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和奶奶脱离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

【图】男孩赌气喝药自杀 悲惨孤儿与奶奶相依为命_男孩赌气喝药自杀_伊秀情感网|
【图】男孩赌气喝药自杀&悲惨孤儿与奶奶相依为命男孩赌气喝药自杀,孤儿小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奶奶数落了几句。没想到竟然想不开喝下了百草枯。被奶奶发现后,赶紧送去医院抢救,但是还是未脱离危险。男孩赌气喝药自杀,孤儿小伟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奶奶数落了几句。没想到竟然想不开喝下了百草枯。被奶奶发现后,赶紧送去医院抢救,但是还是未脱离危险。原来小伟和奶奶相依为命,三岁时妈妈就出走了,而爸爸在外出打工时也发生意外去世了。只剩下一老一小,生活基本靠低保度日。小伟还算懂事,就是老人家无暇顾及他的学习,所以成绩一般。当天奶奶看小伟愁容满脸的坐在家中玩。奶奶问他怎么了。小伟说期末考试没考好,于是奶奶对小孩一顿数落。没几句两人就争执起来。老人夺走孩子的手机。小伟生气的跑出房间,进了院子的一间平房。几分钟后奶奶感觉不对劲,于是跑去开房门。看到小伟躺在地上,脸色发白,而且嘴角还有绿色的液体,地上摆放着一瓶百草枯。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过多的采用数落的方式,其实是很不好的。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要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孩子才有了心里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经得起挫折。要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仅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才能正确为人,有效处事。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教育孩子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
上一篇情感文章: 下一篇情感文章:被爷爷奶奶带大,我永远觉得自己是孤儿(分享)_隔代教养”隔开_宝宝树
1共6页 直接到页
被爷爷奶奶带大,我永远觉得自己是孤儿(分享)
隔代教养”隔开生命联结
亲密母子关系是亲密父子关系的前提,孩子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
父母是否愿意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这在当下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最终却是一个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
“隔代帮忙”≠“隔代抚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四世同堂、儿孙绕膝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是家庭生活中彼此温暖、合理互助的一种形式。现在,绝大多数老人都会帮子女照看孩子,这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家庭成员间很现实的关怀。但这件事应该做得有度,如果“隔代帮忙”变成“隔代抚养”,就会过犹不及,变成帮倒忙。
很多家长在孩子刚过了哺乳期,一岁左右,甚至更早,就把带孩子的任务“承包”给爷爷奶奶,即使生活在一个家里,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一切事务,全部由老人包办,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业余角色。更有一些没条件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家长,干脆把孩子全托给老人,一周见孩子一次,或一月甚至一年见一次。
广告滚粗去
广告滚出去,俺还没发完就来了
很多家长在孩子刚过了哺乳期,一岁左右,甚至更早,就把带孩子的任务“承包”给爷爷奶奶,即使生活在一个家里,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一切事务,全部由老人包办,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只是业余角色。更有一些没条件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家长,干脆把孩子全托给老人,一周见孩子一次,或一月甚至一年见一次。
也许正是甩手掌柜型的父母现在太多,现象成就了商机,于是这样的图书出现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现代教育全攻略》、《非常奶奶——隔代教育的成功之道》——市场操作就是可以这样不择手段地误导,让很多人晕头转向,误入歧途。
儿童和世界的第一个联结通道是由母亲建立的。母乳喂养、肌肤相亲、一言一语、一歌一笑,等等,都是在打通和拓宽这个通道。亲密母子关系是亲密父子关系的前提,孩子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
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些一头雾水的家长,他们和孩子的相处有很多困扰,主观上很想解决,但对于了解孩子这件事,既缺少能力也缺少兴趣,所以改善也非常不易。
比如有位妈妈给我写咨询邮件,一封信基本上只有三句话。第一句说她2岁的孩子经常哭,第二句问我这是怎么回事,第三句直接索求答案“如何能让孩子不哭?”从她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她对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何等没有兴趣。还有一位妈妈,她说自己4岁的孩子在外面特别胆小,但回家却经常发脾气,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我提醒她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家长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或发脾气,做了坏榜样;第二,是否平时对孩子管得太严太细,甚至有打骂,孩子心理受阻,就会胆小且脾气不好。她回复说,你说得对,这两种情况确实我们都有,家长确实有些地方做得不好。可你没回答我的问题,我的问题是怎么能让孩子在外不胆小、回家不发脾气啊!
从这些家长的态度和反应可以看到,她们和孩子间隔着一块玻璃,表面上看靠得很近,却无法拥抱,无法沟通。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这些妈妈文化素质低,或比较笨,从我接触过的家长来看,并不是这个原因。很多人其实学历很高,只是在和孩子相处时,显得很“笨”。追问这些家长和孩子的早期相处情况,大多是走了“隔代抚养”的路线。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用教条来传授的。每天都会产生新的情境,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应用她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她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赢取他的情感,并保护他的利益时,才会有这种技巧。
中国民间有种说法,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亲自拉扯才会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血缘固然是一条纽带,但仅靠血缘沟通亲情,恐怕不够。如果和孩子早期相处不足,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而这种联结是有时间段的,错过了就很难再建立新的联结。这一点也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所发现和证实。
大自然设计人类是有深意的。让我们想一下,为什么民间会总结出“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这样一种真理般的俗语?为什么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维持到六七十岁,甚至80岁,而女人的生殖能力只能到50岁左右?这样的设计,就是要保证一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妈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抚养他长大成人。
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父亲抚养都不能完全取代母亲,何况爷爷奶奶!
被严重低估的母子相处价值
女性角色在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有了很大变化,由家庭人变为社会人。但人类的天性在过去三千年中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几千年前降落在草丛和兽皮上的孩子需要母亲的怀抱,几千年后在电子仪器监护下和高档婴儿产品包围中出生的孩子也需要。
母亲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命最初的几年,是人生的黄金期,几乎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
不幸的是,很多母亲却在现代生活中失去母性,尤其是一些学历高或事业心强的女性,由于她们过分看重自我奋斗的价值,且严重低估母子相处的价值,不能很好地协调自己的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间的矛盾,经常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很轻易地放弃作为母亲的义务。
幼年的孩子如果缺失了这两样东西:丰富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正常的生命潜能就有可能无法被激活。
被爷爷奶奶带大,我永远觉得自己是孤儿(分享)相关的更多内容: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帖子]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知识]
需要账号和密码的外链可能是钓鱼网站,为了您的账号和财产安全,请勿提供任何有效信息!
宝宝树孕育亲子关系/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和孩子的未来。如果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并且有很好的成就,就需要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但是健全的人格取决于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如果想营造一个好的家庭亲子关系,那么首先就是父母的关系要和谐。然后是亲子的关系。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父母子女关系可分为两大类:  1.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这是基于子女出生的法律事实而发生的,其中包括生父母和婚生子女的关系、生父母和非婚生子女的关系。其特点为: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只能因依法送养子女或父母子女一方死亡的原因而终止。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允许解除的。  2.的父母子女关系。这是基于收养或再婚的法律行为以及事实上抚养关系的形成,由法律认可而人为设定的。包括养父母和养子女的关系,继父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的关系。其特点为: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可因收养的解除或继父(母)与生母(父)离婚及相互抚养关系的变化而终止。
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当中能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都是独生子女,不好管教,这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在建立亲子关系的时候,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系太亲密了,恐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恐孩子抱怨。真是难为做父母的不知如何是好。在这一阶段里,子女应该怎样做,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可以通过请教心理专家和查阅心理学书籍获得好的经验和建议。
亲子关系常见问题/亲子关系
 最常见的是亲子关系在发展阶段上的适应困难。也就是说,有些父母与子女在某阶段可以相互适应,但到了另一阶段则无法相处。譬如,有些父母能好好照顾且抚养日夜安睡的幼小婴儿,但觉得难以管教到处乱跑的幼儿;或能应付依赖的孩童,但无法与青春期的子女和谐相处。&
正文/亲子关系
  人类初级群体──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之一。家庭关系的核心是夫妇关系。当夫妇有了孩子以后,父母和子女便建立了亲子关系。儿童出生以后,亲子关系主要表现为母子关系。甚至在胎儿时期母亲就对胎儿发生直接的影响。孩子出生以后,母亲对孩子的哺乳和喂养状况、关心和期待的态度以及教养的方法等等,在儿童身心发展上起着重大作用。母子关系不正常,会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这是现代科学研究和实践所证明的。在心理学的文献中,对母子关系的研究较多,而对父子关系的研究较少。关于亲子关系,心理学家们曾进行过各种各样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和结论。   关于依恋的理论& J.曾对母子关系中的依恋现象作了专门而有系统的研究。他把儿童对母亲依恋关系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即①从出生到3个月:婴儿出生后逐步形成和母亲的社会交往关系,开始是用发声、微笑、动作等表示这种关系,约两个月以后,由于母亲的照料和抚爱,儿童逐渐形成对母亲的依恋。②约从3个月到6个月:这时,婴儿的依恋反应(如微笑)开始明显地局限于自己熟悉的人,这时母亲常常成为最主要的依恋对象。③约从6个月到3岁:婴儿6个月以后就逐渐表现出对依恋对象深切的爱感。例如,当母亲离开的时候,就表示烦燥,甚至哭闹起来。再继续下去,就会对生人表示警惕,开始“认生”了。④约从3岁到末:这时,儿童对母亲不只是单纯的依恋,而且对母亲的感情有所理解,表现出体贴的心情。这样,从单纯的依恋关系发展成为合作的伙伴关系。到了,虽然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前途,但在一定场合仍然要寻求母亲的关怀和爱抚。   关于依恋的解释,鲍尔比倾向于本能决定论,认为动物和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逃避恐惧和危险,天生地需要对母亲的依恋。而有些心理学家则认为,这种理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因为爱感的后天强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则用性欲的观点来解释亲子的依恋关系,提出“恋母情结”(即儿子依恋母亲)或“恋父情结”(即女儿依恋父亲),这些观点,早已受到很多心理学家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某些心理学家的怀疑或反对。   关于母爱剥夺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以H.哈洛对恒河猴的假母的研究最为著名。他用两个人造母猴:一个是用金属做的,一个是用细毛布做的,对小猴进行实验。结果:小猴总是依恋后者。哈洛认为,小猴对母猴依恋的主要原因是温暖的皮毛的感觉(见彩图)。因此,母爱或对母亲的依恋不是天生的,而是与婴儿期的经验有关。
亲子关系  在哈洛的研究中还发现:在出生头两年如果被完全隔离,行为会变得极不正常。它再不象其他猴子一样玩耍或交配。当它受到攻击时,或者缩成一团,或者逃走,不能自卫,而且这种行为的损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其他有关的研究& 与依恋、母爱剥夺有关的研究还有,,等。有的研究者认为,早期经验(如母爱剥夺)在心理发展上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有的则认为,对儿童说来,早期的适时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认为错过一定时期就无法补偿,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   与亲子关系有关的课题还有很多,如问题,儿童问题, 父母离婚的影响问题,寄养(如孤儿院)问题等等。   亲子关系主要是受父母的各种因素制约的,如父母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生活条件、思想和性格、教育子女的方法等,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亲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参考书目 J. Bowlby,Attachment and Loss,Basic Books,New Jersey,1969.  H.Harlow,Learning to Love,Ballantine Books,New York,1971.
配图/亲子关系
相关连接/亲子关系
&&&http://www.dfxinli.org/&&/zhishi/qinziguanxi/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青年研究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9位
最近更新时间: 00:40:41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收藏帮助信息
教研研究教师营养悦读
当前地址:
亲子关系 难走的跷跷板
作者: 姜澎
&来源:文汇报
  “宝贝,宝贝,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这首“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歌,唱出了家长们的心声——陪孩子慢慢长大,是最美好的事。
  多子化社会,孩子在自己的群体里生长,不论父母是否对孩子非常严格,孩子总有自己的“小社会”。但是在现在这个忙碌的世界,孩子要么就因为父母工作忙碌而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要么就背负着父母对未来无穷的期望。深入分析今年有关家庭教育的事件,不难发现中国式亲子关系本身所反映的问题——今天,我们到底该怎样做父母?
  忙碌的爸爸妈妈,让孩子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
  爸爸负责赚钱养家,妈妈负责带孩子;爸爸是严厉的代名词,妈妈是慈爱的代名词,这似乎已成中国家庭的教养模式。而“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的热播,使得人们重新关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今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过一份对孩子们的调查,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的孩子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孩子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孩子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孩子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家庭中存在父教“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哈佛大学一项关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作用的研究显示,一个人要发展两方面的能力,一个是亲密性,一个是独立性。母亲的天然优势是培养孩子的亲密性,而父亲的天然优势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大量研究都显示,如果父教缺失,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较差,退缩行为比较多。
  不过现在更糟糕的现象是——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忙碌的工作使得朝九晚五的生活也无法保证,回家后孩子已经睡觉,早晨上班时孩子还没有起床,这成了常事。即便是工作之余和孩子在一起,也早就身心疲惫,更不要说费心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了。
  而且,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大量独生子女已进入婚育年龄为人父母,由他们生育的第二代独生子女被称为“独二代”。据调查,超过70%的年轻父母“只生不养”,抚养孩子的重任全部由家中的老人承担。其中,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由外公外婆照料的占30%,而由爸爸妈妈亲自抚养的孩子不到两成。超过80%的“独一代”父母表示,目前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自己每天都要疲于奔命地工作,根本没时间考虑带孩子的事情,更没时间照顾孩子。
  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看来,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部分是通过沟通来进行的,父母双全的“孤儿”状态会对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长久的缺位,使得孩子内心对与父母的沟通有抗拒心理。而且不容易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尊感和被认同感,更不用说让孩子拥有自主的独立人格了。
  “牺牲自己,把一切都给孩子”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如果说爸爸妈妈们和孩子疏于沟通,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遗憾,那么还有一类爸爸妈妈则是一切都为了孩子,这使亲子关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牺牲自己,把一切都给孩子,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今年的年度热点新闻李天一事件中,他的家庭教育备受诟病。古人常说“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长远”。但是很多为人父母者往往不懂这一点,他们更愿意用所谓的爱“绑架”孩子。
  忙碌的家长们往往会对孩子有补偿心理,他们更愿意满足孩子的要求。还有一类家长则因为自己的生活并不那么如意,就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完成他们没有达成的愿望。
  一些中国式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甚至已经到了“牺牲自己,成全孩子”的地步:母亲放弃自己的事业到国外陪读儿子,或者母亲放弃自己的工作,到外地给子女照顾孙辈,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常见。更让人忧虑的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生活的控制,并没有在他们成家立业后终止。甚至有很多父母,凡事爱帮孩子拿主意,包括婚姻,他们要求子女的婚姻模式,是一种能让他们掌控的婚姻,一旦不满意,就会让孩子放弃婚姻。
  教育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自己的生活作选择,这就叫存在,哪怕遭遇过很多挫折,但如果都是自己的选择,就会有存在感,会坚韧不拔。”而目前中国发生在很多孩子身上的,恰恰是这种存在感的缺失。
  “迫不及待”地培养孩子成才成中国家庭教育主题
  英国教育家伊迪斯对中国父母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感触很深,他曾经用“迫不及待”来形容中国父母的心态。健康、快乐、平凡的人生,似乎在中国父母眼中,没有什么价值。
  现在的70后和80后父母们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比较高,他们更注重对孩子的知识灌输和物质满足,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家长带着孩子奔走于各种早教班之间。很多孩子不仅要学习英语、书法,还要学习钢琴、绘画等,动辄近万元的“高价早教”受到众多年轻父母的追捧。
  与过度智力开发的现状相比,家长对于孩子的德行教育则不那么重视。一份对于家长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在家庭教育中,您在下列哪方面下工夫最多?”时,有80%的家长首选“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高于“身体素质培养”的64%和“道德品质和做人的教育”的54%。
  &#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在这个阶段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孩子的意愿得不到尊重,经常处于被指责的状态,对孩子内心的伤害非常大。”有教育学专家提出,这是对亲子关系最大的破坏,家长应该掌握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发展的普遍规律,给孩子充分的空间,才能让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新闻链接 1 新闻事件一
  歌唱家李双江和梦鸽之子李某某因为涉嫌轮奸被刑拘。而引起大家关注的不是李某某被刑拘,而是刑拘后他的母亲的种种表现。李某某被刑拘,母亲四处奔走,称他是无辜的,并且请了律师进行无罪辩护。但是恰恰是她的行为使得大多数人认为,正是因为父母的溺爱导致了李某某的非法行为。
  《人民日报》都发表微评论称,李某某案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围绕案情的关注、争论,始终伴随一位母亲的奔波。孩子违反法律与人性,理应受到制裁。正确的舐犊之情,不是在帮孩子逃避惩罚,而是以爱的力量,让他重回正路。社会人,注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谁都应该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谁也不能例外。伟大的母爱,当是放手。
  2 新闻事件二
  湖南卫视的真人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获得了电视的高收视率、网络视频的高点击率和社会的高关注度。明星效应、明星平日优裕生活与特殊状态下艰苦日子的强烈对比、难以预料的故事情节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该节目的走红,也引发了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讨论。
  《爸爸去哪儿了》此前在韩国已大获成功,韩国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以及“严父慈母”式亲子关系。即使当代社会,这种家庭关系的路径依然较为明显,它导致相当一部分父亲在履行家庭责任时,更注重通过工作赚钱等方式;至于直接关注、关心和关爱子女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大多数父亲都能做到的。亲子关系中父亲不在场甚至缺席的状况比较普遍,相当多父亲注重或偏重通过职业发展来促进家庭和子女发展,却有意无意地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甚至缺席。
  3 新闻事件三
  12月5日,重庆一10岁女童和一位带着一岁男童的老太太一起等电梯。电梯到了,小男孩和女童一起进了电梯。结果,男孩失踪,而女童在面对男孩奶奶的询问时,却若无其事地说男童是被其他人抱走了,还假装帮忙找人。5分钟后,小男孩在楼下被发现。经过调取电梯监控,发现女童在电梯内摔打1岁小男孩,而小男孩几次想挣扎着起来,都被女孩不断踢倒在地。电梯到达25楼后,女孩将小男孩扔出电梯,随后自己也跟出电梯。男童被认为是女孩抱回家从25楼抛出的,所幸孩子在下坠过程中被大树所阻,男孩全身多处骨折。
  事后,女孩的家长承认女孩经常在家被打,邻居也反映称女孩在家经常被打。随后一组《妈妈再打我一次》的图片在网络上火了,女儿捂着被妈妈打红的脸的形象传遍网络。而美国《纽约时报》网站6日刊文将此事件与全球一些最残暴的儿童谋杀案做对比,并称她是“魔鬼女孩”。
  4 新闻事件四
  90后高中生自导自演青春期亲子关系短剧《身后》。“小时候,父母给我们关爱;长大了,我们给父母伤害;到后来,我们终于明白父母的关爱……”湖南一所高中10名同学合拍的一部反映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短剧《身后》在网上上载后获得了大家的关注。
  这些中学生们历时近1个月,利用课余时间,自编自导自演,在角色中,体会自己的叛逆,也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这部短剧讲述的是一个孩子离家出走的场景,最后才发现最爱自己的是父母。
  5 新闻事件五
  面对学业竞争的压力,父母们的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甚至因为父母们的焦虑情绪,使香港儿童受虐待数量增长迅速。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不久前发布报告,称于年度,接到超过1000例热线举报及咨询服务,涉及930位儿童。当中3至5岁的受虐儿童,由前年的88宗,增1.1倍至去年的188宗。该会总干事何爱珠指出,在充满竞争的教育制度下,家长忧心3岁儿童考不进心仪幼儿园,不准幼儿玩耍。而且子女在幼儿园初期容易感受压力而趋向反叛,反令亲子关系充满张力。她表示,很多家长不懂得让孩子放松,对子女容易由紧张演变成斥骂,甚至用衣架打子女。而部分3、4岁的幼儿,被家长打得“周身伤”要送院。而在1000多例热线举报中,主要来自考试及派成绩表的“旺季”,当中370多宗属怀疑虐儿个案,以身体虐待比率最高。
&编辑:君君
评分人数: 0
访问次数:1556
图片新闻推荐
推荐栏目:&
推荐链接:&&
上海市教委直属单位
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
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市教育报刊总社
上海市语言文字水平测试中心
上海市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
上海市教育基建管理中心
上海远程教育集团
上海教育电视台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
各区教育信息网
黄浦区教育信息网
静安区教育信息网
徐汇区教育信息网
长宁区教育信息网
普陀区教育信息网
闸北区教育信息网
虹口区教育信息网
杨浦区教育信息网
闵行区教育信息网
嘉定区教育信息网
宝山区教育信息网
浦东区教育信息网
松江区教育信息网
金山区教育信息网
青浦区教育信息网
奉贤区教育信息网
崇明县教育信息网
其他教育网站
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
上海教育网
徐汇学前教育网
上海浦东学前教育网
上海嘉定学前教育网
上海市金山区学前教育网
中国学前教育网
北京学前教育网
山东学前教育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儿院 奶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