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印度山地师编制中国军队能打赢吗?听说特别厉害,美国德国都排部队过来

说到印度阿三这个千年文明古国,不是用几句话说能说清楚的,尤其是近代印度历史,割不断,理还乱。  至于说到印度核武,一直神神秘秘。 有关的报道也是真真假假,莫衷一是。  核武发展和劳苦大众没什么关系,绝对是英雄创造历史,各国的掌门人更是精英里的精英,所谓“成大事者首重领导”,此言不虚。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诞生在大富之家;中国两弹元勋公认为邓稼轩,出身于书香门第;而印度核武奠基人叫Homi Jehangir Bhabha (巴哈巴),前两位已经是大家出身了,不过和巴哈巴比,差了不是一点半点。巴哈巴显赫的身世,渊源的背景,及其辉煌的一生是印度精英政治最好的诠释。  1909 巴哈巴出生于孟买一个显赫的Parsi(帕斯)家庭,帕斯人信奉拜火教,拜火教起源于波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据考证犹太教,佛教,基督教都受其影响,唐朝时称之为祆(xian)教,波斯强盛时曾经四处传播,风光了一两千多年。后来穆斯林崛起,把波斯的地盘都占了,拜火教也随着消灭了差不多。其中一支为保存火种,乘船逃往海外,历尽苦难,求爷爷告奶奶,被允许在今天孟买地区上了岸,就是今天帕斯人的先祖。之后几百年的历史与犹太人在欧洲很类似,饱受歧视,迫害,为了从恶劣的环境生存下来,帕斯人很抱团,能屈能伸,眼光敏锐,头脑灵活。培养了该种族特别有经商和积累财富的本领。苦苦挣扎直到17世纪,等来了大救星-东印度公司。  风云际会,一直受印度教,伊斯兰教歧视的拜火教徒上了英国人的船,从此顺风顺水,一发而不可收拾。虽然现在拜火教徒占印度人口不到万分之一,但其在印度政治,经济的影响力之大足可比拟犹太人之影响整个世界。  巴哈巴的家谱就是一本印度版红楼,几乎囊括了印度最有钱和最有势的。捡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先说巴哈巴父系这边:巴父是第一批在牛津深造取得律师资格的英属印度人,在孟买的法律界那是呼风唤雨,把原来刀笔讼棍的档次提高了若干数量级。巴爷和巴哈巴一样的名字,是英属印度Mysore行省首位担任inspector general of education(教育  局长?)的印度人,这两位自然是文坛高蹈,士林雅望,但还够不上显赫。而巴哈巴的一位姑姑嫁给了一位能人 Sir. Dorab J Tata(),也就是塔塔二世(小男爵)。  塔塔家族在印度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世界上只要知道印度的就听过塔塔的名字。  塔塔家也是拜火教徒,先祖一直是教门牧师(阿訇?),古卷青灯,与世无争。直到塔塔一世的爹耐不住寂寞下海到了孟买捞世界。塔塔一世步其后尘,十四岁就闯荡江湖,和许多同族一样,开始干的是汇兑,放印子钱的买卖,生意没做好,欠了一屁股债跑到了英国,没想到因此打开眼界,见识了真正的资本主义,混了几年猛龙过江杀回了孟买,渐渐闯出名堂。正赶上美国内战,塔塔看准机会投钱棉花行业,凭着信息灵通,手段精明发了大财,使塔塔家成为孟买巨富之一。  有钱之后,自然还要有势。老塔塔通过广交各界名流,甚至在英国搞了一番运作,给儿子弄了个大英帝国的Baronet(小男爵)。别看小男爵是爵位里最低一档,可那时候大英帝国的爵位还是相当值钱,也是能给外国人的最高荣誉(虽然印度属于英帝国,出于政治歧视不能给高过于小男爵的爵位,否则就拥有议会上院,也就是贵族院的席位),站在印度土鳖中那是相当鹤立鸡群了。  同时,老塔塔大把的银子撒出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帮助教门中甚至远在伊朗的穷弟兄们。多年国内国外的拼杀让老塔塔深感印度社会的落后和人民素质的低劣,形成了精英思想,他的名言对后世的印度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what advances a nation or a community is not so much to prop up its weakest  and most helpless members,
but to lift up the best and the most gifted,  so as to make them of the greatest service to the country  为此老塔塔1892年成立了塔塔高等教育基金,资助印度有潜力,有思想的优秀青年继续深造,不分种姓,背景,宗教。。。都可申请,获得资助者被称为塔塔学者。第一笔助学金发给了一位希望学习妇科的印度教少女,她后来成为印度的“林佳翘”。几十年下来塔塔教育基金成绩斐然,1924年统计,仅印度内政部(India Civil Service)各级官员里塔塔学者就占了2/5。  老塔塔具有非同一般得远见卓识,很有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意思,常表示毕生有三大愿望:  1。成立最大的钢铁公司  2。建立世界一流的学院  3。建造水电厂。  可惜三个愿望都只能由儿子完成了:  Tata steel(1907), 三十年代是英联邦内最大的钢铁厂,现在世界第5大,年产2800万吨钢材  India institute of science( ,Nobel 化学奖得主Sir. William Ramsay 为设计顾问。  Tata power(1911), 2010年总装机容量4000MW  虽然老塔塔有生之年没能实现他的梦想,可是为了争一口气,留下了今天孟买的地标 Taj Mahaj hotel (泰姬陵酒店)。  当年的孟买高档酒店只对外国人开放,和“华人与狗不许入内“是一个意思。有一次老塔塔来到一酒店拜访好友,被小小的保安拒之门外,勃然大怒,请名师设计,结合欧洲与印度莫卧儿建筑风格,斥巨资(建造费用折到今天大约1亿6千万英镑)兴建了泰姬陵酒店。豪华程度在当时称为亚洲第一,酒店里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美国的风扇,德国的电梯,土耳其的浴室和英国的管家,还是印度第一家使用电灯的。落成之日周围土邦邦主闻风而至,牵着豹子,老虎入住,使酒店名声大振。  塔塔二世年轻时进入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 Cambridge 学习,学成回国继承家业,不仅封爵,完成老父遗愿,还进一步扩大家族企业,尤其是钢铁公司上历尽苦难,当时印度铁路总办是个英国人,很看不上东方的劣等民族,当着老塔塔和二世说你们要是能练出钢来,炼出多少我都吃了。印度同胞也不理解,给他设置了无数障碍。待到塔塔二世终于咬紧牙关把钢炼出来了,总办也死了几年了。二世不仅工作努力,还非常热爱体育,在剑桥读书时就是体育积极分子,马球,板球,网球,打猎,游泳,划船。。。总之是没闲着。回到印度在百忙之中参与组建了一系列俱乐部,并被推为印度奥委会主席,同时担任国际奥委会理事。二世唯一的一点小遗憾就是------膝下无子。他的侄子聪明可爱的巴哈巴自然是姑姑姑父宠爱的对象。塔塔二世明确表示希望巴哈巴进入塔塔集团,自然巴哈巴也和塔塔家的表兄弟姐妹们亲密无间,塔塔家族为他以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决定性的帮助。  二世31年去世,所有遗产成立为基金,用于科学研究。三世是二世的表侄,巴哈巴的表弟。三世的妈是法国人,所以三世从小法国长大,吃喝玩乐不用提,最大的爱好就是飞行,16岁就上天了。  印度发航空执照,他是第一号。也许是玩腻了有点迷茫,有钱少爷想找刺激,20岁不到参加了法国外籍军团。那时的外籍军团都发配到非洲去干些没人爱干的苦差,颇有风险。三世他爹知道了吓了一跳,赶紧把三世从军团里捞出来,从法国轰到到印度塔塔公司干活,让他grow up. 老爹真是救了儿子一命,因为不到一年三世所在团队开赴摩洛哥剿匪,他的小队被摩洛哥座山雕打了埋伏,全军覆没。  三世一旦觉醒也不得了,靠他无人能比的飞行本领开了印度第一条航空邮线,卡拉奇到孟买。头几班邮航三世自己开飞机,轰动印度。之后在邮政航线基础上,又增加民航,货运,成立了塔塔航空,垄断了印度航空业。直到1953年被尼赫鲁“公私合营”为今天的印度航空。从31年掌门到90年退位,塔塔集团在他的领导下成长为世界百强(塔塔去年年收入1000亿美元),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立下规矩,每年塔塔集团利润的65%都要捐助教科文卫事业。成立了几十所研究单位,努力培植印度精英。塔塔家族本身每位成员去世后,也会把私人遗产捐出或成立基金用于慈善事业。综合看过去一百多年塔塔家累计为印度做出的贡献,远远超出了“民主”的印度政府。真正体现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不论从事业,家庭,塔塔家族在印度是名副其实的豪门,也是名副其实的精英。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如果没记错,三哥1947年就开始核计划了  
    接下来再说巴哈巴的母系:巴哈巴的母亲 Meheren 也出身于拜火教家庭,母系这边重点介绍两个人,巴哈巴的外曾祖父 Sir. Dinshaw Maneckji Petit 和 小姨 Ranttanbai Petit。Petit 从法语来,意思是小(例如商店里女装的  小号都叫petit)。18世纪Petit 先祖在东印度公司里当翻译,与法国人打交道,法国人称这个小个子拜火教徒petit parsi,以后就叫开了。Petit家族由当向导,当翻译,后来当上了东印度公司的买办。如果按我们的标准那就是不折不扣地印奸,颇类似于台湾辜家。  老皮(Sir. Dinshaw Maneckji Petit)他爹是靠往大清卖鸦片发了大财,靠着英国人这棵大树正混得风生水起之时,1857年印度发生了历史著名的“兵变”(印度称为大起义),老皮虽是生意人,可眼光力过人,认定这帮乌合之众翻不了天,政治立场坚定,站在了东印度公司这边(原来就是本家)。他为老大出谋划策,有钱出钱,有船出船,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起义在一年内被帝国主义反动派严酷镇压了,英军所过之处烧杀掠抢,基本是“三光”,被俘人员以各种方法杀死,其中英军士兵最喜欢的处决方式就是把战俘绑在炮口炸碎了。最狠的是斩草除根,处决了莫卧儿最后一位皇上的皇子皇孙们,皇上本人被圈禁在缅甸仰光,抽鸦片到死。这就是末代帝王,气数已尽了。  兵燹过后英国人反思得失,认识到起义的原因之一是东印度公司捞得太狠,手段太粗暴,没有很好的和印度本地的地,富,反,坏,右,封建会道门三结合,孤立了自己,壮大了敌人。所以解散东印度公司,派来了总督大人。肝胆相照,共存共荣的当然要大力扶植,老皮的社会活动能力又极强,弄得他头衔多得不得了。孟买的警察局长,商会会长,市议会会长。。。1869年成为总督亲选的六位印度立法委员之一,达到了那时候印度人政治上能达到的巅峰。188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金庆,老皮封为小男爵,世袭罔替。男爵徽章上绣着老皮的座右铭:  “Consequitur Quod Cunque Petit”  翻成英文:"He obtains whatever he seeks"  翻成中文:只要老子看上的就是我的  经济上老皮是印度现代棉纺之父,不仅印度第一家棉花厂老皮开的,织纺印染在印度都执牛耳,加上本身就是海运,放贷起家,实力已然雄厚,再赶上美国内战的大馅饼,印度的棉花奇货可居,狠狠地大捞一笔,成为孟买首富,比塔塔家发得还厉害。到了晚年,他老人家一心向善,修桥修路,造福乡里,  这里略举一些办得好事:  水库,学校,医院,孤儿院,养老院,寡妇院,水手之家,图书馆,动物医院,动物保护组织,博物馆,寺庙,教育基金。。。总数超过200万美金。  1901年老皮88岁寿终正寝。结束了丰富多彩的一生。  到了老皮孙子辈,出了一位美女------巴哈巴他小姨Ranttanbai Petit。美女有多美呢,名副其实的倾城倾国。她被誉为孟买最美丽的姑娘,称她为“孟买之花”,可惜在网上搜了半天只找到一张模糊照片。Ranttanbai Petit生于大富大贵之家,受过最好的教育又美若天仙,可想而知周围的好求君子该有多少,巴哈巴他外公把门看得严严的,生怕她被哪个坏小子占了便宜。没想到老爷子防错了方向,Ranttanbai Petit被一位印度“孙中山”拐跑了。这位“孙中山”就是巴基斯坦的建国之父 Mr. Mohammed Ali Jinnah.(简称真納)  这位真納不用说乃一时雄杰,出身富商家庭,祖上是印度教徒,种姓制度里的第二等,武士阶层。到了他爷爷那辈不知为什么信了穆斯林。真納是家中老大,从小就表现出强人气质,好勇斗狠,桀骜不驯。super aggressive, super smart, super ambitious.16岁时有父执辈伯乐看上他人才出众,跟真纳他爹提起来了,也许是当爹的正好在想让到处惹祸的儿子滚远点,眼不见心不烦,于是就让他到英国学习船务生意。将来也好有个安身立命的本事,但是牛人怎么可能学这些个俗务呢,到了英国没多久真纳就跳槽学法律。而且要干就干最好的,他加入了伦敦历史最悠久的“Lincoln Inn”,凭借过人的能力,3年出了师,19岁成为历史上英国本土最年轻的印度律师。而且立刻投身于伦敦的印度独立运动中去。(或许现在要加上一句:成大事者必通法律)  几年后真纳回到孟买开始了他成功的律师生涯,他不仅是孟买第一位穆斯林出身的律师,而且迅速成为pay的最高的律师(3000美金/月 190x年),还十分嚣张:别的印度律师见到英国法官都点头哈腰,他不,鼻孔朝天,稍不如意就当庭对骂,而且谁都骂不过他,抓不到把柄也治不了他。英国人,印度人对他又爱又恨,奈何不得,各方势力纷纷示好,真納爷我行我素,软硬不吃:20年代英国人为了拉拢他,总督找他谈话,要给他封爵,真納爷眼皮都不夹这孙子,直接回了一句:I prefer to be plain Mr. Jinnah. (看看这境界!)  40年代穆斯林极端分子觉得老真档道,开大会的时候暗杀他,大难不死给救活了。。。  总之真納爷是狼行千里,纵横四方。有钱有势,有名望有理想。16岁时曾经有过一个没过门的童养媳,老妈做主的包办婚姻,赶在他出国前办了事,没想到几个月就死了(真納爷克妻)。没几天老妈也去世了,这下再没人管得了他了,真納爷狠人一个,那年代到40好几愣没再娶(比孙中山强多了)。直到1916年夏天,孟买热得不行,他的好友巴哈巴的外公邀请他与其家人一起去大吉岭避暑,这下引狼入室喽。  印度和以前的中国非常类似,女眷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般不能见男宾,非至亲好友不能会面。
    再说巴哈巴的外公真是把真納爷当兄弟,否则不会邀请他。在雪山环绕的大吉岭真納爷与比他小24岁皮小姐浪漫的相遇了。真納爷立刻被雷劈到了:这样的鲜花不摘对不起Alla啊!他使出浑身解数,发起了爱情攻势。皮小姐年方二八,又是蜜罐里长大的女文青,正是满眼冒星星的时候,真納爷这英俊潇洒,饱经沧桑的大尾巴狼自然是立刻拿下,指珠峰为誓,真爷非皮小姐不娶,皮小姐非真爷不嫁。搞定之后找个机会,真爷绕腾起未来的老丈人了:  他先从纷繁的国际形势开场,再谈到当今印度丑恶之现状。。。(3小时过去了),我辈的振兴之路,任重道远啊。。。。。。在忧国忧民这个话题,皮爹是深有同感,于是发问:那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应该宗教融合,不同信仰的人应该允许通婚,仁兄以为如何?(真納爷下套了)  那是那是,吾深以为然也。。。。  仁兄真乃人中龙凤也!有仁兄在,何愁印度不兴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弟与令爱已心心相印,生死不渝,望仁兄成全!  啊!?%#。。。你大爷!!  估计孙大炮当年也是这么和老宋搅和的,皮爹当即大怒,割席断义,让真納爷滚蛋,不许女儿和他来往。可花季少女的爱情之火谁挡得住啊,俩人私定终身,相约2年之后皮小姐到法定成人(18)就结婚。就这样两位向往自由爱情的中青年冲破重重压力  ------拜火教这边把皮小姐从社区开除,老爹不认这闺女,穆斯林那边以真納爷的事业相威胁(真納爷这时已经是穆斯林联盟的主席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一土邦邦主的宫殿里举行了豪华婚礼。之后,一对神仙眷侣足迹踏遍印度,欧洲,风头一时无两。这俩人要是走在孟买的大街上,那都不能用回头率来评估,得用车祸发生率------所有人的脖子都不听使唤。因为这两位太漂亮了,真納太太本来就美,一身行头更不得了,最好的料子,最鲜艳的颜色,再加上全身上下几百块红,蓝宝石,玛瑙,翡翠+钻石,不光芒四射都难啊。真納爷也不是一般的绿叶:兄弟在英国的时候,非手工缝制的西装不穿,每天一件一年决不重样,真丝领带用过一次就扔,穿衣吃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可惜好景不长,真納爷实在是太忙了。对内,瞧瞧现在的中东就知道,穆斯林教派众多,内斗厉害;对外,英国人、印度教都想收拾穆斯林。20世纪初正是印度人民觉醒的时候,广大印度教徒觉得委屈大了,先是被莫卧儿穆斯林废了几百年,接着又被英国人奴役,窝心阿。印度“同盟会”也提出了类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那边穆斯林有点满清的意思,被宣传得人见人恨。从上世纪初直到1947印巴分裂,英国人,几百个印度教门,几百个穆斯林教门,几百个土邦,几百个党派。。。一看这阵势,我give up,想了解也没那脑子。总之真納爷是条汉子,为了穆斯林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他为了崇高事业却冷落了佳人:真納太太与先生一样都是强烈的爱国者,支持印度独立,反抗英国统治,曾经有闺密和Rutti(真纳太太爱称)说起真爷拒绝受封的事,问她觉得可惜不,Rutti 对 J(真纳的爱称)那是什么感情,可Rutti的回答是:如果 J受封,我就与 J 一刀两断。 (这样的深明大义的老婆哪找!)  但是仙女一样的她涉世未深,过于理想化,又怎么能理解真纳面对的复杂的政治斗争呢?  随着政治斗争加剧,真纳全身心的卫国卫教,Rutti 和 J 渐行渐远,同时娘家人又不谅解,内心苦闷,健康也急剧恶化,虽去法国就医也没有起色。孤独的回到孟买一直住在塔塔家的泰姬陵酒店,卧床不起。可叹自古红颜多薄命,  日Ranttanbai Petit香消玉殒,离开了人间。那天是她29岁生日。  夫人的去世对老真打击很大,后来从未再娶,他把夫人的一切东西都原封不动的留着。有时,夜深人静的时候,真爷动了佳人之思,他就把夫人的几百件漂亮的莎丽一一铺开,一个人静静的看着。。。一件莎丽就是一段故事。。。真納爷一生只哭过两次。  第一次是29年在夫人的葬礼上,开始时候他就像魂没了一样,木然不知所作,  直到仪式该让他往棺材上洒土时,他崩溃了,抱着棺材大哭。参加葬礼的亲友无不唏嘘。。。  第二次是1947年巴基斯坦建国,真爷在离开印度前,到夫人墓前告别。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想到与爱妻生前髪不同青,之后又必是死不能同穴,奔波一生,情何以堪,一时老怀大恸。。。几个月后,日巴基斯坦的国父真纳在卡拉奇逝世了。
    以下转录 Rutti生前写给 J 的最后一封信作为结尾。  S. S. Rajputana,  Marseilles 5 Oct 1928  Darling thank you for all you have done. If ever in my bearing  your once tuned senses found any irritability or unkindness,  be assured that in my heart there was place only for  a great tenderness and a greater pain -a pain my love without hurt.  When one has been as near to the reality of Life (which after all is Death)  as I have been dearest,  one only remembers the beautiful and tender moments  and all the rest becomes a half veiled mist of unrealities.  Try and remember me beloved as the flower you plucked  and not the flower you tread upon.  I have suffered much sweetheart because I have loved much.  The measure of my agony has been in accord to the measure of my love.  Darling I love you, I love you – and had I loved you just a little less  I might have remained with you only after one has created a very beautiful blossom  one does not drag it through the mire.  The higher you set your ideal the lower it falls.  I have loved you my darling as it is given to few men to be loved.  I only beseech you that the tragedy which commenced in love should also end with it.  Darling Goodnight and Goodbye  Ruttie  I had written to you at Paris with the intention of posting the letter here  but I felt that I would rather write to you afresh from the fullness of my heart.  R.
  前面查了查巴哈巴的家庭关系,下面接着交待他的社会关系,这是必须的,谁让咱是革命中锻炼过的呢。巴哈巴的成长经历很丰富,其中涉及的人物有点多,我就挑一些主要的。  巴哈巴从小就聪慧异常,家里条件也好,送他去的都是最好的教会学校,学校老师、同学大部分都是英国人,中间掺杂了几个像他这样背景的。老印的爹妈和老中的一样,望子成龙,老爸给巴哈巴报了无数的补习班:钢琴,小提琴,画画,辩论赛。。。日常的schedule是这样:下午放学先去塔塔家由姑姑教钢琴,姑父教数学,写作业吃饭,回到家之后老爸接着讲印度诗经,另外还请了一位印度“徐悲鸿”教他西洋画,老妈负责教小提琴,每天很忙,也很充实。小巴非常争气,门门第一,处处拿奖。16岁就通过了剑桥的入学考试,但剑桥没有少年班,不到18岁入不了学。于是他只好自学了一年,等岁数一到就进入姑父曾经就读的Gonville and Caiuscollege。小巴的老爸和姑父已经商量好了,等小巴学成归来就把塔塔钢铁交给他打理,出于这样的考虑,巴哈巴开始是攻读机械。小巴对机械很有兴趣,学的很好,如果这样按部就班下去,也许以后的印度就多了一位大资本家。但是,因为上了一个人的数学课,巴哈巴的人生之路就拐了个弯儿,这位老师就是鼎鼎大名的P.A.M Dirac(狄拉克),他在33年和薛大拿共享Nobel prize.  狄拉克  狄拉克是物理的经典传奇,展开讲就没边了,有兴趣可以读读关于他的  传记,有好几本,最新的“The strangest man”,相当引人入胜。  这里举3个例子:  1.
狄拉克这人沉默寡言,物理学界著名的笑话是建立一个说话简洁的  单位:
1小时讲1个单词定义为1狄拉克。  2.
狄拉克批评奥本海默研究诗歌与他科学家的身份冲突,因为科学  化繁为简,诗歌化简为繁。。。  3.
海森堡,泡利聊天,关于宗教信仰,狄拉克是无神论者,认为  他俩浪费功夫有时间推推公式多好,这话让天主教徒泡利发表了感言:  “There is no God and Paul Dirac is His prophet”  20年代正是这物理学大爆炸的重要阶段,有为青年无不为破而后立的相对论,量子力学所吸引,小巴不甘人后,立志要成为物理学家,就写信和父亲大人提出换专业。父亲大人本来为儿子的前程都规划好了,也不知道量子是什莫鬼玩意,当然觉得小巴不能学那没谱的东西,所以坚决反对。小巴已经烧得不轻了(有文青的潜质),摆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和老家儿杠上了。经过几轮谈判,老头让步同意小巴学物理,但前提是必须先以优等成绩(First Class)拿到机械学位,否则免谈。那年头的机械不比现在,是工科的主流,能拿剑桥机械的优等对常人来讲总有高不可攀之感。不过小巴这么聪明,努努力3年优等毕业,顺利过关,高高兴兴进入应用数学系学习,拜狄拉克为师。两年后不仅又是优等成绩拿到数学学位,还拿到奖学金环游欧洲,并留在剑桥的Cavendish Laboratory(卡文迪什实验室)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20年代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右边的是卢瑟福  二三十年代欧洲有三大物理重镇,  德国的哥庭根有海森堡,波恩,乔丹。。。;  丹麦的哥本哈根,以“伟大的波尔”为首;  英国剑桥的卡文迪什实验室。  前两处以理论见长,后一位以试验胜出,各有千秋。若从传承,历史和  出的牛人来看,卡文迪什实验室应为鼎足之首:仅仅罗列一下获  Nobel奖的实验室研究人员:  ?
Lord Rayleigh (Physics, 1904)  ?
Sir J.J. Thomson (Physics, 1906)  ?
Lord Rutherford (Ernest Rutherford) (Chemistry, 1908)  ?
Sir Lawrence Bragg (Physics, 1915)  ?
Charles Barkla (Physics, 1917)  ?
Francis Aston (Chemistry, 1922)  ?
C.T.R. Wilson (Physics, 1927)  ?
Arthur Compton (Physics, 1927)  ?
Sir Owen Richardson (Physics, 1928)  ?
Sir James Chadwick (Physics, 1935)  ?
Sir George Thomson (Physics, 1937)  ?
Sir Edward Appleton (Physics, 1947)  ?
Lord Blackett (Patrick Blackett) (Physics, 1948)  ?
Sir John Cockcroft (Physics, 1951)  ?
Ernest Walton (Physics, 1951)  ?
Francis Crick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2)  ?
James Watso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2)  ?
Max Perutz (Chemistry, 1962)  ?
Sir John Kendrew (Chemistry, 1962)  ?
Dorothy Hodgkin (Chemistry, 1964)  ?
Brian Josephson (Physics, 1973)  ?
Sir Martin Ryle (Physics, 1974)  ?
Antony Hewish (Physics, 1974)  ?
Sir Nevill Mott (Physics, 1977)  ?
Philip Anderson (Physics, 1977)  ?
Pjotr Kapitsa (Physics, 1978)  ?
Allan Cormack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79)  ?
Sir Aaron Klug (Chemistry, 1982)  ?
Norman Ramsey (Physics, 1989)  这里还不包括曾经深造,镀金,后来转战南北的大牌,例如波尔,朗道等等。。。小巴赶上了超白金一代,实验室在卢瑟福的带领下,尤其注重核物理相关的实验。随便一起喝喝咖啡,吃个饭的后来都是称霸一方的人物,这些人脉对他未来的事业大有助力,所以有几位不得不多说两句:
    中国人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国外也类似,师承很重要,关系一生前程。小巴的导师是Sir Ralph Howard Fowler(富勒),富勒剑桥数学系毕业,而且是头榜。解释一下:剑桥每年有一次数学大考(Cambridge Mathematics Tripos)在英国很有名,每年最冷得一月份,考试在一个没有取暖的大厅里进行,每天考6小时,连考8天。1910年以前考试结果要张榜公告,全国各大报纸都会转载,和老祖宗的科举很像,考试结果分几榜,头榜叫Wrangler(牧马者), 二十人左右,里面的状元叫Senior wrangler, 余下second, third。。。以此类推。张榜之后虽没有骑马夸官之类的仪式,全国人民对头几名那也是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这个考试很难,能考到头榜的后来基本都成了学术名人。像天才马克斯韦尔得过榜眼,发现X光衍射的布拉格第三,数学家哈代第五,哲学家罗素排名第七,经济学家凯恩斯第十二。。。最可乐的是开尔文男爵(Lord Kelvin),年轻时狂的不行,发榜那天让仆人去看看谁是榜眼,状元就不用看了。仆人回来说:“是您,少爷”。。。呵呵,成了开尔文一辈子的笑柄,载入八卦科学史册。  富勒正念的好好的,一战爆发了,投笔从戎,富勒参加了皇家海军陆战队,任炮队军官,这么高级的知识分子参了军,一样的出生入死,他在英国人和奥斯曼死掐的加利波利战役中负了重伤,伤愈之后转到军械局研究弹道,算是发挥专长了。战后回到剑桥教书,不仅成为优秀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还娶了卢瑟福唯一的闺女,事业爱情双丰收。老富是没拿到炸药奖,可他带的学生里拿了3个nobel,前面提到的狄拉克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还培养了16个皇家协会的会员。相当于科学院院士(头衔相当于啊),可谓桃李满天下,作为老师那是相当自豪。可据小巴同年的回忆,富老师不喜欢小巴,为啥呢?  小巴与一般殖民地来的留学生不一样,气宇轩昂,多才多艺,谈吐风雅,全无那种发展中国家人物的自卑感,而且,还十分有钱。多年后采访他当年的师友,大家回忆起来言语之中还都透出些许酸酸的意味。“巴哈巴长得漂亮,有钱,招蜂惹蝶(完全是被动的啊)就不可避免啦,举止言谈让大家都以为他是意大利哪位王子。。。”在一次聚会上居然某位教授夫人拉着小巴“爱不释手”,说小巴是上帝派给女人的“王子”。。。没过多久富导师派小巴到德国跟着泡利长本事去。泡利谁啊,那是物理学界第一“恶人”,不分场合,对象,泡利要是不高兴了,张口就骂,言辞相当刻薄粗鲁。有一次波尔作报告的时候,他当场发飙,说波尔“废物”,“笨蛋”,让他“闭嘴”,“别现眼了”。。。波尔本来就口吃,被骂的一点脾气都没有。所以您想啊,要是落到这位爷手里能有好果子吃吗?再看看富老师给泡利的推荐信是怎么写的:“。。。to Bhabha, do whatever you want!。。。”这导师够狠吧!这就是学术界里的黑社会!  泡利的真功夫那是没的说,小巴受点罪也正好磨一磨心性,学术上可是长了一大块,发表了几篇很有水平有关高能宇宙射线散射截面计算的文章,混出了点名堂。然而一年后实在抗不住了泡利那张嘴了,导师说不急着回来,去意大利吧,小巴就卷起铺盖来到了费米的门下,继续研究高能粒子。费米点拨之下,小巴不仅学术上长了一截,关键是在social上也是大有发展,渐渐的和一批一流学者们混得亲近了。导师一看,行啊小子,回来干活吧。这就转了一圈又转回来了。学术小有所成,别人自然青眼有加,很快他接到邀请,加入了“卡皮查(Kapiza)俱乐部”。  卡皮查和另一位炸药奖获得者谢苗诺夫同志抽自制大麻绘影留念  卡皮查是个俄国实验物理学家,属于神人那类的,经常干没谱的事,比如脱光了实验室溜达溜达,然后配点毒品,做几个炸弹伍的。。。等等,外号“The crazy Russian”, 别看富老师是卢瑟福的女婿,可比不过卡皮查是卢瑟福的“庶子”,因为卡皮查聪明能干,犯混耍赖,特立独行,完全对上了卢瑟福的脾气。卢瑟福就一典型新西兰老农,粗声大气,脾气又倔又臭,可是有一点好的-----护犊子,为人仗义。同僚昵称卢瑟福“老混蛋”,卡皮查就是“小混蛋”了。卡皮查别的方面乱七八糟,可做实验上他称第二,实验室里没人敢说第一。卡皮查最突出的贡献在低温物理上,是他发现了液氦超流体现象并因此获得Nobel奖。朗道多狂啊,敢给世界的物理学家打分,见到卡皮查也要叫老大。因为卡皮查太有名,斯大林邀请了几次,希望他回去给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卡皮查觉得不自由,不想回去。  嗯!?也不想想斯大林同志惦记上了能跑得了吗?  于是,小卡身边总有人甜言蜜语哄他回家乡看看祖国日新月异的大好建设,做做学术报告啦。。。等进了苏维埃的海关,嘿嘿!小子,由不得你啦,从36年到死,再也没出来。现在的海龟们,知足吧。  剑桥那边卢瑟福本来给干儿子的实验室刚搭好,可人被抢走了,气得都不知道天天骂谁。这时候就看出人性深处了,卢瑟福把给干儿子的实验室拆了,好东西装了十几个大箱子,然后发到苏联“斯大林同志收”,特别注明这是“送给我儿子的礼物,不许给别人,你还得给我掏钱!”  斯大林同志也不含糊,专门为海龟卡皮查同志建了研究所,随你怎磨玩。卡皮查本性难改,仍然我行我素,苏联搞原子弹的时候看着贝利亚对科学家们颐指气使的烦,心说你配吗?写信给斯大林投诉“外行领导内行”,让贝利亚一边凉快去,结果卡皮查凉快去了。。。呵呵。不过贝利亚也被训斥了一番,让他收敛些。贝利亚多精阿,赶紧给卡皮查同志送了把上好猎枪。据科大弟兄反映,管惟炎当年留苏就是卡皮查的徒弟 --- 要不怎么闹事,低温超导都是科大起的头呢?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加入卡皮查俱乐部对小巴大大的有好处,这是个学术小圈子,只有卡皮查看得上的才在邀请之列,属于实验室里的嫡系。列举几位未来巴哈巴的合作伙伴:  1.
Patrick Blackett布莱科特男爵。就是被奥本海默下药,大难不死的那位。布莱科特世家出身,祖上是厮杀汉子,曾经在印度兵变时当过炮兵,继承传统一战时加入海军,参加了包括日德兰在内的几次大海战。在战争中改进研制了火炮瞄准系统,大大提高了英军火炮的命中率。立下汗马功劳。战后退役来到剑桥深造,这样的硬汉当然卢瑟福招至门下,不怕吃苦受累,1932年改进了威尔逊云室设计,从试验中首次发现了正电子,证实了狄拉克的预言,并因此获得1948年Nobel prize.为人正直,思想左倾。反对剥削压迫,热爱第三世界受苦受难人民,二战后支持印度独立,一直是巴哈巴的盟友,尼赫鲁的科学,军事顾问。同时在英国推动政府成立了科技部并一直担任科学顾问团主席。  Sir. John Cockcroft  2.
John Cockcroft克罗夫特。平民出身,一战时任炮队通信兵。退役后进入剑桥深造,1932年与Ernest Walton合作利用阿耳法粒子轰击锂靶,首次分裂了原子核,二人并因此获1951年Nobel Prize.有一本书“A Fly in the Cathedral”就是讲这段故事的,文笔幽默,非常可读的科学历史类读物,在此推荐给有兴趣的村民。二战中先是参与雷达的研发,后负责曼哈顿计划加拿大方面核能项目。战后组织成立英国核能委员会并成为第一任主席。  3.
Wilfrid Bennett Lewis(刘易斯)。刘易斯出身于工程师之家,父执辈曾经为中华民国建过灯塔,从小刘易斯就着迷于电子,无线电一类的东西,剑桥上本科的时候,由于时间都花在无线电的爱好上,成绩“差”了点---毕业都够呛。哪知天无绝人之路,他精通电子的大名传到了卢瑟福的耳朵里,卢瑟福就喜欢动手能力强的,召见小刘,告诉他别有负担,只要考试及格,你愿意就来我这里读博,大门向你敞开,小刘努了一把还就过了,呵呵。很快凭借超强的电子技术,他就在卡文迪什实验室脱颖而出,改进了探测器,计数器等实验设备,最后到了哪个重要的实验都离不了他的程度。另外他和小巴还是剑桥划船队的队友,感情不一般啊。二战时他与克罗夫特一起参与雷达的研发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他成为加拿大核能委员会的副主席,技术研发部的主管,加拿大著名的CANDU反应堆就是他主持设计的。核委会的位子他一直保持到1973年(因为小巴提前退休,后面再说)。值得一提的是刘易斯一辈子单身,一直和老太太住在一起,直到1972年老太太92喜丧。  还有其他一些未来的学霸就不一一点名了,反正那年头能在剑桥呆过出去都是人五人六的,吆五喝六的。就有一位相当的倒霉,没那么风光不说,还牵连到了小巴。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这位就是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钱德拉塞卡。富老师另一位印度学生,小巴的师弟。钱德拉比巴哈巴还要早慧,19岁就本科毕业,1930年来到剑桥攻读博士。和活泼外向的小巴相反,小钱是典型的三好学生,温良俭恭让,腼腆甚至于有些羞涩,出门在外居大不易,小巴这做师兄的照顾有加,再说两人兴趣志向相投,自然混得亲兄弟一般。可就这么一老实孩子被欺负了,引出20世纪天文上的一大公案。  Sir Arthur Eddington爱丁顿  公案的另一位主人公是小钱的偶像---爱丁顿。爱丁顿出身于贫穷的Quaker家庭,幼年失怙,母子相依为命, 在逆境中顽强成长,培养出坚韧不拔,孤傲不群的性格。爱丁顿是个天才,从小到大,走到哪里永远第一,而且上学不用家里一分钱,全是奖学金。在剑桥读书时,爱丁顿是剑桥历史上空前绝后夺得数学状元的二年级学生。轰动全国。由于他的Quaker信仰(非暴力,和平主义)一战时拒绝参军,惹得群情激愤,要不是高层有大佬为他说情,他就得蹲班房去了。可还是因为信仰,让他走上事业的高峰:一战爆发后,英国科学家都自觉地为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自然和德国科学界划清界限,不相往来。爱丁顿反潮流而动,大声呼吁科学无国界,继续关注德国科学的最新进展。当爱因斯坦在德国尽十年之功创造了广义相对论之时,轴心国以外几乎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而爱丁顿通过荷兰的洛仑兹最先得到了广义相对论的材料。广义相对论数学上实在是艰深,一般科学家看不懂。爱丁顿凭借他过人的数学能力,很快就弄明白了这个“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狄拉克语)。很快设计观测实验,呼吁天文学家们迅速行动通过天文观测来验证理论。由于这是“德国人的理论”,又加上看不懂,同盟国这边反响并不热烈,只有新成立的加州大学跃跃欲试,要表现一下,1917年由洛杉矶Wilson天文台,1918年由圣何塞的Lick天文台分别进行了观测,结论都不支持爱因斯坦的理论,形势对老爱很不利。爱丁顿是明白人,对理论坚信不疑。大战一结束,组织人马,1919年亲率考察队远赴南非观测日食,很快电报发回
观测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全世界为之轰动,老爱心满意足的走上神坛,从此天下第一。  这份恩情老爱能忘得了吗?爱丁顿写的相对论讲义用老爱的话讲:  "the finest presentation of the subject in any language."  某位相对论的支持者,也是老爱的好友(后来翻脸了)叫希尔博斯坦,自认为当时世界上只有3个人真正明白广义相对论,老爱,他自己和爱丁顿,有一回学术会议碰到爱丁顿,说起他的3人理论,第一是老爱,然后呢?看爱丁顿欲言又止,这位还劝:别谦虚嘛。爱丁顿环顾了一下说:正相反,除了我,想不出第三个人是谁。。。
  扯这么多就是想说明爱丁顿当年有多牛,和伟大的旗手称兄道弟,谁不理让三分,小钱那只有仰视的份。小钱是个书呆子,而且是钻牛角尖的书呆子,应用狄拉克的量子电动方程,纯数学推出行星质量&1.2太阳的质量,引力塌陷会造成数学上的奇点,也就是后来的“黑洞”。这一结论太前卫了,大伙接受不了,认为是无稽之谈。尤其是爱丁顿,因为根据他的计算,行星抽抽到白矮星就停止了,而且以此提出了一套宇宙的终极理论,号称可以和相对论媲美,并且正努力的广为传播。您这黑洞不是釜底抽薪吗! 爱丁顿这次失态了,take it personally。 没打招呼,小钱作报告的时候突然发难,先转移了报告会的大方向,随之并且嘲笑讥讽,对小钱进行了人身攻击。把在座的都震傻了。虽然事后都暗地里表示同情小钱,可摄于爱丁顿的淫威,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学术界的又一个黑社会例子啊)。小钱是那种走路连蚂蚁都不敢踩的主,对爱丁顿是敬之若父一片深情,一下子遭到这样的打击,哪受得了,悲愤异常。后来觉得没脸在剑桥做人了,于是连手都没挥,“不带走一片云彩”去了芝加哥大学教书。在芝加哥小钱还是好人一个,一心扑在科研教学上,相当的认真负责。比如47年冬天一次刮暴风雪,小钱还在维斯康星天文台干活,为了去给学生上课,顶风冒雪开了100多英里赶回芝加哥,走进教室一看,就俩学生乖乖等着:  李政道
杨振宁  这样的老师(学生)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人生一大幸事啊。学霸压得了一时,压不了一世。黑洞理论已经被广泛接受,成为现代天文的核心。  1.2倍太阳质量称为钱德拉极限。1983年在受了50年委屈后钱德拉终于平反,名至实归,获得了Physics Nobel prize.90年代美国先后发射了4大太空望远镜,可见光波段的叫哈勃,X光波段的就命名钱德拉。  小钱案发当天小巴不在现场,后来知道这件事后就到系里为小钱说理,年轻人嘛,有些冲动,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得罪了一些不该得罪的领导,就为这个,原来小巴一直自信能在英国找到一份理论物理的教授职位的,可后来的种种原因总是让他未能如愿。最后还是布莱科特(已经离开剑桥了)在自己的实验室给他谋了个staff的位子,聊胜于无,但终究不尽如人意。39年8月份巴哈巴乘船回国探亲,漫漫长路旅途寂寞,更使得心情十分的郁闷。没想到,在船上和一位校友结为莫逆,让他的人生之路又拐了个弯:  这个人就是尼赫鲁。
  在20世纪上半页印度动荡的社会环境中,风起云涌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纲”,其他都是“目”。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核武的“目”, 思前想后,觉得有必要简介一下时代背景和主要领导人尼赫鲁各方面的“丰功伟绩”。  作为“新印度”的缔造者,巴哈巴未来的大老板和坚强的盟友,Jawaharlal Nehru尼赫鲁不仅仅在具体的国家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上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和执行力,更重要的是他的哲学思想,宗教认知和政治理念深刻的影响了印度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他的理论体系和从他开始的尼赫鲁家族直到今天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都还占据着统治地位。小巴这边先放一放,这一期认识一下这位印度的政治巨人。  尼赫鲁这人不好写,不像科学家,生活事业一清二白(个别向老薛那样的除外)由于印度是“民主”国家,政治的焦点人物都会有各种版本的正史,野史,欧美的一些好事之徒也一起凑热闹,出了好几本“秘辛”,内容上相当极端,从光明伟大,永远正确到耸人听闻,不堪入目。我宅心仁厚,尽量挑一些具有可读性的史料,剪裁加工,不保证真实与否,村民们就是感受个意思。  正史云尼赫鲁的祖上是一个克什米尔的婆罗门望族,曾祖是东印度公司在德里驻莫卧儿王朝的首席律师。1857年兵变时,德里作为叛军的大本营被英军包围并攻陷,血洗了一番。尼赫鲁的爷爷拖家带口先逃难到Agra(泰姬陵所在的城市,距离德里100多公里),中间因为怀疑是穆斯林被英军截下来,差点咔嚓了。然后又几经颠沛流离,最后落脚在穆斯林聚居的Allahabad(阿拉哈巴德,意思是真主的城市)。尼赫鲁生于1889年,他的父亲Motilal Nehru是当地著名的大律师,有钱有势。尼赫鲁是他的独子,为教育小尼赫鲁不惜血本,小学就已经聘请英国人作家教,中学送到英国进入著名的哈罗公学(Harrow),大学在剑桥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攻读法律并拿到律师执照。
  赶上直播了、、
    1912年回到阿拉哈巴德子承父业,1916年尼赫鲁进入政治领域,积极参与印度自治运动,而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就是他的父亲老尼赫鲁。  (这里野史讲老尼赫鲁出身低贱,是阿拉哈巴德青楼的大茶壶,顺带着给有钱的穆斯林大律师们拉皮条,为了和某大佬拉上关系,把家里的也搭进去,混进了法律界,老婆一直住在老板家而且有了身孕,穆斯林的法律不论婚生还是私生子都有权分遗产,所以老尼赫鲁很狡猾,可是他的老板更狠,把“四凤”赶出了家门,所以尼赫鲁是在红灯区降生的,尼赫鲁当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那所妓院推平了。而老尼赫鲁不是亲爹。。。)  老尼是当时印度国大党(India national congress)的重量级大佬,年曾两次选为国大党主席,属于党内温和派的领袖。对于尼赫鲁来说,不论从做人做事,家庭事业,老尼都是儿子的榜样,可是政治上尼赫鲁并不追随父亲大人,他的政治纲领更为激进,不仅仅满足于自治,而是完全独立。崇拜的革命导师不是老尼,是被后人尊称为圣雄的甘地。  甘地1918年从南非回到印度搞政治,加入了国大党,与老尼相遇,甚为相得,引为知己。甘地对尼赫鲁父子的影响很大,从外表看,之前尼赫鲁父子的穿着打扮,谈吐气质完全是英国绅士派头,西服革履,怀里揣各大金表啥的,自从认识甘地后,一身国货,形象气质大变;尤其是尼赫鲁,被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政治理念深深吸引,以实际行动支持20年代初甘地领导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并因此几次入狱。1923年因路线分歧,老尼赫鲁与甘地不欢而散,一度离开国大党另立门户;小尼赫鲁不为所动,紧跟导师坚持斗争,表现出色,是甘地的左膀右臂,在国大党的年轻人里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28年老尼与甘地和解,回到国大党并在当年的x中全会上担任主席,这次会议的主要焦点就是明确党的路线 --- 到底是自治,还是独立。老尼起草了一份印度自治的宪法草案,遭到小尼为首的激进派炮轰,最终在甘地的协调下各派达成一致:国大党向英国印度当局递交最后通牒,如果两年内(1930年底之前)印度不能给与自治权,国大党将确立独立为目标,发动全国性的不合作运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其实英国人一战后已经有印度自治,尤其是内政自治的意向,但一方面英国人希望循序渐进,需要时间,这一点与国大党温和派的立场一致;另一方面甘地领导的第一次不合作运动发展到后来走向了暴力,还支持穆斯林到英国的仇敌土耳其串联(真纳反对),引起英国人的警觉和不安,对于政治改革的热情降低。所以国大党的通告没有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这样的结果引起国大党的不满,尤其是激进派的愤怒。国大党当时除主席外,有两大秘书,尼赫鲁是两大秘书之一,要独立,可是不希望暴力(所以他受到甘地的喜爱);另一位秘书的斗争理念则完全不同,他的口号是:  Give me blood and I shall give you freedom  这位秘书名叫Subhas Chandra Bose(钱德拉。玻色,有翻译成鲍斯的)。
  玻色这人很有意思,很多思想和行为和孙中山很像,一辈子为民族独立奋斗,希望走武装斗争的路线来推翻外族的统治。但他被甘地压得死死的,36年在甘地的指示下被开除出党。为了和英国人死磕,先后寻求过斯大林,希特勒和日本的支持,反正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说服日本人把新加坡关押的8万印度军人拨给他,在缅甸成立了“印度解放军”,和昂山的“缅甸解放军”一起,给英国人添堵。干了几年伪军,没干成什么大事,两头不得好,二战结束时从台湾消失,不知所终。在大刮翻案风的今天,甘地,尼赫鲁下跌,玻色行情见涨,印度人民把他看成失败的英雄,树碑立传,1992年还发给他印度最高等级的勋章,以资奖励。。。 唉,这世道人心乱啊。  回到28年玻色还在甘地帐下,与尼赫鲁亲密战友之时,英国人的傲慢与偏见使百色义愤填膺,先是说服尼赫鲁和其余愤怒青年,然后再一起游说甘地,提前一年于日在今天巴基斯坦的拉赫尔(Lahore)由尼赫鲁升起了第一面印度国旗,宣示独立。印度独立运动的目标也就从这一刻起明确下来了。同时尼赫鲁接替老尼的位子,被选为国大党的主席,正式成为民族运动的领袖。随后第二次(?记不清第几次了)全国性的不合作运动又开始了,因为上一次有了经验,这次又赶上经济危机,对政府的打击效果很好,30,31,32连续3年英国人邀请各界人士参加圆桌会议,共商国策。期间桌上的,桌下的乱七八糟的斗争就不说了(甘地决不是电影里那么神圣),直到1935年英国人颁布法案,宣布印度除了军事外交还是英国人掌握,内政交由印度人自治,36年各行省领导人大选。这是甘地,尼赫鲁领导下的国大党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胜利。而接下来的印度历史上第一次普选及其结果更是印度政治的转折点。 其中影响最深远,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印巴分裂由此开始。而我们的老朋友真纳再次出场。  前面提到29年真纳夫人的去世对真纳的打击很大,真纳当时心灰意冷,退出政坛,带着唯一的女儿远赴英伦,还是干他的律师,心思也转移在闺女身上,准备颐养天年了。可是他一离开,没有强人压着,穆斯林联盟窝里斗,四分五裂,与甘地领导的国大党欣欣向荣的形式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说1916年两党初次合作时政治地位上还伯仲之间,30年代以后穆斯林同盟已经完全的边缘化了。意识到形势严峻,36年几位老战友不得不跑到英国恳请真纳挽救人民挽救党,真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不得已重新出山,回到印度领导穆斯林团队参加大选。但是不赶趟了,大选结果国大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英属印度所有行省的内政负责人都由国大党人担任。穆斯林联盟惨败,连穆斯林占多数的旁遮普,孟加拉等地区都没有获得多数席位(被四分五裂的穆斯林各派势力瓜分)。分析一下惨败的原因有几点:  1.
群龙无首,一盘散沙。领导人,老中青梯队都没有建立;  2.
穆斯林内上层领导人与中下层民众脱节:以真纳为首的老革命倾向于精英政治,对发动民众搞运动的斗争手段很不了解,认识不足。  3.
对政治斗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虽然认识到穆斯林是少数民族(人口1/5),但在英国人的统治框架下,搞平衡,在各地区(包括印度教占大多数的地方)各议事机构都保证1/3左右穆斯林的存在,多年的运行制度麻痹了穆斯林的精英们,在国大党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之时,真纳还语重心长的告诉国大党的领导人印度教和穆斯林要亲如一家,一致对外。
    感觉上真纳36年还没有搞清楚最新形势,在选举之前和国大党提出两党合作,共襄盛举,尼赫鲁自然欢迎;大选失败后还希望两党合作,这时国大党实力大增,就不是合作不合作的事了。尼赫鲁正信心膨胀,认为胜者为王,你们俯首称臣才对,老同志了怎么那么不识时务?有必要让真纳认清形势,清醒清醒。  合作自然不用想了,而且更绝,他拒绝承认穆斯林联盟的政党身份,告诉印度人民国大党是全国性的政党,代表全印度,不分地域,种姓,宗教,而穆斯林联盟是宗教“社团”(commune party),不是现代意义的政党,是过时的,反动的。同时大挖联盟墙角,邀请穆斯林各界人士入党,要从根本上瓦解穆斯林联盟。真纳那边本以为和后生小辈提出合作已经是屈尊了,没想到年轻人根本就不带你玩了,还要把你拍死在沙滩上,当然勃然大怒,要找国大党的老革命理论理论,提出和甘地面谈,没想到甘地也不是当年的小土鳖了,是真正的超级大土鳖了,托人转达给真纳的意思是俺现在升级为精神领袖了,有什么具体事务都找尼赫鲁 ---- 拒绝对话。  既然你不仁,我也不义,真纳,尼赫鲁算是掰了,真纳可不是吃素的(真纳抽烟喝酒吃猪肉),一方面和尼赫鲁,国大党大打笔仗,攻击尼赫鲁他们是印度教沙文主义,集权统治,比英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少数民族赶尽杀绝,背信弃义;另一方面在穆斯林联盟内部“整党”: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迅速的把落后的“穆斯林社团”改造为生气勃勃的政党,真纳还预见一年内穆斯林联盟将东山再起,成为印度穆斯林的唯一的代表。  真纳的话果然应验了。选举过后不到一年,穆斯林各方势力纷纷向真纳效忠,穆斯林联盟不仅没被搞死,渡过了危机,还声势大震。实在出乎国大党意料之外。这样的形势发展首先归功于真纳领导有方,更主要的是国大党自己搞砸了。为什么呢?  其一,没好处谁干革命?现在掌权了,那还等什么?赶紧捞阿!苦孩子们争权夺利,闹得不亦乐乎。虽然高层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同志们努了好几把了,也该乐一乐嘛。这下好,“少数的害群之马”脱离群众,胡作非为,尤其对穆斯林群众的财产和安全没有充分的保护,严重影响了党的光辉形象。  其二,以甘地为首,过去20年一直宣扬正宗印度教文化的复兴,“正我汉家衣冠”,煽动民族,宗教情绪,在党内党外的印度教徒中影响甚深。掌权后在文化界明目张胆的鼓吹印度教义及其私货:例如修改教育大纲,把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作为头条精神指示,所有学生,老师必须遵循 ---这和穆斯林的Jihad基本教义正好相反;之后又在公共场所,政府机关,学校悬挂国大党的国旗(印度国旗中间又一个轮子一样的东东,那是纺车的轮子,象征甘地的自力更生,不合作),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升旗仪式,向国旗致敬,不服者开除;最严重的又把一首有反穆斯林的歌词,由泰戈尔谱曲的民歌选为国歌,强迫穆斯林学生歌唱,否则还是开除。。。这一系列的措施引起穆斯林的极大愤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感。  其三,在内政方面严重歧视穆斯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府各方面的财力物力一律像印度教徒倾斜,穆斯林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被剥夺。  其四,打压穆斯林政治团体和文化势力,不许穆斯林公开集会,穆斯林的出版物要审查,同时国大党发起“接触穆斯林”的运动,号召党员走入穆斯林社区,和穆斯林交朋友,发展穆斯林党员。出发点是挺好的,实际上满拧,印度教的党员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在穆斯林面前指高气昂,吆五喝六的,就差在穆斯林小姐的牙床上滚一滚了。新党员发展了没有不知道,现有的穆斯林党员全跑了。其五,。。。。。。  总之,国大党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本性大暴露,连英国人都看不下去了,报道说“British Raj is gone, Hindustan Raj is coming”,短短的时间内把穆斯林上中下,左中右全得罪光了,更可悲的是还自以为是,觉得没什么呀,形势一片大好阿?
    要说印度教徒们真是属那啥的,记吃不记打,忘了曾经的莫卧儿的后代是那么好欺负的嘛?兔子逼急了还咬一口呢,何况是动不动就Jihad的穆斯林呢。宗教矛盾激化,各种摩擦不断,政府偏袒印度教的,倒霉的又是穆斯林,结果摩擦升级,恶性循环。。。真纳抓住机会,充分揭露国大党虚伪的本质,号召团结在穆斯林联盟的旗下,争取穆斯林同胞的生存空间。而尼赫鲁那边并没有意识到大大小小的错误和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大权在握,印度教徒在各方面又占绝对优势,当然加大力度,继续打压,要把真纳这个反动派彻底打翻在地。所以从37年开始,印度政坛的两极,尼赫鲁和真纳就展开激烈斗争,开始尼赫鲁占上风,掌握着主动,直到39年真纳的转机来了。  巴哈巴和尼赫鲁同船回国后没几天二战爆发了,英国参战,英属印度自然要为国出人出力,可是甘地已经把自己架到非暴力的道德高地上下不来了,拒绝战争,也拒绝与英国人合作,干革命上瘾了,号召国大党退出政府,以示抗议。精神领袖发话了,再恋栈也不行啊,政府一下就空了,气的丘吉尔破口大骂,恨透了甘地。不过这回国大党抓瞎了,英国人正抓耳挠腮呢,真纳乘虚而入,宣布穆斯林以国为重,愿意捐弃前嫌,停止内斗,与英国人合作。两方你情我愿,一拍即合。国大党留下的位子都被穆斯林联盟为首,包括锡克教等少数民族政团给占了,这下穆斯林联盟戏剧性的上位可把尼赫鲁气坏了,可是除了骂真纳民族败类,民主叛徒之类的,一点折都没有,谁让甘地要疯呢,只能接着疯吧,42年在同盟国形势最困难的时候,甘地发起了“Quit India”的运动,还是那一套,号召罢工,罢课,罢市等等。可效果并不像宣传的那样“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除了闹事分子(包括甘地,尼赫鲁)进了班房,市面上乱一点之外,政府运转基本正常。而穆斯林联盟趁机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素质。  也就是在这有利的时刻,40年真纳第一次提出了“两国(州)论”(2states theory)。真纳的基本理念是未来理想的印度政府是松散联邦制,颇类似于美国,对外有中央政府,对内以州政府为主,主要有两大类,印度教为主的和穆斯林为主的,州内实行自治,互不干扰,保证少数民族的权利分配。这一理论当然是站在穆斯林立场上提出的,有漫天要价的意思,等着尼赫鲁就地还钱。可尼赫鲁从来只能别人来听他的,他不听别人的。真纳模式可行与否再说,出发点就不能接受。因为与尼赫鲁的治国理念又是满拧。尼赫鲁虽然是英式教育出身,却非常迷恋社会主义思想,尤其崇拜苏联的中央集权制度和计划经济,总之一句话,要独裁。这一提案被尼赫鲁严词拒绝。而且拒绝与真纳谈判(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精英的这种极端的不可理喻的固执在以后中印边界谈判中还有体现)。之后的几年英国人又提出了几个方案,也都被国大党拒绝。双方陷入政治冷战。虽然战争时期建国的路线分歧被压制,暂时没有爆发,但双方的矛盾不断积累,都等待着爆发那一时刻的来临。  二战结束,英国也破产了,印度此时已经不再是皇冠上的明珠了,而是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的负担,45年同情印度独立的工党上台,宣布不晚于48年6月印度将获得完全独立。这一消息的公布,一方面极大刺激了印度人民的独立热情,各种势力纷纷出笼,都希望在未来的政府里抢到位子,分一杯羹;另一方面也极大打击了在印度的英国官员,士兵们的积极性,英国人在印度的威信一下子丧失了:首先是人没走茶就凉,曾经温顺的印度下属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横眉冷对,不服从领导;其次他们做的一切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不是你的国家了,没人会感谢你的奉公守法,尽职尽责。有门路的英国人纷纷打包回国抢位子。造成的结果就是英属印度政府处于半瘫痪的状态,社会混乱,政治冲突此起彼伏。其中尼赫鲁的国大党和真纳的穆斯林联盟自然冲突的焦点,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共同点越来越少,而鸿沟越来越深,双方简直就是不可调和,关于未来国体的路线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为了能和平交接,让英国人体面的撤出,英国工党政府派出了调解人,最后一位总督 --- 蒙巴顿伯爵。
  简而言之,蒙巴顿伯爵夫妇的到来,打破了印度势均力敌的态势,基本态势变成了蒙巴顿,尼赫鲁走在了一起,软硬兼施共同对付真纳,没想到真纳斯死硬到底,最终谈判失败,印巴分裂。后面的历史悲剧村民们已经了解就不再叙述了,尼赫鲁的政治活动到此为止,下面真正的好戏开演了。  历史人物的人性往往不是体现在辉煌的事业上,而是表露于私人生活中。这里就八一八不为人知的一面:  1916年与同是婆罗门望族的卡马拉(Kamala)结婚,婚后生活很不和谐,只生育了一女,就是后来的印度首相英迪拉甘地。  卡马拉颇为神奇,生活,政治上都和尼赫鲁不合,很早就分居,这在那个年代很不一般。同时政治上相当激进,组织了女权运动,她的许多革命言行就是放在英国都不多见,而且团结了一大批年轻的小伙子在他身边,与里面的几位崇拜者不是一般的亲密,其中之一后来成为英迪拉甘地的丈夫(为什么叫甘地还有一段故事)。可惜没折腾多久36年去世了,尼赫鲁后来再没有结婚,耍单儿了当然没闲着,女朋友一堆,文青,诗人,音乐家,尼姑,印度教神女,什么样的都有,经常是半夜招来一起干革命工作,不辞劳苦。而这些还都是小case, 显不出手段,随着蒙巴顿,或者更准确地说随着蒙巴顿夫人的到来,才让世人刮目相看,露了一手真功夫。  先介绍一下蒙巴顿夫妇:蒙巴顿贵族出身,血统不是一般二般,他的父亲是巴腾堡亲王,一战前曾做过英国的皇家海军司令(First Sea Lord),后因为德国血统被免职。他的外祖母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外祖父是黑森州和莱茵河大公。因为一战时英国反德情绪高涨,放弃了德国味太浓的巴腾堡,改名叫蒙巴顿(同样英国皇室出身原来叫萨克森 - 科堡和哥达,一战改为温莎)。爱德华8世(后来的温莎公爵)是他的表兄,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飞利浦王子是他的亲外甥。。。  而这些身世背景虽然好看好听,还是有点虚,到蒙巴顿年轻时,有面子没有里子,家境有些没落,甚至变卖家产;相比之下蒙巴顿的夫人文娜(Edwina)就实在多了,文娜的母亲早逝,父亲离家出走,由外公抚养成人,外公就这么一个外孙女,当然亲的不行,宠的不行,她的青少年基本上全世界也没几个孩子比得了,因为她的外公是
Sir Ernest Joseph Cassel,是英国皇室的私人经济顾问,著名的犹太银行家,二十世纪初世界的巨富之一,欧内斯特1921年去世时留给文娜的遗产不算城堡,庄园之类的不动产,仅现金就有200万英镑(1916年一万英镑就买了蒙巴顿家的庄园,那时小两口还不认识)。文娜顿时成了欧洲最有钱的单身少女,光芒四射,欧洲人可没有吃软饭丢人这一说,男嘉宾们不要命的往前冲,最后被当时年薪600镑的海军上位蒙巴顿抢到了先手,蒙巴顿很有魅力,文娜倒追他,1921年陪同爱德华王子视察印度的时候,文娜追到印度,印度总督举行欢迎晚宴的晚上,文娜和蒙巴顿跳了第一,第二首曲子,和王子跳了第三,第四首曲子,然后蒙巴顿就拉着文娜的小手:“Will you marry me?”,一举拿下。两人于1922年举行了童话般的婚礼,皇室成员全体出席,爱德华8世作了伴郎。
  新婚燕尔还是很甜蜜的,蒙巴顿还给文娜的breasts 起名叫Mutt和Jeff(一战勋章的外号)。但是童话就是童话:“Dickie was devoted to Edwina, but awkward in bed”,蒙巴顿觉得sex一点都不浪漫,“a mixture of psychology and hydraulic”;度完蜜月蒙巴顿回到海军服役,文娜又回到了花天酒地的享乐世界,玩得天昏地暗---前后有名有姓的情人就不下十个,还经常送些小礼物给他们,比如送给著名的黑人歌手“Hutch”一个从cartier定制的镶嵌珠宝的penis sheath 。。。  penis sheath  开始蒙巴顿还心碎一下,后来就看开了,也出去寻求安慰,不过找的有男有女的。。。  用他的话说:'Edwina and I spent all our married lives getting into other people's beds.'  就在两人的婚姻不可救药时,二战爆发了,蒙巴顿自然没工夫操心别的小事,一心扑在战场上,文娜也想变了一个人,不再醉生梦死,而是捐钱捐物,参加了救护队,忘我的工作,不仅赢得同事的尊敬,也赢得了蒙巴顿的赞许,也挽回了婚姻。  蒙巴顿二战后期曾为缅甸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主要的任务就是平衡好蒋介石,史迪威和英军的关系,工作的效果还是不错的。鉴于他的资历和能力,和对印度的热爱,本以为可以处理好印度的问题,可当他偕夫人来到印度,才发现这是多么深的坑,多么浑的水。不过后悔也来不及了。可蒙巴顿夫人很高兴,因为她找到了知音  --- 尼赫鲁。
  具体发生了什么无法确定,文娜和蒙巴顿说她和尼赫鲁之间“大部分是勃拉图式的”,蒙巴顿和别人说他们是 'happy threesome',又据说尼赫鲁与文娜的情书是“hot and steamy”,印度独立后每年文娜至少去印度一次看望尼赫鲁,而尼赫鲁道英国访问,就住在蒙巴顿家里,蒙巴顿提前离家出游。。。可以肯定的是政治上通过文娜,尼赫鲁不仅成功的劝说蒙巴顿修改印巴分界线,使巴基斯坦的领土大幅缩水,而且胁迫560个土邦加入印度联邦,即后来的印度共和国。只此一点就让尼赫鲁心存感激了。  尼赫鲁是真能忽悠,给文娜每天写情书,哄得她死心塌地,在1959年蒙巴顿夫人去世时,床边放着的是一摞尼赫鲁的书信。按文娜生前遗愿,由英国海军的军舰运送她的遗体到英国外海进行海葬。尼赫鲁古稀之年痛失红颜知己,悲痛一场,也不在乎世俗的压力,派出印度军舰参加了葬礼。公开向全世界宣誓了他对她的深情怀念。  蒙巴顿在夫人去世后也没有再娶,多活了20年,日清晨,80高龄的蒙巴顿带着一众好友驾驶他心爱的游艇出海,离岸不久,爱尔兰共和军遥控起爆了安放的50磅炸药,蒙巴顿,这位大英帝国曾经的海军司令,最后的印度总督随之离开了这个疯狂的世界。。。
  前面花了相当的篇幅把主要的男配角介绍完毕,现在回到男一号巴哈巴同学。  因为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相当一段时间这个地球都处于极度的混乱,小巴了解到一些昔日的好友们纷纷投身于各种各样的武器研发,于是也向上边递交了申请,希望为帝国的战争尽一份力。可惜,他的这份热情被拒绝了。  这个时候,英国是回不去了,原来的度假变成了海龟,这并不是小巴计划之内的。战争年代的英国,数理化出身的想在学校某一个职位那是难上加难,如果和军队没有关系,毕业就是失业。小巴没办法只好打算先在印度的学校屈就了,可是印度更惨,没有opening。血浓于水的塔塔表亲们知道他的情况,“你早说啊,这还是个事儿吗”。于是在班加罗尔塔塔建立的India Institute of Science 里专门为小巴量身订制了一个研究高能宇宙射线的教授位子,待遇还特别优厚,院长批准后就可以走马上任了。院长能不同意吗?更何况院长本人对巴哈巴的感情可不一般,这位院长大人就是印度科学界最牛的土鳖,亚洲第一位获得Nobel Physics Prize的Sir 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 (喇曼),钱德拉的叔叔。
    喇曼和钱德拉一样,小时候也是神童,13岁上大学,15岁第一名本科(B.A)毕业,1907年18岁又是第一名研究生(M.A)毕业。当时科学在印度还是很遥远的概念,学习好的毕业最好出路就是政府的公务员。喇曼也不例外,做了会计。而且一作就是10年。由于表现出色,年纪轻轻就提升到相当于总会计师的职位,是很让人羡慕的白领。可是命里注定喇曼就是为科学而生的:在眼高手低的印度社会里,喇曼是一个异类 ---唯一的爱好就是做实验。当时加尔个答有一位富翁怪人,虽然没受过什么高深的教育,但是痛恨印度人夸夸其谈,不切实际的文化传统,认定只有科学能救印度,尤其是实验科学。临死前留下遗嘱,所有遗产建立一间实验室,向公众开放,而且和儿子说了,什么时候有人来做实验,他才能瞑目。结果3,4年过去了,居然一个印度人影都没有!孝子的痛苦心情可想而知。直到有一天一直想做实验,苦于没有条件的喇曼慕名而来,登门拜访,当时孝子紧紧握着喇曼的手,眼泪就下来了 ---爹啊,您闭眼吧!  这边把喇曼当成救星,那边喇曼如鱼得水,业余时间全用在做实验上了,并且实验结果居然发表在了英国皇家协会的期刊上,使他的名声在外了。1917年加尔各答大学新成立物理系,盛情邀请喇曼成为第一位教授,从此开始了职业科研生涯。1928年拉曼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喇曼散射现象,进一步从实验上证实了光的量子性质。所有科学家都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喇曼因此被授予骑士称号,也入选皇家协会。  喇曼成名成家的心思挺重的(谁不重呢?),进了皇家协会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他在惦记着那个最高的荣誉。1928年,他自信会获得Nobel prize,在颁奖的那段时间天天看报纸,如果报纸上没有他期待的好消息他就把报纸攒成一团扔出去,嘴里念念有词,估计都是什么老天怎么还不开眼之类的。28年的爆炸奖给了热辐射的理查森,被泼了一盆冷水,让喇曼憋了一肚子气。29年这个时候喇曼又继续看报纸,结果又被泼了一盆冷水,大奖给了波粒两相性的德布罗意。对这个结果,拉曼都不知道该如何发泄,他是个绅士,不会骂人;他是个文化人,没什么暴力倾向;他是个印度人,没有一个独立的政府做他的后盾。到了30年报纸不看了,喇曼7月份就买好了去斯德哥尔摩的船票,而且放出风了, 得奖还则罢了,不然。。。老天开眼,喇曼总算中了,天下归于太平,呵呵。  后来的事情更有意思,喇曼不是个爱财的人,他的理想就是有一个好条件的实验室,可是一直没钱,这回拿到奖金之后一转身就把奖金投入到股票市场,希望钱生钱,利滚利,玩一票大的。但是,有科学的脑子不见得有赚钱的脑子,结果左手进,右手出,血本无归。  屋漏又逢连天雨,不仅赔钱,教授也当不下去了---他被物理系的教职员工轰下台了,想想真是不可思议,Nobel prize 得主都赶轰,阶是谁啊?  说到底这也是他自己挣的。一般有点本事的都有点脾气,基本呈正比,喇曼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有棱有角,周围能得罪的都得罪了,他也不在乎。可别人受不了啊,又拿了nobel prize, 尾巴翘到天上去了! 结果人事冲突的很厉害。喇曼也不和他们一般见识,因为下家已经有了,塔塔的研究院,而且是院长,科研经费充足。32年喇曼搬家到了班加罗尔,也把印度的科学重心搬了过来,加上后来小巴的加盟,从此以后加尔各答为代表的east coast 日渐世衰,班加罗尔,孟买为代表的west coast成了学术主流。
  小巴对小钱的照顾,做叔叔的心里清楚,都是明白人,感谢尽在不言之中。乱世中能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又有喇曼这鸿儒谈笑,小巴些许沮丧之情一扫而空,狠狠发了几篇有质量的paper,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学术地位,在不懈的努力下,41年达到了他学术生涯的高峰 ---入选英国皇家协会。当时印度活着的皇家协会会员除了小巴只有4个人(4个学霸,呵呵):  C. V. Raman
物理学家(班加罗尔)  Meghnad Saha 萨哈
天文,物理学家(加尔各答/阿拉哈巴德)  K. S. Krishnan
物理学家,喇曼曾经的助手(加尔各答 /阿拉哈巴德)  Birbal Sahni
古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勒克瑙)  而且这几位都已经50上下了,小巴才31岁。  成为会员既是小巴个人,也是印度科学界的荣誉,小巴受邀到各处讲学,作报告,各位大佬也都竞相邀请,希望加盟自己所在的学校和学术组织,扩充实力。可是31岁的巴哈巴已经“而立”了,几年的海龟经历让他对印度的科学,教育,甚至社会现状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古老文化沉淀出来特有的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有了切身体会。一方面风起云涌地独立运动唤醒了他的印度之心,希望以己之长报效国家,另一方面印度学术界混乱的现状让他望而却步。为什么几位学霸都要注明出处呢?因为以地域为划分,基本上就代表了学术纷争的几派,为名为利(科研经费)你争我夺,互不相让,表现之一是当时的英属印度以加尔各答,班加罗尔,德里为所在地,成立了3个印度科学院(Academy of science)!班加罗尔自然是喇曼为首,加尔各答的领军人物也不差,主要干将是两个喇曼曾经的同事,Meghnad Saha(萨哈) 和Satyendra Nath Bose(玻色)。
  萨哈的出身,成长完全是巴哈巴的对立面,他苦孩子出身,父亲是街边小贩,养活5个孩子,萨哈是老幺。大哥读了几年书没钱读不下去,不得不去黄麻厂当工人贴补家用,一个月挣20卢比。二哥同样早早辍学,帮着父亲沿街叫卖。萨哈从小不用人管,就喜欢念书,小学念完想上中学,可是最近的学校有十里地,萨哈没钱住校,家里希望他死了这份心,出去找活糊口。萨哈不干,跑去找大哥商量,大哥求人找到一位好心的医生收留萨哈当个杂役,负责干些杂活,外加放牛,只要有饭吃,有地方睡觉。大哥又回家说服了二老,家里每月给萨哈2卢比,大哥给萨哈5卢比,加上萨哈考试第一拿到的奖学金每月4卢比,勉强坚持的下来。沙哈在校期间,还参加了教会的bible study, 他可不是受到感召,也不是为了混饭(萨哈很有骨气),是为了钱--- 教会每期bible study都有结业考试,优胜者有奖。萨哈不用说拿了第一,奖品是一本精装bible 和100卢比!  萨哈学习好,人品也好,人穷志不短,中学就参加了独立运动,为了这被学校开除,萨哈不得不投考另一所学校,又是第一,拿到奖学金支持他完成了学业,萨哈继续深造,报考了当时印度排名第一的加尔各答大学,这回遇到了对手,考了第二名。第一名就是未来的好友玻色。  玻色的父亲是铁路技师,下面有5个妹妹,母亲早逝,玻色作为大哥帮着父亲照顾几个妹妹,直到长大嫁人,感情没得说。玻色虽然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照顾家人,念书一点不影响,也是永远第一的主。大学期间和萨哈还有另外几个“玻色”(孟加拉那边叫玻色的太多)志同道合,结为好友,其中一位就是前面提到的“印度解放军”的领导人钱德拉玻色。玻色,萨哈,两人学业上都很优秀,不过考试玻色永远第一,萨哈千年老二。毕业两人都留校任教,转到喇曼负责的物理系到讲师。这时玻色先发力,按老爱的光子理论重新推导了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并深入一步,发现了量子统计力学的奠基石 -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Nobel奖历史上至少3次的得奖原因和这个现象有关,就是没玻色的份)。当时玻色的文章一般人看不懂,玻色就寄给了爱因斯坦,老爱看了大为赞赏,亲自翻译成德文,推荐发表。玻色也一举成名。老爱邀请玻色来德会晤,玻色感激不尽,一辈子视老爱为恩师。后来印度那边提名玻色当教授,可玻色没有博士学位,爱因斯坦知道后亲自写了推荐信,玻色顺利过关。  与此同时萨哈的兴趣在天文上,靠着不停考试拿到各种奖学金,最终得以出国深造,他专注于应用物理化学的电离理论解释天文最新的观测现象,由此建立了天文光谱学。爱丁顿参与编写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时,评价萨哈的光谱研究是天文学十大发现之一。24年萨哈凭借出色的学术成就被选为皇家会员,衣锦还乡加尔各答。玻色,萨哈,两位同学一路上来,学术造诣上完全可以和喇曼抗衡,凭本事都应该获得Nobel prize.
    这几位牛人各霸一方,在数理化方面形成了班加罗尔,加尔各答两大阵营。巴哈巴此时没兴趣趟这浑水,精力主要还是在学术上,凭他的眼光,抓准物理的发展方向,科研方向从宇宙射线转向了当时的“显学”--- 核物理。  核物理在当时是量子物理的前沿之一,起始于30年代初的重大突破,实验上的发生于剑桥,理论上的归功于疯狂程度不输于卡皮查的另一位苏联物理神人:George Gamow (加莫夫)  加莫夫出生于帝俄时代敖德萨的书香世家,父亲是数学老师,母亲是音乐家,他的基因应该是从母系来的,因为一个舅舅是不问俗事的天文学家,另一个舅舅是帝俄海军的将军,脑后有反骨,不满现状串联了一批军官要刺王杀驾,想干掉沙皇尼古拉。结局当然是自己的脑袋搬了家。不过这种不安定的血液还是在家族中流淌着。加莫夫青少年时代是在红军,白匪的厮杀中度过的,那几年到处红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尸横遍野,遍地狼烟。敖德萨作为黑海的重要码头,自然是争夺的要地,老百姓日子苦得很。加莫夫虽然贵族出身,也要吃草根,嚼树皮,出去拣个煤核五的,他还乐在其中。加莫夫后来回忆起来觉得精彩极了,留学德国时对战后德国的混乱现象不屑一顾,给各位讲起俄国尸山血海的大场面眉飞色舞,让温室里长大得同学们崇拜的不行。  也没见他怎么念书(那年头活下来就不错了),上了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物理。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4,5人的小圈子,其中包括朗道,他未来的第一任太太。海阔天空的瞎聊,从理论物理到世界政治,从俄罗斯诗歌到美国新兴的爵士乐。。。这几个人除了加莫夫34年跑了,剩下的在大清洗年代都被抓起来,还毙了一个,朗道也差点没命,不过劫后余生,活下来的后来都成了栋梁。  加莫夫是物理学界公认的第一“玩主”,趣事很多。28年不名一文的加莫夫公派来到哥庭根留学,到哥庭根的第一天就赶上波恩教授办party,领他去的苏联同学喝高了,不知道哪疯去了,把同样喝高了的加莫夫忘了。加莫夫一句德文不会,住哪也不知道,晚上在街上瞎溜达,好不容易看见一灯红酒绿之处,进去才发现是妓院! 太好了,继续party!所以加莫夫同志在万众敬仰的哥庭根的初夜就是这样渡过的,呵呵。羡慕啊。(后来因为钱少,在一教授寡妇家住下了。)  那时候苏联出国就像80年代的中国一样,很不容易,限期回国,公派生少的可怜得津贴补助定期由大使馆发放,意思是没钱了自然回国。可能是青少年的经历锻炼了他过人的生存能力,加莫夫从来没把钱当回事,有钱没钱想去哪照去不误。加莫夫的出国期限是3个月,很快就要结束了,加莫夫希望回去之前拜访一下崇拜的偶像波尔,用所有的钱买了船票去哥本哈根,准备见一面就走,没想到波尔慧眼识珠,立刻把加莫夫扣下来,由他安排奖学金,加莫夫当然顺水推舟,又在丹麦开始折腾。  波尔是放羊式教育,又不发愁钱(奖学金由丹麦著名的啤酒品牌。。提供),正和吾意,上山滑雪,下海划船,天天party,
夜夜笙歌,加莫夫玩得不亦乐乎。玩着玩着写了一篇重要的文章(思路是他的,主要的数学推导是他的崇拜者干的),最先应用量子方法揭示核物理现象,提出量子隧穿理论解释原子核的自发衰变问题。他自己没当回事,写完了交差就扔在一边又去玩了,直到有一天巴哈巴的导师富勒来访。
  富勒作为自然杂志的评委受到一篇寄自美国的文章,讨论的内容和加莫夫的几乎一摸一样,请求发表。富勒拿出来和波尔讨论,波尔一看内容,出示了加莫夫没有发表的文章。这种重要理论问题的第一发现还是很重要的,波尔赶紧找来加莫夫,三人讨论怎莫办。最后决定美国的文章先压着不发,富勒赶快回英国给加莫夫发邀请到剑桥作报告,波尔联系德文杂志尽快发表加莫夫的文章(看到没,这就是学霸)。加莫夫一看换个地玩,打点行装,由波尔出钱坐着飞机来到了剑桥。  加莫夫的到来受到卢瑟福的重视,因为卢瑟福正在指挥分裂原子核的实验,加莫夫的理论给出了轰击粒子所需能量的下限。而这直接决定试验仪器的设计。加莫夫对这些兴趣不大,他高兴的是遇到了同样疯狂的同胞卡皮查,卡皮查还给了他一辆二手摩托,玩的过瘾,痛快。波尔回访剑桥时(卢瑟福是他的恩师),二把刀加莫夫自告奋勇带着波尔骑摩托兜风,把大师摔沟里去了。。。  理论与实验一结合,核物理的研究一日千里:自从32年剑桥的查德威克实验中发现了中子,同年伯克利的劳伦斯研制成功加速器;33年剑桥的克罗夫特和沃尔顿人工分裂了原子核,同年爱因斯坦的学生西拉德受到启发,第一次提出“链式反应”;34年费米开始用中子轰击铀235,发现了慢中子;1935年小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极大的降低了核物理试验的成本,在欧美实验室掀起新一轮热潮。。。  1935年起受费米的影响,德国化学家Otto Hahn ,Lise Meitner和 Fritz Strassmann在柏林同样用中子轰击铀,38年在反应物中找到钡,从而发现了核链式反应。这一消息的传出,极大地刺激了物理学家们,正在普林斯顿的波尔激动不已,跑到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找从意大利避难的费米验证,哥伦比亚马上进行了实验,不仅证实了裂变反应,而且进一步确认了裂变同位素是铀235,测量了释放的能量。接下来费米和法国的居里夫妇分别测量发现裂变反应产生的中子是入射中子的~3倍,可以实现“链式反应”!很有政治头脑的西拉德知道后恳请两位不要发表这一重要发现,费米接受了建议,居里夫妇还是在39年4月在自然杂志上坚持发表了。  在当时战云密布的环境里,从波尔以下,各国的科学家都立刻意识到核裂变链式反应在军事上可能的巨大威力:英国的查德威克立刻建议政府用天然铀制造“原子弹”;西拉德和费米设计提交了反应堆报告;伯克利的Seaborg(希博格,未来伯克利的校长)发现了铀238的辐照产物钚239并随后发明了化学分离方法;伯克利的奥本海默通过计算,大约11公斤铀氚化物就可以"blow itself to hell.";6月Otto Frisch 和 Rudolf Peierls两位在英国避难的德国犹太科学家计算了浓缩铀的“临界质量”大约在10公斤左右(精确值15公斤);8月西拉德,泰勒(Teller),维格纳(Wigner)恳请爱因斯坦(几位都是犹太人)给罗斯福写信,敦促美国研发核武;12月海森堡向纳粹政府提交了铀弹的建议书。。。终于1941年6月美国成立了国防科研办公室,9月启动核武项目准备工作,1942年9月曼哈顿工程进入正轨,以上提到的科学家大部分加入了曼哈顿工程。。。  直到1942年巴哈巴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与欧美的良师益友保持密切的学术和私人的联系,对于核物理的最新进展了如指掌,科研兴趣也转入这一领域,可是42年以后他认识的欧美学人无一例外的从学术界“消失”了,断断续续的私人沟通中也回避科研内容,聪明的巴哈巴前后一联想就明白了,“Something big is going on”,估计到与核武有关。看看自己还在印度酱缸里奋斗,与科学前沿越来越远,心中焦虑万分。巴哈巴在不同场合呼吁政府有关人士,学界同仁,放弃纷争,少谈主义,多做学问,可是蚍蜉撼树,没用。44年他急不可待也彻底失望了,决定另起炉灶,单干。  “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巴哈巴只能找塔塔,递交了建立基础物理研究院的申请书。塔塔基金的董事们开会,当然讨论的不是批不批准,而是如何做得更好。塔塔三世拍板,要做就做最好的,不能丢了咱塔塔家的脸。把孟买一家游艇俱乐部包括地皮买下来,交给巴哈巴,需要钱就吭一声,一切有巴哈巴全权负责。  巴哈巴的品位是很高的,很能花钱也很会花钱,只举一例:那年代铝合金还是很稀罕的玩意,印度很少见。巴哈巴有一天视察工地,发现装好没几天的门窗由于海风吹拂已经生锈了。巴哈巴要求立刻全部换成铝合金的。当时大家都说他是瞎花钱,可是时间证明了他的正确 --- 到今天门窗也没换过。1945年 塔塔基础研究院(TIFR)正式成立,巴哈巴自任院长,把他看得上的都高薪请过来,主要研究方向以核物理理论及相关试验为主,例如印度的第一台计算机就是这里搞出来的。同年原子弹的爆炸,曼哈顿工程的曝光更证明了巴哈巴前瞻性的眼光,也加速了塔塔研究院的扩张,巴哈巴在印度科学界从此鹤立鸡群。  更深远的影响还是在政治方面:塔塔研究院从头到尾都是印度人自主建立的,鼓舞了印度人民的自尊,自信,有力的支持了独立运动,尼赫鲁一直是坚定的科学救国的信仰者,视巴哈巴为知己;研究院的建立,即实现了他的理想,也充分体现的巴哈巴的视野,能力和决心,年富力强,才堪大用。两人从此越走越近。1947年印度独立后,巴哈巴和他推荐的布莱科特作为尼赫鲁的科学顾问,整合旧社会遗留的“烂摊子”(比如合并出一个科学院),参与制定印度的科学发展规划。随着更多信息的获取,巴哈巴此时已经认定核科学,技术的研发应用是印度科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在他的鼓动下,1948年 印度核能委员会(IAEC)成立,任命巴哈巴为主席。可是这一任命也把巴哈巴推到了风头浪尖上,他极力避免的政治斗争找上门了。带头的就是加尔各答学派的萨哈。萨哈反弹很厉害,因为核能本来是他的奶酪。  早在35年受波尔影响,撒哈开始关注核物理领域的科研动向,39年开始办报纸杂志鼓吹核能的美好前景,并曾经与尼赫鲁过从甚密,支持,影响了尼赫鲁的科学政策,科研上也苦心经营,为了在加尔各答建立核物理研究中心,40年好不容易凑够了钱(还是塔塔给的),向伯克利定购一套加速器,没想到战争的影响,伯克利拒绝交货。后来一直拖到50年代才完成。所以不论成败,撒哈确实有水平,够资格,是印度核能事业的开拓者。可是尼赫鲁有了新欢,忘了旧爱,新政府成立后居然没有这位元老的位子。核能委员会更是把他排除在外,当然是背叛,不公。  萨哈这时已经不仅是学霸,还是议员,能量很不小。他呼朋唤友,在议会发难,动不动质询,审查,把核委会批地体无完肤。可是巴哈巴不喜欢政治斗争不代表惧怕政治斗争,两个人台上台下斗的不亦乐乎。尼赫鲁站在巴哈巴一边,全力支持,两人达成默契,物理的事由巴哈巴负责,政治的事由尼赫鲁负责。  50年代巴哈巴的地位进一步加强:1954年有感于塔塔研究院局面太小,需要一个全国性质的科研单位,在孟买成立的原子能研究院Atomic Energy Establishment Trombay (AEET),同年核委会之外又成立了政府机构原子能部Department of Atomic Energy (DAE),两处都是巴哈巴大权独揽,避开议会,不接受监督,只对尼赫鲁汇报,真正成了巴哈巴的独立王国。。。  从39年回国算起,海龟巴哈巴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5年,顽强奋斗,顺应时势,终于搭好了阶梯,走上了历史舞台:
  看看哥们的真功夫吧,
  印度独立之后,作为国家发展的总设计师,尼赫鲁一直在展望将来的印度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在世界上应该得到什么地位,有什么东西能集中展示印度的水平,等等。这时候,巴哈巴理念正对了尼赫鲁的胃口------搞核能。  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领导人的首要考虑是国家安全,是打多少粮食,炼多少吨钢。当时的印度国情和中国差不多,但是这个领袖阶层的分野是巨大的。  虽然印度的可耕地面积是中国的几倍,但是农业生产力极为落后,70年代之前,印度年年需要上亿美元的粮食援助,五六十年代还有几次很大的饥荒,死了不少人。工业上主要的出口产品是茶叶,黄麻,矿砂等原材料,除了塔塔等几个企业,轻重工业基本没有,尼赫鲁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仅有名无实,而且严重打击了私营经济,印度独立后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面对这样一个基础落后的摊子,精英们关心最多的到是横亘在自己胸中的理想:  巴哈巴和尼赫鲁有一个相当前卫的信念,认为国家电力的消耗量和经济实力成正比,为了经济搞上去,就需要大量的发电。既然没有赶上工业革命这一波咸带鱼,那么印度就正好两步并作一步走,把核能技术搞起来,争取和世界先进国家同步进入原子时代。  具体到规划上,巴哈巴把核能技术及其应用当成印度国家科研发展中数一数二的项目,这可不是光凭着自己的学历头衔就能办到的,这需要忽悠。科学家要是忽悠起来是很可怕的(比如当年某著名科学家忽悠亩产十万斤啥的)。巴哈巴充分展示了他的想象力,在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商用反应堆投产时,就描绘了一幅印度未来的能源以核能为主,带动其他产业全面发展的美好画面,而且很有新意。他根据印度的“实际”情况,提出印度的核燃料循环要钍循环,而不是常见的铀循环。
    这里必须简单解释一下:铀循环是指从核燃料以铀235为主,从生产,运行到废料处理的过程。反应堆运行产物中包括钚239和其他放射性物质,经过再处理,一部分可以回收利用,大部分核废料需要深埋保存。  钍循环从钍232开始,钍本身不是裂变材料,但通过中子辐照,  产生的铀233和铀235一样,可以实现链式裂变反应。也就是说把大量的钍放在反应堆里进行辐照,在不影响堆芯正常运行的条件下可以生产新的核燃料,这样的反应堆就叫增殖堆,好处很多(缺点也很多)。  1949年印度成立了稀有矿产调查处;1950年成立了国有稀土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铀,钍的探矿,开采工作;1951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的山地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