期评价挂钩。
5、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这种观念一定要改变,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课堂。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由此看来,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高中教学。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
[2] 金伯明,《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中学教与学》,2002.10.
[3] 2002.06
[4] 2002.12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Copyright ?
高中教学网 | 站长: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 朱少华|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许可证编号: 未经本站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本网为非盈利公益性网站,内容多选自互联网,若有侵权内容请来信告之,我们将立即删除!
位访问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的图书馆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过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精神和开发学习潜能的过程。而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那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呢?一、教师的观念要切实转变,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更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中利用问题给学生指路是非常好的办法,而解决问题之后发现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佳途径。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越来越明显,教学效果一次次证明教会学生远不如学生会学,让学生掌握行至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在已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就强调“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的传授者,为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研究者。”大纲要求教师要摆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以“权威者”自居,能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能正确看待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因好奇心而发的问题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提问、都会提问。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的同时更要改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只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发现问题之后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现状。在教学时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更要重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所设计的问题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给学生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去体验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形式,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去发现问题,以致提出新问题。如我在上《圆的周长》一课,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这个圆的周长我们能知道吗?”让学生想办法求圆的周长。有的用滚动法把小圆片在直尺上滚一圈得出圆的周长;有的则用绕圈法用线在圆的边上绕一圈,量线的长度得出圆的周长。我及时肯定了同学们能积极思考,想出了巧妙的办法,学生也以为问题得到了解决,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此时,我引导学生质疑:这两种方法都是化曲为直,他们有缺陷吗?很快,学生的疑问就出来了:“这样量出来的长度精确吗?”“用这两种方法去量周长是不是太麻烦了?有时还要两个人合作。”“如果是求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它还能滚吗?”有的学生认为还是可以用很长的绳子去绕一圈量周长。这时,我用一根绳子,一头系一支粉笔在手中甩了起来:“这个运动中产生的圆,还能用以上方法求周长吗?”同学们领悟到这两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那么有没有通用的、更简洁的方法求圆的周长呢?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萌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以最高的热情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正是从这里起步。二、教学时创设优质和谐的问题情境&&&&&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才”,足可见环境的影响在人的成长过程多么重要。良好的问题情境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发现问题之后提出问题的能力,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推理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首当其冲为学生创设优质和谐的问题情境显得尤为重要。1、教师自己设计问题时多取之于生活。&&&&& 学生所学知识与学生现有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即会引起学习者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必然产生更佳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也常是由直观表象上获得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结、总结,再深入研究、探讨,上升到理性思维。因此,寻找针对学生热于关注有趣、新奇且有实用价值的数学问题的特点,设置与现实紧密相关的生活化问题,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数学,充分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用“数学”解决周边生活问题的乐趣。学生慢慢会越来越喜欢数学,时常会留意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点点滴滴,经常会去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生活中更为新奇的东西,从而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并会把它融入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会不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我联系到实际生活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利率”吗?你会计算“利息”吗?你们有拿你们的压岁钱到银行去存吗?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必然产生了学习的动机,探究的欲望。2、适时的幽默,力促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幽默在人类社会中可以起到缓解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安全阀作用,它可以冰释误会,释解责难,和缓气氛,淡化矛盾,减轻焦躁,增加默契,给人动力。问题式教学中更应增加教师语言的幽默感,除过使课堂气氛活跃,至还少可使学生消除问题以外的思想顾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大胆去探索发现新问题。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所授的这门学科。教师不能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3、多利用媒体手段,采用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所接受的东西更为直观,清晰。&&&&&&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发现新问题循环的过程。利用媒体手段,可以将自己教学难以表达的、学生模糊的、抽象难以理解的等等学习材料更为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更好地体验问题的形成、思维方式、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应用的技巧等等,有利于学生的此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学会新方法。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动态演示把一个圆通过切割,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很直观、清晰地看出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4、鼓励质疑,在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多用拇指,少用食指。&&&&&&新课程提出教育从尊重与赏识开始,赞赏学生、鼓励成功,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并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二年级的学生有问不完的问题,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可到了五、六年级问题却越来越少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懂的多了,没问题可问呢?那答案肯定不是!分析产生这样现像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原因外,最主要的还在教师身上,在教师为自己、为书本树立的“权威”上。教师平时的教育好多方面约束,压抑学生,局限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锻炼,以致把原本活生生的生命变成僵尸的角色。为了改变这种压制学生的局面,焕发学生的生命力,我们教师要积极认真做好质疑引导工作,要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假设。如可先做几个性格开朗的同学带动更多的人提出问题;或者可以为平时内向,孤僻的学生创造释放他们内心的机会平台,多交流,大胆释放自己的潜能。平时要不断训练,形成习惯。&&&&& 在评价过程中,多用拇指,少用食指,即应多多给学生笑容、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挖苦、指责。当学生有新的发现,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而教师都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学生笑容和鼓励,少指责和批评。首先让老师感到他们深入其中,在去努力探寻,另一方面得出这样的答案,都是经过他们认真分析,理性思考,归纳总结得到的。所以此时的微笑和鼓励给学生莫大的安慰和鼓舞,适时的点拨,更易改掉自己的错误,以后会一如既往的去探索前进。也只有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各种疑难问题、有创造价值的问题、意义深远的问题接踵而来。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会使他们爱提问题,会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但随之而来是一些偏离主题、“不合拍”之类的问题不是教师所期待的。为更好解决此矛盾,让学生所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要先教给学生方法。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大多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提问作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题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质疑奠定基础。&&&&& 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会提问到善于提问,除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评价外,还应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在质疑问难时,主要是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还会用到非逻辑的方法,如猜想、假设、推测等。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找问题,从数学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阐述中找问题,从解题的过程与方法中找问题,从动手操作的实践中找问题等。&&&&& 第三,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知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处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的上路。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学习的知识点上,这样既可在范围上加以控制,又能保证提问的质量,从而达到问得有价值。四、课堂课余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实践机会,同时多提供学生展示自己所发现问题的平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材料源于生活,最终用之于生活。数学学习更是这样,就是让学生从问题的实际情景中体验和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多体验、多锻炼,在此过程中感受和发现新的东西。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合作交流。课余让学生实际操作、学生交流、教师指正、学生交流,还可让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在这不断往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探索发现、学会总结归纳、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课前已布置学生小组准备了圆片、绳子、尺子等学具,在认识圆周率时,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通过测量、计算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多少。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这样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认识了圆周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喜爱学习数学。&&&&& 总之,问题是教学法是数学教学中最为实效的方法之一,发现提出问题是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基础,也是此教学法实施的更高目标,需根具学生实际,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断创新完善,才能使教学效果更佳。&&&&&&&&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