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put 不让输入入内、换句话这么写?

仰望雪域两茫茫——2012年国庆假期一个人的西藏行
仰望雪域两茫茫——2012年国庆假期一个人的西藏行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向往过,却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去的可能性。至少,它不在我今年的旅行计划之内。
然而,当黄金周来临,我在考虑黄金周干点什么好的时候,这个目的地,就这样没有来由地跳了出来。扬之水说,旅行是和自然的一场恋爱。那么,我就是对一见钟情,继而疯狂相思,最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赴约之旅。
这是我去过的最遥远的地方,却也是计划时间最短的一个地方。遥远,不是地理上的距离,而是心理上的感觉。我的计划、准备,竟然只有短短半个月的时间。
我应该感到高兴,在第三个本命年里,我还有勇气作出这样的举动。
当然,我不是去“驴行”,不是去“自虐”,不是去“冒险”。尽管时间短,事后证明,我的每一步选择都是正确的。
坐着火车去
坐着火车去。这个向往,终于在日这天实现了。
&&&&到的T264次特快列车,12点19分站发车,第三天的19点20分抵达站。全程4980公里,行车时间55小时1分,跨越、、、、、、、八个省区,中途停靠、武昌、、、、西、、八个车站。其中,乘客在西车站要换一次车,换乘高原列车(以前是直达的,但是隔天开;今年7月起改为天天开,但到西要换车)。
&出发时乘坐的T264次,为普通空调特快列车。类似于动车的白色车体,很干净漂亮。
&我所在的软卧车厢,很安静。
四人的包间里,我对面是一对夫妇,看上去十分年轻,开始我以为是情侣,后来才知道人家孩子都五岁了。小伙儿没有买到软卧,只有硬卧的票。虽然上铺一路都空着,车上也不给他补。他去过多次,几年前还曾沿青藏公路从独自骑行到,历时28天。这回是他第一次带上老婆同行。两人一个是银行的副行长,一个是证券公司的副总,双双辞职换了新单位,趁着去新单位报到前的空档加上国庆假期去和玩,倒也十分潇洒。一路上他给我讲了若干去“必须干的事”,什么住东措青旅的五十人多人间啦,到哲蚌寺晒佛的山上搭帐篷过夜看星星啦……可惜,就算年轻上10岁,我可能也不会去尝试这些吧&
欲往西南,却作行。列车准点从站驶出,一路向北。离的直线距离只有两千多公里,我所乘坐的列车却要向北一直走到,才转而向南。加上从到的100多公里,这一趟的铁路里程,超过万里!不过,想到前一天开始的全国高速公路大塞车,回爷爷奶奶家的老公和儿子,原本千余里的路,也经过了一天一夜才到家,我顿时觉得三天两夜的万里路途一点都不遥远了。
我带的一本《坐着火车去》,一会儿就翻完了。对面借给我一本《最好的时光在路上》。该书的作者不愧是旅游杂志记者和编辑出身,文字很了得,感情很细腻。其实关于旅行的文字,由于写的是个人的经历,要让看的人感兴趣有难度,既要有趣独特,又不能太自我。从前我最喜欢的是扬之水的独自旅行随笔,对时下流行的诸多旅行文章皆不感冒,但这本书的作者,郭子鹰,让我眼前一亮。他的文字十分优美,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也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初看之下还以为是出自女性之手。“星期日的黄昏,片刻不停地流逝。”书里的这句话,我最喜欢。
10月1日的半天,很快过去。晚上吃了车上一个盒饭当晚餐。对面那对“金融界”夫妻带了一大纸箱的食物外加一整箱的沙士汽水。晚间11点到达武昌车站,我上铺的大姐下了车,又上来一位男士(第二天在下的车)。软卧车厢一共两节,中途停站上下车的很多,到终点站的似乎不多,还有不少空铺……大家又感叹一回这票不知怎么回事,明明不紧张却那么难买。对面小伙儿回硬卧车厢睡觉去了,这里我们也都睡下。这是我第一次乘坐软卧列车,安静是最大好处。
夜里只停了一站,站。2日早上6点多醒来,火车已在中原大地上继续向北奔驰,下一站就是。车厢里的温度比前一天下降了5度,我拿出一件衣服加上。外面的天气很好,阳光明媚,还有些许绿色。10点到达,下一站是7个多小时后的。一路都在山间穿行,不停地进出长长短短的隧道,手机信号也不再有,远处的山头上,云雾缭绕。上回去走的应该也是这条线,只是那趟火车是在夜间经过这个路段,所以这样的风景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是停靠站时。车窗上映出的穿黄色衣服的影子,就是我对面的小伙儿。
&车上看到的。有机会再来。
&到的路上。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山。
到时晚点了,晚了近40分钟。乘务员过来让每人填了一张健康表,表格背面是高原旅行的健康注意事项。窗外始终是连绵的群山,天色渐暗,脚下的高度,根据爱疯的定位,已有1600米……
&手机测量的海拔:1590米(到的路上)
到西时晚点近一个小时,天已经差不多全黑,是看不见了。提着行李下车,站台另一边就是我们要换乘的高原列车。
&此绿皮车非彼绿皮车,看起来还是满酷的。据说绿色是为了纪念为修建青藏铁路作出重大贡献的解放军。
换完车,又可以睡觉了。到之间的海拔大约2000米,理论上还不会有什么高原反应,列车上的弥漫式供氧也要从才开始。不过,这一晚睡得明显没有前一晚好,可能是包间里暖气太热、太闷的缘故。
3日早上5点半,火车抵达车站。天很黑,我起身到车厢门口张望了一下,向列车员确认了是。没敢下车,怕感冒(一路警钟长鸣,就是三个字,“别感冒”)。
&我用手机在黑暗中匆匆拍下了这张照片,彼时列车已经启动,“”三个字依稀可辨。
过了,真正的高原旅行就开始了。天还没亮,我迷迷糊糊又睡了过去,七点半车上广播开始播音时醒来,窗外正是雪山。
此后的景色就很单调了。高寒荒漠,真的是没有一棵树、一株草,比戈壁滩荒多了,只能偶尔看到几只鹰飞过。
人人都爱热闹繁华,我却仿佛专门为了这荒凉寂寞而来。
&无人区,有水还有点草皮,这已经不算很荒了。可以看见羊群和牦牛群。
&在永冻土地区,铁轨不能直接架在地面上,所以采用了架桥铺设铁轨的办法。
&很多时候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都是并行的,看不见什么人,也看不见什么车。
&真正的寸草不生
&高原上的云,仿佛是透明的,伸手可得的,变幻莫测。
这天上午开始,感觉头有些涨,人也比较累。小睡一会儿,起来感觉就会好一些。感觉累了就继续去睡,其他倒也没有什么。其实我睡的时间和频率也并不超过在平原上坐长途列车,我坐火车一向是很能睡的,白天也要打好几个盹。我和对铺都在睡觉的时候,小伙儿一直坐那儿抱着IPAD看,后来他说,看我们睡着以后,嘴唇都是白的,像昏过去一样。这说得有点吓人吧。不过我看对铺的黑眼圈的确十分明显,非常疲倦的样子。一路红景天、西洋参含片,外加猛灌水,胃口倒没有太大变化,早上和中午都照常吃了,早上面包牛奶,中午方便面。
这一段路,最遗憾的是广播对沿途经过地区和站点的介绍太少,仅有的几次介绍,还都是已经过去了才说刚才过的什么地方。而由于高原反应初起,人很疲倦,自己根本不会想着再去关心究竟到了哪里。所以,什么长江源头,垭口,风火山隧道,湖……大约都在我睡着的时候过去了……印象,始终只能停留在纪录片中的介绍了。
到段的行驶补回了前面晚点的时间。日晚7点15分,列车提前到达站。
,,我真的来了。
&火车站。站岗特警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火车站广场都不让停留拍照,我只好上了出后远远拍了一张。
布达拉宫,从黑夜到白天
布达拉宫,的中心,的标志,的象征。在城区,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望见高高在上的它。
我没有上去。旺季门票200元,已经很贵了,还得提前一天天不亮就去排队预约。如果不想这样,还有两个选择:找人代排队(其实就是买黄牛的票了),或者参加一日游的团。这都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放弃了。当然,我本来就不是很想上去,原因后面再说。如果将来我还来,而且在淡季来,我再考虑上去吧。
但是,布达拉宫的外景,我拍了很多,从黑夜到白天,从白天到黑夜。这是在游荡不可避免会做的一件事,俗或不俗,它无处不在,走着走着,就进入了你的视线,你的镜头,巍峨庄严……
抵达后的第一晚,我住在雪新村路上的岷山金圣酒店,四楼房间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得到布达拉宫的背面。
清晨的宗角禄康,布达拉宫的后花园。开始非常安静,后来人流渐渐密集,却不是游客,而是转经的藏民。
半个月亮还在空中(天太蓝了,到中午都一直在)
&从宗角禄康的北门出来,跟随转经的队伍走向布达拉宫东侧,这是路过的第一个小庙,不知道名字,也是我到后进的第一个寺院。
&布达拉宫的东侧围墙外
&团队游客在此集中
&转到了布达拉宫的正面。行色匆匆的、专心致志的都是转经者,看不到几个游客。
来到布达拉宫西侧&
布达拉宫西侧的转经筒
&药王山观景台,专为拍摄布达拉宫而设,上去要两块钱,不过人也不是很多。碰到两对藏族新人在此拍婚纱照。
&这是在大昭寺的三楼平台上拍摄的布达拉宫。此时感受到了我的相机的限制。
&大昭寺广场。布达拉宫在远处。不过没有高楼,四面八方隔得再远,到了三四层楼高的地方估计都能看得见。
&夜幕下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广场,音乐,喷泉。
不可分割vs.永恒不变
4日上午布达拉宫转经和药王山观景后,我步行去了博物馆和罗布林卡。
如今每到一处,博物馆是必去的,何况此前已听若干人说:博物馆不错。
安检一如既往的严格,展厅里人倒不算少。今年是解放60周年,一楼有一个以此为专题的展览,草草看了一遍,心中不免感叹:展览所展示的,与今日街上所见的戒备森严,如临大敌,到底是谁在衬托谁,又是谁在讽刺谁?
建筑很有特色
历史文化部分值得一看。我对唐卡没什么兴趣,但精美的佛像引人一次又一次地驻足。
面具也很生动
而这些岩画,实地去看也未必能了解得这么清楚吧。
史前文物中,这种连体的罐子比较特别,不止一个,不同大小的都有。
参观完已是午后一点多,走到展厅外,这几张纯为蓝天白云而拍。
罗布林卡与博物馆只有一个路口之隔,所以我从博物馆出来,就直接去了罗布林卡。大中午的,游客似乎比博物馆里还少。罗布林卡给我的主要感受就是安静,作为历代达赖的夏宫,确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
由于逛完博物馆已经很累了,进入罗布林卡大门,看见有电瓶游览车在招揽生意,10元一人,我毫不犹豫地就上去了。车在每个主要宫殿都会停,有时间有体力当然在里面慢慢逛逛还是很不错,像我这样有时间没体力的,花上这10元也挺值。
大门不太起眼
各个主要宫殿(藏语叫“某某颇章”,“颇章”就是宫殿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
墙上踱步的狗。这里到处都是狗,多处有牌子写着“内有恶犬,不得入内”的字样。
整个罗布林卡里面处处花团锦簇的
像这样的小殿,到后来我就懒得进去了。
这人流,哪像是黄金周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啊……
罗布林卡的核心,“达旦明久”颇章。达旦明久就是“永恒不变”的意思。这是解放后中央政府为十四世达赖修建的宫殿,是罗布林卡里头所有颇章中规模最大、最豪华的。里面不让拍照,我印象最深的是卫生间,跟上美庐里头那个很像,可见这样的卫生间在当时可谓最高级配置,在绝对绝无仅有。可惜……
这个花园有些衰败,我坐在这里解决了自带的午餐,一个人都没有看见。
建在水中央的某颇章
最后一站,“拉康”是神殿的意思。
博物馆关键词:不可分割
罗布林卡关键词:永恒不变
&哲蚌寺和大昭寺
LP&Tibet里,关于旅行的20个Top&Experiences,&四座寺院,就是四个top&experiences.
哲蚌寺,藏传佛教最大的寺院。
大昭寺,藏传佛教最重要的寺院。
桑耶寺,藏传佛教最早的寺院。
甘丹寺,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一大寺院。
在的全部六天时间,我把其中的一半用在了参观寺院上。三天,四座寺院,每一座都鼎鼎,都是LP里的“must-go”。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记述这段经历。也许因为懂得太少,不敢轻易敲出一个字,怕轻慢了神圣的信仰,和暴露了自己的无知。
5日上午,哲蚌寺,是我的第一站。
攻略上说东路有公交车可到哲蚌寺的山脚下。市内正在大规模挖路铺设天然气管道,所以很多路上的公交车站牌都不见踪影,但我还是很快找到了地方。一群人的小团队也跟着我上了车。公交车沿着路往西开,哲蚌寺就在路的另一头。
到了目的地,人和我都下了车。路口正好有一辆拉客上山的中巴车,车费每人3元。我们就都挤了上去。寺院对藏人都免费,但他们坐车也是要钱的。后来两天下来,我觉得到这些著名大寺院转经,也得有一定经济基础才行,因为像去桑耶寺、甘丹寺这样的地方,路费还是很可观的。可能对很多藏人来说,去一趟这样的大寺院,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吧。
坐上中巴车,几分钟就到了山脚下的大门,我们这些游客需要到售票处买票,而所有人都要接受安检。之后重新上车,继续往山上走。山是荒山,什么都没有。没有树,没有草,没有人烟。然而突然地,寺院就出现在眼前。
在藏语里,“哲蚌”是“米堆”的意思,指山上白色外墙的成片寺院建筑好像白色的稻米堆成的山。但在哲蚌寺看不到哲蚌寺的全貌。后来从甘丹寺回来的车上,车子经过河,坐我旁边的藏族大伯指着对岸白色的“米堆”问我去了哲蚌寺没有,我才算看见了它的真面目。
哲蚌寺,以及我最后去的甘丹寺,都属于顺应山势建的寺庙群。和汉传佛教寺院不同,它没有山门,建筑也没有很严格的整体布局(至少我没有看出来,不像汉传佛教寺院那么一目了然),大大小小的建筑都是沿着地势建到哪儿算到哪儿。当然不同的建筑属于不同的等级,措钦大殿,类似于汉传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然后有若干“扎仓”,“扎仓”下还有康参、米参,形成一个严格的从基层单位到上层组织的系统,俨然一个不小的社会。解放前,哲蚌寺的僧侣人数曾达上万,后来……现在人数有所恢复,但也只有几百人了。
哲蚌寺局部。最右边的台阶就是上山的路。这里已经是山上了,但是要参观哲蚌寺,还得继续往上。
对面有彩色佛像的石头处就是晒佛台。就在这一片荒山乱石中。我不大能想像得出雪顿节时晒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热闹场面。
人群里主要还是转经的藏民,游客只是少数。而且,开始的时候,藏游客还混杂在一起,到后来就显著分成了两队:藏民是逢殿必进,而游客基本上都不再进殿了。
处在哲蚌寺的位置,依然前后左右都是山。我不能遥想,当年这里是什么景象,而朝拜的人们又要经过怎样艰苦的跋涉才能到达这里。
知道这是排队干嘛?一位藏族大娘告诉我,里面有个小龛,有观音,要去看一眼,拜一拜。不明白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位置会有个像在里面,总之每个人都很虔诚地踩上窗台下的石块,趴在窗台上,朝里面的右边望去,然后留下一点供奉。我也一一照做了。
今日看到这张照片,仿佛依然能感受到山上的清风……
这是措钦大殿了。只有正殿前才有这样两根经幡柱。
这张照片是在对面坐下来休息的时候随便拍的。之所以要记述一笔,是因为坐在那里时,旁边有一老一少两位藏族同胞,似是祖孙。老头看我是个游客,很想跟我搭话,但不会汉语。孙子的汉语也说的不怎么好,所以交谈困难。不过两人都很和善,看说通无望也不再说,指指我手里的相机,叫我多拍照。巧的是,最后一天去甘丹寺,我竟然又碰到了他俩,在车上就跟我坐同一排。这个世界究竟是大还是小呢?要怎样的缘分,才能在转经的路上碰到两回呢?
以下几张,是哲蚌寺的一个小院子里。之所以拍下来,是因为我当时在住的地方的风格,几乎跟这里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虽然贵,也认了)。
我住的房间的天花板,也是这个样子的。
还有相似的门帘
一直沿着这样的路上上下下,不停路过大小经堂佛殿。
这里面是一个修行洞,如今供奉佛像和大师照片。很难想像在这么狭窄的洞里人是如何在其中修行的。
走到没有力气。终于回到入口的地方。正好碰到两个小团队在跟一小面包车的司机讲价,我便加入了他们,花了8元车费,直接坐这车回到了八廓街。
回到八廓街已过中午,我进了路过的第一家甜茶馆。里面都是藏民,除了我。
我的午餐:一壶酥油茶,一碗藏面。18元。后来几天才发现,八廓街到底是景区,吃的比别的地方贵多了。几步以外的东路上就比它至少便宜三分之一。
吃完回到住处稍事休整,我去了大昭寺。我住的地方就在八廓街的一角,离玛吉阿米很近(前一天找来的时候问了一路,一路的人都是以玛吉阿米为坐标给我指路的),出了设在绕赛一巷的安检口几步就到。所以,这一天以来,我虽还未到过大昭寺,八廓街已经进进出出好几回了。人都说在八廓街走路要和转经的人保持一致,顺时针,可是,我这进进出出的要是都按顺时针走,得多走多少路啊,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放弃了遵守这一条的念头。
大昭寺正门。据说是公主手植的“公主柳”和唐蕃会盟碑都在围墙内,不能靠近。
院内辩经的喇嘛。拳打脚踢,手舞足蹈,游客自然不懂,只看热闹。据说色拉寺的辩经规模最大最值得观看,但这回我没有去色拉寺。反正也知道辩经是怎么回事了,横竖都是看热闹而已。
有风吹过时,铃声非常悦耳。
大昭寺是公主建的,她为表示对家乡和父王的思念,特意将大门朝向西方。小昭寺是公主建的。但当日供于小昭寺内、由公主从汉地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如今供于大昭寺内。这里面的故事和传说就复杂了……
金轮宝(祥麟法轮),佛光普照
此即通往大殿的正中。地面光滑的石块,承载了多少信仰,多少寄托?听一位导游讲,在这个位置向佛许愿最为灵验。当游人散去,我在这里停留许久。拍下这张照片时,我身旁有香烟缭绕,大殿内传来做晚课的喇嘛的诵经声……
黄昏的大昭寺广场
清晨的大昭寺广场(摄于次日上午再次经过大昭寺时)
这是清晨大昭寺门口,壶里装的是酥油,卖给朝拜者给佛殿里的酥油灯添油。另外还有卖一种草的,用于在香炉里焚烧。
大昭寺的门票很贵,要85元,不过我认为我还是值回了票价。攻略上说去大昭寺最好下午去,因为上午朝拜的藏民太多。实际上下午的人也很多,因为大昭寺是一日游团队的固定行程,大多排在下午。不过混在旅行团里有一个好处,可以听听导游的讲解。在大昭寺,导游的讲解让我记住了一个名字——唐东杰布。因为只有他的塑像是须发皆白的(导游说他生下来就是这样),因为他的事迹很感人,他是藏戏之父,也是铁索桥之父。导游的故事当然半真半假,忽悠的成分居多,但唐东杰布为修桥组织戏曲班子演出募钱,成就了藏戏鼻祖和的铁索桥鼻祖,却是事实。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在我看来,无疑比历代达赖更值得纪念和尊敬。
混完了旅行团,我先出了一次大昭寺。又想起攻略上说可以在关门后去听诵经,就转而又去了大门。门口好几个看门的“大爷”,在我一番软磨硬泡之后,还是放我进去了(此时游客已不让进)。这算是一个人旅行的好处吧,我想。6点钟,寺内开始对游客清场(藏民仍可从侧门进入朝拜),不过清场并不严格,我转了几圈就躲过去了。之后再怎么逛都不再有人管我。于是,我又混入了藏民的队伍,近距离地朝拜了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之前跟着导游走的时候,因为是下午,大殿旁的各小殿都放下了铁链门帘,不让入内,等游客清场后,供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小殿才又对藏民开放),然后听了一会儿喇嘛晚课诵经。想起四月份在欲听早课而不得(得交200块钱做法事),还是藏族人民比较淳朴。
大昭寺的香烟,大昭寺的酥油灯,我似乎还能闻到它们的味道。喇嘛的诵经声,还在耳边回响……
今天是11月6日。一个月前的此时,我正在湖边的板房里,忍受高原反应的折磨。
和彻夜难眠的那一晚同样难忘的,还有星空,雪山上的金光,5190米,属于我的那一串经幡……
本身,倒在其次了。
那根拉。从这里就可以看见了。5190米,人生的又一个高度,地理上的。
我始终以为,这个距离看,是最美的。
湖畔,海拔4700多米的高原上,风中的经幡,诉说着千年的祈祷。我也挂上了写有家人名字的属于我的一条。(这也是LP选出的20个TOP&EXPERIENCES之一)
湖边很冷,风吹得人几乎无法站立。湖水翻起的波涛堪比海边。
映着金光的雪山
的夜晚,有着让人窒息的美丽星空。客栈的院子里,遇到两个小伙子支着三脚架在拍星空,看起来很专业的样子,问他们能拍到吗,回答说基本没戏。也许,最难忘的,永远在于记忆里,在那无法用相机记录的瞬间。那仿佛随时都会洒落满身的星星,一如十二年前的海边……
去桑耶寺和甘丹寺这两个寺院,我都有些犹豫。路途远,要早起。但是,既然没有更好的去处,我还是去吧。有人约我去羊湖,但羊湖是我已经决定留给下次的地方,所以,我还是向着,向着最早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出发了。事实上,这两个寺院,去了都不会后悔,而只有遗憾,遗憾没有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它们,遗憾没有更好的体力去细看……
甘丹寺依然属于地域,而桑耶寺在地区,单程车程就要三四个小时,单程车费100元(所有攻略都需要更新)。路途比较辛苦,去时天不亮就出门,返程时又要忍受闷热的车厢太阳的暴晒,还有没完没了反反复复的安检查证(回程时最后一次下车安检查身份证,不知为何竟然耽搁了半个多小时)……我的爱疯电池都在这漫长的一天中消耗殆尽,回程的半路上就关机了。
然而,这一趟朝圣之旅,依然是值得的。桑耶寺,这座一千多年前的寺庙,给我留下了至深的震撼。
&公路在的南边,桑耶寺在北边,要跨越这座大桥。
&边,除了荒山,便是沙漠。而桑耶寺,还在这山和这沙漠的最深处。
&桑耶寺大门。不太起眼。中间这楼的突兀高耸,倒让我觉得跟莫高窟的九层楼有点相似。
&桑耶寺正殿。我在后面转了一大圈后才进去的,门票40,正好碰到一个四人的小团体请了售票处的藏族姑娘做讲解,我也就蹭着听了一圈。藏族姑娘的讲解非常详细,一丝不苟,每次提到赤松德赞都一字不落地把一长串名头完整地说一遍(但我到底还是只记住了“赤松德赞”四个字)。这座融合了印、藏、汉三种风格的寺院,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桑耶寺有红、白、绿、黑四塔,分别在四个方向上,代表东胜神州、西牛、南瞻部洲、北俱芦洲四大洲
&哈日比神山,四大神山之一。只有在此山上回望桑耶寺,才能看到桑耶寺独具一格的精妙布局。
&正殿两层墙壁之间有狭长的,只在尽头有灯。外层墙壁上,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壁画。这里是讲解员姑娘都不会带你进来看的地方,我举着手电,流连许久。相信在其他任何地方,作为一名普通游客,都不太有可能如此近距离地细细观赏这些珍贵壁画。而这一天,这一刻,这些壁画,都只在我一人眼前……这仿佛是一条时光隧道,带我穿越千百年的时空。
&整个桑耶寺被这样一圈围墙围绕,据说是圆形的,可惜我没有时间登上山去看桑耶寺的全貌了。这座始建于公元七世纪,由赤松德赞投资、静命大师选址、莲花生大师规划的首座佛教寺院,确是无与伦比的宝藏。
甘丹寺。10月9日。这是我此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依然是天不亮就出发,但路程不远,到达是寺院还没有开门。我是朝圣班车上唯一的游客。没有人向我收门票。事实上,自始自终我都没有见到售票处的影子。由于大殿未开,我跟着朝圣的人群往山上走去。
无意中我就走到了甘丹寺的印经处。这个殿堂门口的指示牌上,只有英文,没有中文。看来,来甘丹寺的游客并不多,即使有,也多是外国人。
&印经处殿内,架子上全是刻着经文的木版。
&这些就是印好的经书。发往各大寺院。(殿内拍照要交钱,偷偷拍的)
这个印经处是甘丹寺最有趣的地方之一,我也在这里带了两件经文回家。
甘丹寺是格鲁派祖庭,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亲创,宗喀巴大师身后的灵塔也在此。甘丹寺的各大殿堂,我只看了有宗喀巴大师的灵塔殿等少数几个。
&这个用土墙围起来的地方,山上有多处,用处不言自明。
山间除了寺院的范围,完全是一片荒凉。不过,山间通往寺院的公路,修得相当好了。
&Pure&life&&写在某“米参”的一扇门上,是哪个外国游客留下的吗?
&一处院子里的墙边开着一小片格桑花。在桑耶寺也见到一片,被铁丝网围着,估计不是怕游客靠近,而是怕被四处游荡的牛羊给啃了。
本篇游记共含10231个文字,192张图片。帮助了名游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阿驯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阿驯 的喜欢
转载自来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1de3320',userId:,blogListLength: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换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