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们到现在为止连地壳地幔地核都没挖穿过,地球的内部结构从何而来?

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是怎样的呢?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家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地磁波和火山爆发来提示地球内部的秘密。一般认为地球内部有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今天探测器可以遨游太阳系外层空间,但对人类脚下的地球内部却鞭长莫及。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不过12公里,连地壳都没有穿透。相关信息家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地磁波和火山爆发来提示地球内部的秘密。一般认为地球内部有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5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乳房是由丰富腺体组成的,乳腺由15-25个乳腺小叶组成,包埋在纤维组织和脂肪中
科学家通过分析由地震产生的地震波来探查地球的内部结构。最新研究表明,由诸如风暴驱动海浪产生的地球“嗡嗡”噪音也能用来探测地球的内部构成。  地震波穿过地层的方式...
地球的深处是一个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世界.18世纪~19世纪,人们发现在矿井中,越往深处温度越高,根据这种温度随深度的增加速度来计算,地心的温度高达10万度,在这...
人应该是站在地球的里面的,索然在我们的脚下有很厚的地壳地幔和地核,但大气圈也是地球组成的一部分,而我们是生活在大气圈里的,所以人应该是站在地球的里面的
答: 硬硬的地方一直都在左边'你们是吗
答: 春雪会计是北京会计培训机构中分支学校最多的一家专业会计培训学校,目前在北京有23所培训网点,春雪会计只针对会计专业进行培训,不涉及其他培训内容。
答: 地球是距太阳第三颗,也是第五大行星:轨道半径: 149,600,000 千米(离太阳1.00 天文单位)行星直径: 12,756.3 千米质量: 5.9736e...
答: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位于北纬31度东经103.4度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到16日14时 汶川地震死亡22069人 受伤168669人,...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题号:4541491题型:选择题难度:较易引用次数:84更新时间:16/10/24
下列关于地球的内部结构叙述正确的是A.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B.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莫霍面C.岩石圈指地壳和上地幔D.横波不能通过外核,证明它为液体
提示: 下载试题将会占用您每日试题的下载次数,建议加入到试题篮统一下载(普通个人用户: 3次/天)
【知识点】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关于图中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W1和W2两者皆无法通过地幔B.W2造成的破坏最大C.W1和W2可以在任何物质中传播D.能通过地核的是W1【小题2】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A.3 000 km B.3 500 kmC.4 500 km D.4 000 km【小题3】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A.①B.②C.③D.④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以下问题。【小题1】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C.4个 D.5个【小题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 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目前主要靠地震波进行测定。在以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暂时无评论暂时无评论
下列关于周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B.地球公转的周期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一年C.太阳黑子数与耀斑活动强度变化周期约为11年D.经一个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在宇宙中绕地轴转过的角度为360度
热门知识点内部顺序/地球的内部结构
由内到外:地核-地幔-地壳。由外向内:地壳-地幔-地核。固体地球结构表地球圈层名称深度(公里)地 震纵波速度(公里/秒)地 震横波速度(公里/秒)密度(克/立方厘米)物 质状 态一级分层二级分层传统分层外球地 壳地 壳0—335.6—7.03.4—4.22.6—2.9固态物质外过渡层外过渡层(上)上地幔33—9808.1—10.14.4—5.43.2—3.6部 分熔融物质外过渡层(下)下地幔980—290012.8—13.56.9—7.25.1—5.6液态—固态 物 质液态层液 态 层外地核8.0—8.2不能通过10.0—11.4液态物质内球内 过度 层过度层9.5—10.312.3液态—固态 物 质地 核内地核10.9—11.212.5固态物质
地球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最大的。它也经常被称作世界。英语的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月球围绕着地球以30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近24小时的周期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
地球组成/地球的内部结构
三个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它也经常被称作世界。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23h56min4s(接近于一个太阳日24h)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界开。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指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破坏力。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今天探测器可以遨游太阳系外层空间,但对人类脚下的地球内部却鞭长莫及。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不过12公里,连地壳都没有穿透。科学家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地磁波和火山爆发来提示地球内部的秘密。地壳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头 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证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和造山活动构成的。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其中传播速度比较均匀。地球厚度变化有规律,其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壳由90多种元素组成,它们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地幔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地核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了外核的物质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9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18:11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人造地震:给地球做“B超”
来源:&&发布时间:
本刊记者 李 刚
  超声,和普通声音一样,能向一定方向传播,而且可以穿透物体,碰到不同的障碍物就会产生不同回声。人们通过仪器将这种回声收集并显示在屏幕上,可以用来了解物体的内部结构。利用这种原理,人们用超声波来诊断和治疗人体疾病,也就是医学临床上应用广泛的“B超”。
  那么,要想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和过程,获得地球内部信息,是不是也可以利用同样原理?王宝善告诉记者:“通俗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给地球做‘B超’。”
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关键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索,科学家们从未停止过,虽然今天的探测器可以在太空遨游,但对人类脚下的地球内部仍鞭长莫及。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未能超过13公里,连地壳都没有穿透。对于几千公里下的地核,又该如何研究呢?
  我们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破裂产生的振动。地震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灾害,但同时也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地球内部的信息。地震学家伽利津曾经说过:“可以把每次地震比作一盏灯,它燃着的时间很短,但照亮着地球的内部……”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部分信息都来自地震波。到目前为止,通过研究地震、火山等产生的地震波依然是科学家们探索地球深部秘密的主要手段。
  而王宝善和团队现在的工作,就是通过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除此之外,他们更关心地球内部的过程,探究地球内部结构随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因为大地震的发生通常是和过程相关的”。而要积累丰富的数据资料,就要给地球定期做体检,王宝善说他们目前的工作就是利用地震波给地球做“B超”。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传输过程中的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王宝善介绍说:“地震波的传波速度不是恒定的,很多天然和人为活动都会改变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比如大气压和固体潮的变化都会导致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极其微弱的变化。”其带来的微小变化都对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王宝善这些年一直在探索的工作。
  天然地震是研究区域介质结构的重要信号来源。在天然地震中有不少是发生在同一个地区、有类似震源机制并产生相似波形的地震,它们被称为相似地震或重复地震。
  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介质变化依赖于重复性震源,而重复性震源的产生单靠自然发生的地震则微乎其微。天然地震虽能量大,但时空分布有限。利用天然重复地震进行介质变化测量,其分辨率和精度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而人工震源,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克服天然震源的不足。人工震源是主动向地下发射地震波,进行地下介质变化监测的另一种手段。王宝善和团队也一直尝试利用人工震源监测与地震等天然加载相关研究的地壳介质变化。通过人造地震获得重复震源,是给地球做B超的前提。
气枪震源——地下介质监测的理想震源
  十多年来,我国学者在探索人工震源监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人工爆破震源、连续震源,直至气枪震源的成功应用,王宝善和团队也一直为寻找“理想震源”努力。
  由于人工爆破震源和连续震源,在运行期间会对近源场地产生一定的破坏,因而无法满足长时间连续监测的需求。要想获得更好的探测效果,震源必须有专用的地基。为了进一步寻找一种能有效产生地震波、同时对近场破坏小的震源,王宝善和团队尝试了海洋石油勘探用气枪震源。
  气枪震源,是利用气枪将高压空气在水下瞬间释放,进而激发震波。如今,它已经成为海洋石油勘探不可或缺的震源。大量研究表明,在水中激发气枪震源具有对近场破坏小和重复性高的优点。因而,气枪震源被公认为是进行地下介质监测的理想震源。
  如何将海中气枪震源引入作为陆地震源?王宝善和团队用了数年的时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2005年,他们利用海洋石油勘探气枪震源进行了海中激发气枪陆地接收实验。结果表明,小容量气枪阵列具有较高的主频,可以实现高分辨率储层勘探,但高频信号因衰减快,很难远距离传播。
  这又给王宝善和团队出了一个难题。虽然海中气枪激发试验效果不理想,但他们抓住了要害——如果是大容量气枪阵列,则会产生低频信号,将有可能达到较好的记录效果。
  为了测试大容量气枪的激发效果并探索气枪震源在陆地水体激发的可行性,王宝善和团队于2006年进行了大容量气枪阵列在陆地水库的激发实验——上关湖实验。为开展实验,他们首先进行了水体的勘选。
  王宝善介绍说,对于水体的选择,必须做全方位考虑:首先水深要足够,一般要求10米以上;其次水面面积要足够大,便于施工;第三备选点距离水库大坝和居民点有一定距离(一般要求500米以上),以减少生产生活影响。
  通过实验,王宝善和团队得到了一些认识:大容量气枪阵列能够成功地在陆地水库中激发,陆地水库激发的气枪震源重复性高,对近场影响小,气枪激发信号的主频在3~5Hz,非常有利于信号的远距离传播和地震台站的接收,气枪阵列在水库中激发的信号相当于0.5级的小地震,气枪信号追踪距离可以达到上百公里,并随着叠加次数增加而增加。
  多次实验结果表明,在较大水体中大容量气枪震源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然而大水体的分布范围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震源的使用。为测试在大容量气枪相对较小水体中的激发效果,他们于2009年又进行了马刨泉水池气枪激发实验。
建设地震信号发射台是基础
  经过前期多次实验,团队已经成功地掌握了在陆地水体中进行大容量气枪震源的各项技术。为了将相关技术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服务于防震减灾,他们开始考虑建设一个以大容量气枪为核心的固定地震信号发射台。
  对地震信号发射台的选址,是不是也有苛刻条件?王宝善提到:“为了研究中强地震发生的深部物理过程,我们将发射台选在地震多发地带。”经过多次勘选,最终选定在云南、四川、甘肃、新疆等地震多发区建设发射台。
  2011年,他们在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大银甸水库,建成了第一个地震信号发射台。王宝善介绍说:“在水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每周激发一组(每组20次左右激发),从2014年9月开始激发加密每周3次。”
  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王宝善和团队希望在更多地方和更多领域开展应用探索。2013年,他们选择距离乌鲁木齐70千米的呼图壁县建立第二个地震信号发射台,希望能开发新疆在油气资源等方面的应用。考虑到新疆水资源分布的特点,他们在建设呼图壁地震信号发射台时采用了人工水体。
  而在呼图壁震源30千米的地方,有着当时全国最大的地下储气库——呼图壁地下储气库。为研究人类活动对地下介质的影响,团队随后针对地下储气库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王宝善说:“我们将把呼图壁储气库作为一个天然实验场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对地下介质的影响。”
  经过多次调研和实地考察,团队又选定在甘肃省张掖市建设了第三个地震信号发射台。
  然而,人们又会有疑问:经常造地震,发射气枪震源,会不会打死水库里的鱼?会不会对周围产生影响?这些问题恐怕是人们最关心的。
  从选址到上千次实验,都充分证明了“人造地震”的气枪震源是绿色环保震源。王宝善说:“我们已经有过几千次实验,水库里的鱼没有任何死亡,而且都活得很好。”看来,这些0.5级或稍高一点的小地震,最多让鱼儿受到一些惊吓,对水体来说并无影响。
  虽然对过程的研究需要积累长时间的观测资料,短期内很难有明显成绩,但王宝善和团队希望,利用近年来发展的技术和方法不仅能研究动力学的过程,而且通过研究地震的过程为地震预报提供物理基础;同时,希望能为能源安全服务,为建筑安全服务,推动国家的城市化建设。
专家简介:
  王宝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实验地球物理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理学学士和工学学士双学位,理学博士学位。曾赴日本爱媛大学地球动力学研究室做访问学者,美国莱斯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人工震源研究地下介质变化。承担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行业专项1项。
2017年7月中
Copyright & 2013 China Rubber Industry Associ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决心号挖地壳挖到哪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