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爸去世妈妈做我老婆是教师,我奶去世,不火化,我爸会受到降级处理吗?

《南一鹏先生:家风家教是我一生的功课--对父亲永远的怀念》
我的图书馆
《南一鹏先生:家风家教是我一生的功课--对父亲永远的怀念》
作者:南一鹏 父亲南怀瑾的离世,对所有的人来说都超乎想象的早。不论是子女还是学生,每个人都怀着尊崇,期盼这盏灯能长明,让自己在为人处世上不致迷茫。 父亲常教导我们,人贵自立。以他老人家为例,从不愿意接受子女的回报,也从不要求子女参与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工作。父亲对一生取得的成就,都秉持“为而不有”的原则,父亲出生地--地团叶故居的捐赠如是,金温铁路的建设亦如是。 父亲为了保护子女免受争名夺利的无妄之灾,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参与任何他做的事。我们似乎也天生与他有着观念上的契合,从未因任何自身的利益向父亲开过口。我们从小就学习着“放下”,对名利权情,对世事,对物质欲望,大多沾而不黏。 父亲的朋友圈,亦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从小接触的都是才华横溢的长者,像王凤峤先生、刘大镛先生。每次这些朋友来的时候,我们小孩子们也很高兴地跟着大人“吃喝玩乐”,搬藤椅、凳子到住宅外、到房子前,把门口当院子,坐在外面喝茶、吃柚子、聊天、笑闹。父亲跟朋友聊天时,我们小孩也会旁听,那些不经意流露出来的诗词典故,在我耳中如雅乐般动听。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时刻是多么幸福。 虽然排行老三,但因我是在台湾出生的长子,所以父亲对我还是怀有期望的。很小的时候,他就让我背诵《千字文》和,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指定一段文辞让我背,傍晚回来的时候考我。现在回想,当年父亲每天要求我背诵内容的不过一百来字,没有太多任务,也没有逼迫太紧。当时背得深恶痛绝,如今却深入骨髓,虽不能说这样就把我的国学基础打好了,但至少奠定了我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兴趣。 从我会看书起,父亲就让我随意进出他的书房。我喜欢不时地看看父亲在读什么书。他读完的书,如果不是太过艰涩难读,就会成为我读的下一本书。父亲读书,时常会做点评,有时就在书页空白处写下些心得或是评语;对他喜欢的字句,也会在旁边加以圈点,有如古人读书的习惯。后来我也学会了这样的习惯,喜欢的书总有些地方让我画花了。 长大的孩子,会怀念父母小时候的督导,我就是这样。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遗憾父亲在我小时候没有再督导我久一点。好在我喜欢读书,已经养成和父亲一样广博的阅读兴趣。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是开放式、启发性的。除了最初对我读的书有所要求外,之后给我的只是一个环境,一个靠自己去学习的环境。 赴美前,虽然能带的行李有限,我还是从父亲的书架上拿了许多的书。一套小字的二十四史演义,从小读到大,看了几遍,实在舍不得离身,也被我带来了。每次看到书架上的书,都会感念父亲和我分享他的藏书。这些书,还有父亲的教诲,会随着我的足迹而延续、存在,这是我对父亲永远的怀念。
南一鹏:名门之后非凡功课日 00:06尽管南一鹏有自己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理解,但名门之后的标签是他本人无法撕掉的。在父亲南怀瑾影子里讲课是他无法回避的事实。南一鹏认为,经商也好、读书也罢,都要为人坦荡,做人处事不能有是非,不要去否定别人来体现自己,要学会认知整个世界尽管南一鹏有自己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理解,但名门之后的标签是他本人无法撕掉的。在父亲南怀瑾影子里讲课是他无法回避的事实。南一鹏认为,经商也好、读书也罢,都要为人坦荡,做人处事不能有是非,不要去否定别人来体现自己,要学会认知整个世界“大家好!我是南一鹏。南一鹏是谁?可能许多人不了解,可是我说我的父亲是南怀瑾,大家或许都知道,父亲南怀瑾像是我身上的标贴,每一次回大陆演讲,主办者总是喜欢介绍我是南怀瑾的儿子。其实,我就是我,父亲南怀瑾就是南怀瑾。”这是最近一二年,美国亚洲商会执行副南一鹏应邀回国讲学经常说的开场白,言语中透出一丝沾光的无奈。我们对孔老夫子有很大的误解南一鹏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第三个儿子,也是在南怀瑾身边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子女。自从25岁离开父亲南怀瑾到美国独立生活,南一鹏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尽管他已经习惯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但他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在他的个性中依旧表现很突出;他小时候坐拥书城受父亲南怀瑾的影响,标志依然很明显。南一鹏给人的印象酷似其父,文质彬彬,谈吐儒雅,一脸亲和的笑容。日,南一鹏宣誓就任美国加州胡桃市议员,是当地第二位华裔市议员。谈及这次参选,南一鹏胸怀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希望通过议员这个职位为当地民众和众多的华人华侨谋利益,赢得话语权。在他心目中,中国式的文人士大夫就应该有这样为挺身而出的侠义之气。南一鹏有着浓郁的民族情怀。他说,我曾在美国从事社区服务工作,主要是帮助在美的华人朋友解决一些困难。只要他们需要,我都会尽力提供帮助。此外,我还参与美国亚洲商会的事务。这个商会是与美国联邦商务部共同合作的,主要是把美国的一些优秀的产品引到中国来,也协助一些去美国拓展商业市场的华人华侨组织一些商务活动。在当今中国人的眼中,圣人孔子是一个典型的文人书生。南一鹏向他人介绍孔子时,总是特别让对方留意孔子身上的佩剑。他认为,真正的儒者,应该是学者,是军人,是上场能力战敌人,下马能治理国人的君子,也是西方世界所描绘的男人应该是绅士和军官的结合。孔子后世的人,没有能力传承儒者的风范,又被体系上的需要简化修改了,让我们对孔老夫子,对儒家产生了很大的误解。他期望有一天,我们的民族能重新了解自己的文化,去芜存菁,再次让它发光发亮。名门之后须有非凡的心性其实,南一鹏也深爱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只要有机会,他也是爱向外国朋友讲解文化之美,只不过中国古训强调“父在子不言”,当大名鼎鼎的父亲南怀瑾在世的时候,他从不在中国开门讲学,哪怕有时候回国看望父亲,看见父亲的讲堂里有许多学生辈分的人在滔滔不绝的讲述自认高明的见解,也是躲在一边默不作声。这也就难怪大众不了解他。南一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父亲的确是一位很特别的人,对形而上的东西很透彻,对形而下的事务也很了解,处理世事总是很得体。他受父亲南怀瑾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小在父亲的藏书室里,饱读传统经典,领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他认为父亲最大的贡献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让许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学术思潮和文化冲击很大,许多人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丢失了道德理想。父亲多年来坚持讲授中国文化,他很敬佩,很支持。2012年9月,父亲南怀瑾在江苏太湖大学堂辞世,享年95岁。这对南一鹏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和父亲的很多学生一样,他们都没想到南怀瑾会这么早离开大家,都相信他应该是要过三位数的年纪才走。这种冲击不仅仅是来自于父亲离开的亲情,还在于让他失去了一个人生的导师,一种精神的标杆。文化名人子女不同于富人子女,要承受的是往往非凡的遭遇,而不是非常的财富。俗话说,明灯之下必有相对的暗处。南一鹏说,文化名人子女不仅就要学习如何安于暗处,不显光彩,同时还要注意不蔽明灯之光。这需要非凡的学习,须有非凡的心性。更大的痛楚还来自外界,困扰来自外界不知内情的朋友,和少数利益熏心的人。南怀瑾为了保护子女免受争名夺利带来的无妄之灾,从来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参与自己做的任何事。南怀瑾过世后,子女们发表共同声明,表示将属于子女们的权益全部捐献,拟成立非盈利公益性文化基金会,弘扬南怀瑾的精神与教化,回馈国家社会。然而,由于人为原因,父亲价值不菲的遗产和巨额著作权收益,一直未能如愿取得并按规划捐赠。弃之不管,难免要遭人诋毁,说是子女不孝,不管家父身后之事;一旦出场,对手又是很难沟通之人。南家子女因此陷入无奈的诉讼纠纷,并受到攻击、抹黑和污蔑。南一鹏也不能例外。身教言教家教是一生的功课南怀瑾的辞世并没有影响民众对他的崇敬和惦念,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传承和弘扬他的精神和事业,作为南家子女中读书最多,深爱中华文化的南一鹏自然是人们期望的不二人选。在朋友的热情邀请下,南一鹏决定面对大众。南一鹏回国的首场演讲是在2013年12月,应北京大学的邀请参加北大总裁班年会演讲。他和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同台献讲,面对四五百名北大精英侃侃而谈,赢得阵阵喝彩。随后,他又受邀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举办的教学机构学员讲课。他给北京温州商会成员企业讲授“身心修炼”课程,被延伸孵化为“90心法”课程,被广为推广。犹如离弦之箭一发而不可收,南一鹏的演讲一开场就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仅仅一年多时间,南一鹏就多次往返中美之间,回国到成都、郑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他的演讲既有传统文化的元素,又结合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理念,内容观点新颖,语言风趣幽默,表述形象生动,令人难忘。2014年4月,他应邀到四川成都讲学,原定在图书馆讲半天,结果因听众甚多,不得不再讲一场。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身教、言教、家教,是我一生的功课》的一文,是南一鹏参加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办“家道家风”征文活动的获奖文章,也是他演讲的重要内容。“国学和商道”是他应许多讲课机构之邀的点题之作,他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国内听众很少听到历史真相和。中国文化起源于太极对于当下很热门的国学,南一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搞清楚国学的真正含义,首先要明白何谓中国人?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国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中国人讲究天地人三者交互。中国的美食,服饰,生活习惯,都蕴含着独特的中国文化。有许多中国文化外国人是无法理解的,就像他们喝不惯茅台酒一样。要重新建立国人的信念,才能重塑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起源,南一鹏认为是太极。他认为,我们现在观察太极,多是静态。如果从动态观察,则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如果让太极图动起来,是不是和星系团很相似。”南一鹏说,“再想象一下,如果将太极的动态图竖起来,变成一个类似的柱状体,又是不是和DNA的双螺旋结构很雷同?”这说明,太极其实是一种普遍性真理的有效诠释。南一鹏的演讲,常常有许多独到的真知灼见。提及国学和商道,南一鹏对国人,特别是商人这一群体在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化技术保护上的“宽容心态”提出了“批评”。他说,四川人只有师徒相传的“变脸”,现在老外可以学;英国人将中国人的茶叶移栽到印度之后,就不再向中国进口红茶;德国人偷偷掌握了中国人制作瓷器的技术之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都需要引起警惕。南一鹏说,我不是反对文化技术交流,只是希望传统的东西能够在自己的手里,保存的时间更长一点,希望我们中国商人要注意保护民族的优秀技术,不要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而将独门技术贩卖至外国。成就来自于别人给予的机会南一鹏曾用道家的理论来解释人的矛盾性与特殊性。他说,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用来解释人,那就非常有趣。譬如,我本来打算跟你说实话,这是道生一;结果怕得罪你或者其他原因,又不打算老实了,这是一生二;结果就矛盾徘徊了,这是二生三;到最后,我说出的话,已经是四了。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怕我老实了,你不老实。他的这番理论,经常赢得全场一片笑声。南一鹏认为,经商也好、读书也罢,都要为人坦荡,做人处事不能有是非,不要去否定别人来体现自己,要学会认知整个世界。他说,要感恩身边所有的人,就像我今天来做分享一样,只有你们都来了,我才有机会分享,因此我要感恩你们。任何人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因为别人给予了你机会。成就往往来源于别人给的机会。尽管南一鹏有自己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理解,但名门之后的标签是他本人无法撕掉的。在父亲南怀瑾影子里讲课是他无法回避的事实。人们对名人的期望和要求,经常转移到他身上,让他倍是感恩,甚于常人。为此,他也常常感叹做名门之后不容易,期望大家能像对待普通人一样看待他。圖片載自迦陵仙音--------------------------------------------------------------------------------------------我父亲的确很特别   新闻回顾日晚,南一鹏宣誓就任,成为美国加州胡桃市继林恩成之后的第二位华裔市议员。   据当地华文媒体报道,在当年4月9日进行的改选中,南一鹏和金斯双双中选为新科市议员,取代退位让贤的威迪和竞选落败的温沃芙的。   南一鹏宣誓就职时表示,在当选后已经开始陆续进行拜会社区居民的活动,听听他们的意见以便为市民带来更多的福利。   现场实录   时间:日下午6时30分   地点:国贸大酒店人物:南一鹏(兄)   印象:南一鹏先生酷似其父,一脸亲和的笑容,文质彬彬,谈吐儒雅。   记者:您在美国近况如何?   南一鹏:我去年以来一直在美国从事社区服务工作,主要是帮助在美的华人朋友解决一些困难。只要他们需要,我都会尽力提供帮助。此外,我还忙于美国亚洲商会的事务。这个商会是与美国联邦商务部共同合作的。我们把美国的一些优秀的产品引到中国来。除了这两大事务,坚持了近20年的电脑软件研究工作也没有放弃。由于工作原因,我调整了自己的工作计划,最近不再担任议员一职。   记者:您对家乡的印象如何?   南一鹏:说来惭愧,我很少回到家乡来,1989年时回了一趟乐清老家,还有就是去年那次。温州人很了不起!1989年时,温州人经商的名气就已经响遍全国了。我在柳市镇看到长途大货车,把温州商品运往远在中国北方的黑龙江省,心里就有一种敬佩和感慨。温州人在欧洲生活工作的人数较多,相对而言,在美国的温州人要少一些,温州的名气也不够大。我想,多举办几次世界温州人大会,我们多向世界宣传温州,温州的知名度肯定会高一些。   记者:在世人眼中,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高人。作为他的儿子,您是怎样看待父亲的?   南一鹏:父亲的确是一位很特别的人。父亲对形而上的东西很透彻,对形而下的事务也很了解,所以他处理世事总是很得体。我受他影响应该是很大的。我小时侯四五岁时,最怕父亲回家。他每天要求我背诵唐诗和《古文观止》,我没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受罚。父亲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让许多人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当代大多数中国人都很容易接受西方文化和理念,我曾经很担心中国文化会迷失自己的方向。父亲多年来坚持讲授中国文化,我很敬佩,很支持。   记者:南怀瑾先生近况如何?他对本次世界温州人大会有什么说法?   南一鹏:父亲目前在香港闭关修行。所谓闭关,就是自我沉思调整,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嘛。父亲今年86岁,依然精神矍铄。我来温州之前跟他通过电话,父亲听说召开这样的大会很高兴,他祝愿世界温州人大会圆满成功。父亲对家乡的情况很关注,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也很关注。他的许多学生都会向他讲述目前国内的一些形势,他很爱听,有时也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记者:您对举办世界温州人大会有何建议?   南一鹏:我在美国就知道世界潮州人大会每年都有举办。潮州人大会让生活在全世界的潮州人都能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温州人举办这样的大会是很及时的。我希望世界温州人大会要坚持办下去,越办越出色。世界各地的温州人要做得更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温州人。   南国熙:其实我很想回家   人物:南国熙(弟)   南国熙先生十分遗憾,由于生意上的原因,他去了英国,没能在大会开幕前赶回温州。于是记者采访了他特地派来的侄子南雷明,从他口中了解了南国熙的近况。   1957年,南国熙出生在台湾,8岁时去了美国。但是从小到大,每当有人问起他是哪里人时,他都会响亮地回答:“我是温州人。”他时刻都在关注着温州的发展变化,家乡一有大事发生,他就会牢牢记在心上。   南国熙毕业于美国的西点军校,他一直非常重视体育锻炼。虽然平时生意非常忙,一个月至少有半个月在世界各地跑,但他仍然坚持每天抽出至少一个小时来做运动。   南国熙1988年离开了美国后,先去了台湾,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金融投资公司。两年后,他逐渐将生意的重心转到了香港,自己创办了香港南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公司设在香港最繁荣的中环金融区,主要帮助其他公司进行投资。   几个兄弟姐妹中,南国熙是目前唯一陪在父亲南怀瑾身边的,但奇怪的是他一直称父亲为“老师”。原来南怀瑾先生对自己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南国熙从小跟他学习做人的道理和经商的道德,就像他的学生一样,所以也就习惯了称父亲为“老师”。许多人都说,南怀瑾对其他与子女同龄的人倒是比较宽容,如同慈父一般。也许正是因为父亲的严格要求,南国熙做事非常严谨,工作也格外细致,对公司的每件事情他都会做详细的了解,就连工作环境的卫生也有高标准的要求。   南国熙和南一鹏是两兄弟,但一个从商,一个从政,奋斗的方向截然不同,但是两人的人生态度却极为相似。据称,两人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也是深受父亲影响的缘故。两代浙商父子对话南一鹏:家族财富如何传承南一鹏&这是两个有着三代甚至数代传承的浙商家族。如果要追溯浙商的前辈,这两个名字不应该被遗漏:包达三,浙江省工商联第一届主任委员;戴洁天,中国“包产到户”第一人。当他们的后人与国学大师南怀瑾之子南一鹏同台共话家族传承,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日下午,浙商博物馆举行的浙商文化论坛上演了这样一场对话。我们先来看看两大浙商家族的成员。&包达三家族&包达三:浙江省工商联第一届主任委员&包言正:包达三之孙,香港包达三基金会主席,达三纺织董事长&包鸿勋:包达三曾孙,香港包达三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戴洁天家族&戴洁天:中国“包产到户”第一人&陈坚:戴洁天之子,平湖国际进口商品城董事长,葡萄牙华人企业联合会会长&陈越:戴洁天之孙&谈财富:接受好的教育是最大的财富&包达三是解放后的浙江省工商联第一任主任委员,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与蒋介石义结金兰;又因听说蒋介石挪用军款等事与蒋决裂,从此弃政从商,并在上海商界小有名气。&一个世纪之后,包达三之孙包言正,85后的曾孙包鸿勋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香港续写包氏家族的传奇。包言正从上海到香港从商,成立达三纺织公司经营服装进出口贸易。在有了一定积蓄后,包言正还成立了公益组织包达三基金会。如今,第四代包鸿勋也留学归来,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创业。&当被问及祖父留下的最大的财富是什么,包言正说起了他们家族的故事。朝鲜战时期,祖父曾向国家捐赠了个人飞机,1952年又向政府裸捐了全部家产。待到1980年自己从上海去到香港创业时,已经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了。&包言正曾经听父亲说过祖父的故事。祖父病重时,曾把家属叫到自己身边问他们,我把所有的黄金、古董、字画,全部捐给人民政府你们有什么意见,家属都没有出声。祖父接着说,“其实我给你们留下的最好的财产,就是给了你们最好的教育。”包达三家族的后人中,有工程师,有科学家,还有歌唱家和学者。1957年,包达三病逝于杭州,包言正举家迁至上海。“对祖父的所有捐款,我们都没有任何一个想法。”包言正说。&包言正去到香港创业后,成立了以祖父包达三名字命名的企业达三纺织公司。他说:“每当做生意遇到困难,如果看到这样一个有着爷爷名字的公司,这些困难基本上就解决了。其实这一切都来自一种精神,只要有精神上的寄托和自身的努力,理想都可以实现。”&谈家风:厚道与求是&大家都知道安徽小岗村18个农民按手印实现包产到户的故事。实际上,早在1956年的温州永嘉县燎原社,陈坚的父亲戴洁天就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他是中国“包产到户”第一人。结果到了1957年春天,燎原社85%的农户都增加了收入,全社春粮增产了40%。&但在即将进入人民公社的年代里,他的做法并不合时宜。1957年批判戴洁天的文章出现在《人民日报》,他的燎原社也走到了尽头。第二年他被划为右派,从此失去自由超过20年。&1979年,一纸平反书结束了戴洁天的戴罪生活,他调到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他的儿子陈坚当时是银行一位职员——这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但陈坚却坐不住,他选择下海经商,做起了时代的弄潮儿。&就像很多温州人一样走出去闯荡世界了。1992年,陈坚和妻子来到葡萄牙。夫妇俩在异国创业的第一课从摆地摊开始,一年时间,他们几乎走遍了葡萄牙大小城镇的所有市集。商场总是偏爱有着敏锐嗅觉的人。“那时候葡萄牙还没有中国人做中国的产品,我们浙商还没有把我们的东西运到国外去,我就第一个把家乡的东西运到国外。”陈坚说。2000年,陈坚在里斯本开办了葡萄牙第一个中国城商城,成为当时两国民间贸易的重要市场。&2009年,陈坚从葡萄牙归来,创办平湖国际进口商品城。他笑称自己是个“倒爷”,“上半辈子是把中国的东西倒出去,下半辈子把外国的东西倒回来。”&从所从事的职业来看,他和父亲仿佛走了两条相反的道路:一个是包产到户,一个做着一种有着集聚效应的生意。“但我们这个家族传承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厚道与求是。就像我们现在去欧洲采购也一样,做任何事情都要为供应商着想,为他人着想。”陈坚说。&“我父亲那一代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中国人民吃饱,现在我们这一代最大的愿望是想让大家生活得更好。”陈坚说,如果父亲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有机会从政的话应该不会选择从商,但他又是一个创新者,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的人,他有某种企业家的精神,但他没有经商头脑。&谈传承:一代坚守一代超越&“我们一说到家道中衰总觉得这个人穷了,其实不是,家道中衰是后继无人。所以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把好的精神传下去,不一定是我们做了什么事传下去,而是把这种做事的精神继续传下去。”国家大师南怀瑾先生之子南一鹏说。&主持人让两代浙商父子分别写下自己认为家族应该传承的精神。包言正写下了“感恩”,包鸿勋则写下了“良心”与“正能量”。“我们现在做生意不单单要凭良心做事,也要靠一个人的人脉去做事,靠一个团队去做事情。你有良心的话人家可以得到一种安全感。”包鸿勋说。&陈坚写下“厚道”、“求是”、“坚持”,陈越则写下“创新”、“勇气”、“匠心”。这位1989年出生,有过在葡萄牙、新加坡、英国留学经历的年轻人如今凭着自己的兴趣做起了跨境电商和影视制片工作。&在南一鹏看来,父子两代人答案不同,正体现了不同的时代浙商精神与时俱进。“陈坚、陈越,你看名字多好,老爸坚守,儿子超越。”他打趣道。在陈坚眼里,自己和父亲所做的事情还是在物质层面,而儿子从事影视工作已经开始用精神上的东西丰富大众的生活了。&不论温商、浙商或是中国商人,不论是第几代,南一鹏将为商之道总结为“你需要什么,我能为你做什么”。“做对了自然可以赚到钱,做好了做专业了别人自然就需要你。”他同时特别提到,过去浙商走出去就能赚到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咨询不发达,可以实现交换。如今新的时代下,浙商团体更应该形成合力,比如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加强研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就像文化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带动了科技、创造力、和财富,但中国的文化产业做得远远不够,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机会。”南一鹏说。文汇报记者采访南一鹏先生&《文汇报》记者:您的父亲 --- 国学大师南怀瑾是近现代学问大家,精通儒、释、道三家。可否简略地介绍他一生求学、治学的几个关键转折时期?有几位对他人生和学问上影响最关键的人?&南一鹏:正如你提出来的问题所言,我眼中的父亲是一位鸿儒学者,更重要的是,父亲是佛法居士。做为名人的子女,很少会直接从父母本人的口语中,听到他们过往的成长经历,多半是父母成为名人以后,经过友人,或是社会报导里了解到他们的往事。因为大多数的有成就之人,一则没有时间,再则不会浮夸,并不认为自己有所谓的成就,也不会去张扬个人的过去事迹。&当然子女有了解父母的一个最佳途径:就是那些颜色退却,记忆突出的旧照片;再加上对父母交往的好奇,子女会常常在好奇询问父母黄梅时节的故事中,经过他们彼此的叙述,而了解到他们的青春岁月点滴。因此我也只能就小时候所知道的一些往事,略作介绍。&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幼年上过私塾,还经历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洗礼,所以他一生提倡读书,提倡把文字转化为音声的学习,让学习成为乐趣。当然在他小时候也不是完全把读书当做乐趣,自然是顽皮好动的学生。当时教学的先生,应该是乡里间著名的学究先生,就这样开始了父亲对中华文化的启蒙。到了十四五岁时,父亲思动,要求去杭州学习武术。由于我父亲身为独子,祖父母便帮他先完婚以后,才让他出远门念书。&结婚后,父亲就和他的舅子兼好友王世鹤先生一起到了杭州生活,互相照应了一段时间。武校毕业以后,父亲决定去四川发展,并且投入地方武装开发,招募垦荒的事业,也曾参与军校的课程结业,原先也是想在家国事业上进一份力的。但是这段四川生涯,最重要的是结识了袁太老师焕仙先生。袁太老师是父亲进入佛学和佛法修持的接引启智的老师,也是父亲人生转折的一位智者师。&就佛家而言,能达到启悟的阶段,必然智慧无碍,文字语言的般若智慧自然通达;所以父亲自四川行止以后,转赴台湾,再看中华典籍时,自然了然于胸,说教恢弘了。&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赋予人生的磨练。我父亲到台湾以后历经时代变迁,与我母亲结婚后,开展为了安身立命而从事的商贸。由于战争的变化遭遇,失去了船队,经历了生活的苦难。我相信这十年之间的动心忍性,确实是一个人增益其所不能的契机。&这段时间,父亲在基隆与有兴趣于佛法修行研究的同道们,开始接触并且说法。当时有一位詹阿仁先生和父亲法缘甚深,不但在佛法研习上和父亲相契合,并于家中生活也有照应。在这样艰困的环境下,父亲于我出生那年,依旧发心写了《禅海蠡测》,解说禅道。后来父亲搬迁台北,又与杨管北先生相识,常与杨先生往来谈佛论道;并且得杨先生之请,完成楞严经和楞伽经的解读释说,出版了《楞严大义今释》与《楞伽大义今释》两本书。小时候参与父亲的禅七活动,就是在杨先生位于阳明山的住家进行的。&后来父亲应中国文化学院,现在的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先生邀请,在华岗哲学系讲学。张其昀先生也是一位谦谦君子,为台湾私人办学的先驱。在我的记忆里,萧政芝先生不单是父亲好友,而且是我们通家的朋友,也是孩子们的好长辈。因为萧先生的关系,父亲在军政界的朋友也多了,逐渐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力也就增加。由于我父亲是有愿力的,他要致力于佛法和文化的传承,所以在六零年代末期,就成立东西精华协会,专致讲学,得以完成心愿。&记忆中还有多位长者,但是限于你们的采访篇幅,我就不一一说明了。& &记者:南老在台湾,一直为学院派所排斥,请问南老如何看学院派?是否和您谈过这个话题?您对这个问题又有怎样的说法?&南一鹏:在我的了解中,父亲并没有遭遇过学院派的排斥,不知道此话何从开始。不过社会上学有专攻的人很多,有许多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今天中华文化之所以傲人,就是因为有诸子百家的言论观点,如果我们只容一家之言,那又回到现在我们所经历的文化衰败了。我父亲并没有和我谈过这种话题,因为这种事物,根本不会在他的思想思考里。&我个人对这所谓有学院派和非学院派的任何二分法的说法,也是毫无兴趣的。所谓学院派不知道是何物?是某个学校决定的观点,还是国家教育机构决定的理论,到底哪个算是学院派?只是因为取得某个学校的文凭,就可以称作学院派,还是因为某个人在某个学校教书,同时有自己的论述,就可以称作是学院派?其实这是一个根本没有人说的清楚的话题,所以根本不值得讨论。&我从十多年前开始和一些家长谈教育,就提醒大众必需打破固有的错误思考。如果学校是一切教育的开始,那么世界上办第一所学校的人,是在哪儿受的教育?如果必须靠读书才能增长知识,那么世界上写第一本书的人,看过谁的书?所有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因为有人有疑问,然后去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得到自己以为满意的结论,最后公开向其他人述说,而成所谓的一家之言。当然所有的言论也会自然地受到听众的质询和质疑,不断地修正更新而臻于完善,然后经过一群接受这些观点的群体推广,成为我们所谓的学术。但是没有一个学术观点可以不随着新的发现而不做改变的。&所以既有的学术思想,只是我们个人在追寻思考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平台,让人不需要一切从头开始,而从自己已经接受的概念上开始;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就是如此。这些先辈、晚辈与后辈等等,祖祖辈辈的人结合起来的努力,才是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因。&如果回到民国时代,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群,大多数都是因为自学而有成,受聘为教授的。哪有几个人是在什么大学或是学院毕业的,因为根本没有那样的环境啊!若是回到更早的春秋时代,孔老夫子开始教育事业,也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学院认可的。许多人谈学术,只是在谈知识、谈记忆、谈见闻、谈训诂;可能有些所谓学院派的学者在评论别人的时候,往往只是指出用典不对,错字连篇,却不能就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只不过是一个会翻字典的人罢了。&我个人的了解是,学术应该是不断因应时代来更新的创见,不同的解说,甚至于是全新的理念,这样的思想才是真正能引领思考的风潮的,哪管那个人的出处。& &记者:南老晚年回大陆,居太湖,这晚年的人生他如何过的?如何评价这一段时间他的贡献?&南一鹏:家父耄耋之年回归国内定居,固然有家国乡土之亲,但是却也明言是退休归隐之念,不做讲学之举。由于我远居美国,虽然很早就独立于父亲家居生活之外,对他的这个决定也完全没有意外。&我自幼就感觉到,做为一个中国读书人的一种责任感。我常说,“每一个懂得中华文化思想的读书人,都好像会感觉欠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一份付出。”至少我就是一直有这种感觉的。不知道为什么,莫名的就会背负起这份担子。现在想想,应该是我们的历史典籍中,这样的典范比比皆是。不论是读诸子百家,孔孟之道等经典;或是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文学;还有刚毅不屈,振笔如刀的史书;又有忠肝义胆,视死如归的小说;如此让我领受了一个中国读书人的风骨。&这个风骨就是中华文化千锤百炼的结晶体,正是文天祥正气歌所说的:“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所以我对我父亲决定回国定居是完全理解的。因为我父亲就是一个生于二十世纪,却是类似常怀千岁忧的,有风骨的中国读书人。他是在中国出生,在中国受教,在中国成长,更是由中国蕴育的一位爱民族,爱国家的读书人;那么在国家即将复兴的时候,回到中国贡献自己的所学,唤醒我们的国魂,这就是他一生准备好的付出啊!此时此刻,我心中不禁想起陆放翁的句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或许父亲当时也是有这样的意气吧。&在我对我父亲的了解里,没有什么老年、晚年的概念。年纪与时间,对一个修行人来说,不是话题。自我出生一路来,我见到的父亲一生所做,没有因为地点、年纪、生活环境而有所不同。他习惯每夜静坐、看书;每日接待、应对;都是用时无心,无心正用。&最近一再听到有人说到我父亲一生辛苦,实在觉得有必要解说一下。对于那些凡事依财务来衡量生活的人,他们活得战战兢兢,不但看自己是用钱来衡量,看所有人也是用钱来衡量。处处带着一副遮蔽智力的眼镜,就算有好机会,好缘分也看不出来,也会漏失。孔门七十二,颜回最贤。其贤处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苦之有?我父亲亦如是!父亲万缘放下,哪里还会有辛苦可言?每次去探望父亲时,晚上用餐,我都坐在父亲右手边;每次听到有人说,老师辛苦时。我会转头看看父亲,他的那一抹微笑,岂有知音!&父亲在中国的生活,一开始也是简单的,就如同在香港一般。下午开始接待处理事务,晚餐毕与众人交谈,有时讲讲课目。只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亲近他,所以越来越多的访客和对国学教育的渴求,可能是我父亲决定办个学堂的原因。这个只是我的臆测,不可以当做是他的想法。&父亲很早就开始鼓励小孩子恢复读经书。当然主要是以一些幼学经典为主。所以在国内也推广幼儿读经,这个活动后来在许多城市都得到支持与回响,也发展的不错。逐渐地,他身边也有更多的国内学生,跟随受教。他也接受国内一些大学院校组团到沪,请他演讲。只是父亲自己并不主动对外公开讲学。有几次,父亲主动讲课,也完全不对外开放,只是以老同学、旧学生为主,必须受到邀请才能参与。由于人在这块孕育中华文化的大地上,自然在推广文化复兴也就容易些。&为人子女是不能评价父亲的做为或是贡献的,最起码这是我的观点。但是就我多年以来接触的友朋们得知,人人都感觉到因为有南老师,所以我们的国学得以有了新生命,我们的国学可以再次光辉起来。中国的文化底蕴是经得起折磨考验的,现在因为有我父亲的解说,年青人与古人思想的距离也拉近了。做为子女的我,深深被父亲所感动,也真正的了解到了何谓中国读书人的风骨气节。&&记者:南老对您的家庭教育,有哪些方面且是今日家庭教育不具备的?他对您人生影响最深的是哪点?您是如何践行的?&南一鹏:其实这个问题,对我有点难。因为我并不清楚今日大部分人的家庭教育是怎么进行的。在过去一年里我接触到几位优秀的母亲,她们对年幼子女的教育亲力亲为,而且参与陪伴,同时却又能放手而不干预,并且鼓励子女去体验;让我非常的佩服。当然也遇到过一位父亲,对他女儿要求严格的去背诵古文经典,同时也要求还没有上小学的女儿凡事独立,不许依赖,受了伤也自己料理;有时让我觉得其实是稍许冷漠了。但是不论用什么方式去对待,都会在一个人的心理状态里,种下个烙印。最后孩子长大成人,会拥有什么样的表现,并不可以预期的。&说到家庭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授,同时还有智慧的受。方式不论对错好坏,如果是遇到聪慧足够的人,结果都是好的。反之,不论教育的方式有多么的技巧,遇到缘分不足的人,结果必然不好。所以在所谓的家教上,本来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的。我父亲对我的教育,一开始是有如旧式私塾的读书与背诵,做为我的国学启蒙。这样的开始,对我是有效的。因为我后来对中国文学诗词能够欣赏,并且保持兴趣,就是归功于这样的启蒙。但是真正让我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持续接触,还是因为当时国家教育政策,把传统思想订为教材的原故。&如果说到我父亲对我的家教中,让我感觉最深刻的,符合我个性学习的,应该有下列多种:&第一、是我自小好读书,家中藏书岂止万卷,而且中外古今、千奇百怪、诸家纷纭、杂书满堂,绝对性地满足我的知识欲望。同时还有各类的儿童读物、历史小说、西洋童话、希腊神话不一而足。所以我自然而然地成为早期的宅男型人物。这些所读的书帮助甚大,可以让我到美国以后,与美国人谈他们的文化,都没有隔阂。因为我和他们一样,知道他们的童话故事和历史。直到今天,我能随口说些典故、故事,也都是幼时读书的童子功。&第二、是父亲要求我接待长辈,家里来了父亲的朋友,除了母亲要准备以外,我就必须去倒茶送水、端桌置椅,并且向长辈问好。这点比较不像今日许多父母将孩子当宝,不让孩子学习待人接物的礼节,也失去学习做家事的机会。当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父亲都让我可以在大人身边,听他们的谈天说地、坐而论道,这是一大享受。&第三、是父亲的身体力行。父亲也要求我背过朱子治家格言,虽然我没有背下来,但是却应父亲的使唤,常常拿扫帚去扫大门口和院子。而且看到父亲在家居生活上深受朱子治家格言的影响,也按照格言的规范行事。他每天晚上必然读书静坐,未曾间断。我从小学六年级起,在他还没有回家前,都喜欢到他的书房,看看他昨夜在读什么书,后来还学他一样的在书上做笔录、划重点。&大概讲几点吧,因为我父亲对我的影响其实很深的,许多事一时也说不清楚。他从小要求我独立自主,所以也从不干涉我的决定,当我需要他的帮助时,他也基本上完全支持。所以我人生的概念是言而有信,否则不要轻易同意。一个人一生最基本是应该做到言行合一、表里一致。守信用就是达到这个基本要求的初步。虽然在人事上难免会面对许多不讲信用的遭遇,但是自己尊重自己的承诺,也不失君子之道了。&记者:南老是中国传统文化承接的弘扬者,有种说法:当代人不读南怀瑾的书,就不知道何为中国文化。而你留学海外,请问他和您对西学的态度,有不同吗?&南一鹏:是的。我同意你说的不读我父亲的书,就不知道何为中华文化。只是我这样说并不是完全否定其他学者的努力,因为我父亲并没有机会把所有的中华诸子思想解说清楚,这还要靠许许多多的学人共同努力。不过在历史上部分的思想已经被解读得非常僵化,甚至于偏颇。我自己读我父亲的书,常常感觉有振衰起弊之功,又见古人智慧之明的喜悦。&关于我父亲对西学的了解,可以从我回答你前面的问题中,提到我父亲的藏书是中外古今,哲理科学包罗万象的而知。最重要的是,我相信我父亲是每一本书都阅读过。所以他的学识真的是可以博古论今、纵横中外。最近我们重新出版了我父亲最早写的一本书《禅海蠡测》。这本书里就可以读到我父亲对西洋学术与佛学禅法的探讨,或许可以让大家一新耳目。不过因为这是父亲写的第一本书,而且是在五零年代写的。他是以偏向古文的写作来创作的,所以与今日的读者的阅读习惯,略有隔阂。不过在谈到西洋思想的篇章就是白话文了,应该通俗易懂。&至于说到我父亲对西学的态度,可能有很多人都以为南老师是不在乎西方的。不在乎,并不是不懂。就是因为懂得,才发现西方的学术,是在用与相的层面上暂时领先,但是在体上依旧不出东方思想之右。&我在美国生活三十多年,不但在生活中经历了西方文化的优点,更是在思考上察觉到西方文化的问题。同时看到东方思想对西方的影响,却又被西方扭曲隐藏,而据为己有的企图。所以如果说我与我父亲对西学的态度是否有别,那就是因为我亲身的经历与更深入的思考,使我自己有独立的理念,可以用来剖析西方文化的发展。至于态度上,我觉得和我父亲是一致的。&许多人以为西方的一切都胜于中国,这是因为实在不懂自己的文化思想。今天我们感受到在国际体制、科技发展、经济金融各种事务上,我们都必须向西方学习,所以我们的学术不如西方的学术。这是何等倒果为因的说法。西方所有学术和理念,看似现代发展不可或缺的思潮。那是因为目前主导世界局势和体制的,是西方几个主要国家。现有的思想,无论是经济或政治,好像都是合理的;其实这是一个假象。因为目前的世界金融与国际关系的规则,都是西方就他们的需要而设定的游戏规则。所以当中国在重新出发时,不得不遵从这些既有的规则,否则就不能参与国际的游戏。&可是以中国的人口、经济、政治、社会、科技都是有足够的实力,可以自己订出自己的规则,让世界来参与。这些现有的经济、科技、社会、管理等外来引进的理论,多是按照西方过去数百年的掠夺式发展而产生的。但是我们中国人已经有数千年不断的文化底蕴,所有经济政策、科技工艺、社会制度、管理理念等,皆是完备无缺的。难道这绵长的时空里,中国人不需要体制,不需要管理,不需要经济发展吗?要不然我们中国怎么能历经数千年而长存呢?&我非常尊重西学,只是西学的影响不过是近四百年的国际局势造成的。中国思想却是走过一千年的衰退,此消彼长,让我们失去对中国文化的自信。现在我们有当下这个反省的机会,可以直接回到数千年前的思想精华,站在古代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开拓新的文化理念与视野。这就是我的态度。& 记者:如今大陆对传统诗词古籍也越来越重视,国学热持续升温,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与当时台湾的读经教育有何不同?在传统教育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各自应扮演何种角色?&南一鹏:国学热,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议题。再次谢谢你问我这个问题。我对中国家长,这份知识的渴求是肯定的。只是我们正往文化复兴的目标前进,虽然不知道何处是康庄大道,纵然是草莽小径也就匆匆起行了。这也就是我很想谈一谈如何复兴中华文化的原因。因为复兴不是复古,是依古创新。而现在的现象只是又类似回到宋朝以后的中国幼儿教导模式,更多的是生意人在做教育生意,而不是文化人在办教育事业。&每个时代,因为资讯的流通难易,所以会运用不同方式的教学法来传递思想,所以知识传递的方法应该要符合学子的时代。现代的儿童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无尽的资讯,对资讯有一定程度的疲乏症,加以资讯在指尖挥洒可得,如果不能使学习者产生兴趣,主动学习的话,也不过就是父母满足一下自己做父母的责任感而已。对孩子们也不过像学学钢琴,满足父母愿望,花了大笔金钱,但是自学校毕业以后,大多数人一辈子不会再花超过几个小时的时间弹练钢琴。&文化的传承,应该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不要局限在思想和文学上的追求,文化是多元层面的。当然这种一窝蜂式的追求时尚,跟风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呢?有时我们必须置身事外,站到一个高度看,更早的时候,汉朝小孩读什么书?周朝小孩在泮宫又读什么书?那时候的中国才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不过我不是否定《三字经》和《千字文》这些很棒的教学题材,懂得这两本书的内容,对中华文化的基础就打下了。只是现代的学习应该不要单纯的死背,而是要用生动的方式让小孩接受为上策。&台湾的所谓读经教育,是把国学选为教材,按选材的深浅程度,直接植入教育体系里。教师是经由各个师范学院或是教育系的毕业生担当,他们是在校学习过传统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教师,所以每个学生多多少少都会学到一些传统思想的概念。但是由于语言的变迁,而且失去对于文字意义本身的理解,大多只能仰赖一些宋朝以后和近代的一些解说。这些解说是否正确,就有很大的差异了。&早期台湾有许多出生于五四运动以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学问功底还是很扎实的。所以在选材和注释上,都非常精彩。我读国语课本最喜欢读注释,往往一个典故,一句古文的注释,就学到另一个历史的故事,一篇文章读完,仿佛是读了好几本书。没有当时的知识分子的努力,也不会把文化传承下来了,真的需要感谢他们!&所以说现在的国学热是民间推动的快,不过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这份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思想教育了,让人感到欣喜。只是最好不要在文化思想里做选择,不要突出单一的思想,而是让每一代人可以去自己选择、自然淘汰、自由发挥,不断地创新,这样的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文化。&对于在传统教育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各自应扮演何种角色,是个比较难以说得清楚的问题。基本上应该是取大同小异的做法,但是保持一致的方向。我刚好曾经谈过这个问题,再次提供各位参考。&任何国家都会为了整体认同的价值观来设计国家需要的教育方针和内容,但是社会上会有许多的非公众的思想家,为了个人理想或是个人的价值观去进行个别的教育机构,做个别的思想传递;当然更多的家庭会有更多的小众价值观,感染着新一代的成员们。这三种为了许许多多不同思考而形成的观念,如小溪汇流到河,由河水汇流到江、到湖,最后混杂成属于整个国家人群的概念海。这个汇流的过程,每个人都多少保留一些不变,但是更多的是接受群体,形成共识。共识并不是在思想上百分百的同意,而是超过半数以上的认同。如果思想是百分百的同意,那么人类就不会有持续性的创见了。就是因为有不同的看法,一切的观念和事物才会有更新的可能。这应该就是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互动,有冲击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已经把这些人类现象说明清楚了,唯有苟日新、日日新、又一新,才是恒常;也就是诸行无常,才是正常。我借用这几句稍微用用,并不是我认为一切必须有常性,希望不要误解我。更重要的是中国自古就有思想家对我们应该有的存在的态度,深入的探讨过、研究过。建议出各种对自然、对环境、对万物、对人类、对社会、对组织、对自我等一切的对待,规划出应对的方式。而在过去五千年到现在,让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经历国家灭亡,而依然能重新中兴,所依赖的就是这深厚的底蕴。&许多古文明是国家灭亡,民族也灭亡;或者是国家灭亡,文化也被灭亡;所以他们不再有传承。中国的不同,就是不管政权如何更替,但是管理或是指导这个民族生活的方式并没有变动,所以至今我们依旧可以说我们是一体传承的,我们的文化是优秀的。可惜的是现在真的没有几个能把这份优秀讲个清楚,让国民再次了解而生信心。&我们历史上有记录中国最早期的学校是在周朝时期,而私人教育的先驱就是孔老夫子,当然也许他不是第一个做私人教育,可是就我们所有的资讯来说我们说他是第一个教育家,教育的目的是让一个国民可以成为国家的人才,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先由政府作出规划形成一个社会教育的需求。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模范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们第一个模仿成长的对象,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不符合社会的价值需要,那么这个家庭成长出来的子女,将会与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的感觉,甚至会对他人造成负面的伤害。所以说社会教育的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的价值观最好类似。&我们民族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社会教育价值观应该以什么为标准?而人民的家庭教育,却是以她们的生活经验与条件,在东西方文化中寻找标准。所以感觉我们民族目前的社会价值观是分裂的,不是同一的。对于何为中国人,我们自己是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许多的西方的价值观念被引进中国,造成了我们上一个世纪的混乱,同时还延续打击我们民族的信心。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西方所谓的思想,再深入了解我们固有的人文思考,我们会发现西方所谈的概念,在中国的人文思想里面,都已经被概括。要知道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人世间发生的所有变故都经历过,自然而然已经有这方面的理解与思考。&人除了我们使用的工具不同以外,我们人性上的基本要求自古到今从没改变过,所以如何管理、如何治理和如何教育所有的方法都在我们历史中被探讨过。我们现在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重新建立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让我们每一个人了解何为中国人,了解我们文化中的错误,了解我们文化中的正确,必须要先能够建立自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南一鹏先生的专访(《杭州》杂志)&记者:南先生,您好!您父亲南怀瑾先生早年在杭州生活过两年的时间;1948年秋,曾在距灵隐寺不远的中印寺静修数月;据说,杭州还是他晚年回国定居的首选之地,可以说与杭州也有不浅的因缘。那在您的印象里,杭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南一鹏:我第一次到杭州是1989年5月底,那时心中充满着无数的期待,因为这城市有我父亲青少年时期学习的旧事,也有我母亲到台湾以前在这儿旅游过的足迹。除了知道父亲年轻时在灵隐附近学习生活过,我印像最深的就是母亲还是一位花样少女时,在灵隐寺入寺道路的山壁上和弥勒菩萨合影的一帧相片。吴越王钱镠为勾留家乡的夫人写关怀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思念,也曾是自小喜欢读历史的我为赋新词时期的浪漫。还有那令人好奇,可以让白居易写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迷人西湖,都是当时我魂牵梦绕的缘由。是因为杭州的丰富人文历史,让我又掉了掉书袋了。& 但是真正让我对杭州有感觉的是,杭州对于西湖和整个城市环境的整治,不单是环境,还有人文,更有观念,各方面高人一等的政策与调整,让人不自觉的就喜欢这个城市。好像这个城市自天佑之,每隔几百年就会有很棒的行政领导为她付出杰出的心血。像苏堤,像白堤,像杨公堤,像有现在全国最优美又不收门票的西湖风景区。所以我对杭州的印象是一个人才辈出,文化深厚,而且生活品质一流的首选之地。& 记者:在世人眼中,您的父亲--国学大师南怀瑾精研中国国学精髓,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儒、释、道三家都有深入的见解。而教育作为国学精髓的一部分,南师对其有着怎样的观点呢?& 南一鹏:我父亲对于国学的弘扬是因为他的出生和成长背景跨越了中国文化的变更时期,幸运地为中华文化保留了种子。不过针对这个问题,我要先抱歉地说,教育不是国学的精髓,而国学是教育的精髓。对中华民族来说,在我们存在的几千年的时空里,我们以我们的智慧与经验所呈现的生活面貌,就是我们所有文化的总和。可以让已经获得的经验与实证传递下去的行为,就是我们所谓的教育。&我们谈国学不能仅仅局限在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上,这些不过是我们这整体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并不能代表我们整体的智慧。我们的文化表现在衣食住行、工艺技巧、医学文学、艺术农业科技等各方面。儒释道三家的学说也不过是这个复杂又庞大的生活经验实体里的一部分。当然许多的生活文化注重在生活的层面,而真正的思考决定了生存的方针,这个就是儒家、释家和道家的思想学术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原因。&我父亲对现代中国需要走的教育内容,绝对不是以复古为主。在过去的百年时间,西方世界快速的学习和消化东方思想的优点,而且经过无数优秀的头脑转换,再以西方的观点来表达这些东方思维,传到全世界。有些虽然不是完全正确,但是我们必须和中华文化的传统思想一样重视它们,否则,我们的子孙在未来的世界局势里,就会因为不知彼而失去主动了。所以我父亲的教育理念必然是要中西合璧,同时先了解我们自己的思想精髓,并检验吸收西方的最新思想,进而创新,破格以求。&至于教育的方法,中国必须要更改为以鼓励思考,而不是单纯记忆的学习模式。真正了解什么是传道,如何去授业,加强教师解惑的能力,让教学能相长,而不是一味的权威式教学法。中国先秦的教育方式,就是以学识为本,以对有德者尊重的礼,对自己自尊自重的义为本,这样的结果是达到以行仁政为目的的作用。至少百多年前,我们的考试还是以策对为主的。我这样说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我父亲的概念,可是应该不离其宗。& 记者:我也读过您的《与天下人同亲——我的父亲南怀瑾》一书,您在书中讲述了父亲在身教、言教、家教等方面对子女的影响,以期与天下人分享。能为我们讲讲家风、家教中,南师对您影响最深的几点吗?&南一鹏:抱歉啊!在书中我没有做归纳。因为我一向觉得一般人的学习都陷入既有的惯性,喜欢按照作者的总结重点,依照一二三四的列举来学习。而中国的古文典籍不太以列举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依读书人自己的理解来摘取重点。因为学习上习惯了依赖,所以现在许多读《论语》的人会觉得总是抓不到重点。可是真正的学习就必须经过对所读的文章思想,用个人的思考来取舍要义与重点,达到避免“学而不思,则罔”的结果。这或许就是我父亲家教中对我的一个最主要的影响:独立又自由的思考,己立而后立人。再则就是要言行合一,对自己所说的要守信,对做不到或是做错的要忏悔反省。我从小与人约定,必然守时。就算是差一两分钟到,也多半会即刻通知他人,请人见谅!我父亲在四川的袁老师就说过我父亲律己过严,而我自己在许多个性上也有这么一点要求,最起码要说话算话。在家庭上,父亲叫我背过《朱子治家格言》,他本人的做为就是最好的身教。同时入乡问俗和敦亲睦邻也是他每次迁居以后,就会带着我去执行的。&在思想上,我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佛法教育。在小学初期就带着我去参加他主持的禅七活动和听他的佛学演讲,好像每个春节的大年初二就是应该如此。这样的言教,让我自小就对解答生命存在的智慧,有极度的兴趣,觉得是人生应该研习的科目。加上父亲的书籍典藏,家里环壁皆书,我很自然的就因为对中华文化理念的接受,和对民族历史的认同,产生民族自豪感;感觉自己应该像古代每个读书人一样,都应该以民族兴衰为己任,最后以儒释道三家智慧为依归。&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开始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但因灌输方式过于教条,反而让孩子们产生反感。您能否给这些热衷读经的家长和老师一些经验和指导?&南一鹏:谢谢你问我这个问题,我对中国家长们的这份渴求是肯定的。只是我们正当要往文化复兴的目标前行,不知道何处是康庄大道,自然是虽有草莽小径也就匆匆起行了。这也就是我很想和大家谈一谈如何复兴中华文化的问题,因为复兴不是复古,是依古创新。而现在的现象只是又回到宋朝以后的中国教导模式,强制强压的限制思考,最后被“五四运动”所唾弃。每一个时代,因为资讯的流通难易,所以有不同方式的教学法。要传递的思想一样,但是传递的方法应该要合理。&现代的儿童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无尽的讯息,对资讯有一定的疲乏症,加以资讯在指尖挥洒可得,如果不能使学习者产生兴趣,主动学习的话,也不过就是父母满足一下自己做父母的责任感而已。对孩子们也不过像学学钢琴,满足父母愿望,花了大笔金钱,但是自高中毕业以后,一辈子不会花超过十个小时的时间再弹钢琴。文化的传承,应该先了解什么是文化。当然这种一窝蜂式的追求时尚,跟风的行为又何尝不是自古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呢!& 有时我们必须站到高度看看,读这些唐宋以后的文学小品就是有文化了吗?那么汉朝小孩读什么书?周朝小孩在泮宫又读什么书?那时候的中国才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不过我不是否定《三字经》和《千字文》这些很棒的教学题材,懂得这两本书的内容,对中华文化的基础就打下了。只是现代的学习应该不要单纯的死背,而是要用生动的方式让小孩接受为上策。我也有一些教育的想法,但是这不是靠说的,所以不多说了。& 记者:您曾经说过“所谓的教育,不是要教你什么思想,而是要教你怎么思考”,能否谈谈您心中理想的教育方式?& 南一鹏:个人觉得这几百年来实施的教学制度是起因于工业革命以后,为了提升工厂效率而设计的通才教导,然后演变成文凭保障了工作,多数的人最后从事的事业多半与所学无关。因为实施的早,对缺失也了解得早的欧美教育界,对这种现象和教学理念很早就做调整。不再是强调教了你什么,而是挑战你学了什么。所有的学问都是需要回归自然,这是所有思想者开始的起点。思想是某个人对某些现象做观察思考,然后将他的观察分析,经过试验修正所得的心得传教于后人。这可以节省不必要去重复相同过程花费的时间,而且可以站在巨人的肩头更快速地向上攀爬,这样文明会加快地进步。&但是每一个人看到事物的角度必然是经过选择的,往往一件事从特定的角度看,是一种现象;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就浑然不同。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就是最佳的表述。思想是已经完成的概念,不需要我来教,任何人有兴趣,自己就可以去学,因为它已经在那儿了。但是教人思考是拓展一个人的眼界,不局限在现有思维中,能开创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既有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是颁发给有新思维的理念,而不是既有理念中的佼佼者。我心中的理想教育方式是没有方式的,绝对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我不能因为某个人的资质而启发到他,那么就不需要我来做教育。因为教育应该是悟道者的工作,没有悟道,自然无道可以传。所以我的教育有方法,但是没有方式,这是心中理想。&记者:听说近期您将要来杭州传播国学、弘扬民族文化,您认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怎样能更好地通过社会教育让中国传统教育精华深入人心?&南一鹏:任何国家都会为了整体认同的价值观来设计国家需要的教育方针和内容,但是社会上会有许多的非公众的思想家,为了个人理想或是个人的价值观去进行个别的教育机构,做个别的思想传递;当然更多的家庭会有更多的小众价值观,感染着新一代的成员们。这三种为了许许多多不同思考而形成的观念,如小溪汇流到河,由河水汇流到江、到湖,最后混杂成属于整个国家人群的概念海。这个汇流的过程,每个人都多少保留一些不变,但是更多的是接受群体,形成共识。共识并不是在思想上百分百的同意,而是超过半数以上的认同。如果思想是百分百的同意,那么人类就不会有持续性的创见了。就是因为有不同的看法,一切的观念和事物才会有更新的可能。这应该就是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互动、有冲击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已经把这些人类现象说明清楚了,唯有苟日新、日日新、又一新,才是恒常;也就是诸行无常,才是正常。我借用这几句稍微用用,并不是我认为一切必须有常性,希望不要误解我。更重要的是中国自古就有思想家对我们应该有的存在的态度,深入地探讨过、研究过。建议出各种对自然、对环境、对万物、对人类、对社会、对组织、对自我等一切的对待,规划出应对的方式。而在过去五千年到现在,让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经历国家灭亡,而依然能重新中兴;所依赖的就是这深厚的底蕴。许多古文明是国家灭亡,民族也灭亡;或者是国家灭亡,文化也被灭亡;所以他们不再有传承。中国的不同就是不管政权如何更替,但是管理或是指导这个民族生活的方式并没有变动,所以至今我们依旧可以说我们是一体传承的,我们的文化是优秀的。可惜的是现在真的没有几个人能把这份优秀讲个清楚,让国民再次了解而生信心。&我们历史上有记录中国最早期的学校是在周朝时期,而私人教育的先驱就是孔老夫子,当然也许他不是第一个做私人教育,可是就我们所有的资讯来说,我们说他是第一个私人社会教育家。教育的目的是让一个国民可以成为国家的人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先由政府作出规划,形成一个社会教育的需求。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模范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们第一个模仿成长的对象,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不符合社会的价值需要,那么这个家庭成长出来的子女将会与社会的需求格格不入的感觉,甚至会对他个人造成负面的伤害。所以说社会教育的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的价值观最好类似。& 我们民族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社会教育价值观应该以什么为标准,而人民的家庭教育却是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条件在东西方文化中寻找标准,所以感觉我们民族目前的社会价值观是分裂的不是统一的。对于何为中国人我们自己是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许多西方的价值观念被引进中国,造成了我们上一个世纪的混乱,同时还延续着打击我们民族的信心。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西方的所谓的思想在深入了解我们固有的人文思考,我们会发现西方所谈的概念在中国的人文思想里面都已经被概括,要知道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人世间发生的所有变故都经历过。人除了我们使用的工具不同以外,我们人性上的基本要求自古到今从没改变过,所以如何管理,如何治理,和如何教育所有的方法都在我们历史中间被探讨过。我们现在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重新建立我们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让我们每一个人了解何谓中国人,了解我们文化中的错误,了解我们文化中的正确,必须要先能够建立自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记者:在您的文字和谈话中经常流露出浓浓的民族情怀,能谈谈您对自己民族的认识吗?这种情怀为何常常渗透到您的文字和言语中?&南一鹏:我的民族情怀还真的不知从何说起,应该是与生俱有的吧。在上小学前,我父亲就叫我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和《古文观止》。中国的古文学多半传达思想,不是仅仅抒情而矣。这就是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所以很小就对中国的文化文学有深刻的爱好。在我小学的时候,又读了很多的中国历史故事书和西洋的历史和神话故事,这些都在无形中让我看清楚一个民族会发展成功的原因。我在高中时期开始深入思考过我们中国过去三千年历史的宿命,也研究一下为什么近代中国会有这么坎坷的三百多年。因为这些思考让我看清楚当前西方文化的根源何在,和他们的政权对现代中国有计划性的打击,同时也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在过去三百多年中对西方的不了解和异族统治下的无奈,造成了这个民族人文上的灾难,甚至因此而自我否定这个民族五千年以上的成就。&可是我们也应该面对事实,现在的中国文化,受到过去一千多年的大幅度家国变乱,加上格局窄小的解读和使用,很多精华都被藏诸名山了。曾经能够让我们建立“汉”民族的品牌精神和内涵,已经寥落了。以往是因为自信而包容,现在是高喊包容而没有自信,没有自己的文化归属。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成长在书堆里;有悠久的中华文化熏陶的家教,同时又不断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更经历西方近代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这些种种原因,让我必须检视我自己的存在,造就了我对这个民族深刻的情怀。就像历史上的每一个读书人,我们所受中华文化教育自古以来就是要为人做贡献,不是为己。我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简化为“为而不有”四个字,做一生的座右铭。这样豪迈,这样解脱,这样自在的中华文化怎么能够不使人着迷,怎么能不让它在血液里流淌,甚至澎湃呢?我这呐喊般的情怀是不由自主的啊!&记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未来之路,您有怎样的远景?&南一鹏:有的啊,我希望因为我们这一代的开始,到后代千年之间,这个民族能再次成为自信的精神文化大国;我们的同胞能够去除个人私念,以社会、以公众的全体福祉为念,成为人文大国;我们的科技创造力,再次与世界各民族齐头并进;我们的组织管理理念能让所有人民受惠,让国家富强。应该不必等太久,相信就在我有生之年,中国的文化会再次提升。&我唯一能贡献的是提醒大家不要把格局做小了,不要把文化复古了,由传承而能创新,用新的方法把依旧正确的传统思想发挥出来。中国必将再次肯定自己,找回自信,不会一味地盲从欧美的理论思想,而是会复兴民族的活力,以平等心应对以平等对待我们的世界人民。这条传承之路,已经可以看到许多的后起之秀。他们会为这个国家制定新的方针,创造新的辉煌。是的,我有信心,因为我已经接触到许多正在努力的人。我也遇到了许多有理想的青少年,在与他们的交谈互动中,我看到了祖国的明天。事实上,我有点兴奋,因为我看到了希望。 &【南一鹏专栏】南一鹏先生谈家教系列之二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少年朋友们: 家教不是单纯的由上而下的教导,它应该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动,是经由彼此的相互学习,因而产生的共识。毕竟,“父母”,这个头衔,是子女给的。没有子女前,我们都不是父母;大多数的我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不知道如何做好这个职位。 初当父母的我们,并没有看过一本叫做“父母手册”,甚至我们回想起来,都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当孩子的。当然,所有来报到的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他们更不知道要如何做才对。 我们的体会多半是从自己当下的观念,加上求助于我们父母的经验,然后开始接受这个责任的。但是别人的经验,甚至包括自己父母的经验,都会因为子女天生的习性不同,加上我们自己的社会经验不同,以至于任何人带孩子的方法,不能被视为金科玉律,也绝对没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教育法则。 我常说,人是教不会的,人,只有学才学得会。就是因为用“教”,是单纯的由上而下的传递;直白的说,就是将自己的了解,强加于别人。而“学”,是自愿的,自动自发的接受。只有愿意打开自己的意识去学,才会达到改变自己的效果。所有好的老师,其实就是能够有办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老师。同样的,好的家教,也是有能够让子女快乐接受,让子女自己想要,去做到完善自己的父母亲。 各位家长们,在我们想方设法去培养一个成功人士的时候,可不可以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培养出一个成功人士的格局。否则我们只是依赖学校,依赖别人,想让别的人能用她或他的时间、精力、行为和言语来替我们教育子女。请问,有谁会比我们父母更愿意为子女付出?如果有人会比父母还付出得多,那么这个子女还会需要父母吗? 这个世上的明师能出高徒,但是高徒不是明师啊。因为明师是靠自己能够破格思考,不受局限,这样才能与众不同的。而且世上明师的老师,大多数都不是名师啊。大多数名师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他们能普遍教导出类似成就的学生,就像一个能出产统一品质产品的工厂,但是他们却很少让学生突破自我,超越师父。所以迷信名师,就像可以让子女成为名牌产品,然而却不是创造名牌产品的人。 亲爱的家长们,我们毕竟是已经当过孩子,做过子女的人。我们应该用快乐的、鼓励的方式,创造一个让子女能自己学习,产生积极乐观态度的环境。用我们想要得到的尊重,来尊重子女的选择。用带着孩子一起体验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做适合他们想要的学习。我们不需要去帮子女担忧他们的未来,因为他们将面对的未来,必然和我们的过去经历不同。大家可以回头看看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的社会,和我们成长时的社会还一样吗? 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有处变应变的能力,有开阔的包容心胸,有智慧的思考能力,有待人接物的亲和力,有爱国爱民的情怀,有自恭自重的情操。有这样的子女,那么我们还需要担心他们的未来吗?所以家教最重要的内涵是养成有为人处世的品格。 东吴孙权曾经和顾雍父子,及其孙子顾谭一家三代人,相聚饮酒作乐。顾谭当时是官员的人事任命选官尚书,所以很受孙权的器重。当天大家喝得高兴而且大醉,顾谭就起来跳了三次舞,每次都是跳个不停,顾雍对这个孙子的行为,内心不满,也不禁担忧了。第二天,他就叫顾谭到面前,马上教训他如何做人。说:“做主管的是以能够包容下属为德行,但是做干部应该要恭敬谨慎的来表现,你怎么能够不节制的一再失礼的疯狂舞蹈,虽然是酒后失态,但是让别人认为你是恃宠而骄了,你这样的表现,将来一定会招人攻击,给家族带来灾祸的。” 这就是家教的典范。顾雍没有在当下就让孙子难堪,但是也不会不纠正孙子的错误,而是要适时适地的规范和规劝,让孙子的行为不要太脱序,也保存家族的地位与声望。 少年朋友们,我们的家庭,除了父母以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后他们的亲戚们,他们的朋友们,都是我们的衍生的家庭成员。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有待人接物的能力;在小的时候,要学习负责任的态度,要学习包容的态度,要学习明辨是非的态度,然后增加自己的知识,还要开开心心地享受儿童的快乐时光,这就是最好的子女了。 项橐七岁能用路上玩的泥巴,随意堆砌的城土,说服孔老夫子,还要夫子的车为他让道。这样的小孩必然是懂得应对的,必然是懂得法理知识的。当然我们更要佩服孔老夫子的遵从道理,用这样的故事来确立规矩,注重礼法的教导了。所以我们从小在家里就要开始学习这些好的作为。 来,我们一起来吧! 你们的朋友 南一鹏 日&&亲爱的家长和少年朋友们:  上次我谈过,“教”这个行为,主要是能起到让人模仿的作用;唯有能够激发别人学习愿望的作用,才是有效的教学,否则只是口舌体力的浪费,没有真实的结果。在家庭中,要能够让子女有兴趣来模仿,就要靠两个方式,一个方法了。  这两个方式就是身教和言教。身教是用我们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来完成一个过程,或者是进行一段活动。我们最常见的身教,就是老师做示范,然后学生跟着做。不论是制作一个成品,练习一段拳术,实现一种体验,这些都是身教的作用。但是当身教的动作不单是一种技能、技术的传达,而是要表达一个意念,或者是和其他的人产生互动,这样的身教就是用身体动作表达我们的心念,所表现出来的身教,就是所谓的以个人行为来教。  所以我们父母能够影响子女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身体力行。子女不会喜欢去做,我们叫他们去做;更不会喜欢去做,父母自己做不到的事。子女最喜欢做的,是先像父母一样,然后才会做得更好。当然由于我们父母的成长环境或许欠缺条件,不能够让自己会所有自己想让子女会的才能,所以我们也必须依靠言教,来启动子女向往学习的意愿。  如果想让子女喜欢运动,最好和子女一起打球;如果想要子女喜欢读书,最好和子女一起逛书店;如果想要子女学会乐器,最好和子女一起听音乐;如果想要子女关心社会,最好和子女一起行善助人;如果想要子女成为科学巨人,就要常常和子女一起参观博物馆;还有很多很多的概念,都可以从这个社会里找到帮助,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子女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百态,然后子女自然会做他们最想要的学习选择。  所有的身教,基本上都伴随着言教的。读书就是言教的一部分,不是只由父母来叙述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子女自己来发掘问题。更好的是,往往读了书,就验证父母说的是大家认可的,这样一来,子女对父母的说教就容易接受了。  我最幸运的是从小生活在书堆里,家里随手都可以翻到书,而且我父亲也是非常鼓励我看漫画书、儿童书的。后来识字了,更爱看历史故事、诗词文学。反正我们尊敬文字,只要是印刷出来的,都会看一眼。文天祥正气歌里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宿昔”,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是一个能与古人对话的时候,那是多么令人高兴的啊!  胡适先生在《读书》一文中曾经说过:“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父母如果能给孩子一个环境,一个能时常接触知识的环境,这样子女自然会对读书这件事,产生兴趣的。当然,今天的社会不是只有读书高。今天的社会,是以能发挥个人最大潜能,就是成功。多数的教育是训练下一代如何进入社会找工作;优势的教育是,培养子女成为创造工作的人,或是能发挥最大自我潜能的人。  个人的潜能,可以在工艺、运动、制造、旅游、摄影、写作等无数的题材上得到发挥,不应该局限于固有的观念。我们都希望孩子是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只是我们没有搞清楚,所谓的出类拔萃,就是要打破普通的观念的;所谓的与众不同,就是要能耐得住孤独的。当年少年林则徐以“山登绝顶我为峰” 来对老师“海到无涯天做岸”的上联,就显现他能与众不同的气魄了。  亲爱的父母朋友们,个人的潜能最容易在没有约束的环境里,因为有适当的、适时的鼓励而爆发,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学习如何去掌握教导的时机。孔老夫子讲过,“教”是要看时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要在学生对问题已经有得不到解答,在情绪上就过不去了的时候,做启发和回答。也就是,一个人不需要随便给别人意见,要在别人真正渴求的时候,所给的意见和回答才有被接受的可能。  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适当的、适时地纠正错误也是必要的。我们都读过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大家都认可周处的改过行为。可是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就可以看到,周处本来就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从来不知道他做的事,是被人唾弃的。因为他的出身不差,家庭也是受到地方尊重的,所以无论他做了什么过分的行为,乡亲父老们也都隐忍不说他,这样的容忍,养成了他的我行我素的观念。直到有长者告诉他,他的行为是不可被众人接受的时候,周处才恍然大悟。毕竟周处的家教是有社会责任的,有担当的,因此他改变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  这个故事,应该是每一位家长要注意到的,子女的行为必须要费心去了解的。当子女的私心过重,行为举止侵害到别人的生活,甚至是社会的公益时,我们要及时的劝导纠错,避免子女本身因为个人的偏颇,最后会受到不利的后果。我父亲南怀瑾老师说过“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不是不要慈悲,是要做负责任的慈悲;不是不要方便别人,而是方便不随便。  成功的家教,纵观古今中外的案例,大原则就是“以身作则,言行合一”,也就是咱们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下来的“言传身教”的理念。所以说,家庭教育光说不练,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说”这个字是非常有趣的。它是“言”字边,加一个“兑”字。《说文》曰“言”,说是:“直言曰言”,《周易》中则对“兑”做了解释,“彖曰:兑,说也。”结合我们当下的环境,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理解,可能又有一番味道:  言者,语言或言语;兑者则是“兑现,按已经许诺的去做。”  所以,在我们的对话中,常常可以听到人们会这样的讲:“不要听他的话,看他怎么说。”。因为,“说”是要能兑现的,说的是要能做到的。如何能够让家教真的发挥作用,就是要言行合一,子女只有在父母的言教与行为相符合的时候,才不会有疑意,才会学习到应该学习的行为。  亲爱的家长和少年朋友们,家教是我们一家人的责任,不是父母或是子女单方面的责任,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加油!  你们的大朋友 南一鹏  日  乙未羊年庚辰月己未日(二月廿五)于美国加州洛杉矶   【图语:南怀瑾先生】  家父耄耋之年回归国内定居,固然有家国乡土之亲,但是却也明言是退休归隐之念,不做讲学之举。由于我逺居美国,虽然很早就独立于父亲家居生活之外,对他的这个决定也完全没有意外。  我自幼就感觉到,做为一个中国读书人的一种责任感。我常说,“每一个懂得中华文化思想的读书人,都好像会感觉欠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一份付出。”至少我就是一直有这种感觉的。不知道为什么,莫名的就会背负起这份担子。现在想想,应该是我们的历史典籍中,这样的典范比比皆是。不论是读诸子百家,孔孟之道等经典;或是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文学;还有刚毅不屈,振笔如刀的史书;又有忠肝义胆,视死如归的小说;如此让我领受了一个中国读书人的风骨。  这个风骨就是中华文化千锤百炼的结晶体,正是文天祥正气歌所说的:“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所以我对我父亲决定回国定居是完全理解的。因为我父亲就是一个生于二十世纪,却是类似常怀千岁忧的,有风骨的中国读书人。他是在中国出生,在中国受教,在中国成长,更是由中国蕴育的一位爱民族,爱国家的读书人;那么在国家即将复兴的时候,回到中国贡献自己的所学,唤醒我们的国魂,这就是他一生准备好的付出啊!此时此刻,我心中不禁想起陆放翁的句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或许父亲当时也是有这样的意气吧。  在我对我父亲的了解里,没有什么老年、晚年的概念。年纪与时间,对一个修行人来说,不是话题。自我出生一路来,我见到的父亲一生所做,没有因为地点、年纪、生活环境而有所不同。他习惯每夜静坐、看书;每日接待、应对;都是用时无心,无心正用。  最近一再听到有人说到我父亲一生辛苦,实在觉得有必要解说一下。对于那些凡事依财务来衡量生活的人,他们活得战战兢兢,不但看自己是用钱来衡量,看所有人也是用钱来衡量。处处带着一副遮蔽智力的眼镜,就算有好机会,好缘分也看不出来,也会漏失。孔门七十二,颜回最贤。其贤处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苦之有?我父亲亦如是!父亲万缘放下,哪里还会有辛苦可言?每次去探望父亲时,晚上用餐,我都坐在父亲右手边;每次听到有人说,老师辛苦时。我会转头看看父亲,他的那一抹微笑,岂有知音!  父亲在中国的生活,一开始也是简单的,就如同在香港一般。下午开始接待处理事务,晚餐毕与众人交谈,有时讲讲课目。只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亲近他,所以越来越多的访客和对国学教育的渴求,可能是我父亲决定办个学堂的原因。这个只是我的臆测,不可以当做是他的想法。  父亲很早就开始鼓励小孩子恢复读经书。当然主要是以一些幼学经典为主。所以在国内也推广幼儿读经,这个活动后来在许多城市都得到支持与回响,也发展的不错。逐渐地,他身边也有更多的国内学生,跟随受教。他也接受国内一些大学院校组团到沪,请他演讲。只是父亲自己并不主动对外公开讲学。有几次,父亲主动讲课,也完全不对外开放,只是以老同学、旧学生为主,必须受到邀请才能参与。由于人在这块孕育中华文化的大地上,自然在推广文化复兴也就容易些。  为人子女是不能评价父亲的做为或是贡献的,最起码这是我的观点。但是就我多年以来接触的友朋们得知,人人都感觉到因为有南老师,所以我们的国学得以有了新生命,我们的国学可以再次光辉起来。中国的文化底蕴是经得起折磨考验的,现在因为有我父亲的解说,年青人与古人思想的距离也拉近了。做为子女的我,深深被父亲所感动,也真正的了解到了何谓中国读书人的风骨气节。   (本文系微信号“与天下人同亲”,独家供稿。)   【图语:南一鹏先生谈家教系列】  亲爱的家长和少年朋友们:  在我们一生的存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学习了。从出生起,我们并不能马上让我们的眼睛聚焦,我们也不能马上让耳朵、嘴巴,了解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所以婴儿会把什么东西都放嘴里,也会看着大人的情绪反应来决定是否要哭闹。  渐渐的,婴儿眼睛可以聚焦了,耳朵可以听清楚了,对于周遭的每一个发生,会看着大人的反应来学习如何反应。“喜、怒、哀、乐”的表达,“爱、恨、情、仇”的判断,这些属于情绪性质的感觉,像是好坏、优劣、善恶等分别心,都是后天学习来的,因环境,因人物而有不同。所以我们都是像一张白纸一样开始着色的。犹太人讲以牙还牙,成为西方的经典;中国人讲以德报怨,衍生大同的思想。这样的属人属地的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  就是因为如此,所谓的家教才会重要。因为父母的所作所为,就是孩子这本书的头两位画师。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里,固然可以重新着色,但是要抹去最早涂上的颜色,是许多人一生的挣扎。因为要涂抹去除原先的颜色,必须是用重彩,加重!甚至过分的使用新的颜色来掩盖旧的颜色;这样的挣扎,往往会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现象产生。  一个就是对父母的埋怨和反叛,这多半来自先天个性比较强的孩子。由于对自己已经被涂染的色彩,产生否定的感觉,因而会对早期的画师和环境有相对的愤怒;其实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青少年的叛逆期,这个叛逆期的出现,常常就是早期家教的警钟。如果家庭教育的态度是积极乐观,自由独立的,子女只会更确立个人的自我信心,而不是以反抗的形式表达。  另一个可能性,就是对父母的厌倦和自我的退缩,这多半是个性比较温和的,不喜欢对抗的孩子的表现。同样的,这也是父母必须警觉的现象。问题不是出在子女的转变,而是我们父母能不能透过自己的学习和了解,帮助子女走出难关,找到认同的理念。  因此,今天我们谈家教的学习层面,不是单一的传递观念,最主要的是一起成长。由于我们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子女也就只好外求助缘,在外面学到新的看法,自然可能与家庭里固有不变的看法冲突了。  诸葛亮《诫子书》,谈到了“学”的重要,谈到了要学什么,也谈到学好了可以研精,可以理性。供大家参考:“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诸葛亮所说,就是我们文化中的重点。唯有每一个人先能自我完善,整个社会国家才能完善。我们的教育是由内而外,由心性调整好,然后对大家好。西方的是由外制定界限,叫做法律,叫做宗教,然后压迫大家不越界的变好。  那么怎么去学呢?  就如同我们是婴儿一般,我们用观察去了解,用智慧去领会,用操作去体验。学的先决条件是问,如果一个人对事物没有疑问,那么就没有需要学的动机。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我们前进的原因。  孔夫子入太庙,“每事问。”,即是尊重,也是确认,更是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随时随地的观察,看到任何人的作为,也看到后果,都是自己行为准则的修正参考。这些就是先起因于好奇,然后有疑问,接着学习的过程。  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以启发为主。帮助子女对人、对事,对物产生兴趣,产生疑问,然后一起找答案。有的子女天生比较安静,就要用问题来问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最好是父母不要先给答案,由子女自己,或是全家一起找答案,然后讨论确定,这样子女有参与感,对确定的答案有自我满足感。因为不是别人要他相信什么,而是他自己确定的。  更重要的是要让子女自己做决定。如果父母懂得让子女自己做决定,不要掺杂自己的意见,让子女从小事开始,自我负责,学习每一个决定的后果,然后学习到如何修正自己的想法,最后可能会学到,唯有利人,才能利己,唯有我为人人,才会人人为我。就如同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为得到而付出,都是因为付出而得到。  父母对人性愈了解,愈能帮助子女。鼓励与陪伴,加上守护,尽量不要用观念来限制子女的发展,因为观念都是有时地性的,因人成长环境而异。尽量培养子女有良好发展的态度,譬如乐观、积极、纪律、负责,有为有守的态度。  我在子女初中的时候,告诉过他们,做父亲的我,不想教他们什么观念,因为他们有自己去学的权利,做父亲的我只想告诉他们三个概念;就是这一生,成为一个有信用的人,成为一个靠得住的人,最后保持一个永远包容理解的心态。当然他们现在不一定记得我的话,但是我也看到他们做到了。  当然如果是学一个技能性的行为,就要强调“教”,也要强调“习”了:  ——教,是解说加上示范,让人可以模仿;  ——习,是重复加上纠正,让人可以娴熟。  在生活技巧的传授上,父母必须要教的,子女必须要练习的。所谓熟能生巧,就是如此。楚国卖油老者对养繇基射箭的评价,就如同杨雄对做赋的说法雷同。杨子云说:“能读千赋,则善赋。”,后来就有一句谚语,“习伏众神”,就是说能精巧,是因为不断练习的结果,今天我们说的专家,也就是这样练成的。  亲爱的家长和少年朋友们,在家教中的学习,榜样效应是最重要的组件。父母最好的办法,是导不是教。老子说上善若水,让我们父母们都能效法大禹,因势利导,让子女们都能像孔子,自学成才。我们一起努力吧!加油!   你们的大朋友 南一鹏  日  乙未年羊年庚辰月丁卯日(三月初三)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南一鹏先生:不要神话南怀瑾,这样会毁了他的思想亲爱的家长和少年朋友们:  虽然我说过,在家里,我们最重要的是养成好的态度,不是要执着固定的观念,可是我们依旧应该要多多读书。记得小时候,学过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它提醒了我,如何来学习而不囿于别人的看法。  许多人听过我常常问的一个话头,“请问第一个办大学的人,是在哪儿上的大学?这个世界上写第一本书的人,看过什么书?”  真实现象是,每一个人都是天纵之才,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透过观察,实验,检验,确认的过程向我们存在的环境找答案的。写第一本书的人,就是第一个把自己观察,实验,检验,确认的经历记录下来的报告,发表让我们知道的人。而第一个办学校的人,就是把大家已经确认的知识,整理好让人可以避免重复,直接迈向下一步的观察,加速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用这样的组织来传递讯息的人。  今天的社会,大多数的我们已经习惯被动式的接受答案,而不是主动式的搜寻解答。原本我们每一个人在出生以后,就是自己主动地去建立认知的,婴儿的眼睛是无法立刻对焦的,婴儿的耳朵是无法立刻分辨声音的,所有的判断认知的结果,都是后天感受而来的。五官的功能是出生而具备的,但是意识判断却是逐步建立的。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有所谓先天的功能,是与生具来的讯号收集功能。然后我们会从我们的生长环境和接触到的人群,径由他们的感受,表达,情绪,观念中,逐渐的发展出自己接受的意识。这个接受了的意识,成为我们对存在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到爸爸去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