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侧,需求侧,侧是什么意思,通俗点说,最好能举个例子,谢谢了

苹果/安卓/wp
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
积分 47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82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变色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开心签到天数: 55 天连续签到: 1 天[LV.5]常住居民I
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改革”被中央决策层首次提到。那么,供给侧改革是什么?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
1.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
2.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相对于两个概念之间的解释,简单的来说目前提出供给侧改革是由于“供给跟不上需求”、需要“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
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其背后的有两个理论阵营:供给学派与凯恩斯主义。
1.供给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孟德尔、阿瑟·拉弗、万尼斯基、诺尔曼·图尔和保罗·罗伯茨。其中拉弗因为提出著名的“拉弗曲线”并在80年代跻身里根总统经济顾问而最为知名。
2.凯恩斯主义以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及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代表。
包括后来衍生的新供给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那场“经济学思辩:需求侧管理 vs 供给侧改革”精彩对话,我们经管论坛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爱好者思辨的地方,也可以来一场思辨,所以斗胆发此贴,主题就是:经济学思辩:需求侧管理vs供给侧改革。这个话题不仅关乎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在历史上都非常非常有意思。每位参与者都有对于供给和需求的理解、体会:
1.可以就支持需求侧管理或者供给侧改革,反对需求侧管理或者供给侧改革,也可以都支持或反对需求侧管理、供给侧改革发表自己的见解。
2.中国的这次供给侧改革是属于政策层面,他的理论支持是供给学派(供给经济学)or侧新供给主义(新供给学派),还是两者都不是,供给侧改革不可误读为“新供给学派”?
3.怎么看待需求这一端的管理和供给这一端的管理与改革?包括经常讲的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等等的案例。
4.观点自由展述。
支持楼主:、
购买后,论坛将把您花费的资金全部奖励给楼主,以表示您对TA发好贴的支持
载入中......
发表于46楼
从ZF角度来说,不需要划清需求侧与供给测的界限。有利于经济发展都可以拿来用。原来的全国性需求管理倡导的是公平,满足大家的总体上的有效需求,但是需求也有边际递减的趋势,并且出现了个性化需求和一些高端需求,这些需求就不应该由ZF大规模引导了,但是ZF不能够放弃需求侧管理,因为整体的需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这部分整体的提升可能对经济增长数据的增长作用不明显,但是这是ZF的责任。
供给测管理,主要是给企业和 ...
发表于39楼
说了一堆税制,有点跑题,而且实际上你前面也提到了,但其实关系很密切
回到供给侧。首先要明白中国高速发展靠什么,对此我比较认可张五常的县际竞争,多去几个地方调研一下就知道,除了少数发达的市县,绝大部分地区发展的推动力在于地方ZF,到地方谈得最多的是项目,全国各地一个样,所谓以项目为抓手。然后再来看什么叫需求侧什么叫供给侧。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地方ZF的角度来看,需求侧就是中央提出要花钱,靠花钱 ...
发表于38楼
税制当然要改,但不是简单的减税,随便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现在说中国税负重,那是法定的,地方ZF操作空间很大,为了招商引资变相的减税方式很多,但是一旦某段时间税收指标达不到了,很容易通过运动式征税便能解决,这种灵活性究竟好还是不好呢?换句话说他想多征就多征,想少征就少征。
再比如为什么整体税率高,还不是因为需要花钱的地方多,但是目前别的不说,就大家接触最多的科研经费,咋花的大家都知道,浪费的比例 ...
发表于26楼
虽然说关于需求侧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十分流行,但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技术进步,也就是说,社会的需求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由技术进步带来的供给结构变革。实际上,可以将需求端改革理解成对“分蛋糕”方法的改革,让大部分人满意“分蛋糕”的结果,从而避免了由于蛋糕没有被分配给“最应该分配的人”(这个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引起的对经济的不良负反馈。这样的改革能间接地增加供给、影响创新积极性,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 ...
发表于14楼
到底是“供给创造需求”,还是“需求创造供给”?不同的答案会有不同的政策取向。
在此,应回归“萨伊定律”(Say's Law)。不过,放弃凯恩斯的不精确地“供给创造需求”的说法,而看萨伊的原话:
“[A] product is no sooner created than it, from that instant, affords a market for other products to the full extent of its own value. ... Thus the mere circumstance of creation of one product immediately opens ...
需求侧管理是实践中的主流模式,理论源自凯恩斯。而供给面没有理论基础,可能就有个搞笑的拉弗曲线算是个理论吧。然而现在理论界的主流观点基本上已经不再用凯恩斯的一套了,萨金特的教材应该算是宏观理论的主流了。不过国内还在学凯恩斯的一套。当然理论界不认可不代表决策者不认可,比如各国央行还是以货币政策调控为主。
再换个角度来说,宏观主要研究两个主题,增长和波动,增长一直以来就和需求没关系,如果非要把这块放在供 ...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经验 + 560&
论坛币 + 160&
学术水平 + 17&
热心指数 + 16&
信用等级 + 16&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 |主题: 5652, 订阅: 217
沙发,支持供给侧改革,既是政治需要,也是热点话题,抛砖引玉吧
确实热点话题,楼主发帖我会奖励很多的,建议楼主花点心思排版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0_253:}
这是提高生产力技术水平的信号。以往的人口红利所依靠的技术含量普遍偏低、对环境也有不良影响,在绝对人口数量出现萎缩、环境危机突显的前提下,提高人口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加大环境保护是必需且必须的。
我就看到了五个字:结构性减税。
需求侧管理是实践中的主流模式,理论源自凯恩斯。而供给面没有理论基础,可能就有个搞笑的拉弗曲线算是个理论吧。然而现在理论界的主流观点基本上已经不再用凯恩斯的一套了,萨金特的教材应该算是宏观理论的主流了。不过国内还在学凯恩斯的一套。当然理论界不认可不代表决策者不认可,比如各国央行还是以货币政策调控为主。
再换个角度来说,宏观主要研究两个主题,增长和波动,增长一直以来就和需求没关系,如果非要把这块放在供给侧管理可能也行。波动传统上是以凯恩斯的理论来平抑波动,不过如上所说现在即便在这块凯恩斯的理论都已经不是主流了。
上面说的是理论角度,下面说说中国的现实情况。暂不管供给侧和需求侧这种说法在理论上是否有支撑,只是从中央以及一些学者的表态来看,选择供给侧还是需求侧主要取决于目标。如果追求增长,那必然需要考虑供给侧,在我国核心问题根本不是美国的减税问题,所以不要拿所谓供给学派来往上套,核心问题是体制改革,解决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促使资源合理配置,实际上强调的还是从改革中要动力的问题,只是换个说法而已。而如果选择需求侧,那意味着考虑的是平抑波动问题,之所以抛弃这条路,是基于新常态的判断,意味着经济下滑不是周期性的,而是未来的常态了,换句话说潜在增长率在下降。在这种判断下需求管理必然是无效的,如果硬去拉需求便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四万亿造成的后遗症。强调供给侧实际上意味着人们相信通过改革可以打破一些影响资源配置的障碍,提升潜在增率率。
纯属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和抨击:)还有这里用潜在增长率这个词可能和人们通常说的不一样,说实话我也不认为这么说合适,不过一下子没想好该怎么表述,所以请大家领会精神吧
总评分:&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0&
1.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
2.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font color="#lpq 发表于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
偽聖.6.0 发表于
我就看到了五个字:结构性减税。
二级伯乐勋章
二级伯乐勋章
一级伯乐勋章
一级伯乐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供给侧改革的六大着力点
  在中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才能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笔者认为,以下六个方面应成为下一阶段推动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第一,继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去杠杆、控风险、提效率,发挥对经济增长的重大牵引作用。通过各项体制改革,减少政府直接干预,降低企业的显性和隐性成本,激发微观经济活力,这是最艰巨的任务,也是供给侧改革的真正核心和关键。
  首当其冲的,便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与服务。目前,特别需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强力落实,认真清理并切实减轻企业目前承担的各类不必要的非税负担,继续落实和完善简政放权的各类事项,营造良好的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抓好中央所确定的重大改革措施的落实。
  此外,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既能改善需求侧管理,又能释放供给侧动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达到刺激生产、改善供给的目的,具有很强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意义
  抓实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质量和效益,切实改变国有企业财政预算软约束现状,使国有企业能自负盈亏。同时,仍然要重视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力度鼓励民企进入垄断领域,落实负面清单制度,激发民间资本活力,提升资本回报率,通过制度变革促进自由竞争,提高社会资金形成和配置效率。对国企的改革还有另外一层重要含义:尽快清理大量占有各类资源的“僵尸企业”,这将有助于从微观层面实现去产能、降杠杆并最终提升盈利能力的目的。
  财税和金融领域的改革,同样既能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从需求侧影响经济发展,又能通过深化改革降低企业税负和融资成本,实现在供给侧发力。未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应以推动税制改革为突破口,逐渐降低间接税的比重,建立和完善以居民财产、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直接税税制。并且,还要一改过去名义积极、实际保守的政策基调,采取更大力度的减税,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坚决杜绝违法征收“过头税”,真正体现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并且更有力度的取向。
  针对我国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的结构失衡、功能不全和“金融抑制”明显等突出问题,需要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尽快解除金融抑制,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便更好地发挥金融体系深度动员社会资本、提高储蓄率的作用,从根本上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
  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压缩企业杠杆率、清理“僵尸企业”等结构调整的力度将不断加大,过程仍将漫长,有可能造成国企员工下岗失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变动,不断提高工资和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及其政策受益面,竭尽全力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第二,给企业更大力度的减税减负让利,发挥税收政策作为需求侧政策和供给侧改革连接点的作用。从经济转型需要和居民诉求来看,我国的宏观税负显然偏高,仍有下调空间。在这一点上,企业和居民减税呼声高涨,但政府部门则强调困难压力多。从理论上讲,在经济下行期,减税是重要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对企业,减税能直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和资本的税后报酬,刺激劳动和资本供给的增加,进而推动潜在的产出增长;对居民,减税则有利于刺激消费,增加经济活力;对政府,虽然短期内税收有所减少,但根据“拉弗曲线”,减税产生的供给效应将开辟新税源、拓宽税基,从长期看仍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
  因此,尽管目前实行全面减税似乎条件并不完全具备,但针对居民个人、小微企业、成长性企业和新兴企业的更大力度的减免税,则是切实可行、迫在眉睫的。此外,还需进一步合并相关税种,减少消费环节税负,清理不合理收费,适度降低社保缴费率,真正为居民创业、为企业创新减税、让利、松绑、减负,以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第三,更多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改善国内竞争环境。 淘汰清理过剩特别是落后的产能,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它将有助于降低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改善企业盈利;有助于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和转型升级。为此,应将去产能与“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加强产业政策的调控和引导,从源头上堵住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还离不开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产业,应积极引导资源投向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推动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型。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可以借助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对外投资,拓展相关国际需求,深化国际产能合作,输出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能。对于政府而言,转变政府职能和政绩考核导向,也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不当干预市场。
  第四,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做好鼓励产业升级的加法,实现由特定激励性产业政策向普惠性产业政策转变。改进产业政策设计,有必要将目前倾斜发展特定部门的产业政策,如对新兴产业实施的创新研究、环保节能的奖励措施,逐步完善成为长期的、综合性和普适性的创新与竞争激励机制。
  未来应注重强化市场环境建设,弱化具体产业发展的内容,避免引起未来一窝蜂投资而出现产能过剩。一方面,应着力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投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使更多中低端产业升级为中高端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分享经济,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努力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助推实体经济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五,加快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促进技术进步,真正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廉价土地、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来支撑。如今,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强化,“人口红利”逐渐衰退,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储蓄率逐渐下降,原有的比较优势已明显削弱,原有的发展动力已明显退化,再依靠简单扩大劳动力和其他要素投入来驱动发展的路子已经行不通,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加强创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因此,未来应紧紧围绕营造公平宽松的竞争环境、强化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支持、建立市场利益导向机制、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激励创新成果转化、完善科研教育体系、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人才培养和流动、推动开放创新、加强统筹协调等多方面来转变发展思路,将改革重点放在着力创造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的体制环境上,营造创新的土壤,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第六,继续释放和创造人口新红利,着重培育人力资本红利。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经济发展的源泉,人力资源现在是、未来也仍将是我国发展的最大优势,人力资本更是决定中国未来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没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持续供应,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在长期来看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既要注重提高劳动力参与率,改善劳动力结构;又要强调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人力资本。通过优化劳动力配置,弥补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产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的趋势。一是继续调整生育政策,增加年轻人口的生育率、扭转持续低生育率局面,这是着眼长远又利在当下的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举措。二是加快城镇化步伐,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对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束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三是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特别是要更加重视对活劳动的投入,激励其开展创新。(■王 军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供给侧改革”这么火,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实惠?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中国经济周刊
原标题:“供给侧改革”这么火,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实惠?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曹煦 董显苹 ●上官丽娟|北京报道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下中国政经语境中最热的词汇。
  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淡化,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这一变化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宏观调控思路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
  除了宏观调控方向性的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作出重点部署,明确了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十三五”时期能不能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就看能不能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件大事抓好抓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成为举国上下都在思考、探索的重点。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大家耳熟能详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从经济学角度看,属于需求侧的三大需求;与之对应的供给侧则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供给侧”跟“需求侧”就像硬币的两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比较侧重于“需求侧”。现在,中央明确要把调控的重点转向供给侧,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的重要起草者杨伟民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包括政策目标、政策对象和政策手段三个方面:
  政策目标,就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就是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政策对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校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我觉得有三个层面的要素配置扭曲:一是企业内部要素的配置及其组合,这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精神,靠企业科学管理来实现。比如说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包干就改变了劳动力与土地的组合方式,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产出就提高了,这是最微观层面的。二是企业间要素配置的结构,就是说资源要更多地配置到优质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全社会的效率才会提高。上世纪90年代对国有企业进行的战略性结构调整解决的其实就是企业间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现在说要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实际还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三是产业间要素配置的结构,也就是通常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要让资源更多地流向有需求、有前途、效益高的产业和经济形态,比如说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从工业流向服务业,从传统产业流向新兴产业等等。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转移到非农产业,其实就是最大的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的实践。”
  政策手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手段和扩大需求的政策有所不同,主要不再是扩大投资、扩大财政支出、扩大货币的发行,结构性改革的手段主要是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激励创新,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鼓励竞争,打破垄断,放宽准入,减少政府不正当干预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比如说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就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简政放权,降低电力的价格需要改革电力体制,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就要改革财税体制和养老保险体制等。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比如,怎么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怎么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力,怎么能够保持低碳绿色发展,怎么能够提高创新驱动的作用等,这些都是供给侧。”
  从需求到供给,这一变化自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并不复杂,因为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单纯依靠经济刺激进行的需求管理难以帮助中国经济走向预定的目标。”张燕生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多重要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的重要起草者杨伟民表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不仅对2016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更重要的是对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做了重点部署。“会议的主题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思想,从形势的判断、问题的诊断、工作的思路、重点任务、改革举措、重大原则,提出了一套逻辑严谨、系统完整、方向明确、操作性很强的一揽子的方案。”
  杨伟民表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不仅对做好2016年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对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世界经济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实,从2015年11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供给侧改革”以来,这个词就不断出现在各类中央会议中。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是中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11月15日,习近平在G20安塔利亚峰会上强调要“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11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指出,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
  为什么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有目共睹。2007年之前,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2007年GDP增速更是创13年来新高,达到14.2%,与1992年以来的最高值持平。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是什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世贤看来,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需求的拉动。说白了,就是依靠需求侧发力。
  但是,不断扩大的投资在拉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供需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即结构性矛盾。
  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若设备开工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判断我国行业产能过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指数相对下滑;二是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三是行业供给严重超过了行业需求。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石油开采、钢铁、煤炭等采矿和原材料行业利润下降明显。就钢铁行业而言,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粗钢产量为8.2亿吨,当年的粗钢产能为11.6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0.69%,意味着约三成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钢铁行业的严重亏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月,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720亿元,亏损面达47.52%。
  从生产侧来说,生产了这么多钢铁、煤炭、水泥等产品,GDP的确上去了,但是没有消费,导致产能过剩严重。甚至有专家表示,中国在2008年之前,过剩产能20%左右,位于全球平均值。2009年之后,这个指标直线上升,现在已经上升到超过30%。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一方面我国产能过剩,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一些进口产品受到国内消费者追捧,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某大型外资超市在天猫卖出了224万升进口牛奶,接近中国人每天液体奶需求量的一成;不仅奶粉,日本马桶盖、韩国化妆品、美国手机等都在最畅销的“海淘”商品中名列前茅&&
  这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它反映了中国人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更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不足的矛盾。“这说明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比较低端,高端的产能需求、高质量的产品,国内供给解决不了;而供给的结构也出了问题。我国大量的供给产能是过剩的,而且是一种低端的产能过剩。“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从供给端进行改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供给侧的滞后造成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不仅跟不上需求升级趋势,而且满足创造新消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日,由《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国务院研究室工业与交通司副司长张泰说,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障碍、大量的过剩产能和经济结构性问题等,都是需求侧管理所无法解决的,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多做些工作,则可以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基础。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有需求侧的,更有供给侧的,核心是体制机制问题。通过改革化解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是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必然选择。”迟福林说。
  “从强调需求侧管理,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的是经济工作思路从注重短期经济增长向注重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转变。”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在潘建成看来,现在提升供给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继续推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二是推动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梯度接续转移,并在转移时注重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三是鼓励创新。“最核心的是制度创新,包括通过打破垄断、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重要行业的门槛来激活民间资本,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资源;通过金融改革充分发挥资金效率、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这些都是在各个方面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提高市场化效率。”潘建成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什么
  只有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认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一是化解产能过剩。“现在化解产能过剩,要更多从供给侧着手,促进产业升级,坚决淘汰僵尸企业。”潘建成说。此外,推动去产能,还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通过优势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对生产力重新整合,提升整个产业的供给效率。
  二是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需要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财务费用等,目前还需要特别关注如何有效减轻企业缴纳的社保费用。
  三是房地产去库存。当前楼市库存较大,一大原因就是结构性供需错位。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是补短板。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问题、“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基础设施等都是短板。补上这些短板,才能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带来新的机遇。
  五是尽快解决金融供给结构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在保障金融体系安全的基础上,促进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的提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便利度,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五大任务中,为什么将“产能过剩”放在首位?“说白了,就是生产了大量东西卖不掉,就是所谓的&供需失衡&,这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张世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想通过供给侧的调整,改善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使社会供给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不久,日,工信部表示,2016年要重点抓好分业施策调整存量,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工作。包括支持困难行业加快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实现产品升级、转型转产、扭亏增盈;抓紧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总体方案,引导僵尸企业平稳退出;多措并举化解产能过剩,开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试点等。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无疑都是深层次的结构变化。在黄群慧看来,这个结构变化和以前讲的“大干快上”式的跨越式发展的导向不一样,“所以,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肯定是2016年改革的一个重点。”
  近日,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发布了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相关数据显示,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部分指标出现回暖迹象,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国有企业利润同比降幅收窄。地方国有企业利润连续4个月出现同比下降,降幅逐渐加大。钢铁、煤炭和有色行业继续亏损。
  “大量的国有企业分布在重化工这种领域,而重化工领域本身就是产能过剩的,这就需要调整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在重化工领域逐渐退出;通过兼并重组,推进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黄群慧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产能过剩的行业占据着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资源,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所以,当务之急,要重新优配资源,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落实国有企业改革。肯定得淘汰破产一批僵尸企业!”张燕生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1.教育:社会办学带来供给多元化
  在教育资源的供给端,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随着政策不断松绑,民间资本深入到教育领域内部的通道将被进一步打通。供给侧改革正推动教育进入产业化发展模式。
  2.医疗:民间资本涌入解决“看病难”
  在医疗领域的供给端鼓励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资源的垄断。民营医疗机构百花齐放,百姓对于医疗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
  3.住房: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
  化解房地产库存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各地发改委要抓紧推动制定化解库存方案,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4.消费:“海外抢购”将成为过去
  中央给消费升级的潜在领域描绘了一幅明确的蓝图:要求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重点推动服务、绿色、时尚、品质等六大领域消费升级。可以预见的是,通过供给端不断地改革、完善,未来国内也能提供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产品,老百姓也不用万里迢迢远赴国外往回背“洋货”了。
(责任编辑:李腾飞)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侧改革通俗说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