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的种类为本质是一种多肽吗?还是成型的蛋白质。

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3秒后自动跳转至网站首页蛇毒蛋白基因克隆与高效表达的研究进展
蛇毒是由蛇的毒腺分泌的,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主要为蛋白质、多肽及一些酶类,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种蛇毒制剂用于临床的治疗,收到满意的疗效,如美国FDA已批准两种蛇毒神经毒素作为药物,一个是治疗顽固性神经痛和癌痛的C一个是用于治疗关节疼痛的Nyloxin。此外蛇毒类的凝血酶也早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血管栓塞性疾病及预防术后血栓形成,如安可乐、蕲蛇酶等。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各种色谱技术从天然蛇毒中分离和提取蛇毒有效成分。由于蛇毒成分复杂,不同种蛇,甚至同种蛇不同产地,蛇毒收集时期不同其蛇毒成分也有差异,捕蛇提毒的方式很难固定生产纯化工艺,获得纯品技术难度较大;养蛇提毒成本高周期长,也难得到高纯度的产品;加之蛇毒原料来源复杂,应用相同的分离纯化技术分离同种蛇毒所得到的蛇毒毒素氨基酸组成可能有所不同,开发成药物时质量标准很难统一,使分离纯化达到质量标准的蛇毒制剂,难度加大,价格较高〔1〕。从天然蛇毒提取的...&
(本文共5页)
权威出处: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乙型脑炎病毒(Encephalitis B Virus),又称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Virus,JE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我国是乙脑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发病数的80%以上,病死率10%以上。幸存者中约有15.3%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目前临床上没有针对病原的特效治疗,只能对症处理,尽量减轻疾病的危害。绝大多数患者在出现一些典型症状(如高热、头痛、喷射性呕吐)时就医,已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迫切需要找到早期诊断的方法以及早期建立免疫。已有研究表明使用分子克隆表达的重组JEV E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有望作为早期诊断抗原[2,3]。另一方面,目前已用于预防JEV感染的各种疫苗都因为各自的缺陷而限制了这些疫苗在低感染率国家或地区的使用,在原核和真核系统成功表达JEV E蛋白,为DNA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美国科研人员最近获得了与疯牛病有关的毒蛋白的首批图像,从中发现这种蛋白能以配对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并有可能以此方式导致人类患病。毒蛋白是人类蛋白的一种,科学家一直认为它通常是单独存在的分子。但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和凯斯西保留地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联合研究中获得的图片表明,其中两条毒蛋白以配对方式存在。目前世界上不少研究小组在研究毒蛋白的致病机理,目的是想弄清楚正常、无害的毒蛋白如何会转变为导致疯牛病的形态。科...&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华人科学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罗利分校生物学教授石家兴发现 ,一种可以分解鸡毛的酶 ,有可能被用来“消化”导致疯牛病和人类克雅氏症的毒蛋白。石家兴介绍说 ,这种酶是他在研究如何分解鸡毛的时候发现的 ,这项新发现有可能被应用于开发杀死毒蛋白的消毒剂。石教授在研究中发现 ,枯草杆菌分泌的一种角蛋白酶能够分解鸡毛 ,使鸡毛变成能被小鸡消化吸收和有助生长的饲料。由于鸡毛中所含角蛋白与导致疯牛病的毒蛋白同为贝塔结构 ,石教授想到角蛋白酶也许可以对付疯牛病。他与荷兰一家疯牛病...&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植物毒蛋白是从植物中分离出的对动物和完整细胞或细胞溶解物具有一定毒性或活性的一类有毒蛋白质,蓖麻毒素是其代表物。目前已知的几种毒蛋白具有一些共同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机理,其中部分性质与酶相似。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高毒性毒蛋白。一、毒蛋白的植物学分布我国有有毒植物900多种,主要分布在毛蓑科、杜鹃花科、豆科、大戟科等。有毒成分多属于生物碱、强心贰、二菇、倍半菇和木脂体几类化合物,属于蛋白质的种类不多。 根据毒性和结构特点又可将毒蛋白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毒性毒蛋白,包括蓖麻毒素、相思子毒素等五种。另一类是低毒性毒蛋白,有巴豆毒素、麻疯树毒素、菜豆毒素、榭寄生毒素等。它们主要分布于豆科、大戟科、西番莲科和桑寄生科(见表l)。此外,曾报道从天南星科的有衰1植物毒蛋白的分子t、毒性和分布分子量来源名称全链(小鼠i.P.植物名部位根根相思子毒素(abrin)r,,蓖麻毒素(riein)t’」朔莲根毒素(modecei。)〔,,volkensint,...&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转基因技术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众多领域在生物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植物是引起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转基因树木与普通树木很类似,它们的生长周期都比较长。这会增加转基因树木的不稳定性,由于基因漂移或基因逃逸会对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或对新的环境造成风险。由于关系到生物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健康,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问题受到科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试验是对转BtCry3A基因741杨和转BtCry1Ac基因741杨,通过试验测定其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对转BtCry3A基因杨各系号及转BtCry1Ac基因741杨对土壤中微生物种群和数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又研究了转BtCry3A基因741杨不同系号在土壤中Bt毒蛋白的残留。旨在为转基因741杨生态安全性评价及其合理的利用与推广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与对照741杨的根系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差异显著,说明转基因741杨对土...&
(本文共38页)
权威出处:
蛇毒中含有多种蛋白质、酶类、多肽和金属离子,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止血抗凝、溶栓及镇痛等生物学活性[1~9],目前已从各类蛇毒中纯化得到的酶及蛋白质近40种[3,4,6~9].蛇毒蛋白所含主要金属离子有Ca2+,Zn2+,Mg2+和Mn2+,它们可作为蛇毒蛋白及酶的辅助因子,起到维持蛇毒蛋白生物活性和结构完整性的作用[4,5,7,9].我们从旅顺产白眉蝮蛇毒中制备了3种分别具有磷脂水解、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和酯酶水解活性的高纯度酶,经HPLC-nESI-MS/MS法分析确定三者为与其它蛇毒来源的磷脂酶A2(PLA2)、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MP)和类凝血酶(Thrombin-like enzyme)同源的蛋白,但它们的序列与其它蛇毒同源蛋白序列差异显著,是新的蛇毒蛋白,分别将其命名为GBB-bPLA2,GBB-MP和GBB-TLE.采用ICP-AES方法测定了3种酶中金属离子的含量,并系统地研究了金属离子对...&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蛇毒的成分及毒理
作者:匿名
蛇毒的成分及毒理(一)一般理化性质蛇毒为粘稠、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是多种毒蛋白、酶和多肽的混合物,含水量约为65~80%左右,有特殊腥味,易起泡沫,加热可以破坏,常温下易变腐而失活,冰箱内保存新鲜蛇毒也会部分失去毒力,然经真空低温干燥后,可保存原…
大方县××单位(乡镇)“十个一”服务承分管领导:2011诺书承诺人:年月日大方县××单位(乡镇)“十个一”服务承诺书根据《中共大方县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在全县广泛开展“十个一”服务承诺活动的通知》(方委通字??2…
如何使用Uber(优步)注册打车,uber优步打车攻略1.安卓手机可以在百度手机助手里面搜索安装Uber苹果手机可以在AppStore里面搜索安装2.下载完成后安装,按照系统提示步骤要求注册,这个是需要绑定支付宝或信用卡和手机,需要填写验证码…
蛇毒的成分及毒理
(一)一般理化性质
蛇毒为粘稠、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是多种毒蛋白、酶和多肽的混合物,含水量约为65~80%左右,有特殊腥味,易起泡沫,加热可以破坏,常温下易变腐而失活,冰箱内保存新鲜蛇毒也会部分失去毒力,然经真空低温干燥后,可保存原毒力数十年不变,蛇毒具有蛋白质、多肽之共性,凡有强酸、强碱、氧化剂、还原剂、蛋白水解酶均能使之变质,破坏。
(二)有毒成份及毒理
蛇毒的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帮助蛇本身捕食和消化食物,就其有毒成份主要是神经毒素、心脏毒素、细胞毒素、出血毒素、促凝、抗凝组份和一些酶等,各含多少或有无,随蛇种而异。
1.神经毒素:
按作用部位、作用方式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作用于运动神经与骨骼肌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与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相结合,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对该受体不起作用,从而导致骨骼肌松弛,称突触后神经毒素,其作用特点似箭毒,又称拟箭毒样神经毒素。与箭毒相比,突触后神经毒素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强度较大,对骨骼肌松弛作用亦较强。例如眼镜蛇的神经毒素,银环蛇毒的α-神经毒素,海蛇的神经毒素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在蝰蛇科和响尾蛇科蛇毒中有极个别种蛇毒也含有突触后毒素。我国江浙产的蝮蛇毒中就含有突触后神经毒素。
另一种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例如银环蛇毒的β-神经毒素、从江浙蝮蛇中分离出来的具有PLA2活性的突触前神经毒素。在这两种神经毒素的共同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引起骨骼肌呈弛缓性麻痹。由于呼吸肌的麻痹,导致外周性呼吸衰竭,若能及时的合理的抢救,这种呼吸衰竭是有可能被恢复的。海蛇毒引起的呼吸麻痹,主要是该蛇毒中的神经毒素与突触后膜的胆碱能受体结合,阻断神经-肌肉接头所致。并且海蛇毒能选择性地损坏骨骼,使肌纤维变性、坏死,临床上常见肌红蛋白尿和急性肾衰竭,故有人把海蛇毒中的神经毒素称之为肌毒素。神经毒素引起的骨骼肌弛缓性麻痹,以头颈部为先,到胸部,最后到膈肌,反方向恢复。神经毒素的这些症状,相当于中医风邪侵袭所致的临床表现,故称为"风毒"。
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火热毒症状,故称“火毒”。
(1).膜毒素:一般存在于眼镜蛇科蛇毒中,亦存在于响尾蛇科蛇毒。因该毒素对心脏有毒性,亦称心肌毒素。膜毒素系强碱性蛋白,其毒性比神经毒素弱,可损害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蛇伤后,随着血循环中蛇毒浓度的升高,可发生短暂兴奋后转入抑制,心搏障碍,心室纤颤,甚至心肌坏死,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若有PLA2(磷脂酶A2)存在,该毒素可大量溶血,这将加速休克动物的死亡。
(2).细胞毒素:这种毒素可作用在细胞膜上,导致膜结构改变而释放细胞内容物,也能直接溶解某些动物的红细胞。因此被蝰蛇或眼镜蛇咬伤,可引起肢体组织溶解,血尿,严重者可致肾小管损坏。
(3).出血毒素:能引起动物水肿、出血和组织坏死,这种毒素广泛存在于蝰蛇、五步蛇、蝮蛇和竹叶青,这种毒素的局部效应迅速,可使局部通透性增加,产生广泛的血液外渗,导致多个脏器出血。
(4).促凝与抗凝组份:二者常同时存在,见于蝰亚科,蝮亚科,眼镜蛇科中的某些蛇毒,如蝰蛇,五步蛇及眼镜王蛇蛇毒中均有这些组份。
抗凝组份:包括抗凝血活酶作用和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蝮蛇毒、五步蛇毒具有这两种作用,眼镜王蛇毒中也含有抗凝血活酶作用的物质,因而出现抗凝性。
促凝组份:亦有两种作用的物质。
(I)凝血酶样作用:主要存在于蝮亚科(包括五步蛇)蛇毒中,这些凝血酶样物质与凝血酶有所不同,它的促凝活性不被肝素抑制,且它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方式也与凝血酶不尽相同,由凝血酶样物质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凝胶很不稳定,易被血液中的纤溶酶所溶解,以致在人体内可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出现血液失凝。
(II)激活第Ⅹ因子作用:这种促凝活性物质是一种精氨酸酯酶,从园斑蝰蛇毒中提纯来的,其作用最强。它通过激活第Ⅹ因子,在有磷脂、因子Ⅴ和钙离子的参与下,形成凝血酶原激酶,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这样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继而引发纤维蛋白溶解,导致全身广泛性出血,由于肝素可抑制凝血酶的这种作用,也就是说蛇毒激活第Ⅹ因子的作用可被肝素所阻断,所以含有激活第Ⅹ因子的蛇毒引起的中毒,造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在早期,使用肝素治疗,是有效的。
蛇毒中含有丰富的酶,其中有几种酶与蛇毒毒性关系较密切的,分述于下:
(1)蛋白水解酶:有些蛇毒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有活性的蛋白水解酶,绝大多数的蛋白水解酶可凝固纤维蛋白原,蛋白水解酶可损害血管壁引起严重出血,组织破坏,甚至深达骨部,同时释放出组织胺,组织胺和缓激肽都能引起血压剧降至休克水平,它还使神经细胞的通透性增加,影响神经功能,它对机体有害,但对毒蛇本身则是主要的消化酶。依地酸钠可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活性,故在临床上蛇伤早期可用其5%溶液冲洗伤口。
(2)磷脂酶A2(PLA2):蛇毒中所含的磷脂酶,以磷脂酶A2为主。它具有突触前神经毒作用、肌溶作用、心脏毒作用、溶血作用、出血作用、促凝、抗凝作用加温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降压作用、水肿作用等,不同的蛇种中的磷脂酶仅含其中少数的生理作用。
(3)透明质酸酶:此酶存在于多数蛇毒中,以蝰科蛇毒含量为高。能溶解细胞与纤维间质的酸性粘多醣,破坏结缔组织的完整性,促使蛇毒从局部向周围组织扩散,扩大局部炎症,加深症状。
(三)蛇毒中毒的死亡原因
1.呼吸肌麻痹:常见于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蛇伤;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毒中毒,若抢救不及时,发展为缺氧性脑病,窒息死亡。
2.循环衰竭:常见于蝰蛇、五步蛇、烙铁头等毒蛇伤因出凝血障碍所致,也可见于眼镜蛇、眼镜王蛇等蛇毒的心脏毒引起心力衰竭而造成。
3.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于蝰蛇毒溶血产生的大量血红蛋白,其次是五步蛇、蝮蛇和海蛇毒损害骨骼肌所产生的大量肌红蛋白,在酸性尿中,沉积于肾小管,产生肾小管阻塞,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4.出血及凝血障碍:常见于蝰蛇蛇伤、五步蛇伤引起的广泛内、外出血,溶血,特别是心肌、肺及脑出血死亡。
5.感染:创面坏死感染,气性坏疽,败血症及创口合并破伤风,呼吸麻痹后引起积聚性肺炎,吸入性肺炎,真菌感染等致死。
6.严重中毒者,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是蛇伤中毒死亡的辅因
毒蛇咬伤的主要症状
(一)神经毒类
1.银环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口疼痛不明显,有麻木感、无红肿,无出血或出血不多,牙痕为(..)形,牙痕间距约0.8~1.5厘米。其伤口局部症状不易被病人所留意,应重视。
[全身症状]早期无症状,表情自如,易被忽视。伤后1~4小时,开始出现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咽部有异物感,懒言嗜睡,困倦乏力,常有呕吐,肠蠕动先短暂亢进后为抑制,病情迅速恶化,出现眼睑下垂,口不能张,伸舌不灵,吞咽困难,流涎,声嘶,呼吸困难,神志清,但不能讲话,可用手势表达。
危重患者出现呼吸变慢变浅,口唇指甲发绀,肋间肌麻痹,膈肌活动困难,胸式呼吸减弱,呼吸变浅变慢,腹式呼吸减弱,呼吸不规则,呼吸停止,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四肢瘫痪,肌力消失,胃肠麻痹,甚至昏迷。
呼吸刚停,血压可短暂升高,心跳加快,及时人工呼吸,进行抢救,仍有挽救的希望,否则可因呼吸衰竭,继之循环衰竭而死亡。此类患者,往往在呼吸停止后仍有意识存在,故在抡救时,应注意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
2.金环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口疼痛轻微或麻木感,牙痕“.."或“、、"形,牙距为0.8~1.6厘米。伤口皮肤呈荔枝皮样,患肢淋巴结可有肿大。
[全身症状]与银环蛇相似,但症状出现及发展稍慢,可有头昏、嗜睡、视力模糊、复视、咽部有阻塞感,声嘶失语,流涎,胸闷,呼吸急促,全身肌肉骨骼、关节阵发性疼痛。严重时全身肌肉麻痹,各种神经生理反射消失。最后由于呼吸肌麻痹及循环衰竭死亡。
3.海蛇咬伤
[局部症状]咬伤瞬时疼痛,后有麻木感,伤口不红,不肿,不痛,牙痕较小,有时难以辨认。本病主要发生在海洋捕鱼作业时,被混在鱼群中的海蛇所伤。
[全身症状]咬伤后3~5小时,可见明显全身中毒症状。由于海蛇毒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并对骨骼肌的损害;出现全身筋骨疼痛,口不能张,伸舌、吞咽、讲话及咳嗽等均感困难,眼睑下垂,视物模糊,面无表情,严重时,呼吸困难,唇、甲紫绀,眼球固定,瞳孔放大,深昏迷,甚至呼吸肌麻痹。并可有腮腺肿大,流涎,出汗。在肢体瘫痪前,有短时性腱反射亢进。由于横纹肌纤维被破坏,出现肌红蛋白尿(深褐色),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可能是伤后2~3天死亡的原因。
(二)血循毒类
1.蝰蛇咬伤
[局部症状]咬伤后即感灼痛,持续性逐渐加剧,一般有两个较大牙痕,呈(??′),牙痕间距为
1.0~1.5厘米,伤口可有小许出血,并有瘀斑。伤肢肿胀明显,迅速向外蔓延,伤周附近有水泡,血泡。局部组织坏死、溃烂,可深达骨质。
[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肌肉骨骼疼痛,皮肤感觉过敏,早期可出现血尿,全身皮下有散在性出血点,可融合成片状瘀斑。齿龈出血,鼻衄,眼结膜下出血,咯血、呕血、便血,经期妇女阴道流血过多。严重时可肺间质广泛出血,并有罗音,溶血性黄疸,心脏出血引起心率不齐,传导阻滞及心肌炎的改变。由于失血、溶血过多而面色苍白,手足冷,表情淡漠或烦燥不安,脉细数,血压下降以致休克。
早期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甚至血尿,尿少,尿闭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多因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广泛出血而死亡。经抢救脱险后恢复较慢。
2.竹叶青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口痛如刀割,呈持续性,牙痕(..)形,牙间距0.5~1.2厘米,局部肿胀,疼痛,有瘀斑,水泡、血泡,甚至形成溃疡,常有淋巴管炎及相应淋巴结炎,伤口出血不多。
[全身症状]可有头痛、头晕、眼花嗜睡、恶心呕吐、胸痛、腹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吐血、便血,个别可因疼痛及出血而致休克。有个别死亡病例发生。
3.烙铁头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口灼痛,并有渗血,牙痕两个,呈(`')形,牙痕间距为0.8~1.4厘米,伤周红肿,可间血泡,水泡或瘀斑,伤肢淋巴结肿痛。
[全身症状]与竹叶青蛇相似且强,严重者有五官出血,吐血,大小便出血,四肢冰冷,血压下降,休克,昏迷。有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4.五步蛇咬伤
[局部症状]牙印大而深,呈(··)牙距1.5~3厘米,局部疼痛剧烈,伤口周围或患肢肿胀,严重者起水泡、血泡、伤口流血不止,甚至可坏死。患肢淋巴管炎,淋巴结肿大。
[全身症状]病人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常有畏寒、发热、胸闷、心慌、气促、头昏眼花,严重者呼吸困难。全身广泛出血,如皮下出血、牙龈、鼻、眼结膜出血、咯血、便血、血尿、黄疸等,甚至体腔出血、且不易止血、血压急剧下降,至休克、昏迷,严重者死于心、肾功能急性衰竭;心肌、脑组织出血也能致死。病人治愈后常有患肢肌肉萎缩等后遗症。
(三)混合毒类
1.眼镜蛇咬伤
[局部症状]咬后即感疼痛,逐渐加重,并向心端蔓延。常见牙痕两个,牙间距1.1~1.9厘米,伤口流血不多,很快闭合变黑,伤口周围皮肤迅速变红,可扩散到整个肢体,甚至躯干。局部常有水泡、血泡及相应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被毒素浸润的局部组织,致组织缺血缺氧,变性坏死,形成溃疡,经久难愈。
[全身症状]严重者伤后2~6小时,全身不适、困倦、畏寒,发热39~40℃。胸闷、心悸,恶心,呕吐,肌肉无力,步态蹒跚,懒言。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眼睑下垂,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呼吸表浅。血压先升后降,最后发生休克。可因呼吸麻痹、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循环衰竭死亡。
2.眼镜王蛇咬伤
[局部症状]伤后立即感到局部剧痛,可见大而深的牙痕,呈(′′)形,牙痕间距较宽,常大于
1.9厘米,局部红肿明显,并迅速向上蔓延。
[全身症状]中毒症状发展很快,半小时内出现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困倦乏力,张口困难,心跳减弱,心率不齐,手足冰冷,出汗,血压急剧下降,呼吸抑制,发绀,全身瘫痪,各种神经生理反射消失,最后昏迷、抽搐,一般伤后1~2小时内可因呼吸麻痹及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3.蝮蛇咬伤
[局部症状]牙印小,呈(··)形,牙间距约0.6~1.2厘米,伤口剧痛,肿胀明显,流血不止,起水泡和血泡及组织溃烂等。
[全身症状]常于伤后1-6小时出现,病人发热,头昏、复视、眼睑下垂,胸闷、气促,全身肌肉酸痛、颈项强直,可有外周性呼吸麻痹,若抢救不及时,病人可死于呼吸衰竭、肾衰或循环衰竭。
毒蛇咬伤诊断要点
(一)有被蛇咬伤病史
如伤口有一对毒牙痕,并伴有局部和全身症状,且有蛇尸体或伤者证实为毒蛇,则多为毒蛇;如伤口有2-4行均匀而细小的牙痕,无局部症状或局部症状较轻,无全身局部症状,多为无毒蛇。
(二)记录毒蛇咬伤的要素
记录被咬时间、地点、咬的部位、咬时的情况、被蛇伤时天气及环境,病人有无把蛇打死或捕住或是否看清蛇的形态、大小、色彩和花纹,结合病人所在地区的各种毒蛇的活动季节,以便判断是否是毒蛇咬伤、明确毒蛇的准确名称并明确诊断。注意病人对伤口的自救或他救的处理,对处理方式及时间应详细了解。
(三)密切注意咬伤后的病情进展
注意咬伤后的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的发展检查牙痕时注意牙痕的多少,排列及间距,伤口局部及周围情况、所导向的淋巴结肿大与肿痛情况。全身症状尤其注意呼吸、神志及神经系统的各种反射,心血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变化,以判断中毒的程度。
(四)对既往病史的了解(呼吸、心血管、泌尿、神经等慢性病史,女性病人应包括月经及妊娠史),做好鉴别诊断。
(五)辅助检查
一般病人可做血液常规及尿液常规检查,严重的病人还要做生化及物理辅助检查(如心电图、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电解质等),以便了解病情进展,判断预后,掌握主动。
(六)鉴别诊断
(1)与无毒蛇咬伤鉴别
伤口可见到多个细而浅的齿痕,排列成椭圆形锯齿状,无明显局部肿痛和淋巴系统炎症反应,
亦无全身症状,则多为无毒蛇。
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别
项目/毒蛇/无毒蛇
牙痕/呈..或3-4个大牙痕,深、紫黑(银环蛇、海蛇除外)/牙痕小、浅、色淡,呈锯齿状疼痛/灼烧、疼痛、范围扩展快,(银环蛇除外)/痛,不扩展,不明显加剧加剧肿胀/红、肿显著、扩展快,(银环蛇、海蛇除外)/红肿不显著不扩展
出血/常出血、周围瘀斑、水泡/少出血或不出血、无斑、水泡
淋巴结/近处淋巴结肿大、触痛/不肿大、无触痛
全身症状/不同种类,症状不同/无
(2)与蜂螫伤鉴别
蜂毒毒液主要成分为蚁酸、神经毒素、组织胺。有些蜂毒可致溶血和出血。主要表现为螫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痛。有时可有发热、头痛等。对蜂毒过敏时可出现全身荨麻疹,过敏休克、喉头痉挛等,但局部无牙痕可见。结合受伤环境或病史可与毒蛇咬伤鉴别。
(3)与蜈蚣咬伤鉴别
蜈蚣毒液含有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如组织胺样物质、溶血蛋白质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痛,或局部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全身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或有过敏休克等发生。无局部牙痕,可与毒蛇咬伤相区别。
(4)与蝎子螫伤鉴别
我国东北毒蝎其毒力近于眼镜蛇毒,可致命.有毒成分主要为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等。螫伤后局部疼痛,无红肿,被大蝎螫伤后,表现为呼吸加快、流涎、出汗。全身疼痛,口及舌肌强直,累及心肌则发生低血压、肺水肿等,主要根据局部无牙痕和受伤环境,不难和毒蛇咬伤相鉴别。
(5)警惕蛇毒毒效会威胁生命
如被蛇咬伤后迅速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皮肤粘膜出血、血红蛋白尿。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表现提示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威胁生命的毒效应发生,应分秒必争地竭力抢救。
治疗原则:
被毒蛇咬伤后,病程进展迅速,应分秒必争地在短时间内确诊,被咬伤者应保持安定,避免惊慌奔走,以免加速蛇毒的吸收和扩散。在明确毒蛇种类后,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抢救威协生命危象,维持生命功能的稳定,迅速使用抗蛇毒血清等有效药物中和体内蛇毒,防治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在可能的情况下,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促使身体的康复。
一)局部常规处理
毒蛇咬伤的局部常规处理,是指被毒蛇咬伤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早期结扎、扩创排毒,烧灼、针刺、火罐排毒,封闭疗法及局部用药等。
局部常规处理应在蛇伤现场进行,处理越快,效果越好。病人被蛇咬伤后立即用火柴头5-7枝烧灼伤口,以破坏局部的蛇毒;也可用针刺或拔火罐的方法,除去伤口或周围的毒液,但
对于血循毒(如蝰蛇、铬铁头、竹叶青、五步蛇)蛇伤患者,不宜针刺或拔火罐,以免伤口流血不止。为延缓伤口蛇毒的吸收,于近心端3-5厘米处用带子扎紧,其结扎松紧程度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但不防碍动脉血流为宜,以后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以免肢体因血循环障碍过久而坏死,待急救处理结束后(不能超过2小时),结扎应立即解除。
在蛇咬伤后1-2小时内,伤口处作十字切口,长2-3厘米,深达真皮以下,如无重要神经血管通过,可深达2-3cm。伤口若有毒牙遗留,应取出,反复冲洗伤口后,伤肢搁下垂位,周围置冰袋,以减少蛇毒的吸收。应注意,血循毒蛇咬伤者不宜作扩创排毒,以免伤口流血不止,常规应用破伤风抗毒素(TAT)。
在蛇咬伤后0.5-1小时内,有条件者,及早作局部环封,用相应的血清2ml或用胰蛋白酶2000U,或10-15%依地酸二钠4ml,分别与0.25-0.5%普鲁卡因溶液5-20ml、地塞米松5mg配伍,于牙痕中心及周围注射达肌肉层,或在结扎的上方作环行封闭,这对减轻症状甚有益处。肿胀的肢体,可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用双柏散(侧柏叶、大黄、黄柏、薄荷、泽之)加水蜜热敷,效果很好。局部出现坏死、溃疡者,则按中、西医(或中西医结合)外科处理。
二)抗蛇毒血清治疗
自Calmette于1896年首次制成抗眼镜蛇毒血清,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在蛇伤治疗上,国内外一致公认抗蛇毒血清是首选的特效急救药。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已有近30个国家30多个单位生产80多种抗蛇毒血清。我国的抗蛇毒血清的研制,从1923年开始,已先后在台湾研制出抗烙铁头、竹叶青、眼镜蛇和银环蛇四种血清。我国大陆的抗蛇毒血清的研制和生产,始于60年代后期,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广州医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浙江医科大学等单位协作,至1993年,全国已有六种血清供临床应用:精制抗蝮蛇毒血清、精制抗五步蛇毒血清、精制抗银环蛇毒血清、精制抗眼镜蛇毒血清、精制抗蝰蛇毒血清和精制抗金环蛇毒血清(后四种抗蛇毒血清是以我所为课题主要负责人完成的),这些抗蛇毒血清适用于治疗相应的毒蛇伤。对于目前无相应血清的毒蛇蛇伤,经以我所为主的广东省蛇伤防治研究网络的研究,可用同科属相关的血清的相互配伍来治疗。
三)危重病人的治疗
毒蛇咬伤后,由于中毒太深或延误使用抗蛇毒血清,病情变化迅猛,且十分复杂,往往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使抢救非常困难。应迅速送往医院抢救。要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除一般常规处理外,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对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功能损害、胰脏功能损害等作针对性治疗
蛇的种类及分布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多种,分别隶属10科,其中有毒蛇600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195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174种,
有毒的占48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10种,海生毒蛇10余种:
1.眼镜蛇科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金环蛇(Bungarus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1.2-1.5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Najanaja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1/3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naja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
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V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40-50个,激怒时其前身1/2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1000米的山区。
海蛇科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fasciatus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蝰科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russelli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10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1.5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
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100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60-90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此蛇我在梧桐山遇到过,所以请所有往梧桐山去的朋友们多注意一下身边,小心为好
白唇竹叶青
句子的成分及分类一.句子的成分●词类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叫词。根据词的形式、意义及其在句中的作用所作的分类叫词类(partsofspeech)。英语的词通常分为十大类,即名词、冠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副词、动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等名称的词。●冠词是一种虚词,本身不能独立使用,只能置于名词之前,帮助说明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及该名词的含义.●代词是代替名词...
不同方法的提取对茶花多糖的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XinlinWeia,MiaoaiChena,JianboXiaoa,YingLiua,LanYua,HuaZhangb,YuanfengWanga,摘要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考点一:宇宙与微观世界1.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组成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D.质子和中子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2.以下...
21014月年Ferya12bur01岩矿测试Vo13_0.No.2ROKCANDMINRALEANAYLSIS2327~33章文编号:24—723)2—031…替女性日常的温开水洗浴,因为湿巾的水分及所含有选购卫生巾有哪些讲究效成分毕竟有限;再者,湿巾也有卫生条件、贮存时间及贮存条件的限制,变质或过期的湿巾均不可使用。另外,对药物卫生巾需谨慎使用。药物卫生巾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对女性阴部保洁、防...
2011年4月February2011岩矿测试ROCKANDMINERALANALYSISVol.30,No.7(3-05文章编号:0254-天然祖母绿与合成祖母绿的成分及红外吸收光谱研究申柯娅…治疗冻疮,用晒干的柚子皮煮水,烧到很浓时用水热吃柚子有什么好处敷冻伤的地方,就可以促进冻伤恢复,也避免来年冬天再反复。如何增加精子活力精子活力指精液中呈前进运动...
中蛇毒的症状有哪些蛇这种动物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遥远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根本就不会出现中蛇毒的情况,其实每件事情都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如果是根本不知道中蛇毒症状的话,那么在自己中蛇毒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的手足无措,而且大部分人们被蛇咬伤以后都是会产生中毒情况的,这还是和个人的体质有关系。蝰斑蛇1.0~1.5()部组织呈深色眼镜蛇1.1~1.9()伤口周围瘀斑和肿胀明显眼镜王蛇1.5~3.0()...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蛇毒血清的制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