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移动医疗问诊很火,很多软件可以在线问诊,大家觉得哪家是做得最好的?

现在移动医疗很火,很多软件可以在线问诊,大家觉得哪家是做得最好【医疗保健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7,306贴子:
现在移动医疗很火,很多软件可以在线问诊,大家觉得哪家是做得最好收藏
求好心人解答~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移动医疗和传统医疗的区别发展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15年一整年,都在追寻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足迹,时而兴奋、时而懊恼......走过“元年”,现在已站在2016年,踮起脚尖,张望未来的日子,我们、你们、他们,都将怎样?
国内互联网医疗的反思
站在猴年的开端,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多多少少都会思考:经过过去一年翻天覆地、如火如荼地尝试、冒险、炒作、和艰难跋涉,互联网医疗究竟走到了哪一步?狂风乱作、泡沫横飞的日子渐渐远去,中国的互联网医疗繁华落尽、笑容凝结,提起盈利模式依然是一个大写的尴尬。来自互联网领域的“颠覆者们”终于发现,单靠IT领域的“炫技”是无法解决医疗行业的真正痛点的,甚至连隔靴搔痒都做不到。于是大家开始反思,在消费领域成功运作的时髦在线服务究竟为什么在医疗领域处处碰壁行不通;于是大家开始行动,终结“躺在线上做梦”的日子,回归医疗的本质。
政策口径似乎一直都很宽容、很乐观、很支持、很“努力”,可是不管移动医疗,还是任何一种新出炉的商业模式,有一句话很受用:先去看看医保局怎么说?如果医保局还没有就此发表“感言”,那可以先把它放一放。因为医疗产业的花费大多数都需要政府来买单,传统医疗也好,互联网医疗也罢,最终的主要支付方不变,那么与政府相关体系部门打交道、通过各种审批审核就是必不可少的,这与是否戴上了“互联网+”的帽子没有直接关系。
但事无绝对,正在铺开的“分级诊疗”和日益强化的“公立医院控费”,还是给互联网医疗带来很多新的契机。互联网医疗项目若要成功,最好的方式就是嵌入国家医疗体系改革洪流中,为其提升效率而服务,而不是妄想“颠覆”。医疗领域的改革,不是两个或几个对立面“你死我亡”的斗争,而是一个随着多种技术发展、人文社会环境变化,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与传统医疗创业相比,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业有诸多不同。从政策来看,互联网医疗创业与传统医疗创业的政策门槛同样高,甚至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从技术来看,传统医疗创业的技术门槛较高,而互联网医疗创业的技术门槛可高可低,对于门槛较低的互联网医疗创业领域,产品区分度也低,并且竞争激烈;从资金投入来看,传统医疗创业的资金门槛较高,而互联网医疗创业起步时看似门槛较低,但随着项目的开展,以及众多同质化产品的竞争,烧钱压力也就会越来越高,可持续性运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仿若一个无底洞。
有人说,移动医疗已进入下半场,因为大的公司越来越大,还没有做起来的正在被淘汰。也有人反驳认为移动医疗并非进入下半场,而是大幕刚刚拉开,运动员刚刚入场完毕。经过和业内人士交流,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移动医疗刚刚跑完第一圈,而即将开始第二圈;只是这时有很多运动员要么倒下,要么掉队,而已经开始跑第二圈的运动员,正在努力跑进第三圈。
无论怎样比喻,移动医疗市场当前已呈现出如下特点:
1)移动医疗公司的业务体量越来越大,产品用户数也越来越多。
2)移动医疗行业的业务越来越交叉,产品越来越呈现平台化,现有公司已经如雪球般开始越滚越大,因此留给初创公司成为平台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3)行业开始了收购整合,并购基金开始进行投融资和资本布局,行业内的公司已经逐步开始上市和上市计划。
4)大体量企业融资额越来越大,初创小团队融资越来越艰难,中间的团队还有融资机会,因为还有一些后来进入的投资人想要“赌”一回。
从产品面来看,终端用户可以细分为医生端、患者端、单科领域端;平台模式可以细分为智能硬件、院内平台、医药电商平台、医疗新媒体。当前具有代表性并经常被业内人士提及的产品大致如下:丁香园、华康全景、珍立拍、医脉通、MedSci、杏树林、杏仁医生、春雨医生、微医集团、就医160、医联、掌上药店、甜蜜家园、新氧、糖医生、大糖衣、医学界、影达科技、平安好医生。已经有人撰文详细分析过这些产品的商业模式,在此不赘述。
国外互联网医疗的借鉴
一直觉得,有一股力量在牵引着我们国内众多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们不念过去、不畏将来,百折不挠地前进。这股力量,除了大家坚信中国“互联网+”大趋势的历史必然性以外,还有放眼全球看到的那一派繁荣景象。在科技发展和医疗保健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这个领域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飞奔,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经过分析,在全球互联网医疗发展较快的国家,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值得我们关注的层面主要有:医疗消费市场,医疗经费支出,医疗保险推动,初级医疗领域的革新,远程医疗领域的扩大,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产品领域的不断出新,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眼科治疗及减肥领域的移动产品逐渐成熟、医疗机器人/陪护机器人的日新月异、母婴类可穿戴设备的研发趋势、以及超级科技巨头的布局。
下面分别简单概括各个层面正在发生的野心和奇迹。
一. 医疗消费市场正在蓬勃兴起
2015年下半年,PwC在美国对25位医疗产业高管、1500名临床工作者,1000名消费者进行调查后发现,医疗消费市场正在兴起,主要表现为:
1) 医疗服务支付方寄希望于基础医疗,以节省花费,比如美国48%的企业雇主在2015年为员工选择了远程医疗服务。
2) 消费者选择基础医疗的标准是最适合现有的生活方式,调查者中有80%的消费者表示愿意接受革新的基础医疗护理。
3) 新入局者正搅动时局,改变基础医疗模式,他们正提供便捷、有价值的医疗服务,以满足更多用户需要,比如:便民就诊、医生出诊、个体医疗、数字医疗、护师护理。
4) 传统从业者正变换思路,以顺应新时代的变化。三分之一的医生表示,他们已经改变商业模式,为患者打造全新的医疗服务。
5) 七大核心消费市场正在崛起:年老体弱者;慢性病群体;复杂或多种慢性病合并的患者群体;精神疾病患者;健康家庭;对健康保持热情的成年群体;对健康持怀疑态度的成年群体。
二. 互联网医疗有助于节约医疗经费,而医疗保险也向着利好方向发展
埃森哲咨询公司经过调查得出以下结果:FDA在2014年批准了33个互联网医疗设备,预计到2018年将会是100个。经FDA批准的互联网医疗设备通过改善药物依赖性,对行为的矫正以及较少的急诊行为,为美国医疗系统因此节省了将近6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该数字将会增加到100亿美元,到2016年将会增加到180亿美元,到2017年将会达到300亿美元。
从医疗保险的层面来看,美国在远程医疗和初级医疗领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远程医疗相关的医疗保险层面:美国医改要求对再入住率高的医院将实施高达1%的CMS罚款, 通过远程医疗来更好地追踪和管理出院病人以及慢病病人(在服药,复诊,身命体征监控等方面)以降低整个医疗系统费用总额。Telehealth Promotion Act提出,2012年底开始,美国远程医疗协会一直在努力游说国会通过远程医疗普及法案。虽然此项法案至今仍为通过,但远程法在公共医疗保险和私人保险上的接受度正在越来越广。就Telemedicine Parity Law而言,至今有24个州通过了远程医疗平等法,它要求私人医疗保险提供与面对面门诊等同的远程医疗报销方案。换言之,美国至今仍有超过一半的州私人保险还没有跟上。在这24个已经通过了平等法的州中,各州的实际操作力度也相差较大。同时,美国医学协会(AMA)已经开始创造一组新的CPT代码来支持远程医疗的报销流程。
在初级医疗相关医疗保险层面,很多健康保险集团,如Cigna、Humana、Anthem、Aetna、United,及一些参与了蓝十字计划的公司都收购了部分初级保健机构。上述健康保险集团大部分正在构建零售医疗战略,以此作为对其他投资的补充。
三. 初级医疗领域正在革新
美国初级医疗领域的现状有着以下特点:对初级医疗服务的需求向更宽及更深处扩张;初级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初级医疗人才供应不足;初级医疗卫生行业的薪酬水平同样令人忧心;提供初级保健的场所由私人诊所或是紧急医疗中心转到了零售端或是直接设在工作单位,同时利用科技来扩展他们的连通性;支付方式从“量”过渡至“质”。医疗改革规定,便捷有效的初级医疗保险费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从发展阶段来看,相较于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的“初级医疗1.0”阶段,美国的初级医疗已经进入“初级医疗2.0“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 患者处于专业人士指导下的自我保健,有计划有规律地关注不同情况和环境下的个人健康。
2) 临床模型以团队为中心,纳入物理治疗、行为治疗、牙病预防、眼部保健、营养学、用药管理、以技术支持下的护理监控与协调联通的处方集、以及转诊管理。
3) 从业者包括医师、执业护士、高级执业护士、助理医师、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牙医、眼科医师/验光师、药剂师、营养师、健康指导和金融咨询师。
4) 工作环境已经拓展到办公室、零售端、雇主诊所和虚拟场景。
5) 主要合作伙伴从过去的保险机构到现在的临床集合网络、医院、医疗计划合作伙伴。
6) 现阶段需要投资运营的包括办公室诊断用品、临床记录、员工薪酬、采购和承包等执业管理、医疗设备、医护协调技术比如电子健康记录、个人健康记录平台、生物测量学,以及维护网站安全、效果测定与报告等。
7) 而对初级医疗成果的考察则包括在线问诊量、现场问诊量、用户体验、医疗效果和诊治结果。
四. 远程医疗领域正在逐步扩大
美国立法、报销加速了远程医疗技术的使用,新的立法使得对远程医疗网站的限制解除。并且,新的远程医疗立法正在扩大医疗护理,有望短期内通过的远程医疗法案(TELE-MED)将允许参加医疗保险的医师在全美50个州内治疗拥有医保的病人时只需持有一个医疗执照。2015年的远程医疗加强法案,扩大了远程医疗覆盖的区域,也扩大了报销的覆盖范围,并激励了医疗保险的再住院削减计划。
然而,远程医疗提供者仍需克服一些挑战,比如,医院需要更积极地整合远程医疗系统,也需要更好的慢性疾病远程监控等;医生需要花时间进行在线问诊,也需要努力将远程医疗传输平台与实际临床环境相结合。
五. 可穿戴设备/移动智能产品领域实力超群
IDC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销量同比增长200%,总出货量达到2100万个;到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年出货量将飙升到1.26亿个。不过,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依然处于发展早期,当前产品创意稀缺、功能叠加。
从各大科技巨头的动作来看,已布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科技巨头包括:苹果、三星、谷歌、微软、LG、索尼、Fitbit、Jawbone。已经推出移动智能产品的医疗设备巨头有:GE、强生医疗、西门子医疗系统集团、罗氏制药、拜耳医药、梯瓦制药、雅培制药、美敦力、礼来制药、飞利浦。
六. 互联网医疗产品已渗透到多种临床应用
互联网医疗产品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已初具规模,其应用形式主要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心理病、大数据跟踪心理情绪、智能硬件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远程在线心理咨询。从产品分类来看,主要包括工具指导类、心理测评类、跟踪随访类、技能训练类、辅助调节类、社交互助类。
而在康复领域,互联网医疗也开始起作用,其模式主要包括康复机器人、用于康复的虚拟现实软件、用于康复的可穿戴设备。这些“互联网+”康复应用已经渗透到神经系统疾病和伤残,骨关节肌肉疾病和伤残,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还有烧伤、癌症、慢性疼痛、糖尿病和口腔疾病等。
在眼科,利用“远程医疗+O2O模式”进行远程验光和在线检查视力,让用户足不出户地享受准确且有保障的验光服务。在该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业务模式比较成熟的公司:
1) Opternative是一家在线眼科验光检查公司,用户只需要拥有电脑、智能手机、网络连接,就能在 25 分钟内完成 Opternative 的验光测试。
2) Eyenetra公司产品同样是移动手机进行在线验光。如今Eyenetra的设备遍布于居民附近的诊所,结合自动验光仪、焦度计以及便携式综合验光仪,众多仪器共同为用户创造视力测试的独特体验。
3) Peek Vision同样是智能手机进行眼科检查。所有检查都是移动端应用操作,Peek能确保所有测试均经过临床严格审核,保证测试安全性,对于成人和儿童同样适用,且不受语言和区域限制,软件适合多个地区的民众。
4) Smart Vision Labs公司主要产品是一款名为SVOne的视力检查设备,功能强大,能抓取整个人眼的波前信息,最高能识别7阶像差。准确率和2万美元的桌面自动验光仪效果一样。
另外,减肥,也是互联网医疗创业企业比较热衷的领域,不过现有的减肥App尚不能令人满意。杜克大学研究显示,虽然使用手机APP能持续追踪运动、热量和减肥效果,但实际上,平均而言,减肥APP并没有对年轻人产生实质性效果,因为每一款App的功能过于单一。因此,专家们综合多方意见,建议未来的减肥App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 计算各种类型食物的热量,让用户对每日摄取的卡路里有清晰的认识。
2) 引进人为干预手段,让基层医生或健身教练等专人负责减肥计划,实时跟进减肥进展。
3) 增强APP使用粘性,因为减肥是长期的过程,如何维持短期内的减肥成果也要讲求方式方法,所以在APP设计中,想法设法吸引用户长期参与,尤为重要。
4) 功能多元化,可以结合智能硬件等为用户推送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提醒消息,指导用户行为。
如果能实现上述几点,也许借助APP来减肥,将变得不再困难。
七. 母婴保健及消费领域的可穿戴设备比较集中
当前在母婴类可穿戴设备中,感应宝宝自身体征,包括呼吸模式、睡眠活动、体温、心率、身体姿势、动作、声音等,是重点研发卖点。还有一些产品是用于感应宝宝的周围环境,包括捕捉和测量宝宝所在房间的声音水平,利用UV测量仪防止户外儿童晒伤。
如果防止儿童出现意外也算作医疗保健的一个层面的话,那么该领域的产品设计还会考虑到以下方面:
1) 利用传感器防止儿童游泳时溺水。
2) 外出遇到危险,利用设备上的按钮及时通知父母。
3) 利用GPS或GSM进行儿童定位。
4) 通过语音识别,帮助儿童辨别并拨打预定电话。
5) 具备防拆警报功能。
6) 儿童活动超出安全范围,及时向父母的手机或相应设备发出警报。
7) 实时通话功能,父母可设置通话权限。
8) 双向语音功能,可进行双向呼叫。
9) 父母可通过app寻找儿童位置和方向。
八. 医疗机器人/陪护机器人
谈论互联网医疗,思路再走远一些,就不能不提到医疗机器人或陪护机器人。截止到2015年底,已经或即将商业化运作的机器人可以梳理如下:
1)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仿生机器宠物机器人Miro,具有情感交互功能。
2) 日本研究机构(Riken):陪护机器人—Robear,对于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它可以帮助护工做很多需要细心照顾的体力工作。
3) 美国Vgo公司:VGo机器人,是研发的用于远程医疗和居家健康管理的智能化机器人,是医生的私人助理、医护专家助手、家庭成员和健康伴侣。
4) Rokid团队:机器人Rokid,语音交互式家庭机器人。
5) SoftBank Robotics Holdings Corp:机器人Pepper属于情感机器人。
6) 法国Blue Frog Robotics公司:机器人Buddy是适合每位家庭成员的社交机器人,可以替人类做很多工作,包括进行视频通话,发送消息,日历功能,闹钟功能,以及当你不在家时的监控功能。
7) MIT的多媒体实验室:机器人JIBO有很强的人机交互效率和融洽感,比如可以读懂部分人类面部表情,也很擅长给孩子讲故事。
8) 湖南荣乐科技有限公司:家庭型机器人和企业智能服务型机器人。
9) 上海人智科技在腾讯数码的寒武计划平台:智能机器人产品Roby-Mini,这款产品主打跟随和陪伴服务。
九. 超级科技巨头的布局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世界上最具盛名科技巨头们的布局,可以作为行业的风向标,供我们参考,那么不外乎就是Apple、Google、IBM、Samsung、Walgreens Boots Alliance等几家。我们看看它们在2015年都做了哪些事情?
Apple(苹果):
1) 2014年6月,AppleWatch 就借助 HealthKit,推出“可穿戴设备+健康云平台”的模式,透露出苹果正在构建移动健康与移动医疗完整解决方案的野心。
2) 2015年,Apple Watch借助移动健康应用AirStrip,把心率监测对象扩展到胎儿,直接切入母婴健康领域,引发移动医疗界高度关注。
Google(谷歌):
1) 2015年谷歌风投31%的交易投向了医疗领域,所占比例较2014年的36%有所下降,但仍是比重最大的一个领域。
2) 谷歌生命医学部门投资负责人表示,目前已经有多个医疗领域的投资获得了回报,包括肿瘤学、脊髓再生、脑功能和修复认知问题;未来5年里,比较合理的目标是对医疗领域投入1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
1) 在患者方面,Watson和移动病人护理系统genieMD&美国最大连锁药店CVS合作,以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2) 在医生方面,Watson和病例分享平台Point of Care合作,帮助医生给病人提供最佳医疗建议。
3) 在保险方面,Welltok通过Watson帮助保险公司为用户指定个性化定制的健康指导。
4) 在可穿戴方面,IBM和苹果、强生、美敦力合作,通过使用Watson来收集健康和相关防御措施的信息。
5) 在数据方面,IBM购买了一家专门从事预测分析的医疗数据公司Explorys,同时重金收购图像分析公司 Merge Healthcare,意味着 IBM 打算深入肿瘤、眼科、骨科、皮肤病等专科,最终完全取代人类医生诊疗在诊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6) 在物联网方面,IBM和全美国第四大最常用的移动应用商Weather公司合作,意欲将Watson 的认知计算能力应用到物联网领域,从而发掘出新的作业模式,帮助企业、机构和个人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Samsung(三星):
1) 三星已建立智能/可穿戴设备软件平台。
2) 产品目前包括:智能手表、耳机、虚拟现实眼镜等,其中都安装有基本的生物与运动传感器。
Walgreens Boots Alliance(沃尔格林博兹联合):
沃尔格林博兹联合公司宣布称,将以172亿美元收购了Rite Aid。后者是美国第二大连锁药店运营商,近年来利润率逐年稳步增长, 2015年公司的资产收益率达到23.8%。研究Rite Aid的互联网营销策略,发现它们在互联网医疗产品的综合应用方面,为后来者做了全方位的尝试:
1) Rite Aid公司安装的SkySurfer系统,是基于个人电脑用户平台来代替原有低效的综合解码接收机网络服务。SkySurfer系统不仅能提供高质量的药物宣传视频,还能在IP环境中提供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
2) Rite Aid提供互联网药师问诊的专业化服务。
3) Rite Aid在药店内开设Take Care保健中心。
4) Rite Aid为厂商提供了通过互联网审核平台成为供应商的绿色渠道。作为RiteAid供应商,只需要具有美国合法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并具备一定的提前供货能力和存货水平便可顺利成为合法供应商。
5) Rite Aid借助互联网实现与顾客的供求互动。
综上所述,全面梳理了全球互联网医疗最前沿的国家、地区、巨头们正在发生的、令人兴奋的变革后,尽管我们深谙中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医疗体系还无法让我们照搬国外成功的经验;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医疗从业者、医疗创业者以及投资方,都会沿着时代历史的滚滚洪流,走进那些我们看得见的美景中。
我们尽心尽力,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线上问诊政策遇冷 移动医疗被迫转型|移动|丁香园_凤凰科技
线上问诊政策遇冷 移动医疗被迫转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望闻问切四个诊断方式中,线上仅能实现视觉和听觉部分,O2O或O+O模式也正是这个行业需要的。
目前医疗的核心问题仍在于线下优质医生的缺乏,在这一点上,实体医院无疑具有明显优势。创意摄影/新京报记者王远征 原标题:移动医疗开诊所行得通吗? 5月7日,春雨移动健康(以下简称春雨)宣布,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5个重点城市开设25家线下诊所。无独有偶,早些时候,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就表示,丁香园将在杭州开设全科诊所,成功后便可在全国复制,并放话称将通过O2O模式直逼线下医疗巨头体&莆田系&。今年3月份,阿里健康也已向18万家诊所发出邀请,希望打造医院云平台。曾经一度&飘&在空中的移动医疗纷纷&落地&,集体&转型&,是线上轻问诊模式走不通,还是迫于资本和上市压力? 线上问诊的不可持续或是转型原因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医患间的线上问诊不具有可持续性。显而易见的是,丁香园没有开展线上问诊,仅有线上医生资源,仍不能提供完整的医疗流程。线下举办医疗机构为医生自由执业提供平台,是丁香园进驻大众健康领域的当下选择之一。 对于开设线下诊所的原因,张锐也给出了数据,&我们现在有5800万用户量,10万签约医生,每天在线的诊量超过8万,其中,30%有线下需求,其实我们线上基本消耗了70%的用户需求,但有30%需要进一步化验、检查、开药,甚至手术、住院,这些需求在我们之前就断裂了。所以春雨诊所是我们线上需求向线下的自然延伸,某种意义上来说,春雨开诊所是线上用户的需求推动着我们必须要往线下走,因为这30%用户的需求可能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回避的一个需求。&众多移动医疗企业开始纷纷&落地&,开设线下诊所,其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在系统内打造医疗完整闭环,在这一点上,春雨与丁香园的路数颇有类似。各家&玩法&其实不同 同样是开设线下诊所,玩法也有所不同。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表示,就具体模式而言,丁香园走的是重资产道路,自办实体诊所,&开的是从头到尾都属于自己的诊所。&相较之下,春雨走的是轻资产之路,&嫁接&于已有实体诊所之上,正如张锐本人阐释:&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我们用更轻易、更轻灵的方法走线下之路。&相较之下,阿里健康与实体医院的合作目的在于用更市场化的服务推动其云医院平台的发展,据阿里健康内部人士消息,阿里健康今年将全面发力,吸引更多诊所入驻阿里健康云平台。 政策限制困扰移动医疗公司发展 今年4月份,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他表示,医疗机构利用信息化技术向患者直接提供医疗服务为远程医疗,由于不同于面对面的诊治,国家卫计委为了确保远程医疗的质量和安全监管,对相关机构和人员都有着严格要求。 早在2014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就下发《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提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强调&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政策限制一直在困扰着春雨等同类公司的发展。据报道,早在去年9月就已经开始布局线下诊所的丁香园,到目前还没有开业,不少审批流程尚未通过。 ■ 企业布局春雨这是O+O,不是2O 5月7日,春雨宣布将在全国5个重点城市开设25家线下诊所,到今年年底,还将在全国50个大中型城市进一步开设300家诊所。春雨CEO张锐介绍,为了节约成本,打通线上线下医疗,&我们挑选了一些医保定点机构。&在张锐看来,这种模式为O+O,并非O2O。春雨诊所可满足患者检查、开药、手术、住院需求,也就打通了从Online到Offline的完整闭环,春雨医生整体并不一个O2O的模型。 丁香园全科诊所可复制? 早些时候,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就曾表示,丁香园将在杭州开设全科诊所,成功后便可在全国复制,并放话称将通过O2O模式直逼线下医疗巨头体&莆田系&。拥有400万专业会员、200万覆盖到全国80%的职业医师,丁香园线下诊所也主要为愿意多点执业的医生提供诊疗服务平台。线下诊所一旦获得成功,即可在全国复制,本身拥有的医生资源无疑将成为丁香园的巨大优势。 阿里健康18万诊所基础上的医院云平台 今年3月份,阿里健康方面表示,已经向全国18万家医疗诊所发出合作邀请,希望能打造阿里健康的医院云平台。记者了解到,彼时,阿里健康已经与广州某医疗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接入该医院的his系统,在这之前,阿里健康已经与北京军区总医院实现战略合作,全面推进处方电子化。 ■ 行业观察医院若走到线上,优势更大 庄一强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开线下诊所,形成O2O或O+O模式,一定是未来移动医疗发展的方向,&这一步是对的。&在他看来,移动医疗从线上走到线下,算是明智之举。医疗行业的特性就决定了不可能在线上完成所有环节,&举个例子,&望闻问切&四个诊断方式中,线上仅能实现视觉和听觉部分,O2O或O+O模式也正是这个行业需要的。& 丁香园、春雨、阿里健康走到线下开诊所,也是顺应移动医疗发展趋势的举动,&如果没有线下实体,这些(丁香园、春雨等)最多只能是一个平台,仅能实现挂号、对接等功能。&庄一强认为,要完成一个医疗服务链的完整闭环,必然要走O2O或O+O模式。 对从线上走到线下的移动医疗平台而言,如果现有医院能够从线下走向线上,是否会带来更大的冲击?庄一强认为,现在也已经有很多医院开发自己的掌上医院APP,在线下已经存在完整医院的前提下走到线上,两种模式孰能占据移动医疗先机,最终还是要看医疗的核心问题,是挂号难、缺少看病的地方还是缺少医生?目前中国医疗的核心问题仍在于线下优质医生的缺乏,在这一点上,实体医院无疑具有明显优势,&现在很多公立医院还没有醒悟过来,从线下走到线上。一旦公立医院觉醒,我认为肯定会优于目前的诸多&小打小闹&。& 但也不能仅此就断定移动医疗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不佳,因为随着人工智能的成熟及健康管理的发展,很多都还是未知,&还是值得期待的。&
[责任编辑:杨旭]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2189185
播放数:536865
播放数:1675106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疗问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