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smart信息读取都是啥。数据有的到1就坏道,有的1000000多都没事

硬盘 - 搜狗百科
硬盘是电脑主要的存储
媒介之一,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
碟片组成。
碟片外覆盖有
铁磁性材料。
( 盘,新式硬盘)、
( 传统硬盘)、(HHD 一块基于传统机械硬盘诞生出来的新硬盘)。SSD采用
颗粒来存储,HDD采用磁性碟片来
存储,混合硬盘(HHD: Hybrid Hard Disk)是把磁性硬盘和
闪存集成到一起的一种硬盘。绝大多数
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
复位节能技术:通过在闲时对磁头的复位来节能。
磁头技术:通过在同一
碟片上增加多个磁头同时的读或写来为
硬盘提速,或同时在多碟片同时利用磁头来读或写来为
磁盘提速,多用于服务器和
数据库中心。
Hard Disk Drive
硬盘有 固态硬盘(SSD)、 机械硬盘(HDD )、 混合硬盘(HHD 一块基于传统 机械硬盘诞生出来的新 硬盘);SSD采用 闪存颗粒来存储,HDD采用磁性碟片来 存储, 混合硬盘是把磁性硬盘和闪存集成到一起的一种硬盘。
复位节能技术:通过在闲时对磁头进行复位和调整。
多 磁头技术:通过在同一 碟片上增加多个磁头同时的读或写来为 硬盘提速,或同时在多碟片同时利用磁头来读或写来为 磁盘提速,多用于 服务器和 数据库中心。
1.1956年, IBM的IBM 350 是现代 硬盘的雏形,它相当于两个 冰箱的 体积,不过其 储存容量只有5MB。1973年IBM 3340问世,它拥有“ 温彻斯特”这个绰号,来源于他两个30 MB的储存单元,恰是当时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枪”的口径和填弹量。至此, 硬盘的基本架构就被确立。
2.1980年,两位前IBM员工创立的公司开发出5.25英寸 规格的5MB 硬盘,这是首款面向 台式机的产品,而该公司正是 ()公司。
3. 80年代末,推出MR(Magneto Resistive 磁阻)技术令 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使 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数十倍,该技术为 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1991年, IBM应用该技术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 硬盘。
4.1970年到1991年, 硬盘 盘片的储存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开始增长到60%~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从1997年开始的惊人速度提升得益于IBM的 (Giant Magneto Resistive, )技术,它使 磁头灵敏度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了储存密度。
5.1995年,为了配合Intel的LX 芯片组, (Quantum)与Intel携手发布 33 接口——标准将原来接口 从16.6MB/s提升到了33MB/s 同年, 希捷开发出液态 轴承(FDB,Fluid Dynamic Bearing) 马达。所谓的FDB就是指将上的技术引进到 硬盘生产中,用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直径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属轴承,减轻了硬盘 噪音与发 热量。
6.1996年, 希捷收购康诺(Conner Peripherals)。
7.1998年2月, UDMA66规格上市。
8.1999年, 容量高达10GB的上市。
9.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
号,硬盘领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问世。
10月, ()收购 昆腾硬盘业务。
10.2001年:新的 磁头技术,此时的全部硬盘几乎均采用GMR,该技术最新的为第四代GMR磁头技术。
11.2003年1月, 日立宣布完成20.5亿美元的收购 IBM 硬盘事业部计划,并成立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Hitachi GST)。
12.2005年 日立环储和 希捷都宣布了将开始大量采用 磁盘(perpendicular recording),该原理是将平行于 盘片的磁场方向改变为垂直(90度),更充分地利用的。
13.日, 硬盘制造商 希捷宣布收购 迈拓(Maxtor)。
14.2007年1月, 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宣布将会发售全球首只1的 硬盘,比原先的预定时间迟了一年多。 硬盘的售价为399美元,平均每 美元可以购得2.75GB硬盘空间。
15.2007年11月,Maxtor 硬盘出厂的预先格式化的硬盘。被发现已植入会盗取 在线游戏的帐号与密码的 木马。
16.2010年12月, 日立环球存储科技 公司日前同时宣布,将向全球 OEM厂商和部分分销合作伙伴推出3T
B、2TB和1.5TB Deskstar 7K3000 硬盘系列。
17.日凌晨,WD 公司宣布,将以现金加 股票的形式,出资43亿美元收购 日立全资子公司,同为世界级 硬盘 大厂的日立环球存储技术公司()。
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数据 存储器,容量是 硬盘最主要的参数。
硬盘的容量以 兆字节(MB/MiB)、千兆字节(GB/GiB)或百万兆字节(TB/TiB)为单位,而常见的换算式为:=1024GB,1GB=1024MB而1MB=1024KB。但 硬盘厂商通常使用的是GB,也就是1G=1000MB,而Windows系统,就依旧以“GB”字样来表示“GiB”单位(1024换算的),因此我们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盘时看到的容量会比厂家的要小。
硬盘的容量指标还包括硬盘的 。所谓单碟容量是指 硬盘单片 盘片的容量,单碟容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 也越短。
一般情况下 硬盘容量越大,单位字节的价格就越便宜,但是超出主流容量的硬盘略微例外。
在我们买硬盘的时候说是500G的,但实际容量都比500G要小的。因为厂家是按1MB=1000KB来换算的,所以我们买新硬盘,比买时候实际用量要小点的。
转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 硬盘内 电机主轴的旋转速度,也就是硬盘 在一分钟内所能完成的最大转数。转速的快慢是标示 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硬盘内部 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硬盘的速度。 硬盘的转速越快,硬盘寻找文件的速度也就越快,相对的硬盘的传输速度也就得到了提高。 硬盘转速以每分钟多少转来表示,单位表示为RPM,RPM是Revolutions Per minute的缩写,是转/每分钟。RPM值越大,内部传输率就越快,访问时间就越短, 硬盘的整体性能也就越好。
硬盘的主轴马达带动 盘片高速旋转,产生浮力使 飘浮在盘片上方。要将所要存取资料的带到 磁头下方,转速越快,则等待时间也就越短。因此转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硬盘的速度。
家用的普通硬盘的转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几种高转速硬盘也是台式机用户的首选;而对于 笔记本用户则是4200rpm、5400rpm为主,虽然已经有公司发布了10000rpm的,但在市场中还较为少见;服务器用户对硬盘性能要求最高,服务器中使用的转速基本都采用10000rpm,甚至还有15000rpm的,性能要超出家用产品很多。较高的转速可缩短硬盘的 和实际读写时间,但随着硬盘转速的不断提高也带来了温度升高、电机主轴磨损加大、 工作噪音增大等负面影响。
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 磁头从起始位置到到达目标位置,并且从目标磁道上找到要读写的数据扇区所需的时间。
平均访问时间体现了 硬盘的读写速度,它包括了硬盘的 和等待时间,即:平均访问时间=平均寻道时间+ 平均等待时间。
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盘的 磁头移动到盘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当然越小越好, 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8ms到12ms之间,而SCSI硬盘则应小于或等于8ms。
硬盘的等待时间,又叫潜伏期(),是指 磁头已处于要访问的磁道,等待所要访问的扇区旋转至磁头下方的时间。平均等待时间为 盘片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的一半,一般应在4ms以下。
传输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盘的是指硬盘读写数据的速度,单位为兆字节每秒(MB/s)。 硬盘数据传输率又包括了 和 。
内部传输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称为持续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 硬盘 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内部传输率主要依赖于 硬盘的旋转速度。
外部传输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称为 (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传输率,它标称的是 与 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外部数据传输率与 和 的大小有关。
Fast ATA接口 硬盘的最大外部传输率为16.6 MB/s,而Ultra ATA 接口的硬盘则达到33.3MB/s。2012年12月,两80后研制出传输速度每秒1.5GB的。
缓存( memory)是 上的一块 ,具有极快的存取速度,它是 硬盘内部存储和外界接口之间的。由于 硬盘的内部 数据传输速度和外界介面传输速度不同, 缓存在其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 缓存的大小与速度是直接关系到 硬盘的传输速度的重要因素,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硬盘整体性能。当 硬盘存取零碎数据时需要不断地在硬盘与 内存之间交换数据,有大 缓存,则可以将那些零碎数据暂存在缓存中,减小外系统的负荷,也提高了数据的传输速度。
3.5英寸台式机 硬盘;风头正劲,广泛用于各种。
2.5英寸 ;广泛用于 笔记本电脑,桌面一体机, 及便携式 。
1.8英寸微型 硬盘;广泛用于超薄 笔记本电脑, 移动硬盘及苹果播放器。
1.3英寸微型 硬盘;产品单一, 三星独有技术,仅用于三星的 移动硬盘。
1.0英寸微型 硬盘;最早由开发, (简称MD)。因符合CFⅡ标准,所以广泛用于 。
0.85英寸微型 硬盘;产品单一, 日立独有技术,已知用于日立的一款硬盘手机,前Rio公司的几款 也采用了这种硬盘。
ATA 全称 Advanced Technology ,是用传统的40-pin 并口数据线连接 主板与 硬盘的,外部接口速度最大为133MB/s,因为并口线的抗干扰性太差,且 排线占空间,不利计算机散热,将逐渐被SATA 所取代。
全称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俗称PATA并口。
1. 传输速率高。在部分 RAID模式中,可以让很多同时传输数据,而这些磁盘驱动器在逻辑上又是一个磁盘驱动器,所以使用RAID可以达到单个的磁盘驱动器几倍的速率。因为CPU的速度增长很快,而磁盘驱动器的无法大幅提高,所以需要有一种方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2. 更高的安全性。相较于普通磁盘驱动器很多RAID模式都提供了多种功能,当RAID中的某一磁盘驱动器出现严重故障无法使用时,可以通过RAID中的其他磁盘驱动器来恢复此驱动器中的数据,而普通磁盘驱动器无法实现,这是使用RAID的第二个原因
2001年,由Intel、APT、 Dell、 IBM、 、 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Serial ATA采用 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 总线使用 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
SATA Ⅱ是芯片巨头 Intel英特尔与 硬盘巨头
希捷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 SATA的150MB/s进一步提高到了300MB/s,此外还包括 (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 都可以使用,除了硬盘本身要支持NCQ之外,也要求 主板 芯片组的SATA 控制器支持NCQ。
正式名称为“SATARevision3.0”,是串行ATA国际组织(SATA-IO)在2009年5月份发布的新版规范,主要是传输速度翻番达到6Gbps,同时旧版规范“SATARevision2.6”(也就是现在俗称的SATA3Gbps),接口、数据线都没有变动。SATA3.0 接口技术标准是2007上半年 提出的,由 英特尔公司的 存储产品架构设计部技术总监Knut Grimsrud负责。Knut Grimsrud表示,SATA3.0的 传输速率将达到6Gbps,将在SATA2.0的基础上增加1倍。
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 ),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而SCSI并不是专门为 硬盘设计的接口,是一种广泛应用于 小型机上的高速。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 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等优点,但较高的价格使得它很难如IDE 硬盘般普及,因此主要应用于中、高端 服务器和高档 工作站中。
的英文拼写是Fibre Channel,和 SCSI接口一样光纤通道最初也不是为 硬盘设计开发的 接口技术,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但随着 对速度的需求,才逐渐应用到中。光纤通道 硬盘是为提高多硬盘 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 、连接设备数量大等。
光纤通道是为在像服务器这样的多 硬盘系统环境而设计的,能满足高端工作站、服务器、海量存储子网络、外设间通过 、 交换机和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串行 数据通讯等系统对高的要求。
RAID 0,无冗余无校验的磁盘阵列。数据同时分布在各个磁盘上,没有容错能力,读写速度在RAID中最快,但因为任何一个磁盘损坏都会使整个RAID系统失效,所以安全系数反倒比单个的磁盘还要低。一般用在对数据安全要求不高,但对速度要求很高的场合,如:大型 游戏、图形图像编辑等。此种RAID模式至少需要2个磁盘,而更多的磁盘则能提供更高效的数据传输。
SAS(Serial Attached )即串行连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现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 硬盘相同,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出的全新接口。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 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并且提供与SATA 硬盘的兼容性。
是 硬盘中最昂贵的部件,也是硬盘技术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环。传统的 磁头是读写合一的电磁感应式磁头,但是, 硬盘的读、写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为此,这种二合一磁头在设计时必须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特性,从而造成了硬盘设计上的局限。而MR 磁头(Magnetoresistive heads),即磁阻磁头,采用的是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MR磁头不能进行写操作),读取磁头则采用新型的MR磁头,即所谓的感应写、磁阻读。这样,在设计时就可以针对两者的不同特性分别进行优化,以得到最好的读/写性能。另外,MR 磁头是通过阻值变化而不是电流变化去感应 信号幅度,因而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读取数据的准确性也相应提高。而且由于读取的信号幅度与 宽度无关,故磁道可以做得很窄,从而提高了 密度,达到每平方英寸200MB,而使用传统的 磁头只能达到每平方英寸20MB,这也是MR磁头被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MR 磁头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采用多层结构和 更好的材料制作的磁头(Giant Magnetoresistive heads)也逐渐开始普及。
当磁盘旋转时, 磁头若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则每个磁头都会在磁盘表面划出一个圆形轨迹,这些圆形轨迹就叫做磁道。这些磁道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因为它们仅是盘面上以特殊方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磁盘上的信息便是沿着这样的 轨道存放的。相邻磁道之间并不是紧挨着的,这是因为磁化单元相隔太近时磁性会相互产生影响,同时也为 磁头的读写带来困难。一张1.44MB的 ,一面有80个磁道,而 硬盘上的 磁道密度则远远大于此值,通常一面有成千上万个磁道。磁道的磁化方式一般由磁头迅速切换正负极改变磁道所代表的0和1。
磁盘上的每个磁道被等分为若干个弧段,这些弧段便是磁盘的 ,每个扇区可以存放512个 字节的信息, 在向磁盘读取和写入数据时,要以扇区为单位。1.44MB3.5英寸的 软盘,每个磁道分为18个扇区。
硬盘通常由重叠的一组 构成,每个盘面都被划分为数目相等的,并从外缘的“0”开始编号,具有相同编号的磁道形成一个圆柱,称之为磁盘的柱面。磁盘的 柱面数与一个盘单面上的磁道数是相等的。无论是双盘面还是单盘面,由于每个盘面都只有自己独一无二的 ,因此,盘面数等于总的 。所谓 硬盘的CHS,即Cylinder(柱面)、Head( 磁头)、Sector(扇区),只要知道了硬盘的CHS的数目,即可确定硬盘的容量,硬盘的容量=柱面数*磁头数* 扇区数*512B。
()公司成立于1980年,现为全球第1大的 硬盘、磁盘和读写 磁头制造商, 希捷在设计、制造和销售硬盘领域居全球领先地位,提供用于企业、 台式电脑、移动设备和消费电子的产品。、
2005年并购迈拓(Maxtor)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收购三星(Samsung)旗下的
业务后成为最大的硬盘厂商。
(Western Digital)是全球知名的 硬盘厂商,现为全球第2大硬盘制造商,成立于1979年,总部位于 美国加州,在世界各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为全球五大洲用户提供 存储器产品,2011年3月收购 日立。
HITACHI 是全球最大的综合跨国集团之一,台式 , 都有生产。
于2002年并购IBM 硬盘生产事业部门。于2011年3月被 西部数据收购。
东芝(TOSHIBA)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亦是第二大综合 电机制造商,隶属于 旗下。 主要生产产品。
三星(Samsung)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 三星集团的简称。生产的 硬盘提供用于台式电脑、移动设备和消费电子的产品。日, 正式宣布以13.75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购 三星硬盘业务。日, 希捷宣布已完成对三星电子有限公司旗下 硬盘业务的收购交易。
很久以前, 硬盘的容量还非常小的时候,人们采用与软盘类似的结构生产 硬盘。也就是硬盘 的每一条都具有相同的数。由此产生了所谓的 3D参数(Disk Geometry),即 (Heads),柱面数(Cylinders),扇区数(Sectors),以及相应的 寻址方式。
磁头数(Heads)表示 硬盘总共有几个,也就是有几面 盘片, 最大为255 (用8 个 二进制位 存储)
柱面数(Cylinders) 表示 硬盘每一面 盘片上有几条 磁道,最大为1023(用 10 个二进制位存储)
扇区数(Sectors) 表示每一条磁道上有几个 扇区,最大为63(用 6个二进制位存储)
每个扇区一般是512个字节, 理论上讲这不是必须的,但好像没有取别的值的。
所以磁盘最大容量为:
255 * 1023 * 63 * 512 / 1048576 = 7.837 GB (1M =1048576 )
或 硬盘厂商常用的单位:
255 * 1023 * 63 * 512 / 1000000 = 8.414 GB (1M =1000000 Bytes)
在CHS 寻址方式中, 磁头,柱面,扇区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到 Heads - 1。0 到Cylinders - 1。1 到Sectors (注意是从1 开始)。
BIOS Int 13H 调用是BIOS提供的磁盘基本 输入输出中断调用,它可以完成磁盘(包括 硬盘和软盘)的复位,读写,校验,定位,诊断,格式化等功能。它使用的就是CHS 寻址方式,因此最大只能访问 8 GB 左右的 硬盘(本文中如不作特殊说明,均以 1M = 1048576 字节为单位)。
在老式 硬盘中,由于每个磁道的扇区数相等,所以外道的记录密度要远低于内道,因此会浪费很多磁盘空间 (与软盘一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高 硬盘容量,人们改用等密度结构生产硬盘。也就是说,外圈磁道的扇区比内圈磁道多,采用这种结构后, 硬盘不再具有实际的3D参数, 寻址方式也改为线性寻址,即以扇区为单位进行寻址。
为了与使用3D寻址的老 (如使用BIOSInt13H接口的软件), 在 内部安装了一个 地址翻译器,由它负责将老式3D参数翻译成新的线性参数。这也是为什么 硬盘的3D参数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原因(不同的工作模式,对应不同的3D参数,如 ,LARGE,NORMAL)。
虽然现代 硬盘都已经采用了线性寻址,但是由于基本Int13H 的制约,使用BIOS Int 13H 接口的 程序,如 DOS 等还只能访问8 G以内的硬盘空间。为了打破这一限制,West Digital和Phoenix Technologies联合推出了EDD标准(BIOS Enhanced Disk Drive Services),它支持64位LBA,采用线性寻址方式存取 硬盘,所以突破了 8 G的限制,而且还加入了对可拆卸 介质(如活动硬盘) 的支持。
S.M.A.R.T.技术的全称是Self-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即“自监测、分析及报告技术”。在 ATA-3标准中,S.M.A.R.T.技术被正式确立。S.M.A.R.T.监测的对象包括 、磁盘、马达、 电路等,由 硬盘的监测电路和 主机上的监测软件对被监测对象的运行情况与历史记录及预设的安全值进行分析、比较,当出现安全值范围以外的情况时,会自动向用户发出警告,而更先进的技术还可以提醒网络 管理员的注意,自动降低 硬盘的运行速度,把重要数据文件转存到其它安全,甚至把到其它硬盘或存储设备。通过S.M.A.R.T.技术,确实可以对硬盘潜在 故障进行有效预测,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S.M.A.R.T.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对渐发性的 故障进行监测,而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故障,如 突然断裂等, 硬盘再怎么smart也无能为力了。因此不管怎样,备份仍然是必须的。
DFT(Drive Fitness Test,驱动器健康检测)技术是为其PC 硬盘开发的技术,它通过使用DFT程序访问IBM硬盘里的DFT 微代码对硬盘进行检测,可以让用户方便快捷地检测硬盘的运转状况。
据研究表明,在用户送回返修的 硬盘中,大部分的硬盘本身是好的。DFT能够减少这种情形的发生,为用户节省时间和精力,避免因误判造成数据丢失。它在 硬盘上分割出一个单独的空间给DFT程序,即使在 系统软件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也能调用。
DFT微代码可以自动对错误事件进行登记,并将登记数据保存到 硬盘上的保留区域中。DFT微代码还可以实时对 硬盘进行,如通过读取伺服位置错误信号来计算出 盘片交换、伺服稳定性、重复移动等参数,并给出 图形供用户或技术人员参考。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 硬盘子系统的 控制信号可以被用来分析硬盘本身的机械状况。
而DFT软件是一个独立的不依赖 操作系统的软件,它可以在用户其他任何 软件失效的情况下运行。
现代社会人们对隐私的保护欲越来越强烈, 技术开始发展。文字、图形、数字密码保护是最基本的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开始应用到 硬盘技术当中。
由于 主中只能分四个分区,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设计了一种 格式。基本上说,扩展分区的信息是以链表形式存放的,但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首先, 主分区表中要有一个基本扩展分区项,所有扩展分区都隶属于它,也就是说其他所有扩展分区的空间都必须包括在这个基本扩展分区中。对于DOS / Windows 来说,扩展分区的类型为0x05。除基本扩展分区以外的其他所有扩展分区则以 链表的形式级联存放, 后一个扩展分区的 记录在前一个扩展分区的 分区表中,但两个扩展分区的空间并不重叠。
扩展分区类似于一个完整的 硬盘,必须进一步分区才能使用。但每个扩展分区中只能存在一个其他分区。此分区在 DOS/Windows环境中即为逻辑盘。因此每一个扩展分区的分区表(同样存储在扩展分区的第一个中)中最多只能有两个分区数据项(包括下一个扩展分区的数据项)。
是硬盘读取数据的 关键部件,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存储在 硬盘 上的磁为电信号向外传输,而它的工作原理则是利用特殊材料的电阻值会随着磁场变化的原理来读写盘片上的数据, 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硬盘盘片的存储密度。比较常用的是(Giant Magneto Resisive) 磁头,GMR磁头的使用了更好的材料和多层薄膜结构,这比以前的传统磁头和MR(Magneto Resisive)磁阻磁头更为敏感,相对的磁场变化能引起来大的电阻值变化,从而实现更高的存储密度。
磁头是硬盘中对 盘片进行读写工作的工具,是硬盘中最精密的部位之一。磁头是用 线圈缠绕在磁芯上制成的。 硬盘在工作时, 磁头通过感应旋转的 盘片上磁场的变化来读取数据;通过改变盘片上的磁场来写入数据。为避免 磁头和 盘片的磨损,在工作状态时,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只有在 电源关闭之后,磁头会自动回到在盘片上的固定位置(称为 着陆区,此处盘片并不存储数据,是盘片的起始位置)。
在1990年至1995年间, 硬盘采用TFI读/写技术。TFI 磁头实际上是绕线的 磁芯。 盘片在绕线的磁芯下通过时会在 磁头上产生 感应电压。TFI读 磁头之所以会达到它的能力极限,是因为在提高磁灵敏度的同时,它的写能力却减弱了。
AMR(Anisotropic Magneto Resistive)90年代中期, 希捷公司推出了使用AMR 磁头的 硬盘。AMR 磁头使用TFI磁头来完成写操作,但用薄条的磁性材料来作为读元件。在有磁场存在的情况下,薄条的电阻会随磁场而变化,进而产生很强的信号。 硬盘译解由于磁场极性变化而引起的薄条电阻变化,提高了读灵敏度。AMR 磁头进一步提高了面密度,而且减少了元器件数量。由于AMR薄膜的电阻变化量有一定的限度,AMR技术最大可以支持3.3GB/平方英寸的记录密度,所以AMR 磁头的灵敏度也存在极限。这导致了GMR 磁头的研发。GMR(Giant
继承了TFI磁头和AMR磁头中采用的读/写技术。但它的读 磁头对于磁盘上的磁性变化表现出更高的灵敏度。GMR 磁头是由4层导电材料和磁性材料薄膜构成的:一个传感层、一个非导电中介层、一个磁性的栓层和一个交换层。GMR 传感器的灵敏度比AMR 磁头大3倍,所以能够提高 的密度和性能。
硬盘的 取决于硬盘中的 碟片数, 盘片正反两面都存储着数据,所以一个盘片对应两个磁头才能正常工作。比如总容量80GB的 硬盘,采用80GB的 盘片,那只有一张盘片,该盘片正反面都有数据,则对应两个 磁头;而同样总容量120GB的硬盘,采用二张盘片,则只有三个磁头,其中一张盘片的一面没有磁头。
介绍: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IDE FLASH DISK、Serial ATA Flash Disk)是由 控制单元和 ( )组成,简单的说就是用固态电子 阵列而制成的硬盘, 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 硬盘一致,包括3.5&,2.5&,1.8&多种类型。由于 固态硬盘没有普通硬盘的旋转介质,因而抗震性极佳,同时工作温度很宽,扩展温度的 可工作在-45℃~+85℃。广泛应用于军事、 车载、 工控、
视频监控、 网络监控、 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等、 导航设备等领域。
早期的研究已经可以把 DNA做成电路或小工厂,但从没见过将DNA当做 存储介质的。 的研究人员却将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个由乔治·切齐(George Church)、瑟里拉姆·库苏里(Sriram Kosuri)和高原(Yuan Gao,音译)领导的团队可以将96比特数据存储到DNA链中。具体方法则是为 腺嘌呤、 鸟嘌呤、 胞嘧啶和 胸腺嘧啶分别赋予二进制值,随后通过微流体芯片对基因序列进行合成,从而使该序列的位置与相关相匹配。
这项技术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但用微观物质存储宏观数据却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即可存储704TB的数据,相当于数百个硬盘的容量。虽然这一成果令人振奋,但流程还很缓慢,因此不能存储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数据。
所谓虚拟 硬盘(或称“内存硬盘”)就是用 内存中虚拟出一个或者多个磁盘的技术。
内存的速度要比 硬盘快得多,就要利用这一点,在内存中虚拟出一个或多个硬盘就可以加快磁盘的 数据交换速度,从而提高电脑的运行速度。但是,也有缺点:在这个“硬盘”中储存的文件在断电后会全部消失。
硬盘出现故障前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1.出现 S.M.A.R.T故障提示。这是 硬盘厂家本身内置在硬盘里的自动检测功能在起作用,出现这种
提示说明您的硬盘有潜在的物理故障,很快就会出现不定期地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
初始化时 死机。这种情况较复杂,首先应该排除其他部件出问题的可能性,比如 内存质量不好、风扇停转导致系统过热,或者是病毒破坏等,最后如果确定是 的话,再另行处理。
3.能进入Windows系统,但是运行程序出错,同时运行磁盘扫描也不能通过,经常在扫描时候缓慢停滞甚至 死机。这种现象可能是 硬盘的问题,也可能是Windows天长日久的 软故障,如果排除了软件方面设置问题的可能性后,就可以肯定是硬盘有物理故障了。
4.能进入Windows,运行 磁盘扫描程序直接发现错误甚至是 ,这不用我多说了,Windows的检查程序会详细地报告情况。
5.在BIOS里突然根本无法识别 硬盘,或是即使能识别,也无法用操作系统找到硬盘,这是最严重的故障。
1、保持电脑工作环境清洁
硬盘已带有超精过滤纸的呼吸孔与外界相通,它可以在普通无净化装置的室内环境中使用,若在灰尘严重的环境下,会被吸附到PCBA的表面、的内部以及堵塞呼吸过滤器,因此必须防尘。还有环境潮湿、电压不稳定都可能导致 硬盘损坏。
2、养成正确关机的习惯
硬盘在工作时突然关闭电源,可能会导致 与 猛烈磨擦而损坏 硬盘,还会使磁头不能正确复位而造成硬盘的划伤。关机时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 硬盘指示灯是否还在闪烁,只有当硬盘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结束读写后方可关机。
,注意防震
移动硬盘时最好等待关机十几秒硬盘完全停转后再进行。在开机时 硬盘高速转动,轻轻的震动都可能 碟片与读写头相互磨擦而产生磁片坏轨或读写头毁损。所以在开机的状态下,千万不要 移动硬盘或机箱,最好等待关机十几秒硬盘完全停转后再移动主机或重新启动电源,可避免电源因瞬间突波对硬盘造成伤害。在 硬盘的安装、拆卸过程中应多加小心,硬盘移动、运输时严禁磕碰,最好用泡沫或海绵包装保护一下,尽量减少震动。
注意: 硬盘厂商所谓的“抗撞能力”或“防震系统”等,指在硬盘在未启动状态下的防震、抗撞能力,而非开机状态。
选购技巧一:关注硬盘的容价比(硬盘每GB容量的性价比)
建议大家在购买硬盘时,尽量考虑2TB的产品,总价不贵,单GB的性价比最高。当然,的硬盘也是值得入门级用户推荐的,虽然每GB的价格高达0.39元,但385元的总价不高,也足以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
选购技巧二:关注硬盘的单碟容量(一张碟片能装多少数据)
硬盘最新的技术为单碟1TB,此项技术已经2年有余。市售产品中,“1TB-3TB”领域已经实现单碟1TB技术,持续读写速度介于150-220MB/秒。在高端的大容量领域,从主流的5碟4TB/7200转硬盘开始升级到4碟4TB/5900转硬盘,并发展出4碟4TB/7200转。
之所以重视硬盘的单碟容量,是因为其值越高,所需要的碟片数量就越少,硬盘的数量就会减少,与稳定性就越高。在主流产品中,2TB的硬盘还是采用3碟的设计,而这些产品往往是商家的库存,急于销售。这些产品由于采用了三碟片的设计,因此在重量上比两碟装的产品明显重一些,并且在读写速度、稳定性与发热量方面比两碟装产品逊色许多。
选购技巧三:关注区分二碟装与三碟装的方法
三碟装的产品可以通过识别外观、重量等进行区别,比如两碟2TB的硬盘右侧上角有一个较大的深坑(三碟则为浅坑)等,但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辨别的难度相当大,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购买生产日期接近的产品,像2013年以后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两碟装,因此用户在购买时要重点关注。
硬盘的转速大都是5400转和7200转,更在1转,在进行读写时,整个 处于高速旋转状态中,如果忽然切断电源,将使得 与盘片猛烈磨擦,从而导致硬盘出现甚至损坏,也经常会造成 数据流丢失。所以在关机时,一定要注意机箱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没有闪烁,即硬盘已经完成读写操作之后才可以按照正常的程序关闭电脑。 硬盘指示灯闪烁时,一定不可切断电源。如果是 ,最好要先执行 硬件安全删除,成功后方可拔掉。
硬盘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有时候严重集尘或是 空气湿度过大,都会造成电子元件短路或是接口氧化,从而引起硬盘性能的不稳定甚至损坏。
硬盘是十分精密的存储设备,进行读写操作时, 磁头在 盘片表面的浮动高度只有几微米;即使在不工作的时候,磁头与盘片也是接触的。硬盘在工作时,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就容易造成 磁头与资料区相撞击,导致 盘片资料区损坏或刮伤磁盘,丢失硬盘内所储存的文件数据。因此,在工作时或关机后尚未停顿之前,千万不要搬动电脑或 移动硬盘,以免 磁头与 盘片产生撞击而擦伤盘片表面的磁层。此外,在 硬盘的安装、拆卸过程中也要加倍小心,防止过分摇晃或与机箱铁板剧烈碰撞。
如果长时间运行一个程序(如大型软件或玩游戏),或是长期使用BT等下载软件,这时就要注意了,这样 会长时间频繁读写同一个 硬盘位置(即程序所在的),而使硬盘产生。另外,如果长时间使用一个操作系统,也会使 所在的(不可移动)处于长期读取状态,从而加快该扇区的损坏速度。当然,最好是安装有两个或以上的操作系统交替使用,以避免对 硬盘某个扇区做长期的读写操作。
在一天中,特别是夏天高温环境下。最好不要让 硬盘的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而且不要连续工作超过8个小时,应该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关闭电脑,让硬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硬盘工作时会频繁地进行读写操作,同时程序的增加、删除也会产生大量的不连续的磁盘空间与 。当不连续磁盘空间与 磁盘碎片数量不断增多时,就会影响到 硬盘的读取效能。如果数据的增删操作较为频繁或经常更换软件,则应该每隔一定的时间(如一个月)就运行Windows系统自带的 ,进行磁盘碎片和不连续空间的重组工作,将 硬盘的性能发挥至最佳。
对于Linux系统用户(Ext文件系统)或MAC OS 用户,基本不需要清理(因为Linux的文件 与Win不同)。
一定要使用性能稳定的电源,如果电源的供电不纯或功率不足,很容易就会造成资料丢失甚至 硬盘损坏。
强制关机会使 硬盘与指针产生强烈的摩擦,长期这样的话,硬盘会丢失信息,所以,一定要正确关机。
1、首先鼠标右击“ ”选择“属性”选项,在打开的属性面板中选择“ 硬件”,然后点击“ ”;
2、接着展开“IDE ATA/ 控制器”节点,然后双击你的“主要IDE 控制器”;
3、接着点击“高级设置”选项卡,将传送模式改为DMA,点击确定退出就可以了。
硬盘指示灯常亮不熄的解决办法
一、原因分析:
造成硬盘这种反复、重复读取 数据的主要原因是主机电源的+12V电源电压降低至11V以下(更甚还会降至10V或以下),硬盘 驱动电机的转速达不到应有的要求,由于读取数据出现困难,故出现 假死、很卡、硬盘灯常亮不熄、一直发生声音的故障现象。
通常情况下,主机电源+12V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内部灰尘太多,影响 散热,或是稳压元件已老化,起不到稳压的作用,或是稳压特性变差等原因引起的。
二、解决方法:
彻底清扫 主机电源内部的灰尘,如果有条件的话,检查各路输出电压,如果偏低太多,就要考虑调整或更换主机电源了。
参考资料:
词条标签: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意见反馈及投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硬盘smart数据异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