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黄河游览区以东的黄河沿岸平原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_甜梦文库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
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 必须遵守生态规律,必须顾及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总结我国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之后, 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和科学发展观,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从宏观政策层面上提出了生 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及措施。河南省人民政府积极贯彻国务院要求,于 2001 年 6 月 6 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的通知》 ,决定在 全省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并将生态环 境功能区划工作纳入全省“十五”环境保护工作计划之中。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即 是按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要求,在对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由 省环保局组织编制形成的一个文本。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的制定立足于河南省生态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实际,其最终目的是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以及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指 南, 使全省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更加深刻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关系, 牢固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在推进中原崛起、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中 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决策,努力保护和建设好中原大地的生态环境。 本《区划》是河南省制定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利用规划和工业、农业、林业、旅 游业等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是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科学合理地利用 生态环境容量的初步规划。 本《区划》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为指导,在全省生态 环境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评价因子进行赋值,运用加权指数法、等权指标体 系等进行分级和分区,对全省的土壤侵蚀、酸雨、水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水资源胁迫、 土壤沙化和土地承载力等七项指标的敏感性由低到高分为一般地区、轻度敏感、中度敏 感、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五个级别;并按照其重要性高低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保护、 洪水调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等分为极重要、中等重 要、比较重要和一般地区四个级别。依据综合敏感性和重要性评价结果,在全省范围内 按照其地理位置和生态特征分为 5 个一级生态区、18 个二级生态亚区和 51 个三级生态―1― 功能区。51 个生态功能区又归为 8 类。针对各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环境问题, “区划” 同时对其应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原则性建议。 本《区划》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组成部分,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统一部署和指 导下,按照《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要求编制完成。其基础数据利用,按照全国生 态环境现状调查要求,统一基准年(2000 年的生态现状) ,部分数据利用了近年来的较 新资料, 例如国民经济指标、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中各县市的产值、 产量、土地面积及农业投入、人口密度等为 2002 年的统计数据。本区划结果已经与周 边省相衔接,并得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认可,报经省政府审定后纳入全国生态功能区 区划成果图。 “区划”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厅、省农业厅、 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此项工作 在我省当属首次, 《区划》中一些不尽人意地方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编写组 2006 年 7 月 17 日―2― 第一章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1.1 生态功能区划指导思想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质 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 构、功能和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以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核心,坚持科学发 展观,建立科学的区划指标和方法,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为生态环境管理、重要生态功 能区的保护以及区域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1.2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本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河南省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异规律以 及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 提出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在明确各区生态系统特征、 功能、 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方案。具体工作目标是:在 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和过程的基础上,确定河南省生态环境敏感区与生态环境 脆弱区的分布及其特点,提出全省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级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 济功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指导各生态功能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规 划以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的制定 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为构筑国家生态安全 体系奠定科学管理的基础。1.3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遵循以下原则: ①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原则 按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固有特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 过程和服务功能的影响,保证区划对象的独立性和空间分布的完整性。区划过程总体以 自然环境特征为划分依据,同时结合行政管理的可操作性,在地势地貌、植被类型、气 候特征、行政边界等的基础上进行区划。 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一致性原则 以生态功能特征为区划基础,同时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划定和 ―1― 命名功能区, 从而将生态功能区划作为区域产业调整、 产业布局、 资源开发利用的依据, 在保护生态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同时,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保 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③区域相关性原则 在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全省及流域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功能区 与相邻省份的相关性以及在全国范围的重要性,从而尽可能在区划工作上,力求作出在 空间尺度上相协调的区划结果。1.4 生态功能区划内容与工作程序生态功能区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生态环境现状评 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态功能区划分区方案、生态功能 区分区概述,分析各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点,提出各功能区的约束因子与发 展方向。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工作程序是: (1)在分析河南省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可持 续发展原则,进一步明确区划目标、区划对象和区划范围; (2) 在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收集河南省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等相关资料, 包括统计资料、遥感数据和科研成果及相关图件等; (3)进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找出主要的生态问题并分析成因; (4)利用 Arc View GIS 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包括 土壤侵蚀、土壤沙化、酸雨、水资源胁迫、水环境污染和地质灾害发生等; (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源涵养及水源保护、 洪水调蓄、农业生产系统的农产品提供、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饮用水源保护等; (6)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图形叠加和综合分析,根据地域 差异规律,提出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案,并通过专家咨询和综合比较进行方案优化后,对 最终确定的区划方案进行分区描述,提出各功能区的生态保护目标。 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技术路线见图 1-1。―2― 确定生态功能区划目标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确定功能分区和依据制订分区方案专 家 咨 询区划结果与图件编制功能分区特征描述完成生态功能区划报告图 1-1 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技术路线图―3― 第二章2.1 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北纬 31°23'―36°22' 、东经 110° 21'―116°39'地区,南北相距约 530km,东西长达 580 余 km,东接山东、江苏、安 徽,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 土地面积约 16.7 万 km2,占全国面积的 1.74%,在我国地理区位划分上,属中部地区。 2.1.2 地貌类型多样 河南省地貌一级区划分为豫西、南部山地丘陵盆地区和豫东平原区,总体特征为: 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地势自西向东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呈阶梯状下降(见 河南省卫星遥感影像地形图) 。中山一般海拔 1000m 以上,高者超过 2000m;低山 500~ 1000m;丘陵低于 500m;平原地区海拔大部分在 200m 以下。河南省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 北、豫西和豫南地区,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别山,西有伏牛山,中部、东部和 北部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南阳盆地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山 间盆地,面积约 2.6 万 km2。按地形划分,山区面积约 4.4 万 km2,丘陵面积约 2.96 万 km2,平原面积约 9.30 万 k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约的 26.59%、17.72%和 55.69%。 2.1.3 地质构造复杂 河南省分为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以卢氏―栾川―确山― 固始深大断裂带为界,其北成为华北地台,由变质程度较深的太古界登封群、太华群及 中浅变质的元古界嵩山群、秦岭群等组成结晶基底层,其上是由震旦系和古生界前变质 与未变质的浅海相碎屑岩―磷酸盐沉积建造及海陆交互相与陆相含煤建造与中生、新生 界陆相碎屑岩建造组成的沉积盖层。它包括四个二级构造单元,即山西中台隆,位于太―4― 行山区;华北坳陷,包括黄河两岸的黄、淮、海冲积平原;鲁西中台隆,包括永城、夏 邑、范县等部分地区,聊城―兰考深断裂,为鲁西中台隆与华北坳陷的分界;华熊沉降 带,包括华山、小秦岭、熊耳山区和鲁山、舞阳南部等地。秦岭地槽主要特征是中生代 以前一直处于地槽状态,均为地槽沉积,主要有类复理石沉积建造、海相碎屑岩和碳酸 盐建造以及多次火山喷发相,是一个典型的多旋回地槽褶皱区。其中包括四个二级构造 单元,北秦岭褶皱系,即西峡―内乡断裂―桐柏―商城断裂带以北地区;南秦岭褶皱系 包括西峡―内乡断裂以南的淅川―内乡地区;桐柏―大别褶皱系,包括桐柏―商城断裂 带以南的山区;南阳坳陷及南阳盆地,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部缺口微向南倾斜。 2.1.4 气候过渡性特征明显 河南省处于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我国划分暖温 带和亚热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正好穿过境内的伏牛山脊和淮河沿岸,该区以 南的信阳、南阳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以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河 南省气候具有冬长寒冷雨雪少,春短干旱风沙多,夏日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的 特点。 2.1.4.1 降水 河南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在季节、年际、空间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 量空间分布自南向北递减。淮河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在 mm 之间;卢氏―许昌 ―商丘一线以南到淮河之间地区,年降水量 700~900mm;此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年降水 量在 700mm 以下。全省各地降水量的 40~60%集中于 6~9 月份,而冬季降水量不及年降 水量的 10%,年均降水不稳定,降水量年际相对变率 18~22%。 2.1.4.2 光照与热量 全省年实际日照时数为
小时,年总辐射量 MJ/m2,北部多于 南部,平原多于山区。全省年平均气温 12.8~15.5℃,南阳盆地北受伏牛山、外方山的 阻隔,冷空气不易侵入;淮河以南纬度较低,太阳辐射量增加,形成了河南省比较稳定 的两个暖温区,年均气温在 15℃以上。河南无霜期 190~230 天,全省日平均气温通过 10℃的积温为 ℃,南阳盆地和豫南在 4800℃以上,豫西山区在 4000℃以下。 全省无霜期在 190~230 天。 ―5― 2.1.4.3 湿度 河南省年平均绝对湿度的分布趋势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随高度递减 的速率远大于随纬度递减的速率。全省年平均相对湿度 65~75%,以淮南湿度最大,可 达 75%以上,其次是淮北平原、豫东平原和南阳盆地,相对湿度 70%以上,其它地区在 70%以下,以豫西北的鹤壁、焦作、孟津、三门峡一带为最小,在 65%以下。湿度的南北 差异以夏秋季节为小,春季最大。 2.1.4.4 农业气候区划分 根据各地光、热、水气候条件,全省划分为 7 个农业气候区。Ⅰ淮南春雨丰沛温暖 多湿润气候区,Ⅱ南阳盆地温暖湿润夏季多旱涝区,Ⅲ淮北平原温暖易涝区,Ⅳ豫西丘 陵干旱少雨区,Ⅴ太行山区夏湿冬冷干旱区,Ⅵ豫东北平原春旱风沙易涝区,Ⅶ豫西山 地温凉湿润区。 2.1.5 土壤类型多样,地带性强 全省土壤类型繁多,主要有黄棕壤、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碱土和水稻 土 7 种。按土壤质地分别所占耕地的百分比为:粘质 47.1%、沙质 19.9%、壤质 15.1%、 沙壤质底层加胶泥 14.0%、砾质 3.9%。京广线以东、沙、颍河以北的广大黄河、海河冲 积平原,是分布面积最大的潮土区,山丘区、较大河流的河滩地一般也是潮土分布区, 局部地区还分布有砂姜黑土;风砂土、盐碱土等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黄河故道以及黄 河泛滥区的洼地; 淮河波状平原及河谷两侧有水稻土分布。 以伏牛山主脉沿沙河至漯河, 到汾泉河一线为分界线,以南为黄棕壤、黄褐土带,以北及京广线以西的低山丘陵和黄 土丘陵分布着褐土、黄褐土。 2.1.6 河流众多,水资源缺乏 全省流域面积在 100 km2 以上的河流共计 493 条,其中,流域面积超过 10000 km2 的河流 8 条,5000 ~10000 km2 以上的河流 9 条, km2 以上的河流 43 条。分 属 4 大水系。 黄河水系主要是黄河干流,境内长 711km,省辖流域面积 3.60 万 km2,占全省总面 积的 21.3%,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 5.1%。黄河在河南境内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6― 河、弘农涧河、漭河、金堤河等。淮河水系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河流之间,是河南省的主 要水系。淮河发源于豫西南的桐柏山,境内长 340km,流域面积 8.61 万 km2,占全省总 面积的 52.8%,占淮河流域总面积的 46.2%,在本省的支流有 140 多条,主要有史河、 洪河、潢河、竹竿河、颍河、沙河、北汝河、贾鲁河等。长江水系主要包括本省西南部 的唐河、白河和丹江,属于汉水的支流,境内流域面积 2.77 万 km2。白河、唐河是汉水 最大的支流,境内河长分别为 302 km 和 191 km;丹江发源于陕西,境内长 117km,流 域面积 4219 km2,主要支流是淇河和老灌河。海河水系位于豫北,本省境内最大支流是 卫河,境内长 286km,海河流域面积 1.53 万 km ,占全省总面积的 9.3 %。全省平均年 径流量 50mm~600mm。 2.1.7 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在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河南省境内,由于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植被分异形成明显 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伏牛山南坡、 淮河以南属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 伏牛山和淮河以北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西部伏牛山地和丘陵,有明显的森林垂直 带谱。东部平原天然林早已不存在,现有林木全为人工栽培,主要树种有泡桐、毛白杨、 旱柳、刺槐、榆树、欧美杂交杨类等和紫穗槐、白蜡等灌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植物 种类约占全国总数的 14%,其中木本植物占 30%。高等植物有 199 科、3979 种及变种, 其中草本植物约占 2/3,木本植物约占 1/3。 河南省植被区划分为 2 个植被地带、4 个植被区和 12 个植被片。其分区情况如下: Ⅰ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ⅠA 黄淮平原栽培植被区 ⅠA1 黄海平原小麦杂粮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植被片 ⅠA2 淮北平原一年两熟小麦杂粮植被片 ⅠB 豫西、豫西北山地丘陵、台地落叶阔叶植被区 ⅠB1 太行山落叶栎林植被区片 ⅠB2 太行山东麓、丘陵平地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植被片 ⅠB3 豫西黄土丘陵、平川、台地以小麦为主的两年三熟植被片 ⅠB4 伏牛山山地栎林植被片2―7― ⅠB5 嵩山、外方山、伏牛山东侧低山、丘陵以小麦为主的两年三熟植被片 Ⅱ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 ⅡA 伏南山地、丘陵、盆地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区 ⅡA1 伏南山地含有落叶成分的落叶阔叶林植被片 ⅡA2 伏南山地、丘陵萌生栎林植被片 ⅡA3 南阳盆地以小麦为主的两年三熟植被片 ⅡB 桐柏、大别山地、丘陵、平原常绿、落叶阔叶林植被区 ⅡB1 淮南平原以水稻为主的一年两熟植被片 ⅡB2 桐柏、大别山地、丘陵、栎林植被片 河南省脊椎动物资源约 520 种,约占全国总数的 20%,其中哺乳类约 50 余种、鸟 类近 300 种、两栖类 40 多种、爬行类 20 多种、鱼类约 100 多种。2.2 社会经济状况2.2.1 人口状况 截至 2004 年底,河南省人口总数为 9717 万人,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人口密度 为 582 人/ km2。由于东部平原地区耕地资源较多、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在 700 人/ km2 以上。 河南人口出生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 1986 年的 23.65?降低到 2004 年的 11.67?。人口自然增长率也由 1986 年的 17.21?降低到 2004 年的 5.23?。2004 年人 口总数与 1986 年的 7916 万人相比,增长了 1776 万人。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到 2000 年全省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数的 11.75%,比 1990 年提高了将近 5 个百分点,但仍低于 14.76%的全国平均水平。文盲率 为 5.43%,低于全国 6.72%的平均水平。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水平得到提高,截止到 2004 年,全省有城市 38 个,其中, 省辖市 18 个、县级市 20 个,与 1985 年相比,增加 20 个。城市建成区面积由 85 年的 426km2 发展到 2004 年的 1422 km2,增加了 996km2。―8― 2.2.2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 常年产量稳定在 4000 万吨以上。棉花、油料、水果、烟叶、肉类等主要农畜产品产量 多年来稳居全国前三位。河南在占全国 1.74%的国土面积上养活了占全国 7.5%的人口。 河南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二、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1985 年~2004 年,第二、第三产业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分别由 37.6%和 24 %,提高到 51.24%和 30.09%,第一产业的 比例由 38.4%下降为 18.68%。河南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建立了以机械、电子、石 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炭、电力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 交通、通讯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 路为骨干,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交通体系;作为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全省固 定电话普及率 16.74 部/百人; 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 30.07 部/百人; 移动电话普及率 14.4 部/百人,已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连通世界的通信网络。 科技、 教育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 “科教兴豫” 战略,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140 余万,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1200 多个。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接近 100%,普通初中适龄人 口入学率 97%以上, “普九”人口覆盖率 93%以上,基础教育水平稳居全国前列,普通高 校在校生达 70 多万人。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 均达 94%以上。文化、体育、卫生、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日趋繁荣。全省人口自然增长 率连续 11 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从 1996 年的 934.65 亿元提 高到 2004 年的 8815 亿元,增加了 8.43 倍。国内生产总值及变化情况见表 2.1-1,人口 和国内生产总值及在全国的位次情况见表 2.1-2。2004 年全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 2553.15 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7704.9 元。―9― 表 2.1-1年份 项目 GDP 亿元 年增长率% 第一产业 产业结构% 年增长率% 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 年增长率% 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 年增长率% 人均 GDP 年增长率%
7.6 325.77 34.9 3.8 331.85 35.5 8.2 277.03 29.6 11.6 .6 4.4国内生产总值及变化情况表.18 13.0 937.64 1.39 .5
.66 10.1 .6 7.5 2.74 .3 19.8 0.66 2.08 30.2 11.8 .7 5.1 3.78 47.0 11.1 .4 10.5 .2 .08
1718.98~分别为
年时段的年均增长率。表 2.1-2项目 总人口 (万人) 年河南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表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7.66 5.8 5 5 6.44 5 第一产业 (亿元) 1.58 7.9 2
7.93 2 第二产业 (亿元) 3.78 5.4 6
6.24 6 第三产业 (亿元) 2.30 5.3 9
6.07 8 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 (元) .3 18
89.67 17全国(2000) 126583 河南省 占全国% 居全国位次
1全国(2004) 129988 河南省 占全国% 居全国位次
1―10― 第三章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3.1 土地资源利用分析与评价3.1.1 土地利用状况 据 2000 年国土资源厅的资料,全省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面 积约
万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68.96%。其中耕地面积约 808.13 万 hm2,占 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48.82%,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及豫西黄土区;园地面积 约 31.03 万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87%,其中以果园面积最大,三门峡、商丘和南 阳三市的果园面积较为集中,占全省果园总面积的 40.08%;林地面积 283.15 万 hm2,占 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7.11%,林地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分布面积最大的是南阳市,最小 的是漯河市;牧草地面积 1.47 万 hm2,多为天然草地类,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分布面 积最大的是信阳市, 其次是南阳市; 水域面积 57.07 万 h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43%, 分布面积最大的是信阳市,其次是南阳市。 全省建设用地面积 268.501 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 16.22%。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 地面积 185.57 万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1.21%。交通用地面积 43.98 万 hm2,占全 省土地总面积的 2.35%。水利设施用地面积 43.98 万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2.66%。 全省未利用地面积 245.314 万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14.82%,其中主要是荒草 地,面积 87.92 万 hm2。 3.1.2 土地利用特点 3.1.2.1 土地利用率比较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小 2000 年全省土地利用率为 86.76%,土地垦殖率为 48.83%,二者在全国均居前列。 未利用土地所占比重较小,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3.1.2.2 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性大―11― 河南省东部黄淮海平原区和南阳盆地区水、热、土的组合条件较好,是全省耕作农 业发展的主体; 西部丘陵山区水土条件相对较差, 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投入产出率低, 适宜发展林果牧业;南部丘陵山区则有较好的水热条件,土地开发条件较好,具有一定 的利用潜力。 3.1.3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⑴耕地数量锐减,人地矛盾加剧 由于基础设施和工矿建设开发建设用地增加较快,全省耕地面积由 1954 年(历史 上耕地数量最大年)的 906.20 万 hm2 下降到 2000 年的 808.13 万 hm2;人均耕地由 1953 年(历史上人均耕地量最大年)的 0.205 hm2 下降到 2000 年的 0.084 hm2。 ⑵耕地利用种养不协调 由于耕地利用上存在着粗放经营和掠夺性利用,农药、化肥使用量过多,造成土地 养分失调,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污染和农产品品质下降,耕地利用种养不协调问题较 为突出。 ⑶低产田面积大 由于全省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上各地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足,管理不善,使得全 省低产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 35%以上,对粮食总产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影响。 ⑷乱占滥用耕地问题突出 在目前后备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点及城市建设用地,违法批地、违法 占用耕地的问题仍然突出,乱占、乱用、浪费土地现象严重,加剧了土地资源的供需矛 盾。 3.1.4 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评价 ⑴ 土地利用率较高 河南省土地利用率为 86.76%,比全国水平高约 16 个百分点,因受地形、地貌、土 壤条件的影响,各市、地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漯河市的土地利用率最高,为 99.14%, 周口地区、濮阳市、商丘市、开封市的利用率均高于 95%。济源市的土地利用率最低, 为 70.44%。―12― ⑵土地垦殖率较大 河南省的土地垦殖率为 48.83%,区域差异较大,平原地区的土地垦殖率较高,山 地、丘陵区的土地垦殖率较低。最高的周口地区土地垦殖率为 71.42%,其次是漯河市和 许昌市,分别为 70.52%和 69.78%,最低的是三门峡市,为 21.09%。 ⑶复种指数较高 复种指数和投入水平体现了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为 179%, 各市中复种指数最高的郑州市为 199%, 耕地复种指数 165%及其以下的有安阳 165%、驻 马店 165%、商丘 159%、开封 146%等市。复种指数差别,反映出各市之间地力及投入水 平的差异。 ⑷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好 据调查, 2000 年全省化肥施用量 612kg/hm2(折纯量), 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出 100 kg 以上;机耕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82%;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 68.7%,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总的来说,河南省的农地投入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程度。 从土地产出的实物量水平来看, 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均接近或超出全国的平均 水平。2000 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单产为 4542kg/hm ,棉花播种面积单产 903 kg/hm ,油 料播种面积单产 2630 kg/hm2。从土地的产量指标来看,河南省的水平在全国是比较高 的。2 23.2 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分析与评价3.2.1 水资源及地表水质状况 河南省地表水多年平均总资源量约 312.7 亿 m ,约占全国总径流量的 1.3%。地下 水多年平均资源量约 204.7 亿 m3,除去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 103.8 亿 m3,河南省水资源 多年平均总量约为 413.6 亿 m3。全省地表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 366m3,耕地每公顷平均 占有量 4620m3,与世界和全国比较,是水资源比较贫乏的省区之一。远远低于国际公认 的 1700 吨人均水资源紧张警戒线。 河南省的河流分属江、淮、黄、海四大流域。长江流域(汉江区)地表径流较充沛, 多年平均 66.9 亿 m3,径流深 241.4mm,且区内分布均匀。淮河流域年地表径流量 178.53―13― 亿 m ,平均径流深 207.3mm,但该流域面积南北跨度大,地表径流深相差悬殊,南部桐 柏山、大别山区径流深 450mm 左右,而豫东平原仅 50~l00mm。黄河流域年地表径流量 47.3 亿 m3,径流深 131.3mm,海河流域年地表径流 20.0 亿 m3,径流深 130.1mm,徒骇马 颊河流域径流深只有 29.7mm,是全省产流的低值区。 表 3.2-1流域 面积 km23河南省四大流域降水量、径流量统计平 年降水深 mm 年径流深 mm 130.1 131.3 207.3 241.4 189.4 均 年降水量 mm 99.4 233.0 734.2 229.4 1296.0 年径流量 (亿 m ) 20.0 47.3 178.5 66.9 312.73不同保证率年径流量(亿 m ) 20% 28.1 64.0 250.2 93.0 427.0 50% 15.7 41.7 161.2 60.9 287.0 75% 10.3 30.4 107.1 41.5 203.0 95% 7.16 20.9 55.3 21.5 109.03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全省15 300 36 030 86 090 27 710 165130649.4 646.7 852.8 827.8 784.82000 年河南省辖四大流域全省监控河段总长度为 7979.41km, 水质情况按优劣排序 大体是: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海河水质最差。其中Ⅰ-Ⅳ类水质河段断面分别占 监控河道断面的比率为长江 60%、黄河 45%、淮河 44%、海河 25%,其余均为Ⅴ类或劣于 Ⅴ类的监测断面。主要污染指标是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非离子氨。 河南省污水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力,监测结果表明,超过 50%以上的河流环境水质 恶化,丧失包括水生生物的生境、农灌、景观等所有的生态功能,并威胁到附近的地下 水水质;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趋势加重,形势严峻,监测的湖库水质 N、P 指标 基本呈现富营养化状态。 河南省有大中型水库 123 座, 小型水库 2273 座, 水库总数 96 座, 总库容达到 269.60 亿 m3。水库建设一方面使水资源应用更加便利,满足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但另 一方面,由于没有注重生态用水,水源的截留也带来了下游河道干枯、功能降低、水生 物绝迹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目前,河南省多数河道已经成为季节性河流,在枯水季节, 有水的河道也多数成为纳污河道,湖库建设中在生态用水的留用问题上,应当引起各级 政府的重视。 “九五”期间,各大流域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及水污染程度均有显著降低,但地表饮―14― 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趋势加重,形势严峻,监测的湖库水质 N、P 指标基本呈现富营养 化状态。河南地表水污染总体状况为大于Ⅴ类的河段长度超过 50%,水污染形势依然严 峻。 3.2.2 地下水利用及其生态问题 ⑴地下水资源及可开采量 河南省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 204.7 亿 m3,按流域划分,淮河流域为 121.5 亿 m3,占全省地下水资源的 59.3%,黄河流域为 34.1 亿 m3,长江流域为 27.5 亿 m3,海河流域为 21.6 亿 m3,分别占全省的 16.7%、13.4%、10.6%。 河南平原地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 116.4 亿 m3。 ⑵地下水的利用情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河南省地下水资源开采总量年平均约为 120×108m3,占全 省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 74.1%,其中农业用水 70.0×108m3,占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约 43.2%,工业用水 25.0×108m3,占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 15.4%,生活用水 25.0×108m3, 占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 15.4%。 随着井灌面积的不断增加,地下水开采强度呈逐年加大趋势,且 80%以上为浅层 地下水。 ⑶缺水情况分析 河南省属北方缺水省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 440m3,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 1/5, 居全国第 22 位。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合理性,全省正常年份缺水 40~50×108m3。 因地下水开采强度的逐年增大,供水紧张的豫北地区已形成两个大的区域性漏斗, 即安阳―濮阳漏斗、温县―孟州漏斗。安阳―濮阳漏斗面积约 8236 km2,其漏斗中心分 别在南乐、清丰一带及滑县东部,中心水位埋深 20~22m 左右;温县―孟州漏斗面积约 为 562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 22m 左右。 多数地区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处于满负荷或超采状态, 已无资源潜力可挖。
年地下水埋深小于 4m 的面积降低了 57%,浅层、中深层地下水均出现大面积漏斗区,且 漏斗区面积呈现逐年增大、加深的趋势。其中,豫北地区、郑州、开封和许昌等地区地―15― 下水下降速度和产生的影响最为明显。 ⑷地下水水质评价 ①区域地下水评价 河南全省区域地下水超标因子主要是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三态氮和微生物,符 合优良、 良好、 较差和极差级水的样品, 分别占总取样数的 0.5%、 26.0%、 54.1%和 19.4%。 由此说明,河南省浅层地下水污染较为普遍。而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又与地下水的环 境水文地球化学异常有关。地下水污染相关因素分析表明,浅层地下水污染程度与监测 井距离污染河道的距离密切相关,距河流越近,地下水污染程度越严重,反之,污染则 轻。由此说明,浅层地下水污染主要是河、渠地表水体污染造成的。 ②城市地下水水质评价 根据 1999 年各市(地)地质环境监测资料,对河南省 18 个地市的评价结果表明, 全省多数城市地下水质量比较好,少数城市地下水质量较差。城市地下水中主要污染因 子是总硬度、氨氮、挥发酚、氟化物等,其它如溶解性总固体、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 氯化物等也存在超标现象。 ⑸ 地下水污染因素分析 水质污染是河南省最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大量工业废水 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污染地表水体,以及固体废物堆放的渗液等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二是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后,经灌溉和降水淋洗作用渗入地下,造成浅层地下水的农业 污染,包括土壤和农畜产品的污染。 3.2.2.6 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生态变化 ⑴浅层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地下水超采现象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出现了浅层 地下水降落漏斗区。目前,全省多数地区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处于满负荷或超采状态,超 过可采量的 74%以上,已无资源潜力可挖。 ⑵水资源利用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极大地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矛 盾,改善了河南东北部低洼易涝地区地下水埋藏浅、汛期积水涝灾、土壤长期盐渍化的 局面。同时,由于超量开采导致了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水质污染、地面沉降等 环境地质和水生态环境问题。―16― ⑶城市区域随着市区规划面积的扩大,地面硬化以及城市工业布局集中,导致城市 地下水急剧下降。河南省 17 个主要城市中,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超过 70m 的 城市有 7 个,占 41%。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己成为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大制约因素。全省各地水 资源利用总量见表 3.2-2,由表 3.2-2 可知,郑州、濮阳、许昌三地区水资源为极度贫 乏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到 300m3,其次是周口、安阳、漯河、焦作、鹤壁、开封、商 丘、新乡等地也达不到全省的人均水平。 表3.2-2多年平均资源量(亿m /a) 区域 名称 总量 地表水 地下水 重复量 人均量 (m /a) 310 353 259 401 343
368 363 224 483 316 <300 711 500 3 3河南省各地市水资源平衡表地下水可开采量(亿m /a)3地表水可利用量(亿m /a)3资源可 利用总量平原区 岗地区山区合计地表水 过境水合计(亿m /a) 21.43 6.04 15.50 34.83 15.75 7.11 16.62 15.08 18.33 21.71 6.87 16.97 5.47 26.70 23.15 33.10 48.24 332.813安阳 13.62 鹤壁 濮阳 3.92 7.348.67 2.84 1.85 7.89 7.399.23 2.56 6.45 15.19 7.10 8.29 15.50 9.10 11.66 17.16 4.65 12.40 3.92 19.52 21.68 28.00 23.764.27 1.48 1.05 5.27 3.52 5.31 10.50 3.26 3.01 3.20 2.37 6.46 1.47 4.10 7.84 23.29 17.148.48 2.15 8.24 14.59 7.40 0.18 4.09 6.97 12.93 18.32 3.76 6.09 4.0 20.31 17.60 9.29 11.67 156.070.71 0.242.29 0.7211.48 3.11 8.243.07 2.93 0.70 3.87 2.02 1.27 4.07 1.54 1.74 3.93 1.79 5.78 1.27 6.39 2.03 8.95 24.29 75.106.889.95 2.936.56 13.76 4.01 6.56 0.31 3.04 3.667.26 17.63 6.03 1.27 4.38 4.58 5.40 3.93 1.79 5.78 1.27 6.39 2.03新乡 17.81 焦作 10.970.40 0.56 1.67 3.01 1.78 0.0032.21 1.76 3.99 5.14 1.7517.20 9.72 5.48 12.24 10.50 12.93 18.32三门峡 20.38 17.04 洛阳 32.80 27.80 郑州 12.45 开封 14.15 商丘 23.03 许昌 6.89 6.61 5.49 9.07 4.610.95 2.62 0.200.37 2.485.08 11.19 4.20 20.31平顶山 22.61 16.67 漯河 6.50 4.05周口 26.42 11.00 驻马店 40.79 35.90 南阳 71.71 67.00 信阳 84.95 78.60 全省 合计 备注1.95 4.82 5.06 23.971.57 8.55 3.82 34.6521.12 22.66 20.55 214.691.40 3.40 43.0210.35 27.69 118.12413.6 312.84 216.26 103.81资料来源于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报告―17― 3.3 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状况分析与评价3.3.1 水土流失面积大,初步得到控制 河南省山丘区面积 7.9 万 km2,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 6.06 万 km2。水土流失以水力 侵蚀为主,分布于豫北太行山、豫西伏牛山、豫南的桐柏山和大别山。遥感调查水蚀面 积分类情况见表 3.3-1,土壤侵蚀情况见河南省土壤侵蚀现状图。 表 3.3-1等 级21999 年遥感调查水蚀面积分类情况统计轻度水蚀 中度水蚀 强度水蚀 工程水蚀 轻度以上面积微度水蚀面积 km22893.036790.87388.58239.730312.18截至 2000 年底, 河南省水土流失累计治理保存面积 3.03 万 km2, 其中水平梯田 (含 沟坝地)80.13 万 hm2,水土保持林 212 万 hm2,其中经济林 38.67 万 hm2,种草 7.33 万 hm2,以及大量的沟道控制和小型蓄水兴利工程。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度、强度水蚀面积基本得到控制和治理,而耕地中强度、极 强度侵蚀由于治理难度、所处区域的地形地貌、开发活动、种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 响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难治理水土流失区主要分布于山丘区、人多地少贫困区及 不合理开发区。 根据 1999 年全省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全省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区域按面积排序 为黄河流域 11781.1 km2 >淮河流域 10882.9 km2 >长江流域 5377.3 km2 >海河流域 2031.4 km2。 通过对 1995 年到 2000 年两个不同时期 TM 遥感影像土壤水力侵蚀调查,结合 1988 年全省水土保持普查情况综合分析表明,河南省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为: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和程度总体呈现减少和下降趋势,减少和下降幅度为南部(淮河 以南、长江流域)大于北部、重点治理区大于非重点治理区。 年,水土流失 面积净减 4288.8 km2,平均每年为 612.7 km2,约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 1%。 局部区域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流失程度加重。加重区主要发生在西部山区的新安、 嵩县、宜阳、洛宁、伊川及南召、汝阳、鲁山等县。其主要原因是陡坡开荒、毁伐森林―18― 现象和矿产资源的私采滥挖造成原地表植被大量破坏,微度侵蚀变成轻度、中度侵蚀现 象发生造成的。水土流失使洛阳市 50~60 年代建造的中小型水库,已有 70%淤积报废, 失去蓄水功能。 3.3.2 土壤沙化和盐渍化面积小,已基本得到解决 河南省的沙化土地主要沿过去黄河及支流改道、决口的临时河道呈带状分布。沙化 土地主要分布在开封、郑州地区等十个市,分别约 5.5 万 hm2 和 4.8 万 hm2,占全省国 土总面积的 8.9%、5%。1999 年河南省土地沙化类型见表 3.3-2。 表 3.3-2类 别 全省(本次) 合 计1999 年全省沙化土地类型现状表流动沙丘 4773.3 半固定沙丘 47236.5 固定沙丘 61208.3单位:hm2沙改田
年,扣除因调查标准变化等人为因素,实际由沙化土地变为非沙化土地 的面积为 27273hm2 ,而由非沙化土地变为沙化土地的面积为 1592hm2 ,实际净减少 20381hm2。目前,河南省大面积土地沙化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且沙化面积呈现逐年减少 的趋势,但局部地区人为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化和固定沙丘流动的问题还时有发生。 生态调查资料显示,因浅层地下水水位的普遍下降和土壤改良,土地盐渍化问题只 是在鹤壁、濮阳、新乡地区局部发生,分别为 2.6 万 hm2、0.87 万 hm2 和 0.47 万 hm2。3.4 植被与森林资源状况分析与评价3.4.1 林地面积和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高 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 由于气温、 降水、 土壤及人口分布的差异, 森林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以伏牛山主脉和淮河为界,南部属北亚 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带,北部属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带。根据全国 第三次(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第五次(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森林清查时资料可知: 十年间,河南省有林地面积增加了 51.9 万 hm2,其中按用途分,经济林、特用林和用材 林增加幅度较大,分别增加了 74.5%、39.71%和 33.9%,增加面积达到 24.5 万 hm2、1.1―19― 万 hm2 和 25.4 万 hm2。按林地性质分,人工林面积增加 36.17 万 hm2,增加了 49.61%。 植树造林面积的快速增长,2000 年河南省森林覆盖率为 19.83%,较 1986 年森林覆盖率 的 14.76%增加了 5.07%。 河南省森林植被主要分为 5 个植被型,即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经济林、灌木林, 29 个群系。 3.4.2 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有所下降 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森林系统趋于简单化,人 工林面积增长快, 天然林比例下降, 林龄低龄化消耗严重及林龄结构极不合理问题突出, 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较弱,抵御自然灾害、抗病虫、鼠害的能力较低。 (1)林龄结构不合理 由于植树造林面积的快速增长,幼龄林面积增加 95.47 万 hm2,增加速率为 11.28 倍。幼、中龄林面积占到林地总面积的 91.4%,一方面使森林覆盖率增高,另一方面, 也导致林龄结构的极度不合理。林分低龄化及林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林龄结 构极不合理的现象因受林木生长周期的制约,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较大转变。全省用材林近、成、过熟林资源有所增加,但全省用材林可采资源仍相当贫乏,而且分布极不 平衡;森林资源生长大于消耗,但消耗量上升,且以栎类等阔叶树为主,林分低龄化消耗严重,由 此将继续降低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2)系统抵御灾害能力下降 人工造林的林种单一及其灾害天敌制约能力的降低,导致森林抵御自然灾害、抗病 虫、鼠害的能力以及生态环境功能削弱。全省森林火灾面积由于管理及防治力度加强, 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而森林病虫鼠害面积由于天敌数量、 种群的减少, 以及林相单一、 生物异质性降低等因素影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削弱或衰退森林病虫鼠害面 积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90 年代较 80 年代的森林病虫鼠害面积增加近 2 倍。―20― 3.5 生物多样性分析与评价3.5.1 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河南省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多样,南北植物兼容,野生动植物资源比 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包括森林、农田和湿地三大类。 森林主要分布于伏牛山、大别山、太行山、桐柏山等山区丘陵,平原地区以农田防 护林为主,林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22.67%。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 阔混交林、竹林、经济林、灌木林等。 河南省是全国垦殖最早的地区之一,耕地占全省总面积的 48.82%,居全国第三位, 大多分布于平原和岗台沟谷地带。农田生态类型包括单一农作物形成的 30 多种农田生 态系统,以及农作物套种、林农间作等形成的多种农田生态系统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湿地占全省总面积的 6.6%,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和人工湿地 4 大类。河南湿地 不仅蕴藏了 2000 多种动植物资源,而且地理位置处于亚洲候鸟迁徙的中线,是许多迁 徙水鸟的重要途中停歇地或越冬地。黄河及故道湿地自然保护区有各种动物 724 种,其 中国家重点保护濒危动物 41 种;各种植物 700 多种。 全省动物资源包括脊椎动物 520 种,占全国总种数的 23.9%,其中哺乳类动物约 50 余种、鸟类近 300 种、两栖类 40 多种、爬行类 20 多种、鱼类 100 多种。此外,还有无 脊椎动物约 2600 多种,其中昆虫约 2000 多种,占全国已定名昆虫总数的 2/3。在河南 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 91 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金钱豹、梅花鹿、 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大鸨、小鸨、白鹳、黑 鹳等 13 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猕猴、豺等 78 种。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 36 种。 河南省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山区、沿黄区域及黄河故道。 全省有维管束植物 199 科,3979 种及变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 14%,其中木本科植 物占 30%左右。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40 种,河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45 种, 河南杜鹃、河南石斛、太行榆、河南猕猴桃、灵宝杜鹃和河南山胡椒等为河南特有的 6 种植物。 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天然林面积日趋减少,一些珍贵稀有树种―21― 更是大量减少或濒临灭绝,如国家二类保护植物大果青扦,仅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发 现 5 株,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和乱捕滥猎,野生珍稀动物数量锐减明显。近年来,由于 各级主管部门加强保护管理力度,并初步形成了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乱捕滥猎、乱砍滥挖 和倒卖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受到强有力的打击,调查结果比较显示,大部分珍稀濒危物 种数量略有增加。 3.5.2 自然保护区面积不断增加,管理不断加强 截至 2004 年 3 月,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 30 个(见表 3.5-1)。其中,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8 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22 个,总面积 64.61 万 hm2。按类型分:森林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 11 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8 个,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8 个。古生物遗迹及其它自然保护区 3 个。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世界“人 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3.5.3 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情况 至 2003 年底, 全省有森林公园 63 处(见表 3.5-2) 其中国家级 14 处, , 省级 49 处, 总面积 21.4 万 hm2。截至 2005 年,全省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 30 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 名胜区 9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21 个,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到 0.3714 万 km2,占全省国 土总面积的 2.23%。 河南省风景名胜区分布情况见表 3.5-1。 表3.5-1序号 1 2 3 4 5 6 7 名 称河南省风景名胜区分布情况地 点 面积 153.9 295 9.21 265 56 268 310 级 别嵩山风景名胜区 鸡公山风景名胜区 龙门风景名胜区 王屋山风景名胜区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 石人山风景名胜区 林滤山风景名胜区登封市 信阳市 洛阳市 焦作市 修武县 鲁山县 林州市国家重点 国家重点 国家重点 国家重点 国家重点 国家重点 国家重点―22― 序号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名称地点面积 106 96 108 76.7 10 52 40 187.9 126 26.1 590 192 52 7.8 34.55 25 128 34 61.5 108 108 168 19.4级别青天河风景名胜区 神农山风景名胜区 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 铜山风景名胜区 老君山―鸡冠洞风景名胜区 酷椒缇懊で 昭平湖风景名胜区 百泉风景名胜区 薄山湖风景名胜区 云梦山风景名胜区 丹江风景名胜区 南湾湖风景名胜区 亚武山风景名胜区 大缮椒缇懊で 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区 环翠峪风景名胜区 五龙口风景名胜区 青要山风景名胜区 灵山风景名胜区 青龙峡风景名胜区 黄河风景名胜区 白云山风景名胜区 震雷山风景名胜区博爱县 沁阳市 桐柏县 泌阳县 栾川县 遂平县 鲁山县 辉县市 确山县 淇县 淅川县 信阳市 灵宝市 浚 县 巩义市 荥阳市 济源市 新安县 罗山县 修武县 郑州市 嵩县 信阳市平桥 区国家重点 国家重点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至 2003 年,河南省有世界级地质公园 2 处,国家级地质公园 4 处(见表 3.5-3) , 省级地质公园 4 处,地市级 1 处,总面积约 17 万 hm2。 河南省的森林公园主要是在国营林场的基础上择优划片建成,发展十分迅速,有 许多风景区建设也是在自然保护区周围建设,旅游区与保护区面积交叉严重。随着旅游 事业的迅速发展,一些不合理的开发等活动侵占、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自然保护区 的现象非常突出。 表 3.5-2序 号 1 2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情况一览表自然保护区名称 地 点 面积 (hm ) 2级别 国家级 国家级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忧 内乡县―23―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阳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阳恐龙蛋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 灵宝小秦岭禁猎禁伐区 卢氏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 商城金刚台省级自然保护区 桐柏太白顶省级自然保护区 西峡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 新县连康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开封柳园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乡县湍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淅川县丹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汝南宿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 新安青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淮滨淮南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信阳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商城鲶鱼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林州万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信阳黄缘闭壳龟省级自然保护区 信阳四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桐柏高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济源市温泉自然保护区 栾川大鲵自然保护区 嵩县大鲵自然保护区 合计卫辉、延津、封丘24780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国家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省 级 市 级 县 级 县 级嵩县、栾川、西峡、南召、鲁山 56000 济源、沁阳、博爱、修武、辉县 56600 罗山县 济源、孟州、灵宝、湖滨区、陕县、 渑池、新安、孟津、吉利区、偃师 西峡、内乡、淅川 西峡、内乡、淅川 灵宝市 卢氏县 商城县 桐柏县 西峡县 新县 开封市 内乡县 淅川县 汝南县 新安县 淮滨县 平桥区 商城县 林州市 信阳负忧⒙奚较亍⑿孪亍 商城县、固始县 信阳市负忧 桐柏县 济源市 栾川县 嵩县
600 表 3.5-3序号 1 2 公园名称 嵩山国家森林公园 寺山国家森林公园河南省森林公园一览表面积(hm ) 2建设单位 国有登封林场 国有木寨林场地址登封市区迎仙阁 西峡县丁河镇―24― 序号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公园名称 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 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 薄山国家森林公园 开封市国家森林公园 亚武山国家森林公园 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 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 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 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 南湾国家森林公园 甘山国家森林公园 郑州市森林公园 白云寺森林公园 乐山森林公园 中牟森林公园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 上寺森林公园 菩提寺森林公园 白云山森林公园 龙虎森林公园 丹霞山森林公园 焦作森林公园 云梦山森林公园 嵩北森林公园 禹州森林植物园 濮阳黄埔森林公园 泌阳铜山森林公园 玉皇尖森林公园 青龙山森林公园 金兰山森林公园 全宝山森林公园 小浪底库区森林公园 大寺森林公园面积(hm ) 767 3
359 27 3 58
82 8 2建设单位 国有风穴寺林场 国有石漫滩林场 国有薄山林场 国有开封市林场 国有河西林场 国有宜阳林场 国有修武林场 国有五马寺林场 国有龙峪湾林场 林州市泽下乡 国有南湾林场 国有窑店林场 国有郑州市林场 国有辉县林场 国有乐山林场 国有中牟林场 国有延津林场 国有荆关林场 国有五岳庙林场 国有板桥林场 国有滑县林场 南召县林业局 国有焦作市林场 淇县群营林 国有巩义林场 国有禹州林场 濮阳市林业局 国有马道林场 国有淇河林场 国有与群营林 国有新县林场 国有全宝山林场 国有郁山林场与群营 国有方城大寺林场地址汝州市骑岭乡 舞钢市区 确山县任店镇 开封市西郊 灵宝市尹溪路 宜阳县 修武县西村乡 嵩县车村乡 栾川县庙子乡 林州市泽下乡 信阳市狮河区 陕县张村镇 郑州市北郊 辉县市薄壁镇 确山县朱古洞乡 郑州市中牟县城 延津县东屯乡 淅川县荆关镇 镇平县五岳庙乡 泌阳县板桥镇 滑县城关镇 南召县林业局 焦作市建设西路 淇县云梦山 巩义市夹津口镇 禹州市禹台办事处 濮阳市郊 泌阳县马谷田镇 卢氏县狮子坪乡 巩义大峪沟镇民权村 新县城关向阳路 172 号 洛宁县兴华乡 新安县李村乡 方城县二郎庙乡―25― 序号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公园名称 紫云山森林公园 金顶山森林公园 独山森林公园 神灵寨森林公园 长葛市森林公园 商丘市省级森林公园 黄柏山省级森林公园 双龙山省级森林公园 孟州省级森林公园 天池山省级森林公园 桐柏山省级森林公园 安山省级森林公园 黄庙沟省级森林公园 郑州黄河大观省级森林公园 濮阳张挥省级森林公园 渑池韶山省级森林公园 天目山省级森林公园 息州省级森林公园 大虎岭省级森林公园 桃花峪省级森林公园 汤阴云莱省级森林公园 新郑始祖山省级森林公园 巩义南河渡省级森林公园 神仙洞省级森林公园 酷绞〖渡止 摩云山省级森林公园 方城七峰山省级森林公园 合 计面积(hm ) 0
0 174 87 3 5 00 00 2141262建设单位 国有襄县林场 确山县蚁蜂镇 独山园艺场 国有三官庙林场 长葛市林业局 国有梁园区林场 国有黄柏山林场 国家山张林场 国有孟州林场 国有王莽寨林场 国家陈庄林场 国有固始林场 鹤山区林业局 郑州黄河大观有限公司 濮阳县林业局 国有渑池林场 国有天目山林场 国有息县林场 国有大虎岭林场 汤阴县苗圃 千户寨乡、观音寺镇 南河渡镇 尖山乡 张台乡 曹家窑林场 拐河镇七峰山林场、 泉白山林场地址国有襄县林场 确山县蚁蜂镇林场 卧龙区独山园艺场 洛宁县陈吴乡 长葛市老城镇 商丘市梁园区 商城县长竹园乡 偃师市大口乡 孟州市西 乡 嵩县德亭乡 桐柏县城关镇 固始县城郊 鹤山区林业局 郑州黄河南岸 86 号 濮阳县林业局 渑池县仁村乡 平桥区邢集乡 息县城关 汝阳县城关 荥阳市广武镇 汤阴县 新郑市 巩义市 新密市 遂平县 义马市 方城县表 3.5-4序号 1 2 公园名称河南省地质公园一览表批建时间 04.02 04.02 地 址 登封市 修武县 中国嵩山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26― 3内乡宝天曼国家地质公园 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01.12 04.01 04.01 03.01 03.01 04.02 04.02 04.02 03.01 03.01内乡县 西峡县 济源市 遂平县 卢氏县 辉县 辉县 灵宝市 沁阳市 西峡县4 5 6 7 8 9 10 11济源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 遂平酷焦业刂使 卢氏狮子坪省级地质公园 辉县万仙山省级地质公园 辉县关山省级地质公园 灵宝女郎山省级地质公园 沁阳神农山省级地质公园 西峡恐龙蛋化石省级地质公园3.5.4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河南省积极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坚持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管 理,开展野生动植物管理执法活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建立了保护管理体系、救护繁育体系和科研监测体系,形 成了良好的保护局面。但是,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经 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 关系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倒卖走私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 活动时有发生;旅游开发与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的矛盾日趋尖锐;濒危物种的恢复进 展缓慢,部分物种减少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野生动植物养殖、培植和利用尚处在 自发、分散的状态,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 自然保护区面积小,类型较单一。 (3)管理机构不健全,队伍力量薄弱。 (4)监测、执法手段落后等。―27― 3.6 大气环境和酸雨状况分析与评价3.6.1 大气环境状况分析与评价 河南省大气环境现状的特点是:大气污染较重,悬浮微粒为主要污染物 表 3.6-1行业名称 采掘业 食品烟草加工及饮料业 纺织业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造业 塑料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 金属制造业 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其它行业 合 计2002 年各行业废气排放情况统计表废气排放量 3 (万 Nm )
SO2 排放量(t) 烟尘排放量(t)
79 5 4 8 5
807 354 24
02 8 563199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消耗日趋巨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工业项目及其带来的污染正向农村不断扩展和转移。河南省中―28― 西部地区有郑州、洛阳、焦作、济源、安阳、三门峡等 6 市 11 个县及县级市被国家划 分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全省 2002 年废气排放总量 10644 亿 m3,其中 SO2 排放量约 74 万吨、烟尘排放量 56.3 万吨。 由常年空气环境监测结果分析可知, 影响河南全省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总 悬浮微粒,二氧化硫为次要污染物。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以豫西北的焦作、济源、安阳、 三门峡为最差, 信阳、 濮阳最优。 全省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范围在 0.001~1.774mg/m3 之间,平均 0.262mg/m3,除南阳、濮阳外,其余各市均有超标现象,其中焦作、开封、 济源超标率 50%以上;年均浓度 0.115~0.357mg/m3 之间,信阳、濮阳达到二级标准, 其他均超二级标准,其中焦作、平顶山、开封、济源、安阳超三级标准。 表 3.6-2城市名称 郑州市 洛阳市 济源市 焦作市 三门峡市 安阳市 开封市 平顶山市 鹤壁市 新乡市 濮阳市 许昌市 漯河市 驻马店市 南阳市 信阳市 商丘市 周口市 全省平均 0.262 0.055 0.038 -2002 年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二氧化硫 SO2 年均值 0.048 0.084 0.111 0.075 0.103 0.086 0.067 0.053 0.052 0.044 0.015 0.041 0.028 0.022 0.036 0.020 0.044 超标率% 4.8 24.5 36.5 11.4 25.6 12.8 18.8 3.2 12.3 4.9 0.5 5.0 5.9 0 0 0 1.0 二氧化氮 NOx 年均值 0.026 0.055 0.041 0.053 0.026 0.049 0.041 0.041 0.033 0.033 0.026 0.046 0.024 0.039 0.038 0.031 0.041 超标率% 0.1 8.3 0.2 0.2 0.1 0.6 0 0.1 0.3 0.3 0.1 0.3 0 0 0 0 0.4 超标率% 20.5 49.4 50.0 73.8 28.5 48.9 63.3 47.1 20.5 8.7 0.3 30.7 17.5 37.8 0 1.3 20.6单位:mg/m 年均值 0.143 0.227 0.180 0.215 0.154 0.224 0.210 0.184 0.125 0.118 0.112 0.150 0.147 0.131 0.152 0.179 0.1663总悬浮颗粒物 TSP 年均值 0.238 0.295 0.324 0.357 0.208 0.316 0.336 0.355 0.238 0.258 0.115 0.262 0.204 0.255 0.244 0.192 0.249可吸入颗粒物 PM10 达标率% 61.4 25.1 49.5 33.7 59.2 27.7 33.9 45.1 72.1 72.3 76.4 71.2 69.6 67.9 51.6 41.4 -全省二氧化硫日均浓度范围在 0.001~1.012mg/m3 之间, 平均 0.055mg/m3, 除南阳、 信阳、驻马店外,其余各市均有超标现象,其中济源、三门峡、洛阳超标率 20%以上;―29― 年均浓度 0.015~0.052 mg/m 之间,超过二级标准的有安阳、洛阳、焦作、开封,济源、 三门峡超三级标准;在 6 个二氧化硫控制区中,有 5 市均超标,只有郑州 0.048 mg/m3, 可达标。全省二氧化氮日均浓度范围在 0.001~0.300mg/m3 之间,平均 0.038mg/m3;年 均浓度 0.024~0.055 mg/m3 之间,均达二级标准。全省可吸入颗粒物日均浓度范围在 0.007~0.918mg/m3 之间,年均浓度 0.166 mg/m3,各市均有超标,有一半超标率 50%以 上。全省降尘量以焦作、安阳、济源为重,均超过国家标准。硫酸盐化速率除濮阳、信 阳达标外,其余均超标,以三门峡超标最重。 据统计,全省大气污染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秋冬季较重、春夏季较轻。近几年,颗 粒物污染有减轻趋势,但酸性气体污染、酸雨发生率均有所增加。 3.6.2 酸雨状况分析与评价 酸雨对森林、农作物、蔬菜以及人体健康都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也是当代世界重大 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降雨酸度是用降水 pH 值年均值表示,其分级标准见表 3.6-3。 表 3.6-3pH 降水酸度 &4.0 强酸性3降水酸度分级标准4.0~4.49 较强酸性 4.5~5.59 弱酸性 5.6~7.0 中性 &7.0 碱性 单位:mg/m3表 3.6-4城市名称 郑州市 开封市 洛阳市 平顶山市 安阳市 焦作市 三门峡市 南阳市 信阳市 全省平均2002 年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最小值 5.14 5.70 4.90 6.24 6.80 6.46 4.22 5.00 6.04 4.22 最大值 8.52 8.41 8.45 8.96 7.94 8.17 7.05 7.80 7.23 8.96 年均值 6.66 7.06 6.29 6.82 7.30 7.05 5.35 5.78 6.69 6.56 监测次数 92 70 74 64 42 33 32 39 68 514 酸雨次数 1 0 3 0 0 0 8 7 0 19酸雨发生率% 1.1 0 4.1 0 0 0 25.0 17.9 0 5.34通过对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焦作、三门峡、南阳、信阳 9 个城市进―30― 行的酸雨监测表明,河南省的降水 pH 值在 4.22~8.96 之间,酸雨发生机率为 5.34%, 集中在三门峡、南阳、洛阳、郑州 4 市。三门峡最重,年均 pH 值 5.35,呈弱酸性,发 生酸雨的机率达到 25%,其他地区年均 pH 值均为中性,但有酸雨发生,南阳发生机率 17.9%、洛阳 4.1%,另外郑州也出现了酸雨现象,发生机率 1.1%。据统计,降水离子组 成中,硫酸根>氯离子>硝酸根>氟离子,冬季高于夏季,表明河南省酸雨主要是由煤 烟型大气污染造成,二氧化硫污染是主要因素。河南省酸雨发生不普遍,但机率有所增 加。3.7 自然灾害河南省自然灾害具有多发性、突发性、高频率性、广泛性、地域性、持续性等特点, 干旱、洪涝及干热风是河南的主要气象灾害,占各类灾害的 80%以上,其中以水、旱、 干热风、大风灾害为甚。据统计,全省各类自然灾害损失,每年平均达 30~40 亿元, 受灾最严重的年份可高达 70~80 亿元以上,约占河南省基本建设总投入的 1/10。 3.7.1 主要灾害现状 (1) 干旱多发 干旱是平原地区最普遍、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河南素有“十年九旱”之说。豫北地 区属于全省干旱发生最频繁、 最严重的地区, 据近 50 年来旱情统计, 共发生旱灾 85 次, 年平均达 1.8 次;豫东和豫中次之,南阳盆地又次之,豫南地区出现次数较少。大旱主 要出现在豫北,约 2.5~3 年一遇,向南逐渐减少,沙河以南一般无大旱;小旱频率较 高,分布较广,沙河以北两年一遇。近 50 年来,旱灾面积大于 67 万 hm2 的年份有 22 年, 频率达 45%, 年,干旱受灾面积平均每年为 126 万 hm2,其中成灾面积 79hm2, 90 年代以来干旱不断加重,年平均干旱成灾面积超过 220 万 hm2。 (2) 洪涝频发 河南历史上的洪涝灾害以黄河决溢最为严重,但近 50 年来,暴雨是河南省主要灾 害天气之一,造成山前平原受洪水威胁,低洼排水不良地区发生内涝。桐柏―大别山地 区、淮河两岸及永城市是省内暴雨发生的中心地带,平均每年发生 3~4 次,暴雨雨量―31― 在 250mm 以上;大部分平原地区平均每年发生 2~3 次,年平均暴雨雨量在 200mm 左右, 成灾面积 177.11 万 hm2。 (3) 风沙以春季居多 干热风:平原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发生,其发生机率自南向北、自西向 东逐渐递增,以东北部最严重,年平均发生日数 6~8 天,10 年 8~9 遇,淮河以南地区 较少。重度干热风以沙河以北、京广线以东地区出现较多,平均 3~4 年 1 次,淮河北 部、南阳盆地平均 5~6 年 1 次。干热风的危害以洼地、沙土地较严重,受危害地区, 小麦一般减产 10~30%,严重的可达 30~50%。 沙暴:在沙区,遇大风天气即可形成沙暴,沙暴区的分布与沙区分布基本一致。年 平均沙暴日 2 天,黄河两岸,每年平均出现 3 个以上的沙暴日,中心地带是郑州至民权 一线的沿黄地区,郑州市是全省出现沙暴日最多的地区,年平均在 7 天以上,开封、兰 考为 6~7 天,内黄一带每年平均在 6 天以上。沙暴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春季较多, 冬季和夏季次之,7、8 两月及秋季较少出现。 (4) 地质灾害呈地域性特点 河南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地质灾害的特征之一是地域性较强,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多见于豫西、豫北的山地、 丘陵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多发于豫中、豫南的平原及盆地区;地面塌陷以采矿区较为 集中,主要分布在平顶山、焦作、鹤壁、济源、义马、永城等矿区。 崩塌:崩塌灾害具有落差大、速度快、突发等特点。河南省崩塌灾害按成因分主要 有剥蚀卸荷型崩塌、河流侧蚀型崩塌和人工采掘型崩塌三种。其中剥蚀卸荷型崩塌最发 育,主要分布在豫西伏牛山、豫北太行山等深山区,规模大小不一。河流侧蚀型崩塌主 要分布在黄河两岸。人工采掘型崩塌分布面积广,多与人为因素有关。 滑坡:滑坡是指土体或岩体由于各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 带) ,整体顺坡下滑的现象或作用。按组成物质可划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按形成灾 害的主要动力可分为自然和人工动力型滑坡。河南省滑坡以土质滑坡较为发育,主要分 布在豫西黄土地区,多为暴雨成因类型。岩质滑坡主要分布在深山区,亦以暴雨成因类 型居多。人工动力型滑坡则主要分布在铁路、公路沿线和开矿周围,多属开挖处理不当―32― 遇降雨引发。 泥石流:河南省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豫西和豫北山区,泥石流发生的原因除自然地质 因素外,人为活动也是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半数以上泥石流的发生与人为活动有 关,暴雨往往是诱发因素。 地裂缝:河南省地裂缝自古就有,主要分布在信阳、濮阳、遂平、淮阳、南阳、陕 县等地,大面积地裂缝导致大片土地遭到破坏,经济损失严重。 地面塌陷:河南省地面塌陷主要是人为采矿活动和地下开挖工程造成的。采矿活动 引起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平顶山、焦作、鹤壁、济源、义马、永城等矿区。下开挖工 程造成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郑州等城市地下人防工程开挖区。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主要与开采地下水有关,特别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 落漏斗后,使地层应力发生变化,软土层受到压缩,地层下陷。河南省开封市、许昌市、 洛阳市、濮阳市、新乡市等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 3.7.2 灾害分布特点 由于各地地质地理条件、人为活动的差异,加上暴雨诱因,河南省灾害的特征表现 为一灾为主、多灾并发。主要灾害分布有:①豫北山地滑坡、泥石流中等发育区;②豫 西山地滑坡、泥石流较强烈发育区;③豫西黄土区滑坡、崩塌及地裂缝强烈发育区;④ 豫北平原地裂缝、地面沉降中等发育区;⑤豫东平原、南阳盆地地裂缝中等发育区;⑥ 桐柏―大别山地质灾害弱发育区;⑦地面塌陷强烈发育区;⑧黄河沿岸塌岸发育带。 3.7.3 成因及变化趋势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山区至平原的过渡带,境内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 别山四大山脉和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断裂构造 发育,地质环境脆弱,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变率较大。因此,区域特殊地貌类型 和地质构造、暴雨发生中心区以及大风频发区等,是导致使全省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 重的主要因素;同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各种灾害发生的诱因。 ①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了水旱灾害的危害―33― 山地丘陵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侵蚀后,抵御旱涝的能力丧失,造成严重水 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植被的截留涵养水分和土壤的蓄水能力丧失后,加剧了旱 涝灾害及其危害程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水旱灾害加剧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山地和 丘陵区,进而影响整体区域生态系统。 ② 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迁及温室效应等改变了区域气候特点,近年来,河南 省南北气候差异加大,造成了旱区更旱、涝区更涝的特点,豫北地区日趋干旱,黄河河 道每年断流现象更加频繁,而豫南地区涝季暴雨成灾,由于人为活动影响,淮河干流和 主要支流的排洪能力逐渐减小,易引发洪水威胁。因此,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削弱, 灾害频发,成为影响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③ 资源无序开发,加重局地地质灾害 由于河南省是资源大省,煤炭等储存量及开采量距全国前列,省内平顶山、鹤壁、 义马、永城等地煤炭储量丰富,目前存在粗放性经营、无序开采、滥采、破坏植被现象 严重,导致地面塌陷,危害区域开发和居民生活。一些地区水资源的超限开采,也使局 地形成地下漏斗,造成大面积地面沉降。如何规范资源开采,实现可持续性开发,是解 决矿区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 河南是一个易受自然灾害的省份,近年来,各种灾害均有上升趋势,而旱灾和地质 灾害上升趋势显著,河道断流日趋严重,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加。灾害的增加基本与人类 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失衡有关。据统计,全省各地市生态灾害累计发生次 数见表 3.7-1。 表 3.7-1生态灾害类型 水灾 旱灾 地质灾害 河道断流 其它河南生态灾害发生次数情况统计70 年代
80 65 80 年代 336 390 82 86 45 90 年代 334 964 102 108 80由于省内灾害种类多,分布面积广,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迁,以及人类不合 ―34― 理的经济工程活动,特别是不合理的开采资源,致使灾害发生和灾害造成的损失日趋 突出。据不完全统计,1990 年以来发生 72 起较大灾害,重伤 41 人,死亡 233 人,破坏 房屋 1383 间,毁坏耕地 1058.35 万 hm2,直接经济损失 21311 万元,间接损失则难以估 量。灾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阻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保护生 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合理开发资源,防治灾害刻不容缓。3.8 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概况3.8.1 自然景观概况 河南省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 源丰富多彩。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野生珍稀动植物 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截至 2004 年 3 月, 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 30 个。河南省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成为生态旅 游和休闲观光景区之一。 河南省境内地表形态复杂,森林植被类型较多,森林面积达 209 万 hm 。林中寺院、 庙宇、庵堂、碑刻等人文景观丰富。森林以及其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互相融为一体, 又各具特色,发展森林公园事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至 2003 年底, 全省有各种森林公园 63 处,其中国家级 14 处,省级 49 处,总面积 21.4hm2。 2001 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的嵩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乡宝天曼国家地质公 园、焦作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达 1729 km2。2003 年焦作云台山地质公园和登封 嵩山地质公园又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其数量在我国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各省份中位 居首位。 河南省多处自然及人文景观还被列入风景名胜区,至 2005 年年底,河南省有省级 以上风景名胜区 30 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9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21 个。 3.8.2 人文古遗迹景观 河南省地处中原, 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各种古迹遍布全省, 被称之为“中 国历史自然博物馆”。 全省已查出有价值的文物点 2.8 万多处, 馆藏文物达 120 多万件。2―3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0 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27 处。全国八大古都河南有洛阳、 安阳、开封郑州 4 个,全国 102 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占 8 座(即郑州、洛阳、开封、 安阳、商丘、南阳、濮阳、浚县) 。登封郜城镇有中国现存最早天文观测建筑―观星台, 洛阳龙门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并成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目前已被列入世 界文化遗产。 河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资源全国第二位,丰富多 彩的文物资源,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存、斗争、发展历史,是河南 省最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目前,多处文物古迹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观光、旅游、休闲 的风景名胜景区。 3.8.3 景区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特殊地理的位置,河南省多数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较好。山岳风景区 植被覆盖率多在 90%以上;景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质量达到国家 Ⅰ类或Ⅱ类质量标准,固体废弃物大多能够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或处置;与人口集中、 嘈杂的城镇相比,景区显得环境清新,景观优美。 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休闲娱乐活动的日益高涨,一些景区游客数量明显增加,剌 激了交通、餐饮、宾馆及其它各项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干扰也逐渐加 强,使得一些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有些工程建设管理 不善,景区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施不配套,景区营运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 体废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和完全处置,一些景区空气和水体遭受污染,有些服务设施 的污水通过渗井渗坑排放,污染了地下水;未批先建、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 度破坏的项目也时有发生,例如:索道项目、道路修建项目、景区人造景观项目等等。3.9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城市城镇化发展迅速,截止到 2000 年城镇数量发展到 883 个, 比 1985 年增加了 630 个,其中地级市 17 个,增加 5 个,县级市 21 个,增加 15 个,城 镇密度从 1985 年的 1.5 个/km2,到 2000 年的 5.3 个/km2,增加了 3.5 倍。―36― 3.9.1 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但仍满足不了需要 2000 年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达到 551.74 万 t,垃圾处理能力为 11810t/d,处理能 力是产生量的 0.2%;综合利用量 181.56 万 t,综合利用率为 33%。城镇垃圾的处置以填 埋为主,但标准化填埋场的数量不多。截止到 2001 年,河南全省 18 个省辖市城市生活 垃圾处理设施为:生活垃圾处理场 52 个,其中填埋场 29 个,垃圾堆肥场 22 个,垃圾 焚烧发电厂一座。污水排放量 14.47 亿 m3,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 25.11%,其中污水 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为 19.45%。 全省 18 个省辖市污水处理项目建成后每年处理城市生活 污水 7.19 亿 m3, 处理能力达到 46.5%, 处理量为 6.73 亿 m3。 河南省城市数量增加迅速,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密度加大,但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城市 发展的需要。 3.9.2 城市绿地面积增长较快,但自然生态功能退化 全省建制市有 39 个,其中省辖市 18 个,县级市 21 个,2005 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为 7.85m ,较 1985 年的 2.1m 增加了 5.75m 。舞钢市人均绿地面积 15.94m /人,为全省 之最。城镇绿化已经成为提高城市品味,树立良好形象的工程,近年来,城市绿化和城 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正在受到当地政府重视和市民的关注,且已经在多数城市开始实施并 取得了一定成绩。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 1995 年的 19.1%提高到 2005 年的 32.33%, 提高了 13.23 个百分点。但是,城市绿化和城市生态普遍存在植被种类单一,人工干预 严重,城市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功能丧失的问题。 3.9.3 城市水土流失严重 河南同全国一样,城市化进程加快,老城改造、新区建设、房屋开发、道路改造、 管沟敷设等城市建设项目繁多,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生态问题。城镇化建设中的水土 流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雨季的水力侵蚀,使泥、沙等流入排水管道,导致排 水管道淤塞污水外溢,以及雨后路面泥浆影响城市景观和人们出行,甚至威胁到生命安 全。许多建设中的城市建筑工程建设混乱,建筑废料、材料、尤其是泥、沙、渣、土等 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不力,遇到刮风,则发生风力侵蚀,扬沙(尘)影响环境空气和2 2 2 2―37― 生活质量;同时,雨后道路泥浆的清理,也给环卫、管道疏通等人员增加了超负荷的工 作量,直接影响到政府和城市形象。 3.9.4 城市河流水质较差 城市河道的河床、堤岸石砌化,以及城市河流水质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的又一 问题, 河南流经城市的河道全部为城市废水纳污河道, 68 条河流的普查, 条 对 41 (60%) 河道水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3.9.5 城市环境空气存在不同程度污染 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首要污染物是总悬浮微粒,其次是二氧化 硫。在河南省空气监测的 18 个省辖市中,总悬浮微粒日均浓度值只有南阳市一个城市 符合二级标准;SO2 的日均值全省只有南阳、信阳、驻马店 3 个城市符合二级标准;9 个 大气降水监测城市中,出现酸雨的城市有 4 个。综合评价 17 个省辖市,60%的城市环境 空气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污染。3.10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与评价3.10.1 农用化学品不合理使用,农业污染严重⑴农药使用及污染情况2000 年河南省农药施用量为 9.55 万 t,每公顷平均 13.9kg,施用量比 1990 年增加 3.31 万 t,增加了近 2 倍。主要品种有菊酯类、有机磷等。⑵ 化肥使用及污染情况2000 年全省化肥施用折纯量为 420.71 万 t,每 hm2 平均 611.92kg,施用量比 1990 年增加 207.53 万 t,增长了 97.3%;同期粮食产量 2000 年为 4101.50 万 t,1990 年为 3303.66 万 t,增长幅度为 24.2%。化肥投入增长幅度远远大于粮食增长幅度。 化肥的过量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有机质降低,团粒结构破坏和化肥肥效降低。过 量施用化肥带来的土壤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是化肥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最主要 方面,也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倍加关注的问题。化肥污染以氮肥为主,农产品特别是蔬―38― 菜中硝酸盐的积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化肥对地表水的污染情况也表现在全 省大部分地区地表水氨氮(非离子氨)含量增高。⑶ 农膜使用及污染情况2000 年全省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 9.19 万 t,比 1990 年的 2.75 万 t 增加了 6.44 万 t,增加了 2.34 倍,其中地膜使用量 38926t。农膜污染较为普遍。随着地膜栽培面 积的增大,地膜的大量使用和年限的不断增加,致使土壤中的残膜越来越多,造成土壤 土质恶化,农作物减产。⑷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各种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①土壤肥力不足。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在 4.0%以上的仅占土壤面积的 4.94%,有机 质含量在 1.0%以下的占土壤面积的 42.43%,且多为耕地。全省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 0.071%,这种状况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同时,由于化肥的大量施用,土壤的保水保肥 能力呈逐年降低趋势,这将造成农业投资效益的下降。 ②农膜污染较为普遍。全省耕层土壤和农作物受农膜污染也在加重。据农业部门的 调查显示,农膜残留物主要分布在土壤耕层,造成农作物减产、经济作物、蔬菜等不同 程度减产,减产幅度最高达 59.6%,农膜的使用已经出现了土壤环境问题。 ③耕层土壤受到重金属和农药不同程度的污染。通过对全省近年来所监测的 455 个土样数据分析,全省耕层土壤已有 81.98%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以铬、砷污 染为主,其次是铅、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也比较突出,从监测的 103 个样品看,六六 六检出率为 78.3%,DDT 为 55.34%,有机磷为 19.4%。 ④农畜产品受化学农药和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其中以化学农药污染更为普遍。从 监测的 830 个样品看,六六六总检出率 95.80%,整体超标率 10.63%,超标最严重的是 鱼类、牛奶和蛋类,其次是肉类和蔬菜。DDT 检出率 48.53%,整体超标率 0.3%,样本超 标最严重的种类超标率达到 9.5%,小麦为 1%。有机磷农药检出率 15.68%,检出率最高 的是蔬菜 32.4%,整体超标率 4.64%。重金属镉、铅、铜、汞、砷、铬、氟在粮食中检 出率绝大多数为 100%。 监测结果与 1978 年数据比较有如下特点: 六六六、 农药残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DDT 有机磷农药污染日趋严重;重金属污染存在着潜在威胁。―39― ⑤半数以上河道水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在对 68 条河流的普查中, 条 41 (占 调查河道的 60%)河道水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其中,流经城市的河道全部为城 市废水纳污河道,50%水库水质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28.57%的市县地下水受到污染, 首要污染物为挥发酚、氟、氨氮和总硬度。 3.10.2 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能源结构单一落后 ⑴ 秸秆综合利用 据统计 2000 年农作物秸秆理论产出量为 6439 万 t,折标煤 3219 万 t。 表 3.10-1类别 比例 焚烧 14.12000 年河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比率还田 27.8 牲畜饲料 33.4 工业原料 13.6 生产沼气 1.0单位:其它 14.6%2000 年河南省的秸秆利用率基本达到了 85%,但在经济和农业比较发达的城市郊 区、公路、铁路沿线,随意焚烧农作物秸秆的现象十分严重,焚烧秸秆集中地区焚烧量 占到全省秸秆产生量的 14.1%,夏秋收割两季秸秆燃烧造成的集中污染,直接危害着高 速公路、 机场的交通安全, 也给临近地区人民生活、 出行和生产建设活动带来不良影响。 ⑵ 畜禽养殖及环境污染 河南省的畜禽养殖发展很快,到 2000 年已成为一个养殖大省。畜禽粪便产生量随 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而增加。 2000 年,全省畜禽养殖排泄物的总量已经超过 1990 年的 2 倍,大量的畜禽粪便不 能及时处理,造成养殖区周围环境空气、土壤、水体等污染。 目前,畜禽养殖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环境管理力度不够,环评执行率及“三同时”执行率不高。 ②一些养殖场选址不当,主要表现在:一是离民房较近,二是养殖场的粪尿不同程 度地污染了居民及民用取水点。 ③污染处理设施较少。有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的仅占 3.65%;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占 2.76%。 ⑶ 畜禽有机废弃物资源化 畜禽有机废弃物与剩余秸秆配合进行沼气发酵,从而产生生物质能,可以作为解决―40― 农村卫生环境、生态环境和能源利用的另一有效利用途径。目前,河南农村大型沼气池 的建设及沼气利用得到较快发展。 河南省畜禽粪便通过处理设施资源化利用量比例不高,集中养殖基地、城区周围的 养殖场、养殖业发达的村镇等地区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⑷ 农村能源结构状况 河南省农村能源消费在经济发达地区以煤炭、电力、柴薪、太阳能等为主,在经济 欠发达地区以薪柴、煤炭、电力等为主,总体上看,河南省能源结构较为单一、落后。 薪柴属可再生生物质能源,作用仅次于秸秆,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薪炭林的种植、养护在河南呈现面积减少的趋势。 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农村在太阳能利用上,作为生活能源的 一种补充,所占份额较小,主要为太阳能热水器。 3.10.3 生态农业示范初见成效 到目前为止, 全省共有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示范县 34 个, 用于生态农业试点县 (市、 区)建设的资金达 4 亿多元。通过试点县建设,使区域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林果业、 养殖业、加工业比重有较大幅度增长,农业结构趋于合理。 截至 2000 年,全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 28 个,形成了包括生态农业型、 生态旅游型、农工商一体化型、乡镇企业型、生态破坏恢复型等类型齐全的生态示范区 建设体系。信阳市是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五年来,内乡、内黄、淇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3.10.4 农村生态环境评价 化肥、农药、农膜施用量增幅较大,化肥增幅远远大于粮食增长幅度,半数以上河 道水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畜产品普遍受化学农药污染,有机磷农药污染日趋 严重,重金属污染存在潜在威胁,造成土壤土质恶化、农畜产品品质下降,威胁食品安 全。―41― 3.11. 河南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3.11.1 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弱 由于河南省地貌类型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气候特点属于北亚 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因此,河南省的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东西南北过渡特征,既 有使河南省生物区系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有利一面,又由于地貌类型多、气候变化 复杂,造成水资源匮乏以及时空变化十分不均,旱涝灾害频繁等特点,使河南省自然生 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比较低。 3.11.2 人口密度高,土地压力大,生态环境严重超载 河南省人口众多,到 2000 年末,人口总数为 9438 万人,人口密度为 568 人/km2, 其中,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达到 700 人/km2 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0.07hm2,是全国平均人均耕地水平 0.101hm2 的 69%。河南省是国家粮棉油生产基地,土 地复种指数达 150~216%,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程度达到 90%以上,农业用地率超过 68.98%。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提出,预计未来几年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将进入 快速发展阶段,高等级公路、村镇公路、城镇化建设都会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土地 利用的压力。 3.11.3 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全省多数河道河水断流,没有天然水源补给,成为季节性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属 于Ⅴ类或超Ⅴ类水质的河段超过河道总长度的 50%以上,完全失去水生态功能;浅层地 下水满负荷及超采问题严重,地下水位埋深逐年降低,面积愈来愈大,有些地区以年均 数米的速度降低,出现了漏斗区,局部地区已经成为平底锅型,受其影响,许多地区出 现了地面沉降、 墙体开裂等现象。 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 同时扰乱了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导致中深层地下水出现污染现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已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42― 3.11.4 局部区域水土流失面积扩大,流失程度加重 截至 2000 年底,河南省水土流失累计治理保存面积 3.03 万 km2,但仍有水土流失 面积 3.03 万 km2。局部地区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包括一些地区不合理的种植结构 等,都使水土流失成为一边治理老的流失区、一边继续出现新的流失区;一边流失程度 因治理降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封平原非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