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坦克的火炮专家刘先志是刘先志设计的吗

虎式坦克真的可以一辆干掉多辆t34吗?
导读:刚看了俄罗斯拍摄的电影“白色虎式”,里面的一辆虎式坦克可以干掉多辆苏军t34,而且好像t34的炮弹根本不能一炮就干掉虎式,而被虎式坦克击中的T34基本上就直接报废了,真实的历史当中真的是这种情况吗?我知道虎式坦克在当时确实很牛X,吨位是二战期间最大的坦克,装甲厚火炮口径也大,但是我好像记得苏军的t34也是二战时期非常优秀的坦克呀,希望各种给予讲解一下!
刚看了拍摄的电影“白色虎式”,里面的一辆可以干掉多辆苏军t34,而且好像t34的根本不能一就干掉虎式,而被虎式坦克击中的T34基本上就直接报废了,真实的历史当中真的是这种情况吗?我知道虎式坦克在当时确实很牛X,吨位是二战期间最大的,装甲厚口径也大,但是我好像记得苏军的t34也是二战时期非常优秀的坦克呀,希望各种给予讲解一下!
热门评论163楼188楼然而,评论一辆坦克的好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坦克出现的时间及其在该时间段里发生的实际作用。任何军事家和武器学家评论坦克,都要从坦克所处的历史时间,以及该坦克在它所处的时间段里发挥的历史作用来评价的。要不然,你干嘛不用现在的德国豹2A6来对比IS2和潘兴啊,那岂不是一炮并穿好几辆吗?如果你不考虑年代因素,你也许就会说一战的英国坦克,那可是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也许在你的眼里,他是垃圾中的垃圾了。因为只有6~12mm的装甲和4英里的时速,岂不是垃圾?
而事实呢? 当这种坦克第一次出现的时候简直就是所向披靡啊,原本需要几个月才能被突破的德军防线,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面就被突破了,甚至由此改变了世界战争的格局和未来武器的发展方向!其实任何一种新的武器装备的诞生,都是为了对抗和替换之前的同类型武器,新武器的出现必然会导致老式武器的落后和被淘汰,新武器就是用来打败旧武器的,IS2和潘兴坦克就是为了对抗虎式坦克而生产的新武器,比虎式坦克略强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不代表虎式坦克不强。如果造出来的新武器还不如以前的老式武器,新武器的研究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不要把虎式坦克和IS2以及潘兴这些不在同一个时间段的武器同台竞技,否者,拿出现在军事任意一辆轻型坦克也许都会比IS2和潘兴强很多倍,这有意义吗? 所以评论虎式坦克的好坏,不要过于片面。更不要拿游戏来说事。世界军事,历史学家一致认为虎式坦克是有史以来最让人胆寒的坦克,单单只是提到他的名字就足以引起恐慌,这可是千真万确的。当1942它首次出现的前几个月里,没有任何一种反坦克武器可以摧毁它,这种坦克可以在横扫一切阻碍之后,依旧完好无损的投入下一场战斗。
当然,虎式坦克,绝不是最成功的坦克,也远远算不上是最完美的坦克。而至于为什么,我想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的,就不在多说了。
终归一句话。 在现实中无论虎式还是潘兴,还是IS2,都可以一炮摧毁对手,所以现实中只要谁先开火,谁就是赢家。大家旗鼓相当。而虎式拥有92发炮弹和较快的速度,相比潘兴和IS2,虎式的速度是最快的。在说了IS2和潘兴是二战末期的坦克,和虎式不在同一个时间,没有可比性,如果你们了解世界历史和军事就会知道,世界军事学家对IS2和潘兴是很不看好的。 所以 多了解现实中的虎式坦克吧。游戏毕竟是游戏啊,只是浮云而已。总之,古往今来,只有虎式坦克曾经创造过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只有虎式坦克才拥有如此的心理震慑力度(虎式坦克恐惧症)。虎式坦克仅1355辆的产量却击毁了上万辆坦克以及大量的自行火炮和普通的步兵反坦克炮,而这种以极少数量,确能大量歼敌的巨大落差比列(战争结束时单辆虎式坦克击毁其他坦克的比率,最高达到了1比200多,这还仅仅只是摧毁坦克的数量,还不包括自行火炮和普通反坦克炮以及其他车辆),古往今来也只有虎式坦克办到了。 所以,不要用游戏来评论现实中的武器,游戏毕竟是游戏.是不可能和现实相比较的!168楼148楼4楼事实上在最后的1V1里,双方距离大约只有200米不到,这个距离上85炮是可以击穿虎的,理论上800米内T34-85就能击穿虎的前甲,当然实际上可能要到500米内才能。苏军面对虎和豹,更多选择是打击一侧履带,使其侧转暴露出更为脆弱的侧面,然后进行攻击,尤其对于豹来说,侧面45MM厚的装甲是不堪一击的,即便是M4的75小炮都能打穿。不过虎式80-90MM厚的侧面也不是那么好对付,85炮要接近到800米内才有较大把握打穿。实战中虎式单车击毁数量T34的战例确实不少,虎的射击精确,在1500米距离上就能摧毁T34,技术精湛的车组从1500米打到500米距离,单车对付3-4辆T34是很常见的事情。发明由来/虎式坦克
日,要求porsche (简称POR.)和HENSCHEL(简称HEN.)提供重型的设计方案。那时KRUPP负责为他们的方案设计炮塔。HEN.的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设计,而POR.的是基于早期VK3001(P)-LEOPARD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最初,KRUPP为POR.的VK4501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HEN.的VK4501采用。
1941年中期,HEN.决定制造VK4501(H1)和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H2型装备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1941年末,HEN.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生产出了它的样车。4月19日,HEN.和POE.的样车都运抵RASTENBURG附近的一个车站,然后行驶11公里达到RASTENBURG——尽管途中不断出现事故。日——希特勒生日,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两辆样车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42年7月,在BERKA的坦克学校,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POR.的样车被淘汰,而HEN.的样车却非常成功。
同月,HEN.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虎 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在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列宁格勒的502重型坦克团第一连。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团中出现了“虎I”式坦克的身影。“虎 I”被装备到一些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指挥官在3,900m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后部防护和发动机——它需要持续的工作,否则一旦熄火就很难启动。
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设计特色/虎式坦克
虎式坦克的设计概念不同于德国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它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这些不利条件。虎I坦克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着重火力和装甲的而适度牺牲机动性。但事实上,虎I的机动性只是没有提高,而和之前的III号、IV号相同,也就是仍然拥有德国中型坦克的机动性,虽然比不上M4和T-34,却是全世界机动性最好的重型坦克。重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3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没有计划生产。而真正刺激虎I的出现是为了对付苏联T-34。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Ⅳ号坦克(中型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号坦克的两倍,重量的增加来自于更厚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庞大的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吊系统。
虎I坦克的车体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正前方有135毫米厚,相较之下四号坦克车身前方只有80毫米的厚度而炮塔正前方也只有57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两侧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的装甲。这样的厚度能够在正常交战距离抵挡绝大部分炮弹,尤其是来自正面的反坦克,因为其135mm炮盾和102mm炮塔正面是重叠的,使得要从正面贯穿虎I坦克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同时,虎I坦克的车顶也拥有25mm-40mm厚的装甲,比当时任何其它国家的重型坦克顶部都厚,和大多数中型坦克的侧面差不多(如III号、的侧面是30mm装甲,M4谢尔曼坦克的侧面是38mm装甲),能够抵挡远距离落下的大口径炮弹。虎I坦克大部分的装甲是垂直与其它结构相连接的,并采用了咬合连接形式,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结构性能。同时咬合的装甲块之间都采用了焊接(而不是铆接),焊缝质量很高。
虎I坦克对多数桥梁而言过重,因此它被设计可以涉水四米深。这要求特殊的机制来透气和冷却。潜水需有30分钟准备。炮塔和枪必须被固定于前方位置并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后部需高高升起一只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辆虎I坦克装有潜水系统,所有的后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两米。
虎I坦克后部有个引擎室,两个可对流隔舱置于两侧,每个隔舱都有油箱、散热鳍片、散热风扇。引擎最初是设计使用一具 21公升 12汽缸 迈巴赫 HL210 P45汽油引擎 650匹马力(实际测为641匹,478千瓦),虽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动力不敷使用,这很快被升级了到HL230 P45 23公升 700匹马力(实际测为690匹,515千瓦)。引擎为直列式汽缸,汽缸间角度约为60°,惯性启动器安置在右侧,也可穿过坦克后部的洞口透过链条驱动,引擎可透过车顶的起。
引擎在后部下方并连结前方的齿轮箱,11吨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给动力的液压驱动系统推动,即使如此,自转一圈需要一分钟。悬吊系统使用了十六组 扭力杆,为节省空间,负重轮摆臂一侧向前而另一侧向后,每只负重轮摆臂装有三个负重轮,提供更好的乘驾。负重轮直径为800毫米并且相互交错,要拆除内侧损失橡皮胎(经常发生)的负重轮,得一并卸下数个外侧负重轮。这复杂系统有一定的缺点,负重轮间的间隙因下雪或泥土因为结冰而无法动弹。苏联于凌晨的攻击时偶然发现此时虎式是可能处于无法移动状态。新的全钢制负重轮设计出来,橡皮胎制于内部,最终全面取代。履带725 毫米宽(是史无前例的)。铁轨运输有限尺寸大小时,于外侧负重轮必须被卸下,并且需更换较狭窄的520 毫米履带,即使优良的坦克乘员也须20分钟更换。
内部布局是德国坦克特点。前方是开放乘员组隔间,驾驶和无线电操作员分别坐于前方齿轮箱两侧。在他们后面地板区绕着炮塔底板围拢了形成连续的平实表面。这帮助装弹手检查放在履带上方隔间内的弹药。二个人坐在炮塔内,射手在炮的左边,车长在他之后,装弹手有一个折迭的位子在炮塔内,而从炮塔底板到车顶有157公分高。
虎式坦克采用88毫米口径电动击发KwK 36 L/56(L/56指炮管长度为口径的56倍),由克虏伯公司研发并生产,炮塔有一个圆型的地板。主炮的支撑及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高射炮,其88毫米36 L/56 衍生型是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 88 毫米 Kwk 43 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高射炮。是二战时杀伤效率最高的几款坦克炮之一。并配置了极为精确的蔡司TFZ 9b 瞄准器,准确度惊人,该炮可装载三种型号弹药:PzGr.39 弹道穿甲爆破弹、PzGr.40亚口径钨芯穿甲弹和HI. Gr.39型高爆弹(HEAT)。虎I的主炮发的炮弹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轨迹而飞行,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发炮,而连续5发是落在一个16英吋×18英吋的目标上。而虎I坦克亦曾在大于1哩(约1600米)的距离外打中敌军的坦克,可是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远比一哩近的。
其它新特点是液压控制可变速齿轮箱和半自动传动系统。的极端重量并且意味需要新的操控系统,替代用于轻型车辆的离合器和煞车设计,衍生型的英国Merritt 布朗单齿轮系统被使用了。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统是双斜齿轮类型,意味着有两个不同且固定的轴藉由不同斜齿轮相互扭动,坦克配有有八段速度齿轮箱,因而有十六种斜齿轮运作。在必要情况下,最小半径旋转要透过单边煞车来进行旋转。虎式的操控系统在它的时代来说是容易使用的。但是,虎式坦克的移动性能仍有待改进。当虎式坦克拖曳一只抛锚的虎式坦克时,引擎经常过热和有时导致引擎故障或起火,因为这些原因虎式坦克被禁止用来拖另一只抛锚的虎式坦克。如果履带发生故障,经常都需要两辆虎式坦克拉拖动一辆。故障的履带对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问题,由于履带是高度绷紧的,经常都不能单靠移除履带插销来拆除履带,有时甚至是用炸药包来炸开几段的。单辆德国 Sdkfz9 Famo 半履带拖车无法拖曳虎式坦克,需增加到三辆 Sdkfz9 Famo 半履带拖车才能拖曳一辆虎式坦克。
虽然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当中重武装和重装甲的坦克,盟军坦克的一名强大的对手,但设计过于保守且有一些严重缺点。平的钢板面明显的没有参考到T-34的倾斜钢板的设计,要求结实增强重量已提供充足的保护。坦克的重量紧密压在悬吊系统上,导致于维修困难,再耐用的悬吊系统也不堪使用。
虎I坦克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它的非常高生产成本。对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了 40,000辆美国M4谢尔曼式坦克和58,000 辆苏联T-34系列坦克,与1,355辆的虎I 坦克和 500辆的虎II坦克比较。德国的设计在时间、原材料和费用(德国马克)都是昂贵的。虎I坦克的成本相当于当时Ⅳ号坦克的两倍和Ⅲ号突击炮的四倍。
主要性能/虎式坦克
重: 56 吨(早期) 57 吨(后期)
乘员: 5 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210 P45-12 600hp(早期) Maybach HL 230 P45-12 700hp(后期) 速度: 38 公里(公路) 10-20 公里
行程: 140 公里
全长: 8.45m
宽: 3.4-3.7m
武器: 88mm KwK 36L/56
2 X 7.92 MG34(早) 3 X 7.92 MG34(后)
6 X NbK39 90mm 烟幕弹发射器(早)
弹药: 88mm——92发
7.92mm——发
装甲: 25——100mm
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 弹药 100m 500m m 2000m
Pzgr39穿甲弹 120mm 110mm 100mm 91mm 84mm
Pzgr40穿甲弹 171mm 156mm 138mm 123mm 110mm
在1943年1月的时候,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虎王”重型坦克采用了不少“虎”1和“”坦克的部件。同时,它也体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特征。,首先是它采用了两种新型炮塔,一种是亨舍尔公司(公司制造)的炮塔,一种是波尔舍公司(韦格曼公司制造)的。“虎王“坦克装备一门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径的KwK 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虎王”坦克的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焊接结构,防弹外形较好。正面装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较大提高。成为盟军的一种很难对付的坦克,仅有一些火炮在较近的射击距离上可以对它构成威胁。不过“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国重型坦克一样,弱点在于它的机动性能。由于它的全重很重,单位功率较低,且行动装置也经常出问题,所以这成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环节。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参战,接着又在7月在波兰作战,第503坦克营的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也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由于技术原因,这两个连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1944年8月结束之前,这两个连队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毁了。此后,“虎王”坦克参加了东西两线很多战役直到月柏林战役。尽管机动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经验的坦克手里,“虎王”是一种威力很强大的坦克,它火力强大,防护超群。不过由于“虎王”坦克生产数量少,参战时间短,并没有对二战的最终结果起到很大的影响。
其他/虎式坦克
乘员人数- 5 重量 - 69.8 吨 体积 长: 10.29m (车身长: 7.3m), : 3.75m, 高: 3.09m, 离地高度: 0.49m 装甲 - 车身: 前装甲 100-150mm, 侧装甲和后装甲 80mm, 底部和顶部装甲 28 炮塔:前装甲 180mm, 侧装甲和后装甲 80mm, 顶部装甲 42mm. 武器 - 1 x 88mm主炮-- 型号:8.8cm KwK 43 L/71 (72-84 rounds), 2 x MG 34 kal. 7.92mm机关枪 (5850 一轮) 最大时速: 41 公里/小时 巡: 170 km , 越野半径: 120 km 燃料消耗 - 750加仑/100公里 跨越障碍物能力 - 30度的斜坡,0.85米的垂直障碍物, 1.9米深的水域, 2.5m宽的壕沟 对地压力 - 1.02 公斤/平方厘米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0次
参与编辑人数:7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03:53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先志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